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及其培养

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及其培养

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及其培养
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及其培养

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及其培养

【摘要】道德移情能力是道德能力的一部分,对道德行为的养成有积极的作用,近些年移情与道德行为的关系成为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所关注的研究主题,但移情只是作为促进道德行为的一个因素被关注,道德移情能力这一范畴却很少被提及。本文从道德移情能力概念的解读入手,分析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进而提出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移情能力;培养

道德移情能力是道德能力的一部分,是指我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对他人所处境遇的理解,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同身受。道德移情能力是形成良好道德行为的动机,是亲社会行为的源泉,更主要的是移情能力是道德行为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推动力。

一、道德移情能力及相关概念的解读

(一)移情能力的概念

关于移情能力有许多种不同的定义,包括很宽广的范畴,涵盖了有关心他人、有帮助他人的欲望,体验和匹配他人的情感,了解他人的所想及感情,模糊自己与他人的身份差别。这些定义从移情构成要素的角度分为:认知性定义、情绪性定义、综合性定义。

1.认知性定义

移情能力论包括两个主要的因素:情感和认知。移情能力的认知性定义就是把移情能力主要界定为一种知识性的技能,即移情是

移情能力训练要点

移情能力训练要点 认识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是一种理解能力。 移情能力是针对他人,或其他某个群体而言的。 移情能力关注的是他人的感受。 移情能力是一种情感或者情绪的转化能力,即把他人的情感或者情绪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理解。 移情能力是建立在丰富人生阅历基础上的。 移情能力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即便是家长,也需要有一定的移情能力,才能与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沟通。 优秀的领导都能够理解部下的感受。 理解他人,并不是认同他人,理解和认同是两回事。 移情能力的具备,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训练成分。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有更好的移情能力。 只有具备较好的移情能力,才能跳出情感漩涡,客观理性地分析他人。 移情能力,就是能够将心比心。 训练移情能力 可以把移情能力归类为一种心智技能。

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获得。 可以把移情技能划分为认知技能和交往技能。 训练倾听,通过倾听来挖掘,追忆自己的情感,获得与对象相近的情感体验。 训练表达,通过适当的、适时的话语,表明情感关切,使谈话能够顺利进行。 训练分享,包括情感的分享和体验的分享,由于分享是自发的、自愿的,激发分享的感受,有利于提高移情能力。 训练交换,包括情感的交换和体验的交换,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思考、体验问题,获取与自己不同的认知。 训练引导,通过启发自觉,激发良知、良能,获得善意,化解和消融敌意。 营造积极环境 移情能力的根本作用在于改造环境,尤其是情绪和情感的环境。 情绪和情感都是容易得到共鸣的,恶劣的情绪和情感产生恶劣的人文环境。 发挥移情能力的作用,有利于营造积极的、善意的环境。 认知和态度影响动机和信任。 风气是一种群体性的感受,是群体性的短期体验。 积极的环境能够使个体有着更好的自我感觉。

2019年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2019年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因此,我校高度重视各项青少年工作的开展。我校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等****中央、国务院重要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青少年成长状况,提出了大力加强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的重要理念,要求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等方面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年来,在校领导的关注下,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确立运行机制,形成工作网络 我校组建了xxxx中学青少年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德育主任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小组成员由各班班主任及家长代表担任.建立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联系各方协调解决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青少年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重要会议,共同商量、规划并部署了xx中学各阶段青少年思想工作的重点,研究了工作运转的长效机制,从而形成了工作网络,使学校、家庭形成了齐抓共管、双管齐下的整合效应,这对我校青少年的健康顺利成长意义重大而深远,在师生和家长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和反响,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普

遍肯定和赞扬。 二、改革教育机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当前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制度的问题,多干少干一个样,又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难以用时间和数量来衡量,而且这项工作本身的难度就很大。如果不以制度上进行改革,从制度上去保障,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那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建设必将是一句空话。 我校为此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拉开了学校青少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序幕。学校引入竞争机制,改革奖励机制,改革人事制度,拉开差距,激励先进。关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最基本的管理者——班主任和师德新高尚、教学显效、德艺双馨的教师。 教育体制的大胆改革,使我校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焕发出新的活本.文,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力.教育体制的改革,使我校的青少年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德、智、体、美、劳等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保证了他们健康、顺利、茁壮地成长。 三、多渠道、多角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整合各方面力量,努力营造良好的健康成长环境,为青少年创建良好的健康成长平台 青少年健康成长建设是一项影响深远,涉及学校、家庭、社区、社会、政府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我校树立起全局观念和整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切,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家庭是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和行为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培养青少年伦理道德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青少年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整个一生。所以,对青少年而言,如果处在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中,那么,对他们伦理道德培养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极易诱发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祖国的明天。然而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在当前仍然相当突出并呈现新的特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剧增,造成这么严重的青少年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造成青少年道德败坏,走向犯罪道路的特点是: 1、由于过分宠溺的家庭造成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这种性格的青少年,一旦步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这类青少年若父母是领导干部或大款之类的人物,则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往往有恃无恐、称王称霸,经常纠集一班“小兄弟”在自己周围,旷课逃学,打架斗殴,偷盗抢劫,甚至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由于这些青少年的家庭背景,使学校和社会对这些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管教和打击不力。在押少年犯胡某,男,21岁,5年前正在一所市属重点中学读书。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大款”,常年在外经商,胡某从小就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对他言听计从,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皇帝”。学习上不思进取不说,还经常拿家里的钱物在外面结交朋友,打架斗殴,替别人“摆平”所谓不平事,赢得“小兄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415538550.html,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分析 作者:陈妍 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7期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并且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访谈的方式以两位青少年为对象,收集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道德两难事件,并着重分析了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科尔伯格的哪个阶段,从中也发现他们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帮助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 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142-02 国家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国家的发展依靠青年一代。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发展情况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从来都不缺少关注。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家政策都是专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保护他们的权益而制定的。从社会层面看,青少年所享有的社会福利也是其他群体所不能及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他们三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确保他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等都能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其中道德发展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但也是青少年儿童发展过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环。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青少年偷盗、抢劫、性侵等案件屡屡登上社会头条,引發全民关注,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建设刻不容缓。 探寻青少年儿童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清楚他们的道德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助于我们更了解他们的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升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水平。因此,本文通过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希望对道德教育的实施有所帮助。 一、理论依据 20世纪伊始,中西方的心理学家就开始聚焦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并在此领域进行 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低层次认知到高层次认知的转换过程,也就是道德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这一研究为探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状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最被广泛认可。 三水平六阶段是科尔伯格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阶段划分。三水平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儿童往往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这一阶段他们往往为避免惩罚从而服从于权威。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

青少年道德

个体道德品质的发生、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遗传与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在社会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一)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 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道德概念的理解、评价能力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1.道德概念的理解 道德概念(morale concept)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一般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是在感性道德表象的基础上,经过道德知识学习,理解道德规范实质的基础上形成的。李怀美等(1990)曾对我国中小学生道德概念水平的发展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学生逐步能理解具体的道德概念,但对抽象的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困难。林崇德(1980)的研究表明初三上学期的学生能初步揭示道德知识的实质。到高中阶段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有了新的特点,形式上更加概括、抽象、内容上更加深刻和复杂,开始逐渐达到理解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实质水平。 2.道德评价能力 道德评价(moral evaluation)是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道德认识的外部表现,并能巩固和加强道德认识。 从道德评价的对象来看,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总是从评价别人开始。逐步发展到评价自己。到初中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青少年从小学时主要对他人行为作表面评价的特点,转为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自我评价能力逐步发展起来。少年期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偏高,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才日趋恰当。 从道德评价的广度来看,初中生的道德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容易受情境和个人情绪的影响,爱作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的评价。 3.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moral idea)是人们对道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关系,以及对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的反映。道德观念的形成意味着个体对这些准则的了解和承认。有关研究 3 调查了7-16?岁儿童责任心观念的发展,?结果表明10-14岁的学生处于半理解的责任水平,?他们的判断可能是外力的强制作用和个人对责任的理解的结合物。14岁处于向“原则理解水平过渡”的状态,此时的学生考虑到了不负责任行为的直接后果,16岁的高一学生的责任观念大多数达到了“原则的责任水平”。 青少年道德概念、道德评价和道德观念相互联系、共同的反映着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此外道德认识还与个人的道德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情感体验的性质和强度相关。上述各时期的特点也不是绝对的,常表现出极大的个别差异。许多研究都发现,高一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并无差异甚至还要低于初二学生。这反映出高中阶段这一关键期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二)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发展 道德情感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情感的内容,二是道德情感的形式。 从内容方面分析道德情感大致可分为对自己的荣誉感、羞耻感;对他人和工作的情感,如友谊感、公正感、责任感;对社会的集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情感。在青少年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中,道德情感的社会性逐渐增多,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二,学生的道德情感水平一直在提高,初二学生与小学六年级学生在道德情感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很多初中生的道德情感已能以内化了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他们不仅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而且道德行为准则也成为他们的一种激励力量。 从形式方面看,根据道德情感产生的原因,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之间的关系,可以把道德情感分为三种形式。第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它是由于对某种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道德情感的自觉性较低,具有迅速的道德定向作用。第二是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体验,它是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它往往是在联想起某些有道德意义的人或

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及其能力的培养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部分重要象征物 2 对盖茨比的美国梦幻灭的分析 3 英语新闻标题的文体特点与翻译 4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5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围城》中言语幽默的翻译 6 浅析《莳萝泡菜》中的意识流技巧运用 7 从中英广告词中分析概念隐喻 8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 9 我看简爱的爱情 10 《虹》中生态女性主义简析 11 On the Character of Scarlett O’Hara and the Transitio n of American Society 12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 13 Analyzing Translation of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 14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15 从建立商务关系的角度对比中美商务礼仪 16 爱玛人物形象分析 17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8 英美日常交际礼仪对比分析 19 “It be Adj of sb to do sth”中形容词语义的构式语法研究 20 On Movie Title Translation from Skopos Theory Perspective 21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 22 从功能对等角度翻译委婉语 23 浅析广告英语中的隐喻 24 On Loss of Fidelity in Translation 25 从语域理论角度分析商务发盘函的翻译策略 26 The Application of TBLT to Reading-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27 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研究 28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Needs Theory to Analyze Sister Carrie’s Destiny 29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0 英语委婉语成因及其在政治方面的应用 31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 32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 33 The Influences of the Bible on Some American Movies 34 《红楼梦》两英译版本中姓名翻译的对比研究 35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 36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37 评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的恐怖美 38 A Probe into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the Eco-awareness of Hemingway 39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40 奥巴马胜利演讲的语篇分析 41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进行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关系到人的一生的教育,影响到人生方向的选择,目标的确立。所以,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养成的教育。 关键词青少年道德养成 A Study on Mor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of Teenagers// Jia Haili Abstract Teenagers are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and the hope of our nation,and they are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moral for-mation,which relates to the education of their whole life and impacts on direction of their choice in life,and establishment of their life goal.Therefore,we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eenagers'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adolescent;moral development Author's addres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014010,Baotou,Inner Mongolia,Chin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原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惟诚说:“人的全面成长过程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渗透到各种教育之中去,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孩子怎样做人的任务,所以,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好习惯是促人成长的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封锁人的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在人成长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尤其青少年时代,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军,是进行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关系到人的一生的教育,影响到人生方向的选择、目标的确立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的树立。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从小养成较高的修养、规范的行为,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人、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过去我们说教多,做得少,知行脱节模式的教育,不是完善的教育。道德养成教育虽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的“质”的指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功夫、真功夫。养成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 1青少年道德存在的问题 1.1违法违纪反社会行为屡见不鲜,法律意识淡薄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暴力性。一些青少年由于认识能力、鉴别能力与心理偏差的影响,无视法律的存在,知法犯法。在社会上,纵火行 凶、绑架勒索、群殴群盗,甚至暴力相残现象层出不穷。在学校抽烟、酗酒、厌学、早恋、逃学、校园霸凌经常存在。这些道德缺失的不良现象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给家庭、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1.2“唯我独尊”,个人主义至上 近几年来,“四二一”家庭数量越来越多,独生子女成了祖辈们的掌上明珠,一些家庭的父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全承包式呵护和爱戴的土壤,滋长了孩子们自私、懒惰、任性的“花朵”。这些不良的习惯成了孩子们性格中的“软肋”,生活中稍有触动,便会用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甚至离家出走,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别人交往与社会沟通。1.3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错位 青少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是一个有健康人格的标志。而在一部分青少年心中,没有国家的前途和没有民族未来的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缺乏,对民族精神漠视。也不去关注祖国一路发展来的历史与英雄人物,而对现代偶像剧里的人物极力模仿崇拜,这种价值观的错位,阻碍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理想人格。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2.1社会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带来了物质文明的极大富足,却也让精神文明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使社会道德总体滑坡,容易使缺乏判断力的青少年,养成崇拜金钱,攀比吃穿,讲阔气,讲排场,淡漠劳动,不思进取等不良习惯,阻碍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再加之行贿受贿,贪赃腐败等不正之风,腐蚀着青少年幼稚、敏感而易于感情化的纯洁心灵,而且这种非主流的思想,以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的形式出现;又是寓于求知求美的阅读观赏之中。此外,再加上大众媒体责任意识的不强,一些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仍然有着低俗,内容荒诞、淫秽等“精神鸦片”的一席之地。使毫无戒备的青少年的心灵不经意间受到伤害。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出现改变了青少年道德养成教育的环境、条件、途径。 2.2学校教育的影响 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只注重成绩,忽视学生德育教育。在教学制度上,学校把带出高分数、高班级、高升学率作为优秀教师考评的一个标准,教师也无奈地树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导致了智育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德育为代价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有些教师的“优待特等生,帮扶中等生,冷漠差等生”的差别的教学观念,使差等生永远被遗忘在黑暗的角落里,找不到自信的光明,长此以往,差等生会有厌学,厌课堂,仇视老师等不良思想的萌生。 2.3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四重四轻”的教育观念,即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素质,重成长、轻成人。有的家长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34-0024-02 (下转第39页)24

(完整word版)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1.追求独立自主。由于成人感的产生而谋求获得独立,即从他们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 (2.形成自我意识。确定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3.适应性成熟。即适应那些由于性成熟带来的身心的,特别是社会化的一系列变化。 4.认同性别角色。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男子气(或男性气质)和女子气(或女性特征),这对幼儿期的性别认同说来是个质的变化。 5.社会化的成熟。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道德观的成熟是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6.定型性格的形成。发展心理学家常把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小学儿童和初中的少年所特有的、稳定的内外行动形成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内心制约行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经定型,因而性格的改变就较困难了。 (二)青少年友伴关系的发展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友谊关系是最重要的三大社会关系。较之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友谊关系更具平等性。友谊关系的建立是以选择和承诺为基础的。友谊关系不如家庭关系那样稳定。青少年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友谊关系的特征,以及保持友谊关系的决定因素。青少年争吵的时候,愤怒的成分减少了,他们能够更加公正地解决与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这也许是由于他们能够意识到,太多的冲突会使他们失去友谊。青少年们通常会选择与他们相似的同学为友,朋友间的相互影响又使其间更为相似。同一个朋友圈的青少年,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较为相似,在同辈群体中也处于相似的地位。 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无论是就友谊的强度和重要性程度而言,还是就与朋友共聚的时光而论,均莫过于青少年时期。友谊更具交互性。对亲密、忠诚和共享的重视,标志着青少年向成人式友谊的过渡。青少年朋友之间亲密程度的加强,不仅反映了其认知的发展,而且也反映了其情绪的发展。这个时候,青少年更善于表达其思想与情感。他们也更善于顾及他人的观点,因而也更善于理解朋友的思想与情感。青少年向朋友倾诉秘密的过程,是探索其自身情感的过程,是定位其人生坐标的过程,是确认其自我价值的过程。 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同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地说,友谊关系稳定、亲密和支持性的青少年,自我概念积极,学习成绩优秀,人际关系良好,往往不会与他人敌对,往往不会有焦虑感和压抑感。实际上,友谊与适应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友谊促进适应能力的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又反过来推动着良好的友谊关系。 (三)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 摘要:移情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有效人际交流的重要保证;文化移情能力是进行国际间交流的前提。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国与国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对文化移情能力的认识和培养也愈加重要。本文从移情的定义的由来入手,论述了移情能力的特点、影响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和提高移情能力的途径,并针对目前国内对文化移情能力的相关研究指出其在教学领域中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文化移情;制约因素;提高途径;研究前景 一、文化移情的定义及来源 英文中的“empathy”(移情)来源于德语“Einfühlung”(设想),首先运用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美学领域,后来被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发展到人际交流领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移情首次作为一个学术理念被引介到中国,之后被运用到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并掀起了一阵从心理学视角评析文学作品的波澜。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深入和对语言本质认识的变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

育逐渐引起了英语教育界的重视,而文化移情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布鲁诺指出,移情既是一般交际能力的重要元素,又是充分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要素。 由于移情这一概念从美学领域跨越到其它诸如认知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众多领域,从不同视角探究它的内涵,其意义多样复杂。布鲁诺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和“你”的一致性。移情还指以同步或“合拍”的方式感知和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顾嘉祖认为:“移情界定应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察觉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和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和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①“以上都是比较深刻的见解。通俗的说,文化移情就是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认知转换,即有意识的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② 二、移情能力的特点

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建议

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调查与建议 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让他们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传统道德,使他们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对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近期陪同县关工委的老领导对城区中小学校及部分乡镇学校就学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和家长学校创建工作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与校领导座谈、个别谈心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特别对弱势、特殊群体这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一、当前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基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明礼城信,学习认真,关心集体,同学有困难能够予以帮助。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扩大,部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不强,是非观念混淆,部分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有些学生不懂得勤俭节约,认为浪费一张纸、浪费一滴水、浪费一度电都无所谓,这些情况与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式,与十七大的精神不相适应。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父母经商家庭子女及留守儿童有一部分学习习惯不良,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色。 二、情况分析 1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失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然而,父母对子女教养认知水平偏低,一些家庭中,对如何教养子女的问题显得很茫然的也大有人在,有些家长由于忙于工作,或忙于赚钱,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要么娇宠溺爱,要么打骂训斥,因而在教养子女方式上出现了溺爱、保护过度、要求过严、放任不管等几种情况,使孩子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侵袭,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不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2、社会的不良因素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少数学生被影视、书刊、网络中一些不良的东西所诱惑,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气。一些精神垃圾、丑恶现象也乘虚而入,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集体和个人置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责任于不顾,将宣传封建迷信、宣扬犯罪及渲染暴力、色情、恐怖的书刊、图片、录相、光盘等推向市场,对青少年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还有那些管理不尽规范的电子游戏室、电脑网吧等,也是侵蚀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温床。 3、学校教育导向的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智育开发,在智育上化的力气比较多,而在德育上化的力气不够,目前来看,还有很多学校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一些学校和老师在升学率的 2

青少年如何培养和修养道德

青少年如何培 养和修养道德 不要把修养道德看得很神秘,也不要把它看得程式化。因为道德的修养、品质的建立,以及人格的确立和能量的获得,都在我们的心中和身中,要靠我们一点一滴去积累,要有这个信心,要相信道德能够重塑我们的人生,能够再造我们的人生,要相信道德能够给我们人生带来亮丽的前程。 “信”非常重要。有了坚信的基础,我们就从点滴做起,从所在家庭的日常表现做起;从孝敬父母、友爱姐妹兄弟这个密切关系做起;从关爱身边所有同学这些方面做起。比如,对同学的帮助做到了没有?是用真正的爱心去帮助别人?还是为了贪图自己的虚名,贪图对方的回报和表扬? 要隔绝所有索取回报的所谓“道德修养”,那不叫道德修养!要像天和地一样,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把光明和热量无私地赐予身边所有的人,那才是真正的修养道德! 就从我们一点一滴的言行当中去注意积累,古代先哲说“滴水穿石”,我们就要有这种精神去积聚、积累。把正确的信念在大脑当中确立起来,在心中确立起来,不被别人各种各样的邪见和错误的认识所左右,自己要立定正觉。自己一定要从道德观念上,建立自己的道德人生观。从祖先们承传下来的传统道德观,到现在的道德观,完成一个完美的连接,在这个方面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基础,在这个土壤上培养自己。 爱众生,怎样去爱?去爱周围所有的人,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父

母,爱自己的兄弟,爱自己 的姊妹,去关心他们,花一点时间,去关爱身边的一切事物。不要自私自利地把自己圈在一个非常狭小的圈子里,圈在一个自私自利的小范围里,那样会活得很累。 中国现在有些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他们活得很累。为什么呢?私心私欲太重,只知道发财,发了那么多财又用不了。其实,睡不过三尺,吃不过两碗,再吃多了高血压会出来,天天还要防着肝硬化、胃病、血压高、头晕等疾病。钱包背在身上,放着不保险,雇一个保镖跟着,又怕打劫,晚上也睡不安稳。就没有想到,可以把这个钱撒向社会,多做点好事,藏掖得那么紧,活得累死了。 国外有很多人对金钱都比较豁达。包括美国微软公司的比尔·盖兹,他就很豁达,既能够赚钱,也能够舍钱,每年都拿出收入的40%舍向社会,他就活得轻松,活得潇洒。金钱也会继续不断地进来,又能不断地出去回报社会。 这种爱心,无论大小,都要注重去培养,我们才能确立起道德观念。如果不主动地去培养和实践,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那么永远也难以在自己心灵当中迸发出道德的光明。礼德的光明,就不会呈现,我们也就难以准确看到自己人生道路该如何去走,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有了道德观以后,人生该如何去做,常常是坦坦荡荡,没有任何不敢的。因为心灵开阔,就容易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和顺利的人生!

青少年发展期末测试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名词1分) 1.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一般意义上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 2.身体意向:身体意象是指个人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影像,包括身体知觉与身体概念,即是个人对自己身体特征的认识和对自己身体特征的态度和感觉。 3.认知发展:心理学将个体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功能系统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 4.假想观众: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 5.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下,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情感特征与品质 6.自律道德:是指自我约束。自我履行道德规范的道德发展阶段,人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发展阶段的过程。 7.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是个体同伴经历的重要内容 % 8. 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语言表达的集合,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与跨时间的一致性。目前研究提出教养方式主要四种类型:权威平等型父母、控制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忽视型父母。采用良好的教养方式的父母向孩子示范了关心他人与对社会负责的模式,儿童通过观察与模仿获得适应性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家庭氛围为青少年发展成熟的社会技能提供了支持,有助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情感成熟。 9.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用的学习的方法及途径。 10.同一性延缓:指青少年正处于危机之中,但是没有给与她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二、选择填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计5分) 1.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B)。 A.减少 B.增多 C.不变 D.与积极情绪体验达到均衡 2.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发育在很大程度上受体内(D)水平变化的影响,其变化影响到青少年身体外形的变化、内部机能的增强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 A.儿茶酚胺 B.胆固醇 C.五羟色胺 D.激素 … 3.进入(C)以后,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成年期 4. 10-12岁儿童青少年的观点采择处于(C )阶段。 A. 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B. 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相互的观点采择 D.社会与习俗的观点采择。 5.自我意识发展有两个飞跃期,第一个是婴儿期,第二个是(B )。

婴幼儿移情发展的特点

一.婴幼儿移情发展的特点 1.对别人心理状态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2.能理解明显的外部线索到能理解隐蔽线索 3.儿童移情能力的水平是随儿童完成任务难度而变化 4.移情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可能在4~6岁 二.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婴幼儿情绪化的发展 1.情绪中交往成分的增加 2.表情的社会化 (二)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 其一.情绪过程越开越分化 其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所谓的情绪深刻化是指他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三)情绪调控能力的增强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三.情绪.情感与婴幼儿的生活 1.情绪情感是婴幼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心理工具 2.情绪情感是婴幼儿心里活动的激发者 3.情绪情感对婴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 4.情绪情感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 5.情绪情感促进婴儿意识产生及个性形成 四.婴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一)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幼儿期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特点:(1)具体性(2)形象性(3)经验性(4)拟人性(5)表面性 (二)幼儿的概念.判断与推理的发展 (1)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 ①幼儿初期.幼儿所掌握的实物概念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给物体下定义多属直指型 ②幼儿中期.幼儿已能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突出的特征.由此获得事物的概念.他们给物体下定义多属列 举行 ③幼儿晚期.幼儿开始初步掌握某一实物的较为本质特征.如功能的特征或若干特征的总和 (2)学前儿童判断.推理能力的发展 ①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推理往往不合逻辑 ②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 ③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 (三)幼儿理解事物的特点 ①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常是孤立的.不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幼儿对事物的理解主要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 ③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不能理解事物的内部含义 五.幼儿想象发展的特征 (一)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无意想象的发展(特点) ①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②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哪些新挑战

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哪些新挑战?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的多元化。目前影响少年儿童道德认识的意识形态主要有三组冲突。(一)东、西方思想意识形态的碰撞。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方以个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念在中国影响非常大,而影响的主体主要是青少年。(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与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较量。我们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需要真实地把这种信念贯穿到下一代的灵魂中去。中学的政治课改革,长期以来并没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既抓住理想信念的实质和内核,又真正和现实紧密结合,用孩子真能理解的话表达出来,是今后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三)科学民主精神与封建传统的斗争。民主是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是法律制度的建设,而且是运行机制的建设,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建设,这是关乎到全体人民的社会建设,需要从未成年人抓起。 二、市场运行规则的社会制约力。市场化对少年儿童道德价值的发展带来三个倾向。(一)忽视精神的现实化倾向。青少年中普遍的缺失信仰,是引发青少年社会问题的重要源头。这是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的带有普遍性问题。(二)金钱第一的物质化倾向。在相当大的范畴内,金钱成为社会事物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杠杆,这种价值观念强烈地影响了下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三)权利义务明晰的契约化倾向。在市场体制下,不再无条件地否定人的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的追求,而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个人与他人之间需要有制度、程序、契约等来规范和约束,这也挑战社会道德体系和诚信规范的建立。青少年对这样一种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有着天然的认同和接纳,我们不能再重复原有的、简单的、至高无上的价值体系的说教,应该代之以实事求是的、更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规则和诚信的教育。 三、教育观念和体制的变革。有六个重要的教育变革会影响到少年儿童道德教育。(一)教育目标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者以社会为本的,后者以人为本的。这实际上改变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为社会培养人才,教师处于学生的对立面;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站在被教育者一方,带领孩子们去寻找真理。(二)教育的使命从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到使人学会学习,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前是简单地把人类积累流传下来得道德信条用强势话语灌输的形式强加给被教育者,现在是要教会孩子们道德的自我发展能力,教会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自我选择的能力。(三)教育的特征从集体化、标准化到个别化、个体化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是工业经济的产物,讲究的是标准化和批量生产,但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青少年的多样化发展,而知识经济的崛起更对个体的创造性、个性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四)教育的组织从以课堂学科为基本体系到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传统教育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学术体系,更多地将知识当成学问来做,而现代教育讲究培养实践能力,以问题为中心不仅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直接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被教育者学习探索的积极性,推动了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实现。(五)教育的思想基础从一般性的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到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真正实现三个平等,特别是过程平等的实现,需要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实施教育改革。(六)教育的途

幼儿教育学指导: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

幼儿教育学指导: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漳州人事人才网:移情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empathy and cultivating of young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是指那些符合社会期望、对别人有益或对社会具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谦让、分享、合作、关心、助人、抚慰、捐赠等。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有利于幼儿形成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幼儿本人特征、成人教养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其中,幼儿自身的移情能力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它是促使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动力。 移情,又称情感移人,是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情绪情感时,体验到与他人相同的情绪情感。移情包括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对别人的情绪情感的理解,包括辨别、区分与情绪情感有关的线索,推测他人的内部情感状态,对他人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进行推理与判断等;情感过程则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作出的情绪反应,即个体体验到别人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发生移情时,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移情是导致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移情能帮助幼儿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当时的情境,觉察到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绪情感;移情还能在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别人的情绪情感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使幼儿产生与别人共鸣的情绪情感。这些在移情中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极有可能让幼儿产生帮助别人、减轻别人痛苦的动机,从而激发并促使幼儿出现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利他的助人行为。幼儿的移情能力与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经验增加有密切的联系,它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尤其在4-5岁,是幼儿移情发展的加速期。因此,成人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从而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目的是提高幼儿理解别人的处境,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并产生共鸣性情绪情感的能力。幼儿移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和移情体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游戏、日常生活等各种途径,采用故事讨论、录像观评、戏剧扮演等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 ①区分和识别不同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让幼儿观看脸谱图片或情境表演等,让幼儿辨别与情绪情感有关的线索,识别不同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对情感的觉察、判断能力。 ②知觉并想像别人的情绪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画、录像等形式,让幼儿想像并讨论其中人物的情绪情感,提高幼儿对别人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促使幼儿产生移情性情感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