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现状及进展概况概要

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现状及进展概况概要

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现状及进展概况概要
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现状及进展概况概要

一、项目概述-项目概述

招标内容与技术规范及要求 一、项目概述 医院现有病案记录为纸质材料,查询利用很不方便,而且占据了大量的存放空间,还存在病案损坏泄露的安全风险。目前医院已经建设了电子病历,为临床医疗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为了更方便医生调阅原来的纸制历史病历,因此有必要将医院纸制病历数字化,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不但可以实现病案的数字化,更为重要的是为临床医生的信息共享利用提供方便,而且通过制作各种统计报表,为医院领导、各临床科室提供决策分析,体现现代化医院的规模和水准,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还能提高病案管理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使得珍贵的病案资源得以充分地为社会服务。 在对现有纸质病历的数字化过程中,为了切实保证病人的隐私保护,必须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尤其是干部保健病人的资料根据国家规定属于严格保密范围,因此在诸如病案数字化加工、出入库管理、检索利用等环节都应该符合要求,同时对相关人员做好严格的保密制度,签订保密协议,避免在加工过程中产生任何泄密问题,这将是本项目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项目要求 (一)技术要求 1.能够完成院方至少700万页的历史病案数字化工作,以实际翻拍加工数量结 合首页录入量结算项目款项。 2.兼容性:数字化病案图像浏览等软件兼容好,能方便医院后期的信息整合和 调用等。必需充分了解我院现有病案数字化项目现状,整合为统一应用,统一成一个界面调用所有数字化相关数据,并提供厂商承诺函,如查实未能达到院方要求的承诺被视为虚假应标,院方将追究其责任,并终止合作。 3.系统能够支持详细信息,可录入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出院日期,入 院日期以及出院科室信息。 4.对原始纸质病案应用数码技术分页数字化加工制作,形成数码图像。 5.图像高清,数字化病案的图像尺寸为2048×1536(310万像素)及以上,必 须同时提供彩色图像和黑白图像二份图片。 6.原始纸质病案可以使用条形码技术装箱保存,定位管理,便于对原始纸质病 案的快速查找。

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一)基因工程的定义、诞生及重大发现 基因工程是利用人工的方法将DNA在体外进行切割,再和一定的载体拼接重组,获得重组的DNA分子,然后导入宿主细胞或者个体,使受体生物的遗传特性得到修饰或改变的过程。 基因工程的正式诞生是以斯坦福大学的Cohen等人于1973年建立的基因工程的基本模式为标志。Cohen的实验向人们证实,基因工程很容易打破不同的物种之间的界限,可以依据人们的目的和意愿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甚至创造新的生命类型,因此把这一年定为基因工程诞生元年。基因工程得以诞生完全依赖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研究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概括起来,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在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理论上的三大发现和技术上的三大发现对基因工程的诞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基因工程理论上的三大发现: (1)1928年,英国医生格里菲斯发现了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 (2)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明确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的机制 (3)1961年,以莱文伯格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1966年全部破译了64个密码,编排了一本遗传密码字典。 基因工程技术上的三大发现: (1)DNA分子的体外切割和连接。 (2)利用载体携带DNA片段 (3)大肠埃希菌转化体系的建立 (二)园艺基因工程的介绍 园艺基因工程具有的特点:1、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园艺植物遗传资源丰富3、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4、染色体基因组庞大而且往往是多倍体。 园艺基因工程主要包括:目的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的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细胞培养及蜘蛛再生、转化植株的筛选与鉴定等。 园艺基因工程的研究与发展的领域:1、花卉基因工程2、果树基因工程3、蔬菜基因工程4、药用植物基因工程 -----------------------文献 (三)基因工程在农业中应用实例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世界上不少地方视频的供给都成了大问题。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为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可培育出具备抗寒、抗旱、抗盐碱、抗病等特性的品种,使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范围大大增加。 (1)提高植物固氮能力和光合效率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与合成脯氨酸有关的基因,将其转入固氮菌后,后者获得了即固氮又抗盐的能力,从而有助于植物的生长。植物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其产量的多少,英国剑桥的植物育种所研究了如何转移叶绿体基因,将其中的高光效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品种中去,以增强其光和效率,从而能产生更多的粮食。根瘤菌可帮助豆科植物固定、吸收和利用空气中游离的氮,科学家们曾把肺炎克氏杆菌的孤单基因转入大肠杆菌,是大肠杆菌也能直接利用空气中的氮。日本已成功将固氮基因转入到水稻根系微生物中,这种微生物可向水稻提供1/5的需氮量,因而可减少氮肥的使用量。 (2)提高粮食蛋白质含量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使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菜豆中提取了储藏蛋白质基因,并将其转移到向日葵中后,表达了该基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把玉米醇溶蛋白基因转移到了向日葵根部的细胞中。这些实验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Word资料●本课题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如何申报与论证博白县教育局教研室朱汝洪发布时间: 2009 年 4 月 2 日19 时24 分一、课题申报的基本步骤第一步: 阅读各级课题申报通知,明确通知的要求;第二步: 学习研究课题管理方面的文件材料;第三步: 学习研究《课题指南》,确定要申报的课题(可以直接选用《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也可以自己确定课题);第四步:组织课题组,认真阅读关于填表说明的文字,研究清楚课题《申请评审书》各个栏目的填写要求;第五步: 根据《申请评审书》各栏目的要求分工查找材料和论证;第六步: 填写《申请评审书》草表;第七步: 研究确定后,填写《申请评审书》正式表(一律要求打印);第八步: 按要求复印份数;第九步: 按要求签署意见、加盖公章;第十步: 填写好《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第十一步: 按时将《申请评审书》《课题申报材料目录表》和评审费送交县教研室科研组转送市教科所(也可以直接送市教科报,但必须报县教研室备案)。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1、课题的选题方法。 一是从上级颁发的课题指南中选定;二是结合学校的实际对课题指南中的课题作修改;三是完全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题。 2、课题的选题要依据的原则。 一是符合法规和政策;二是切合当地和学校实际;三是适合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切中当前教改热点。 3、课题名称的规表述。 ①研究,如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 ②实践与研究,如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③应用研究,如合作学习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④实验与研究,如杜郎口模式的实验与研究。 ⑤探索与研究,如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三、立项课题的论证例说(以2009 版市课题申报表的要求为准)1、课题论证的含义。 课题论证,也叫论证与设计、设计与论证,是对所要申报的课题的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容、研究重点、研究难点、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研究条件等进行的阐述与设计。 2、课题论证的包括的容。 不同级别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申请、评审书)要求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容: 一是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论证,二是关于对课题实施的论证。 3、课题论证例说。

高铁用材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高铁用材料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陈静波 2010-12-1

高速铁路是指 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 轨距标准化),使营运速率 达到每小时200公里以上, 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 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 时250公里以上 的铁路系统。

世界高铁发展状况 ?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新干线于1964年成功运营,最高时速300公里。 ?目前已有11个国家和地区共14,000余公里高速铁路投入运营。 中国40% 日本17%法国12% 德国9% 其他22% 世界高铁运营里程分布图

日本新干线 法国TGV 德国ICE 京津城际高铁

我国高速铁路现状2010.08.18 来源:人民网 目前,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已达到6920公里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其中: ?新建时速250~3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4044营业公里 ?既有线提速达到时速200~250公里的高速铁路有2876营业公里 ?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有1万多公里 ?全国铁路每天开行高速列车1000列左右,平均上座率达到101.7%。高速铁路为广大旅客创造了美好生活

中国大陆目前已开通的高铁线路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通车 2009年4月1日,石太客运专线通车 2009年9月28日温福、甬台温铁路通车 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建成通车 2010年1月28日,郑西高铁相继建成通车 2010年4月26日,福厦高铁通车 2010 年5月1日,成灌高铁通车 2010年7月1日,沪宁高铁通车 2010年9月20日,昌九城际高铁通车 2010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通车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植物基因工程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 正文: 作为21世纪科技的重要发展项目,基因工程技术在植物方面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超远缘育种,克服不亲和障碍 我们知道,在作物育种中最早应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种技术已在花卉、药材、森林和农作物育苗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已在甘蔗、人参和马铃薯等方面收到显著经济效益。此外,还可从培养细胞或再生植株选择所需要的突变体。如Shepard(1983)从马铃薯培养物中选出一种能抗腹疫病(Phytophthorainfectans)的抗性植株以及利用培养细胞生产诸如喜树碱等化合物。但以上方法只是同类植株的基因改变。此外人们还对植物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研究。但是植物细胞融合后性状的表达,取决于它在以后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是否发生交换或丢失情况。[1]但到目前为止,由融合的细胞而能培养成植株者容寥寥无几,这可以说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的最早例子。如果说细胞融合可以克服种属之间不亲和性,而基因重组则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了。动物基因如萤火虫的发光蛋白基因,寒带鱼的抗冻蛋白基因,蛇、蝎的毒液基因等也已转移给作物,分别获得能发光的转基因烟草,抗寒的转基因甜菜、转基因番茄和抗虫的转基因棉花等。[2]由此可见,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后引发的改变是巨大的。 2.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强作物改良力度,促进品种更新换代 作物改良基本有两方面,其中提高作物品种的光合与养分效率、病害与虫害抗性正在成为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重点,促使作物品种适应低温、干旱、雨涝、土壤瘠薄和盐碱以及温室效应等新旧灾害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也已成为基因工程育种的主要内容。 农业生产中,增加粮食产量无非依靠两种途径:一是提高作物品种的生产能力;二是减轻环境因素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据报道,全世界每年因虫害、病害、草害以及寒冷、干旱、盐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所造成的损失令人惊叹:全球每年因虫害与病害所造成的作物减产达30%以上,因杂草所损失的粮食至少在10%以上,再加上低温、干旱和盐碱等各种因素,全世界每年至少要损失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3~5] 同时,为了防治病虫害及杂草等,还要施用大量的化学农药,这不仅消耗大量的能源,更严重的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破坏。为了摆脱上述困境,从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开始研究和利用转基因抗性植物来预防病虫害和杂草等,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传统作物育种技术相比,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遗传育种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方面由于它可以将特定的抗性基因定向转移,因而成功率较高,可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育种工作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是其基因来源打破了种属的界限,除了植物基因以外,动物和微生物的抗性基因都可以作为外源基因转人植物基因组中,并获得表达。[6] 3.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拓宽应用研究,扩大生产领域 随着转基因植物技术日益成熟,利用植物的生物反应器作用,进行贵重药品、人畜疫苗和精细化工等的生产,因具有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吸引力,正在成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新兴热门领域。现已成功地将干扰素、胰岛素、多肽抗体、人血清白蛋白等基因转给植物进行这些药物的生产。美国现已得到多肽抗体转基因烟草,美国还在通过转基因植物研制麻疹、乙肝、艾滋病等疫苗,甚至成功地获得了口服植物疫苗。现国际上正在出现研制营养药物的新思路。此外,现还大量进行用于塑料、染料、涂料、洗涤、香料、润滑剂等的转基因植物研究。据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 2 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 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 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2)研究文学自译现状,探究文学自译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廓清自译的概念和内涵。借助 对自译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研究,并通过梳理自译理论,旨在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以及发现其对翻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启示,并希望能指导翻译实践,揭示文学自译在翻译研究 中的实际价值和理论意义。 (3)译者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决定着翻译的过程。自译作家的创作与翻译思想在其自译作品中 有着明显体现。自译作家的创作在语汇、句式、节奏等语言形式上对翻译有促进。其创作为翻译提 供了丰富的语汇,特别是在翻译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前的创作可以为其带来灵感。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 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译行为及其自译作品,目的在于分析出自译这种翻译方式存在的特殊性 并揭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2)本项目以文学自译研究为主题,并选取我国著名自译作家林语堂、白先勇、张爱玲、萧 乾等四位自译作家为例,通过考察其个人创作观与翻译观,对比分析其自译作品是如何在各自创作观 与翻译观的引导下得以实现的,试图解释翻译过程即译者是如何进行自译的?自译和译他究竟有何不同? 进而试图揭示同为“环境性转换语者”的自译家们的自译活动有何“共性”与“个性”。 这对推动文学自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翻译理论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 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 Grutman( 2004)、Popovic( 1976)、Whyte( 2002)等学者。其中 Grutman 的定义不仅“准确” ,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 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 ,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 2)双语写作视域的自译理论。西方自译研究一个显著特点是立足双语写作视角,如Fitch (1988)、 Beaujour ( 1995)、 Beatson ( 1999)、 Scheiner ( 2000 )、 Liberman ( 2005)、 Trzeciak ( 2005)、 Hokenson & Munson ( 2007)等。最值一提,Hokenson & Munson ( 2007)将自译文本和 自译者同时并置于西方中世纪以来的社会和学术发展史中,从自译实践活动描述和自译理论分析两 个角度,详述了西方翻译史上自译现象:①首次清晰梳理了西方自译史并科学划分为中世纪与文艺 复兴时期( 1100-1600 )、近代时期(1600-1800 )和现当代时期(1800-2000 )等三个发展阶段。 ②对自译与双语写作进行平行研究,认为自译文本的关系可以视作在一个转化性语者的共同带中,以 文化间代表的方式展现了两个文本间的策略性关系。如果把自然双语者称为自然性双语习得者,那么 自译者则可称作策略性双语习得者。这一视角为双语和自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③从“作者中

高速受电弓与接触网受流安全的可靠性分析

高速受电弓与接触网受流安 全的可靠性分析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高速受电弓与接触网受流安全的可靠性分析 2009-6-24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学院供稿 目前,高速铁路蓬勃快速发展,并以其稳定性、高速度以及舒适性被各界关注。同时也出现了与高速铁路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高速弓网受流稳定性,安全性问题等。为了保证高速动车组的稳定运行,高速接触网需要通过与受电弓之间的接触来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随着速度的提高,高速接触网的动态变化显著增大,受电弓与接触网之间会出现离线现象,受电弓会因为磨损等产生划痕甚至损坏。因此,需要对高速受流的动态特性以及进行这种动态变化的范围进行研究,以保证受流的安全性。 接触线与受电弓的相互作用决定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其相互作用依赖于受电弓和接触网的设计方案及大量的参数。当列车由普通速度提高到高速运行时,受电弓与接触网的相互作用显得极为重要,因为电能传输是限制实现最高速度的一个因素。评价和预测接触特性需要通过线路试验进行计算并确定其客观标准。通过模拟方法和新的测量方法,对接触特性的理论研究,已经有所进展和发现。因为受到对实物进行试验和试运行范围局限,所以模拟方法的采用特别有助于开发新系统并提高性能要求。 受电弓—接触网系统要求通过连续的,即不中断的电气和机械接触给牵引车辆供电,同时要使接触线和滑板的磨耗保持尽可能低的程度。电能传输系统,特别是接触网投资高,期望其能达到使用寿命长,维修少的目标要求。检测既有接触网接触特性,可作为评价和检测接触网设备的一个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检测局部缺陷的途径,以便消除缺陷。 鉴于对相关文献的参考,本文在可靠性工程理论基础上,对高速下受电弓与接触网的监测及弓网受流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基于FTA建立了接触网与受电弓的可靠性模型,提出了一套评价高速弓网关系的可靠性指标体系。 弓网受流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接触网的可靠性模型

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年产10万吨粉葛燃料乙醇建设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 项目基本情况 近年来国际汽油价格持续走高,世界各国都加紧了替代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燃料乙醇属生物质燃料,是首先研制成功并应用到生活中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燃料乙醇在国际上形成了在汽油中添加一定的燃料乙醇、用燃料乙醇取代部分汽油的趋势。用燃料乙醇取代部分原油,减少原油消费,可帮助解决我国原油短缺问题。特别是2008年四川省发生“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面广、损失严重。四川省进行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对能源的需求显得十分迫切。因此,作为替代化石能源的一种发展方向,由四川剑南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在四川省德阳市实施的“年产10万吨粉葛燃料乙醇建设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工业[2006]2842号)的要求“因地制宜,非粮为主。重点支持以薯类、甜高粱及纤维资源等非粮原料产业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能源[2007]2174号)“在2010年前,重点在广西、重庆、四川等地,建设若干个以薯类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试点项目”。项目选择非粮作物—粉葛作为生产燃料乙醇的原料,满足上述要求。项目建设主体为10万t/a燃料乙醇生产装置,建设内容不含粉葛原料供应及种植基地建设。 在四川省德阳市建设以全粉葛为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有利于解决国家和四川省原油短缺问题,有利于四川省“5.12”地震灾后重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项目拟建厂址位于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孝德镇苦葛村,占地约为187亩,项目总投资约46990万元。 2 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2.1 燃料乙醇生产装置与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006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其中第四章第十六条指出:“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鼓励生产和利用生物液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探析(一)

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探析(一) 摘要从叶绿体的概念、转化优点、转化主要过程及方法等方面概述了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应用,包括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合成有机物质、生产疫苗、增强植物抗性及在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等,并提出叶绿体基因工程存在的问题,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叶绿体;基因工程;发展;应用;存在问题;展望叶绿体作为植物中与光合作用直接相连的重要细胞器,其基因组的功能也因此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882年Straburger观察到藻类叶绿体能分裂并进入子代细胞;1909年Baur和Correns通过在3种枝条颜色不同的紫茉莉间杂交得出,质体是母本遗传的。人们便开始对叶绿体遗传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1988年Boynton等首次用野生型叶绿体DNA转化了单细胞生物衣藻突变体(atPB基因突变体),使其完全恢复光合作用能力,标志着叶绿体基因工程的诞生2]。叶绿体基因工程作为一种很具有发展前景的植物转基因技术,在植物新陈代谢、抗虫性、抗病性、抗旱性、遗传育种等方面都将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叶绿体基因工程概述 1.1叶绿体简介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一种半自主型的细胞器,能够进行自我复制,含有双链环状DNA。叶绿体DNA分子一般长120~160kb。叶绿体DNA有IRA和IRB2个反向重复序列(分别位于A链和B链),两者基因大小完全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它们之间有1个大的单拷贝区(大小约80kb)和1个小的单拷贝区(大小约20kb)。 1.2叶绿体基因组转化优点 叶绿体基因具有分子量小、结构简单、便于遗传的特点,故相对于传统的细胞核遗传更能高效表达目的基因,这是因为叶绿体基因本身拥有巨大的拷贝数3]。叶绿体基因可实现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避免位置效应和基因沉默;遗传表达具有原核性;安全性好,叶绿体属于母系遗传,后代材料稳定;目的基因产物对植物的影响小。利用叶绿体基因转化的这些优点,可以加快育种速度和效率,节约育种时间。 1.3叶绿体转化的主要过程 叶绿体转化过程通常分4步:一是转化载体携带外源目的基因通过基因枪法或其他转化体系导入叶绿体;二是将外源表达框架整合到叶绿体的基因组里;三是筛选具有转化的叶绿体细胞;四是继代繁殖得到稳定的叶绿体转化植物4]。 1.4叶绿体转化的主要方法 依据叶绿体转化的主要过程,生物学家相应地研究若干种叶绿体基因转化的方法,其中常用的叶绿体转化方法:一是微弹轰击法。将钨粉包裹构建完整的质粒载体,用基因枪轰击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然后对重组叶绿体进行连续筛选,不断提高同质化水平,最后获得所需的转基因植株5]。二是农杆菌T-DNA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外源目的基因、选择标记基因等构建到农杆菌的Ti质粒上,然后通过与植物组织或器官共培养,最后把所需外源基因转化到叶绿体并获得表达。三是PEG处理法。只需将构建好的质粒(含外源基因、标记基因、同源片断、启动子、终止子等)在一定的PEG浓度下与植物原生质体共培养。 2叶绿体基因工程的应用 2.1提高植物光合效率 植物的光合效率非常有限,太阳能的很小一部分可以转化为植物所需要的能量,从而转变为人类需要的产品。植物光合效率取决于Rubisco酶的丰富度。Rubisco酶一方面可以制造可溶性蛋白,另一方面也可以限制CO2合成。人们可以通过2种直接的方法提高光合速率:一是加速酶催化的循环过程;二是提高酶的特性,减少光呼吸浪费的能量6]。很多科学家正试图通过提高Rubisco酶来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而其中拟南芥和水稻的定点整合试验取得了重大突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21世纪的今天,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善了教育教学环境,推动了新型教学方式的诞生。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丰富资源,逐渐改变了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方式,许多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教学面貌发生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其他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2.选题意义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占学生每天在校时间的70%以上,而且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教育,都要体现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里。华东师大校长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丰富的生命与生命的多方面接触和碰撞,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而开展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协调的。 将网络化信息化功能引进课堂,创设温馨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引导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投入群体活动中,对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 3.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在素质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有意义。网络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温馨课堂,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创新的教学方式,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积极探索通过网络化信息化手段创建“温馨课堂”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在信息化环境中,探索实践“温馨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2.研究内容 (1)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创建“温馨课堂”。 (2)信息化环境中,“温馨课堂”新的教学方式的探讨。 3.主要观点 本课题研究以信息化、网络化为背景,以多媒体手段为媒介,以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温馨课堂为切入点,形成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总结出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温馨课堂的要素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验证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真正使命就是要把学生摆在学习主体的地位上。教师教学的一切形式就是要为学生能力素质的形成铺桥架梁。既关注学生的学,也关注教师的教,使教与学和谐统一,是温馨课堂教学方式想要实现的效果。 4.创新之处 本课题研究关注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创设温馨课堂环境的作用,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作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为切入点,研究多媒体的恰当使用如何来调控课堂氛围,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如何辅助、推动教学,形成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更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阅与学习,了解研究前沿的最新动态,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高速列车受电弓的优化设计

高速列车受电弓的优化设计 摘要:针对高速列车空气阻力增大影响速度提升的问题,受电弓对高速列车空 气阻力影响较大,通过对高速列车受电弓进行研究,优化受电弓设计,提升弓网 系统的受流质量,进而降低列车空气阻力。本文简单介绍了受电弓模型的建立与 分析、优化设计。 关键词:空气阻力;受电弓;优化设计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速列车发展越来越快,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对于高速列车而言,其通过受电弓获取电能,这样才能够使其电机得以运行[1]。当然对高速列车进行 提速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这样能够使其速度达到要求[2],但高速列车的速 度越大其所受的阻力越大,针对该问题,通过对受电弓进行优化设计,能够有效 提升弓网系统的受流质量,进而降低列车空气阻力,其对我国高速列车的发展具 有积极的意义。 2 受电弓模型建立与分析 供电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其能够使高速列车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而受电 弓一旦离线则会给列车的运行带来无法预测的影响。对受电弓的运动特性、动力 学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能够将受电弓高速运行状态下的受流问题得 以解决,从而使列车更加可靠地获取电力能源[3]。我国很多的专家、学者对我国 高速铁路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其建立了合理的受电弓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其动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提高动态流质量的方法与措施。只有使 受电弓网之间保持可靠接触才能够使列车的运行速度得到保证。为了保证高速列 车的速度,高性能的受电弓、线路等能够有效提升高速列车的速度,而且使其稳 定性、可靠性得以提升。 图1 单臂受电弓结构图 图2 受电弓垂向结构简图 受电弓属于从接触网上进行电流获取的装置,其能够通过动态接触的方式进 行电流的获取。当前我国所使用的受电弓为单臂受电弓,其结构主要依赖于电力 机车的运行速度、负荷情况、接触网状况等。单臂受电弓由弓头、框架、底架以 及传动机构四部分组成。当前受电弓模型采用归算质量模型,其是指通过利用动 能等效的原理将原结构简化成多个有集总质量模型,然后通过这些集总质量数目 可以将其分为一元、二元以及多元弓模型。其中一元受电弓模型只能够进行弓网 系统低频振动特性的反映。而二元以及多元受电弓模型可以将高速弓网系统动力 学进行分析。二元归算质量模型属于一种完整的受电弓模型,其质量、弹簧以及 阻尼直接由弓头参数转化,下面质量、弹簧以及阻尼则是由框架部分的质量、各 个构件的转动惯量、重力以及阻尼等参数转换而来。下图图1为单臂受电弓结构图,其框架由摆杆、上臂杆、支撑杆以及平衡杆等组成,各个杆件通过铰连接在 一起。底架支持框架,通过绝缘子固定于车顶。框架通过升弓装置支持弓头。传 动机构作用于下臂杆,这样可以使升弓动作完成。启动装置安装于底座,通过钢 丝绳作用于下臂杆下部的扇形板,从而实现升弓过程。 受电弓框架只有一个自由度,其在运动过程中,框架会相互制约。设下臂杆 的转角为α,其余各参数如图2。这样通过运算可以得出其弓头运动的微分方程,

项目情况简介

项目情况简介: 一:《织金县江西煤矿》采矿权项目: (一):情况简介: 织金县化起镇江西煤矿位于织金县城东50km,隶属贵州省织金县化起镇管辖,面积2.4993Km2,平面范围由9个直角坐标拐点圈定,准采标高+1490~+1100m,矿山北西部有织金至化起公路由通过,交通方便。矿区范围地质勘探达到勘探程度,地质总储量1544.48万吨(其中准采标高范围内地质储量1239.92万吨,+1100m标高以下地质储量304.56万吨),全区可采煤层4层。总厚度平均5.6m,设计生产规模30万吨/年, 矿区为典型的低中山构造溶蚀—剥蚀地貌。区内最高点为北西部山顶(海拔标高为+1553.6m),最低点位于勘探区南东部小河洞落水洞(海拔标高+1365m),区内相对高差50~188m。区内地表水系属乌江流域鸭池河水系,区内主要发育季节性河流及冲沟。 《织金县江西煤矿》采矿权项目为资源整合矿井项目,企业性质为合伙制企业。现有一设计能力3万吨/年的矿井正在生产,江西煤矿新井设计规模30万吨/年,该矿井预计2010年6月份建成投产。 在矿区北部原永胜煤矿为上世纪90年开采的小煤窑(年产量在3万吨以下),在2005年以前已停采。2006年下半年,国家对小煤矿进行整顿,将江西煤矿和永胜煤矿进行整合,整合后的矿区范围为上述拐点坐标范围,开采量提升为30万吨/年。在建设新的矿井前,现有矿井继续生产,目前正在生产中。

(二):矿区地质构造情况: 矿区大地构造位属于扬子准地台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西段。区内位于牛场向斜北西翼,以发育北东向的断裂构造和南北向断裂构造为特征,断裂以发育北东向正断层和逆断层为主,其次为南北向正断层。断层对区内煤层均有不同程度有切错。根据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和遵照《煤、泥炭地质勘探规范》要求,确定区内总体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类型 (一)褶皱 矿区位于牛场向斜北西翼。地层总体倾向130~210o,倾角8~31o。 (二)断层 矿区断裂构造有3条北东向断层和一条南北向断层。除南北向断层规模较大外,其它断层规模较小。断层具体情况如表: (三):煤层情况及特性: 根据钻孔控制情况,区内发育不稳定或较稳定的可采煤层有M6、M15、M16、M18、M20、M21、M27、M29、M32九层。其中M6、M15、M20、M27、M32五层煤局部可采;M18、M21、M16、M29大部可采,为区内主要可采煤层。各可采煤层瓦斯平均含量10.3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知识分享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 状述评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 处;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限3000字内)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华儿女,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以德育人的标准,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一枝独秀。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挑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奋力前进,勇往直前。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主要途径,对学生的身心修养、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 2近些年来有关中华古诗文诵读、背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中华海外人士也很关心传统文化的发展,甚至在海外的炎黄子孙出于对祖先文化的情感,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德,开展诵读活动。在国内,教育部出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重要性,并且在分学段要求里,强调了各个年段的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古诗的量。这相比以往的教学大纲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程改革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现在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即便是教师,也有许多人讲不清道不明其中道理。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因此,我们迫切需要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在当前这种紧迫形势下,我校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传统教育活动,构建和谐校园,使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我们代代相传的核心素养,也是我们民族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教育如何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共同的课题。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目标,理清不同学段既相区别又相衔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讨与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适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议活动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引导师生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世界电气化铁路发展概况及我国电气化铁路跨越式发展

世界电气化铁路发展概况及我国电气化铁路跨越式发展 目录 一、世界各国电气化铁路发展概况 二、高速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技术要点概述 (一)受流技术 (二)供变电系统 (三)安全监控与检测技术 (四)与相关专业的配合技术 (五)运行管理 三、我国电气化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之我见 (一)关于运行管理理念 (二)关于接触网检修管理方式 (三)关于提高接触网设备可靠性的基本要求 (四)关于实现信息化管理 (五)关于劳动组织 (六)几个可能会遇到的新问题 四、结束语--展望世界电气化铁路的发展 世界电气化铁路发展概况及我国电气化铁路跨越式发展 当前铁路跨越式发展是个热门话题,各级领导干部都在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也在议论纷纷、献计献策。今天我想就我国电气化铁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仅供参考。 一、世界各国电气化铁路发展概况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建成。而后,1879年5月31日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世界贸易博览会上,由西门子和哈尔斯克公司展出了世界上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迄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共有68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电气化铁路,总里程已达258566km,约占世界铁路总营业里程(约120万km)的22.5%,承担世界铁路总运量的50%以上。也就是说仅占世界铁路总营业里程不到四分之一的电气化铁路承担着世界铁路总运量的一半以上的运输任务。 最初,电气化铁路都修建在城市近郊线路和一些工矿线路上。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才逐渐发展到城市之间和运输繁忙的干线铁路上来。 20 世纪60~70年代是世界电气化铁路发展最快的时期,平均每年修建达5000多公里。在此期间,工业发达的西欧、日本、前苏联,以及东欧等国家,运输繁忙的主要铁路干线实现了电气化,而且基本上已经成网。1964年10月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电气化铁路--东海道新干线,以210km的时速令世人瞩目。1961年8月15日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在新建的宝成线宝鸡~凤州段正式通车。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电气化铁路建设处于停顿状态,直到60年代末,宝成线凤州~成都段才重新上马,于1975年7月1日全线通车。与此同时,阳安线于1973年9月开工,1977年6月25日建成通车。由此可见,在世界电气化铁路发展最快的时期,我国的电气化铁路建设是非常缓慢的,整整20年的时间,只修建了宝成线和阳安线两条电气化铁路,合计仅1033km,平均每年还不到52km。另外襄渝线刚刚开始动工,进度缓慢。

项目概述及现状分析

第一章项目概述及现状分析 蟠桃居住区地处徐州市经济开发区中部,北临开发区主干道杨山路,东靠经六路、西至经五路。总规划用地面积约270亩(18ha)。该项目是开发区管委会贯彻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批试点项目,是开发区重点工程,安民工程。 居住区的服务定位是集中安置拆迁村民及企业产业工人,二者在工作,生活习惯上并不相同,设计中既要保证二者有一定联系,又要区别对待,因此蟠桃居住区不同与以往的居住区规划。其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通过合理的设想,完善的规划理念进行统一规划、实施。如何能适应当代的农民生活需要,体现其地方特点,是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本设计以现代农村居住水准为目标,积极采用新方法和新观念,在兼顾居住环境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地方性居住环境”为主题力求创造舒适优美、方便的居住环境,促进该地区住宅建设和新型住宅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设计依据 一、徐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发出的设计邀标文件。 二、徐州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蟠桃居住区地形图”及居住区相关资料; 三、国家有关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法规、标准、规范等。 第三章设计理念 如何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使之既具有现代化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的底蕴是设计中面临的最大矛盾。蟠桃居住区整个用地达18公顷,势必要有一套完善的系统。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于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

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都希望营造一个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如居住区主要干道及商业街道路均由原有主干道发展而来,既节约了建设投资又有利于分期建设。 在设计中,规划布局不拘泥于传统模式,以现代的手法体现传统民居的内涵,力求神似。通过用现代建筑及空间形式,巧于因借的设计手法,很好地诠释了一个有着自己文化韵味居住区。 第四章总体规划 一、总平面布局: 如何合理利用原有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彻底抛弃原有的,而是在其基础上发展创新。从原有主道路出发设计既可以保留居住区积极元素,又对居住区分期建设有利。 由于生活工作习惯的不同,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设计中把企业产业工人和拆迁安置居民分开安置,并在各自内部以组团形式存在,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的结构.采取这种结构形式的优点是:最大限度的延续了原有村子中邻里之间的关系,而不同性质的企业产业工人也可以相对集中安置.有利于各自管理。各组团空间的开敞性和通透性方面体现着传统韵味,最大限度与自然亲和。组团间通过步行景观通道串联各个内庭,形成景观轴线和广场空间。组团封闭式管理,大区开放。 将原有部分居住区内部干道演变成商业步行街,并通过一条东西向绿化步行带连通了企业产业工人公寓和拆迁安置居民小区,使之即分离又有着一定的联系。公建则安置在满足其服务半径的位置。公建适当集中安置,形成商业步行街。辐射至绿化景观带上,为居住区中心聚集了足够的人气。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