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46616218.html,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作者:张玉周

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第03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亟须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现状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且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应采取强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和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推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3-0032-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然而,由于政策导向、经济增长、区位差异、要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化态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而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聚集又使得我国城镇化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的发展格局。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省域内部的城镇化水平均存在明显差距。首先,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来看,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2.8%、48.5%、46.0%和60.2%,东部地区城镇化率高出西部地区16.8个百分点。其次,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以东部地区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上海达到89.6%,最低的河北仅为48.1%,两者相差高达41.5个百分点。再次,从同一省份内部来看,以河南省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郑州达到64.8%,最低的周口仅为35.1%,两者相差高达近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无论是四大区域之间,还是四大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当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各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严重失衡,从长远看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而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

广西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生态环境优先

[标签:标题] 篇一:2015年广西公需科目广西生态文明试卷答(2015-9-20) 2015广西公需科目《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试题和答案(最新) 一.单选题.(各2分) 1广西湿地主要保护形式有(D)、湿地公园、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保护形式的保护。 A.湿地保护区 B.基本农田保护区 C.自然保护区 D.生态保护区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A)。 A.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B.流域或区域的工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C.流域或区域居民生活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D.流域或区域的农业用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 3广西的制糖业做到了把甘蔗从头到尾“吃干榨尽”,实现了(D)。 A.固体废弃物少排放 B.固体废弃物多排放 C.固体废弃物较多排放 D.固体废弃物零排放 4广西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量,把(B)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新建、技改、扩建的“两高”项目坚持“等量置换”。 A.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项 C.淘汰落后产能 D.开发布局调整 5《广西壮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对(C)的功能定位为,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地、有特殊价值的自然遗迹所在地和文化遗址等。 A.优先开发区 B.限制开发区 C.禁止开发区 D.重点开发区 6到2015年,力争广西1/3以上地级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废弃物分类收运和资源化利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力达到(C)。 A.10万吨/年 B.25万吨/年 C.20万吨/年 D.15万吨/年 7广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对外旅游交流和合作,积极宣传推介广西旅游,旅游对外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广西(A)获批边境异地办证业务。 A.四市六口岸 B.三市六口岸 C.三市四口岸 D.四市三口岸 8(A)是指柳州、来宾、河池市区域一体化发展。 A.柳来河区域一体化发展 B.北部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C.桂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D.梧玉贵一体化发展 9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国家(A)。 A.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 B.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10山口红树林国际重要湿地“三最”指的是地表温度最高、降雨量最少、(D)。 A.地表空气湿度最低 B.海水盐度最小 C.地表空气湿度最高 D.海水盐度最大 11《“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提出要按照清洁乡村、(B)乡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1)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前言 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在区域规模上的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 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70% , 全世界已有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 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的关键与核心。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他在1880年的《人口迁移规律》一书中提出了七条人口迁移规律: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 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 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 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 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 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雷文斯坦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渊源。 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 D. J. Bogue) 于20 世纪50 年代末明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为: 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的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区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亟须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现状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且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应采取强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和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推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措施。 标签: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优化;实证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的新时期,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3年的53.7%,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然而,由于政策导向、经济增长、区位差异、要素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化态势,在地理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而经济增长因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聚集又使得我国城镇化也呈现出空间差异性和空间依赖性的发展格局。 我国城镇化的空间差异主要表现为不同区域、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省域内部的城镇化水平均存在明显差距。首先,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来看,2013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率分别为62.8%、48.5%、46.0%和60.2%,东部地区城镇化率高出西部地区16.8个百分点。其次,从四大区域内部来看,以东部地区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上海达到89.6%,最低的河北仅为48.1%,两者相差高达41.5个百分点。再次,从同一省份内部来看,以河南省为例,城镇化率最高的郑州达到64.8%,最低的周口仅为35.1%,两者相差高达近3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无论是四大区域之间,还是四大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都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当前,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而各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以及省域内部城镇化水平差距过大,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严重失衡,从长远看会引发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从而影响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根据土地、水资源、大气环流特征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协调发展研究”(2014CJJ030);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142400410309);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项目“河南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研究”(2013B010)。

基于生态优化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开发策略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5-0007-03 基于生态优化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开发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12-10-09 作者简介:刘鹏(1990-),男,在读硕士刘鹏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系统总结了我国城市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试图在生态理念指导下提出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若干策略,为滨水空间的规划开发提供一些指导。 关键词:生态优化,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83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滨水空间,又称滨水地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是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空间范围包括200m 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惑距离为1km 2km,相当于步行15min 30min的距离范围。根据毗邻水体的不同,滨水区可以分为滨江、滨河、滨湖和滨海地区[1]。很明显,城市滨水空间凭其特有的水体环境优势,已经成为一座城市中集生态价值、景观价值、经济价值于一体的活力区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极富特色的“活动舞台”。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使得滨水空间的开发和建设成为城市政府和规划师关注的焦点。 1我国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规划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城市都意识到滨水空间的重要价值,陆续进行了一些较大规模的滨水空间开发项目。随着这些滨水项目的不断开展,很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1.1滨水环境破坏严重,生态优先原则缺失 由于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很多城市对自然环境的掠夺式破坏行为一直存在,城市生产与生活污水的无处理排放、垃圾的随意堆积致使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一些保存尚好的滨水景观被任意的掩盖、挤占、填埋,使原来完整的城市水系变得支离破碎。从而造成众多城市滨水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系统结构类型单一、空间异质性差、空间连接度低、破碎化程度高,滨水景观的动态、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2]。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城市政府和开发商在滨水区进行高密度“景观墙”式的开发建设,完全背离生态优先的初衷,以致出现建筑尺度失调,空地率下降,人口密度过高,这可能影响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使其抗逆能力降低。1.2土地使用功能单一,滨水空间活力不足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滨水空间应该成为市民聚集活动的舞台。然而很多城市滨水空间几乎全部用于居住开发,用地功能比较单一,没有考虑各种用途的互相依存与融合,若干个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切断,缺乏各种功能空间的综合组织和利用,很难满足市民对社会活动多样性和复杂化的要求,也不利于城市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形态单一的滨水景观设计也是造成滨水空间功能隔离与分化的重要原因,许多滨水空间由于单纯的公园绿地属性,缺乏吸引市民参与的商业和文化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导致夜间市民活动缺少,滨水环境受冷落,滨水空间活力不足。1.3城市历史特色缺失,“千水一面”现象突出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征。城市空间只有真正具有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增强城市空间可识别性的重要元素。但是目前我国许多滨水空间开发项目走入了误区,单纯追求所谓的现代化,规划设计手法单一,面貌形态大同小异,“千水一面”现象突出。 另外,很多城市在进行滨水项目开发时都不考虑城市的地方文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任何一种城市形态都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随意组合,它是地域文化在该地区长期积淀和作用的结果。由于大部分城市最初都是依水而建,所以它们的滨水区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资源,很多开发项目往往忽略了对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或大拆大建,破坏了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或忽略现状建筑形态的存在,任意在其附近进行“现代化”开发,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空间特色,使得城市空间形态杂乱无章。 1.4公共岸线连续性差,水城空间缺少联系 一些城市滨水区虽然规划建设了若干城市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但部分滨水空间仍被传统型“赖水为生”的产业或部分工业、商业建筑用地所占据,市民无法接近和享用,使得这些开敞空间零散分布、各自为政,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彼此割裂,城市滨水岸线的连续性得到破坏。 另外,很多城市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只局限于一河两岸,且仅处于平面层次的考虑,与城市其他开敞空间缺乏系统、富有生机的衔接,缺乏足够的开敞面,许多板式大体量的高层建筑阻碍了公众的观景视线,在心理上造成与滨水区的隔离,滨水空间的自然景观资源没有充分融入到城市中去,没有形成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2城市滨水空间开发规划策略研究 根据张庭伟等在其《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开发》一书中的观点,评价一个城市滨水空间开发项目的成功与否,主要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是否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繁荣,增加城市的经济总量,为市政府创造更多的税收;第二,是否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为更多的市民提供工作岗位;第三,是否有助于改善城市市容,反映政府的政绩,增强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自豪感[1]。除此之外,一个成功的城市滨水空间开发项目还应该能在不破坏城市滨水生态平衡甚至能够促进城市滨水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城市形态。 2.1实行多功能复合的滨水开发利用模式 作为一个结构复杂、极具价值的城市空间要素,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应突出复合的理念,使城市滨水地区成为以功能混 · 7 · 第38卷第35期2012年12月山西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8No.35 Dec.2012

优化空间布局 北碚区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五区四带” 北碚区辖5个街道、12个镇,全区面积755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这些土地如何规划使用?街镇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北碚区委书记龙华说,按照集聚发展、错位发展、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原则,北碚区将布局为“五区四带”。 “五区”作为重点板块 “五区”是北碚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板块,集聚了全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将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加快建设。 北碚城市功能中心区 包括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全域,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北碚政务、文化、金融、商务商贸中心。重点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现代都市形象,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态商住、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人文休闲等产业,积极营造宜商、宜居、宜游、宜业的人居环境。 蔡家半岛综合功能区 包括蔡家岗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与科技园区的综合功能。重点是坚持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高档次娱乐、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建成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端商务服务区和两江半岛宜居新城。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包括水土镇、复兴镇和静观镇。该区域是未来北碚新的就业居住中心和全市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强化产城互动,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注重城市建设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

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研发服务聚集区。 澄江生态休闲旅游区 包括以金刚碑为界的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和澄江镇全域。该区域集中体现北碚都市休闲旅游区的特色形象,是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会议和高品质生态商住为一体的都市文化型生态休闲养生区域。重点打造十里温泉城等精品项目,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主题公园,进一步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特色商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登山运动、生态湿地、水上娱乐等特色旅游,打造国际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 柳荫都市农业发展区 包括金刀峡镇、柳荫镇和三圣镇。该区域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坚实基础。重点依托都市周边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生产形态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林果、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四带”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四带”是四条生态走廊,其重点是保护性发展,为北碚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带”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好境内缙云山、中梁山、龙王山和金刀峡大景区一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 缙云山自然保护带 以缙云山山脉为主,从北向南纵贯北碚西部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重点是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维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深挖养生文化,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依山建设低密度高品质住宅,打造主城区独具特色的高端住宅区域。

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板块一: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知识点整合 1.最近,城镇化成为了热点话题,新型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 二是各城镇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我国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二中,主要是推动的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二——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中,“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4.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5.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 6.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有:

①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②基本原则二:四化同步,统筹城乡; ③基本原则三: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④基本原则四: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⑤基本原则五: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⑥基本原则六: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⑦基本原则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7.城市化三大标志:第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第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8.新四化”关系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9.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10.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11.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2.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

“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

“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 摘要:破解我国目前“空间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其突破口是土地征用体制的市场化。同时引入土地增值税和财产税来充实地方税基,从而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与“户口”相关的基本福利。土地制度、财税制度和户籍制度的联动改革,是解决我国高速发展过程中“空间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不匹配问题的有效政策组合。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正在经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从1995~200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39.9%增加到47.5%,而同期官方公布的人口城镇化率由29.0%迅速提高到43.0%(国家统计局,2007)。 高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自然伴随以城市建成区和工业发展区大规模扩展的“空间城镇化”进程。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市郊区的土地征用面积大幅度增加。近年来土地征用规模达到了每年16.7万~20万公顷左右,如果按人均0.6~0.7公顷地推算,每年大约有250万~300万农民失去土地(中国土地改革课题组。2006)。但在现有土地征用制度下,地方政府征地行为容易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表现在实践中。即是地方政府往往低于市场价格征用农地,或以市场价格转手获得级差地租,或同时低价出让土地吸引投资,而失地农民却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容易引起失业和社会不稳定现象。 但在中国“空间城镇化”大量占用耕地的同时。现有城市空间的扩张却并没有主要为不断进入城市务工的迁移人口提供生活用地。而是主要用于以工业开发区为主体的生产建设用地。为既有城市居民住房改善的生活用地(房地产用地)以及基础设施用地。在目前的户籍制度下,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城市政府为具有本城市户口的居民所提供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待遇,而同时他们中绝大多数因相对较低的收入而无法支付近年来价格迅速增加的商品房。结果是虽然目前中国城镇的外来迁移人口达1.24亿人,其中来自乡村的超过0.7亿人。但其中绝大部分仍然处在无法实现永久迁移的“半城镇化”状态。虽然有大量的内地农业人口涌向沿海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但他们却无法获得居住地户口。从而很难在迁入地定居下来。同时,人口的不完全迁移也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内部土地调整的压力。这是因为在现有户籍和农地制度下,即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并从非农业部门获得主要收入,但迁移人口由于在城市无法定居下来,仍然不愿放弃农村土地,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情况下,农村土地过几年就必须进行等调整的压力仍然存在。这就使得现有的土地承包法无法落实,并进一步对农业投资、土地的自由流转及其所带来的资源配置和交易收益产生负面影响。 上述“空间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不匹配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构成了我国高速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的主要矛盾。如何在既有体制下通过寻找有效的政策组合来逐步化解这些矛盾,在实现“空间城镇化”有序进展的过程中为流动人口和失地农民提供可持续的生计,并使得这些人群最后能够平稳地融入城市社会。成为目前我国政府未来10~20年中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基于对中国目前城镇化过程中主要矛盾及其原因的剖析,改革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以此为突破口,配以相关的财政体制、户籍制度改革。是解决中国高速发展过程中“空间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不匹配问题的关键。 一、“空间城镇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征地激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通过大规模的城市工业开发区建设和商住房地产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来进行“经营城市”。比如以土地资源比较稀缺的浙江为例。根据省规划部门统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五区四带” 北碚区辖5个街道、12个镇,全区面积755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这些土地如何规划使用街镇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北碚区委书记龙华说,按照集聚发展、错位发展、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原则,北碚区将布局为“五区四带”。 “五区”作为重点板块 “五区”是北碚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板块,集聚了全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将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加快建设。 北碚城市功能中心区 包括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全域,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北碚政务、文化、金融、商务商贸中心。重点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现代都市形象,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态商住、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人文休闲等产业,积极营造宜商、宜居、宜游、宜业的人居环境。 蔡家半岛综合功能区 包括蔡家岗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与科技园区的综合功能。重点是坚持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高档次娱乐、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建成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端商务服务区和两江半岛宜居新城。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包括水土镇、复兴镇和静观镇。该区域是未来北碚新的就业居住中心和全市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强化产城互动,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注重城市建设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研发服务聚集区。 澄江生态休闲旅游区 包括以金刚碑为界的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和澄江镇全域。该区域集中体现北碚都市休闲旅游区的特色形象,是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会议和高品质生态商住为一体的都市文化型生态休闲养生区域。重点打造十里温泉城等精品项目,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主题公园,进一步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特色商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登山运动、生态湿地、水上娱乐等特色旅游,打造国际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 柳荫都市农业发展区 包括金刀峡镇、柳荫镇和三圣镇。该区域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坚实基础。重点依托都市周边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生产形态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林果、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四带”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四带”是四条生态走廊,其重点是保护性发展,为北碚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带”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好境内缙云山、中梁山、龙王山和金刀峡大景区一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 缙云山自然保护带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福建日报]2014-01-07字号:T | T 2013年12月23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省石化等七类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近日由省政府印发实施。昨日,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我省出台《指导意见》的背景、意义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省政府制定《指导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 近年来,我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良好运行态势。但是在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招商引资缺乏统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局部地方比较突出,以及部分产业全国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带来企业效益下滑等方面。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对我省产业的空间布局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在起草过程中,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依据国家对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和省领导的多次指示精神,力求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一般竞争性产业,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对电子信息、新兴战略性等目前尚在培育发展中的产业,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性强和邻避效应突显的产业,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省发展改革委在文件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各设区市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和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先后进行7次修改和论证,选择对环保、生产要素具有较高要求的石化、汽车、船舶、冶金、水泥、制浆造纸和印染等七类产业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十大重点区域的重点产业发展提出合理布局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充分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对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和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对统筹区 域协调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防止同质竞争,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促进我省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和邻避效应,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对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意义。 问:《指导意见》对七类产业布局是如何考虑的? 答: 坚持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石化产业:石化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地发展积极性很高。但石化又是资源依赖性强,环境占用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布局密不可分,需要合理布局,一体化建设。 按照国家对炼化一体化、装置规模化、产业园区化、生产清洁化和产品高端化的要求,通过石化基地建设促进全国石化产业布局调整,引导石油化工项目在基地或园区集聚发展,以及我省环境承载能力,我省石化产业重点布局建设湄洲湾和古雷石化基地,适度发展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除以上三个区域外,其他地区不再布局新的石油化工中上游项目;同时明确全省新建的化工项目必须进入石化基地或化工园区(专

城镇化相关理论

1.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实行点轴开发的基本条件如下:①已经形成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能够提供进行大规模带状开发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③初步建立了一个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并具备能作为重点开发轴线的主要交通干道。重点开发轴的选择依据如下:①产业布局以交通干线为依托;②轴线地带经济已经有基础并有较大的潜力;③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高,水资源丰富;④轴线的开发对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较大。 点轴开发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城市的作用,实现产业布局与现状基础设施间的最佳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间、城乡间便捷的联系和专业化协作,形成有机的地域协作。 2 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职能上,城市是乡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与服务中心,它向乡村传输商品、金融、技术与信息,并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乡村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和蔬菜;在产业上,乡村往往在城市主导产业影响下发展的配套乡镇企业,它往往成为工业零配件生产和装配的打包者;在资源上,乡村拥有城市所短缺的山水田林风景以及水、土地等资源,城市则拥有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优势;两者互为市场,乡村是市区的工业品市场,而城市是乡村最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城乡一体化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_以杭州市为例_罗成书.caj

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 罗成书1 ,周 敏2 ,钱 苗 1 (1.浙江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杭州310027;2.杭州师范大学,杭州310036) 摘要:自行车骑行是旅游者体验目的地城市的重要方式,规划建设高效合理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已经成为众多旅游城市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以著名旅游城市杭州为对象,利用实地调查获得的数据和相关研究成果,从空间布局视角分析了杭州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优化和完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对策。结果发现,目前杭州的自行车服务点与休闲旅游点的空间耦合度较低、与旅游流网络特征的协调性较差。最后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关 键 词: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空间优化;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F592.7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1)04-0094-04 收稿日期:2010-04-02;修回日期:2011-06-01 作者简介:罗成书(1984-),男,浙江苍南人,经济师,硕士,主 要从事旅游规划研究, (E-mail )lcs_1984@163.com 。现代旅游体验模式和消费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以个性化设计、自组织实现和深度化体验为特征的散客休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需求转型的重要趋向。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快速交通的迅猛扩张对城市传统空间造成无形割裂,特别是在城市旧城区、休闲旅游区(点),快速交通设施建设更对传统的社区文脉、 自然与人文景观产生分隔,使得散客的都市休闲旅游品质大大降低。城市快速交通与城市旅游需求转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建立和完善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已经成为旅游城市的共同选择。同时,城市可持续旅游思潮的兴起, 要求城市旅游“既要协调城市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又要注重城市资源、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在呼唤绿色交通的出现 [1] 。在欧洲,已有里昂、巴黎、赫尔辛基、伦敦等30多个城市建立了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国内许多城市,如杭州、北京、上海、武汉、株洲等,也相继开始构建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在此背景下,优化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进一步满足旅游者通过骑行自行车体验目的地城市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城市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及其合理布局 1.1 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及其组成 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是一个由“慢行交通”衍生而 来的概念。慢行交通(slow traffic )通常是指靠人力等作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方式 [2] 。慢行交通系统(简称慢 行系统)包括自行车、步行、滑行、手摇船系统等类型。慢行系统在旅游交通领域的应用称之为旅游慢行系统, 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旅游慢行系统则称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节点、通道、分区和网络。其中,节点是指自行车服务点,具备自行车借还、旅游咨询、智能卡信息查询等功能,其基本类型主要有区域自行车调度中心、普通自行车服务点等;通道是指自行车专用道路,是连接各节点的旅游交通线, 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骑行享受;分区是指受都市休闲旅游点区域聚集的影响,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服务节点也呈现分区特征, 节点、通道在休闲旅游点集聚区首先形成 “自行车旅游慢行区”;网络是指各自行车旅游慢行区在都市范围内相互连通,最终形成都市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网络结构。 1.2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 根据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公共服务的提供程度,国 外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发展大致可分为私人自行车旅游和自行车共享系统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政府仅提供自行车旅游道路系统,私人拥有自行车;进入第二个阶段后, 政府或旅游区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设计专门骑行车道,修建完善自行车友好(bicycle-friendly )的服务设施(如停车场、维修部等),通过建立覆盖整个城市(区域)的自行车慢行系统,为旅游者提供通借通还、费用低廉(或免费共享)、方便快捷的自行车租赁服务。荷兰在20世纪60年代推出一项名为 “白色自行车计划”的社区自行车共享项目,是自行车共享系统的雏形①。 21世纪以来,自行车共享系统作为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大力推广。目前,已经有法国、丹麦、英国、瑞士、德国、加拿大、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城市建立了自行车旅游慢行系统。其中,法国 第30卷第4期2011年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30No.4Aug.2011 ①“Bicycle sharing system ” ,From Wikipedia.

生态安全格局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生态安全格局 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八大)在北京召开。此次大会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非常具体而专业地表述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并使用了“生态安全格局”这样的专业词汇,明确提出其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地位:“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一年之后,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指出应“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并具体提出应“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这其中涉及三个核心概念:国土利用的空间格局(包括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红线和主体功能区。这三个概念明确了将国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载体的定位。而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学术概念“格局”,尤其是“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的概念最早于1995年提出,是景观安全格局的一种。景观安全格局的精髓是把景观中的水平过程(包括雨洪过程、火灾蔓延、动物迁徙、城市扩张、农业开垦等)作为竞争性的空间控制和土地覆盖过程来理解,它们必须有效地克服空间阻力来完成这样的空间覆盖。换句话说,要维护某种过程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占据一个关键性的格局,这个格局就称为景观安全格局。景观安全格局研究主要针对中国国土和城市规划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紧张的人地关系问题,即保护和开发这两类基本的水平空间过程。在这两大类格局之下,可以细分为多种竞争性的控制和覆盖过程,形成包括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旅游用地等用地类型的格局。 正如围棋中的“金角、银边、草肚皮”所描绘的,无论对白方或黑方来说,占据“角”和“边”这样的空间位置都至关重要。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有时是互不相干的,但更多情况下是重叠的,如平原滨水地带,它们既是农业的高产地带,也是城镇建设的关键地段,更是保障生态安全的关键地段。必须强调的是,与围棋博弈不同的是,这场格局间 主编 俞孔坚 译 萨拉·雅各布斯 张健的博弈不是非赢即输,而是以平衡与和谐为目标的多赢博弈。其理论支点是博弈论关于平衡点或者安全点的研究—事实上,安全格局概念本身最初也是受到了博弈论中的“安全点”的启发。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护生态过程(如雨洪过程、动物栖息地和迁徙等)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格局,即空间意义上的生态底线,或称为生态红线。由于生态过程在当今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总是处于劣势,因此,确定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底线(生态红线)就显得格外重要,除了其科学的意义之外,还有环境伦理的意义。相仿,农业用地在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极易被侵噬,因此,耕地保护红线也至关重要。好在中国政府对粮食问题一直较为关注,所以有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概念—这一数据的准确性暂且不论—但相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来说,农业生产格局的保护要受重视得多。 真正使生态安全格局被提升到今天这样高度的是十八大之后新一届政府的认识水平。过去30年的城市扩张带来的一系列生态安全危机日渐凸显,特别是近年来的城市洪涝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但相较于农业生产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或生态底线空间的研究、规划和管理等则相对滞后得多。过去30多年,尽管在达成三个格局的和谐方面,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机会,但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今天来推动关于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中国的经验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早开展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以及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个格局提供借鉴。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 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优化空间布局北碚区规划“五区四带” 北碚区辖5个街道、12个镇,全区面积755平方公里。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这些土地如何规划使用?街镇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北碚区委书记龙华说,按照集聚发展、错位发展、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原则,北碚区将布局为“五区四带”。 “五区”作为重点板块 “五区”是北碚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重点板块,集聚了全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将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加快建设。 北碚城市功能中心区 包括天生街道、朝阳街道、龙凤桥街道、东阳街道、歇马镇全域,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该区域定位为北碚政务、文化、金融、商务商贸中心。重点突出历史文化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现代都市形象,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态商住、商务商贸、科技研发、文化创意、人文休闲等产业,积极营造宜商、宜居、宜游、宜业的人居环境。 蔡家半岛综合功能区 包括蔡家岗镇、施家梁镇、童家溪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区与科技园区的综合功能。重点是坚持产城互动、集约发展和集群发展,加快完善城市主干路网和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高端商务、高档次娱乐、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调整升级产业结构,建成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端商务服务区和两江半岛宜居新城。 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区 包括水土镇、复兴镇和静观镇。该区域是未来北碚新的就业居住中心和全市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强化产城互动,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注重城市建

设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推进,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信息服务、高端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研发服务聚集区。 澄江生态休闲旅游区 包括以金刚碑为界的北温泉街道部分区域和澄江镇全域。该区域集中体现北碚都市休闲旅游区的特色形象,是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会议和高品质生态商住为一体的都市文化型生态休闲养生区域。重点打造十里温泉城等精品项目,建设一批国内一流主题公园,进一步完善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和特色商贸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登山运动、生态湿地、水上娱乐等特色旅游,打造国际温泉休闲旅游目的地。 柳荫都市农业发展区 包括金刀峡镇、柳荫镇和三圣镇。该区域不仅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也具有发展都市农业的坚实基础。重点依托都市周边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生产形态和人居环境,大力发展花卉苗木、蔬菜林果、体验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打造全市重要的都市农业示范基地。 “四带”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四带”是四条生态走廊,其重点是保护性发展,为北碚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带”的提出,是为了保护好境内缙云山、中梁山、龙王山和金刀峡大景区一带的生态环境,促进特色旅游业发展。 缙云山自然保护带 以缙云山山脉为主,从北向南纵贯北碚西部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重点是突出保护生态的首要任务,维护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深挖养生文化,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