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翰宇药业与竞争对手

翰宇药业与竞争对手

翰宇药业与竞争对手

记得有句话说过,看一个人的境界,就要看他的敌人,因此在整理多肽公

司翰宇药业的时候,特意把他的竞争对手海南中和和上海的吉尔生化。

多肽,整体看下来,这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生物工程概念,不仅能够应

用在医药领域,也能应用在食品,化妆品等等各种领域里面,从这几天看的理

解来看,关键是各个实验室都会去做相应的多肽设计,并进行应用,药理研究

实验等等,在成千上万中组合中,运气好的撞到相应的组合规律,并具备稳定性,量产,变成产品销往社会,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

因此有了最基础的实验室多肽研究,批量产品生产制造这两块。

而实验室做多肽研究,则需要有相关的企业能够帮助这些实验室制备一些

基础的多肽或者定制相关的多肽原材料,提供给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研究。这一

段可以看作是实验室阶段的产业。而这应该就是上海吉尔生化的强项,也是翰

宇药业的一块定制肽的业务之一。换做一个容易理解的理念,可以看成是一个

软件外包企业做项目的,做一些定制开发的软件,这个目前来说门槛在降低,

特别是一些基础肽有大量的竞争者进去了,当然,高级的,难得多肽定制,一

定是这些多肽研发实力强的企业才有。但是这一块跟软件外包企业一样,做不大,投入产出比不高。所以,吉尔生化开始搞了目录肽,应该就是标准化模块,把标准化产品做丰富,然后按目录选购,形成了一些商业应用模式,获取现金流。

这种在原理上理解,明白了袁建成所说的战略意义,通过给优秀实验室做

外包,其实也等于是在偷师,借他人的力在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与多肽原研力量。应该说这块业务在瀚宇中的战略地位应该是面向未来,塑造长期发展潜力

的业务,而不是用来赚钱的业务,因此这块我们在分析瀚宇公司的时候,应该

用战略发展,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其收入与利润的变化。

由于以前定制肽的商业模式不够赚钱,因此,袁建成与曾少贵应该就此转

向了多肽制药,转向这块我想应该机遇是来自于海南中和给的,而且,由于做

先期做多肽定制的研发机构的普遍背景应该是1-2个厉害的研究员,倒腾一下就能赚点小钱的事情,但是事实上因为赚的钱也不够多,这种商业模式下,也没有资本看得上,或者说属于有人没钱的状况,而彼时,药物生产制造是需要GMP认证的,那就是需要有钱,有人,有能力销售的了,因此,多肽制药的行业竞争壁垒就会比多肽定制来的高,而且,就国际医药发展的情况来看,多肽药物由于各种本质性的优势,事实上是有替代目前各类用药的基础的,因此多肽制药,事实上是个很有前景的行业,有钱投GMP的,没有专业的研发力量与团队,这块的研发需要长久,持续的专注,而国内恰恰又没有多肽的基础应用研究培养,人才都要企业培养,所以两块一叠加,可能的结果将是强者越强,抓住先发优势,极有可能由于时间的差距而把原先与其他原研机构不大的差距迅速的拉大,构成行业进入壁垒。但是,坦白的说,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瀚宇是具备了先发优势的位置,但是差距还不够大,因为本身还太小,收入规模不够大,都是仿制药,仿药门槛还不够高,真正毫无意外的起飞,并且成为最佳标的时候,应该是销售收入达10亿,或者生产出一款重磅药(最好是创新药),并且此药毫无疑问是应该超10亿的品种。(不知道老袁寄予厚望的爱啡肽是不是,要跟踪看,但我看到的海南双成在搞的治糖尿病的多肽药物倒是很符合这个特征)。

比对一下多尔西股市真规则中提出的投资者清单,应该说,瀚宇是个好公司,但是还需要等待,等待的是需要他产生很好的经营性现金流,能够支撑起他的药物研发力量,等待他出来一个重磅级的生物药品。目前的态度,应该是小赌怡情,如彼得林奇一般,买一点放进自己的柜子里,以便于随时可以拿出来检阅。

在看海南中和的过程中,还是不胜唏嘘,这个非典一役中的传奇,与其说是败给了对手,倒不如说是败给了自己,这10年我们把他看作是瀚宇的第一阶段吧,瀚宇胜在了执着,胜在了坚持,后面的十年要想达成袁总百亿销售的目标,那就要看他们的创新与运营了。赛富阎焱说与团队谈了一个小时后基本上就有谱了,我想也许也是看到了袁建成团队的专业,执着,热情与梦想了吧,这一点上我等于把看人,看团队的这个重任交给阎焱了,呵呵,好歹也是这个最佳pe在生物制药上的第一单啊。

随附海南中和的一篇报道,警戒于己,也望能有警戒于各位管理决策者的

大佬们。fast is slow,钱来的太快未必是好事,坚持,执着,有自己的梦想,是美德。可以说,瀚宇的今天其实也是站在了海南中和的肩膀上了,呵呵,希

望瀚宇善用超募资金,适时出击,创造优秀回报。

10个月间,海南中和药业集团13名高管相继辞职,走掉的管理层比例高

达80-90%,几乎空掉了整个中高层,这是发生在2005年10月底至2006年8

月间的事情。如果中和药业不是那么有名气,如果中和药业不是老百姓眼中的"非典英雄",一个企业有多少高管辞职可能没有人去关心。但中和药业确实让海南医药界、中小企业、大小商业银行吃了一惊。究竟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资金?待遇?方向?还是人际关系?

"刚开始,我还一个一个的劝解,希望他们能留下来,直到听到'离开是种

解脱'这句话时,我就不再劝了。再后来,我也走了。"海南中和药业集团中一

位老高管如是说。

回忆起进入中和的最初岁月,这些为之付出青春的前高管们不免感伤。当

年董事长崔学云手指着广袤而荒凉的茅草地,眼睛闪烁着光芒,肩膀在他手掌

热切的拍击下,耳朵里清晰地听见"兄弟,这里将是属于你的车间"。就是生于

七十年代的人,也会对集体热血沸腾感同身受。

而"非典"之后,一切都变了,心也随之彻底地凉了。

上市还是不上市?

2001年前后,海南中和药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中和药业)急于上市募集资

金的消息,几乎所有与资本市场有关的海南人都知道。根据2002年6月15日《证券导报》上刊登的该公司2001年年度报告。截止2001年12月31日,公

司资产总计4345万元,主营业务收入4399万元,税后利润592万元,每股收

益0.21元,净资产收益率17.56%。当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指出,预征税收的比例,应收账款的余额,财政补贴的证据,以及固定资产的房屋厂

房还在集团名下没有过户等,对真实的业绩可能带来影响。

但2001年还是太值得回顾了,因为本年度中和药业的"注射用胸腺五肽生

产及研发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办法的2001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

公司再次被海南省科技厅认定为海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注射用胸腺五肽项目"

又获得海南省科技成功转化一等奖。年底申报的多肽类药物新品种"注射用醋酸生行抑素14肽"有望很快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2001年5、6月中和药业股份制改造,7月变更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一波又一波的投行人士找到中和药业,设法靠近董事长崔学云,向他讲述上市的

好处。中和药业起初想在国内的创业板上市,折腾一段时间后,国家终究没让

创业板开起来。于是中和药业在2002年着手筹备香港上市。

先是聘请了香港的顾问公司,H股的方案也已经做好了,开始做净资产调查,然后根据要求做整改。在律师向有关部门上报了两次资料,一切都在紧锣

密鼓进行中时,已经到了2003年4月。

那是在4月中旬召开的一次董事会上,董事长崔学云走进会议室时,告诉

大家:"北京有风声,好像有种什么病十分火急,北京一个科学家说,胸腺五肽可以增强免疫力。"很快,中央机关、军队、后勤部开始向中和药业疯狂抢购胸腺五肽。除媒体报道胸腺五肽的作用外,中央领导也在各种场合,包括出国访

问都带上胸腺五肽。无需广告,无需任何营销成本,从4月底到5月上旬"非典"最厉害时,中和药业生产的胸腺五肽供不应求了。于是加班加点赶生产,到6

月份中和药业生产的药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

无疑,到2003年5、6月份中和药业的业绩非常好。7、8月,有股东提出,这么好的时机,中和药业够条件在国内或香港任一板块轻松上市。于是2003年8、9月又正式准备上市。但疯狂的"非典"使中和药业变得非常有名,这也为中

和药业积累了很多资金。下半年,董事长崔学云精力放在了投资上。慢慢的,

忙投资后,上市工作在内部逐渐停了下来。

有关知情人归纳中和药业的上市之路"都是在外界的推动下,讲到上市的好处时,董事长也曾动心,反反复复却始终没有真正理解资本市场"。之后中和药业又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北京的证券投行人士接触过,2004年初内蒙亿利科

技集团也通过关系找来中和药业想重组。洽谈到2005年初,双方在北京见了面,

又去鄂尔多斯考察,探讨重组,甚至美国市场上市的方案。来来回回了两三个

回合,也签了协议,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最后一次打算上市的原因是董事长崔学云认为,目前投资过快,资金跟不上,要上市融资。许多投资项目都进入实质阶段,包括海南本地的投资项目:

中和药业扩建、改造车间,新建和信堂药业等等。北京有几个项目,如北方医

药物流中心,还想在安徽建一个药厂。于是又开始做计划,但仅仅过了二三个月,崔学云又宣布停止。

至此,上市工作完全停止了。

干10年不如中和10天

回顾中和药业的成长道路,有几步是十分关键的。2001年8月,时任国家

药监局局长郑筱萸(2007年3月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做出决定:在2004年7月1日前未获得GMP认证资格的药厂一律停产。全国GMP认证进入倒计时。中

和药业不得不进行GMP改制。但建厂的资金哪里来?2001年的销售收入虽然有1500万元,2002年的销售却没有太大的起色,回款远不够建厂,最后是农行海南省分行给中和药业贷了三千万元。医药界和金融界感叹:中和药业创造了用

流动资金靠单一医药品种在海南贷款之最。2002年12月23日中和药厂拿到GMP认证时,举厂欢庆,连时任农行海南省分行行长的朱洪波都参加了剪彩仪式。中和药业上下都一致认为,GMP改制对规范中和药厂及管理有重要贡献。

尽管"注射用胸腺五肽"早在1997年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生产批件,1998年建立了中和药业营销网络,但药还是卖不动。许多人还记得一个

最特殊的例子:大约在非典前半个月,中和药业拿价值4000多万元的药去抵押,希望能获得1500万元贷款,竟然没有一家银行愿意放贷。

但老天爷终是给了中和药业一个机会,在它走投无路的时候。

2002年忙着建厂,销售收入到年底才几百万元。"非典"那几个月销量猛增,价格也相应上调。据中国医药网公布的数据,2003年5月份全国医药生产企业

零售市场销售金额排序中,海南中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排在第40名;2003年

上半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前100名中,海南中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排

到了第82位。究竟赚了多少钱,外界不知道,但最起码是上亿了。

这时分歧已经出现:董事长崔学云坚信2003年底还有一波"非典"行情,部分管理人员认为疫情不可能卷土重来,还有部分人在两可之间犹豫。

重现"非典"的"期盼"没有实现,现实是中和药业出名了,品牌一炮打响,

销售收入可观。从中和药业带来的效益立即被中和集团挪去投资了房地产、农业、旅游、汽车零配件、酒店等等行业。

据了解,不少项目投资周期为中长期,投资太快、项目太多,大家很担心

主业药业被拖累,预言其发展后劲不足。

公开的信息是海口市国家税务局2005年10月25日的欠税公告:海南中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8月至2005年9月欠增a值税440万元;2006年12月18日海南省海口地方税务局(2006年第2号)欠税公告:海南中和药业股份

有限公司欠税金额42万余元。

"是'非典'害了这个企业,一夜暴富后中和药业不再走正常发展的道路。"

离职的所有高管神情黯然。

商人重利轻别离

2005年10月底,海南中和药业集团董事会秘书孙朔率先离开了。其人

2002年10月进入中和药业,之前为资本市场人士,在中和主要负责资本运作。然后分管医药物流的副总离开。财务总监在2006年3、4月离开。后来又走了

一个博士,一个分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再后是四个博士同时离开,其中一人与

人合作在海口新建了制药企业,另三个博士集体去了深圳市翰宇生物工程有限

公司,加上从海南中和药业集团其他岗位去深圳翰宇的高管,大家戏谑"去了一个整齐的产业链"。最后,集团总经理在2006年10月前后走了。

对于辞职的原因,有的说得很委婉:跟领导的磨合问题。有的直接说:不

是为了钱,企业的发展方向不一致,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没奔头了。还有

待遇不能落实问题也涵盖在离开的因素之中

被采访的海南中和药业集团前高管们态度很谦逊,言语中并没有激烈的抨击。轻描淡写"向银行融了建厂的钱,保税区zf免费提供了土地,靠个人信用赊来进口设备,然后看着厂房真的一天天盖起来,心情格外激动…""海南那时候有哪个民营企业有这么多博士,而我们一个月才领1000多元的工资,甚至2年不拿工资都没有一个人离开","只要生产机器开着,手机不敢关,夜里睡不着觉,感觉责任无比重大","为了事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以主人翁的姿态艰苦奋斗地走过了90年代,又走进了21世纪"…

从一个小作坊开始,到"非典"瞬间带来的荣誉和金钱的光芒,显然使董事长崔学云有些飘然,得意之下,在一公开场合脱口说出:"中和,只要有我崔学云在,缺了任何人都可以!"知情人士如是还原当时场景。

如同晴天霹雳,在场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但接下来不断重复和翻版的同样表达,中和人才真正了解了董事长崔学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天下的根本。"曾经鼓舞人心的企业文化,"非典"之后怎么看都十分滑稽。

"非典"是慌乱的,板蓝根涨价、夏桑菊涨价、醋涨价、口罩涨价,后来木瓜也涨价,各种民间方子满天飞,整个社会失去理性,因此传闻打三支"胸腺五肽"就能防治"非典"也不会奇怪了。"非典那一刻,一切在改变,人也一夜间变了。你也许一辈子都在追求成功,但可能一辈子都没有。突然有那么一天,一夜之间真的成功了,对心理肯定会有影响。"一位海南中和药业集团前高管感慨万分。

离开中和后,这位前高管开始看《华为经营管理智慧》,才翻到引言,又是无限感慨: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一般都分为两个阶段:创业阶段和第二次创业阶段。创业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企业家靠敏锐的市场嗅觉,抓住机遇,使企业迅速成长起来,这个时期,企业的成长和管理主要依靠企业家的个人威信和聪明才智牵引,投机性很强,某种意义上说,创业的成功是幸运之神的眷顾。第二阶段,是企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需要做大做强的时期。

"非典"使中和加速完成了第一次创业,代价却是曾经在一个战壕的人离开了。作为1997年申报的新药,中和药业研发的"注射用胸腺五肽"保护期到2003年。"肽的市场是很小的,现在170多家中小企业都在生产它,成了通用

药。"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借助品牌优势,加上产品的质量还不错,中和药业现在还保持一个月四五百万元利润,但海南中和药业集团董事长崔学云是做买卖的商人,不是企业家,走产品研发,工业生产的道路太慢了,他选择了哪个赚钱做哪个。别说,他现在投的项目都还不错。说不定什么时候又来一次大爆发。"

据了解,2001年中和药业股份年报中持股25%的北京北方银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海南金达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武汉科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其股份现已陆续被收购成为崔学云一人执掌的中和集团的子公司。当董事长崔学云本人在充分品尝当老板的感觉时,前高管们也在反省自己:"我们的团队同样出了问题,太(娇)惯老板了。"

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离开海南中和药业集团的前高管们说起崔学云,依然称赞他很有感召力:"有种永不言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就是明天没饭吃了,也要笑着来开会。"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