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刘凤科刑法最后80题

2011刘凤科刑法最后80题

2011刘凤科刑法最后80题
2011刘凤科刑法最后80题

2011刘凤科刑法冲刺80题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共 40题)

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之一是民主主义,尽管行政法规属于体现国民意志的规范性法律性文件,但是不允许创设刑罚法则

B.事前的罪刑法定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但是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

C.严格的罪刑法定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但是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D.刑法分则的部分条文对罪状的描述需要根据其他法律加以补充,这种立法体例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对明确性的要求

2.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立法解释是由立法机关做出的解释,其效力等同于法律,因此立法解释可以规定“携带凶器敲诈勒索的,以抢劫罪论处”

B.把破坏监管秩序罪中“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解释为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属于被允许的扩大解释

C.为组织卖淫的人招募、运送人员是协助组织卖淫的行为,将比招募、运送人员的行为性质更为恶劣的行为(如为组织卖淫的人充当打手)认定为“其它”协助组织卖淫的行为,属于当然解释D.将走私武器、弹药罪中的“武器”解释为不包括假枪和仿真枪等,属于缩小解释;把“弹药”解释为包括可以组装并使用的弹头、弹壳,属于扩大解释

3.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泰国人甲乘坐中国国际列车前往俄罗斯。列车进入俄罗斯国境后,甲在车上杀死一个日本人。我国对此案适用属地管辖原则

B.美国人甲在美国杀死一个日本人乙后加入了中国国籍,由于杀人行为发生在加入我国国籍之前,所以我国对该案没有管辖权

C.某国跨国集团公司派驻中国区总裁甲非法获取我国国家秘密,并提供给该国情报部门。对于此案,我国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D.越南公民甲在中国留学期间利用暑期外出旅游,途中为勒索财物,将日本在中国的留学生乙从东北某市绑架到缅甸,中国刑法可以依据属地管辖原则对甲追究刑事责任

4.民族自治地方可以由()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报请()批准施行;死刑除依法由()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判决或者核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核准,执行死刑;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符合假释条件的犯罪人,即使实际执行刑期没有达到最低要求,但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核准,可以不受最低执行刑期的限制;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核准;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我国的特赦由()决定,由()发布特赦令。在上述表述的空格中:

A.有 5处填“最高人民法院”,1处填“全国人大常委会”

B.有 6处填“最高人民法院”,1处填“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有 5处填“最高人民法院”,1处填“高级人民法院

D.有 2处填“全国人大常委会”,2处填“高级人民法院”

5.关于构成要件要素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骗取出境证件罪中“为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使用的”,属于客观构成要件要素

B.猥亵儿童罪中“儿童”属于记述构成要件要素,“猥亵”属于规范构成要件要素

C.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只要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要素,就不可能成为构成要件要素

D.行贿罪中关于“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属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6.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捏造事实诽谤国家领导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B.虐待家庭成员,致被害人重伤的,成立虐待罪与故意伤害(重伤)罪的想象竞合犯

C.遗弃被扶养人,致死被害人死亡的,属于遗弃罪的结果加重犯

D.使用非法拘禁手段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构成非法拘禁罪与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想象竞合犯7.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丢失枪支不报罪要求丢失枪支之后不报告,故该罪属于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的犯罪

B.侵占罪要求有“拒不退还”或者“拒不交出”的行为,故该罪属于纯正的不作为犯

C.捡拾枪支、弹药后未依法上交相关部门的,成立作为方式的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

D.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而遗弃罪既属于作为与不作为竞合的犯罪

8.关于导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的结果,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使用暴力强制猥亵、侮辱妇女,致使妇女重伤、死亡的,成立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与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B.使用暴力强迫他人从事特定经营活动,导致他人重伤或者死亡的,成立强迫交易罪与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C.使用暴力方法强迫他人劳动,导致他人重伤的,成立强迫劳动罪与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D.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使用暴力抗拒检查,将检查人员打成重伤或者死亡的,成立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故意伤害罪的想象竞合犯

9.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故意伤害乙致其轻伤,但乙因迷信鬼神,而以香灰涂抹伤口,致毒菌侵入体内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B.甲在公园为争一个座位而和素不相识的田某发生争吵,在相互扭打过程中,甲推了田某一掌,后者倒地后因诱发脑溢血、心脏病死亡,甲的行为和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C.甲故意伤害乙,乙身受重伤而住院,由于医生的严重过失致乙伤口恶性感染而死亡,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D.甲在闹市区的马路上追杀乙,乙在逃跑过程中被正常行驶的汽车撞死的,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10.关于特殊身份,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为亲友非法牟利罪的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的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的董事、经理

B.一般公民以威胁方法指使司法工作人员作虚假勘验笔录、虚假检查笔录,司法工作人员因此而徇私枉法的,司法工作人员构成徇私枉法罪,一般公民构成妨害作证罪

C.国家工作人员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立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D.海关工作人员放纵走私,导致国家税收损失的,构成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

11.关于单位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单位犯罪形式上表现为单位本身犯罪,但实际上是单位与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之间的共犯

B.某工厂为厂房投保,后来该工厂为了骗保,集体研究决定放火焚烧厂房,然后向保险公司理赔,获取了 300万保险金。该工厂成立放火罪与保险诈骗罪,数罪并罚

C.甲虚报注册资本成立进出口公司,主要从事正当业务经营,后经公司股东集体讨论,以公司的名义走私汽车,利益均分。该公司成立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D.捏造犯罪事实诬告单位犯罪的,不构成诬告陷害罪

12.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而采取的制止()的行为,对()造成损害的,属于(),不负刑事责任。()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采取(),造成()伤亡的,不属于(),不负刑事责任。上述空格中:

A.有2处填“不法侵害”,3处填“正当防卫”

B.有2处填“不法侵害”,2处填“正当防卫”

C.有3处填“不法侵害”,1处填“防卫过当”

D.有1处填“防卫行为”,3处填“正当防卫”

13.关于排除犯罪事由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李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5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B.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行为,不能对其进行正当防卫

C.甲以出卖为目的收买生活贫困的妇女乙后,经乙同意将其卖给一个富裕人家为妻,甲不构成拐卖妇女罪

D.甲外出时在自己的住宅内安放了防卫装置。某日晚,乙撬门侵入甲的住宅后,被防卫装置击为轻伤,甲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14.关于排除犯罪事由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儿童赵某生活在贫困家庭,甲征得赵某父母的同意,将赵某卖至富贵人家。甲的行为得到了赵某父母的有效承诺,并有利于儿童的成长,故不构成拐卖儿童罪

B.正当防卫前提条件中的“不法侵害”必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而精神病人没有责任能力,因此精神病人实施的侵害行为不属于“不法”侵害,对其只能进行紧急避险

C.甲欺骗乙说:“我打你一拳,给你 5万元。”乙表示同意。于是甲向乙打了一拳,导致乙轻伤。但事后,甲并没有向乙交付 5万元。乙的承诺有效,甲不构成犯罪

D.甲为杀死乙价值20万元的狼狗,给乙打电话欺骗乙说:“该狗正在咬人且对他人生命造成了威胁。”于是乙让甲杀死该狗。乙的承诺有效,甲不构成犯罪

15.关于罪过,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的滥用职权行为造成了公共财产损失,即使甲未认识到自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时,同样存在罪过

B.根据刑法第171条规定“出售、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运输,数额较大的……”,行为人出售、购买假币即使不“明知”是假币也成立犯罪

C.贩卖毒品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毒品的种类与名称,否则就不具有贩卖毒品罪的故意

D.甲的行为致人死亡,如果行为时甲只应当预见使他人发生重伤的危害结果,甲只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

16.关于罪过,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行路时,突然遭到李某的辱骂,甲便掏出手枪对准李某。在甲还未决定是杀李某伤李某还是吓唬李某时,手枪走火,子弹便射中李某,致李某死亡。甲对李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心态B.乙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在单位值班室值班时,即放火将值班室烧毁,其结果却是将顶替张某值班的李某烧死。乙对李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心态

C.丙明知自己的幼女掉人河中,但认为自己没有救助义务而没有实施救助,其女溺水而死。丙没有认识到自己负有作为的救助义务,没有犯罪故意,不成立故意杀人罪

D.丁为毒杀其妻,在其妻食物中投放毒药,看着其子与其妻分食食物而不做任何表示,其妻与其子中毒死亡。甲对其妻和其子的死亡都持直接故意的心态

17.关于过失,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汽车司机甲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驶汽车时,因合理信赖他人不会横穿公路而正常行驶,如果他人违法横穿公路被汽车轧死,甲不承担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B.从事科学试验的乙预见到了试验失败可能性.但遵循了科学试验规则,最终试验依然失败,造成了重大损失,乙不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C.在外科手术时,医生丙对护士的行为有监督义务,如果因护士的过失导致事故的发生,丙对该事故应该承担过失的责任

D.厂长丁随意决定将贵重设备堆放在露天,由于雷电起火而烧毁了设备。丁对烧毁设备不承担责任,属于意外事件18.关于犯罪故意,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顺手牵羊,将他人口袋里的一包餐巾纸(价值 1元钱)拿走。回家后发现餐巾纸里面放着 5颗钻石(价值 30万)。甲没有盗窃罪的故意,不成立盗窃罪

B.乙以为是尸体而实施奸淫行为,但被害人当时并未死亡。乙没有强奸罪故意,不构成强奸罪;客观上被害人并没死亡,即本案不存在尸体,乙也不构成侮辱尸体罪

C.丙明知刑法禁止毁坏他人财物,并一直以为动物不属干刑法上的财物。但是丙将他人饲养的宠物杀害(价值 20余万元)的行为仍然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D.甲(男)、乙(女)预谋将乙女卖给丁,并约好拿到钱后伺机逃跑。甲找到熟人丙,并告诉丙自己拐卖了妇女乙,要求丙出面将乙女卖给丁。丙信以为真,联系上丁,以10万元将乙卖给了丁。之后甲、乙逃跑。甲、乙成立诈骗罪(间接正犯)

19.甲(76周岁)唆使乙(17周岁)、丙(15周岁)抢劫从香港来做生意的吴某的财物。乙、丙在深夜爬进吴某的房间,见一人躺在床上睡觉,便认为是吴某,乙按住其双脚,丙拿起一块布条堵住他的嘴,然后两人搜遍被害人全身却一无所获。乙认为吴某一定把钱藏起来了,又怕在旅馆时间太长被发现,就将吴某带到附近一间无人住的小屋内,并用绳子绑住吴某手脚,关押了 25个小时以后,乙发现绑错人,经盘问才知道是来此地打工的徐某,只得将徐某放回。对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乙、丙成立抢劫罪共犯,乙还成立非法拘禁罪

B.甲既有可以从轻、减轻处罚情节,又有应当从重处罚的情节

C.甲成立抢劫罪未遂,乙、丙成立抢劫罪中止

D.本案存在具体事实认识错误中的对象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对吴某构成抢劫罪(未遂)

20.14周岁的甲在生日当天携带凶器抢夺2000元。15周岁时携带凶器入户盗窃1000元。16周岁生日当天组织他人聚众打砸抢,毁坏公私财物2000元。第二天凌晨4点钟又与乙(15周岁)一起入户盗窃,甲窃得600元,乙窃得1500元,两人随后对半分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成立盗窃罪,犯罪数额是 1600元

B.甲成立盗窃罪,犯罪数额是 600元

C.甲成立抢劫罪,犯罪数额是 2000元

D.甲成立抢劫罪,犯罪数额是 4000元

21.甲将自己的汽车藏匿,以汽车被盗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保险公司认为该案存有疑点,随即报警。在掌握充分证据后,侦查机关安排保险公司向甲“理赔”。甲到保险公司二楼财务室领取20万元赔偿金后,刚走到一楼即被守候的多名侦查人员围堵。甲为了逃跑,使用暴力将多名侦查人员打成重伤并成功逃离。关于此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甲骗保的行为与取得保险金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成立保险诈骗罪(未遂)

B.甲成立保险诈骗罪(既遂)与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C.甲成立保险诈骗罪(未遂)、故意伤害罪,取走财物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D.甲只成立抢劫罪一罪,属于抢劫致人重伤的加重情形

22.关于犯罪未遂,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意图陷害乙,遂捏造了乙受贿10万元并与他人通奸的所谓犯罪事实,写了一封匿名信给检察院反贪局。检察机关经初查发现根本不存在受贿事实,对乙未追究刑事责任。甲欲使乙受到刑事追究的意图未能得逞。甲的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未遂)

B.甲试图抢劫出租车司机,事先准备好一把刀,上了司机江某的汽车,准备待其开到郊外再行抢劫。车辆在郊区碰到巡防队员路检,甲被抓获并交代了相关事实,因为甲有随时进行抢劫的危险性,所以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未遂)

C.乙托甲购买胃药,甲却将毒药交给乙。乙发现该药存在问题遂将其丢弃。甲产生悔意后于第二天给乙打电话将真相告知乙。本案中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D.甲在公交上扒窃获得人民币400元,因为没有携带凶器扒窃而且也没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所以不可能构成犯罪

23.甲、乙、丙为勒索钱财绑架李某,被李某骂得几乎心理崩溃。为了坚定犯罪决心,甲、乙、丙将李某活埋,但李某被挖地的农民意外发现,并成功获救。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乙、丙三人成立故意杀人罪、绑架罪(并罚)

B.甲、乙、丙三人仅成立绑架罪一罪

C.对甲、乙、丙三人的行为应该判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D.对甲、乙、丙三人的行为要适用未遂的处罚规定

24.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教唆乙去马路边抢劫,而乙接受教唆后入户抢劫。甲、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按照部分实行全部责任,两人都承担加重法定刑的责任

B.甲请乙为其在丙家盗窃时望风,乙同意,某日晚,甲、乙按约定前往丙家,乙在门外望风,甲进入丙家后,见丙一人在家,便对丙实施暴力,抢劫了丙的1万元现金。甲、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C.13周岁的甲与17周岁的乙共同轮奸妇女。由于甲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所以甲、乙不成立强奸罪的共犯,对乙也不能适用轮奸的加重法定刑

D.甲以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的故意、乙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的

故意共同窃取国家秘密的,甲、乙在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

25.下列哪一情形成立共同犯罪?

A.甲明知乙组织他人卖淫,为其招募、运送人员的

B.甲明知乙意图偷越国(边)境而为其提供伪造的出入境证件的

C.甲明知乙贷款诈骗而为其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

D.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甲徇私舞弊,不征纳税人乙应缴税款100万元的

26.关于共犯,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入室盗窃(既遂)被发现后,为了抗拒抓捕,向被害人腹部猛踢一脚,被害人极力抓捕甲。经过现场的乙接受甲的援助请求并知道真相后,也向被害人的腹部猛踢一脚,被害人因脾脏破裂流血过多而死亡,但不能查明谁的行为导致其脾脏破裂。甲、乙构成抢劫罪的共犯,均适用加重法定刑,并属于简单共犯

B.甲、乙共谋盗窃,甲到里屋盗窃5,000元、乙到外屋盗窃1万元,分赃时甲说只盗窃了500元,乙说只盗窃了100元,两人共分了600元后离开。甲、乙两人成立盗窃罪的共犯,盗窃数额均为1.5万元C.甲为抢劫财物在某昏暗场所将王某打昏。甲的朋友乙正好经过此地,乙某得知真相后应甲某的要求提供照明,使甲顺利地将王某钱包拿走。甲、乙成立抢劫罪的共犯,甲是实行犯,属于主犯;乙是帮助犯,属于从犯

D.甲、乙将陈某杀害,后以陈某被绑架为由,向其家中索款 5万元。之后,甲找到姐姐丙,谎称其和乙绑架了一人,为便于要钱,要求用丙的身份证办理一张银行信用卡,丙去银行办理了信用卡。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甲、乙、丙成立敲诈勒索罪的共犯

27.关于集团共同犯罪,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如果在共同犯罪中主要作用的,属于主犯;起次要作用,则属于从犯

B.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即应当对集团成员所实施的全部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C.盗窃集团的首要分子指示其成员实施盗窃行为,该集团成员在实施盗窃行为的过程中转化为抢劫,首要分子不应对三名成员的行为承担责任

D.一开始被犯罪集团胁迫参加犯罪,但在着手实行后,非常积极,成为主要的实行人之一,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应认定为主犯

28.关于共犯,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尽管从犯是相对于主犯而言的,但在共同犯罪中,有主犯不一定有从犯

B.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的,成立妨害作证罪的帮助犯

C.指使证人作伪证的,属于实行犯

D.实行犯可能是胁从犯

29.刑法第二十九条第一款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第二款规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根据刑法理论和上述规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是从犯

B.引诱未成年人聚众淫乱,属于“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C.教唆十五周岁的人盗窃的,应当从重处罚

D.教唆未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适用未遂犯的处罚规定

30.甲承诺给乙 20万元让乙杀丙,先支付了 10万元。在乙杀人前 3小时,甲后悔,打电话告诉乙不要杀丙。乙在电话里说了一声“知道了”,就挂断了电话。3小时后,乙杀死了丙。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乙不成立故意杀人罪共犯

B.甲成立故意杀人罪(中止)

C.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D.本案丙的死亡应当由乙独自承担责任

31.下列哪一选项应当认定为诈骗罪?

A.保险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的

B.生产、销售伪劣产品骗取他人钱财的

C.使用变造的货币到商场购物的

D.制作、出售假冒当代某国画大师署名的美术作品,骗取他人财物的

32.下列哪一情形属于牵连犯?

A.伪造公文、证件、印章进行诈骗的

B.盗窃军车后冒充军人进行诈骗活动的

C.使用暴力强买强卖商品,将对方打成重伤的

D.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

33.李某为实施诈骗犯罪,采用虚假出资的手段,骗取工商部门的注册登记后,谎称购买铝锭若干吨,以公司名义与铝锭厂签订了购销合同,并约定货到付款。货到后,李某给被害人出具支票一张,随后连夜将铝锭运走。该转帐支票经银行核查系空头支票。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李某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与票据诈骗罪,属于牵连犯

B.李某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该公司成立合同诈骗罪

C.李某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与合同诈骗罪,数罪并罚

D.李某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与票据诈骗罪,属于吸收犯

34.甲将一张伪造的现金支票(票面金额5万元)递给某国有银行工作人员乙,乙虽然发现是伪造的现金支票,但由于某种原因(与领导有矛盾),仍然为甲付款,将5万元现金交付给甲。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既遂),乙构成票据诈骗罪共犯(片面共犯)

B.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未遂),乙构成票据诈骗罪共犯(片面共犯)

C.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未遂),乙构成贪污罪(既遂),不构成共犯

D.甲构成票据诈骗罪(既遂),乙构成贪污罪(未遂),不构成共犯

35.关于主刑,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管制、拘役的执行机关都是公安机关;其刑期都是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起算。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次日起计算B.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被判处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C.甲(生于 1936年 4月 5日)在 2010年 11月 11日毒杀被害人张某,次年案发,于 2011年 5月 6日进入审判程序的,对甲不能判处死刑

D.甲(女,19岁)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逮捕,并在羁押期间流产,由于证据不足予以释放。后来发现新的证据再起诉的,根据案件情节,可以判处其死刑

36.关于剥夺政治权利,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甲犯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法院在判处主刑的同时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B.甲犯抢劫罪,虽然刑法典第 263条中没有规定可以剥夺政治权利,法院也可以对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C.甲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0年,剥夺政治权利 5年,甲在执行主刑的 10年没有选举权,在主刑执行完毕之后 5年内也没有选举权

D.甲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在主刑执行4年后被假释,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间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37.关于罚金和没收财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法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某法官根据案件情形,只判处犯罪分子2年有期徒刑

B.没收财产的对象既包括犯罪分子个人的合法财产,也包括违法所得财产。如果没收全部财产时,根据案件情形,可以给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的家属保留必要的生活费用

C.对同一个犯罪行为,不能既判罚金又判没收财产;对同一个犯罪人,可以既判罚金又判没收财产D.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犯罪分子,同时被判处罚金,其财产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处没收财产的,应当先承担对被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而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后减免罚金。其中“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范围包括“没收财产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

38.刑法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

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根据上述法条,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入户盗窃,其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从轻处罚的,则只能判处拘役或者管制,而且可以不判罚金

B.乙携带凶器盗窃,其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从重处罚的,只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并且必须判处罚金

C.丙盗窃数额特别巨大财物,如果减轻处罚,则只能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量刑幅度量刑,而不能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而且不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D.丁盗窃数额特别巨大的财物,无论是否有能够执行的财产,都应当判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假如判处没收财产,则只有犯罪行为以前犯罪分子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才应当偿还。而且没收财产的总额不能低于其盗窃的数额

39.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自首?

A.甲和乙共同贪污之后,主动到检察机关交代自己的贪污事实,但未提及乙

B.甲给监察局打电话,承认自己收受他人l万元贿赂,并交代了事情经过,然后出走不知所踪

C.甲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杀人行为,但拒绝说明凶器藏匿地点

D.丙虽未自动投案,但办案机关所掌握线索针对的贪污事实不成立,在此范围外丙交代贪污罪行40.关于自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

A.李某将犯罪后欲逃往外地的儿子甲捆绑后送往公安局,甲属于“自动投案”

B.国家工作人员乙收受贿赂后挪用公款。后因挪用公款案发被刑事拘留,在此期间,乙主动交代了自己受贿的事实。乙的受贿罪不成立自首,只成立坦白

C.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被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人主动交代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不成立特别自首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共30题)

41.日本人甲在越南劫持了该国民航飞机飞往菲律宾,但菲律宾警方未能成功抓住甲。后来甲进入我国,被某城管抓获并扭送至警方。后来还查实,甲为劫持该航空器,还开枪打死了空警和乘务员二人。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我国对此案具有管辖权,适用普遍管辖权原则

B.甲成立劫持航空器罪与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

C.对甲定罪量刑的依据是我国刑法以及国际公约

D.如果甲劫持的是国家航空器,我国仍有管辖权

42.关于累犯,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 16周岁时因犯盗窃罪被判处 4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第四年犯故意伤害罪。甲属于累犯B.乙因危险物品肇事罪被判处 3年有期徒刑,执行 2年后假释,假释考验期满后第三年又犯故意伤害罪。乙属于累犯

C.丙在 17周岁时因犯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被判处 5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第 6年,又犯间谍罪。丙属于累犯

D.丁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刑满释放后第七年,又犯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丁属于累犯

43.下列关于数罪并罚的做法与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甲犯AB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和7年,法院决定合并执行18年。甲执行8年后,又犯C 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对此,法院应在14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范围内决定合并执行的刑期,然后,减去已经执行的8年刑期

B.乙犯AB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和11年,法院决定合并执行20年;在执行2年后,法院发现乙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没有判决的C罪,并就C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这样,乙实际执行的有期徒刑必然超过20年

C.丙犯AB罪,分别被法院判处14年和11年,法院决定合并执行20年;在执行2年后,丙又犯C

罪,法院就C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由于数罪并罚时有期徒刑不得超过20年,故丙实际上不可能执行C 罪的刑罚

D.丁在判决宣告以前犯有 ABCD四罪,但法院只判决 A罪 8年有期徒刑、B罪 12年有期徒刑,决定合并执行 18年有期徒刑。执行 5年后发现 C罪与 D罪,法院判处 C罪 10年有期徒刑、D罪 7年有期徒刑。此次并罚的“数刑中的最高刑期”应是 18年,而有期徒刑的上限是 20年

44.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对累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以及杀人、伤害等暴力性犯罪分子,不得宣告缓刑

B.虽然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低刑为 3年有期徒刑,但只要符合缓刑条件,仍然可以适用缓刑

C.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只要符合缓刑条件,无论什么时候判决的,都应当缓刑

D.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将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先减后并的方法决定应当执行的刑罚

45.关于假释,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而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三年

B.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遵守了各种相关规定,没有再犯新罪,也没有发现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假释考验期满,剩余刑罚就不再执行

C.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假释,按照先并后减的方法实行数罪并罚

D.对于实施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死缓考验期结束之后,由于存在重大立功,被减为25年有期徒刑,实际执行13年后,又因为在劳动改造中有重大立功表现,经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假释

46.1980年初,张某强奸某妇女致使该妇女死亡。1996年末,张某因酒后驾车致李某重伤,李某后来被路人送往医院,但因流血过多而死亡。两案在 2007年初被发现。关于张某的犯罪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应当以强奸罪、故意杀人罪和交通肇事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数罪并罚

B.应当以强奸罪、交通肇事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C.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D.不应当追究任何刑事责任

47.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后误以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为逃避法律责任而逃逸,导致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属于交通肇事罪中的“逃逸致人死亡”

B.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转移至隐蔽处,导致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C.丙在施工场地卸货倒车时,不慎将一装卸工人轧死。丙的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而不是交通肇事罪

D.甲酒后驾驶车辆出行,但其酒量较大,并未导致驾驶能力减退或者丧失。在过十字路口时,但车辆出现了驾驶者不能预见的刹车故障而造成交通事故,撞死1人,撞伤2人。甲不成立交通肇事罪48.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系某公司经理,乙是其司机。某日,乙开车送甲去洽谈商务,途中因违章超速行驶当场将行人丙撞死,并致行人丁重伤。乙欲送丁去医院救治,被甲阻止。甲催乙送其前去洽谈商务,并称否则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于是,乙打电话给 120急救站后离开肇事现场。但因时间延误,丁不治身亡。甲、乙均构成交通肇事罪

B.丙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逆向高速行驶的,只成立危险驾驶罪

C.甲为盗窃钱财,趁张某睡觉之际拿走其包裹,回家后发现包里仅有手枪一支、子弹20发,并将其藏于家中。事后证明,手枪和子弹属于张某非法持有。甲成立盗窃罪,其后藏于家中的行为是盗窃行为必然的结果,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D.射击队教练丙的配置枪支意外丢失。丙为逃避责任不报告,后来捡拾枪支的张某持枪抢劫。丙成立丢失枪支不报罪

49.关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生产假冒避孕药品,其成份为面粉和白糖的混合物,货值金额达15万多元,尚未销售即被查获。甲的行为触犯生产假药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B.乙专营散酒收售。乙从他人处得知某村办酒厂生产的散酒价格低廉,虽掺有少量有毒物质,但不会致命,遂大量购进并转销给多家小卖部出售,结果致许多饮者中毒甚至双眼失明。乙与村办酒厂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共犯

C.丙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取出部分作饵料,毒死麻雀后售与饭馆,非法获利5,000元。丙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数罪并罚

D.丁经营一家小超市,买进一批普通大米,予以重新包装,声称是某地出产的优质大米,在超市高价出售,销售金额达30余万元。丁的行为成立诈骗罪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50.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明知他人意欲嫖娼,向其推荐某某“夜总会”,但行为人根本不熟悉该夜总会情况的,成立介绍卖淫罪

B.嫖宿幼女致使幼女重伤的,成立强奸罪的加重情形

C.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幼女卖淫的,成立引诱幼女卖淫罪与容留、介绍卖淫罪

D.引诱幼女向他人卖淫后又嫖宿该幼女的,以引诱幼女卖淫罪论处,从重处罚

51.下列哪些选项成立贪污罪?

A.国有保险公司委派到非国有保险公司从事公务的人员乙,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 2万元归自己所有的

B.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内公务活动或者对外交往中接受礼物,依照国家规定应当交公而不交公,数额较大的

C.在甲单位征用土地的过程中,土地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乙与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丙相勾结,由丙多报土地上的庄稼数,乙加盖土地管理局的印章予以证实,进而从甲单位多领补偿款2万元的D.国有公司出纳截取单位收入不入账,非法占有,使所占有的公款难以反映在单位财务账目上,而且没有归还行为的

52.关于贪污贿赂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行为人虽然是国家工作人员,但对方有求于他的事项与其职务行为没有关系,行为人利用对方的困境,以此相要挟,索取财物的,成立敲诈勒索罪

B.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业余时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为企业服务,进而获得报酬的,成立受贿罪

C.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要求请托人以给国家工作人员的情妇安排工作为名,使其情妇不实际工作却获取所谓薪酬的,成立受贿罪

D.甲为了获取某项工程,向国家工作人员乙交付20万元,打算获取工程后再索回。乙收受20万元后,将工程交给甲。甲完工后,以告发相要挟,要求乙退回20万元。乙担心甲告发.将贿赂款退还给甲。甲的行为成立行贿罪与敲诈勒索罪的牵连犯

53.下列哪些选项成立诈骗罪?

A.甲、乙谎称王某在工程承包中得罪了宋某,宋某要找人对其报复,并称对方需要 8000元钱,他们可以出面“摆平”此事。王某在感到害怕的情况下,将 8000元钱交给路甲、乙

B.甲、乙经过某村时,对村长说:“你的儿子得罪了我们,我们和黑社会的头是哥们,如果不交出赔偿费,我们就叫黑社会的哥们砍下他的手臂。”村长听后害怕,问要交多少钱。甲说只要 3000元就够了,村长急忙回家拿出 3000元交给甲

C.陈甲与陈乙冒充公安人员去抓赌。陈甲自称是城郊公安分局民警,并对赌客说:“我们是公安人员,接到报警后来没收赌资的,请把钱全部留下来。”四名赌客一见陈甲和陈乙身穿警服,均将钱交给陈甲(共50余万元),陈甲清点后,出具了一张收条给四名赌客

D.行为人甲本为已满 16周岁的少女,在自愿与乙男发生性交后,声称自己是幼女,如果乙不给付 2000元,就向司法机关告发或将此事告诉乙的妻子。乙明知甲不可能是幼女,但因恐惧甲的告发会给自己带来各种麻烦,于是向甲交付 2000元

54.关于走私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进口的其他货物、物品,数额较大的,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B.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与二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成立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C.从境内走私贵重金属至境外的,成立走私贵重金属罪

D.走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的,成立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55.关于贷款诈骗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以欺骗手段骗取银行贷款,给银行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贷款诈骗罪

B.乙以牟利为目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转贷给某企业,从中赚取巨额利益的,构成贷款诈骗罪

C.丙公司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编造虚假的项目骗取银行贷款。该公司构成贷款诈骗罪

D.丁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骗取银行贷款后携款潜逃的,构成贷款诈骗罪

56.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

A.甲盗窃他人信用卡后,到商场频繁刷卡消费(3万余元)。卡上余额消费完毕后又恶意透支(15,000元)。甲的行为成立盗窃罪与信用卡诈骗罪(并罚)

B.乙盗窃信用卡后到自动款机取款10000元,后又到商场刷卡消费12,000元。但事后证明,该卡是一张作废的信用卡。乙的行为只构成盗窃罪

C.特约商户职员丙利用工作之便,在顾客使用信用卡购物、消费结算时,私下重复刷卡,非法占有顾客信用卡账户内资金。丙的行为成立盗窃罪

D.丁窃得同事一张银行借记卡及身份证,向丈夫何某谎称路上所拾。丁与何某根据身份证号码试出了借记卡密码,持卡消费5,000元。丁构成盗窃罪,何某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57.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罪与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与乙合谋,将乙“卖给”丙为妻,取得财物后甲乙先后逃走。甲、乙构成诈骗罪,丙成立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未遂)

B.甲拐卖儿童十余人,后发现一儿童组织其他儿童逃跑,甲为了防止再次出现逃跑事件,索性杀死了该儿童。甲的行为构成拐卖儿童罪,属于加重处罚情节

C.甲想到自己的表弟丙没有妻子,便对乙说:“你弄几个女娃子来卖,很挣钱的,弄到人后我给你联系卖。”后乙拐卖妇女,将拐骗的妇女带到甲家,甲与其表弟丙将该女买下后给后者做妻。甲的行为构成收买被拐卖的妇女罪与拐卖妇女罪的共犯,属于牵连犯

D.甲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后,由于该妇女一直反抗,甲产生了将其出卖的意思,于是甲到处联系买家。由于甲已经实际控制了该妇女,所以甲构成拐卖妇女罪(既遂)

58.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丙为了进行赌博,使用信用卡透支2万元。发卡银行对丙催收,丙不予理会;后来发卡银行又对丙的妻子张某催收,张某以不知情为由拒绝偿还。4个月后丙被抓获。丙成立信用卡诈骗罪B.乙采取欺骗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逃避缴纳税款1,000万元,但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了应纳税款。即便乙拒绝缴纳滞纳金,也不应当再对其追究刑事责任

C.丙为骗取巨额保险赔偿金,先后在多家保险公司为自己投保了8份保单,涉及保险金额150万元。之后,丙聘用与自己相貌相似的王某为保姆,精心打扮王某,使其与自己尽量相似。某日,丙杀害王某,并制造了王某撞车死亡的事故现场,随之潜逃。丙的行为成立保险诈骗罪(预备)与故意杀人罪,属于想象竞合

D.甲公司出资50万设立乙工厂(独立法人),并派丁担任厂长。为工作便利,甲公司购买一辆别克汽车交给丁使用,同时办理了车险(甲公司为投保人和受益人)。后来,由于乙工厂欠某单位20万元,该车被某单位开走。丁向甲公司谎称该车被盗,于是甲公司向保险公司理赔,获取保险金12万元。丁的行为构成保险诈骗罪的间接正犯

59.关于非法经营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违反国家规定,未经依法核准擅自发行基金份额募集基金,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B.乙在本科同班35名同学中集资三百万,乙的行为不构成非法经营罪,也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C.丙违反国家规定,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法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现金,情节严重。丙成立非法经营罪

D.丁非法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成立非法经营罪

60.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强迫他人转让或者收购公司、企业的股份、债券或者其他资产的,成立抢劫罪

B.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获取数额巨大财物的,只成立招摇撞骗罪

C.承担资产评估职责的甲,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后,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成立公司、企业人员

受贿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并罚)

D.甲为扩大生产经营,向银行抵押贷款500万元。后来经营不善,无法偿还贷款,于是采取伪造借据、打虚假经济官司方法将已用作贷款抵押的设备转移至其亲属名下。乙成立诈骗罪61.关于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甲劝说李某(17周岁)出卖自己的一个肾脏,以便筹集学费上大学。李某为了能圆大学梦,于是在甲的安排策划下,出卖了自己的一个肾脏。由于李某属于自愿出卖肾脏,所以甲的行为只成立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

B.乙引诱周某(21周岁)出卖自己的一个肾脏,事先讲好支付 30万元报酬。但在摘取器官后,乙只给付了周某 5万元。乙的行为属于欺骗他人出卖器官,成立故意伤害罪

C.丙在患者王某死亡之后,按照其生前意愿,摘取其脏器予以出卖的,成立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D.丁与某火葬场工作人员李某勾结,摘取尸体器官的,丁与李某成立盗窃罪的共犯

62.关于强奸罪及相关犯罪的判断,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欲强奸某妇女遭到激烈反抗,一怒之下卡住该妇女喉咙,致其死亡后实施奸淫行为。甲的行为构成强奸罪(未遂)、故意杀人罪和侮辱尸体罪(并罚)

B.乙强奸妇女后觉得妇女颇有姿色,于是强迫妇女卖淫,对乙的行为应以强奸罪与强迫卖淫罪实行数罪并罚

C.丙在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强奸了被组织的妇女李某。丙的行为虽然触犯了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与强奸罪,但只能以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定罪量刑

D.丁在拐卖妇女的过程中,强行奸淫了该妇女。丁的行为虽然触犯了拐卖妇女罪与强奸罪,但根据刑法规定,只能以拐卖妇女罪定罪量刑

63.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医生甲欺骗患者李某说:“你最多只能活三个月,而且一周后开始剧烈疼痛。”李某非常绝望,进而自杀。甲成立故意杀人罪

B.乙教唆甲盗窃。甲盗窃既遂后被人发现并追赶。乙正好从附近经过,为了让甲顺利逃跑,乙对被害人实施暴力,甲对此并不知情。乙成立窝藏罪

C.丙发现某妇女正在水塘洗澡,遂将其衣物拿走,使得妇女在水塘待了三天三夜。丙成立非法拘禁罪

D.丁在非法拘禁被害人之后,产生杀人故意并实施杀人行为的,丁成立非法拘禁罪和故意杀人罪(并罚)

64.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甲绑架乙,为压制乙的反抗,将乙打成重伤。甲成立绑架罪与故意伤害罪(并罚)

B.甲勒索赎金 10万元后将人质杀死的,成立绑架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C.甲控制乙后让乙通知家属拿钱赎人,乙以开车撞人需要钱为名让妻子往自己卡里打了 10万并交付给甲,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

D.甲绑架人质。在警方的解救过程中,警方发现情况紧急,开枪射击甲,却将人质打死的,属于“绑架致使被绑架人死亡”的情形

E.甲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后,问出妇女家里联系电话后,打电话给其近亲属谎称已经绑架了该妇女,要求其近亲属支付赎金 10万元的,甲不成立绑架罪

F.甲为索取赌债,非法扣押债务人乙的儿子丙,并告知乙若三天内不还钱将“撕票”的,甲成立绑架罪

65.关于侵犯人身权利犯罪的说法,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私营矿主甲强迫农民工从事危重矿井作业,雇用打手对农民工进行殴打,致多人重伤。甲的行为构成强迫劳动罪与故意伤害罪(并罚)

B.砖窑主乙长期非法雇佣多名不满 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并严重忽视生产作业安全,致使一名未成年人因堆砌的成品砖倒塌而被砸死。对乙的行为应以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从重处罚C.丙组织多名已满 14周岁不满 16周岁的未成年人进行盗窃,共获赃款 100余万元。丙的行为成立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

D.丁为报复张某(女,19岁),强行扒掉张某衣裤,致使众人围观。甲的行为成立侮辱罪

66.关于财产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甲跑上三楼对被害人说:“有人拿着铁棍在砸你的车。”被害人来不及锁门,慌忙跑下楼去,同时对乙说:“非常感谢你,你帮我看一下家,我下去看看。”乙乘机进人室内取走大量财物。甲成立盗窃罪B.乙上班后,其保姆丙在家做家务;甲敲门后欺骗保姆说:“乙让我上门取他的西服去干洗。”丙信以为真,将乙的西服交给甲。乙回家后才知保姆被骗。甲成立诈骗罪

C.甲伪装成顾客,到商店试穿高档西服,趁服务员接待其他顾客之际,穿着衣服然后逃走。甲的行为成立盗窃罪

D.甲以毁坏的意思取得他人财物后,并不毁坏而是积极加以利用的,甲成立侵占罪

67.甲、乙、丙三人在山区公路拐弯处设置路障,等长途汽车停下以后,甲站在车外拿着仿真手枪控制了司机,乙、丙二人拿着铁棍在车窗外胁迫乘客交出财物。丙见乘客张某迟疑,用铁棍捅了张某几下,致使张某身受重伤。随后,乙强迫售票员打开行李箱,发现行李箱有一批运往地震灾区的救灾帐篷,甲、乙、丙三人每人扛了 3个帐篷离开。在本案中,存在哪些加重处罚情节?

A.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B.抢劫致人重伤

C.持枪抢劫

D.抢劫抢险救灾物资

68.关于财产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以强奸故意使用暴力,在被害妇女昏迷后发现了财物进而取得该财物的,应认定为强奸罪与盗窃罪并罚

B.乙在张某家盗窃了财物,刚出门时遇到王某,乙以为王某是失主,担心其会抓捕自己,于是对王某实施暴力。由于王某不是失主,没有认识到甲的盗窃行为,也没有抓捕甲的想法与行为,故甲的行为不构成抢劫罪

C.丙为了抢劫普通财物,而对 A实施暴力,在强取财物时,发现 A的提包内不仅有财物而且有枪支,便使用强力仅夺取了枪支。甲的行为成立抢劫中止与抢劫枪支既遂,属于想象竞合犯D.丙为了取得 B的戒指而杀害 B,在摘取戒指后发现了钱包,一并将钱包取走。一周后,丙为了湮灭尸体来到杀人现场,发现手机而将手机取走。本案中戒指、钱包与手机都属于暴力行为彻底压制被害人反抗后取得的,对丙的行为统一评价为一个抢劫罪69.关于财产犯罪的说法,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A.入户抢劫是抢劫罪的加重处罚情节,入户盗窃是盗窃罪的加重处罚情节

B.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一审判决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在公共场所贴身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数额较大或者携带凶器实施的,才成立盗窃罪

D.有能力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但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支付或者不支付的行为,只要数额较大的,就成立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70.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宠物医院院长甲发现乙喂养的名犬(价值4万元)在草地上晒太阳,就欺骗自己医院的护工丙说:“乙早就给我说他的狗要打预防针,你去草地上把它抱来。”丙即按甲的要求行事,甲当日将该犬高价卖给他人,非法获利3万元。甲构成诈骗罪,丙无罪

B.甲见乙迎面走来,担心自己的手提包被乙夺走,便紧抓手提包。乙见甲紧抓手提包,猜想包中有贵重物品,在与甲擦肩而过时,当面用力夺走甲的手提包。由于乙并非乘人不备而夺取财物,所以不构成抢夺罪

C.甲将一张作废的IC卡插人银行的自动取款机试探,碰巧自动取款机显示能够取出现金,于是甲取出5000元。甲将IC卡冒充借记卡的欺骗行为在本案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因而构成诈骗罪D.甲系汽车检修厂职工,发现自己将要检修的一辆公交车为仇人乙驾驶,便在检修时破坏了刹车装置,然后交付使用。乙驾驶该车时,因刹车失灵,导致与其他车辆相撞,造成三人死亡,一人重伤。由于甲不是对正在使用中的交通工具实施破坏手段,所以不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

第三部分:不定项选择题(共10题)

71.甲(十五周岁)的下列哪些行为成立犯罪?

A.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放火焚烧张某的住宅,引起火灾的

B.参与走私毒品,并在走私毒品过程中暴力抗拒缉私,造成缉私人员重伤的

C.为勒索财物绑架他人,因捆绑太紧致使被绑架人窒息死亡的

D.参与强迫卖淫集团,为迫使妇女卖淫,对妇女实施了强奸行为的

E.携带自制火药枪夺取妇女张某的挎包,未使用该火药枪的

F.参加聚众“打砸抢”,毁坏公私财物的

G.强迫他人购买自己商品,将他人打成重伤的

H.教唆他人携带凶器抢夺的

I.通过修改有关个人信息担任警察,刑讯逼供犯罪嫌疑人,致使犯罪嫌疑人抢救无效死亡的

J.劫持航空器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使被害人重伤的

K.使用暴力强迫他人劳动,致使他人重伤的L.为帮助李某索要债务,扣押被害人王某,殴打王某致使其死亡的

72.李某被违章车撞死,现场留下了肇事车的油漆,目击者记住了违章车辆牌照。警察找到车主甲时,车主甲乙经给该车涂上了其他颜色的油漆,擦掉了车上的血迹,修补了车上的相关痕迹。甲拒不承认自己驾驶了该车,也不说明谁驾驶了该车。但警方能够确定该车就是撞死李某的违章车。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甲只成立交通肇事罪,因为在肇事之后甲实施的毁灭证据的行为不成立犯罪

B.甲不成立交通肇事罪,因为本案证据不足以证明甲实施了肇事行为

C.甲只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因为在本案中,无论肇事者是谁,相关证据都足以证明甲实施了帮助肇事者毁灭证据的行为

D.甲除了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之外,拒不说明谁驾驶其违章车的行为还成立包庇罪

73.下列哪些情形不能数罪并罚?

A.为杀人而盗窃枪支,并实施了杀人行为的

B.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造成文物严重毁损的

C.以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强迫职工劳动,情节严重的

D.缴纳税款后,以假报出口的方式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所骗税款超过已缴纳税款数额巨大的

E.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偷逃税款数额特别巨大的

F.在走私普通货物、物品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

G.在走私毒品过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情节严重的

H.司法工作人员受贿后又徇私枉法的

I.参加恐怖活动组织又劫持航空器的

74.下列哪些行为不应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

A.甲遭受乙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在防卫过程中一棒将乙打倒,致乙脑部跌在一块石头上而死亡。法院认为甲的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应以防卫过当追究刑事责任B.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其死亡的

C.甲非法行医致人死亡的

D.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块石头砸死丙的

75.下列哪些情形不属于吸收犯?

A.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藏匿,谎称财物被盗以使对方免除归还义务的

B.盗窃文物之后,为了逃避侦查又把文物毁坏的

C.教唆他人犯罪,后又帮助他人实行犯罪的

D.在绑架过程中,因被害人反抗而将其杀死的

E.为了抢劫财物,非法侵入住宅后抢劫了被害人财物的

F.盗窃他人1万元现金后,主动通知对方:“如果同意让自己得5000元,则余款返还给,否则分文不退”

G.嫖宿幼女致使被害人死亡的

H.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后又出卖的

76.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张某盗窃属于国家秘密的国家档案,其行为触犯了窃取国有档案罪与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应属于想象竞合,从一重罪论处

B.某卫生行政管理机关的负责人王某(具有医生执业资格),明知乙没有取得医生执业资格,而且以

前因非法行医致人死亡,仍然雇请乙到本医院行医。王某的行为构成滥用职权罪,乙构成非法行医罪C.甲明知张某是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做假证明掩盖其罪行,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甲的行为构成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

D.甲明知张某制造毒品,仍然违反国家规定,将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或者配剂出售给张某,甲成立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与贩卖毒品罪,属于想象竞合犯77.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滥用职权罪?

A.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及其亲属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其他人的举报,而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不进行解救,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B.有查禁犯罪活动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向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的行为

C.司法工作人员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滥用职权,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D.海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放纵走私,情节严重的行为

78.关于行为对象,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伪造货币罪的对象是伪造的假币,出售、运输假币罪的对象也是假币

B.甲雇请乙杀人,并支付 10万的报酬。乙多次实施杀害行为未果,但拒绝归还 10万元。该 10万元属于侵占罪的对象

C.贿赂是受贿罪的行为对象,赌资是赌博罪的对象

D.张某为了盗窃某工厂仓库,于是偷开他人大货车前去拉货,之后将大货车置于荒郊野外。本案中大货车属于犯罪工具,而不是行为对象甲的儿子(15岁)由于聚众斗殴致人死亡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甲找到张某(该县财政局长李某的情妇),交给张某 2万元现金,让其转交公安局长乙,以便公安局长释放其子。张某将这 2万元交给公安局副局长乙。乙以证据不足为由,指使具体承办人员丙对甲的儿子采取了取保候审措施。事后案发,侦查人员从乙家里发现现金 500万元,乙不能说明其来源。

79.关于本案中张某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成立行贿罪

B.成立受贿罪

C.成立介绍贿赂罪

D.成立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80.关于本案中公安局长乙的行为,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成立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

B.成立徇私枉法罪与受贿罪,择一重罪处罚,并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并罚

C.成立受贿罪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

D.成立私放在押人员罪、受贿罪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数罪并罚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2014年司法考试复习已经开始,刑法是司法考试复习的重点,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危害行为这一节的讲义,希望能够对考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精彩链接: 司考刑法辅导:特殊正当防卫 司考刑法辅导:自救行为 司考刑法辅导:犯罪未遂 司考刑法辅导:犯罪中止的自动性 (一)概述 1.刑法上的危害行为:基于人的意识和意志支配实施的客观上侵犯法益的身体活动。危害行为三特征: (1)有体性(客观要素):身体活动包括举动和静止,不包括犯意形成与流露。 (2)有意性(主观要素):刑法只调整有意识和有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而不包括反射动作、睡梦中的举动等等。 (3)有害性(实质要素):刑法只禁止在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对社会无害的身体举止不会被规定在刑法中。其社会危害表现为法益侵犯性(对法益的实际侵犯和侵犯危险)。 2.刑法上的行为包括实行行为、预备行为、教唆行为、帮助行为。其中实行行为是刑法的中心概念,因为实行行为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具有法益侵犯急迫可能性的行为,是刑法主要禁止的行为。 (1)实行行为的判断标准: 第一,形式上符合客观构成要件,而且具有法益侵害的紧迫性(“着手”属于实行行为的起点)。实行行为通常是刑法分则规定的,但刑法分则规定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实行行为,有可能属于预备行为。 第二,属于类型性的法益侵害行为,即从社会相当性上评价属于社会生活中被禁止的有法益侵犯可能性的行为。

(2)直接正犯与间接正犯。 行为人以自身的直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行犯罪的,是直接正犯(直接实行犯)。 行为人通过支配他人进而支配犯罪事实的,是间接正犯(间接实行犯)。 (二)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1.概念。 作为:即积极的行为,指以积极的身体举止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利用他人、物质工具、动物或者自然力等等。 不作为:即消极的行为,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体现为违反禁止规范与命令规范。 2.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真正(纯正)不作为犯: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如遗弃罪,丢失枪支不报罪,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等。 不真正(不纯正)不作为犯: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法律敎育网 3.作为与不作为的关系。 (1)作为与不作为的竞合:案件可以分别从作为或者不作为角度解释其都成立该罪。 (2)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成立某罪要求客观行为同时包括作为和不作为的行为内容。 (三)不真正不作为犯的成立条件 不作为与作为的相当性取决于行为人应当阻止危险但未排除或者控制既存的危险。 1.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 (1)基于对危险源的支配产生的监督义务。 (2)基于与法益的无助(脆弱)状态的特殊关系产生的保护义务。 (3)基于对法益的危险发生领域的支配产生的阻止义务。 2.作为可能性。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诈骗罪。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诈骗罪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盗窃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侵犯财产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诬告陷害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知识要点: (一)行为结构 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对方(被骗者)产生错误认识→对方(被骗者)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 1.行为人实施了欺骗行为: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即让对方陷入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的行为。 (1)行为内容:在具体状况下,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调虎离山、掉包类型的欺骗不成立诈骗罪,而是成立盗窃罪。 (2)欺骗方法:语言欺骗与文字欺骗,包括明示或默示的虚假举动表示。 (3)欺骗方式:作为或者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进而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 (4)欺骗程度:必须达到足以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如果处于一般商业惯例许可或者社会容忍范围内,而交易本身还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不具有使他人处分财产的具体危险,不是欺骗行为。

5.21刘凤科刑法YY讲座笔记整理

5月21日晚19:30 刑法公益讲座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事实认识错误 刘凤科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对应讲义P30-P37)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意义 1.解决能否将实害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的问题。但因果关系与是否需承担刑事责任并无直接联系。需牢记: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是两码事! 2.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认定。实行行为导致了实害结果,才可能构成犯罪既遂。没有因果关系与无法证明具有因果关系(没有证据证明的,就是不存在的),在罪的认定上具有完全一样的效果。 3.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必须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才可能成立结果加重犯。 4.影响罪数认定。实害结果归属于同一个行为,只可能成立一罪;实害结果分别归属于不同的危害行为,则可能成立数罪。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共性:客观性(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不因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但因果关系错误是指客观因果发展与行为人预想的不同,与本考点无关)、顺序性(P31页最下方案例,行政责任上认定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符合刑法上因果构成。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结果,才可能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客观性、顺序性是比较容易考查的内容 2.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内容的特定性。某些犯罪必须符合一定的发展过程,才认为具有因果关系。重点注意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的因果关系。 诈骗:被害人因错误认识处分财物、行为人因此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被害人基于将信将疑的心理而处分财物,也成立因果关系。 敲诈勒索:被害人因恐惧心理而处分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须注意:被害人不是基于错误认识或恐惧心理,而是基于对行为人的怜悯心理处分财物,不认为行为人的行为与被害人具有因果关系,不可能构成诈骗罪或敲诈勒索) 抢劫:行为人完全压制被害人反抗、强行取得财物,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1.合法则的因果关系。能从自然经验法则判断行为导致法益陷于现实危险,并直接导致实害后果出现,则可以直接认定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行行为合法则(符合客观规律必然)地造成了结果时,结果就是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应当直接肯定因果关系,将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 (1)假定的因果关系。行为导致结果发生;但如果没有行为人的危害行为,由于其他原因,该结果仍会出现。此情况下,仍应认定危害行为与实害结果间的因果关系(2)可替代的充分条件。

刘凤科5-犯罪构成要素分类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分类 核心内容: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所以刑法中大多数构成要件都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构成要件极为罕见。除此之外,犯罪构成要件要素还有哪些分类?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1、记述(明确)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不明确)的构成要件要素 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只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可确定的构成要件要素。只需要进行事实判断、知觉的、认识的活动即可确定的要素。通常情况下,我们对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的认识不存在障碍。 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需要法官的规范的、评价的价值判断才能认定的构成要件要素。——即这些用语的含义是需要解释才得适用的,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大致可分为三类: a.法律的评价要素。国家工作人员、司法工作人员、公私财物 b.经验法则的评价要素。入户抢劫中的“户”,例如,乞丐在桥洞下的住宅、牧民的账篷、渔民的渔船。 c.价值的评价要素。猥亵、淫秽物品等。 d.“量”的评价要素。如“数额较大”、“严重残疾”、“情节严重” 2、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与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正面的表明犯罪成立的要素。 消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反面的否定犯罪成立的要素。 因为刑法规定什么行为构成犯罪,所以刑法中大多数构成要件都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消极的构成要件极为罕见,例如刑法389条第三款的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特别提示】注意区分小计的构成要素和重庆、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前者是不成立犯罪的条件,后者是成立犯罪、但存在从宽处罚的清洁,因此只是处罚原则的规定。 3、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和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表明行为外在的、客观面的要素,例如行为、对象、结果、构成身份等。 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表明行为人内心的、主观面的要素,例如故意过失、目的、动机等。 4、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刑法条文明文规定的要素。绝大多数的构成要件都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刑法条文表面上没有规定,但实质上是必须具备的要素。例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就是盗窃罪的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2015司法考试刑法分则笔记(刘凤科讲义摘录)

分论概说 罪状 一、简单罪状:仅规定了犯罪名称,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特征的罪状 二、叙明罪状:对犯罪构成特征做了详细描述的罪状 三、引证罪状:引用刑法的其他条款来说明和确定某一犯罪特征的构成特征 四、空白罪状:没有说明具体的犯罪构成要件,但指明了必须参照其他法律法规的罪状 罪名 一、单一罪名:一个条文只表达一个罪名 二、选择罪名:一个条文规定了多个选择行为,既可以概括使用,也可以分拆使用 三、概括罪名:条文规定了多类型的行为也只构成一个罪名,不数罪并罚 注意规定 一、刑法在已做基本规定的前提下,提示司法人员注意,以免司法人员忽略的规定 二、判断注意规定的方法:假设取消这条条文,条文中事项的处理结论依然如此的为注意规定 法律拟制 一、指将原本不符合某项规定的行为,也按照该规定处理 二、判断法律拟制的方法:假设取消这条条文,条文中事项的处理结论与实际规定不符的为法律拟制 三、常考法律拟制: 1、非法拘禁罪、聚众斗殴罪中超越拘禁必要,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 2、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虐待被监管人罪超出必要,过失致人伤残、死亡,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 罪论处 3、非法组织卖血、强迫卖血罪故意或过失导致他人伤害的,按照故意伤害罪论处 4、聚众“打砸抢” ,致人伤残或死亡的,按照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论处,毁坏或抢走公私财物,按抢劫 罪论处 5、抢夺罪,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抢劫罪论处 6、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的,按抢劫罪论处 7、信用卡诈骗罪中,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或者对ATM机使用的,依照盗窃罪论处 8、为卖淫、嫖娼通风报信的,依照窝藏、包庇罪论处 危害国家安全罪 (犯本章罪名的,应当剥夺政治权利,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间谍罪 一、行为方式: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组织及其代理人任务;或者为敌人指示轰击目标 二、法律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叛逃后又参加间谍组织或者接受间谍任务的,触犯叛逃罪和本罪数罪并罚 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一、行为对象:情报,做缩小解释,只包括涉及国际安全利益和其它不公开事项 二、区分: 1、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境内境外,主观明知境外包括港澳台地区 2、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行为时没有为境外传播意图,但获取后提供境外的,定本罪 3、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秘密得具体内容 三、“为境外”相对于窃取、刺探、收买来讲是有为境外的目的;相对于非法提供来讲是客观事实 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资助本法102至105条规定的犯罪(分裂国家的犯罪行为),构成本罪 1、资助的主体和对象没有特殊限定(都可以是境内外的机构、组织、个人) 2、行为限于资助。如果还参与共同组织、策划、实施102至105规定的犯罪,以相关犯罪的共犯论处 叛逃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第二款: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叛逃的(不要求履行公务期间),从重处罚。注:发生叛逃行为就既遂,不要求进行危害国家安全行为 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放火罪:防火行为必须危害公共安全,否则成立其他犯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等) 一、行为方式: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方式;引起危险或负有义务不作为亦可构成本罪 二、犯罪形态:开始点火是着手;独立是既遂 三、用放火等方法杀人,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故意杀人罪与放火罪等的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用放火 等方法杀人,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只成立故意杀人罪 注:用防火、爆炸等方法伤害他人或者过失致人死亡,或者毁坏他人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成立放火罪、爆炸罪等。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分别成立故意伤害罪(致死)过失致人死亡罪或故意毁坏财物罪 四、放火罪是故意犯罪、失火罪是过失犯罪。若故意、过失存在疑问,造成严重后果,直接按照失火罪处理 投放危险物质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非法拘禁罪。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非法拘禁罪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伤害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非法经营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骗取出口退税罪 第二百三十八条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法益:他人现实的身体活动自由,即“现实的自由说”(限定说)。理论上还有“可能的自由说”(非限定说)。 (一)成立条件 1.行为对象:他人(具有身体活动自由的自然人),并要求认识到其自由被剥夺的事实。 2.行为内容: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的身体自由。 (1)直接拘束他人的身体(如捆绑他人四肢,使用手铐拘束他人双手)与间接拘束他人的身体(如将他人监禁于一定场所,使其不能或明显难以离开、逃出)。 (2)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包括有形与无形的方法。

(3)可以暴力、胁迫方法拘禁他人与利用他人的恐惧心理予以拘禁(如使被害人进入货车车厢后高速行驶,使之不敢轻易跳下车)。 (4)包含作为与不作为方式。 (5)非法拘禁是一种持续行为。 3.非法性:不具有违法阻却事由。 4.责任条件:故意,但不以出卖、勒索财物为目的。 (1)以非法绑架、扣留他人的方法勒索财物的,成立绑架罪。 (2)以出卖为目的非法绑架妇女、儿童的,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 (3)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后,非法剥夺其人身自由的,数罪并罚。 (二)非法拘禁罪的处罚 1.第1款:“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是一项基本规定,应当适用于前三款。 (1)在行为人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情况下,则不能再适用“具有殴打情节的,从重处罚”的规定。 (2)如果侮辱行为表现为暴力侮辱,则不能再适用“具有……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的规定,否则违反了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 (3)如果侮辱行为表现为暴力以外的方式,则应适用“具有……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的规定。 2.第2款:非法拘禁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关系。 (1)结果加重犯: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是指非法拘禁行为本身致被害人重伤、死亡(结果加重犯),重伤、死亡结果与非法拘禁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直接性要件)。行为人对重伤、死亡结果必须具有预见可能性。 (2)想象竞合犯:行为人明知某种拘禁行为本身会导致他人死亡,却实施该拘禁行为,因而致人死亡的,成立非法拘禁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非法拘禁行为本身致人轻伤的,属于想象竞合犯。法律敎育网 (3)法律拟制:非法拘禁后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成立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非法拘禁使用超出拘禁行为所必需的范围的暴力致人死亡,而没有杀人故意的,才适用《刑法》第238条第2款后段的规定,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杀人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杀人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故意杀人罪。2013年司法考试已经结束,很多考生开始了2014年司法考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初期,主要复习刑法和民法部分,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刑法分则部分的名师讲义,本文主要讲解故意杀人罪。 精彩链接: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非法经营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骗取出口退税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信用卡诈骗罪 司法考试刑法要点:贷款诈骗罪 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1.法律拟制为故意杀人罪的情形: (1)非法拘禁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 (2)刑讯逼供或暴力取证致人死亡的; (3)虐待被监管人致人死亡的; (4)聚众“打砸抢”致人死亡的; (5)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 2.数罪并罚: (1)强奸过程中杀害前来阻止的第三人的,强奸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比较:抢劫过程中杀害前来阻止的第三人的,只成立抢劫罪一罪,属于抢劫致人死亡。 (2)强奸妇女、奸淫幼女过程中或者之后杀害被害人的(故意的情形),强奸罪与故意杀人罪并罚。 比较:强奸妇女、奸淫幼女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过失的情形),成立强奸罪的加重犯。

(3)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之后,故意杀害被害人的,数罪并罚。 比较:非法拘禁行为本身过失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 非法拘禁之后的暴力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拟制为故意杀人罪一罪。法律敎育网 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虐待被监管人行为本身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法律拟制为故意杀人罪一罪。 3.牵连犯:为杀人而非法侵入住宅或者毁坏财物。 比较:为杀人而盗窃枪支的,数罪并罚。 4.自杀相关行为 (1)相约自杀:二人以上相互约定自愿共同自杀的行为。 (2)引起他人自杀:行为人所实施的某种行为引起他人自杀身亡。 (3)教唆或帮助自杀。 当教唆、帮助(与共同犯罪中的教唆、帮助不是等同概念)自杀的行为,具有间接正犯性质时,成立故意杀人罪。 第一,欺骗不能理解死亡意义的儿童或者精神病患者等人,使其自杀的,属于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 第二,凭借某种权势或利用某种特殊关系,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心理强制方法,使他人自杀身亡的,成立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 第三,行为人教唆自杀的行为使被害人对法益的有无、程度、情况等产生错误,其对死亡的同意无效时,也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刑法复习笔记(部分)——刘凤科精讲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任务 一、刑法的概念 1.概念:刑法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部门法,凡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都属于刑法。 2.刑法渊源: (1)在我国,广义的刑法包括刑法典(即狭义刑法,其中包含10个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附属刑法(又叫行政刑法)。 (2)我国其他法律中虽然规定有涉及刑事责任的法律条文,但不是独立的刑法法则,并没有规定新的刑事责任内容,而是一种参照规定,即以刑法规定为准判断是否对其定罪处罚,故我国现行刑法不存在附属刑法。 3.立法状态与指导思想。 (1)1979年7月1日通过刑法典(1980年1月1日施行);1997年3月14日修订了刑法典(1997年10月1日施行);迄今为止颁布了10个刑法修正案。 (2)1997年修订刑法有着鲜明的指导思想: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保持刑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原来笼统的规定尽量做出具体的规定。 二、刑法的性质 1.刑法规定的内容特定。只规定犯罪刑罚及其二者的关系。 2.刑法保护的利益非常广泛,包括个人利益、国家、社会法益。 3.刑法的制裁手段很严厉,法律后果涉及生命、自由、财产。 三、刑法的任务 1.打击犯罪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保护人民才是刑法的目的。 2.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四、刑法的功能 刑法目的是指通过刑法意图实现的目标,刑法机能是指刑法显示或者可能发挥的作用。 1.规制机能(行为规范/裁判规范) 2.法益保护机能 3.权利保障机能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基本原则概述 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二、罪刑法定原则概述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 1.罪刑法定原则是现刑法的精神和灵魂,其本质是通过限制国家刑罚权,更好的保障国民的自由和人权。 2.德国学者费尔巴哈:“法无明文规定并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3.刑法第3条后半段才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前半段只是对国家刑罚权的确定,不能将其理解为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 (二)罪刑法定的思想渊源 1.三权分立学说 2.心理强制学说

刘凤科刑法知识点01(DOC)

2016刘凤科每日一点之001-013 罪刑法定原则-危害行为 001.罪刑法定原则: 1.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思想渊源: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 3.理论基础: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主义(国民预测可能性)。 4.制约对象:立法人员,司法人员(包括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与执行人员。 5.内容: (1)成文的罪刑法定:行政法规与规章、习惯与习惯法、判例、国际条约与公约不能创设刑罚法则。 (2)事前的罪刑法定:刑法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3)严格的罪刑法定:刑法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和类推适用,但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4)确定的罪刑法定:刑法法规适当。一则明确性要求,即刑法、法的解释、指导性案例、判决书等都要求明确性;二则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三则禁止绝对不定刑,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没有刑罚就没有犯罪。 002.刑法的解释: 1.刑法解释的分类:立法解释的效力等同于法律,高于司法解释;所有的刑法解释都必须遵循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 2.刑法解释的目标:应采取客观解释论(遵循法律规范的客观含义),不能采取主观解释论(遵循立法原意或立法本意)。 3.刑法解释的态度:严格解释(按照语言文字可能具有的含义)与灵活解释(结合社会生活理解法律语言文字的含义)统一于罪刑法定原则。 4.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的原则:不适用于刑法的解释,仅适用于案件事实与证据的判断,即案件事实与证据的认定存在疑问时,应作出有有利于行为人的判断。 5.刑法解释的理由: (1)文理解释与论理解释并不矛盾。 (2)同一语词在不同法条中可能具有不同含义。 (3)对“等”、“以及其他”、“或者其他”含义的理解,须遵循同类解释的规则。 (4)入罪时举轻以明重(当然解释),追求结论的合理性,但必须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否则,属于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5)出罪时举重以明轻(当然解释),不需要刑法条文对此有明文规定,因为刑法允许有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6.刑法解释的方法: (1)解释方法被允许,不意味着相应的解释结论被允许,即可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刘凤科老师的刑法讲义(word版珍藏版,仅限学习使用)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任务和机能 一、刑法的概念 1.刑法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立法史:1979.7.1通过,1980.1.1施行;1997年3月修订刑法典。修订的指导思想: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保持刑法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原来笼统的规定尽量做出具体的规定。 2.广义的刑法与狭义的刑法 广义刑法包括刑法典(包括8个刑法修正案)、单行刑法(1998年12月29日《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附属刑法(又叫行政刑法,当前我国不存在附属刑法)。狭义刑法就是指的刑法典。 二、刑法的性质 1.规制内容的特定性:只规范罪-刑关系。 2.法益保护的广泛性:保护法益涉及个人法益、国家法益和社会法益。 3.制裁手段的严厉性:刑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法律后果不同,其严厉性决定了刑法对其他法律实施的保障性。 三、刑法的任务 【相关法条】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知识要点】 我国刑法的任务是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的统一,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四、刑法的机能 刑法的任务是刑法实际承担的职责,刑法的机能是刑法显示以及可能发挥的作用。 1.规制机能。对于犯罪,刑法通过规定惩罚措施以明确国家对该犯罪的规范性评价,所以,刑法既是行为规范(具有评价机能与意思决定机能),也是裁判规范。 2.法益保护机能。刑法的目的在于保护法益,犯罪的本质就是侵犯法益。 3.权利保障机能。刑法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宪章(李斯特语)。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相关法条】

刘凤科教你学刑法

名师教你学系列--刘凤科教你学刑法 2014年12月18日YY公益讲座 关于讲义的变化 总体评价:15年的土豪金版讲义的内容更加丰富,与14年讲义相比,抽取了真题部分和习题部分。真题与习题,独立印刷出版。 1、关于同学反应说15年的土豪金版讲义的理论部分有难度 刘凤科老师说:刑法理论有一定的高度,是一个世界,必须掌握这个世界的基本语言,论述的方式,这样才能和“这个世界的人”对话,所以不要祈求简单的掌握刑法,简单的理论知识已不足以应付司法考试。 笔记组心得分享:二娃说,“简单不是你要走的路”。大家要战胜畏难的心理,好好的把书看完哦~在年前把土豪金版刑法讲义看2遍以上,年后听厚大官网上免费课堂的系统强化班,讲义与听课相结合,相得益彰,能更好的掌握刑法! 2、15年土豪金版讲义的特点之一:知识重点更加突出,必考点讲得更加透彻,增加了新例子。通过例子将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说,内容更加充分。 3、15年土豪金版讲义的特点之二:对命题老师对最近几年比较重视的知识点,新的理论观点,典型的例子,在讲义中进行了充分的说明。 ** 插播-- 关于听刘老师的课,看其他机构的的书** (是完全不可取的!) 刘凤科老师认为:大家听他的课是对他授课的肯定,但是,他的书也不比别人的差。外面宣传听他的课,看其他机构的书,是某些机构的一种宣传手段。书和授课是高度统一的,大家应该听谁的课,就看谁写的书,这样对掌握知识更有帮助。 4、15年土豪金版讲义的特点之三:对刑法中的一些重要的不同学说,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作了解读,对其由来作了说明。 刘凤科老师说:这个调整是根据命题方向,命题模式以及命题老师最新的命题动作,司法考试命题的改革而作出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调整能减少大家学习刑法上走的弯路,能够顺利的通过2015年的司法考试! 笔记组心得分享:二娃说,他的的书和授课,看一次,听一遍是不够的,多看几次,多听几遍才能更好的掌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小编认为大家都是懂的,所以,如果看一次,看不懂,听一遍,听不明白,也没关系的,学习是有“从不了解到了解的过程”,不要心急,沉下心来,再看一次,再听一遍,“次数”到了,自然就明白!

(刘凤科讲刑法之精讲学习笔记)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与任务 一、刑法的概念:凡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都属于 刑法。(注:我国的刑法是1997年的刑法典,单行刑法(惩治外汇的规定);附属刑法我国是没有的) 二、刑法的性质:刑法是独立的部门法,由其的特殊性使其有别于 其它的法律: (一)刑法规定的内容特定:“犯罪与刑法”; (二)刑法保护的利益广泛:个人、国家、社会; (三)刑法制裁的手段严厉:涉及生命、自由及财产。 三、刑法的任务:打击犯罪本身不是刑法的目的,只是手段,而国家 应用刑法的目的是保护人民,换言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四、刑法的功能 (一)规制的技能。规定惩罚措施以明确国家对犯罪的规范性评 价。 (二)法益保护的机能。刑法的目的就是保护法益。 (三)权利保障的机能。刑法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的大 宪章。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述:刑法有三大原则,分别是罪刑法定原 则;平等适用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其中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精神和灵魂,其中本质是通过限制国家的公权力的刑罚权,更好地保护国民的自由及人权)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概述

(一)含义: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为无明文 规定不处罚。 (二)思想的渊源 1.三权分立说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公权力构建,但是并没有成 为现代国家的政治事件,也就是国家分为立法权、司法权 和型证券,三者互相分离,互相制约,以保证权利领域的 罪刑法定。 2.心里强制说:有利于自己做出行为选择,趋利避害。 (三)罪刑法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民主法治的国家中最重要的时 代主题是民主和自由。 1.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故定罪量刑时需坚持“以事实为 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对国民意志的最大尊重,司法 实践不得以民意的最大尊重为借口二亿网民的一件为定罪 量刑的根据,否则会以“民主“的名义侵犯人权,毕竟网 民的一件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 2.民主自由,体现为国民享有充分的人权,没有人权,就没 有自由。不允许以后修改的法律去处罚先前没有认定犯罪 的行为;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或者类推适用刑法的做 法更是被禁止。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罪刑法定原则不仅约束立法者,同样约 束司法者与执法者,其内容及精神和理念贯穿刑事立法,司法 和执行。 (一)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的刑事实体法律规范, 才能制定刑罚法则,这是法律主义立场,此即是“成文的罪 刑法定”。行政法规规章,习惯或者习惯法,判例等(包括 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不属于刑法的渊源,不能规定新的刑 罚法则,但是它们能成为理解构成要件要素的材料。此外, 国际条约与国际公约等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因此刑事领域, 实体法上判决的依据只能是本国的刑事法律规范,而且国际 条约和国际公约不能存在法定刑。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处罚原则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处罚原则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处罚原则。刑法是司法考试复习的重点,在司法考试复习前期尤其要重点复习。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处罚原则的名师讲义,希望考生认真阅读。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同犯罪的形式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共同犯罪概述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罪过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自然人的特定身份 一、共犯人的分类概述 知识要点: (一)分类标准 1.按照分工不同,共同犯罪人可以分为实行犯、教唆犯、帮助犯和组织犯。在共同犯罪中,实行犯不可能同时还是教唆犯、帮助犯等,反之亦然。 2.按照作用不同,共同犯罪人可以分为主犯、从犯和胁从犯。在共同犯罪中,主犯不可能同时还是从犯、胁从犯,反之亦然;在共同犯罪中,可能只有主犯而没有从犯,但不可能只有从犯而没有主犯(当然,主犯可能不承担刑事责任)。 (二)实行犯 对犯罪实施过程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人物或核心角色,具有犯罪事实支配性,是正犯。行为人不必出现在犯罪现场,也不必参与共同实施,而是通过强制或者欺骗手段支配直接实施者,从而支配构成要件实现的,就是间接正犯。间接正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者的身体活动。例如,张三利用精神病人强奸妇女,张三是强奸罪的间接正犯。 2.利用他人不属于行为的受强制的身体活动。例如利用他人的条件反射动作等;使他人丧失自由意志进而利用其身体活动。 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利用不知情者的间接正犯)。

4.利用有故意的工具(被利用者虽然有责任能力并且有故意,但缺乏目的犯中的目的,或者不具有身份犯中的身份)。这种情形利用者和被利用者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5.利用他人的合法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6.利用被害人的行为。当利用者使被害人丧失自由意志,或者使被害人对结果缺乏认识或产生其他法益关系的错误,导致被害人实施了损害自己法益的行为时,利用者成立间接正犯。 二、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三、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 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帮助犯,是指帮助实行犯实行犯罪的人。帮助行为必须是实行行为以外的行为,对实行行为起促进作用。帮助作用只要求具有帮助可能性即可,不要求实际起到帮助作用。 1.帮助行为包括物理性帮助(如提供凶器、排除障碍)和心理性帮助(如改进作案方针、撑腰打气、呐喊助威)。 2.帮助行为包括作为方式和不作为方式。法律敎育网 3.帮助行为包括事前帮助和事中帮助,不包括事后帮助。事中帮助,就是承继的帮助犯。事后帮助,也即既遂后帮助,成立窝藏、包庇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等(继续犯除外)。 4.刑法如果将特定帮助行为单独规定为犯罪,则按独立罪名论处。如果刑法将其他犯罪行为的帮助犯的行为规定为独立犯罪,虽然双方最终成立不同罪名,但仍然成立共同犯罪(在客观违法事实层面成立共犯)。

刘凤科 刑法 蓝皮案例

【案例六】 1. 甲乙二人共同对被害人实施暴力行为致使其死亡,两人成立共犯。但甲有伤害故意,成立故意伤害罪,乙有杀人故意,成立故意杀人罪。由于二人成立共犯,因此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应该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将死亡结果归属于甲乙二人,所以甲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的结果加重犯,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的责任。该案件不能适用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的原则,因为二人属于共犯,共犯就是解决违法事实的归属问题,因此就应该把共同行为导致的危害结果归属于共同行为人。(答出共犯,不同犯罪,罪名不同,对死亡结果都要付刑事责任,原理是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 2. 丙驾车将孙某撞倒的行为导致了孙某受伤,并且具有导致其伤亡的可能性,因丙无违章行为,因此不成立交通肇事罪,但丙对被害人有救助的义务,因丙能救助而未救助孙某,但逃跑导致孙某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因此丙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既遂。甲乙二人教唆丙不救被害人,使得丙实施了不救助的行为,致使被害人死亡,因此甲乙二人成立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若丙因为违章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则丙存在交通肇事的行为但很难评价为交通肇事罪,其逃跑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行为是否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的情节,刑法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司法解释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该加重情节的成立不要求交通肇事行为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因此甲乙成立交通肇事罪的共犯。但另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致人死亡需要符合交通肇事基本犯的构成要件,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因本案中,丙的行为很难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因此不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只能认定为交通肇事,成立交通肇事罪,有逃逸情节,但是不属于逃逸致人死亡。若丙不构成交通肇事,则更不可能认定为逃逸致人死亡,因此丙成立交通肇事罪。根据司法解释甲乙二人成立交通肇事罪共犯。 3. 丙丁先实施了诈骗和敲诈勒索的行为,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犯意转化,直接对被害人实施了压制反抗,强行取得财物的行为,成立抢劫罪。甲在知道丙丁抢劫的过程中参与进来,取得财物,属于承继的共犯,对抢劫所得的1.2万元,三人都要负抢劫罪的责任。至于甲将 1万元藏起来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并分给丙丁2000元等财物的行为属于抢劫犯罪分子分赃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案例八】 1. 甲抢劫杀人,误以为被害人死亡而实施了毁尸灭迹的行为而导致被害人死亡,该行为在刑法理论上称为因果关系错误中的事前故意。刑法理论上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一种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应将死亡结果归属于抢劫杀人的行为,行为人成立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同时成立故意杀人罪,成立想象竞合。之后放火的行为成立放火罪,但死亡结果不能归属于放火的行为,与之前的抢劫致人死亡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但甲毁灭证据的行为是不具有期待可能性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观点二认为,行为人抢劫杀人的行为与死亡结果之前没有因果关系,只能将死亡结果归属于放火焚烧的行为,前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和抢劫致人死亡未遂的想象竞合,后行为成立放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两罪应该数罪并罚。个人认为,刑法理论界通说为第一种观点,行为人抢劫杀人的行为有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可能,毁尸灭迹的行为属于通常的介入因素,因此应将死亡结果归属于抢劫杀人的行为,两者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应该采取观点一。因甲15岁,甲应该对抢劫、故意杀人、放火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2. 乙拿起木棍打甲的行为不能评价为正当防卫,因甲的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后乙明知是甲弄来的钱而予以接受的,成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乙对甲强行搜身并且取走甲的手机的行为,符合压制反抗,强行取得财物的行为,因此成立抢劫罪。乙让甲藏于山洞,属于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藏匿帮助其逃逸的行为,成立窝藏罪。其向追赶甲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俗话说“得民刑者得天下”,刑法的复习在司法考试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名师讲义,供考生复习参考。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后果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行为对象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行为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客观构成要件概述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实行行为)与危害结果(构成要件意义上的实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一)因果关系的理论意义 影响罪数认定、影响故意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定、影响过失犯罪是否成立的判定、影响结果加重犯的认定。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哲学上的因果关系的共性:客观性、顺序性、相对性、规律性、复杂性。 2.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内容的特定性。 ①诈骗罪(包括合同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犯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使被骗人产生认识错误,被骗人基于该认识错误处分财产,从而造成财产损失。如果对方没有被骗,而是基于怜悯等心理或者出于配合警方抓捕行为人的需要而处分财产给行为人,那么,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与取得财产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多只能认定为诈骗罪的未遂。法律敎育网 ②敲诈勒索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恐吓行为使被害人陷入恐惧心理,被害人基于恐惧心理处分财产,从而造成财产损失。如果被害人根本没有陷入恐惧心理,而是基于同情或者为了抓捕犯罪人而处分财产,那么,行为人的敲诈行为与取得财产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最多只能认定敲诈勒索罪的未遂。

③抢劫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行为压制被害人反抗,强行劫取财物。如果行为人取得对方的财物并不是基于压制反抗强行取得,那么抢劫行为与取得财物之间就没有因果关系。 (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 1.合法则的因果关系。 实行行为合法则(符合客观规律必然)地造成了结果时,结果就是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应当直接肯定因果关系,将结果归属于实行行为。 (1)假定的因果关系。 (2)可替代的充分条件。 (3)二重的因果关系(择一的竞合)。 (4)重叠的因果关系。 2.条件关系与危险的现实化。 合法则的因果关系难以判断具体案件时,再运用条件关系的公式,判断结果是否属于实行行为的危险的现实化。 条件说公式:实行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着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的条件关系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 在因果关系的发展进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或行为人的其他行为,则应通过考察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等,判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正当防卫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正当防卫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正当防卫。刑法是司法考试复习的重点,在司法考试复习前期尤其要重点复习。法律教育网为考生整理了正当防卫的名师讲义,希望考生认真阅读。 精彩链接: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单位犯罪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自然人的特定身份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司考刘凤科刑法讲义:危害后果 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本质是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保护法益。 (一)一般正当防卫 1.起因条件: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 对于起因条件的理解,要点有三: (1)“不法”:是指客观违法,不要求不法侵害人具有责任。 第一,不法行为不限于犯罪行为,还包括其他一般违法行为(例如殴打行为)。 第二,不法行为并非任何违法犯罪行为,只能是具有攻击性、破坏性、紧迫性而且采取正当防卫可以减轻或者避免危害结果的违法行为。 第三,对未达到法定年龄、不具有责任能力的人的不法侵害,允许实行正当防卫,但应当尽量限制在必要的场合。 (2)“侵害”:只有当不法行为威胁法益时,才能对之进行正当防卫。

第一,不法侵害包括故意的不法侵害和过失的不法侵害,还包括无过失的不法侵害行为(对假想防卫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第二,不法侵害包括作为的不法侵害和不作为的不法侵害(例如不法侵害人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经要求退去而不退去的)。 第三,不法侵害只能是人实施的不法侵害。 特别提示 如果饲主唆使其饲养的动物侵害他人的,动物只是饲养人进行不法侵害的工具,将该动物打死打伤的,属于以给不法侵害人造成财产损害的方式进行的正当防卫。如果法益遭受野生动物侵害而进行反击的,不是正当防卫(有可能成立紧急避险)。 (3)“现实性”:客观上真实存在不法侵害行为,而非主观臆测。 假想防卫:客观上不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行为人误认为存在而进行“防卫”行为。 第一,假想防卫属于事实认识错误问题。 第二,假想防卫绝对不成立故意犯罪。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成立过失犯罪;没有过失,则属于意外事件。 第三,行为人故意针对合法行为进行反击的,不是假想防卫,成立相应的故意犯罪。 2.时机条件:不法侵害必须正在进行(已经发生并且尚未结束)。 (1)开始时间:原则上是不法侵害人着手实行不法侵害行为的时间,但有的情形即使没有达到着手阶段,如果存在法益侵犯的急迫性,也可以正当防卫(综合说,即着手说与直接面临说相结合的学说)。 (2)结束时间:法益不再处于紧迫、现实的侵害、威胁之中,或者说不法侵害已经不可能(继续)侵害或者威胁法益。具体表现为: 第一,不法侵害人已被制服或者已经丧失了侵害能力。 第二,不法侵害人已经自动中止了不法侵害或者已经逃离现场。 第三,不法侵害行为已经造成了危害结果并且不可能继续造成更严重的危害结果。 特别提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