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物抗震设防原则.doc

建筑物抗震设防原则.doc

建筑物抗震设防原则.doc
建筑物抗震设防原则.doc

建筑物抗震设防原则-

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通过结构工程师的计算与设计,采取各种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建筑物在遭受设防烈度以内的地震作用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与变形能力,保证建筑物内人员与设备的安全,减少各种直接和次生的灾害损失。

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就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地面运动。

依其成因,地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构造地震。其中以构造地震为数最多,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而且其能量大,涉及面广,破坏性极大,它是建筑工程设计中须重点考虑的因素。

地震在地壳深处的发源地,称为震源,由地表算起的深度称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km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世界上绝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且震源深度多在5~20km范围内。因其震源浅,故波及范围较小,但其破坏程度大。

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称为震中。震中附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称为极震区。多数情况下,

震中区与极震区大体上是一致的。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量度,它与震源发出的能量大小有直接关系,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能量约增加30倍。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发生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因震中周围地质条件的不同和距震中远近的不同,而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烈度。即建筑物所受到的地震影响不同。

基本烈度是预测某一地区在未来一百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作为建筑物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基本烈度。例如北京地区处于华北地震带,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中国传统民居(四合院)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六类传统民居简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四合院) “四水归堂”式住宅 “一颗印”式住宅 大土楼 窑洞式住宅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房,仆房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房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行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房居住长辈和用作书房。院两侧的厢房是后辈居室。各房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北京合院,实际就是合院建筑之一种,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合院在北京的胡同中,东西方向的胡同,南面一大排,为南面的合院;北面一大排,为北面的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一家人有钱,人口多时,可建前后两组合院南北相连。再有钱的人家摆阔气,可以建设三个或四个合院,亦为前后相连。在合院中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合院小者,房屋13间,大者一院或二院,25间到40间,房屋都是单层。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都做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院中住的人十分安适,晚上关闭大门,非常安静,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2)人行流线: 项目人行流线结合中心景观绿化、入户小径形成一条相对安全的人行路线及休憩空间,考虑步行者的视觉感受,在植物、建筑的布局上营造步移景异的效果。(3)本项目为高层建筑群,小区内部沿高层建筑设置消防道路及回车场,消防车道宽≥4米,满足消防要求。 6.环境与绿化 小区景观系统延续了总平规划中心花园式结合绿化系统,结合建筑周边绿化布置,营造整体中心花园式内庭院景观,让每个组团的住户都有良好的景观朝向。7.公共配套服务 本项目规划的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包括为小区服务的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商业服务设施主要是沿街独立店面、超市、商业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为公共活动用房、物业管理等,满足小区配套服务设置要求。 8.人防设置 人防工程按相关人防要求设置在本项目的1号地下室范围内,并满足本项目的人防需求。 建筑设计说明 1.设计依据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无障碍设计规范》(GB0763-201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 48-88)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 《地下室防水工程技术规范》(GB50108-2008) 甲方的意见 2.建筑物使用功能: 1#楼为一梯四户一类单元式高层住宅楼,裙楼为两层商业用房;2#~5#楼均为一梯四户一类单元式高层住宅楼,裙楼为两层商业用房;6#楼一梯四户一类塔式高层住宅楼,首层为小区配套活动用房。地下室分为两个,1#楼底盘辐射范围区域为1层地下室,设置设备用房;2#~6#楼底盘辐射范围区域,主要功能为机动车停车库、非机动车车库、人防、局部设置设备用房。 3.建筑的功能分区及平面布局: (1)地下室共分为五个防火分区,其中四个作为机动车停车库,一个作为非机动车停车库。地下室区域战时设置人员掩蔽所。 (2)1#~5#楼均设计为一梯四户一类单元式高层住宅楼,竖向交通设计采用两部电梯(其中一部按担架电梯设计)加剪刀梯形式,更好的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竖向交通形式及现代居住人群多元化的居住需求,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结构形式采用框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参考模板)

成东1号公馆 方 案 设 计 说 明 书 北京森磊源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 设计文件目录第一篇设计说明 第二篇效果表现 第三篇规划及分析图 第四篇单体平、立、剖面图

设计说明 第一章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镇。规划建设总用地面积为104958.44平方米,其中规划净用地面积:89002.33平方米,规划道路代征用地面积:12758.07平方米,规划绿地代征用地面积:3198.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1623.96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26264.27平方米,住宅面积213129.08平方米,占地上总建筑面积的49.999%;地上非住宅面积213135.19平方米,占地上总建筑面积的50.001%;架空层建筑面积4673.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90685.89平方米。 二、规划设计概念——自然、人文、居住的完美结合 经过认真细致的现场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周边环境的深入了解,设计力求规划出一个以人为本、多元、有特色及独创性、富有地域文化内涵和汇集自然、现代审美情趣、并能体现自然、人文、办公和居住四者完美结合的、有一定品位的居住体。 项目合理开发,分期发展,注重项目环境和经济利益的平衡,以防止过度的市场开发和对环境的影响。 在总体中,不仅仅关注本项目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亦考虑与周边环境的整体联系。整体性的理念贯彻在内外功能的组织,景观地貌的利用等方面,力求使组团与周边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形成较好的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和景观系统。1、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中国人传统生活特点及习惯,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制约。 2、特色原则 规划注重特色,项目融合富有个性的设计风格,手法多变,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使形体塑造更具魅力。强调环境与建筑,空间与实体的整合性。组团绿地,地域标志性景观等多层次富有人情味的商业及生活场所的塑造,将增强居民归属感与自豪感。 3、建筑与环境的均好性原则 本方案充分考虑利用地形、朝向、气候、绿化等要素,注重创造优美的环境以及保护周围地区的景观与自然环境。建筑体量及尺度宜人,让建筑完全融合于环境之中,与环境成为融合共生关系。 三、总平面布置——合理性、均好性 商业及办公位于项目用地的左侧,南侧设计项目的主要出入口,西侧入口为次入口,分别有孵化中心、综合展厅,和办公楼。还配有动漫展示区、动漫衍生商品销售中心、动漫科技城配套商业。都由东西贯通的商业内街将项目连为一体。二期配套的住宅位于项目的右侧,由4栋住宅建筑组成。 整个项目建筑朝向均好,做到了“户户有好景,家家享美景”的生态格局。高层之间更是达到了32米的间距,为项目优美环境的营造提供了充

本土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

本土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 发表时间:2015-12-29T14:43:14.9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9期供稿作者:郑志锋 [导读] 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东莞定性分析判断的是绿色建筑的方向,数字模拟控制的是绿色建筑的全部过程,设计成品才是最终需要的绿色建筑结果。 郑志锋 广东华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本土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利用能源的开发和使用,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在整个建筑中,加入被动式的设计策略,使建筑结构达到本土建筑设计理念的有效实现,通过对本土设计理念绿色建筑的科学思考,知道了绿色能源的有效利用,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以本土为核心发展绿色被动式建筑,以科技为手段走精准化设计路线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绿色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 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时候,依据建筑设计的方法可以分为主动式与被动式两种形式。主动式就是运用可以辅助建筑生产的相关的建筑设备进行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改善;被动式是利用建筑物的外形、空间建筑、建筑结构等的设计理念,优化建筑设计的性能。与主动式的建筑设计相比,被动式的建筑设计更能与建筑的结构紧密结合在一起。绿色建筑要遵循大自然的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运用先进的科学设计方法,将建筑与大自然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 一、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 绿色建筑是最大限度的节约建筑资源,做到节约能源、节约建筑土地、节约建筑用水、节约建筑材料、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建筑健康的、高效的、实用的建筑物,在建筑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大自然和谐生存的建筑理念。 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节能环保型的居民住宅和公共建筑物。运用科学的发展观,从建筑全寿命的周期进行考虑,审视建筑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建筑行业得到持续发展。 全世界都在向着绿色环保型的建筑发展,在今后的绿色建筑中,要注意绿色建筑的整体发展状况,将绿色建筑技术落到实处,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分析。 而绿色建筑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将复杂的建筑设计转变成实际生活中的绿色建筑物,还有将绿色建筑的理念推广和发展下去。在整个的绿色建筑过程中,要应用到不同的建筑技术方案,要将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创造技术相结合,在整体的绿色建筑,体现出建筑师的创造能力,是整个建筑的灵魂之作,运用简单的线条将整个建筑分割成单独的小个体,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以本土为核心发展绿色被动式建筑 被动式建筑就是不用自身释放能量的建筑设备,利用建筑空间形式、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构成的设计实现绿色建筑节能的表现方式。例如:在南方炎热的条件影响下,可以利用遮阳、对建筑墙体进行隔热处理、利用自然通风等建筑设计理念,降低室内的温度。为了推动绿色被动式建筑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方面以示范城市和示范项目为代表,鼓励实用新的先进技术、设备、材料、工艺等,降低建筑资源的消耗。另一个方面是在建筑市场中大力的推广和使用低成本路线。要建筑以本土为核心发展的绿色本打算建筑。本土绿色建筑就是利用当地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建筑低耗环保型建筑,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树立正确的建筑理念,减少在建筑过程中的浪费。一般的建筑施工活动,多少都会消耗资源和影响周围的环境,如果建筑规模和实际建筑的条件不相符,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空间、建筑设施等的浪费。例如:要建筑一座办公大楼,而设计的图纸却比美国白宫馆还壮观、气派,这就是建筑与本土的不匹配,是资源的浪费,不能做到绿色环保,资源节约。树立简约的绿色健康环保的生活价值观,保证建筑与本土建筑的有效结合,全面推动被动式绿色建筑。 第二,合理性的进行建筑投资的分配工作,将投资多用于提高绿色建筑性能的品质上,节约资源的技术上,不要过度的将投资放在建筑的装饰上,这样做,可以保证在建筑投资的总资产不变,或是变化比较小的情况,完成了绿色环保建筑的理念。 第三,本土被动式绿色建筑要在建筑的使用寿命的全部过程中进行,对于一项建筑项目来说,使用寿命的全部过程包括:策划、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运营、到最后的拆迁工程。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绿色环保建筑理念,而不是在某一段过程中使用环保技术,也不仅仅是利用了太阳能技术、雨水的回收利用技术等就是绿色建筑了。 三、以科技为手段走精准化设计路线 绿色建筑师的核心责任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建筑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只有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理念,走精准化的设计路线,才能更好的实现本土被动式设计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不仅仅包括节约用水、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减少对空气的污染,还要将本土的特点加入到绿色建筑设计中,从建筑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到单位设计的全部过程必须考虑地域问题、经济问题、技术问题。 (一)精准化的前提条件是要有精准化的设计理念,从粗到细,从局部到整体,从建筑的周期到使用的全部寿命。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全部寿命成本的预算概念。开发商的成本属于是一次性的投入资金,使用者则是运行成本,社会的成本就是资源的消耗。精准化设计包括:个性化的定性分析中,科学化的定量验证,合理化的设计措施。个性化的定性分析中包含了地域特点和建筑项目自身的特点两个方面。例如:夏天热,冬天暖和的南方地区,遮挡阳光和自然通风是建筑的重要环节,这与北方地区不同,北方地区以保暖为主,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建筑设计路线。 (二)建筑师的科学化的定量验证是由计算机模拟技术提供的,通过对声、光、热、风等多种数据的参考,性能等软件的模拟实验,最终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建筑问题的发生提前做好了解决的方案。例如:使用计算机的流体力学技术在绿色建筑结构中的应用,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手法,使南方地区的绿色建筑大大的节省建筑能源。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将风压、风速、空气流通速度等数据进行调整,从整体的图纸规划到建筑设计的门窗设计,不同程度的改善通风的效果,再将阳光、噪音等外在因素设计进来,模拟出结果,大大的节省了建筑材料的浪费。 (三)合理化的设计措施就是建筑师利用科学的手段创造性的解决建筑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居民住宅的建筑设计中,少不了对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案例)

柘城·万洋城方案设计说明 一建筑设计篇 一、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柘城·万洋城 选址: 项目位于柘城县,南面为学苑路,东面为九华山北路,西面为太行山路,北面为玄武湖路。整体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总用地面积109809.2平方米(约164.7亩),实际用地面积97122.99平方米(约145.68亩)。 使用性质:商业用地 建设规模:建筑实际面积约为110840.39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根据甲方提供的用地现状图(含道路红线等规划要求) 2.《总图制图标准》(GB 50103-2010)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2014) 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50763-2012 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9版)三、总体定位及规划 空间设计的新特点: 1.商业空间步行化 为减少机动车交通对购物活动产生的干扰,商业空间步行化,即将一定范围的商业空间辟为步行空间,禁止机动车通行,从而提高商业活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商业空间室内化 商业空间室内化是利用屋顶的覆盖功能,将步行商业活动引入室内,并通过人工环境控制,减少不良自然条件对步行活动的影响,从而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 3公共空间社会化 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公共空间中加入更多的社会活动,可以增加商业空间的价值,整体打造双首层商业,通过东西轴线、南北轴线、中心广场、及区域广场的整体设计。整个市场流线四通八达、有场有市,更利于专业市场业态需求,形成柘城新的城市中心,商业地标。 本项目充分利用基地周边资源,采用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和人性化的结构特征,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为投资商、消费者等提供亲切宜人的空间感受。 通过对周边已形成的城市资源的研究,抓住与城市紧密衔接的切入点,是本设计规划结构的基础。交通、景观资源等元素的叠加、重组,构成了该设计的基本格局。人车分流,建立通畅安全的步行空间。 四、功能分区与平面组成 总平面布局围绕轴线、广场、街市展开,以提升广场的商业价值及营造良好的空

谈绿色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谈绿色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 发表时间:2017-06-15T14:14:10.100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期作者:齐健凯 [导读] 本文阐述了绿色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的主要策略和技术,对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有指导意义。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顺德 528300) 【摘要】当前,绿色建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上升为中国国家战略,并将成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我国国情,被动式的节能设计技术值得在建筑设计行业大力推广。本文阐述了绿色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的主要策略和技术,对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有指导意义。【关键词】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被动式节能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2-0202-02 1.引言 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已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据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建筑的能耗已占到全球总能源消费量的约40%,而我国的建筑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能耗消费主体。同时,我国既有建筑存量大,每年新增房屋建筑面积总量大,而这其中大部分却是非节能建筑。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城市热岛效应、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日益严重,对环境造成巨大负担。因此,我国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刻不容缓。 2.被动式节能设计的定义 被动式节能设计是指在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根据地域气候和周围环境的特征以及建筑功能的要求,遵循建筑环境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利用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如平面、立面与剖面的设计、空间的组织、建筑结构与材料的选择等,来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不依赖耗能设备的前提下,使建筑物本身具有较强的气候适应和调节能力,并创造出舒适的建筑使用环境。它是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的设计手段降低耗能设备(制暖、通风、制冷、人工照明等)的运转荷载,实现建筑能耗降低,从而减少环境负荷的设计技术。中国的绿色建筑设计,应优先考虑被动式设计,即利用建筑本身的设计来实现一定的节能功效,这符合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和技术实力有限的国情。 3.被动式设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被动式设计的出发点是建筑物本身的设计,主要包括平面形式、功能布局、体型结构、立面构造、建筑绿化、建筑材料等。这些设计主要应考虑以下问题: (1)应充分利用和应对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特征,如气温、盛行风向、风速、日照条件、干湿度、降雨雪等。在这些特征中,一部分是积极因素,可被加以利用,例如夏季炎热地区的盛行风可被利用来改善建筑的通风条件;冬季寒冷地区的日照辐射热能可被利用来提高室内温度。同时,另一些气候特征可对建筑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冬季寒凉地区的盛行风可直接降低建筑室内温度,不利于建筑采暖。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充分调研并分析地域气候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2)应充分适应建筑场地及周边环境的地形、植被、土壤、水体、人文环境等。建筑所在的场地和周边环境对建筑的采光、通风、室内温湿度等都会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设计者对基地和周围环境的调研是前期很重要的工作。 (3)充分考虑被动式设计的局限性和适应性。相比一些先进的主动式节能技术和手段,被动式设计在节能效果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是建筑师们应该具备的一种设计思维,那就是:依靠建筑本身的设计努力实现建筑的节能,节约建筑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不同建设预算、不同经济条件地区的建设需要。 4.被动式节能设计的主要策略 4.1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 被动式太阳能采暖是一项重要的建筑节能技术,主要适用于冬季较为寒冷并有较好日照条件的地区。它是通过对建筑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内部空间与外部形体的巧妙处理以及建筑材料和结构的恰当选择,无须使用机械动力,收集和利用太阳的辐射热能,使建筑本身具有一定采暖功能的技术。对于北半球的建筑,主要设计策略包括:扩大建筑南立面面积,并设置大面积开窗或玻璃幕墙,尽可能地获得冬季太阳的辐射热能,同时在建筑立面设计有效的遮阳设施,防止夏季过多的热量吸收;建筑的体形设计要考虑减少冬季冷风对建筑的影响;在平面布置方面,可在建筑南侧设置阳光间建立温度缓冲区;建筑结构和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增加建筑的蓄热性能,如选用重质墙(混凝土、石块等)作为墙体材料,减少建筑室内热量的散失。 4.2 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对太阳光的利用,将自然光引入建筑内部,有效地控制并将其按一定的方式分配,以提供更舒适的照明,减少对人工光源的依赖,是最为经济和高效的节能手段之一。自然采光的主要形式有侧窗采光和屋顶采光。侧窗采光的特点是光的方向性较强、结构简单、经济,但光线相对不够均匀,而屋顶采光则利用各种天窗或屋顶的高低错落进行采光,其特点是采光量较大,光线相对比较均匀。 设计者在自然采光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空间的采光需求,从建筑的平、立、剖面设计等角度优化采光效果,同时要便于用户与室外环境景观的接触。自然采光设计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眩光和过大的热量吸收,以及避免建筑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现代绿色建筑往往还会采取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补充常规采光方式的不足,比如光导照明系统以及各种无需耗能的导光和反射装置等等。总之,绿色建筑的设计应该重视自然光的利用,力求创造一个健康、舒适、节能的天然光环境。 4.3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通过合理的设计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也是被动式节能的重要手段。自然通风是利用室外风力造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气温度差造成的热压,促进室内外空气的流动与交换,为室内提供新鲜空气,同时带走多余热量,降低室温,减少建筑对空调与机械通风系统的依赖,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污染。自然通风的主要类型有风压式通风和浮力烟囱式通风。 风压式通风是利用建筑的迎风面和背风面之间的压力差实现空气的流通,其对于建筑的朝向、形式、开口特性、室内空间布置和外界风环境等的要求较高,通风效果的稳定性相对较弱;而热压式通风则更能适应多变的外部风环境,浮力烟囱式通风则是主要利用热压作用实现的自然通风。 浮力烟囱式通风是利用“烟囱效应”原理来实现的,是一种常用的建筑通风技术。“烟囱效应”是指因温度差而使室内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案例)

柘城?万洋城方案设计说明8?《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2009版) 一建筑设计篇 一、项目概述 项目名称:柘城?万洋城 选址: 项目位于柘城县,南面为学苑路,东面为九华山北路,西面为太行山路,北面为玄武湖路。整体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总用地面积109809.2 平方米(约164.7 亩),实际用地面积97122.99 平方米(约145.68 亩)。 使用性质:商业用地 建设规模:建筑实际面积约为110840.39 平方米。 二、设计依据 1. 根据甲方提供的用地现状图(含道路红线等规划要求) 2. 《总图制图标准》(GB 50103-2010 ) 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JGJ48-2014 ) 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7.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50763-2012 三、总体定位及规划空间设计的新特点: 1.商业空间步行化 为减少机动车交通对购物活动产生的干扰,商业空间步行化,即将一定范围的商业空间辟为步行空间,禁止机动车通行,从而提高商业活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2.商业空间室内化商业空间室内化是利用屋顶的覆盖功能,将步行商业活动引入室内,并通过人工环境控制,减少不良自然条件对步行活动的影响,从而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 3 公共空间社会化 商业建筑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公共空间中加入更多的社会活动,可以增加商业空间的价值,整体打造双首层商业,通过东西轴线、南北轴线、中心广场、及区域广场的整体设计。整个市场流线四通八达、有场有市,更利于专业市场业态需求,形成柘城新的城市中心,商业地标。 本项目充分利用基地周边资源,采用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和人性化的结构特征,打造优美的城市景观,为投资商、消费者等提供亲切宜人的空间感受。 通过对周边已形成的城市资源的研究,抓住与城市紧密衔接的切入点,是本设计规划结构的基础。交通、景观资源等元素的叠加、重组,构成了该设计的基本格局。人车分流,建立通畅安全的步行空间。

建筑方案设计说明(完整)

打铁关地块拆迁安置用房方案设计说明 第一章建筑设计 一、设计依据 1.杭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复的立项文件 2.杭州市规划局提供的数字化四线座标及现状地形图 3.杭州市规划局批复的建设项目意见书和勘设红线图 4.杭州市城市建设前期办公室提供的设计招标任务书 5.杭州市地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书面意见 6.杭州市现行的《杭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05版)、《杭州市建设项目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试行)》(2005版)及国家制定的有关规范 二、概述及现状分析 为响应杭州市政府要求三年建设三百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的目标,根据统一规划,分批实施,确定一批,实施一批的思路,拆迁的居民需要更快更好的被安置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大事,打铁关地块拆迁安置用房规划设计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而展开的。 本地块位于杭州市下城区打铁关,东至建国北路,南至规划二号路,西至规划中学,北至市电力局110KV东新变电所,现状地址即东新路与绍兴路交叉口西南角。本地块地理位置优越,周边配套完善,文化气息浓郁,商业发展成熟,这充分体现出市政府对拆迁市民的人文关怀。 本地块交通便捷,紧临两条双向八车道的市级道路,远期还将有地铁一号线艮山门出站口在地块东侧。周边配套完善,地块北侧为易初莲花、和平家私等商业中心,西北侧为朝晖现代城等成熟社区,根据详规,地块西侧将建设为中学和幼儿园,南侧将建设配套公建和农贸市场。四周自然环境优美,东西南侧均有河流分布。总用地面积22698m2,根据总体规划要求进行设计,该区块以小高层与高层相结合,辅以沿街商业用房及配套用房及地下停车库,容积率为1.94,绿化率为43%,建筑密度为23.2%,区块总建筑面积为53235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43970 m2,地下建筑面积9265m2。 三、设计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即以公众需要为本 人本主义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建设准则。体现一切以公众需要为本的原则,突出人文关怀的规划设计思想,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环境为规划目标,努力创造一个经济适用、设施完善、交通便捷、布局合理、环境优雅、生活便利的现代化小区。

公寓房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百江镇百江村农民公寓房方案设计说明 一、概述 1.自然条件 百江镇是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辖镇。百江镇位于桐庐县西南部,总面积235.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总人口20134人,05省道穿境过,是千岛湖的必经之地,交通便利。镇人民政府驻地百江村。总面积235.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2012年总人口20111人。 百江镇以发展规模效益农业而著称,板栗、茶叶、菜竹、杨梅已成为该镇 百江镇板栗四大龙头产业,特别是板栗面积已达15326亩,年产板栗744吨,产值689万元,已成为该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授予“省级板栗之乡”称号;工业经济主要有制笔、木业、纺织、铸造等产业,2003年工业总产值3。5亿元,农业总产值689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051元。 2.项目地块状况 百江镇百江村农民公寓房位于百江镇西南面。用地面积3215.0平方米,基地地势平整规则,地块由东面临滨江路、西临罗溪,整个规划地块紧邻百江一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规划内容 根据规划要求该地块为住宅用地。本次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为该项目地块的公寓、商业、广场的规划设计。 3.市场背景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的提高,带来了产业用地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商业、住宅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房地产的潜在需求也将逐步释放出来。 二、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民用建筑设计规范》

3.《建筑设计规范》 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5.关于该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及地形图、红线图等 6建设方关于该项目的设计要求 7.国家及地方的相关规程、规范等 三、规划设计原则 根据地块周边现状以及整个百江镇百江村现状,在设计时我们提出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设计以满足人们对现代居住环境所要求的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出发点。创造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节能化的示范现代住宅区,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种绿意盎然、自然和谐、高尚的生活环境。 2.注重品质———追求“新建筑主义”的主题风格 充分满足居民的舒适感。全方位营造高品质生活空间,妥善处理建筑与景观、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建筑融于环境,使景观衬托建筑,满足人们的可参与性的要求。 3.环保健康———以创造安全、健康厂房为目的 以前期策划、地块选择、规划设计、建设设施、管理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过程、多环节、多方面的科学开发、以创造出新世纪的健康居住建筑。 4.人文融合———体现“融合自然生命、倾注人文关怀”的开发理念 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规划布局的融合,建筑与绿化、水环境的融合,并充分考虑考虑城市的社区的示范性建筑,使此地的人们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建设出具有优雅环境、文化内涵、有品位的社区新亮点。 5.经济节能———体现“合理利用资源、地势、节约资源”的理念 本项目地块内地势平坦,在设计中结合场地原有的地势再创造,减少开发建设的前期工程量,同时运用新技术利用太阳能、中水系统等达到节约开发成本、

住宅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住宅建筑方案设计说明 导语:现代住宅要求厨房、卫生间使用的水、电、气应做到三表计量出户。“三表出户”的目的是便于计量、减少打扰。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住宅建筑方案设计说明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住宅建筑方案设计说明1 1、户内设计规范: 第条住宅应按套型设计。每套必须是独门独户,并应设用卧室、厨房、卫生间及贮藏空间。 第条住宅套型应分小套、中套、大套,其中使用面积不应小于下列规定:小套18M2;中套30M2;大 第条卧室之间不宜相互串通,其面积不宜小于下列规定;双人卧室9M2;单套5M2;兼起居的卧室12M2。 第条卧室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当通过走廊等间接采光时,应满足通风,安全和私密性的要求。 第条起居室应有直接采光,自然通风,其面积不宜小于10M2。 第条过厅可以间接采光,其面积不宜小于5M2。 第条厨房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厨房不应小于。 2、以加工煤为燃料的厨房不应小于4M2。 3、以原煤为燃料的厨房不应小于。 4、以薪柴为燃料的厨房不应小于。 第条厨房应设置炉灶、洗涤池、案台、固定式碗柜等设备或预留其位置。 第条单面布置设备的厨房净宽不应小于,双面布置设备的厨房净宽不应小于。 第条厨房必须采用电能或管道煤气,并应设机械排烟装置,炉灶部分应有防火安全措施,其深度不得小于。 第条厨房应有外窗或开向走廊的窗户。 第条采用原煤或薪柴做燃料的厨房以及严寒和寒冷地区采用加工煤的厨房必须设置烟囱。烟囱应防止烟气回流和串烟。 第条厨房炉灶上方应预留排气罩位置。严寒和寒冷地区厨房内应设通风道或其它通风措施。 第条每套住宅应设卫生间。卫生间、厕所面积不应小于下列规定: 1、外开门的卫生间。 2、内开门的卫生间2M2。

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在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在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加剧了我国资源紧缺的问题。为此,各行各业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实现节能减排。在建筑行业当中,通过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的应用,不仅有效的减少了建筑工程的成本,而且具有技能绿色环保的优点,完全符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本文将简单阐述被动式节能设计的应用优点和原则,并结合实例分析其在建筑行业中的具体应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被动建筑;节能;建筑行业;设计技术; 1引言 随着绿色环保节能理念的深入,建筑行业也应用了很多的节能技术。大量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以及被动节能建筑不断涌现,在保障了建筑本身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绿色节能环保的目的。当前,被动式节能策略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建筑物整体和局部的能源消耗,实现节能的目的,而且还提高了建筑物的舒适性,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总体造价,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分析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在建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被动式节能策略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 在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用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具有以下优点: (1)相对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较为灵活、简便,可以对建筑物周围的植物、地形地貌、阳光以及通风等自然资源进行直接的设计利用,便于工程施工和推广,无需增加额外的工程工序。 (2)在建筑工程当中应用被动式节能设计,工程减少了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减少了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投入成本,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3)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还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特点,无论是住宅建筑还是大型商业建筑,都可以采用被动式节能设计,而且可以根据人群特征以及地域特点的不同,进行多样化建筑结构的设计。 3被动式节能策略在建筑中的应用原则 3.1确定选择适宜技术措施的原则 (1)场地气候环境的客观分析:在对建筑进行被动式节能设计之前,应对

建筑立面方案设计说明

建筑立面方案设计说明 建筑立面设计包括主要材料如幕墙、石材、涂料等示意 和注明,本文介绍建筑立面方案设计,为大家说明。 建筑立面设计的影响因素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 体有时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以也自然产生出不 同类型的建筑物。建筑的外部形象设计应尽量反映室内空间 的要求,并充分表现建筑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任何建筑都必定坐落在一定的基地环境之中,要处理得协调统一,与环境融合一体,就必须和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所以建筑基地的地形、地质、气候、方位、朝向、形状、大 小、道路、绿化以及原有建筑群的关系等,都对建筑外部形象有极大影响。 建筑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它必须运用大量的材料并通 过一定的结构施工技术等手段才能建成。因此建筑体型及立 面设计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并反映出结构、材料和施工的特点。 建筑体型和立面构图中的美学原则,就是指建筑构图的一些基本规律,例如均衡与稳定,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协调,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等等。要综合利用这些美学基本原 则来创造完美的建筑形象。 知识点 1.主从与重点

2.均衡与稳定 3.对比与微差 4.节奏与韵律 5.比例与尺度 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体有时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两 个方面,所以也自然产生出不同类型的建筑物。 建筑的外部形象设计应尽量反映室内空间的要求,并充分表现建筑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在表现建筑性格特征时,也可以运用象征手法来表现艺 术构思,并以此突出建筑的性格特征。 应对策略实用功能 依附于建筑主体的建筑细部大多都是建筑的功能性构 件,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满足一定的使用要求,主要表 现在围护、排水、采光、通风、保温、防热、防噪等诸方面。墙体、屋盖——围护作用 大门——出入、室内外空间渗透 窗户——采光通风 阳台——接近自然 楼梯——垂直交通 审美价值 任何细部都体现形式的美感。 建筑细部参与和深化了建筑的造型过程,强化了建筑的

中国民居建筑 (完美版)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中国民居建筑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教师:孙保燕 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学号:1201530124 姓名:丘尚超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所在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世界所知。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江南水乡、历代皇家宫廷建筑、王府建筑,还有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云贵滇西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之内涵博大精深,受到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及效仿。 正文:我是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所以对建筑有独特的情感,就我所了解来看中式建筑,在建造上,工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就成了四不像。其中我以中国的民居建筑为代表,谈谈中国建筑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一.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人类从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无不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依靠“家”作为社会细胞,聚合布置成为这种那种形式的人居环境——从早先的聚落到后来的乡村和城市,无不如此。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都含有着眼全局、追求和谐的特点。重视整体,讲求从整体出发的这种思维习惯,甚至地阔天高,可以联想到人与天地自然的沟通,进入那种亦虚亦实的神秘化的整体境界。非常明显,古代中国追求虚实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无疑成了锻铸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特色的哲理基础。同时深刻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个性特色的文化背景。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宗法礼制观念、风水学说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 三.中华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 1.北方院落居民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

基于地域性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基于地域性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7-10-31T14:52:31.9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4期作者:吴双龙 [导读] 如何合理、科学地设计并建造出满足农民居住需求的农村住宅,是目前可持续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浙江华洲国际设计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安徽省 241000 摘要:被动式建筑技术可以不依赖任何空调、采暖等高能耗机械设备及外部能源而实现建筑采暖、降温、采光及通风,最大限度地提高室内热舒适度,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在全球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普及和深入,如何合理、科学地设计并建造出满足农民居住需求的农村住宅,是目前可持续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关键词:地域性;被动式;建筑设计 1.地域性的被动式建筑的发展 建筑历史告诉我们,在建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因素是建筑构成的最必要的基础条件,也是重要的限约因素。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是气候因素,也可以说气候造就了建筑,不同的地域气候特征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态。在农业社会,地域气候对人类生活影响严重,建筑是人们遮风避雨的场所,那时的建筑能耗低,但舒适性较差。到了现代工业社会,建筑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建筑体现艺术创意的发挥,设备解决室内环境问题,气候因素的考虑被削弱;建筑舒适性较好,但都是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不难看出,建筑业成了导致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一个耗能大户。 随着绿色节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为人知,建筑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不牺牲建筑环境舒适度的前提下,以自然气候为基础,结合艺术与技术,创新思维地打造出适合地域特色的低能耗、低环境影响的绿色节能建筑,从而实现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高效的节能效果。特别强调的是,建筑绿色节能并不等于高科技,其注重气候适应性,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设计作为建筑节能的基本方法,所采用的技术大都非常简单,我们称之为被动式节能设计。建筑设计必须从被动设计策略或地域气候设计开始,因为这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建筑形式及围护系统的构造。被动式要求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设计者不应只是将建筑设计与当地的气象条件协调起来,而是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的气候能源,营造改进的内部舒适条件。 2.地域性对被动式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2.1文化因素影响 文化因素包括历史、风俗习惯及凝聚地方特色的事物这三方面。历史指地区内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存在过的历史事物及遗留的历史事物例如传统建筑等;风俗习惯,指当地人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以及道德标准等;凝聚地方特色的事物主要指能代表地区精神或者该地区特产的事物等。这三项因素影响着被动式建筑设计中建筑朝向、平面选形及外窗遮阳等方面。因此在建筑方案初始阶段,建筑师除考虑建筑整体性能外又要迎合地区文化,使被动式建筑设计既包含理性又包含感性。 2.2风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建筑室外风环境对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舒适度以及建筑本身的能源消耗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东北严寒地区冬夏季节建筑室内的防寒保温与通风散热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建筑室外风环境的影响。所以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室外风环境对建筑本身的影响,以创造和优化舒适的室内外微气候环境作为主要目的之一,同时还要兼顾建筑的节能降耗。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主导风向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建筑物的朝向选择与建筑群体的布置。反过来,建筑群体的布置方式、单体建筑的造型、体量和尺度乃至于附近地区的地形、地貌都会对近地风的风向和速度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出现较大的风流时,在建筑的某些部位会出现更为剧烈的强风,如果这些强风出现在建筑物入口、露台、通道等人流量密集的场所,则会使人感到十分不舒适,而且会加大建筑的热损失。 2.3技术因素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及细部设计这三方面。结构是建筑落成的首要条件,直接影响着被动式建筑设计中建筑形态设计及屋顶形式设计;材料如:墙体材料、玻璃材料、窗框材料等,直接影响着被动式建筑设计中围护结构保温隔热设计、采光设计及自身遮阳设计;细部设计如:屋面出挑、屋顶坡度、屋面材料等细部,直接影响着被动式建筑设计中建筑遮阳及排水设计。从这三方面可知,技术为被动式建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壳体,成为决定被动式建筑设计成败的前提条件。 3.不同地域因素下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 3.1建筑区域性绿化及水体设计 根据实地测试结果,草地的地面平均温度比柏油地面低 8 ℃,同时,比混凝土地面低 4 ℃。植物的降温效果归功于遮阳和蒸腾的复合作用。当树木蒸发水分时就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在所有的气候类型中,树木的遮阳与蒸腾的复合效果占降温节能量的 17%~57%。湖水、江面的表面温度远低于城市下的表面温度,同时,湖水、江面表面开阔,江风的风速大于城市内部的风速,像武汉这样多湖、濒临长江的城市,应该广泛绿化,保护水体,以达到调温、调湿、净化空气的作用,削弱甚至消除热岛效应。 3.2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处理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对室内热舒适度有较大影响。在夏季,通过增加墙体、屋面、地面等实体结构的隔热性与蓄热性,可以有效地阻止室外热量进入室内并降低室外温度的波动对室内温度的影响,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在冬季,可以有效地减少室内热量的损失,维持室内温度相对恒定。采用节能型围护结构材料。外墙保温构造方法主要有: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外墙、夹芯保温外墙以及自保温外墙 4 种。前三者属于复合保温体系,墙体由承重材料与保温材料共同构成。相比之下,自保温墙体其本身承重材料就属于节能型材料,在满足保温要求的情况下,不需要再额外附加保温材料,并且较复合保温外墙的构造方法相对简单,砌筑更加方便,造价也更为低廉,对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乡村地区较为适用。 3.3建筑点线排列组合 在进行寒地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根据日照角度和太阳辐射方向去布置建筑的最佳朝向,然后再考虑当地的主导风向,但是一般建筑的朝向会与主导风向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如果只考虑一栋建筑的风环境问题的话,自然是建筑本身与主导风向之间形成垂直关系效果最好。但如果总体考虑建筑群体,这样布置方式就很难适用。通常把建筑群体布置成一个合理的角度,以便让其中大部分建筑都可获得较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