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题及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题及答案

1.为什么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解: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这既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根本遵循。

一.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这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当今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上世纪80年代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涵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辩证统一,是从社会的制度性质及其发展程度两个方面,对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时代坐标的准确界定,构成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即最大实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至关重要。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谋划和推进改革发展各项事业的关键和根本。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提出的一些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脱离、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没有很好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结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吃了苦头,遭受损失甚至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根本原因之一是纠正了那些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观念、方针政策,对那些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体制、制度逐步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征程中,始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和最

大实际,是我们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并保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最大国情,我们才能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特色、理论特色、制度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经济发展方面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

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还有不少困难。

(三)从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看

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四)从文化建设方面看

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五)从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看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同时要看到,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三.基于客观中国国情判断,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从20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 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该阶段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一)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与发达国家工业化相比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三)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升至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居世界后列,属于中等偏后收入国家。

(四)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尚未根本革除。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经之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的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这也就是社会主义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不清醒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不可能从全局上和总体上把握中国实际,就会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发展的具体的阶段性变化,就有可能使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局性和总体性判断流于空泛,大的发展方略也难以贯彻落实。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行可持续发展遇到的压力增大。请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针对中国目前的情况,谈谈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什么?

解:一.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

转变,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二.根本出路: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基本要求: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3.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内涵?以及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解:一.三者关系

党的十八大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在三者关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并强调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二.具体分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1.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对这条道路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 道路的本质要求

(1)立足基本国情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和成就的科学依据。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内容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保证。

3.道路的价值目标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3)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和价值目标,说明了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现途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作了全面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基本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升,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提升。

1.四大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以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特征构成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1)实践特色

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2)理论特色

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是我们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结果,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3)民族特色

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本土的特殊性,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绝不是死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或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而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说出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它绝不是排斥国际经验,置身于世界发展进步潮流之外,而是要在把中

国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发展进步与世界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4)时代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始终跟踪研究现实的发展变化,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的每一个突破性成果,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解决时代课题,创新思想理论。

2.是我们党开辟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行动指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对这一制度的内涵作了明确的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这不仅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也说明我们党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制度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的。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障。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保障。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自信的根本体现是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应时代发展,符合中国国情,顺应人民民意,展现了高度的正确性、实践的真理性、科学的指导性。面对未来,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自觉与清醒自信,切实做到成绩面前

不自负,困难面前不气馁,艰苦奋斗,勇于拼搏,开拓进取,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一)牢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党的十八大从战略的高度,以创新的视野,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和继续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明确了努力目标,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作出了科学全面的总体战略部署。只要我们按照十八大的总体要求,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充分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体现在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包括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起来。

(三)牢牢把握“八个必须”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八个必须”基本要求是总结实践经验得出的“最本质的东西”,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我们党继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只要我们坚持这八项基本要求,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能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如期实现。

4.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

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如何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中共十八大报告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国家层面对应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对应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公民层面对应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了追求知识、热爱科学的内容,也包含了在社会中立足和增强竞争力的各种品质要求,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愿望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当代大学生要在主动学习和自觉实践中,明确价值取向,引领风气之先。

一.准确定位,勤于学习

学理论提高素养。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此,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先成人再成才。认真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时事政治,增强理论认同感和践行自觉性。学好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和研究性课程,牢固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尽最大努力争取优良成绩,圆满完成学业,以便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

二.投身社会,勇于实践

“知之惟艰,行之更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知”,更要“真行”。青年知识分子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仍然是投身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大学生应以广阔的城市、农村为实践基地,主动积极地参加各类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真正融入人民群众,服从服务于人民群众。在克服来自自然、社会、自我的障碍和困难的过程中,绘就美好人生,建设美丽中国。

三.争做表率,敢于担当

结合自身实际,从我做起,从细微处做起。热心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加入青年志愿者协会,参与校内外爱心义卖、支教活动和义务劳动,参加和服务于院运会、校运会、风采晚会、迎新晚会等文体活动。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爱惜粮食,节约水电,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关心帮助同学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促进共同进步。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创业胆识。努力在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方面做出表率。

青年学生要筑牢人生根基,把个人的理想抱负化作为励志奋发、创新创业的实际行动,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社会进步、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5.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请结合实际分析为什么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及如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答:一.原因

(一)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

民生问题的实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没有人的幸福生活和基本生存条件的改善,就不可能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因此,与人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自然成了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核心

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发展社会事业,壮大社会组织,完善社会保障,规导社会秩序,理顺社会结构,扩大社会参与。而民生是贯穿各个任务的一根红线,社会建设的每一个方面都和民生密切相关,都服务于民生。在此意义上,社会建设反映的是公共诉求,凝聚的是社情民意,关乎的是公共利益。

(三)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归宿

社会建设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生活创造出更加美好、更加有效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然体现在作为主体的人身上,只有人的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了,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因此,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推进措施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申了教育的“立德育人”导向和培育“接班人”使命。

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扩大教育规模,发展多种教育模式,使人们享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高度重视不同层次的教育的发展,积极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努力实现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3.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公民接受再教育的新形式,发展多样化的社会教育,建设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努力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4.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彰显人性,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包括函授!

5.加强各式培训教育在内的完备的社会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和业务学习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推动买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2.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3.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方面的指导工作。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

5.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就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强化支农惠农政策,适当提高扶贫标准!最低生活标准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节过高收入,通过税收手段,防止贫富悬殊。取缔非法收入,加大执法力度,对偷税漏税、挪用公款、权钱交易等非法收入坚决取缔和严惩。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

2.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

3.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4.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5.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改善民生,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而看病难仍是目前鱼待解决的问题,应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并把重点放到农村去。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大环境,更好地加快民生建设。

6.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

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全过程?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政策落实和具体化到相关领域。

(一)政治领域:强化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治领导力

1. 进一步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领导力,以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保障生态文明政策创新,是目前的紧迫需要。

2.加强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化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作。

3.增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监督问责职。

4.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协商、参政议政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领域:大力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体现。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1. 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

2. 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3. 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4.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三)社会领域:建立公民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1.将公民环境权明确确立在宪法中,并在相关条文中做具体规定。

2. 完善环境管理信息公开制度。

3. 健全环境立法听证制度。

4. 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5. 建立和发展我国非政府环境保护团体的制度。

(四)文化领域:将生态文明等重要的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制度,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意识形态,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执政观、政绩观。

2. 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

3. 大力促进生态文化研究与实践,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成熟与完善。

(五)环境领域: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题,以加快建设“两型”社会为主线,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主阵地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手段来优化经济发展水平。继续严格执法监督,持续开展环评专项行动;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不让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成为未来地方发展的隐患,为地方经济长远发展留足空间。进一步推进污染减排,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倡导节能减排,完善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

(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全过程要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决策制度,建立有效的综合决策机制;逐步完善建设生态文明的法治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7.请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谈谈加强和改进党的执

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我们党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不是很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强,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结合还不是很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还不很高,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等等。

(二)如何夯实执政基础,始终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能否始终忠实代表和充分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利害攸关的问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三)如何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如何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在新时期需要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完善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如何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这是执政党要想长期保持执政地位所面临的严重挑战。

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一)如何提高全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如何树立、落实并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依法治国的能力

(四)如何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五)如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 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党新课题与新考验,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新进行建设。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指按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加强党的各项建设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活动;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

现在我们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

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居安思危,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

8.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

之路”。请结合中国外交政策的国际战略分析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征及其世界意义。

答: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特征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潮流认识有着直接关联性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新中国所坚持和平共处对外政策一脉相承的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中国特色。

(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坚持独立自主的、放弃冷战思维的发展战略。(三)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的道路,这一发展道路与以往的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相比,它不具有排斥性与颠覆性。

(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在与国际环境的互动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截然不同于世界主要大国所走过的传统现代化道路。

(五)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我们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 而又按趋利避害的方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六)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从我国实际出发, 在吸取世界各国工业化的经验教训, 立足于当今时代经济科技发展新水平的基础上, 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七)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意味着中国反对霸权主义,也严格约束自己即使在发展起来以后也永远不称霸。

二.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意义

(一)中国的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传统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这条道路不是通过传统的军事扩张、争霸或称霸,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渐进的方式,在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的进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既向整个国际社会实行全方位的开放,又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扩大内需,挖掘潜力,走有中国特色的富民强国的现代化之路。这对国际社会具有巨大的启迪意义。

(二)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世界文明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借鉴、不断寻求共识,不同文明、文化之间不断加强对话,才能应对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三)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会挑战已有的国际秩序,而是以维护者和建设者的积极姿态,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

定力量。

(四)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为国际社会带来更多的机遇。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大的合作空间,形成了更多的利益共同体和利害共同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

理论力学(周衍柏第二版)思考题习题答案

第一章 质点力学 矿山升降机作加速度运动时,其变加速度可用下式表示:? ? ? ? ?-=T t c a 2sin 1π 式中c 及T 为常数,试求运动开始t 秒后升降机的速度及其所走过的路程。已知升降机的初速度为零。 解 :由题可知,变加速度表示为 ?? ? ? ? -=T t c a 2sin 1π 由加速度的微分形式我们可知dt dv a = 代入得 dt T t c dv ??? ??-=2sin 1π 对等式两边同时积分 dt T t c dv t v ???? ? ?? -=00 2sin 1π 可得 :D T t c T ct v ++=2cos 2ππ(D 为 常数) 代入初始条件:0=t 时,0=v , 故c T D π 2-= 即????? ???? ??-+=12cos 2T t T t c v ππ 又因为dt ds v = 所以 =ds dt T t T t c ????? ???? ??-+12cos 2ππ 对等式两边同时积分,可得: ????????? ??-+=t T t T T t c s 2sin 222 12πππ 直线FM 在一给定的椭圆平面内以匀角速 ω绕其焦点F 转动。求此直线与椭圆的焦 点M 的速度。已知以焦点为坐标原点的椭 圆的极坐标方程为() θ cos 112 e e a r +-= 式中a 为椭圆的半长轴,e 为偏心率,常数。 解:以焦点F 为坐标原点 题1.8.1图 则M 点坐标 ?? ?==θθ sin cos r y r x 对y x ,两式分别求导 ?????+=-=θθθθθθcos sin sin cos &&&&&&r r y r r x 故 ()() 2 2 222cos sin sin cos θθθθθθ&&&&&&r r r r y x v ++-=+=222ωr r +=& 如图所示的椭圆的极坐标表示法为 () θ cos 112e e a r +-= 对r 求导可得(利用ωθ=&) 又因为 ()() 2 21cos 111e a e e a r -+-=θ 即 ()re r e a --=2 1cos θ 所以

理论力学习题及答案(全)

第一章静力学基础 一、是非题 1.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即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 () 2.在理论力学中只研究力的外效应。() 3.两端用光滑铰链连接的构件是二力构件。()4.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线相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5.作用于刚体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运动效应。() 6.三力平衡定理指出: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然互相平衡。() 7.平面汇交力系平衡时,力多边形各力应首尾相接,但在作图时力的顺序可以不同。 ()8.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的。() 二、选择题 1.若作用在A点的两个大小不等的力 1和2,沿同一直线但方向相反。则 其合力可以表示为。 ①1-2; ②2-1; ③1+2; 2.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两个力A、B,满足A=-B的条件,则该二力可能是 。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或一对平衡的力;②一对平衡的力或一个力偶。 ③一对平衡的力或一个力和一个力偶;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或一个力偶。 3.三力平衡定理是。 ①共面不平行的三个力互相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②共面三力若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③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互相平衡。 4.已知F 1、F 2、F 3、F4为作用于刚体上的平面共点力系,其力矢 关系如图所示为平行四边形,由此。 ①力系可合成为一个力偶; ②力系可合成为一个力; ③力系简化为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④力系的合力为零,力系平衡。 5.在下述原理、法则、定理中,只适用于刚体的有。 ①二力平衡原理;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③加减平衡力系原理;④力的可传性原理; ⑤作用与反作用定理。 三、填空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 贺海兵农业水土工程6班1008280946 摘要: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质,其实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开放---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七十年代末,冷战的阴霾就要散开,意识形态的对抗被社会经济发展取代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经济社会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全球化以跟上时代步伐。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 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 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 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 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 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 (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3)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 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的存在形式 ③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④世界统一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①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 ②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9日21:2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 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理论力学思考题答案.

理论力学思考题答案 1-1 (1)若F 1=F 2表示力,则一般只说明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若F 1=F 2表示力,则一般只说明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是否相同,难以判定。 (3)说明两个力大小、方向、作用效果均相同。 1-2 前者为两个矢量相加,后者为两个代数量相加。 1-3 (1)B 处应为拉力,A 处力的方向不对。 (2)C 、B 处力方向不对,A 处力的指向反了。 (3)A 处力的方向不对,本题不属于三力汇交问题。 (4)A 、B 处力的方向不对。 1-4 不能。因为在B 点加和力F 等值反向的力会形成力偶。 1-5 不能平衡。沿着AB 的方向。 1-6 略。 1-7 提示:单独画销钉受力图,力F 作用在销钉上;若销钉属于AC ,则力F 作用在AC 上。受力图略。 2-1 根据电线所受力的三角形可得结论。 2-2不同。 2-3(a )图和(b )图中B 处约束力相同,其余不同。 2-4(a )力偶由螺杆上的摩擦力和法向力的水平分力形成的力偶平衡,螺杆上的摩擦力与法向力的铅直方向的分力与N F 平衡。 (b )重力P 与O 处的约束力构成力偶与M 平衡。 2-5可能是一个力和平衡。 2-6可能是一个力;不可能是一个力偶;可能是一个力和一个力偶。 2-7一个力偶或平衡。 2-8(1)不可能;(2)可能;(3)可能;(4)可能;(5)不可能;(6)不可能。 2-9主矢:''RC RA F F =,平行于BO ;主矩: '2C RA M =,顺时针。 2-10正确:B ;不正确:A ,C ,D 。 2-11提示: 左段OA 部分相当一个二力构件,A 处约束力应沿OA ,从右段可以判别B 处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 绪论 1.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参考答案: (1)关于马克思。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如果从狭义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术体系,如果从广义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不太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它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并在此后得到不断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为什么当今时代离不开马克思?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一个是马克思所针对的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提出的解决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既属于那个时代也是超越那个时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步骤

理论力学复习题与答案(计算题部分)

三、计算题(计6小题,共70分) 1、图示的水平横梁AB,4端为固定铰 链支座,B端为一滚动支座。梁的长 为4L,梁重P,作用在梁的中点C。在 梁的AC段上受均布裁荷q作用,在梁 的BC段上受力偶作用,力偶矩M= Pa。试求A和B处的支座约束力。 2、在图示两连续梁中,已知q, M,a及θ,不计梁的自重,求 各连续梁在A,B,C三处的约 束力。 3、试求Z形截面重心的位置,其尺寸如图所示。 4、剪切金属板的“飞剪机”机构如图所 示。工作台AB的移动规律是s=0.2sin(π /6)t m,滑块C带动上刀片E沿导柱运动

以切断工件D,下刀片F固定在工作台上。设曲柄OC=0.6m,t=1 s 时,φ=60 o。求该瞬时刀片E相对于工作台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并求曲柄OC转动的角速度及角加速度。 5、如图所示,在筛动机构中,筛子的摆动是 由曲柄连杆机构所带动。已知曲柄OA的转速 n OA=40 r/min,OA=0.3 m。当筛子BC运动 到与点O在同一水平线上时,∠BAO=90 o。 求此瞬时筛子BC的速度。 6、在图示曲柄滑杆机构中,曲柄以 等角速度ω绕O 轴转动。开始时, 曲柄OA水平向右。已知:曲柄的质 量为m1,沿块4的质量为m2,滑杆的 质量为m3,曲柄的质心在OA的中 点,OA=l;滑杆的质心在点C。 求:(1)机构质量中心的运动方 程;(2)作用在轴O的最大水平约 束力。 7、无重水平粱的支承和载荷如题图所示。已知力F、力偶矩为M的 力偶和强度为q的均布载荷。求支座A和B

处的约束力。 8、在图所示两连续梁中,已知M 及 a,不计梁的自重,求各连续梁在 A , B , C 三处的约束力。 9、工宇钢截面尺寸如图所示。求此截面 的几何中心。 10、如图所示,半径为R 的半圆形凸 轮D 以等速v 0沿水平线向右运动,带 动从动杆AB 沿铅直方向上升,求φ =30o时杆AB 相对于凸轮的速度和加 速度。 11、图示机构中,已知: ,OA=BD=DE=0.1m ,曲柄OA 的角速度ω =4rad/s 。在图示位置时,曲柄OA 与水平 m 30.1EF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一、推动了人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世界形势、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强调国家无论大小、富贫、强弱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人民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管理,坚决反对国际社会中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的强权政治;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应当为争取世界和平做出“非常伟大”的贡献;中国不称霸,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别国,同样尊重别国的平等地位。这些重要观点及其实践,无疑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解决了全球1/5人口的生存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国两制”、

“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思想,更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已成为一些重要的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重要成员,在朝核问题等其他一系列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而友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彼此提高了国家建设水平,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生态,使非西方世界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这些都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做出的贡献。 二、开辟了经济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家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北京模式”成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或西方人思维中的

理论力学思考题及解答

第一章 质点力学 1.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有何不同?在上面情况下,它们一致? 1.2 在极坐标系中,r v r =,θθ r v =.为什么2θ r r a r -=而非r ?为什么θθ r r a 20+=而非θθ r r +?你能说出r a 中的2θ r -和θa 中另一个θ r 出现的原因和它们的物理意义吗? 1.3 在内禀方程中,n a 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在空间曲线中它总沿着主法线方向?当质点沿空间运动时,副法线方向的加速度b a 等于零,而作用力在副法线方向的分量b F 一般不等于零,这是不是违背了牛顿运动定律呢? 1.4 在怎样的运动中只有τa 而无n a ?在怎样的运动中又只有n a 而无τa ?在怎样的运动中既有n a 而无τa ? 1.5 dt r d 与 dt dr 有无不同? dt v d 与dt dv 有无不同?试就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分别加以讨论. 1.6人以速度v 向篮球网前进,则当其投篮时应用什么角度投出?跟静止时投篮有何不同? 1.7雨点以匀速度v 落下,在一有加速度a 的火车中看,它走什么路经? 1.8某人以一定的功率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的渔竿不慎落入河中.两分钟后,此人才发现,立即返棹追赶.追到渔竿之处是在桥的下游600米的地方,问河水的流速是多大? 1.9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总是和所受的外力的方向一致?为什么? 1.10在那些条件下,物体可以作直线运动?如果初速度的方向和力的方向一致,则物体是沿力的方向还是沿初速度的方向运动?试用一具体实例加以说明. 1.11质点仅因重力作用而沿光滑静止曲线下滑,达到任一点时的速度只和什么有关?为什么是这样?假如不是光滑的将如何? 1.12为什么被约束在一光滑静止的曲线上运动时,约束力不作功?我们利用动能定理或能量积分,能否求出约束力?如不能,应当怎样去求? 1.13质点的质量是1千克,它运动时的速度是k j i v 323++=,式中i 、j 、k 是沿x 、y 、z 轴上 的单位矢量。求此质点的动量和动能的量值。 1.14在上题中,当质点以上述速度运动到(1,2,3)点时,它对原点O 及z 轴的动量矩各是多少? 1.15动量矩守恒是否就意味着动量也守恒?已知质点受有心力作用而运动时,动量矩是守恒的,问它的动量是否也守恒? 1.16如()r F F =,则在三维直角坐标系中,仍有▽0=?F 的关系存在吗?试验之。 1.17在平方反比引力问题中,势能曲线应具有什么样的形状? 1.18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交角为68.5 , 一次发射的都要大。我们说,交角越大,技术要求越高,这是为什么?又交角大的优点是什么? 1.19卢瑟福公式对引力库仑场来讲也能适用吗?为什么?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

马原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霍金提出“人工智能威胁论”谈谈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人工智能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对认识的正确应用,从实践到认识,我们得到许多理论与客观规律,再从认识到实践,我们应用规律创造出人工智能,实践又证明人工智能的优越,证明认识的正确。那物质决定意识就肯定是正确的,不然没有我们先前的实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可能有人工智能的产生,也就是再次实践的证明认识的正确。有人认为人工智能随着人类的发展会不断发展,将来甚至超过我们人类自己。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人类现在的水平远超过人工智能,将来人工智能发展得非常高的水平了,那也是人类推动的,那时说明我们人类自己的水平来就更高了,才能创造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当然我们在发展他的同时也会认识到人工智能发展的不利方面,他对我们人类的威胁。我们当然会采取保护人类自己,制约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威胁的手段。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说明把马克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2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4.依据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答:找不到我死了 第二章 1.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实践论》就是毛泽东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人的才能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重大战略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些都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加) 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 人类解放的科学。 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时代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理论渊源:①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唯物主义)];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③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 3、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 第二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③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即世界能否被 认知的问题,世界是否可知;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①“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 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识: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④意识从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与特点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与特色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考生姓名:乔栋 学号:G100050310 所在院系: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年级:项目管理工程硕士2010级 任课教师:董贵成 完成日期:2013 年 10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指针。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特色。 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新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思想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 一、整合和统称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界定,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从时间讲,这个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统称;从空间讲,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的整合。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将上述几个重大的具有指导思想地位的理论成果统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表示,揭示了这几个理论成果的内在关联,阐明了这几个理论成果在更大的理论体系中的归属。 二、统一相承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和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和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这包括: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关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判断;关于集中力量发展

理论力学思考题

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1-1 说明下列式子与文字的意义和区别: (1) F1 = F2(2) F1 = F2(3) 力F1等效于力F2 。 答:(1)若F1 = F2 ,则一般只说明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若F1 = F2 ,则一般只说明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是否相同,难以判定。 (3)力F1等效于力F2 ,则说明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作用效果均相同。 1-2 试区别F R = F1 + F2和F R = F1 + F2两个等式代表的意义。 答:前者为两个矢量相加,后者为两个代数量相加。 1-3 图中各物体的受力图是否有错误?如何改正? (1)(2) (3) (4) 答:(1)B处应为拉力,A处力的方向不对;(2)C、B处力方向不对,A处力的指向反了;

(3)A处力的方向不对,本题不属于三力汇交问题;(4)A、B处力的方向不对。(受力图略)1-4 刚体上A点受力F作用,如图所示,问能否在B点加一个力使刚体平衡?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力F的作用线不沿AB连线,若在B点加和力F等值反向的力会组成一力偶。 1-5 如图所示结构,若力F作用在B点,系统能否平衡?若力F仍作用在B点,但可以任意改变力F的方向,F在什么方向上结构能平衡? 答:不能平衡;若F沿着AB的方向,则结构能平衡。 1-6 将如下问题抽象为力学模型,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分析和抽象能力,试画出它们的力学简图和受力图。 (1)用两根细绳将日光灯吊挂在天花板上; (2)水面上的一块浮冰; (3)一本打开的书静止放于桌面上; (4)一个人坐在一只足球上。 答:略。(课后练习) 1-7 如图所示,力F作用于三铰拱的铰链C处的销钉上,所有物体重量不计。 (1)试分别画出左、右两拱和销钉C的受力图; (2)若销钉C属于AC,分别画出左、右两拱的受力图; (3)若销钉C属于BC,分别画出左、右两拱的受力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绪论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 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

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二)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应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五)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强调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 (七)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八)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九)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十)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