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份)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份)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份)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份)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矿山机电方向)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

二〇一二年四月

目录

一、学制与招生对象 (4)

二、专业分析 (4)

2.1 企业调研情况 (4)

2.2 人才需求分析 (4)

三、职业面向 (5)

3.1 就业岗位 (5)

3.2 就业范围 (5)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6)

4.1 人才培养目标 (6)

4.2 人才培养规格 (6)

4.2.1 知识结构 (6)

4.2.2 能力结构 (6)

4.2.3 素质结构 (7)

五、职业资格证书 (7)

六、人才培养模式 (7)

6.1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7)

6.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7)

七、主干课程设置及要求 (8)

八、教学计划实施表 (10)

8.1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10)

8.2 专业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12)

8.3 专业教学周数分配表 (13)

8.4 专业教学时数和教学环节比例表 (13)

九、教学运行与实施方案设计 (14)

9.1 实施“2+1”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 (14)

9.1.1 “2+1”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教学设计 (14)

9.1.2 “2+1”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中“1”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 (14)

9.2 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14)

9.2.1 基本素质课教学设计 (14)

9.2.2 专业基础素质课和职业专业课教学设计 (15)

9.3 实践课程教学设计 (15)

9.3.1 基本技能实践教学设计 (15)

9.3.2 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设计 (16)

9.4 顶岗实习的运行与管理设计 (16)

9.4.1 “双需双赢”顶岗实习的基本思路 (16)

9.4.2 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16)

9.4.3 实习岗位与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17)

9.4.4 顶岗实习方法 (18)

9.4.5 顶岗实习的考核 (18)

9.4.6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 (18)

9.5 教学方法 (19)

9.6 教学手段 (19)

9.7 考试方式、方法 (19)

9.8 课程内容与教材 (20)

十、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20)

10.1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20)

10.2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1)

十一、教学条件 (23)

11.1 师资条件 (23)

11.2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23)

11.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条件 (24)

11.4 保障条件 (24)

十二、毕业条件 (25)

附件一: 矿山机电专业目前可开设实验、实训项目 (26)

附件二: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28)

附件三:实验(实训)教学质量评价评分表 (32)

附件四:课程标准 (34)

《采掘机械》一体化课程标准 (34)

《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 (49)

《煤矿供电》课程标准 (62)

《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标准 (77)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矿山机电方向)

一、学制与招生对象

1、专业代码:580201

2、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及具有同等学历者

3、学制:全日制三年

二、专业分析

2.1 企业调研情况

调研目的:根据企业办学特点,通过深入同煤集团走访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的能工巧匠,进行调查和分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

调研对象及内容:调研对象主要是从事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的厂矿机电矿(厂)长、机电副总工程师、机电科和机电队、机运队、供电队、安装队等基层区队队长、工程技术人员,班组的班组长、技术骨干等。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煤矿机电岗位的种类,岗位分布情况,各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岗位工种及各工种需求比例,岗位工作职责、职业标准、工作内容、责任范围,企业和区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及知识能力素质表现情况,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机电方向)的服务面向,专业应如何定位才能更好的为煤矿生产一线服务,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课程设置等。

调研方式:以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与企业基层领导和技术骨干座谈为主要方式,同时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2.2 人才需求分析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之一,是我国能源支柱产业。但是我们在煤炭工业上的人力投入、成本投入也居世界之首。目前在我国统配煤矿中,煤炭产量中的2/3以上依靠综采机械化,因此我们在发展机械化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这些煤矿大型机电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率,以少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获得高产高效的生产效率;降低百万吨死亡率,实现煤矿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

但是,从目前我国煤炭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看,仍处于比较滞后的位置,技术改造和进步的要求更为急迫。煤炭行业目前劳动力结构严重不合理,数量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偏低。

据调查,目前,全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约660万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264万人,地方国有煤矿146万人,乡镇煤矿约250万人。在国有重点煤矿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46%,初中占52%,工程技术人员只占3%,工程技术人员奇缺。劳动者素质与目前煤炭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很不适应。

人才断层和断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障碍。尤其是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更为匮乏,大部分煤炭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技术类人才,70%以上的中小煤矿技术人员奇缺。随着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同样需要大批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复合型高技能机电技术人才。从煤炭工业的发展看,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我院为同煤集团下属学院,同煤集团工矿企业较为集中,这些企业机电领域各种生产设备的安装、使用、维修、管理及技术改造等,都迫切需要大批素质优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机电知识结合紧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竞争力。并且随着机电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与普及,这种人才需求将更加迫切。

结论: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机电方向)是煤炭系统的紧缺人才专业。

(2)煤炭企业职工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急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且稳定。

三、职业面向

3.1 就业岗位

(1)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技术岗位。

(2)机电产品技术服务与营销技术岗位。

(3)机电产品电气控制电路开发设计技术岗位。

(4)企事业单位的用电管理及维护岗位。

(5)生产区队机电技术员。

3.2 就业范围

(1)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与检修;

(2)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与检修;

(3)从事供配电系统及电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与检修;

(4)从事机电技术革新与改造。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4.1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从事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能力,具备从事机电设备的设计选型、运行、检修、维护、管理及技术改造能力,且具有一定的数控机床加工专业拓展能力。适应现代煤矿企业生产、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4.2 人才培养规格

4.2.1 知识结构

(1)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本专业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在矿山机电技术方面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具备必需的机械、电气和机电工程知识及应用能力,能阅读和绘制相关技术图纸、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分析和调试一般性机电控制系统,能组织实施对常用机械、电气设备的检测与维修,熟悉常用机电设备和元件的结构、性能、操作规程和使用规范。

(3)掌握机械、电工、配电等工种的应知应会内容,通过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并取得国家劳动部门颁发的一种以上技术等级证书或上岗证书,达到中级以上水平。

(4)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较熟练的使用仪器检查和诊断常用机电设备故障。

4.2.2 能力结构

(1)具有安装调试、使用和维修通用机电设备的基本技能。

(2)能对通用机电设备进行日常维护、检修处理一般事故。

(3)具有对矿山通用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检修维护的能力。

(4)具备对矿山通用机电设备的选型设计、技术改造及管理的能力。

(5)具有矿山主要大型机电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检修维护的能力。

(6)具有矿山供电系统的设计、设备安装、调试、故障诊断、检修维护的能力。

(7)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会使用专用检测仪器诊断矿山通用机电设备常见的机械、电气故障。

(8)具备机电一体的综合技术素质。

(9)具有生产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的能力。

4.2.3 素质结构

(1)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述。

(2)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3)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4)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团队意识强。

五、职业资格证书

六、人才培养模式

6.1 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机电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是: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3)、教育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6〕4号);

4)、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事部、科技部、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7〕16号)。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按照“立足煤炭行业和北方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设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抓教学,应对企业需求育人才,为煤炭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构建并实施“2+1”的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

6.2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根据企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人才的需求要求,与生产厂矿紧密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即:共同制定专业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共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共同管理顶岗实习教学过程,共同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享有校矿资源,校企文化共融。通过实施形成“2+1”的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即:“2”部分的实施,学生以在校内培养教育为主,完成职业素质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实验、实习、生产性实训实践性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与企业的接触由部分接触到主要接触,学生能力的递增过程由基础到专业,能力的掌握过程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在校内期间就完成上岗前的一系列学习与培训,为顶岗实习做好了充分准备;“1”部分,学生进入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1”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阶段示意图如图所示。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均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紧密结合,随着教学过程的实施,校企结合度不断增加,学生岗位技能的掌握程度也随着校企结合度的增加而提高。第3学年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是“2+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七、主干课程设置及要求

1、机械制图与CAD

机械制图与CAD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投影作图基础和机械制图、AutoCAD的主要内容。课内教学学时数为84,实践教学学时数为90。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使用AutoCAD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平面图形、机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能力。

2、电工与电子技术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讲授电工安全常识;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电路基础、三相交流电理论、电机原理、变压器等。课内教学学时数为78,实践教学学时数为42。

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包括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大部分,电工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磁路基本概念、基本电工器件及应用、电工测量技术、电工仪表、工具、低压电器及其控制线路、安全用电等内容。电子技术部分主要包括基本电子元器件、基本电子线路、放大器、稳压器、基本数字电路、电子测量技术、常用电子测试设备及新技术介绍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电机以及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工程技术领域中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具有熟练使用各类常用电工仪表进行电路测量的能力。

3、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内教学学时数为54,实践教学学时数为66。

课程的主要内容:静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概述、润滑与密封装置、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齿轮系、轴和轴毂联接、轴承、其他常用零部件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构组成、运动、受力和机械效率,以及按给定的运动要求和力学条件选择机构类型和设计其主要尺寸。掌握和了解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失效形式、选用和计算方法。为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机构和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标准、手册进行一般参数的通用零件和简单机械装置设计的初步能力。

4、电机与拖动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直、交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运转状态、调速方法、容量选择计算等内容,及矿山常用电动机的选择。课内教学学时数为44,实践教学学时数为36。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交直流电机的结构及原理,并且具有能进行简单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分析电机故障的能力。

5、采掘机械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采煤机、液压支架、掘进设备的基本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和各种设备的选型。课内教学学时数为36,实践教学学时数为54。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煤矿主要采掘机械的基本结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设备的故

障检测与维修技术。

6、煤矿供电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主要讲授煤矿供电概况,电力负荷及计算,短路电流及计算,工厂电力线路,过流保护,二次回路与自动装置,电气安全等。课内教学学时数为44,实践教学学时数为16。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供电系统的基本理论与分析计算方法、煤矿供电以及安全用电的基础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解决科学技术和工程问题。使学生掌握煤矿供电区队技术员,变配电工,维修电工岗位中、高级工和电气安装工中、高级工的应知理论、应会技能和必备的职业素养。

7、可编程控制器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课程,课内教学学时数为60,实践教学学时数为100。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器的原理与使用、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典型电路的基本原理、常见故障分析方法、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与系统构成、指令系统、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编程方法,学生将会获得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现场排故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8、机械设备运行维护与检修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程,课内教学学时数为36,实践教学学时数为54。

本课程主要讲授设备修理、零件测绘、零件修复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典型零部件的拆卸、修理、装配、调试和验收。初步掌握典型设备修理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掌握零件测绘的基本方法和零件修复技术,能正确选用工、检、量具,并了解先进加工技术在设备修理中的应用,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设备修理中技术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计划实施表

8.1 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附表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机电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

8.2 专业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机电方向)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8.3 专业教学周数分配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机电方向)教学周数分配表(单位:周)

8.4 专业教学时数和教学环节比例表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机电方向)教学时数和教学环节比例表(单位:学时)

九、教学运行与实施方案设计

9.1 实施“2+1”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

9.1.1 “2+1”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教学设计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煤炭紧缺人才的主体专业之一,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充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根据企业对机电技术岗位人才的需求要求,与生产厂矿紧密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

9.1.2 “2+1”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中“1”阶段教学设计与实施

在“2+1”人才培养模式中,“1”阶段的设计、管理与控制是决定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顶岗实习走形式“放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厂矿生产区队共同制订实习和教学计划,共同确定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共同进行实习指导,共同组织考核与鉴定,提高培养效果。

9.2 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9.2.1 基本素质课教学设计

公共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服务。公共基础课教师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着“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服务于系统化的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组与实践教学环节相融合的基础课教学系统。该系统由系统化的四个层次组成:“两课”必修基础类基础课;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能力的服务基础类课程;体现专业特色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含创新教育在内的创新拓展基础类课程。应用数学、应用写作等基础课程根据专业课的需求配备教师,围绕专业需求制定课程标准,选编教材,进行分层次教学。

英语课程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将英语课程设计为语言技能训练模块和专业英语技能训练模块,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能力训练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分别采用情景教学法、目标教学法、讲练结合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模块教学在知识系统构成方面的优势,为专业课的学习和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打下深厚坚实的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政治引导、心灵陶冶、境界提升,不断探索“大课堂下参与式教学模式”和“课内外一体教学模式”,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

9.2.2 专业基础素质课和职业专业课教学设计

专业基础素质课和职业专业课程的教学对应于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面向就业岗位的课程,课程的内容建立在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教学方式根据课程性质不同分为两种。

第一种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的方式。包括: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金属工艺学。

第二种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方式。包括:液压传动系统的维护与检修、CAD、采掘机械、电机与拖动、可编程控制器、机械设备运行维护与检修。

教学完成后,由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共同进行课程综合能力考核。

9.3 实践课程教学设计

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是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核心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单项基本技能需要,改革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和校内外综合实训项目,遵循“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加强综合技能训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多样化的顶岗实习,进行岗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锻炼。改变以往的参观性实习和认识性实习为真实的顶岗实习。

9.3.1 基本技能实践教学设计

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主要包含基本能力课程的课内实验和基础实训,这部分的实践环节实施中主要是减少验证性实验,开发综合性实验项目;在实训课程中实施以能力为主、学生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用真实的产品进行课程的实践训练。如:将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中欧姆定律验证实验、基尔霍夫定律验证实验等实验项目删除,开发日光灯线路设计、安装与调试、线路板焊接、电工布线接线实训等,让学生自己按照所学的知识进行电路设计,筛选元器件、配线布线,安装调试。在综合性实验的过程中运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电路设计、安装与布线、测试的基本技能;

教学计划中设置有独立的基础实训项目有:机械零件测绘、电工电子实训、金工实

训、可编程控制器。

对于教学计划中单列的电工技能实训则按照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要求进行实训,教学计划中单列的钳工技能实训则以下料、划线、锯、锉等加工配合件产品为实训项目等。依据实训的态度、产品质量等进行考核。

为了更好地配合专业教学改革,以实训室为单位,在改革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开发有利于学生技能培养的实训项目和内容,和企业专家一起共同开发编写实训指导手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9.3.2 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设计

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包含部分专业基础素质课程和职业专业课程中的课内实践教学

部分,课程设置是以理实互融的教学形式进行设置的,这些课程都是按照生产过程或设备维修工序、操作过程进行设计,上课地点就在实训室和生产现场。通过学中练、练中学、边学边练、练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达到掌握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的教学目的。

9.4 顶岗实习的运行与管理设计

顶岗实习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2+1”岗位主导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顶岗实习与一般实习不同,其一是时间长,其二是要在企业进行,教学环境变了,学生要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向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学,和他们一道工作。因此,顶岗实习的管理、内容、方法和手段都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配套。

9.4.1 “双需双赢”顶岗实习的基本思路

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让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在“2”阶段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在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由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企业得到了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学校则得到企业的支持增强了办学实力,以就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需双赢。

9.4.2 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组成由合作生产厂矿矿长、总工程师为成员的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并制定章程,建立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管理机制。并以文件的形式对实习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安排与待遇、工伤、兼职教师等均作出规定和要求。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生顶岗实习的有关规定等。建立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企业评价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质量评价

监督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任务,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实施和实习质量的提高。

9.4.3 实习岗位与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1.实习岗位与能力标准确定

顶岗实习岗位是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由专业顶岗实习领导小组与各生产厂矿教育科、生产区队共同开发相应的实习岗位。按照岗位(工种)的应知应会要求进行顶岗实习能力标准设计,并按此标准进行顶岗实习的指导、授课、检查、考核和评价工作。

2.兼职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顶岗实习主要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因此,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它是搞好顶岗实习的关键。其思路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以满足专业教学改革、保证顶岗实习质量为出发点,校企结合,优中选优,加强管理,共同提高,努力建设一支敬业奉献、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1)优中选优

根据不同实习岗位的特点,提出对兼职教师的素质、能力、技能的要求,在厂矿人事部门和教育科的协助下,以满足要求、用其所长为原则,从各岗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师及企业技术骨干中初步筛选出兼职教师,经专业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审查后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推荐,由学校聘任。

2)注重培训

企业的技术、生产和管理工作与学校的教学工作毕竟有所不同,因此,受聘的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此项工作由领导小组负责,主要培训内容:党的教育方针,“2+1”产学合作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意义、思路,顶岗实习的任务、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技巧等。通过培训,逐步实现兼职教师的“双师化”。

3)加强管理

兼职教师的管理由顶岗实习领导小组负责。兼职教师在保证完成企业的技术生产、管理任务的同时,根据顶岗实习的要求制定实习计划和方案,完成顶岗实习的教学任务。顶岗实习领导小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总结经验,制定措施。学校教学督导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兼职教师进行考核,检查教学秩序、进度、效果,组织学生评教,奖励优秀教师,解聘不合格教师,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9.4.4 顶岗实习方法

1.岗位轮换实习法

安排学生在他们就业后有可能从事的技术、管理、生产等工作岗位上进行分组轮换岗位实习,与企业员工同时上下班、倒班,参加区队班组的班前会、班后会等。根据每个岗位的性质分别安排3~4 周,学生在真正的岗位上,在真实的工作氛围中了解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领略现场工程技术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在校企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岗位能力标准中所要求的应知、应会任务,同时在实习中发现和寻找课题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每个岗位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写出实习报告和总结,并由校企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过程考核),全部岗位实习结束后进行终结考核并由校企指导教师和班主任填写顶岗实习综合评价表。

2.顶岗+技改实习法

这种顶岗实习方法在顶岗实习前,针对企业预先提出生产中需要解决的一些技术攻关和技术改造的课题,再由顶岗实习工作小组进行筛选,将学生分组直接安排到攻关课题的技术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同时选派合适的指导教师,并安排学校的青年教师参与课题进行锻炼。由于这些课题全部是来自生产实际中的真实题目,学生要参与现场调查研究、论证方案、设计制造等全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能力正是高职高专学生应具备的工程综合能力,同时这些课题可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

9.4.5 顶岗实习的考核

严格考核是保证顶岗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顶岗实习考核由实习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企业考核分过程考核与综合评定考核。过程考核由各实习岗位所在区队、带队师傅和学校指导教师组织,综合考核由实习厂矿主管部门(教育科或机电科)、实习区队和系组织。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出勤情况(10分),政治思想表现(10分),安全生产(10分),实习工作态度(10分),制度、纪律情况(5分)和专业操作技能(35分),并给出实习鉴定和综合成绩,总计满分80分;学校考核的内容主要有:实习报告、实习周记和实习总结,总计满分20分。顶岗实习总评成绩按四个等级评定即: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59分以下)。对顶岗实习不及格的,不允许毕业,随下届学生进行“补实习”。

9.4.6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

把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密切结合起来,结合顶岗实习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以顶岗实习作为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平台,主要针对企业在生产、科研、技术改造和管理当中

遇到的技术性问题,由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提出毕业设计题目,做到真题真做,实现真正的理论联系岗位实际,以此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为企业和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奠定基础,是推进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

9.5 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训设备和校外厂矿资源的作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如:任务驱动四步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等与启发式教学有机融合。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设备资源条件,将教室设在实训室,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教中学、教中做、边学边做,使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同步增长。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条件,发挥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将教室设在厂矿生产现场,用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操作工序与过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氛围,感受职业文化,使教学与现场实际应用“零距离”对接。

9.6 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的环境和设备条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现场视频录像、教学录像、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1.运用真实的实训设备与条件,进行仿真的一体化教学

建立行业特色实训室,利用真实的设备给学生提供与现场情景仿真的校内实习实训条件,为学生毕业后很快成为机电技术岗位的技术骨干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充分利用教学模型,模拟真实的生产条件进行教学

制作煤矿供电系统,矿井提升系统,排水系统等立体化教学模型。如:煤矿井上、下供电系统教学模型、矿井提升运输系统教学模型等,让学生在校内通过模型就可了解这些生产系统的工作流程,为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3.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引入课堂和教学中。按照岗位需求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ppt技术、Flash 技术及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引进课程教学。通过大容量的信息和丰富多彩的形象描述与实物展示,将课程中抽象的内容真实化、形象化,有效地化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9.7 考试方式、方法

1.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评价与课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

现,过程评价和课程评价成绩的权重为5∶5,即:过程评价的平均成绩与课程评价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

2.评分标准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要求,课程的过程评价和课程评价成绩均由知识(应知)、技能(应会)、情感态度三大部分组成。应知占40%,应会占50%,情感态度占10%。

1)应知部分考核主要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其方式可采用笔试方式,该部分占总成绩的40%。

2)应会部分考核主要对学生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可通过设备故障排除、设备安装、运行操作等方式进行,根据成果质量、创新效果等情况给出相应的成绩。该部分占总成绩的50%。

3)情感态度由学习态度、合作互助、职业道德、平时表现等进行评定。该部分占总成绩的10%。

9.8 课程内容与教材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矿山机电方向)核心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职业性。教材选取注重实用性,并在校企合作平台下,组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编写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取自煤炭企业生产厂矿引进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根据矿山机、电技术岗位的职业标准、应知应会要求进行编写。包括《采掘机械》校本教材、《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综采电气控制》、等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

十、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10.1 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质量因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课堂教学、校内实践教学环节、校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学习评价、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质量管理规范与“质量记录”信息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要通过对这些质量因素的控制与保障,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培养出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的高质量、高技能的适用人才。

按照“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必须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全部因素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指导思想,采用“过程管理”的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不仅要明确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活动的标准、职责、权限及工作流程,而且要设定该项

机电一体化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

------单选 滚珠丝杠螺母副结构类型有外循环插管式和_________等类型. 收藏 A. 内循环反向器式 B. 外循环反向器式 C. 内、外双循环 D. 内循环插管式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PWM指的是________. 收藏 A. 计算机集成系统 B. 可编程控制器 C. 机器人 D. 脉宽调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检测环节能够对输出进行测量,并转换成比较环节所需要的量纲,一般包括传感器和_______. 收藏 A. 转换电路 B. 调制电路 C. 控制电路 D. 逆变电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下列关于机电一体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收藏 A. 机电一体化设计主要是指产品的设计,不需要系统论方面的知识 B.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传统机械技术及电子技术两方面技术构成 C. 机电一体化是指机电一体化技术,而不包含机电一体化产品 D.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机械为主体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伺服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被控对象、执行环节、比较环节和_________等个五部分.

收藏 A. 换向结构 B. 检测环节 C. 存储电路 D. 转换电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电压________输入电压. 收藏 A. 大于等于 B. 大于 C. 小于 D. 等于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滚珠丝杠螺母副结构类型有两类:外循环插管式和________. 收藏 A. 内循环反向 B. 内循环插管式 C. 外循环反向器式 D. 内、外双循环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受控变量是机械运动的一种反馈控制系统称________. 收藏 A. 伺服系统 B. 工业机器人 C. 顺序控制系统 D. 数控机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下列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伺服系统稳定性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____. 收藏 A.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75632

云南技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580201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适用年级:2015级(一)基本情况 1.学制 全日制三年。 2.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及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 3.培养层次 全日制专科。 (二)专业定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机电一体化行业生产一线的机电设备、生产自动线的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岗位群,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具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管理、营销和初步开发等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创新和不断学习能力,适应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要求 通过通识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构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理论文化知识,拓展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和自

我提高等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体育锻炼能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身心素质。 通过专业教育,着重构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核心是机电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和检测能力,机电设备的营销、初步开发及管理能力;强化技能训练,依托企业、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学生的专业感性知识;培养学生专业工具、仪器、设备、工艺、方法、标准和制度的应用能力;通过一系列综合性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岗位迁移能力。 通过岗位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意识,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强化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构建具体的岗位感性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提高业务素质;利用已学的专业知识,自我构建新的理论知识,分析设备的控制过程、操作模式和管理方案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技术革新建议或管理改进方案,培养技术革新和改进管理的能力。 3.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 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英语、法律基础、体育、德育、生产劳动、军训等。要求学生具有哲学、方法论、经济学、历史、法律、伦理、社会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以及军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增强社会文明意识,发展社会实践技能。 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要求学生通过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数理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具备学习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基础,也为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以及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题_1答案

习题一答案 1-1、什么是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群体技术,在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意义上实现多种技术功能复合的最佳功能价值的系统工程技术。 1-2、什么是机电一体化的变参数设计? 在设计方案和结构原理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部分结构尺寸和性能参数,使之适用范围发生变化的设计方式。例如,同一种产品不同规格型号的相同设计。 1-3、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电技术的区别。 传统机电技术的操作控制主要以电磁学原理的各种电器来实现,如继电器、接触器等,在设计中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机械本体和电气驱动界限分明,整个装置是刚性的,不涉及软件和计算机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机械部件和电器部件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整个装置在计算机控制下具有一定的智能性。 1-4、试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组成及相关关系。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技术密集型的系统工程。其技术组成包括:机械技术、检测技术、伺服传动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甚至还包含了光、声、化学、生物等技术等应用。 1-5、一个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哪些几个基本要素? 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机械本体、动力与驱动部分、执行机构、传感测试部分、控制及信息处理部分。我们将这些部分归纳为:结构组成要素、动力组成要素、运动组成要素、感知组成要素、智能组成要素;这些组成要素内部及其之间,形成通过接口耦合来实现运动传递、信息控制、能量转换等有机融合的一个完整系统。 1-6、试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一直要坚持贯彻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思维方法,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各个组成要素间的有机联系,从而确定系统各环节的设计方法,并用自动控制理论的相关手段,进行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分析,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化设计。1-7、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开发的类型。

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期末复习

机电一体化复习提纲 1. 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系统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新功能和新性能的新产品是机电一体 化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有机械本体、执行与驱动、检测传感器、信息处理、动力。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通常由由传动机构、支承与导向机构、执行机构与机架等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是能量流、物料流、信息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信息特征(微型化、嵌入式、实时性、分布化)、动力特征(结构分散化、功能智能化)、结构特征(模块化、简单化、高刚度、高精度)。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基础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技术。 2. 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是(快、准、稳):快速响应、高精度、良 好的稳定性。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在设计中常提出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高刚度、高谐振频率、适当的阻尼比等要求。为达到上述要求,主要从a、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承部件;b、缩短传动链,简化主传动系统的机械结构;c、提高传动与 支撑刚度;d、选用最佳传动比,尽可能提高加速能力;e、缩小反向死 区误差;f、改进支承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少振动、降低噪声这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通常由传动机构、支承与导向机构、执行机构与机架等几个部分组成。 3.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动系统应满足足够的刚度、惯性小、阻尼适中等性能要 求。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在设计中需满足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高刚度、高谐振频率、适当的阻尼比,为达到这些要求,主要采取

①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撑部件② 缩短传动链,简化传动系统的机 械结构③提高传动与支撑刚度④选用最佳传动比,以达到提高系统分辨率、减少到执行元件输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尽可能提高加速能力⑤缩小反向死区误差 ⑥改进支撑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少震动、降低噪声。 4. 滚珠丝杠螺母副中滚珠循环装置有外循环,内循环。滚珠丝杠支承方式有单推- 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具有最大刚度的的支承方式是双推-双推式。 5. 滚珠丝杠螺母副中按照滚珠循环方式划分外循环,内循环。滚珠丝杠螺母副中 调整间隙和预紧的方法有垫片调整式(调整垫片来改变轴向力)、双螺母调节式(调整螺母来消除间隙或预紧)齿差调节式(左右螺母外端凸缘制成齿数差1 的直齿圆柱齿轮),原理是什么?滚珠丝杠副的安装方式有单推-单推式(轴向刚度较高、预紧力较大、轴承寿命比双推-双推式低)、双推-双推式(刚度最高、易造成预紧力不对称)、双推-简支式(轴向刚度不太高、预紧力小、轴承寿命较长、适用于中速、精度较高的长丝杠传动系统)、双推-自由式(轴向刚度和承载能力低、多用于轻载、低速的垂直安装丝杠传动系统),特点分别是什么?滚珠丝杠副的选择方法是结构的选择、结构尺寸的选择(公称直径和基本导出的选择)。 6. 直齿圆柱齿轮侧隙的调整方法有中心距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调侧隙法、轴向 垫片调整法。要消除齿轮副间隙是因为侧隙会产生齿间冲击,影响传动平稳性、若出现在闭环系统中、则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使系统产生低频振荡,常用中心距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调侧隙法、轴向

机电一体化学习心得体会

机电一体化学习心得体会 为切实提高我省烟草加工企业设备维修的整体技术水平,加 强维修人员的互动交流,共同提高,河南中烟工业公司组织了高 技能人才机电一体化轮训班。在20XX年X月的第九期高技能人才 机电一体化轮训班为期一周的培训交流中,经过来自行业的多位 专家的精心讲解,我们在理论技术水平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在很多维修保养方面受到很大 启发。在这次学习培训中,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学习,取得良好 的效果,使我深有感触。 在这次学习中,中烟公司和进修学院花费很大的精力,李源 源老师结合实例讲解了触摸屏编程软件wInccflexible项目、画面、报警及传动、趋势图、用户管理及配方以及wInccflexible 报表和归档组态。吴祖福老师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为我们讲解 了wIncc使用初步和项目管理器及变量管理器的使用、监视软件 同PLc数据交换实现方法和对象属性的动态化、wIncc图形编辑器的使用之对象的事件和用户管理、组态过程值归档及输出过程值 归档、组态报警及报表和脚本系统、触摸屏编辑软件wInccFLeXIBLe项目、画面、报警及传送、wInccFLeXIBLe趋势、 用户管理及配方、wInccFLeXIBLe报表、VBS及归档组态等知识, 使我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韩源老师给我们初步讲解了ifix 的配置及画面组态,报警及报表的相关内容。

在这次学习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我进行了重新 认识。现在烟草加工设备绝大部分都已发展为机、电一体化,在 实际工作中机和电联系非常紧密,掌握制丝工艺流程和机械原理 对电气维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些都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通 过本次培训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名维修技师,必须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工作中驾重驭轻,轻车熟路,达到理论和实践的 有机结合。回到工作岗位上,我一定会把所学知识和交流心得应 用到实际工作中,刻苦钻研技术,知耻而后勇,相信自己会在今 后的工作中会取得好的成绩。 以上是我参加这次学习培训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本次学习 培训丰富多彩,培训内容充实,效果较好,带着这份收获,我一 定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干的更好更出色,希望在之后几期的培训中 能学到更多知识。 经学校安排,我和同事于20XX年X月X日至X月X日去天津 工程师范学院参加了为期十八天的PLc与变频调速技术培训,通 过十八天的上课培训,时间虽短,我还是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将培训内容及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此次培训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PLc,前十天由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的李波教授主讲,内容包括:西门子S7-300/400和组态wincc的相关知识。首先李老师讲了PLc的结构、硬件、编程指令、组织块、数据块,以及PLc的最高级应用组态组网。着重为我们

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应、往届普高(职高)、普通(职业)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 学 制:全日制三年 二、职业目标 本专业面向机电制造行业,以益阳的机电制造产业背景为参照,将职业目标定位于机 械加工与维护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图 1 所示。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于每一岗位群中要 求具有熟练专业技能及较高技术应用能力的中、低职位。 1、机械零部件生产中、低职位职位:操作机加工设备进行零件的生产;零件的组装; 2D/3D 绘图员;车工、铣工、钳工等操作工职位。 2、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中、低职位职位:机加工设备的调试与维护;工厂电气控制 技术;维修电工等职位。 3、工艺编制中、低职位职位:零件工艺性审查;工艺流程方案的制定;设备的选用; 现场生产指导;不合格产品的分析与控制、工艺设计员等职位。 1、机电产品的售后服务中、低职位职位:产品检验员;质量统计与分析;机电产品营 销等职位。 机电制造 产 业 链 岗位群 职业目标 定 位 图 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目标定位 1 工艺 加工 维护 服务 高端设计 ◆ 高级绘图员 ◆工艺流程方 案的编制 中低 端设计 ◆2D/3D 绘图员 ◆零件加工工 艺的制定 工艺编制 机电设备 技术服务 高级职位 ◆机 械加工工艺师 ◆车间主任 中低级职位 ◆ 车工操作工 ◆铣工操作工 ◆钳工操作工 ◆电焊工操作工 高级职位 ◆高级顾问 ◆车间主任 中低级职位 ◆维修电工 ◆设备维护 高级职位 ◆营 销策划 ◆技术服务总监 中低级职位 ◆售后服务 ◆产品维修 机械零件

三、职业能力 (一)岗位描述 通过走访行业协会、调查企业、回访毕业生及召开专家研讨会,共确定了4个典型工作岗位及相应的素质、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2

机电一体化技术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1-1、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1-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组成、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 a、机械本体:用于支撑和连接其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b、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 c、传感与监测系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监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d、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收传感器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制,实现控制的功能。 e、执行装置: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 1-3、工业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1-4、机电一体化产品与传统的机械电气化产品相比,具有较高的功能水平和和附加值,它为开发者、生产者和用户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1-7、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支撑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接口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系统总成技术。 1-8、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格化、自适应化。 第2章 2-1、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传动机构的基本要求:传动间隙小、精度高、低摩擦、体积小、重量轻、运动平稳、响应速度快、传动转矩大、高谐振频率以及与伺服电动机等其他环节的动态性能相匹配等要求。 2-2、丝杆螺母机构的传动形式及其特点:a、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b、丝杆转动、螺母移动;c、螺母转动、丝杆移动;d、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e、差动传动。 2-3、滚珠丝杆副的组成及特点:由丝杆、螺母、滚珠和反相器四部分组成;具有轴向刚度高、运动平稳、传动精度高、不易磨损、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2-4、滚珠丝杆副的选择:结构形式的选择、结构尺寸的选择 2-5、齿轮传动各级传动比分配原则:①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②重量最轻原则③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最末两级的传动比应取大一些,并尽量提高最末一级齿轮副的加工精度); 2-8、齿轮传动侧隙的调整有偏心套调整、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和轴向垫片调整等多种方法。 2-9、机械执行机构的基本要求:①惯量小、动力大;②体积小、重量轻;③便于维修、安装;④易于计算机控制。 2-10、简述各种传感器的特性及选用原则? 一、静态特性是指当测量处于稳定状态下,传感器的输入值与输出值之间的关系。主要技术指标包括:1、线性度。2、灵敏度。3、迟滞。4、重复性。5、分辨率。6、零飘。二、动态特征是指传感器测量动态信号时输出对输入的响应特性。 (1)电气式,具有操纵方便、适宜编程、响应快、伺服性能好、易与微机相接等优点;(2)液压式,优点是输出功率

机电一体化高级培训班课程内容

“机电一体化”高级培训班课程内容 模块一:自动化生产线自动控制系统 自动化生产线的基本组成 自动化生产的安装及调试要求 西门子PLC:S7-300,S7-400的基本应用 工业总线:PROPIBUS的组网及应用 工业以太网:基于Profinet的PLC、变频器、人机界面、伺服系统等工控设备的组网及应用。 模块二: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及操作:机器人本体结构及示教。 工业机器人的典型应用及操作:机器人在码垛、搬运、喷涂、打磨、焊接上的典型应用。 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生产上的应用与调试。 模块三:数控机床的电气装配及调试 数控机床常用元器件的工作原理,选型及常见故障 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电路分析

数控系统的接口 给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的组成、接口电路及相关控制信号 伺服驱动的工作原理、硬件电路的分析 常用参数的含义及调整参数调试 交流伺服驱动系统的常见报警及常见故障处理 伺服电机的拆装及电机编码器的装配 主轴驱动系统 变频器的工作原理及三相异步电机的结构 变频器的控制接口 变频器的常用参数及调试 伺服主轴驱动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接口及参数设置 主轴定向的实现 主轴转速的调整 攻丝、车螺纹常见问题及处理 主轴驱动系统常见报警及处理

模块四:国际标准的机电设备的电柜装配、机电联调及常见故障的维修处理机电设备电气设计的基本知识 机电设备的相关器件的选型 1)数控系统的选择 2)进给伺服及主轴的选择 3)其他控制元器件的选择 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柜设计与装配 1)机电设备电气原理图的设计 2)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柜安装工艺设计 3)电气控制柜的元气件布局设计 4)电气控制柜的元气件的安装 机电设备机电联调及故障的排除 模块五:机床高精度加工工艺及方法(以数控机床为例) 数控机床(数车数铣)高精度加工的国际标准要求 数控机床(数车数铣)高精度加工常用检测工具以及使用方法 数控机床(数车数铣)高精度加工的相关精度及检测方法

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2010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学制及学习方式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力者。 学制:三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二、职业与岗位分析 (一)行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1.行业现状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机电一体化包括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技术。硬件是由机械本体、传感器、信息处理单元和驱动单元等部分组成。 1)机械本体技术机械本体必须从改善性能、减轻质量和提高精度等几方面考虑。现代机械产品一般都是以钢铁材料为主,为了减轻质量除了在结构上加以改进,还应考虑利用非金属复合材料。只有机械本体减轻了重量,才有可能实现驱动系统的小型化,进而在控制方面改善快速响应特性,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 2)传感技术传感器的问题集中在提高可靠性、灵敏度和精确度方面,提高可靠性与防干扰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电干扰,目前有采用光纤电缆传感器的趋势。对外部信息传感器来说,目前主要发展非接触型检测技术。 3)信息处理技术机电一体化与微电子学的显著进步、信息处理设备(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普及应用紧密相连。为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必须提高信息处理设备的可靠性,包括模/数转换设备的可靠性和分时处理的输入输出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处理速度,并解决抗干扰及标准化问题。

4)驱动技术电机作为驱动机构已被广泛采用,但在快速响应和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正在积极发展内部装有编码器的电机以及控制专用组件-传感器-电机三位一体的伺服驱动单元。 5)接口技术为了与计算机进行通信,必须使数据传递的格式标准化、规格化。接口采用同一标准规格不仅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维修,而且可以简化设计。目前,技术人员正致力于开发低成本、高速串行的接口,来解决信号电缆非接触化、光导纤维以及光藕器的大容量化、小型化、标准化等问题。 6)软件技术软件与硬件必须协调一致地发展。为了减少软件的研制成本,提高生产维修的效率,要逐步推行软件标准化,包括程序标准化、程序模块化、软件程序的固化、推行软件工程等。 2.前景分析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1)智能化;2)模块化;3)网络化;4)微型化;5)绿色化;6)系统化。 (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按照国家人事部的有关统计预测,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的人才主要是以下八大类: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人才;信息技术人才;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农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孙卫青版第二版)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孙卫青版第二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 (孙卫青版第二版) 1-1、试说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答: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1-2、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组成、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主要由机械本体、动力系统、传感与检测系统、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和执行装置等组成。机械本体用于支撑和连接其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的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传感与检测系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执行装置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 1-3、工业三大要素是什么答:物质、能量和信息。 1-4、传统机电产品与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传统的机电产品机械与电子系统相对独立,可以分别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从而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性能的一种新产品,产品功能是由所有功能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 1-6、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①精度提高;②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③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④调解和维护方便,使用性能改善;⑤具有复合功能,适用面广;⑥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自动化生产;⑦节约能源,减少耗材;⑧增强柔性。 1-7、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支撑技术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如何 答:1、传感测试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工作过程的各种参数、工作状态以及工作过程有关的相关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进行接收,并通过相应的信号检测装置进行测量,然后送入信息处理装置以及反馈给控制装置,以实现产品工作过程的自动控制。2、信息处理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中,参与工作过程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输出和决策分析。3、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标最佳化。4、伺服驱动技术,它的作用是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驱动元件,使机械系统的运动按照指令要求进行运动。5、接口技术,将各组成要素的输入/输出装置联系成一体的系统。6、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大都以机械技术为主来实现。7、系统总体技术,它的作用是将各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佳化。 1-8试论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答: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格化和自适应化。 2-1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传动机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传动间隙小、精度高、低摩擦、体积小、重量轻、运动平稳、响应速度快、传动转矩大、高谐振频率以及与伺服电机等其他环节的动态性能相匹配等要求的传动部件。 2-2丝杠螺母机构的传动形式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①螺母固定、丝杠转动并移动。结构简单,精度较高,但刚性差。只适合行程较小的场合。 ②丝杠转动、螺母移动。结构紧凑,丝杠刚性较好,适合工作行程较大的场合。 ③螺母移动、丝杠移动。机构较复杂且占用轴向空间较大,故应用很少。 ④丝杠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结构简单,紧凑,但使用不方便,应用较少。 2-3滚珠丝杠副的组成及特点有哪些

机电一体化典型实例

. 8 机电一体化系统典型实例 8.1 机器人 8.1.1 概述 机器人是能够自动识别对象或其动作,根据识别,自动决定应采取动作的自动化装置。 它能模拟人的手、臂的部分动作,实现抓取、搬运工件或操纵工具等。它综合了精密机械技 术、微电子技术、检测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机电 一体化典型产品。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广,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如不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机器人,就不具备进行国际竞争所必需的 工业基础。 机器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为了让机器人 完成某项作业,首先由操作者将完成该作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如运动轨迹、作业条件、作业 顺序、作业时间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机器人将这些知识记忆下 来,然后根据再现指令,在一定的精度围,忠实地重复再现各种被示教的动作。第二代机器 人通常是指具有某种智能(如触觉、力觉、视觉等)的机器人,即由传感器得到的触觉、听 觉、视觉等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控制机器人完成相应的操作。第三代机器人通常是指具有 高级智能的机器人,其特点是具有自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可以通过各类传感器获取信息, 经过思考做出决策,以完成更复杂的操作。 一般认为机器人具备以下要素:思维系统(相当于脑),工作系统(相当于手),移动系 统(相当于脚),非接触传感器(相当于耳、鼻、目)和接触传感器(相当于皮肤)(图8-1)。 如果对机器人的能力评价标准与对生物能力的评价标准一样,即从智能、机能和物理能三个 方面进行评价,机器人能力与生物能力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图8-2是以智能度、机能度和物 理能度三座标表示的“生物空间”,这里,机能度是指变通性或通用性以及空间占有性等;物 理能度包括力、速度、连续运行能力、均一性、可靠性等;智能度则指感觉、知觉、记忆、 运算逻辑、学习、鉴定、综合判断等。把这些概括起来可以说,机器人是具有生物空间三座 标的三元机械。某些工程机械有移动性,占有空间不固定性,因而是二元机械。计算机等信 息处理机,除物理能之外,还有若干智能,因而也属于二元机械。而一般机械都只有物理能, 所以都是一元机械。 8.1.2 机器人的组成及基本机能 信息处理机 图8-2生物空间 图8-1机器人三要素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形式,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向机械技术领域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第一章概论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乃是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构成 一般而言,一个较完善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机械本体、检测传感部分、电子控制单元(ECU)、执行器和动力源,各要素之间通过接口相互联系。 3、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1)机械技术 (2)信息处理技术 (3)系统技术 (4)自动控制技术 (5)传感检测技术 (6)伺服驱动技术 4、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分类 从控制的角度,机电一体化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维修方便,缺点是精度较低,对输出和干扰没有诊断能力。 闭环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点是高精度、动态性能好、抗干扰能力强,缺点是结构复杂、成本高、维修难度较大。 5、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类型 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类型依据该系统与相关产品比较的新颖程度和技术独创性,可分为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和变参数设计。 (1)开发性设计: 是一种独创性的设计方式、在没有参考样板的情况下,通过抽象思维和理论分析,依据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设计出系统原理和制造工艺。开发性设计属于产品发明专利范畴。 (2)适应性设计: 适应性设计是在参考同类产品的基础上,主要原理和设计方案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更新和局部结构调整使产品的性能、质量提高或成本降低的产品开发方式。这一类设计属于实用新型专利范畴。 (3)变参数设计: 变参数设计是在设计方案和结构原理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部分结构尺寸和性能参数,使之适用范围发生变化的设计方式。 6、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常用方法 (1)取代法: 就是用电气控制取代原系统中机械控制机构。这种方法就是改造旧产品开发新产品或对原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常用的方法。 (2)整体设计法:

机电一体化培训总结

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体会 机电工程系侯继红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前面的专家介绍了专业建设的一般定义和宝贵的专业建设经验,很受启发。我这里仅向各位汇报一下国家级教改试点机电一体化专业(现在名称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建设体会,实事求是的具体做法,请各位批评指正。 我想汇报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专业教改试点概况和背景 二、专业建设的具体做法 三、几点体会 下面先介绍第一点: 一、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背景 1、在全国高校中遴选的基本情况如表所示。 河南省入选教育部改革试点专业16个,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应该是这全省的16分之一。 教育厅确定省级改革试点专业30个,化工工艺专业在这30个专业中取得优秀成绩令人敬佩。 2、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概况 机电一体化专业经原河南省教委批准于1993年设立并开始招生,其支撑专业是我校1981年成立时设置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至今已经办学12年了,一个轮回。 机电一体化专业设立头两年,全部是面向焦作市职高对口招生。 1998年以前生源来自河南省内,1999年开始对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并开始对全国招生。至今已毕业学生580人。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有22个省、市、自治区的名学生在校学习,人数达到历史最多水平。 近二年该专业第一志愿上线报考率达130%,新生报到率高于80%,生源十分稳定。05级新生也是报道踊跃,不少学生是冲着“国家级重点专业”的概念而来,说明改革是会产生社会影响的。 机电一体化专业历届学生简况如表1-1所示,其中01级为改革试点年级。

入学年度 分项 1993949596979899000102030405 班级数1211112212465人数33794753453969665990131212210 累计数10届毕业生累计580人05年秋在校生553 人 3、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始也以普通专科教育的标准进行建设,课程体系仿造普通专科设置:以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为基础,加强了部分电类课程,增设1门机电结合的专业课程叫机电一体化概论。其教学效果与原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差不多,电气基础没有加强多少。由于生源主要是职业高中学生,在入校前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进入大学后普遍希望对理论课“补课”,所以对实践技能的再提高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专业教学思想不明确,没有自己的特色是显然的。 从“九五计划”开始,市政府把焦作大学的建设纳入焦作市整体发展规划,全国兴起了教学改革的热潮,如学分制、CBE模式等。并且国家对教改试点学校有几百万的资金支持,加地方配套政策,我校决定探索、参与。 要参与,就要按照教育部提倡的改革思路走,当时新兴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思路是什么呢? 1996年我在教务处,这是工作职责要求了解的。我通过同学到国家先期试点学校郑州电专了解情况,得到了互相矛盾的看法。向学校汇报。 1996年5月学校派人分别到四川、天津,后来98年又去深圳等教学改革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考察学习CBE模式和DACUM方法等经验。回来向中层进行了汇报。经过研究、思考,还写了论文《地方高校的特色与CBE模式》、《关于地方性职业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思考》等。学校决定确定校级试点专业,有机电一体化、建筑、化工等。 1996年9月我开始带领系人员对焦作市内几个较大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与车间、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等一起探讨毕业生在生产第一线所从事的岗位和岗位群,以及职责任务和对应的能力要求。然后组织教师从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岗位群出

机电一体化技术课后习题及答案

(孙卫青版第二版) 1-1、试说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答: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1-2、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组成、作用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主要由机械本体、动力系统、传感与检测系统、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和执行装置等组成。机械本体用于支撑和连接其他要素,并把这些要素合理的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动力系统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能量和动力功能,驱动执行机构工作以完成预定的主功能。传感与检测系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执行装置在控制信息的作用下完成要求的动作,实现产品的主功能。 1-3、工业三大要素是什么?答:物质、能量和信息。 1-4、传统机电产品与机电一体化产品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传统的机电产品机械与电子系统相对独立,可以分别工作。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从而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性能的一种新产品,产品功能是由所有功能单元共同作用的结果。1-6、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①精度提高;②生产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③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④调解和维护方便,使用性能改善;⑤具有复合功能,适用面广;⑥改善劳动条件,有利于自动化生产;⑦节约能源,减少耗材;⑧增强柔性。 1-7、机电一体化的主要支撑技术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如何? 答:1、传感测试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工作过程的各种参数、工作状态以及工作过程有关的相关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进行接收,并通过相应的信号检测装置进行测量,然后送入信息处理装置以及反馈给控制装置,以实现产品工作过程的自动控制。2、信息处理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产品工作过程中,参与工作过程各种参数和状态以及自动控制有关的信息输入、识别、变换、运算、存储、输出和决策分析。3、自动控制技术,主要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目标最佳化。4、伺服驱动技术,它的作用是在控制指令的指挥下,控制驱动元件,使机械系统的运动按照指令要求进行运动。5、接口技术,将各组成要素的输入/输出装置联系成一体的系统。6、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主功能和构造功能大都以机械技术为主来实现。7、系统总体技术,它的作用是将各有关技术协调配合、综合运用,从而达到整体系统的最佳化。 1-8试论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1.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是微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渗透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概念。 2.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是机械和微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工业三大要素是物质、能量、信息;机电一体化工程研究所追求的三大目标是:省能源、省资源、智能化。 4. 机电一体化研究的核心技术是接口问题。 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构成的五大部分(或子系统)是:机械系统、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系统。 6. 机电一体化接口按输入/输出功能分类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 7.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设计类型分为:开放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8.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按机电融合程度分为:机电互补法、机电结合(融合)法、机电组合法。 9.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与控制功能基础上引入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地结合所构成系统的总称。 10.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现三大功能应具有的两大重要特征(转换作用方式): 以能源转换为主和以信息转换为主。 11. 丝杠螺母机构的基本传动形式有: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丝杆转动螺母移动、螺母转动丝杆移动、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

四种形式。 12. 滚珠丝杠副按螺纹滚道截面形状分为单圆弧和双圆弧两类;按滚珠的循环方式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类。 13. 滚珠丝杠副轴向间隙调整与预紧的基本方法有:双螺母螺纹预紧调整、双螺母齿差预紧调整、双螺母垫片调整预紧、弹簧自动调整预紧四种方式。 14. 滚珠丝杠副常选择的支承方式有:单推—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 15.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常用齿轮传动形式有定轴轮系、行星轮系和谐波轮系三种形式。 16.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机械传动中,常用的传动比分配原则有:重量最轻原则、转动惯量最小原则、传动精度最优原则等。 17. 常用导轨副的截面形式有:三角形导轨、矩形导轨、燕尾形导轨、圆形导轨四种形式。 18. 导轨刚度主要指:结构刚度、接触刚度和局部刚度。 19. 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中,常可选择的执行元件:电磁式、液压式、气压式和其他形式的执行元件。 20. 电动机的工作特性分为恒转矩工作和恒功率两个阶段,其转折点的转速和功率分别称为:额定转速和额定功率;伺服电动机用于调速控制时,应该工作在恒转矩阶段。 21. 步进电机按转子结构形式可分为:反应式步进电机、永磁式步进电机、混合式步进电机三种。 22. 步进电机的工作方式有:单拍工作方式和倍拍工作方式。 23. 步进电机的开环控制精度主要由步进电机的结构形式和工作

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技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580201 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适用年级:2015级 (一)基本情况 1.学制 全日制三年。 2.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及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毕业生。 3.培养层次 全日制专科。 (二)专业定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机电一体化行业生产一线的机电设备、生产自动线的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的岗位群,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具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管理、营销和初步开发等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创新和不断学习能力,适应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术技能专门人才。 2.人才培养要求 通过通识教育,着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构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理论文化知识,拓展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信息处理、外语应用和自

我提高等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体育锻炼能力,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身心素质。 通过专业教育,着重构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核心是机电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和检测能力,机电设备的营销、初步开发及管理能力;强化技能训练,依托企业、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学生的专业感性知识;培养学生专业工具、仪器、设备、工艺、方法、标准和制度的应用能力;通过一系列综合性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岗位迁移能力。 通过岗位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意识,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强化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构建具体的岗位感性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提高业务素质;利用已学的专业知识,自我构建新的理论知识,分析设备的控制过程、操作模式和管理方案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技术革新建议或管理改进方案,培养技术革新和改进管理的能力。 3.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 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政治理论、英语、法律基础、体育、德育、生产劳动、军训等。要求学生具有哲学、方法论、经济学、历史、法律、伦理、社会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以及军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增强社会文明意识,发展社会实践技能。 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要求学生通过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数理等基础理论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具备学习知识、进行科学思维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能力的基础,也为学生提高基本素质以及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