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答案1-8

财政学答案1-8

财政学答案1-8
财政学答案1-8

第一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一、名词解释

1、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构建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特点是:公共财政的特点是:(1)公共财政是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财政体制;(2)公共财政是一种服务财政;(3)公共财政是一种民主财政;(4)公共财政是一种法制财政。

2、市场失灵

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假设前提的,而现时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市场在资源配置(商品和劳务)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率或缺乏效率。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主要表现为: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3、外部效应

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况。

4、政府干预

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市场失灵,这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补救市场的不足,即为政府干预。主要包括:(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

5、公共物品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非对抗(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般由国家或称为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为公共物品。

6、公共需要

公共需要是和私人需要相对应的,是指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也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需要,如:国防、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

7、非排他性

是指一些人消费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或者在技术上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是成本太高,因而在经济上不可行。

8、非竞争性

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简答题

1、试述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作用。

答:西方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首先需要肯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肯定市场的配置效率,发挥市场的应有作用;其次要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并进行宏观调控遏止分配不公,

熨平经济波动,协调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

2、为什么会出现政府干预无效?

答: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运行是建立在政治权力基础上的,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在于:政府决策失误、寻租行为、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和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3、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和辨别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购买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收益。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消费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或者在技术上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是成本太高,因而在经济上不可行。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特征。

4、如何理解财政的特征?

答:(1)阶级性与公共性。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政府是执行统治意志的国家权力机构,而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必然具有阶级性;同时,统治阶级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前提的,并且公与私是对应的,因此具有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前者是指才正式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实施的;后者与前者相一致,对于每个纳税人来说,其所得与付出是不对称的,具有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财政运行的过程是有收有支,具备收支对称性。

5、试述财政职能。

答:财政职能是指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功能,也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和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工具:(1)财政支出,政府可以直接提供市场法供给不足的产品,或者通过补贴刺激私人企业生产;(2)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率来鼓励或限制某些产品生产。

对于收入分配,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工具:(1)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2)累进所得税,(3)对奢侈品实行高税率。

政府稳定经济可以采取以下政策工具:(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发挥自动稳定器作用,如累进所得税和失业救济制度。

第二章公共产品最佳供应

1、私人产品提供和公共产品提供的最优条件有何差别?模拟研究公共产品的做法有意义吗?

答:根据鲍温模型,私人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由市场需求曲线与私人产品的供给曲线相交决定。在市场上,个人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对于价格而言,它等于边际成本,即P=MC 。

公共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由市场需求曲线与公共产品的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了市场均衡价格P和数量Q。在公共产品需求和供给中,每个人都是数量的接受者,这样,每个消费者所消费的公共产品的数量都是Q ,但每个消费者所支付的价格是不同,且均衡价格P等于每个消费者愿意支付价格之和。对于公共产品的价格而言,它等于边际成本,但这个边际成本是消费者所支付的价格之和,即P=MC=PA+PB(假设AB代表了全部消费者)。

模拟研究公共产品的做法有意义吗?自己认为,并说明理由。

2、你是如何看待准公共产品的公共提供问题的?

答:从服务提供的角度来看,有些私人产品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还会带来正外溢性,而这种正外溢性同样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包含两类产品:一是具有对抗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二是具有排他性和非对抗性的产品。对于前者,其具有外溢效应,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可由政府征税提供;对于后者来说,可以采用政府收税补贴产品年或者由使用者缴纳费用,即市场方式提供。其最佳供应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找到最为合适的成员数量。

3、私人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产品消费的“免费搭车”是否存在冲突?

答:公共产品“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私人就不能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一般要由公共部门提供,是因为私人或者无法提供某些公共产品,或者无法提供充足数量的公共产品。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捐赠现象,就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的典型例子。

一般认为,公共产品的存在是市场失效的原因之一,而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可以解决“免费搭车”问题,更为符合经济效率原则。

但是,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多是通过非盈利性组织进行的。这类机构和企业为吸引私人捐款展开了竞争。它们要让捐款人觉得捐款人可以影响公共产品组合。这样,这些机构和企业有专业化提供服务的倾向,原因是专业化有助于捐款人了解资金的投向。个人是否为特定的公共产品捐款,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如当地传统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政府挥霍、逃税可能是对不公平的政府政策的最好反应,私人提供公共产品可能更有效率。

4、你是如何看待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公共产品问题的?

答:实验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决策,市场交易,博弈论,学习理论和方法论。它的兴起对公共财政论的核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产生了影响,加深了搭便车问题的研究,对如何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从实验角度给出了有益的启示,推动了公共产品理论的研究。实验经济学不是要完全替代现有的经济学,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经济问题。

实验经济学已经对公共产品提供进行了许多实验,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实验经济学已有的发展思路也会对公共产品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对公共产品提供实验的分类、对“搭便车”程度的研究、减少搭便车机制的研究。

第三章公共选择

一、从两种投票规则看,“少数人专政”和“多数人专政”各适用于哪一种?

答:投票规则包括:一致同意规则和多数同意规则。

所谓“一致同意规则”(unanimity rule),也称为“一致性规则”,指的是一项决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项投票规则。一致同意规则实质上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少数人专政”适用于该种情形。

所谓“多数同意规则”(majority voting rules),也称为“多数投票规则”,是指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多数投票规则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因此,“多数人专政”适用于该种情形。

二、正在进行区人大代表选举的当天下起了大雨,张三不去指定的投票地点投票,而李四坚持要去投票以履行自己神圣的公民权利。从理性经济人这一公共选择论的基本假设出发,如何解释这一相反行为?张三和李四效用函数有何不同?

答:在经济学理论中,人们是“利益极大化者”,即人们是理性经济人。他们在决策中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当他们以某种有效的方式并保证在净收益最大化的情况下实现其偏好时,其表现总是理性化的。

投票时会产生两个问题:偏好显示和偏好加总。在与投票有关的成本较高而投票收益过低,自己一票无关紧要下,投票者可能放弃投票从而不主动显示自己真实偏好,这被称为“理性的无知”。

在本题中,投票对张三而言效用高,投票收益大于投票成本,即冒雨前去投票;对于李四来说,投票效用函数低,投票收益小于投票成本,所以其放弃投票。

三、请用本章的公共选择原理说明以下问题:为什么现实中要求少数服从多数?少数服从多数总是有效吗?少数服从多数总是合理吗?人多一定力量大吗?

答:(1)所谓“多数同意规则”(majority voting rules),也称为“多数投票规则”,是指一项决策须经半数以上人赞成,才能获得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多数投票规则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由于一致同意规则很高的决策成本,而一个好的投票规则,应该使得决策成本和外部成本两者之和最小,这使得多数同意规则成本在实践中最为普遍运用的投票规则。

(2)一般情况下,多数同意规则会导致均衡结果的出现。然而,多数票规则并不都能产生稳定的均衡结果。只要改变偏好结构和投票顺序,结果也会随之改变。最终的结果只是依赖于投票顺序。所以少数服从多数未必就是有效,未必总合理。

(3)人多力量大是说多数人做出的决策更有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2)中情形,改变偏好结构和投票顺序,结果也会随之改变。此时,多数人做出的决策未必是最优的,这意味着人多未必力量大。

五、厦门市对出租车实行营业执照管理。这一制度存在什么问题。假如要取消牌照管理的话,谁将赞成?谁将反对?哪种结果可能性更大?(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

答:(1)这一制度可能导致政府的寻租问题,即政府运用行政权利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管制,妨碍了市场竞争的作用,从而创造了少数有特权者取得超额收入的机会。当政府对出租车实行牌照管理,出租车牌

照就成为了稀缺资源,限制了进入者数量,也就是限制了竞争。从而容易形成寻租的局面。

(2)取消牌照管理,作为想进入出租车行业的无牌照人员赞成,政府和持有牌照者将反对,因为取消意味着既得利益被剥夺了,政府失去了一种稀缺资源;而原牌照持有者所持牌照变得不值钱了,以前的对牌照的投入将化为乌有。

(3)如果遵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将取消牌照管理,但是目前的现实是如果政府不从上至下的放开、改革,群众是没有投票的机会的,那也就意味着无法取消牌照管理。所以最终还是要看政府和群众的博弈。

第四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免费搭车

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成为免费搭车者。免费搭车现象缘于公共物品生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公共提供

“公共提供”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集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3、私人提供

私人提供是指产品供给方根据市场需求自行提供产品的行为,与政府行为无关。

4、公共定价

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5、财政支出效益

是指财政支出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包括三个层次:1、财政支出的内源性效益。2、财政支出的部门绩效评价。3、财政支出的单位绩效评价。

6、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是财政部门进行财政管理的一项重要的职责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问答题

1、为什么公共物品要有政府提供?

答: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不适合提供公共物品。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其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资源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花费成本巨大,这样消费者都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时自己从中受益,即所谓的搭便车。

而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同于市场机制:一是政府具有社会职能,因而要满足全体成员的公共需要,二是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

的权利,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因此,公共物品要有政府提供。

2、简述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公共物品非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对于前者,应由政府通过无偿征税来提供;对于后者,其有效提供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3、简述公共定价。

答: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公共定价是政府保证公共物品提供和实施公共物品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责,其对象自然不仅包括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而且包括私人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4、试述财政支出配置效益。

答:财政支出配置效益与财政配置职能密切相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即获得配置效益,其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和。

5、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答:又称成本——收入分析法,其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多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通过对多个方案的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优的方案。该分析方法将项目的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第五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一、名词解释

1、购买性支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

2、转移性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所有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3、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财政支出结构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财政支出结构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一国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表明了该国政府正在履行的重点职能以及变化趋势。

4、积累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质储备以及新产品试制、地质勘探、支农、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城市公用事业等支出中的增加固定资产的股份,属于积累支出(可分生产性积累与非生产积累)。

5、经常性支出: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正常开支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财政支出。经常性支出项目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社会保障支出。

6、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理解为财政支出的总水平,反映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占有和使用的经济资源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财政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

二、简答题

1、简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意义。

答:按经济性质分类,可以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类。(1)购买性支出所起的作用是政府掌握的资金与微观经济主体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双向交换,政府直接以商品和服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这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影响到分配,但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2)转移性支出的作用,通过支出过程使政府所有的资金转移到领受者手中,资金的使用权的转移,微观经济主体如何使用已经脱离了政府的直接控制,因此,这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而对生产和就业影响是间接的。

(3)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安排转移性支出,政府并没有十分明确和一贯制的原则可以遵循,转移性支出的规模及其结构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只能根据政府从微观经济的主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谈判情况而定,所以通过转移性支出体现出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约束是软性的。

(4)微观经济主体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向政府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他们收益的大小,取决于市场供应状况及其销售收入同生产成本的对比关系,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是硬性的;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发生联系时,并无交换发生。因此,对于可以得到政府转移性支出的微观经济主体,他们收入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生产能力,而取决于同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所以,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约束软性的。

2、试述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

答: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一般来说,根据瓦格纳法则,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上升,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对稳定。我国的财政支出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绝对数出极个别年分外,一直是增长的,且速度较快。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却呈现两个不同阶段。1995年以前该比重一路下降,1997年开始快速回升,这种变化趋势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

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在GDP分配上体现为“统收统支”制度,造成财政支出占GDP 比重必然较高。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放权让利,以调动微观主体积极性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应地,财政收入增长放慢了,由此导致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增长边际倾向的下降,进而导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出现逐步下滑的趋势。

然而,这种下滑趋势不符合经济规律。随着经济改革的到位和GDP快速增长,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边际倾向必然回升,并且二者会导致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上升,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增长弹性和边际倾向远超过美国,这是将来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3、用“内生增长理论”分析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性。

答: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新古典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一种外部因素的缺点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教育、培训期职工在教育而形成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开发活动行成的技术进步,生产性公共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双音词生产要素积累的收益率不会发生递减趋势,长期增长率将大于0,也就是将技术进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外在因素内在化了。

这一理论对公共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全新的阐释,认为生产性公

共资本、人力资本和研究开发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内在动力,而这些因素具有明显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外溢效应,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所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特殊和重要的作用。财政支出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客观上说,它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从财政政策角度看,则必须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以及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推动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目前,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支出比例过大,应予以压缩,并向“三农”、教育、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向困难地区、向科技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具有公共性、外溢性强的方面倾斜。

4、试述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的关系。

答:一般而言,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政府职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形成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前者也称为经济建设支出,后者也称为公共支出。因此可以说,政府职能决定了财政支出的结构。

第六章社会消费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一

一、名称解释

1、购买性支出

答: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是指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的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或服务的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越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越大。

2、财政消费性支出

答:财政消费支出是指,政府以消费者身份在市场上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所发生的支出。它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在国家财政支出项目中,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还有工交商农等部门的事业费等。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社会消费性支出的规模也有所不同。

3、教育支出

答:教育支出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财政性资金用于各层次教育方面的支出。教育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它由日常经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两项内容构成。

4、财政投资支出

答:财政投资也称为政府投资或公共投资,是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它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部分。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公共产品与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5、行政支出

答:行政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等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行政支出是财政支出中重要的经常性支出项目,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物质保障,是政府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活动的经济基础。

6、直接投资

答: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或者购买现有企业的投资。通过直接投资,投资者便可以拥有全部或一定数量的企业资产及经营的所有权,直接进行或参与投资的经营管理。直接投资包括对现金、厂房、机械设备、交通工具、通讯等各种有形资产的投资和对专利、商标、咨询服务等无形资产的投资。

二、问答题

1、行政支出有何特点?

答:行政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等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从性质上看,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纯公共产品,行政支出一般表现以下几个特点:

(1)公共性,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消耗性,行政支出不直接作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也不产生任何直接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纯消费性开支,资金一旦投入便不能收回;

(3)稳定性,行政支出的收入弹性低。行政支出提供的是社会经济运行所必需的秩序,属于必需品,人们对它的需求一般不随收入增长而增加;

(4)连续性,行政支出是连续的,只要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存在,就会有行政支出。

2、财政投资有哪些特点?

答:财政投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是无利的,但能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的效益;(2)政府财政投资资金来源稳定(税收)。资金来源主要是无偿的,可用于大型或长期的建设项目;

(3)政府财政投资于“外部效应”较大的基础产业和公用设施,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3、政府为什么要不断加强教育投资?

答: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首先具有私人性。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是教育服务还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换言之,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尤其是越基础性的教育,其公共性越强,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与好处就越多。教育公共性的体现:(1)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2)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3)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4)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5)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尽管教育也有一定的负外溢性,如提高犯罪技能等。但总体说来,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4、为什么要建立公共卫生体系?

答:公共卫生体系主要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管理机构、医疗救治机构和公共卫生研究机构等。

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很大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由于这些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即不能将不付费者排除出去,因而私人根本不会提供或者不会充分提供;从

公平收入角度看,政府公共卫生政策的目标包括缓解和消除因收入差距对健康形成的不良影响,避免市场规则造成的“疲困循环”;此外,疾病的风险是最难以确知的。政府公共卫生服务带有社会保险性质,高风险者不受排斥,避免了市场中商业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即选择低风险的保险对象。

因此,必须要由政府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由政府提供:(1)公共卫生服务,该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2)基本医疗服务。从理论上说,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属于混合物品的范畴。

5、如何理解教育的公共性?

答:教育公共性的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

(2)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

(3)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4)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5)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另外,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成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为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义务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既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带有强制性。由于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证。从这个角度来说,义务教育是一种纯公共物品。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范畴。另一面,由高等教育并不普及,个人从高级教育中得到的利益是内在化和私人化的,从公共物品角度来看,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次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属于混合物品。

6、为什么要建立公共教育支出公平机制?

答:首先,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成一种混合物品。其中,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国家公务员教育和以广播电视等形式进行的公共教育被视为纯公共物品。而高等教育被视为混合公共物品。这种公共性要求由政府建立公共教育支出的公平机制。

其次,教育支出的经济效应要求建立公共教育支出公平机制。第一,教育支出具有正的外部效应;第二教育支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第三,发展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因为教育是人们获得技术的主要方式,进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第四,教育资本市场不尽完善,因为人力资本回报具有不确定性,私人金融部门不愿意轻易发放贷款给个人用于教育。

因此,要求政府建立公共教育支出的公平机制,给每个适合的人以公平的教育机会,既是承担政府的社会责任,又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

第七章财政投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之二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投资

答:财政投资也称为政府投资或公共投资,是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它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部分。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公共产品与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基础设施

答: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它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狭义的基础设施,是指经济社会活动的公共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水利、供电、港口、桥梁等。广义基础设施,还包括提供无形产品或服务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部门。

3、BOT投资方式

答:BOT投资方式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协议期满,项目产权归政府(政府机构或政府控制的公司)或地方有关政府部门。BOT投资的实质是一种债务与股权相混合的产权,这种投资方式的最大特点是鼓励和吸引私人投资者特别是外国直接投资者对发电厂(站)、高速公路、能源开发等基础设施进投资。

4、财政投融资

答: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把各种闲散资金,特别是民间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掌握管理,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间接贷款方式,支持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生产和事业的一种资金活动。

二、问答题

1、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

答:政府财政投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是无利的,但能极大地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的效益;(2)政府财政投资资金来源稳定(税收)。资金来源主要是无偿的,可用于大项或长期的建设项目。

(3)政府财政投资于“外部效应”较大的基础产业和公用设施,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或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2、财政投资的标准

答:政府(财政)投资取决于政府在不同时期的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主要标准有以下几项: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又称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化的的投资项目,以有限的资源实现产出的最大化,达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

(2)资本—劳动力比率最高标准,它是指政府投资应当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资本—劳动力比率越高,说明资本技术构成越高,劳动生产率也高,经济增长就越快。

(3)就业创造标准,它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也就说,政府在决定财政投资的支出时,要尽可能地估计这种投资支出可能产生的总的就业机会。

3、非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

答:非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有:

(1)是由独立法人或个人从事的投资,他们在市场中追求最大的盈利。是以自身的利益来决定投资的方向与范围。

(2)主要靠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后的积累作为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有部分是靠社会筹资解决。

(3)一般是投资于一行业或数个企业,一般不涉及非经济项目(无收益的公共项目),投资期限以短期的为多。

4、阐述我国财政支农的基本政策。

答:我国财政支农的根本政策依据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并据此加大了对三农的财政投入。

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财政支农政策开始实现战略性的转变。从政策层面上,把财政支农的重点由原来的以促进农业生产为目标,转向以促进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财政支农新的着力点。

具体措施包括:

(1)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中心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改革农业税制,取消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进行农业税减免试点,直至从2006年1月起全面取消农业税。

(2)着力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

(3)大力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抗灾救灾、农村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

(4)从2004年起,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实行“三补贴”政策,即建立对种粮农民按种植面积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补贴,2006年因部分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对种粮农民实行综合补贴。

(5)加大农村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6)大力推进农村综合开发投资参股经营试点,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和农村综合开发。

5、阐述财政投融资对经济的作用

答:财政投融资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重要实现途径,在促进经济有效增长、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功效。(1)充实社会先行资本,财政投融资的根本作用在于充实社会先行资本,填补财政预算无偿投资和一般商业金融投资的空白。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在于既体现政府政策取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信用原则组织经营。财政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准公共产品,这类产品若完全依赖财政无偿投资,因财力有限势必出现“瓶颈”制约,供给不足;若完全依靠企业筹资,银行融资,因准公共产品“外部性”的特点,供给更加不足甚至无人投资。所以在私人产品与私人投资、纯公共产品与财政无偿投资大体对应平衡的情况下,财政投融资介于二者之间,填补了准公共产品投资的空白。

(2)贯彻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投融资的目标是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对企业和商业银行的诱导机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财政投

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数量增加”,更表现为长期内“质量的提高”。

第八章转移性支出

一、名词解释

1、贫困线

答:贫困线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困标准。

2、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指以立法形式,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筹集资金,以确保社会公民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获得基本生活需要和健康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医疗保险

答:医疗保险是指由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所享有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权利,它是也以企业和劳动者缴税或费,以及政府的补助为经费来源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养老保险

答:养老保险是指由政府以立法形式确定的,劳动者在年老失去劳动能力或退出就业领域时享有的退休养老的权利,除企业和劳动者在就业时缴纳的税或费外,还可依靠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帮助,以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5、收入效应

答:收入效应是指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使某些社会成员增加了收入,购买力增强,有能力购买更多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对产品和劳务需求增加,即为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6、分配效应

答:指政府的公共支出可能存在的利益转移现象,从而使公共支出带来的利益产生再分配,公共支出的目的与实际的结果存在偏差,产生了利益的转移。

7、财政补贴

答:财政补贴,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需要,向特定的产业、部门、地区、企事业单位、居民个人或事项提供的无偿补助。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8、转移性支出

答: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转移性支出主要有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构成。

9、社会保障制度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10、现收现付制

答:现收现付制以横向平衡原则为依据,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所有人的缴费,来支付现在保险收益人的开支的制度。以养老保险为例,现收现付制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

11、基金积累机制

答:基金积累机制是一种以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要求在劳动者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或者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间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

二、简答题

1、中国目前有哪些社会救助项目?

答:我国的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

(1)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当一个家庭人均收入达不到当地规定的“低保线”时,当地政府要对该家庭进行补贴,使其人均收入达到当地的“低保线”,计划所需资金全部为各级财政的拨款。

(2)下岗职工生活补贴。该项补贴的资金来源从制度上说是由企业、政府和社会三方负担,但实际上基本是由各级政府和当地的失业保险计划出资解决,下岗职工每月可以享受一定的基本生活费。

(3)农村“五保户”救济。这是指农村中一部分“五保户”(即受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的分散供养,提供定期定量资助。(4)灾民救济。这是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遇到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必要的资助。

2、分析公共支出的分配效应。

公共支出的分配效应是指政府公共支出的目的与实际的结果存在偏差,产生了利益的转移。

补贴或资助的人与真正受益的人并不一致。

政府的公共支出的结果有利于社会分配的公平实现或改善,分配效应是正效应,反之,则是负效应。

(1)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

(2)挤出效应∶政府支出对减少私人支出,尤其是减少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3、现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这两种医疗金筹资模式有何区别?

答:现收现付制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者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从资金角度看,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靠下一代养老的保险模式,上一代人并没有留下养老储备金的积累,实际上是这种保险靠的是代际之间的收入转移。

现收现付制的主要特点:一是代际转移,在职职工为上一代人支付养老金,自己的养老金则由下一代人支付。二是以支定收,需要多少养老金就征收多少。三是收入均等化,一般根据统一的退休条件决定退休待遇,人人平等,并且能够

实现代际之间和同一代人之间收入的再分配。四是管理简单,不存在基金的营运和保值增值问题。

完全积累制是指当期收缴收入全部用于为当起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金,目标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这是为克服现收现付制的弊病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筹资模式。

其特点:一是以收定支,在职时完全积累,退休后按月支付,支付水平取决于过去的积累数额;二是激励缴费,由于支付水平与本人在职时的工资和缴费直接相关,个人有缴费积极性;三是强制储蓄,使个人一生的收入和消费均等化,能够实现自我保障,不会引起代际冲突;四是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育和经济发展。

4、政府为什么要介入社会保险制度?

答:政府之所以介入社会保障活动,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需要。市场是以个人对生产的贡献大小来分配收入的。贡献大的,收入多;贡献小的,收入少。由于个人的禀赋及个人运用禀赋的方式不同,决定了个人对生产贡献的不同,由此导致市场分配的结果必然会出现收入分配的贫富差距。而社会保障通过其资金的筹集和待遇的给付,把一部分高收入的社会成员的收入转移到一部分生活陷入困境的的社会成员手中,从而弥补市场在收入分配上的缺陷,以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由于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都是制度化的,社会保障的收支(特别是支出)便与财政收支以及国民经济的运行构成某种函数关系。基于这种关系,社会保障支出随经济周期而反向变化,可以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幅。

(3)政府之所以必须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私人保险存在各种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向人们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私人保险市场的局限性表下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私人保险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这会导致私人保险市场失灵。②私人保险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免费搭车”的问题。③私人保险市场无法抵卸系统性风险。④私人保险市场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

最新《财政学》试题库(含)答案

练习1 (下列题目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正确答案,请做选择)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 2、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价值 B、物论劳动价值 C、必要劳动产品价值 D、剩余产品价值 3、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财政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B、社会主义国家实质:实现国家职能,巩固人民政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C、社会主义财政实质: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根本利益一致的分配关系 D、社会主义财政实质: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对抗性的分配关系 4、在财政收入中,通过信用方式得的收入是()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债务收入 D、公共收费 5. 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是_____。 A.纳税人B.负税人 C.缴税人D.扣税人 6. 财政分配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A.国家主体性B.非营利性 C.强制性D.无偿性 7. 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包括()。 A债务利息支出B福利支出 C经济建设支出D文教行政支出 8.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的法定税率为() A 33% B 25% C 20% D 15% 9. 税负转嫁的两种最主要、最基本形式是()。 A.前转B. 后转C.混转 D.旁转E.辗转转嫁F.消转 10、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这种预算叫() A.单式预算 B. 增量预算 C. 复式预算 D. 零基预算 11、内债的应债主体主要是() A. 一国的国民收入 B. 一国的企业单位和居民个人 C. 政府机构 D. 外国投资者 12、下列不是非政府投资特点() A、营利性,首要特点。 B、企业主要是依靠自身积累的利润和社会筹资为投资提供资金。 C、非政府投资的领域选择受到一定的限制。 D、公益性,以社会福利为首要目标。 13、公债收入是财政收入的()。

财政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金融学本科专业财政学模拟试卷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20分) 1、财政补贴: 2 、 课税对象: 3 、 税负转嫁: 4 、 国际重复征税 5 、 分税制: 、不定项选择题(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大写的英文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 分,共 30 分) 1、以下属于我国现行税制的行为税的是 A、城市维护建设税 B、土地增值税 C、耕地占用税、 D、屠宰税 2、增值税纳税人是 A、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C、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D、出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个人所得税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 A、工资、薪金 B、生产经营所得 C、稿酬、利息 D、偶然所得 4、以下税种属于价外税的是 A、营业税 B、关税 C、增值税 D、消费税 5、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哪一税种为第一大税 A、财产税 B、流转税和所得税 C、流转税 D、所得税 6、以下不是营业税纳税人的是 A、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B、在我国境内让无形资产的单位和个人 C、在我国境内提供加工、修理装配劳务的单位和个人。()())

D、在我国境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

7、以下不是影响国债的负担的因素的是 A 、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B 、政府即债务人负担 C 、纳税人的负担 D 、负税人的负担 8、 目前,我国国债的发行方式已经不采用 A 、公募法 B 、承受法 C 、出卖法 D 、强制摊派法 9、 短期国债一般采用的偿还方式是 A 、分期逐步偿还法 B 、抽签轮次偿还法 C 、到期一次偿还法、 D 、市场购销偿还法 10、 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有 A 、 地域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B 、 居民管辖权与居民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C 、地域管辖权与地域管辖权的交叉与重叠 D 、只有 A 是 11、 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 A 、国有资产投资管理 B 、国有资产经营管理 C 、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D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 12、国债的特征有 ( ) A 、有偿性 B 、自愿性 C 、灵活性 D 、权力性 13、我国现行上市国债的发行方式是 ( ) A 、以差额招标方式向一级承销商出售可上市国债 A 、 以承销方式向承销商销售 B 、 以定向私募方式向社会保障机构和保险公司出售 D 、以强制摊派法出售 14、我国分税制的特点是 ( ) A 、税种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B 、税收立法权属于中央 C 、 地方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 D 、 设立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征收管理机构 15、以下属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 ) () ()

财政学考试练习试卷及答案

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支出中,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并由全体公民共同享受的支出是() A.社会消费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救济支出 D.财政补贴 2、扩大再生产是指() A.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投资 B.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V C.将M中一部分用于社会消费 D.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弥补生产资料的消耗 3、国债最早产生于()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 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的预算称作 () A.增量预算 B.零基预算 C.复式预 算 D.单式预算 5、现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起始于() A.资本主义建立时期 B.第一次产业革命 C.第二次产业革命 D.20世纪30年代 6、预算管理体制侧重于处理() A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B.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D.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关系 7、经过一个财政预算年度运行后,出现的财政赤字是() A.预算赤字 B.决算赤字 C.公共赤 字 D.赤字政策 8、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A.政府 B.市场 C.企 业 D.国有企业 9、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 A.个体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损害 B.个体或单位无偿享有公共利益 C.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利益最大化 D.凭借权力获得好处 10、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于() A.接受捐赠 B.行政收费 C.强制征 税 D.社会成员自愿交纳 二、多项选择题 1、国家预算的组成体系包括()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中长期预算 D.项目预 算E绩效预算 2、公共物品可分为哪两类() A.纯公共物品 B.大众物品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中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涂黑。每小题1分,共30分) 1、价格的变动全影响企业的( ),进而影响财政收入。 A、所得 B、营业额 C、财务 D、会计核算 2、( )是财政分配结构的中心环节。 A、税收收入 B、税收支出 C、财政收入 D、财政收支 3、( )有可能成为财政收入的源泉。 A、C B、V C、m D、V,C 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该界限的确定具有( ) A、主观性 B、重要性 C、客观性 D、现实性 5、( )的职能是指借助合适的财政政策克服高的失业率和通胀。 A、监督 B、收入分配 C、聚财 D、稳定经济 6、1953年的所得税是指( ) 国营企业所得税 B、私营企业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 D、以上均不正确 7、国家通过法律程序规定的税种称为( ) A、正税 B、附加 C、税法 D、税制 8、征税活动的各种规定即( ) A、税制 B、准则 C、税法 D、条例 9、现行营业税征税范围主要局限于( ) A、工业 B商业 C、第三产业 D、农业 10、免税法可分为全额免税和( )免税。 A、部分 B、超额 C、累进 D、绝对 11、( )抵免适合于跨国子母公司或控股公司之间的税收抵免。 A、直接 B、间接 C、抵税 D、特别 12、关税是对( )我国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 A、进入 B、出口 C、进出 D、流入 13、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建设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我国特有的经济范畴 14、以下哪面不是消费性支出( )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国防 15、财政支出的首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物价稳定 C、公平分配 D、国际收支平衡 16、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 B、农轻重 C、基建与更改 D、工业与农业 17、我国财政最大和最主要的支出类别是( )支出。 A、基本建设 B、文教科卫 C、行政管理 D、建设性 18、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方式是( ) A、基本建设 B、更新改造 C、住宅建设 D、基础设施 19、非转移性支出是指( ) A、社会保障 B、补贴 C、国债利息 D、行政管理 20、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 A(社会保障 B、资本转移 C、财政补贴 D、债务利息 21、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 ) A、各项税收 B、利润 C、收费 D、债务 22、国家基本的财政计划称为( ) A、经济计划 B、国家预算 C、收支方案 D、国家扶算 23、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 ) A、税收 B、利润 C、国债 D、财政贷款 24、《预算法》规定,从( )年起国债不再作为财政收入,而是作为弥补赤字的手段。 A、1979 B、1992 C、1994 D、1995 25、预算外资金是( )的组成部分。 A、预算同资金 B、财政资金 C、银行资金 D、国债

财政学题库

《财政学》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二、单项选择题 1. (A )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是社会产品中典型的两极。但也有些物品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 (A )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 (D )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5. ( C )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他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他性 三、多项选择题 1. 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或缺乏效率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ABC )。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D、自由竞争 2.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AB )。 A、排他性和非排他性 B、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C、私人性与非私人性 D、垄断性与非垄断性 3. 政府介入和干预市场的手段或政府的经济作用是( ABCD )。 A、行政手段 B、组织公共生产 C、财政手段 D、法律手段 4. 财政的基本特征(ABC )。 A、阶级性与公共性 B、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 C、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 D、固定性 第二章财政职能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的职能包括( C ) A、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经济 B、资源配置,调节经济,发展经济 C、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经济稳定 D、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发展经济 2.收入分配的含义通常指对(C )的分配 A、国民总产值 B、国内总产值 C、国民收入 D、社会个人收入 3.财政收入再分配职能主要调节(C )的分配

(精选)财政学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学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征。公共产品的共同消费性产生免费搭车等行为,决定了市场机制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失效或失灵,即市场无法或者基本上无法提供这类产品。 2.瓦格纳法则:瓦格纳认为:“随着人均产出的增长,政府支出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增长,把导致政府支出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后人称之为瓦格纳法则。 3.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资金的单方面.无偿转移,即通过公共支出将财政资金向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单方面的无偿支付。这类支出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捐赠等方面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5.国债依存度:国债依存度是指在一国的中央财政预算中,国债收入与财政支出之比。6.国家预算:政府预算,也称为国家预算.财政预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以收支一览表形式表现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7.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不考虑过去的预算项目和收支水平,以零为基点编制的预算。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8.阶梯发展理论:皮考克和威斯曼认为,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这种非均衡增长是在一个较大时期内交替进行的,因而,这一理论主要是通过考察财政支出增长趋势中具有特定意义的时间形态,从这些特定的时间形态中来寻找政府支出增长的根本原因。 9.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确保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责任和社会经济分配形式叱,“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 10.国债:又称公债,国家公债的简称,是政府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有偿条件下,筹集财政资金时形式的国家债务,国债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11.预算管理体制:是指确定中央和地方以及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12.投资性支出: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或其授权单位)以投资者身份进入投资市场所发生的支出。特定的投资支出意味着所投资金不仅可以收回,而且可以得到增值,国家生产性投资都具有这一性质。广义的投资支出还包括国家财政用于非生产性领域的基本建设支出,如行政机关办公楼的兴建.国有医院医疗设备的采买等。 13.课税对象: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指针对什么样的物品进行课税,即税法规定的课税目的物,明确对什么征税,又称课税客体,或征税对象。14.税收制度:税收制度是国家制定的用来约束人们征税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是一个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国家职能和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一整套税收法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征管办法的总称,是国家责成其代理人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汇编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00002)

财政学考题及答案

1、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在最求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即最优的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效率决定了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效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必须面对资源的稀缺性,对资源作出选择,必须回答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向.所以,资源配置是经济学中的核心问题。 2、什么是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与市场效率相对应的,市场配置有效的实现需要完全自由竞争、无外部性、信息完全对称等条件为前提,而现实中不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机制存在的这种缺陷导致的资源配置的低效,称之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垄断(规模效应、先发优势—>垄断地位—>太高物价超额利润、资源配置不足、社会总福利下降)、信息不对称或不充分(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外部效应和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效率和公平,收入差距过大产生社会问题,影响效率)、经济波动(价格波动与生产周期的不匹配 供大于求、供不应求)等。 3、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 十八届三种全会中的定位,第一,优化资源配置;第二,维护市场统一;第三,促进社会公平; 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财政职能就是政府的经济职能,即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乃至社会总产品的配置。政府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弥补市场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预算制度、公共工程、直接投资、税收优惠补贴、公共财政规模) 收入分配,即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税收调节、财政转移支付、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界限) 经济稳定和发展,通过财政活动对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发生影响,达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目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税收补贴投资的调节,对公共需求、特定发展的支出) 4、正、负外部性各指什么 外部性即外部效应,是指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正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溢出效应,但其他经济人不必为此支付任何费用,无偿地享受福利。 负外部性,一项市场活动对他人或公共利益有减损,而实施者不必为此承担代价。 5、公共选择下的政治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公共选择理论,是使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和方法,研究公共决策问题。 指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以及相应的税收分摊。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经过立宪、立法或议会、行政与司法三个阶段来实现这种均衡。

2016年自考财政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2016年自考财政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第1章财政学导论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下述()研究课题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 A、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2、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 ) 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3、下述()问题不属于财政学实证分析范畴。 A、我国税收的累进度应该多大? B、某项公共支出的主要受益者是哪些群体? C、降低关税之后我国进出口结构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D、发行一定规模的国债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 4、下述()研究不属于财政学中的规范分析。 A、我国公共部门或财政的规模是过大了还是过小了? B、对电讯行业是否需要政府规定价格? C、若用消费型增值税取代生产型增值税会使社会的产出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 D、税收的累进程度多大为宜? 5、下列哪项不属于政府的隐性支出? A、税式支出 B、公共定价 C、政府担保 D、转移支出 第二部分多项选择题 1、下述财政学中的理论,()属于实证分析? A、税负归宿理论 B、公共选择理论

C、最优税制理论 D、公共定价理论 答案与解析:选AB。CD两项属于规范分析。 2、下述财政学中的理论()属于规范分析? A、公共产品有效配置理论 B、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理论 C、税收对劳动、储蓄及投资行为影响的理论 D、最优税制理论 3、下述()单位属于公共部门 A、政府机关 B、公立大学 C、国有企业 D、国有银行 4、下述()单位属于政府部门 A、卫生部 B、国有企业 C、军队 D、国有银行 5、下述哪些政府行为包含着隐性的收支?() A、间接税 B、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C、税收优惠 D、通过罚款、没收取得收入 第三部分判断题 1、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组织生产。() 2、私人生产的产品一定是私人产品。() 3、政府免费提供的产品是公共产品。( ) 4、能够通过收费来补偿成本的产品一定不是纯公共产品。( ) 5、私人产品有时也采用公共提供的方式进行消费。() 6、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唯一手段。() 7、公共生产是政府改变收入分配的手段之一。() 8、政府规定价格必定会造成销售者的利益转移给购买者。()

财政学练习题1及答案

财政学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市场机制存在缺陷,但是下列各项中,(B)不属于市场机制的缺陷。 A出现不完全竞争B就业不充分 C物价不稳定D不能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财政提供一致性服务是为了(B)。 A弥补市场失灵B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 C界定政府的参与程度D加强法制 3.在修建高速公路时,政府通过(D)的方式体现出公共财政的非营利性。 A招标B贷款C引进外资D补贴 4.调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可以(A)。 A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B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C调节社会投资方向 D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 5.财政具有收入分配职能,但是下列选项中,(B)不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 A机关职工工资的调整B国有企业职工工资的调整 C离退休人员工资的调整D部队官兵津贴的调整

6.为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发展,财政运用的手段主要是(C)。A增加税收B减少财政转移支付 C增加支出D提高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 7.“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的税收原则,是(B )提出来的。 A配第B斯密C瓦格纳D凯恩斯 8.一国政府制定其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是(C)。 A税收法律B税收原则C税收负担D税收机构 9.收费也是政府参与分配的一种方式,它具有(D)。 A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B临时性、区域性和有偿性 C特定性、福利性和随意性D自愿性、受益性和普遍性10.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的办法,把所纳税款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这种税负转嫁的方式称为(A )。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 11.买主在购房时,将该房未来的应纳税款从房价中扣除,这样,该收款实际上由卖主承担。这种税负转嫁的方式称为(D)。 A前转B后转C消转D税收资本化 12.按税负转嫁与否,一国的税种可分为(B)。 A商品税、所得税和财产税B直接税与间接税 C中央税与地方税D从价税与从量税 13.国债作为特殊的财政范畴,其基本功能是(B)。 A筹集建设资金B弥补财政赤字C调节收入分配D调节经济运

《财政学》题库及答案

《财政学》题库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以下各种财政收人形式中,()不属于强制性财政收入。 A.国有企业收人B.规费收入C.税收收入D.债务收入2.()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最大。 A.行政管理支出B.社会文教支出C.经济建设支出D.国防支出3.我国经常性预算收入主要是指()收入。 A.各项税收B.利润C.收费D.债务 4.在我国财政预算收支科目设置上,对于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的处理方法是:()。 A.两者都列入财政支出B.企业亏损补贴冲减财政收入,价格补贴列支 C.两者都冲减财政收入D.价格补贴冲减财政收入,企业亏损补贴列支 5.政府部门为公民提供某种特定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在财政收入中被称为()。 A.使用费收入B.规费收入C.特许费收入D.劳务费收入 6.( ) 的税负转嫁方法是指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的课税,将今后若干年应纳的税款,在所购商品价格中预先扣除,然后再从事经济交易。 A.税收前转 B.税收资本化C.税收后转 D.税收消转 7.公债偿还资金的最终来源主要是()。 A.预算盈余B.发行新债收入C.税收收入D.利润上缴收入8.物价上涨,采用()对财政不利。 A.累进税制 B.比例税制 C.定额税制 D.三种税制都对财政有利9.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比例关系是( )的比例关系。 A.积累与消费B.农轻重C.基建与更改D.工业与农业 10.发行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一种方式,从()开始。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 11.在以下财政支出项目中,用于转移性财政支出项目的是()。 A.公共工程投资B.国防军费开支C.事业费支出D.失业救济 12.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主要是()。 A.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过低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盲目性和失灵现象 C.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差D.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成本过高 13.最能保证财政收入稳定性的收入形式是()。 A.税收B.国有资产收益C.债务收入D.规费收入 14.物价上涨,采用()对财政有利。 A.累进税制B.比例税制C.定额税制D.三种税制都对财政有利 15.从价值形态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A.固定成本CB.可变成本VC.剩余价值MD.以上都不对 16.将下列概念按其范围从大到小排序。() A.国债公债外债B.公债国债外债 C.外债国债公债D.公债外债国债 17.有偿性的财政收入形式是()。 A.税收B.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C.发行公债D.教育附加费18.我国转移性支出中,过去比重很小,现在开始上升,将来会进一步上升的是()。

财政学 简答题答案

财政学简答答案 1.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按照公共产品理论,根据产品和服务在消费中的竞争性与排他性划分,社会产品和服务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和服务称为公共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则称为私人产品。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并不对其他人同时消费这种产品和服务构成任何影响,也无法独占对这种产品和服务,无法阻止他人对同一项产品或服务的消费。私人物品则恰好相反,当某一个人消费某项产品或服务时,其他人就不可能再享受到这项产品或服务所提供的效用,同时,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组织其他人该项产品或服务。 2.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答:一般来说,纯公共产品比较适合公共生产与政府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产品只能进行公共产品和唯一由政府提供,换言之,许多公共产品尤其是混合产品也可以由私人生产和市场提供,或者采用私人生产政府提供的方式,或者采用公共生产市场提供方式。由于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特点,由市场提供确实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中,尽管也可以由市场提供,但政府仍处于核心主体地位,而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要通过公共支出和税收来实施,所以换言之,公共财政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体和主要来源。 3.试述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起作用的机制。 答:财政收入具有弹性,有收敛经济的作用,而财政支出有扩张经济的作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发挥的作用于经济变化的作用是相反的。经济情况好,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有可能减少,会使过热额经济有所收敛;反之,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有可能增加,会使萧条的经济有所复苏。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自发发生的,不管掌管财政预算的人是否认识或承认它的存在。 4.资源配置中政府可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政治失灵是指由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政府形象与信誉丧失的现象。 原因:缺乏竞争压力。由于政府垄断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没有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导致政府部门的过分投资,生产出多于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造成社会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提供的混乱。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政府部门的活动大多不计成本,不能及时计算成本,也很难做到准确,再加上政府部门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张的冲动,往往出现公共物品的过度提供,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5.试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 答:首先,行政管理支出属于公共支出。其次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再次,行政管理支出具有稳定性。最后,行政管理支出的效率难以考核。6.试述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 答:由于科教文卫支出在短期内并不体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因而长期以来将其视为社会消费支出,并主要由财政支出保证。但随着教科文卫支出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日益增强,也体现出非社会消费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中,许多国家,经济组织甚至个人都将对科学教育的支出视为一种投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科学教育支出具有生产性的特征。文化卫生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虽然是以提高国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身体素质为基本目的,但也能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有效地促进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考虑,科教文卫并非纯

《财政学》试题库及答案

《财政学》试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选择题 1、财政从本质上看是属于()范畴。 A. 生产 B. 分配 C.交换 D.消费 2、在封建社会,财政分配以()形式为主。 A. 力役 B.实物 C.价值 D.劳动 3. 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 A. (C ) B. (C+V) C. (V+M) D.(M ) 4、财政分配的基本特征是()。 A. 惩罚性和无偿性 B.惩罚性和补偿性 C.强制性和无偿性 D.强制性和补偿性 5、财政起源于财政产生相比较,下面哪种说法正确? A. 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长 B. 财政起源比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短 C. 财政起源与财政产生经历的时间一样长 D. 两者的比较视具体情况而定 6、()是现代干预主义的鼻祖。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阿道夫·瓦格纳 D.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7、把政治家描绘成一个“政治企业家”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米尔顿·弗里德曼 B.詹姆斯·M ·布坎南 C.约瑟夫·E ·斯蒂格里茨 D. . 阿道夫·瓦格纳 8、说明财政运行在历史、现在及未来的一个区间的发展取食的研究方法属于()。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静态分析 D.动态研究 9、实证分析也称()。 A.主观分析 B.客观分析 C.理论分析 D.经验分析 10、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A.政府为了生财 B.政府为了聚财 C.政府为了维护统治 D.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 1.B 2.B 3.D 4.C 5.A 6.C 7.B 8.D 9.B 10.D 第二章经济形态与政府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不是自然经济的特征。 A.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B. 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C. 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D. 自然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2、()是封建社会的基础。 A. 自然经济 B. 商品经济 C. 市场经济 D. 计划经济 3、下面哪一个不是计划经济的特征。 A. 国有制占主导地位 B. 经济决策权的部分集中 C. 生产单位从属于行政等级制度 D. 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命令协调经济活动

财政学试题4第四单元以及答案

试题4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社会 B、国家 C、市场 D、企业 2.我国分税制把增值税划为() A、中央税 B、地方税 C、中央地方共享税 D、直接税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主要是提供() A、公共产品 B、私人产品 C、普通商品 D、以上物品都提供 4.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是() A、纳税人不同 B、课税对象不同 C、纳税环节不同 D、税率不同 5.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竞拍来购买公债,这是属于() A、承购包销方式 B、委托出售方式 C、公募招标方式 D、行政分配方式 6.把税收与税率联系起来的曲线是() A、税收曲线 B、洛伦兹曲线 C、收益曲线 D、拉弗曲线 7.对于负外部性大的产品,政府应() A、不征税 B、少征税 C、多征税 D、鼓励 8.我国的预算批准权力机构是() A、各级政府 B、国务院 C、各级财政部门 D、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9.将政府的全部财政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这种预算叫() A、单式预算 B、增量预算 C、复式预算 D、零基预算 10.内债的应债主体主要是() A、一国的国民收入 B、一国的企业单位和居民个人 C、政府机构 D、外国投资者 11.商品的供给弹性越小,需求弹性越大,税负越容易() A、前转 B、后转 C、混转 D、无法确定 12.法律规定的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这说明财政预算具有() A、公开性 B、法定性 C、完整性 D、时效性 13.公债是被称为“金边债券”,其担保物为() A、国家财产 B、国家税收收入 C、公债投资的项目 D、国家和政府的信誉 14.某商品所负担的流转税全部由消费者负担,据此可以判断税负发生了() A、前转 B、后转 C、混转 D、消转 15.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福利 C、社会救济 D、社会抚恤 16.税收负担的最终承担者是:() A、纳税人 B、负税人 C、扣缴义务人 D、个人 17.在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选择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时,以备选项目的()为选择标准。 A、成本最小 B、效益最大 C、净效益最大 D、损失最小 18.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模式是()所得税制。 A、分类 B、综合 C、分类综合 D、其它

《财政学》习题、答案94418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公共需求的特征。 2、简述财政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论述题 1、试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产生的背景及依据。 2、试述财政的三大职能。 三、简答题 1、(1)公共需求满足的受益外在性;(2)公共需求的整体性;(3)公共需求一般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2、(1)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2)为了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国家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这就产生了财政这一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3、(1)垄断(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 四、论述题 1、(1)背景: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西方经济学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经济自由思想转入低潮,市场失灵理论以及以此为依据的政府干预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出现这种转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方国家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第三,政府计划体制的成就。 (2)依据:市场失败理论,其核心是对市场缺陷的分析。由于在某种状态下,市场在合理配置资源方面会失败,政府政策的基本作用就是针对这种现实的失败或可能出现 的失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这是政府进行经济干预的逻辑起点。但市场失败仅仅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1)资源配置职能。资源配置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使各种资源都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财政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容有:(1)预算安排;(2)制度安排,包括环境性制度,制约性制度和引导性制度。(2)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A、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缩小个人收入之间的差距;B、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支出、补贴等,改善低收入阶层居民、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及其子女的生活、保健或教育状况,提高或维持其实际收入与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的安定。C、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国家兴建公共福利设施、开展社会服务以及举办种种福利事业,增进社会成员利益,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广大群众提供生活质量保障,这也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D、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实际上,打破人口流动壁垒,使劳动者可以通过“以足投票”获得最大效用,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3)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政府运用财政工具和政策保障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增长的职责与功能,而这一功能的产生是基于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功能的失败。A、通过直接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B、通过制度性的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一是累进所得税机制,二是社会保障支出机制;C、财政增收减支或减收增支安排可产生需求收缩或扩的“乘数”效应。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三、简答题 1、如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2、简述成本――收益分析法。 3、简述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4、简述公共定价。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化的借鉴意义。 2、试述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财政学》练习题(1-6章)(含答案)

《财政学》第一至六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 B ) A、生产力的发展 B、剩余产品的出现 C、私有制的产生 D、阶级的出现 2.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 D ) A、私有制的产生 B、阶级的出现 C、生产力的发展 D、国家的产生 3.一般来说,下列哪些物品是纯公共物品( B )。 A、花园 B、国防 C、教育 D、私人住宅 4.下列哪项不属于财政政策的目标?( D ) A、资源配置效率 B、收入分配公平 C、经济稳定发展 D、财政监督 5.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析( A )是确定政府经济作用的主要依据。 A、市场失灵 B、计划失灵 C、GNP D、GDP 6.从财政的本质来看,财政体现的是( B )。 A、以社会团体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B、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C、以企业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D、以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属于财政分配范围的是( C )。 A、公务员的工资 B、法院法官的工资 C、企业职工的工资 D、解放军战士的津贴 8.若按社会中产品的价值构成来分类,以下各项支出中属于补偿性支出的是( B )。 A.基本建设支出 B.挖潜改造资金支出 C.科技三项费用支出 D.价格补贴支出 9.按国家职能分类,所占数额最大的是(A )。 A经济建设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行政管理费支出 D积累性支出 10.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的支出是( D ) A积累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 11.以下各项指标更能反映财政活动规模实际状况的指标是( A )。

A.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B.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C.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D. 财政投资占GDP的比重 1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因素是( A )。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治性因素 C.社会性因素 D.经济政策 13.尽管政府采购的数额巨大,但它也只是( B )的一部分。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财政补贴 D.财政透支 14.政府采购中最能体现公开原则的采购方式是( B ) A.询价 B.招标 C.协商 D.谈判 15.下列项目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是( B ) A.财政部对于西部大开发的资金支持 B.国防科工委对于两文卫星测控中心某项新技术发明的资金拨款 C.国家对东南亚海啸灾害的捐款。 D.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为长江三峡工程的某项技术论证所提供的资金支持 16.国防费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动趋势是( D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基本保持不变 D.随国际形势变化而波动 17.社会消费性支出属于(A )。 A.购买性支出 B.转移性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专项支出 18.用于基础性科学研究的经费应当由( C )承担。 A.银行 B.金融市场 C.政府 D.微观主体 19.医疗卫生服务应当主要由( C )承担。 A.福利机构 B.金融市场C.政府 D.微观主体 20.我国目前点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为( A )。 A.现收现付制 B.基金制 C.收付实现制 D.社会保险税 21.社会消费性支出满足的是( B )。 A.准公共需要 B.纯社会 C.私人需求 D.以上都不对 22.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应当( A )全社会的投资收益率,否则农业部门即使产生了利润也不会向农业投资转化。 A.≥ B.≤ C.= D.< 21.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 A )农产品生产的投入成本,否则农业部门的积累无从产生。。

财政学课后习题答案

《财政学》 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一、填空题 1、_____市场失灵_________与______市场缺陷________为政府介入或干预提供了必要性与合理性得依据,因而就是分析与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得基本理论依据。 2、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得缺陷,主要表现为____收入分配不公________与_____经济波动_________。 3、_____公共产品_________就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就是否愿意购买它们,它们带来得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 4、_________私人产品_____就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得个人,也不带给她人外部得收益或成本。 5、_______非排她性______则就是公共物品得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得利益而不能排除其她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6、_________非竞争性_____就是公共物品得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得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得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得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得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7、__市场与政府____________作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它们得运行机制就是不同得,但它们得目得或目标却就是共同得,即都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得需要,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得目标。 8、_财政______就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得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 二、单项选择题 1、(A )有效率得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A、公共物品 B、私人物品 C、消费品 D、固定资产 2、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就是社会产品中典型得两极。但也有些物品就是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得特征,因而可称之为(A )。 A、混合物品 B、公共物品 C、私人物品 D、准私人物品 3、(A )就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与经济现象得主体就是国家或政府。 A、财政 B、税收 C、货币政策 D、国际贸易 4、(D )就是公共物品得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得利益而不能排除其她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A、竞争性 B、排她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她性 5、( C )就是公共物品得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得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得增加,即多一个消费者引起得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得公共物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服务。 A、竞争性 B、排她性 C、非竞争性 D、非排她性 三、多项选择题 1、市场失灵就是与市场效率对应得,也就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得某些方面就是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