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第一章 物质与世界

第一章物质与世界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以怎样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存在着和发展着,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同一性的学说。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的起源、本质、结构和功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本章的难点:物质观,时空观,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教学方式与课时安排:理论讲授,10课时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的定义及意义

(一)物质是实物么?

1、从哲学史发展来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是实存的实物:气,原子说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这样认为:宇宙之砖

2、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看:实物并不是物质的唯一形式。电磁场

3、从社会科学成就来看。社会存在也是物质存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个物质定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列宁的物质定义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反对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锐利武器。地域,天堂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彻底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为人们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物自体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二、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一)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世界之所以千姿百态,具有丰富多样的、生动的形式,正是因为运动是其内在的根本属性,由此而形成了世界的变化、发展和多样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qiāng)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xuè)。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jìng)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1)定义: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社会,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同物质一样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A 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恒星,太阳,青山不改。社会运动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到,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B、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离不开物质。猫的微笑,电子和光子的发现。

C、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都没有。天堂,地域

(3)割裂二者关系会导致:A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错误;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

心主义。

2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僧肇(公元384?-414年)俗姓张,京兆人(今陕西西安)。在中国佛教史上,僧肇是最重要的佛学理论家之一,是著名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弟子,被誉为“解空第一”,他的著作《肇论》是一个完整的神学思想体系,开首第一篇《宗本义》讲述了他的根本神学观点,

僧肇的时间观集中体现在四部分论的第一篇:《物不迁论》中,对时间的分析可以说是其全部神学思想的起点。

《物不迁论》一开始说到,“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1]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竟然是不动的,时间并没有如江水一般“逝者如斯夫”。为什么呢?因为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静而非动,以其不去。

又说:既知往物而不来,而谓今物而可往,何则?往物既不来,今物何所往。求往物于向,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

所以,僧肇总结说:

然则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

(2)运动和静止是有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动观的错误。

3、时间和空间

(1)运动的物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其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既时光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物体具有长宽高三度。

(2)时间空间与物质的运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离开了时空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时间就成为无法度量神秘莫测的东西;

奥古斯丁,时间总是用物质的运动来定义,人们发现:铯原子的第六层——即最外层的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的速度,总是极其精确地在几十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内转完一圈,稳定性比地球绕轴自转高得多。利用铯原子的这个特点,人们制成了一种新型的钟——铯原子钟,规定一秒就是铯原子“振动”9192601770次(即相当于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旋转这么多圈)所需要的时间。这就是“秒”的最新定义。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表明了时空的客观性,表明它们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一样也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比如历法太阳年365.2422天,相对论

时间空间也不可分

割裂时空与运动的关系:认为时空可以离开物质运动而存在是与物质运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主观形式,是先验的是理念的产物,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

第二节从自然到人类社会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自在到自为合乎逻辑的飞跃。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的演化和发展,则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是人类社会演化的前史。人类社会的产生,决不是神和某种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物质世界本身发展到—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

2、自然界的先在性含义

自然界的物质性证明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先在性。包括两重含义:A指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是自然界本身有自在形式发展到自为形式的高级物质形态;B 指尽管社会是一种高级形态,它同自然界有质的区别,但它的存在和发展,仍要以自然界的物质存在作为自己的基础。

二、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古猿在体质形态和群体结构上的变化。

猿的体质形态(直立行走)群体结构大规模严密化(首领和交流)达尔文的进化论(evolution)达尔文学说 1858年7月1日C.R.达尔文与A.R.华莱士在伦敦林奈学会上宣读了关于物种起源的论文。后人称他们的自然选择学说为达尔文-华莱士学说。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其核心自然选择原理的大意如下: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

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则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它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从自然界演化到人类社会,是历史上一次巨大飞跃。这次飞跃关键在于劳动。因为人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并不是自然界自发的发展结果,所以只有从劳动及其作用出发才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解开人类历史之迷。

(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其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劳动。

《贺新郎读史》——毛泽东 1964年春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硚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1、劳动定义: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劳动是社会和自然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2、劳动创造人

A劳动的作用:手,心理变化,语言产生

B、制造工具是真正人类劳动的标志,是“人猿区别”的标志,并构成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

C、对劳动应理解为一个发展过程而非某种固有的抽象的概念或行为。

3、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A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生命的活动形式,也是本质力量的体现。

B 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在自然界在向人类社会飞跃的过程中,劳动是个决定性条件: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离开来,同时有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毫不间断的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使人类社会能继续存在下去。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劳动是人所特有的物质实践活动,劳动的社会形式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等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脉,河流,矿藏以及动物和植物等,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而非决定因素。

山西商人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个基本因素。二者在人类历史上“同时并存”相互作用,构成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据人口学专家估算,农业出现以前,在以狩猎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1000万。

远古时期,人类当然不可能有自觉的人口统计。

但进入文明时代,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比较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些著名的文明古国开始了人口统计的工作。

如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期,已有了大禹治水后全国人口的具体统计数字。②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甲骨文及古城遗址等实物,专家估计夏代人口约有270万。 3000多年前的商朝开始设立了专门统计人口的官吏。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整个中国有人口2000万左右。

印度则在公元前7世纪统计出人口为1500万~2000万。公元前4世纪,印度开始定期进行人口统计,并把人口调查的结果作为制定税收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也开始了人口的普查,据公元前431年的人口统计,雅典居民约有4.3万人。

到公元1世纪,综合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资料分析,全世界的人口约有3亿。到1500年后,人口增长至5亿。

2、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一起构成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

首先,人口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即一个国家属于那种社会性质,社会制度是先进还是落后都不能用人口说明。

其次,人口也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社会革命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内部的矛盾中。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 society)

在社会生活的诸因素中只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具体说:

首先,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个特殊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

其次,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再次,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总之,人类社会尽管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但它同自然界一样,也是物质性的。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不仅表现在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表现在,它本身就是以生产方式为其决定力量的特殊的、高级的物质运动。正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构成了社会存在及其发展的基础,社会意识和其他各种生活过程,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第三节从物质到意识

一、意识的起源

1、意识的产生既是自然历史过程又是社会历史过程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

其一,由一般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特性。撞击,小草趋光

其二,由刺激感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猎狗寻物

其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判断,推理

*由一般反映特性到低等动物的刺激感应性是意识起源史上的质的飞跃。

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制造工具

其次,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再次,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并随劳动日趋完善,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中的巨大飞跃。人类意识和动物反映形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反映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生物体适应外界环境的生物活动的需要,而人的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则服从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需要。

3、人的意识同动物心理的区别

(1)动物的反映以具体形象的感觉即感性形象出现,人的意识则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2)动物的反映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人的意识则在劳动基础上形成了自我意识;

(3)动物的反映能力是生物遗传的,人的反映则是社会历史性的;

(4)动物的反映是动物大脑的属性,意识则是人的属性。

理解这一区别的关键是意识的社会性。意识从来都是社会的人的意识。

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离不开物质,但又不同于物质而具有精神现象的特征。要理解这一问题,就要懂得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镜面反射

1、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结构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仅仅把意识理解为大脑的机能,并不能完全说明意识本身。因为人脑只是思维的器官,并不是思维的源泉,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不断加工制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种,没有外界的信息输入,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但人的大脑并非只是对外界作机械的应答,而是要用主观的反映形式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对外界信息进行能动的改造,从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是外界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己。”列宁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像。”“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都是从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上对意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3、意识活动中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第一,从意识的表现形式和客观内容来看。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包括感觉、知党、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部属于人的主观世界。但是,无论感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外部现象还是理性认识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本质,都是客现存在的。

第二,从意识的主观差别和客观根源来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不同主体的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等区别,这表现了意识的主观性。但是,究其原因,这种情况无非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社会实践的差异所形成的。而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或者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都可以从物质的过程得到说明。

第三,从意识的主观特征和客观基础看。意识的主观性不仅表现为主观映像只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而且还可能表现为同现实似乎毫不相干的虚幻的、荒诞的观念形态。但是,这种歪曲虚假的主观映像,仍然是对于客观对象的反映。神仙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1 意识的结构

从总体上看,意识并不等于认识,因为意识包含知、情、意的统一。

“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

“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它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遗憾、满意、不足以及对自身喜、怒、哀、乐等的心理体验、心理活动;

“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意识作为人类知、情、意的精神结晶,也就不同于一般心理,而是高度理性比和理想化的心理,这就使它与动物心理区别开来。

从意识活动的各个层次上看,又可以作各种区分:

首先,从意识的活动主体看,意识可区分为社会意识、群体意识、个人意识。

其次,从意识的自觉性程度看,意识又可划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

再次,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意识可区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未来意识。

2、意识的能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与计划性。天气预报

第二意识活动能动的创造性。艺术

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社会历史变迁

四、意识和人工智能

1、人工智能(图灵机)

人工智能就起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思维信息的模拟。有两条路走:一是结构模拟,是现代科学暂时作不到的,二是功能模拟,是对人脑信息过程的模拟。

人工智能并不是人的智能,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只不过是类似于人的思维的“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2、机器思维与人类思维的区别

其一,机器人毕竟是机器,电脑只是人脑的模拟物,它只是电子元件和线路所组成的机械的、物理的装置,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而人类智能却主要是生理的和心理的过程。

其二,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电脑在解决问题时,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它只是执行命令而不顾后果。人类智慧却具有社会性,人在行动时,一般都考虑到由此引起的社会效果。

其三,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的创造能力。电脑可以储存巨大的“记忆”容量,但是它不会自动地提出问题,而且它对任务的解决是机械的。人类思维则能够主动提出新问题,进行发明创造。人类记忆也有一个不同于机械装置的能按意义去进行记忆归纳系统,无需回忆全部信息就可以找出所需要的答案。

其四,电脑以它惊人的“记忆力”、敏捷的运算速度、精确的逻辑判断能力,可以代替甚至超过人类的部分思维能力,但是,它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必须由人预先把思维过程加以形式化和符号化,以一定的信息输入电脑,它才能工作。二者的程序总是人脑的思维在前,电脑的功能在后。可见,思维模拟并非思维本身,人工智能是本来意义的人的智能。

附录:大脑

大脑半球表面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沟裂,称为脑沟,其间凸出的部分称为脑回。这些脑沟、脑回就像一块皱拢起来的绸布,一旦展平,它的面积像半张普通报纸大小,约2250平方厘米。

19世纪以前的科学家以为大脑发挥它的各种功能是整体活动的结果。1870年德国青年医师费里茨和希齐希,用电刺激狗大脑皮质区,发现某一皮质区域管理身体对侧的运动,因此首先提出“运动区”的概念。后来发现在皮质运动区里还有更为精细的分工,有分管上肢、下肢、躯干的特定部位。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功能区域。

本世纪,加拿大医生彭菲尔德用微电刺激法,全面而详细地绘制出大脑皮质的分工图,使人们不胜惊奇的是,人的运动和感觉功能在大脑皮质上的投射是倒置的,而且一些运动、感觉精细而灵巧的器官(如手和唇、舌等),比那些运动和感觉较简单而迟纯的部分(如躯干),在大脑皮质上投射的面积要大。

紧接着,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右半身瘫痪的病人常伴有失语,死后尸体解剖发现病人是左大脑半球额叶有病变;而左半身瘫痪的病人不伴有失语症,因此首先提出了“语言中枢”的概念,并把左半球称为“优势半球”。习惯用右手的人(占90%左右),所有有关语言活动,如阅读和书写、理解和命名、计算和推理等功能都在左大脑半球。

那么,右大脑半球(非优势半球)是否趋向退化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左右大脑两半球互相之间的联系来看,首先它们藉着一束强大的神经纤维(约含2亿条神经)——胼胝体相连,互相交流两半球的信息。这样既有分工又是一个整体。70年代,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和同事们做了裂脑手术——切断胼胝,来治疗一些用药不能控制癫痫发作的病人,并做了许多非常精细的心理实验,结果发现大脑两半球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它们分别是:左大脑半球有语言、阅读、书写及逻辑、推理、计算的能力;右大脑半球则有图形、空间结构的构思能力,有音乐欣赏能力,及形成非言语性概念的能力。左大脑半球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功能,由此可以说明人脑进化、发展的一侧化趋势,也提示人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

人脑最多能记忆多少信息?

人脑细胞有140——160亿条,被开发利用的仅占1/10。人脑子里储存的各种信息,可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0倍,即5亿本书的知识。人的大脑细胞数超过全世界人口总数2倍多,每天可处理8600万

条信息,其记忆贮存的信息超过任何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四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是物质世界同源性基础上的多样性,物质形态的层次性是物质世界同构性基础上的层次性,整个世界的同源性和同构性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

我们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一个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的世界,而这一多样性是物质世界本身的多样性,它们有着共同的起源、共同的演化机制和共同的物质基础。宇宙和生命的形成,大爆炸学说,热寂说也就是说,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同源性是辩证的统一,同源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这种多样性统一的根源则在于世界的物质性,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产物。

二、物质形态的层次性与同构性

如果说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与同源性,属于复杂性与简单性,即多与一的关系,那么物质形态的层次性和同构性则属于高级与低级,及其内在的—致性问题。

(一)物质存在总表现为一定层次。不同层次具有不同功能。物质形态的层次性以及新层次的产生,表明物质形态各层次的结构和功能各有其特殊性,因而不能把各个层次、各个结构系统简单等同起来。

(二)但是,从最低级的层次到最高级的层次,从最简单的结构到最复杂的结构,又存在着同构性,不同层次和不同结构有着相同性和相似性,它们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普遍证明。

关于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结构的同构性,从最一般的哲学角度分析,大体说来有三大特点;

1、任何结构都具有不均匀的共同特征,即有核心与非核心的构成。就是说,事物要素以一定的方式结合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必定不是绝对均匀的,有稀密与简繁之别,较密集复杂处是其结构核,较稀散简单处,则是其非结构核部分。

2、任何结构都具有旋转(周期,节奏)的共同特征。

3、力的特征,这里所说的“力”;并非只是指物理学、化学中所讲的“力”,而是使诸要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力。

(三)任何结构的有序态的维持都具有共同的“母结构”。多样性和同源性说明世界统一性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而非其他。

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无限多样的、多层次的世界,有其同源性和同构性,它表明世界的统—性是多样性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一切变化、运动、发展的载体,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只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表现形态,物质世界本身具有内在的冲动力和活力,自己是自己的原因,不存在物质世界自身原因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原因。

(一)唯物主义一元论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二元论介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企图调和二者对立否认世界统一性,把物质与意识绝对对立起来,认为他们是两个独立的本原。都是错误的。

二元论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1、他肯定精神不依赖于物质而独立存在,这本身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它显然承认物质是独立的本原,但在说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时,又把精神说成是唯一具有能动性的力量,并用神把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结合起来。

所以,坚持二元论的观点,否认世界的统一性,不仅在逻辑上自相矛盾,而且必然倒向唯心主义。

(二)旧唯物主义在世界本原上也坚持物质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精神一元论,但对于物质统一性的理解不同,旧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某一具体物质形态-原出物质,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样就太机械,呆板了!

(三)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才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如实反映。

物质世界多样性统一的原理,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是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出的重要的结论。

思考题:

1 、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的丰富内容与深刻意义?

2 、人类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区别是什么?

3 、如何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马原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观点案例资料 1、对世界本原得不同理解 观点1 德谟克利特得“原子”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得灵魂在内,都就是由原子这种不可分割得物质粒子组成得。原子就是永恒得,由原子所组成得整个自然界、整个世界也就是永恒得。原予本身不变化,但能运动。原子得数量就是无限多得,但它们之间没有性质得不同,仅有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得区别。世界万物由于构成它们得原子在大小、形状、次序与位置上得不同,而形成千差万别得性质。虚空就是原子运动得地方,就是“非存在”。原子在虚空中互相碰撞,形成旋涡运动,从而互相结合形成万物。原子分离,事物就灭亡。 观点2 霍布斯得“物体” 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就是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得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物体》、《论人》、《论公民》、《论社会》与《利维坦》等。霍布斯运用机械力学得观点与几何学得方法构建了一个包括论物体、论人、论国家与论社会在内得哲学体系。 “物体”就是霍布斯哲学体系得基本范畴。霍布斯认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着得只有物质所构成得物体。她说:“哲学得对象,或者哲学所处理得材料,乃就是每一个这样得物体:这种物体我们可以设想它有产生,并且可以通过对它得思考,指导它同别得物体加以比较,或者就是,这种物体就是可以加以组合与分解得,也就就是说,它得产生或特性我们就是可以认识得”。霍布斯给物体下了一个明确得定义。她说:“物体就是不依赖于我们思想得东西,与空间得某个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样得广延”。显然,霍布斯所说得物体具有如下特征:它不依赖于我们思想而客观存在;占有一定得空间;能为人们所认识。霍布斯所说得物体概念基本上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物质概念。霍布斯还认为,经院哲学所奉”,如同说“圆得方形”一样荒谬。 观点3 “存在就就是被感知”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得主要代表人物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63)在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

初三化学上册第三章-走近溶液世界-知识总结

第三章走进溶液的世界 第一节水 1、水净化的一般方法 纯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天然水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可通过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方法净化。 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杂质吸附而沉降(物理变化)。 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蒸馏:出去水中可溶性杂质,得到的蒸馏水可看做纯净物。 杀菌:可用漂白粉、氯气及新型消毒剂二氧化氯(ClO2)进行消毒杀菌。 2、水的组成 (1) H2在O2中燃烧生成H2O 氢气的性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情况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具有可燃性。 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并放出热 量。 化学方程式:2H2 + O2 →点燃2H2O 检验氢气燃烧产物: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烧杯壁凝结有水雾。 氢气验纯的方法:将装有氢气的试管口靠近火焰,听到爆鸣声则氢气不纯,听到“噗”的声音则 氢气纯净。 3、水的电解 项目内容备注 化学方程 式2H2O →通电2H2↑+ O2↑ 为加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 少量H2SO4或NaOH,通的 是直流电。 现象(1)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 (2)跟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的体 积约是跟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体 积的两倍。 V(氢气):V(氧气)= 1:2 检验(1)将燃着的木条靠近连接正极试管内的 气体,其中体积大的气体能燃烧并产 生淡蓝色火焰 (2)体积小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生成的是氧气,负极生 成的是氢气“正氧负氢” 结论(1)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每个水分子都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4)本实验同时验证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为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电解水装置:化学反应2O=== 2H2↑+ O2↑ 产生位置负极正极 体积比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市场营销13-2班 第一组组员:宋雅琴,宋俊,胥雪,孙建惠,汤庄兰,孙磊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事物。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物质世界就是以多种形式相互联系的整体。人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生活资料,而任何人又不能不与社会发生各种联系,孤立的人是不存在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我认为,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 第二,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第三,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分别使用这三个范畴时,它们各有侧重。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世界上没有永世长存的事物。唯物辩证法不仅一般地承认运动变化,而且还认为世界是由低级

到高级的永恒发展过程,世界的发展是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挡的规律。我认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快速的成长,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前提下孕育而成,它克服了旧事物的缺点,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了旧事物。 (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前者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事物只有在一定的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世界。而后者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相当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出于不停的运动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大题范文

三、辨析题 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世界统一于存在。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1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四、材料分析题 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 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三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对世界统一性的不同认识 人类的实践和科学的历史证明,只有克服了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辩证历史 唯物主义才是真正可靠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 共同本质的抽象。 三、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性 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性除了体现在自然界和我们周围的宏观物体的客观存 在,还体现在社会历史和微观粒子运动层面上。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物质的运动或没有运 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 二、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意味着其具有广延性而运动意味着变化,也就 将物质运动的形式指向了空间和时间。 三、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物质世界本质上是无限的,是由无数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在空间和时 间上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所体现的无限。 第三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一、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马克思将物质作为意识的根本起源,并且视其为物质的最高产物。 二、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像 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和规定:意识(包括感觉、思想等等)的 真正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变革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进行的,对人类实践的 指导作用,并且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第四节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一、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现代科学所提供的各种事实材料说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二、人和自然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人本身来自于自然,并且还会有自己特殊的社会存在方式——社会实践。劳动实践本身就是物质世界,是人类和自然界形成主客体分化的原因是人类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的基础。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彻底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建立科学的完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起点。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同时它也会产生相应的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特点:自发、直观、猜测性)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a.主观唯心主义: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b.客观唯心主义: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2.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万事万物是联系发展的,还是孤立静止,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唯心主义辩证法: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有机的统一整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它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科学地结合起来,使辩证法学说发展到科学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原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与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 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瞧法与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与理论体系 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 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究竟谁就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与精神何者就是第一性、何者就是第二性的问题; 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就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有神论与无神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什么就是物质?什么就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 答: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就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就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与理解并且解决问题。世界的本原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就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就是认识与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与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也就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瞧就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就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就是物质本身,意识的特殊的物质——人脑机能的属性,意识在内容上就是客观的,在形式上就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与工作热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列宁)物质的概念: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通过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与反映; ⑵物质就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就是物质的产物,就是物质世界的主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单选)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单选)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多选)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是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单选)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单选)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单选)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单选)笛卡尔是二元论的着名代表。他认为,物质实体是有广延性的、被动的、不能思想的。心灵是没有广延性的、能动的、能思想的。物质和心灵是各自独立的。 (单选)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共同之处在于二者分别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单选)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多选)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单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多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 (单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最小物质单位。 (多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直观性;四是不彻底性。 (单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 (多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

第三章 物质结构

第三章物质结构 1.构成物质世界的砖石中,有没有最小的砖石(即再也不能分割它们)存在?物质能不能永远分割下去?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对构成物质结构的最小单元的了解是不断深化的。从现代物理学观点来看,物质的最小构成单元已经不再是分子、原子,也不是中子和质子,而是夸克和轻子。夸克和轻子是否有结构等问题,正待人们进一步去探索研究。这种“无限分割下去”的思路是否对?看来,摆在人们面前的还是一片未知的海洋,粒子世界的探索还有漫长的征程。 2.人们是如何发现原子存在内部结构的? 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世纪末的这三大发现,揭示了原子存在内部结构。 3.X射线发现者:伦琴;天然放射性现象发现者:贝克勒尔;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中包含α、β、γ 5.电子的发现是和阴极射线的研究密切相关的。克鲁克斯从阴极发射出来的是一束看不见的、具有一定质量和速度的粒子流 6.对阴极射线进行了精细研究,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汤姆逊,汤姆逊被称为是“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 7.电子是怎样“安置”在原子里面的?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比汤姆逊的模型更接近真理,但它却不能解释原子的稳定性,于是有了玻尔原子模型。 量子力学发展以后,又有了更接近事实的电子云模型。科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人们对自然规律不断探求的记录。历史上存在: (一)汤姆逊的葡萄干蛋糕模型(二)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三)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8.原子已是很小的微粒,在原子中的原子核这个小中之小的天地里,还会有什么更小的东西吗?从1920年起,物理学家开始对原子核的结构进行探索,确认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发现使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深入到了核子阶段。质子和中子除了所带电荷不同外,其他各方面都很相像,因此物理学家把它们统称为核子。 9.质子的发现卢瑟福卢瑟福给氢原子核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质子 α粒子打到氮原子核里去了,在放出高速质子的同时,氮原子核变成了氧原子核。这是第一次实现的人工核反应。 10.中子的发现卢瑟福早在1920年就猜测可能还有一种电中性的粒子存在。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想办法测量了这种粒子的质量,还确证了它确实是电中性的。中子就这样被发现 11.原子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电子、质子和中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质子或中子有没有内部结构?比质子或中子更小的微粒还有没有? 随着高能加速器的迅速发展、宇宙射线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粒子。新的发现告诉我们,质子和中子不是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还有内部结构,它是由几种称为夸克的更基本的(简单的)粒子所构成。 12.质子(p)、中子(n)、电子(e)、光子(γ),统称为“基本粒子” 13.正电子的发现者xxxx 14.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物理学家张伯伦和西格雷观测到了反质子 15.1959年,我国物理学家王淦昌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想象自然界中一切粒子都有与其相对应的反粒子 16.中微子的发现泡利的假设提出后不久,1933年费米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β衰变理论费米所说的中微子其实是“反中微子”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观 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 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一元论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二元论的著名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 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运动和静止 运动: 运动时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二、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静止: 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由以下两种情形: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横位置的移动;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时间和空间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之一、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严肃哦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第三章答案(沈玉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 A 2 . C 3 . A 4 D 5 .C 6 . D 7 . D 8 . B 9 . B 10 . C 11 . D 12 . C 13 . D 14 . C 15 . C 16 . B 17 . C 18 . B 19 . A 20 . C 二、多项选择题 1 . ABC 2 . ABCD 3 . CD 4 . ABCD 5 . ABCD 6 . ACD 7 . AD 8 . AB 9 . ABC 10 . AB 11 . CD 12 . AB 13 . BC 14 . AB 15 . ACD 16 . ACD 17 . CD 18 . BD 19.AB 20.ABCD 三、辨析题 1 .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 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2 .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 18 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 .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5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6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

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哲学,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Φιλοσοφ?α/ Philosophia (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希腊文Philosophia的含意是爱智慧,爱智慧这个动宾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或事物,就是人类为了提高认识思维能力,为了更有智慧而进行的思想认识活动。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是毕达哥拉斯。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德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 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知识论与伦理学的问题,至今依然。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他们三人做注脚而已,仍离不开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换言之即使数千年后,我们依旧在试著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也代表着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单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单选)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把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眯。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 (单选)联系具有多样性。 (多选)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二)世界的运动发展 (单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单选)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多选)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新事物优起于旧事物。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自考: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三章(3)

自考:2016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第三 章(3) 第三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相对独立性 唯心主义——夸大意识作用,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 旧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物质性,看不到意识的能动反映,甚至把意识归结为某种物质实体。 二元论——把意识看承是与物质独立平行的世界本质。 马克思主义——以彻底唯物的、实践的、辨证的观点看待意识,合理结实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的起源的基本观点。第一,从人类意识的自然发生过程看,意识是物质普通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 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器官,是它的物质承担者。人类的意识和思维的发生,离不开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特殊物质形态的形成。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与社会实践是人的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有本质区别。人们的劳动协作、社会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是意识产生的又一重要条件。 可见,作为人脑的机能,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仅有自然界进化的基础,更有社会发生的基础。意识是自然界进化到产生人类社会的接,以人自己的特殊生存方式——劳动和实践为决定性条件而产生的。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过是反映在人脑中,被转换成为思想形式的物质世界。” 唯物主义对意识本质的科学理解和规定:意识(包括感觉、思想等等)的真正本质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从内容上看,人的一切意识形式都联系着一定的意识内容。这些内容总的说来都是人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对象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在头脑中以一定的形式反映作为对象的客体,包括客体的存在、运动,外部世界的联系和规律等等 〈2〉自我意识,即人作为主体对其自身的存在、地位、状态和需要等等的意识。使自己与对象区别开来的意识。 〈3〉思维方式,或意识活动的主体结构模式、图式、定势等等,即人在处理各种精神活动材料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程序等等的总和。思维方式是人的意识活动中最深层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B、从反映形式上看,意识有不同层次的存在形式 〈1〉感觉:是认识的起点,是一切复杂的意识现象的基础。特点——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2〉知觉:是在各种感觉材料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进行综合反映的结果,而表象则是保存在人脑中的感觉映象的再现和重组。〈3〉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式。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C、意识的正确与错误之分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试题及答案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7.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练习题单选题 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依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2.唯心史观的重要特征是(A) A. 认为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B.重视社会基本矛盾的作用 C.认为社会历史是物质发展史 D.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B)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 C.领土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 D.政体 4.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5.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6.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识是(D ) A. 社会意识及其载体都是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7.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 ) A. 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的 B.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C.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D. 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决定的 8. 社会存在是指( D )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B)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B)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7.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8.“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B)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物质(寒假作业)

月 日 星期 完成时间: 50 分钟 作业一:第三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5 K :39 Fe :56 Cu :6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要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碳酸钠,最好采用 ( ) A .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 B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C .将溶液加热蒸干并灼烧 D .通入足量的CO 2气体 2.为了更简便制取干燥NH 3,下列方法中适合的是 ( ) A .NH 4Cl 与H 2SO 4(浓)混合加热,生成的气体用碱石灰进行干燥 B .N 2+ 3H 2 催化剂 高温高压 2NH 3,用烧碱干燥 C .加热浓氨水,气体用碱石灰干燥 D .加热NH 4Cl 用P 2O 5干燥 3.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考虑,大量制取硝酸铜最宜采用的方法是 ( ) A .Cu + HNO 3(浓)→ Cu(NO 3)2 B .Cu + HNO 3(稀)→ Cu(NO 3)2 C .Cu ?? →?空气 CuO ??→?稀硝酸 C u (N O 3)2 D .Cu + AgNO 3 →C u (N O 3)2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人工可以将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肯定是纯净物。 C .金刚石、石墨、C 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差别很大,因为他们的结构不同 D .C 60是近年来人工制造的含碳的化合物。 5.“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据报道,某地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大批盗版光盘,并进行了“绿色销毁”。以下做法中,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 A .泼上汽油焚烧 B .倾倒入江河中 C .深埋于土中 D .碾压粉碎后再回收利用 6.实验室贮存下列试剂:① 浓HNO 3,② 浓氨水,③ 浓H 2SO 4,④ 新制氯水。 必须盛入棕色瓶中保存的是( ) A .①④ B .只有①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种物质 B . C 60和CO 2均是碳元素的化合物 C .石墨和C 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D .O 3和C 60同素异形体 8.空气污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酸雨主要是雨水与SO 3或SO 2反应,最终形成的H 2SO 4、还有少量的NO 2及CO 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 3 与H 2CO 3造成的 B .温室效应是CO 2具有增高地球温度的效应造成的 C .CO 能与血红蛋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降低血液输入氧的能力 D .吸烟能制造CO 2污染空气 9.为了除去CO 2中含有少量的HCl 气体,可以使气体通过 ( ) A .Na 2CO 3溶液 B .NaHCO 3溶液 C .H 2SO 4溶液 D .Ba(OH)2溶液 10.下列性质中,为某些元素或化合物具有的是 ( ) A .溴化银在光照下即可分解 B .单质溴在水和汽油中溶解性相同 C .碘被人们称之为“海洋元素” D .淀粉遇I - 变蓝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