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律法规课件)中国法律思想史选择、填空

(法律法规课件)中国法律思想史选择、填空

(法律法规课件)中国法律思想史选择、填空
(法律法规课件)中国法律思想史选择、填空

《中国法律思想史》填空题、选择题

单选

1.我国古代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

2.商代,商王专设了“卜”、“巫”、“祝”,其主要任务是(占卜)。

3.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4.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是在(殷商)。

5.周公为了使西周的统治合法化,提出了(“以德配天”)学说。

6.周公制礼,采用了与前朝不同的统治方式,礼治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

7.西周的王位继承是(嫡长子继承制)。

8.主张用贤能,并创立“三选”制度的是(管仲)。

9.春秋时期,(子产)提出为政“宽猛”的主张。

10.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案是(无为而治)。

11.(商鞅)提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12.韩非的变法观点是(法与时转则治)。

13.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李斯)。

14.(董仲舒)提出“大德而小刑”的主张。

15.《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

16.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嵇康)。

17.张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礼)。

18.为尽量避免冤狱,明确规定地方无杀人权,首创“九卿评议制”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19.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唐律疏议》)。

20.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势)。

21.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主张恢复肉刑)。

22.王安石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机构。

23.明朝有位著名“心学”大师,反对程颐、程颢的“知先行后”的理论,奉行“知行合一”的理论,特别重

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反对专靠“刑名器数”,他的名字是(王守仁)

24.(王夫之)提出“立法必须循天下之公”。

25.王夫之的变法观点是“(趋时更新)”。

26.明初统治者法律思想的特点是(重刑)

27.“立法以便民为本”是(丘濬)提出的主张。

2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王安石)

29.元朝耶律楚材主张治国用(儒术)

30.魏源的变法主张是“(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31.提出“礼乐刑罚起源于农”观点的是(龚自珍)

32.洪秀全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启发,创立了(拜上帝会)。

33.下列人物,属于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张之洞)

34.洋务派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5.提倡“变法维新”,坚持君主立宪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36.清末修律的指导方针是(中外通行,有裨治理)。

37.在中国近代,主张兼重法治与人治的学者是(沈家本)。

38.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

39.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最好的制度是(考试)。

40.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章太炎)。

41.“犯罪不论新旧,断罪自当一律”是(沈家本)提出的法须统一的主张。

42、引经决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董仲舒)。

43、统治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思想领域数百年的正统哲学为(董仲舒新儒学)

44、孙中山有关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是(民生主义)

45、康有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是(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46、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贤人治国)。

47、(商鞅)第一个提出了“刑无等级”的原则。

48、墨子认为法起源于(神),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49、孔子所说的“为政在人”,强调的是(.贤人治国)

50、“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的思想。

51、孔子强调先教后刑,重视道德教化,主张( C)。

1、“有扈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出于(B)之口。

A禹B启C商纣王D子产

2、夏、商的法律思想是(A)。

A“天命”、“天罚” B“以德配天” C“明德慎罚” D“仁、义、礼、智、信”

3、商朝时期,请示上帝并传达上帝旨意的人被称作(ABC)。

A卜 B巫 C祝 D士

4、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C)。

A男尊女卑 B氏族同婚 C嫡长继承制 D分封制

5、春秋时期,突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批判“刑不可知”,并提倡任用贤能的人是(B)。A鲍叔牙B管仲C子产D邓析

6、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C)。

A邓析B孔子C子产D荀子

7、“竹刑”的作者是(C)。

A子产B墨翟C邓析D庄子

8、西周的“以德配天’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AC)。

A求上帝的保佑 B上帝立周 C动摇了神权 D强调德治,弱化天命

9、“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A)的思想。

A邓析 B老子 C子产 D孔子

10、孔丘的法律思想以(C)为核心。

A“仁”、“义” B“人治” C“仁”、“礼”D“法治”

11、子产和孔丘都主张宽猛结合,但是(B)。

A子产强调以宽为主,孔丘则以猛为主 B子产强调以猛为主,孔丘则以宽为主

C子产宽“少数”,猛“少数” D孔丘宽“众人”,猛“众人”

12、周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AB)。

A亲亲B尊尊C长长D男女有别

13、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C)。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14、墨翟认为法源于(B),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A神B天志C上帝D人性

15、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B)。

A礼 B义 C仁 D利

16、最早将“法律”二字连用的是(D)。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

17、法家提出的口号是(B),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A依法治国B法治C礼法合一D变法

18、将“法”、“势”、“术”结合起来的是(D)。

A申不害B慎到C商鞅D韩非

19、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思想家是(C)。

A李俚B王安石C商鞅D龚自珍

20、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提出平民与贵族平等适用刑罚的第一人是(A)。

A商鞅B王安石C洪仁轩D康有为

21、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是(C)。

A韩非B商鞅C李斯D申不害

22、废除肉刑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大改革,历史上首次下诏令废除肉刑的是(B)。

A周公B汉文帝C汉景帝D刘邦

23、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B道家C黄老学派D法家

24、“明德慎罚”中“慎罚”的主要内容有(ABCD)。

A针对不同的罪犯区别对待 B反对株连,主张罪止一身

C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D刑罚适中

25、管仲把(ABC)视为“国之四维”。

A礼B义C廉D耻

26、管仲与儒家的“礼义’”区别在(AD)。

A管仲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B管仲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C儒家强调礼义的强制作用D儒家强调礼义的教化作用

27、子产铸刑书及其产生的争论的历史意义在于(ABCD)。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使过去的礼、刑分立走向礼、刑统一

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否定和限制了贵族的法定特权

28、新儒学的缔造者是(D)。

A李斯 B陆贾 C贾谊 D董仲舒

29、引经断狱,以儒家的经义应用于法律的第一人是(A)。

A董仲舒 B萧何 C贾谊 D刘安

30、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C)论。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亲亲”、“尊尊”

C三纲五常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31、为《泰始律》做注的是(B)。

A丁仪、刘邵 B张斐、杜预 C刘颂、傅干 D王充、仲长统

32、我国法律史上最早关于律、令界说的是(A)。

A杜预B王充C张斐D仲长统

33、魏律首先将相当于刑法总则的《具律》改为《刑名》,并放在律首。对这一重大改革作出理论说明的是(A)。A张斐 B杜预 C刘颂 D丁仪

34、首创“九卿议刑”制度,要求慎狱恤刑的是(C)。

A秦始皇B刘邦C李世民D杨坚

35、主张“道统论’的是(D)。

A王弼 B鲍敬言 C嵇康 D韩愈

36、“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岂将衰朽惜残年”的作者是(A)。

A韩愈B白居易C柳宗元D范仲淹

37、柳宗元认为,法律起源于(D)。

A礼 B权 C术 D势

38、儒家的法律观包含(ABC)。

A维护礼治 B重视德治 C强调人治 D突出法治

39、儒家“礼治”的内容主要有(ABC)。

A以“五伦”为中心B以家族为本位C以等差为继承D以法治为保障

40、儒家“德治’论的内容包含(ACD)。

A德刑并用,以刑辅德B以“宽”、“猛”服民

C注重教化,以德去刑D恤刑慎杀,先教后刑

41、理学产生于(D)。

A秦B汉C唐D宋

42、理学的价值在于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C)。

A规范化B平民化C哲理化D合理化

43、按朱熹的逻辑,可以把常人分成“气禀”最厚、厚、薄、最薄四类,对气禀薄者要导之以(A)。

A政B礼C德D刑

44、主张废除肉刑的是(D)。

A朱熹B刘颂C仲长统D白居易

45、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是(C)。

A朱熹B韩愈C董仲舒D柳宗元

46、理学的集大成者是(D)。

A陆九渊B程颢、程颐C王守仁D朱熹

47、为了论证“君权神授”,董仲舒提出(A)的神学目的论。

A“天人合一”、“天人感应”B春秋大一统C三纲五常D原心论罪

48、“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是(C)的主张。

A朱熹B阮籍C董仲舒D丘睿

49、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A)。

A“存天理,灭人欲”B“大德而小刑”C“以严为本,而以宽济”D“以公理而灭私情”

50、“革故鼎新”的法律思想是(B)提出的。

A阮籍B范仲淹C丘睿D王安石

51、孔子“仁”论的实质内容是(ABCD)。

A以“爱人”为中心 B以孝悌为根本

C以“克己”、“忠恕”为手段 D以恢复和完善礼治为目的

52、孟子的“仁义”思想在法律上的表现是(ABC)。

A正经界B薄税敛 C省刑罚D法先王

53、荀况认为礼法起源的前提是(CD)。

A天人合一B阶级分划 C明分使群D化性起伪

54、儒、墨两家在法律思想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BCD)。

A儒家“尚贤”,墨家“尚同”

B儒家“别贵贱”,墨家“兼相爱”

C儒家“义”字当头,墨家“义”、“利”合一

D儒家以“爱人”为核心,墨家以“兼爱”为核心

55、法家把法解释为(ABCD)。

A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B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C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D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56、法家认为法具有以下性质(ABCD)。

A强制性和制裁力B客观性和公平性C等级性D合情性和适时性

57、法家认为法具有(ABCD)的作用。

A“禁恶止乱”,“民治国安”B“定赏分财”、“定分止争”

C以法胜民,“一民使下”D君尊主重,“独制四海”

58、法家把法比作(ABCD),揭示法的客观公正。

A尺寸B绳墨C斗斛D规矩

59、法家的“法治”和儒家的“礼治”的关系是(ABCD)。

A二者都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B“法治”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礼治”代表封建贵族利益

C“法治”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礼治”维护家族宗法制度

D“法治”与“礼治”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60、法家提出的“壹法”指的是(ABCD)。

A统一立法权B统一法令的内容C统一人们的思想D执法的主张

61、王安石的法律思想是(D)。

A“革故鼎新”B“大德而小刑”C“存天理,灭人欲”D“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62、“信赏罚,一号令”是(C)的法律思想。

A阮籍B王安石C张居正D韩愈

63、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是(B)。

A张居正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64、黄宗羲认为国家法律起源的核心是(C)。

A势B无为C公利D统一思想

65、“一同天下之义”的法律起源论是(A)提出的。

A墨翟B黄宗羲C老子D柳宗元

66、黄宗羲指出,立法必须体现(C)。

A天意B民意C“以天下为主”D神意

67、龚自珍认为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D)。

A贫富不均 B天 C地 D农

68、“九州生气侍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首诗的作者是(A)。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D黄宗羲

69、龚自珍提出(C)观点,作为“更法改图”的根据。

A历史发展B三不足C事无不变D趋时更新

70、“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C)提出的。

A魏源B林则徐C龚自珍D张之洞

71、法家提出的执法主张是(ABCD)。

A明法B任法C壹法D从法

72、法家针对“礼治”中的“人治”,提出(ABCD)。

A任法而不任贤B治国的关键是法C贤君无好法就治理不好国家D庸君有好法就能治理好国家

73、慎到重势思想表现在(ABCD)。

A君主立法,“民一于法”B“权重位尊”才能“令行禁止”C“大君任法而弗躬”D“权重位尊”的君主“不得背法而专制”

74、儒家和法家的法令思想区别在(ABCD)。

A儒家主张“以刑辅德”、“以德去刑”;法家主张“厚商重罚”、“以刑去刑”

B儒家认为“有治人,无治法”,法家认为“法者,国之权衡”

C儒家提出“法先王,顺人情”,法家提出“不法古,不修今”

D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法家强调“尚法而不尚贤,不用忠”

75、法家“法治”思想的不足之处在于(ABCD)。

A公开否认罪刑相适应 B忽视道德等其他社会规范的作用

C主张实行君主专制独裁 D弱化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76秦始皇的“事统上法”,法令由一统思想的具体表现是(ABCD)。

A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度B废除世卿世袭的官吏制度

C制定统一法令,颁布全国D统一度、量、衡和语言文字

77、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有(ABCD)。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B应经合义,礼法融合

C“三纲”是封建立法的根本原则D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78、王安石“三不足”变法理论指(ACD)。

A天人了不相关,“天变不足畏”B“谨守祖宗之成法”

C“祖宗不足法”D“人言不足恤”

79、王安石的“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的含义是(ABCD)。

A废旧法,立新法是当务之急B法治和人治相辅相成

C立法、执法离不开贤才D法治和人治是统一的

80、黄宗羲的“以天下为主”的思想指(ABCD)。

A以此作为立法的最高原则B以“万民忧乐”为立法目的

C人民在政治上与官吏平等D以“学校议政”来保证民主与平等

81、如何理解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ABCD)。

A法的作用大于人的作用B君臣上下遵守法律

C法律的目的在于为天下人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2、洪秀全的法律思想包含(ABC)。

A西方宗教迷信B中国古代“天命”神权观念

C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D资产阶级民主意识

83、梁启超认为法律起源于(AB)。

A人的良知B契约C天意D命令

84、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ABD)。

A设议会B制定宪法C实行民主选举D实行三权分立

85、在中国历史上,两此出现大的礼法之争是在(CD)。

A唐朝B宋朝C春秋战国D清末

86、孙中山的新民权主义与旧民权主义相比(ABD)。

A新民权主义强调“主权在民” B新民权主义主张“直接民权”

C新民权主义以“天赋人权”为内容 D新民权主义批判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虚伪性

87、在新三民主义阶段,孙中山将(BC)规定为新民生主义的主要原则。

A平均地权B耕者有其田C节制资本D集产社会主义

88、“五权宪法”是在资产阶级“三权”基础上增加了(AC)。

A监察权B检察权C考试权D选举权

89、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具有以下特点(BCD)。

A主张代议制B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C否定代议制D主张直接民权

90、子产认为礼(ABCD)。

A与仪有本质区别B是最高的自然法则

C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D要顺民心,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原则

91、邓析和子产都是春秋时期的革新派,他们的思想主张(BCD)。

A完全一致 B并不完全一致 C邓析否定周礼 D子产改良周礼

92、孔子的爱人(BCD)。

A平等地爱一切人B具有宗法性C具有等级性D具有强制性

93、春秋时期,对郑国和晋国“铸刑鼎”,“铸刑书”提出激烈批评的是(CD)。

A子产B赵鞅C孔子D叔向

94、荀子提出的“法数”和“类”分别指(BD)。

A法学原理B法律条文C法条D判例

95、道家法律思想是以(AC)为中心的。

A道法自然B兼爱C无为而治D爱人

96、商鞅认为推行“法治”必不可少的因素是(ABC)

A法B权C信D势

97、慎到讲的“公”和“私”分别指(CD)。

A公指正直或者公有B私指利己或者私有C公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原则或者规范D私指破坏法令的行为

98、韩非将法定义成“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这个定义包含的含义有(ABCD)。A法为百姓而制定B法具有国家强制力C法必须公开颁布D法是成文的

99、中国婚姻史上第一次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是在(B)。

A唐朝B太平天国C宋朝D清末

100、洪秀全提出“斩邪留正”,“除妖安良”,其中“正”、“良”指的是(C)。

A清朝封建统治者B地主阶级C农民D农民领袖

101、太平天国时期,具有资本主义民主与科学因素的著作是(B)。

A《天朝田亩制》B《资政新篇》C《十款天条》D《太平刑律》

102、《大清律例》集中体现了纲常名教,而例数《大清律例》十大“仁政“的是(A)。

A张之洞B李鸿章C曾国藩D左宗棠

103、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是(C)。

A曾国藩B左宗棠C张之洞D李鸿章

104、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和”改制立法“的祖师爷的人是(D)。

A张之洞B梁启超C黄宗羲D康有为

105、主张“冲破一切封建网罗“的人是(C)。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

106、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后壮烈牺牲的是(D)。

A康有为B严复C梁启超D谭嗣同

107、旧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刑法典是(A)。

A《大清律例》B《大清现行刑律》C《大清律例》D《暂行新刑律》

108、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确立罪刑法定原则的人是(C)。

A严复B孙中山C沈家本D康有为

109、清末礼法之争的导火线是修订(C)。

A《大清律例》B《暂行新刑律》

C《暂行新刑律》D《大清现行刑律》

110、提出著名的“五权宪法“的人是(B)。

A章太炎B孙中山C沈家本D潭嗣同

11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民族平等,人民主权以法律效力的是(C)。

A《大清新刑律》B《天朝田亩制》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112、“五权宪法“的核心是(C)。

A设议会B三权分立C权能分治D制定宪法

113、“五权宪法”的精华是(B)。

A政权和治权分立B直接民权C天赋人权D议会制

114、“中华民国”这一词的发明者是(B)。

A蔡元培 B章太炎 C沈家本 D孙中山

115、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一论断的是(B)。

A孔子 B管仲 C章太炎 D沈家本

116、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理论的思想家是(D)。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荀子

117、提出“法义”、“法数”、“类”三个概念的是(A)。

A荀况B孔子C老子D墨子

118、中国思想史上,(A)最先提出了“自然”的概念。

A《老子》B《论语》C《春秋》D《庄子》

119、道家最早提出了(C)法律观念。,

A实证主义B现实主义C自然主义D行为主义

120、前期法家提倡(C)。

A定法B制定法律C变法D适用法律

121、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的思想家是(B)。

A申不害B商鞅C管仲D沈家本

1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王安石建议“明法科”,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察司法官吏。

B张居正主张严格考核官吏之法以整饬吏治

C范仲淹坚决主张改革官制,以作为变法图强的中心内容

D范仲淹要求废除宰相之职,以加强君主专制

多选

1、周礼具有以下性质(ABCD)

A道德规则B宗教仪式C法律规则D根本大法

2、周公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周公在我国法律思想史上的贡献有(ABC)A西周礼治思想的奠基人B提出明德慎罚思想C提出“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3.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级政治关系发生了大变动,其主要表现有(ABCD)。

A.奴隶主贵族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封建性的贵族

B.产生了新兴地主的独立的商人阶层C.宗法“礼制”衰落

D.诞生了新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新成文法

4.“国之四维”包括(AC)。A.礼、义C.廉、耻

5.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AB) A.兼相爱 B.交相利

6.道家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主张(ABC)。

A、绝仁弃义

B、绝圣弃智

C、绝巧弃利

7、秦朝“法治”思想的内容有(BCD)。B、法C、术D、势

8、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包括:(ABCD)。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文武并用,“德刑相济”

C、“罚不患薄”,约法省刑

D、“轻徭薄赋”,“以粟为赏罚”

9、刘颂重法主张的主要内容是(ABC)。

A.、恢复肉刑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C、法令断一

10、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BCD)。

B、安人宁国

C、务在宽简

D、明正赏罚

11、白居易在正确运用法律方面提出的颇有进步意义的主张有(BCDE).

B、理大罪,赦小过

C、消除犯罪,止狱措刑

D、肉刑可废不可复

E、慎选司法官吏

12、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ACDE).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C应经合义,礼法融合

D“三纲”是立法的根本原则

E德主刑辅,先教后刑

13、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有(AD)

A、律简刑清D、严于治吏

14、“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ABCD)。

A.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

B.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

C.要求用形变质不变的方法整顿旧法D.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15、张之洞提出的“法律本原实与经术相表里”的含义是(ABCD)。

A.“经术”指纲常名教,是法律的经义所在

B.法律是“表”,即形式C.经术是“里”,即内容

D.法律的作用强制老百姓服从封建统治秩序

16、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主要观点有(BC)。

B、法须统一,平等

C、“平恕”为审断之本

17、在中国历史上,两次大的礼法之争发生在(BD)。

B.春秋战国D.清末

18、下列思想家中,主张恢复肉刑的有(CE )。

A.王充

B.仲长统

C.刘颂

D.白居易

E.朱熹

19、沈家本确定了清末修律的基本原则有(ABCD )。

A.参考古今

B.中外通行

C.博稽中外

D.模范列强

E.博采众长

20、属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思想有( ACE )。

A.平均地权

B.耕者有其田

C.“主权在人民”

D.反清为首要任务

E.“节制资本”

21、下列思想家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有( ABCDE )。

A.陆贾

B.鲍敬言

C.嵇康

D.王弼

E.韩愈

22、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代表是( ABCD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E.唐甄

不定项选择题

1、夏、商的法律思想是(天命”、“天罚”)。

A“天命”、“天罚”B“以德配天”C“明德慎罚”D“仁、义、礼、智、信

2、法家提出的口号是(法治),并成为法家思想的核心。

A.依法治国B。法治C。礼法合一D。变法

3、“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的思想。

A.邓析B。老子C。子产D。孔子

4、首次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成文法的是(子产)。

A.邓析B。孔子C。子产D。荀子

5、道家法律思想是以(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为中心的。

A.道法自然B。兼爱C。无为而治D。爱人

6、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B。道家C。黄老学派D。法家

7、"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

A亲亲尊尊B刑不上大夫C礼不下庶人D世卿世禄制

8、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是(安人宁国、德主刑辅)

A.严刑峻法

B.安人宁国

C.法贵简当

D.德主刑辅

E.明正赏罚

9、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无为而治)

A.严刑峻罚

B.无为而治

C.小国寡民

D.君尊臣忠

1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儒家思想)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玄学思想

D.道家思想

11、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完备最全面论证封建制度和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是(董仲舒)。

A孔子 B孟轲 C荀况 D董仲舒

12、法家把法解释为(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A. 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

B. 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C.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 D. 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13、早期黄老治学明显具有(儒法)结合的性质

A道法 B儒法 C儒墨 D礼法

14、秦统治者是先秦(法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5、贾谊主张的法律思想为(礼义结合,礼法结合、秦为鉴,"以民为本"、张削藩,维护中央集权)

A礼义结合,礼法结合 B刑无等级 C以秦为鉴,"以民为本" D主张削藩,维护中央集权

1、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A德主刑辅B存天理,灭人欲C刑、礼、道迭相为用D道统论

2、王安石的法律思想是(“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A“革故鼎新B“大德而小刑”C“存天理,灭人欲”D“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是(魏源)提出的。

A魏源B林则徐C龚自珍D张之洞

4、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是(黄宗羲)。

A张居正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5、资产阶级改良派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具体方案是(设议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

A.设议会B。制定宪法C。实行民主选举D。实行三权分立

6、“五权宪法”是在资产阶级“三权”基础上增加了(监察权、考试权)。

A监察权B检察权C考试权D选举权

7、沈家本认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如何得其用法之人,沈家本主张(所有官吏"皆宜知法"、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

A所有官吏"皆宜知法" B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

C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D设"明法科",培养治法官吏

8、中国历史上在(清朝末年)时期出现过大的礼法之争。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清朝末年

9、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理学)。

A儒学B道学C"法治"思想D理学

10、王夫之改革封建法制的主张有(律简刑清、严于治吏)

A.律简刑清

B.原情定罪

C.废除酷刑

D.严于治吏

E.增设律学

1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是(章太炎)

A.梁启超

B.李鸿章

C.洪仁(王干)

D.章太炎

12、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和变法口号可归结为“三不足”,下列不属于“三不足”的范围的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A.天变不足畏 B.祖宗不足法 C.人言不足恤 D.变法不足惧

13、曾国藩法律思想的核心是(一秉于礼 )

A.一秉于礼

B.更法改图

C.革故鼎新

D.趋时更新

14、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是(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左宗棠

15、王弼"无为而治"的主张包括(法令要统一,执法要严厉,凡事要以律断罪)

A建立"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 B反对繁多苛严的法律

C法令要统一,执法要严厉,凡事要以律断罪 D推行愚民政策

填空

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形成于夏代,极盛于殷商,动摇于西周。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上》。

3、“政之所兴,_在顺民心_;政之所废,_在逆民心_”。《管子牧民》。

4、邓析的改革思想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即:“_不法先王_,_不是礼义_”。

5、“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是由_管仲_提出的。

6、孔子倡导仁者“_爱人_”,要求“克己_复礼_”。他的法律观的核心是仁。

7、孔子继承“为亲者讳”的周礼原则,在司法方面提出了“_仁者_,_爱人_”的主张。

8、“_民_为贵,_社稷_次之,_君_为轻”。《孟子尽心上》

9、“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是(庄子)的著名论断。

10、韩非主张法、(势)、术相结合。

11、董仲舒所讲的“五常”是指仁、谊(义)、礼、(信)、(智)

12、参加《泰始律》制定的人主要有(贾充)、郑冲、杜预等14人。

13、杜预对律、令所下的定义是:“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14、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

15、(王安石)的“有司议罪,惟当守法”主张突破了儒家以经议决狱,颇有法家的“法治”精神。

16、在德礼、政刑的关系上,朱熹主张“(德礼政刑)”。

17、(黄宗羲)最先提出“有治法而后又治人”的主张

18、黄宗羲将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称为“(一家之法)”。

19、张之洞主张,法律必须以(纲常名数)为本源。

20、康有为提出的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三个具体方案是:(设代院),制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

21、在中国近代史上,洪仁玕曾提出“法贵得人”的主张,但以丰富的历史事实来加以阐发并付诸实践的当属(沈家本)。

22、沈家本修律的基本原则是“(参与古今),博稽中外。”

23、孙中山曾将他的三民主义的“一贯之精神”概括为自由、(平等)、博爱。

24、章太炎设计的总统制共和国是(资产阶级)的法治国家。

2018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 (课程代码00264)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左传》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其思想本质是主张 A.君权神授 B.依法治国 C.中央集权 D.皇权专制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思想本质是主张 A.土地王有制 B.土地私有制 C.废分封,行郡县 D.废井田,开阡陌 3.“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思想本质是主张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嫡长继承制 D.立宪制 4.管仲推行的“三选”制度,所突破的宗法原则是 A.亲亲 B.尊尊 C.男女有别 D.长长 5.先秦时期,“克已复礼为仁”的著名观点出自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颜渊 6.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两位代表人物是 A.孟子和庄子 B.管子和孟子 C.孟子和苟子 D.管子和苟子 7.下列曾影响到墨家思想的学术流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兵家 D.法家 8。“以天为法,动作有为”的思想主张如自 A.《墨子》 B.《老予》 C.《孟子》 D.《庄子》 9.先秦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法 B.阴阳

全国年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和标准答案

全国07年7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和答案

————————————————————————————————作者:————————————————————————————————日期: 2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 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宗法制度完备的表现是( C ) A.亲亲、尊尊 B.男女有别 C.嫡长继承 D.土地国有制 2.先秦法家中,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是( D )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 D.韩非 3.“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 B ) A.东汉 B.西周 C.三国 D.南北朝 4.韩非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 A ) A.好利恶害 B.性善论 C.仁义 D.兼爱 5.“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反映了孟子主张( C ) A.隆礼重法 B.仁者爱人 C.为民制产 D.宽刑慎杀 6.先秦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B ) A.天命 B.天志 C.天心 D.天罚 7.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 C ) A.第一部成文法 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 D.官方文件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出自先秦( A )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是要符合( D ) A.心 B.法 C.情 D.理 10.下列属于唐代柳宗元的著作是( D ) A.《天刑》 B.《天志》 C.《天论》 D.《天说》 11.白居易法律思想方面的作品是( C ) A.《时令论》 B.《与孟尚书书》 C.《策林》 D.《驳复仇议》 12.唐代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 A ) A.韩愈 B.李世民 C.白居易 D.柳宗元 13.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 D ) 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理学 14.主张“以公理而灭私情”之说的思想家是( B ) A.朱熹 B.丘濬 C.王夫之 D.魏源 l5.提倡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的思想家是( B ) A.范仲淹 B.王安石 C.张居正 D.魏源 16.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B ) A.孙中山 B.张之洞 C.康有为 D.沈家本 17.“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 B ) A.《原君》 B.《原臣》 C.《原法》 D.《议兵》 18.近代被誉为“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的是( C ) A.梁启超 B.谭嗣同 C.沈家本 D.章太炎 19.沈家本认为审断之本在于( A ) A.平恕 B.严刑重法 C.违法必纠 D.用法从宽 20.章太炎曾主张实行“四权分立”,即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上( C )A.考试独立 B.监察独立 C.教育独立 D.外交独立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5次考核答案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总分20.00) 1. 韩愈的圣人"制刑"的法律观的依据是()。 (2.00分) A. 性三品说 B. "阳德阴刑"说 C. "君权神授"说 D. "名教出于自然"说 2. 魏晋玄学门派中,竭力论证"名教"即"自然"的思想家是()。 (2.00分) A. 阮籍 B. 何晏 C. 王弼 D. 郭象 3. 下列符合西周“尊尊”原则的行为是()。 (2.00分) A. 弟恭 B. 子孝 C. 父慈 D. 臣忠 4. 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 (2.00分)

A. 政治组织原则 B. 普遍行为准则 C. 宗教祭奠仪式 D. 国家根本大法 5. 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思想本质是()。(2.00分) A. 君主立宪 B. 君权神授 C. 天下一统 D. 天道循环 6.黄宗羲认为()是造成天下混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2.00分) A. 君主制度 B. 礼制 C. 分封制 D. 民主共和制 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 (2.00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论语》 8. 下列说法,与“明德慎罚”原则不相吻合的是()。(2.00分) A. 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B.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C. 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D. 奸宄杀人,历人宥 9.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 (2.00分) A. 法 B. 无为 C. 自然 D. 道 10.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是()的观点。 (2.00分) A. 屈原 B. 韩愈 C. 柳宗元

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作业12答案

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作业12答案

作业1ABAADDDBABCCBDB 16.为了防止西方三权分立的流弊,实施五权宪法,孙中山提出了“权能分治”学说。她把国家权力分成“政权”与“治权”。“政权”指选举、罢免、创治、复决四权。“治权”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她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把“政权”交给人民管理,但又认为人民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应由有能力的专家组成政府,治理国家,若能权能分立,互相制约,各司其职,就能实现民主政治。17. 黄宗羲,极力赞扬汉、宗太学生的清议,认为学校确实能代表人民的舆论,扩大学校的职能,使她成为清议的机关,监督政府,国家无论行政,外交、军事、刑狱等等,都应当经过学校的意见来执行,大大推动学校的政治作用,让它主持公是公非,对政府实行一种检察权,这样的学校就近似一个议会。 18.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的说,她认为天命是有的,但“惟命不于常”,她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属谁要看谁有“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她以此为周朝的政治辩护。19.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的

理论基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只要利国利民,上天惩罚与人言都不是障碍,表现了她变法的决心,也是对古代变法理论的发展。 20. 它以道家思想为主,杂采众家之长,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1)无为而治,法宽行缓。 《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是“道”所派生的,“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只有无为才合乎道的要求:“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君主以无为原则治理天下有莫大的好处:“清净无为,则天与之时,廉洁守节,则地升之财。”《淮南子》解释无为的含义时说:“圣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无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它认为人君固然要顺应自己的变化,不干扰其下属,不侵渔其民,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 (2)法随时变,礼与俗化

中国法律思想史必考论述题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必考论述 题答案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法家,法治 1为了推行“法治”,法家认为必须使法令成为君主治国、官吏尽职和判断所有人言行是非、行赏施罚的惟一准则,从而提出了明法、任法、壹法、从法的主张。 2明法:要求立法明确和万民遵守。主张以成文形式将新法布之于百姓 3任法:要求远贤智、弃私议、有法必依,执法以信。 4壹法:统一立法权,统一法令的内容,统一人们的思想。 5从法:要求使法令具有绝对权威。任何人都要按法令办事。主要包括君臣共守和刑无等级两个方面。 6. 事断于法 即严格的按照法令规定办事,是治理国家的唯一的正确途径,也是实现君主制的无为而治、事不亲躬的最好方法。这是慎到提出的立公弃私的具体方法之一。 儒家,德治及其现代意义 其一, 传统德治首先强调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把君主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看作是实施德治的基础与前提。孔子提出, 君主必须具备恭、宽、信、敏、惠五种美德, 指出最高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是治国安邦、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基础和前提, 统治者只有经过修身、齐家的伦理实践, 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 意义:用道德善恶规约了统治者的思想行为, 弘扬了道德正气,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统治者的无道行为。

其二, 传统德治主张以三纲之礼、忠孝之德对广大民众实施道德教化, 力主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另外, 德治思想明确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民可载舟, 亦可覆舟的原理, 从巩固封建政治统治的根本目的出发, 提出了仁政爱民的主张, 要求统治阶级对人民施仁政、除苛政, 轻徭役、薄赋税,利民惠民、体恤百姓。 意义: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和疾苦, 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从而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三, 传统德治认为各级官吏的道德品行和道德操守是实施德治的重要保证, 主张尚贤弃奸 ,以德选官的人才标准。传统德治十分重视各级官吏的政德、官德, 大力提倡贤人政治,主张尚贤弃奸的选官标准, 要求举纳忠良英才, 惩处贪官污吏; 实施德政德治, 革除暴政流弊。 意义:崇德尚贤、以德行政的为官标准和实践, 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和好处,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培育出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政德和官德传统。 黄宗羲思想: (一)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 黄宗羲认为,三代以前的法是天下之法,三代之后的法则是一家之法。 一家之法弊端:法令密集,成为君主满足私欲的工具。 因此要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与儒家有治人,无治法观点不同。要求要从根本上变革法律的私法性,使之成为天下之公法。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及答案(黔2012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40分,每题10分) 1、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一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在由宗教领袖直接掌握政权、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或地区,神权法也就是教会法(或称寺院法、宗规法)。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法思想曾占统治地位,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见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2、明德慎刑思想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3、兼相爱,交相利 是墨家思想。缘自墨子.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墨子讲究“兼爱”、“非攻”。其实墨子的“兼爱”,是“兼相爱交相利”合论的。 4、“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中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二、简答题(60分,每题20分)(可加纸) 1.简述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的核心。

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2.简述先秦儒家礼法观。 儒家重礼,强调“为国以礼”。儒家所强调的礼作为根本的国家制度,主张将礼实施的范围扩大到民间,其否定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为礼赋予了道德的基础。(一)礼治优于法治。认为礼治具有天然合理性,认为以严酷和平等为特征的法治违反了自然规律;(二)以刑弼教。推行礼的最好办法是德教,是统治者以身作则与合理教化,同时指出礼治的推行也离不开法;(三)法需以“仁义”和“孝悌”为原则。仁义既是儒家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又是先秦儒家对统治者进行道德评价和法律评价的具体尺度。儒家重孝悌,并把孝悌作为判断现实法制优劣的又一价值标准。 3.简评墨家的法律观。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显著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学派。它曾与势力强大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并称“显学”。墨家法律观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广泛性的特点。其所定义的法是广义的法,从他们所熟悉和使用的规矩、绳墨、度量衡等一般工具,到在整个社会中起调整和规范作用的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统统包括在内,实际上是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亲身体会和认识。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博学多识,“好学而博”,是一位独具创造精神的伟大思想家。墨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墨家,适应当时公布成文法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他们“兼相爱、交相利”的主体思想构架下,站在“贱者”、“弱者”、“贫者”等下层劳动者的立场上,通过展开对维护“贵者”、“强者”、“富者”利益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兼爱、兼利、以天为法、“劝爱禁恶”、赏当贤、罚当暴等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1 次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以德配天 2.嫡长继承制 3.亲亲、尊尊 4.礼制、法制、礼治、法治 5.礼、义、廉、耻 6.合礼合法 7.先教后刑、德主刑辅、以德去刑8.仁、礼9.仁政、省刑罚、薄税敛10.仁义、法数、类 11.天志、兼爱12.自然13.法家14.不法古、不修今15.立公弃私16.法、势、术 二、选择题 1.B 、 2.D 、 3.BCD 、 4.B 、 5. ABCD、 6.A 、 7.ABD、 8.BCD 、 9.ABCD 、10.C 三、判断题 1.×、 2.×、 3.×、 4.√、 5.×、6 x、7.×、8.√、9√、10.√ 四、名词解释 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春秋时期邓析提出的主张。法即效法,是肯定的意思。不是即不承认、反对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王”的所作所为,并不可能被万世所效法。礼义,也不见得正确,没有必要非遵循不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 2、竹刑:指邓析不满子产对周礼的改良,因此对于子产刑书也持否定态度,于是私自编定了一部 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因为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 3、.道法自然:道家认为,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普遍而无私,并且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受任何人的意志影响。与礼、法相比,“道”是最高的原则。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统治者只有“惟道是从”,才能保持自己的 4、任法而治:即按照君主的主张制定统一的法令,予以公布,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从而实现民务耕战,富国强兵。 指加重轻罪的刑罚。对轻罪采取重刑,人民就不敢犯轻罪,轻罪不能产生,重罪更不会出现,这就是用刑罚的手段达到了不用刑罚的目的。 五、简答题 1.简述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仓廪实,则知礼节”说。管仲认为,发展社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极端重要,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条件。 (2)政治法律必须“顺民心”说。他主张施政立法必须“顺民心”、“量民力”,从民的: (3)“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2 、简述儒家“为政立人”的人治论。 先秦儒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执政者,他们提出了“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孔子、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统治者的道德教化,荀子则着重对人和法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法由人而定。 (1)圣贤决定礼法。孔孟认为,国家的治乱,礼法的兴废,都取决于圣君贤相,荀子则提出“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只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没有离开人而能治理好国家的

中国法律思想史电大答案真题剖析

精心整理1、单选题(4分) “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A标准答案:A 得分 2 A. 答案 得分 3 A. 答案 得分 4 “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 ) A.神权法 B.自然法 C.制定法 D.习惯法 答案:A标准答案:A 得分: 5、单选题(4分)

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 ) A.族诛连坐 B.罪止一身 C.尊尊亲亲 D.以德配天 答案:B标准答案:B 得分: 6、单选题(4分) A 答案 得分 7 A 答案 得分 8 A 答案 得分: 9、单选题(4分) 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先秦思想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C标准答案:C

得分: 10、单选题(4分) 反对人定法,提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是( ) A.老子 B.庄子 C.荀子 D.慎到 答案:B标准答案:B 得分 11 A. C. 答案 得分 12 A 答案 得分 13 下列说法中,符合西周“礼治”原则的有() A.男女有别B.礼不下庶人C.亲亲、尊尊` D.刑不上大夫答案:AC标准答案:AC 得分: 14、多选题(4分)

“明德慎刑”的思想史周初的政治家周公提出的,其内容主要包括() A、要求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B、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C、犯罪“乱罚无罪、杀无辜“,主张德刑并用,实行教化 D、对危害宗法等级秩序和私有财产的犯罪严惩不赦 答案 得分 15 A C 答案 得分 16 A 答案 得分: 17、多选题(4分) 下列思想家中,提倡“法治”,主张严刑的有() A.荀子B.孟子C.韩非D.商鞅 答案:CD标准答案:CD

2010年04月自考00264《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整理版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商朝的刑法总称是( C)1-2 A.禹刑 B.吕刑 C.汤刑 D.五刑 2.“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 A)1-5 A.神权法 B.自然法 C.制定法 D.习惯法 3.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 B)2-12 A.族诛连坐 B.罪上一身 C.尊尊亲亲 D.以德配天 4.管仲“国之四维”的思想本质在于强调礼义的( D)3-18 A.教化作用 B.宗教作用 C.社交作用 D.强制作用 5.认为礼是“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的先秦思想家是( A)3-26 A.子产 B.叔向 C.慎到 D.商鞅 6.晋代杜预所言“不受君命而私造刑法”的先秦人物是( A)3-37 A.邓析 B.公孙侨 C.申不害 D.管仲 7.孔子“无讼”的法律思想,不仅将断狱作为制裁手段,还将之当成( C)4-48 A.刑罚手段 B.禁制手段 C.教育手段 D.惩罚手段 8.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人性论根据是( B)4-58 A.性善论 B.性恶论 C.双性论 D.无性论 9.先秦法家兴起以前,同儒家相对峙的最大学派是( D)5-65 A.名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1

10.下列思想家中,把“道”视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主宰的是( C)6-81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孙子 1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性法规的作者是( A)7-87 A.李悝 B.子产 C.邓析 D.商鞅 12.商鞅的“变法论”可以归结为( B)7-93 A.“法者,国之权衡” B.“不法古,不修今” C.“抱法处势则治” D.“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 13.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7-87 A.商鞅 B.李斯 C.韩非 D.申不害 14.汉代将谶纬神学与儒家经典结合起来的著作是( D)8-116 A.《新书》 B.《论衡》 C.《新序》 D.《白虎通义》 15.下列与“刑不上大夫”说法最为接近的是( A)8-142 A.“廉耻节礼以治君子” B.“治国以礼义为先” C.“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D.“振举纪纲,一遵正法” 16.西汉初期治国的主导思想是( B)8-151 A.儒家学说 B.黄老学说 C.墨家学说 D.法家学说 17.下列说法中,与王充“寒温非政治所为”观点针锋相对的是( C)8-171 A.德主刑辅 B.以人为本 C.天命天罚 D.无为而治 18.中国古代的律学原从属于( D)9-184 A.医宗 B.律宗 C.法学 D.儒学 19.与晋代刘颂“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主张较为接近的是( B)9-195 A.援引比附 B.罪刑法定 C.引经决狱 D.德主刑辅 20.“存留养亲”制度主要体现的是( A)9-211 A.儒家孝养承祀思想 B.墨家兼爱非攻思想 2

【免费下载】全国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专业备考制作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 A.世袭制B.终身制 C.嫡长继承制D.诸子均分制 解析:C 2.西周主张对“不孝不友”行为严加惩处、“刑兹无赦”的思想家是 A.周文王B.周武王 C.周厉王D.周公 解析:A 3.管仲以法理政、统军和治民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君主集权B.反对君主集权 C.提倡西周礼制D.建立民主法治 解析:C 4.春秋时期提出“四民分居定业”的思想家是 A.管仲B.女叔齐 C.子产D.邓析 解析:A 5.批评子产没有否定和抛弃周礼的先秦思想家是 A.邓析B.孟子

专业备考制作C.叔向D.商鞅 解析:A 6.先秦时期,宗师孔子、信奉孔子学说的学派被称为 A.儒家B.墨家 C.道家D.法家 解析:A 7.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无善无恶说B.性三品说 C.性恶说D.性善说 解析:D 8.墨家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 A.礼崩乐坏B.暴君的统治 C.人自爱而不爱人D.天命使然 解析:C 9.提出“道法自然”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 C.商鞅D.慎到 解析:B 10.庄子认为治理天下最好的方法是 A.严刑B.无为 C.重礼D.势治 解析:B 11.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李悝B.吴起 C.慎到D.韩非 解析:D 12.战国中期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的法家代表人物是 A.慎到B.韩非 C.荀子D.庄子 解析:A l3.下列人物中,其思想受到“黄老”学说影响的是 A.孔子B.孟子 C.墨子D.韩非 解析:D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C )。 A.德治思想B.人治思想C.礼治思想D.道治思想2.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B )。 A.男女有别B.亲亲、尊尊C.嫡长继承D.兄友、弟恭3.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 A )。 A.兼相爱、交相利B.尚同、尚贤C.天志、明鬼D.远交、近攻4.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B )。 A.严刑峻罚B.无为而治C.小国寡民D.君尊臣忠5.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 C )。 A.孟子B.庄子 C. 苟子D.申不害6.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B )。 A.子产B.商鞅C.贾谊D.孟子7.非的变法观点是( C )。 A.祖宗不足法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C.法与时转则治D.礼、刑、道迭相为用 8.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B )。 A.重农主义B.重商主义C.重工主义D.工商并重9.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B )。 A.孟子B.斯C.陆贾D.吕不韦

10.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于( B )。 A.战国B.汉代C.隋唐D.宋元11.《子》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思想是( A )。A.道家B.墨家C.农家D.兵家12.颂重法主的主要容是( A )。 A.恢复肉刑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C.法令画一,执法必严D.“刑九赏一” 13.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A )。 A.嵇康B.王弼C.郭象D.杜预14.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B )。 A. 天道B.礼C.经义 D. 人情 15.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 C )。A.《法经》B、《九章律》C.《唐律疏议》D.《大元通制》16.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C )。 A.理B.利C.势D.力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 A )。A.主恢复肉邢B.主取消肉刑 C.主扩大赎刑D.主取消赎刑 1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 C )。 A.仲淹B.司马光C.王安石D.宋神宗19.元朝耶律楚材主治国用( C )。 A.法术B.权术C.儒术D.道术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 A.子产 B.夏桀 C.叔向 D.夏禹 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讲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 A.主权在民 B.君民共主 C.君权神授 D.天命无常 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 A.礼治 B.法治 C.势治 D.民治 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 A.世卿世禄制 B.“三选”制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三国五鄙”制 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 A.管仲 B.叔向 C.邓析 D.公孙侨 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讲法最为接近的是() A.为民制产 B.罪人不孥 C.暴君放伐 D.惟仁者宜在高位 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老子 8.作为先秦时期闻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lO.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讲明法律应该具有() A.公平性 B.公布性 C.平等性 D.规范性 1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 A.周公 B.墨子 C.慎到 D.老子 l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截了当导致了() A.实行郡县制 B.陈胜、吴广起义 C.焚书坑儒 D.统一中国 l3.废止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 A.汉文帝 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景帝 1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 A.《新书》 B.《白虎通义》 C.《春秋繁露》 D.《西语》 l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 A.陆贾 B.贾谊 C.董仲舒 D.李斯 l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兄为弟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本科网上考查课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隆礼重法 答:“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要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 2.礼法之争 答:所谓"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3.学校议政 答:学校议政思想可以概括为:学校反映民意,参与决策,舆论监督限制皇权、官权。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 答: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 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策 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 2.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的主要内容。 答: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为后王立法,将《春秋》推祟倍至,视其为治国理民的法典,依照《春秋》的理论和精神解决政治法律疑难问题。其春秋法统说有以下内容: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大一统”主要指要求统一,并以君

主为绝对权威。②从秦弊政中吸取教训,提出“更化论”。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调整治国策略,进行“更化”,制定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长远利益的政策。③“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总的说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2、试论述明法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法治理论 3.沈家本“法贵得人”的主张。 答:沈家本认为“善法”和法的执法之人史实行法制的重要条件。他指出。如果执法者选用恰当,即使法令较严也能在执法中体现仁义的精神。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善,即使法令宽缓也会造成不好的结果。为此,他提出了“法贵得人”的主张,具体方法是: (1)所有的国家官史,上至中枢长官,下至百里长吏,皆宜知法 (2)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知识 (3)设置吕学博士教授法学;设置培养法学人才的专门学校 三、论述题(25分) 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答:(1)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 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理派代表资产阶级,礼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 (2)争论的焦点不同。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三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三 第1 大题填空题 1 . (4分) 战国时期的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是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2 . (4分) 儒家伦理法具有以下特征:世俗性、宗教性和广泛强制性 3 . (4分) 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顽固坚持保留传统礼教的“_礼教派”与主张依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原理改造中国法律的“_法理派”之间的争论。 4 . (4分) 沈家本是_法理派_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按照西方法律模式与_法学原理改革中国法律的思想。 5 . (4分) 、墨家的法律思想中,既有朴素的_平等_观念,又有主张君主集权的专制倾向;既反对宗法等级的“_礼治”原则,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制,具有矛盾性。 第 2 大题 判断题 1 . (2分) “竹刑”的作者是邓析。(正确) 正确错误 2 . (2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错误) 正确 错误 3 . (2分) 董仲舒利用“天人合一”说来论证宗法等级制的必要。(错误) 正确 错误 4 . (2分)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对法的概念,国家与法的起源等问题论述较多的是章太炎。(正确) 正确 错误 5 . (2分) “法”的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正确) 正确 错误

6 . (2分) 先秦儒家主张重德轻刑。(正确) 正确 错误 7 . (2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提出“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说的是王夫之。(正确) 正确 错误 8 . (2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错误) 正确 错误 9 . (2分) 儒学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错误) 正确 错误 10 . (2分) 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韩非。(错误) 正确 错误 第 3 大题 单选题 1 . (2分) 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 B.道家 C.黄老学派 D.法家 2 . (2分) 先秦后期的儒学泰斗是(A)。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荀子 3 . (2分) 先秦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以重“法”而著称的思想家是(C )。 A.李俚 B.王安石 C.商鞅 D.龚自珍

2018年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判断 1. 我国古代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商。(为 2. 商代,商王专设了卜” 巫” 祝”其主要任务是占卜。(“ 3. 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4. 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是在西周。(为 5. 周公为了使西周的统治合法化,提出了以德配天”学说。(“ 6. 韩非提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为 7. 韩非的变法观点是法与时转则治。(“ 8. 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商鞅。(为 9. 朱熹提出大德而小刑”的主张。(为 10.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 11. 董仲舒“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主张恢复肉刑。(为 12. 商鞅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机构。(为 13. 明朝有位著名“心学”大师,反对程颐、程颢的“知先行后”的理论,奉行“知行合一”的理论,特别重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反对专靠“刑名器数”,他的名字是王守仁(坊 14. 王守仁提出立法必须循天下之公”(为 15. 王夫之的变法观点是“(趋时更新)” (W

16. 提出礼乐刑罚起源于农”观点的是龚自珍。(W 17. 杨秀清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启发,创立了拜上帝会。(为 18. 张之洞属于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 19. 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 20.提倡变法维新”坚持君主立宪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单选 1、XX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AB)。 A亲亲B尊尊C长长D男女有别 2、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 C)。 AxxBxxCxxD老子 3、墨翟认为法源于(B),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A神B天志C上帝D人性 4、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B)。 A礼B义Cxx D利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王安石建议明法科”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察司法官吏。B张居正主张严格考核官吏之法以整饬吏治 C范仲淹坚决主张改革官制,以作为变法图强的中心内容 D 范仲淹要求废除宰相之职,以加强君主专制 6、最早将“法律”二字连用的是(D)。

芜湖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次作业

芜湖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次作业 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概括为:形成千夏,极盛于________,动摇于。 2.宗法是以______________为纽带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_____________的行为规范。 3.礼治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_。 4.春秋时期,私自制作“竹刑”的人是_____________。 5.儒家的法律观包括礼治、________、________。 6.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和法结合起来的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 7.法家认为法是以_________为核心的成文行为规范。 8.第一个系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论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 9.秦朝的“法治”思想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封建正统思想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20分) 1.礼治的基本特征是()。 A.亲亲、尊尊B.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C.君臣父子D.三纲五常 2.法家把法令具有绝对权威,任何人都要按法令办事称作()。 A.明法B.任法 C.壹法D.从法 3.朱熹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不法古,不修今B.隆礼重法 C.有治人,无治法D.存天理,灭人欲 4.丘溶提出的“应经合义”的含义是()。 A.要求用儒家思想指导立法,改变严刑酷法 B.法律制度要合天理,顺民意 C.适用法令要公平、公正 D.制定法律应该因时、因势 5.为了限制君权,范忡淹主张()。 A.法令由一统B.民贵君轻 C.君臣共理天下D.天下之法 6.黄宗羲作为明清启蒙思想家,将()作为最高立法原则。 A.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B.君为天下之主 C.三纲五常 D.法治 7.提出“师宜长技以制夷”口号的人是()。 A.龚自珍B.魏源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题及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 _____是奴隶主神权法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2.我国从奴隶社会起,统治阶级就利用神权、政权、_____权相结合的方法,掩盖法的阶级本质,对奴隶和平民施行残酷的刑罚。 3.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_____说。 4.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_____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5. 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_____ 6. 夏、商奴隶主的神权法思想,其特征主要是"天命"和"_____"。 7. 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殷人尊神,_____"。 8. 殷商奴隶主为了使民"畏法令"而"_____"。 9. 殷商奴隶主从_____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10. 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卜"、"_____"、"_____"。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写在括号内,注意其中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多项选择) 1. 根据史料记载,五刑已完备的是在() A. 朝B.西周C.夏朝D.尧 2. 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的是在() A. 朝B.殷商C.西周D.春秋 3. "以德配天"说的意义在于() A. 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 B. 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C.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劳动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 4. "以德配天"说是()提出的思想。 A. 周公 B. 孔子 C. 孟子 D. 商鞅 三、名词解释 1. 神权法思想 2. 以德配天 四、简答题 1.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说的内容及意义。 五、论述题 1. 试论神权法思想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中发展与变化的情况。 答案: 一、填空题 1. 殷商 2.族 3.以德配天 4.神权法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答案(2011秋)

中国法律思想史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最早出现于(B) A.西周B.夏C.东周D.商 2.先提出“明分使群”的国家与法律起源论的思想家是(A) A.荀子B.孟子C.管子D.孔子 3.先诸家流派中,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是(B) A.农家B.墨家C.兵家D.法家 4.最早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先思想家是(C) A.始皇B.斯C.非D.商鞅 5.被始皇利用的“五德终始”说出自(D) A.儒家B.道家C.法家D.阴阳家 6.“皇天无新,惟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是(C ) A.天命无常B.致天之罚C.以德配天D.天下 7.西周宗法等级制的核心是(C) A.嫡长继承制B.世卿世禄制C.分封制D.君权神授制 8.春秋时期,(B )提出“宽猛相济”的主。 A.管仲B.子产C.邓析 9.商鞅认为必须确立法令至高无上的地位,做到(B ) A.“治不听君,民不从官”B.“皆有法式”C.“一同天下之义”D.“不务德而务法”10.我国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产生于下列哪位思想家(C) A.周公B.周文王C.老子D.孔子 二、多项选择题 1.道家提倡实行愚民政策,消除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主( ABC )。 A.“绝仁弃义” B.“绝圣弃智” C.“绝巧弃利” D.“立公弃私” E.“弃礼废道” 2.朝“法治”思想的容有( BCD )。 A.礼B.法C.术D.势E.义 3.西周宗法等级制度包括(BCD ) A.礼制 B.分封制 C.世卿世禄制 D.嫡长继承制 三、名词解释题 1.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西周时期礼治的基本特点之一,。所谓“礼不下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受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刑不上大夫”是说刑罚的锋芒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而是指向广大平民。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3.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这是邓析思想的主要倾向,也是他主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主旨。意思是说:

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作业12答案

作业1ABAADDDBABCCBDB 16.为了防止西方三权分立的流弊,实施五权宪法,孙中山提出了“权能分治”学说。他把国家权力分成“政权”与“治权”。“政权”指选举、罢免、创治、复决四权。“治权”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把“政权”交给人民管理,但又认为人民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应由有能力的专家组成政府,治理国家,若能权能分立,互相制约,各司其职,就能实现民主政治。17. 黄宗羲,极力赞扬汉、宗太学生的清议,认为学校确实能代表人民的舆论,扩大学校的职能,使他成为清议的机关,监督政府,国家无论行政,外交、军事、刑狱等等,都应当通过学校的意见来执行,大大推动学校的政治作用,让它主持公是公非,对政府实行一种检察权,这样的学校就近似一个议会。18.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的说,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惟命不于常”,他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属谁要看谁有“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他以此为周朝的政治辩护。19.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只要利国利民,上天惩罚与人言都不是障碍,表现了他变法的决心,也是对古代变法理论的发展。 20. 它以道家思想为主,杂采众家之长,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1)无为而治,法宽行缓。 《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是“道”所派生的,“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只有无为才合乎道的要求:“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君主以无为原则治理天下有莫大的好处:“清净无为,则天与之时,廉洁守节,则地升之财。”《淮南子》解释无为的含义时说:“圣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无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它认为人君固然要顺应自己的变化,不干扰其下属,不侵渔其民,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 (2)法随时变,礼与俗化 继承了道家的变易思想,又吸收了法家的变法主张,在融合儒家的内容,形成了法随时变,礼与俗话的理论。认为礼义法度只不过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应当适应形式的发展而变化。“事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不能拘泥古法、(3)兼采儒法,重在法治 A 法是治国的工具。明确提出法不过是一种治国的“器械”或工具,并认为人君应当牢牢掌握这种统治群臣百姓的工具。同时,还把法比作权衡规矩,是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一切应依法行事。 B 赏罚分明。 C 以势、术制天下。 D 仁义为本,法度为末 21. (1)反封建性,资产阶级民主派对封建专制及法制的揭露与批评,远比资产阶级改良派深刻,他们划分了请朝廷与中华民族,封建国家与中华民族的不同。认为维护君主,拥戴朝廷并不是爱国,相反,只有消除帝制,废除封建才能救国他们否认封建朝廷的合法性,认为只有代表民意的政府才是合法的。 (2)民主性。资产阶级民主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分权学说和法治原则,宣传并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他们设计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并设计了保障人民主权和民主自由的新法制。 (3)民族性。在主张效法西方的同时,资产民主派也力图将资产阶级民主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建立具有民族性的法制体制。如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章太炎“四权分立”都吸取了传统的精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