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震断层活动性远程实时监测预报

发震断层活动性远程实时监测预报

发震断层活动性远程实时监测预报
发震断层活动性远程实时监测预报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的形成,从力学角度上讲是应力在煤(岩)体中从开始产生→应力积聚→最后释放的过程。因此,在应力释放部位(断层面)及其附近的煤岩层中,会保存一些受力、释放的记录——断层的牵引、伴生和派生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证实断裂构造变动及其强度,或预示前方是否存在断层及所在的位置,因此分析判断、记录这些现象对分析判断断层意义重大,现以煤矿为例进行说明。当采掘工作面出现断层构造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断层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判断,为采掘赢得时间。 第一步:层位对比 这是分析断层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直观性较强,往往能够直接判断断层性质。 当断层落差小于煤层厚度(巷道高度)时,通过直接观察就能轻易的进行判断。 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层厚度时,我们可以根据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固定层位的岩层具有固定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对岩层层位的认知就可以对断层的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我矿10煤层顶板岩石颜色一般较浅,为灰色,以细砂岩或粉砂岩为主,中厚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碎片状叶片化石。而煤层底板岩层颜色一般较深,为深灰色或灰

黑色,以粉砂岩或泥岩为主,薄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柱状或长条状根茎化石。通过上述岩层特点就能很轻松得判断断层性质,指导生产。 但是当巷道施工层位在岩层中,且岩层厚度较大,断层断距小于岩层厚度时就不能利用该方法进行判断,这时我们用断层力学现象进行判断。 第二步:牵引分析 断层的产生也是一个受力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岩层在外力作用下,经过塑性形变,最后刚性断裂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对周围岩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剪切破断时,其牵引现象明显,这种牵引在地质学上又称为曳曲,即断块相当运动使断层两盘煤(岩)层发生弯曲现象。正常情况下曳曲的指向就为相对盘运动方向。见图一。 图一曳曲 第三步:擦痕(阶步)判断 擦痕又称“丁”字痕,是擦沟和擦纹的总称。它是由于断层在形成过程中岩粒摩擦断层面形成的痕迹,一般与断层两盘运动方向平行,“丁”字痕丁头指向为对盘运动的方向,也就是说擦痕的延展方向表示断层的滑动方向。阶步又称擦阶,是断层面上与断层擦痕伴生并与之垂直的 图二阶步

断层封闭性的研究方法

断层封闭性的研究方法 陈晶地质11-7班 2011010949 摘要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断层封闭性研究方法概括为定性评价方法及定量或半定量评价方法,并就大量方法中的地震资料评价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定性评价方法中包括岩性配置识别法、断层活动性分析、声波时差分析法、物化性质指示法、油水界面分析法、流体包裹体、断裂带填充物七种,定量或半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断层封堵系数法、地震速度谱识别法、断层压力计算法、地球化学分析法、断层面泥岩涂抹分析法、连通概率综合评价、逻辑信息法七种。 关键字断层封闭性定性评价定量或半定量地震资料评价 1 引言 所谓断层封闭性是指断层面或断裂带对地层流体封堵并阻止流体渗流的能力。断层封闭性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地质问题,它不仅受断层的力学性质、断面承受应力状况、断层剪切带、泥岩玷污带、断层两盘储层排驱压力、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断层两盘地层产状配置关系和断层活动时期与油气运移聚集期的配置等多种地质条件制约,而且受构造演化史、应力场演化史、盆地充填史制约探讨各种评价断层封闭性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2 定性评价方法 2.1 岩性配置识别法 岩性配置是经典断层封闭性研究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地层埋藏较浅、断层力学性质为张性或张扭性、断层断距较小时,及断裂带厚度一般较薄或不能连续分布,导致断层两侧岩石直接相遇时,其岩性配置对断层封闭性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认为,当断层两盘砂岩与泥岩对接时,断层封闭性好;当砂岩与砂岩对接,且有相同或相近的排驱压力时,断层封闭性差;当断层两侧接触的砂岩具有不同排驱压力时,断层的封闭程度取决于封堵砂岩的排驱压力与储集层的排驱压力差。目前,常用砂岩百分比含量、砂岩连通率以及Allan断面图来研究岩性配置情况。 2.2 断层活动性分析 据相关研究成果, 断层在静止状态下以封闭作用为主, 在活动期以开启作用为主。同时, 应用断层埋藏史、演化史, 结合区域构造的演化, 构造活动的大小程度、时间与油气的运聚关系等, 评价断层的封闭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图)

中国地震断层分布图 地震专家称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10年内有望勾画出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 ●在近年发生的历次大地震中,研究人员发现,断层带上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情况严重;但断层带以外的情况就要好得多。 ●研究人员勾画出21多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这些断层带,就可有效防震。 ●银川已探索在地震断层带两边宽两百米的地方建了绿化带,不准建房。 ●到2020年左右,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都有望勾画出来,能有效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东京南面曾预测有八级以上地震,等了30年还没有发生,没想到东北部却来了个9级地震。地震预测是世界性难题。”昨日下午,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徐锡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作讲座时透露,研究人员已勾画出我国21个大城市断层带,建房时避开可有效防震。到2020年左右,有望把中国内地主要地震活动带勾画出来。 福岛核电站离地震带太近了 徐锡伟说,尽管国际原子能组织对核电站有严格的选址标准,但福岛仍不安全,因为它离地震活动带太近了。“核电站应该考虑选在地壳稳定区的中心,要远离地震带,离可能发生的大地震越远越好。” 徐锡伟介绍说,全世界存在三大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70%的大地震;二是喜马拉雅山到地中海的欧亚地震带,比较分散,不像环太平洋板块那么集中在一个狭长的地带,集中了20%的大地震;三是大洋中脊地震带,占大地震的5%左右。 东京等了30年没等到强震 环太平洋地震带活动相当强烈,1990年以来,16次破坏性强的大地震11次都发生在这个板块。从2004年苏门答腊大地震,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新西兰地震,再到这次日本大地震,表明现在的地震活动到了活跃期。 “地震的预测是世界性难题。”徐锡伟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专家提出“地震空白论”,即地震会发生在以前没有发生过的空白区。日

断层活动性

断层活动性 活动断层是指在最近数万年内仍有活动迹象的断层。它是具有地震发生潜能的地质构造。由于活动断层上一旦发生地震,它具有两种特殊的破坏机制足以对地上结构物造成严重破坏。能量不可能丢失,只要构造活动还在继续,能量就会增加。但是地质构造运动是非常复杂的,断层也会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就叫断层活动性。

龙门山断裂带 以龙门山断裂带为例,我们知道它有3个主要的断层:后山断裂、主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东面不远处,还有几条平行的潜伏断裂,包括龙泉山断裂和成都平原上的两条断裂。 实际上这6条断层是同源的,它们在上部比较陡,往下就变平缓了,互相趋斤,在龙门山以西某处最后都融合在一起。其中最先形成的是后山断裂,而后形成前面几条,形成典型的叠瓦状推覆构造。 2断层原因 既然青藏高原一直向东运动,那么为什么断裂不在最先形成的后山断层上不断地错动,还要不厌其烦地向东形成新的断层呢?这是因为断层破裂之后虽然成为地层的薄弱环节,但是它在错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出现障碍体,也就是卡住了。小的障碍体可能会被很快剪断发生新的地震,中等程度的障碍体则可能需要积蓄很长时间的能量才可能破坏从而发生大地震。 但是有的时候,障碍体太强大了,以至于能量还没有积蓄到足以破坏它的时候,在另外某处就挺不住了,于是出现了一条新的断层。 3断层结果 在龙门山这种推覆构造中,当一个断层破裂后,会有一段时间在那里反复错动,但推覆构造是上盘上升,这就导致随着上盘上升而使得断层两边压力增加,摩擦增加,有可能形成很大的障碍体。于是这个原有的断层被卡住,只能选择在没有上升的下盘某处制造新的断层。所以推覆构造总是会从上盘方向往下盘方向增生新的断层的。 随着新的断层不断增生,老的断层就会逐渐趋于沉寂,当增生到相当远的地方后,老断层可能就成为死断层了,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很难再有大型破裂和强震发生。 这种情况下,构造运动能量并没有消失,只是转移到更新的地方去释放罢了。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反映及解释 论文提要 断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较复杂的地质现象,我国华北、苏北、江汉、南海北部湾盆地等地区断层都相当发育,断层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起着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与油气形成、分布、富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正确解释断层就成为地震资料解释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我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正文 断层在时间剖面上的主要特征: 1.反射波同相轴错断,由于断层规模不同可表现为反射标准层错断和波阻系的错断,在断层两侧波阻关系稳定,波阻特征稳定,这一般是小型断层的反映,其特点是是断距不大,延伸较短,破碎带较窄。 2.反射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波阻间隔突然变化,在断层的下降盘地层变厚,而上升盘地层变薄甚至缺失,这种情况往往是基底大断层裂的反映,其特点是断距大,延伸破碎带宽,这种断层对地层厚度起着控制作用,一般是划分区域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3.反射波同相轴形状突变,反射零乱或出现空白带,这是由于断层错动引起的两侧地层产状突变,或是断层面的屏蔽作用和对射线的畸变造成的。 4.标准反射波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一般这是小断层的反映,但应注意这类变化有时可能是由于地表条件变化或地层岩性变化以及波的干涉等引起,区别他们要综合考虑上下波阻关系进行分析,对于地表条件引起的同相轴扭曲常表现为对不同深度的同相轴都是一样的影响。 5.异常波的出现这是识别断层的主要标志,在时间剖面上反射层中断处往往伴随出现一些异常波如绕射波,断面反射波它们一方面使记录复杂化另一方面成为确定断层的重要依据 一、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 (一)水平地层中的断层 图一所示是水平地层中直立断层、倾斜正断层、倾斜逆断层的断层模型和叠加剖面上的反射同相轴形态,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反射剖面特征与实际模型基本一致,断层棱点处出现绕射波。 (二)倾斜地层中的断层 当断面倾斜时,断面反射波向其下倾方向偏移有以下几种情况: 正向断层和反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一致称为正向断层,上下盘地层倾向与断面倾向相反称为反向断层,在水平叠加剖面上,正向断层的两盘的反射和断面波都向下倾方向偏移,反向断层的两盘反射向断面波相反方向偏移,(图一)绕射波的极小点对应真实地层断点位置,断盘反射波在断点处与绕射波向切,断面反射相对地下真实地层的断面位置总是向下倾方向偏移。

断层试题4[1]

《断层解剖学》试卷(4)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半卵圆中心: 2.髓突: 3.大脑动脉环: 4.血管前间隙: 5.门腔间隙: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0个空格,每个空格0.5分,共15分) 1.识别横断层面上缘上回和角回的标志是。 2.、和、合称后说话区(werniCke区)。 3.杏仁体、和三者恒定的位置关系是横断层面上识别杏仁体的标志。 4.和的出现是冠状层面上中央前回下部出现的标志。 5.在颅脑冠状层面上,侧脑室三角区的外侧壁与视辐射之间的白质板称,由纤维形成。 6.幕下不成对的脑池包括背侧的、和腹侧的、。 7.池、池和池围绕于中脑周围,并勾画出了其轮廓。 8.四角形鞍上池的四个角分别为、、和, 9.大脑前动脉的中央支即动脉,分布于基底核区的、和。 10.肝门静脉左支一般分为、、和四部分。 三.单项选择题(共28题,每题1分,共20分) 1.在横断层面上,识别距状沟前部的标志 A、禽距 B、侧副隆起 C、侧副沟 D、海马 E、海马旁回 2.显示在底核区的最佳横断层面 A、胼胝体干 B、胼胝体压部 C、松果体 D、前连合 E、后连合 3.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分界的标志 A、豆状核 B、壳 C、苍白球 D、尾状核 E、背侧丘脑 4.在冠状层面上,脑底面的颞叶与枕叶的分界标志 A.侧脑室下角B、胼胝体压部C、舌回D、海马旁回E、距状沟前部 5.与大脑纵裂池后部直接延续的脑池 A.终板池B、交叉池C、帆间池D、四叠体池E、大脑大静脉池 6.在横断层面上,小脑延髓池两侧的脑组织 A、小脑扁桃体 B、小脑半球 C、小脑蚓 D、枕叶 E、舌回 7.半卵圆中心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楔叶B、楔前叶C、缘上回D、外侧沟E、顶枕沟 8.胼胝体干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侧脑室B、第三脑室C、尾状核D、外侧沟E、顶枕沟 9.半卵圆中心以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E、楔叶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答案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答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一.名词解释 1. 半卵圆中心:为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之间的间隙 3 肺段:是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 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第一肝门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和出来的第一个通道。在肝脏的脏面,H形的沟,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是指禽距沟分布区。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隆起为禽距,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为视区的一部分 12 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4 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断层练习题(简答)

《断层解剖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半卵圆中心:是大脑半球断面内的髓质,是由投射纤维,联络纤维,连合纤维组成。以最大断面的半卵圆中心髓质(半卵圆中心中部)层面分为半卵圆中心上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和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半卵圆中心下部层面是大脑内部结构最为复杂的层面,髓质丰富。 2. 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构成一个肺段。 3.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由血管周围纤维囊包绕肝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形成,三者在肝内的分支与分布基本一致。 4. 颈动脉鞘:颈深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和迷走神经周围形成的筋膜鞘,上至颅底,下连纵隔,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 5. 上眶耳线: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门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及减少颅骨的伪影。 6. 胸骨角:是胸骨柄和胸骨体的连结处向前微突形成的角,易在体表摸到,与第2肋平对,是计数肋序数的重要标志。 7. 门腔间隙: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 8. 第一肝门:在肝下面的横沟处,是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肝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肝的部位9. CT 值:CT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来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一个量的概念。在工作中,通常将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单位为HU。 10. 尿生殖膈:由会阴深横肌和尿道括约肌及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 11. 肺韧带:位于肺根下方,有前、后两层纵隔胸膜重叠形成的三角形皱襞,呈冠状位,连于肺下叶和后纵隔之间。 12. 肺门:是肺纵隔面中央椭圆形的凹陷处,是肺动脉、肺静脉、主支气管、支气管动脉和静脉、神经及淋巴管等出入肺的部位。 13. 肝段:就是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一般肝分为左、右半肝,5叶和8段。 14. 坐骨肛门窝:在闭孔内肌内侧为耻骨直肠肌,该肌系肛提肌的一部分,起自耻骨内面,肌束向后呈“U”字行环绕直肠会阴曲,其厚度约4mm,两侧充满脂肪组织的三角形区域。 15. 局部淋巴结:人体某器官或某一部分的淋巴均引流至一定的淋巴结,此淋巴结称为该器官或部位的局部淋巴结。 16. 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由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在

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

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性研究 郯城-庐江断裂带是我国著名的超壳断裂带,地壳结构变异带,也是中国东部的一条强震活动带。有文字记录以来,中国境内共发生3次85级特大地震其中两次在中国的西部,即1920年海原8.5级地震、1950年察隅8.6级地震;另一次就是在中国东部,即是1668年发生在探路断裂带中段的郯城8.5级地震。近期又在郯庐带附近先后发生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 这条大断裂带历来是中、外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地震学家的关注地带。办世界以来有关专家学者对郯庐带的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地、地壳变形和地震活动特征等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十几年来亦从不同侧面以不同的方法重点研究郯庐带的地震活动规律,取得一些新的成果。这里仅就研究郯庐带地震活动你高兴的目的、意义、内容与方法等作一阐述。 一、研究目的、意义 郯庐带之所以从开始被发现就受到国内外低下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其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九十应为这条巨大的断裂带的形成、烟花对大地震构造、矿产分布、资源开发、强震孕育、地壳动力学的认识具有直接作用。近一二十年来,广大地震地震工作者经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考察,积累了丰富的低着资料,结合地震、地形变、地球物理等方面研究成果,写成了专著《郯庐断裂》。着重阐述了郯庐带在晚新时代和现代构造活动形状。它对深入研究郯庐断裂带乃至我国大陆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和我国板块内活动断裂及其动力学特征等课题

都具有参考价值和促进作用。在众多的郯庐带的研究文献中都非常重视该断裂带的分段性问题,即不同段落断裂带的演化历史、构造极其运动特征等不甚相同。这是由于分段性是单列带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差异性的具体表现,也是低着构造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笔者将从零一个侧面-地震活动性方面全面研究郯庐带,重点研究其地震活动的段落差异性。该研究有益于对郯庐带目前所处最新构造活动及性质认识的深入,对地壳动力学研究将起到促进作用,对郯庐带强震活动的规律性及其未来地震活动趋势的的认识深化一步。这些研究结果对郯庐带地质学、地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同时,纵深贯穿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区域且东临沿海经济开发区,对于它的地震活动规律和趋势分析,有利于沿海带烈度区划、工程地震、震害预防等项关注的展开,对国民经济的增值作用不可忽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经济意义。 二、研究内容 尽管对于郯庐带南北延伸问题一直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于辽宁开原到湖北广济这一段地质条件工作者已有共识。而郯庐带的地震活动恰好相对及纵欲此段,一般称之为郯庐带,为研究沿带区域地震活动性,取郯庐带两侧各约100KM。其中研究区域长约1600KM,宽约200KM。这一范围包括沿带发生的主要地震,也涉及郯庐主要断裂的次级断裂。这就是本书的研究范围。 本书在前人关注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吸收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对郯庐带地震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的间隙 3 肺段: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 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第一肝门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和出来的第一个通道。在肝脏的脏面,H形的沟,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是指禽距沟分布区。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隆起为禽距, 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为视区的一部分 12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4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15 腰神经通道:是指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膜囊至椎间管外口所经过的一条骨纤维性管道,可 分为神经根管和椎间管两段。此通道任何部分的病变,均可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

活动性断裂与地震活动广从断裂带广从断裂带地应力

(二)活动性断裂与地震活动 广从断裂带 广从断裂带地应力能量的释放表现为北段以热水活动为主,南段以地震为主,地下热水活动强度自南西往北东递增,地震活动自南西往北东递减,两者呈互为消长的关系,零值线集中在广州附近。广从断裂是广州市最重要的发震断裂之一,尤 13721915 其是与东西向、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历史悠久,年和年在广州市附 4.75 3 ~ 4.5 近各发生一次级破坏性地震。自有地震历史记录,在广州市区,曾发生了级30 地震多次,形成一个地震密集丛。 文冲断裂带 该断裂带的发震断裂主要有文冲、化龙和沙湾三断裂。文冲、化龙断 4.54312裂在与瘦狗岭断裂交汇处,分别发生过级和级地震,沙湾断裂曾发生级地震42 次,级地震次。 瘦狗岭断裂带 沿该断裂的地下热水活动及地震活动均不发育。仅与广从断裂交汇 24 部为地震活动区。与文冲断裂交汇处(庙头)到现在为止只有次级左右的地震记录,该断裂的地震活动处于中等偏弱水平。 3 ~ 4.7531 综上所述,广州市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地震活动居中等水平,级次, 4.75219701982 ~ 其中级破坏性地震次。自年广东建立地震台网以来,记录到广州市19830.6 ~ 2.05 年发生级地震次。所以,广州市构造应力活动不强烈,地震活动具有频度大,强度小的特点,近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 三、稳定性分区 以构造稳定性作为确定区域稳定性的主导因素,结合岩体土体稳定性与地面稳定性 4 两种因素,按不同的稳定程度将广州市区划分为个区,可为合理地制订广州市政建设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萝岗稳定区 该区位于瘦狗岭断裂以北,大致成东西向延伸,西界为广从断裂,往东至沙罗潭、大岭头、塘头和高头村。全区基岩主要为早古生代的中深变质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新鲜基岩坚硬完整。自燕山运动后,该区一直处于强烈隆起,地貌形态为低 534.7 山—丘陵,最高点为帽峰山(海拔米)。区内无活动断裂迹象,几乎成为无震区。因此,它是一个刚性较强的稳定地块。但是,受区内地貌形态特征和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该区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规划。 天河体育中心—黄埔较稳定区 该区夹于瘦狗岭断裂与珠江之间,为一东西向的狭长带状地区,可作为广州市区今后重点发展的区域。区内地貌形态表现为平原,基岩全为白垩纪红层,红层中节理裂隙、层理不甚发育,完整性较好,其中红色碎屑岩属半坚硬岩石。褶皱构造简单、平缓,且无活动断裂和地震活动迹象。但靠近珠江边的厚层三角洲相淤泥沉积,因沉积时间比较新,含水量大,呈流塑状态,在城市规划和工程设计中应特别注意。 - 57 -

断层封闭性研究综述

断层封闭性研究综述 姓名:邓力铭 专业班级:地质工程11-7班 指导老师:蒋有录(教授) 日期:2012/7/18

断层封闭性研究综述 引言 断层既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也作为油气聚集的遮挡条件,对油气聚集成藏具有双重作用。其封闭性是形成油气藏及控制油气成藏规模的重要因素,控制圈闭油气的多少,油气运移的路径,烃类的纵横向分布,以及油田开发过程中烃类的运动过程。分析断层封闭性的影响因素,探讨各种评价断层封闭性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一、断层封闭原理 断层封闭能力主要取决于断裂带物质及其两侧岩性的排替压力, 即烃类进入水湿岩石的最大孔喉所需的毛管压力[1],其公式为:Pc = 2R cosH/R (1)式中: pc为排替压力, MPa; R 为流体界面张力, Pa;H 为流体浸润角,(b);R为相互联结的粒间孔喉半径,m。而地层中烃类的压力可以通过浮力求得:p=( Qw - Qh )gh(2)式中: Qw 为储层中水的密度,g /cm3; Qh 为储层中烃的密度, g/cm3; g为重力加速度,m / s2; h 为储层中烃柱的高度,m。当pc大于P时, 断层的封闭性好, 能封住储层中的油气; 反之, 则断层的封闭性差, 不能封住储层中的油气。根据流体运移的方向可将断层封闭分为垂向封闭和侧向封闭2种。断层垂向封闭是指油气不能沿断层垂直向上运移, 但可能穿越断层面运移至对置的储集层中。侧向封闭是指油气不能穿越断层面运移到对置的储层中去。

二、断层封闭影响因素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很多, 可以分为以下这些方面[2-3]: (1)断层性质 通常断层的倾角越小,区域主应力越大且与断层走向越接近垂直,断层埋深越深,一定程度内断距越大,断层封闭性越好;走滑断层封闭性最好,压性、扭性断层封闭性较好,张性最差; 断层在静止期封闭性相对较好,活动期封闭性差。 (2)断层两盘岩性配置 如果两盘是渗透性地层相对置,则封闭性差; 反之,封闭性好。一般认为,当断层两盘砂岩与泥岩对接时,断层封闭性好。 (3)断层泥岩涂抹 断层活动将塑性层带入断裂带未经研磨、重结晶作用或将岩石研磨成泥状再经过重结晶都可以形成断层泥,导致断层的封闭性。其中泥质含量越高封闭性越好。 (4)断层组合形式 一定面积内,断层条数越多,岩石破碎得越严重,封闭性越差。相同条件下,地垫錾型断层从上到下逐渐收敛,断面摩擦力和压力增大,比地垒型断层封闭性要好。 (5)填充物 断层两盘泥岩含量越高,断裂带填充物泥质含量越高,断裂面压力大于泥质成分塑性变形极限,封闭性越好。此外,地下流体携带的成岩物质胶结成岩以及油气沿断裂带运移中,原油氧化形成固体沥青等均

断层试题1.doc

温州医学院 《 断层解剖学》试卷(1) (卷面100分) 考试日期: 年 月 日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方式:闭卷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 辐射冠: 2. 禽距: 3. 肺韧带: 4. 肺门: 5. 第二肝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0个空格,每个空格0.5分,共15分) 1. 识别横断层面上缘上回和角回的标志是 。 2. 顶下沟起自扣带沟、止于 的后方,其上方为 ,下方是扣带回。 3. 、 和 、 合称后说话区(werniCke 区)。 4. 杏仁体、 和 三者恒定的位置关系是横断层面上识别杏仁体的标志。 5. 中脑的横断层面自前向后分为 、 、 和 四部分。 6. 和 的出现是冠状层面上中央前回下部出现的标志。 7. 池、 池和 池围绕于中脑周围,并勾画出了其轮廓。 8. 鞍上池的形态因成像层面和个体差异,可呈 、 和 等不同形态, 其由 池、 池或 池形成。 9. A TS 图的5区淋巴结为 ,6区 ,7区 ,8区 ,9

区。 10.肝门静脉左支一般分为、、和四部分。 1.胼胝体压部两侧的腔隙为侧脑室 A、前角 B、中央部 C、三角区 D、后角 E、下角 2.红核和黑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侧脑室 B、第三脑室 C、中脑水管 D、胼胝体膝 E、透明隔 3.鞍上池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 A、交叉池 B、大脑纵裂池 C、小脑上池 D、环池 E、大脑外侧窝池 4.形成“Y”形小脑幕的结构 A、大脑镰 B、小脑幕 C、小脑镰 D、大脑镰和小脑幕 E、小脑幕和小脑镰 5.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白质区 A、内囊 B、外囊 C、最外囊 D、视辐射 E、听辐射 6.紧邻扣带回峡后方的脑沟 A、顶枕扣 B、距状沟 C、顶内沟 D、顶下沟 E、海马沟 7.楔前动脉自大脑前动脉的发出处 A水平段B.胼胝体下段 C.膝段 D.胼周段E.终段 8.位于前交通动脉两侧的大脑前动脉为其 A水平段B胼胝体下段 C.膝段D.胼周段E.终段 9.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发自其 A.水平段B.回旋段 C.侧裂段D.分叉段E.终段 10.角回动脉自大脑中动脉的发出处 A水平段B.回旋段 C.侧裂段D.分叉段E终段 11.纵隔内数目最多的淋巴结 A.纵隔前淋巴结B.食管旁淋巴结C.肺韧带淋巴结 D.主动脉肺淋巴结E隆嵴下淋巴结 12.在肺门横断层面上,其最下部的结构

活动断层及其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516499604.html, 活动断层及其意义 作者:宋卡迪董金龙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03期 摘要:近年来地震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地震的发生与活动断层有密切关系,所以,对活动断层的研究对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基础设施的选址问题都离不开对活动断层的考虑,而研究活动断层的方法也日趋完善化和科学化,本文简单的介绍了活动断层的识别与研究方法,以及对活动断层研究的意义做出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活动断层;识别标志;研究方法;研究意义 1、活动断层的概念 断层是指岩体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且断裂面两侧岩体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构造现象,它是节理的扩大和发展。而活动断层这一名词是20世纪初有 https://www.doczj.com/doc/8516499604.html,wson,H.Q.Wool, B.Willis和李四光(1926)等先后提出来的,不同学者给予活动断层不同的含义,在1989年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规定:“活动断层是指第四纪期间,尤其是晚更新世(10万年)以来活动过的,并在今后人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2、活动断层的特征 人们通过对活动断层的长期研究,认识到活动断层的一些基本特征有:活动方式,继承性与反复性,长度与断距,错动速率与错动周期,隐伏性,群集与分段。 2.1活动方式 活动断层的活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的突然滑动,粘滑性断层的围岩强度高,两盘粘在一起,不产生或有极其微弱的相互错动,从而不断积累应变能,当应力达到围岩锁固段的强度极限后,较大幅度的相互错动在瞬间突然发生,引发地震。另一种是断层两侧岩层连续缓慢地滑动,称为蠕变断层或蠕滑型断层。蠕滑型断层的围岩强度低,断裂带内含有软弱充填物或孔隙水压、地温高的异常带内,断裂锁固能力弱,不能积累较大的应变能,在受力过程中会持续不断的相互错动而缓慢的滑动,达到一定强度时可引起地面破坏,如产生地裂缝、崩塌、滑波等地质灾害。 2.2继承性与反复性 活动断层的继承性是指继承老的断层而活动。活动断层的反复性是指活动断层总是沿着一定的发震面有规律的分布。这一点对地震带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2.3长度与断距

震源机制解综述

震源机制解综述 1、引言 地震学是一门以观测资料为基础的研究地震的成因及其规律已成为地震预报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发展奠定了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地震震源和地震波传播介质的各种参数在强震前的变化早就被当作地震预测的地震学前兆指标,随着地震预测的深入研究,以及我国“十五”台站数字化改造的完成,我们在进一步研究地震时空强分布特征的同时,加强对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的研究,从中提取震源,我们意识到加强对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从中提取震源信息,对增强地震预测的物理基础,提高地震预测的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地震前后的地形变测量和地震波的观测研究等结果确认,天然构造地震是地下岩层的突然错动引起的。发生错动的岩层可称为地震断层。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地壳中的断层密如织网。实际地震断层的几何形状可能很复杂,但对多数地震,特别是小地震,作为初级近似,总体上可将地震看成是沿一个平面断层发生的突然错动引起的。 2、前人对震源机制解的研究历程 地震震源处地球介质的运动方式。通常所说的震源机制是狭义的,即专指研究构造地震的机制而言。构造地震的机制是震源处介质的破裂和错动。震源机制研究的内容包括,确定地震断层面的方位和岩体的错动方向,研究震源处岩体的破裂和运动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和震源所辐射的地震波之间的关系。对地震震源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叶。1910年提出的弹性回跳理论,首次明确表述了地震断层成因的概念。在地震学的早期研究中,人们就已注意到P波到达时地面的初始振动有时是向上的,有时是向下的。20世纪的10~20年代,许多地震学者在日本和欧洲的部分地区几乎同时发现,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点的台站记录,所得的P波初动方向具有四象限分布。日本的中野广最早提出了震源的单力偶力系,第一次把断层的弹性回跳理论和P波初动的四象限分布联系起来。此后,本多弘吉又提出双力偶力系,事实证明它比单力偶力系更接近实际。美国的拜尔利(P.Byerly)发展了最初的震源机制求解法,1938年第一次利用P波初动求出完整的地震断层面解。 3、断层及断层面参数 3.1、断层参数及分类 地震断层通常用断层的走向φS、倾角δ和滑动角λ三个参数来描述(图2.1)。按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描述方法,这些参数的定义是: 走向φS: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但此交线有两个方向,为唯一确定起见,按以下原则确定其中之一为断层的走向:人沿走向看去,断层上盘在右。走向用从正北顺时针量至走向方向的角度φS来表示,0o≤φS<360°。 倾角δ:断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0o<δ≤90°。 滑动角λ:在断层面上量度,从走向方向逆时针量至滑动方向的角度为正,顺时针量至滑动方向的角度为负。滑动方向指断层上盘相对于下盘的运动方向。-180<λ≤180°。 (仰角:力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小于90度) 方位角:力轴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倾向:节面的上表面的法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北方向之间的夹角,顺时针量取。)走向φS和倾角δ是断层的几何参数,二者规定了断层的产状;滑动角λ是断层的运动参数,由这一参数的具体数值,即可描述断层的各种运动类型(图2.2)。

断层封闭性研究现状分析

科技信息 防外破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输电线路视频图像在线监测系统,截至2011年送电部累计已在输电线路杆塔易遭偷盗、易受外力破坏的外破隐患点附近杆塔上安装视频图像在线监控装置共28套,收到了良好的防外破效果。 输电线路视频图像在线监测系统具有以下特点:①安装简单,维护量小。②自动运行,无需人为干预,自动记录报警状态,可随时显示、调取。 ③成熟的太阳能技术供电,可连续7个阴雨天工作。④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电网。⑤强大的后台分析软件,提供海量的图片,方便运行人员管理。⑥采用GPRS 无线数据远传方式,网络覆盖无处不在。通过不断增加视频图像在线监控装置数量后,输电线路易遭偷盗、易受外力破坏等外破隐患点已基本实现24小时连续监控,大大地减轻了输电线路运行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6、标识设施的投入 ①制作吊车作业安全防护示意图张贴在大型施工机械驾驶室挡风玻璃上。 在输电线路保护区内各类大型施工机械驾驶室挡风玻璃上张贴吊车作业安全防护示意图后,吊车司机在施工作业时由于得到有效的安全提示,能始终保持施工机械与带电导线的安全距离,就能有效避免施工机械因与带电导线安全距离不足而引发输电线路外破故障跳闸。 ②在各类施工外破隐患点安装安全警示宣传牌。 通过在输电线路保护区内各类重要施工外破隐患点安装相应的安全警示宣传牌后,大多数施工作业人员由于受到安全警示宣传牌的安全警示教育,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电力设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到自身的违章施工作业行为已威胁到人身及电力设施的安全,均能够自觉停止危害电力设施的行为。 7、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力度 ①配合公司政工部开展保杆护线相关工作,召开输电线路保杆护线员培训会议。 ②制作电力设施保护宣传明信片发放到输电线路沿途乡镇、村落。③召开电力设施保护宣传工作专题宣贯会议。总之,晋江电力公司送电部从2011年开始按以上7种措施开展输电线路的防外破工作,2011年晋江公司输电线路外破跳闸7次,2012年跳闸5次,而且送电部对辖区内的输电线路防外破工作做到可控、在控。当然,防止和遏止输电线路外部破坏的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本着行业管理与治安管理相结合、行业管理与群众护线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还需要坚持不懈去做许多说服、教育和宣传工作,使沿线群众爱线、护线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努力营造“破坏电力设施为耻,爱护电力设施为荣”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限制外界一切损害输电设施的不安全因素,确保电力设施安全、可靠供电。今后将继续细化和完善输电线路防外破旁站监控各项管理措施,与其他部门积极进行交流学习,不断克服电力设施防外破工作中的种种困难,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接第414页)断层作为一种重要的油气输导体系,它既可以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的通道,又可以作为遮挡物为油气的聚集提供圈闭,同时又可以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起破坏作用,因而断层对油气的聚集分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正确的理解断层开启性和封闭性的关系将有助于理解油气成藏的动态过程,预测油气的富集层位,揭示油气的分布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断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究竟起何种作用,关键在于其封闭与开启性。 1.断层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断层封闭性系指断层对油气的封闭能力。它在地质空间上表现为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和垂向封闭性。 断层侧向封闭机理主要有五种:对置封闭、充填封闭、涂抹作用封闭、碎裂作用封闭、成岩胶结作用封闭。断层侧向封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断裂带充填物的性质、断层两盘对置岩性、断移地层的砂泥比、泥岩涂抹层分布的连续性等。 断层垂向封闭机理主要有以下三种:充填封闭、碎裂作用封闭、成岩胶结作用封闭。断层垂向封闭性影响因素主要有:断裂带充填物的性质、断层的力学性质、断层的几何要素、埋深等。通常认为断面倾角越缓,断层埋深越大,上覆地层压力越大,垂向封闭性越好,反之则封闭性越差;断层埋深越大,上覆地层静压力越大,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减小幅度也相应增加,断裂带封闭性越好,反之封闭性越差。但是,张性盆地断层的封闭性随倾角的减小而增大;挤压性盆地断层的封闭性随着倾角的减小而减小;扭性盆地介于压性盆地和张性盆地之间。对于伸展性盆地,断层封闭系数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对于挤压性盆地,随着深度的增加,封闭系数反而减小。 2.断层封闭性评价 2.1传统的岩性配置评价:传统方法在对断层封闭性研究的过程中,认为断层两盘是以“面”接触的,断层封闭性主要决定于断层两盘对接岩层的排替压力的相对大小。以这种岩性配置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断层两侧地层对置分析法、Allan 断面图法、地震断层切片法和砂泥对接概率等。这些方法尤其适合于较浅部位、断层力学性质为张性和扭性、断裂带厚度较薄和不能连续分布的情况,两侧岩石近似直接接触。然而由于大多数断层两盘多以“带”接触,因而这些方法现在应用的不是很多。 2.2断层活动分析法:应用断层埋藏史、演化史结合区域构造的演化,分析断层的性质、活动的大小程度、时间与油气的运聚关系,定性评价断层的封闭性。 2.3数学地质方法:断层封闭性是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选择适当的数学地质方法将诸多的地质因素通过数学变换与计算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确切地反映断层实际的封闭情况。如非线性映射分析法、逻辑信息判断法、模糊综合评判判断法等。 2.4泥岩涂抹系数法:也有人称之为泥岩涂抹因子或泥岩沾污因子等,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定量确定断层封闭性的有效方法。断层封闭与否,断裂带中充填物的性质非常重要,而泥岩涂抹是断裂带中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Bouvier 、Lindsay 和Yielding 等分别提出用泥岩涂抹能力(CSP)、泥岩涂抹系数(SSF )和断层泥比率(SGR)的计算方法来定性判断断层的侧向封闭性。CSP 只适用于断面剪切型的涂抹,SSF 适用于压入型的涂抹。但它们是对于单层泥页岩的厚度和断距而言,不适合厚层非均质的碎屑岩层序,而实际地层常常是非均质的厚层,SGR 的计算方法便是针对非均质的厚层提出来的。 2.5断裂带充填物泥质含量研究:断裂带充填物泥质含量影响了泥岩涂抹效果,决定了断裂带的性质。当断裂带内充填物泥质含量高时,可在断裂带内形成高的排驱压力,有效封堵油气;当泥质含量低于一定标准时,断裂带以砂岩为主,流体可通过断层移动,或沿断层向上运移,封堵油气效果差。目前应用较广的是由付广提出的泥质含量Rm 计算公式。 2.6断面应力分析:包括断面力学性质、区域主应力方向及断面应力大小的分析。断面所承受的应力包括剪应力与正应力。由于剪应力对断层封闭性影响相对较小,因此目前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应力。一般认为,张性和张剪性断面多具有开启性,这时断层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对于压性和压剪性断面,如果正应力大于岩层的抗压强度,则断层可对油气起到垂向封闭作用。在地下断面上所承受的应力应该为重力应力、构造应力和流体压力的叠加,以往研究中往往忽略了区域构造应力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已经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参考文献 [1]吕延防,李国会,王跃文等.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方法[J ].石油学报,1996,17(3):39-45 [2]童亨茂.断层开启与封闭的定量分析[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3):215-220 [3]赵密福,李阳,张煜等.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及断层的封闭性[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7-10 [4]Allan A S.Model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entrapment with-in faulted structures [J ].AAPG Bulletin ,1989,73:803-811[5]Barton C A ,Zoback M D ,Moos D.Fluid flow along potentially active faults in crystalline rock [J ].Geology ,1995,23:683-686 断层封闭性研究现状分析 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王东晔 [摘要]本文通过断层封闭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两方面对断层封闭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关键词]断层封闭机理封闭性评价 — —415

医学断层分析

一.名词解释 1. 半卵圆中心: 2 主肺动脉窗: 3 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 5 髓突: 6 眶耳线: 7 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 9 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 11 禽距: 12 肺韧带: 13 肺门: 14 肝段: 15 腰神经通道: 16 膀胱精囊角: 17 大脑动脉环: 二.填空题 1.识别横断层面上缘上回和角回的标志是。 2.顶下沟起自扣带沟、止于的后方,其上方为,下方是扣带回。 3. 、和、合称后说话区(werniCke区)。 4.杏仁体、和三者恒定的位置关系是横断层面上识别杏仁体的标志。 5.中脑的横断层面自前向后分为、、和四部分。 6. 和的出现是冠状层面上中央前回下部出现的标志。 7.在颅脑冠状层面上,侧脑室三角区的外侧壁与视辐射之间的白质板称,由 纤维形成。 8.成对的脑池包括、、和等。 9.幕上不成对的脑池包括背侧的、、和腹 的、、。 10.肝门静脉左支一般分为、、和四部分。 11.大脑外侧窝池在横断层面上的典型表现呈横置的“”形,主干在岛叶表面分为前、后支,前支较短伸向,后支较长伸向。 12.鞍上池的形态因成像层面和个体差异,可呈、和等不同形态,

其由池、池或池形成。 13.“Y”形小脑幕之间的脑组织为,小脑幕两侧的脑组织是。 14.颈内动脉的、和段共同组成“U”形或“V”形,也 称,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之一。 15.气管前间隙是、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向上达胸廓上口,向下至气管隆嵴,以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 16.ATS图的5区淋巴结为,6区,7区,8区,9区。 17.四角形鞍上池的四个角分别为、、和,其周围的脑组织分别为前方的、后方的和两侧的。 18.气管前间隙是、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向上达胸廓上口,向下至气管隆嵴,以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 19.肝门右切迹内的管道为鞘系,此切迹也可作为肝和的区分标志。 20.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即动脉,分布于基底核区的、 和,,足供应纹状体和内囊的主要动脉,易破裂出血,故名 动脉。 21.椎动脉起自,依据行程分为、、、和段,至合成基底动脉。 三.单项选择题 1. 在横断层面上,识别距状沟前部的标志 A、禽距 B、侧副隆起 C、侧副沟 D、海马 E、海马旁回 2. 识别中央旁小叶的标志 A、扣带沟 B、扣带沟边缘支 C、中央沟 D、中央前沟 E、中央后沟 3. 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分界的标志 A、豆状核 B、壳 C、苍白球 D、尾状核 E、背侧丘脑 4. 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出入内耳门时所经过的脑池 A. 小脑延髓池 B、环池 C、小脑上池 D、桥池 E、脑桥小脑角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