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来龙去脉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来龙去脉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来龙去脉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来龙去脉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转载]

中国

1955年翻译出版了苏联《地震区建筑规范》,1956年编制了第一个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未正式使用。1957年提出了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在哈尔滨召开全国抗震结构学术讨论会,部分论文1958年发表于土木工程学报。国家建委委托土木建筑研究所负责主编我国抗震设计规范。1959年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内容包括房屋、道桥、水坝、给排水等多种土建工程学科,并为设计单位试用,此草案参考了1957苏联CH-8-5 7规范。同年,国家建委撤销,此草案被搁置。

1962年土木建筑研究所改名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国家建委重新恢复并责成工程力学所重新主编我国抗震规范,参加编制的单位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建筑工程部西北工业设计院、给排水设计院、铁道部第一设计院,水电部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964年提出我国第二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该规范中不再包括水工结构部分,但除建筑物部分外,还包括给排水、农村房屋、道桥等。此规范有如下特点:与1 9 5 9年草案相同,由于无成熟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只采用若干重要城市的基本烈度作参考;废弃了1959年草案中按苏联经验采用的场地烈度概念,对场地影响不采用调整烈度的方式去处理,而采用调整反应谱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引入要早于美国和日本十几年后;改变了1 9 5 9年草案中将场地分为三类的单纯宏观方法,而采用多物理指标法分为四类;将1959年草案中的地震系数kc改写为C与k两个系数的乘积Ck,使地震系数k明确表示实际地震动,即k=amax/g,amax为地震最大水平或竖向加速度;而用结构系数C明确表示结构非弹性反应的影响,随结构类型而异,变化于1/3到1之间;采用两种公认的方法,即等效静力法与反应谱法;对下述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力:稳定性依赖于自重维持的结构,如重力坝与挡土墙;位于高烈度区(震中区)的以自重为主要荷载的结构,如大跨桥梁与屋盖结构;根据国内实测结果与理论研究,给出了多层砖石房屋、多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坝、桥墩、烟囱与高架塔的自振周期计算公式。

1970年国家建委重新组织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主编我国建筑抗震规范,1972年提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规范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并于197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正式批准的抗震规范《工业与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4(试行)》,此规范仅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部分,不包括给排水与道桥等。该规范继承了1 96 4年规范草案中关于按场地土壤调整反应谱的规定,不用场地烈度一词,但改场地土为三类;同时,根据我国近十余年地震现场经验,提出了砂土液化判别公式。1978年根据海城、唐山地震震害经验,对1974版规范进行了修改,正式出版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8》。

1977年由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鉴定标准TJ22-77》正式批准试行。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批准试行的抗震鉴定标准,在国际上也是首创,其中包括多层砖房、内框架房屋、单层钢筋混凝土厂房、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单层空旷房屋与单层砖柱厂房、旧式木房、砖木房屋、农村房屋、烟囱与水塔等。

1982年由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主编,考虑对《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8》进行修订,并于1987年完成《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送审稿,1989年由建设部批准,1990年正式实施。这一规范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以概率可靠度为基础的三水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两阶段(小震下得截面抗震验算和大震下的结构变形验算)的抗震设计思想;提出了6度区的建筑抗震设防的要求;提出了建筑的重要性分类概念,以基本烈度和建筑重要性分类共同确定设防标准;采用了4类场地分类,并在地震作用计算中考虑了远近震的影响;在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中增加了结构时程分析法作为补充计算,同时,还考虑了扭转和竖向地震效应的计算;在截面承载力验算中引入了抗震调整系数,取代了TJ11-78的总安全系数和结构系数。

1994年由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开始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修订的准备工作,并于1997年7月通过了修订大纲,全面开始修订工作。2001年4月,最终完成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报批稿。2001年7月建设部正式批准并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这一规范。与GBJ11-89规范相比,GB50011-2001规范的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抗震设防依据上取消了设计近震、远震的概念,代之以设计地震分组概念;提出了长周期和不同阻尼比的设计反应谱;增加了结构规则性定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抗震概念设计;新增加了若干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美国

在美国,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可以追述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1929年,太平洋沿岸房屋管理局(the Pacific Coast Building Officials),即后来的ICBO(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在第一版统一建筑规范(Uniform Building Code,简称UBC)的附录中以非强制性条文的形式,给出了第一套综合性抗震设计方法。在这本早期的规范中,包含了地震区划、结构细部设计以及侧向抵抗力等今天规范仍然使用的基本概念。1933年的加州Long Beach地震后,加利福利亚政府采取了Field法案和Riley法案,对建筑抗震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20世纪40年代末期,加州大学的一些研究者开始与加州工程师协会(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SEAOC)的成员开展合作,致力于地面运动及结构动力效应的研究。1952年,SEAOC与ASCE(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联合发布了一个报告,将反应谱原理引入了地震工程领域。1960年,SEAOC对这一报告进行了扩充,发布了第一版的《推荐侧向

力条文及评注》(Recommended Lateral Force Provisions and Commentary),即通常所谓的蓝皮书(Blue Book)。后来在SEAOC地震学分会的努力下,经周期性的修改与再版,蓝皮书已成为UBC 及其它规范中抗震条文的资料来源。在蓝皮书中,明确提出了建筑的三级性能标准:1)允许建筑抵抗较低水准的地震动而不破坏,2)在中等水平地震动作用下主体结构不会破坏,但非结构构件会有一些破坏,3)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建筑不会倒塌,确保生命安全。这些基本性能目标作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今。

1960年的蓝皮书概括总结了当时地震工程界的理论成果与实际经验。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以蓝皮书为基础的UBC规范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然而,1971年2月的San Fernando地震造成的大范围破坏,令工程师们大为震惊。根据这次地震震害教训,UBC规范采取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了设计内力的水准;对重要的结构,特别是涉及公共健康与安全的建筑,采取了更加保守的标准;在高烈度地震,对混凝土结构的延性构造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尽管SEAOC根据San Fernando地震的教训,在1973 UBC和1976 UBC中采取了很多改进措施,但非常显然的是,人们需要对过去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彻底的审视。为此,SEAOC专门组织了一个应用技术委员会(Applied Technology Council, ATC),负责筹集资金,指导焦点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目的在于改进建筑抗震设计方法。在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资助下,ATC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大批著名的地震工程研究者以及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开展这项研究工作,最终发布了影响深远的成果报告ATC 3-06。在这一报告中,引入了线性动力分析方法,并且第一次尝试性的对结构抗震设计的风险水准进行了量化。ATC 3-06明确提出,规范设计的目的应该是在平均重现期475年地震作用下结构应能确保生命安全。ATC 3-06的这一建议在1988 UBC 中已被正式采用。

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已清楚地意识到,地震已不仅仅是加州的麻烦,在美国地其他地区也会发生San Fernando地震那样的大地震,于是便有了NEHRP(National Earthquake Hazards Reduction Program)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NEHRP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目标,包括制定和应用工程抗震的国家标准、研制对现有危险房屋进行风险识别和减轻风险的方法等。共有四家联邦机构参与了NEHRP计划,其中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United State Geologic Survey)负责强地面运动特征的研究,NSF和NIST(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分别负责资金和技术支持,而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则负责领导制定作为规范基础和实践标准的指导性文件。

FEMA的研发计划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即研制可用于减轻现有建筑地震风险的使用工具以及制定全国范围可用的新建建筑规范。如前所述,UBC规范是在SEAOC推荐条文的基础上制定的,虽然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第一手的震害资料,UBC进行了不断的更新与改进,但是它基本上只用于美国西部地区。在美国中部及东北部地区,使用的是由BOCA制定的规范,而在美国东南部地区则主要使用SBCCI制定的规范。需要说明的是,BOCA和SBCCI的规范均采用了ANSI-58.1(即后来的ASCE 7)等国家规范的推荐条文;而在1995年以前,ANSI/ASCE规范的抗震设计条文均是以早期的UBC 为基础的,并没有包括1971年San Fernando地震后UBC规范的一些重大改进。

在FEMA的资助下,为了制定所谓的NEHRP Provisions,BSSC(Building Seismic Safety Council)在全国范围内召集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和学术机构的代表,组成了条款更新委员会PUC(Provisions Update Council),并于1985年发布了第一版NEHRP Provision。以后为了和模式建筑规范的再版周期相适应,BSSC每3年都会对NEHRP Provisions进行更新和再版。但是,最初的1985和1988两个版本的NEHRP Provisions并没有被任何模式规范所采用,直到1993年,ASCE 7基于1991 NEHRP Provisions进行抗震条款修改时,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后来,BOCA和SBCCI规范进行修改时均采用了ASCE 7的抗震条款。当时,ICBO也曾考虑采用NEHRP Provisions,但是一项研究表明:按照UBC规范进行设计的结构完全能满足NEHRP Provisions的要求,因此,ICBO最终还是没有采用NEHRP Provisions。

尽管有证据表明UBC和NEHRP Provisions是相当的,但是关于这一点的真实性在地震工程界仍然存在很大争议。1995年,上述三本规范的编制机构决定成立一个联合会,即国际规范协会ICC (International Code Council),负责制定一套单一的模式建筑规范,以取代过去三家机构的各自规范。ICC的初衷是想利用BOCA、ICBO和SBCCI的规范中各自最好的部分组成一本新的规范在2000年发布。但是,由于作为BOCA和SBCCI规范基础的1991 NEHRP Provisions在2000年时可能会过时,而且在其中也没有考虑1989年Loma Prieta、1994年Northridge以及1995年Kobe等地震的震害教训和启示,同时,它也没有考虑最新的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鉴于此,ICC、BSSC、SEAOC以及ASCE等机构达成了一个非正式协议,几家机构将合作编制1997 NEHRP Provisions,并将其作为2000 IBC规范的基础。为此,SEAOC首先解决了1997 UBC的改进问题:采用了以强度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吸取了Northridge和Kobe等地震震害的教训,考虑近场效应修改了地面运动模型。与此同时,参与BSSC PUC计划的SEAOC成员也将上述建议带到了1997 NEHRP Provisions 中;此外,1997 NEHRP Provisions还采用了USGS最新的地震参数区划图,增加了组合结构体系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相关规定。1997 UBC和1997 NEHRP Provisions与之前的版本相比,最大的改进之处就在于:引入了新的场地效应系数、采用了新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改进了主体结构与材料相关的设计条文。

2000年,以1997 NEHRP Provisions为基础的2000 IBC规范正式发布实施,取代了UBC、BOCA 和SBCCI等规范,从而使美国的新建建筑规范达到了统一。以后,为了和模式建筑规范的再版周期相适应,ICC每3年对IBC规范进行一次更新和再版,于是便有了2003 IBC(以后称为IBC-2003)的产生。

与制定新建建筑的设计规范相比,制定既有建筑的评估与加固方法则要面临着完全不同甚至更为严峻的挑战。在1980年以前,人们很少对既有建筑进行评估或加固。当需要进行评估或加固时,一般是按现行规范(用于新建建筑设计)的标准进行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结构加固的代价太高,而且也不可靠。因为现行规范对结构侧向强度的要求是在假定结构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和延性的基础上的,而对于既有的危险建筑来说,一般都不会具有这样的规则性和结构延性的。

在NSF的资助下,ATC开展了ATC 14项目研究计划,提出了对既有建筑进行风险评估的标准方法。后来,在FEMA的继续资助下,这一方法在ATC 22、FEMA178以及FEMA310中得到不断的修改和扩充。然而,尽管这些报告提供了完整的建筑风险识别方法,但是它们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加固方法。为了弥补这一缺憾,FEMA与ATC、BSSC以及ASCE等机构开展合作,最后发布了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性能抗震设计规范FEMA273。与此同时,ATC也发布了一本类似的、用于混凝土结构加固的ATC-40报告。

美国先进制造计划

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美国依靠其强大的互联网能力,提出“互联网+”制造为基础的再工业化之路。在2011年提出“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AMP2.0,(AMP 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以期通过政府、高校、企业的合作来强化美国的制造业,在2012年2月正式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计划描述了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及美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明确了三大原则:一是能够应对市场变化和有利于长期经济投资的创新政策,制造商共享的知识资产和有形设施的产业公地的建设,优化联邦政府和机构的投资。也提出了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的五大目标: 1)加快中小企业投资; 2)提高劳动力技能; 3)建立健全伙伴关系; 4)调整优化政府投资; 5)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实现再工业化之路。 美国在2016年2月发布《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年度报告》中描述了该计划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各个制造创新机构的详细情况。提出4个战略计划目标:【目标一】提升美国制造的竞争力 ——子目标1:支持更多美国本土制造产品的生产, ——子目标2:培育美国在先进制造研究、创新与技术上的领导地位。 图1-2 ,

图1-2 制造竞争力驱动因素 【目标二】促进创新技术向规模化、经济和高绩的效本土制造能力的转化——子目标1:让美国制造商能够使用经验证的制造能力和资本密集型基础设施 ——子目标2:促进用于解决先进制造挑战的最佳实践的共享与书面化 ——子目标3:促进支持美国先进制造的标准与服务的发展 图1-3为向美国工业界转化先进制造能力-制造成熟度等级。

图1-3制造成熟度等级 【目标三】加速先进制造劳动力的发展 ——子目标1: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相关工作培养未来工人; ——子目标2:支持、扩展和交流相关的中等和高等教育途径,包括资格鉴定与认证; ——子目标3:支持州立、地方教育和培训的课程体系与先进制造技能组合要求的协调; ——子目标4:先进知识工人: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子目标5:确认下一代工人所需的能力。 图1-4为支持公-私合作劳动力发展伙伴关系图

美国梦与中国梦有何区别

美国梦与中国梦有何区别? 来源:郎仁斌的日志 美国梦是希望之梦、成功之梦、平等之梦、幸福之梦。 据有关学者的归纳:“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透过自己的工作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著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扮演的角色,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致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透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 “依据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藉由自己的奋斗获取财富。美国梦成

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无论过去或现在。在今天,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人成为美国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地点。” 美国梦的核心是:“ 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美国梦的代表人物有:爱迪生、洛克菲勒、福特、比尔盖茨、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杨致远、赵小兰、朱棣文、施瓦辛格、林肯、罗斯福、里根、肯尼迪、克林顿、奥巴马…数不胜数。 而中国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中国梦,例如现在,大家的梦想就是“我爸是李刚”和“中五百万”大奖。这些梦想都是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只要收获,不要付出的梦想。 如果要找出一个中国人都希望达到的目标的话,就是“升官发财”。追求权力和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到当今的“一切向钱看”,无不始终贯穿着权力和金钱占有欲,而丝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基础设计方法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世界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1989年美国 Loma Prieta地震()、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1999年土耳其伊比米特地震()、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等等。因此,专家们预测全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随着现代化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地震灾害不仅是大量地面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的破坏和倒塌,而且次生灾害中因交通及其他设施的毁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以1995年日本版神地震为例,地震造成大量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桥隧的毁坏,经济总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近几次大地震造成的大量桥梁的破坏给了全世界桥梁抗震工作者惨痛的经验教训。各国研究机构纷纷重新对本国桥梁抗震规范进行反思,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工作。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后,对结构抗震的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十分重视减振、耗能技术在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桥梁、道路方面的抗震设计规范已经重新编写,并于1996年颁布实施。美国也相继在联邦公路局(FHWA)和加州交通部(CALTRANS)等的资助下开展了一系列的与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修订有关的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ATC-18,ATC-32T和ATC-40等研究报告和技术指南。与旧规范相比,新规范或指南无论在设计思想,设计手法、设计程序和构造细节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和深入。 大河的大跨桥梁、大型立交工程以及城市中大量高架桥的兴建,规范已大大不能适应。但是目前所有国内的桥梁设计,对抗震设计均在设计书上标明的参照规范即是《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如日本、美国的同类规范相比,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水准远落后于国外同类规范。若不进行改进,则必将给中国不少桥梁工程留下地震隐患。 本文主要介绍了各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部分的抗震设计。基础部分对全桥的地震响应以及墩柱力的分布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础设计不当会导致桥梁墩柱在地震中发生剪断、变形过大不能使用等等,有时甚至是桩在根部直接剪断破坏。基础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除了基础形式的选择以外还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桩基础连接部分的细部构造、锚固构造等方面。本文首先对中、美、日、欧洲、新西兰五国或地区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基础的部分进行了一般性的比较。笔者认为,相对而言中国的规范在基础抗震设计方面较为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而日本规范在这方面作的最为细致,技术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随后的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日本抗震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 二、主要国家桥梁抗震规范基础抗震设计的概况 本文将中国桥梁抗震规范与世界上的几种主要抗震规范(美国的AASHTO规范、Cal-tans规范、ATC32美国应用技术协会建议规范,新西兰规范NZ,欧洲规范EC8,日本规范JAPAN)进行基础抗震设计方面的比较。 中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基础设计的部分十分笼统,只以若干定性的条款,从工程选址方面加以考虑,而对基础本身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对于桩基础等轻型基础抗震设计重视不够。这方面,日本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是我们应当学乱之处。基于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1概述 近来我国在国际上承担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要求采用美国规范设计,因此有必要学习美国规范,并了解美国规范与我国规范间的差异。本文对比了中美两国规范中关于荷载组合、抗震设计基本原则(主要对比抗震设防目标和水准、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这两方面的内容)、抗震设计方法这三方面的内容。对比的规范介绍如下: 1、ASCE/SEI 7-10:是按概率极限状态设计原则和结构可靠度理论编制的,统 一了美国各种结构设计规范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荷载取值标准(包括地震作用的取值标准)及荷载效应的组合原则和计算公式、荷载分项系数及组合系数的取值规定等,类似于我国的荷载规范,并包括了类似于我国抗震规范中的抗震设防标准、地震动参数及地震作用的取值标准等内容。 2、UBC 97:Uniform Building Code, UBC——《统一建筑规范》是美国第一个 带有建筑抗震内容的规范,第一版于1927年出版,由“国际建筑官员协会”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Building Officials,即ICBO)出版发行,主要用于美国西部各州,是被广泛采用的规范之一。 3、IBC-2003:IBC规范第一版于2000年颁布,每三年修订一次,自此, 其他3 本通用规范便不再更新, IBC 规范逐渐成为了美国全国唯一的通用建筑规范。IBC规范的颁布与实施,取代了UBC、SBC和NBC等规范,从而使美

中美混凝土抗震设计规范对比 国的新建建筑规范达到了统一。在抗震设计方面,IBC大多引用了ASCE 7-10的内容。可以把IBC视为一个规范门户,由它通向各个专门规范。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编。按该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基本的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坏,但经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使用功能或其他方面有专门要求的建筑,当采用抗震性能化设计时,具有更具体或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 5、《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也是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编。该规范适用于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中涉及的作用应包括直接作用(荷载)和间接作用,而该规范仅对荷载和温度作用作出规定,有关可变荷载的规定同样适用于温度作用。 2荷载组合 通过阅读美国标准《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 and Other Structures》(ASCE/SEI 7-10)和中国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关于荷载组合的规定,对比与分析中美荷载组合的异同,加深对中国规范荷载组合规定的理解,初步了解美国规范对荷载组合的相关规定。 2.1中国规范荷载组合 中国设计规范中的荷载组合是根据现行(GB 5000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有关规定,结合建筑的自身特点制定的。规范给出的荷载组合表达式都是以荷载与荷载效应有线性关系为前提,并且要求建筑结构设计应根据使用过程中在结构上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别进行荷载组合,并应取各自的最不利的组合进行设计。 2.1.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荷载组合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应按荷载的基本组合或偶然组合计算荷载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并应采用下列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1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差别 读到一篇解释中国梦与美国梦不同的文章,其中提到,二者的不同是“是价值观上的差别”,“要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就必然奉行集体价值,以集体主义为哲学基础,追求的是集体的整体利益;相反,美国梦奉行个人价值,以个人主义为哲学基础,追求的是个人的物质利益。也就是说,中国梦有着家国情怀的特征,而美国梦则更多个人奋斗的色彩。”这种看法似乎正在成为理解眼下“中国梦”的基调。 德国神学家,被称为德国教会良知的反纳粹宗教人士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说过,“人们在比较自己与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时,特别容易高估自己的成就。”美国梦真的只是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吗?真的就没有与共同体有关的“情怀”? “美国梦”最早由历史学家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美国史诗》(The Epic of America,1931)中提出,成为一个流行的说法。他写道,“上个世纪,那个将千百万人从别的国家吸引到我们国家来的美国梦,并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丰富(尽管这也非常重要),而是要远远超过这个。这是一个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得到发展的梦,这个梦要摧毁的是那些在老旧世界中竖起的壁垒,……要颠覆的是那些只是为某些阶级自私利益服务的社会秩序。”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千千万万人从“老旧世界”到美国这个“新世界”来追寻他们在自己“祖国”不能实现的希望。每个国家都有可能的梦想机会,但只有美国才是给外来者提供梦想机会的国家,在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梦是很难在其他国家复制的。 美国吸引许多别的国家人们来寻梦和圆梦,首先是因为它拥有许多人向往的民主制度和自由、平等价值观。例如,德意志1848年革命在军事镇压下失败,数千名中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者被迫逃走,大多去了美国。对这个没有贵族特权等级,没有专制政府权力的国家,其中一位如此写道,“德国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国家,那里没有专制权力,没有建立在垄断、苛捐杂税上的特权秩序,没有对信仰和良心的钳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到处旅行、定居。不需要身份证,没有警察来干涉他的私事或监视他的行踪。……任何人只要尽职和能干,就能得到荣誉。穷人和富人都是平等的,学者一点也不比最贫寒的工匠身份高。随便干哪一行都不用觉得丢人。……拥有财富和房产的人,一点也不比最穷的公民拥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没有贵族,没有特权阶级,没有军队在肉体和精神上镇压人民,没有大批不干事的官僚吮吸人民的血汗。更重要的是,没有君主和腐败的法庭,……在这样的国家里,一个人只要有才能,精力旺盛,坚韧不拔,就能得到远远超过在君主制国家里的机会”。 并非每一个到美国来寻梦和圆梦的人都能成功地如愿以偿,但美国梦却一直还是一种有力的召唤力量,为什么是这样呢?亚当斯解释说,那是因为美国梦代表的是一种关于社会秩序的公正理想,“一直就有这样一个美国梦: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变得更好,更富足,每个人都能以他的努力和成就找到自己的机会。欧洲的上层阶级很难恰当地理解这个梦,而我们当中也有很多人厌倦了或不再信任这个梦。这不只是一个关于汽车、房子或高工资的梦,而且是一个关于社会秩序的梦。在这个社会秩序里,每个男人和女人都凭借自己的内在能力得到最大的尊重,不论出身是贫贱还是富贵,可以一样受到他人的承认。”

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摘要:本文对世界主要的桥梁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基础部分的现状进行了概略的比较,着重介绍日本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的设计方法,并指出了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基础部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桥梁基础抗震设计日本规范 一、引言 近十年来,世界相继发生了多次重大地震,1989年美国 loma prieta地震(m7.0)、1994年美国northridge地震(m6.7)、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m7.2)、1999年土耳其伊比米特地震(m7.4)、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m7.6)等等。因此,专家们预测全球已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期。随着现代化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地震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地震灾害不仅是大量地面构筑物和各种设施的破坏和倒塌,而且次生灾害中因交通及其他设施的毁坏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以1995年日本版神地震为例,地震造成大量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桥隧的毁坏,经济总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 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在80年代中期开始修订,于1989年正式发行。随着中国如年代经济起飞,交通事业迅猛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兴建、跨越大江,大河的大跨桥梁、大型立交工程以及城市中大量高架桥的兴建,规范已大大不能适应。但是目前所有国内的桥梁设计,对抗震设计均在设计书上标明的参照规范即是《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与国外如日本、美国的同类规范相比,中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水准远落后于国外同类规范。若不进行改进,则必将给中国不少桥梁工程留下地震隐患。 本文主要介绍了各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基础部分的抗震设计。基础部分对全桥的地震响应以及墩柱力的分布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基础设计不当会导致桥梁墩柱在地震中发生剪断、变形过大不能使用等等,有时甚至是桩在根部直接剪断破坏。基础设计需要考虑的方面除了基础形式的选择以外还包括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桩基础连接部分的细部构造、锚固构造等方面。本文首先对中、美、日、欧洲、新西兰五国或地区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基础的部分进行了一般性的比较。笔者认为,相对而言中国的规范在基础抗震设计方面较为粗糙、可操作性不强。而日本规范在这方面作的最为细致,技术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随后的部分中详细介绍了日本抗震规范的基础设计方法。 二、主要国家桥梁抗震规范基础抗震设计的概况 本文将中国桥梁抗震规范与世界上的几种主要抗震规范(美国的aashto规范、cal-tans规范、atc32美国应用技术协会建议规范,新西兰规范nz,欧洲规范ec8,日本规范japan)进行基础抗震设计方面的比较。 中国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有关基础设计的部分十分笼统,只以若干定性的条款,从工程选址方面加以考虑,而对基础本身的抗震设计,特别是对于桩基础等轻型基础抗震设计重视不够。这方面,日本的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和准则规定得比较详细,是我们应当学乱之处。基于阪神地震的经验,地震后桥梁上部结构的修复和重建都比下部基础经济和省时、省力,因此桥梁基础的抗震能力的要求应比桥墩高。

英文美国和中国梦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American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America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s econom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ll the people are seeking to freedom, equality and happiness. On the land, people have American Dream, for this dream,they are working hard and Struggling. What’s more, American Dream inspires millions of people from home and abroad to America, for achieving the American Dream. As is known to us, American Dream is the idea that life should be better, richer and fuller, with opportunity for each one. First of all, history about American Dream .America Dream began in the discovery of North America, it was due to opening of the sea lanes and discovery of the new continent, so there were great number of settlers and immigrants poured in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y offered premise condition to American culture. It was formed on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formulation and everybody had equal rights became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t was developed in the rise of capitalism. What’s more, Westward Movement promoted American Dream to zenith and it became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pirit. In addition, people about American Dream. We will never forget Andrew Carnegie, Abraham Lincoln, Martin Luther King, Jr and Obama and so on. They are very great, because the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n Dream. However, what is the American Dream today? It is including space explorati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ree leading ways to instant wealth.

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

如何理解“美国梦”,“中国梦”?两者有何异同?举例说明。 梦想在前,路在脚下 11月8日的晚上,在图书馆报告厅里,我第一次聆听了关于“中国梦”的解读。当时,83岁的荣开明教授满怀激情和心寄希望地给湖经的莘莘学子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基本内容。荣开明老师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给我们做了一次政治报告,这个类似政治思想课的讲座却道出了不一样的心声,传递出了不一样的正能量。 而在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在参观国家博物馆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而我认为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的确,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历经了170多年的沧桑岁月的中国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无疑在彰显着“中国梦”的伟大力量。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也在一直延伸。此时的我们,整个中国都在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只因心中有梦,有着中国梦和自己的梦。 11月11日,当再次观看“中国合伙人”,看到“新梦想”在时代的发展中革故鼎新,因势利导,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向全世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梦想带给人的精神动力。这部电影其实就是中国现行的一个缩影,而合伙人就是广大的中华人民,新“梦想”是人民需要奋斗的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中华人民一直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在打拼、在奋斗。在这个奋斗的过程中,人们继承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理念共同努力着,即便有困难,也是通过团队和集体的力量去共同寻找出路。 而在不久前,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在我眼前时,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美国梦”。矗立在纽约港入口处自由女神雕像向我们阐述了最为明显的“美国梦”——平等、自由、民主。这是每一个美国人心之向往的东西,他们坚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了不起的盖茨比》让我了解到了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所扮演的角色,拥有物质财富和权利地位是美国人仰慕的对象。但是盖茨比最终的悲惨遭遇却有告诉了我:看似仰慕他的人有着“同而不和”的思想理念,关注的不是他个人的能力,而是他所拥有的财富。虽然他们共享派对,但是无不羡慕着盖茨比的金钱和地位,而当盖茨比失去了这一切时,没有一个人会在意他曾经的辉煌。 所以从这两部电影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来“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区别。而这些都是由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因素决定的。“中国梦”是国家的富强,一个国家的富强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而美国梦事个人的财富,建国以来美国从未受到他国的侵略征服,所以,美国人民可以不顾国之忧,专心去地追逐自己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振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民族之间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中华民族才能在振兴的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宽;而“美国梦”是个人的成功,大量的移民和黑白人种对立的局面让我们了解到民族的依存感难以在此生根发芽。”中国梦“是和谐幸福的群体,”家和万事兴“告诉了我,任何一个大家幸福了,那么自己才有可能快乐和幸福;而"美国梦"强调的是个人主义,个人的幸福和快乐是至高无上的追求。

美国制造体系

美国制造体系 19世纪中叶,为适应大规模机器生产,在美国发展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现代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和工艺,特点是:标准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产品零件具有可互换性;在一系列简化了机械操作中使用大功率机械装置等,这就是“美国制造体系”。怀特尼被称为“美国制造体系”之父。 18世纪时美国仍是一个农业国家,到了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则迅速起飞,并逐步取代了英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力量.由于美国缺乏廉价劳动力,机械化的速度大大超过欧洲.为了适应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在美国发展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确定了现代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和工艺.其特点是:标准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产品零件具有可互换性;在一系列简化了的机械操作中使用大功率机械装置等,这就是所谓的“美国制造体系”.这种体系并不限于生产方法,而且也影响到生产的组织和协调、工艺特点、商品的市场开发以及产品的类型与形式等,因而也影响到设计.美国制造体系有欧洲的渊源和影响.大约在1729年,瑞典就有人以水为动力,用简单的机器生产可互换的钟表齿轮.后来,一名法国军火商布兰克(Le Blanc)用类似的方法生产滑膛枪.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任美国驻法大使期间,于1782年访问了布兰克的工场,他在一封信中写道:“这里在滑膛枪生产中作了改进.……所生产的每枝枪的零件是完全相同的,使不同枪支的零件可以互换.这种方式的优点在军械需要修理时是非常显著的.”然而,布兰克的工作遇到了来自管理军火的政府官僚以及手工艺人们的非难.手工艺人们认为这种方法会危及他们的生计.前面提及的布鲁勒把这种互换性设计思想带到了英国.他是从法国大革命中逃出的一位皇族难民,到英国后,他为皇家海军设计了批量生产滑轮组的机械. 这种具有互换性的设计的基本方法大约从1800年开始在美国兴起.怀特尼 (Eli Whitney,1765—1825)常常被称为“美国制造体系之父”.他于1798年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项两年内生产一万支步枪的建议,不过这一计划11年后才完成.对于现存的怀特尼滑膛枪的研究表明,其可互换的部件是有限的,其精度,也就是可互换的程度也是不同的.此时的其他一些军火商也采用和发展了这一方法.事实上,不是一、两个人就发明了这种制造体系,它是当时流行的一种观念,产生于一个连续的改革过程之中,而每一种改进都被其竞争者急切地采用.另一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 严奉婷张炎 (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205) 摘要:本文从概念上分析了中国、美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不同,提出关于影响地震作用的部分因素(阻尼比,场地类别,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等)在中美规范中的转换,为今后国际项目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震设计;设计地震动参数;场地类别;转换;比较 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MAIN PARAMETERS BETWEEN CHINESE CODES AND USA CODES IN CALCULATING SEISMIC LOADS Yan Fengting Zhang Yan (Wuhan Boiler Company Limited,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ive comparison of the seismic code among the seismic design codes of China and USA. It presents the conversion of main parameters (damping, site classification, period,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etc.) in calculating seismic loads.Hope to provide a little help for the seismic design in the future. Keywords:seismic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site classification; conversion; comparison 由于电力市场的国际化,对于需要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锅炉行业来说,各个地区会根据不同规范提出相应的地质条件,如何转换为设计规范的相应地质条件成了十分实际的问题。本文就影响地震作用计算的因素如重要性系数、场地类别、地震动参数、周期等进行了中、美的比较,并给出相应的转换。 1.各国抗震规范的基本介绍: 1.1.中国: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1.2.美国:ASCE/SEI 7-05《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 ANSI/AISC 341-05《 Seismic Provisions for Structural Steel Buildings》 ASCE/SEI 7是一个针对各种结构形式的荷载规范,除规定了直接作用(如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的取值规定外,还规定了间接作用(如地震作用)的取值规定,包括抗震设防目标、场地特性、设计地震作用、地震响应计算方法、结构体系与概念设计等抗震设计方面的内容。ANSI/AISC 341-05规定了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验算和抗震构造规定等具体的抗震设计内容。

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取值——主要国家抗震规范比较

建筑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取值——主要国家抗震规范比较 摘要:对中国、日本、美国、欧洲等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取值进行对比。地震作用取值不但与各国的地震背景、区划方法、衰减规律等技术问题有关,还与设防水准、设防目标有关,而后者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和行政的决策。 关键词:抗震设计规范;弹性和弹塑性反应谱;地震作用;基底剪力地震作用的取值是抗震设计的基础,目前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地震作用的描述一般均采用设计反应谱的形式,但座标参数的表达和取值不同,它的确定与抗震设防水准、设防目标有关。 一、抗震设防水准 在中国与欧洲抗震规范中,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明确规定三水准设防为按规范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的设防目标,即“ 多遇地震、基本烈度设防地震、罕遇地震。采用按烈度为6、7、8、9度分区并给出相应的设计基本加速度。三水准的地震作用水平按三个不同的超越概率(或重现期)来区分,多遇地震为50年超越概率63.2%,重现期50年;设防烈度地震(基本地震)为50年超越概率10%,重现期475年;罕遇地震为50年超越概率2%-3%,重现期平均约2000年。欧洲Eurocode 8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475年重现期)规定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地震危险性将领土细分成地震区,按地震分区分别给出区域系数、基本地震系数或有效峰值加速度值。对各地震区选择的设计地面加速度应与重现期475年相一致。 二、抗震设防目标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的三水准下的设防目标,简称“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欧洲规范一般地规定了限制破坏和不倒塌的要求,限制破坏就是“结构应设计和建造成在多遇地震下不造成损坏而能继续使用。”不倒塌要求就是“结构应设计和建造成抵御规范中定义的地震作用,无局部或整体倒塌,地震后能继续保持结构的整体性和一定的残余承载力。”但是欧洲规范没有明确与设防水准挂钩。美国的抗震设防目标包含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延性概念也更为明确。在抗震设计规范中,关于地震作用的取值是与设防标目标密切相关的,即使设防标准所取的超越概率(或重现期)相同,由于各国的地震背景和设防目标的不同,其地震作用的取值也会有较大差别。 三、抗震设计方法

美国的当代设计

美国的当代设计

美国的当代设计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强国,设计高度发达。80 年代,由于美国经济结构的改变,特别是制造业的衰退和服务行业的日益强大,使设计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工业设计逐步变成综合设计,而不仅仅是针对产品的设计,这在本书第一章中有详细的论述。而平面设计则因为媒介的转变,日益发展为多元媒体设计,这种趋势目前依然在进一步发展。 美国设计是世界设计当中的一个非常具有影响力、但是又非常独特的组成部分。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新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经济强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它的经济实力又使它具有相当巨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因此,形成许多与欧洲其它国家设计发展所不同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美国设计一向主张多元风格,反对设计上的单一风格垄断。美国人对于单一设计风格的厌恶是非常强烈的。欧洲设计经常是单一

性的,比如德国设计、荷兰设计等等,这种设计上的统一性特征,或者英文称为的monotheism,是美国人最不能忍受的,因为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从人口组成上已经具有多元特征,用同样的风格去适应多元的民族组成,可以说根本没有可能。美国设计上的反单一主义,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特征,美国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等,总是杂七杂八,什么风格都有,体现了这个国家多民族的特征。由于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因此没有一种特别的民族特征是可以成为国家的基本设计风格依据的,折衷主义于是就成为十分普遍的设计动机。 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美国人的幽默性。对于一个拿传统和严肃的规范开玩笑的特点,这种特征特别容易从美国的平面设计上看出来。比如交通标志设计,在欧洲与日本都严格到几近冷酷的地步,不许停车的标志,往往都是一个P 字(英语停的首写字母),加上一个红色的横叉,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而美国虽然也用同样的标志,但是,往往还会加上一些令人高兴的官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来龙去脉

中国和美国抗震规范发展简介[转载] 中国 1955年翻译出版了苏联《地震区建筑规范》,1956年编制了第一个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未正式使用。1957年提出了新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在哈尔滨召开全国抗震结构学术讨论会,部分论文1958年发表于土木工程学报。国家建委委托土木建筑研究所负责主编我国抗震设计规范。1959年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内容包括房屋、道桥、水坝、给排水等多种土建工程学科,并为设计单位试用,此草案参考了1957苏联CH-8-5 7规范。同年,国家建委撤销,此草案被搁置。 1962年土木建筑研究所改名为工程力学研究所,国家建委重新恢复并责成工程力学所重新主编我国抗震规范,参加编制的单位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建筑工程部西北工业设计院、给排水设计院、铁道部第一设计院,水电部水利科学研究院等。1964年提出我国第二个抗震设计规范草案“地震区建筑设计规范(草案稿)",该规范中不再包括水工结构部分,但除建筑物部分外,还包括给排水、农村房屋、道桥等。此规范有如下特点:与1 9 5 9年草案相同,由于无成熟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只采用若干重要城市的基本烈度作参考;废弃了1959年草案中按苏联经验采用的场地烈度概念,对场地影响不采用调整烈度的方式去处理,而采用调整反应谱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引入要早于美国和日本十几年后;改变了1 9 5 9年草案中将场地分为三类的单纯宏观方法,而采用多物理指标法分为四类;将1959年草案中的地震系数kc改写为C与k两个系数的乘积Ck,使地震系数k明确表示实际地震动,即k=amax/g,amax为地震最大水平或竖向加速度;而用结构系数C明确表示结构非弹性反应的影响,随结构类型而异,变化于1/3到1之间;采用两种公认的方法,即等效静力法与反应谱法;对下述结构应计算竖向地震力:稳定性依赖于自重维持的结构,如重力坝与挡土墙;位于高烈度区(震中区)的以自重为主要荷载的结构,如大跨桥梁与屋盖结构;根据国内实测结果与理论研究,给出了多层砖石房屋、多层钢筋混凝土楼房、坝、桥墩、烟囱与高架塔的自振周期计算公式。 1970年国家建委重新组织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主编我国建筑抗震规范,1972年提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规范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并于197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正式批准的抗震规范《工业与民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4(试行)》,此规范仅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部分,不包括给排水与道桥等。该规范继承了1 96 4年规范草案中关于按场地土壤调整反应谱的规定,不用场地烈度一词,但改场地土为三类;同时,根据我国近十余年地震现场经验,提出了砂土液化判别公式。1978年根据海城、唐山地震震害经验,对1974版规范进行了修改,正式出版了《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ll-78》。

美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其特点

美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及其特点 2007-01-13 12:12:45| 分类:国防工业|举报|字号订阅 1947年7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国家安全法案并组建新的国防部,1950年签署国防产品法案,标志着美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形成。美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以国防部为主导、以私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寓军于民、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是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 一、美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美国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主要由国防工业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科研组织结构、中介服务组织、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体系等部分组成。 ——产业结构体系 美国是一个军事大国,兵器工业、军用航天、航空、电子、舰船、核工业等国防工业产业门类齐全。美国又是一个军事技术先进的国家,产业结构先进程度比一般国家都要高。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以及20世纪以来几场高技术战争的刺激,美国国防工业产业结构正在不断朝着高级化的方向发展。美国组建的军工集团,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电子等高科技领域。在最大的10家军品承包商中,有6家是航空航天工业公司。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品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人工智能、定向能、微波、激光、动能等新概念武器装备不断涌现。 ——企业组织体系 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划分角度看,美国的国防工业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私有私营企业。私人所有和经营的国防工业企业在美国的国防工业中占绝大部分,它们同政府保持合同关系,享受国家的种种优惠政策,如政府提供生产设施、预付款、贷款担保、科研资助、低税率等。同时受到政府采办法规的制约。二是国有国营单位。二战以后美国一度出现大量各式各样国有国营国防工业单位,后来逐渐被转卖或关闭,现在的国有国营单位主要是一些军内科研实验单位和军工厂,承担军用技术开发、特殊军品研制生产和武器系统维修等业务。三是国有民营企业。国有科研生产设施除政府经营的以外,还有一部分以合同的方式交给承包商经营管理。这种企业不多,只有60多家,主要是弹药厂、武器生产厂和核武器研制生产综合体等。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联系

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之间的关系 姓名:唐仕波学号:201421000506 专业:化学工程与技术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不能自我实现,也不是孤立实现,需要内外统筹。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完全脱离其他国家而独立存在,中国梦需要走向世界,寻求与国际的合作。相对于中国梦而言,第一,中国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梦,第二,中国梦是促进世界发展的梦。第三,中国梦是加强世界合作的梦。第四,中国梦是倡导世界共赢的梦。中国梦与各国的梦想共同构成了世界梦。本文认为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梦是相通的;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人民。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世界梦;共赢

目录 1.什么是中国梦 (3) 2.从国际的角度理解中国梦 (3) 2.2 如何实现中国梦 (4) 3.如何看待中国梦和世界梦的关系 (5) 3.1.从中国梦解读世界梦 (5) 3.2.中国梦与世界各国梦的关系 (6) 4.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意义 (7) 5.总结 (8)

1.什么是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①“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②人类和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梦的最本质内涵,同样也构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未来美好梦想的基本元素。因此,外国友人谈到中国梦,虽有很多不同的感悟,却也万变不离其宗。正如比利时首相迪吕波对中国梦的解读:在中国,人民能够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处,共享美好未来,这就是中国梦。 2.从国际的角度理解中国梦 2.1 中国梦的地位 为什么中国梦非常容易被理解,很容易引起共鸣了?答案很明显:因为这样的梦想不仅是中国人的追求,还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普天之下,虽然有民族差异、肤色差异、国家不同,但是各国人民都有盼望稳定、追求发展,希望过上安宁富裕的好日子的愿望。 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牵引许多国家的火车头”,在全球经济前景不明朗、局部地区安全形势不稳定的背景下,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至关重要,“中国梦”的前景怎么样,更是关系着世界的未来发展。可以这样说,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背后,其实是在寻找机遇和信心。 “中国梦”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习近平主席回应了世界的关注。“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说明中国的发展始终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和平发展方向,这将充分壮大和平正义力量。“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说明“中国梦”不是关起门来做自己的“小梦”,而是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大梦”。③中国的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在与各国合作共赢中实现自身发展,这是中国的民族复兴与以往大国崛起争霸的最大区别所在。

从中美规范比较探讨桥梁结构抗震体系(参考Word)

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是一个国家桥梁抗震设计的依据,对桥梁的抗震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各个国家都会根据最新的抗震研究成果和震害经验,不断地对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修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现行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7.89 )已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性。目前,《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正在修订中,已完成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中国抗震规范”),对现行规范做了大量修改,而且在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今年我国发生了5.12 汶JII 大地震,无疑会加速这一版规范的颁布。而工程抗震理论和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最近也根据NCH RP 20—07/Task 193 Task 6 报告,出版了(The AA SHTO Guide Speci f icat ions for LRFD Sei smic Br idge Design)(以下简称为“AA SHTO 抗震指南”),且以后将被增补到《AASHTO LRFD Bridge Design Specifications》中。 总体来说,“中国抗震规范”和“AA SHTO 抗震指南”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两者都给出了明确的桥梁抗震性能目标,提出了具体的桥梁抗震设防标准;都采用了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并结合能力设计原理进行桥梁的抗震设计;都提出了具体的抗震验算指标,并给出了弹性反应谱分析、非线性时程分析、pushover 分析等基本一致的需求和能力计算方法;都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构造措施,以确保延性耗能设计意图的实现等。 但与“中国抗震规范”相比,“ AA SHTO 抗震指南”的一个很大进步在于:明确规定了桥梁的合理抗震体系 (Earthquake Resistance Syst em ,下面简写为ERS),而且规定,对所有属于 SDC C 和 D (SDC ,抗震设计类别,根据设防地震周期 ls处的设计谱加速度系数 SD 1 而进行的抗震风险分类 )的桥梁都必须进行抗震体系的确认,作为桥梁抗震设计中的关键环节,以满足桥梁的生命安全性能要求。 桥梁结构的抗震体系对于桥梁的抗震性能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本文重点讨论桥梁结构的抗震体系,基于对两本规范中与桥梁抗震体系相关内容的分析比较,对合理抗震体系进行系统剖析,包括合理抗震体系的基本特征、抗震体系传力路径上的抗震单元、以及保证桥梁整体性的位移限制和连接措施,以期阐明桥梁抗震体系的合理设计,供桥梁工程师们参考。 2 中美规范对抗震体系的不同规定 “AASHTO抗震指南”根据业主对桥梁的预期性能要求,将ERS分为三类,即容许使用的 ERS 经过业主同意后容许使用的ERS以及不建议在新桥上使用的 ERS。其中每一类ERS 又有相应的抗震单元(Earthquake Resistance El ement,下面简写为ERE )与之配套。ERE 是ERS 的组成部分,并负责满足 ERS的功能要求。抗震单元也被分为容许使用、经过业主同意后容许使用、以及不建议在新桥上使用三类。而且规范规定,对属于容许使用类型的 ERS ,它的所有抗震单元也应属于容许使用类型,若主要抗震单元不被建议使用,则整个体系也被认为是不建议使用的。 “AASHTO 抗震指南”中规定的容许使用的ERS如图 1 所示,分别针对连续刚构桥、连续梁桥以及简支梁桥三种桥型。 对于连续刚构桥,应使塑性铰位于墩顶和墩底或对墩柱进行弹性设计;对连续梁桥,可在墩柱和桥台处都使用隔震支座,以承担全部的位移;在多跨简支梁桥中,应使简支梁具有足够的支承长度,且塑性铰位于墩底或对墩柱进行弹性设计。对于桥台,可选择桥台抗力不作为 ERS 一部分,且允许横向剪力键脱离。也可以选择桥台抗力作为ERS 一部分,桥台在设计地震处于弹性状态,但纵向被动土压力应小于规范规定被动土抗力的0.7倍;在桥台纵向可使用普通支座,且允许桥台背墙被撞击后脱离,也可在桥台处使用隔震支座。 而“中国抗震规范”没有提出明确的抗震体系,但也给出了相关的一些内容。如规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