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当五形养生秘功卧功

武当五形养生秘功卧功

武当五形养生秘功卧功
武当五形养生秘功卧功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武当太极十三式心诀 万己道人整理 一:力到不蛮。 一般太极拳家对于"不要用力的”解释是:常人本来具有的力是拙力--叫做浮力,并不是真力(既内劲)。拙力的存在妨碍真力的产生,所以必须把拙力化尽,真力才会产生,但"不要用力"并不是化去拙力的方法。所谓拙力与真力者,即前者指动作时有无谓的用力,构成体力散乱,而后者指动作时力量集中的现象,所谓不要用力者即再不作"无谓的用力"而已。 什么是无谓的用力?即这种力对于行动来说绝对不会发生任何有益的影响。比方说:步行时的两手,写字时的两腿,都没有用力的必要,假如有用力的现象时,就是无谓的用力,它能导致体力分散,降低动作的效能。在拳术上的无谓用力,第一增加体力的消耗量,使身体容易疲劳,不能长久的运动。第二因为体力分散,在需要用力部分便不能用出很多的力,致使不能充分发挥技能。 解除"无谓用力"其方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记清,需要用力的部分和不要用力的部分的分界,在不需用力的部分觉察有力的现象时,立刻以意识使它松弛。这样长久了便不再有“无谓的用力”的现象。体力便可渐渐集中,因为一般人平常对此并不注意,明明只要一手用力的动作,常会出现全身用力的现象。因此,初学的人必须在开始运动之前,作一度全身松弛的状态,除开稍许有一点支撑躯干的力量外,其余肢体不许用力,先明了不用力的现象,然后慢慢地在运动中细心的体会,"应该用力"与"无谓用力"的分界自能清楚。太极拳开始,不是有一个的预备式么!它的作用便是这样的。 二:头莫离脑。 头在人身中极为重要,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头部是高级神经中枢(大脑),人的一切行动,都是通过大脑来指挥。头,又如称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它为准绳。例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能,和鼻之呼吸、口之出纳等器官,也操之于大脑。所以在练拳时头部需要保持自然正直,不要偏斜,要有轻松灵活之意。如此则精神振作。眼不要怒睁,眉不要绉缩,口宜闭不宜张,不要用力咬牙,要用鼻呼吸。总之,头部主要作用是提起精神。其练法先求尾闾中正即将脊骨要对正脸的的中间,随之,收一下小腹,然后两眼向前平视。同时,下颏微向内收,保持喉头不抛。这样,也就做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头部的动作要和心脑一致。 三:肩部需要松开,我们时常见到手上所发出的力量没有肩臀等部位的力大。有人说是由于体力不能集中,所以面积较大的臀部和肩才会发出较大的力。然而一些练到相当熟练程度的人,也仍旧不能运用两手,甚至有些人身劲练的很好,手上却一点力也发不出来,这种情形对练太极拳的人

武当元始派的内功修炼(图解)

武当元始派的内功修炼(图解) 内家拳功,源于道家,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养生,全形。在内功修炼上有二:一是养气,一是练气。养者,涵养培养之意,练者,锻炼运使之意。夫气,以心为体,心以气为用。练气与养气,虽同出一气之源,但有虚实动静及有形无形之区别。气者,即中气也,中气者何?即道家所谓“元阳”,医经(黄帝内经)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脏腑之内,故国(武)术家名之曰“中气”,此气即人先天真一之气,为全身营养活动之根源。静坐家修养之。假名“内丹”,国(武)术家锻炼之,则名“内功”。今将武当元始派秘传的内功修炼公诸于世,广结善缘。 一、丹田功 本派丹田功之法称“点火炼丹炉”(武火急烹与文火温养),采用的功架叫“立鼎封炉桩”(丹炉桩与金鼎桩)。此仅将“丹炉桩”与“武火急烹”介绍如下:

丹炉桩 因其形似炼丹炉,故名。两腿两脚并齐站立,双膝弯曲下蹲,但不超出脚尖。两成掌,相叠贴盖于小腹丹田处.(图1)要求:舌抵上腭,精神贯注,气沉丹田。 武火急烹 本法具有神速功效,能在较短时间内激发丹田神火(真元),打通全身滞碍之处,丹田有热气鼓荡之感。 1、按上述姿式站好,双目垂帘,留一点光亮感,眼观鼻尖,由鼻尖观心窝,由心窝观脐下小腹丹田内,想有一黄色“呀”字。燃烧以热。 2、松静观想,待呼吸平和,乃用鼻轻轻吸清气一息,深吸至满,同时小腹上提内收;气足后,猛从喉部咽下一口气,如咽物将气送往小腹丹田内,紧紧压往,提闭谷道,保持不呼不吸。如有漏隙,则仍用鼻息收之。一气下来,必令全身发热,闭气当尽全力,但不可故意用力强

憋。 3、实在闭不住时,仍不能一气吐出,吐快了,心气顿散,上气发虚,更不能松驰,一松弛,督脉气能突然失昏,必使头晕目眩,眼显金花,身体大虚。正确法应该紧握两拳,然后渐渐发声吐气,发“呀”音,这种音能使头部气能下潜小腹作功点,使气益中。每次闭息吐声后,需略有休息,使心脏狂跳渐缓,呼吸平和时,再行下一次闭息。 4、如上法闭上三至七遍,全身经脉大通,小腹内“呀”字黄色火焰引动腹内暖气洋洋,开始作主自己运动,此际宜放松,姿式不变,呼吸细匀而长,仍不时行轻微的咽气闭息,以打通尚有淤滞之细微脉结。练习此法,在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反应,①小腹内有跳动感。②有热胀感,愈胀愈充实。③热气滚动感。④热气鼓荡感。⑤强烈鼓荡感:开合,渐渐大起大伏,强于肺呼吸,渐渐肺呼吸停止胎息产生,全身渐发热发胀。至此,宜行“日月精华”之法。练此功期间必须禁止性生活,否则丹田气无法升华,通关透窍无能为力。同时还要做固精止漏之功,以防夜失走丹。 此功虽是入门下手法,但病弱者不宜,另有法门;心脏功能不好者,禁炼;老年者当须行“生精强精”法。 二、周天功 习本派周天功可直接通周天,无须用意引气。小周天指打通任督二脉而言,只要按要领做,气就从命门开始沿督脉上行,在小周天路线上进行循环;大周天指十二经脉的循行,依法练习,气就自然沿大周天路线运行。 1、小周天功 ①预备式:两脚开立大于肩宽的两倍,两膝弯曲,坐胯松腰,成马步蹲桩。同时两臂从体侧缓缓上举,手心向上,直臂举至头顶上方时,反掌相合,慢慢下落,合掌当胸,略停片刻(图2)。然后按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的顺序逐对分开,双手放下,垂于体侧,并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 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

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

点穴术秘传

点穴术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无人能窥其全貌。而其中尤以点穴术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难识庐山真面目。现在我们来稍稍揭开其面纱,一睹其风彩。 点穴术是一种通过点击对方穴位阻截气血,从而伤其内脏,使对方身体机能失调,达到致伤致残致死对方的技击术。 点穴术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和子午流注。中医认为,在人体的内部与体表之间以及内脏相互之间,体表各部位之间存在着一个沟通联络并运行气血津液的经络系统,在经络上遍布着大大小小三百多个穴位。气血就在这些经络和穴位中按照次序,循环不息。而气血在经络穴位中的充盈程度依季节和时辰而不同。如果某个穴位成果条经络受到创伤或阻截,则必然骤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相应内脏的功能,进局使全身阴阳失去平衡,身体受到损害。 点穴根据击打方式大体分为三大类:即阳刚性点穴法、阴柔性点穴性,器械点穴法。下面分向述之。 一、阳刚点穴法:阳刚点穴法即以刚力猛和点戳对方穴位。这种点穴方法在许多内外家武术门派中都流传有,但都是当作最高机密深自珍藏,仅为极少数人掌握,濒临失传。 练习点穴术首先要求识穴。即要把全身十二经及奇经八脉和365穴位的位置认准。并且要知气血在经络的运行顺序及在十二时辰中充盈于什么部位。只有熟识,以上经络穴位才可言点穴。在此基础要求练的是自身的功力。首先应该修习内功,以使自己气血充盈并增强整体爆发力。然后修习手指硬功,常用方法有指禅功、鹰抓功、插沙功、戳扳功,总而言之要增加手指硬度和点击力度。也有一些用肘部脚尖点穴的,则要练习时功,脚功。 在点击手型上有金针指(食指)、金剪指(食中二指并出)、鹤嘴指(中指拇指上下压紧中指)、凤眼拳(突出食指第二关节)等,也有用肘尖、脚尖点穴的。 接下来要练习准确度,可以悬一棉球,以各种手型配合身法步地击点之;也可定一木人桩,上标各穴位,以各种身法步法配合乎法点击。另外可以练习一些套路,以增加手眼身法步的协调性。也应当练习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单招,反复练熟,进而熟能生巧,实战时做到有感之应。最后找一同伴模拟实战,以增加距离感和时机感,并感觉一些实战气势氛。当然,首先要注意安全,要穿上护具。 二、器械点穴术:器械点穴术只是以各种手型代之的器械,以增强硬度和打击力度。其基本原理和修练程序和刚阳点穴术一样,专门的点穴器械有判官笔、点穴镢等。 三、阴柔点穴法: 阴柔点穴法即以阴柔内劲点摸对方穴位,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穴位受损,伤敌于无形。阴柔点穴术目前所知仅有武当字门拳有此秘法。武当字门拳目前仅在江南的某些地区秘密流传,掌握此门拳术的人深藏不露,不求闻达于江湖,因此都是籍籍无名,不为人知。字门拳是一种内餐兼修,软硬并练的好功法。在功力上它要练内功硬功,在劲路和手法上却走阴劲柔劲,有些外形劲路甚至和太极拳相似。表现在点穴术上,它以内功硬功为基础功夫,以阴劲暗劲为高级用法。字门拳点穴术有阳刚点穴法,但它更为独到之处是阴柔点穴法。字门拳点穴法又叫五百钱。不家个俗称叫“摸人”,其内涵意思都是点穴时人不知鬼不沉,伤人于无形。修练阴柔点穴术,首先修练阴柔指劲。主要功法有把手和抓?子,和另外一些特殊练功法,据说前人功夫深的,乎指头变得如透明一样,把手指放近身上,有股阴冷气直透皮肤里。字门拳秘传有一些穴位,配合不同的手型、手法,在不同的时辰中,抓好时机抚拍其上,即可使阴劲透入对方穴位,使其经络受阻,内脏

38式武当太极拳详细分解动作

38式武当太极拳详细分解动作 第一段: 1、起式:重心下沉,脚尖点起,左脚迈开成马步;两手合到腹前下沉,抱球提至胸窝,翻腕沉至膝盖前,两手合掌从两侧提至肩平,沉肩沉掌;合掌至头顶,翻腕下沉膝平,收起向手穿掌下沉勾手提于同肩宽。 2、退步崩式:两手交叉(左手在上),抱球扣脚收脚成丁步,转身左脚向斜脚迈步前移,马步弓掌。 3、揽雀尾:翻掌后座,扣脚抱球收脚,迈步按手,按手一插二插收脚,翻腕提膝弓直收回,重心下沉,上步马步送掌;转身翻腕收脚点起,后撤弓步带掌至后右斜角,后座穿掌收左脚,下沉扣脚抱球正前方。 4、正单鞭:左掌外翻,右手从左掌心穿出勾手,提膝蹬脚,脚尖崩直后收回,重心下沉,左脚迈出,掌心朝里向外旋转分开左弓步。 5、提手上式:后座扣脚,左掌由后向前穿出成正马步;翻腕收脚勾手蹬脚崩直;收脚抱球下沉,脚跟着地,扣脚转腰抱球,左脚迈出,马步成掌。 6、白鹤亮翅:抱球收脚,穿掌上步,右举左按左脚前点。 7、左搂膝拗步:右掌旋下,左掌向上成丁步,左掌下按右掌与肩平,重心下沉,左脚迈开,搂膝推掌。 8、右搂膝拗步:跟步后座,撇脚转身带掌成丁步,重心下沉,右脚迈出,右搂左推。 第二段: 9、倒转肱:拨掌后座,转腰右掌从拳位向左西下插,左插扣脚,拨掌后座,两手收至拳位,送掌提膝,两掌心朝上。重心下沉,右脚后退,左掌收至拳位向膝盖下插,二插扣脚,拨掌收脚,两手收至拳位,掌心向上,送掌提膝,脚尖崩直。 10、斜飞式:重心下沉,左脚向斜脚退步,转身右掌下插,二插收脚丁步。右脚后退,转身右掌从心窝送出成右弓步,掌心向上。 11、虚步亮掌:右掌翻掌,左掌收至拳位从腋下穿出,左脚前点成虚步亮掌,两掌心朝前。 12、提手上式:右掌穿出,左脚后退,带手收脚,两手收至拳位,勾手提膝蹬脚。收脚抱球,重心下沉,脚跟着地,扣脚转腰,翻球收脚,掌心相对。重心下沉,左脚迈开,马步成掌,掌背相对。 13、白鹤亮翅:抱球收脚,穿掌上步,右撩左按,左脚前点。 14、左搂膝拗步:右掌下沉,左掌上托,收脚丁步,左掌下按右掌上托,迈步搂膝推掌。 15、海底针:按掌收脚,一插二插换脚三插上步,成右虚步。 16、闪通背:重心前移,摆脚翻左架右,两拳心向上,马步。 17、上步搬拦捶:跟步合手(左手在上),后座转身收脚,上步带拳冲,两拳交叉与肩平,拳背朝上(左手在上)。 18、揽雀尾:跟步后座,两手收至胸前,推掌丁步。重心下沉,右脚迈出,左手从右臂上方穿出,右掌托

武当熊门七心活气功功理功法

武当熊门七心活气功功理功法 气功, 功法 七心活气功,是传统的动功功法。本功法运动量大,更适宜青少年锻炼。 第一节准备动作 准备动作又称“平气”动作。具体做法:两腿直立并拢,两手自然下垂放腿侧,身躯正直,身心俱要放松,两目平视。两手握拳,拳心向上,两拳并排置于二两乳下,拳尖相对。然后两拳向两侧平划分开,并同时吸气,拳心仍向上。接着收拳轻击两胁,击时拳心仍向上,并同时呼气(图2—1)。呼气后,由拳变掌自两胁向下分开,边吸气。两掌边向外上缓慢划圈,上举超过头顶,两掌心相对。然后两掌心向下,指尖相对,慢慢将双手降至小腹前,同时慢慢将气呼出(“活气功”整个过程,只有这一动作柔慢呼气)。在慢呼气同时两脚自然分开,站成内八字,与肩同宽或稍宽些(图2—2)。做任何一功之始和收功,都要作此准备动作(也称平气动作),正六把有点不同(详后)。 第二节正七功 一功:气行下丹田(小腹区) 准备动作后,左手叉腰,四指紧贴腰部,拇指朝前,虎口向下,右手伸向右侧,掌心向下,掌背与肩平,上身也右侧微仰,眼望右手指(图2—3)。接着右手往下压,同时吸气,弯腰。右手继续下压,绕过两脚尖,从左侧上来,变掌心向上,经左至头左上方,掌心朝前变手指为虎爪形用力带于右耳边(同耳平),同时呼气(图2—4)。连做七至十次, 换右叉腰,动作同前,次数要相等。 二功:气行上丹田(胸部) 平气后的双手仰掌端平往上托至头顶前,接着带下左耳边(同一把一样,但此把双手齐带),同时呼气。然后右掌变熊掌,左掌变鹰爪状。下身不动,上身左转,右手亦向左转与肩平,左手向右后转。然后左右手同时向右侧甩动,两手平右肩,手心向下。随即向前弯腰,胸部向前下方。带动双手掌下压,掌心向下,贴近地面时两手下垂成鹰爪状,同时吸气(图2—5)。吸气后上身缓缓直起,两鹰爪手缓缓拉上至头顶,之后又向两耳旁用力打带,与耳平行,掌心朝前成虎爪状,同时呼气(图2—6)。呼气毕,换左手变熊掌,右手变鹰爪状,重复上法。左右手交替轮换锻炼,时间不论,适可而止。 要点:弯腰吸气时两膝不能曲。 三功:气行背路(背部、腰部)平气时两脚平拢、双手向两侧伸展与肩平,掌心

武当太极拳三十六式

武当太极拳三十六式 (游玄德演示) 第一式:无极桩 两手下垂,自然站立,独立守神,中正安舒,虚领顶劲,面南背北。 动作要领:在武当太极内功修炼当中,很重视南北极子午向,达到天人合一。 道家养生秘要:醒神安脑、引气归元。 图1 第二式:抱元守一 左脚左移,两脚与肩同宽、平行、足心含空、男左女右,两手合抱,拇指相对成圆状,顶天立地,头部中正,全身放松,气沉丹田。 动作要领:身正,体松,气顺,神凝,全身透空,八面支撑。 道家养生秘要:掐诀凝神、鼓荡丹田. 图2 第三式:开太极(图3、4、5) 两手从身体两侧分开,如铜钟式,有气感后,慢慢伸展,至两臂展平与身体成大字状。手心向下外转至手心向上,慢慢合于头顶,中指相对节节贯穿经面前下沉至丹田,两手以腕为轴外展,十指向前。 动作要领:两手分开自上而下划圆,须一气合成,配合呼吸。 道家养生秘要:伸筋拔骨、气贯黄庭。

第四式:金龟戏水(图 6 ) 接上动,松腰屈腿下沉成马步,两手掌心向下向前棚起,两腿直立,随即沉肩垂肘如金龟戏水下沉,双手收于丹田处,合抱于胸前棚出。 动作要领:太极有八十一个劲,此动作是个翻转劲,须周身协调一致,身形中正安舒。 道家养生秘要:任督通关、升清降浊。 金龟戏水图6 第五式:怀中抱月(图7 、8 ) 两脚成马步,腰右转,左手掌心向下收于左肋,在随身体右转,合于胸前,右手掌心向上,收于丹田,两掌心上下相对。 动作要领:以腰带手,圆转中正,切记低头弯腰。 道家养生秘要:坎离相交、养心去火。

怀中抱月图7 图8 第六式:拨云见日(图9 、10 ) 接上动右转腰,两手掌心向上,右手在前、高不过眉,左手在后,低不过胸,左脚内扣,右脚外摆,两手分开,内旋挤出,掌心向前,左脚跟步。 动作要领:动作变化须自然圆活,力整。 道家养生秘要:转腰强肾、益寿延年。 拨云见日图9 第七式:陆海奔潮(图11 、12 ) 退左脚,两手下捋收于胯根,双手合抱棚出,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如抱婴儿状,左脚蹬,右脚弓步。 动作要领:下捋时忌低头,弓步时须全身贯力。 道家养生秘要:气运周身、培元固本。 陆海奔潮图10 图11 图12 第八式:怀中抱月(图13 ) 右脚内扣,左脚外摆成马步,右手掌心向下合于胸前,左手掌心向上,收于丹田,两掌心上下相对。 动作要领:以腰带手,上下连贯。 道家养生秘要:坎离相交、养心去火。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演练 武当太极十三式(又称文太极十三式) 武当文太极十三式实属道家拳术上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品功法,相传轩辕皇帝观鹊蛇相斗所悟创,后经武当高道张三丰以及历代道长精心提炼,按照飞禽走兽动静形态,把技击、养生熔为一炉而成的独特道家拳功,武当玉虚宫百岁坤道李诚玉得其正传. 武当太极十三式仅有一十三招左,右交替的动作架子(即单式演练,无套路),且伴以气息行走要术。其具备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交手应敌等多般作用。 功架名称如下: 第一式:仙人放剑,第二式:乾坤盘球,第三式:美人照镜,第四式:顺水推舟,第五式:金鸡独立,第六式:单鞭救主,第七式:倒骑玉龙,第八式:双风贯耳,第九式:顺风摆柳,第十式:叶底看桃,第十一式:活步走宫,第十二式:怀抱双月,第十三式:真气炼丹 第一式:仙人放剑 (1)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1)两脚分开,约两肩之宽(大开马式),脚尖微向外撇;两手臂大环抱于胸前,此乃预备式。 (2)重心左移至左腿;右手下降至左掌之下并与其形成“抱球状”(掌心相对)(3)再将重心右移;右手托移至右侧方且左手与此同时降压至左下方(手心朝下) (4)右手翻腕即使之手心朝下并在与此同时左手移至右下侧方而变为“抱球状” (5)身体重心再向左移并同时降压右掌,移动左掌。 说明:以上(1)——(5)为连贯动作中的一个“盘花”即“盘球”动作。须连绵不断的做出“十三盘花”,并最少也需做“四盘花” 另,做架之时,两腿须以其膝关节为重点,踝关节为支点,进行左右重心侧移相辅式。如此这般,术语称为“势若春蚕吐丝而连绵不绝矣” 第三式:美人照镜 (1)左脚踏进一步至“左前旁门”并使之形成“左弓字步”;与此同时,左臂

武当密传五形功——虎 形[1P]

武当密传五形功——虎形[1P] 武当 虎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是威猛而仁性的象征。虎在五行中属土,常习练虎形养生功,可健脾胃,强筋骨。 第一式起式 身体自然直立,两腿微曲,双脚适分;两手下垂,虎口圆张。头轻灵上顶,腭内收,舌上顶,松肩沉肘,脚趾抓地,提肛。 要求呼吸自然,闭目调息使之心平意静。 第二式引气归元 两手缓缓分开,手心相对上抬,于胸前至丹田处画平圆,动作要求叙缓而平稳。 呼吸深沉,吸气时身体下沉,呼气时身体上浮,反复三次;做到吐故纳新,引气归入丹田。 第三式寅虎洗漱 原地旋腰,身体前倾,重心移至右腿;双手手心朝上,平托至面前,握成双拳,下按至丹田处;同时重心移至左脚,转腰,松拳,转腕上托,再握拳下按…… 反复三次。 做这一式时,要求动作沉稳,拧转圆活,张弛分明。 第四式伏虎听风 腰向左拧,左脚随之后撤至右脚后跟处,右脚脚尖点地,两手以肘为轴,逆时针画圈收于腹下,同时屈腿,身体下沉。 第五式猛虎扑食 右脚前迈,膝盖弯曲,并尽量外伸,着地踏实后,左脚适时跟上;同时两手成弧形向前推,与肩平;而后手臂微曲沉肘,身体下沉,向后平坐。 做这一式时,出掌前推时呼气,手臂回曲时吸气。 第六式立虎静观 侧拧腰,两手腕转成相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十指张开,手臂圆张;同时左脚略伸,后根着地。 做这一式时,要求头上顶,脚根后顶,膝盖外顶。 第七式猛虎咽食 侧拧身,身体下沉,并向后平收,重心前移;双手以腕为轴,十指朝下,顺膝前推,并顺转成“伏虎听风”势。 之后,把“伏虎听风”、“猛虎扑食”、“立虎静观”和“猛虎咽食”连起来反复做三遍。 第八式猛虎回头 做完上式的“猛虎咽食”后,左脚内扣,腰朝后拧转;同时,右手下按到腰,左手上抬至与面部平行。——这是一个转体换方向的动作,做完这一式后,朝原来的反方向把“伏虎听风”、“猛虎扑食”、“立虎静观”和“猛虎咽食”连起来反复做三遍。 第九式收式 做收式时,直接从“猛虎咽食”收转,转身后,两脚移至与肩宽,双手在两侧合至面前,下按至丹田,而后变掌收于体侧,收腿直立,凝神调息。

太极养生 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太极养生_详解武当太极拳十三式要领 在中国,关于太极拳的派别更是数不胜数,武当13式太极拳更是综合了内外功法,外有太极十三势,内有武当内家拳,下面北京迈凯奇就简单的介绍下武当太极拳十三式。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的精妙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为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目前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俩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练功法。 武当13式太极拳是第一代内家拳,为三丰祖师所创,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棉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 武当13式太极拳动作要领: 第一式仙人放剑 (1) 两脚分开成外八字步,且将两膝之关节自然弯曲;两手臂环抱于胸前且令其两手形成分指掌(五指自然分开并弯曲手指)而做掌心相对状;头部端正但却微做垂首(低头)状;肩 下沉,腹内收,腰要塌,胸须含,背则拔;凝神静息待操作;此为预备式。 (2) 两膝再做弯曲状即佐之身体下沉;同时两掌抓握回收至下腹前并使之变为左,右空心拳状。眼看两手。 (3) 右脚向正前方(术语谓之正门)踏出半步;与此同时两手向前放开(与胸等高,掌心向前)。 (4) 右脚不动即不得移位;左脚套步上前踏入正门并形成左剪刀步定位(即左腿伸直前 探铺出且左脚尖内扣朝向右方;右膝弯曲其脚尖外撇约40度角;收髋紧腿勿松肌肉);而两掌则在步型定位之间作收,放击打即右掌下按,左掌前推(均为掌缘作重点击打)。 (5) 再将左腿弯曲且脚尖外展;两手握成空心拳相靠 (6) 然后两腿形成右剪刀步(须右脚前踏一步后再做定位),两掌作左下按而右前击之状。 第二式乾坤盘球

武当道门五行养生秘功的功法名称及演习

武当道门五行养生秘功的 功法名称及演习 “五行”,是中国古代世界生成论的重要哲学观点,认为太极是阴阳二气的结合物,由太极分化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结合,产生了有具体形象的五行万物。古代哲人认为,“木、火、土、金、水”作为事物的五种元素,本身具有运动和变化的性质。五行的特点就在于它互有对立面,能互相配合运行,并生出事物的种种变化。 古代医学也引入了五行学说,并把构成世界万物的“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官的“目、舌、口、鼻、耳”,五体的“筋、脉、肉、皮、骨”等一一对应,并指出,养生保健,务必遵循五行规律;遵循五行规律,务必辩证有度。所以说,武当道门五行养生秘功是有着深厚中国传统文化根基,出自武当道门修养炼性的养生功法。 什么是武当山精神养生 ?最近更新: 2011-06-08 12:45 ?浏览次数:76 次 ?转帖到: ? 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

健康水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 使人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调神养生法 1. 1、清静养神 清静,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 清静养神的方法 少私寡欲: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减少私心、欲望,从实际情况出发,节制对私欲和名利的奢望,则可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使人变得心地坦然,心情舒畅,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养心敛思:养心,即保养心神;敛思,即专心致志,志向专一,排除杂念,驱逐烦恼。只有精神静谧,从容温和,排除杂念,专心致志,才能做到安静和调,心胸豁达,神清气和,乐观愉快,这样不仅有利于学习和工作,而且能使整体协调,生活规律,有利于健康长寿。 2. 2、立志养德 正确的精神调养,必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目标、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进行道德风貌的修养和精神调摄,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 坚定信念:首先要立志,树立起对生活信念,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

太极十三势歌诀

太极十三势歌诀 太极十三势歌诀是历代太极拳师十分重视的歌诀,是太极十三势的经验总结,其中包含了练习太极拳的要领和心法。太极十三势歌诀语言精练、内涵深刻,值得每一位喜爱太极拳的 人细细品味。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个动作总的基础功法是无极桩,他的关健在人体腰曲的中间点,此处是上传下导的桥梁,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必须注意人体各个部位的虚实并转换虚实,如不这样身体就会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平衡。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只有按照正确的规范的功法来参悟平衡,放松、稳实、得力的基础上来思悟和理解功法,才会明白其中平衡的真正含意。它们对立统一时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 准确地体察对方武功的深浅。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每种站桩、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都须在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中去体会思悟他的真正含意并完善他,这时得到的太极拳功法感觉不到费什么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时刻注意腹部坚实点到四方八面的韧带,在从四方八面回到腹部坚实点的韧带,它和松静稳实的腹部及清空宽广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腹部坚实点。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在练拳的过程中,全身各处韧带都要尽量松开,使人感到骨与骨之间好像没有韧带牵连着似的,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它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圆转自如的,可刚可柔的,能化能打的和富于弹性的韧带。它只有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才能办到。随着对平衡、腹部坚实点认识的提高,放松功夫便越来越深,参与远动的韧带也就越来越多。对韧带认知就 越清楚。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要用心去思悟细节,细节是检验一个人是否有真功夫,是否有洞彻事理的头脑,是否有明察秋毫的方法。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这种忘我境界是一种长期经过训练后所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他真是无一处无轻灵,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逐,无一处不坚韧,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在精神,才能表现功法和人的完美统一。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练习太极拳必须有一位明自太极拳理论和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引道学习,在这样的基础上慢 慢地继承和参悟、总结学习方法。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怎样理解和参悟太极拳的准确方法,“意”和“气”是主宰,“形”和“骨”是顺应意气 而运行的。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习练太极拳最终用意是什么呢,保持乐观的练功态度,朴素自然的功法追求。轻松、自然、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的练习方式。要有容纳万事万物的宽广胸怀,这样,人的心才会回 复到儿童般纯洁无瑕的境地。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短短的一百来字,每个字的含意都是真话实话,没有假话。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

武当龙虎龟鹤功

龟形 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是先行先知的灵物,长寿而智慧,沉稳而恬静。龟在五行中属水,常习练龟形养生功,可生津强肾,身体绵软灵活。 第一式起式 身体自然直立,两腿微曲,双脚适分; 两手下垂,虎口圆张。头轻灵上顶,腭内收, 舌上顶,松肩沉肘,脚趾抓地,提肛。 要求呼吸自然,闭目调息使之心平意静。 第二式引气归元 两手缓缓分开,手心相对上抬,于胸前 至丹田处画平圆,动作要求叙缓而平稳。 呼吸深沉,吸气时身体下沉,呼气时身 体上浮,反复三次;做到吐故纳新,引气归 入丹田。 第三式浑元一气 双手由丹田处,往上提至胸前,向前平 撑开双臂抱圆,中指相对,手心朝内。要求 含胸拔背,沉腰坐跨,身体成圆形;呼吸自 然,有气从丹田行至全身,上下浑元一气之 感。

第四式霸王举鼎 双肘内合,双手腕内旋,手心朝上托起,至头顶后,十指相对;要求双手尽力朝上顶,全身上拔,有与天气相接之势。之后,紧握双拳,拳心朝向面部,翻拧下拉;同时全身下沉。 第五式伏地寻根 手至胸前散开双拳,腰下弯,同时,手背顺贴着腰部上举,转肩手心朝下,手触地后双手十指相对上提,起腰直立;做这一式时要有抓取大地灵气之感。 第六式玄龟揽月 双手上提,经胸、面部上举至头顶,双手经过胸部时翻腕,手心朝上,尽力朝上托顶,同时身体上拔,到极点时,仰头转腕十指朝天;而后手习相对,双手下坠。要求做这一式时眼随手走,双腿微屈,腰下沉,并配合呼吸。 第七式金龟戏水 腰朝右方旋转,右手随腰,左手同时前伸画小平弧后回至腰间,同时以右脚根为轴内扣,重心移至右腿,左脚随腰伸落于前方适当处,以站稳为宜;右手以肩为轴,从腰侧移至前腭高度。 连续作完以上动作后,换方向,即左脚内扣,重心慢移至左腿,右手画弧下按至腰,左手由下拧转后上托至面前腭角高度。 这一式要反复做三遍。 做这一式时,要求双膝弓弯,腰腿下沉,

武当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

太极拳有几大流派?每种流派的区别在哪里? 1、武当太极拳 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2、陈式太极拳简介 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全套动作在快慢、刚柔、开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转化中,相连不断,一气呵成。 3、杨氏太极拳 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扬澄甫(1883~1936)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4、吴式太极拳 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於杨班候(1837~1892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

周壮武当太乙功

第一部分育丹功 第一节预备功 两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两膝微曲,腹微收。身直,头正,微收下腭。上下齿轻轻扣拢,口微合,眼微闭。松肩,两手自然下垂。自然呼吸。整个姿势要以舒适自然为度。此为无极桩。 全身放松,一点不用劲,排除杂念,静站三分钟。 第二节放松法 1、三面放松法:所谓三面即身体的前面、背面和侧面(两侧包括手在内)。炼功时,先放松前面。意想从头顶百会松,面部松、胸部松、两脚前面松、一直松到脚心涌泉,同时默念“松”字。最后放松两侧,还是从头顶松到脚心,同时默念“松”字。按前面、后面、侧面的顺序,三面各放松一次为一遍,共做八遍。 2、整体放松法:炼功时,意想整个身体从头松到脚,同时默念“松”字。反复做八遍。 第三节洗髓法 本功从外到内,分五层洗。 炼功时,意想太空中,有一股清泉从头顶往下淋洗,一直洗到脚心。第一层洗皮肤。意想清泉从头顶洗下来,边洗边想把皮肤上的病气、浊气,从脚心排除。接着练第二层洗肌肉。洗肌肉时,意想皮肤不存在了,太空中的清泉,在洗鲜红的肌肉,从头洗到脚,边洗边想将肌肉上的病气、浊气,从脚心排除。接着练第三层洗血液。血液在血管里,血管散布全身。练功时,意想清泉淋洗肌肉里面的网状血管,从头洗到脚,并从脚心排除病气、浊气。接着练第四层洗内部器官。清泉先洗大脑(脑髓)、气管、肺、心、肝、胆、脾、肾、膀胱、大小肠,经过两腿,从脚心排除病气、浊气。练功时,不必想这样细,五脏六腑笼统洗即可。接着练第五层洗骨髓。洗骨髓时,意想全身没有肌肉了,只有人体骨骼。即只有骨架,没有肌肉。意想清泉先洗颅腔,往下洗颈椎、肩胛骨、上臂骨、下臂骨、手指骨、脊椎、肋骨、盆腔骨、大腿骨、小腿骨、足趾骨。还是从脚心排除病气、浊气。 从外到内,五层洗完为一遍,重复洗三遍。不可多洗,此法为泻,少洗有益,多洗有害。洗多了,有时当天就会腹泻。初练时,不管呼吸。待功法熟练后,再配合呼吸。即呼气时,意想清泉从头往下洗。还是洗三遍。 第四节毛孔采气法 第一层毛孔开合法 吸气时,两手同时各向左右张开,并同时意想全身毛孔张开;呼气时,两手又回复到原来位置,并同时意想全身毛孔闭合。如此一吸一呼为一次,重复练八次。 第二层毛孔采气法 1、吸气时,两手不动,意想全身毛孔张开,将宇宙间的新鲜空气,从全身毛孔吸入体内。呼气时,意想全身毛孔闭拢,将外气收入体内。如此一吸一呼为一遍,重复炼八遍。 2、再忘掉鼻呼吸,用毛孔呼吸代替鼻呼吸。呼吸八次或八的倍数均可。 第五节丹田聚气法 吸气时,意想毛孔及体内各个细胞均在吸气;呼气时,意想将周身之气聚于丹田(脐下一横掌入里一寸三分处)。越聚越拢,逐渐在丹田部位形成一热气团(不可追求,意想成一热气团就可以了)。呼吸八次。

武当道教回春功的养生功效

武当道教回春功的养生功效 武当道教的回春功具有很好的养生功效,经常练习能使人气血通畅,精神状态好转,调理人体内分泌功能,可以延缓人体的衰老,使人恢复青春的活力。 首先,回春功的腹式呼吸可以吐故纳新,使人体气血经络通畅。这种以腹式顺呼吸并配合俯仰和转肩的特定的吐纳形式,通过全身放松、引体向上、屈体向下的运动,使人体全身关节经络得到活动,有节制地开放全身平时闭锁的毛细血管,大大有利于体内细胞交换气体、吐故纳新。通过腹式呼吸,不仅能较充分地吸取新鲜空气(道家称之为活气),又能较充分地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道家称之为死气),使人体气血流通,活血化瘀。由于吸入新鲜空气增多,肌体供氧充足,体内浊气滞留减少,各部分组织的细胞趋于活跃,新陈代谢旺盛,促使人体整个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第二,回春功可以舒筋活络,调节内分泌机能,改善性荷尔蒙的分泌。通过全身的抖动既可以使全身的关节获得弹性松动,有效防治关节炎,又可以对内分泌腺起到震动刺激作用,使性荷尔蒙的分泌增长并调节其平衡,性机能失调获得改善,恢复青春的活力。 第三,回春功可以协调脏腑,健脾和胃。回春功通过人体的俯仰、伸屈以及全身的抖动,促进胃肠的蠕动,对脏腑器官进行调节,改善消化器官和泌尿器官的代谢功能。胃肠功能的好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回春功的动作加速肠胃的蠕动,有利于增强肠胃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功能,同时肾和膀胱随着之微微颤动,可增强其功能,减少有机盐的沉积,预防肾结石的产生,控制排尿的神经功能也得到调整,练习回春功会使肠胃和泌尿器官通达舒畅,祛病延年。

第四,回春功可以怡性养神,醒脑明目。回春功服气之后和抖动之前有一段虚静的修炼,它能使人全身内外放松,内心平静,神态安宁,能改善脑部血液的供应,增强大脑的记忆功能,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所以,一般练习回春功后人会感觉浑身舒畅,精神焕发,眼睛清亮。在工作间隙练习,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武当道家功夫馆 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84449373.html,

武当 内家秘传正宗重捶功

武当内家秘传正宗重捶功 武当三十六功三十六功乃武当镇山之宝,来自清末武当山道总徐本善大师。其中绝技均来自手抄秘本,非常珍贵。武当三十六功与少林七十二艺齐名,威震武林。而三十六功更注重内功内劲,乃内家秘传。 第八功:重捶功 武当重捶功武当重捶功,与一般的铁拳功不同,“重捶”,指的是拳重如铁,击打有穿透之劲。练法以内劲为主,外壮为辅。功成后,两拳外表与常人无异,拳不生茧,乃内家秘传。00全段分内、外功法(一)内壮秘法1.两脚平行开立约同肩宽,面向东方,面微仰,目微上视;两肩垂下,肘微屈,两掌心向下,十指尖向前。然后运功,身形、手势不变,全用暗劲,十指尖往上翘,掌根往下按为一次,默数49 次。一次比一次加紧,不可放松,直到49 次数完,方可放松双手及身体。以下各势要领均与此同。(图8- 1) 2.两手皆以四指屈握于掌心成拳,拳背向前,唯两大拇指伸开翘起,两肘略屈提,拇指尖正对两大腿外侧,距约二三寸,拳心向后。姿势摆定后,开始运功:拳加一紧,大拇指翘一次;数49 次,即拳紧指翘49 次,一次比一次加紧,不可放松。(图8- 2) 3.将拇指叠在中指中节上为拳,转成拳心向里,两虎口向

前,肘臂略屈。姿势摆定后,开始运功:数49 字,每数一字,拳加紧一次,一次比一次加紧,不可放松。(图8- 3)4.两臂平抬向前伸,两拳相离约1 尺,拳眼向上,两拳心相对,拳与肩平,肘微屈。数49 字,拳加紧49 次。(图 8- 4) 5.两拳向上伸举,肘节略屈,拳心向前,拳眼相对,头微仰。姿势摆定后,开始运功,默数49 字,每数一字拳加紧一次。(图8- 5) 6.肘下落与肩平,两拳屈举于两耳侧,离耳寸许,拳眼对肩,拳心向前。姿势摆定后,开始运功,数49 字,每数一字,肘尖往后用力,拳加紧一次。(图8- 6) 7.全身往后一仰,两脚尖离地,趁势一仰将两臂左右平伸,虎口向上,拳心向前,两脚尖微微上翘。姿势摆定,开始运功:默数49 字,每数一字,两拳往上、往后用力,胸向前合,拳加紧一次。(图8- 7) 8.将两臂平转向前与第四势同,但此两拳略近一些,数49 字,每数一字拳加紧一次。(图8- 8) 9.两拳向胸前收拢,至两乳前时翻拳,拳面对鼻尖,拳背 食指节尖离鼻尖一二厘米,拳眼向下,头微仰。姿势摆定,开始运功,默数49 字,每数一字拳加紧一次。(图8- 9)10.两拳向左右开,肘与肩平,两小臂竖起,拳心向前,拳眼遥对两耳。姿势摆定,开始运功,数49 字,每数一字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