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

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

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
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

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

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中90%由病毒引起,近年来不断报道有新的病毒出现,如人类偏肺病毒、博卡病毒和H1N1甲型流感病毒等,单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仍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副流感病毒(PIV1、PIV2、PIV3和PIV4)冠状病毒(OC43和229E)和鼻病毒(HRV)等。

人偏肺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科,是RNA病毒。人偏肺病毒是2001年新发现的,它感染症状与合胞病毒相似,至少在人类传播了50年。偏肺病毒是引起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病原,仅次于合胞病毒。偏肺病毒是继RSV之后引起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第二位的重要的病原。它还可诱发哮喘。它在温带的流行季节一般是冬季和早春。流行高峰一般出现在RSV和流感病毒之后,副流感病毒之前。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粘液病毒科。该病经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多见于新生儿和6 个月以内的婴儿。潜伏期3~7日。婴幼儿症状较重,可有高热、鼻炎、咽炎及喉炎,以后表现为细支气管炎及肺炎。少数病儿可并发中耳炎、胸膜炎及心肌炎等。成人和年长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确诊可分离病毒及做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查鼻咽分泌物中病毒抗原,可作快速诊断。治疗以支持和对症疗法为主,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可用抗菌药治疗。预防同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为常见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则被人们称为“禽流感”,禽流感(Bird Flu)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乙型流感,是由乙(B)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其特点是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达高峰,39-40℃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呼吸道症状较轻,咽干喉痛,干咳,可有腹泻。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充血,咽部充血,软腭上有滤泡。可用奥司他韦、利巴韦林等药物治疗,也可用中药治疗。

副流感病毒是副粘病毒科的,它是RNA病毒。它可以分为1 — 4型,它4种亚型各有不同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像1型和2型的副流感病毒是婴幼儿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的病毒病原,那么2型和2型的这个副流感病毒与1型和3型相比,在儿童中较少引起下呼吸道感染。3型副流感病毒是导致婴幼儿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的病毒病原,比较常见,它的流行季节是夏季。另外4型目前最近也是引起比较多的重视,它可以引起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感染。

冠状病毒是RNA病毒。现在发现了5种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比较常见的就是229E、OC43,像SARS、NL63和HPU1都是2003年以后发现的。那么冠状病毒感染在全世界是非常普遍的,是成人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的病原之一。在儿童中也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它在冬季可以造成流行。另外文献报道NL63与哮吼和川崎病的关系还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还有

待进一步的研究。它病毒分离也有一些敏感性,如人胚肾、猴肾细胞。目前多数是用核酸检测,一般是针对多聚酶基因的。

鼻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目前已经发现超过200个血清型,新型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它可以分为A、B、C三个组,鼻病毒是普通感冒最重要的病原体,大约有2/3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该病毒引起的。一项纵向研究显示人每年要感染6次鼻病毒,其中20%为无症状感染。可另外鼻病毒还可以引起哮喘发作,慢性肺部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等,还有鼻窦炎、中耳炎等等。鼻病毒还可以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喘息。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在小于5岁住院患儿中鼻病毒是第一位的病毒病原。鼻病毒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目前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非在非流感和RSV季节,它是可以引起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的。

柯萨奇病毒为单股正链小RNA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统称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均属微小核糖核酸(RNA)型病毒,直径20~30nm 呈球形,居于人类肠道内,对一般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潜伏期1-3天,上呼吸道感染,起病急,流涕、咳嗽、咽痛、发烧,全身不适。典型症状为疱疹性咽峡炎,即在鼻咽部、会厌、舌和软腭部出现小疱疹,粘膜红肿,淋巴滤泡增生、渗出,扁桃体肿大,伴吞咽困难,食欲下降。据调查(R0binson,1958)伴有口咽部疱疹和皮疹的急性热病中,79%为柯萨克A型病毒所致。

博卡病毒(Bocavirus)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的一个属,是DNA病毒。20世纪60年代初首次在动物上发现。2005年8月,瑞典科学家运用分子病毒筛查方法,首次在儿童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的人类细小病毒,命名为人类博卡病毒。与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病征与普通感冒相似,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地都发现相同病毒,感染率大于5.6%。2006年8月,湖南省郴州首先我国第一例人类博卡病毒感染病例。2012年10月,深圳福田口岸在一个月内发现4例博卡病毒感染病例,引发关注。

腺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它易侵犯呼吸道消化道粘膜、眼结膜以及淋巴结等。它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其次是眼部、胃肠道感染,那么在人群中是普遍感染的,多见于儿童。那么婴幼儿易患腺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它的病情比较重、病死率比较高,没有特效的治疗。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22T10:30:45.23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6期作者:潘雷 [导读]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巴韦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湖北省宜昌市惠民医院 443000 摘要:目的:研究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132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66例患者,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药物为利巴韦林,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致热样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结论: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巴韦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关键词:炎琥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不良反应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若未进行及时诊治则可能会出现咽后壁脓肿、支气管肺炎、中耳炎、扁桃体脓肿等病症。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效药物。本文主要对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66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6至63岁,平均年龄为(46.2±2.1)岁;对照组66例患者,男性32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7至65岁,平均年龄为(45.3岁±2.3)岁。 1.2方法 治疗阶段,对两组患者均采用退热、补液、加强临床治疗等常规的治疗手段。对观察组患者使用炎琥宁治疗,炎琥宁粉针剂0.24g/d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0.5g/d静脉滴注[1]。出现感染问题的患者口服适量抗生素,发热患者及时进行物理降温。临床研究过程中,不采用其他药效不明确的药物,2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d。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出现的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致热样反应等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研究,观察2组患者的退热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调查显示,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入院治疗的患者中,超过80%以上是因为病毒性感染。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发于春秋季节,由于换季原因,气温变化大,人体免疫力下降,非常容易出现病毒感染的问题。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表现是鼻塞流涕、咳嗽、咽部充血等,症状和普通的感冒类似。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分为咽炎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两种类型,咽炎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表现是扁桃淋巴增殖并伴有少许分泌物、咽部红肿、下颌淋巴结肿大等[2]。而普通感冒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则多表现为流涕、鼻塞、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咽痛等,一般不需要入院治疗,3d~7d即可自愈。 作为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用药物,炎琥宁的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内酯,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临床上多用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肺炎的治疗。穿心莲内酯对于因病毒引起的头晕、发热等症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够起到增强机体抗病毒性、镇静的效果。 为了对炎琥宁的不良反应有充分地了解,本文对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院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采用炎琥宁药物,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要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说明炎琥宁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的治疗方法。在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要远远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且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给药方法、病程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幼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炎琥宁药剂的时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成人。而在给药方法上面,炎琥宁药剂分为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两种,有部分患者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9-07T14:22:37.0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作者:李家才彭娅梅沈梅唐春梅[导读] 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多发病,为了解本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 李家才彭娅梅沈梅唐春梅 (云南省蒙自市人民医院云南蒙自 661199) 【摘要】目的:分析本院儿科病房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儿科住院的下呼吸道感染的痰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痰培养标本5876例,分离出636株病原菌,阳性率为10.82%。革兰氏阴性杆菌378株(占59.68%),革兰氏阳性菌215株(占33.8%),真菌43株(占6.25%)。结论:临床应根据各地区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关键词】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110-02 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多发病,为了解本地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现对我院儿科病房2013年1月~2016年1月的下呼吸道感染的痰培养结果及主要检出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2013年1月~2016年1月本院儿科病区送检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下呼吸道分泌物标本5876例,阳性636例,其中男392例,女244例,年龄0~12岁。 1.2 标本采集 3岁以下患儿由科室专业护士用吸痰法采集呼吸道深部痰标本,3岁以上漱口后用力咳嗽取深部痰标本,送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及药敏实验。 1.3 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 采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随机体外诊断试剂板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实验。 2.结果 2.1 共检测下呼吸道分泌物5876例,分离出636株病原菌,阳性率为10.82%,共57种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378株(占59.68%),革兰氏阳性菌215株(占3 3.8%),真菌43株(占6.25%)。 2.2 前4位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 见附表1。 2.3 前4位革兰氏阳性菌药敏结果 见附表2。 3.讨论 本文报告结果相比较低的原因:(1)本地区为边疆地区,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大部分病人入院前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2)本院只能做常规培养,未做厌氧菌等特殊细菌培养,且细菌种类排序不同,考虑应为地区差异。综上所述,不同地区应当密切监测当地病原菌及耐药情况,对抗生素的选择应参照实验室药敏结果,合理选药,达到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降低费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等目的。【参考文献】 [1]陶兴和.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临床合理用药,2011,43(7C):891-893. [2]郭春丽,和建武,张碧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分析,陕西医学杂志,2014,43(7):891-893. [3]张冰,王晓,赵灵芝,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74-2077.

中医谈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上呼吸道感染 (中医属感冒范畴) 1.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以及鼻、咽、喉炎等局部症状,应与流感相区别。 2.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中医认为感冒之疾,四 季可患,在治疗上应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标本兼顾,每每收到针对性强,立竿见影的效果。 与西医不同的就是,中医不仅认识到了感冒外因,还瞧到了人体自身因素在感冒发病过程 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试想,同一个地区的人们,所处的环境、气候都差不多,可为什么 有的人就常年不患感冒, 有的人就一年到头感冒不断, 这说明感受外邪只就是引发感冒的诱因, 人体自身的内因才就是引发感冒的决定因素。那么,究竟就是什么内因引发了感冒呢?

经常感冒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感冒之前常会出现嗓子疼、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上火 的症状,然后打喷嚏、流鼻涕等感冒症状才出现。民间也有许多俗语,如内火盛,感冒生、 寒包火等,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人体内的内火。 【预防与保健】 1、膳食方面:多喝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及新鲜蔬莱、瓜果。同时常用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 2、起居方面: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新鲜,勤晒被褥;室内温度不要过低过高,最好保持在16。左右;不要让空调冷风口吹身体.不要开着空调睡觉。 3、运动方面:加强运动及锻炼,经常用冷水洗脸,增强体质。 4、注意与患者保持距离,减少感染机会。 5、上感高发季节适当服用预防药物。据研究口服用预防药物后可使感冒发病率降低50%左右。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芥穗。不过随着季节变化药物亦有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藿香、佩兰、薄荷。时邪毒盛,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一、定义与分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简称上感)是由各种病毒和/或细菌引起的主要侵犯鼻、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以病毒多见,占70% ~ 80%,细菌感染占20% ~30%。 根据病因和病变范围的不同,分为以下类型[1]: (一)普通感冒 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3 d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一般5~7 d可痊愈。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 1.急性病毒性咽炎:

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或灼热感,咳嗽少见,一般咽痛不明显。当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 临床特征为声嘶、发声困难,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于夏季发作,儿童多见,偶见于成年人。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体检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疱疹。病程约1周。 (四)咽结膜热 咽结膜热是一种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并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热的病毒性结膜炎,常发生于夏季,儿童多见,游泳者易于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炎、结膜炎三大症状。病程4~6 d。 (五)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 起病急、临床表现为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 ℃以上)。体检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可有黄色脓性分泌物,可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upp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简称上感,为外鼻孔至环状软骨下缘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概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预后良好。但由于发病率高,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有时还可伴有严重并发症,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应积极防治。 【流行病学】 上感是人类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为散发,且可在气候突变时小规模流行。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可引起上感的病原体大多为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多种类型病毒,同时健康人群亦可携带,且人体对其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较弱、短暂,病毒间也无交叉免疫,故可反复发病。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感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0%~30%的上感为细菌引起,可单纯发生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病理】 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黏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黏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一)普通感冒(commoncold)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咽干、咳嗽和鼻后滴漏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四)急性咽结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五)急性咽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起病急,咽痛明显、伴发热、畏寒,体温可达39℃以上。查体可发现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有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而肺部查体无异常体征。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因多为病毒性感染,白细胞计数常正常或偏低,伴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者可有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象。 (二)病原学检查 因病毒类型繁多,且明确类型对治疗无明显帮助,一般无需明确病原学检查。需要时可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清学诊断或病毒分离鉴定等方法确定病毒的类型。细菌

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及护理

小儿呼吸道 一.小儿呼吸的生理特点: 人体的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组成,以喉下部的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和喉部的感染,而下呼吸道感染则被称作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组成小儿呼吸道的各器官分别有以下特点: (一)上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解剖特点: 1.鼻:婴幼儿时期头面部发育不足,鼻道相对短小、狭窄,初生儿几乎无下鼻道。此后随着面部、颅骨及上颌骨的发育,鼻道逐渐加宽增长,直至4岁左右才开始形成。婴儿期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嫩,极易于感染。粘膜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粘膜充血肿胀可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闭引起呼吸困难。粘膜下层缺乏海棉组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至青春发育期达高峰。因此婴儿很少发生鼻衄,6-7岁后鼻衄较为多见。 2.鼻窦:婴幼儿鼻窦不发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育。蝶窦生后即存在,3-5岁后方有生理功能。上颌窦2岁时出现,至12岁后才充分发育。额窦的炎症在6岁以后方可见到。婴幼儿期虽易患呼吸道感染,但不易发生鼻窦炎。 3.鼻咽部及咽部:由软腭分隔,在婴儿期相对狭窄、垂直,且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包括鼻咽部扁桃体、舌及腭扁桃体,围绕咽部呈环状排列,这些淋巴组织肿胀时可引起气道部分阻塞。腭扁桃体为最大的集结淋巴组织,早期腺体及血管组织均不发达,至1岁末随着全身淋巴组织的发育而逐渐增大,4-10岁时发育达最高峰,至14-15岁时又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是在1岁以内婴儿少见,多发生在学龄儿童。扁桃体具有生产、供应和贮存抗原反应前驱细胞的作用,有一定防御、免疫功能,对单纯性扁桃体肥大者主张勿须手术摘除,如果腺窝处有细菌隐伏形成慢性感染病灶,不易控制者,可考虑手术。 咽后壁间隙组织疏松,当其处淋巴组织感染后可发生咽后壁脓肿,临床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 4.耳咽管:婴儿的耳咽管宽直且短,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易患中耳炎。 5.鼻泪管:在婴幼儿期比较短,开口于眼的内眦部,瓣膜发育不全,婴幼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及眼结合膜,引起眼结合膜炎。 6.喉、小儿喉部相对地较成人长,为漏斗形,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易发生炎性肿胀。由于喉腔及声门部较狭小,轻度炎症或水肿时,容易发生呼吸困难。

上呼吸道感染常用药物种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47423946.html, 上呼吸道感染常用药物种类 作者:袁玉芳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043-01 “上感”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简称,也就是普通感冒,是鼻腔、喉部和咽部等发生的急性炎症的总称。上感在广义上指包括普通感冒、喉炎、病毒性咽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等组成的疾病;狭义上指普通感冒,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疾病,具有自限性的特征,但存在较高的发生率。 每年成人可发生2~4次,而儿童则会每年发生6~8次。该病不受时间限制,在冬春季节相对较多。 其中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占70%~80%,而由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占20%~30%。另外如淋雨、受凉、过度疲劳、气候突变等会降低呼吸道或局部防御能力的各种因素也会为从外界入侵或原已在上呼吸道存在的细菌或病毒的繁殖加快,促使该病发生。免疫功能低下、老幼体弱、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都是易感人群。 1 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1)普通感冒。发病比较急,起初表现为咽痒、咽干或烧灼感,起病数小时或同时会伴随鼻塞、打喷嚏、鼻涕清水样等症状,会出现咽痛现象,还可能会因耳咽管炎对影响到听力,也可能有声嘶、流泪、少量咳嗽、呼吸不畅、味觉迟钝等情况。通常不表现出发热或全身出现症状,或只有轻度头痛、畏寒或低热情况。 (2)病毒性咽炎、喉炎。急性病毒性咽主要表现为咽部有灼热感及发痒,没有持久性疼痛,也没有突出表现。声嘶、咳嗽时疼痛、讲话困难等都属于其临床表现症状,常伴随着发热、咳嗽或咽炎等现象。 (3)疱疹性咽颊炎,一般表现为发热、咽痛明显,大约持续一周。通常在夏季发作的情况较多,儿童较常见。 2 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的區别 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内在存在一定联系,人体上呼吸道抵抗力会在感冒后明显下降,因此而诱发上呼吸道感染。

儿童获得肺炎规范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2016年肺炎造成92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98%来自发展中国家。肺炎也是当前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绝大部分儿童肺炎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重症难治性支原体肺炎和腺病毒肺炎等遗留的气道闭塞,是造成儿童患慢性气道疾病、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CAP 诊疗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但在一些地方、一些医疗机构还存在抗生素应用不尽合理、检查方法选择缺乏针对性等问题。鉴于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各相关学科专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化水平,重点聚焦重症CAP的诊断和高危因素识别,经验性和目标治疗等,以期降低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 一、简介 本规范中CAP的定义是指在医院外(社区)发病的感染性肺炎,包括在医院外(社区)感染了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而在入院后发病的肺炎。CAP为肺实质和(或)肺间质部位的急性感染,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缺氧和感染症状,通常有发热、咳嗽、呼吸增快、肺部湿性啰音等表现,并有胸部

X线片(以下简称胸片)的异常改变。本规范中CAP不包括吸入性以及过敏性等非感染性肺炎。 由于新生儿病原体及临床表现的特殊性,本规范仅针对生后29天到18岁以下儿童的CAP。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经济、文化以及卫生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规范仅为总体原则。 二、主要病原谱和耐药现状 (一)主要病原谱。 1.呼吸道病毒。呼吸道病毒是婴幼儿乃至学龄前期CAP 的常见病原。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等。新发病毒有人类偏肺病毒、博卡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人禽流感病毒等。其他如巨细胞病毒等疱疹类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偶可引起CAP。 2.细菌。常见革兰阳性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A群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等;常见革兰阴性细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MC)、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等。其中SP是生后20天至儿童期各年龄段CAP最常见的病原,也是重症肺炎和坏死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SA多感染婴幼

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下面四个方面是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如何根据原始初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 1、从发病率上讲,85--90%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扁桃体上有脓点------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 5、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大年龄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为细菌;咳嗽痰少-----多为病毒。 12、祖国医学认为:清痰(涕)为寒,黄(脓)痰(涕)为热,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前者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为杆菌,后者为细菌感染。

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呼吸道感染预防控制方案及措施 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和胃肠道病原菌定植与吸入,防止内源性感染的发生。 (1)改进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尽可能采用胃肠营养,喂养过程中尽量减少误吸危险,提倡半卧位,用小号胃管少量持续喂养,也可将导管直接插入空肠,以避免对胃液的碱化作用。 (2)对患者采取半卧位,特别是对机械通气患者,控制胃内容物反流。 (3)用硫糖铝防治消化应激性溃疡,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 (4)呼吸道分泌物持续或间断抽取引流,降低原发内源性菌群所致呼吸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并推迟肺炎发生时间。 (5)对外伤、高危手术者采用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用胃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杀灭胃肠道条件致病性需氧菌,避免其移行和易位,阻断内源性感染途径,降低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 (6)用大环内酯抗生素破坏和减少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被膜,增加其它抗生素的通透性,减少细菌在生物被膜内定植,从而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 (7)合理应用抗生素,在药敏指导下选择有效抗生素。 2、切断外源性感染传播途径 (1)接触、诊疗、护理病人前后要严格洗手。 (2)接触病人粘膜和呼吸道分泌物时戴手套。

(3)加强对共用器械如呼吸机气路管道、喷雾器及其它器械的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2次。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灭菌,并做好对共用器械的终末消毒。 3、改善宿主条件、提高免疫力 (1)术前用各种方法去除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并指导和协助术后病人多咳嗽、深呼吸和及早下床活动。 (2)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的疼痛。 (3)尽早拔除气管导管内插管,在拔除插管或解除气囊前,将插管气囊以上的气管分泌物清除干净。 (4)加强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耐万大古霉素肠球菌感染者或携带者的隔离,对MRSA和铜绿假单胞菌者也应进行隔离。 (5)对粒细胞缺陷者和器官移植者采用保护性隔离。 (6)对特殊人群可试用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Y干扰素、抗内毒素抗体、促炎细胞因子拮抗剂等提高机体免疫防御功能。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有哪些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有哪些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只要预防的好,就不会得感冒了。那么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三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想要了解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有哪些的朋友不妨来看看哦!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广义的上感不是一个疾病诊断,而是一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狭义的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最常 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较高。成人每年发生2~4次,儿童发生率更高,每年6~8次。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有哪些?

1、避免诱因 避免受凉、淋雨、过度疲劳;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年老体弱易感者更应注意防护,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场合出入。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香烟可致气道免疫功能下降,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患病率也越高。烟酒可以使支气管上皮受损,容易刺激呼吸道导致咳嗽。应加强室内通风,避免有害粉尘、烟雾和有害气体吸入。饮食起居调理食物不可太咸,忌油炸、易产气的食物,应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饮食。 2、增强体质 坚持适度有规律的户外运动,同时应进行耐寒锻炼,如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免疫力与耐寒能力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 3、免疫调节药物和疫苗

对于经常、反复发生本病以及老年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酌情应用免疫增强剂。目前除流感病毒外,尚没有针对其他病毒的疫苗。 以上就是关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有哪些的相关介绍。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对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方法已经比较清楚了。我们如果想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话,不妨试试上面介绍的这三种预防方法哦!只要长期坚持,感冒一定会离你远远的。

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修订)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西医诊疗常规(修订) 中医院儿科本病简称上感,是指由鼻、副鼻窦、咽和喉所构成的上呼吸道 的感染性疾病。一般病势不重,但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风湿病等合并症,也可能引起原有疾病的急性发作,如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急性发作等。根据病因不同分为病毒性与细菌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又分为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四型。 中医属“伤风”、“感冒”范畴。该病发生是由于六淫及时行疫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但以风邪为主,又随四时之气杂合为病,有风寒、风热、暑湿、秋燥、时行感冒等。其中以风寒、风热两者多见。致病因素取决于人的卫气强弱,如果将息失宜,过度疲劳,腠理疏懈,卫气不固,或素体阳虚者,易为外邪所客,内外因相互影响而发病。风邪入侵的途径为肺系卫表,其病变部位也常局限于肺卫。而时行感冒,因其感受时邪较重,故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1 临床主症 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咽痛声嘶、呼吸不畅、咳嗽、便秘或腹泻等。 2 诊断要点 2.1查体见鼻腔粘膜、咽部充血水肿,扁桃体肿大等。 2.2血象病毒性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常增多,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核左移现

象。 2.3 X线检查胸部X线透视正常或肺纹理增强。 2.4病毒和病毒抗体的检测,视需要用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血清学诊断法和病毒分离与鉴定,以判断病毒类型。 2.5细菌培养判断细菌类型,对选择有效抗生素有意义。 3 治疗 3.1中医 3.1.1内服药物(1)风寒感冒:鼻寒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痰多稀薄,甚则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主方: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川芎、羌活、独活、柴胡各12g,前胡,枳壳、茯苓、桔梗各10g,甘草6g)。(2)风热感冒:发热,微恶风寒,或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涕浊,咳痰黄稠,口干欲饮,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治法:辛凉解表,清热祛风。主方:银翘散加减(金银花、板蓝根各30g,连翘15g,牛蒡子、荆芥、竹叶、甘草各10g,薄荷6g,豆豉8g,桔梗12g)。(3)暴湿感冒:身热、微恶风,汗出,肢体酸痛,头重胀,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胸闷泛恶,小便短赤,大便质稀,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主方:新加香薷饮加味(香蕾、蕾香、佩兰、厚朴、扁豆花各12g,金银花、连翘各15g、薏苡仁、六一散各30g)。(4)体虚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汗出,气短,乏力,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治法:益气解表。主方:参苏

如何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如何预防春季呼吸道传染病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春天就是万物生长得时机,但也就是呼吸道传染病得高发时期。因为春天气候潮湿、气温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加上飘浮在空气中得花粉、粉尘增多及螨虫感染,同时,学校又就是人群高度密集场所,学生得抵抗能力较成年人弱,以及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等因素,容易引起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得流行。为做好防控工作,增强同学们得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下面简单介绍一些相关知识: 1、呼吸道传染病得传染源、传播途径就是什么? 传染源:大多为发病期患者。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即患者讲话、咳嗽、喷嚏时得唾液飞沫)、直接接触病人得分泌物或被分泌物污染得物品而传染。 2、春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得特点就是什么? ①流感就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后引起,发病有季节性,一般在每年10月至第二年3月中旬。潜伏 期短,多数18-72小时,有得甚至仅几个小时,起病急骤、传播快、发病率高,常可引起暴发流行。 临床特点为全身中毒症状重,表现为急起高热,畏寒,显著乏力,头痛,全身酸痛,但呼吸道症状轻。 ②普通感冒则主要就是由于周围环境变化大,抵抗力降低,细菌、病毒乘虚而入引起得,没有季 节性,且症状较轻,以散发为主,不会引起大得流行。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特征。 ③禽流感就是禽流行性感冒得简称,就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引起得传染性疾病综合征。 禽流感病毒一般很少使人发病,禽流感主要在禽类(家禽、野禽)以及鸟类中间传播,其分泌物、粪便与受污染得水都有传染性,偶可感染至人。临床表现与人类流感相似,但由于禽流感就是近年来刚刚来到人间得新病毒,人类普遍对它缺乏抵抗力,接触后容易感染。但就是,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得证据。 就症状而言,流感病情较重,恢复较慢。而普通感冒表现症状单一,发病周期短,容易治愈。普通感冒患者一般可以照常生活、学习与工作,一周以后即可痊愈,很少危及生命安全。 ④流脑就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得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易感人群以15 岁以下儿童为主。潜伏期1-7日,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与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临床分为普通型、暴发型二种类型,暴发型病死率极高。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感约有70%-8O%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O%-30 %的上感为细菌引起,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病理】 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粘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一)普通感冒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咽干、咳嗽和鼻

后滴漏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豁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愕、愕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疤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四)急性咽结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五)急性咽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0%左右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该病四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或/和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该病预后良好,有自限性,一般5-7天痊愈。常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副鼻窦炎,少数人可并发急性心肌炎、肾炎、风湿热等。 疾病简介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TI))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疾病,其中包括鼻、咽、喉的感染,临床一般统称为上感。但上呼吸道不同部位的感染,临床的表现并不尽相同。例如鼻咽部的感染,分泌物刺激的咳嗽,常常以夜间为主;副鼻窦炎,除了持续性咳嗽外,常常伴有鼻窦的压痛;而咽炎除了咳嗽外,咽部痒和干燥的症状比较明显;小儿的喉炎则表现为特殊的嘶哑,类似于破竹样咳嗽。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上呼吸道感染约有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 2、诱发因素:各种可导致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力降低的原因,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 3、发病机制:当机体或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降低时,原先存在于上呼吸道或外界侵入的病毒和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发病,尤其是老幼体弱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旁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患本病。[2] 4、疾病影响: ⑴先天性疾病:常见的如兔唇、腭裂、先心病及免疫缺陷病等。 ⑵急性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猩红热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等。此外肺结核变为常见诱因。 ⑶营养性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以及小儿腹泻等。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一、普通感冒(common cold)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成人多数为鼻病毒引起,次为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d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 二、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 根据病毒对上、下呼吸道感染的解剖部位不同引起的炎症反应,临床可表现为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 急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当有咽下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体检咽部明显充血和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常规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URI)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急性感染(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根据主要感染部位的不同可诊断为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可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就是上呼吸道局部感染的说法并不确切。 【病因】 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鼻病毒(rhinovirus,R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腺病毒(adenovirus,ADV)、冠状病毒(coronal virus)等。 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不仅可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亚临床维生素A、锌或铁缺乏症等,或免疫缺陷病、被动吸烟、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则易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 【临床表现】 由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病变部位的不同,病情的缓急、轻重程度也不同。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1.一般类型上感 (1)症状: 1)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多于3~4 天内自然痊愈。 2)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常有消化道症状,局部症状较轻。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热程2~3 天至1 周左右,起病1~2 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 (2)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肺部听诊一般正常。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2.两种特殊类型上感 (1)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 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 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 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pharyngo-cojunctival fever):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以发热、咽炎、结膜炎为特征。好发于春夏季,散发或发生小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有时伴消化道症状。体检发现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边无红晕,易于剥离;一侧或双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可伴球结合膜出血;颈及耳后淋巴结增大。病程1~2 周。 【并发症】 以婴幼儿多见,病变若向邻近器官组织蔓延可引起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支气管炎及肺炎等。年长儿若患A组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以后可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其他病原体也可引起类风湿病等结缔组织病。 【实验室检查】 病毒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可明确病原。近年来免疫荧光、免疫酶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做出早期诊断。

三种给药方案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成本效果分析

三种给药方案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 成本效果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比较三种给药方案治疗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成本效果。方法:选择178例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成A、B、C组,分别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美洛西林、头孢他啶治疗,观察疗效并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A、B、C组的治疗成本分别为408.96、300.24、259.20元,总有效率分别为91.53%、91.38%、90.16%,3组的成本效果比(C/E)为446.80、328.56、287.49,A、B组相对于C组增量成本成本效果比(ΔC/ΔE)分别为10 931.39、3 363.93。结论:C组(头孢他啶组)治疗方案成本效果最好。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成本效果分析;儿童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icacies and cost effectiveness of three therapeutic schemes for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Methods: 178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and given respectively amoxicillin sodium clavulanate potassium, mezlocillin and ceftazidime for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monitored and the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was conducted. Results: The medication costs of group A, B and C were 408.96 yuan, 300.24 yuan and 259.20 yuan respectively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91.53%, 91.38% and 90.16%. The cost effectiveness rates (C/E)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446.80, 328.56, 287.49 and the 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es (ΔC/ΔE) of group A and B were 10,931.39, 3,363.93.Conclusions: Group C (Ceftazidime treatment group ) has the best cost effectiveness. [Key words]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 Children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患儿往往发病急、病情较重,需住院治疗,医生往往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效果差,容易引起细菌耐药,且易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了探索经济实用的方法,体现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笔者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方法,对我院2007年6月~12月178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降低医疗成本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查我院2007年6月~12月儿科住院患者,年龄6个月~8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