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必修2和必修5 的教材分析

数学必修2和必修5 的教材分析

数学必修2和必修5 的教材分析
数学必修2和必修5 的教材分析

数学必修2和必修5 的教材分析

数学必修5——本模块包括;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二章“数列”、第三章“不等式”共三章内容。全书约需36课时;

“解三角形”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介绍三角形的正、余弦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数列”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在探索中掌握与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有关的一些基本数量关系,感受这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并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不等式”一章的主要内容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和基本不等式及其简单应用。

必须2—-本模块包括第一章“空间几何体”、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第四章“圆与方程”共四章内容。

目标定位:

1.解析几何把代数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地用于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使代数、几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也为微积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在解析几何中,最重要的是它的“方法论”的特征,即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同时用几何的眼光处理代数问题.因此,理解“坐标法”成为首要关注的目标.本章以“直线”和“圆”为载体展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确定直线与圆的几何要素,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方程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位置关系.通过研究,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2.本章具体的教学目标.

(1)理解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的概念,经历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2)根据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探索并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体会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3)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4)探索并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能根据

给定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6)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会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刻画点的位置;理解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7)通过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用代数方法处理几何问题的思想,感受“形”和“数”的对立和统一,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3.本章内容的呈现,除了注意体现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特点以外,同时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设计相关的问题情景,降低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认识.如在直线斜率的呈现过程中,从学生最熟悉的例子——坡度入手,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斜率刻画直线倾斜程度和直线上两点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一致性和内在联系.“空间直角坐标系”是新增内容,教科书中,除了遵循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外,又通过类比,将平面上的许多知识推广到空间,如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空间球面的方程等,这样处理,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解析法的一般思路,同时也为学生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4.解析法的思想是通过代数方法将几何问题的研究变成有章可循,而且能按一定的步骤或程式去推导、求解,实际上是设计了一种算法.研究直线的过程和研究圆的过程就是解析几何研究曲线的两个案例,体现了“坐标法”研究问题的一般流程.

5.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即曲线上的点与方程的解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解析几何的基础,这点对学生比较抽象,在平面解析几何初步中,没有明确提出这个概念,但在直线方程和圆方程的建立过程中,都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渗透了这种重要思想.

教形结合的思想还包含构造“形”来直观体会问题的本质,开拓思路,进而解决“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同时,在其他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这种思想的应用,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即要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完整版)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2.1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课题介绍 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的物品的总数计算要用到数列的前n项和,又如分期储蓄、付款公式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通项公式打好了铺垫.因此就有必要讲好、学好数列.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教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方程、函数思想的体会也逐渐深刻。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数列的特点,掌握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明白数列与集合的不同点.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数列分类.能由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又能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探究、推导、应用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思想.(3)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教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由函数的观点去认识数列,以及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波利亚的先猜后证理论,本节课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发现为辅,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会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以及实例给出与练习设置,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吸引同学们的眼光,提高学习热情,本节课还会采用常规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引例、例题具体呈现.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最新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 级下册培训提纲 整体内容分布: (一)数与代数(三)统计与概率 1.因数与倍数统计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四)数学思想方法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广角――找次品 (二)空间与图形(五)综合应用 1.图形的变换1.粉刷围墙 2.长方体和正方体2.打电话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一、教学内容 轴对称 旋转 欣赏设计 数学游戏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

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 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o。 3.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

高中英语必修五《unit2 The_United_Kingdom》示范说课稿

《unit2 The_United_Kingdom》说课稿 Good afternoon,ladies and gentlemen. It is a great honour to stand here and talk about my teaching ideas. Today, I am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teaching of Unit 2 from book 5: The United Kingdom. I will divide my instruction into five parts.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Part 2: Students analysis. Part 3: Teaching methods . Part 4: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Part 5: Blackboard design. Part 1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教材分析) First of all, analysis of the reading material. (资料分析)Let me talk about my understanding of this unit. Unit 2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his unit. It connects unit 1 a scientist from England and the following units together. It tells us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geography and history of the United Kingdom. Getting to know the country better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studens’learning English. The reading passage is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is unit. It is made up of three aspects: What the UK concludes;Thegeographical division of England;The important role London plays as 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UK. This reading material combines knowledge and culture together, and certainly it will arouse the sudents’ interest. By learning this passage, stenden ts are expected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aims. Second, teaching aims.(教学目标) Knowledge aims(知识目标): 1. To learn the usage of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2. To learn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ted Kingdom. Ability aims (技能目标): 1.Enable the Ss to read effective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and make them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ted Kingdom. 2.To develop th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coorperative and investigative learning abilities. Emotional aims(情感目标): 1.Widen the Ss' international vision. 2.Form the Ss' consciousness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Third, teaching importances and difficulties.(教学重难点) Important points (教学重点): 1. Have a total and detail comprehension of the UK from history, geography, politics, and culture etc. 2. Help the Ss to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a. Some sentences are hard to understand. b. How to improve the Ss’ fast reading ability.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学情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二包括四个模块,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每个模块下又有子目录。首先,阅读鉴赏,共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诗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和演讲辞,共计十三篇课文。其中两个单元侧重于“品味与赏析”,另外两个单元分别侧重于“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 第一单元教学说明 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我们现在基本都已完成,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我不再多做分析,(这些散文名篇的共同特点,一是写景精美,情味浓厚。尽管课文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有的含蓄,有的直率,但都情景交融。二是意蕴深刻。不仅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而且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学生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三是语言美,语言是支撑文章思想情感、构思布局和艺术风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品味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它是最能体现散文语言的美。)下面是第一单元的一点不成熟的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这些散文都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体验,抒写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通过学习,我们要试着与学生一起体验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感受作者的情怀。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我们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要尽量创设环境,关注学生阅读,尊重学生个体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我们可以给学生适当的提示、点拨,但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替代学生的独立阅读。 第二单元教学说明 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是祖国语言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我们可以汲取多方面的养料。 本单元选的是先秦至南北朝的诗歌作品,共七首。《诗经》两首:一为《氓》,偏重叙事;一为《采薇》,偏重抒情。《离骚》在课文里所节选的是全诗感情最浓烈、诗人形象最鲜明的部分,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屈原执著、高洁的风范等有一定了解。《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作品,它是我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在人物形象塑造、剪裁、结构、语言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最后三首分别是《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在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感受曹操这位“乱世枭雄”暮年时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本色;还可以体验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的乐趣。

高中数学必修五《基本不等式》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不等式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人教A版)中第三章第四节。本节课主要研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代数证明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与几何背景中得到基本不等式、证明不等式与回归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体现新课标“数学有用”的理念。同时,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本节的研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等关系与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对不等关系的一般性质和不等式的求解证明有了一定的理解,为基本不等式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授课班级为高一(1)班,我班学生整体基础知识一般、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能够较好的掌握教材上的内容,但处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设计思想: 本课为新授课,积极践行新课程“数学有用”理念,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和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体现数学思想和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师生共同探究基本不等式; (2) 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3) 会简单运用基本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基本不等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 (2) 通过具体的现实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教学重点: (1)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并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基本不等式的运用。 重、难点解决的方法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图形到抽象代数的教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1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材分析 作为新课程高中数学的起始模块—必修一,它是由“第一章集合和函数概念、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三部分内容组成.下边为了便于讨论,我们分章对于教材作一一分析. 1 集合 集合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又是近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它不仅与高中数学的许多内容有着联系,而且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中学数学所研究的各种对象都可以看作集合或集合中的元素,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明地表述数学概念,准确、简捷地进行数学推理. 本章内容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为逻辑链条统领全章,这种安排与以往的教材的处理有很大的区别.例如,集合的基本关系,是将集合的包含和相等关系放在一起,并给出子集的概念;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将集合的交、并、补放在这一节,并给出全集的概念,这样安排给学生展现出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因此高中数学课程中只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 ⑴了解集合的含义,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描写某些数集的专用符号. — ⑵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用集合语言对事物进行准确,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⑶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⑷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⑸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⑹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⑺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暑期听华应龙教授的教材培训记录) 第一部分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 一、主要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经历2、3、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过程,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和偶数;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在探索数的特征的过程中,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猜想、验证等探索方法,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2、第三单元“分数”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带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分数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能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把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也能把有限小数化成分数;能结合实际情境,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 知道比较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 在探索活动中,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能正确运用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能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并能用不同方法计算面积。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能按指定可能性的大小,设计相关的方案,在活动过程中,体验获得设计方案成功的愉悦。 (四)综合应用

高中数学必修五 等比数列 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必修模块五第二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 其主要内容是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性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认识,加强对数学规律性的探讨,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2、教材的处理: 高二上期的学生,已经具有学习高中数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根据本节内容,我将《等比数列》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学生的知识结构状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从问题出发引出本节课的要探究的问题,之后,再由学生自学、互学、交流、练习巩固等,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理解,初步掌握等比数列的常规问题解答思路和技巧。为此,我对教材的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和等比中项。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 难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比中项的定义并能解决相应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 知识结构:学生在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性质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具备了这节课的预备知识。 能力方面:已具有研究数列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有找数列的通项公式经验,这种经验完全可以迁移到对等比数列的研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力目标不难达到。 情感方面:高二下期的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数学参与意识、自主探究意识,对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比较感兴趣。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采用“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6人,按学习状况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高一年级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很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使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准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实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相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 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 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 个体(对象),所以,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 记作aA(或a A) 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全册教材说明 一、内容安排 这一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应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本册教材也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 在数与代数方面,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综合与实践)方面,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外还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高中数学_等差数列的定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某一项的值;会 根据等差数列的前几项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边教边练边反馈的方法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学习知识的精 神,增强学生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你能根据规律在()内填上合适的数吗? (1) 1682,1758,1834,1910,1986,() (2) 1,4,7,10,(),16 (3) 2, 0, -2, -4, -6,() 问题1: 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等差数列定义的符号表达式: 判断它们是等差数列吗? (1) 1, 3, 5, 7, 9, 2, 4, 6, 8, 10 (2) 5,5,5,5,5,5 (3) x,3x,5x,7x,9x 问题2 思考:在如下的两个数之间,插入一个什么数后这三个数就会成为一个等差数列: (1) 2 ,( ) , 4 (2)-12,( ) ,0 ( 3 ) a,( ),b 等差中项定义:, 若A是a与b的等差中项则A= 问题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n a的首项是1a,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n a

二、自主探究 如果等差数列{}n a 只知道首项1a ,公差d ,那么这个数列的其他项如何表示? }1() 21,a a d =+个 }}1()2()32112,a a d a d d a d =+=++=+个个 }}3()1() 2()432113,a a d a d d a d d d a d =+=++=+++=+64748个个个…, }}3()1()1()2()12311(1)n n n n n a a d a d d a d d d a d d d a n d ----=+=++=+++=???=+++???+=+-647486447448个个个个 三、例题讲解 例1 ⑴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⑵ -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变式训练:(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与第10项; (2)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例2 在等差数列{ n a }中,已知5a =10, 12a =31, 求首项1a 与公差d . 变式训练: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4a =10, 7a =19,求1a 和d. 例3 已知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q pn a n +=,其中p 、q 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是否一定是等差数列?若是,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105=a ,3112=a ,求首项1a 与公差d 2. 在等差数列{}n a 中, 若 65=a 158=a 求14a 3.三个数成等差,其和为15,首尾两项之积为9,求此数列。 五、课后作业 课本P39 1、2、3、4,5 学情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学期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乘法,小数除法,观察物体,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总复习等八个单元。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1、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1、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1、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能按照指定的要求设计简单的游戏方案。 3、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4、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各自的特点。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第八单元、总复习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代数思想、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得以进一步发展,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2014-2015学年度高二(理)数学必修五及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高中数学必修5及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新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新课程的标准,认真体会新教材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本学期努力提高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落实基础,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新教材的研修,努力提高教师本身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注学生思想,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状况,确定解决措施。 3、提高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4、加强课后作业的优化,合理选择题目,使学生不做无用功,突显作业的检验知识的功能,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对个别学生面批。 5、进行分层教学,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四、教材分析和时间安排: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必修⑤授课时为80课时,对本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人教版英语必修五Unit-5(Reading-First-Aid-For-Burns)教学设计

Unit 5 First Aid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文章以“急救”为中心话题,贴近日常生活,旨在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急救知识,并能用所学的有关急救的知识,根据不同情况提出急救措施。文章首先介绍了皮肤对人体的重要性,然后介绍了烧伤的各种起因,三种不同的烧伤程度以及他们的症状和应该采取的急救措施。文章用了小标题,使文章脉络明晰。通过阅读本文, 对如何处理烧伤的知识就一目了然,并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镇定自若地进行急救。结合本文的文体特点,适合设计略读和精读的阅读训练,增加小组活动,以读促说,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英语课程的学习,高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初步掌握了高中英语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本节课的话题贴近生活,实用性强,学生在阅读本文前已具备一定的急救常识,对这一话题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课前预习部分设计了急救知识小测试,和思维导图引导他们预习课文主要内容。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活跃的思维,可通过参与急救处理方法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Knowledge aims: 1) Get students to learn the useful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this part. 2) Have students read the passage and know about burns and first aids treatment for burns. 2. Ability aim: Develop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 nd let them learn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3. Emotional aim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first aid and learn to protect themselves or help others in the emergency. 教学重难点 1.How to enable students to apply what they’ve learnt to perform first aid treatment for burns correctly. 2.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 s’ reading and speaking ability. 3.How to grasp the main idea and key information quickly. 教学方法 Cooperative learning, Competition, Task-based reading 教学过程 Part1 自主探究 Step1 Warming up: What is first aid 1. Read the concept of first aid on Page 33 and fill in the blanks:

高中数学必修五级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高中数学选修2-1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了解教材的特点,适应了教材的学习,基本上能够自觉的学习,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顺利的度过初、高中知识体系与思考方法等方面的衔接,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薄弱环节,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本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落实新课程的标准,认真体会新教材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本学期努力提高考试的优秀率和合格率,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对学科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落实基础,使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新教材的研修,努力提高教师本身对新教材的把握能力,使学生更加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关注学生思想,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状况,确定解决措施。 3、提高课堂教学的利用率,在深入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认真备课,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课堂的效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4、加强课后作业的优化,合理选择题目,使学生不做无用功,突显作业的检验知识的功能,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对个别学生面批。 5、进行分层教学,布置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 四、教材分析和时间安排: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选修2-1约40个课时

高中英语课本必修五 教材分析

The Analysis of 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5 I. Introduction 1.Title: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s Book 5 2.Chief editor:Liu Daoyi 3.Publisher: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4. Appearance: a.size b.quality c.colour 5. Content In general terms, it includes Contents, Texts, Workbook to the texts, Notes to the texts, Grammar, Vocabulary, Irregular verbs,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phonetic symbols for English and postscript. The main part of this book is made of 5 units. Unit 1 Great scientists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 Unit 4 Making the news Unit 5 First aid Each unit has six components. ( take unit 2 as an example ) a.Topic Countries of the United Kingdom Union Jack Famous sites in London b.Functional items Language difficulties in communication Space: position, direction, distance c.Structures The Past Participle (2) as the Object Complement d.Reading Puzzles in geography Sightseeing in London A particular British celebration e.Writing Non-chronological report: tourist guide f.Workbook P 48 6.Other Aspects This book costs 8.05 yuan. There is also a tape attached to this book. The students can use it to listen to the texts, vocabulary and exercises. But the students have to pa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