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南逢李龟年》导学案1 (2)

《江南逢李龟年》导学案1 (2)

《江南逢李龟年》导学案1 (2)
《江南逢李龟年》导学案1 (2)

《江南逢李龟年》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导读背背,理解、积累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

3、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读读背背导入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注释

①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②歧王:唐玄宗的弟弟李范,他被封为歧王。

③崔九:就是崔涤,当时担任殿中监。

④君:指李龟年,玄宗时宫廷著名乐师。

三、译文

过去在岐王府中经常和你见面,多次在崔九堂前听你唱歌。现在正是江南景色美好的时候,落花时节又和你相逢。

四、赏析

1、整体把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繁荣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十分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2、结合诗句理解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

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象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象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五、练习背诵默写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1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导学案 .doc

第七单元《统计》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众数的含义。 2、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措施: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 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五、课时划分共2课时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制作的? 【评价提升学习】 1、完成课本P105做一做和P108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正常人体温为37摄氏度) (1)该病人的体温最高是( )摄氏度,最低是( )摄氏度。 (2)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比较稳定? (3)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如何变化的?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 学 反 思 1、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The weather was splendid on that day, which I thought was rare. I still remember some people told me that in Britain there was weather and no climate. During the same day, it might snow in the morning, rain at noon, shine in the afternoon and be windy before the night falls. So I think I was lucky。 20.7.47.4.202013:0913:09:01Jul-2013:09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二〇二〇年七月四日2020年7月4日星期六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13:097.4.202013:097.4.202013:0913:09:017.4.202013:097.4.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7.4.20207.4.202013:0913:0913:09:0113:09:01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Saturday, July 4, 2020July 20Saturday, July 4, 20207/4/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1时9分1时9分4-Jul-207.4.2020 7、志气这东西是能传染的,你能感染着笼罩在你的环境中的精神。那些在你周围不断向上奋发的人的胜利,会鼓励激发你作更艰苦 的奋斗,以求达到如象他们所做的样子。20.7.420.7.420.7.4。2020年7月4日星期六二〇二〇年七月四日 8、时间是一位可爱的恋人,对你是多么的爱慕倾心,每分每秒都在叮嘱:劳动,创造!别虚度了一生! 13:0913:09:017.4.2020Saturday, July 4, 2020 亲爱的读者: 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 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 折线统计图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导学案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 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的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学习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学习重点 正确地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学习难点 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6分钟) 1.提问:折线统计图和 条形统计图有哪些异同? 2.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例2的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1.回顾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 2.观察统计图,交流从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 1.下面是某市2015年4月4日至4月10日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记录表。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再回答问题。 某市2015年4月4日至4月10日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1)这几天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答案:(1)4月8日这天温差最大,4月6日这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20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出出 生人口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 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 成一个统计图。 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 1.讨论后,全班交流,提出建议: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2.先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相互评价。迁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经验,利用图例区分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和死

余弦定理教学案

余弦定理 【教学目标】1.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 2. 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3. 运用余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问题.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余弦定理的证明方法;余弦定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正弦定理及其所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导入 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 三.讲授新课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他两边的 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 夹角的 的积的两倍. 公式表达: 2a = ;2b = ;2c = . 推论: cos A = ;cos B = ;cos C = . 定理理解:(1)与勾股定理的关系: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典型例题】 例1、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3a =,1b =,60C =?. (1)求c ; (2)求sin A . 变式训练1:在ABC ? 中,若a =5b =,30C =?,则(c = ) A B .C D 例2、已知△ABC 的三边长为3a =,4b = ,c =ABC 的最大内角. 变式训练2:有一个内角为120?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m ,1m +,2m +,则实数m 的 值为( ) A .1 B . 3 2 C .2 D . 52 例3、在△ABC 中,已知3b = ,c =,0 30B =,求边a . 变式训练3:△ABC 中,0 120A =,5c =,7a =,则sin sin B C =____________. A B C b c a

例4、在△ABC 中,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如果(a 2+b 2)sin(A -B )= (a 2-b 2)sin(A +B ),试判断该三角形的形状. 变式训练4-1: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2∶3∶4,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变式训练4-2:在△ABC 中,已知()()3a b c a b c ab +++-=,且2cos sin sin A B C ?=, 确定△ABC 的形状. 例5、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且cos cos 2B b C a c =- +. (1)求B 的大小; (2 )若b =,4a c +=,求a 的值. 变式训练5-1: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tan C =. (1)求cos C ; (2)若5 2 CB CA ?=u u u r u u u r ,且9a b +=,求c . 变式训练5-2:在△ABC 中,内角A ,B ,C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 ,b ,c ,已知c =2,C =π 3 . (1)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 ; (2)若sin B =2sin A ,求△ABC 的面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程教学设计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词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岑参(约715—770),南阳(今河南许昌附近)人,后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唐代诗人。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被后人并称为“岑高”。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二、朗读指导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单式折线统计图导学案

市实验一小陈思思 田墩中心小学何龙 市实验一小陈思思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能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和推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建立统计的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折线的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教材合理利用迁移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掌握新知。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会看折线统计图,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3.能根据需要绘制折线统计图,能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1)单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2)复式折线统计图(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单元重点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比和衔接。学习过程中,尽量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2.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导入新课。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板书课题)后,每隔0.5小时测量一次他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得到的数据见下表。 根据统计表完成折统计图。 叔叔喝啤酒液中的酒含量统 计 (1)王叔叔喝啤酒5小时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是()毫克 /100毫升。 (2)王叔叔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从喝啤酒后()小时到 ()小时增长最快。 答案:41 0.5 1 3.看图填空。 甲城2015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1)这一年中,甲城()月的月平均气温最低,()月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课。(20分钟) 1.出示教材第105页未 描点的统计图。 2.观察统计图后,思考: (1)横轴表示什么?纵 轴表示什么? (2)纵轴0~390部分为 什么这样设计? (3)课件演示2006年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 队伍数量的点的标法。 (4)教师引导学生把其 余各点在统计图上标注出 来。 (5)反馈各点的标法。 (6)引导学生用线段连 接各点。(注意线段不要超出 两点的长度) (7)根据折线统计图获 取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①你发现折线统计图有 什么特点? ②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 赛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 1.观察出示的统计 图。 2.观察统计图后思考 并回答问题。 (1)横轴表示时间,纵轴 表示参赛队伍支数。 (2)纵轴0~390部分是用 一个格表示的,但是表示 的数与上面的不同,所以 用折线表示。 (3)观察演示,并思考点 的标法。 (4)独立标点,然后同桌 之间交流。 (5)反馈自己的标法。 (6)用线段顺次连接各 点。 (7)根据统计图回答问 题。 3.以小组为单位观 察、比较,讨论交流后分 小组汇报。 相同点:都有横轴、纵轴

余弦定理复习导学案

余弦定理复习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2课时 知能目标解读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余弦定理,理解用数量积推导余弦定理的过程,并体会向量在解决三角形的度量问题时的作用. 2.了解余弦定理的几种变形公式及形式. 3.会从方程的角度来理解余弦定理的作用及适用范围,并会用余弦定理解决“已知三边求三角形的三角”及“已知两边及其夹角求三角形中其他的边和角”等问题. 4.能熟练应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点拨 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难点:处理三角形问题恰当地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 学习方法指导 一、余弦定理 1.余弦定理:在△ABC中,∠A,∠B,∠C的对边分别为a,b,c,那么有如下结论:a2=b2+c2-2bc cos A,b2=a2+c2-2ac cos B,c2=a2+b2-2ab cos C. 即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这一结论叫做余弦定理,它揭示了任意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客观规律.也是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注意: (1)在余弦定理的每一个等式中含有四个量,利用方程的思想,可以知三求一. (2)余弦定理也为求三角形的有关量(如面积,外接圆,内切圆等)提供了工具,它可以用来判定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有关等式,在一定程度上,它比正弦定理的应用更加广泛. 2.关于公式的变形:将余弦定理稍加变形,可以得到另外的形式,我们称为余弦定理的推论.掌握这些表达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余弦定理. cos A= bc a c b 2 2 2 2- + ,cos B= ac b c a 2 2 2 2- + ,cos C= ab c b a 2 2 2 2- + . 由上述变形,结合余弦函数的性质,可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如果小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为钝角,如果大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第三边所对的角为锐角.从这一点说,余弦定理可以看作勾股定理的推广,而勾股定理则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二、余弦定理的证明 教材中给出了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的方法,是平面向量知识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另外,对余弦定理的证明,还可以应用解析法、几何法等方法证明. 证明:方法1:(解析法)如图所示,以A为原点,△ABC的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部编版】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2、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体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3、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悟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教材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学会欣赏。 【教材难点】通过诵读,体会诗情,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与感悟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小学时候,同学们学过杜甫的哪些诗作,能回忆起来吗?(学生回忆,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杜甫的诗作《江南逢李龟年》。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艺术地反映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2、李龟年 李龟年,唐时乐工,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为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和李彭年、李鹤年兄弟创作的《渭川曲》特别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几曲,常令听者泫然而泣。李龟年作为梨园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宠,与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征人去日殷勤嘱,归燕来时数附书。"表达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龟年又苏醒过来,最终郁郁而死。 3、岐王与崔九 岐王,岐王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被封为岐王。

余弦定理导学案

课题:必修5第二章1、2余弦定理 学习目标: 1.掌握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探索推导的多种方法; 2.能够利用余弦定理解决斜三角形的计算等相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正弦定理:在任一个三角形中,和比相等, 即:(R为△ABC外接圆半径) 2正弦定理的应用:从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已知,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已知,求另一边的对角,进而可求其它的边和角(注意解的情况)3.已知:在三角形ABC中b=8.c=3.A=600能求a吗?(用勾股定理来证明) 二、自主探究: [问题]: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 已知:在三角形ABC中,AB=c,AC=b和A求a 阅读教材,探索讨论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用向量来证明)余弦定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1.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来推导余弦定理吗? 2、余弦定理与勾股定理有怎样的关系? 3、观察余弦定理及其推论,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解决哪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试试: (1)△ABC中,33 a=,2 c=,150 B=o,求b. (2)△ABC中,2 a=,2 b=,31 c=+,求A. 三、展示点评 例1.在△ABC中,已知3 a=,2 b=,45 B=o,求,A C和c. 【思路探究】 例2.在ΔABC中,已知a=7,b=3,c=5,求最大角和sinC。. 【思路探究】 四、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 五、课后作业 .在△ABC中,已知(a+b+c)(a+b-c)=3ab,且2cosAsinB=sinC,判断△ABC的形状。

江南逢李龟年(教案)

课堂导入(认识杜甫) 提问:咱们先来看看这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作者是谁? 答:杜甫 那你对杜甫有多少了解呢? 好,看来之前掌握的还不错,咱们来看看杜甫的名片。这些知识点还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记清楚 那杜甫还有一个比他大11岁的好朋友,也可以说是杜甫的偶像,你知道是谁吗? 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他们两个被合称为“大李杜”。(补充拓展:“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又因为杜甫的诗常常写的是与历史有关的,忧国忧民的事,所以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 这就是杜甫的简介。 那你又知道杜甫这一生经历了什么吗?好,现在呢是故事时间,来听听老师讲讲杜甫的故事。 杜甫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志存高远,19岁的时候咱们还在象牙塔里学习呢,杜甫就立志要进入仕途。可是他偏偏生不逢时,他的那个时代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他总是郁郁不得志。唐玄宗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皇帝落荒而逃,杜甫也不得不流离他乡。终于挨到了唐肃宗继位,他才终于得到重用,结果好景不长,他因为有一次惹怒了皇上,皇上一气之下又罢了他的官。杜甫又一次被贬,漂泊他乡,最终死在回乡的路上。 总之,如果要给他画个生命线,那么他就是波浪线,一生都充满波折,但是他始终心怀百姓和国家,是非常有爱国心的。 板书:波浪线 好,咱们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接下来咱们就结合杜甫的身世背景,来学习他的这篇古诗《江南逢李龟年》。我们先来听一个名家范读,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音、节奏和断句。 出示范读视频 请学生朗读 读的很好,读音和节奏感都很准确,那一首诗不仅有节奏,还有感情,咱们一起去体会下作者的感情吧。223断句和节奏 我们看题目《江南逢李龟年》也就是说杜甫在江南遇到了李龟年,那李龟年是谁呢? 为什么看到李龟年要写一首诗抒发自己的感慨呢。 说到这里,老师又要讲一个故事了。 我们前面讲到杜甫的经历,他一直漂泊他乡,居住在江南地区,日子过的很清苦,每天吃不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导学案

《折线统计图》导学案班级姓名 主备教师:孙玲审核: 薛玉红马宗武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用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数据。 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3.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能对折线统计图中显示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三、自学提纲: 复习巩固-——条形统计图(阅读教材104页) 1、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2、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可以看出 (一)自主探究——比较异同(阅读教材104、105页)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统计图,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2、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不同点以及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提示:从点和线两方面思考。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3、总结: 相同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表示不同点: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通过点的高低看出,还能通过线的起伏看出数量的,并从这些变化中发现数量的。 4、我是“小医生” ①你能从图中读懂什么? ②这里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③如果你是医生,看到这份体 温报告你会说什么?怎么 看出来的? (二)自主探究——绘制折线统计图 1、完成教材105页做一做,思考绘制折线统计图时()——()——() 2、填一填: ①陈东从()岁到()岁时长得最快,长了()厘米。 ②陈东身高115厘米时是()岁。 ③陈东11岁时的身高可能是()厘米? ④陈东会一直这样长下去吗? (三)练一练: 完成教材108页的1题和教材109页的第4题。

7.2复式折线统计图导学案

育英小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下册导学案班级:姓名: 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2、我能.在统计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实践操作,以及整理和分析数据等能力。 3、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时,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难点: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彩笔。 学习过程: 课前(独学) 一、复习 红星书店一周售书情况统计表 1、根据上表制成折线统计图

2、哪天售书数量最多?售出多少本? 3、从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 4、如果你是店主,你准备哪天打折出售最好? 二、预习教材126-127页。 三、我的小问题: 课中 一、检查课前学习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自学教材126-127页 ①从表中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②怎样才能更方便的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怎样才能更方便的比较? 汇报交流,得出结论: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到一起。 独立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组内对比,提出修改意见并修改。 3、观察思考: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4、简单分析,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中国和美国分别在哪一届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2)哪一届奥运会金牌数量相差最少?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奥运会上的表现。(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完成128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6、总结提升 三、过关检测 1、选一选:我们在制图时要根据需要做出选择: (1)()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2)()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的情况。 A.条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余弦定理学案

余弦定理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第一章 解三角形 第二节 余弦定理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 2.应用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3.利用余弦定理进行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转换. 二、【知识梳理】 1.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_____等于其他两边__________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形式一: a 2= , b 2= , c 2= . 形式二: cos A = ,cos B = ,cos C = . 2. 在ABC ?中,根据余弦定理: (1)如果22a b +=2c ,则∠C 为____角; (2)如果22a b +>2c ,则∠C 为____角; (3)如果22a b +<2c ,则∠C 为____角. 三、【典例剖析】 (一)已知两边及一角解三角形 例1:(1)在△ABC 中,(1)已知b =3,c =1,A=60°,求a ; (2)已知b =3,c B=30°,求a 变式练习:在△ABC 中,已知a =2,b =3,C=60°,试证明此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二)、已知三边或三边关系解三角形。 例2、(1)、在△ABC 中,如果sinA :sinB :sinC=2:3:4,那么cosC 等于________ (2)、已知a =7,b =c 变式训练:1.在△ABC 中,已知a =7,b =10,c =6,求最大内角的余弦值. 2. 在△ABC 中,已知a =8,b =7,C =60°,求c 及S △ABC . 3.已知△ABC 中,a ,b ,B =45°,求c 及S △ABC .

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

《江南逢李龟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2、理解“落花”意象,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作者之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久别重逢,本是一件非常令人欢喜的事情,可是有位诗人,他在经历了时代的兴衰后,遇见故有,内心却无比悲戚。那么,这位诗人是谁呢?就是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今天我们一起读《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一起体会这种独特的情感。 (二)指导学习 师:杜甫对同学们来说已经很熟悉了,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他的简况。 生(全体):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作“史诗”,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要同学们一起先朗读全诗。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安史之乱繁荣的唐王朝是家不将家,国不将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杜甫和李龟年都逃难流落到今湖南长沙一带并在此相遇,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师:我们先看诗的题目《江南逢李龟年》,大家看注释,这里的“江南”是指现在湖南长沙一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水乡的“江南”,“李龟年”是唐朝著名的歌手,经常到皇宫贵族演出。 首先,我们来理清诗歌的大意,那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阐述这首诗? 生1: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你重逢。 师:好,理清这首诗的大意,那老师现在问一个问题,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从全诗来看有什么作用? 生2:是诗人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时期两个有名的文艺名流聚集之地。而今,这已经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只能在回忆中重温当年的美好时光。这番对往昔的追忆,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为下文做铺垫。 师:我们接着往后边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正是”一词把我们从过往的回忆里边瞬间拽到现实当中。那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_单式折线统计图导学案

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二、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理解众数的含义。 2、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四、教学措施: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应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五、课时划分共2课时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是: (1)根据统计资料(整理数据)。 (2)先画横轴,后画(纵轴),纵、横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 (3)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展示引导学习】 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制作的? 【评价提升学习】 1、完成课本P105做一做和P108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正常人体温为37摄氏度) (1)该病人的体温高是( )摄氏度最低是( )摄氏度。 (2)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比较稳定? (3)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如何变化的? 学案整理: 本节课我学会了: 还有疑惑的问题是: 教 学 反 思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6页—107页的例2和练习二十六。例2是在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在对比两组数据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个单式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二)核心能力 运用迁移的学习方法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统计思想,发展数据观念及进行合情推测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结合“霾”的生活情景,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掌握绘制方法。 2.在对比、分析、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活动中,能进行简单地分析和预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统计思想,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合情推测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经历数据的读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五)学习难点 尝试读取数据背后的信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统计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复式折线统计图》名师教学课件、学习单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课前复习 作业单一:请根据过去24小时A城和B城的空气质量(AQI)指数统计表。从中任选其一,制作一幅折线统计图。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读取数据 师:最近天气真是阳光明媚啊,有些日子不见那个家伙了,知道老师说的谁吗?(霾)关于霾你都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如:霾是指原因不明的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很小,肉眼是看不到的,以及霾的危害等。 师:嗯,别看“霾”的个头儿小,但是对人类的危害可不小!(课件出示霾的相关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与“霾”有关的数学问题。课前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组数据,课件出示统计表: 过去24小时A城和B城的空气质量(AQI)指数统计表 学生读统计表,并解释表中的微克,感受微克/立方米。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板书:数据)要想对这些数据有感觉的话,可以把这个统计表制成统计图。 生汇报课前制作的统计图,并生生评价。 师:再读一读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说一说你又读出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会分别知道A或B城市过去24小时空气质量的数据以及其变化趋势)并且试着说一说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数量多少、变化趋势、直观等)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课后古诗——《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重难点: 1、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2、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峨眉山月歌》 (一)、导入: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做。) (二)、检查预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三)、新课讲授: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左右),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他把峨眉山月作为歌咏对象,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和对故人的思念。 (2)了解诗意 ①齐读课文,教师点评,再度 ②自读课文,并说说本诗大意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诗人乘船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3)想意境,悟诗情 ①教师引导: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②分步引导: 问: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答: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补充:“月”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涵义 ③总体概括疏通: 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④诗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⑤主旨

正余弦定理学案

1.1 .1 正弦定理 1.初中我们学过解直角三角形,回忆一下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边: ; 角: 边角关系: 即: 2.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 ,即 3.正弦定理的变形: (1) (2) (3) 4.正弦定理的作用: ① ; ② 。 5.解三角形: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 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6.三角形面积公式为: 课堂互动 一、已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 例1:已知⊿ABC 中,c=10,A=45°C=30°求b,?S ; 二、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 例2:C B b a A c ABC ,,2,45,60和求中,===? 探究:解的情况 (1)⊿ABC 中,∵π<

(1)a=5,b=4,A=120°,求B ( 解);(2)a=5,b=4,A=90°,求B ( 解) (3)a=5,b= 3 3 10,A=60°,求B ( );(4)a=20,b=28,A=40°,求B ( 解) 学后反思: 课堂检测 1.已知⊿ABC 中,a=100,c=350,A=45°,求C 2.⊿ABC 中, 已知a=4,b=24,B=45°,求A 3.⊿ABC 中,() 132,60,45+=?=?=a C B ,求⊿ABC 的面积S 及边b (不要近似计算) 4.求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 5.已知b=12,A=30°B=120°,求?S 6.已知?ABC 中,sin :sin :sin 1:2:3A B C =,求::a b c 7.(2010湖北理)在中,a=15,b=10,A=60°,则为 A - B C - D 8.已知?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1.1 .2 余弦定理 1.正余弦定理: 2.正弦定理的变形: (1) (2) (3) 3.三角形面积公式为: 4.余弦定理 : ? ? ? 5.对公式的认识: (1) 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主要作用:(1) ;(2) 6.三角形形状的判定: (1)若A 为直角,则 (2)若A 为锐角,则 (3)若A 为钝角,则 课堂互动 一、已知两边及夹角解三角形 ABC ?cos B 3 3 33B b A a A sin sin .= B b A a B cos cos .= A b B a C sin sin .= A b B a D cos cos .=

(精心整理)江南逢李龟年 教案

江南逢李龟年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2、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回顾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杜甫的诗,因此他们对杜甫并不陌生,这样,为学习这首诗就有了一定的铺垫,增进亲切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的大意及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同学们,相信你们都有自己的偶像吧?假如有一天,你在街上看到自己的偶像时你会是什么反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在遇到他曾经喜欢的艺人时是什么情况?我们一起来学习《江南逢李龟年》 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要同学们一起先朗读全诗。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经过安史之乱繁荣的唐王朝是家不将家,国不将国,在风雨中摇摇欲坠,杜甫和李龟年都逃难流落到今湖南长沙一带并在此相遇,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初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大意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相逢,李龟年是谁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注释,与李龟年的相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李是唐时著名乐师,杜甫在岐王家里和崔九家里经常能见到他) 因此,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说的就是杜甫与李龟年常见面的场景。 那么,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年杜甫与李龟年见面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呢?(歌舞升平的场景)哪个词能看出这一点?(寻常)

“寻常”一词说明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的这种聚会娱乐是非常普通的,非常常见的。因此大家才会把这种快乐看作是平常事,如今呢?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现在杜甫和李龟年相逢的场景与先前二人相逢的场景,人事的变迁原本他们都在一起回忆和感慨当年的繁盛景象,而今的凋零落魄。 但诗人的情感并没有如洪水一样宣泄出来,而是很好地克制住了。不再提悲伤的事,只看眼前的美景吧,关注当下吧。这正是诗人情感内含的一种表现。使得心境大不相同了。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重点内容 师:我们先看诗的题目《江南逢李龟年》,大家看注释,这里的“江南”是指现在湖南长沙一带,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江南水乡的“江南”,“李龟年”是唐朝著名的歌手,经常到皇宫贵族演出。 首先,我们来理清诗歌的大意,那位同学愿意用自己的话来给我们阐述这首诗? 生: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你演出,在崔九堂前也几次听到你的歌声。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绝好之际,在这落花的时节又与你重逢。 师:好,理清这首诗的大意,那老师现在问一个问题,这首诗的前两句写了什么,从全诗来看有什么作用? 生:是诗人对当年与李龟年交往情景的回忆。“岐王宅里”“崔九堂前”是开元盛世时期两个有名的文艺名流聚集之地。而今,这已经成为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只能在回忆中重温当年的美好时光。这番对往昔的追忆,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深深眷恋和怀念。为下文做铺垫。 师:我们接着往后边看,“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正是”一词把我们从过往的回忆里边瞬间拽到现实当中。那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生:如今正是江南大好风光之时,置身其中,原本应该流连于美景之中,但现在看到的却是凋零的落花。 师:大家想一下为什么在这春光大好之际诗人的眼里只有凋零的落花? 生:那是因为诗人想到时世凋敝之丧乱,艺人之颠沛流离,人生之凄凉飘零。 师:诗的后边本是写景,但“身世之感,时代之痛”无不尽显于“落花时节”之中。这里的“落花时节”哀景衬出悲情。诗人借“落花”之景抒发了诗人对世事无常,人生多变,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只是叙事写景,无一字议论抒情,却是意在言外,饱含万端感慨。开头自然,结尾余味无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给人留下了深远的想象空间,让人觉得余味无穷。它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繁华的怀念和国破家亡之后的无尽忧伤。 四、课堂小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