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孟醒仁孟凡经

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大谜不解,实为昊学研究之不幸。

从清朝至民国,关于吴敬梓的父亲,一说为吴雯延,一说为吴霖起,没有定论。陈

美林同志提出的吴敬梓的生父为吴雯延、嗣父为吴霖起之说①却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

首肯。笔者在撰写《吴敬梓年谱》时,尽管对陈文的分析、论证感到不够确切和全面,

但在昊敬梓具有生父、嗣父双重身份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赞同了这种说法。之后,刘世

德同志撰文考订,肯定“吴敬梓的父亲只是吴霖起无疑。”②通观陈、刘两说,我们认

为,陈说结论正确、但论据不足,论证失当,难以令人征信;刘说只考证了问题的一面,

而忽视了间题的另一面。可是,若进一步考察吴敬梓家世生平、社会实践及其著作,

“一父”之说,仍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症结,无以解说。今提出几个新的具体而又实际的

问题,论证吴敬梓确有生父与嗣父,并非捕风捉影之臆断。

一、吴霖起是吴敬梓生父的质疑

1、吴霖起生理本有缺陷,不能生育。

这个间题,提得太唐突了吗?不然。请看:

(l)吴霖起名下一男一女:吴敬梓同长他七岁的姐姐金孺人。据《金孺人墓志

铭》载:“节妇金孺人,姓吴氏。全椒人也。自幼以文学雯延之女,子于从父赣榆县教谕霖起。”③显然,吴霖起之女是过继吴雯延的,且是“自幼”过继。这有两种情况:一是

雯延之女过继给霖起是在吴敬梓降生之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颇有遗产的无嗣

之家,为何偏要先过继一女?封建道德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怕断香火是一面,

继承遗产又是一面,且更为要紧。二是在敬梓诞生之后过继,雯延之女仍在幼年,但我

们还是要间:霖起既能生男,何以不能生女?何须急促过继一女?

两者结合起来看,敬梓若为霖起亲生,那么,不论过继雯延之女是在敬梓出生之前

或之后,均难自圆其说,倒是敬梓并非霖起亲生,即敬梓与他姐姐先后或同时出嗣吴霖

起,才合情理。这样说,是牵强附会吗?不然。大家注意到没有:生敬梓也好,抱雯延

之女也好,其时霖起夫妇已是几多年纪?

(2)敬梓的曾祖吴国对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终年65岁④。上推可知,他

生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长子吴旦、长孙霖起生年虽不可考,但按习俗,古人多

早婚,单传之子,更不例外,敬梓与长子吴娘仅差十八岁可证@。由于吴旦、霖起为国对

长子、长孙,就为我们推求提供方便。保守一点,若以二十一、二年为一代,霖起则生

于1658年前后。这可信吗?由蓝学鉴和吴国对主修的《全椒县志》,完成于康熙十二年(163平或十三华,有蓝序、吴序可证。《县志》载霖起已取得生员资格。若霖起生

于1658年,那他以秀才入志,年仅十六岁,其进学当更早,或十五或十四,一般不可能。

这个不可能,证明我们关于霖起生年推算的保守,即霖起应生于1658年之前。今仍以

1658年为准来考察。敬梓姐姐金孺人长他七岁,当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这年霖

起三十七岁。即使金孺人生后不久就过继,霖起己经将到四十岁了。霖起之父吴旦早

卒,霖起早婚,自不待言。今仍按二十岁成婚,他与某氏结发,至金孺人降生,至少同

居十七、八年。奇怪的是,婚后近二十年不育的夫妇,竟然在金孺人诞生七年后的康熙

四十年(1701),却生下了吴敬梓!其时霖起夫妇己是四十四、五岁的人了。实难令人

征信!

(3)霖起侧室(妾)程温,也没有生子。霖起侧室程姐长敬梓十三岁。敬梓长子

吴娘《哭程姐》诗序云:“(娠,今年六十有一矣,倏无疾而逝”。⑥诗系年乾隆十三

年(1748),敬梓48岁。《文木山房集》(以下简称《集》)卷三《赠真州僧宏明》诗

云:“十三失母恃”,可知敬梓十三岁丧母。因此,不论在敬梓丧母之前或之后,霖起纳

程温为妾,程温正当风华正茂、生育旺盛之期。尽管霖起年近五十,仍可生育。遗憾的是,他俩同居十年左右,竟然也未生子女!这也许是霖起直到临终之前,也没将她扶正

的原因。再结合霖起原配夫人情况,正好说明霖起生理本有缺陷,不能生育,敬梓只能

是他的嗣子。

2、吴敬梓自道“吾鲜兄弟”,却又有“伯兄”。

敬梓之姊去世,请友人程廷柞作《金孺人墓志铭》,文中“吾鲜兄弟,姊又无子”。

是借用敬梓之语。对“吾鲜兄弟”理解为“我无兄弟”,即独生子,公认无疑。可是

在《集》卷三中,载有《伯兄自山中来,夜话山居之胜,因忆去秋省兄未及十日而别,

诗以志感,得二十韵》诗,依据古人行文体例,直书“伯兄”,不见名字,必为“胞

兄”,今天呼唤亲兄仍然如此,不改旧习。如果不是胞兄,就出以“从”、“堂”等字

样,或冠以名字,以示区别。这可征信于他写吴擎:《集》卷二有《九日约同从兄青然(桨)登高不至》,卷三有《酬青然兄》,卷四有《贺新凉》词,题下自注:“青然兄

生日”,《百字令》词,题下自注:“天宁寺僧舍见青然兄题壁诗”,只是在词中自注: “兄应博学鸿词科入都,余时亦被荐,故云。”因题下己注,承接上文省去“从”字。

两相:对比,径谓分明,足见他有“胞兄”,绝非独子。但“吾鲜兄弟”出自敬梓之口

“伯兄自山中来”又出自敬梓之笔,构成惑而不解的矛盾。之所以产生如此奇怪事实, 正是由于霖起只是他的嗣父,他还有生身之父。对嗣父说,他是独子,没有兄弟,对生

父说,他还有伯兄。如果肯定吴敬梓的父亲只有一人,就不能释解如此矛盾事实。而“吾鲜兄弟”的敬梓,果真为霖起亲生,那他也就无“伯兄”,而“伯兄”既不出自霖起,

霖起也就不是敬梓的生父。

3、吴霖起遗产惨遭争夺之根源,端在无亲生之子。

敬梓的从兄吴巢《为敏轩(敬梓)三十初度作》诗云:“浮云转眼桑成海,广文(指

霖起)身后何喳含!他人入室考钟鼓,怪鸽恶声封狼贪,……外患既平家日削,豪奴

押客相钩探。”证实了确有遗产剧烈之分争,且时间正在霖起谢世不久。如果霖起确为敬梓生父,那么,在霖起死后,立即爆发一场遗产的争夺战,不但罕见,也不可能。试

析如下:1)吴敬梓不能安享遗产,并非由于霖起身后分家之故。所谓“族人倚仗人多势众,肆无忌惮地提出了分家的要求。····一场瓜分和侵夺遗产的战争爆发了。”⑦是错误的。一般地说,封建社会的富豪之家,在父母去世之后往往为遗产的分配而掀起风波,这多发生在兄弟众多或几世同堂的大家庭里。敬梓的家庭属于此类情况吗?答日:

非也。因为在父亲霖起去世(1723)⑧时,祖吴旦卒(1674,1680)⑨曾祖国对卒

(1680)L,已有四、五十年之久。曾祖国对的遗产再分配,至少在霖起青年时已经完

成,而绝不致拖至身后。昊架诗所云“他人入室考钟鼓”,意极明确:不是同家,而是

他人,是各立门户。

(2)此外,封建大家族往往辟有庙地、养老田等公地,如属这部分财产,以敬梓

的人格和气度,绝不肯贪得,更不会霸占。实际上,这场争夺战令他悲愤异常,及至十

年后作《移家赋》,仍然痛心疾首地说:“君子之泽,斩于五世,兄弟参商,宗族垢

淬。”对此,主持公道的从兄昊集也深感愤慨,说他遭受“怪鸽”“封狼”的,’P卜患”可见敬梓只不过依据家规族法获得那份应得的财产,岂容强夺豪取。

(3)这场夺产战,敬梓始终处于旋涡之中。但夺产斗争只是单向的,敬梓是受害

者。所谓“另一方面,他又是二房无渤的亲孙,……出继后虽不再有继承权,但先人的

遗赠、血亲间的不动产以外的授受仍是可能的。……敬梓既已过继出去,就和二房无干涉,不能再来均占物质利益。”@这是绝无可能的。毋庸多言,这与敬梓豪爽仗义、乐

于施舍的秉性,大相悖逆。

以上三点既不存在,那么,霖起身后,敬梓为何遭此劫难?

(4)这就是:两代单传的敬梓,其财产未经再分配,独丰于他房,令他人垂涎欲

滴,而受人之隙的,正是由于敬梓是过继之子,不是亲生。不然,以敬梓当时的才学和

社会声望,又加上县学生员的资格,谁敢违反国法族规,胡作非为,自取失败?如若敬

梓确系霖起亲生,那么遗产的合法继承人非他莫属。今天,遗腹子也享有法律保护的遗

产继承权,何况那时二十三岁的名士吴敬梓呢!

通观有关吴敬梓的史料,我们发现,不甘心让敬梓独享遗产而参与夺产的,不仅有

霖起诸侄,即吴箭、吴升之孙,而且还有敬梓的胞兄弟,即雯延诸子(暂依朱绪曾的“父

雯延”之说)。敬梓在《伯兄自山中来……》一诗的结尾有“愿得长相倚,须完未了

因”二句,试想,亲手足之间,何以竟出言“愿得长相倚”?难道过去有了瓜葛不能相

倚?有。“须完未了因”就大可玩味。联系到十多年前的夺产纠纷,这位伯兄也曾染指

吧,或许陷得不深。如今都老大了,宽宏大量的敬梓终于原谅了他,重新“相倚”。这

“长相倚”便是“未了因”的转折和归宿。其弦外之音,结合两方身世,就不是无稽之

谈,尽管诗语流露得曲折含蓄。

这场争夺斗争,总是事出有因,还能有什么偶然和特殊的缘由?只能是吴敬梓具有

双重身份所致。

4、两个不同姓氏的舅氏,也透露了吴的双重身份。

《集》中载有《哭舅氏》和《过金舅氏五柳园旧居》两首诗,均作于他三十三岁移

家南京之后。极其显然,这两位舅氏是两个人,其中一个还冠以金姓,何故?我们认

为,敬梓既为霖起嗣子,这《哭舅氏》中的舅氏,应是吴霖起夫人的嫡亲兄弟。为什么

这样说呢?诗中说:“吾母多兄弟,惟舅友爱专。诸舅登仕籍,俱已谢尘缘。”而这位舅氏却“弱冠为诸生,六十犹屯遭。”寿长而举业不利,一直住在乡间,给予敬梓关怀和

照顾,恩谊较深。这是一个方面的信息。另外,《集》卷二还有一首《古意》诗,其中

有“妾年十四五,自矜颜如花,·一母兄命良媒,交口称柔嘉。”这“母兄”和“母”

与《哭舅氏》诗中的“吾母多兄弟”的“母”和“兄”,显然为同一所指,虽然“兄”可

能不是一个人,但均为“母”的亲兄弟。因为“命良媒”时,敬梓十四、五岁,母亡才

经年,霖起还健在,即使敬梓为霖起嗣子,“命良媒”的“母兄”也只能是十三岁所丧

母的亲兄、《哭舅氏》诗中的兄弟。

南京五柳园旧居的“金舅氏”又是谁呢?可以断定,他决不是表舅,否则,“表”

字绝不肯省去。《集》卷四《千秋岁》词,题下自注:“四月初一金其旋(集)表兄五

十初度寄祝”可以为证。怀金舅氏这首诗,一则说“易主亭台往事沉”,再则说“瘴雨

蛮烟悲宦况”(自注:舅氏为广西修仁令),结语又说:“回思赌墅围棋日,寂寞羊昙

泪满襟。”诗意感情深厚,一唱三叹,不能抑止。如非亲舅氏,如非蒙恩深厚,不可能

流露如此热泪夺眶的情感波动。敬梓赋诗,往往惜墨如金,既珍重感情,更珍重人格。

关于这方面,其好友李本宣序他的《集》,就作过真实而又深刻的记述:“本宣流寓金

陵二十年,诗简唱和,积案盈箱,其中绝无敏轩(敬梓)之作。或疑其懒且傲,既见敏

轩所存,大抵皆纪事言怀,登临吊古,述往思来,百端交集,苟无关系不作焉。”L可

谓深得敬梓之心。据此,我们以为他的这两姓舅氏,都象是亲舅爷,再与他的身世一并

来考察,就水到渠成地恰巧出现两个父亲:一个是嗣父吴霖起,一个是生父吴雯延(仍

依朱绪曾说)。这样,《哭舅氏》诗中的舅氏是对其嗣母而言,《过金舅氏五柳园旧居》

诗中的金舅氏,则是对其生母而言,由于碍于封建道德和名分,他在行文时便在舅氏前

冠以金姓,以示区别于后来的“母舅”。如此,这个间题便得到了解决,否则,又将何

以说得通融呢?

综上所述四点质疑,不难看出,如果认定吴霖起为吴敬梓生身的父亲,确实不能令

我们从他家世的迷宫中豁然走出来;如果把吴霖起看作吴敬梓的嗣父,他另有生身的

父亲,则一切均迎刃而解。很显然,我们列举的四点质疑,不可能处处都是偶然、事事

都是例外吧!

二、吴奥延是吴敬梓生父的可盆性

迄今为止,在已经发掘的史料中,直接记载吴敬梓的父亲的名字,是朱绪曾书出的

“父雯延”,而透过吴敬梓的《移家赋》及《全椒县志》和亲友赠诗等的考证,其父又

为吴霖起。吴雯延、吴霖起是全椒吴族中的两个人。通过以上质疑,我们承认吴霖起是

吴敬梓的父亲,但却排除了吴霖起是吴敬梓生父的可能性,那么,朱绪曾书出的吴雯延

是吴敬梓的生父就有了可靠性,尽管是个孤证。

为便于讨论,今将朱作小传L录于下:

敬梓字敏轩,上元人,全椒厚生,有《文林山房集》。始祖转,

自六合迁全椒。曾祖国时,顺治戊戌第三人及第,官侍读。祖旦,以

文名。父雯延,诸生,始居金陵。乾隆初,诏举博学鸿词,上江专学

郑某以敏轩应,会病不克举。江宁黄河云:“吴聘君诗如出水芙蓉,

娟秀欲滴,词亦白石玉田之流亚。1、小传取材严谨,以采摘吴敬梓的《文木山房集》为主。全篇108字,近百字

有出处,且摘录简当,如家世科名、诏举“鸿博”始末,评其诗词,几乎照录黄河的序

言,可谓谨而慎之,绝非仅凭记忆而成篇。

2、小传还摄取了当时南京社会上的口传材料。传中“上元人”、“父雯延、诸

生,始居金陵。”这12个字就是口传材料,因为至今还没有发现文献载敬梓是“上元

人”、雯延“始居金陵”,而雯延的“诸生”也只见于康熙时《全椒县志》,朱作小传也

不可能专赴全椒查阅《县志》。小传既书“全椒库生”,又书“上元人”,只是当时习

称,同时,父子两代居金陵,不就更是“上元人”吗?如徽州新安程廷柞流寓金陵,人

亦称上元人。

敬梓的父亲是否“居金陵”?《集》卷二《过丛霄道院》诗提到“先君子”曾读书

其中,并留有墨迹,卷四《金缕曲·盛夏题霍公山房》词更进一步提到“先君子”曾与

霍公等人结成白莲诗社,于红尘之外娱性乐怀。这就为敬梓之父曾“居金陵”提供了旁

证。当然,这“先君子”是谁;尚不能断定就是雯延,但有理由说不象霖起所为,否

则,已经倾心于方外怎么到晚年竟入官场,做起县教谕,且一做就达八年之久,直到心

憔力瘁而卒?

由此可见,小传引口传材料基本可信,至少没有理由否定它。

3、小传有两处小错:“转弟”少一“弟”字,“文木”误作“文林”。这究竟是

作者之误,或是刻板之误,不可武断,即使出于作者,也不能以其有错而否定其无错。

古今作传,难免有错,如程晋芳作《文木先生传》,应当是可靠了吧,可错误竟有三、

四处之多:推荐鸿博与移家次序,“暖足”路线,卒日,“人生只合杨州死”诗句的作者

等。小传中“文林”等两处小错,绝不致动摇“父雯延,诸生,始居金陵”的可靠性,

更不能舍弃史实而另求虚说。

通过全面考察,吴敬梓确实具有两重身份:吴雯延是他的生父,吴霖起是他的嗣

父。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注:

①L陈美林《吴敬梓身世三考》,见《吴敬梓研究》。

②刘世德《吴敬梓的父亲是谁》,载《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三辑。

③程廷柞《青溪文集编》卷八。

④⑨L陈延敬《午亭文编》卷四十五《翰林院侍读吴默岩墓志铭》。其铭序载.吴

国对卒于康熙十九年(1680)《“旦,考授州同知,先卒。”吴国对主修《全椒县

志》,序写于康熙十三年(1674),吴旦是县志校阅者之一,故肯定吴旦卒于1674年至1680年之间。

⑤⑧孟醒仁《吴敬梓年谱》。

⑥吴娘《杉亭集》卷三。

⑦刘世德《吴敬梓》,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五卷。

L李本宣《文木山房集序》。

⑧朱绪曾《吴敬梓》,见《国朝金陵诗征》卷四十四。

中国古代名家作者简介

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 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诵。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主要作品为《孟 子》7篇,各篇取开头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出自《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 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 经典之一,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称太史公。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 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130篇,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裁。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即选自《史记》。 9.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之首。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属乐府歌辞。开创“建安风骨”新风。鲁迅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10.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靖节,东晋著名诗人,我国 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饮酒》等。

六至九重点课文主要内容简介

初四语文现代文复习 六上——1《祖父、后园和我》作者萧红,选自长篇小说《呼兰和传》。文章以第一人称写的,以“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为线索,回忆了“我”与祖父在后园的种种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童年生活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人情美及自由和天性的向往。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非常生动,体现了萧红散文诗化的特点。 2《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3《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作品。童话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态。文章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六下——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本文包括两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本文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文中的先生是寿镜吴先生。 5《最后一课》作者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著名作家。小说反映的是普法战争期间,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文章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表现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6《失根的兰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巧妙的借“郑思肖画兰”的历史故事,以“根”喻故土,以“兰花”喻作者本人,以“失根的兰花”比喻身处异国的炎黄子孙及其悲哀的处境。作者陈之藩,英国剑桥大学博士,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散文有《蔚蓝的天》《旅美小简》《时空之海》等。 七上——7《社戏》中“社”原指土地神和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本文体裁是小说。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作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本文选自《鲁迅全集》。 8《安腮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文章。文章用排比修辞,一个排比接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快节奏使得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排比、反复: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本文简单记叙了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以身殉职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号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文章夹叙夹议、以议为主。运用对比,增强说理性;语言鲜明有力,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0《向沙漠进军》(竺可桢)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全文围绕“向沙漠进军”这个中心,由浅入深,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号什么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号什么 蒲松龄是我国在清朝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文学家,那么小说家蒲松龄号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小说家蒲松龄额号,希望对你有帮助! 蒲松龄是诞生于清朝的一位著名小说家和文学家,按照古代文人的称谓习惯,蒲松龄分别有字和号两种别称。那么蒲松龄号什么字什么呢?蒲松龄字留仙,另外还有一个字是剑臣,而他的号也叫做柳泉居士。 蒲松龄号什么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按照历史的说法,蒲松龄之所以有了柳泉居士这一个号是因为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那时候蒲松龄正在考场上答题,虽然拿到题目有了一些想法和构思,但是蒲松龄一时间脑子里却难以想出一个合适的开头,于是他便随便写了个二柳夹泉的开头,实际上他所写的二柳夹泉不过就是他曾经在路上看到过的两棵柳树之间夹着一汪泉水的景象在脑中的闪现。蒲松龄这种不拘一格的行为并没有被考官看出破绽,甚至让考官觉得自己才疏学浅而没有听过蒲松龄说的这个典故,虽然一场误会,但也是从此,蒲松龄就被考官称为柳泉居士而得到了这个称号。 蒲松龄之所以能够让考官产生误会,和他在考卷中显现出来的渊博的知识和老练的文笔是分不开的。蒲松龄从小的家庭环境就非常优越而且在当时也算是书香门第,这也让蒲松龄从小就饱读诗书而且养

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并长期保持下来。所以说蒲松龄号什么和他本身的知识素养和文章的充实是联系紧密的。虽然蒲松龄一生的科举之路并没有一路顺风,但是由于他在志怪小说上的成就也让他的雅号和轶事传颂至今。 小说家蒲松龄民族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家,他的小说成就极高,一部《聊斋志异》流传至今,影响巨大。而关于蒲松龄的研究到现在还在继续,其中一项研究就是蒲松龄的民族问题。蒲松龄到底是哪个民族的作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现在的很多人都认为蒲松龄是汉族,所以他是一个汉族作家。但是有研究表明,蒲松龄先生并不是汉族人,因为他的远祖不是汉族,而是蒙古族人。 在蒲松龄所作的《族谱序》中,蒲松龄对自己的民族有一个说法,他的远祖叫蒲鲁浑,还有一个叫蒲居仁,他们都是元代的总管。从中就可以分析出浦东领的民族,因为首先是名字不像汉人,其次是路大荒研究认定蒲松龄是蒙古族。 而在《蒙古族简史》中标注就更明确了,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是蒙古文学家,说的非常肯定。但是在一些人考证以后认为,蒲松龄是蒙古族人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蒲松龄有可能是色目人。 因为有人考证了元代官制后发现,在元代担任路口总管的人并不是蒙古族人,一般都是由色目人担任,也就是女真人或者回族人,因此推断出蒲松龄并不是蒙古族人,而可能是色目人。 但是现在不管那个是蒲松龄民族,谁也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现

九年级语文上下作者简介

九年级上下文学常识 2少 第1课沁园春雪 选自《毛泽东诗集》沁园春,词牌名;雪,写作对象。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第2课雨说 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Ⅰ》——20世纪70年代末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诗人。重要诗集《梦土上》《衣钵》《郑愁予诗选集Ⅰ》《郑愁予诗选集》等14部,《郑愁予诗选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三十本书”之一 第3课星星变奏曲 选自《上海文学》——1980年——朦胧诗 江河,1949年生,北京人,原名于友泽。 第4课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田园诗 《蝈蝈与蛐蛐》选自《世界流派诗选》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夜》选自《世界流派诗选》 谢尔盖·亚历山大德洛维奇·叶赛宁(1985—1925)俄罗斯诗人 第5课敬业与乐业 选自《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选自《雨果文集》第十一卷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启蒙思想家。作品《哲学通讯》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 选自《傅雷家书》——书信集 傅雷(1908—1966)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几乎翻译法国全部重要作家作品。 第8课致女儿的信 选自《关于爱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教育理论家。作《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第9课故乡 选自《呐喊》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第10课孤独之旅 选自《草房子》——长篇小说 曹文轩(1954—?)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江苏盐城人。 第11课我的叔叔于勒 选自《羊脂球》——短篇小说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项链》《一生》 与俄契诃夫、美欧·亨利合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第12课心声 选自《儿童时代》 黄蓓佳(1955)江苏如皋人。作品《小船,小船》《夜夜狂欢》

吴敬梓吴敬梓研究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分上中下三册。

吴敬梓-《吴敬梓研究》是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分上中下三 册。 【各位读友.本文仅供参考,望各位读者知悉,如若喜欢或者需要本文,可点击下载下载本文,谢谢!】祝大家工作顺利】 书名,吴敬梓研究。作者,陈美林。吴敬梓ISBN,9787811013443。页数,1 页。定价,元。出版社,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时间,xx年1月。吴敬梓装帧,精装开本,32。 图书信息。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第1版丛书名:随园文库正文语种:简体中文ISBN: 9787811013443条形 码:9787811013443 商品尺寸:x x cm商品重量:Kg。

内容简介。《吴敬梓研究》包括了: 《吴 敬梓研究》《吴敬梓研究》《吴敬梓 研究》。 《吴敬梓研究》对吴敬梓本人及其文学作品进行了研究。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 年时间。直到49 岁时才完成。 作者简介。陈美林。男。回族。1932 年生。 南京市人。古代文学研究专家。1950 年考入浙江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除长期担任本科生教学外。历年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四十人。出版小说。戏曲等著作三十二种。发表小说。戏曲。诗文等论文二百余篇。《吴敬梓研究》获江苏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吴敬梓评传》获江苏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委首届人

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新批〈儒林外史〉》获全国古籍整 理优秀成果奖1998 年度被评为江苏省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现为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务委员会委员。先后被数所重点大学聘为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 图书目录。上册吴敬梓身世三考吴敬梓家世杂考关于吴敬梓家世的几点辨证康熙《全椒志》中有关吴敬梓先世资料吴敬梓的父亲究竟是谁吴敬梓的家世对其创作的影响略论吴敬梓应征辟问题南京先贤祠的兴废及其与吴敬梓的关系陈毅及其《所知集》中涉及的有关吴敬梓交游资料《文木山房集》作序者之一——清初学者文人程廷祚吴敬梓与甘凤池略论吴敬梓的“治经”问题颜李学说对吴敬梓的影响吴敬梓和释道异端吴敬梓和科学技术吴敬梓和戏剧艺术吴敬梓“秦淮水亭”考索吴敬梓秦淮水亭修复记魏晋六朝风尚和文学对吴敬梓的影响吴敬梓的门阀意识隆礼与崇孝一一四论魏晋风尚对吴敬梓的影响试论思想家的小说”作者吴敬梓的思想《儒林外史》是我国文

清代吴敬梓名句名言摘抄

清代吴敬梓名句名言摘抄 导读:吴敬梓年代:清朝吴敬梓作品:《儒林外史》吴敬梓简介: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叙》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清代安徽全椒人。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清代吴敬梓名句名言摘抄1、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吴敬梓《儒林外史》 2、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吴敬梓《儒林外史》 3、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片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吴敬梓《儒林外史》 4、须臾,东方月上,照耀得如同万顷玻璃一般。眠鸥宿鹭,阒

然无声。——吴敬梓《儒林外史》 5、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吴敬梓《儒林外史》" 6、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吴敬梓《鲁小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才》 7、夫妻无隔宿之仇。——吴敬梓 8、见义不为,是为无勇。——吴敬梓《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9、瞒天讨价,就地还钱。——吴敬梓《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10、以仁服人,何人不服——吴敬梓 11、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吴敬梓《蘧公孙书坊送良友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12、与其出一个斫消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鸷的通儒。——吴敬梓《王观察穷途逢世好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13、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吴敬梓《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 14、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向梅根冶后,几番啸傲;杏花村里,几度倘徉。风止高梧,虫吟小榭,也共时人较短长。今已矣!把衣冠蝉蜕,濯足沧浪。无聊且酌霞觞,唤几个新知醉一场。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千秋事大,也费商量。江左烟霞,淮南耆旧,

中外名著导读及习题——《红楼梦》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中外名著导读及习题——《红楼梦》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 主要内容: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主要事件:1、王凤姐弄权铁槛寺;2、林黛玉焚稿断痴情;3、葫芦僧乱判葫芦案;4、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 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蔑视功名权贵,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 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 贾宝玉:封建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 薛宝钗: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她热衷于仕途经济,劝宝玉去做官。她恪守封建妇德,而且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相关练习: 1、《红楼梦》原名《石头记》,又叫《金陵十二钗》、《情僧录》、《宝玉缘》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是袭人,最有反抗性格的丫环是晴雯,涉及到她的情节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性格最刚烈的丫环是鸳鸯。 3、《红楼梦》中有一个人物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句话是贾宝玉说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同意。因为男人并不都污浊不堪。这只是贾宝玉就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所说的比较偏激。用于批评一部分男人可以,倘加之全体则不正确了。 4、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作品塑造了三个悲剧人物: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 5、《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是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

《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

《吴敬梓评传》在线阅读 篇一: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 古代文人与安徽之吴敬梓 摘要:安徽古代文人辈出,清代的吴敬梓也是其中一位颇具影响的一位,他出身全椒地 方世族, 33 岁时移居至南京秦淮河畔, 54 岁潦倒病死。 可以说他的大半辈子都是生活在安徽, 这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和家族兴亡对吴敬梓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才使得吴敬梓写出《儒 林外史》等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安徽;吴敬梓;文人;《儒林外史》 引言:从古至今,文人林立,每个朝代,都出现过文学大家,而安徽出产的文学名士也不 胜枚举。吴敬梓是清代最伟大的小说作家之一,他的出现给安徽文人又添了闪亮的一笔。 吴敬梓,1701 年生,1754 年卒。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全椒人,后移至江苏 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因家有“文山木方”,所以晚年又称“文山林人”。著有《文 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等,最为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他的小说《儒林外史》,其中 《范进中举》(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也曾被选入中学课本。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 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而吴敬梓也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 考中秀才。 关于吴敬梓的生父, 众说纷纭。 一说是吴霖起, 一说是吴雯延。 吴霖起是吴雯延的长兄, 由于没有子嗣,又是长子,所以吴雯延将儿子过继给兄长。所以他的亲生父亲是吴雯延,吴霖 起是他的嗣父。从少年时期,吴敬梓就展示了他在读书方面的过人天赋,他“读书才过目,辄 能背诵”,显露出很好的禀赋和才气。由于出生于官宦人家,所以养成一种放荡豁达的态度, 胸襟开阔,睨尘俗,显现出少年才子的特质。由于吴敬梓有亲子、嗣子的双重身份,在宗法制 度财产继承问题上,引起了很大的矛盾。在这场争夺中,吴敬梓处于所谓“弱肉”的地位,“饕 贪”的是他的叔伯和堂兄弟。叔伯和堂兄弟的步步进逼,引起了吴敬梓的极大愤慨,他在《移 家赋》中感叹“淳于恭之自鉴不见,陈太邱之家法难寻”。到三十三岁时“乃以郁伊既久”,终于 怀着“逝将关汝”的忿怒情绪,移家金陵。这场持续了十余年的遗产之争,至此方告结束。由于 嗣父的财产在生前因修学宫花去很多,而在遗产之争中,吴敬梓又没得到多大利益,三十岁前 已经“田庐尽卖”,所以到了南京后不断穷困下来,最后过着“日惟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的生 活。 乾隆十九年(1754 年),吴敬梓 54 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归来之后,酒酣 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 统观吴敬梓一生是波折的,从少年时的意气风流到成年后的家产争夺,中年穷困潦倒,晚 年孤苦无依。但正是这样的人生经历才造就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小说史上最早、最成功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其对当时儒林百态 1 / 6

中国古代近代经典文学著作与作者-简介备课讲稿

吴承恩明代字汝忠,号射阳山人《西游记》 罗贯中元末明初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三国演义》 施耐庵元末民初本名彦端,祖籍:江苏兴化《水浒传》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名沾(音zhān),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红楼梦》 元代关汉卿的《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按: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敬梓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 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

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近代戏剧家欧阳予倩对《桃花扇》情有独钟,曾分别在话剧、京剧、电影等领域涉猎过这一题材。剧情以明代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为主线,揭露了魏忠贤的亲信阮大铖陷害侯方域,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不从而撞头欲自尽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晚清作家李伯元著,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而取得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谴责小说的代表作,首开近代小说批判社会现实的风气。共60回,结构安排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论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者相关思修论文范文

论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者相关思修论文范文论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全文如下: 摘 要:出世和入世是中国古代文人经常面对的一个艰难抉择,吴敬梓也无法避免。 《儒林外史》享有“思想家的小说”的美誉,而吴敬梓作为《儒林外史》的作者,他的思 想是复杂的,在他的思想中既有对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继承,使他具有无法避免的社会使命感,又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向往归隐于山林的避世生活。这种思想的复杂性,充分的表 现在了吴敬梓的文学作品—《儒林外史》当中,使其思想复杂性得到具体的体现。 关键词:复杂性; 理想追求; 儒学思想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经常要面临出世与入世的艰难抉择,吴敬梓也无法避免。作为 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吴敬梓身上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造成 他对封建科举制度和统治阶级的腐败感到深恶痛绝,这使他的思想与当时的时代思潮无法 融和,所以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在吴敬梓的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这种矛盾性在《儒林外史》的写作和思想主旨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世:个人的理想追求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归隐于山林的隐逸思想从来都没有断绝过。陶渊明的“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些都是在对归隐于 世的渴望,而吴敬梓对于这样的生活也是极其的向往的并把这作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而吴 敬梓之所以把出世作为自己的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吴敬梓的家世、个性及其所遭遇的人生 磨难有重要的关系。 吴敬梓出生于科举世家,曾祖父一辈共有五个兄弟,就有四人考取到进士,在其后的 吴氏子孙中考取进士和举人者不乏少数,在先祖吴晟考中进士、吴昺考中一甲二名及第后,吴氏家族达到鼎盛,但鼎盛也意味着衰落的开始,吴敬梓出生之际,正处在其家族由盛转 衰的转折时期,而在衰败的封建家族内部,必然矛盾重重,一触即发。因为家族中的功名 大有差异,所以极易彼此妒忌,相互欺凌,在族人和邻里之间,自然形成了趋炎附势的风气,而且先人家大业大,自然就有了遗产分配的问题。吴敬梓在家族中具有“宗子”的身份,在分配财产的时候可以多得一份,族人窥觊其遗产者不计其数。吴敬梓生性高傲,不 屑与族人周旋,不善理财,所以一旦爆发遗产之争,就没有一个人帮他说话,所以只能眼 睁睁的看着父祖的遗产被人给夺走。在这过程中他看清了隐藏在仁义道德面具下的族人的 贪婪嘴脸。 家财的散尽造成吴敬梓穷困潦倒,因此经常外出,投亲靠友,看尽世人的嘴脸,吴敬 梓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现状,但是科举取士的制度在清朝时期已经千疮百孔,八股取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内容摘要】 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它对封建社会揭露得深刻透彻,它的讽刺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①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它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上作者的天才创造,把中国古代的讽刺艺术推向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首先,《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其次,《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心理描写,讽刺与批判科举制度毒害人的心灵。再次,《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戏剧性与悲剧性结合。第四,《儒林外史》善于运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的矛盾。第五,《儒林外史》语言准确、生动、洗练、含蓄婉曲而富于形象性。 【关键词】讽刺艺说儒林外史病态社会对照手法形象性

论吴敬梓《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写作特点 清代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堪称讽刺文学的杰作。作者吴敬梓在继承中国古代讽刺艺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把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儒士的那种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和附庸风雅的人生百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并通过对德世济民、自食其力的市井四大奇人等理想人士的着意描写,表现作者对现实的讽刺与批判以及对自己理想未来的呼唤。同时,《儒林外史》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它的讽刺手法把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儒林外史》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写出清代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吴敬梓所选取的都是平常、真实的题材。鲁迅在《什么是“讽刺”?》一文中说过:“它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最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吴敬梓笔下的人物大多数都是生活原型的写照,作者把那些常见的,谁也不觉得奇怪的生活场景捕捉下来,如实地加以描绘,一些可鄙可笑的现象自然流露出来,而达到讽刺的目的。如中举之前的周进饱受了贫穷之苦,更连连遭逢年轻秀才、举人乃至乡人轻视和侮辱,最后还连糊口的塾师位子也丢掉了,当他走进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这在清代社会对于读书人不足为怪。“周进见了贡院的号板,又是一头撞将过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当众人们答应拿出银子让他纳监进场,“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活画出士子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的自我。揭示了八股制摧残了士人的心灵,造成他们的人格扭曲与堕落。范进中举后,家里的吃穿住用都有了,这让穷惯的母亲着实不敢相信,见了范进的娘子胡氏“家常戴着银丝,穿着天青缎套,官绿的缎裙,督率着家人、媳妇、丫鬟洗碗杯著”,说道:“你们嫂嫂,姑娘们要仔细些,这都是别人家的东西,不要弄坏了!”“家人、媳妇道:‘老太太那里是别人的,都是你老人家的!’”“连我们这些人和房,都是你老人家的!”“老太太听了,把细瓷碗和银镶的杯盘,逐渐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道:‘这些都是我的了!’大笑一声,往后便跌倒,忽然痰涌上来,不省人事。”

高中语文作家介绍

先秦作家 孔子:(约公元前五五一年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后来迁到鲁国。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风气,主张有教无类。而他的学说后来发 展成为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 墨子:(约公元前四六八年至公元前三七六年),名翟,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倡兼爱 学说,《墨经》并非墨子一人所着,但书中的主要发现和言论,是由墨子提出的。《墨子》全书现存的有 五十三篇,涉及了当时几何学、力学、光学、逻辑学等方面的某些成果。 老子:生平不详。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始创人,着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 含八十一章。 孙子:生平不详。姓孙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着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古时 被称为兵经,是中国史上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约公元前三七二年至公元前二八九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曾跟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学习,继承了孔子学说。孟子曾以仁义之道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但没有成功。晚年回到家乡,与弟子 讲学论道,申述孔子学说,今传《孟子》七篇。 庄子:(约公元前三六九年至公元前二八六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早年曾在蒙作过漆园 吏,后一直隐居。他生活贫困,淡泊名利,以清静修道为务,成为继老子之后道家最重要的人物。现存《庄子》三十三篇,又名《华南真经》。 屈原:(约公元前三三九年至公元前二七八年),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的著名 爱国诗人。重要著作有《离骚》、《九章》、《天问》等赋,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屈原后来因不忍见到 国家灭亡而怀石投汩罗江自尽,端午节就是后人为纪念他而设的节日。 荀子:(约公元前三一三年至公元前二三八年),名况,尊号“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但在体系上吸收诸子之长,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针对各家提出了“性恶论”、“天命论”、“天行常有”和“人定胜天“的思想。着有《荀子》三十二篇。 韩非子:(约公元前二八零年至公元前二三三年),荀况弟子,法家代表人物,战国末期韩国人。韩非是 先秦时代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明法、行法,即主张法治。而法即是见之于文字和图标的成文法规, 为封建统治官署所掌握,而公开宣布于民众,要求他们遵守法律条例,而法的特点是客观性及公开性。现 存《韩非子》五十五篇。 汉代作家

清代作家简介

清代作家简介 (徐昭辰整理)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改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学者兼诗人。提倡“经世致用”有关民生之实际学问,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诗主性情,不贵奇巧”,诗学杜甫。著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等著作。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是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关心天下安危,以学术经世,强调诗写现实。“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其诗感情真实,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其代表作《山居杂咏》。 王夫之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明崇祯举人,曾参加抗清武装斗争,后归隐于衡阳石船山的著述终,人称船山先生。其论诗“以意为主”。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代表作《落花诗》一卷、《正落花诗》10首、《续落花诗》30首、《广落花诗》30首、《寄咏落花》10首、《落花诗体》10首、《补落花诗》9首,共99首,仿效屈原《九章》以抒写自己亡国之痛。一生著作甚丰,有《船山遗书》、《薑斋诗文集》、《薑斋诗话》等。 吴嘉纪 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明灭时27岁,亲眼看到清兵南下沿海居民遭屠杀的情景,于是绝意仕进,隐居东淘,布衣终身。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临场歌》描写淮南产盐地区的阶级压迫,对封建官吏鱼肉盐民的情况加以揭露,对广大盐民的悲惨生活表示同情。《绝句》:“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古代诗词赏析吴敬梓《小桥旅夜》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小桥旅夜 吴敬梓 客路今宵始,茅檐梦不成。 蟾光云外落,萤火水边明。 早岁艰危集,穷途涕泪横。 苍茫去乡国,无事不伤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正面点题,一个“始”字写出了内心的无限伤痛,正因为内心伤痛,即将离乡漂泊的吴敬梓躺在这小桥边的茅店里思绪万千,辗转难眠。 B.颔联写景虚实结合,将落月、萤火、夜色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这两句以景衬情,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烘托出作者悲苦的情怀。 C.后两联言事抒悲,承首联“梦不成”进一步生发,追想从前,涕泪纵横;目及当下,事事伤情。“集”字写出艰危之多,“横”字写出伤痛之深。 D.这首诗寓有深沉的忧伤哀痛,吐露了落拓者的悲苦辛酸。全诗语言简练质朴,笔力凝重,格调苍凉,颇有建安诗人慷慨悲凉的风格。 16.全诗反复抒写一个“悲”字,请联系具体诗句,概括诗中写了哪几层“悲”。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15.B项,“颔联写景虚实结合”错误。这里全是是实写视觉所见,没有虚写。16.(1)“客路今宵始”是第一层悲,作者背井离乡,深感前途渺茫、吉凶难卜。(2)“早岁艰危集”是第二层悲。诗人在家乡遭受一连串的不幸,家世衰落,不得不离开家乡。(3)“苍茫去乡国”是第三层悲,诗人辞别故土,不由得黯然神伤。 1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古代文学常识之清代篇

古代文学常识之清代篇 一、小说 (1)《红楼梦》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2)《镜花缘》 李汝珍:字松石。它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璨、带有浓厚神话色彩、浪漫幻想迷离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3)《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世氏。《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之王。 (4)《儒林外史》 吴敬梓著,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5)四大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出自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趼人著,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以主人公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闻的遭遇和见闻。描述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揭露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官场现形记》:李伯元著,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的长篇章回小说。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这里既有军机大臣、总督巡抚、提督道台,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或龌龊卑鄙或昏聩糊涂或腐败堕落,构成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孽海花》:曾朴著,初版署名为“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以状元郎金雯青(影射洪钧)与名妓傅彩云(影射赛金花)的婚姻生活故事为情节主线,将30年间重要历史事件的侧影及其相关的趣闻轶事,加以剪裁提炼,熔铸成篇。 《老残游记》:刘鹗著,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

《儒林外史》各章节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 全书简介:《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 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 描绘,使它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 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京官危素想见他,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 走山东。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送了终,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 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 书先生。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 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 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周进很受刺激。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周进所为,而辞退了周进。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 度,撞上墙去。本篇体现了文人相轻(学位高的看不起学位低的)、文人们故弄玄虚的现 象。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 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本篇体现了文人们皓首穷经追求仕途及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 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本篇体现了官绅张静斋夺人田地、打秋 风、通过陷害别人达到自己升官目的的阴险心计。 5、唐知县处理完回民的案子,有俩人来告严贡生,一个告严贡生抢夺别人的猪,一 个是严贡生强要别人的利钱,知县下令拿人。严贡生畏罪而逃。他哥哥严监生替他料理官司, 自己出钱赔偿的赔偿,打点的打点。后来,严监生的妻子王氏重病,妾巧语被扶为正房。在 举行婚庆的当天,王氏病亡。后来,严监生也病故。文章体现出了严贡生的霸道、赵氏的 心计和严监生的吝啬。 6、严监生病故。赵氏同哥哥王德王仁商议如何发送,严监生的大哥严贡生科举回来, 却不顾弟弟的死,不仅不安排丧事,反倒为了儿子的亲事去了省城。赵氏的儿子后来又病亡,王德给严贡生写信让其回来,商议立嗣的事。此时严贡生在省城接亲。因给吹打手的银子太少,吹打手不愿来,新娘因此不发轿。最后来了两个人才勉强把新娘接回来。回来的路上, 严贡生有假装发病,故意留下云片糕给船家吃,反污船家吃了救人的药,最后赖了船钱。回 到家后,声称赵氏为妾,让儿子及新娘搬到死去的大哥家的正方住,要霸占房子。赵氏告状,族长不敢管,知县判决遵从赵氏的意见。严贡生不服,告到省里,后又告到部里。体现出严贡生的吝啬、霸道、无赖行径。 7、范进去拜见恩师周进。因范进要去山东任学道,周进叮嘱范进到山东后关注荀玫 使其进学。其时荀玫已同王惠共同考中。两人遇到了算命先生陈礼,并为王惠的前途算了一卦。荀玫的母亲病故,荀玫及王惠想等殿试后在回家奔丧,因此想隐瞒亡情,不成,只得回 家。王惠同荀玫共同办完丧事后,王惠独自返回省城。体现了文人的虚伪及薄情。 8、王惠回省城后,正遇朝廷下令补南昌知府缺,于是上任。到南昌后,故意不肯接 印,直到蘧太守送了银子才正式就职。后来宁王反叛,攻下南昌,王惠降顺。后宁王兵败,

清代近代作家简介

清代近代作家简介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爱国作家,曾领导“复社”反宦官权贵,招募义兵抗清。所著《明儒学案》是我国第一部学术史专著,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的观点,体现了民主性的思想。 李渔(1611~约1680)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种植部”。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别号亭林,称亭林先生。清初思想家、学者、爱国作家。曾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和抗清起义。《复庵记》出自《亭林诗文集》。 魏禧(1624~1681)字冰叔,号裕斋,宁都(江西)人,清初散文家。《大铁椎传》选自《魏叔子文钞》。 林嗣环字起八,清初文人,官至海南副使,著有《铁厓文集》。他的《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诗自序》。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山东)人,清代文学家。他以数十年时间写成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方苞(1668~1749)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礼部右侍郎。论文提倡“义法”即言之有物有序,为桐城派创始人。散文多为经说、序跋、书信、碑传等。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说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五十五回。 彭端淑(1699~1779)字仪一,清代中叶文学家,知识广博,工诗能文。《为学》选自《白鹤堂集》,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全祖望(1705~1755)字绍衣,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宁波)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一生潜心于学术,在经学、史学、文章诸方面均有成就,尤以经史学为最,为后期浙东学派代表人物,著有《鲒埼亭集》。《梅花岭记》选自《鲒埼亭集外编》。 曹雪芹(约1715~约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祖籍丰润(河北),生地南京,清代小说家,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又名《金玉缘》的创作,全书未成,病而卒,后四十回为高鹗(è)所续,全书一百二十回,属于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曾任知县,辞官后于江宁(南京)小仓山下修筑随园定居,自号仓山居士。《祭妹文》选自他的《小仓山房文集》,还著有《随园诗话》。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继方苞、刘大櫆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须以“考据”、“辞章”为手段阐明儒家的“义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全集》,其中“雪中观日”一段,尤为后世称道。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阳湖(江苏)人,清中叶经学家、文学家,在经史、地理、音韵、训诂方面都有成就。论文《治平篇》选自《洪北江全集》,提出了人口繁衍与社会经济力量存在矛盾的问题,这是我国历史上人口论学说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创见。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