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总结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掌握概括历史事物发展过程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授课过程:

复习导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黄梅戏《天仙配》选段,让学生认识到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特征

一、纺织业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哪三个部门?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

1、纺织原料

我国纺织原料出现的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我国古代最早的纺织原料是麻、葛,其次是蚕丝,而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在宋朝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棉布已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2、发展历程

距今四五千年前:最初的纺织品是麻和葛,后来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商代: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女纺织生产为“国有六职”之一。

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纺织品的花色达20多种,丝织品轻柔优美,通过丝绸之路行销到欧洲。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

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2)民营丝织业兴盛(3)丝织品工艺精巧,妆花缎、金宝地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为什么纺织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得到发展?

1、政府的重视

2、织女地位较高

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和发展

4、丝织品远销海外,深受欢迎

5、民间私营作坊兴盛

6、纺织业部门出现工场手工业,规模日益扩大

二、冶金业

我国古代的冶金业主要包括哪两个大的部门?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

1、青铜器

★什么叫青铜器?

青铜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这些器物以铜质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器物颜色呈青灰而得名。

2、冶铁业

冶铁业也是我国冶金业一个重要部门,正由于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

★冶铁技术进步和发展:

(1)由块炼铁到生铁的进步;

(2)淬火工艺的出现;

(3)煤的使用;

(4)供风形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马排鼓风→东汉杜诗发明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三、陶瓷业

1、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2、从商朝到东汉:由陶向瓷过渡

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越窑的青瓷(唐代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

邢窑的白瓷(有“南青北白”之说)

4、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全国有几大名窑

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5、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

★我国古代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

古代科学技术的不发展与进步;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和聪明智慧。

★中国古代制瓷业的世界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享誉世界;

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世界各地也开始生产瓷器;

中国的制瓷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尊地位。

★宋、元、清三代瓷器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瓷器表面由色调单一到色彩绚丽;瓷器的功能由纯生活用品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工艺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陶与瓷的区别:用料不同、烧制温度不同、吸水性不同、透明度不同、敲击声不同

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起源较早,历史悠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

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及原因。

理解在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及其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分析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有关历史文献来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商品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情况,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并且主动进行查阅和借助互联网获得更多的信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实地考察,进而用比较法把所收集的实证资料和文献进行比较以验证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的发展和演变,培养历史概括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2.难点: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的深层次原因。

授课过程

新课导入:“商人”和“商业”名称的由来。

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范蠡(吴越争霸时人物)——商人祖师

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工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

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一、古代商业的繁荣

1、商周:商业产生

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

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商业因商朝而得名的真正原因?

商朝商业发展水平较高,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商业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出现了职业商人和商业活动的交换媒介——货币。

战国后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有的模仿农具,有的模仿各种工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2、秦汉:商业的初步发展

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汉文帝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实行“入粟拜爵”;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3、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业贸易、中外交流蓬勃发展;至宋元时期,古代商业的发展更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陆上丝路不通,造船业发达)

5、明代:会馆、商帮的出现

商人在古代最初只是个体分散式的经营,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商人群体。但到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竞争的加剧,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以地域为中心的商帮,商人开始以群体形象活跃在历史舞台。

山西商帮、徽州商帮、福建商帮、广东商帮、山东商帮、宁波商帮、龙游商帮、洞庭商帮、江西商帮、陕西商帮

二、“市”的发展

1、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2、“市”的发展

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交易

汉代: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

六朝: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

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荣,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分明,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宋代:市首次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明清:商业区繁华

三、商业都会的掘起

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

新朝: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

唐朝:长安、洛阳、扬州

宋朝:汴京(开封)

清代:苏州、四大名镇(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

经济职能不断加强,直至出现专门的工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分布以北方为主→南方为主;

农业、手工业发展;

江南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3、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

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5、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商业的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

政策支持、政治稳定、农工业发展、交通发达、市场开拓、城市建设、货币流通、经营理念……作业:随堂练习

专题一课时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授课过程

复习导课:古代中国的商业

思考:古代中国商业的地位

一、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原因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3、表现

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后果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2、汉(汉武帝):盐铁官营

3、唐:朝廷官员管理,交易时间受限

4、明清:海禁

三、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原因

根本: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具体: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时间: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概况: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

3、实质:雇佣关系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4、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

5、缓慢发展的原因:

资金:土地买卖制和高额地租吸取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资本积累,另外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技术:革新慢。

市场: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国内市场狭小;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无法开拓劳动力: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无自由劳动力。

国家政策:推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以课后“自我测评”为例)

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

3、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行禁奢侈的政策。

4、统治者推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

作业:随堂练习

专题二课时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版必修II第四课,主要讲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状况、初步发展。第一目“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讲述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这是本课重点。教学中通过补充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来说明鸦片战争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第二目“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讲述民族工业兴起的途径、时间、代表企业、主要分布行业部门,教学主要按课文内容讲述,不必补充材料。第三目“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讲述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条件、时间、发展状况、重要意义,教学中适当补充材料介绍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状况。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喜欢探究,有积极参与意识。

由课前学情调查得知,学生虽然在初中历史课上学习相关内容,但知道、理解的程度不是很高,只知道一些代表性企业,对民族工业兴起的条件理解分析不够,材料分析能力不足。【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条件、兴起与初步发展的状况等方面史实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教科书和相关图文资料,提高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2.通过讲述民族工业的兴起、初步发展的条件,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的关系,并进一步去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实业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天仙配》片段,(投影)

【教师提问】通过阅览上述歌曲、投影,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什么信息?【学生回答】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教师】回答的很好。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板书】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鸦片战争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师】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很大冲击,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

(材料)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量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松太布市,销减大半。”

从福州官员的奏称中我们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表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教师】除了棉纺织业,中国其他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怎样呢?请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这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选自郑观应《盛世危言》)(提问)这段材料告诉了我们那些情况?

【学生】回答: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榨油、冶铁等其他手工业部门也逐渐衰落。

【教师】很好。外国的侵略除了商品输出外,还在中国收购原料。原料收购对中国社会经济也带来很大影响。

(提问)近代民族工业是何时产生的?怎样产生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下面来学习第二目“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板书】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教师】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有三条途径: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商人华侨投资近代工矿业,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变为近代工业企业。

【板书】1.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教师】关于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在初中已了解了些。(提问)下面请几位同学回答几个问题: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企业有哪些代表?有哪些重要的民用工业企业?为什么要创办这些企业?这些企业的创办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些同学回答的很好。洋务派创办军事、民用工业企业是为了“自强”、“求富”,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其中民用企业给洋务派官僚带来很大利润,对一些地主、商人产生刺激作用。于是这些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与机器,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板书】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教师】在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兴起过程中,除了受到利润刺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投资近代企业外,还有在鸦片战争前产生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在缓慢发展,受到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这些手工工场主采用机器生产使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机器大工业。当然,这只是极少量。

【教师】19世纪60、70年代至甲午战争前,是近代民族工业兴起阶段。这一期间民族工业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投资的行业部门范围在扩大。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并看看下图回答:19世纪60、70年代,有哪些民族资本企业?这些企业产生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首先在这些地区产生?(投影)(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提问)我们学习前两目内容,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状况。下面提出两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作为课后思考题:民族工业的兴起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民族工业的兴起对阶段中国历史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后,近代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出现了一次高潮。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三目“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板书】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初步发展的条件

(1)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扩大商品与劳动力市场

【教师】提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后会出现一次发展高潮?

【学生】回答: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提供某些客观条件;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国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的影响。

【教师】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三方面条件。首先,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展开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如设厂、修铁路等;同时增加商品输出,。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扩大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商品销售市场,既加深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又在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可能和条件,如劳动力与商品销售市场

第二方面,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准许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财政危机。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三方面,许多人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这一方面以张謇为重要代表,(投影)介绍张謇事迹,然后提问:张謇放弃仕途投身商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什么精神品质?(材料)张謇,1853年出生于常乐镇,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创办大生纱厂,此后创办了20多个企业。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学生】回答:民族危机严重。爱国主义。

【教师】回答的很好。在近代,有许多如张謇一样的爱国实业家,他们不顾各种困难、阻力,坚持发展民族工业,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以上三方面因素影响下,甲午战争至“一战”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现在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其概况。

(投影)请同学们看看下面表格,进一步了解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发展高潮的表现。民族工业有长足发展,它会成为中国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吗?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回答: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存在。

【教师】总结分析。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那么我们怎么评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不仅促使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瓦解,而且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与阶级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下面提出问题,大家想一想:

有人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有人说“中国的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你同意这些观点吗?为什么?

专题二课时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民族工业出现发展的第一次高潮的原因和主要表现;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方法与过程:

本课教学以近代史上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为线索,贯穿清政府统治时期和民国(1912-1949)年间两个阶段(包含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两个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通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解读能力,学会从政策,民众的支持,战争,社会局势等方面分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既要有大世界观,也要有小着眼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实业家们艰难的发展史,对爱国民族资本家的精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激励后人要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从而树立对民族精神的崇高景仰。

②对人民的支持在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理解群众力量的伟大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②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的原因。

2.教学难点:①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

②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的控制与压迫。

【教学过程】

导入语:播放黄梅戏《天仙配》的歌曲,引导学生看课件回答:音乐和图片描绘了一种什么经济模式?

这种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男耕女织的田园式生活被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所打破,一部分中国人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在洋务运动的倡导下开始转变经营方式,投资近代企业,中国民族工业由此产生。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迫产生的,因此它有着一条与欧美国家发展不同的道路。接下来由同学表演“一个资本家的一生”。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一边思考从中我们得到哪些信息。(几位同学表演:从农耕生活到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导致家庭纺织业的破产,经营者转变观念投资近代企业,在甲午战后到一战期间获得很大的发展,一战后的萧条,1927年重新高涨,1937年以后陷入困境直至1945年

后的绝境)学生的表演引起阵阵笑声,同时得出结论:民族工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的;影响发展的因素有:战争,政府的政策法规,人民的支持等等,教师由此导入本课的教学。

呈现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波段图,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工业的第一次发展高潮有哪些政策的因素?”出示材料使学生得出结论:“1清政府时期: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辛亥革命推翻专制统治,扫清一些障碍,中华民国提高政治地位,发展实业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出示抗战前期工业发展数据,回答:“国民政府前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怎样?”看书41面归纳原因:①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实施币值改革、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②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继续出示材料要求学生回答:“看下列图片回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材料1为张謇的话:“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可以断言矣。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说明张謇认为国富才能强,主张“实业救国”

材料2为“火柴大王”刘鸿生的感言:“中国之所以受欺是由于没有工业没有科学。”“我的第一个企业成功的主要原因,是那时的爱国运动推动了这个企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每个人都愿意买国货。”说明当时中国技术的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的力量起到支撑作用。

材料3为20世纪初“本店不进日货”的广告和“1919年清华大学学生焚烧日货的照片”都说明了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还有:实业家的实业救国的思潮,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

继续出示一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量的变化表格和中国在此期间轻工业发展情况图要求学生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外部条件: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综合归纳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1、西方资本主义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2、历届政府的鼓励3、人民的爱国热情,抵制洋货、提倡国货4、实业家自身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再次显示“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波浪图,显示下滑的两个时期:1919年以后和1937年以后。”出示材料问:“为什么一战后不久中国会出现“铁厂积货如山”、“(纱厂)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的现象?”学生不难回答:“由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说明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性”。问题3:“从中说明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因素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答:“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要想得到真正发展,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华的统治。”

图表演示使学生得出中国民族工业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现象,问:“张謇主张:“实业救国” ;荣宗敬论述过“实业救民御侵略”思想,有人认为他们找到了救国的正确途径。你认为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业的道路能救国吗?为什么?有何启示?”学生争论,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肯定居多,可能是与开学初给他们的一个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关。后有个学生从鸦片战争说起,中国当时并不贫穷但还是被挨打,说明光光富裕并不能够救中国。联系刚才学习的内容得出结论:“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要想得到真正发展,必须首先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获得民族、国家的独立。”

展示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对中国的破坏图片,回顾刚才同学的表演,问“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民族资本家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了空前的洗劫和破坏。那么,1945年抗战胜利后呢?民族工业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导入国民党统治后期“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使中国人民生活艰难,民族工业难以发展陷入绝境。”通过阅读课本得出其原因有:“物价猛涨,外贸逆差,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压迫,繁重的捐税负担,美国的经济侵略”出示图例显示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它的命运如何,留待下节课学习。

【课堂小结】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9世纪七十年代夹缝产生

甲午战后至一战爆发(1895-1912)初步发展

民国初年(1912-1919)短暂春天

抗战前夕(1927-1936)发展较快

抗战时期(1937-1945)沉重打击

抗战胜利后(1946-1949)日益萎缩

【专题小结】

一、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某些条件——分解自然经济、改变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2、政府鼓励兴办实业(政策)

3、人民反帝爱国运动不断高涨(社会基础)

4、民族资产阶级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源泉和动力)

二、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掠夺;(尤其是侵华战争的直接摧毁)

2、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

3、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

4、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5、近代中国政局的长期动荡……

根本原因: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民族富强。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

2.后天畸形:分布不均、体系失衡

3.曲折发展

四、近代民族工业的影响: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动力

五、近代五种经济形态

专题三课时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目标】

概述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社建道路经验教训;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大探索;“三面红旗”;“文革”经济危害。

2.难点:理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解“一化”与“三改”关系。

【授课过程】

新课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面临着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既有辉煌成就和成功经验,也有严重错误和沉痛教训。

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过渡时期)

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2)工农业产值和主要产品产量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建立在没收官僚资本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

(4)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2.过程

(1)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1953年1月—1957年12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质上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近现代史上三次社会巨变:辛亥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

4.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讨论:“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及其关系?

“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三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前提条件。他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探索时期)

1.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开端、探索的前段)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

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义道路的开端),主要阐述农、轻、重经济结构比例问题,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①形势背景: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④会议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2.严重的失误(探索的中段)[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8310023552.html,]

(1)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全国农地大办人民公社。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初步纠正失误(探索的后段)

1960年冬,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调整是核心),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经济建设成就

武汉包头钢铁基地、设备制造基础行业、新修铁路八千公里、石油已经实现自给。

大跃进运动——1958年下半年,在毛泽东和党的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大办工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地提高生产计划指标,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混乱和损失的一场经济活动。大跃进运动的主要表现:工业——“以钢为纲”,大炼钢铁,赶英超美。农业——“以粮为纲”,盲目制订粮食生产指标、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大刮浮夸风(弄虚作假)。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大跃进”浪潮中,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在没有经过试验的情况下,只用一个多月全国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同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万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一大”,是指规模大,一般都有4000多户;也指经营范围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二公”:指通过收回农民的自留地、家禽家畜等,同时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实行公共食堂,提高公有化程度。

拓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一些错误口号:

(1)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毛泽东。(2)在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3)一天等于20年。(4)踏翻地球顶破天。(5)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6)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7)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文革”时期)

1.严重的经济破坏

经济计划被废置;调度管理陷瘫痪;经济运行失控制;

交通运输多堵塞;工矿企业管理乱;市场供应很紧张。

2.昙花一现的经济整顿

(1)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整顿:恢复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经济有了起色。(2)四届人大一次会议:1975年1月,重申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定周、邓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

(3)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时的整顿:铁路整顿突破;经济恢复发展;“四人帮”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优秀教案(含反思)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战和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与雅尔塔会议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9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0周年。回首这场战争,警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和摧残! 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希特勒下令以“闪电战” 的方式,执行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不到一个月,波兰灭亡。9月3日,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想一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1年后,为什么德国再一次挑起世界大战?这一场战争的结果如何?它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图文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上认识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的出现。 图一 图二 设问:图一是发生于何时的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提示:图一是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二是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归纳总结:二战爆发与主要战场 (1)局部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波兰的盟国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主要战场:随着战争的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北非、欧洲东线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2.在学习上述图文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战况。 目标导学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结合二战爆发后主要战场的战况,理解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历史意义。 设问:此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中、美、苏、英等国是如何走向联合的? 提示: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归纳总结:《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理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诺曼底登陆的历史作用。 材料展示: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1)毛泽东这番话是对苏德战场哪次战役的评价?运用史实佐证毛泽东对该战役的评价。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2)教师在上述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总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历史意义。 提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诺曼底登陆”图片信息,讲述诺曼底登陆的概况。 【图解战役】 目标导学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认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与影响。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设计

高一导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及高考的考试模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所体现出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学习历史 难点:学习历史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二、历史是什么? “历”字的上古形体很有意思。甲骨文的上部是两棵“禾”,表示一行一行的庄稼,下部是一只脚(止),脚趾朝上,脚后根朝下,表示脚步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金文的左上边增加了个“厂”字,表明在山崖之前种有一行行整整齐齐的庄稼。小篆把甲骨文和金文合并,虽然字形复杂了。但是表意更为全面,表示人的脚步从山崖前的庄稼田中一步一步地走过。楷书的形体是直接从小篆变来的。简化字,这就变成了一个外形(厂)内声(力)的新形声字了。“历”字的本义是“经过”,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足历王庭。”也就是说:从匈奴君主的住处走过。由这个本义又可以引申为“逐个地”、“一件一件地”,如《汉书·艺文志》:“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大意是:一件一件地记载古今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从这个意义出发,后世就产生了新叠音词“历历”了,如杜甫还曾以“历历”为题写了一首《历

历》诗,诗中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这就是说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事情,一件件清晰分明地出现在眼前。成语“历历在目”,也正是由此而来。时间的推移是一月月一年年地前进的,所以表示历法、历书的“历”字,古人想得很周到,把“历”改为“曆”,以“日”代“止”,很有道理,如《日唐书·曆志一》:“玄宗召见,令造新曆。”这个“曆”字就是“曆法”的“曆”。由此可见,“曆”和“歷”的关系,是古今字的关系,“歷”是古字,“曆”是今字。现在都简化为“历”了。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从史。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写字。但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中”在甲骨文中原始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伯书之意,史的字形,即手持薄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 材料一: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材料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简单地说,它可以分成自然史与人类史两大块。自然史的内容小到一草一木、微观世界,大到太空、宇宙,而宇宙是无边无际、无时不在的。可以说,宇宙有多少年,历史也就有多长!与自然史相比较,人类史仅仅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地球生存了46亿年,从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从微生物进而演变到人。人类也才是区区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文明史只有区区几千年历史,这在人类史中又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多可怜的文明史!而我们中学阶段学习的历史,说到底,实际上仅仅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属于文明史里的一部分。 请同学们举例: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文革”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语文中的诗、句、联、谜,口头流传的故事、民间的风俗、服饰,家里的家具、装潢、摆设。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兵部尚书,抗后金统帅,字飞白,号芝冈,谥襄愍,史称“明末三雄”、“江夏四贤”之一,江夏人,十九岁进秀才,二十九岁夺解元,三十岁中进士,三十一岁出任保定推官,以断案清明著称。万历三十六年(1608)首次巡按辽东,弹劾巡抚、总兵弃地驱民之一罪,对后金崛起,颇有警觉,兴办屯田,修堰建堡,主张以守为战,使辽东转乱为治。万历三十九年(1611),督学南京,为严明学风,不徇私情,而结怨权贵,被罢

2020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 【导语】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高一频道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一、学习设计思路 德国有一位的教学学家曾经说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因此,本次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主体,我将以“走进希腊——感悟希腊——理解希腊”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基础性的探究展开对希腊的了解,接着通过感受希腊的民主政治来进一步了解希腊,最后通过对希腊公民的认识达到对古代希腊为何被称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理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希腊地理条件、城邦特点和公民素质,分析理解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 【过程与方法】 从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有关知识,分析希腊独特的海洋性自然环境对于希腊文明产生的影响 利用图示法,演绎法等方法,引导深入探究希腊公民的素质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结合相关素材,合作探究古代希腊作为民主政治的摇篮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理解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人民造就一种文明制度。 三、学习重难点 重点:古代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产生的作用 难点:理解古代希腊是民主政治的摇篮 四、学习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的方法神入历史,结合多媒体演示法充实课堂内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通过“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藏时为什么要采取"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方针”的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新中国成立的史料,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课前指导学生搜集有关国旗、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成等小故事,采访亲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把搜集到的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讲述,以宣染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讲述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们熟悉的国庆节是什么时侯? 答:10月1日。 大家知道,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同学们先看本课的导言。 二、新课: (一)、筹建新中国 本目主要叙述了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所做的准备工作。 首先引导学生先看完本节,由老师列出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 2、参加政协会议的有哪些人?这说明了什么? 3、《共同纲领》的性质及主要内容? 4、大会还做出了哪些决定? 学生掌握后,教师可参照教室里面的国旗、国徽、国歌进行介绍。 说一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成立新中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 学生可先阅读一遍,然后看一段《开国大典》,享受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人民的心境。 1、提问: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谈一谈: 请学生谈谈“当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心情?3、答一答: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西藏和平解放 由教师讲述: 1、解放西藏时,我们采取的是和平解放的方针。 2、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 明确: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经过谈判在北京签署了《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结束了西藏近代以来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的历史,使一度离散的游子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业,同时也为西藏的民主改革和民族区域制度的建立、为西藏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驱除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回到祖国的大家庭,粉碎了帝国主义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汉藏民族的团结。和平统一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逐步消除隔阂,以免被帝国主义所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 【篇一: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全套)】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 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 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 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 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 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 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 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 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 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 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 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 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 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 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乡镇企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 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②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④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史料展示: 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二: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出售总额达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出售总额的1680亿元。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7.教师提问:读材料,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对农村发展的意义。 提示: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目标导学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史料展示: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2.请学生说说: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得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3.教师讲述:城市改革的内容。 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4.引导学生思考:城市改革的目的和结果。 提示:目的是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活力。 结果是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1987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都比1978年翻了一番。 目标导学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教师讲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情况。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__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课标: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形成的任内阁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解读:根据学生知识实际、课标和升学愿望,初中生学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观、初步地了解其革命过程和政治制度。因此,我该在知识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做适合学生学习就近发展区地设计,重点落在《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发展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方面,难点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据课标和历史教育对人情感、价值观影响特殊作用。我应充分发掘历史知识的内在精神,发挥其“读史明智”“古为今鉴”作用,培养学生接人待物,认识社会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神,更要突出得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历史发展过程。 B.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国革命、《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史实。 2.熟记《权利法案》核心思想(内容)、责任内阁和首相产生、内阁与议会关系和首相权力。 3.理解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特点和代议制。感悟对今天社会问题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史料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生动展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论从史出”等历史意识。 3.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思考,感悟得到知识地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地学习,感悟妥协和协商是血的教训,感悟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智慧,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有限权利和责任意识。 2.通过历史和现实联系,学生分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C.教学设计思想 我对课标和课本研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出学生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中蕴含的法制、民主、妥协、协商、责任、有限权力等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教学要注重知识逻辑性、开放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兴趣和广阔思维空间。我整合了教材,直接突出主题最先讲解“议会权力的确立”,学生就能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也有了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条件的制度背景,更好回答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然后随历史发展,再学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也为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铺垫完整的知识基础。为拓展学生知识、思维维度和照顾知识完整性,留了选作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能力、史学意识和理解知识等,为此,我亲自精心挑选切合的史料。为突出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史料分析和回答问题时,要点明依据。教学中设计悬疑、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分组抽签展示和“七嘴八舌”环节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到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D.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语: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有个疑问,能帮我解决吗?“君主”给你们什么印象?“宪”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同时给出两幅图片,给学生思考启发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人类的形成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了解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掌握人类起源三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思考探究观察分析人类怎样形成?“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什么?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原始社会怎样解体?议论解疑综合归纳人类是神(或上帝)造的吗?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不同点?国家与氏族组织有哪些不同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才导致原始社会解体、国家产生,所以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人文素养集体生产和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热爱劳动、肯动脑筋,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不断发展教学重点氏族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人类怎样从猿到人进化而来课件下载导入新课组织学生阅读1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读了《赫胥黎在演讲》,你是否愿意加入到“庄严的科学讨论中”?承上启下,教师讲授:牛津大主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他完全依据神话传说,含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赫胥黎认为人和猿有同一祖先,人是由类似猴子那样的动物进化而来的,他所依据的是科学分析。现在就让我们一块了解这个科学分析的进程。(安排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

后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人类的出现、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有哪几个阶段?(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教师强调:“猿类”指生活在千百万年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的过渡形态,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指已能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根据第3页“动脑筋”:直立行走是不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为什么?(应该是的。因为: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得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根据第3页表格《完全形成的人》进行课堂“接龙练习”:《完全形成的人》进化阶段主要代表猿人早期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晚期印尼爪哇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智人 早期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晚期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根据现代人的体貌特征,世界上的人类分为哪些主要人种?(黄种、白种和黑种)、他们之间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教师指导学生观看第6页自由阅读卡《美洲的早期人类》,首先指出其中的“蒙古利亚种”即黄种。然后说明:印第安人的体貌含有黄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txt 【篇一: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教学设计 课题: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 南京晓庄学院王海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百家争鸣”局面的 形成 2、教材建议 本目教材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第二,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墨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其中重点讲述儒家思想。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 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运用“抗震救灾”素材启发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 【设计思路】围绕“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各家思想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问题研讨】本节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专题内容,内容丰富,但在备课中对查阅资料不够完整,教学中对诸子百家思想观点的深入讲解度把握不够准,课题之间的过渡还需要流畅,课堂气氛不活跃,问题设计缺乏新颖。但个人认为在教学导入中结合现实生活。课堂总结感染力度强,激起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争取更大进步。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 “抗震救灾”感人图片,让学生指出从国家领导人,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全世界人民对灾区帮助的画面,这是什么力量汇聚在四川灾区呢?。这些表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最大特点为文化异常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出现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提问::“百家争鸣”中所谓“百家”真是一百家吗?“争鸣”又指什么呢? 学生回答:所谓“百家争鸣”指诸子百家,形容数量很多。“争鸣”为诸子百家之间相互争辩。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思考中?? 教师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 “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第1课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熟记《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理解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及其签订《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鸦片战争造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英国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许多官员、士兵吸食鸦片,不但严重摧残了他们的体质,更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师指出:吸食鸦片对个人而言,损害健康,危害家庭、社会。鸦片的毒性很大,吸上了就不容易戒除,长期吸食有危及生命的可能。对社会而言,很多吸毒者走上了偷抢等犯罪道路,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危害。 对国家而言,严重危害清朝统治: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下降;官吏更加腐败;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使人民负担加重。而人民负担加重,又使阶级矛盾尖锐,所以人民强烈要求禁烟。 (2)针对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是什么? 措施: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②如果没有鸦片问题,鸦片战争也会发生,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即英国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材料,实行对外扩张政策,把中国作为主要侵略目标。中国的禁烟运动只不过是其发动战争的借口。 (2)战争的结局如何? 中国战败,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签订于何时?有何特点?主要内容是什么?附件有哪些内容? 时间:1842年8月;特点: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虎门条约》:列强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爆发和胜利;人民委员会的建立;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苏维埃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斗争。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是十月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②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3.能力培养: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十月革命的准备,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原因,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以讲述法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一次大战的后果是什么? (讲授新课)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现在的历史为世界现代史。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了解这一人类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基本情况。(板书课题) 一、新时代的曙光(板书)

1.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呢?是在一次大战过程中,俄国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取得的结果是什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什么局面呢?人民革命的要求,革命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 二月革命虽然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但俄国人民迫切要求获得和平、面包和土地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刚才同学已经回答了,这就是掌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放弃瓜分战利品的机会,因此不顾人民的要求,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企图借助战争来消灭革命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如何领导人民继续斗争,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党、全体劳动人民都热切盼望着伟大领袖列宁的归来。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板书) 1917年4月16日,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了首都彼得格勒。成千上万的工人、士兵和革命群众争先恐后地奔赴车站,欢迎自己爱戴的领袖。请大家看插图《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从这张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我们把同学们说的概括为三点。第一,列宁的回国,受到了群众发自内心的欢迎;第二,人民群众手中掌握着武装;第三,列宁号召人民要把革命进行到底。布尔什维克党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在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中,列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学生回答略)列宁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亲自领导了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板书) 现在来想一个问题,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发动到11月7日晚取胜,仅用了一天的时间,这短时间取胜的原因在哪里呢?(学生回答从略)我们把大家所说的原因概括一下:第一,由于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特别是列宁的亲自领导;第二,由于人民群众掌握着武装;第三,由于革命战士的英勇奋战。 在首都武装起义的影响下,莫斯科等城市相继爆发了武装起义。革命烈火迅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北伐战争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 第15课北伐战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辨析说明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复习总结和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增强爱国、爱党的情感。 【教学重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孙中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