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几个词的相因生义及词义演变

几个词的相因生义及词义演变

词汇学

——从几个词语来看词汇意义的渗透及连锁

姓名:王卓珂

学院:文学院

班级:对外汉语(一)

学号:1109214115

摘要:词义的变化和发展有引申等方式。可是我们常常发现,某些词义的变化找不到其引申变化的理据,此时必须将词义的演变放到词义在变化上的互相促动、类推等作用下进行考察。有时候词与所指事物表面上看似不相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词与词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渗透性,使得词义引申,产生新义,从而有了新词。

关键词:词汇;词义渗透;连锁性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词语在原本的意义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义项,而且因此而成为新词。从古到今,词汇意义的变化不胜枚举。词义的演变从语言产生之日起从未停止,但词义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词义的变化和发展有引申等方式。可是我们常常发现,某些词义的变化找不到其引申变化的理据,此时必须将词义的演变放到词义在变化上的互相促动、类推等作用下进行考察。有时候词与所指事物表面上看似不相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词与词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渗透性,使得词义引申,产生新义,从而有了新词。但是这种关系是松散的关系,如果不做词源上的考察,难以描述这种关系,且具有联想行和可检索性,便于记忆和使用。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从几个词语来看汉语词汇意义的渗透、变化、和连锁。

牺牲

牺,形声。字从牛,羲声。本义: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说文》:牺,宗庙之牲也。后来在《集韵》中,又有酒樽的意思,如:牺人,指的是古代官名,指的是掌管酒礼的官吏。

牲,形声。从牛,从生。本义: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说文》:牲,牛完全也。所以“牺牲”组合在一起,古义为祭祀时宰杀的牲畜。古语有: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书·微子》;牺牲玉帛——《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因而可以知道“牺牲”古时是名词,而且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单音节词,与祭祀,祭祀时所杀牲畜有关。但是到了后来,这连个词变成了一个双音节动词,而且意义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舍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花费掉等等。现在的意义从表面上看和本义无关,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个词的本意是指为了祭祀而死的牛羊,是为了人的心灵追求使动物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是为了某种目的要使某种事物消失。演变到了今天,就变成为了信仰、个人利益以及其他使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个人的利益等。因此,这个词语的演变很好的反映了词义的连锁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考性和联想性,不失趣味。

感冒

在现代汉语中,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它的病原体是病毒,因身体疲劳、着凉、抵抗力降低引起,症状是咽喉发干、鼻塞、咳嗽、打喷嚏、头痛、发热等。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感冒这个词的解释。可见感冒在现代是个名词,而且是一个联合词。那么下面来看一下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以及晚清汉语中的应用:

四国邀请赛后,国奥队的伤员有曲波、杜震宇、周麟,此外张宝峰患感冒未愈,在门将方面,来自江苏有有队的姜波基本已取代宗垒(北大语料库)

我今日有点感冒,不便出去,明后天好了再来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9回)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感冒”这个词的来源:

感,动人心也。《说文》冒,冡而前也。因而可以看出,这两个字在古代也是独立的单音节词,而且是动词。下面来看一些古代汉语中关于这个词的应用:

宋江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时症,至今未曾痊可。”管营道:“这汉端的似有病似的,不见他……”(《水浒传》)

行到广陵地方,盘缠已尽。那老妈又是高年,穿上早晚感冒些风露,一病不起。那女子极得无投奔,只是啼哭……(《初刻拍案惊奇》)

……恐怕另有隐情,本爵的意思,欲去暗访暗访。就于明白。假传本爵感冒风寒,不能前进,我却暗暗地轻车简从。计贤弟与黄贤弟……(《施公案》(三))

原来白铁自那夜担着惊恐,出脱这尸首,冒了风寒,回家上得床,就发起寒热,病了十

来日,方才断命,所以老婆啼哭。(《醒世恒言》第34卷)

谁想刘璞因冒风之后,出汗虚了,变为寒症。(《醒世恒言》第八卷)

从这些示例来看,“感”和“冒”不光是动词,而且是及物动词。句中的“风寒”、“风”都是“感”、“冒”的宾语。且和宾语之间也可以插入其他成分,“感”可认为是身体切实感受到了风,“冒”可以认为是在风中,所以受寒。经过词义的变化和其本身的经济价值的考量,“感冒”本身已具有“感冒风寒”的意思,由两个动词合为一个词语,而且可以是名词。

今天的“感冒”还有了新的意义,即喜欢、感兴趣,便沉浸在其中。如:

在希腊乒乓球公开赛开始前,东道主观众对于由世界顶尖高手组成的中国乒乓球队并不怎么“感冒”。然而从1月28日比赛开幕到2月1日闭幕,中国乒乓球队的选手们在这里让希腊人品尝了乒乓球“饕餮宴”,就连希腊总统斯特凡诺普洛斯也成了“座上客”。(《中国乒乓球选手希腊奉献“乒乓盛宴”》,青岛新闻网)

这个意思乍一看和它原本表示疾病的意义无关,但是从它的本义上来看,确实是有一定的关联,笔者认为,这也可以体现词汇意义的连锁性。

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说文》:“豆,古食肉器也。”它的本意是指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来也做礼器。示例如下:

君妇莫莫,为豆孔庶,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笑语卒获。(《诗经·小雅·楚茨》)

卬盛于豆。——《诗·大雅·生民》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尔雅》

从这些示例可以看出,“豆”本意是容器,后来又发展成了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示例如下:

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於陈氏。齐旧四量, 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左传》卷四十二(昭二年,尽四年))

但是在今天,我们熟知的“豆”,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食物。示例如下:

大小不等的冰块落到地面,大的如鸡蛋、核桃,小的像黄豆、米粒(《雹云云雨的冰雹》)种皮是种子的“铠甲”,起着保护种子的作用。大豆、蚕豆、的种皮厚而结实;桃、花生的种皮薄如纸片;棉花的种皮还长毛。

“豆”的古义和今义从表面看可能看不出区别,但是如果追本溯源,本义是盛食物的器皿,现在的意义指的是食物,所以经过考证,还是有一定的相关性。

物色

本意是指古时祭祀用的牲体的毛色,如:

是月也,乃命宰祝循行牺牲。视全具,案刍豢,瞻肥瘠,察物色,必比类,量小大,视长短,皆中度。(《礼记·月令》)

还可以指形貌,如:

乃令以物色访之。(《后汉书·严光传》)

还可以指风物,景色:

高帝既作新丰,并移旧社,衢巷栋宇,物色惟旧。(《西京杂记》)

可以看出,这些意义都与物品的质量以及成色有关,且大部分作为名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物色的解释是:“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而且是作为动词存在。如果但从表面看这个词,很难看出这个词的意义从何而来,但是经过检索本义,可以推断,祭祀物品的毛色、以及形貌需要筛选,便需要寻找,所以经过引申,这个词便直接具有了“寻找”的意思。

形声。字从扌,从仓,仓亦声。“仓”指“粮仓”。“ 扌”与“仓”联合起来表示“动手夺粮食”。本义:开仓取粮。

而在元明以前,抢做的都是“碰、撞”的意思,示例如下: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战国策》卷二十五——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但是“抢”在当代的意思是拿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些动作看起来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仔细观察会看到他们都是身体要与别的事物发生接触,而且比较激烈,所以还是有一定的联系。

笔者认为,词义的连锁性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需要从表面上的无关去看到内里实在的有关,其它词语比如“要”本意是《说文》:“要,身中也。”现在有“拦截”之意,亦即“迫使他人中途停止”。因此,如果遇到一些意义看起来与词语无关的词汇,不妨从其本义入手,发挥想象力,仔细探究其内在联系,便会发现其奥妙,而且也对词语的记忆有帮助。

参考文献:

《“感冒”探源》,刘小青,《新余高专学报》,2010年12月,第15卷第6期;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身体部位名词“足”的“充足”义来源》陈卫恒,《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

(注:文中部分示例来自于CCL语料库检索系统)

词义和词义的演变

词义和词义的演变 词义和词义的演变 六五四三二一词词词义义词义的义素位义发本发展义展的变几化种概方说式 一、词义 词义就是词的意义,它大致分为六类。1.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它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词义的核心,词典的释义一般就是词的理性意义。如:妇,成年女子媪,老年女子2.隐含意义,它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 的隐含意义有“无味的、流动的、凉的”等,它们会在某种语言环境中反映出来1 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言其无味)碧天如水夜云轻。(言其清凉)旧恩如水满身流。(言其流动) 隐含意义随着民族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如汉语中的“冰”有高洁的意思(一片冰心在玉壶),而其他民族语言中“冰”未必有这种意思。古汉语“女”有“柔弱、卑下” 的隐含意(女桑、女墙)而现代汉语中没有。 3.社会意义,指一个词所表达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社会环境。一些词的理性意义相同,但社会意义不同。如:帝:一般指远古时的帝王或史书中的皇帝圣人:唐代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唐代宫廷中称皇帝为圣人陛下:臣民当面称皇帝为陛下上:臣民称皇帝 4.感情意义,即通常说的感情色彩,包括褒、贬、轻、重、尊敬、轻蔑等,如《论语八佾》:“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意为“团结”,比意为“勾结”,二者意思相近,但感情色彩不同。 5.联带意义,指一个词有多种意义,在使用甲义时,使人联想到它的乙义,如“血”,有血液义,也有流血、杀伤义(血战),“猪血”“鸡血”等词中的血本是前一意义,但因使用时易使人联想到后一意义,有人因

避讳把“猪血”说成“猪红”。 6.搭配意义,指一个词由经常和哪些词搭配而体现出来的意义。如“美”和“丽”意义相近而又不同,不同就在于“美”的使用范围广,可以和较多的词搭配,如“美人”、“美玉”、“美女”、“美景”,而“丽”使用范围较窄,能够搭配的词较少,一般限于指容貌,如“丽人”、“丽质”。 二、义位 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多数情况下有多种意义,每一个意义称为一个义位。粗略地说,义位就是词典上所列的义项但词典有时对字词的区分不是很严格,所以看义位先得分清所列义项是否属于同一个词。 如新版《辞源》在“耳”字条下列了五个义项:1.耳朵2.附于物体两边便于提举之物3.状似耳之物4.听,听说5.助词“耳”字实际上记录了两个词,一实一虚,实词“耳”有前四个义位。 三、义素 分析“池塘”的“池”的义素 水面流动的大川中溪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 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这跟我们前面讲的“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古今词义演变的一般情况从词义演变的结果上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例如:山、水、风、雨、雪、人、牛、马、羊、茶、酒等。这类词大都是汉语的基本词汇,它们对于保持汉语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 这类词,在字形上古今是相同的,但意义上却看不出任何联系。它们或者原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词,但也可能原来是同一个词,由于意义几经辗转,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它们在词义上的联系,因此,暂时作为同一个词处理。 “抢”这个词在元明以前,都只有“碰”、“撞”的意思,《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元明之交,才有了“抢夺”的意思。 “绸”这个词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素绵绸杠。”郭璞注:“以白地绵韬旗之杆。”郭氏的意思是说,所谓“绸杠”,就是用白底子的绵把旗杆缠裹起来。今义则指“绸缎”。 这类词古今意义完全不同,阅读古书时照今义去理解就不通。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困难的,但它常常逼得你去查问,也就不容易弄错了。而且,这类词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对阅读古书来说问题不是很大。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古今词义演变的结果是,绝大多数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

词义的变化

词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就会变化 化和演化。 (一)词义变化的原因 (1)社会生活的发展。新事物的出现及旧事物的消亡都要影响到词 义。比如“飞”原来只指鸟、虫鼓动翅膀离开地面前进,而现在可以指利用机 械比如螺旋桨、喷气等在空中飞行,包拾飞机、飞船等离开地面甚至地球 球飞行。 (2)人的思想意识的改变。比如“云”、古人以为是“山川气也”。这个词 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云”的认识,而现在我们知道,‘‘云”是由水滴、冰晶聚集 而形成的悬浮在空中的物体。现在的认识要比过去更加深刻,更为科学。 (3)语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比如语音的变化可以分化词义,在汉 语中在一些单音节的名词、形容词中增加一个去声读音,就可以表示相关的 动作,从而导致词义变化。比如:种——种,好——好。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 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分属词义本身的变化和语素义的衍化这两类。 1.深化与精确 词义的深化和精确,是指词的理性义所反映的对象没有变化,但人的认 识改变了,所以词义也变了。这大都是些常用的事物和现象o 比如·‘人”, 《说文》的解释是:天地之性最贵者。直到1915年出版的旧《辞源》的解释还 是“动物之最灵者”。而现在的认识是:能够制造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 高等动物。显然是大大深化了。再比如“电”,《说文》的解释是:阴阳激越。 《康熙字典》的解释是;盖阴阳暴格分争,激射;有火生焉,其光为电,其声为 雷。表明“电”本来就是闪电。而现在知道,电是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 现象,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广泛运用于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 精确与深化有着密切联系,认识深化了,词义也就精确了。比如“土”《说文》:地之吐生物者也。这个解释实际上只指出了”土”的一种功能特征, 并不确切。而现在的认识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 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组成,能生长植物。这个解释才指出了 “土”的本质,不仅指出了土的功用,更主要的是说明了土的组成。再比如, “牛”,《说文》到《康熙字典》的解释都是“大牲也”。这实际上只是描述了它 的外貌特征;而现在的解释是:体大,头上有角,能耕田拉车的反刍类哺乳动 物。现在的词义从外貌特征到功用特征、再到生物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概 括,显然要深刻、精确得多。 2.扩大和缩小 首先,一些专有名词由特称变成了泛称,比如: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 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再比如“脸”,原来指脸颊,即眼睛下面的一小块 部分;现在的脸,古人称之为“面”。再比如“睡”,原来只指“打瞌睡”;现在的 睡.古人称之为“寝”,躺倒叫卧,睡着叫眠、寐。所以有“寝室”、*‘废寝忘食”、 “卧室“、“仰EL起坐“、“睡眠”、“不眠之夜”等说法。 即使近20年来,词义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水分”,本来指物体 中所含的水,现在又可以指不真实、不必要的、加进去的成分。例如‘文章要 提炼水分,力求精练”。“这个统计里面有水分。”又比如,‘包装”,本来指用 纸、盒等把商品包起来,也指包裹商品的东西。而现在又可以指“企业、演员 的形象塑造”.可以指“人的装束打扮、企业的宣传”等。例如:”这位女歌星

词义的演变名词解释

词义的演变名词解释 词义的演变——从词汇到文化的映射 引言: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重要工具,而词义是构建语言意义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词义也不断演变。本文将以不同领域的名词为例,探讨词义演变的过程,旨在展示词汇的多重层次含义与文化联系。 一、文化象征的演变 1. 花朵:在植物学中,花朵是指植物生殖器官中负责繁殖的部分。然而,在文 化上,花朵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被赋予了美丽、浪漫、祝福和纪念等含义。比如,“送花”象征着爱情,而“鲜花凋谢”则意味着美好逝去。这种词义的演变与人们对美 和情感的不断追求有着密切关系。 2. 社交:原本指人们相互交流、合作和交换信息的行为。然而,随着互联网的 发展,社交的概念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现代社交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沟通外,还包括虚拟社交网络上的交流、关注和点赞。这一演变反映了科技进步对社会交际方式的深远影响。 二、领域扩展的演变 1. 银行:最早指的是存放金银财宝的地方,后来扩展到了金融交易和储蓄的机构。如今,银行的词义又涵盖了金融服务的各个方面,包括贷款、投资、理财等。这种演变体现了金融领域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金融服务需求的改变。 2. 手机:最初用来指代移动电话,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如今,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还包括了游戏、社交媒体、音乐、摄影等多种功能。这种演变源于科技的革新和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的不断需求。

三、语义演变的功利性 1. 部分名词的词义演变是出于实用或经济的考虑。比如,“海豚”原本指的是一种生物,但现代人工智能产业中,海豚也是一种行业术语,指的是在竞争中以高价收购股票来逼迫价格上涨,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目标。 2. 同样,词义演变也可以迎合社会风气的变化。比如,“网红”一词原本指的是在互联网上走红的人,但如今,这个词又扩展到了指代一种社会现象。网红不仅仅是个体的现象,更是一种代表了社交媒体时代文化特征的符号。 结语: 词义的演变不仅仅体现了语言的发展,更折射了社会、文化、科技的变迁。每一个词语背后都承载着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情感体验。通过深入理解词义演变的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推动语言的灵活运用,促进社会和文化的进步。

总结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蒋绍愚

关于词义的发展变化一般认为有引申、假借两种途径。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假借只是文字的问题,而与词义无关。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 关于词义的发展变化,通常还分为“扩大、缩小、转移”三类。 “子”这个词,古代和现代都有若干个义位。它们的关系是 子(古)A男子的美称---------- 减少-------------- a、0 B子女----------- 缩小-------------- b、儿子子(今) C、0 ------------ 增加--------------- c、幼小的 总结:子这个词从古代发展到现代,是减少了一个义位A,增加了一个义位C,还有一个B是缩小了。这样描述“子”这个词的古今变化,才是全面的,清楚的。可见,在词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中,首先要注意它的义位的增加与减少。其次,在义位的增减以外,有的义位古今发生了变化,我们就再来

分析这种变化是扩大、缩小、还是转移。当然,新增加的义位和原有的义位之间往往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通常是意义的转移,比如古代的“子”的“子女”义和现代的“子”的“幼小”义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 1扩大、2缩小、3转移 如何确定“扩大、缩小、转移”,从逻辑上说“扩大”和“缩小”应是“属”与“种”之间的变化,除此以外就是“转移”。 响:回声(种)-------声音(属)扩大 宫:房屋(属)-------帝王的房屋(种)缩小 兵:武器-------持武器的人转移 ●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减少,就是词义的扩大 ●中心义素不变,限定义素增加,就是词义的缩小 ●保留原有的若干义素,但中心义素改变,就是词义的转移。 从原义产生出比喻义也属于转移,只不过在比喻义中保留的是原义的隐含义素。如:本的原义是“树干”,它的隐含义素是“主要的”,这个隐含义素在比喻义“主要”的东西中成了限定义素。 中心义素:构成一个义位的诸义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平列的,其中有一个义素决定该义位的类别 限定义素:其他义素的作用在于把这个义位和同类别的其他义位加以区分。 隐含义素:表示的不是这个义位固有的区别性特征,而往往是人们的一种主观认识。例如“女”的中心义素是“人类”,限定义素是“-男性”,隐含义素是“弱”、“小”等等。 4易位:意义变化后,中心义素并没有变,这样一种词义的发展变化,我们称为“易位”。 古代现代 目液涕眼泪(泪)

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指词的形式不变,意义发生了变化。词义演变的原因有现实现象的变化、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和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一)现实现象的变化引起词义的变化。例如:笔(写字画画的工具)、册(装订好的本子)、飞(原指鸟虫等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出现飞机以后,“飞”有了新义: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 (二)人们主观认识的发展引起词义的变化。例如:“鲸”,《说文》解释为“海大鱼也。”后来人们认识深化了,知道鲸不是鱼。《现代汉语词典》:“鲸,哺乳动物,种类很多,生活在海洋中,胎生,形状像鱼……俗称鲸鱼。” (三)词义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起词义的变化。 1、反义词词义相互影响 深――(颜色)浓――(感情)深厚交情~――深奥这些读物内容~浅――(颜色)淡――(感情)不深厚交情~――浅显这些读物内容~2、语义场中的词义相互影响 “吃”大概产生于唐代,不过当时液体的东西也可以吃。例如: 但使残年饱吃饭,只顾无事长想见。(杜甫诗) 临岐意颇切,对酒不能吃。(同上) “喝”大概产生于明代,《西游记》里有用“喝”的例子: 众怪闻言大喜,即安排酒果接风,将椰酒满斟一石碗奉上,大圣喝了一口。(第五回)

在现代普通话里,由于“喝”分担了“吃”的一部分意义,“吃”的对象才限于固体食物。 在某一个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途径产生新的意义,这是词义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汉语中,词义的引申还往往伴随着词的语音形式的变化和汉字的形体的分化。由“张”派生出“帐”、“账”、“胀”、“涨”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张”本义是“施弓弦”,就是开弓。类似的还有“空”平声和“空”去声,“传”平声和“传”去声,“好”上声和“好”去声。有一些还和“张”一样,在字形上作了区分,例如:知-智,旁-傍。英语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sit(坐) –set(安放) ,give –gift ,long –length 。 一个词可以引申出新的意义,这是词义的增加。在词义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相反的现象:一些复合词或固定词组,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可以吞并其他语素的意义而成为整个语言单位的意义。例如,汉语中的“世界”源出佛经,其中“世”指时间,“界”指空间,“世界”的意义包括时间和空间。后来“世”的意义逐渐消失,“界”的意义代替了“世界”的意义,例如说: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英语中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private (soldier )(士兵),daily (paper )(日报)。“人民日报”译成英语,说成“the people’s daily”就可以了,后面不必加“paper”。

几个词的相因生义及词义演变

词汇学 ——从几个词语来看词汇意义的渗透及连锁 姓名:王卓珂 学院:文学院 班级:对外汉语(一) 学号:1109214115

摘要:词义的变化和发展有引申等方式。可是我们常常发现,某些词义的变化找不到其引申变化的理据,此时必须将词义的演变放到词义在变化上的互相促动、类推等作用下进行考察。有时候词与所指事物表面上看似不相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词与词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渗透性,使得词义引申,产生新义,从而有了新词。 关键词:词汇;词义渗透;连锁性

语言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词语在原本的意义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义项,而且因此而成为新词。从古到今,词汇意义的变化不胜枚举。词义的演变从语言产生之日起从未停止,但词义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词义的变化和发展有引申等方式。可是我们常常发现,某些词义的变化找不到其引申变化的理据,此时必须将词义的演变放到词义在变化上的互相促动、类推等作用下进行考察。有时候词与所指事物表面上看似不相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词与词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渗透性,使得词义引申,产生新义,从而有了新词。但是这种关系是松散的关系,如果不做词源上的考察,难以描述这种关系,且具有联想行和可检索性,便于记忆和使用。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从几个词语来看汉语词汇意义的渗透、变化、和连锁。 牺牲 牺,形声。字从牛,羲声。本义: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说文》:牺,宗庙之牲也。后来在《集韵》中,又有酒樽的意思,如:牺人,指的是古代官名,指的是掌管酒礼的官吏。 牲,形声。从牛,从生。本义: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说文》:牲,牛完全也。所以“牺牲”组合在一起,古义为祭祀时宰杀的牲畜。古语有: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书·微子》;牺牲玉帛——《左传·昭公二十二年》。 因而可以知道“牺牲”古时是名词,而且是古汉语中很常见的单音节词,与祭祀,祭祀时所杀牲畜有关。但是到了后来,这连个词变成了一个双音节动词,而且意义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舍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花费掉等等。现在的意义从表面上看和本义无关,但是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个词的本意是指为了祭祀而死的牛羊,是为了人的心灵追求使动物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是为了某种目的要使某种事物消失。演变到了今天,就变成为了信仰、个人利益以及其他使个人放弃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个人的利益等。因此,这个词语的演变很好的反映了词义的连锁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考性和联想性,不失趣味。 感冒 在现代汉语中,感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又称普通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它的病原体是病毒,因身体疲劳、着凉、抵抗力降低引起,症状是咽喉发干、鼻塞、咳嗽、打喷嚏、头痛、发热等。这是《现代汉语词典》对感冒这个词的解释。可见感冒在现代是个名词,而且是一个联合词。那么下面来看一下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以及晚清汉语中的应用: 四国邀请赛后,国奥队的伤员有曲波、杜震宇、周麟,此外张宝峰患感冒未愈,在门将方面,来自江苏有有队的姜波基本已取代宗垒(北大语料库) 我今日有点感冒,不便出去,明后天好了再来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9回)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感冒”这个词的来源: 感,动人心也。《说文》冒,冡而前也。因而可以看出,这两个字在古代也是独立的单音节词,而且是动词。下面来看一些古代汉语中关于这个词的应用: 宋江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时症,至今未曾痊可。”管营道:“这汉端的似有病似的,不见他……”(《水浒传》) 行到广陵地方,盘缠已尽。那老妈又是高年,穿上早晚感冒些风露,一病不起。那女子极得无投奔,只是啼哭……(《初刻拍案惊奇》) ……恐怕另有隐情,本爵的意思,欲去暗访暗访。就于明白。假传本爵感冒风寒,不能前进,我却暗暗地轻车简从。计贤弟与黄贤弟……(《施公案》(三)) 原来白铁自那夜担着惊恐,出脱这尸首,冒了风寒,回家上得床,就发起寒热,病了十

论汉语词义发展的特征和演变

论汉语词义发展的特征和演变 一、引言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词义发展和演变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词义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汉语词义发展的特征和演变。 二、汉语词义发展的特征 1. 多义性 汉语词义的发展常常存在多义性。一个词的不同义项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出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义项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汉语中的“心”一词,既可以表示人体器官,也可以表示人的思想、情感等。这种多义性反映了汉语词义发展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2. 拓展性 汉语词义的发展常常表现为词义的拓展。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词的本义可能会被引申或拓展出新的意义。例如,汉语中的“云”一词,原本指天空中的气象现象,后来引申为指示数量或范围的词语。这种拓展性反映了汉语词义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借义 汉语词义的发展中常常存在借义的现象。借义指的是一个词从一个语义领域借用到另一个语义领域,并在新的语义领域中产生新的意

义。例如,汉语中的“红”一词,既可以表示颜色,也可以表示政治意义上的革命、进步等。这种借义现象表明汉语词义发展的跨领域特点。 三、汉语词义演变的过程 1. 词义的扩大 汉语词义的演变过程常常表现为词义的扩大。一个词原本只有狭义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了其适用范围,涵盖了更广泛的概念。例如,汉语中的“工人”一词,最初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后来扩大为指从事各种劳动的人。这种词义的扩大反映了汉语词义演变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 2. 词义的缩小 汉语词义的演变过程中还常常出现词义的缩小现象。一个词原本具有广义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了其适用范围,具体化为某一特定概念。例如,汉语中的“车”一词,最初指交通工具,后来缩小为指机动车辆。这种词义的缩小反映了汉语词义演变的语言规范化和语义精确化。 3. 词义的转化 汉语词义的演变过程中还常常出现词义的转化现象。一个词原本具有某一特定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化为另一种意义。例如,汉语中的“夫妻”一词,最初指丈夫和妻子的关系,后来转化为指结婚的男女双方。这种词义的转化反映了汉语词义演变的语用

词语的词义变化与派生词

词语的词义变化与派生词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意义的演变会发生词义变化,也会衍生出新的词语。本文将探讨词语的词义变化与派生词,并从历史变迁、社会因素以及语言发展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一、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变化是词语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词语的意义会发生微妙的改变,这是由于社会、文化和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1. 词义的扩大 有些词语的意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例如,“领导”一词最初的意思是指带领、引导,后来逐渐演变为指责任重大的人或组织。这种扩大词义的现象反映了社会角色的变迁和对职责的不断拓展。 2. 词义的缩小 相反地,一些词语的意义会逐渐缩小。比如,“贵宾”最初指的是贵族或高级官员的客人,现在常用来指称特殊待遇的客人或要受到尊敬的人。这种词义的缩小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变化和对待客人的观念的不断演变。 3. 词义的转化 有些词语的意义会发生转化,即原来的词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科技”最初指的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而现在则广泛用来

指涉与科学和技术相关的领域。这种词义的转化反映了科学技术在现 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派生词的生成 除了词义的变化,词语还可以通过派生来生成新的词语。派生是指 通过在词根、前缀、后缀等位置添加特定的成分,以产生新的词语。 1. 词根派生 词根是组成词语的最基本的成分,通过在词根的基础上加入前缀和 后缀,可以派生出新的词汇。例如,词根“美”可以派生出“美化”、“美术”、“美丽”等词语,每个派生词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2. 前缀派生 前缀是指添加在词根前面的成分,通过添加不同的前缀可以生成不 同的词语。例如,通过在“发展”前加上“前”前缀,可以派生出“前进”、“前景”等词语,前缀的加入改变了词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后缀派生 后缀是指添加在词根后面的成分,通过添加不同的后缀可以生成不 同的词语。例如,通过在“农村”后加上“化”后缀,可以派生出“农村化”、“农村化建设”等词语,后缀的添加使词语具有了新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总结: 词义的变化和派生词的生成是词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词义的 变化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演变,而派生词的生成则丰富了词汇的表达

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演变现象及其原因

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演变现象及其原因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词义演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现代汉语中也存在着许多词义演变的现象,这些演变不仅影响了词语的含义,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演变现象及其原因。 一、字义扩展与收窄 字义扩展是指某个字的原始含义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而字义收窄则是指原本广泛的字义逐渐限制在特定领域内。这种演变现象主要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影响。 举个例子,现代汉语中的“笔”原本指的是写字或绘画工具,但在现代,它的词义扩展到了其他领域,如“铅笔”、“水笔”等。而字义收窄的例子可以是“车”,原本指的是四轮交通工具,但现代汉语中“车”也逐渐具有私家车的含义。 这种词义演变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也在不断改变,对于这些新兴事物,人们需要用已有的词汇进行描述,从而导致了字义的扩展或收窄。 二、义项新生与消亡 义项新生是指在现代语境下,某个字的词义产生了新的含义,而义项消亡则是原本存在的词义逐渐失去了使用。这是由于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所导致的。

举个例子,现代汉语中的“网络”一词,原本指的是用网线进行连接 的系统,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它的义项也新生了,指代了互联网这 个虚拟的世界。与此相反,现代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概念逐渐陌生,导致一些相关的词义消亡,如“草木”一词。 造成义项新生和消亡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随着科技 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新兴事物不断涌现,需要创造新的词汇来描述。同时,一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失去了原本的影响力,导致一 些相关的词义逐渐消亡。 三、音义转换和形义转换 音义转换是指一个字的读音产生了变化,导致其词义也随之改变, 而形义转换则是字形的变化导致其词义的演变。这种演变现象主要是 由于语音和视觉上的感知与认知的变化所引起的。 举个例子,现代汉语中的“鼠”一词原本指的是老鼠,但在某些方言中,读音发生了转变,指的是鸡。而形义转换的例子可以是“青”,原 本指的是蓝色或绿色,但现代汉语中也表示年轻或无经验的含义。 音义转换和形义转换的原因主要是语音和视觉上的感知与认知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语音和字形的感知也在不断改变,导致某 些字的词义发生了演变。 总结而言,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演变现象主要是受社会背景、文化变迁、语境与需求变化、语音与视觉感知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演变

古汉语知识与词义演变

古汉语知识与词义演变 第一讲古代汉字基本知识与词义的演变 一、古汉字学 古汉字学也叫传统文字学。它研究的是先秦文字(下限也可到西汉)自身的规律。世界上许多古文字到现代大多“死”掉了,但汉字一直发展延续了下来。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是要了解必要的古汉字学的知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把我们悠久的文化传承给后代。 古汉字学自汉朝至今一直受到国人的重视。汉朝许慎的《说文》、自清朝开始的甲骨文研究等,可以说是古汉字研究的精粹。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基本了解古汉字字形的演变、造字法、字义的演变和字音的演变等基本知识。 1. 字形的演变 甲骨文是目前确定的最早的汉字,大致在商朝后半期使用,它刻在龟腹部的甲上(也有少数刻在牛等动物的骨头上的),主要用来占卜。由于骨头很硬,刻直线比较方便,所以甲骨文的笔画以直线为多,且比较细。甲骨文里许多字还没定型,同一个有几种写法: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大致有四千多字,古文字学家能考据出意思的有两千多字。虽然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但到1899 年,人们才发现它。 金文(钟鼎文)是商朝铜器上的文字,出现在商朝末叶。金文也叫铭文,从几十字到几百字,是记载器具为何而做,怎样做的。金文有三千多字,文字学家能辨认的有两千多字。 战国文字 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各路诸侯各自为政,文字也不统一,和金文相比,有简化的趋势。战国文字除了见于铜器上,还在陶器、玉帛、钱币上出现。 说明:上一行字是《说文》中的小篆,下一行是秦篆。 小篆 秦始皇统一各国后,命令李斯主持统一文字工作,每个字都制定

了标准的写法。《说文解字》收了九千多个小篆,对每个字的构造和意义都做了解释。 隶书 汉朝出现的汉隶是从秦隶发展来的,它简化了小篆,主要是合并笔画,将曲笔改为直笔。汉字分为古字和今字。隶化是分界。甲骨文、金文、小篆属古文字,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是今字。 隶书向前发展分为楷书和草书。楷书和隶书相比,结构没大变化。主要是字形由扁而方,笔画上,横和撇的末尾不向上挑,点由长形变圆形。 草书分章草和今草,章草带隶书的味道,字间是分开的,今草的笔画和楷书一样。介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是行书。 2. 造字法 《周礼》中提到了六书,到了汉朝,有人认为汉字的造字法有六种。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文字是从图画发展来的。用描画实物的方法来造字,就是象形。人、鹿、车、日、月、山等就是象形字。《说文》九千三百多字中有二三百字是象形字。要注意的是,字义变化了,有的字现在很难看出它是象形字。比如“自”是鼻子的象形,现在当“自己”和“从”讲。 指事许慎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二见意。”意思是说初看可以识别字形,细看就可以了解意思了。比如上和下、本和刃。 会意许慎的解释是“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意思是把字的几个部分合起来领会它的意思,了解它指的是什么。比如武、信、采、牧、祭等。 形声许慎的解释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思是用一个部件表示意思,另一个表示声音。形声字由形符(义符)和声符构成。《说文》中有七千多字是形声字。形声字从结构上看有: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左形右声、右形左声、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六种。 转注转注其实是一种对字的解释。即用甲字解释乙字。人们对转

简述词义演变的原因

简述词义演变的原因 词义演变是指一个词语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其最初的意义。这种演变 是语言发展的重要体现,在语言学和文化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 面我们将探讨词义演变的原因。 一、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语言不断地发生变化,词义演变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甲骨文中的“田”原指“农田”,到了汉代“田”不仅指田地本身,还有了“田产、 土地所有权、财富、财产等”词义,这就是由于社会制度变革中土地的地 位变化引起的词义演变。 二、交流积累的影响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断地涌现出新的词 汇和新的用法,这就需要不断的交流积累。以“电子邮件”为例,这个词 最初是指通过电信沟通传递的信件,在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发展中, 它的具体含义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成现在人们在网络上进行电视传递 和沟通的一种方式。 三、文化传承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集体智慧和传承,同时也是词义演变的重要 原因之一、例如,“清华”最初意为清华园,是康熙皇帝为太子闵郁修建 的园林。经过多年的文化传承,与清华大学的相关性愈发密切,同时,以 清华大学为代表的中国优秀大学也在相应地演变了“清华”这个词的含义。 四、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思潮不断变化,词义演变也在不断地发生。例如“软件”,在计算机技术出现的早期时代,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而现在,“软件”既包含了电脑游戏、网页浏览器、手机应用等的含义,而也涉及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总之,词义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类的变化和时代的变化不断地影响着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这种演变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语言的一大魅力。

词义演变的例子

词义演变的例子 词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语言单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和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化,词语的含义也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词义 演变。下面就来介绍几个经典的词义演变例子。 1.前车之鉴。 “前车之鉴”本意为“前车借以为鉴”,即以前人的失败经验为鉴戒,谨防类似的错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用法逐渐发生变化,人们开始使用“前车之鉴”来指代过去的失败案例,以便后人学习和避免 类似的错误。这种转化是由于人们认为,鉴戒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给予警示,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从历史中吸取经验。 2.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原来是形容年幼的男女之间的关系,如同青梅和竹马那 般纯洁无暇。然而,这个词语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改变。现在,“青梅竹马”已经成为形容两个人长期相处,彼此之间有深厚感情的词语。这种词义演变的原因在于人们意识到长期相处可以产生深厚的感情,而这 种感情才是最为珍贵的。 3.误解。 “误解”最初的含义是指因无知、不明白而发生的理解偏差,即因为 缺少信息或者错误的信息而造成对某个人或事件产生错误的理解。但在现 实生活中,人们将“误解”所指的范围扩大了,它已不只是指“为因为缺 乏信息和知识,而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有了错误的看法”。如今,“误解”一词也被广泛的用于描述人们之间未经确认却已经形成的互相关于对方的 评价,甚至包括长期以来产生的误判。

除了这三个例子,还有很多其他词语都曾经经历过词义演变,如“挫折”、“爱情”、“权力”、“贵族”等等。这些词语的演变都是因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的认知改变所造成的。总之,词语的演变可以反映出文化变革的历史和现实,而且在今后的使用中,我们也应该严谨对待词语,不断学习和修正自己的理解。

词义的演变

词义的演变 4词义的演变 单义词的词义演变脉络相对清晰,而多义词的几个意义却并非同时变化,通常在特定阶段只有一个意义明显发生变化,然后影响到其他意义。 1)词义的丰富和深化 词义的丰富和深化是指词的某一个意义在外延不变的情况下,在内涵方面发生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由不正确到正确的变化和发展。 例如: "气",古时的词义为"云气",而现在对"气"的理解是"没有一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可以流动的物体,在常温下,空气、氧气、沼气等都是气体",在词义内涵上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了。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例: "售"古义表示把商品卖掉,侧重于行为的结果。今义侧重行为的本身,是 "再"古义是侧重行为的数量,是两次,或是第二次。今义侧重于行为的重 复,是"又II 3)词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 一些词语在发展中意义的轻重发生了变化。例如: 怨:古义指痛恨、今义指埋怨,词义程度由重变轻; "恨"的古义轻,是遗憾、不满,今义重,是仇恨、忿恨。诛:古义指责备、今义指

杀掉、杀死,词义程度由轻变重。 4)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一些词语在发展中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 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感情色彩为褒义。今义指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用作贬义。"爪牙",在古代表示得力助手,感情色彩是褒义的,今义的"爪牙"为"党羽""走狗",完全是贬义。 "锻炼"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用为贬义。在现代"锻炼"完全是褒义。{"劳动锻炼""思想锻炼""锻炼身体"}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表示预兆时为中性词。后指吉祥,《韩非子•内储说上》:"主欲治而不听之,不祥。"为褒义。 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韩非子•内储说上》:"爱多 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由中性变为贬义。 "谣言"表示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是贬义的。 "下流"表示地位或者处境低下,感情色彩是中性的,现在是贬义的。 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有一些词语从古代到现在中心意义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由于古今名物制度的差别,它们的实际所指却有所不同。例如: "布"古指麻布、葛布。今指棉布。 "坐"是人的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今指臀着席位上。

浅析《说文》肉部与义有关的几个词的词义演变

浅析《说文》肉部与义有关的几个词的词义演变 《说文》肉部与义关系密切且至今存用于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膏、肪、脂、腴、腻,本文欲对它们的原始词义及其发展演变进行探讨、浅析。 因为“膏、肪、脂、腴、膩”在《说文》中的释义都与“”有关,所以我们先来看“”的释义。《说文·肉部》中“”字只是出现在其他词的释义中,却没有作为被释词单独列出。考察“”字在其他字书中的用例和释义,《类编·肉部》:“,薄也。《列子》:‘口所偏。’”按:今各本《列子·黄帝篇》均做“肥”,张湛注曰:“肥,薄也。”《龙龛手鉴·肉部》:“,肌肥肉多也。”《汉语大字典》释“”同“肥”。可见,“”后来为“肥”所代替,二者通用。许慎没有为“”单独立字条释义,而只为“肥”立了字条,大概也是因为二者通用的缘故。 《说文·肉部》:“肥,多肉也。从肉,从卪。符非切。”徐铉等注:“肉不可过多,故从卪。”即是说肉多为肥。《广韵·八微》肥“符非切”,属奉母。《论语·雍也》:“赤之適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这里使用的当是肥的本义。在古书中,使用“肥”字本义的例子俯拾皆是:《汉书·陈平传》:“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平:‘贫何食而肥若是?’”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可见,肥的本义应是作为描绘动物或人体形态的形容词使用的,跟“瘦”相对,即今天的“胖”。只是“胖”和“肥”发展到今天有了特定的使用范围,“胖”一般用来形容人,而“肥”着重用来形容人以外的动植物及其他事物。 在描绘动物多肉形状的基础上,“肥”沿着这一方向引申为广泛描绘各种事物与此相似的形态。韩愈《山石》:“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李清照《如梦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肥”都指植物的茁壮、厚实貌,是由指动物或人肉多的本义引申来的。又引申为指抽象或具体事物的丰富、厚。《广雅·释诂二》“肥,盛也。”《战国策·秦策四》:“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诫。”高诱注:“肥,犹厚也。”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苏轼《次韵沈长官三首》之三:“风来震泽帆初饱,雨入淞江水渐肥。”“肥”是形容淞江水量多,丰厚的样子。又引申为富裕。《礼记·礼运》:“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孟郊《又上养生书》:“以公道养天下,则天下肥也。”又引申为(土地)肥沃。《肥子·告子上》:“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引申为指(衣服等的)宽大。浩然《金光大道》第二部九:“伙穿一条裤子都嫌肥。” 由于肥,即多肉的动物或人往往脂肪多,所以“肥”又当名词脂肪义使用。汉代蔡邕《为陈太守上孝子状》:“臣为设食但用麦饭寒水,不食肥膩。”又泛指各种油脂。《续汉书·郡国志·酒泉部》“延寿”南朝梁刘昭注引《博物记》:“其水有肥,如煮肉洎,羕羕永永,如不凝膏,然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齐民要术·石南》引《南方记》:“乾其皮,中作肥。”作名词的“肥”又指供给养分使植物发育生长的物质,如《中国谚语资料》下:“田里肥足,仓里谷足。”指不正当的财物,《镜花缘》第十二回:“引人上路,却于暗中分肥。”后两项“肥”的名词义可以看作是前面提到的与之相关形容词义的引申转化。

21 词义发展的方式

第二十一讲词义发展的方式 词义的发展方式,有的人通常说有“引申”和“假借”两种方式,这是不完全正确的。假借是用字问题,假借使一个字所记录的词义增多,这不是词义问题。 词义发展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引申 (二)相因生义 (三)虚化 (四)语法影响 (五)修辞影响 (六)简缩 (七)社会原因 下面一一介绍。 (一)引申 一、什么是引申 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引申义与原来的意义之间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两个意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的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个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又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 如,“信”有这样几个义位:

①言语真实[言语]+[真实]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对人的态度]+[真实] ③相信[认为]+[某种情况]+[真实] ④的确[某种动作或状态]+[真实] ⑤凭证[证明情况真实]+[物品] ⑥信使[携带凭证传递信息]+[人] ⑦音讯[信使传递的]+[消息] ⑧书信[传递消息的]+[文字] 从引申的方式来看,有连锁式和辐射式两种(略而不详谈) 关于词义的发展,通常还提到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这是就引申所产生的结果而言的。 二、词义引申的结果——扩大、缩小、转移 一个义位引申出另一个义位,就新旧义位比较而言,有扩大、缩小、转移三种情况。 请思考: 脸:面颊→面孔 趾:脚掌→脚趾 汤:热水→菜汤 我们首先明确扩大、缩小和转移的标准。我们用义素分析法

描写。 1、扩大 一个义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减少了限定性义素,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这就是扩大。 “唱”,古代指领唱,现代指一切歌唱,它的义素变化是:唱:[带头]+[唱]→[唱] 在语义场中地位的变化是: 古今 歌唱 ⁄\ ⁄\ 唱和领唱跟唱 从唱所代表的概念来说,由种概念变成了属概念。 扩大的例子还有: 古代现代 嘴鸟的口口 响回声声响 洗洗脚洗 涉徒步渡河渡河 雄鸟的雄性鸟兽的雄性 由以上条件看“脸”的变化是否属于词义扩大呢? 面颊和面孔不是语义场中的上下位关系,也不是逻辑上的种

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浅谈英语词义演变的原因和主要方式 摘要:词语的意义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但历经千百年后,则会发生一定的甚至是重大的变化。英语经历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及现代英语时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法语词、拉丁语词、希腊语词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词等的大量涌入,英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可以说,词汇的变化最快,也最显著。这一方面表现在新词汇的产生和旧词汇的消亡,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词义的不断演变。本文将讨论词义演变的诸多起源以及其主要方式。 关键字:词义的扩大,缩小,升格,降格等 班级:07外国语学院教育3班 学号:072725030 姓名:黄滢 作为语言的载体,人们日常生活交流的工具,词和词义都会随着时间不断地变化。根据语言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词常常会被赋予一些新的含义,或发生一些意义上的变化。因此,词义的变化就是原有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的产生。由于有的事物之间在功能、形状、动作等特征方面存在着某些相似之处,那么命名该事物的词就可以从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转指成为另一种事物、现象、行为的名称,这是词义的改变和新词义产生的基础。 一词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一位早期的语义学家把词义变化的原因归纳为三十一条。词义变化的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引起词义变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有: 1.历史因素。英语的历史起源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盎格鲁、撒克逊和裘德人所使用的语 言,后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英国历史上两次外来入侵者的统治,加剧了词 义的变化。 2.社会因素。社会是在不断发展中进步的,语言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会给词赋予新的含义,原本是普通含义的词可能会变成专业术语,反之亦然。 3.语言因素。词义的变化常常是由于语言的发展而造成的,语言的发展总是朝着一定的规律而动的,如词的省略(ellipsis),使得原本需要几个词表达的含义转到一个词上,使词义发 生了变化。 4.心理因素。这点主要是通过委婉语,夸张语及讽刺语的使用而改变着某些词的含义。 如~S]OW learners或underachievers取代j-retarded children(弱智儿童),i0wer inco~ne brackets(穷人)取代了pOOl"people等,这些都是委婉语起作用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