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种理念

两种理念

两种理念
两种理念

两种理念,两种命运

-----中英小学班级管理的比较与思考

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初等教育也在大踏步地前进着。然而由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这种进步在某些方面仍然受着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的教育理念与相应的班级管理模式更是与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使得我国小学班级管理掺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意味。笔者将查询的相关文献同自身观点糅合,对中英两国小学班级管理的文化背景、班级管理理念及目标、班级管理手段以及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及研究,希望能为中国未来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化及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一、中英文化背景差异

(一)中国集体价值至上的文化传统

中国教师代表的是典型的东方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其特点是集体价值至上,强调社会的统一性和认同感,要求个人服从集体,不提倡表现自我。

(二)英国个人价值至上的文化传统

英国教师代表的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其核心是强调个人价值至上,在此背景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他们推崇的是个性,要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超越了他人。因此,英国人不怕引人注目,而相反他们享受引人注目,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特殊性。

二、中英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比较

(一)管理理念的比较

中国和英国都是文化气息浓厚且有着优良文化传统的国家,因此,它们的教育管理活动都继承了传统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传统的特色,都发挥了文化对班级管理的指导作用。但同时,不同的文化背景衍生出不同的管理理念。中国的班级管理一般是十分严谨且庄重的,而英国的小学则为宽松自由的。

1、中国“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

我国虽提倡素质教育的改革,但是由于我们是拥有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专制理念深入人心,狭隘自闭观念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商讨。这种落后的制度方式也决定了我们的班级管理呈现一种完全自我封闭小生产式地管理,学生最初的自主性,个性的发展也被扼杀在摇篮里,不提倡个人价值理念的信奉,由此而造成了班主任的“权威”角色和学生的“服从”角色的产生。班级物质及其精神文化的建设绝大部分是由班主任意志

决定的,而非学生的主动参与。

2、英国“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英国是一个自由民主宽容的国家,在整个西方教育史中自由教育思想一直作为正统存在着,它的主要原则也一直被英国人理所当然地信奉。它强调个人价值至上的理念,这种渗透着自由主义传统的文化理念,决定了他们采取民主公民教育的教学模式,而班级管理模式也是民主自由的,平等宽松的课堂环境,且师生在相互商讨之中协调班内制度的形成及班级文化的创建,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强调着人人参与,处处散发着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

(二)班级管理内容的比较

1、班级的文化建设。要形成好的学风、班风,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就要抓好班级的文化建设,中英两国的小学在班级文化建设上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

(1)班级环境建设。班级课堂是学生在学校赖以生存的场所,与学生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对好奇心及求知欲充裕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创造一个是否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教育能起到关键作用。中国小学的教室环境几乎千篇一律,而英国小学教室的大小和我们的差不多,但他们教室的布置却多姿多彩,教室的各个墙面,以及教室的门上,甚至天花板上都贴满或者悬挂着五彩缤纷的图片、学习资料、图案以及各种模具,具有浓厚的教学氛围和自然情趣,给学生创造一种更宽松的环境。除此之外,包班制的教学策略、多类型的座位排列以及开放教室的实践活动都是有利于班级管理的推进的。

(2)制度文化建设。中国小学的班规制定则主要是由班主任所决定的,立足点高且规定模糊而不实际,如:遵守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或者是期待学生努力学习以取得好的成绩,但对努力的程度以及成绩好的程度没做出具体化,不符合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低的特点。而在英国,班规的由学生制订的,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日常规则》、《学校的班级管理办法》等,结合本班实际制订出班规并上墙。并在执行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的完善,给予学生足够的主动性,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3)班级活动的开展。中英两国小学都十分重视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且形式多样。但是在活动性质上又各有侧重。中国小学班级活动侧重于人文内涵的提升,如班队会和生日集会的举行,偏向于精神价值的提升。但是在英国的小学,班级活动都是秉着为未来做准备的原则而开展的,如外出环境观察及相应的正规报告的撰写,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及为未来的成长提供一个实际的参考。

2、班级的管理建设比较。

虽然中英两国教育都注重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表率作用,为其行为的矫正和良好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但是两者在所采取的方式和各自的表现上又有很大的区别。

中国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大多落在班主任的肩上,造成班主任的工作的繁杂,可能会陷入只关注班级群体的整体发展而忽略个别的成长的误区。由此一来,某些学生的学习或心理问题就不易被察觉,日积月累,易造成学生的不健康成长。英国学校普遍实行导师制度,导师一般带一名学生或几名学生,绝大多数老师都担任学生的导师,但对自己管理的学生负责,全面指导学生的品行、学业,负责考勤,家庭联系等,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他如何进行深人学习。同时还采取个别辅导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个人问题、心理问题、品德问题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班级的组织建设

(1)其实班级管理不只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学科教师同样也是班级管理者。在中国的小学,班主任通常会联合学科教师来组织班级管理,并需要其及时向自己反映班级情况。而在英国,导师制度的存在对学生的管理已经起到比较全面的促进作用,并且秉着自由教育思想,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是宽松的,缺少条条框框的限制,几乎认可他们所有不违反道德规则的行为,对学生的大部分思想予以包容。

(2)家长委员会的运用比较。英国的小学十分注重与家长的联系,每个学生都有一本记录簿记录簿上记载有学生的姓名、指导教师、开始时间、该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据存在问题制定的改进目标、计划和措施。学生要在此期间随身携带这个记录簿上课和回家。以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且让家长参与班级活动和班级管理,让孩子们觉得更亲近,从某个角度说更增加了亲合力,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但在中国的小学,缺少一个强有力的家长阵容,且一般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联系家长,如对个别特殊学生或特殊情况的处理需要家长配合时才采取。

(3)班级内部组织建设。小学班级的班干部选举一般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这在两国之间是相同的,但有时中国小学班干部的选择是由班主任的直接任命。且英国的更自由,有时采取学生自管的方式,比较灵活多样。

(三)班级管理目标设定的比较

尽管中英小学的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落实到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终身的发展,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班级策略和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落实到个人的。但是他们预先设定的目标又各有侧重,中国的小学班级强调的是群体发展而忽略个性的培养,因此培养的是一群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但英国却刚好相反,他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

理念,推崇个人价值至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中英小学班级管理比较的归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的差异

英国小学的管理体制是管理委员会控制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委员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校长是英国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及其对外民事活动中,校长拥有决策权和指挥权。因此,下放到各个班级管理的要求及所采纳的方式都是根据学生发展特征所制定的,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而中国小学的管理体制则是上级领导规定制,没有考虑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具有整齐划一的弊端,且是比较僵化而固定的,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不利的。

(二)管理理念的差异

深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的中国教师,在小学班级管理上也是采取类似的方式的,他们信奉集体价值至上而不推崇个人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教师的“权威”角色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一直推崇民主教育思想的英国则刚好相反,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因此,师生之间也是不存在阶级对立的,班级管理一切措施的制定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且注重个人的表现和个性的发展,这种理念在他们的宽松的班级环境的建设和班级教学中都有体现,由此他们的班级呈现民主自由的景象。

(三)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差异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是起主导地位的,因此,教师专业化素质的高低对于是否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是存在至关重要。英国小学实行教师专业化管理制度,有相应的教师专业化的认可制度、学校教育管理的鉴定制度、学校以及教师教育水平等级评估制度等。目前,我国仍然有很多中小学没有建立起对学校的评估制度,单纯的依据学校的社会表现而不是教师的专业程度来判定自我的竞争力。

(四)班级管理参与体的差异

一个班集体的建立不只是老师和学生事情,还关系到家庭和周边环境的参与。英国是一个人口较少且教育先进的发达国家,在人均生活水平及教育资金的雄厚程度都是优于我们国家的,。因此,它有条件也有资本来成立优美良好宽松优美的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在班级管理上涉及的参与体是丰富的,如导师制的成立,从而推动良好的班级管理的进行。同时,英国特别注重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大型活动和班级管理都会动用到家长委员会,既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之路,又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成立提供优越的条件。

四、对我国小学班级管理的启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建立宽松自由的班级环境。小学班级管理要以落实素质教育为宗旨,教育的本意是促进人的发展,教人求真、向善、爱美的师生互动、共同生成的过程。这就要求班级环境的建设应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建设宽松自由具有活力的班级环境,且在师生关系的建立中应遵循学生的民主自由地位,除了师生关系的建立,还有朋友关系的确定,而不是一种对立的现象。

2、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评价包括小学生评价的标准和内容要全面科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在于通过激励、反馈与调整促进教育目的实现或教育目标的达成。班主任对小学生的评价是教育质量观的核心,必须变单一评价模式为多元评价模式,评价要突出发展性和鼓励性,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和根本的位置上,张扬其个性,尊重其人格,释放其人能,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人格的养成而实施良好的班级管理。

3、进行民主管理,让小学生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小学生是班级的主人,让全体小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使班级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班内制度可在学生集体商议下制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非班主任的个人意志决定;班委会的成立也应遵循学生的意见,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决定,民主选取等等。通过自主管理,组织成员可以制定目标、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全面提升班主任素质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进步与发展的关键,也是学校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奠基石。

1、班主任要有敬业精神。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新世纪对班主任的基本要求,是当一名优秀班主任的思想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不仅仅是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2、班主任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新世纪的班主任应具备下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造能力和协调能力。班主任应全力投入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问题,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德育工作的开展。且协调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动用多方力量来参与班级管理

1、家长委员会的成立。我们可以借鉴英国小学班级管理与家长密切联系的模式,给每位孩子准备成长记录簿,记录孩子在学校的学业生活的点滴,并且坚持每天及时向家长反馈

使家长能同步关注孩子的成长动态。班级大型活动的开展可以动员家长委员会的参与,可以给予孩子亲和力并增强他们的兴趣与投入度。

2、副班主任制度的成立。小学生还处于人生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自主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方面尚不成熟,这导致了小学班级管理的内容的繁杂性。如果这些工作细节全部积累起来,那落在班主任肩上的担子无疑是很重的。假若成立副班主任制度(可从高年级学生或实习的大学生选取),他们可以辅助班主任来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心理。两者相映成辉,将推动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设。

通过中英两国小学班级管理的比较,我们在肯定自己的优势的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缺陷。如果英国班级管理的长处能为我们所用,相信对我们发展民族教育,提升国力必定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当然,由于国情和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英国小学班级管理的某些过于宽松自由的方面能否应用于我们这个深受儒家文化传统熏染的国度还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

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对话 “对话”是《课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对一般的阅读行为来 说,“对话”仅仅是读者与文本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而作为阅读教学来说, 则涉及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故《语文课程标准》是如此阐述的:“阅读 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 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 教学方式。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学 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 景,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 个性化解读。 (一)阅读教学“对话”的基本原则 1.对话是民主平等的 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实质上教师仍然

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教学对话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 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因而,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的 课堂氛围,与学生建立友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与生都乐于、善于 “对话”。 2.对话是互动共进的 即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 本的不同体验的方法,相互交换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教学是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 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特别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对比: 一、我国高考之类的选拔型考试,以其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表达了特定的人才偏好:脑子快,思维敏捷,语言机巧,对细微之处的觉察度高。与中国更注重人才的精细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对人才更多地讲究眼光、视野、对事物的综合把握、思考角度新颖、有创意等等。 二、中国教育所推崇的聪明更多地体现在猜度他人的思绪,揭开层层谜团,西方教育更推崇于自我潜力的开掘,以产生有别他人思路的创意。西方人比较注重人的发展潜质,中国人判断人的聪明与否,是当场显示的机智,而不是以后的发展潜力。中西方对智力的判断,前者更接近于小聪明,后者可属于大智慧。 三、西方人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宇宙自然的理解和控制,中国人则认为人类最高的智慧体现在对人的理解和控制。 四、西方的智慧标准更注重从无到有的发明创造,中国的智慧标准则是赞赏从直到曲的机智谋略。 五、西方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深刻揭示自然法则的理论家和巧妙利用自然力量的发明家,中国所推崇的聪明人多是精于处世且深谋远虑并随机应变的精明者。 六、西方人的智慧更多的是体现在理性思维上,而中国人的智慧多体现在感性思维上。 七、西方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而中国人更注重把文字作为文采学识展示的门面。“表达思想情感”自然是越简单越清晰越好,而“展示文采学识”却是越曲折越绕弯越显得精深。 八、中国的考试历来注重知识的复述、背诵、记忆,能够在大脑中大量储备书本知识,并在被提问时快速提取的人就被视作是高智力水平的聪明人。我国的学校教育总是鼓励学生饱读书本,并将熟悉书本知识视作学识渊博,而西方的价值观是,知识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体现其价值,所以学校教育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边思考边学习边创造。 九、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都集中在书本知识的灌输,以及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科技实验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课程即使在大学也很少,更不用说中小学。相比较,美国的中小学就已开设大量贴近生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园艺、电脑、缝纫、烹饪、木工、机械、摄影、绘画、乐器等丰富多彩的实用专业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对学生实行各种基础的技术培训,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了职业、行业与谋生,并使他们从中积累和发展了隐性知识。 中西方大学课堂教学比较 一、授课形式上。中国的大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课堂是教师为主导;西方大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课堂是学生为主导。这样概括也许有以偏概全之嫌,因为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同样也要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一味“把持”讲台而无师生互动,但就总体情况而言,中西方大学的教学确实存在上述区别。毫无疑问,除了实验课、实践课,中国大学的课堂教师讲授占了相当的份量,尤其是理论教学;而西方大学教师的讲授占课堂的比重十分有限,有的仅三分之一。在欧美大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除通常意义的讲授外,还有专题讨论会、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个人陈述、实验、讲座、实地调查、案例分析、辩论、个别辅导等,其中以课堂讨论为最,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学生们认为最精彩的课不是教授的讲授课,而是师生共同的讨论课。 二、在教学方法上。西方大学论辩占据主导地位。在对研习作品进行分析、拆解、揭示关系的基础上,教师从书中抽取出所有富于争议的命题,让学生进行直接考察, 然后展开辩论,使真理

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论研究的崛起

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论研究的崛起 发表时间:2018-07-16T17:07:21.08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作者:李勇 [导读] 中国古典美学是“生命体验”之学与“生命境界”之学。美的“本体”就是生命的“境界”。“生命”指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人的“精神生命”;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这种“生命精神”,所升华出来的是“生命意味”与“生命情调”。 (西北政法大学) 中国古典美学是“生命体验”之学与“生命境界”之学。美的“本体”就是生命的“境界”。“生命”指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人的感性个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人的“精神生命”;宇宙万物的本体生命凝聚出来的是这种“生命精神”,所升华出来的是“生命意味”与“生命情调”。“生命”被诗意地映照在“境界”里,就产生美。而这正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主旨,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灵魂底色。 一、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的思想启蒙与美学立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1908)中首次从美学视角标举“境界”说,以此既异于佛家之“六境”,又异于王昌龄首倡之“意境”。王国维将“境界”与“气质、格律、神韵”等在“本末”层面上加以言说,使“境界”真正成为一个美学范畴。虽然他对“境界”一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解释,但王国维的词论实以“境界”为核心展开的,它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意境”理论的总结,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真正理论形态的一个开端。深受王国维境界论的影响,朱光潜在他的《诗论》(1931)中,从“直觉”与“移情”、“隔”与“不隔”、“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等方面详 细阐述了中国诗歌境界理论,朱光潜不仅把王国维的境界说情趣化,同时也将这一旨趣拓展到宇宙和人生的领域,即著名的“宇宙的情趣化”和“人生的艺术化”之美学命题。冯友兰在《新原人》(1938)中以“觉解”为标杆,深入探讨了“境界”一词,并依此演绎出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其中“天地境界”正是中国古典美学所指谓的审美境界。宗白华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1943),从“意境”角度深刻而生动地诠释了“艺术境界”的美学内涵,并对其哲学底蕴、生命体验、艺术精神等方面进行大视角、多维度的研究,揭示了艺术境界与哲学境界、生命境界的内在关联,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自然观、生命观、人生观、审美观、艺术观等,均有精彩而独到的见解,在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的文化溯源与理论自觉 20 世纪后半期,伴随两次全国范围的美学大辩论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学热”,学界在译介西方美学著作的同时,也从新开始整理和挖掘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资料,开始认真思考和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致思模式和言说范式。李泽厚的《美的历程》(1981),以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示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近八千年中国灿烂多彩的审美境界与审美风格。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1985)中,系统梳理了从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司空图到王国维关于“境”、“境界”范畴的诠释,并将其思想渊源上溯到老子和庄子哲学。潘知常的《生命美学》(1991),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点,从人的生命活动出发考察人类的审美和艺术,并以此追问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关系,认为只有接着王国维讲,才有中国美学的未来,从而引发了“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争论。而今看来,“生命美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生命哲学”本色是一脉相承的,也更符合中国古典美学的特质。蒙培元的《心灵超越与境界》(1998),从心灵境界与生命体验之维度,系统梳理了自《周易》到当代新儒学各家的种种境界,该书虽然是写中国哲学史的,但以“境界”为主线爬梳中国哲学史的思想脉络,不失为一种新颖而有益的尝试,对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论的研究和探讨,无疑具有启迪作用。 三、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的哲学反思与理论建构。 21世纪伊始,秉承上世纪的学术成果,学界对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境界美学”理论充满信心,以期由此搭建与西方美学的对话平台。其主要旨趣与脉络如下: 其一,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放置于对“境界”一词的辞源学与范畴学的考察之上。王建疆的《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2006),对“境界”一词的历史流变以及“境界”与人生、审美、意象、意境等范畴的关联做了较为系统而详尽的梳理和研究。王振复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史》(2009),以道、气、象为主要维度和基本范畴,系统梳理和构建了中国美学范畴的历史、认为人类学意义上的“气”、哲学意义上的“道”与艺术学意义上的“象”,依次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本原、主干与基本范畴,各自构成范畴群落的互相渗透与相互论证。李明的《生命存在与心灵超越——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研究》(2011),从“境界”范畴的历史演变、涵义、理论特征等方面阐述了“境界”一词的理论内涵。刘凌在《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2012)一文中,对“境界”说的理论渊源、美学内涵、文化背景以及境界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诠释。 其二,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置于广阔而深邃的中国哲学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张世英的《境界与文化——成人之道》(2007),在中西传统文化与中西哲学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了人生境界的各种层面,认为哲学追问的根底决定着人生的境界与意义。他阐述了人生的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实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而“万有相通”的“审美境界”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作者重点梳理了儒道两家美学在“境界”层面上与“成人之道”的内在关联。朱良志的《中国美学十五讲》(2006),以生命体验、生命超越、生命安慰为灵魂底蕴,演绎和述说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种种境界,颇具哲学功底。李昌舒的《境界的哲学基础——从王弼到慧能的美学考察》(2008),也在中国哲学的背景之下诠释了“境界”的美学内涵。 其三,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升华为“境界本体论”并加以言说。陈望衡的《美在境界》(2007),在系统整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境界本体论”的美学思维框架,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国气派。作者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象”和“境”以及由此衍生的“意象”、“意境”、“境界”等是中华美学的审美本体,中国古典美学中一切审美快乐和评价均由此发生,而“境界”的本体则建基于更高的本体——“道”之上,它不仅单纯停留在艺术领域,也指向和延伸至生命存在的维度。 其四,将中国古典美学境界说鉴之于中国艺术本体和中国艺术精神。朱良志的《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2006),以“生命本体”为基点,以“生命体验”为运思模式,探讨了中国艺术在“生命境界”层面上所呈现的种种样式,并辅之以深厚的哲学底蕴与文化背景,进而又探讨了若干中国艺术部类(绘画、书法、园林等)的艺术精神与审美境界。而对于中国艺术其他部类如诗歌,则有吴言生的《禅宗诗歌境界》(2001)、禹克坤的《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2002)、陈伯海的《释“意境”——中国诗学的生命境界论》(2006),等等,皆取得

经典教育理念

经典教育理念

经典教育理念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31、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

现代司法理念与司法效率

(一)效率与司法效率的含义按照通常的理解,效率意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工作量。因此,如果工作是计时的,则在每个时间单元里完成的工作件数越多越有效率;如果是计件的,则完成每件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越有效率(2)。这样一种对效率的理解,提示了在时间投入和数量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把它运用于对司法活动的效率评价,则是:在单位时间里裁判的案件越多,或者裁判每个案件所用的时间越少,表明效率越高,反之说明效率低。不过,对效率的常识性理解尽管简明直观,却不够准确,从而容易让人起疑,从根本上说,效率确实涉及的是一种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关系,但是,投入不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还包括人力,物力,才力等各种费用的投入,产出也不只是一个数量的问题,还有一个质量优劣高低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各种费用的因素以及质量的因素纳入效率思考的范围,则会出现一种复杂的图象,即时间短、数量多并不当然地意味着效率高。实际情况可能是,时间花得虽少,费用却很大;数量虽然可观,质量却一塌糊涂,因而同样没有效率可言。将这样一种对效率的理解引入对司法活动的效率评价,则对以下几种情况都可以视为正效率的表现:(1) 减少时间或费用投入,提高司法产品的数量;(2) 减少时间或费用投入,提高司法产品的质量;(3) 同样的时间或费用投入,提高司法产品的数量;(4) 同样的时间或费用投入,提高司法产品的质量。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所说的司法效率的情况,是在法院既定资源状况不变的情况下说的,是法院通过内部改革、挖潜来实现的,从中国的实际和今后的发展看,法院无疑应该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投入。只有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提高司法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才有可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当然,资源永远是短缺的,即使法院获得了更多的投入,也不得不考虑司法的效率问题,考虑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好有限的资源问题。(二)追求有效率的司法公正公正是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效率是公正的保障和体现。“迟来的公正就是不公正”。这句古老的名谚充分说明诉讼效率是程序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罗曼·罗兰曾说:“如果你有一根手指夹到法庭这个鬼机关里去了,那就连胳膊也要再见啦!赶快砍掉胳膊,不要迟疑,要是你不想整个身体都陷进去的话(3)。”传统司法的恐怖有一半来自诉讼的久拖不决。列宁曾经这样批评司法中的官僚主义:案件的久拖不决,实质上是使貌似公正的判决变成一场骗局(4)。诉讼的目的在于使犯罪得到惩处,使争议得到解决,如果诉讼不讲求速度和有效性,必将使犯罪得到放纵、使社会发展陷于停顿,这将从根本上背离诉讼的目的。在案件数量和法官人数不变的前提下,诉讼效率与程序繁简、审限长短、诉讼期间、审判方式、法官敬业精神等均有密切关系,通过精心设计程序可以在其他要素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效率。同时,公正的程序还必须符合效益原则。效益是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具体到程序法中,效益原则要求以最少的诉讼成本,实现最大的诉讼收益或效果。国家设立司法机关、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调处矛盾、解决纠纷,虽非交易行为,但尽量减少投入、扩大产出的经济学原理仍然可以适用。诉讼周期、诉讼费用、诉讼程序的繁简、裁判结果的公正率等等,事关诉讼成本,都可能影响诉讼效益;而通过解决纠纷带来社会秩序的稳定、国家法律尊严和法治信仰的确立、社会公正的实现与伸张、被害人心理的安抚和平息、对纠纷的预防和抑制等等,虽然不能直接用金钱来衡量,但它们之于国计民生,地位之重要远甚金钱,这些加上通过“定分止争”带来社会资源的加速流转和最大利用、通过诉讼挽回的经济损失,构成诉讼产出,应当在诉讼中谋求最大值。公正的程序应该同时是投入少而产出高的程序。我国目前在程序公正和效率建设上应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笔者认为原因在于:1、公正是比效率更重要的价值。司法制度和司法程序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就在于它的公正性。2、相对来说,我国更欠缺程序公正的观念。(三)培育现代司法理念,提高司法效率1、培育现代司法理念要加强法官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只有对法官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法官才会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执法过程中,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法院领导和全体法官要继续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在解决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上下功夫,牢固树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为民执法的观念,确保在审判活动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新教育理念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新教育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从阅读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符合作者的愿望,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渗透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审美体验。其次从阅读教学过程来看,当教师把教学内容传授给教学对象时,学生平时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思维状态等,作为理解前的诸多因素,都会潜在地制约着自己理解的方向和层面。面对教师的讲解具有不同“前理解”或者受到不同的“期待视域”支配的学生总是择取与自己的知识结构相应的思路,接受并消化传授的知识信息。因此我们就会发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同一位老师的授课内容在每个学生心灵屏幕上投射的画面是各不相同的,它可以失去一些光彩,也可以增加一些亮色。所以说阅读教学的这个特点与其说是一种不足或缺憾,不如说是一个长处,因此它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创造的培养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 为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积极、主动的接受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激励思维。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基础。一位哲人说过:“在每个年轻的心灵中,都存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花,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点燃它”。小学生面对教材中出现的景物、人物、事件,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追根寻源的兴趣,当他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活跃的状态时,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抓住时

机,激励思维,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创新的新火花,形成熊熊烈火。 1、引导发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课文中语言材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培养思维重要且极有效的方法。例如:《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一位教师在学生理解这句话表明:“志愿军战士疼老妈妈”后提出一个问题“谁对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不少学生提出了新的看法,有的说这也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的心情”;还有一个学生提出这句话应改一改,如果加上一个“请”字不是更能体现战士对老妈妈的尊敬和爱戴吗?多有创见的新发现。 2、诱导想象。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思维能力就强。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热情诱导学生打大胆想象,给思维插上彩色的翅膀,,对课文内容多角度想象。阅读教材为儿童提供无数展开想象的语言情境,只要教师长期坚持引导,就会使学生丰富想象,滋润他们思维的心里。 3、比较指导。比较是优化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比较能使学生受到严格的思想训练,学会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方法,看到事物之间的差异。在阅读教学中不同文章之间可供比较方面很多,如思路比较、中心比较、线索比较、结构比较、语言比较、写法比较等等,只要教师启发得当,灵活来用其中一种,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虚实相间。阅读教学强调字词句篇的基本功训练,因此紧扣课文,切忌天马行空式架空分析。阅读教学中的虚实相间,集中表现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一)美国 一.总述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中美两国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发展背景,中国的传统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相比较而言,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注重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创造。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 二..幼儿阶段(3-6岁) 比如面对如何评价孩子,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方式。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老师有着绝对的权利,学生对老师只有服从。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幼儿教育中,很多父母都采取的是一种“打击式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表现有共同特征:自信心不够强、内敛、迷茫、对外界的评价非常的敏感。这其实与中国人的本性特征有很大关系,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是内敛、不爱表现自己,尤其是当面对外人时,许多家长习惯性的批评孩子,认为这种批评是个人谦虚的一种表现,这个时候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特点。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其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你的孩子会刺激别的孩子。这种有关幼儿评价的观念与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大相径庭的。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是以玩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一向是各国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美国的学前教育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还表现在美国幼儿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注重启发和引导孩子。幼儿园的教育中虽然也有常识、语言、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也没有教材,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幼儿的学习与否也是比较随性的。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尤其到了大班以后,明显地侧重于学,全国有统一的教育纲要,每个幼儿园有精细的教学计划和安排。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看中美幼儿教育的差异。 创造力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是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标志。实验调查结果表明,创造力高的儿童都具备兴趣爱好广泛、热情、自信、坚毅和能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每个幼儿都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科学家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开始。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但同时又缺乏对人类已有文化知识和经验的掌握,所以在理解他所接触的世界时,幼儿有其独特的视角,而这种独特的视角正是创造力的表现。幼儿理解的过程正是他创造力发挥的过程,他创造性地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未知的知识、技能、经验、情感等。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根据兴趣而学,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因此美国的科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同样是教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美国的教师偏向让幼儿亲自参加比较严格的实验过程。在教授孩子对环保问题的看法,美国的许多幼儿园都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环保问题,幼儿园会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些环保的材料:塑料瓶、纸杯等等,带到幼儿园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这些材料进行再利用,做成好看的玩具或者容器,让孩子明白环保和回收垃圾的重要性。再比如认识动物或者植物,老师会带领孩子外出野外参观,让孩子亲自去观察各种植物的不同特性,去亲身触摸和感知大自然。这种科学教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视让幼儿掌握科学探索技能和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而我国的教师习惯于

庄子境界论

庄子的境界论 一、《大宗师》:“以道为师”、“真人”的人生追求 1.“以道为师” 《大宗师》:大是赞美之词,宗即宗主,师就是学习、效法,篇名即表达了“以道为师”的思想。这个“道”是自然而然的生命流行之体,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他物为条件,不与他物相对,在时空上是无限的。 庄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修养去体验“大道”,他的修养原则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具体的修养方法包括“坐忘”和“心斋”。所谓“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即心对“道”的体悟与回归;所谓“心斋”就是“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即抛弃耳目试听,抛弃理性思维,了无念虑,自虚其心,恢复灵台明觉得功夫。 2.“真人” 《大宗师》从天人关系中把握“真人”的境界。何谓“真人”?在庄子看来,“真人”是天生自然的人,不再徒劳无益的人为造作中伤害自己的天性,专心做心灵虚静的修养功夫,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达到物我、主客、提案人同意境界的人才是真人。二、《齐物论》:“万物与我为一”的崇高境界 “齐物”的意思是“物齐”或“物论”齐,即使视现实世界的种种差别相为“齐一”,《齐物论》表述了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共同体,肯定了物我之间的融合。 在“庄周梦蝶”中,提出了“物化”的意境,庄子以它来表示一种彻底泯灭主客体之间的界限、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另外庄子以道观的视阈反对唯我独尊,主张破除成见,提出了“丧我”的工夫。通过“丧我”消解掉对自己的执着,走出自我,容纳他人他物,与万物相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 《逍遥游》反映了庄子的人生观,表现了其对人格自由的无限追求。“至人、神人、圣人”以及《大宗师》的“真人”都是“道”的化身。他们从不同方面来说庄子的理想人格。成玄英说:“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其实一也。”

经典教育理念

经典教育理念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

最新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构件

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概念与主要构件 近年来,有关现代司法理念的论述,渐成法学界尤其是应用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同志多次反复强调“要树立现代司法理念,确保司法公正”,充分表明了司法界高层关于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对维护司法公正重要性的认知程度。那末,何为现代司法理念?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却又是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构件的分析入手,试图对此进行解读。 一、现代司法理念的基本概念探究 (一)关于“理念”与“司法理念”的一般涵义 在谈及司法理念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对“理念”一词作必要的了解。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说,理念是事物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观念,是主体对特定现象的性质,内在精神、方法、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其一,它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道理、原理和精神;其二,它是被理解和认识的某种客观实在;其三,它是对某种特定目标一系列价值选择的结果。囿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程度的限制,理念有时可能是对对象合乎规律和目的的理解,有时也可能是对对象歪曲和错误的理解。学者范愉从法社会学角度指出理念具有如下特征:首先,理念具有客观基础,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纯主观的、先天和超验的东西。理念通常都是建立在其主体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历史条件之下的,与特定的社会和时代背景相联系。其次,理念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然的或普适的,能够通过外在表现形式和活动得以反映和验证。再次,理念是发展的,而不是静止和永恒不变的。最后,理念是相对的和多元的,而非绝对的和单一的 [1]。笔者认为,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理念”就是指原理和信念,它是人们对某一特定的社会现象或社会制度的认知和理解,并由此反作用

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演讲稿

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志: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法治是一种民主的生活模式、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今日的中国朝气蓬勃,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用先进、科学、正确的理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新时期我们政法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它的提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就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执法为民就是要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的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始终不渝地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我们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新的时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公正、高效的审判体系尤为重要!它关乎稳定大局,关乎民心向背,关乎法治事业的走向和进程。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办案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准确的把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切入点,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就是要从理念上更好

早期阅读教育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

早期阅读教育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 摘要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应该给幼儿创造一种全方位的阅读空间,早期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灵魂。教师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选择适宜阅读材料、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组织专门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巧用游戏、家园合作等方式培养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提高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应的能力,帮助儿童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增强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水平,最终可以促进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早期阅读早期阅读教育早期阅读能力早期教学理念 一、早期阅读教育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早期阅读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外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手段,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入学正规的书面语言学习做好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 传统的阅读启蒙教学看重集中识字与诗文阅读方面,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近现代社会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媒介日趋多样化,但是阅读仍然是主要渠道,这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经验、思想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幼儿来讲,早期阅读习惯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其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幼儿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还能启迪智慧,活跃思维,诱发创造灵感。 对于?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界定,但是如果我们在大教育观、整体观的指导下全面认识与实践?早期阅读?教育,可以这样认为:?幼儿早期阅读教

育?是指以幼儿自身经验为基础,在适当情境中,通过幼儿对文字、符号、标记、图片、影像等材料的认读、理解和运用,对幼儿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活动。它不是单纯的看书、识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结构相对完整、体系相对独立、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 二、阅读对幼儿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早期阅读有利于大脑的发育、成熟 据美国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信息约八成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大脑在生命早期飞速发展,因而视觉刺激对幼儿早期神经网络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发现,语言理解区域的发育比说话中枢早。正因为早期阅读是积极的视觉刺激,它通过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给婴幼儿以积极的刺激,从而加快了大脑神经组织的发育与成熟,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早期阅读有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 早期阅读的材料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性,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为活跃幼儿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幼儿边阅读,边联想,边思索。而良好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能力等,就在这看似简单的思索和幻想中发展起来。 (三)早期阅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婴幼儿期是认字阅读的关键期,根据相关研究,婴幼儿识字阅读活动从性质来看是属于模式识别与语言理解活动;而模式识别与语言活动的关键期都在婴幼儿阶段,因此,婴幼儿的认字阅读的关键期就是婴儿阶段。其次从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成熟和机能定位来看,阅读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部,即顶叶———枕叶———颞叶交界出的角回,从脑皮层的发育顺序看应在说话中枢前基本发育成熟。另外从以往个案研究结果看,婴幼儿早期阅读表现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

中西方教育理念有何差异 我国的教育使学生在不停地努力学习、努力提高。从小时候起,中国学生就被很浓的学习气氛包围。在压力的推动下,没有人会在激烈的竞争面前选择安逸。因为考试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如果你不按老师说的、书本上写的答,就一定是错的,这样就使学生不去研究为什么,就成了一种学习习惯。而西方国家的一个理念就是去研究为什么要学,这是一个习惯,这样才会创新。 一、我国学校教育理念与西方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观念陈旧,重知识积累轻知识应用 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十分钟就可以完成。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但我们的快进度是有代价的,即我们省略了动手制作的全过程,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不会知道照着书上的程序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试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在这样一个自己动手的全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思考、选择、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这样学到的原理,就不只是书本上的抽象定义,而是混杂着自己亲身经历和真实体验的生活道理。2.重共性而轻个性 创新能力的核心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基于个体的差异性。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重共性而轻个性,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灌输个人服从集体的社会观念。要求个体时时处处与大家保持一致。班级和学校都是集体的实物载体,个人在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制约下,学会了压抑自我。而在以集体主义消灭个人主义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个性色彩浓厚的创造型人格特质。反映在教学上,学校规定了统一的教学进度,学生们被动地适应老师。学得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只好“等”,还要强迫自己继续听已经明白的课堂内容。与此同时,学得慢、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在统一的教学进度要求下不得不“赶”,而“赶”得很吃力的学生往往失去了娱乐乃至休息的时间。总之,我们的学校教育忽视个体差异的存在,用一个尺码的鞋让所有的学生去穿。其结果必然是有的人要小脚穿大鞋,有的人却要削足适履。反映在考试上,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一个市采取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张试卷。在考试形式上比较单一,即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在学校统一的尺度下,学生被剥夺了合理、有效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同时对知识的好奇心、新奇感、自发的学习动力也会荡然无存。所以,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最薄弱之处是缺乏创新意识。 3.在教育管理理念上缺乏宽容精神和民主精神 缺乏宽容精神的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是扼杀个体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种制约不仅从外在的角度以社会控制的形式压抑个体创新思维的发展,而且从内在的角度以思维习惯的形式压制个体创新思维的生成。我国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权威型管理。东方教育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崇尚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班级管理上,以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忽视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学生的方式上,习惯于道德说教和批评训斥,不习惯坦诚协商;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以教师的单一讲授为主,师生双方均不习惯共同讨论与答疑。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严师出高徒”。“严格”是我国教师管理学生的突出特征,而教师的强权威性和学生的强服从性,则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突出特征。权威型管理因适用于应试教育而满足了现行教育的现实需要。应试教育需要的是挖掘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的潜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积累或记忆尽可能多的信息,而来自权威的强权式的压力能够迫使学生在短时间集中精力,排除一切杂念,靠爆发力取得短时记忆的最佳效果。但也导致了学生不仅难以形成民主精神、平等意识,而且也难以形成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及责任意识,并有依赖性强、选择能力低以及缺乏客观的判断力的发展趋势,致使个体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也不能正确认

教育理念名言集锦

教育理念名言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

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 摘要:刑法理念是刑事司法理念不可或缺的内容。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首先要求对刑法理念进行探讨,这种探讨应立足于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这一对范畴,并以此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做深入的挖掘。罪刑法定是以形式合理性为其价值取向的,因而应当建立形式合理性的刑法观念。如果不想使罪刑法定原则成为一个口号或标语,就必须注重它在司法实践中的贯彻和落实,这就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问题。罪行法定原则的司法化涉及司法体制、司法理念和司法人员的素质等问题,特别是应建立这样的司法理念:罪刑法定原则下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 关键词:刑法理念,形式合理性,实质合理性,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 一、刑事司法理念之重新定位 面向21世纪的刑事司法理念,这个命题本身就蕴涵着这样一个前提,我们传统的刑事司法理念需要转变,这种转变的背景就是法治入宪。法治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从法治概念中可以合乎逻辑地引申出刑事法治的概念。刑事法治是指刑事领域的法治状况。我认为刑事法治是法治的最低限度标准,或者说是法治的底线。因为在一个社会中,公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那么这个社会就很难说是一个法治社会。在刑事法治的建设当中,我认为,首先涉及到的是一个刑事法治理念的问题。过去的刑事司法理念是建立在专政的基础之上的,是把打击犯罪作为一个首要的目标来提出的,但在刑事法治的背景下,我们的刑事司法理念需要随之而转变。 首先我从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这样一对范畴谈起。在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当中有一个关键词,这就是合理性。应该说,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都追求合理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这种合理性又可以分为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合理性,这两种合理性是不同的。形式的合理性是指客观的合理性和手段的合理性;实质的合理性是指主观的合理性和目的的合理性。我们在追求合理性的时候总是想使这两种合理性兼而得之,也就是说既要想获得形式合理性,又要想获得实质合理性,但实质上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紧张的对立关系。对于这种紧张的对立关系,德国著名的学者家马克斯??韦伯曾经有一个生动的表述,他说:“法逻辑的抽象的形式主义和通过法来满足的实质的需要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避免的矛盾”。一方面是法的逻辑,另一方面是通过法所满足的实质的价值需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