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导学案(教师版)

《阿房宫赋》复习导学案(教师版)

知识链接

1.文体简介

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2.知人论世: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一、知识积累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廊腰缦.回(màn)囷囷

..(yìng)(qiáng)

..焉(qūn)蜂房水涡.(wō)媵嫱

梳晓鬟.(huán)剽.掠(piāo)鼎铛.玉石(c hēng)逦迤

..(lǐ)(yǐ)

锱铢

..(zī)(zhū)架梁之椽.(chuán)庾.之粟粒(yǔ)横槛.(jiàn)

不霁.(jì)何虹妃嫔.(pín)管弦呕.(ōu)哑.(yā)

(二)解释重点词语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的样子)(3)不霁.何虹(雨过天晴)(4)奈何取.之尽锱铢 ( 夺取)

(5)而气候

..不齐.(本文指情绪,气氛)(相同)

(6)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

(7)雷霆乍.惊(突然)(8)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意,意愿)

(9)秦爱纷奢

..(纷:多,繁;奢侈)(10)人亦念.其家(顾念)

(11)奈何

..取之尽锱铢(怎么,为什么)(12)多于.南亩之农夫(比)

(13)戍卒叫,函谷举.(攻占)(1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词作动词,

族灭)

(1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假使,如果)

(16)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传递)(做)

(17)谁得.而族灭(能够)(18)秦人不暇自哀.(哀叹)

(19)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用法,以为鉴)

(三)一词多义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

③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5)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四)虚词

(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承接连词,又)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

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

(3)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

(五)古今异义

1、钩心斗角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2、明星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3、经营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4、精英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5、可怜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6、气候古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六)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1)辇来于秦乘坐辇车(2)朝歌夜弦奏乐

(3)鼎铛玉石把鼎当做;把玉当(4)金块珠砾把金当做;把珠当做(5)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2.名词用作状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像鸟嘴(3)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3.数词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4.动词作名词: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5.动词意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鉴

(七)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2.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2)秦人不暇自哀

3. 被动句

戍卒叫,函谷举。

二、巩固练习

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蜀山兀,阿房出出:建成

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趋向

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朝廷

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美丽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戍卒叫,函谷举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A.六王毕,四海一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C.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D.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6.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复哀后人④也。”的四个“后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两个“后人”都指代秦以后的统治者。

B.①②③都指秦代以后的统治者。

C.③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D.④指唐朝统治者。

参考答案

1.C.(朝:早晨)

2.B.(B和例句都是被动句,都是动词本身直接表示被动。A是判断句,C是介词结构后置句,D是省略句)

3.C.(“族”和“辇”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族:灭族;辇:乘车子。A,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B,名词用状语,向北;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镜)4.D.(“钩心斗角”文中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现在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气候”在文中指气温,现在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收藏”在文中是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现在是一个动词)5.C.(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可译为“但是、却”。A,①介词,让;②连词,假使。B,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到……去。①介词,比;②介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可译为“到”)

6.B.

(六)翻译句子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留侯论》学案(附答案)(4) 文章来自: 《留侯论》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立意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习苏轼的治学精神。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主次分明的写作特色。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整理】 (一)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是北宋著名、、和。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苏轼遇到的生平第一祸事就是乌台诗案。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 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

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苏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文史知识 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

全面细致的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课前预习】 给划线的字注音 阿房宫()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 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哑() 梳理文章第一二段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2)盘盘焉,囷囷焉() (3)不霁何虹()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6)而气候不齐() (7)杳不知其所之也() (8)雷霆乍惊()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 ) (2)北构而西折:() (3)廊腰缦回 ( ) (4)檐牙高啄 ( ) (5)蜂房水涡:() (6)未云何龙:() (7)不霁何虹:() (8)辇来于秦 ( ) (9)朝歌夜弦 ( ) (10)鼎铛玉石 ( )

高祖本纪课前学案

《高祖本纪》学案 课前预习案 学习目标:对照注释,自主学习,利用工具书,着重解决以下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一、加点词语解释: 1、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2、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3、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4、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5、吕公者,好相人 6、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7、公始常欲奇此女 8、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9、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 10、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头 11、吾虽都关中 12、及见怪,岁竟 13、吕媪怒吕公曰 14、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 15、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16、还军霸上 17、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18、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19、不欲费人 20、沛公然其计 21、及其锋而用之 22、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23、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24、游子悲故乡 25、给馈饷,不绝粮道 26、汉王复入璧,深堑而守之 27、吾特为雍齿故反我为魏 28、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 29、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 30、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二、重点语句翻译: 1、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謁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2、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 3、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4、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 5、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 6、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7、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8、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 9、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10、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11、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12、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 13、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14、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三、重点实词积累: 1、如 ①意豁如也() ②怀王曰:“如约。”() ③公将如齐,与夫人皆行() ④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⑤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第12课 留侯论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留侯论 目标定位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词类活用情况。2.了解本文的论题及艺术手法。3.正确辩证地看待“忍”。 1.背景探寻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应举,主考官欧阳修见其文,“惊喜以为异人”,疑是自己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抑置第二。拆封看名,当时就说此人“当是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进士及第后因母丧回蜀。服孝三年,又赴京应制举。此《留侯论》是嘉祐六年(1061)正月作者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是苏轼的早期作品。 本文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2.文学常识 史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记叙和评价的一类文体。可以全面评述,也可以抓住一方面联系现实,体现现实价值进行评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挟.持()②圯.上受书() ③刀锯鼎镬.() ④虽有贲.、育() ⑤孺.子() ⑥称.其志气()

⑦鲜腆.. 而深折之( ) 答案 ①xié ②yí ③huò ④bēn ⑤rú ⑥chèn ⑦xiǎntiǎn 2.通假字 ①卒. 然临之而不惊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猝” 突然 ②“现” 显现 3.一词多义 ①过??? 必有过.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②怪??? 其事甚怪. 油然而不怪.者 ③其??? 非子房其.谁全之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所以??? 所以..微见其意者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⑤而???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 卒然临之而. 不惊 ⑥之??? 必有过人之 .节 子房之.不死者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 答案 ①超过,超越/错 ②奇怪/“以……为怪” ③难道/大概 ④“用……的方式”/“……的原因” ⑤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 ⑥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 人:

《阿房宫赋》导学案(整理)

〈〈阿房宫赋》导学案 高二年语文备课组审核刘耀明整理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杜牧(803 - 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 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 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 “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 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阿房宫: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 12年(秦始皇三十R五年),一座规模 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 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 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赋: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 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 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 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 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杜牧的《阿房宫赋》是在《史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 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溺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 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阿房宫赋》导学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鉴古讽今的手法。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

高祖本纪学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有一首诗叫《大风歌》,同学们会背吗?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刘邦)他又叫汉高祖。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诗的皇帝,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御驾亲征而统一天下的皇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为他写的传记《高祖本纪》。 二、展示教学目标,并板书 1、研读1—4段,积累文言语基。 2、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三、检查预习情况 指明生朗读课文(1-4节),注意读准字音。 刘媪大泽之陂美须髯狎侮贳酒酒雠折券弃责繇咸阳喟然太息单父人吕公乃绐为谒曰四、自主学习一划出难理解的字词句。 一、二段字词积累: 1)其先刘媪常息于大泽之陂 2)是时雷电晦冥 3)已而有身 4)喜施,意豁如也 5)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6)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7)常从王媪、武负贳酒 8)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9)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 10)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三、四段字词积累: 11)高祖常繇咸阳,纵观 12)单父人吕公善沛公 13)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14)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 15)因重敬之,引入坐 16)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 17)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18)高祖竟酒,后 19)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 20)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 21)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22)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23)卒与刘季 自主学习二 ?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这四段主要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自己概括)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 ?刘邦好酒及色 ?纵观秦始皇而叹 ?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 五、小组合作学习(赏析课文,迅速捕捉信息、认真思考、探究、归纳加深对刘邦人物的理解)

(完整版)12《阿房宫赋》教学设计(完整)

12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统治者荒淫奢侈、鱼肉百姓的罪恶,理解秦王朝自取灭亡的道理。 2、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3、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梳理文章内容。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到了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杜牧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古文,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他的诗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2.关于“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了解文体“赋”的特点 3. 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 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4.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重点: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 夸张 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课题及作者 1.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一种文体。 2. 杜牧(803~852),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 , 唐代文学家,晚年居 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 创作成就最大,尤以 七绝 著称。与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 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 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二)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 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 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 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三)注音 1. 骊山 (1 i) 2. 缦回(m cn) 3. 囷囷(q m) 4. 初霁 (j i) 5. 媵嫱(y ingqi eng ) 6. 剽掠(pi do) 7. 鼎铛 (ch eng) 8. 俪迤(l ly 1) 9. 锱铢(zh 2h u) 10. 栏槛 (ji c n) 11. 庾之粟粒(y ? 12. 架梁之椽 (chu 印) 二.课内学习 (一)解释加点字 1. 六王毕(灭亡) 825),自称有讽 11.尽态极妍 (美丽)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 【自主学习】 2、梳理文言现象 A、重点词语解释 (1)统一(2)相当于“然”……的样子(3)雨过天晴(4)成为(5)经过(6)到…去(7)美丽(8)被宠幸 B、词类活用 (1)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西名——状向北向西(3)名—状,像人腰) (4)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6)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7)虹名——动,出现彩虹。(8)名作状语,乘坐辇车(9)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 C、古今异义 (1)古义:跑今义:行(2)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3)古义:雨雪晴阴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4)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文本分析】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楼阁之高:(隔离天日) 阿房宫楼台之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第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1)阿房宫的来历(2)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4)阿房宫的生活情境 3、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的特点:(宏伟,雄伟,壮美,壮丽,庞大等) 4、第2段从哪角度描写阿房宫的? 宫女之众: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经营的财物,指金银(2)平底锅(3)喜爱(4)形容极其细微(5)承担(6)于:比(7)那个人(8)顽固(9)被攻占(10)族:名词作动词,族灭。)(11)使:假使,如果。爱:爱护。(12)可惜(13)能够(14)空暇(15)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文本分析】 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施仁政,荒淫骄奢,贪图享乐 2、这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高祖本纪》教案1

《高祖本纪》教案1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3.整理文言现象,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重点:体会《史记》“实录”之精神。 ●教学方法:研习,讨论。 ●教学时间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1.复习《鸿门宴》,说说在此文中高祖给你留下的印象。 2.预习本文,写一篇介绍汉高祖的短文。 3.能流利朗读本文,划出不懂或者认为重要的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名学生说说《鸿门宴》中刘邦的形象。 公元前206年12月,在鸿门举行宴会,即历史上着名的“鸿门宴”,这是刘、项两个军事集团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并由此展开了长达5年的“楚汉之争”。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运用对比,利用矛盾冲突等多种手法,塑造了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鸿门宴中的刘

邦坚决果断、能屈能伸、狡诈多端、圆滑机警、能言善变、礼仪备至。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司马迁专门为这位汉代开国皇帝写的传记《高祖本纪》,更深地了解高祖其人,进一步熟悉《史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熟悉课文。 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提名同学介绍刘邦的籍贯、出生和家庭,疏通第一小节。 明确:传记要介绍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家庭,一生中的主要事件等。 第一小节叙高祖出生时候赋予传奇色彩,极言刘邦的出生不同凡响。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 自己概括,小组讨论。 依次提名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1-4:好酒色,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却大言“贺

留侯论导学案

《留侯论》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号,眉州眉山人,北宋时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文学成就很大,是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继欧阳修为北宋文坛领袖。散文为之一,并称;诗并称;词并称;书法、、、苏并称,北宋则是苏、、、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苏并称;诗苏黄(庭坚)并称;词苏辛(弃疾)并称;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并称,北宋则是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绘画音乐也擅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人物。一生仕途坎坷。儒、释、道学说兼具,入世出世思想随其遭际不同,运用和发挥得相当和谐。 2、背景链接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26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25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19篇。 留侯,指,字。五世相韩,韩为秦灭,寻秦复仇,破家散金,求得力士沧海,椎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大索天下十日,弗获,匿迹下邳。后佐高祖定天下,辞官归隐,从赤松子游。史有《留侯世家》。良为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高祖平定天下,大封功臣,而良无战功。刘邦说:“,,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良辞不受,后封为“留侯”。留,城名,在今徐州市,有一种说法,具体在今睢宁境内。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版

学生版《阿房宫赋》导学案 三维目标 1、知识学习点: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训练点: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德育渗透点: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作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人称他“樊川先生”、“杜樊川”。杜牧工诗、赋、文、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2、阿房宫: 早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秦始皇在攻灭一国之后,即令绘制该国宫殿的图样,在咸阳北阪及泾水、渭水流域,逐一仿照修建了各国宫殿。全国统一后,他又进一步加以扩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从公元212年(秦始皇三十五年),一座规模更为宏伟的朝宫在渭南破土动工了。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死,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远末完成,即于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烧毁。完成的这一部分,就是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倾倒的阿房宫。它又名阿城,只是朝宫的前殿,因其地地名为“阿房村”,所以后人以“阿房宫”称之。这座宫殿规制极为宏大:东西宽五百步,南北长五十丈,其上可坐万人,其下可以竖立五丈的大旗。据《三辅黄图》:“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它和已建成的其他离宫别馆,楼堂亭阁,弥山跨谷,逶迤相属,工程之浩大,可谓前无古人。而仅仅六年之后,随着不可一世的秦帝国的破灭,壮阔恢宏的阿房宫也被焚毁,从此,阿房宫的兴灭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诗人杜牧也加入到这一传统的议论中来,《阿房宫赋》便是他的一篇“发言”。 3、赋: 在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远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怀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望,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1.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_________”,以别于杜甫。与_________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_________”,著有_________。 2. 阿房宫(ēpáng gōng)是秦朝的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年)在消灭六国统一全国以后,在都城咸阳大兴土木,建宫筑殿,其中所建宫殿中规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宫。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认为都城咸阳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宫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丰、镐之间渭河以南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筑之精英灵秀,营造一座新朝宫。这座朝宫便是后来被称为阿房宫的著名宫殿。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由于工程浩大,秦始皇在位时只建了一座前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工程未完成秦始皇死了,秦二世胡亥调修建阿房宫工匠去修建秦始皇陵,后继续修建阿房宫,但秦王朝很快就垮台了。古有童谣唱道:“阿房,阿房,灭始皇”秦末项羽入关,付之一炬,化为灰烬。汉代属上林苑而得以利用、扩建,汉末废毁;南北朝时这里建有佛寺;宋代演为农田。 3.《阿房宫赋》写作背景。文章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 民不聊生。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目的是借古讽今,劝谏当朝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劳民伤财。 4. 杜牧作品选读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解释加点的字 1六王毕.(),四海一.()。 2.未云何.()龙?

高祖本纪教学案

高祖本纪 学习目的: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卓越品质和无私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习课文中重要文言词语及句式。 2、揣摩文本中体现的文学艺术特色。 3、全面了解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及步骤: 第一步: 自读1-4段,疏通字词句: 第1段: 字义:大泽之陂.(水边、堤岸) 已而 ..有身(不久) 特殊句式: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判断句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省略句省略“于” 第2段: 字义:高祖每酤.留饮(买酒) 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 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同“债”债务) 不事家人 ..生产作业(平民百姓,古今异义) 第3段: 字义:高祖常繇.咸阳(同“徭”,服役) 大丈夫当如.此也(像这样,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高祖常繇咸阳省略句省略“于” 第4段: 字义: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无所诎.(同“屈”,理亏)

公始常欲奇. 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特殊句式:迎之门省略句省略“于” 引入坐省略句省略“之” 吕公女乃吕后也判断句 第二步: 小结: 1、这四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2、纵观秦始皇而叹一节中,流露出刘邦的什么心理? 明确:流露对自己境况的不满,对秦始皇仰慕,对权利渴求的复杂心理。 3、以上情节可看出刘邦哪些特点? 明确:出生不凡,仁而爱人,性情豁达,但又有无赖举动。 第三步: 疏通5—7字词句: 第5段 字义:沛公引兵西. (向西进发名作动) 西. 过高阳(向西名作状) 可. 四千余人(大约) 昌邑未拔. (被攻占)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省略句省略“于” 昌邑未拔被动句 与偕攻开封省略句省略“之” 第6段: 字义:降. 章邯(使……投降,使动用法) 诸所过毋得掠卤.. (同“掠掳”) 秦人憙. (同“喜”) 秦军解. (同懈) 特殊句式:代为上将军省略句省略“之” 啖以利状语后置句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省略句省略主语“沛公” 第7段: 字义:系颈以组. (丝带) 还军. 霸上(驻军,名作动) 先入关者王. 之(使……为王) 且吾所以.. 还军霸上(……的原因) 特殊句式:系颈以组状语后置句 降轵道旁省略句省略“于” 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所以”固定句式

留侯论整理_教师版

<<留侯论>> 一基本字词 1.通假字 ①卒然临之而不惊( 猝)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现) ⒉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此其所挟持者甚大古义,抱负②必能信用其民矣 ⒊词类活用 ①其君能下人名词做动词,降低身份。 ②臣妾于吴者名词做动词,做臣妾。 ③油然而不怪者意动,以为怪。 ④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使动用法,使惊恐 ⑤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名词做动词称王 二、重点实词: ⒈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相互⒉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少,厚 ⒊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赤膊,表示谢罪⒋而非有平生之素交情。 ⒌养其全锋而待其弊保持⒍不称其志气相当 三、重点虚词 ⒈①彼其能有所忍也如果②非子房其谁全之难道③此其所以为子房欤大概 ⒉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竟然 ⒊①而世不察,以为鬼物认为 ⒋勾践之困于会稽在 ⒌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从 6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用,介词 .以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凭借,介词 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而,连词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来,目的连词 7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用来,连词 所以观其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的原因 四、重点句式 1.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被动句 2.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判断句 五、句子翻译 1.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人之常情所不能忍受的事情,一般人被侮辱,就会拔出剑来,冲上去搏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2.天下有大勇者,卒而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是因为他报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3.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张良从圯上老人那儿接受赠送的兵书,这件事实在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地出来考验张良的呢? 4.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阿房宫赋》导学案新人教版选 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理解“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构思特点。 3.欣赏品味本文精彩的语言。 4.背诵课文。 问题一: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阿房宫,随着“”,已化为焦土,现实中的阿房宫我们再也无法感知。但是,唐代文人杜牧用他的大手笔,为我们构建了一座永恒的阿房宫,让我们观赏,让我们沉思。 问题二:“赋”是一种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之间的文体。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 “铺采摛文”,是指赋的形式特点,即。 问题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对此进行评点:作者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极力描写;兴之所至,诵名诗,品美酒,乘着一叶扁舟,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极力铺叙泛舟而游之乐。 问题四:研读课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 答案: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二是,三是写。写建筑,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 问题五:作者为什么写这篇赋? 问题六:这是什么手法?必修教材中我们学过哪篇课文也运用这种写法?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资料讲解

高祖本纪(导学案学生 版)含答案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泽之陂()繇()乃以秦王属()吏章邯() 徇()献飨()军士轵()道垓()下玉卮() 媪()狎侮()酤()箕帚()踞()床长揖() 荥()阳轘辕()黥()布跂()崤()山 郦食其()贳()酒雠()绐()张()饮 二、通假字 (1)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卤”通“”“憙”通“”“解”通“” (2)此两家常折券弃责“责”通“” (3)遂坐上坐,无所诎 “坐”通“”“诎”通“” (4)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无”通“”“内”通“”“距”通“” (6)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 (7)不如决策东乡“乡”通“” (8)高祖常繇咸阳 “常”通“”,曾经。“繇”通“”,服役。(9)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案堵”通“”,不迁动,不变更。 (10)非有所侵暴,无恐“无”通“” (11)兵罢戏下“戏下”通“” 三、特殊句式 1. 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此三者,皆人杰也 2. 句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句 遇彭越(于)昌邑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系颈以组 4. 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诸将过此者多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是以兵大败 四、古今异义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今义:“家庭成员” 作业:“”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诽谤: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4)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无赖: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5)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稍:今义:稍微 (6)吾视沛公大人长者 大人:今义:成人;敬辞,称长辈 (7)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 山东:今义:山东省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留侯论 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留侯论学案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B.卒然临之而不惊 C.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解析】A项,“见”同“现”;B项,“卒”同“猝”;D项,“说”同“悦”。 【答案】 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拔剑而.起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B.勾践之困于.会稽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C.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解析】A项,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B项,于:介词,在/介词,被。C项,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D项,以:和“为”连用,认为/用。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其所以 ..为子房欤! A.观其所以 ..微见其意者 B.而项籍之所以 ..败者 C.虽世殊事异,所以 ..兴怀,其致一也 D.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A项,表凭借,其他三项与例句一样,均表原因。 【答案】 A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其君能下人 .. B.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C.其身之可爱 .. D.夫持法 ..太急者,其锋不可犯 【解析】A项,古义:谦逊地对待别人;今义:奴仆,佣人。B项,古义:怀有的抱负;今义:一指用威力强迫对方服从,二指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多指坏人捉住好人)。C项,古义:值得珍爱;今义:①天真无邪,②令人喜爱。D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 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