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问题

浅谈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问题摘要:文章简要分析了社会个案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问题的必要性,然后主要从专业自我与个人自我的本土化两个方面进行了相关途径探讨。

关键词:价值观;专业自我;个人自我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76-01

社会个案工作过程中,建立专业关系与个人关系时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问题非常重要。首先,专业关系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结成的关系。个案工作专业关系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关系的独特性。个案工作中,是个案工作者凭借专业知识与技能,协助案主发挥潜能、调整态度,从而解决案主的问题并增进案主自我发展的过程。个案工作专业关系是为达成这一特定目标而结成的特定关系。个人关系则是指个案工作者与案主建立的除专业关系以外的各种关系。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工作起源于发达的西方社会。然而,从西方的社会结构、文化背景中产生出来的社会工作,对这些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很明显差异的国家和地区,是无法”照搬”的,即使”照搬”进来,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动力和灵魂,是社会工作的生命线。价值观在社会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着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发展社会工作,必须要以价值观的确立为前提。尤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艰难调适 社会工作诞生于西方的社会环境之中,其理念、理论、原则乃至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乌托邦思想和福利国家思想等等,这种具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的助人制度被引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不得不面临着艰苦而漫长的和本土文化与本土经验相互调适的历程。 (一) 对西方论述的醒觉: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引入及其反思 西方社会工作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引入,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第一步和必要条件。在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比较系统和规范地介绍最新和权威性的西方社会工作的论述则是在2000年以后的事情,这种情形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国内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需要,也可能是海外社会工作的留学生逐渐回国投入社会工作领域之缘故,因此,在2004~2006年期间,有国外社会工作评估模型的探讨(吴伟东,2004;陈钟林,2005);有当代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管理主义和专业主义争论的介绍(郭伟和,2004);有对西方社会工作领域中新近兴起的“以证据为本”的社会工作实践之基本理念和操作架构的系统阐述(何雪松,2004;陈树强,2005);有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社会工作影响的诠释(熊跃根,2006),也有对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的详细阐析,即实践方法的嬗变;认识论的多元化;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介入聚焦的转移;专业关系的重构;短期治疗和折衷模式的盛行;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社会服务机构的新管理主义取向;社会工作教育的不断革新(何雪松!陈蓓丽,2005) 。 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是,与2000年以前有关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引入相比较,2004~2006的文献更加注重反思这些西方论述在中国文化处境下的适用性(乔世东,2004;何雪松,2005;熊跃根,2006)"这些反思引出对专业化的一个认识:社会工作专业化是为了给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帮助,还是为了人为设置专业篱笆以建立专业霸权?熊跃根(2006)在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影响的前提下,清醒地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反思意义和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从理论层面看,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同时,要避免专业发展中的“专业帝国主义”因素的负面影响,把本土的实践经验同国际化交流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中国而言,推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建设必须积极肯定本土理论与实践模式的价值,在充分考虑到文化敏感性要素的同时,努力促成本国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与发达国家同行就实践经验与理论模式的互惠交流"。 (二)艰难的跋涉: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探索 对西方社会工作论述的批判性反思、消化以及在国内社会工作实践需要的驱动下,2004~2006年国内出现了不少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建构文献(范 斌,2004;顾东辉,2004;刘华丽,2004;郭景萍,2005;郭伟和,2005;王思斌,2006;童敏,2006;陈钟林,2006) 。 王思斌(2006)从对“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的分析和对国内中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研究层贫弱群体接受帮助行为的理论模型的建构出发,指出,中国既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制度,也不是西方那样的个人理性主义文化,而且又有长期的

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对其吸收、消化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本国的实际情况。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必走之路,在这过程中已经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广大民众的认识、接受、认可度低,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培养不协调,政府部门、NGO组织、专业社工机构之间的配合失衡等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社会工作服务于我国社会,在当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民众组织机构 如我们所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的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已存在数百年,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传入相对较晚,至今也不过短短几十年历史。作为一个西方文化的产物,一个舶来品,要想在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制度的国度开花结果就必有一个适应水土的过程,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土化。 一、何为“本土化”及“社会工作本土化” 但凡一种新的文化思潮的传入,有学者认为大致需经历三个阶段:引进阶段、本土化阶段与扎根阶段。就社会工作而言,这些年来国内大量引进与翻译西方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教材、书籍,引进西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模式,可以说引进阶段已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何为本土化?何为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姑且列出一个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义仅供参考:本土化它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由此推之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有学者给出了如下的定义: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与经济、政治、文化及制度体系相互影响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从而发挥功能的过程。一种

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短期内一定的文化冲突是必然存在的。怎样使得这种文化尽快适应水土,变文化冲突为文化适应,继而使得这种文化服务于我们的社会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本土化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与本国文化的融合中势必会出现一些不适用、不和谐的症状。这些症状表现在哪些方面,怎么去解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前辈的观点加上自我的思考,给出以下几个思考方向以供抛砖引玉之用。 (一)、广大民众的认识、接受、认可度低 民众的认可、接受度是决定一种文化在另一国度扎根的关键,在这种文化扎根之前,本土化又是必走之路。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西方文化,在引进阶段经历了许多波折。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新文化在我国已渐渐风行,但人们对其的认识还停留在浅层。 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的工作人员,人们一提到它,头脑中闪现的无非是社区老大妈、老大爷,慈善组织的工作人员等等,人们对它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著名学者王思斌教授对社会工作者给出了一个一般性的定义,即“社会工作者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助人服务活动的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职业、社会工作者给出一个让大众认可的定义,提高大众的认可、接受度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之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二)、社会工作高校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化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协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不包括港台地区)共有25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本科专业,但培养规模都不大,高校培养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路径探索 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社会工作专业、越来越多的学校设置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社会工作也逐渐成为政府推进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我们在看到社会工作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社会工作对政府依赖性大、专业程度不高、社会认同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与社会工作是一门在西方政治、社会、文化土壤上所发展起来而后再引进我国的专业有关,归根结底是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从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后,就备受学界的关注,但至今如何更好地进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探索的问题。江苏省目前拥有全国数量排名第二的社会工作人才量,积极推进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南京市率先开启了社会工作本土模式的摸索,自2014年开始了 "全科社工"项目的培训,如今经过两年的发展,已为南京市培养了 600多名"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全科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南京市各社区和街道的第一线。 本研究以南京市的"全科社工"项目为例,通过文献研究、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充分了解了"全科社工"项目的开展背景、实际操作和运行效果等,对其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并给出了一些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全科社工"项目在实际的操作中主要存在对政府行政力依赖大、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工作者定位模糊等问题,这也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正是因为这些问题迟迟找不到很好地解决方法,我国的社会工作才处在一个难以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期。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两个大方面给出了建议,一是重构我国社会工作的文

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

第4期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 庄琪 谭倩倩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08;福州市光荣院,福建福州350100) [摘要]文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壤,社会工作从西方落户中国,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必然与中国传统文 化产生碰撞与磨合。合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规避其消极影响,紧抓文化改革之契机,大力推进本土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社会转型期值得我们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C9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2)04-0035-03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2-11-28 庄琪(1985-),男,山东青岛人,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 谭倩倩(1986-),女,山东济宁人,福州市光荣院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社会工作、社会学。 一、导言 社会工作这一西方舶来品在我国落户、生存与发展,必然受到我国本土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融合的过程中,也不免碰撞、冲突与阻滞。只有经过不断地调整和磨合,形成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知识体系,才能相得益彰,共同获得长足发展。而笔者尝试从传统文化视角解析其对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影响,并给出相应解决对策,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各种社会问题逐步凸显,弱势群体和救助对象不断扩大,科学化、专业化的救助活动势在必行,社会工作专业化和本土化迫在眉睫。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1]。随后各地社会工作试点工作、政策和法规逐步出炉和完善,社会工作走向蓬勃发展之路。然而,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人才队伍建设较为薄弱,岗位开发与设置政策还不健全,执业资格制度还没有建立和完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较低,社会工作还未被社会各方面广泛了解和认同。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阻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壤。探究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的优与劣,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 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提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奋勇进发的号召,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怎样借文化改革之机,增进民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和认同,探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优化社会工作发展环境,深入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和职业化,对于科学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学术意义 笔者检视了国内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相关资料,发现其大致可以分为六类:一是对西方社会工作的借鉴与对比,如林顺利、兰学莉的《美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翟金秀的《加拿大老年人社会工作的优势思考与本土化反思》。二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主要代表作有刘海泉的《包头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冷琴的《“成长向导计划”中关于社会工作督导的经验研究》等。三是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及历程,如郝静的《贵州高校中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运用及其思考———以贵州大学为例》。四是高校内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主要有张岭泉的《构建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体系》等代表作品。五是用社会工作理念解析相关问题,如李晶的《从社会工作本土化视角看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意义和发展》、高中建、刘超、李冲的《单亲家庭青少年成长困境的社会工作介入初探》。六是探究传统文化与社工价值伦理的关系,主要代表作有甄少杨、林小弟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促进作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4期2012年12月 Vol.19No.4 Dec .2012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第2次课教案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概论任课班级:心理本091 时间:2010年 3 月15 日

导入活动:对价值的认识——人我之间:人人都是不同的 1.目的:帮助学生了解人我之间的差异,并从中学会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协助成员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价值观与看法,而不只是以自己的做为 标准,能以不同角度去理解、尊重别人。 2.内容: 在一次海洋旅行中,我们所乘坐的“爱之船”因遭到大风的影响将要沉没,在波涛汹涌的海上,等待救援,而船上的救生艇只有一艘,且只能乘坐五人,在救援未到时,只有先做抉择,先救出五个人再说;其余的人只好等待机会,也可能就此消失在海洋中…… 搭乘此船的共有15人,如果由你做决定,你觉得谁是应该优先被救出的人 3.实施程序 (1)暖身活动:如果我有一百万

让成员共同分享“如果我有一百万,我要做什么?” (此活动只是热身,让成员自由讨论,不所任何引导或后续讨论) (2)舍我其谁 ▲每人发一张上表,让成员依照说明完成 ▲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5-6人,让每组成员互相分享自己的选择和理由▲请每位成员说服同组其他成员改变其选择,与自己的相同(15-20分钟)▲领导者询问:是否有被说服的?是否有说服成功的?请分享心路历程 说服不成的原因是什么? 从说服过程体会到什么? 彼此价值不同,说服对方容易吗? 别人的选择有无道理? (3)谁对谁错 做完上面的活动及分享活动,领导者带领同学们讨论、分享所得到的心得与学习,并决定究竟谁的选择是对的,谁的是错的,还是都对、都错?整个活动体会出的人我关系如何? 4.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以不只自己的看法去衡量,能多去了解别 人、尊重别人

继续教育网答案-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伦理 (测试时间60分钟) 1.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道题,共50分) (1) 艾滋病患者和生理残疾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社会歧视和基本生活能力欠缺。帮助他们康复或改善环境,并通过各种努力减少社会歧视,维护其正当权益,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原则是()。 认可 尊重 保密 个别化 (2) 社会工作者小宋在接待一名听力有问题的老人时,由于事先没有了解到老人的听力问题,因此在与老人的沟通中声音太小,老人很生气,此时,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小宋不仅要道歉而且还要向老人提供服务。 同情 保密 接纳 尊重与包容 (3) 社会工作者小王在进行社会服务时,事先了解服务对象的地域、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以便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 使服务对象知情同意

具有文化敏感性 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和保密性 (4) 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意味着()。 社会工作者不对服务对象的行为进行任何干涉 服务对象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 社会工作者完全可以出于善意代替服务对象进行重要决策 所有服务对象都必须自我决策 (5) 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完备法案是()。 《社会保障法案》 《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法》 《济贫法》 《新救济法》 (6) “非批判”原则是指()。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错误行为不进行公开批判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听之任之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进行鼓励和表扬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不进行指责,也不强迫他们接受其他价值观 (7) 保密原则意味着()

4、社会工作价值

1.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5道题,共50分) (1) 艾滋病患者和生理残疾者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社会歧视和基本生活能力欠缺。帮助他们康复或改善环境,并通过各种努力减少社会歧视,维护其正当权益,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原则是()。 认可 尊重 保密 个别化 (2) 社会工作者小宋在接待一名听力有问题的老人时,由于事先没有了解到老人的听力问题,因此在与老人的沟通中声音太小,老人很生气,此时,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小宋不仅要道歉而且还要向老人提供服务。 同情 保密 接纳 尊重与包容 (3) 社会工作者小王在进行社会服务时,事先了解服务对象的地域、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以便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体现了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

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 使服务对象知情同意 具有文化敏感性 保护服务对象的隐私和保密性 (4)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意味着()。 社会工作者不对服务对象的行为进行任何干涉 服务对象在事关自身利益的决策中起到主导作用 社会工作者完全可以出于善意代替服务对象进行重要决策所有服务对象都必须自我决策 (5) 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社会保障的完备法案是()。 《社会保障法案》 《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法》 《济贫法》 《新救济法》 (6) “非批判”原则是指()。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错误行为不进行公开批判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听之任之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进行鼓励和表扬 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言行和价值观不进行指责,也不强迫他们接受其他价值观(7) 保密原则意味着() 通常未经服务对象允许,社会工作者不能向第三方透露服务对象的隐私资料 社会工作服务只能在秘密状态下进行 任何情况下社会工作者都不能向第三方透露服务对象的隐私资料 社会工作者不能向第三方透露服务对象的所有资料 (8) 在社会工作中强调接纳这一价值观,下列说法中,关于接纳这一价值观错误的是()。 接纳是一种方法 接纳不等于赞同和认同服务对象的价值观 不介意案主的价值观与行为为其提供服务 不仅接纳服务对象的优点,也接纳服务对象的缺点 (9)小徐是某中学的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小李提供个案服务。从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责任来看,小徐可以将个案服务的记录用于()。 与自己的督导交流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

浅析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 社会工作是一种从西方国家传来的新文化,是一种科学的助人方法,同时也是一种专业。作为一种新来的文化,对其吸收和消化过程中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许多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然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比较晚,至今也才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历史。作为一个西方的文化产物,一个舶来品,要想在与西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里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就必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本土化。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了许多的问题,遇到了不少的困境。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国家制度与社会工作价值的冲突,社会工作教育的投入不足,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度较低等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社会工作在中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中国社会。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困境;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社会问题陆陆续续的涌现,如人口老龄化、青少年犯罪、贫富分化、虐待儿童、残障人问题等。这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安全、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是一种大政府,全政府,一直以来,所有问题都是由政府来解决的。但是很多问题是政府解决不了的,就需要社会工作来解决。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科学、有效地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社会成员为目的,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虽说角色重要,但社会工作毕竟是个才引进不久的外来文化,它的本土化是个必由之路,在本土化过程中不免会面临诸多的困境。只有把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困难解决了,社会工作在中国才得以很好的发展。 一、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 (一)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助人的方法,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涵义、作用与内容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专业价值观,它的基础是社会主流价值和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追求。一般而言,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类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社会工作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并主要表现在理论作用与实践作用上。在理论作用上,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同时,也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实践作用上,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标准这种形式,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社会工作价值观是促进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目前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已经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社会工作价值观也比较稳定。例如,戈登于己于人965年提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个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怀;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每个人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充分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应当通过社会参与而尽到其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再比如,比斯台克于1967年提出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包含九个方面的内容:人的潜能,人的责任,人的权利,人的基本需要,社会功能,社会的责任,社会的权利,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人的自我表现抉择权利。国际社会工作界把社会工作价值观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服务:社会工作者应当超越个人利益为他人提供专业服务。(2)社会工正:社会工作者追求社会变革,特别是与弱势群体一起努力,并代表他们寻求社会变革。(3)个人的尊严和价值:社会工作者对个人都给予关心和尊重,意识到个体的差异和文化及种族上的多元性。(4)人类关系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者认识到人类关系和群体内部关系是重要的变革工具。(5)诚信:社会工作者始终意识到专业的使命、价值观、伦理原则和伦理标准,并用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开展实际工作。(6)能力:社会工作者不断致力于增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他们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操作层面,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原则: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和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我国的社会工作是依据我国国情,并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和方法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在执政党和政府直接领导和推动下开始起步的,加上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因素,使得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必然有自己的特色。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流价值也由计划经济时期单纯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转变为三者并重,社会生活中多元文化并存。在吸收国际社会工作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设方面还应当注重以下内容:一是强调社会和谐。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当建立于人们共同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尊重、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应体现于密切的社会关系之中。基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制度,相对于西方社会对个人尊严自由的推崇,我们应该更加强调社会和谐。二是保持家庭和谐和稳定依然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的社会生活比较注重家庭的价值。因此,相比较西方强调人们的个人尊严和权利,我国应更加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宽容、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三是注重服务的“人情味”“人情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有特色的内容。他一仁爱为基础,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支持和情感依赖。当前,在以理性和社会责任为基础的民主建设中,我们的“人情味”将会是当代人类关系特征的重

社会工作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社会工作作为“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国家就诞生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工作实践和教育开始在我国出现,但在1952年随着社会学学科被取消,社会工作专业活动和教育也被取消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方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总体而言,社会工作对我国仍是“舶来品”。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定义 要想弄清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叫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是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被定义为“讲社会工作功能和教育与某个国家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的过程(Resnick,1976)。这里所谓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是指当社会工作专业进入一个非原生社会时所必须完成的一种转变。这是由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服务于人的专业性质所决定的。生活在每一个社会系统中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道德规范乃至禁忌,有属于自己的语言符号系统。对于不属于这个社会系统的任何事物具有排异性。这种排异性是互相的,需要在双发的共同调试过程中完成本土化过程。 王思斌教授在其《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文中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产生于外国(或其他地区)的社会工作进入某一国家或地区发生变化的过程。一般是指社会工作较为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进入后发展国家或地区所发生的现象。”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原因 了解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含义,我们知道,两种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互斥力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要进行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呢?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服务活动。我们可以从这个定义中看出,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服务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改革和发展的深入,社会矛盾凸显,这些也成为阻碍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具有科学知识和方法助人的社会工作的发展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这样,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就成为了必然。 三、社会工作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一)价值观问题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

试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 【摘要】西方社会工作引入我国后,陷入了不被社会所认可的困境。本文认为,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困境主要是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伦理价值存在冲突,因而提出了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张,并对本土化思路进行了说明和论证。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中西方文化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需要引入西方先进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改进我国社会工作,以缓解社会矛盾。但是,西方现代社会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传入我国后,其理念和工作方法与本土的传统文化产了明显的冲突,始终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如何使根植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中国化,与中国文化进行融合,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 (一)我国本土社会工作面临的困境 我国社会工作架构由政府和民间两套救助体系组成。政府救助体系主要由各级劳动、民政、工会、妇联、共青团以及政府福利机构组成,民间政府救助体系主要由民营的家政公司、婚姻介绍所、就业培训中心等社会救助机构组成,

还包括亲朋和邻里互救。在政府救助体系中,政府既是社会教助的投资者和领导者,又是社会救助的执行者机构,其运行是以政策和法规为原则,运作机制僵化,资源配置效率不高。而在民间救助体系中,由于以盈利性为原则,容易偏离社会救助的初衷;而邻里互助主要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缺乏系统化和制度化,资源贫乏,救助面积小,在整个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作用甚微。 (二)西方社会工作模式在我国的困境 西方文化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莱文化。前者强调理性、个性和自由;后者崇尚信仰、平等和博爱。在这种文化环境下,西方社会以个体为基础,“家文化”缺失。与这种文化相匹配,西方社会工作实务中经常采用的个案工作法,以“案主自决”为原则。因为,西方社会工作者不需要与案主建立除专业关系以外的其他私人关系。但是,“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再由家文化衍生为孝文化,个体的需求一般是由家族来提供。人们对陌生人难以产生真正的信任,社会工作者只能更多地依赖人情关系才能开展工作。费孝通先生曾指出:人们在交往中最信任自己的亲人,然后依次是朋友、熟人。由此推及社会工作,案主在求助社会工作者的时候,也是由内及外的,即先求助自己人,然后才是陌生人。而照搬过来的西方价值观念和工作方法,将社会工作者变成了局外人或者陌生人,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存在明显的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特点

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特点 我国的社会工作是依据我国国情,并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和方法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在执政党和政府直接领导和推动下开始起步的,加上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因素,使得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容必然有自己的特色。经过了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流价值也由计划经济时期单纯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转变为三者并重,社会生活中多元文化并存。在吸收国际社会工作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在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建设方面还应当注重以下内容: 一是强调社会和谐。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当建立于人们共同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尊重、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应体现于密切的社会关系之中。基于文化传统和社会政治制度,相对于西方社会对个人尊严自由的推崇,我们应该更加强调社会和谐。 二是 保持家庭和谐和稳定依然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自由,我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的社会生活比较注重家庭的价值。因此,相比较西方强调人们的个人尊严和权利,我国应更加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宽容、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赖。 三是注重服务的“人情味”“人情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有特色的内容。他一仁爱为基础,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支持和情感依赖。当前,在以理性和社会责任为基础的民主建设中,我们的“人情味”将会是当代人类关系特征的重要补充。社会工作关注人的感受,关注人类关系,就不能不重视“人情味”在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中的作用。四是中是道德建设。我国是礼仪之邦,是道德社会,特别注重道德的力量。当时中共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不仅是对社会公德的高度概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其价值核心也一定成为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基础之一。 五是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当前最重要的目标,社会工作价值观也应该对此有所反映。社会工作价值观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而适当调整。要立足本土、着眼发展才能满足不断出现的新的社会需求和问题。

企业社工在当代的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

企业社工在当代的工作现状与发展前景

————————————————————————————————作者:————————————————————————————————日期:

20111031136 社会工作一班 许涤非 指导老师:孙莹 日期:2013年10月21日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文献法,综合分析了多篇有关于企业社工的知名学者文献,通过学习他们对企业社工在现阶段工作的特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遇到的困难和今后发展方向的看法和讨论,总结得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企业社工的市场形势已经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工个人发展模式困难与发展 一、研究背景: 近年以来,许多企业频发员工问题。一些“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员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多方面问题上都出现了危机。由此,有一大批企业单位在员工发展问题上选择引入社会工作,企业社工从业人数也越来越多。 企业社工凭借其专业性知识和多元的工作手法,进入企业对员工问题事件进行干预,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极高的效率,尤其是其在个人发展取向模式下的工作,社工更是有先天优势,但介于企业社工在中国目前还没有足够完善,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尚显稚嫩,企业社工的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企业社工在个人发展取向模式下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以及遇到的困难和今后发展的方向和情形。 二、文献综述: (一)定义: 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主要在企业内外从事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效率。它是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社会工作理论论文

赵丽芳 2012102633 浅析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发展本土化社会工作是解决中国社会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面临着实践形式和实施路径的不同和分立、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的差异和疏离、服务理念和管理目标的碰撞与隔离等一系列挑战。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思路是加 快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制度化进程,积极推动由单一政府主体向多元主体过渡,由政府包办向“政府购买”机制转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制度体系、工作程序、服务经验和实务方法,逐步扩大社会工作覆盖对象,实现专业理念与中国文化深度对接,切实增 强社会工作发展的内生动力。 关键词:社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 本土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建构社会工作制度、发展社会工作事业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方向。本土化是与专业化相对的。专业化是指中国的社会工作价值、理论、实务技巧要与国际接轨,即与国际上通用的、以西方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产生的社会服务方式对接; 本土化则是要结合中国国情,立足中国实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本土化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专业化发展必需本土化支撑。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的专业和职业,要在中国“落地生根”,就必须打通国际通则与中国经验之间、西方话语与本土文化之间、现代方式与传统惯习之间的沟通屏障,在观念契合、人才整合与功能融合中实现本土化; 必须将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国际通则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形成反映中国国情、切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实践、推动中国发展的社会工作制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工作制度,形成能够融合中华民族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突出中华民族文化特性的社会工作制度。 一、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现状: 现状一:中国的社会工作,并不是西方国家社会工作特征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由众多力量交互作用的社会建构过程。西方社会工作是在助人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下而上、先社会后政府的社会合作发展路径相适应,西方社会工作走的是一条“助人实践—

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及理念

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及理念 一、社工的首要使命为协助有需要的人士及致力处理社会问题。 二、社工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价值和尊严,并不因任何人的家庭背景、种族、国籍、性别、性倾向、年龄、家庭岗位、信仰、政治观念、智能、体能、社会及经济地位、或对社会的贡献不同而有所分别。 三、社工相信每一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质,因而有责任鼓励及协助个人在顾及他人权益的情况下实现自我。 四、社工有责任维护人权及促进社会公义。 五、社工相信任何社会都应为其公民谋取最大的福祉。 六、社工有责任运用本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务求每一个人都能尽量发挥自己的所能。 七、社工认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会尽力加强人际关系,务求维持、促进及提高个人、家庭、社团、机构、社群的福祉,帮助社会大众预防及减少困境与痛苦。 社会工作方法

直接服务方法 ①个案工作。对象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帮助个人或家庭解决或预防困难和问题,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生活,使之获得 幸福。 ②小组工作。以小组为服务对象,主要运用科学知识协调小组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及小组之间的各种关系,促进小组成员与团体生活的健康发展,使小组及其成员能及时克服困难,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③社区工作。以社区为对象开展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包括社区组织、社区服务与社区发展。任务主要是了解社区的问题与需要,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资源,争取社区外的配合、协作与支持,帮助社区及时解决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促进社区福利事业的发展,使社区在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间接服务方法

①社会工作行政。通过政府的社会行政机构和各种社会事业机构的行政工作,贯彻执行国家与地方社会工作的方针、政策,发挥行政功能,促进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②社会工作督导。通过规定的程序对社会工作及其专业教育的计划方案的实施进行评估,传授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经验和方法,提高社会工作和教育的质量,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它是社会工作行政的重要辅助形式。 ③社会工作咨询。对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提供有关的信息、情报、资料和技术,以提高有关人员的素质与服务能力,或解决困难问题的能力。 ④社会工作研究。通过对社会工作的科学研究,包括对社会福利政策、各种社会服务项目、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评价等的研究,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其服务水平。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或编辑内容。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的您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要]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伦理-人类多元化-理论架构-研究方法”分析框架,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IntheOctober,2006,theparty'ssixthplenaryofsixteensessionpassedthe"de cision"that"buildaproposedthegrandsocialworkoftalents"inordertocontribute tothedevelopmentofChina'ssocialwork.FacingthetaskofthedevelopmentofCh ina'ssocialwork,weshoulddiscussthelocalizationandaboriginality.Thelocalizati onofsocialworkresearchisanimportantpart,attheconclusionofthewesternsocial workbasedontheknowledgesystemof"concept-ethicshumanbeing-theoretical pattern-researchmethod",theanalysisframeworkforreflectiononnaturalization ofsocialworkanditsstudiesinChinapracticetowhichhastheimportantmeaning.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化本土化演进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活动在西方社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而在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却相对迟,至今也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因此可以说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西方文化的产物。1社会工作一词完 1方睿《从本土化的角度看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社会工作价值困境案例分析(吸毒家庭)

从案例看现实中社会工作开展的价值困境 2011级社会工作耿童110115 案例: 49岁的陈先生曾经是一个很有头脑的生意人,80年代便弃工从商,先后包过长途汽车路线经营、运输工程用料、经营娱乐场所等,挣了不少钱,但由于交友不善并沾染了很多恶习,使得家中一直没有多少积蓄。10年前,陈先生受人诱导,前往中缅边境参与赌博和吸食毒品海洛因(家人并不知情),将所带钱财挥霍殆尽并深陷其中,这期间陈先生多次通过电话向家中索要钱财救急,其妻子刘女士(退养工人)救夫心切,每次都汇款,并最终将家中所有的积蓄悉数汇去,并向娘家借了6万余元,此外,陈先生还向其父母和哥哥妹妹打电话借了两万余元,但这最终都没能等来陈先生的回家,大家都感觉受到了欺骗,从此便不再汇款,陈先生为此甚至给还在上高中的女儿小华打电话要钱。但最终,刘女士没有听从亲友的劝导放弃自己的丈夫,而是最后自己亲自跑到云南将陈先生接回。陈先生回来后在戒毒所戒了毒,此后一直在家休养,期间几次发现陈先生有复吸迹象,但对其家人没有什么过分行为,自己也不承认,所以也没起太大波澜,但陈先生一直与其女儿小华的关系不佳,四年前,在亲朋的帮助下,陈先生找了一份待遇十分不错的工作(并且有隐性收入),刘女士也找了一份工作,加上两人的退休金,生活开始变得宽裕了很多,不仅外债还了大部分,还有了一些积蓄(由其女儿掌管)。但由于钱财上的充足,在工作两年后,刘女士和小华发现陈先生吸食毒品的情况又开始变得

严重了,常常撒慌要钱,不给钱就闹,甚至还曾经闹离婚要将家中唯一的住房卖掉(小平方,价值35万左右),还动手打过刘女士,刘女士顾念面子、还在上学的女儿、以及对房子的不舍等多方原因,采取了能忍就忍的态度,陈先生也基本适可而止。这样又过了一年多,半年前,陈先生因为利用工作之便谋私利而被开除,收入大减,矛盾也开始激化,由于之前已经失去了家人的信任,欺骗起不了太大作用,陈先生吸毒开始公开化,在家中耍无赖甚至暴力要求刘女士给他借钱供其吸毒,刘女士为此疲惫不堪,甚至想到自杀,其女儿小华此时仍在外上学,了解情况后便多次劝刘女士离婚,并找了相关律师咨询,但刘女士始终下不了决心,并且双方父母也因各种原因不支持离婚。后来在双方家庭的介入下,形势又有所缓和。而陈先生在似乎也有了悔过之意,称在毒品的控制下难以把握自己,希望换环境到另外一个城市去。而且也确实付诸了行动,但过了一个多星期之后陈先生便以所到住处条件太差为由又回到家中,此后似有效果,安静了两个月时间,近来又再次反复,并偷偷将女儿的电脑卖掉换取毒资,被发现后又提出再次出走。刘女士与小华又开始准备陈先生的出行……… 在这十年之中,无论遇到何种情况,刘女士都没有求助警察,也不愿向外人张扬,其女儿小华也从未向其朋友和同学提及此事,少有知道此事的朋友提出介入方案,也多被拒绝。刘女士和陈先生的父母及家人对此也多讳莫如深。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价值

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即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具体化,其内容也体现了这个特点。目前,其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是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1999年颁布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不过在细则方便,各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之间有一些差异。这不仅因为各国各地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水平不同,还因为法律体系和社会制度不同,而且还有文化差异。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方面: (1)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对服务对的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私和保密等。 (2)社会工作者对同时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尊重、保密|合作、咨询|、服务的转介等。(3)社会工作者对工作机构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4)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等。(5)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的伦理责任。主要包括:专业的完整性,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 (6)社会工作者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主要:袄阔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时间、社会行动等方面的要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一、戈登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1、个人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怀

2、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3、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 4、第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 5、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充分地实现,也意味着个人应当通过社会参与而尽到社会责任 6、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二、比斯台克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1、人的潜能 2、人的责任 3、人的权利 4、人的基本需要 5、社会功能 6、社会的责任 7、社会的权利 8、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9、人的自我抉择权利 三、国际认同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1、服务 2、社会公正 3、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4、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5、诚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