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议论文怎样叙例和议例

议论文怎样叙例和议例

议论文怎样叙例和议例

-----写作专题训练(四)

高三语文组李召峰设计

下面提供给大家一篇全国卷的考生作文,看看从这篇作文中你能学到什么。(话题为“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

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

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

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

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题记

有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于是相信别人,让别人决定自己。有人说:“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于是闭目塞听,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看似是不可统一的矛盾双方,但二者却有统一的一面,它们正如我们的左臂和右臂,缺一不可。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既要相信自己,又要相信别人。

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充分肯定,是对自己能力的赞同。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能相信谁呢?当自己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时,就应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在当初改组女排时压力很大,任务很重,许多人劝他以“保险”为好,然而他力排众议,相信自己,起用冯坤等新将,最终改组成功,夺回了失去17年的奖杯。假如当初他采纳别人

的意见,那金牌奖杯还有谁拿?正是在关键的时刻相信自己,陈忠和取得了骄人战绩。

然而,凡事都有限度,“过犹不及”。我们在相信自己时,也要相信别人。这是由事物的多变性与自我局限性决定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鼠目寸光”而又

“自以为是”。这时别人多角度的观察、评价更具客观真实性,我们要相信别人。唐太宗接纳魏征等人的进谏,于是有了开国盛世;朱元璋接受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的建议,于是也国泰民安。

相反,那顽固的马谡置王平的忠言于不顾,自认为“熟读兵书”,结果痛失街亭,丢掉性命。别人的意见有时是好的,有时则不是,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明智之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不能夸口自己是完美的,代表亘古不变的真理;但同时,也没有人一无是处,因此我们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

在“胸有成竹”时相信自己,在“迷茫怅然”时相信别人,让二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你会拥有精彩的人生。

简评:这是一篇四平八稳的议论文,除开头用了题记外,形式上没有什么创新,应该很有代表性,可这是一篇一类考场作文。这篇作文之所以能出类拔萃,不外乎以下原因:

1、观点鲜明。题目就是文章的论点。正文中开门见山,第一段末又一次亮出观点。论述完之后,文章行将结束时,再次点题,既是结构上的前后呼应,又是对观点的再一次重申。

2、叙例恰到好处。全文主要用例证法(也用正反对比论证和引证),举了四个例子,除在论述“相信自己”这个分论点时,举女排主教练力排众议,起用新人这个例子用了六七十字外,论述“也要相信别人”时,举了三个事例,一句话一个,可谓简洁明了。因为所举事例都是历史名人或文学典型,众所周知,点到为止,不用赘言(这也是用经典事例的好处)。从而把大量笔墨用在了议论说理上。事例真正只起到了证明观点的作用,而不是充抵篇幅。

3、议例画龙点睛。

本文在运用恰当的叙例后,又对事例进行阐发(议例),做到了事与理之间的契合与响应。例如在运用了女排的叙例后,一句“假如当初他采纳别人的意见,那金牌奖杯还有谁拿?正是在关键的时刻相信自己,陈忠和取得了骄人战绩。”点出了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后再次提醒你,一旦选定了议论文体,写作时一定要有文体意识。这是一篇非常规矩本分的议论文,既没在形式上创新,也没在语言上铺排,可它依然可以得高分。

一、议论文叙例的方法

1、简述式。

议论文中的记叙仅是作为论证论点的论据使用的,应采用精练的语言来概述事例,说清楚怎么回事就行了,不要全面介绍事情的始末,有时只要介绍和主题有关的某一个侧面就行了。切忌冗长。例如:

①手捧着三毛的《西风不相识》,感慨万千。在不相识的国度里,面临着异国人对中国人异样的眼光,在“用自由换取一对美国夫妇的养女之位而得富贵”与“保存中国人自尊”的选择面前,三毛选择了自尊。这是一种不卑不亢的精神的选择,是一种“视富贵如粪土”的民族魂的选择。(《让心灵呈现心灵的珍宝》)

②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司马迁受累于李陵一案,就算死,也不枉一个铮铮之臣。但他选择了生,让朋友亲人都感到难堪的生。也许只有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

《史记》才能证明这一行为的价值:虽斗转星移,仍不失为和日月争光的鸿篇巨著。(《选择,别无选择》)

简析:上述两例中的三毛、司马迁都是人们熟悉的人物,他们的品格是多方面的。这里选取的是三毛面对“富贵”和“自尊”的选择,司马迁面对“生”和“死”的选择。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的论述既简洁又突出了主旨。这就告诉我们,在写作议论文时,应当有意识地突出、强调所用事实论据中与论点最契合的思想内容和意义,将事实论据契合到议论文的主旨上来。这一点,是使用事实论据的关键。为此,要做到:(1)在简述事实论据的时候,必须定向叙述,即朝着能论证中心论点的方向叙述,将介绍的着眼点放在最能论证中心论点的方面。(2)运用一些启迪性的语言,对应该突出、强调的思想内容和意义进行适当的提示。

2、简列式。

对人们十分熟悉、读者极易接受的事实论据,便用简列式。

例如:在我们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堪称时代弄潮儿的青年英雄是很多的。出使西域的班超,抗金兵的岳飞,举义旗的李自成,是时代的弄潮儿;勇蹈国难的夏完淳,慷慨赴死的谭嗣同,奔走革命的秋瑾女士,是时代的弄潮儿;其实像李士民、朱元璋、努尔哈赤这样的开国君主,又何尝不是时代的弄潮儿呢?

再如: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做为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做人的价值;当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懂得了谦虚的必要;当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简析:文中所叙简爱、裴多菲、孔子、范仲淹四句,即为四个点例。由于文章将四个点例并列运用。排比直下,其文势犹泄洪冲闸,使“书是我的精神之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

这一观点突兀高起,强劲有力。

熟三、简繁结合式

对一个事例进行详细叙说,与之相关的其他事实论据则一笔带过。

例如:布鲁诺曾因传播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但是因选择了捍卫真理而献身者,绝非布鲁诺一人。1553年,西班牙青年科学家塞尔维特提出血液小循环说,与教会所宣扬的“血液产生于心脏,存在于静脉”的观点完全对立。因此,他被逮捕,受尽严刑拷打而毫不畏惧,表示愿意为捍卫真理而死。是年10月的一天,他被押到广场,绑在柱子上,神父最后一次问他:“愿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学说?”他坚定地默默摇头,终被烈火吞没。还有古罗马数学家希帕蒂娅、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等等,他们都是选择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杰出代表。(《选择真理》

可见,适当概括事例论证中的叙例,只是论证的初步和手段,根据论据展开分析论证,将思路推向论题,使论点进一步深入,才是论证的最终目的。因此,事例本身无须多加渲染,应适当舍去材料中描写的成分,只简洁精练的叙述材料,使读者了解其主要内容、性质或特色即可。我们写议论文,叙例时,往往缺乏论证意识,洋洋洒洒的把事情的全部经过描写一遍,占用了很大篇幅,使议论和叙述主次颠倒,削减了事例的论证力量。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议论文怎样议例

事实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在运用事实论证时必须对事例进行阐发,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和响应。对事例进行阐发又叫议例。那么议论文如何恰当议例呢?

方法之一:借助感叹或反问议例

【范文】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班徐二位先贤,如此沉稳的心胸,不正源于他们远大的志向吗?

解析:叙述事例之后,用反问句作结,使论据紧扣论点。

方法之二:举例后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

【范文】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有一次,列宁外出打猎,看到一棵小松树被压在一棵大树下。列宁搬开大树,小心地把松树扶起来,并用一根小棍加以固定。一位年过半百的伐木工人见到了,问列宁:“先生,看您的年龄和我差不多,等你把这棵树培养成材能享用吗?恐怕您早就见上帝了。”列宁听后,故作惊讶地答道:“是这样的吗?真遗憾,假如我们仅仅为了自己享用的话,今天出门就把斧头带来了。”

列宁幽默诙谐、富有哲理的回答告诉我们:不能仅仅从自己享用着眼,而要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幸福着想。列宁的一生说是充满“栽树”精神的一生。他为着人类的解放,为着建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进行了艰巨的革命理论创立和革命运动的组织工作,终其一生而不懈。在培养共产主义这棵遮荫后人、造福万代的大树的过程中,列宁是贡献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解析:第二段是先归纳了前面的事例,再对事例做较为深刻的分析,经过这样的阐发,就能提示事例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使之更能切合题旨。

方法之三:事与理的凝缩,边举边评

【范文】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屡遭挫折而不衰,屡遭磨难而不竭,反而愈加昌盛,一步步走向繁荣,正是因为有无数忧国忧民的炎黄子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精神支柱。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生存而历尽艰辛。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他心中挂记着人民的安危;卫青、霍去病转战边塞,击败匈奴血染疆场,因为他们想着国家的安危;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在民族敌人面前表现出气壮山河、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因为他们以天下为己任。

解析:本段边举例边议论,达到了事与理的高度凝缩,是评析中较活跃的形式。从形式上看,它是一个排比句,寓理于事中,又得以提示本质,增强说服力。

方法之四:反面假设法议例

【范文】勤能补拙。就是就,天资差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补偿的。小时候很笨而屡次失败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毫不气馁,勤奋工作,最终登上了科学的顶峰;学生时代被视为最笨学生的我国数学家罗庚,顽强拼搏,发奋学习,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外留学时,因进校成绩差而被人耻笑的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暗下决心,焚膏继晷,最终完成了享誉世界的学者。试想,若无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工作,哪里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问世?若无顽强拼搏刻苦自学的精神,哪里会有华罗庚在数学方面的卓越贡献?若无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努力,哪里会有童第周在生物工程方面令人瞩目的成就呢?可见,勤奋是能补拙的。

解析:这是一种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它针对上面所列举的事实论据,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这种反面假设的方法其主要步骤是:①列举若干事例——②反面假设——③结论,推断事例符合中心论点。

方法之五:“设问+对比+反面论证”法议例

【范文】近墨者未必黑!(提出论点)满塘淤泥,黑否?黑!然而莲花“濯清涟而不妖”,“出污泥而不染”;“乌鹊燕雀巢堂坛兮”的楚国,黑否?黑!然而屈原却“曒然泥而不滓”,“举世溷浊而我独清”;“文官爱钱,武断怕死”的封建王朝,黑否?黑!然而于谦却“两袖清风朝天去”,“留得清白在人间”;“只有门前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贾府,黑否?黑!然而,林黛玉却“风刀霜剑严相逼”中“质本洁来还洁去”!

试想,如果真的近墨者黑,那么,从“声辩满堂”中就不会站起一个“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在锦衣玉食中,就不会走出一个“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巾帼女侠;从封建营垒中,就不会走出一个高举海陆丰大旗的彭湃;在香风弥漫的南京路上,就不会屹立着一个糖弹打不倒的好八连!(反面假设,证明如果相反的话,就不会有某种结果)

因此,我说:近墨者未必黑!(结论,照应论点)

解析:这种“设问+对比+反面论证”的论证步骤如下:

①提出论点。②列举事例:设问,肯定的回答——然而,……却……:表明事实不是这样。作用:排比设问,加强否定的力量,从而有力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前后形成对比使论证深入一步。

③反面论证:证明如果相反的话,就不会有某种结果——进一步论证,以加强论辩的逻辑力量。

④结论,照应论点。

写作训练:

一、写出下列观点的叙例:

观点:奉献

叙例:

我国现代文坛巨星茅盾先生,他一生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写出了许多不朽之作。解放前,他在国统区用手中的笔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解放后,他更加勤奋工作,尽情讴歌人民的新生活。他在临终之前,将自己节省下来的25万元稿费上交国家,献出一颗丹心。历史上这样的人太多了,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他们的英名都将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流芳千古,为后人称颂。(繁简结合式)

二、写出下列观点的议例:

1、观点:谈“努力”

议例: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辍,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若无每日闻鸡起舞、坚持不懈的努力,祖逖又怎么能北伐中原而名垂千古!若无长年走笔龙蛇、墨染池水的功夫,那么,王羲之又怎能挥毫盖世而被尊为书圣呢!若无半生钻研演算、草稿盈筐的血汗,那么,陈景润又怎能摘取数学明珠而享誉世界呢!(边举边议)

2、观点:败者未必为寇。

议例:

楚汉战争,项羽被围于垓下,四面楚歌,兵败乌江,是为败者否?必为败者。然而后人视以为大丈夫,非寇也。三国时期,群雄混战,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斩于刀下,是为败者否?必为败者。然而后人视以为英雄,非寇也。宋江起义于梁山,后受招安终饮毒酒以孝祖国,是为失败否?必为失败者。然而后人视宋江为孝者,非寇也。如果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那么,败者陈涉为他人所杀,怎么会被历史学家司马迁列入“世家”的行列中?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死后为何后人立祠堂以瞻仰之?所以,我认为,胜者为王,败者未必为寇!(“设问+对比+反面论证”)

三、写出下列观点的叙例和议例:

1、观点:勤能补拙。

勤能补拙。就是说,天资差是可以用后天的努力来补偿的。

叙例:小时候很笨而屡次失败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毫不气馁,勤奋工作,最终登上了科学的顶峰;学生时代被视为最笨学生的我国数学家罗庚,顽强拼搏,发奋学习,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国外留学时,因进校成绩差而被人耻笑的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暗下决心,焚膏继晷,最终完成了享誉世界的学者。(简列式)

议例:

这些人先天条件并不好,但他们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弥补了自己先天的不足,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见,勤奋是能够补拙的。(举例后分析道理)

2、观点:提倡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往往

是从“疑”开始的。

叙例:“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个疑问,对于探索万有引力的牛顿曾有极大的启示;“水开了,壶盖为什么被掀起来”这个疑问,使瓦特发现了蒸汽的力量;“挂灯摇摆幅度不论大小,为什么时间都是一样的”这个疑问,使伽利略发现了等时性原理。(简列式)议例:

这些自然现象,皆是人们生活中惯常所见,然而,寻常人熟视无睹,惟有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对此产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假如没有质疑,又何谈发明创造。(反面假设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