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城市人口增加引起的社会问题研究

关于城市人口增加引起的社会问题研究

关于城市人口增加引起的社会问题研究
关于城市人口增加引起的社会问题研究

关于城市人口增加引起的社会问题研究摘要: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抱着各自的梦想来到城市,有的为了读书,有的为了赚钱,有的为了投奔亲友,总之是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人口增加可以增加消费,这是好事,可是人口增加同时为现代城市带来了就业压力、住房压力、教育压力、医疗压力等等,伴随而来的还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犯罪、自杀等等。

关键词:

原因人口农民工压力犯罪社会问题

正文: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在各方面都得到完善:教育,教育设施可以说是一流,各种实验室还有训练器材应有尽有;医疗,医疗设施不断完善,有些设施的先进度都可以与世界齐平;购物,一系列的商业街的建设,为如饥似渴的消费人群们提供了广阔的购物天地……这样好的生活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有人是为了这里的生活条件和环境,有的人是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据有关报道称,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大城市,现在大城市的人口已经严重超载。比如深圳,深圳土地面积只有1952.8平方公里,但是建市以来不到三十年期间,人口已经从几十万迅速增长到2009年底的1200多万(其中流动人口占85%),迅速步入全球特大城市的行列,人口密度位居世界第五、全国第一。目前全市已面临土地、空间资源、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四个难以为继的局面。深圳市副市长李锋说:“深圳已背上了沉重的人口包袱,成为制约深圳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突出‘瓶颈’”;又如北京,北京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北京市外来人口迅速增加。据估算,北京外来人口已突破了北京市政府提出的“2010年将常住人口控制为1600万左右的目标”;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外来人口压力也是不堪重负。目前,上海中心城区交通阻塞、管线老化、社会经济高密度、紧运行,使得上海市民中约有20%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据广东省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介绍,广州全市流动人员已接近600万,几乎与户籍人口773.48万人相当。外来人口的增多,城市人口的极大扩容,给广州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隐患。

首先我们来讲讲人口流入大城市的原因,这里我们就要说到“推拉理论”,它是人口学上研究人口流动的原因方面最重要的宏观理论。首先提出这一理论的是巴格内。人们流入城市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大城市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即农村等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现代推拉理论认为,迁移的推拉因素除了更高的收入以外,还有更好的职业、更好的生活条件、为自己与孩子获得更好的

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更好的社会环境。往细了说,人口流入城市,从迁出地的因素说有以下几方面,原住地的失业、就业不足、耕地不足、学校医院等基本生活设施的缺乏、关系的疏远及紧张、自然灾害等;从迁入地的因素说,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更好的教育和卫生设施等;从中间障碍因素,距离远近、物质障碍、语言文化的差异,从个人因素说,流动人口对于以上这些因素的价值判断等。流出地和流入地各自都有推和拉两种因素,人口流动的发生就在于流出地内推力总和大于拉力总和,而流入地内拉力总和则大于推力总和。

下面再来谈谈,人口流入城市给城市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首先会出现群体冲突,作为外来人口,大多数的人语言、穿着、生活行为习惯都与当地的人很不相同,而大城市的人就目前的研究发现,他们都是特别排外的。特别是现在中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分层由于各个阶层之间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社会交往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各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也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农民工与城市周边农民这两个群体虽然都具有一定的城市居民的特征,但实际上依然被排斥在城市主体社会之外,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的“内卷化”与“自我隔离化”,他们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心理疏离和敌对情绪,是引发城市群际冲突的重要原因。总之,当下的中国城市社会已经是一个异质性的社会,这虽然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过度的分化与隔离却造成了不同城市阶层与群体之间的分化与对立,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就业压力,外来人口不论他从业能力高低,他们涌进城市肯定是需要强当地人的饭碗的。如果他们的实力强,那么对于当地人来说他们更是炸弹一枚,就会加剧当地的就业压力。这个倒不算什么,重点是外来人口大多是技术性劳动力,这种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是供大于求,价格十分低廉,那么这些人的实际收入却是少之又少,根本就没有达到他们进程赚大钱的目的,反而因为城市内消费过高而导致新的的外来人口大面有时会是积的贫困;再次,城市人口增加会增加城市的教举家迁移到达城市育压力。外来人口有时会是举家迁移到达城市,那么子女的教育又是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每年都会有数以万计的学生转到城市的学校去,加上城市升学竞争本来就很大,所以城市教育压力变得空前大。很多外来务工者不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的不确定等原因,许多外来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孩子,导致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流动人口子女问题,首先是入学难,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其三是不在学儿童,即“童工”问题比较突出,其四是由于环境转换与城乡文化反差导致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加剧;由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污染与资源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了。目前限制中国城市发展的资源问题主要是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住房问题。首先是水资源紧张。有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用水量就越多,我国大多数城市水资源常年处于供水不足的状态。2000年,全国669 个城市中,有400 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 个城市严重缺水,市工业每年的经济损失达2300 亿元。同时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许多困难和不便,成为城市社会中的存在的一种隐忧。其次是能源紧张。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以平均每年一个多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相当于每年从农村转移1400 万1500 万人到城市。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到2020 年估计达到60%左右,而城市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

村人均量的3.5 倍,这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再次,由于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的居住需求十分旺盛,而房屋供给的不足所引发的房屋价格的快速增长也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再次,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聚集所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也视觉不容忽视的一是空气污染。根据中《2003 年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全国监测的340 个城市中,142 个城市为国家环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为三级的城市有107 个,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有91 个。其次是水污染,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断增加,而污水处理率较低,使得城市居民的饮用水质量处于较低的状态。再次是垃圾污染。我国目前城市垃圾的年产量约1.5 亿吨,而且城市生活垃圾年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此外,噪声污染、热岛效应等污染问题也在影响着城市人的生活质量。总之,伴随着快速的人口城市化,种种城市问题也逐渐浮现,如何在满足城市化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消除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城市规划者与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此外,城市人口增加也不利于政府等国家机关的管理,给政府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最后一点是城市人口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各方面的压力,而有这些压力直接引发的犯罪行为才是真正最可怕的。比如由于就业压力过大,人们会想着通过捷径去赚钱,抢劫、制假钞等等,人们会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心理亚健康,严重者可能或出现妄想症以至于杀人,类似这样的问题还会时时增加。

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人口流入城市给流出地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作为一个农村娃,关于这个我有话要说。我认为造成我们中国人偏爱城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的政府,往往在资源上,在资金上都会优待城市。城市里又快捷的交通,完备的国内公共设施,优雅的环境......也对,城市中居住着比农村多得多的人口,政府的钱就那么少,那就给大多数人去改变他们的城市让他们更舒适的生活去吧!可是我们农村人也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啊,我们的基础本来就差,你还不给我们改善,我们势必会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远离家乡不再回去,可是我们的家乡又由谁来建设?不仅这样,我们还要拿自己的资源来喂饱抢我们粮食的人,一个中国嘛,这个都是无所谓的,可是我们的家乡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怎么办?所以我想中国的城市化是有些畸形的。

由此可见,不管为了谁好,我们都必须要控制城市人口增加,而为了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控制人口,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

08145017

张琳

社会学

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从控制到服务: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分析与展望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规模渐趋庞大。一方面,流动人口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引发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开始凸显。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流动人口的 研究主要停留于人口流动的状况、过程、流向及结构特征等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对于流动人口现象 背后的政策性因素探讨不多。本文旨在通过回答流动管理政策是什么;这些政策对流动人口产生了 什么影响,有何不足之处;改革建议与如何服务好流动人口等问题,系统地对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进行归纳评析;分析了现行管理政策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及其症结所在;立足城市化,以服务视角提出政策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城市流动人口城市化管理政策 一、绪论 1.1论文研究背景 1.1.1快速城市化推动人口流动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发展,城市化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的化速度两倍多。[1]2006年末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3.9%,而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50%,[2]标志着我国城市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市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人口流动。[3]以我国2011年人口数据估算,城市化每提高1%就要有1314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人口的17%。[4]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为主要特征。这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不均衡发展决定的。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全国23000万流动人口中,从城镇流出人口约6210万人,占27%,从乡村流出人口占73%。流入城镇的17112万人,占74.4%,流入乡村的占25.6%。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 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人口发展模式 人口特点 原始型(“高高低”) 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 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 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 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九人口与城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九人口与城市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九人口与城市一 1. 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平衡, 从大洲看:亚洲人口最多,占一半以上,亚洲连同非洲和拉丁美洲,则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 从地区看: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东亚、南亚、西欧和美国东北部队;世界上人烟稀少 的地区是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和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来 和巴基斯坦。 2.我国的人口分布: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差别大,人口的地 区分布也不平衡。以黑龙江黑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作为我国东西部分的分界线,东部地区人 口密集,特别是沿海地区更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西部地区虽地域广阔占我国面积55%但人口稀少占全国人口的4%。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人们总选择具有优越自然条件的地区进行生 产活动。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对人口分面有着决定性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趋势也不同,在同一社会形态下,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地区生产力水 平的差别,人口分布也不同。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九人口与城市二 1. 世界人口发展的概况: 自人类出现的最初二、三百万年间,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18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7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国家实行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 2. 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①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拉美的国家为代表,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等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②欧洲,北美洲等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 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3.我国的人口增长:我国历来是世

社会调查报告格式范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调查时间:xxxx年x月x日 调查地点:xx镇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县 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走上富裕之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成为现实。 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我镇于近日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xx镇辖1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xxxxx多人,农村劳动力x.x万人。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深入落实中央x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xxxx 年全镇gdp总量xx亿元,增长x%,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x. xx亿元,增长xx%。全镇粮豆薯总产x. x万吨,粮食单产xxx公斤。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x. x万亩,占耕地面积的xx%。日光温室发展到xx51栋,面积x. xx万平方米,普通蔬菜大棚xxxx个,面积xx. x万平方米,年产蔬菜x. xx万吨以上。畜牧产值实现x. xx亿元,比上年增长xx%。xxxx年向县内外输出劳动力xxxx人(次),创收xxxx万元,农民人均增收xxxx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xxxx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xxxx元,比上年增长x%;农民人均收入达xxxx 元,比上年增长xx%。实行村财镇管,严格履 行财务审批手续,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加强,xxxx年化解债务xxx万元,没有发生新的债务,农民政策性负担为零。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在国家政策和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组织实施了林业生态建设、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镇村道路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镇村屯公路xx公里,实现了村屯道路畅通;农村计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农电网改造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移动电话、计算机开始进入农户家庭,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农村居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民自编自演开展文体活动,县镇组织的科技、文艺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农业信息网络、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目前,全镇共有x所中学、xx所小学,实现了区级标准化学校。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科技入户、阳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训农民达x万人次以上,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

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 (提纲)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一)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组成 (二)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二、当前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意识淡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二)管理法规不完善,部门合作不协调 (三)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保障存在薄弱环节 (四)政策执行不到位 三、加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建议 (一)更新观念,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二)统一管理,加强协作沟通 (三)加大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保障力度 (四)提高流动人口社会化管理水平

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 黄育贤 内容提要:随着深圳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外来人口流向深圳成为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这些流动人口在加快深圳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极大地挑战了深圳市政府的管理与服务能力。因此,加强对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研究,探索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方法、新模式,充分发挥流动人口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建设性作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深圳市流动人口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分析了深圳市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并概括了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现阶段的做法、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 有“移民城市”之称的深圳,吸引着大批建设者们来此逐梦。大量流动人口来到深圳,租房而居,流动性强,她们为深圳的快速城市化做出了贡献,有力支撑了城市建设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与优化调整,但流动人口也对公共设施提供、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挑战,给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目前,深圳市传统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发展需要,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上的缺点,推动人口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一、深圳市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2019高考地理练习7人口与城市解析版

夯基提能卷7 人口与城市 夯基提能卷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河南中原名校四调]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表示意1964~2010年我国某市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据此完成1~ A.黄山市 B.北京市 C.成都市 D.乌鲁木齐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地区差异。2000年该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高达8.4%,即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出现早,故该市应该是发达地区大城市,北京市最符合,故B正确;黄山市、成都市、乌鲁木齐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会这么早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故A、C、D错误。 2.1964~2010年该市人口特点是( ) A.人口老龄化程度先加重后趋于减轻 B.人口总抚养比出现了大幅度上升 C.老年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 D.人口增长模式还未完成向现代型的过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格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市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在上升,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趋于加重,故A错误;表中15~64岁人口比重一直上升,则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之和下降,推断人口总抚养比下降,故B错误;计算分析可知,201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较1964年呈上升趋势,故C正确;0~14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出生率下降,该市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型的过渡,故D错误。 3.该市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 ) A.时尚产品销量大增 B.人均消费减少 C.少儿旅游业兴起 D.养老机构床位短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资料可知,少年儿童比重急剧减少,少儿旅游业会衰退,以青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时尚产品的销量不会大增,故A、C错误;人均消费可能增加,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重,也会给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带来一定压力,故B错误,D正确。 [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向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集聚,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示意2001年~2010年、2011~2015年两个时期我国部分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据此完成4~6题。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篇】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篇】 社会调查报告1 一、调查问题 中学生的消费与消费观虽已渐渐独立,但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由于中学生所处于的年龄阶段,既有叛逆又有彷徨,中学生的消费渐趋自主,但其经济又不能独立,学校应对学生加强教育,努力宣传朴素的生活作风,引导适度的消费,健康的消费,家长就应用心配合学校教育,不能一味纵容,把握好度。社会也应对消费歪风与不正常的舆论进行纠正,规范中学生消费及消费观,使中学生消费走入正轨。此项调查是对海棠中学八年级学生的消费状况,从而能初步反映当代中学生的消费状况及问题。 二、调查范围 __x中学八年级学生 三、调查方法及时间 进行随机抽样方式对海棠中学的100名八年级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本次问卷调查100份,有效问卷94份,完成率到达94%,时间为12月

16日。 四、调查分析 调查男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44.68%,女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55.32% 分析调查统计如下表 (一)初中生零花钱的状况 调查数据显示:有零用钱的学生占了被调查总数的86.17%,没有零用钱的学生仅占13.83%。初中生零用钱每月多在50元以下,占了被调查总数的65.96%,50-100元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0.21%,100-150元占了被调查总数的5.32%,150元以上占了被调查总数的3.19%。那么中学生们的零用钱是从哪里来的呢他们的零用钱绝大多数来自父母,占了被调查总数的78.72%;其次来自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6.20%;自己打工而来的只占了被调查总数的14.89%。其他的占了被调查总数的20.21%。此刻的学生基本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家长对自己小孩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自己再省吃俭用,孩子那里总是应用尽有,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的好些呢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学前总会在他们兜里放上几元钱,给孩子买些零食和学习用品。在孩

智慧城市人口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采集状态异常人员信息;步骤二、上传所述异常人员信息;步骤三、对所述异常人员信息标记绑定;步骤四、汇总所述异常人员信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本技术可以对状态异常的人口进 行不间断的监控,其数据随时更新,便于迅速了解这些人员的动向。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采集状态异常人员信息; 步骤二、上传所述异常人员信息; 步骤三、对所述异常人员信息标记绑定; 步骤四、汇总所述异常人员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一具体包括:在医疗机构进行整形的人员,在该医疗机构进行登记拍照留档形成信息集合,确定该医疗机构的级别信息,所述级别信息为县级、市级、省级、部委级,所述县级级别信息包括县级个人医院、县级私有医院、县级私有医院;所述市级级别信息包括市级个人医院、市级私有医院、市级公有医院;所述信息集合至少包括级别信息、个人身份信息和整形前后的个人图像信息,信息集合内的所有信息彼此形成相互映射关系,并且对该人员的信息集合做出特殊标记类型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二具体包括该级医疗机构服务器将所述信息集合实时发送到本地公共安全机构的服务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其中所述步骤三包括所述本地公共安全机构服务器对该信息集合进行处理,将个人治安信息与所述信息集合绑定,形成绑定后信息集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智慧城市人口管理方法,其中所述步骤四具体包括:所述本级医疗机构将所述信息集合定期发送给上一级医疗机构,汇总个人医疗信息,和所述本地公共安全机构定期将绑定后信息集合发送给上一级公共安全机构,同时汇总个人治安信息。

地理专题复习三——人口与城市

专题三人口与城市 一、《考试说明》解读 二、安徽卷考点统计 三、温故知新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农业革命之前,人口增长极其______;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______;工业革命后,人口______增长。 2、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_____________。发达国家人口增长_________,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________。 3、人口增长模式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原始型:_______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自然增长率;传统型:______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自然增长率;现代型:______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自然增长率。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世界人口分布_________,四大人口稠密区分别是东亚、__________、西欧和___________。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_______________、开发历史长短等。 5、我国人口分布____________。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 6、19世纪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以________、大批移民为主,主要从欧洲迁移到______、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__________。二战后的国际人口迁移从________国家流向________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调整了________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汇编六篇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汇编六篇 WTT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社会调查报告篇1 通过重重关卡,我有幸成为了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农村未成年人思想建设实践服务团的队员,到清远市阳山县七拱镇通儒中学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短短的两个星期中,我学会了许多东西,这些将是我今后人生道路上一笔珍贵的财富。 7月31日清晨,我们22名队员告别了仲园,登上前往清远的汽车。汽车一行驶进清远的区域,道路两边就出现重峦叠嶂的高山,烟雾弥漫。望着山间的一座座小屋,我的心不由得为之一振“两个星期的时间,我能够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些什么呢?”…… 中午,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接着大家都忙于清理宿舍,适应环境。通儒中学给我的第一印象很好,特别是这里的空气,散发出泥土的气息。虽然我也是生活在农村的,但初次清远,但我总感到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内心也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当晚,队长组织召开了这次阳山行的“动员大会”,再次明确了我们这次来的目的,我们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够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确立不懈奋斗的人生信念。

这两个星期的点点滴滴,在不断的工作和学习中,我的工作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另外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我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我们这些刚刚到来的青年志愿者对于学生们来说,可能既是陌生又是好奇的……所以和学生们尽快熟悉是我刚开始工作的关键。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自我介绍的时候,内心既激动又紧张,但当我看到台下学生们那渴望的眼神时,我的心反而更加镇定起来,“他们需要我,我更应该好好表现自己”我暗暗为自己打气,经过一番精彩的演讲之后,班会课在我们两个助班积极带动下以热烈的气氛结束了。 经过班会课和夜修课的磨合,我和学生们有了一定的认识,我要带给他们尽可能多的计算机知识,第一节计算机课也显得尤为重要。除认真备好课之外,我事先对班里同学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程度做了调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堂上尽量活跃气氛,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激励学生们敢于去思考问题;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是一门比较枯燥的课,我要求自己上课要尽量能够风趣生动,引用一些有关电脑知识的有趣的事例,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对于自己在学校中的定位问题,我认为应该是学生与老师的双重身份,我们这次来到学校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辅助性的教学活动,主体仍然是这里的老师,他们在学历方面有可能比我们略低一点,但他们毕竟在教育战线上拼杀了好些年,在教学方面或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调研报告(20210213184642)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至今年6月底,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就达到4125 人。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还有一部分流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神上刺激滋生犯

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如20XX年10月3日,我县南安镇新安村发生一起两名湖南籍流动人员为达到侵财目的入室抢劫杀死二人的特大案件。 (三)结构复杂化。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从近几年犯罪方式看,外来流窜犯罪人员相互结成团伙进行作案越来越多,一人被抓,其余便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四)行为短期化。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劳动合同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住态势。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二、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治安稳 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据有关数字统计,违法犯罪案件当中,流动人 口占70%之多。当前流动人口在管理上还存在以下弊端。 (一)管理体制不畅。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

2019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总结语文

2019年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总结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 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4篇

社会调查报告范文4篇 *目录社会调查报告范文关于社会养老问题调查报告专科生就业与要求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农村社会调查报告XX暑假社会调查报告(一) 前言: 中华老号积累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发展工农业,繁荣市场,振兴经济,弘扬优秀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下,中华老号的发展问题备受各方人士的关注。为了更好的了解芜湖市餐饮业中华老号发展与保护现状,由沈喜彭老师带队,09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骨干参加的社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分队,以调查研究芜湖市餐饮业老号的发展与保护现状,增强老号品牌保护意识为中心,采取全面了解,重点突破的方法进行了为期5天的实践调查。此次调查以安徽省首批入围中华老号的耿福兴酒楼为重点,连同同庆楼、四季春、马义兴等芜湖市餐饮业知名老品牌。调查期间,走访故址,走访档案局搜集相关资料,采访酒楼新老经理、白案红案大师,咨询芜湖老人。熟悉中华老号企业的经营模式,了解企业内部的商标管理情况,总结中华老号企业成功的经验,探寻中华老号没落的原因,了解企业发展的瓶颈。经过调查分析,发现芜湖市饮食业中华老号发展与保护现状不容乐观,进行体制创新,开展灵活的经营策略和营销策略等举措是中华老号企业的发展必由之路。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提纲:

第一部分:回忆历史 第二部分:分析现状 第三部分:发现问题 第四部分:提出建议 第五部分:分析总结 第一部分回忆历史 人有回忆,城市也有回忆。回忆不是百分之百的复制历史,而是经过岁月的筛选之后,留下一抹迷人的色彩。人的回忆依赖于脑,而城市的回忆却依赖于城市的味道。那么,芜湖的味道,城市的回忆耿福兴酒楼当之无愧。 因此,此次实践活动选取芜湖市耿福兴酒楼为调查重点,实地走访耿福兴旧址:第一旧址位于同庆楼后巷(原)芜湖市三街口,第二旧址同福源汤包馆(今)芜湖市二街27号;走访档案局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具体档案资料见附件): 1、耿福兴饺面馆劳资协议书 2、芜湖市商业创设登记申请表耿福兴饺面馆 3、为呈报耿福兴等户暂停营业的报告 4、耿福兴饺面馆汇集郑啸伍撕毁发票又不到店工作 5、为耿福兴歇业后修理炉灶暂停业一月的报告 等;采访酒楼新老经理、白案红案大师,咨询芜湖老人再现历史,了解到耿福兴重要成员:原总经理郭春林、原白案大师刘扣锁、原红案大师左炎生;并偕同调查了同庆楼、四季春、马义

地理 高中必修二 人口与城市 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与城市知识点 【学习目标】 知识点: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分布地区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学科思想和方法: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能力要求:掌握人口与城市中的基本地理概念,能够迅速、全面、准确地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第一单元知识结构 1.1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 2、3 4、人口增长模式(记忆)

5、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记忆) 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文化观念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6、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记忆) 1.2人口迁移 1、 2 3、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理解记忆) (记忆)二战后,由迁入地变为迁出地的地区: 拉丁美洲、亚洲 由迁出地变为迁入地的地区: 欧洲 二战前后一直为迁入地的地区: 大洋洲、北美洲 4、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理解记忆)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6

1.3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主要分布的地区具体说:按照气候应布局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区;按照地形应布局在海拔较低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按照距海远近应布局在临海的边缘地区。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海拔较低的中低纬度地带和临海的边缘地区。 (记忆) 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记忆)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和土壤、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 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政治文化因素: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 及历史因素等。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记忆) 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此外,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 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 地区人口少;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也是我国人口分 布的特点。 4、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理解) 环境人口容量又称环境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一定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多人口 数,也称为最大的抚养能力或最大负荷能,是一个警戒值。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 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 人口合理容量又称人口适度容量,主要讨论的是一个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人 口保持多少才最适宜。 5、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那些?哪些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记忆) 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此外,环境人口容量还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有关。 6、如何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理解)环境人口容量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环境相对于不同的生活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不同的。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由于技术水平、资源基础相对稳定,生活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环境人口容量又是相对确定的。 7、我国谋求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理解记忆) 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我们必须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2.1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知识点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出现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剩余农产品,这是城市产生的基本前提。 ②社会分工,特别是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及商业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2、城市的发展

关于写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写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社会调查报告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然后把调查研究得来的情况真实地表述出来,以反映问题,揭露矛盾,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社会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篇一:社会调查报告范文】近年来,XXX区文化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大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配合“四区”建设为着力点,积极扶持和关心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农村三项活动,全区各乡镇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下面是关于此项活动的社会调查报告: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 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

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 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 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篇二:社会调查报告范文】调查目的:时下,大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4、隋唐时期的“四大都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 5、隋唐长安的地形: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道路系统:1、呈严整的方格网系统,共有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互相直角相交,其间还有许多山路,通道每户,成为坊曲。坊里:共划分109个坊里,面积之大,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也是空前绝后的,原因:1、坊里的划分完全是由干道网决定的,而是为了便于管理统治。坊的四周有夯土的坊墙。市肆:东市集中这位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颇多外国商人的店铺。 水系和绿地:城内最好的绿地是曲江池和芙蓉池园。 6、唐代国内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一为南方海港广州,一为长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