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

对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2013年03月11日10:41 杨子强来源:金融时报

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未来最大的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大战略。如何适应城镇化建设要求、构建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体系,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我国城镇化蕴含着巨大内需空间,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能使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使其从较低水平的农民消费转变为较高水平的市民消费,从而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城市消费需求;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城镇化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带来城市产业升级、就业创业的需求,为扩大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二)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大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和城镇人口,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城镇化通过人口转移提高了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

(三)城镇化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处于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有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过去的30多年,我国城镇化以超大体量实现高速发展,走完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才实现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成就卓著、世所罕见。但传统的粗放式城镇化模式弊端重重、不可持续,走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与过去相比,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金融需求有以下鲜明特征。

一是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的多元化。新时期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增加城市人口比例和扩张城市规模,而是在产业支撑、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是一项涉及多类经济主体、多种经济活动的系统工程。城镇经济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金融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具有大额、长期的特征;城镇新兴产业与成长性企业的融资需求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城镇小微企业与“三农”融资需求具有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的特征;就业、创业等民生领域融资需求则主要以小额、低成本为特征;城镇居民还有投资理财、资金汇兑等各类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等。从金融供给看,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业务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趋同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各类城镇经济的融资需求。

二是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的公益性。新时期城镇化离不开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需要加强城镇交通、能源、供水、通信、文化娱乐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城镇公共服务。这些项目都具有较强的公共产品属性,公益性大于盈利性,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部分基础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目前,我国金融组织体系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追求盈利性、安全性与流动性间的平衡,对公益性项目的支持能力相对较弱。

三是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的均衡性。新时期城镇化既不能片面发展大城市,也不能盲目发展小城镇,需要走均衡发展道路,推进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迫切需要增加中小城镇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加大对中小城镇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在城乡之间布局失衡,金融机构网点设置、人员配备、信贷配置等都向大城市集中,在欠发达县域和小城镇的配置不足,大量县域资金流向大中城市,不能完全适应城镇化均衡发展的要求。

四是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的差异性。城镇化建设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就难以发挥自身优势。新时期的城镇化不是规划趋同、千城一面的城镇化。城镇特色不同,其金融需求必然存在差异。如以消费为经济模式的城镇的金融需求必然不同于以生产为经济模式的城镇;以农业为特色产业的城镇必然不同于以工业或以服务业为特色产业的城镇;以内需为主要增长动力的城镇也必然不同于以外贸为主要动力的城镇,等等。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的特色化,也要求金融机构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

构建面向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体系

城镇化融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镇化建设的路径,制约城镇化建设的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融资体系。

一是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小城镇的金融资源配置力度,增加小城镇机构网点、人员配置和基础设施。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经营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减少同质无序竞争,开展差异化、特色化竞争。如大型商业银行可发挥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以大型基础设施、城镇大企业为主要市场定位;农业发展银行应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加大对城镇公共设施、公共服务、城镇民生等具有较强公益性的领域的金融支持;邮政储蓄银行应强化零售银行的市场定位,通过积极发放小额贷款支持城镇居民就业创业,通过完善中间业务优化城镇基础金融服务;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应坚持面向社区的发展定位,扎根基层、重心向下,与城镇发展相融合,加强对城镇小微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家庭农场等领域的金融支持。

二是着力构建充分动员各类金融资源、适应不同融资需求的多元化融资渠道。我国现有“土地财政+融资平台贷款”的城镇化融资模式,不仅因土地稀缺而难以持续、因过度负债而蕴含较大金融风险,还会因过高地价推高房价。应根据城镇化建设的多元化金融需求特点,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实现以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转变,向体制外引入更多民间资本转变。对一些可以实现“使用者付费”的基础设施,应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入多元化的社会资金,如可以探索发行市政债券,也可探索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资产证券化,还可探索实施特许经营制度,吸引社会资金包括民间资本和国外资本参与建设。对资

信等级较高的城镇龙头企业,推动其在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推动其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区域集优票据融资。

三是着力构建能够盘活沉淀生产要素、破解融资难题的金融产品体系。应有序开展土地经营权质押融资业务,探索更多土地资本化方式,充分利用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集聚金融资源。应发展供应链金融,开发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等金融产品,激活城镇化建设中的产业链、销售链各个环节的闲置资产。有条件的城镇还可探索环保金融,围绕城镇化中的碳减排量、污水减排量等开发碳金融产品。

四是着力构建既符合银行发展规律、又适应自身定位的管理模式。金融机构应正确处理内部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既通过严格管理有效防控内部操作风险,又通过适当放权激发基层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能力。如在信贷管理方面,应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在员工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应通过薪酬、职务方面的设计,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创新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

构建有利于城镇化建设融资的体制机制

加强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离不开政府的调控和引导。从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经验看,政府均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美国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对市政债券给予税收优惠,为民间资本不愿介入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集资金;法国、德国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由财政对非经营性项目提供全部资金,对可收费的项目提供一定比例的注册资本金;日本利用税收优惠、低息贷款支持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有利于城镇化建设融资的体制机制。

一是构建与城镇化建设事权相对应的地方财政体系。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赋予地方政府与城镇化建设事权对应的征税权,探索对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增值的土地和房地产征收财产税,加快培育相对稳定的地方税源,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偿债能力。赋予市级地方政府相应的发债权,可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继续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同时把以收益性公用事业为资金投向的城投债逐步改造为市政债券。

二是构建有利于城镇化建设融资的金融生态环境。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促使金融机构改变规模扩张、同质竞争,依据自身优势明确市场定位,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竞争。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为各类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强化城乡一体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合理布局提供基础条件。

三是构建支持激发城镇化金融创新活力的相关产权制度。建议修改目前《担保法》,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或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土地金融产品。应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建立一定区域范围内产权交易市场,为金融机构创新土地金融产品、落实金融债权提供条件。以生态环保为特色的城镇可探索建立环境准入制度与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制度,通过排放权等制度安排促进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提高金融介入的可行性。

四是构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应发挥货币金融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

对参与城镇化建设力度较大的金融机构在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合意贷款规模等方面给予倾斜,在相关金融市场准入、新金融业务开办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扩大人民银行贴息贷款政策范围,对城镇化建设薄弱环节给予贴息贷款支持。应充分发挥财政对金融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通过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城镇化。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

2013年04月01日09:35 袁迪来源:金融时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被赋予全新内涵的城镇化建设是中国未来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王牌”动力。新型城镇化必将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作为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金融业,该如何在注重风险控制情况下,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助力中国经济顺利转型,是当前亟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蕴含巨大的金融需求

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绝非简单引导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必然伴随一批新兴城市圈的诞生与发展,而新型城镇化中产业集聚发展也必将带来更多的金融需求。

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快速增长。一是中小城镇、生态城市建设企盼更多资金支持。新型城镇化更加重视城市的集群发展,同时也更加注重建设节能环保、和谐友好型城市,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公共绿地以及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更多可靠而有力的资金保障。二是农业现代化将衍生更多信贷需求。城镇化建设意味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这些因素使得农村大额资金需求逐渐趋旺,产业化资金需求迅猛增长,对资金的需求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单笔额度上都出现明显增长。三是城镇化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也将衍生大量小额信贷需求。工业经济的发展将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而与城镇化息息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则主要依靠民营和个体创业,也将衍生大量小额信贷的需求。

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主体呈现多元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农村人口的城市转移,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金融需求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一方面金融需求主体已从传统农民扩大到农村中小企业、种养殖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主体;另一方面需要金融支持的项目日益增多,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这些主体和项目对金融服务需求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元的金融服务。

城镇化建设金融服务产品亟待创新。一是城镇化过程中工业企业快速发展需要金融不断创新。新型城镇化强调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将呈现成长型企业增多、产业转移集聚加速等新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园区、国内产业梯度转移以及技

术创新等领域的金融需求明显增加,需要金融机构创造更多适合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产品、新服务,积极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二是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规模扩张和素质提高亟须完善金融服务。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也给金融在支持保障房建设、教育、娱乐文化、居民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存在“短板”

城镇化意味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如住宅、学校、医疗机构、公共设施等,建设这些项目除了政府的财政支持外,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必不可少。但从当前实际来看,与城镇化相适应、相匹配的金融体制还不完善,绝大多数金融资源、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集中在重点区域和中心城市,众多小城市、乡镇和农村地区长期处于金融服务链的末端,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力量薄弱。

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目前在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缺乏对小城镇建设有效的信贷指导和协调。还没有建立城镇化信贷操作制度和方案,也没有开发与城镇化建设相匹配的专项贷款,更缺乏支持城镇化信贷投放的外部激励和风险补偿的长效机制。与农村金融发展相联系的土地制度改革、投资环境、司法环境、信用环境、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等改革尚未到位。金融在支持城镇建设方面仍处于零星、散乱和自发状况,支持力度非常有限。

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城镇化发展战略存在矛盾。大企业和优质客户是各商业银行争相竞争的对象,支持小城镇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则主要依靠农村信用社,这远不能满足城镇化发展需求。并且,大型商业银行实施的集约化经营发展战略也直接导致乡镇级银行机构网点缺失,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存在资金供给不足、金融工具同质化问题突出、产品开发针对性不强、金融服务能力薄弱不能满足城镇化过程中的多样化需求等重重障碍。

城镇化建设中的信贷需求难以获得满足。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起步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住宅建设等方面,这些需求一般都存在着选择承贷单位难、担保难、还款来源受限制等不利因素,城镇化建设中的贷款需求与优质信贷客户相比缺乏竞争力,很容易在银行机构信贷审批时被砍掉。城镇化需要有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支撑,但银行业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却相对不足,针对农业科技、农产品开发、水利设施、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基本处于空白。此外,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程度提高,农户对信贷需求不断增加,但因信用缺失、抵押担保资源匮乏等因素,农户期望的贷款额度往往远远高于农村金融机构给予的授信额度。

城镇化建设融资结构严重失衡。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需要巨大的资金量,无论是城镇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中小企业发展都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但城镇化建设融资方式过于倚重传统的银行信贷手段,间接融资居主导地位,直接融资比重较低,仅凭信贷融资难以满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而且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抑制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探寻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

金融的有力支持是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的重要条件。因此,应尽快调整金融结构使其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相适应,满足大规模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探寻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

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组织体系。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新型城镇化相匹配的金融组织体系。构建良好的金融支持基础性环境,在税收、利率、存款准备金、信贷风险损失补偿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把支持城镇化作为新业务的拓展领域。二是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按照城镇化对金融服务网络建设的新要求,调整优化县城以下传统农村地区的网点布局,增强服务对接能力。三是加大资源投入发挥自身特色战略优势。进一步拓宽政策性银行的支农功能,提高合作性金融的服务水平,发展壮大地方股份制银行,加快推进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根据城镇化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土地、住房等多个方面,制定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发展战略,通过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实现业务和收益的快速增加。

调整优化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政策体系。商业银行应根据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化发展的信贷需求,调整优化现有相关信贷政策,主动向城镇化建设方向倾斜。一是重点支持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化、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尤其要加大对城乡一体化中产业融合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出台差异化的区域信贷政策。二是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充分考虑低碳和环保因素,促进资金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低碳产业,引导信贷资源投向符合国家政策的新兴、先进、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支持生态化城镇建设和发展。三是创新服务产品,提升服务层次。从信贷、结算、理财等方面开展“一站式”服务,满足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股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品种。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产品,大力运用林权抵押贷款、订单农业贷款等信贷新模式促进农业规模经济效益的提升。支持城镇居民就业创业,灵活运用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扶贫贴息贷款、联保贷款等模式,扶持城镇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就业,有效提高小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满足率。

推动城市化进程满足新增城镇人口的金融需求。一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城镇保障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对保障房建设的信贷投入在规模、利率优惠、审批等方面予以倾斜。二是支持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降低住房信贷门槛,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努力满足新增城镇人口的首套住房刚性需求。三是加大城镇转移人口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顺应信息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新趋势,加快电子渠道建设,重视网络金融、移动金融、自助金融等新型服务渠道,扩大有效服务覆盖,改善客户体验,逐步推进农村金融结算服务现代化。

创新拓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模式与渠道。积极发展债券市场,优化金融市场融资结构,逐步改变目前间接融资比重偏大的金融市场结构。市政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仅靠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不能满足其需求,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既可以缓解资金不足的状况,又可以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同时,在城镇化基础建设中推进基础设施的资产证券化,能够广泛活跃大量资金,缓解建设资金的不足,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可以支持建设者在短期内收回项目投资,加快资金周转。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本等各类资金支持城镇化发展。

金融如何支持城镇化

时间: 2013-03-02来源:金融时报

可以肯定的是,城镇化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挖掘这种潜力?更多人意识到目前城镇化的核心不再仅仅是土地的城镇化,更是人的城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土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以及金融的支持,也需要它们的调整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需要。通过调整寻找支持城镇化的切入口,抓住发展新机遇成为包括金融在内的许多行业的目标。毫无疑问,金融支持是城镇化的必要条件,金融也会在助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某金融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城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首先,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信贷资金的支持。与以往相比,更重“质量”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意味着对更多信贷资金的需求。

据记者了解,部分城市以往进行的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规划建设层次低、配套不完善、辐射带动作用弱等制约小城镇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时,传统意义上的小城镇建设内容,往往仅限于迁村并镇,所带来的只是农民居住方式的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近来被密集提到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改变这一状况。记者在天津采访时了解到,该市正在进行的城镇化建设将从高层次、高起点出发,突破传统小城镇建设仅局限于迁村并镇的内容,建设集还迁、商住、工业于一体的、走城市化发展道路的新型小城镇。该市某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受小城镇建设开发主体区县政府财力或开发企业经济实力限制,城镇化建设资金依然主要依托信贷资金的投入。

考虑到城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加大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构建有利于城镇化融资的体制机制。一些地区的金融机构已做出成功探索,以天津为例,作为天津市第一家吃城镇化建设“螃蟹”的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利用天津市政府推出的“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城镇化的新模式,支持了该市华明镇的建设。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宅基地换来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换来城镇发展空间。对于国开行而言,可以通过对天津东丽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分析对比,开辟新的贷款领域,以级差地租的实现方式“换”出贷款。

其次,城镇化进程改变了以农户为主体的农村金融需求结构,并导致其金融需求的改变,因此农村金融供给的产品与制度必须创新,通过创新,找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在有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效率的同时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近日,银监会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就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完善小城镇建设金融服务功能,创新小城镇系列信贷产品,设计符合小城镇建设的金融服务产品。不能忽视的是,目前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金融资源向城镇化建设配置不足、金融机构城乡之间分布不均、中小城镇金融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对此,有专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城乡一体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优化中小城镇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机构介入支持提供必要条件与有利环境。同时,鼓励民营金融机构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支柱,填补国有银行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另外,我们了解到,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部分涉农金融机构始终没有放松对农民的服务意识。某农村商业银行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行近些年开展了大量的土地征收款、粮农补贴发放、农民养老金代发等中间类服务业务,还和村镇政府以及各级组织合作,提前介入面向农户宣传金融服务产品,为农户办理各项结算手续。

最后,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完成后,后续基础设施配套、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周边产业园区工业项目发展、新城镇内二、三产业发展所带来的融资空间巨大。这些都将为基层金融业务开辟新的广阔发展空间。金融机构可依托当地旅游、矿藏、边贸口岸、交通枢纽

等特色资源,择优支持具有特色产业或生态文化优势的小城镇建设,将其发展成为集聚产业和人口、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金融机构也可优先支持农业产业化,技术较成熟、以内需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产业集群化项目等,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强化产业支撑能力。

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城市基础设施、企业发展和转型的各项服务、城市运行的配套功能等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因此,应尽快调整我国的金融结构,完善金融制度,使金融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探索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财贸经济》2002年第4期 开发性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探析 白钦先 王 伟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528000 军事经济学院 100000) 开发性金融按其性质应包括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商业性金融。由于中长期开发性投融资业务的特点是风险高、额度大、周期长、收益不确定,商业性金融或私人资本通常既不愿也无力或肯于先导涉足其中,所以,开发性金融一般是由政府主责,主要是指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或政府开发性金融,即专门为经济、社会和区域开发或发展(developm en t)(特别是基础设施)提供具有创造性超前供给诱导功能的中长期批发投融资业务(w ho lesale financing)的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机构可分为国际性开发金融机构和国家性开发金融机构两种类型,前者又分为全球性开发金融机构和区域性开发金融机构,后者又分为全国性开发金融机构和地方性开发金融机构。 一 在开发性金融机构信贷风险逐步增大及财务收支失衡的同时,在发达国家又出现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业务摩擦和竞争这种似乎有悖于政策性金融宗旨的行为。日本开发银行在吸收资金方面,1964年末政府借款占其资金来源总额的4714%,其中邮储规模过大且利率与民间利率的决定方式不同,从而官民竞争激烈。民间金融机构认为侵占了其利益,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增大。在资金运用方面,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间金融机构贷款扩展到原来不愿和无力光顾且原本属政策性金融范畴的业务领域,同时各种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的业务交叉严重,也在急于寻找新的贷款对象,造成官民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与摩擦。 导致开发性金融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干预过多,道德风险增大,开发性金融机构缺乏基于信贷“四性”(政策性、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的经营自主权,效率低下。在韩国政府管制金融压抑下,政策性金融也成为“命令性”金融,引起银行恶性债权增加,降低了金融效率,出现了“颓化银行”,还由于政府借助政策性金融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产生了“颓化企业”。这种弊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步显现并终于1997年的危机中充分暴露。在DB P重组前,菲律宾政府部门乃至一些政府官员个人对DB P业务插手很多,使其项目的立项和贷款随意性强,内部管理不善,贪污腐败严重,很多贷款对象(包括国有企业和部门)还款意识淡薄,还有一些客户由于经营状况不佳,濒于倒闭,因而DB P的贷款本息回收情况恶化,风险增大,这种状况迫使政府在1986年决定对DB P进行改组与整顿。突尼斯经济开发银行在融资对象领域等方面也受到政府管制,对国有企业发放了巨额融资,其结果是随着国有企业经营的恶化,银行也背上了巨额的不良债权。BAN EST银行是玻利维亚的开发银行,尽管它享有种种优惠条件(例如可以随时得到央行的再贴现等),但由于政府不恰当干预过多,加上自身效率不高,最终还是破产了。

科技金融助推创新发展

科技金融助推创新发展 科技金融与创新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修小平在会上提出,“科技创新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的稳定也需要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支撑”,她认为,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时,需要利用好金融资源,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介绍了深圳市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的成果。她表示,目前深圳的金融服务,已经覆盖到科技创新链全过程,形成了以创投机构、产业基金、商业银行、担保科技保险等良性互动 这是一幢位于中关村核心区的看似普通的建筑,却聚集了鼎晖投资、德同资本、英飞尼迪等50余家国内外最知名的一批股权投资机构,这里被视为中关村实现“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希望。 海淀为自己设定的长远目标 基本完成涵盖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区域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体系,把海淀建设成为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相匹配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海淀科技金融的5年目标 50% 驻区企业股权投资案例超过全市的50%、全国的15% 2200家驻区各类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总数达到2200家 500家股权投资机构达到500家 5000亿元管理的资金规模达到5000亿元人民币 300家境内外上市(挂牌)企业达到300家 随着2009年10月中国创业板的成功推出,NYPC卡贝基金正式开始启动了人民币基金设立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他们已与北京,苏州,重庆,天津4个城市签订了基金总额超过60亿的战略合作备忘录。NYPC卡贝基金来自美国华尔街,30年来一直活跃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参与交易项目超过160亿人民币,其中在中国的投资项目约为34亿人民币,为投资者带来了超过88%总回报率。NYPC主要合伙人参与过的大型国际私募股权投资项目包括都乐食品公司,希捷,Charter Communications公司,AMF保龄球,德尔蒙特食品,费舍尔科学和Siemen 国务院和北京市关于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两个批复”精神,海淀区正在全力开展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发布科技金融创新实施意见 投融资机构数量的激增只是科技金融工作成效的一个方面,如果背后有政府为促进企业上市出台的鼓励政策,有相关部门针对本地区出台的金融工作创新机制,有本地政府针对科技金融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这将是一项“科技金融”的系统工程。 在工作机制上,海淀区金融办成立了海淀金融创新商会和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协会,两者的服务对象分别是银行和风投机构。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协会秘书长曾军告诉记者,该协会已有40余家会员单位,协会实现了金融办与风投机构之间的对接,将最及时的科技金融政策传递给投融资机构,并帮助他们与企业有效对接。 政策方面,记者了解到,继2009年4月,北京市政府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着力建设首都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后,2010年10月,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首都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海淀区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海淀区金融办副主任王圣朋告诉记者,今年2月海淀区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更是明确提出了海淀区建设中关村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与任务。 “意见提出,要用5年时间,初步形成以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以科技金融服务机制为支撑,以创新型金融机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行动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县以“十大行动”为重点,围绕8项牵头任务60项配合任务,制定了《全县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和工作推进机制及考核评估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6年工作总结 (一)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全面放开市县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率先在×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试点基础性工作。出台了烟花爆竹禁燃、秸杆禁烧、取缔小锅炉、城市街道除尘等4个大气污染防治具体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了城乡环境一体化,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和农村各方面环境监管治理。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资武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分工模式,完成了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万亩,总流转面积达到**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制定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方案》,稳步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工作开展。 (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改建各类渠道**多公里,完成宅前铺装**平方米,农村宅前铺装率达**%。建成和提升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个,总数达**个,占全县

的**。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完成景观带绿化水源改造项目和上海路、延安路等道路树池下沉式改造。制定了《×高标准公厕建设及改造方案(2015-2017年)》,在武水湖、武川公园、紫武苑、×镇等地新建旅游厕所**座。大力推进×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建设工作,完成下双路、陈武路部分路段太阳能路灯架设、绿化灌溉管道铺设工程,集中供热升级改造工程建成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小城镇便民农贸市场等项目开工建设。 (三)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深入推进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义务教育“改薄”工程,完成双镇中心小学教学楼、双中学室外运动场、东四沟小学水厕改造建设工程,建成并运行教育“四通两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健全校长和教师交流任职机制,严格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各项政策,推进各类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完成了全县27个行政村“乡村舞台”建设,实现乡村舞台100%全覆盖。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动工建设。出台全县城乡全面推进社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方案,将社县服务管理延伸至村。全面实施社会保险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信息系统全覆盖,全县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 (四)产业支撑进一步强化。制定了《×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考核评选办法》及《×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新增**家,认证家庭农场**家、新增**家,申报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个,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小县)**个。

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来宾市金融支持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

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来宾市金融支持国家新型城 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区域经济开发金融机构 【发文字号】来政办发[2015]104号 【发布部门】来宾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5.12.30 【实施日期】2015.12.3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来宾市金融支持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通 知 (来政办发〔2015〕10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来宾高新区(来华管理区)管委,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来宾市金融支持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5年12月30日

来宾市金融支持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拓宽金融机构参与城镇化建设渠道,统筹金融资源加大对我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支持,根据《来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来政发〔2015〕30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编办、公安部等11个部委《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2014〕2960号)和《来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来政发〔2015〕30号)要求,围绕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找准着力点和切入点,用足、用活、用好资金和政策,构建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构建面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方位金融支持体系和长效机制,重点围绕来宾市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规划,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合作,根据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三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人口集聚和居民创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推进辖区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布局和配置,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改善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力。 三、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支持 (一)加强沟通对接,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域的信贷投放规模。建立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银企长效合作机制,搭建政银企沟通交流平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加强与上级行的沟通,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我市城镇化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研究

城镇化与金融支持研究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在于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矛盾,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全方位的金融支持。目前城镇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存在哪些问题,不同地区的运作状况与模式是怎么样的,究竟该采取哪些措施促进金融支持更好地服务于城镇化。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 录 一、问题篇 1、城镇化_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2、新农村建设中乡村银行金融支持的研究 3、关于商业银行加强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的思考 4、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二、案例篇 1、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_秦安县实例调查 2、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天津实践 3、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_基于铜仁地区个案分析 4、欠发达地区住房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_省略_对阜新县农行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调查 5、武汉周边农村工业化城镇化金融支持_省略_兼谈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金融融入问题 6、小城镇建设呼唤金融支持_对盐城市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_盐城市农村金融学会调研 三、策略篇 1、金融支持城镇化的策略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新思路研究 3、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障碍 4、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模式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但城镇化建设进程并没有随之达到相应的水平。据统计,截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2.7%,已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的后果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持续存在,城乡统筹发展缓慢,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十二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以经济建设的视角出发审视城镇化建设,政府主要的职责是提供建设基础设施和引导推进产业发展。在当前财政分权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可用于履行城镇化建设职能的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地方政府提供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针对这一突出矛盾,现有外源融资渠道集中在银行贷款、信托基金、开发性金融扶持等方式,但这些融资渠道只能够满足部分项目资金需要,它们并没有提供一种城镇化建设的长效融资模式。开发性金融虽然凭借体制优势和灵活的贷款方式极大地支持了地方政府城镇化建设,但其资金来源 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模式研究 —— —基于公私合营(PPP/PFI)项目融资的视角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在于资金供给远远不能满足资金需求的矛盾。当前的城镇化融资模式主要有银行贷款、信托基金、开发性金融支持等方式。但这些方式各有局限性,在城镇化建设实践中无法依赖任何单一方式进行融资。公私合作项目融资方式是一种近年来在国外广泛运用的融资模式,但在国内由于政策、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应用有限。本文将PPP/PFI融资模式与开发性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等现有融资模式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了一种适合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建设需要的融资模式。该模式有效地发挥了地方政府、企业、金融市场和开发性金融等各方面的作用,为解决现阶段城镇化建设融资困境提供一种较好的思路。 关键词:公私合营;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融资模式 Research on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Mode for Financial Support —— —Based on the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Method CAO Jun-li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 Shaanxi710055,China)Abstract:During the12th Five-Year Plan,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in our country.The main contradiction in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s the capital supply far from the needs of the contradictions funds.Loans from bank,the trust fund and the development finance support is the current financing mode of urbanization.But these modes are limited in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because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can't rely on any single way.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financing mode is a widely used in recent years in foreign country for financing,but it isn't applied on domestic.Based on the PPP/PFI financing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al financial support,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uitable financing mode for our country of the present stage for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In the mode,local governments,businesses,financial market and developmental financial and so on,all can play a key role for solving the present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financing difficulties,it also Provide a better idea for the local government. Key words: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Financial support;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Financing mode 107 ··

科技金融发展策略

科技金融发展策略 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市场持续成熟,科技创新日趋活跃,当前科技金 融的发展已经处在新的阶段,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建设创 新型国家等战略部署,对科技金融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 江科技金融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紧紧围绕“金融强省”“、 科技兴省”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金融和技术服务业,着力打造全国 领先的具有创新驱动力、产业聚集力、区域带动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高 端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逐步完善“六个一块”科技投融资体系,构建 自主创新、特色鲜明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 的紧密结合以及科技和金融的有效结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科技投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成立专营化的科技 金融分支机构,丰富金融创新产品体系,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的多 层次融资渠道,构建综合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内含多项 推动力促进其运转的多维度的科技金融体系。——科技资本体系更加 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鼓励科技企业到浙江股权 交易中心专设的创新板挂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简化发债流程;同时在更多市区设立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 基金,合理用于“区域集优”项目建设。——结合运行机制更加创新。不仅要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科技金融、创 业金融体系独特的“浙江模式”;同时要创新金融机构与政府及相关 部门之间相互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多种联合信贷模式的兴起。—— 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增强大。商业科技贷款与政策性科技贷款力度加大,全力支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 技领域;增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最大化地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浙江要在成功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金融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的发展现状 和所面临的问题,持续创新,抓住重点,进一步增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独家学术分享】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唐子来教授于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五次市长联席会议主旨发言整理) 新型城镇化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1.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约1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规模之大和速度之快是史无前例的,但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为此,中央政府首次颁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表明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新型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是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本质区别。传统城镇化的根本问题就是以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城镇化没有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 无论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是城市中的二元结构,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从而导致社会公平问题。同样,日益严重的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支付应有的环境成本,即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 “杯子现象”:传统城镇化的形象比喻 一个杯子的世界平均价格是8元,但中国制造(Madein China)的杯子价格是6元。于是,中国制造的杯子就占领了世界市场。其实,中国制造的杯子之所以如此便宜,就是因为没有支付1元的社会成本和1元的环境成本。年复一年,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所欠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越来越显性化,现在到了不得不支付三十多年累积成本的时候了,再也不可持续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换档减速是必然的。 因此,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走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sustainable urbanization),其本质就是经济增长必须支付应有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即经济增长的所有外部成本必须内部化,由此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关系。 (1)可持续发展的3E概念:三角模型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内涵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 (2)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乡规划:棱锥模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地区,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的原则,发展集聚效率高、辐射作用大、城镇体系优、功能互补强的城市群,使之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轴线上城市群和节点城市为依托、其他城镇化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 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东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优化开发区域,面临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制约,必须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空间结构优化、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质量提升。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要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继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发挥其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科学定位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依托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地理格局建设区域生态网络。 东部地区其他城市群,要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面提高开放水平,集聚创新要素,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统筹区域、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深化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加快一体化发展。 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论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新型城镇化之路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要求我们要依据基本国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本文对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特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当代中国城镇化特点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 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① (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② (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村社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最佳路径

对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2013年03月11日10:41 杨子强来源:金融时报 城镇化是十八大部署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之一,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我国未来最大的发展红利与增长引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长远发展的大战略。如何适应城镇化建设要求、构建有利于城镇化建设的融资体系,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城镇化是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我国城镇化蕴含着巨大内需空间,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城镇化能使大批农民进入城市,使其从较低水平的农民消费转变为较高水平的市民消费,从而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城市消费需求;也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城镇化带来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等多方面投资需求,带来城市产业升级、就业创业的需求,为扩大投资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二)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途径。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大减少农村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和城镇人口,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城镇化通过人口转移提高了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经济的落后面貌。 (三)城镇化是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处于内陆的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在中西部一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有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过去的30多年,我国城镇化以超大体量实现高速发展,走完了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才实现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成就卓著、世所罕见。但传统的粗放式城镇化模式弊端重重、不可持续,走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城镇化道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与过去相比,新时期城镇化建设的金融需求有以下鲜明特征。 一是城镇化建设金融需求的多元化。新时期城镇化不是简单地增加城市人口比例和扩张城市规模,而是在产业支撑、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全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是一项涉及多类经济主体、多种经济活动的系统工程。城镇经济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金融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具有大额、长期的特征;城镇新兴产业与成长性企业的融资需求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城镇小微企业与“三农”融资需求具有规模小、频率高、时间急的特征;就业、创业等民生领域融资需求则主要以小额、低成本为特征;城镇居民还有投资理财、资金汇兑等各类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等。从金融供给看,各金融机构在经营理念、业务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存在趋同问题,不能完全满足各类城镇经济的融资需求。

中国开发性金融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初探

中国开发性金融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初探 发表时间:2019-04-22T11:08:51.78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7月中作者:陈斐然 [导读] 政府和市场在金融发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制度环境处于动态变迁之中,重要的是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克服政府干预之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机制的最优组合。开发性金融为这种最优组合提供了一种现实解。关键词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207) 摘要:政府和市场在金融发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制度环境处于动态变迁之中,重要的是以政府的干预之长弥补市场调节之短,同时又以市场调节之长克服政府干预之短,从而实现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机制的最优组合。开发性金融为这种最优组合提供了一种现实解。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政府作用;政府与市场 1.我国开发性金融的兴起和发展实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此,决定指出,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同时,在投资领域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于是在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成立,三家银行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建立。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国家的发展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政策,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项目”及支柱产业、高新技术等重大政策性项目提供贷款。 开发性金融一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政策性金融阶段。此阶段的开发性金融在本质上是政府财政的延伸,政府以财政性手段弥补市场失灵。第二个阶段是制度建设阶段(混业经营阶段)。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担负着社会责任和市场业绩两方面的责任。第三个阶段是“完全市场化”阶段,随着金融市场的充分发育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家信用与金融运行分离,经济运行完全纳入市场的轨道与框架,开发性金融也就完成基础制度建设的任务,作为市场主体参与运行。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开发性金融运作模式分别为低政策下的单一业务模式、低政策下的多元业务模式和无政策下的多元业务模式。 2.开发性金融中的政府与市场 开发性金融出现的条件是政府与市场同时失灵。在强调实现政府发展目标、弥补市场失灵时,开发性金融容易与政策性金融相混淆;而在关注市场化运作时,开发性金融被争议指向与商业性金融不公平竞争。事实上,开发性金融的核心即是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具有政策性与市场性的双重性,从而反映出了一种独特的政府-市场模式。 2.1开发性金融的政策性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资本市场上,资金通过利率这一价格杠杆的调节能够实现自动均衡,使资源的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均衡理论是以假设信息完全充分对称为前提的,然而在现实的信贷市场中,商业性金融机构由于没有掌握充分的信息,会采取审慎的态度认为某个企业或项目存在较大风险从而不愿意提供贷款。开发性金融利用政府的组织优势和信息优势,与地方政府合作程度较深,甚至很多情况下会参与项目发展的前期规划工作,能够掌握大量信息从而作出与商业机构不同的判断。 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行为的短期性和顺周期性。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盈利性要考虑股东利益最大化,即使能够判断一些项目在长期看来是能够盈利,但迫于股东分红的压力仍不愿参与。而开发性金融机构得到国家的支持,“盈利性”并不是唯一目标,即使在经济收缩期也会投放贷款以支持经济增长; 规模效应。简单说来,一些项目在初期可能不盈利,但在持续支持之下,其规模突破某一临界点时才会实现盈利。商业银行在考虑盈利及风险分散的角度,很难作出某一领域大规模贷款的决定。开发性金融中的政府参与和其政府目标使其本就是为中长期规模投资而生,其中的政府作用使其摆脱了商业性金融的某些制约。 2.2开发性金融的市场性 与政策性金融不同,市场业绩是开发性金融的支柱,是维护和增强国家信用的保证,是开发性金融持续发展的基础。具体体现在:开发性金融独有的市场建设职能。开发性金融的运作,实际上为政府角色即其在金融市场介入程度和范围作了划分:可以通过市场融资、市场化运作即可完成项目建设并实现盈利的项目由商业性金融完成,政府尊重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不予干预;暂时不能市场化融资,或者市场化融资成本太高导致不能成功融资并完成项目建设的,通过开发性金融借助国家信用支持来完成项目建设并实现盈利,政府作为“内生因素”的经济运行参与者和制度提供者促进市场机能的建设和扩张;开发性金融提供支持也不能实现盈利的项目由作为财政延伸的传统政策性金融完成,政府直接予以干预。政府可以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用于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以以应对其他类型的市场机制缺陷,开发性金融机构虽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策性金融因开发性金融的产生而不复存在,二者在不同的范围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优化配置金融资源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开发性金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开发性金融机构依靠国家信用,通过在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获得所需要的资金。金融债券在管理方式上有别于国债管理。国债资金是用财政预算方式管理的,没有金融损益平衡的要求;而金融债券不具有财政性质,其资金偿还主体是金融机构。这就需要金融机构自身采取有效的金融资产管理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严格的本息回收,达到损益平衡,并不断提高资产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开发性金融促进信用建设。开发性金融以信用建设为主线,将其融资优势同政府组织优势结合,通过开发性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签订金融合作协议,共同搭建信用平台,不断提高各地政府和企业对信用建设的认知程度,促使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和法人制度建设,起到利用国家和政府信用推进法人信用建设的作用。 2.3开发性金融的阶段性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分析基于现阶段中国仍处在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现实,因为这决定了中国的长期投资回报率处在较高水平,从而开发性金融模式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具有较为广泛的作用空间。若将来中国经济越过了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资本总量和人均资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情况的探索

---------------------------------------------------------------范文最新推荐------------------------------------------------------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情况的探索 论文关键词:科技金融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论文摘要:科技与金融是经济发展中的两大重要引擎,如何科学把握科技与金融的关系,加强两者的结合,对于解决新形势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无锡市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及融资需求特点,进而介绍了全市科技金融发展情况及主要成效,指出了当前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从政策机制、融资环境、产品创新等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一、科技产业发展现状(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无锡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750亿元,是2005年的3.62倍;产业增加值1048.8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6%。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00多家企业近600个项目申报了省各类科技计划,按国家标准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517家。(二)新兴产业发展初具规模。目前,以物联网、集成电路、服务外包、原创动漫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无锡迅速发展。2009年,经国务院批准,无锡市设立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成为了全国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一,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人占全国的25%,光伏太阳能产业组件产值更占全球的11%0(三)”530’’’’,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自2006年起,无锡开始实施吸引领军型海外归国人才来锡创业的“530”计划,目前全市注册落户“530”企业达96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28亿元,其中已实现销售的有153家,2009年实现销售13.4亿元,销售超千万 1 / 9

江苏省获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

中国江苏网1月31日讯 29日从省发改委传来重大消息,江苏获批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同时获批展开省级试点的还有安徽,另有其他省市区的62个城市(镇)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按照国家要求,试点工作从2014年年底开始。试点单位要“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先遣队作用,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寻找规律、凝聚共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国家给出明确时间表:到2017年各试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至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 省发改委副主任赵旻接受采访时表示,相比另一试点省安徽,江苏的试点任务内容更多,涉及面更广,要求更高,还要担负起制定“国标”的重任——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为全国探路。 江苏发展面临历史性机遇 不久前,由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带着“特急”字样下发,其中一份“2+62”的试点名单上,江苏名列其中,与安徽一起展开省级试点,成为名单中的“2”;“62”则为其他省市区的62个城市(镇)。

赵旻说,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部委联合启动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9月1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确定新型城镇化建设从省、市、县、镇不同层级、东中西不同区域共62个地方开展试点,并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重点。 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省发改委研究起草《江苏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并最终争取到省级试点机会。 2014年,我省城镇化率达到65.2%,率先全国颁布并启动实施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具备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坚实基础。 赵旻介绍,以全省为单位进行试点,江苏的任务是“3+8+1”,前三条是国家规定动作,“8”是“自选动作”,“1”则是国家追加而特别赋予江苏的。内容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对未来发展的突破,具有重大意义。“所有12项任务与去年5月出台的《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奋斗目标一致。我们有信心通过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全国提供成功经验。” 列为省级国家试点,是江苏面临经济结构调整,适应新常态背景下实现“两个率先”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国家综合试点时间跨度6年,前后连接“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开展试点工作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基本现代化具有广泛深远影响。 据悉,我省将严格按照国家下达方案要求,尽快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机构,统筹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将通过建立年度评估和动态淘汰机制等方法举措,切实加强任务落实。近期,在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积极申报基础上,明确各地区主要试点任务和工作要求。 6年实现80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试点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到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62%左右;城镇落户农业转移人口新增400万人,实现全省农业转移人口规模、分布、来源清晰化,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城镇落户成本明细化,各级政府、接纳主体和个人成本分担责任明晰化,相关的制度和配套政策规范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户籍人口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