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973项目申请成功标书-数字化制造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请成功标书-数字化制造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请成功标书-数字化制造基础研究
973项目申请成功标书-数字化制造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数字化制造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丁汉华中科技大学起止年限:2005-12-1

依托部门: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厅

一、研究内容

数字化制造已成为推动21世纪制造业向前发展的主流,其重要特征表现在:制造装备的自律性和自适应性;制造过程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制造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制造信息的可重用性。结合国家制造业的重大需求和数字化制造的发展趋势,本项目以制造装备高精度数字化控制及大惯量大行程高精度同步控制、制造过程的物理场多尺度数字仿真、复杂曲面数字化精密加工、多源多工序制造质量控制、制造执行过程决策与优化等数字化制造关键共性技术为突破口,本项目围绕下列三个重要科学问题展开研究:

科学问题之一:数字制造装备的动态行为与性能演变规律

在能源、运载、国防等领域,需要制造大型、薄壁、复杂、难加工材料的精密零件,对制造装备的精度、效率、可靠性等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加工直径8米、重达100吨舰船用螺旋桨的大型车铣复合加工机床,结构非常复杂(要求七轴五联动),行程范围高达10米,加工精度高。又如我国目前用于航空、航天、国防等行业锻造大型构件的3万吨模锻水压机,其活动横梁自重2100吨,行程1830毫米,要求全行程位移误差小于0.13毫米。在高速、高加速度、大载荷、大位移等非常规工况下,摩擦、振动、冲击、变形、结构间隙等非线性因素将直接影响装备的动力学行为,使装备的性能发生变化,对现有的控制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分别以高性能数控机床和巨型精密模锻水压机两类典型数字制造装备为对象,研究数字制造装备在复杂工况和运行状态下的动态行为和性能演变规律,为设计新型数字装备和数控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高速数控机床动态行为演变及其高精度控制

随着高性能数控机床精度、效率越来越高,高速、高加速度和变加速度成为数控机床动态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机床的力学特性(如结构、间隙、动静刚度、摩擦特性、振动、噪声、非线性时变载荷等)、热学特性(如热变形、热稳定性等)、以及力、热耦合特性对机床的加工质量和效率产生显著影响。为自主开发高速、高精、高效的新一代数控机床,研究数控机床的力、热耦合特性及其对机床动态行为和加工性能的影响机理和演变规律,实现高速、高加速度和变加速度加工条件下的智能控制和加工精度强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数控机床多轴力、热耦合特性分析及数字建模;

?数控机床动态性能对加工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及其敏感性分析;

?数控机床的智能控制与加工精度强化;

?多轴高性能数控机床的示范应用。

2) 巨型成形装备的力流传递特征及高精度制造界面形成

在巨大载荷作用下,巨型成形装备复杂结构的接触非线性、超静定、连接与运动副间隙等因素产生载荷奇异传递和巨大的附加内力,直接影响大型构件制造精度。大惯量大行程快速运动可能引起超调振荡,在巨大流量的液压机械系统中产生冲击,降低运动的动态精度。上述两种现象均会导致装备工作能力的下降。为了提高装备实际工作能力,实现高精度巨型塑性成形的制造。需要开展如下研究:

?巨型成形装备的力流传递规律与偏载奇异效应;

?大惯量大行程运动的动态精度形成原理;

?巨型成形装备制造界面的位置、形态与界面力场模型;

?巨型成形装备高效、高可靠、高精度运行的数字化实现。

科学问题之二:制造过程的物理场影响机理及其数字化描述

在制造过程中,伴随着零件材料组织的演变和形状的生成,力、热、流体等物理场的作用成为影响零件制造精度、效率和性能的主要因素。对制造过程进行多学科、多尺度模拟与仿真,揭示制造过程的本质属性,实现制造过程优化控制,是确保零件高效、高精、高质创成的关键。制造过程中的物理场作用具有非线性耦合、多尺度效应、强时空变化等特点,其作用机理十分复杂。需要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制造过程的物理场作用机理及其数字化描述、零件性能的定量预测。本项目研究加工制造过程和成形制造过程中的物理场复合作用机理以及复杂曲面精密加工的新原理和新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数字制造过程物理行为建模与精度创成原理

在零件的制造过程中,由切削力、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诱导的发热、变形等物理现象成为高精度创成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揭示制造过程中物理场的复合作用,预测其行为的时空效应,并通过对工艺参数的优化,把对物理场作用的定性认识转化为对其行为的定量控制,实现复杂零件高精度加工制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加工制造中物理场复合作用机理及其数字仿真;

?物理约束、几何约束与零件性能约束相容性分析;

?加工制造过程的工艺优化与精度保证;

?高精度零件制造的数字化仿真平台。

2) 高性能复杂曲面数字化精密加工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我国能源、运载、国防等领域重大工程急需的某些关键零部件,其制造不仅要保证几何精度,更要满足特定的物理性能。例如主动导引防空导弹天线罩,必须通过逐点去除加工才能确保任意点的电厚度要求,这就对现有的加工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实现复杂曲面的高效精密加工,获得高物理性能和高几何精度复杂曲面零件,需要研究复杂曲面多源约束与曲面参量的非线性耦合模型和加工过程物理场复合作用机理,创建性能驱动的复杂曲面生成新原理。主要研究内容有:?基于零件物理性能与几何特征映射关系的复杂曲面生成方法;

?复杂曲面多源离散信息的结构化方法与误差消减;

?面形随机复杂曲面零件的逐点精确可控去除加工新方法;

?高性能高精度局部共轭曲面生成与制造过程精确控制。

3) 先进成形制造过程的多尺度数字仿真与优化

建模与仿真是数字化成形制造的核心技术。成形制造过程的数字模拟技术正在向多学科、多尺度、多物理场方向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公认的制造及材料科学的重要前沿领域。能源、运载、国防及装备制造业的一些关键零部件需要采用先进的成形制造工艺,其成形质量与使用性能取决于制造过程的温度场、流场、应力应变场和微观组织场的共同作用。针对典型的先进成形制造方法,研究零件成形制造过程中多尺度多学科的数字化建模仿真理论与方法,揭示物理场耦合作用下材料的组织演变规律及其与性能的关系,提出零件成形制造质量、组织、性

能和使用寿命的预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精确铸造成形过程多尺度物理/数学建模与仿真;

?精确成形铸件的组织、性能与疲劳寿命预测;

?精密模锻流变成形本构规律及模锻载荷预测建模;

?高性能复杂构件塑性成形组织性能预测建模与仿真。

科学问题之三:数字制造系统的信息作用规律与决策机制

制造系统集中汇聚了制造装备、零件、制造工艺以及执行过程等多方面的信息.提高制造系统的信息获取、处理与融合能力,尤其是通过复杂制造信息的融合及不确定信息处理提高制造信息可用性,已成为在系统的层次上确保高效、高可靠、高精度产品制造的关键。研究加工质量与过程信息的获取、表达、传递、融合、演化和利用,揭示制造信息的基本性质(如定量、度量、价值、分类和评价等)和作用规律,建立制造系统复杂信息尤其是非常规信息的处理与利用机制,对于实现产品加工质量主动预测、制造误差在线补偿和制造过程优化决策均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数字化加工多源多工序质量的综合评估与优化控制

多源多工序质量的综合评估是实现工序驱动的质量控制的前提,也是提高精密复杂零件加工合格率,获得高精度、高可靠性零件制造的一个重要途径。提取多源多工序质量的特征信息,建立工件类、工序流、装备群工况等数字化制造质量特征的全息分析与计算模型,揭示工序质量信息的产生、表达、传递与聚类规律,提供加工过程的质量缺陷预示与消减的共性技术与方法,是确保与工序密切相关的制造装备群在“精确质量控制”模式下运行的关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字化加工的多源多工序质量信息的定性分析和度量指标;

?加工过程的工况监测、预示及服役性能评价;

?工序驱动的零件加工质量优化控制;

?复杂精密零件数字化加工质量的综合评估与控制平台。

2) 数字制造系统的复杂信息处理及执行过程决策

实现高效稳定制造必须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制造执行过程进行正确决策。随着制造装备与工艺过程的数字化,综合利用制造信息进行系统分析与决策成为可能。其难点在于制造系统中多源信息的交互关系复杂,处于动态演变之中,并受大量非常规信息的影响。因此,在多源制造信息融合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信息关联分析和非常规信息处理等手段,通过优化配置实现数字制造系统的可适应性,通过效能评价与参数优化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通过对制造执行过程进行正确决策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数字制造系统的信息关联分析及优化配置;

?多工件复杂制造过程效能评价与参数优化;

?非常规信息条件下制造执行过程决策;

高效制造执行技术及数字仿真平台。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先进制造技术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发展趋势,针对能源、

运载、国防等领域的复杂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制造面临的难题,揭示制造装备、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中物理现象的动态规律及作用机理;突破数字装备的精密运行控制、制造过程的物理场复合仿真、制造质量综合评估与制造执行过程决策等一批关键技术;创立复杂零件精密制造的若干新原理与新工艺;建立数字化制造的基础理论, 实现基于科学的制造。通过本项目研究,提升我国高端数字装备及其关键零件的独立制造能力,提供国家急需的大型复杂零部件制造的核心技术,并培养一批从事数字化制造科学研究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

五年预期目标:

在理论研究方面:

解决高性能制造装备和大型复杂零件精密制造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实现高精度、高效率和高可靠的数字化制造提供理论基础,跻身于国际制造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

?揭示高性能数字制造装备的动态特性、性能演化和行为响应规律,建立分布式、非线性、时变载荷作用下的精度创成理论;

?揭示物理场复合作用下零件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演变规律,提出零件制造过程多尺度、多学科数字化建模仿真理论与方法,实现工艺参数的优

化和对零件制造质量、微观组织、性能、使用寿命的定量预测;

?揭示数字制造系统的信息关联关系与演化规律,实现多源多工序加工质量综合评估及复杂信息环境下的制造执行过程决策,建立制造系统的高

可靠性高效运行机制。

在技术应用方面:

通过本项目研究,在若干关键技术上取得源头创新成果,提升我国数字制造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水平。

?突破高性能数控系统自主创新开发的技术难点,建立七轴五联动高性能数控机床的应用验证平台,使直径8米大型舰船用螺旋桨的加工达到特

高精度S级;

?突破巨型模锻装备的高精度同步控制技术,使同步动态精度达到0.5‰;

?突破下一代大型运载火箭共底构件、导弹天线罩等复杂曲面高效精密加工的技术关键, 使复杂零件加工精度达到1~2微米;

?构建先进制造过程的多尺度多学科模拟仿真平台,多源多工序加工质量控制与执行过程决策平台,实现零部件的高效制造与性能定量预测。

本项目研究过程中,拟发表SCI收录的论文200篇以上,其中国际著名刊物论文100篇以上,获得专利20~30项;形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数字化制造研究队伍,争取1个国家创新团队;涌现出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包括站在国际前沿的学术带头人1~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培养博士生、硕士生150人。

三、研究方案

(1)学术思路

如图1所示,结合国家对制造技术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围绕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基础研究,在数字化制造的共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为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数字化制造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平台。

图1 项目整体学术思路

(2)技术途径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是:针对国家制造业的重大需求,从重大基础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和巨型模锻装备等)和高性能机械构件制造的关键技术中提炼出共性科学问题,分别从制造装备、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三方面进行研究。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相结合,建立数字化制造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平台。

在制造装备研究方面,研究物理场复合作用(包括温度场、应力场/应变场、电磁场等)对装备性能的综合影响规律,分析高速加工中的非线性、时变载荷等因素对加工精度和效率的影响;在制造过程研究方面,通过数字化建模、仿真、优化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途径,实现制造质量的预测和控制;在制造系统研究方面,综合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多源信息的作用规律,揭示多工序加工工况、装备群服役性能与工件质量特征信息间的关联关系,建立复杂信息环境下的制造执行过程决策理论,实现高效数字化制造。

(3)特色与创新

建立数字制造的基础理论体系,使制造从部分定量、部分经验、定性化逐步转向全面数字定量化,实现基于科学的制造,并在关键技术上取得源头创新成果。

a) 基于科学的制造:数字化制造将依靠经验的制造转变为基于科学的

制造。本项目将在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基础上,建立数字化制造的理论基础,促进制造科学的发展。

b) 制造技术的突破:(1)提供能源、运载、国防等领域有重大需求的精

密、复杂构件的数字化加工关键技术;(2)提供高精密数控机床和大

重大关键基

础制造装备

高精度、高

可靠控制

大型装备关键零部件精

密制造 制造过程的定量分析与预测 制造技术需求 制造科学 物理学 力学 数学 材料科学 信息科学 计算科学

理论源泉

高性能数控机床行为响应与精度强化

大惯量大行程高精度运动控制

物理场复合作用与建模

多尺度数字仿真与优化

高性能复杂曲面精密加工

数字化加工质量控制与优化

制造信息处理与执行过程决策

关键科学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 源头创新成果 数字制造装备的动态行为与性能演变规律

制造过程的物理场影响机理及其数

数字制造系统的信息作用规律与决策机制

高性能数控机床应用示范 巨型成型装备数字化实现

制造过程多尺度、多学科数字仿真平台

复杂曲面数字化精密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

型模锻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技术;(3)突破2级精度精密螺旋锥齿轮批

量加工中的关键技术;(4)提高制造系统多源信息处理和多参数高效

控制的能力。

研究方法的创新点:

?高端数控机床的多轴运动方程和力热耦合方程的正向求解及逆问题求解,建立高速、高精度多轴运动控制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通过多体接触的力-变形耦合建模和大型超静定结构中的力流传递分析,建立制造界面微分变形的力学和运动学反演模型,实现重载成形装备的

精密运行控制;

?建立形位空间和旋量空间中的分析、推理和综合理论,实现测量、建模、操作、加工的一体化;

?基于物理性能和几何量关联约束的复杂曲面逐点精确去除加工方法;

?多源多工序工况监测、预示及性能预测相结合的质量综合评估与优化控制。

(4)可行性分析

由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及能源、运载和国防工业的巨大需求,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专题三“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建议将“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及基础制造装备”列为重大专项,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

本项目组成员在计算制造、数控技术以及先进成形制造的研究过程中,对项目部分研究内容进行了前期探索,并在数字制造装备的控制、制造过程数字建模与仿真、复杂曲面数字化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可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取得理论或方法上的突破。前期研究的大型构件模锻水压机、华中I型开放式数控系统、大型功能曲面特种加工机床等软硬件系统,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

六个申请单位在制造领域和相关学科都有很强的研究力量和很好的研究基础,拥有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塑性成形模拟及模具国家重点实验室,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为本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支撑。在科技部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和面上项目的资助下,已开展了有关先进制造技术的先期研究,为本项目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本项目有一支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优秀中青年骨干组成的稳定的学术梯队,为本项目的完成提供了人才保障。

(5)组织方式

本项目集中了国内六所优势研究单位的多个强有力的学术群体,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在发挥各自专长的同时将定期组织学术交流,避免分散、孤立和重复研究;将与国际同行加强交流、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保证研究工作的前沿性。

(6)课题设置

围绕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将项目研究内容分为制造装备、制造过程、制造系统三类七个课题,如图2所示。针对第一个科学问题,设置课题一和课题二,分别以高性能数控机床和巨型塑性成形装备两类典型数字制造装备为研究对象,揭示数字制造装备在复杂工况下的动态行为及性能演变规律,建立非线性、时变载

荷作用下的精度创成理论。针对第二个科学问题,设置三个课题,分别从加工和成形两个方面揭示制造过程中物理场作用机理,建立高性能复杂曲面零件的数字化精密制造理论以及相应的加工新原理和新工艺。针对第三个科学问题,设置课题六和课题七,分别从质量控制及高效制造两个方面,研究数字制造系统信息作用机理,建立多源多工序制造质量综合评估及优化控制理论,建立复杂信息环境下执行过程的决策机制。通过上述七个课题的研究,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源头创新成果,形成数字化制造理论体系,并创建关键技术平台,为能源、运载、国防等领域高精度复杂零部件的数字化制造提供新原理和新方法。

图2 课题设置思路

课题1:高速数控机床动态行为演变及其高精度控制

研究目标:揭示高性能数控机床在高速、高加速度情况下的力、热耦合特性及其行为响应规律;探索高性能数控机床非线性时变动态特性对加工质量和效率的影响机理与敏感性,建立加工性能的演变模型;提出基于行为响应规律的智能控制方法,实现加工精度强化。为高性能数控机床的自主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研究内容:

(1)数控机床多轴力、热耦合特性分析及数字建模

在高速、高加速度情况下,分析多轴运动单元的动力学特性、热稳定性及其非线性耦合效应(考虑结构、间隙、动/静刚度、摩擦特性等因素),并建立其数字模型;研究复杂工况激励的行为响应规律。

(2)数控机床动态性能对加工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及其敏感性分析

研究数控机床动态性能参数的提取方法,分析其时变特性对加工质量和效率的综

数字化制造新方法与新原理

合影响及敏感性,建立数控机床加工性能演变模型,提出数控机床加工性能的动态评价方法。

(3)数控机床的智能控制与加工精度强化

研究数控机床复杂工况的在线辩识;研究基于行为响应规律和性能演变的智能控制方法;研究数控机床服役期内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和主动维护策略;研究高速、高加速度多轴加工的误差传递模型,提出数控加工精度强化策略和方法。

(4)多轴高性能数控机床的示范应用

基于数控机床的力、热耦合特性、加工性能演变机理和智能控制等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在大型高性能多轴联动复合加工制造装备上进行示范应用,包括物理量检测、特征提取、状态/工况检测、性能参数辩识、智能控制、主动维护等功能环节,实现复杂工况下的加工精度强化。

经费比例:16.15%

承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课题负责人:李斌教授、孟光教授

学术骨干:彭芳瑜、吴波、毛宽民、朱平、胡友民、黄禹、轩建平、赵玫、唐小琦、叶伯生、师汉民、杨叔子、李鸿光

课题2:巨型成形装备的力流传递特征及高精度制造界面形成

研究目标:针对巨型成形装备结构特点和高性能大构件塑性加工的均匀连续能场要求,揭示复杂超静定结构中载荷传递与变化规律,分析模锻装备运行过程中奇异力学行为,研究复杂构件多维形变在制造界面的集聚效应,建立大惯量、大变载精确运行的数字模型,为巨型成形装备的数字化高性能可靠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

(1)巨型成形装备的力流传递规律与偏载奇异效应

分析巨型成形装备中复杂大型超静定结构的几何非线性、接触非线性、工件大变形等特点,揭示多元驱动、多体并联结构中的非线性分载规律、力流在叠层结构中的扩散传递规律;研究偏载产生的机制,揭示有效载荷与无效内耗(偏载奇异效应)的作用规律;研究复杂组合结构的内力场产生机理及其对局部应力畸变的影响。

(2)大惯量大行程运动的动态精度形成原理

分析大惯量、大变载机械系统与多元并联大流量液压系统动力传递耦合关系;分析运动副间隙、附加约束、碰撞等对系统瞬态位置的扰动;建立其多体动力学模型、机械-液压动态控制模型;提出多元驱动、大惯量、大行程运动的动态精度形成原理。

(3)巨型成形装备制造界面的位置、形态与界面力场模型

研究时变负载条件下成形装备拉、压、弯、扭、剪等多维、多元复杂应力状态与

变形在结构中的复合及其对制造界面空间位置的集聚效应和对制造界面外力分布的影响,建立巨型成形装备制造界面的位置、形态与界面力场模型。

(4)巨型成形装备高效、高可靠、高精度运行的数字化实现

研究巨型成形装备非线性力学模型及其在高度异构特性下的数字描述。建立制造界面位置、形态与力场分布间的映射关系,提出逆问题求解方法,制定运动控制策略,实现巨型成形装备的奇异力学行为数字化预测与高精度运行控制。

经费比例:9.5%

承担单位:中南大学

课题负责人:黄明辉教授

学术骨干:刘少军、李涵雄、王艾伦、蒋炳炎、夏建芳、周英、刘德福、帅词俊

课题3:数字制造过程物理行为建模与精度创成原理

研究目标:揭示数字制造过程中的物理场复合作用机理及其对零件质量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物理约束、几何约束与产品性能约束的相容性条件,提出相容性约束条件下加工制造工艺的优化方法,为复杂零件高精度创成提供理论基础及数字化平台。

研究内容:

(1)加工制造中物理场复合作用机理及其数字仿真

研究切削力、应力-应变及温度场的复合作用机理及其与零件质量之间的映射规律,分析零件表面的三维形貌生成机理,建立零件精度分析和预测模型。研究物理场的状态可观测性、工艺过程的动态稳定性及可控性条件。结合复杂零件的铣削加工,对物理场复合作用下的加工过程进行仿真,预测加工过程中零件误差、表面结构缺陷。

(2)物理约束、几何约束与零件性能约束相容性分析

研究混合约束的数字化表达,其中物理约束包括加工装备的动静态特性、切削力与切削速度、刀具刚度特性、材料特性等,几何约束包括运动学约束、夹具的封闭性与可达性等,零件性能约束包括零件的功能、质量、可靠性等。高精度零件的制造必须满足以上多种不同性质的约束。根据物理场对零件质量的复合作用机理,建立物理约束、几何约束及零件性能约束的相容性分析模型,提出可制造性定量分析理论。

(3)加工制造过程的工艺优化与精度保证

分析相容性约束条件下的新工艺可行性,构造工艺参数的可行空间,提出工艺过程优化模型及其高效求解方法。研究有效的测量与误差建模方法,建立零件加工误差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反演模型,制定制造误差补偿与控制策略。

(4)高精度零件制造的数字化仿真平台

结合典型复杂零件的加工,建立数字化加工过程仿真平台。该系统集成了加工工艺参数、加工质量数据及实验数据等信息,主要功能包括切削力预测、温度场分析、应力场分析、零件质量预测以及针对不同加工工况的模型校准等。

经费比例:21.15%

承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课题负责人:丁汉教授、朱向阳教授

学术骨干:熊蔡华、朱利民、朱文凯、权建洲、盛鑫军、舒正荣

课题4:高性能复杂曲面数字化精密加工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研究目标:揭示复杂曲面物理性能生成机理,创立性能驱动的复杂曲面逐点精确去除加工新方法,创立数字化局部共轭曲面新原理,突破高物理性能和高几何精度复杂曲面精确创成的关键技术,为我国重大工程中的关键零部件(导弹天线罩、大型运载火箭共底构件、火箭发动机喷管、整体叶轮、高速精密螺旋锥齿轮等)精密加工与装备制造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

(1)基于零件物理性能与几何特征映射关系的复杂曲面生成方法

分析复杂曲面物理性能与几何特征的映射关系,建立多源约束与曲面参量的非线性耦合隐式模型;研究加工过程力/热耦合变形及其对面形生成的影响规律;揭示加工过程中复合材料零件表面的多尺度形貌特征生成机理,建立高性能复杂曲面生成的数学模型。

(2)复杂曲面多源离散信息的结构化方法与误差消减

研究多场、多源信息基于复杂曲面零件物理性能和几何量关联约束的采样规则,研究多源多坐标测量中病态区域辩识和剔除的方法;建立海量多源离散信息的快速结构化数学模型,提出测量误差消减方法。

(3)面形随机复杂曲面零件的逐点精确可控去除加工新方法

研究面形随机的复杂曲面零件缺陷逐点精确去除控制原理;建立多源、多坐标测量与加工仿真模型,制定多源约束条件下工具的运动控制策略;结合典型零件加工,构建性能驱动的复杂曲面零件数字化加工应用示范平台,实现高物理性能复杂曲面零件的精确创成。

(4)高性能高精度局部共轭曲面生成与制造过程精确控制

研究受控于多尺度几何误差、切削区热/力约束的局部共轭螺旋锥齿轮啮合曲面机械与传动性能生成规律;研究高性能螺旋锥齿轮曲面多轴数字制造误差抑制方法;研究切削区最优热/力/工艺参数匹配理论与方法,建立基于几何与物理量约束的局部共轭曲面数字化啮合新原理和螺旋锥齿轮数控精密切齿新方法。

经费比例:17.1%

承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中南大学

课题负责人:郭东明教授、唐进元教授

学术骨干:赵福令、严宏志、王晓明、曾韬、王永青、曹利新、孙玉文、杨睿课题5:先进成形制造过程的多尺度数字仿真与优化

研究目标:针对我国能源、运载、国防及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的新产品开发对新一代精确成形制造方法与技术的需求,选择对零件性能有重要影响的先进成形制造方法(如熔模精密铸造和复杂薄壁铝、镁合金精确铸造成形及先进热压塑性成形),揭示零件成形制造过程物理场作用下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演变规律,研究零件成形制造过程多尺度、多学科数字化建模仿真理论与方法,提出零件成形制造质量、微观组织、性能、使用寿命预测方法,开发数字化零件成形制造模拟仿真和零件性能预测系统,促进我国的成形制造技术进步。

研究内容:

(1)精确铸造成形过程多尺度物理/数学建模与仿真

针对能源、航空航天工业的定向凝固熔模精密铸造零件和航天、运载、军工行业的复杂薄壁铝、镁合金精确成形铸件,综合考虑宏观的传输现象和微观的形核与生长动力学,研究铸造成形过程中动量、能量、质量传输及微观组织形成的多尺度、多学科的数理模型与仿真。

(2)精确成形铸件的组织、性能与疲劳寿命预测

精确成形铸件的力学性能与疲劳寿命直接关系到能源、运载及航空航天用铸件的使用性能与安全性能。研究精确成形铸造过程中铸件的微观组织形成与演变、微观缺陷产生,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工艺参数优化及质量评估系统仿真平台,实现零件的组织、性能与使用寿命的预测。

(3)精密模锻流变成形本构规律及模锻载荷预测建模

研究大型锻件结构特性、成形过程中的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变形程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揭示金属塑形成形中的非线性本构规律,建立多参数强流变精密模锻成形载荷预测模型,为模锻装备运行提供数字化控制依据。

(4)高性能复杂构件塑性成形组织性能预测建模与仿真

高性能锻件必须流线连续、细晶致密、各向同性,大尺度复杂构件模锻过程的重要特点是流变界面形态的不确定性和流变参数的时变性,导致成形过程组织结构与性能的不均匀。研究流变温度、流变速率、变形程度在复杂成形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锻件组织性能的强关联机制,建立锻件组织性能评估模型,并实现其数字化预测。

经费比例:15.2%

承担单位:清华大学、中南大学

课题负责人:柳百成院士

学术骨干:熊守美、易幼平、许庆彦、李建平、康进武、邓圭玲

课题6:数字化加工多源多工序质量的综合评估与优化控制

研究目标:以精密复杂零件多工序数字化加工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质量特征的综合分析、度量和评估,提出零件误差、缺陷等在内的质量特征信息的产生、表征、传递、监测与解耦方法,揭示多工序加工工况、服役性能与质量特征间的关联关系,实现多源多工序数字化加工中工序驱动的制造质量控制,为复杂零件的高精度、高可靠数字化加工提供技术保证。

研究内容:

(1)数字化加工的多源多工序质量信息的定性分析和度量指标

研究多源多工序质量特征信息的生成、表达、传递与聚类的建模理论;研究多源多工序质量特征的检测传感网络的构形、容错性与可靠性度量指标;研究多源多工序质量信息的跟踪与控制策略,揭示零件误差、缺陷等质量信息的变化规律。

(2)加工过程的工况监测、预示及服役性能评价

研究多源多工序复杂工况监测、信号处理的原理与方法;建立工况与零件误差、缺陷等质量特征信息的映射、解耦及预示模型;研究装备群的加工效率、精度和可靠性评估模型;揭示装备群的服役性能退化机理和失效规律。

(3)工序驱动的零件加工质量优化控制

建立加工过程中“工件类-工序流-装备群工况”的特征综合模型及质量保证机制;研究批量客户化和小子样生产条件下的工序质量在线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工序驱动的质量优化控制以及零件综合质量缺陷消减方法。

(4)复杂精密零件数字化加工质量的综合评估与控制平台

以复杂精密零件为具体应用对象,建立数字化加工多源多工序质量的综合评估与优化控制的平台,包括质量信息获取、处理与交互的实现技术,以及工况监测、预示与服役性能评价与质量信息跟踪的可视化技术等。

经费比例:11.4%

承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课题负责人:江平宇教授

学术骨干:屈梁生、何正嘉、赵宏、陶涛、张西宁、周光辉、訾艳阳、孙挪刚、蒋克俭、陈雪峰

课题7:数字制造系统复杂信息处理及执行过程决策

研究目标:以多源复杂制造信息融合与关联分析为基础,研究数字制造系统优化配置原理与方法。建立多工件复杂制造过程的综合效能评价模型与参数优化策略。实现非常规信息的识别、分析与处理,建立复杂信息环境下的制造执行过程决策机制与优化方法,为实现高效稳定的数字制造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

(1)数字制造系统的信息关联分析及优化配置

揭示数字制造系统组元的信息融合和交互作用机理,通过多源制造信息之间的聚

合度和耦合度分析建立关联模型。研究制造需求信息和制造能力信息的匹配关系,揭示系统结构模块对需求变更的敏感关系,研究制造系统优化配置原理和方法。

(2)多工件复杂制造过程效能评价与参数优化

研究多工件复杂制造条件下设备能力、工艺规程及工件特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规律,建立制造过程综合效能评价模型。揭示参数变化对制造系统的影响模式,建立复杂制造过程中关键参数的优化策略。

(3)非常规信息条件下制造执行过程决策

研究非常规(不确定、冗余、病态、残缺、矛盾等)制造信息的识别与分析方法,利用信息增值计算实现决策规则提取。揭示多元信息对决策过程的影响规律,研究基于软计算的决策建模理论。综合应用约束消减及不确定推理等方法实现制造执行过程决策。

(4)高效制造执行技术及数字仿真平台

研究高效制造执行的关键技术,包括制造资源封装技术、信息处理的多智能体技术及最优生产技术等。结合具体应用对象,开发支持数字制造系统建模、决策与优化的数字仿真平台,对理论成果与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经费比例:9.5%

承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课题负责人:李培根院士

学术骨干:张国军、黄刚、朱海平、高航、邓超、喻道远、李小平、饶运清四、年度计划

973标书_基于生物信息的药靶高通量筛选及功能研究

项目摘要 项目名称:基于生物信息的药靶高通量筛选及功能研究 主要建议人姓名: 院士 院士 教授 教授 研究员 建议首席科学家姓名、年龄、单位: 40岁 37岁 经费预算金额:2800万元 摘要正文: 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存构成重大威胁,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药物将是疾病治疗的最主要手段,但由于历史、经济及观念等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药学相关基础研究,特别是创新药物的的基础研究和开发领域比较落后,导致医药产业基础较差,药品来源长期依赖于仿制和进口,每年进口药品达40亿美元以上。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药品仿制不可能再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中长期目标;另一方面,由于成员国之间的低关税,国外药品将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这不仅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用药和健康问题,同时也将威胁我国医药产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医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因而,建立和发展我国自主的创新药物基础研究和开发体系成为当务之急,缺乏疾病特异性药靶是当前新药研究和开发的瓶颈。同时,对现有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机理认识的局限性是造成药物毒副作用的主要原因。因此,药靶的研究是新药研究和开发及临床合理用药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当前比较成熟的药靶仅500个左右,远不能满足新药研究和开发的需求。估计人类基因中应该有3000-5000个可以作为药物的靶标。由此看来,药物靶标的研究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充分利用有效的靶标发现和功能验证技术,从现有大量的基因组学等信息资源中寻找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的关键靶分子并分析其多态性对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的影响,为新药研究和开发提供靶标,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是完全可能的。药靶的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doc

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数字校园实验校”建设实施方案 一、信息化发展战略定位和愿景 根据学校十三五战略发展规划,在国家级示范校的基础上,立足东丽,面向天津,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实现“工学结合高要求、专业建设高品位、教育教 学高质量、就业服务高水平、学校发展高效益”的五高目标,“十三五”末期实现学校向世界一流水平的跨越,充分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通过本期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将我校打造成全国一流的中职数字化校园,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 建立一整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教学数 字化、产学研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提供全面的系统支持,使之成 为一个全面、集成、开放、安全的信息系统,成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新型教育、学习、实训和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推动教学模式变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对外交流。通过项目建设,使全体师 生提高信息化思维能力,养成信息化行为方式,遵守信息化交往规则,发展信息化职业能力。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 按照“顶层设计、统一标准、数据共享、应用集成、硬件集群(虚拟化)” 的规划建设理念,实现: 1.为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提供一个开放、协同、高效、便捷的数字化 环境,实现规范高效的管理 2.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实时有效的信息依据 3.为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六个数字化”: 环境数字化:构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高速稳定、安全保密的基础网络。 在此基础上,建立高标准的共享数据中心和统一身份认证及授权中心,统一门户平台以及集成应用软件平台,为实现更科学合理的数字化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管理数字化: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教学数字化:构建综合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 提高教师、教室、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 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产学研数字化:构建数字化产学研信息平台,为产学研工作者提供快捷、全面、权威的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和实训一体化,提供开放、协同、高效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一、数字校园的概念及建设意义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为配合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进一步规范我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开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确保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现有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学校于2006年启动数字校园工程建设,已完成校园网一期基础设施建设。中心机房有3台联想万全服务器、1台锐捷核心交换机、2台光纤通道交换机、一个防火墙、一个入侵检测系统、一台网络防毒设备、12台路由交换系统、4台千兆以太网交换系统及机柜、墙柜、网管计算机、资料柜、1000KVA后备式电源、空调等设备。目前,已建成千兆主干、百兆桌面的校园局域网。全网目前连通的教学与办公用计算机700台,建立了学校概况、学校新闻、校务公开、教学科研、德育之窗、招生就业、学校内网、专业部子网站系统等12个一级综合信息平台、65个二级项目信息子系统内容的学校门户网站。还未真正实现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办公管理、信息共享等功能。校园内开通了独立的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广播系统、监控系统、移动短信收发5个系统。校园内有各类数据端口超过600个,校园局域网覆盖全校所有办公室、部分实验实训室等教学场所。为数字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性能落后,外部带宽资源不足、综合管理平台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资源共享不够,信息服务不够,信息标准不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门户,数据整合问题突出;校园“一卡通”

973标书 黄芪对腹膜透析效能及腹膜间皮细胞与腹腔免

登记序号:计划类别: 分类代码:项目编号: 科技项目计划设计任务书 项目名称:黄芪对腹膜透析效能及腹膜间皮细胞与腹腔免疫功能的影响 承担单位: 单位地址:邮编: 项目负责人:电话: 职务职称: 主管部门:南京市卫生局 填报日期:2002年04月26日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二OO一年制

一、立项依据: 1、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理论实践依据: 随着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透析理论的日趋完善,尤其是1976年Popovich提出的连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治疗方法带来了腹膜透析的空前繁荣。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功能不全(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正以每年7.5%的比例迅速增长,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20000的患者在接受腹膜透析治疗。腹膜透析因其相对于血液透析更高的生活质量、显著的残余肾功能保护、优于或等于血液透析的生存率以及较少的资金花费,故有作者提出,腹膜透析应该是肾脏替代疗法的首选[1,2]。 然而,随着腹膜透析患者寿命的延长,腹膜透析的远期并发症腹膜功能衰竭已成为ESRD患者透析技术性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3],并成为制约腹膜透析发展的“瓶颈”。资料显示约1/3的腹膜透析患者6年后因腹膜功能衰竭而退出透析治疗。腹膜功能衰竭与长期腹膜透析后腹膜结构和功能破坏进而导致腹膜超滤失败以及溶质转运功能障碍密切相关[4]。腹膜透析液的生物不相容性是导致腹膜功能衰竭的首要原因,腹膜间皮细胞作为腹膜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随着人腹膜间皮细胞标准培养方法和腹膜透析动物模型的确立,腹膜功能衰竭的机理得以初步阐明。腹膜间皮细胞在长期非生理性透析液刺激下,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mRNA过度表达,TGF-β作为细胞增殖与细胞外基质合成的重要调节因子,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和腹膜纤维化[5],最终导致腹膜超滤失败和溶质转运功能障碍。同时TGF-β也是调节细胞凋亡的重要细胞因子,组织病理学证实腹膜功能衰竭的重要特征表现为腹膜间皮细胞的丧失,过多的TGF-β表达将增加间皮细胞的凋亡,导致间皮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研究表明完整的间皮细胞层可以显著延缓腹膜纤维化的进程。其次,腹膜透析的主要并发症腹膜感染也是导致腹膜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反复的炎症刺激使腹膜局部高水平TGF-β持续存在致使腹膜发生纤维化和硬化[6]。目前公认长期腹膜透析时腹腔细胞免疫功能抑制是导致腹膜反复感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被认为是腹腔细胞免疫功能最重要组成部分和腹膜抵抗细菌感染第一道屏障的巨噬细胞功能的明显抑制。研究表明,腹膜在长期非生理性透析液的刺激下,巨噬细胞功能受到抑制,当腹膜发生感染时透析患者腹腔巨噬细胞功能指标包括吞噬指数、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降低,如果改用更符合生理条件的透析液则可以使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得到明显增强,从而增强腹膜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减少腹膜炎的发生[7]。最近,腹膜血管在腹膜功能衰竭中的作用也得到重视,充足的血流除了能有效增强腹膜的抵抗力减少腹膜炎的发生外[8],也是维持长期腹膜透析患者腹膜转运功能的重要因素。腹膜血管血流量减少时腹膜溶质转运和腹膜超滤率均显著下降[9],研究显示长期腹膜透析患者腹膜血管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舒张因子显著减少,从而影响腹膜透析的效能,而如在腹膜透析液中添加扩血管物质硝普纳则能有效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效果。

基础设施数字化

基础设施数字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化项目 商业计划书 濮阳县工程咨询中心 二0一五年十一月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及性质 项目名称: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化项目 性质:新建 建设单位:濮阳县 二、建设内容及规模 项目总用地150亩,规划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建设生产区、办公研发区、交易展示区;二期规划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重点建设生产区、办公研发区、物流配送区,三期规划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重点建设生产区、生活配套区、商务配套区。 三、建设地点 濮阳县产业集聚区 四、项目建设期限 初步拟定工期12个月 五、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50000万元,资金来源为自筹。 六、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90000万元,年均利润15000万元。 七、综合评价 该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设规模适宜,设计方案合理,资金来源有保障。在项目建设的设计中兼顾资源综合利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效益分析经济可行。由以上可知,该项目具备可行性。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化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国家及各级地方对数字智能化产业高度重视,先后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化发展专项的通知》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 作为一个正在培育和成长的新兴产业,我国数字智能化亦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业规模小、基础薄弱、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中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迫在眉睫。利用智能技术提升工业发展

973项目申报书——2009CB930100-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项目名称:纳米生物材料的合成、组装及在生物医 学领域的应用 首席科学家:李峻柏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中国科学院

一、研究内容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关键科学问题是:通过模拟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利用分子组装技术制备具有纳米孔隙的生物材料,研究它们在生物体中的兼容性,作为药物支架如何担载和释放药物及在体外的稳定性,确定其作用机理和影响因素;探索组装的生物材料在生物体中的状态与排除功能,建立合成体系与生物体之间的联系与作用机制,研究其代谢过程,具体地: 1.通过模拟生物膜(生物相容的磷脂/蛋白质复合双层囊泡)研究和揭示细胞膜 和其它生物膜的精细结构、生物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分子组装,纳米模板合成和气/液界面相分离等组装单元的结构特征、组装过 程、驱动力、影响因素和调控技术; 3.处于这些组装体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状态和功能评价,它们与组装体之间的 相互作用和影响,寻求保持其生物活性的措施; 4.这些具有生物功能的组装体进入人体后的有益效果、作用机制、代谢过程和 可能危害。 考虑到各课题研究的具体对象、问题和目标不同,除上述共同的关键科学问题外,还各有其特殊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要解决: 1.纳米孔隙的药物载体:构造生物兼容、生物降解的多功能化胶囊,包裹不同 类型药物的最佳方法及药物的缓释;生物界面化胶囊及包裹药物胶囊的靶向释放,不同的类型中空胶囊作为药物和基因载体;智能化微胶囊的构造以及可控性研究;负载药物微胶囊的体外细胞试验及动物试验;多功能微胶囊用于药物载体的包裹和释放机理研究。 2.红血球替代物 聚合物/血红蛋白纳米胶束(胶囊):官能化乳酸共聚物的 设计与合成,保证在水环境中实现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或胶囊;引入含有易与血红蛋白反应的官能团,保证反应不影响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活性中心; 反应基团有足够数量,保证组装体中有足够的血红蛋白浓度;构筑聚合物/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1)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1) 根据中共xx市委办公厅、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关于成立xx市“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责任分工的通知》和xx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xx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号精神,为了加快推进武隆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建设原则,秉承“理念先行、以应用服务为导向、

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建设中考虑高性能、易维护、易管理、有高扩展能力的应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系统可扩展、可持续地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难、周期长、涉及学校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教育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分步实施 “数字校园”建设周期长,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加强应用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县教委与各个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实现县教委与学校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整合资源

[医学]973标书-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叶祖光

[医学]973标书-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的 基础研究-叶祖光 项目名称: 确有疗效的有毒中药科学应用关键问题 的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 叶祖光北京中研同仁堂医药研发有限 公司 起止年限: 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一、研究内容 (一)(总体设想 “有毒中药的毒性具有一些固有的特点~中药毒性及其评价与功效、证候密切相关~其毒性可以被认知、控制和驾驭~并可以被安全、有效地在临床中正确使用”。“是药三分毒”~因此~中药毒性是其作为“药物”的一种客观表现。中药的毒性及其安全性评价既有和化药雷同之处~同时也有中药毒性特有规律和评价方法学。中药的毒性与功效和证密切相关~因此~中药毒性应当放在功效,适应症,和中医的”证候”中间进行综合评价和认知~不能孤立地“就毒性论毒性”。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有效成分的模糊性、配伍的整体性~增加了对中药毒性的研究和认知的难度~然而只要:一方面认真研究和抓住有毒中药的中医药特点~另一方面~在中药安全性评价中积极引进毒理学先进技术和手段~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毒性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只有这样~有毒中药的毒性是可以被认知、可以被控制和驾驭的,在上述基础上~有毒中药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更加安全、更加合理、更具疗效的应用。 (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 有毒中药的毒性表现特点、规律、物质基础、体内过程、作用机理。 2有毒中药的“毒性—功效—证候”的关联特性。 3有毒中药的科学控毒方法学研究。 4基于中医特点的中药肝、肾毒性评价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和中药毒性预警体系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一,、有毒中药毒性特点与毒性规律研究: 1、有毒中药毒性发生学研究 研究制备能代表有毒中药质量的标准化全成分提取物、临床常用的煎剂以及组分、部位和成分等不同样品~在不同剂量水平进行毒性的连续,10天、20天、1月、2月、3月……,监测观察研究~以发现肝、肾等毒性发生的“时-效、量-效”关系和中毒靶器官~及不同提取物的毒性表现~并同时进行生化与组织学的机理研究~辅以代谢组学研究~阐明其毒性发生过程~探讨毒性机制及敏感“预警”指标。 2、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的化学表征研究 通过与药效和毒理学相配合的研究~采用毒性、药效为导向的化学成分的分离~确定毒效部位、组分或成分~为深入研究及药材、饮片的安全质控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 1 3、有毒中药毒性发生影响因素研究 1,采收与不同加工方式对毒性的影响:选取GAP种植基地样品~研究采收时间、生药加工、干燥方式等对效-毒的影响。 2,炮制对毒性的影响:不同临床常用饮片和剂型的毒性作用比较。

档案数字化基本工作流程

档案数字化基本工作流程 一、术语和定义 1、数字化 用计算机技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处理过程。 2、纸质档案数字化 采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加工,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图像或数字文本的处理过程。 3、数字图像 表示实物图像的整数阵列。一个二维或更高维的采样并量化的函数,由相同维数的连续图像产生。在矩阵(或其他)网络上采样——连续函数,并在采样点上将值最小化后的阵列。 4、黑白二值图像 只有黑白两级灰度的数字图像。它对应于黑白两种状态的文字稿、线条图等。 5、连续色调静态图像 以多于两级灰度的不同浓淡层次或以不同颜色通道组合成的静态数字图像。在纸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通常表现为灰度扫描和彩色扫描两种模式。 6、分辨率 单位长度内图像包含的点数或像素数,一般用每英时点数(dpi)表示。 7、失真度 对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后,数字图像与档案原件在色彩、几何等方面的偏离程度。 8、可懂度 数字图像向人或机器提供信息的能力。 9、图像压缩 清除图像冗余或图像近似的任一种过程,其目的是对图像以更紧凑的形式表示。 二、纸质档案数字化基本要求 1、基本原则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原则是使档案信息资源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使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2、数字化对像的确定原则 应当对所要进行数字化的对象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确认,只有符合一定要求的纸质档案文献才能进行数字化。 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 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必须符合国家档案开放规定以及有关规定。 2)价值性原则 属于归档范围且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 3、基本环节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档案整理、目录建库、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质检、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成果管理等。 4、过程管理 1)应加强纸质档案数字化各环节的安全保密管理机制,确保档案原件和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 2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各个环节均应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及时整理、汇总,装订成册,在数字化工作完成的同时建立起完整、规范的记录。 三、档案整理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 项目摘要(1,000字左右) 简述项目所针对的指南方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课题设置、研究队伍、经费概算。 申请书正文(30,000字左右) 一、立项依据 项目针对的指南方向,项目所面向的我国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等的重大战略需求,项目研究的科学意义,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问题、引领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方面的预期贡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和水平,国际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的可能性。 三、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详细阐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主要研究内容要围绕关键科学问题,系统、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来详细阐述,重点要突出,避免分散或拼盘现象。 四、预期目标 从对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未来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预期贡献,在理论、方法等方面预期取得的进展、突破及其科学价值,优秀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分别论述。 五、总体研究方案 结合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学术思路、技术途径及其创新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的特色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可行性分析等。 六、课题设置 应围绕项目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合理设置课题。需说明课题设置的思路、各课题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项目预期目标的关系;详细、具体叙述各课题的名称、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及主要学术骨干和经费比例等。

七、研究队伍 1.研究队伍的规模和结构 研究队伍的规模,以及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的结构,实验技术人员概况等。研究队伍规模要适度,人均资助强度应在20万元/人年以上。 2.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 分别介绍推荐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背景。包括:工作简历、主要学术业绩,近五年主持的与申请项目相关的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情况(格式见下表),与申请项目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获得国家和省部级 3.其他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概况 八、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1.项目承担单位在所申报项目相关研究方面的工作基础和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2.项目实施所具备的工作条件,包括实验平台和大型仪器设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学工程等重要研究基地参与情况。 3.项目申报单位近五年承担的与所申报项目直接相关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完成情况,与所申报项目的关联和衔接。 九、经费概算 金额单位:万元

973标书 2009CB941300-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发育基础研究

973标书 2009CB941300-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发育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发育基础 研究 首席科学家: 起止年限: 依托部门:

一、研究内容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基因组蓝图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着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可塑性修饰,最终通过神经网络中高度协调的神经活动实现脑高级功能,如记忆、情绪等。这一复杂而精细的过程,经过突触联结的形成、可塑性修饰、衰老等环节,在一生中持续发育演化。早期发育的异常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而晚期持续发育的异常则可能导致AD。神经发育的这些环节的关键分子细胞机理及其在神经网络和整体行为层次的表现,是本项目要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索记忆、情绪等脑高级功能的神经发育机制以及抑郁症和AD的神经发育基础和可能的小分子调控途径。 主要研究内容: (1) 利用几千种果蝇突变体,筛选与神经发育和衰老密切相关的基因和验证学习记忆的损伤模型。 (2) 结合遗传学、电生理、行为学等方法研究神经发育和衰老的细胞分子机制,重点研究胰岛素信号通路在Aβ诱导的AD病理进程中的细胞分子和行为药理规律。 (3) 建立多种果蝇模型,进行小分子化合物作用靶点的分析。并进一步研究相关基因在哺乳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和小分子化合物调控途径。 (4)利用人类原代培养神经元为实验模型,研究雌激素和雄激素对Hsp70的调节方式,并进一步探讨Hsp70对胞内Aβ毒性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及通路。

此研究的结果有利于对Hsp70细胞保护机制的探索,并为寻找早期AD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预防措施提供新的依据。 (5) 建立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动态发育的离体实验系统,利用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光学影像等方法,研究神经网络回响活动的动态性质,并分析其形成与演化中可塑性修饰及其稳态调控的细胞分子机制。 (6) 利用电生理、药理学、行为学方法,研究CXZ-123、镁离子等小分子化合物对突触传导、可塑性修饰以及网络功能的影响。 (7) 建立神经网络和行为学模型,检测若干小分子化合物对突触联结形成、神经网络动态演化的影响,从而分析其对抗抑郁症或AD的作用机理。 (8) 利用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光学影像等方法,研究神经发育可塑性关键期,阐明其细胞分子机制,并研究“再年轻化”干预对神经发育关键期的影响及相关调控途径。 (9) 利用电生理、光学影像、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镁离子等“再年轻化”因子对突触密度和可塑性的调节机制,并探索突触密度调节的对神经网络功能和计算特性的影响,为神经网络的再年轻化调节提供理论基础。

数字化图形的基础

6.数字化图形基础 数字化图件(digital map)是运用计算机系统将图面信息数据化,转变成为图形或图象信息,并按数据结构及类型所形成的图件。它的提出和应用主要是区别于以往手工编绘的各类图件,从而使用计算机制图和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在常规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各种图件均用手工转绘而成,而借助于计算机技术,这些图件则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编制。 6.1参考系统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数字化图形中的每一个实体都具有其地理坐标值,即具有标准坐标系中的参考位置。坐标系统可以分为局部(地方)、全国或国际通用坐标系统。我国多采用北京坐标系(1954,1980),而UTM是国际坐标系统之一;对于全球性的世界地图或大区域的小比例尺地图则可能采用世界上的其它坐标系统。 6.1.1 投影与坐标系 投影与坐标系是两个经常使用的概念,但二者并不等同。投影是采用一定的数学法则,把地球的球形表面表示在平面上的一种系统,并且尽可能使得其长度、面积和角度变形最小。比较形象的例子是,首先在橘子表面写上“地理信息系统”六个字,然后将橘子皮展开,你就会发现这六个字几乎无法辨认;同样,如果不使用投影将地球表面展开为平面,那么地球表面的山川、河流、湖泊和海洋也将产生很大的变形,以至于无法辨认。所以当我们使用计算机屏幕来表示地图时也必须使用投影。坐标系则是包括投影在内的一组公式和参数,一旦确定了这些参数,就产生了一个坐标系。坐标系包括了投影类型、大地椭球体、坐标原点、单位、东伪偏移和北伪偏移等。不同的坐标系具有不同的参数值,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采用不同的投影和坐标系。 6.1.2 投影的主要类型 投影的分类很多,根据变形的特点可以分为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任意投影;根据投影面形状的不同,有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和圆柱投影;按投影面与地球面的相对位置则有正轴、横轴和斜轴以及切、割之分。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投影:①方位投影是以平面作为投影面,按某种条件,将地球表面上的经纬网投影于平面上的一种投影,在制图实践中多采用非正轴方位投影,它主要适用于南北半球。②圆锥投影是以圆锥面为投影面的系统,常进一步划分为正轴切圆锥投影和正轴割圆锥投影。这种投影适用于中纬度东西宽而南北窄的国家或地区。我国小于1:50万的地形图采用的就是等角圆锥投影。③圆柱投影是以圆柱面作为投影面,按某种条件,将地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柱面上,并沿圆柱母线切开展成平面的一种投影。从几何上看,圆柱投影是圆锥投影中锥顶在无穷远处的特例。我们常用的高斯投影和墨卡托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完整版

编号:TQC/K562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完整 版 In order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the final plan is output after in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confirm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is reasonably arrang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sources, so as to realize the structured and planned implementation. 【适用制定规则/统一目标/规范行为/增强沟通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方案资料适合用于工作中,为达到某个目标把要求和工作的内容及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在内部沟通确认后输出最终的方案,执行时根据已有的资源进行合理安排,现实结构化和有规划性的实施。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整合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现在,就来看看以下两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吧!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及需求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四网合一”的全数字校园网(即通过光纤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制--2010--尚永丰--973项目标书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胞表观遗传机 制 首席科学家:尚永丰北京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本项目瞄准表观遗传学研究的前沿,整合国内优秀研究人员,系统深入地开展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本项目的总体目标如下:阐明表观遗传关键机制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明确表观遗传调控在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揭示EMT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学变化及细胞重编程机制;阐明细胞微环境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整合各种信息数据,描绘乳腺癌、肺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分子调控网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新的技术体系,实现我国在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创新,为恶性肿瘤预警、诊断、治疗和药物筛选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和新靶标,发现几个潜在的可以用于乳腺癌、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分子靶标,并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团队。 五年预期目标: 1、发现一批新的组蛋白修饰因子,探明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之间相互作 用的分子机制,筛选一批肿瘤相关ncRNA,鉴定一批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肿瘤诊断及治疗的新的ncRNA分子靶标;鉴定一批新的EMT关键调控因子;发现针对转移型乳腺癌、肺癌的新的有效治疗靶点。 2、建立一整套适应于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 3、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培养研究生(含硕、博)50名以上、 博士后12名以上。 4、在国际一流杂志(IF>10)发表论文8篇以上,在有影响力的杂志(IF>5)上 发表论文25篇以上。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方案(完整版)

方案编号:YT-FS-3620-15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方案 (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方案(完整版) 备注:该方案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及需求分析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四网合一” 的全数字校园网(即通过光纤与Internet连接的校园 局域网、VOD校园视频点播网、全数字多媒体互动教 学网、通过地面接受站与远程教育网连接的远程教育 资源网)。最终拥有多媒体互动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 多功能演播厅、电子备课室、信息中心等多媒体信息 技术设备,并把校园网连接到所有校舍,将多个信息 点分布在办公室、教室、多功能厅以及师生宿舍,实 现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全方位信息化。 校园网应具备的功能有: 1.电子邮件服务通过E-mail与同行交往。 2.文件传输FTP服务利用FTP服务实现校内各组

室、班级或个人主页的上传以及从网上下载资料。 3.WWW浏览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主页,利用外部网页向社会宣传学校,提供各类咨询信息等;利用内部网页进行管理,例如发布通知、收集学生意见等。 4.资源共享建立电子图书馆形式的教育资源库,供师生检索、查询、利用。 5.网上教学通过视频会议系统或VOD视频点播实现实时或非实时方式的远程多媒体教学。 “一卡通”应用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有: 1、门禁考勤管理系统 2、图书管理系统 3、售餐系统 4、机房计费和管理系统 5、自助消费管理系统 二、数字化校园建设之“硬件建设” 校园网数字化应用系统建设 1、教学及校务管理系统 采取购买与自行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在现有教务

973计划2013年立项项目清单

附件:973计划2013年立项项目清单 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依托部门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3CB126900 主要农作物生殖发育的分子机理及调控技 术 教育部武汉大学孙蒙祥 2013CB127000 作物特殊营养品质的评价、形成机理与分子 改良 中国科学院、上海市科学 技术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 研究院 黄继荣 2013CB127100 果实采后衰老的生物学基础及其调控机制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蒋跃明 2013CB127200 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药性形成、传播与 控制的基础研究 教育部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 2013CB127300 猪利用氮营养素的机制及营养调控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教育 部 南京农业大学朱伟云 2013CB127400 肥料养分持续高效利用机理与途径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 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周卫 2013CB127500 农作物重要病原线虫生物防控的基础研究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大学张克勤 2013CB127600 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机制及可持续利用研究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 厅 浙江大学陈学新 2013CB127700 小麦重要病原真菌毒性变异的生物学基础教育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丽丽 2013CB127800 主要粮油产品储藏过程中真菌毒素形成机 理及防控基础 农业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 工研究所 刘阳 2013CB227900 西部煤炭高强度开采下地质灾害防治与环 境保护基础研究 教育部、江苏省科学技术 厅 中国矿业大学缪协兴

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依托部门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3CB228000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高效开发的基础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 究院 刘玉章 2013CB228100 生物质制取高品位液体燃料基础问题研究教育部、浙江省科学技术 厅 浙江大学周劲松 2013CB228200 源-网-荷协同的智能电网能量管理和运行控 制基础研究 教育部清华大学张伯明 2013CB228300 工业余热高效综合利用的重大共性基础问 题研究 教育部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 2013CB228400 基于多元燃料和新型热力循环的内燃机燃 烧理论和技术的基础研究 教育部、天津市科学技术 委员会 天津大学赵华 2013CB228500 化石燃料燃烧排放PM2.5源头控制技术的 基础研究 教育部清华大学姚强 2013CB228600 深层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的基础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王尚旭 2013CB328700 介观尺度下光子行为及新型信息光子器件 研究 教育部北京大学龚旗煌 2013CB328800 新型高分辨率三维显示器件与系统的基础 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北京理工大学王涌天 2013CB328900 支撑微波能高效工业应用中的新型微波源 基础问题研究 教育部、四川省科学技术 厅 四川大学黄卡玛 2013CB329000 智能协同宽带无线网络理论基础研究教育部清华大学陆建华2013CB329100 智慧协同网络理论基础研究教育部北京交通大学张宏科

国家973项目申请书 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

项目名称: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首席科学家:崔田吉林大学 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二、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目标: 在超高压下凝聚态物质的新结构与新性质前沿领域做出重要原创性的工作,获得一批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我国有特色的高压科学研究体系,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中青年高压研究队伍,使中国高压研究的总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进一步提升在国际高压界地位。 五年预期目标: 为完成总体目标,集中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超高压下凝聚体系的金属化与奇异性能,2)超高压下强关联体系中价电子的行为,3)超高压下纳米限域体系的结构演化,4)超高压下的化合物半导体的电输运与新效应,5)超高压下亚稳相的截获与材料的微结构及性能调控。 揭示超高压下纯氢以及富氢体系中分子的解离机制,探索可能产生金属氢的新途径,实现压制金属化;获得不同压力-温度-组分空间中,新型含3d、4d、5d关联体系的结构特征和奇异物性,揭示超高压关联体系材料磁、电和介电的物理机制和晶体及电子结构起源;总结在纳米尺度、空间受限条件下压致分子体系的键合规律;揭示高压下准一维纳米体系的结构演化以及力学、电学等性质随压力的变化规律;揭示化合物半导体的结构、电输运行为与其特殊功能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诠释高压下电子驰豫、平均自由程、有效质量的新内涵以及各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在新型材料的超高压合成方面,由唯象研究上升到注重内在物理本质的探索,获取截获高压亚稳相的新方法及规律性认识。合成出3d、4d、5d族3种以上Mott有序化和Stoner型磁电新材料、3-5种有代表性高致密化超细微结构的高性能块体材料。 预期的科学研究成果: 拟在SCI收录的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篇以上,撰写1-3部专著,申报高水平的奖励3-5项,申请发明专利15-25项。同时培养高压领域的拔尖人才以及学术带头人,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200名。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xx市委办公厅、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渝委办发〔XX〕50号)、《关于成立xx市“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责任分工的通知》(xxx〔XX〕159号)和xx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xx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x〔XX〕27)号精神,为了加快推进武隆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建设原则,秉承“理念先行、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建设中考虑高性能、易维护、易管理、有高扩展能力的应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系统可扩展、可持续地发展原则。 (一)统筹规划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难、周期长、涉及学校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教育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二)分步实施

“数字校园”建设周期长,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三)加强应用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县教委与各个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实现县教委与学校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四)整合资源 “数字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县教委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购买和开发了部分应用系统(如远教资源应用管理系统、oa政务办公系统、教委网站系统、学校网站系统等),沉淀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如远程教育资源、国资源、教育视频资源等)。“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五)共享数据 县教委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与学校的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如教委网站与学校网站的数据、信息目前就无法共享),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县教委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973标书-工业生物技术的过程科学基础研究2007CB714300

973项目标书工业生物技术的过程科学基础研究 年度:2007-2011 首席科学家:谭天伟 【研究内容】 ·学术思路 过程工程科学问题是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本项目将以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进行大规模生物转化合成大宗化学品为主线,研究从细胞 群出发放大到工业化生产的工业生物过程基础科学。 工业生物过程与传统化工过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工业微生物细胞具有生理活性及代谢的多样性。因此工业生物反应过程面向的是复杂、多相的生物转化体系,工业生物分离过程面向的是组份多、结构类似物多的生物分离与纯化体系。为此,本项目将从细胞群体、单元过程和系统优化三个层次进行工业生物过程的深入研究,如图9所示。第一层次主要关注细胞群的群体效应现象、多相复杂生物体系的生化、生理特性分析及物质和能量传递规律,以及过程放大的基本原理和策略研究,着重进行新现象、新规律和新机理的发现和认识;第二层次主要进行基于细胞群体效应的直接放大、生物/化学方法耦联的系统优化以及多产物联产目标的全局调控研究,着重进行反应器直接放大、生物/化学方法耦联、多目标联产以及反应/分离单元耦合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创新研究;最终通过生物发酵过程和生物分离过程的集成优化,实现整个工业生物过程的系统集成与全局优化。 ·技术路线 本项目所涉及的技术途径下图所示。以工业生物过程从微观到宏观的放大为主线,由实验分析手段结合分子模拟计算,完成工业生物过程从小到大、从细胞群培养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中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利用化学信号分析与分子鉴定技术,研究工业生物放大过程的细胞群体效应现象;利用流场测试与物性分析技术,进行生物体系的传递与模型化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