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历年不同城镇化率的动态发展

我国历年不同城镇化率的动态发展

我国历年不同城镇化率的动态发展
我国历年不同城镇化率的动态发展

我国历年不同城镇化率的动态发展

导读:原政协副主席对中央的城镇化思路有着深刻而精准的领悟,本文是其去年在一个内部高规格论坛上的发言,详细阐述了他对中国城镇化的思考和对中央城镇化精神的理解。

刚才听了几位的发言,受了很大的教育,应该说我想讲的他们都已经讲了,所以我只能谈一点自己学习中央精神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一点再思考。

什么叫再思考?因为我们原来做过工程院和清华大学的一个联合课题——研究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我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这个是表象,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演进过程。

在现代意义上讲,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城镇化率从来不是独立的经济指标。前一段时期好像各个省,很多地级市都在规划我国每年城镇化率要提高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赶上东部发达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因为城镇化必须要有经济为基础,要有就业和产业为基础,刚才几位都讲到了。所以城镇化不是人为打造的,更不是造城运动、造房子运动、划地运动。而近30年中国高速城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下产生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2012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2.57%,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了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

1 我国城镇化的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城镇化率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五”和“二五”期间,城镇化率从12%提高到22%。但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文革十年,城镇化率不但不提高,反而是降低,当时知识青年都去上山下乡了,所以城市里头的人减少。到第三阶段就是1976年到1994年,就是知识青年返城的阶段,是上升的阶段,接近30%。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到2010年,这是中国扩大开放,外资投入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很多劳动力进行转移,转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打工,也包括到我们浙江省来打工,使得城镇化率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提升,甚至有几年达到1.5%左右。

这样一个城镇化的快速提升,有力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们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也由此成了制造大国,中国也由此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5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我们去看到农村,凡是造了新房子的,都是出去打过工的,如果他死守种地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改善。

2 前30年高速城市化的主要问题

在进入城市5亿左右的农民工里面有1/3的农村流入人口无法享受城镇户籍待遇,城镇化率的统计指标高于户籍非农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有的专家称他们是候鸟式的城镇化,就是过了正月十五回到城市来打工,到了阴历年底就回乡,或者他们是半城镇化,因为农村的土地还在,老宅基地还在,但是平时是在城里打工。

前三十年城镇化除了农民工的规划以外,城市化没有促进农业现代化,相反的形成了空心村。有若干的地区、地方,农村就剩下60岁以上妇女,以及儿童留守,这就是所谓的空心村。而他们这样一种钟摆式的流动,对我们交通的压力,对社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3 城镇化的新需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有新的要求,特别提出了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造城、造房子,而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创新人口管

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现在我们分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就是在这里6个月以上,不享受许多市民的待遇。

那么对于中央来说,可能今后要考虑城镇转移支付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挂钩机制。比如说深圳,大概有800万的常住人口,占所有城市人口的40%,但是这一部分转移支付是不考虑,不统计在内。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就是要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

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建立和完善跨区域城市发展协调机制。也就是刚才几位都提到的,不是单一城市,是城市群,或者是高铁以后的城市区来考虑。

4 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再思考

第一,中国的城市化是在一个发展极不平衡大国的城市化,不是一个城市国家,不像新加坡,也不像我们的香港、澳门地区。

这是世界各国基本国情的综合比较图,纵坐标是国土面积,横坐标是人均GDP,源泉大小是人口,黑和白就是农村和城镇人口。这样一个情况来看,中国是处在一个比较微妙的位置,就是说国土面积比较大,人口比较多,但是GDP比重比较低,当然比印度要好一点,所以我们和很多国家是没有可比性的。

通常一个大国在城镇化、地域上是不可能均衡一致的,我们了解到2011年美国统计署的一个统计报告。美国相当一部分联邦的州城镇化率在60%左右,还有一部分在50%以下的,但是它又有很高的地区,有80%、90%的。所以我一开始就讲城镇化率不是经济发展的指标,城镇化率很低的地方人均GDP可以很高,但是城镇化高的地方也有收入很低的。所以,我想中国的情况是一个大国城镇化,不能把这个城镇化率来要求各个省市,大家都要达到我们国家的平均值,这是不合理的。

第二,中国特色是中国城镇化在三农问题高度敏感背景下的城镇化。

三农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世界意义,但是城镇化的发展对三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已经连续11年粮食丰收,但是2011年全国进口粮食超过2200亿斤,粮食总自给率水平不到90%,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城镇化占了耕地,特别是城市周围的优质耕地,这个问题是十分突出的。同志们,全世界的粮食交易额是6000亿斤,我们已经有1200亿斤,所以这个是相当大的数目。中国再发展下去,农业尽管是丰收,如果这个数量再增加,就会影响粮食市场,就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前些年我们城镇化的土地城镇化速度大大高于人口城镇化。尽管我们说人口城镇化高速增长,但是2000年的时候城镇人口的土地是人均152平方,到2010年已经到175平方,城市的道路、广场,各种公共设施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第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必须城乡统筹,四化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加注重提升质量,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率达到50%,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比如像韩国、日本、台湾、新加坡都是城镇化率超过50%的地区。因为科技教育都集中在城市,资源比较有效地使用,但也往往是城市化积累的矛盾凸显和城市病集中爆发的阶段。

亚非拉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没有及时地进行战略性调整,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出卖劳动力为主的农民进入了城市,进入城市以后由于要素成本的提高,到了3000、4000美元,工资不涨,人家就不在这里发展了。

中国就存在这个问题,纺织业不在本土,到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去,那里的人均工资

比较低。我们如果说产业走了,这些人还在城市里面飘荡,这时中国的收入陷阱就开始了。那么贫民窟、连片的贫民窟,像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开罗都是这样,凡是社会动荡的都是这批人。如果他没有职业,但是已经不回农村去了,这个问题就比较大。所以我们必须实时调整城镇化的战略和模式,在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有效提高城镇化的质量,降低城镇化的社会成本和资源环境代价,实现健康稳妥的城镇化。

第四,中国特色是中国城镇化在资源环境严重约束下的城镇化。

我们近20年来快速城镇化造成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高速消耗,特别是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资源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刚性约束,全国有400余座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达到110座。

这个缺水包括水源性的缺水和水质性的缺水,比说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和嘉兴,嘉兴的市委书记和市长到我们工程院来,就提出他们要引水工程,要从钱塘江太湖源头饮水。因为嘉兴的运河已经没有办法用了,钱塘江的水也没有办法用,已经是四类到五类水,这是非常大的问题。城市在扩展,水从哪里来?

而中东部地区空气污染非常严重,雾霾严重,成片的雾霾,但是最严重的是在城市地区。所谓的经济发达城市地区,都出现了严重的雾霾,有人说是因为工业,我不太同意。过去工业污染比现在严重多了,杭州过去比现在工业多,过去街道都有工厂,但是过去是烧煤的,烧煤出来的PM10以上,颗粒大就会掉下来,衬衫就会黑的,但是现在衬衫不会黑了,因为它不下来了,这是燃气和汽车的尾气造成的。碳燃烧不完全以后出来的是热的废气,随着空气上去,到了高空以后温度降低,700米到800米左右,碳氢化合物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综合作用下,就会产生颗粒,这个粒子非常小,PM2.5就是0.0025的毫米,那么小的粒子,比重又轻,就被空气拖着下不来。我们到北京的香山看北京城都是紫红色的雾,在北京的上空,也可以说是“祥云”。但这个祥云是有毒的,PM10可以到鼻子里,出去一趟回来发现鼻子里面是黑的,大部分对我们身体有害,PM2.5可以吸到肺里面去,PM1可以到血液里面,通过肺部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置换作用。所以这个问题是很大的问题,现在争论不休。

还有产业的问题。所以这个问题我们是考虑的,有人说为什么外国汽车比我们多?外国汽车人均拥有量比我们高,但是坐着汽车上班的人很少,都是公交上班的。汽车是停在家里的周末出去买东西用的,不是到市中心去买,市中心都是高价的商店,买东西都在郊区,沃尔玛也好,郊区汽车停车是不要钱的,有大的停车场,如果他开汽车在曼哈顿上班的话,一个月的停车费就超过这个汽车的价钱,所以他不会开汽车上班。我们现在变成一种坏习惯,开汽车上班变成了一个身份的表现,我已经工作了五年还没有一部汽车,别人就说你这个人混得太差劲了。这有点像80年代中期,大家抢购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连没有通自来水的农村也要买洗衣机回去放在那里,因为陪嫁的时候带过来的,自来水都没有放洗衣机干什么?冰箱舍不得用,因为农村里蔬菜是新鲜的,猪肉也是新鲜的,何必要用冰箱呢?所以冰箱是不插电的,客厅里面冰箱、电视机、彩电,但是都不用的。所以现在汽车的问题,中国恐怕要成为一个大点,好好研究一下,不但是空气,交通堵塞也是个大问题。

第五,中国城镇化的特点是实现就近、就地的城镇化。

2010年全国有2003个县,不包括划入杭州市下面的临安、桐庐,总数实际上是2800多个,不包括县城人口总数也占全国总人口的74%,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接近一半。所以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各类能人在就近的县、镇落户进行创业和就业,这对我们中国特色城镇化是非常重要的。

严格控制特大型城市的无序发展,大型和中型城市一部分也应该向镇扩散。这是课题组提出的,给发改委的城镇群的主体形态,就是中国要构建“5611”,五个国家地带,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地区、长江中游,红色区域的这5个是中国的城市。11个区域支撑的山东半岛、辽中南、中原、关中—天水、北部湾、黔中、太原、呼包、鄂榆、宁夏等,这

些地方是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第六,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因为新生代农民的定居意愿很强,我们采访了9万多个在城市里面的农民工,90%是希望留在城市里面,坚持不回农村的比例相当高。挣够了钱就回农村的不到1/5,因为现在农民工的年龄结构已经变化了,已经是80后为主了。他们从小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而且也没有务农的习惯,在县城里面、镇上读中学,到城市里面来打工,已经不愿意再回去了。

对于近期城镇化当中人口流动的特点,我们做了三年的统计,乡城流动与城城流动并存,就是小城镇向中心城镇流动,农村向城镇流动,但是乡城流动为主,大概占80%。本地农民工增速,以本省域为区域,跨省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在减少。以2010年为例,跨省农民47万,而省内52万,如果我们回溯到2000年的话,跨省流动80%以上。现在的问题是必须要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盲目扩张,前20年我们在资源、资本等要素和发展机会上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中小城市的发展滞后,造成了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巨型化发展,无序蔓延。

第七,新型城镇化必须重视公用设施建设,克服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城市病。

我们现在城市隐患非常多,内涝、地震、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叠加。

另外是交通严重拥堵,已经有7个城市小汽车的拥有量超过200万,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日益萎缩。现在很多城市都提倡自行车,这个比较好。

另外我们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有一个问题是比较典型的,这是过去20年里面造成的,叫做职住分离。这个现象导致了城市里面钟摆式的交通,加重了市内交通负担。因为我们在新区的规划上,往往是高科技园区开发区的一个地方,里面不准造住宅,而另外有一个地方,很远的地方规划了一个住宅区,这个住宅区基本上除了居住和商业服务以外,就没有就业的机会。在北京比较典型的是北部的天通苑、回龙观等等,但没有一个机关事业单位在里面,只有吃饭、生活消费的地方,所以就造成大量的车子早上从北四环以外往城里面走,下班以后从城里往外走。这样一个城市规划的形态,要想办法做一些调整。

我们这里看到丹麦哥本哈根叫做手指状的规划,手掌的根部是欧洲的一个核心机场,哥本哈根机场。从机场出来就是快速的轨道交通,向五个方向走,企业居住地都在这五个方向上,中心城区只是经过,在五个手指之间是绿化带,就是农村、田园,这样的城市让你感觉非常好。

当然有些地区条件没那么好,比如东京。东京的新宿站是最集中的地铁站,相当于北京王府井地铁站。地下道里有很多的商店、饮食、超市、日用品的购买商店,长度平均1.5公里,下班以后常用的日用品都可以买到。1.5公里的地下空间用得非常合理,分五层都设有自动电梯,既开辟了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也防止了短期的交通难。

第八,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传承中国历史文化,保护古建文物。

千城一面的现象已经成为当下许多城市的现实,我们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先生说,这不只是物质空间形式的雷同,更说明了规划理念的精神干枯和城市文化知识的贫乏。就是因为这些城市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符号没有印象,所以基本上是一样的。

我们有着非常悠久历史的这些古村镇,要把它保留下来。比如广西桂林的阳朔,这里还没有提出像大理、丽江,湘西的凤凰,建筑到现在为止,即使是新建的也是吊脚楼,也是木结构,这就形成了当地一个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浙江也有很好的例子,比如嘉兴的乌镇。

最后,中国新型城镇化要加快智能城市建设步伐,创新城镇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治理能力。

因为我们城镇化是在21世纪,不是在工业化时代,而是在信息化时代同时进行。所以我们考虑一下,我曾在上海做了9年市长,城市运行管理基本上三部分,一是城市的行政管理,就是城市规划、环境治理、社会保障、科教和公共安全,另外就是防灾减灾,这是政府行政直接管理的。第二是发展经济要以市场为主导。比如说产业创新,就是产业如何更新换

代,政府要推动,但是主要是企业为主金融投资。因为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财政税收是我们就业创业的基础。第三是生活保障。因为人集中,商业服务、宜居住房、道路交通、文化休闲、医疗保健,这些都是生活保障问题。这三块要处理好,就是政府的管理现代化,管理能力现代化,是有信息技术的现代化。

刚才杨卫同志讲了,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大数据集群,大数据的产生就来自于城市。

这是我用的互联网上的一个材料,就是说一分钟里面全世界互联网发生了什么事情,一分钟发出两亿封邮件,苹果应用下载4.7万次,Pandora新增6万多首歌曲挂上去,facebook 增加600万次访问照片,新增28万用户,全球IP网一分钟传送639TB,谷歌有200万次的搜索查询等。

现在一分钟有这么多事情,这些都是数据,这个数据可以挖掘出很多财富,可以用很多方法来利用这个数据。但是这些数据是一些混乱的现象,有些信息是多余的,是不能加以利用的,所以要进行有效的评估,然后筛选出信息,最后成为资讯。也就是说把未分类的大数据怎样通过自动获取的信息进入分析,然后建立起预测性的决策系统。所以开始的时候看了那么多数据以后往往你会忽略,可能会疑惑有没有用,但是经过有效的评价体系就增加了理解,就变成了观点,最后变成了能力。

运用智能手段创造新的城镇管理体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是我们建立智能城镇的很重要的一个手段,这里面关键是建立统一的信息中心。现在我们不是没有信息中心,医疗有医疗的信息,社保是社保的信息,教育是教育的信息,都是分割的,包括市政交通公安系统都是分割的。所以要建立统一的数据,然后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平台,这样才能提升我们决策和咨询的效率。同时要推动城镇运行的监测、预警、诊断、智能化,全面提升政府科学决策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今后的突发事件,通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软件,应该有若干种预案准备,不是说哪里出了火灾,市长开紧急会议,然后赶到指挥部指挥,你到现场人家还要向你汇报,影响了救援时间,应该有一套预案很快执行,问题就地解决。

在我结束讲话之前,我想再简单回顾一下关于城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怎么讲的。

首先,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在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中推进的城镇化,无论从人口迁移规模以及社会转型来说,世界上22个发达工业化国家到现在为止,他们的总人口还不到12亿。而我们在13亿人口里面要从农村转移两到三个亿,所以必须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四化融合,就是说不是空的把人从农村移到城市来,而是要进入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还有农业现代。

第二,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是三农问题高度敏感背景下的城镇化,要做到工业支援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城市科技、服务业帮助农业的高产优质与流通销售,使进城务工农民和在乡工作的农民都能够持续保障粮食安全。同志们可能想不到,我们工程院在做制造业强国课题的时候告诉我一个信息我吓了一跳,美国的第一制造业是什么?不是苹果,不是IBM计算机,也不是波音飞机,美国的第一制造业是食品制造业,当然美国人和我们不一样,小麦不能吃,不像我们大米一煮就吃,他们都要做成面包才好吃,所以食品制造业非常发达,有各种各样的食品。中国的小城镇的工业化,都应该是农业的产业链延伸,就地加工农副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

第三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要形成以县、镇为基础,构建合理的大中小相结合的城市群格局。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各类能人,在县和镇落户,控制就业的无序扩张。第四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防止灾害、保证安全。过去20多年的城镇化主要是在建设新区、建设开发区、建设CBD、建设城市名片上下功夫,地下看不见的事情做得不多。现在要赶快入手,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发展绿色推进系统,达到宜居的水平。

最后,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要传承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文化,西北和东南是不一样

的,西南和东南也是不一样的,东北和南方也是不一样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创造城市文明的多样性,使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象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平台推荐】2017年6月24日—26日将在杭州召开第十届中国特色小镇模式创新与项目实操高端总裁峰会,集合20多位行业大咖和一线操盘手亲自为您全方位解读互联网+时代的文旅地产如何赢在内容、如何打造有价值的极致体验,与参会嘉宾共同践行20几个项目的创新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

会议时间:2017年6月24日-26日(3天2夜)

会议地点:中国-杭州

参会对象:特色小镇及相关产业链董事长、总经理等核心高管参加(300人)

主办单位:北京壹方城智汇科有限公司、汗马研习社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趋势和特点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城镇建设历史悠久,并且在古代很长时期,我国城市发展都居于所处时代的前列,而且出现过当时享有世界盛誉的大都市,但随着近代以来饱受外国入侵和殖民掠夺,我国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近现代城镇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基本上被扼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现代史上真正意义的城镇化的开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建国以来的城镇化进程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图1,2,3)。 1.城镇化起步发展阶段(1949~1957年) 随着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逐渐得到恢复(1949~1952年)以及其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1953~1957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城镇化水平得到稳步提高。这一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较快,具体表现为:新建了一批工矿业城市并且扩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城市,城市数量从1949年的136座增加到1957年176座,年均增加5座,城镇人口也增长较快,从5765万增加到9949万,城镇化水平由10.64%提高到15.39%,相当于年均提高0.5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这段时期的城镇发展及城镇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2.城镇化剧烈波动阶段(1958~1965年) 由于对经济发展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国经济发展在此后开始盲目追求高速度,受“大跃进”思想的影响,经济发展起伏波动大,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大起大落。其中,在1958~1960 年三年“大跃进”时期,由于受急于求成和主观随意性强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影响,我国工业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脱离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高速推进,一大批工业项目盲目上马,致使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镇,3 年内城镇人口净增2352 万,年均约新增城市8座,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5%(年均提高1.45个百分点)。但这种由“跃进”式国民经济建设所导致的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虚假城镇化”并不持续。从1960年起我国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特别是国家在1961年对整个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1961~1963年的三年调整时期,期间停建和缓建了一大批工业项目,政府动员大量城镇人口回农村,一部分新设市恢复到县级建制而一部分地级市则降级为县级市,3年间城市总数合计减少25座(1963年一年就撤销城市24座),城镇化水平也骤降2.46 个百分点为16.84%,出现了极不正常的“逆”城市化现象。而在随后的1964~1965 年,由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城镇化开始呈现回升态势,到1965年底全国城镇人口缓慢增加到13045万,城镇化水平也恢复到18%附近(17.98%)。 3.城镇化徘徊停滞阶段(1966~1978年)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出现的全面好转并带动城镇化发展逐步恢复并未持续多久,更未能促使我国城镇化从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随着“文革”的开始以及国家在其后政治经济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失误,殃及刚刚有所起色的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徘徊停滞阶段。整个“文革”十年以及受其影响的随后两年中,全国大约有3000 多万城镇青年学生、干部和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劳动和安家落户,而且以备战为目的的“三线”建设使得基建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原有城镇脱节从而导致城镇建设大大滞后, 许多小城镇日益衰败。从1966年到1978年虽然城镇总人口从13313万增加到17245万,但由于全国总人口也基本保持了同样的增速(从74542到96259万),总体城镇化水平仅从17.86%缓慢提高到17.92%,整个13年间全国城市总数只增加了21个。 4.城镇化恢复发展阶段(1979~1992年) 随着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全国工作重点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

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 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

新型城镇化规划发布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指出,《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制定实施《规划》,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着重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等问题,推进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主要目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

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 “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城市生活和谐宜人 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吉林财经大学朱丽娟、杨雪娇、徐莹莹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文献综述 (4) (一)国外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4) (二)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5) 二、我国城镇化及城市发展现状 (7)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7)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8) 四、建立因子模型 (9)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9) 1.指标选取原则 (9) 2.建立指标体系 (10) (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过程 (12) 1、模型检验 (12) 3、分析因子载荷矩阵 (13) 4、得出因子模型 (15) 5、聚类分析 (16) 四、结论及建议 (18) 参考文献 (20)

摘要 本文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从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地域城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等四个方面建立全国31个省的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截面数据模型,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差异。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城镇化因子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which based on economic levels,living standards,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geographic extent of the four aspects of civil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ion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sectional data model,first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cluster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中国城镇化率相当美国1920年代水平

中国城镇化率相当美国1920年代水平 21世纪网“我们的城镇化率大致相当美国1920年代的水平,日本1940年代的水平。统计数据代表了空间布局的未来趋势:我们一定会往城镇化率提高的方向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3日在参加“国浩法制论坛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法治论坛”时作上述表示。 周其仁还进一步列举了其他数据,中国“两率”(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比值是 1.09,远低于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超过4的比值。而“金砖五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两率的比值也分别达到3.22、1.97、1.38和1.15,都比中国的高。 “往城镇化率提高的方向走” 在周其仁看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二者相辅相成。 衡量工业化的水平,关键指标是“工业化率”,也就是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衡量城镇化的指标就是“城镇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例。由于工业活动总要“投影”到人口的空间分布上,所以在经验上,以上两个“率”可以作统计上的比较。 周其仁表示,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当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3%,同年的工业化指数为46.8%。乍一看,这两个数字吻合得很好,但是比照全球平均水平,就会发现问题:全球平均工业化率只有大约26%。发达国家更低,甚

至在20%以内,而他们的城镇化率多在70%以上。“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代表工业化率对城镇化率的提升能力,从这一角度看,我们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很明显。” 根据世界银行[微博]的数据,2010年全球平均的城镇化率为50.9%,而工业化率不过26.1%,二者之间的比值是1.95,中国“两率”的比值是1.09。 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区别更为显著。2010年,美国的“两率”比为4.1,法国为4.11、英国为4.09、德国为2.64、日本为2.48,共同呈现出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工业化率的特征。即便是“金砖五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两率的比值也分别达到3.22、1.97、1.38和1.15,都比中国的高。 周其仁表示,我们的城镇化率大致相当美国1920年代的水平,日本1940年代的水平。统计数据代表了空间布局的未来趋势:我们一定会往城镇化率提高的方向走。 “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 除了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比例失调外,周其仁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目前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扩张得很快,城市人口增长却很慢,结果使得城市人口密度降低了。” 周其仁认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在不断扩大,农村就应该缩小,农村土地应该得到有效利用,很多农村空置土地应该复耕,“这是很多发达国家经历过的,但在中国城镇化建设搞了这么多年,却没看到这种现象。”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国历年城镇化率

【时效性】:现行有效 【颁布日期】:1997-05-20 【生效日期】:1997-05-20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颁布机构】:公安部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1997年5月20日公安部发布) class="law_article" name="1"> 一、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关于逐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

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精神,应当适时进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允许已经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有序地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小城镇和农村的全面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同时,继续严格控制大中城市特别是北京、天津、上海等特大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 class="law_article" name="2"> 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 为了保证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改革的范围限制在县(县级市)城区的建成区和建制镇的建成区。在此范围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对已开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小城镇进行清理整顿的基础上,选择少量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高、财政有盈余、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一定基础、在当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小城镇,先期进行两年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然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期、分批推开。西部地区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试点小城镇数量不得超过10个,中部地区的不得超过15个,东部地区的不得超过20个。省级以下地方人民政府无权确定或者扩大试点范围。未设立预算的建制镇或者享受国家财政补贴的贫困县的建制镇,在具备设立预算条件或者取消国家财政补贴前,暂不进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已经进行的,自本方案实施之日起一律停止。 class="law_article" name="3"> 三、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的条

中国城镇化的意义

近年来,城镇化几乎成为举国上下极其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问题,他不但是学者们在论文中经常讨论的主题,而且成为众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研究生的一项重要选题。通过传媒,社会各界人士也越来越关心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尤其重要的事,自从1998年中国政府关于解决我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决策和在国家“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战略和对我国几 十年不变的城市发展方针作了一定调整后,人们普遍认识到推进和加速城镇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过量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 重要措施之一。自此,“城镇化”从学者们的论坛走上了各级政府的计划和议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很多地方的领导开始注意本地的城镇化率,与国内、国外多方比较,找差距,订目标,提出提升城镇化率的计划,表示了若干年后要达到或超过某某水平的豪迈决心。前不久,某特区城市(在特定条件下)提前“消灭”了农村人口,达到100%城镇化,曾得到媒体的大力宣传,就是这方面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 城镇化市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一种社会变迁过程的反映,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也不例外。但是纵观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过程无不和他们各自的国情(包括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和不同的特点。城镇化是受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动,但是它的推进,也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待城镇化,既不能“人为抑制”,也不能“拔苗助长”。根据世界各国和我国自己城镇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此指导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这是比当前纷纷“提指标”,“搞攀比”更有意义的事情。 20世纪是全球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二战以后,全球城镇化率到20世纪末达到48%,而20世纪初只有13%,100年间提高35个百分点。全球城镇人口达到28.6亿。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城镇化,其中一部分国家出于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民缺少生计,大量涌入缺乏就业岗位的大城市而造成所谓“过度城镇化”现象,一部分发达国家则基本达到了城镇化相对停滞的阶段。这些国家的城镇化率不再上升,但并不意味着城市停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全球城镇化过程中,随着城镇人口数量的增长和他们在国家和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提高,城镇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大城市的不断增长。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1950年71座,2000年增加到388座。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型城市是20世界后半期出现的。1950年只有1座,2001年已有17座,其中13座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上海、北京)。这种巨型城市无一例外地都是“区域性的城市”,城市的“范围”就是一个“区域”,其影响范围就更大了。从区域范围看,有些发达地区出现了以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为核心,周围分布着成组成群中小城镇的都市连绵区。这种特大城市组群形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发展所促成。可见,全球城镇化不仅表现在数字上和比重的提高,还包含着丰富的、空间形态上的发展变化,表现出多样的形势和特点。

中国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目录 第一篇规划背景 第一章重大意义 第二章发展现状 第三章发展态势 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四章指导思想 第五章发展目标 第三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六章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第一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第七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第一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第二节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三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第四节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

第五节拓宽住房保障渠道 第八章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第一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节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 第三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 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 第十一章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 第十二章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 第一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 第二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第三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第十三章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 第一节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第二节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第三节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 第四节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

第五篇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四章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 第一节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第二节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第三节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第十五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第一节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 第二节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 第三节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 第十六章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第二节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第三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十七章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 第一节创新规划理念 第二节完善规划程序 第三节强化规划管控 第四节严格建筑质量管理

中国城镇化率相当于美国1920年年代水平

周其仁:中国城镇化率相当美国1920年代水平21世纪网陆晓辉 2013-11-04 14:55:27 评论(1)条移动客户端 核心提示:2010年,美国的“两率”比为4.1,法国为4.11、英国为4.09、德国为2.64、日本为2.48,共同呈现出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工业化率的特征。而中国“两率”的比值是1.09。 21世纪网“我们的城镇化率大致相当美国1920年代的水平,日本1940年代的水平。统计数据代表了空间布局的未来趋势:我们一定会往城镇化率提高的方向走。” 周其仁资料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3日在参加“国浩法制论坛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法治论坛”时作上述表示。 周其仁还进一步列举了其他数据,中国“两率”(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比值是1.09,远低于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超过4的比值。而“金砖五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两率的比值也分别达到3.22、1.97、1.38和1.15,都比中国的高。

“往城镇化率提高的方向走” 在周其仁看来,城镇化和工业化就像一个人的两条腿,二者相辅相成。 衡量工业化的水平,关键指标是“工业化率”,也就是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衡量城镇化的指标就是“城镇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例。由于工业活动总要“投影”到人口的空间分布上,所以在经验上,以上两个“率”可以作统计上的比较。 周其仁表示,2012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当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1.3%,同年的工业化指数为46.8%。乍一看,这两个数字吻合得很好,但是比照全球平均水平,就会发现问题:全球平均工业化率只有大约26%。发达国家更低,甚至在20%以内,而他们的城镇化率多在70%以上。“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代表工业化率对城镇化率的提升能力,从这一角度看,我们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还很明显。”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0年全球平均的城镇化率为50.9%,而工业化率不过26.1%,二者之间的比值是1.95,中国“两率”的比值是1.09。 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区别更为显著。2010年,美国的“两率”比为4.1,法国为4.11、英国为4.09、德国为2.64、日本为2.48,共同呈现出城镇化率远远高于工业化率的特征。即便是“金砖五国”中的巴西、俄罗斯、南非和印度,两率的比值也分别达到3.22、1.97、1.38和1.15,都比中国的高。

我国历年不同城镇化率的动态发展

我国历年不同城镇化率的动态发展 导读:原政协副主席对中央的城镇化思路有着深刻而精准的领悟,本文是其去年在一个内部高规格论坛上的发言,详细阐述了他对中国城镇化的思考和对中央城镇化精神的理解。 刚才听了几位的发言,受了很大的教育,应该说我想讲的他们都已经讲了,所以我只能谈一点自己学习中央精神对中国特色城镇化的一点再思考。 什么叫再思考?因为我们原来做过工程院和清华大学的一个联合课题——研究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我下面就谈谈我的体会。 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这个是表象,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为主体,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演进过程。 在现代意义上讲,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的一种社会发展现象,城镇化率从来不是独立的经济指标。前一段时期好像各个省,很多地级市都在规划我国每年城镇化率要提高1.5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赶上东部发达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因为城镇化必须要有经济为基础,要有就业和产业为基础,刚才几位都讲到了。所以城镇化不是人为打造的,更不是造城运动、造房子运动、划地运动。而近30年中国高速城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推动下产生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2012年底,城镇化率达到52.57%,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了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 1 我国城镇化的四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城镇化率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五”和“二五”期间,城镇化率从12%提高到22%。但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特别是文革十年,城镇化率不但不提高,反而是降低,当时知识青年都去上山下乡了,所以城市里头的人减少。到第三阶段就是1976年到1994年,就是知识青年返城的阶段,是上升的阶段,接近30%。第四个阶段是从1995年到2010年,这是中国扩大开放,外资投入东部沿海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很多劳动力进行转移,转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农民,从农村到城市打工,也包括到我们浙江省来打工,使得城镇化率每年以1%以上的速度提升,甚至有几年达到1.5%左右。 这样一个城镇化的快速提升,有力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们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国也由此成了制造大国,中国也由此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5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我们去看到农村,凡是造了新房子的,都是出去打过工的,如果他死守种地是不可能有这样的改善。 2 前30年高速城市化的主要问题 在进入城市5亿左右的农民工里面有1/3的农村流入人口无法享受城镇户籍待遇,城镇化率的统计指标高于户籍非农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有的专家称他们是候鸟式的城镇化,就是过了正月十五回到城市来打工,到了阴历年底就回乡,或者他们是半城镇化,因为农村的土地还在,老宅基地还在,但是平时是在城里打工。 前三十年城镇化除了农民工的规划以外,城市化没有促进农业现代化,相反的形成了空心村。有若干的地区、地方,农村就剩下60岁以上妇女,以及儿童留守,这就是所谓的空心村。而他们这样一种钟摆式的流动,对我们交通的压力,对社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3 城镇化的新需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城镇化有新的要求,特别提出了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造城、造房子,而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创新人口管

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难点与对策

中国国情国力|ZGGQGL 32 Ⅰ2017/04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直接反映城镇化的健康程度。自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一直在快速前行,城市面积扩大9倍以上。然而,土地、空间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城镇化发展严重失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加不足3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加倍数更低,不到2倍。2016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1.2%,两者之间存在着16.15个百分点的差距。这表明我国城镇化的质量还不高,城镇化发展状况还不太健康。提高我国城镇化的质量水平和健康程度,迫切需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实际上,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具有更深远的政策内涵和现实价值,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20年将达到45%左右,比2015年高5.1个百分点,年均需要提高1.02个百分点(相当于年均转户1400多万人),因此,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主要难点 当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面临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镇化规模巨大。要缩小户籍 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难点与对策 ◎刘合光 陈珏颖 蔡鸿毅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从公共权力和政府责任角度来看,当前我国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三大核心难点在于战略格局不清晰、任务分解不到位和责任意识不明确。“十三五”时期要切实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必须做到统筹布局户籍人口城镇化发展战略,合理分解户籍人口城镇化战略任务,全面树立深度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城镇化率;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 A 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需要促进约2.2亿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城镇化,相当于全球人口第四大国家印度尼西亚整体实现城镇化。二是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体要承担巨大的人口城镇化成本。单就公共成本而言,其金额也是巨大数目。有关研究估计,农民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约13.1万元,粗略计算,到2030年3.9亿农民市民化所需公共成本约51万亿元,约为2015年我国GDP的3/4。三是均衡实现人口城镇化的目标与现实存在差距。农业转移人口总体上愿意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三大经济圈)实现城镇化,然而发达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输入地政府不愿意承担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成本。 当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的主要进展包括:各省(区、市)在辖区范围内基本统一了居住证制度;分类制定了差别化落户政策和梯次设置准入条件,降低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落户门槛;探索了成本分摊机制和财政支持政策;制定和实施了保护农业转移人口权益的政策措施。但是未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面对的核心难题还没有破解,需要国家层面付诸更大的努力。 1.战略格局不清晰,导致国家意图贯彻不够给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率统计数据(1949-2016)

年份城市化率(%)增长率(%) 1949年10.64 1950年11.180.54 1951年11.780.6 1952年12.460.68 1953年13.310.85 1954年13.690.38 1955年13.48-0.21 1956年14.62 1.14 1957年15.390.77 1958年16.250.86 1959年18.41 2.16 1960年19.75 1.34 1961年19.29-0.46 1962年17.33-1.96 1963年16.84-0.49 1964年18.37 1.53 1965年17.98-0.39 1966年17.86-0.12 1967年17.74-0.12 1968年17.62-0.12 1969年17.5-0.12 1970年17.38-0.12 1971年17.26-0.12 1972年17.13-0.13 1973年17.20.07 1974年17.16-0.04 1975年17.340.18 1976年17.440.1 1977年17.550.11 1978年17.920.37 1979年19.99 2.07 1980年19.39-0.6 1981年20.160.77 1982年21.130.97 1983年21.620.49 1984年23.01 1.39 1985年23.710.7 1986年24.520.81 1987年25.320.8 1988年25.810.49 1989年26.210.4 1990年26.410.2 1991年26.37-0.04 1992年27.63 1.26 1993年28.140.51 1994年28.620.48 1995年29.040.42 1996年29.370.33 1997年29.920.55 1998年30.40.48 1999年30.890.49 2000年36.22 5.33 10 20 30 40 50 60 70 城市化率增长率

关于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若干政策的通知

关于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若干政策的通知 为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升我省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若干政策如下。 一、进一步放开城市落户门槛。全面放开除合肥以外其他所有城市落户限制。鼓励合肥市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已在合肥城区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等,均可以申请落户;对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合肥市城区的人口、在城区就业居住3年以上或缴纳社保1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合理放宽落户条件。到2020年,确保全省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以上。各市政府要担负起主体责任,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2017—2020年,全省农业转移人口累计落户587.6万人。(省公安厅牵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5个省级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500个共享型省级示范实训基地、7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训基地、200个省级“名师工作坊”、190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培训农业转移人口不低于100万人次。到2020年,全省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接受免费或补贴性就业技能培训覆盖率达到95%以上。(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参与) 三、加大对进城购房农民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将稳定就业的进城农民纳入住房公积金缴存范围。各地根据商品房库存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便利措施,支持房屋拆迁农民在城购房。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进城农民购房的信贷支持,最低首付款比例不高于城镇居民。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由购房所在地政府为进城农民购房贷款向担保机构购买担保服务。进城农民购房贷款出现不良,处置抵押物变现所得价款不足以清偿的部分,贷款银行承担70%、购房所在地政府担保机构承担20%、省再担保机构承担10%。担保额在20万元及以

人口与城镇化

6.1市域人口分布现状与城镇化水平分析 6.1.1 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为4894834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时的483875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56080人,增长1.16%。年平均增长率为0.12%。 6.1.2 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512545人,占51.33%;女性人口为2382289人,占48.6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6.87下降为105.47。 6.1.3 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46446人,占15.25%;15-64岁人口为3728386人,占76.17%;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0002人,占8.58%。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1.0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7.5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49个百分点。 6.1.4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41868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80577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217498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1015544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

的由2862人上升为8854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12201人上升为1646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37826人上升为44434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2535人下降为20747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69937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35308人,文盲率[5]由6.28%下降为3.47%,下降2.81个百分点。 六、人口地区分布 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 比重(%) 地区人口数(人) 2000年2010年 全市合计4894834 100 100 秦都区507093 9.48 10.36 渭城区438327 7.72 8.95 三原县403529 8.19 8.24 泾阳县487749 10.23 9.96 乾县527088 11.46 10.77 礼泉县447771 9.59 9.15 永寿县184642 3.95 3.77 彬县323256 6.6 6.6 长武县167570 3.52 3.42 旬邑县261566 5.51 5.34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中国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 ——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成为主导,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建成区人口密度逐步提高。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流,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 ——城市生活和谐宜人。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消

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 ——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专栏1 新型城镇化主要指标 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流动就业是长期现象,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52.6%,江西的城镇化率则为47.5%,与全国相比还有5.1%的差距。按照江西省政府提出的目标,到“十二五”末,上饶市、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景德镇市、抚州市、宜春市等7个设区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进入大城市行列。2013年,景德镇主城区珠山区人口也仅为32.58万人,景德镇房价潜力不可小觑。 统计局: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 人民网讯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介绍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时表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6072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出生人口164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2‰。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69728万人,女性人口66344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0(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60。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929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2961万人,减少1261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全国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即人户分离人口)2.89亿人,比上年末增加959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比上年末增加812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38万人。 中国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排名:上海88.02%排第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截止2013年底,中国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3.73%,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从城镇人口、空间形态标准来看,中国整体上已进入到初级城市型社会;但从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城乡协调标准看,目前中国离城市型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价值线数据中心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城镇化率进行排名。我们发现有18个省的城镇化率超过50%,12个省的城镇化率在35%至50%之间。其中上海的城镇化率达到88.02%,排名第一;北京以86.30%紧随其后;天津以78.28%排名第三。(来源:价值线)

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各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的阶段,是世界走向和谐统一,文明健康的重要标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其关注和重视城镇化建设。笔者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观察事实找出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几大因素,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数据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其成果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城镇化;影响因素;城镇化率 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5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正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怎样走正确的中国城镇化道路至关重要,根据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成果,下面就来简要概括一下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几大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占世界陆地面积6.7%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了世界上18.84%的人口,在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推行城镇化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中国东部和南部濒临渤海,黄海和南海和东海,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所以是中国城镇化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沿海地区如广东省在2000年全省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达55%,截止到2014年底城镇

化率达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23%。然而同一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的新疆维吾族自治区的城镇化率在2000年的时候是33.75%,2014年底也仅仅达到46.07%,绝对数值在相同时期都低于广东且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二、文化建设 中国自古以来在文化建设与传承方面做得很到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未随着时间流逝,朝代更替,政治制度改变而间断过,近几年各省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城市间较量也落到了文化建设这一软实力上。全国大小城镇中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琳琅满目,公园,中老年健身器材和场所也不断增多。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音乐厅等也开始流行起来。各地区也纷纷开始打造“文化旅游城市”,比如天津市的蓟县,本是天津市农业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之一,但随着盘山公园,滑雪场,农家乐等的建设,人民生活在游客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质量越来越高,甚至不少人摆脱贫民的帽子过上了城镇的小康生活,也趋使农村向城市不断靠近,转农为城,文化使生活更美好。 三、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国家政府的管理下,依据法律和规定,对符合社会救助的人群给予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城镇化的本质就是要社会各界人群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生活较以前有质的改变,目前受保人口的多少已经越来越影响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尤其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受保状况。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中国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

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1949-2010

中国城市化率历年统计数据(1949 - 2010)年份城市化率(%) 2010年47.5 2009年46.59 2008年45.68 2007年44.94 2006年43.90 2005年42.99 2004年41.76 2003年40.53 2002年39.09 2001年37.66 2000年36.22 1999年30.89 1998年30.40 1997年29.92 1996年29.37 1995年29.04 1994年28.62 1993年28.14 1992年27.63 1991年26.37 1990年26.41 1989年26.21 1988年25.81 1987年25.32 1986年24.52 1985年23.71 1984年23.01

1982年21.13 1981年20.16 1980年19.39 1979年19.99 1978年17.92 1977年17.55 1976年17.44 1975年17.34 1974年17.16 1973年17.20 1972年17.13 1971年17.26 1970年17.38 1969年17.50 1968年17.62 1967年17.74 1966年17.86 1965年17.98 1964年18.37 1963年16.84 1962年17.33 1961年19.29 1960年19.75 1959年18.41 1958年16.25 1957年15.39 1956年14.62 1955年13.48

1953年13.31 1952年12.46 1951年11.78 1950年11.18 1949年10.64 找到一个,在天涯论坛里面找到的,是1975年和2000年的数据,你参考一下~还有,我看了一下,这个城市化率和城镇率是不是一个概念啊?如果是的话,那么统计年鉴里面应该有!
1975年的各省城市化率:天津(67.02%)、北京(62.12%)、上海(57.03%)、黑龙江(36.48%)辽宁(36.47%)、吉林(32.34%)新疆(20.96%)、宁夏(20.73%)、青海(18.67%)广东(16.36%)、湖北(14.47%)、浙江(13.67%)、江苏(13.15%)、山东(12.84%)、贵州(11.77%)、河南(11.73%)、云南(11.61%)、河北(11.40%)四川(10.96%)、湖南(10.66%)、广西(9.84%)

2000年的各省城市化率:总计36.09 。上海88.31 、北京77.54 、天津71.99 、广东55.00 、辽宁54.24 、黑龙江51.54 、吉林49.68 、浙江48.67 、内蒙古42.68 、福建41.57 、江苏41.49 、湖北40.22 、海南40.11 、山东38.00 、山西34.91、青海34.76 、新疆33.82 、重庆33.09 、宁夏32.43
、陕西32.26 、湖南29.75 、广西28.15 、安徽27.81 、江西27.67 、四川26.69 、河北26.08 、甘肃24.01 、贵州23.87 、云南23.36 。

各省城镇化率十一五规划:上海89.91 、北京84 85 、天津75 .83 、广东61.65 、辽宁59.63 、浙江56.60 、吉林53.58 、黑龙江53.56 、江苏51.55 、内蒙古47.55 、福建47.52 、重庆45.52、山东45.50 、海南45.50、湖北43.50、山西42.47 、宁夏42.47、青海39.44、河北38.45 、湖南37.45 、江西37.45 、陕西37.45 、新疆37.42 、安徽36.42 、广西34.40 、四川33.38 、河南31.40 、云南30.35 、甘肃30.35 、贵州27.35 、河南23.20 、西藏18.93

2006年中国省会城市(含直辖市)城市化率排行榜:https://www.doczj.com/doc/8311594724.html,/chengshih ... 2008-12-20/919.html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如果你能够找到楼上那位仁兄说得那份报告,那就再好不过了,里面的数据很全1949年-2006年的。
2000年后的可以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上找到,但不全,个别年份需要参考各省的统计年鉴,但是也不全。目前没有官方公布的2000年前的全国分省城市化率数据,北大周一星教授的团队根据联合国法做过修正.可在CNKI查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