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义学为视角探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孔秋梅
- 格式:doc
- 大小:49.66 KB
- 文档页数:3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作者:李小萌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07期【摘要】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到来,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二者都是反映社会的镜子。
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了解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将会帮助两性消除交流中的隔阂。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从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以及运用语言的习惯这四个方面来探究英语语言中性别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性别差异社会语言学英语社会语言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先后被很多学者研究。
众所周知,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说话较温柔婉约、文雅、礼貌,而男性说话较果断、直接、粗鲁、目的性强,这些差别会导致两性交流上的障碍,所以研究语言中的性别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既可以帮助消除男性与女性之间由语言引发的的隔阂,又可以使两性在语言使用与语言理解方面的误解消除,更好的促进两性交流。
另外,本文还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除了有生理原因、文化心理原因还有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以及家庭教育的原因。
一、导致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理论依据语言变体,又称语言或言语变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语言变体意指具有同一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
语言变体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大到可以是各个地方的方言,小到也可以是单词、句子、段落或篇章等句法特征,只要是有一定的社会分布,就可以说是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受到复杂的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体的研究认为,讲话人的社会阶级(Class)、语言风格(Style)以及社会地位(Status)和社会分工(Division)都是语言变体的重要基础,而讲话人的性别对语言变体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语言变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的地域变体、语言的社会变体以及语言的功能变体。
性别变体属于语言变体中的社会变体。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作者:郑静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23期摘要:语言带有浓重的社会色彩,语言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观念与价值理念。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词汇,反映的正是社会的性别歧视现象。
本文将从形态学、语法学及语义学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进一步探索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就避免性别歧视语言给出一些建议,从而提升读者的语言性别意识,扫除交际中可能出现的性别歧视现象,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性别歧视;英语语言;形态学;语法学;语义学语言与社会密不可分,语言正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人们通常秉承的社会价值观,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折射在语言之中。
换而言之,语言中的观念反映出社会的价值观念。
“在西方社会,性别歧视依然是社会现象。
尽管法律指出人人生而平等,男尊女卑现象依然存在”[ 1 ]。
这一种社会价值观反映在语言之中。
不论一个国家的如何文明与开化,这个国家的语言始终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因此,语言中关于性别偏见的表达不可能全部消失。
这也是没有一门语言豁免性别歧视的根本原因。
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语言也没有例外,在很大程度上这门语言在赞美男性而贬低女性。
本文的目标是从形态学、语法学与语义学三个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另外深度剖析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最后给予如何避免性别歧视语言的建议,帮助读者扫除交际中的障碍,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1 形态学角度20世纪3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格林伯格提出了标记理论,包含“标记”和“无标记”两个概念,这正反映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2 ]。
具体而言,大多数阳性词是有标记的,而对应的阴性词是无标记的。
标记有两种构词方法,其中一种是在阳性词上增加粘着语素或后缀。
例如:1)后缀-ess:actor-actress,heir-heiress,prince-princess,host-hostess;2)后缀-ette::usher-usherette,fumer-fumerette。
语言学角度下的英汉性别歧视探讨作者:何强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6期摘要:英语和汉语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两门语言,在其发展过程形成了多种语言现象。
语言性别歧视就是其中之一,英语和汉语都有。
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挖掘,探讨造成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根源,并试图寻求解决方案。
关键词:语言学;性别歧视;现象;根源一、词法层面上的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现象1.词缀在英语当中,当表示性别的词语一同出现时,表示男性的词语常常是没有标记的,而表示女性的词语则需要在男性词语后面加上相应的词缀。
例如,hero一般用来表示男性,但如果加上-ine的词缀之后,hero变成heroine就会表示女性英雄。
除此之外,还有actor和actress,即演员和女演员,host和hostess,表示主人以及女主人。
同时,典型的例子还有governor,表示国家统治者,而governess表示地位低下的家庭女教师。
这些词缀能够明显的划分出性别,但同时也能看出,在英语当中,女性往往是被动或从属的群体。
在汉语当中,“女”字旁的字词常常含有对女性贬损的意思,例如,奴婢、妾、妓等,还有一些字词,虽然本身并没有性别歧视的含义,但在加上了“女”字组成词语之后,还是会呈现出歧视的含义,例如,“流”加上女之后会变成“女流”,表达“柔弱”的含义,词语“老虎”本来是代表一种动物,但当加上“女”变成“女老虎”就是用来形容“女子厉害,不招人喜爱”的含义。
与此相反,在汉语中在词语之后加上“雄”往往会成为褒义的词语,例如,“雄韬伟略”等,常常用来赞美男性。
2.复合词在英语当中,常常有一些中性词语,表示的是人们从事的职业,但如果要在英语当中表现女性职业,就需要加上women/girl等词汇。
由此可见,在英语这门语言当中,女性往往扮演的是妻子或者母亲的角色,而在英语当中体面的职业是男性来从事的,如果女性从事,就需要加上特有的标记,例如,professor在英语中表示的是教授的意思,但如果需要表示女教授,则需要用women/female professor来表示,此外还有例如,Judge在英语中表示法官,而要表示女性法官则需要用women judge。
从语义视角探究英语词语的性别差异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大学相继开设了“Linguistic Behavior of Male and Female”课程,将语言与社会文化结合起来研究,使对语言的孤立的、静止的研究变为多视角、动态的研究。
本文从语义层面分析英语语言的性别差异,通过将语义学、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相结合,可以使对英语词语中性别差异进行的研究更加全面,更具实用性。
1.词语外延意义的性别差异词语的“外延意义”(denotative meaning)又可称为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所指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或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是指客观事物经过人脑的概括并反映在语言中的意义,是词语本身所表达的概念。
它是以可观察到的“外部世界”某一特定部分明确所指为基础的,又是以某种约定俗成的意义为基础的。
词典中的定义就是词语的外延意义,这种意义通常不与客观世界的事务与现象发生直接联系。
词语的外延意义反映的性别差异一般不存在性别歧视的意义。
例如,英语woman的外延意义是“女性、成年女子”,man的外延意义有两个,一是指男性,男人,成年男子,二泛指“人类,人(包括女性)”。
1.1外延意义中的语义成分。
语义成分又称为“语义特征”、“语义原子”、“语义标记”、“义素”等,是现代语义学的重要范畴之一,被认为是特征化了的词典意义,意义的各个平面本身又被称为语义对立(binary semantic contrast),运用成分分析法分解义位而得到的比义位低一层的单位。
例如,woman:+Human+Adult-female;man:+Human+Adult-male,通过woman(女人)与man(男人)的基本语义特征的对比分析,可清楚地看出,这两个词是有性别差异的。
1.2外延意义中词语的性别差异。
在英语中,表示男性和女性的词语间存在不对称的(asymmetry)现象,而且男性词语多数情况是没有标记,而女性词语常是在男性词语的基础上形成。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存在于个人行为中,也反映在语言和文化中。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和共性,以促进对性别平等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中,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语言、教育、职场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语言层面,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性别特指词汇,如“he”和“she”的使用,这种特指往往反映出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
此外,一些职业、职位往往被赋予特定的性别属性,如“male-dominated industry”(男性主导的行业),这无疑限制了女性在这些领域的职业发展。
三、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同样普遍。
一方面,汉语中的词汇往往没有明确的性别区分,如“他”可以指代男性或女性。
然而,在具体语境中,人们的语言习惯往往不自觉地反映出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在教育和职场方面,女性在职业选择、晋升机会和薪资待遇等方面仍面临诸多不公。
四、英汉性别歧视现象的共性与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存在共性,即都受到社会文化、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两者也存在一定差异。
在英语中,性别特指词汇的使用更为普遍,反映了西方社会对性别角色的重视;而在汉语中,虽然缺乏明确的性别词汇,但语言习惯往往在无形中反映出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此外,英汉两国在政策、法律等方面对性别平等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
五、应对策略与建议为消除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理解,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刻板印象。
其次,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保障女性在教育和职场的平等权利。
此外,媒体应积极传播正能量,宣传性别平等的理念和价值观。
在语言层面,可以通过教育引导人们正确使用语言,避免无意中传播性别歧视的观念。
六、结论通过对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性别歧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存在于个人行为中,也反映在语言和文化中。
英汉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凌楠摘要:性别歧视现象存在于所有语言中。
研究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英汉语言和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本文从词法、语义和句法三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语言;性别歧视;社会根源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语言是社会之反映,本文在此仅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共同之处,并尝试挖掘其形成的社会根源。
1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形成原因1.1 从词法上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1.1 词缀英语中,当表示男性和女性的词成对出现时,指男性的词语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标记的,而指女性的词语则要在表示男性的词语的基础上附加黏着词——词缀(如:-ess, -ine, -ette等),变成有标记性的词汇。
例如:hero(英雄)——heroine(女英雄),actor(演员)——actress(女演员)。
尽管这些词缀使人很容易地从字面上区分出男性女性,但它已失去了原始功能,让人想到的只是反映出女性是一种从属的、卑微的、被动的含义。
而汉语中,许多女字做形旁的词都含有对女性贬损之意,如:奴、妾、婊等,与之相比,在汉语泱泱字库里很难找出几个以“男”为部首的贬义词来。
1.1.2 复合构词英语中有一些非指称性的中型词语,表示人们所从事的职业。
但当表示女性职业时,职业名称前要加上women/lady/female/girl等词。
可见,在英语中,女性角色的刻板模式是妻子和母亲,体面的职业一般被认为只有男性才有资格从事,当女性有了体面的工作,就必须加上女性的标记了。
如:professor(教授)——women/female professor(女教授),judge(法官)——women judge(女法官)等。
显而易见,这种构词明显带有性别歧视,这也是千百年来妇女在社会中地位低的一个反映。
同样的,在汉语中,原本既可由男性又可由女性担任的职务、职称、头衔、称号等均用来指男性,而指女性时则需在职务或职称前加上“女”字,如“女博士”、“女作家”等。
从语境语篇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杨艳玲[摘要]语言性别歧视是一种普遍现象。
社会语言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词语的非对称、隐喻、词序、称呼称谓、男性词语的泛化以及词汇意义的变化等显性的语言性别歧视;而语境语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没有受到重视。
本文从语境语篇入手,探讨名词、形容词、代词在语境语篇具体化时产生的性别歧视现象,以及造成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最后说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不是只改变语言符号本身就能消除的,而是需要社会上的传统和人们的性别歧视观念的改变来完成。
[关键词]性别歧视;语言意义;言语意义;语境[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7)01-0066-04一、引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集中反映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人的思维模式。
几千年来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贬低女性的地位,忽视女性的作用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大量的反映在语言中。
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反映就形成了语言的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不仅反映在语言符号上,同时还体现在语义和语言的运用上。
很多社会语言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包括词语的非对称、隐喻、词序、称呼称谓、男性词语的泛化以及词汇意义的变化等显性的语言性别歧视,而对语境语篇中的这种潜在的性别歧视现象而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语篇语境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包括原本中性的一些词在语境语篇中却带上了性别标记,产生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原本仅指男性的词语,在语境语篇中却涵盖了两性,忽视了女性的存在等。
本文就从语境语篇入手来探讨名词、形容词、代词在语境语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最后说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收稿日期:2007-04-16作者简介:杨艳玲(1979—),女,吉林师范大学05级英语语言与文学研究生,东北电力学院教师,助教,长春130117象,不是只改变语言符号本身就能消除的,而是需要社会传统价值观、语义体系、逻辑思维等的改变来完成。
《英汉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篇一英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性别歧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仅在各个国家中存在,也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有所体现。
本文旨在对比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社会问题。
二、英汉性别歧视现象的概述1.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主要体现在语言、教育、职场、媒体等多个方面。
在语言方面,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带有性别刻板印象,如对女性职业角色的限制、对男性领导力的过度强调等。
此外,在教育和职场中,女性往往面临着机会不均、晋升困难等问题。
2. 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汉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语言、教育、职场等多个领域。
在语言方面,汉语中也有一些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一些职业往往被视为“男性职业”或“女性职业”,这种观念限制了人们的职业选择。
此外,在教育和职场中,女性也常常遭遇不平等待遇。
三、英汉性别歧视现象的对比分析1. 词汇和表达方式的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一些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词汇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英语中可能更多地使用“man”或“male”来指代某个职业或群体,而汉语中则可能更多地使用一些具有明显性别倾向的词汇。
2. 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结构和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国家,尽管性别平等的观念已经得到广泛传播,但在实际生活中,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
相比之下,汉语国家在传统社会中可能更加注重男性的地位和权力,因此性别歧视现象可能更为明显。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两种语言中的性别平等观念都在逐渐普及和加强。
四、应对英汉性别歧视现象的策略为了消除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提高人们对性别平等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障男女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以语义学为视角探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孔秋梅Sexism on semantics in English languageAbstract: As a phenomenon of society, language reflects all the sides of human society naturally. Sexism i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for sociolinguistics---anew dual discipline. And sexism is also a common feature of all cultures. This paper does a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from semantics. Further, it explains the reasons of sexism and provides some relative solutions.在20 世纪60 年代, 随着欧美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的社会语言学家对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多数论述是以西方著名语言学家的思想体系为视角。
因此, 以语言现象本身为切入点来研究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必要的。
一、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语言学分支。
它涵盖了词汇意义和句子结构意义等方面内容。
本文仅从词汇意义方面来阐释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1. woman( 女人) 一词的由来据 经 约全书所载, 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 造成一个女人, 亚当看见女人, 在惊喜之中说道: 这是我骨中之骨, 肉中之肉, 应该给她取名叫WOMAN 从此, 妇女就被视为男人的附庸。
而且随着基督教的广为流传, WOMAN一词更加深入人心, 难以改变。
2. boy ( 男孩) 和 girl ( 女孩) 的不同词汇含义在美国, 未成年男性被称作boy( 男孩) , 未成年女性被称为 girl( 女孩) 。
因为无论男孩与女孩都具备幼小与天真、不成熟这一特征。
但从他们进入高中, boy( 男孩) 一词的称呼却有所改变。
他们被称作 guy (男人的俚语) ,而女孩却仍被称作 girl。
称女人( woman) 为女孩( girl) 表面上看是在吹捧她年轻,但实际却暗示幼稚、不成熟之意。
例如, 有一部英文影片Splendor In The Grass( 青春梦里人) , 剧中女主角Jenney 在她长大成年以后不满母亲称她为my girl。
又如, 美国当代作家J. D 塞林格的代表作 田里的守望者 男主人公霍尔顿讨厌被称作 myboy , 一位年仅16 岁的少年不认同这一称呼, 这一反例足可证明这一点。
3. 同一词汇, 因性别不同则含义不同如果说 woman ( 女人) 和 girl ( 女孩) 被视作某种含蓄的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以下两例却是公然的性别歧视用语。
( l) Professional当该词被用作修饰一男性时, 意思是从事专门职业的。
但当该词被用作修饰一女性时, 则指妓女( 2) Easy当该词被用作修饰一男性时, 意思是容易相处的 , 但当其被用作修饰一女性时,则指不整洁的、不修边幅的女人, 娼妓、淫妇。
此外因性别不同,指同一性格时, 修饰语的使用则迥异。
如, 人们用 hard task masters来指严厉的男性雇主。
但却用 hard to work for来指严厉的女性雇主。
又如, 若指一男子易动感情的, 常用only human( 很人性化) , 但若指女性, 却用emotional( 情绪化的) 。
再如, 人们常用decisive man 来指做事果断的男人, 而在表述做事果断的女性时, 却用 stubborn 为修饰语, 暗含倔强、顽固 意。
4. 一些相互代名词的不同含义英语中由于性别差异, 存在着不同的相互代词来表示同一意义。
对女性的用语有损毁, 降低女性身份之意。
例如, bachelor用于指男性时, 是单身汉 , 未婚男士 意。
但其相互代名词 spinster却是性情乖戾的老处女。
又如指一精明的男性用sage( 圣人) , 而同一意义的女性却用witch( 原意巫婆 ) 或midwife( 原意接生婆 )来表示。
请看下面4 例( 1) He is only thirteen, but he is already a man.( 2) She is only thirteen, but she is already a woman.( 3)Mary is going out with this gentleman. .( 4) John is going out with a new lady tonight.句( 2) 中的 woman含贬义指堕落的女子 , 句( 4) 中的lady 为中性名词, 意思是另一女子 , 但它们的相互代名词,句( 1) 中的man 却含褒义, 指男子汉, 成熟的男子 句( 3) 中的gentleman 则为绅士之意。
5. 从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看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名词字面意义引申意义Dog 狗娼妓Tomato 西红柿美丽的黑肤女子Honey 蜜性感的女子Doll 玩具娃娃美而无知识之女性又如, 美国著名作家纳尔森在他的著作中曾把女人进行了深刻形象的比喻。
In her youth, she is a chick, then she marries and feelingcooped up, so she goes to hen parties where she cackles with herfriend.Then she has her brood and begins to henpeck her husband.Finally she turns into an old biddy.这一描述尖刻地体现了众多妇女的社会角色仅限于性、生育、抚养孩子、料理家务及服侍丈夫。
这种女性一生的真实写照是对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极大讽刺。
6. 亵渎女性的用语在英语词汇中, 亵渎女性是直接和性相关联的。
例如fallen , wanton , whorish , unchaste , loose woman ,on the streets等等诸如表示不贞洁 荡妇、妓女一类的单词在英语中总共超过500 种, 而且该短语超过1000 种。
但其同义词汇 whoremonger ( 淫媒) 也有60 余种。
但这种短语用来指男性时, 却少之甚少。
同时, 某一词汇是否和性相关联还应视性别差异而定。
如tramp 一词, 当用于指男性时, 则指流浪者。
但当其用于指女性时, 则是妓女之意。
这是由于在人们头脑中, 不正常的男女性关系是肮脏的, 因而女性受到歧视。
二、纵观上文, 造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诸如历史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但主要是社会因素。
在西方社会, 女性直到19 世纪末才争取到受教育的权利, 在她们获得教育权之前, 女性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争取与男人同等的权利, 她们没有工作的权利, 甚至没有权利说不, 不难理解, 在这种状态下, 女性的语言如何不如此苍白无力?曾有一位社会语言学家把女性受到歧视的原因归为女性在西方社会被视为商品和私有财产。
例如( 1)Men compete for power , fame and women.男人们为争夺权力、名誉、女人而竞争。
( 2) The brave pioneers crossed the plains with their wives, theirchildren, and their cattle.这些勇敢的拓荒者携妻带子, 和他们的牲畜穿越了大平原。
读到以上句子, 人们不禁想到女性被视作男性争夺的猎物或成为男性的一部分财产。
三、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并不是语言本身的错误, 而是许多复杂因素的结果。
如今由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 对女性的歧视正逐渐削弱, 女性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女性开始涉足比较重要的职位。
如在商业、政府、艺术领域等。
同时, 女性开始更多地注重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她们要使用 human being ( 人类) 来代替原有的( 人, 男人) ; 用 man来代替 person , 用 their来代替 his , 用 woman来代替 girl等, 许多已婚妇女选择保留自己的姓名, 而不随夫姓; 大众媒体中的语言形式也在变化,妇女们认为男性能干的事, 自己也能干, 这些在某些职业名称上也反映出来。
如: sportsman sportswomanpostman postwomansalesman saleswomanbusinessman businesswoman在1972 年, Ms 成为美国历史较长的女性杂志的代名词。
除此之外, 人们还尽全力在许多领域消除性别歧视。
例如,美国的新闻出版界规定编辑和作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导致性别歧视的词语, 如未能找到合适的词语来替换, 作者应事先向女性读者郑重地道歉。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在语义学方面, , 最能深刻地得以体现, 词汇的含义能直接地导致女性地位的降低, 这方面已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所以, 要消除英语语言的性别歧视视象, 从语义学方面作为切入点是极其必要的。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因此, 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全社会的责任, 男人应尊重女人, 男人应承认女人与他们拥有同等的权利, 因此, 男人不应使用贬损女性的词汇,也不能把妇女视作二等公民。
同时, 女性应高昂起头来, 为争取与男人同等的社会身份而奋斗, 她们应当拥有与男人同等的语言身份,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彻底地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等. 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 秦秀白. 英语性别歧视的历时文化透视, 现代外语,1996, ( 2) .[ 3] 潘建. 英语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 3) .[ 4] 邹必成.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J] , 成都: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2, ( 2) . [ 5] 胡文仲. 英美文化辞典[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