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二轮: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专题卷)

2020届二轮: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专题卷)

2020届二轮: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专题卷)
2020届二轮: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专题卷)

课时跟踪检测(五)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山西太原二模)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受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这反映出()

A.英商旨在维护英帝国尊严

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

C.英国寻求平等的对华关系

D.侵华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

解析:选D在华英商的“上书”“请愿”等行为属于商人的个人行为,与维护英帝国的尊严没有多大关系,故A项错误;在1830年,中英贸易并没有被阻断,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商人对华的态度问题,没有提及英国对华的态度问题,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前,在华英商通过“上书”“请愿”等方式,在国内为鸦片战争制造了舆论支持,故D项正确。

2.(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第二次联考)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这反映出清政府()

A.对外奉行投降政策B.继续推行闭关政策

C.有效抵抗外来侵略D.竭力维护天朝体面

解析:选D“投降政策”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有效抵抗”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材料“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阻止这一行动。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可知清政府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维护大国体面,故D项正确。

3.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材料现象()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

C.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

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

解析:选C材料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清政府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只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感兴趣,故B项错误;由材料“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可知,这些著作使得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故C项正确;“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描绘比较具体、详细”属于文化交流的范围,与政治控制无关,故D 项错误。

4.(2019·湖南郴州一模)“……所以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的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

A.利用拜上帝教支撑政权

B.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

解析:选D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的局限性,而非拜上帝教的影响,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对西方国家的鄙视态度,与“华夷之辨”的观念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5.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

B.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

C.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

D.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

解析:选C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A项错误;郭嵩焘《使西纪程》是因为宣传西方政治被禁,故B项错误;书被禁毁是因其内容含有西方民主思想,不利于清政府维护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这时期清政府在坚持“中体”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技术,看不出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问题,故D项错误。

6.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解析:选D材料是海关试办邮政而不是关税,故A项错误;“建立”的说法不对,可以说中国近代邮政由此发端,故B项错误;材料是试办邮政而不是中国近代外交,故C 项错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符合时代要求,故D项正确。

7.(2019·辽宁凌源一模)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 A.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

B.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争

C.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

D.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

解析:选D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破坏,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非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故B 项错误;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而非甲午中日战争后,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利用战争获得的特权更加疯狂的掠夺中国的原料,加速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故D项正确。

8.如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这表明当时()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

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解析:选C1894年,自然经济仍占重要地位,没有完全解体,故A项错误;数据体现的是使用土纱为主而不是土布,故B项错误;由图示可知,截止1894年,土纱使用量减少,洋(机)纱使用量在不断增加。这表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素在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纱的使用情况不是国内市场,故D项错误。

9.(2019·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一模)西方媒体曾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这一事件()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B.借助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变革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选B由材料“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推断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联系史实可知该事件为中国近代的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中借助传统儒家思想宣传变法,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10.(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

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

D.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

解析:选A据材料“‘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得出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合题意,均排除。

11.1895年,清政府公开表态:“宜破除成见,使官商不分畛域。”;1898年又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3~1907年间多次颁布对办厂经商者的具体奖励方法。这反映了()

A.中体西用思想仍占主流

B.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长

C.传统四民秩序基本解体

D.清朝统治者近代意识增强

解析:选D材料只是论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这一做法并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清政府采取奖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并没有提到这一措施的效果,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到商人地位因此而发生变化,无法看出四民秩序的解体,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说明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而工商业的发展是经济近代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

12.(2019·新疆三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

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B.城市环境的改善

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D.租界开放的差异

解析:选C 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上述措施有利于改善环境,但非材料反映的本质,B项排除;引进上述管理措施本身就是近代化的体现,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 500万匹,值银3 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值银1 350万两”。1871~1873年,

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并加以评述。(13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得出由国外传入;根据材料一“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得出由边疆地区传入内地;根据材料一“元以后的……劝民植棉”得出政府积极推动;根据材料一“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得出发展迅速,地位不断上升。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 500万匹……不能出口”得出洋布进口增加,土布出口减少;根据材料二“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得出纺织分离,且出现机器生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 500万匹……增长到132万公担”得出列强对华输出商品,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材料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得出推动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1)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地位逐渐上升;纺织技术先进。

(2)变化: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评述:西方列强入侵和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有利于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4.(2019·山东聊城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郑观应(1842~1922),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爱国者,早年任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买办,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他“考究各国政治得失利病,凡有关于安内攘外之说者,随手笔录”,著成《盛世危言》。该书于1894年正式出版,书中写道:“《新序》曰:‘强必以霸服,霸必以王服’。恭维我皇上,天宣聪明,宅中驭外,守尧舜文武之法,

绍危微精一之传。诚使设大小学馆,以育英才,开上下议院,以集众益,精理农商,藉植富国之本,简练水陆,用伐强敌之谋,由强企霸,由霸图王,四海归仁,万物得所,于以拓车书大一统之宏规而无难矣。”该书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它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被重印20余次,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版本最多的书。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

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观应的相关行为或主张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然后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答案:(示例一)

论题:郑观应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列强进行“商战”。

论述: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力增强,为掠夺原料、抢占商品销售市场,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国门,西方商品的大量倾销,使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此,郑观应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列强进行商战,抵抗其经济侵略,这一思想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对中国近代思想史及工商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示例二)

论题:郑观应主张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论述: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地主阶级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等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但是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层面。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对西方国家认识的逐步深入,郑观应明确提出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这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化,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近代化和救亡图存。

(示例三)

论题:郑观应提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较为完备的方案,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论述: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阅历丰富,眼光敏锐,具有爱国情怀的郑观应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改革政治体制,主

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在经济上,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工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教育上,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兴办新式学校。这些思想包含了深厚的爱国情感,有利于唤起民族觉醒,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讲义: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课时1 含答案 精品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1840年鸦片战争前 课时1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3.康熙帝*。 注:带*的为选修或与必修都有的考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废宰相,设内阁

1.宰相制度的废除 (1)背景: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②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③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①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②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2)过程???????①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 处理政务,但很少能参决政事。 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 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 ④全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①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 考点二 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 (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3)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2.设立 (1)时间:雍正帝时。 (2)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3.职能 (1)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2)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创新设计】(教师用书)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 一、政治上:明清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2)明成祖时,内阁出现,它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清朝 (1)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3)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 二、经济上:明清传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滞后

1.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4.经济政策:对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2)李贽: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 (3)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提出限制王权、倡导言论自由。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2.科学技术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文学艺术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班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专题三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时期 【考点导图】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3)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4)监察制度:明朝在地方上设按察使司,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 (5)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2.清朝的军机处 (1)设立背景 ①康熙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②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 (2)职能: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 (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

(1)生产方式:明中叶以后,私营(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因 素的萌芽出现。 (3)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①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②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珐琅彩。 3.明清时期的商业 (1)货币金融: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 跃,出现票号。 (2)农产品商业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 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4)商帮:形成徽商、晋商等商帮。 4.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古代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 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主要内容: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5.“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朝:禁海、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 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明清时期的文化 1.思想的发展 (1)王阳明的心学:宣扬“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提出“致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否定孔子的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 人正当的私欲,反对空谈仁义道德。 2. 科学技术成就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2)《农政全 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3)数学: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并外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整合学案

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 知识纵横贯通 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对点训练] 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出:“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服役过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这可以言之成理……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作者认为明朝百姓贫苦的根本原因在于( ) A.过重的田赋B.官僚贪污严重 C.贫富差距过大D.政策的腐败和低能 答案 D 解析“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说明了政策的腐败和低能,故选D项。A项只符合材料前部分与后面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只是百姓贫苦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 二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 [对点训练] 2.(2018·江苏如东中学模拟)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第1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练习

第1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 滞 A组基础过关题组 一、选择题 1.(2017北京六十六中期中)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集市)”。这反映出( ) A.市镇的繁荣兴旺 B.小农经济的瓦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2015北京丰台期末)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018北京丰台期末)汉代实行盐铁官营、唐代诸道重税商贾以充军、清初规定片板不得下海,其共同影响是( ) A.阻碍对外经济往来 B.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4.(2016北京西城(南片)期末)1415年,东非麻林国遣使献麒麟于中国皇帝,轰动京师。这件外交佳话的背景是( ) A.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 B.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中国与非洲的交流 C.戚继光肃清东南沿海倭寇 D.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5.(2018北京海淀期中)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 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16北京怀柔查漏补缺)中国古代某时期曾“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以上相关政令出现的时间应该是( ) A.宋太祖时 B.清朝初期 C.清乾隆时 D.收复台湾后 二、非选择题 7.(2016北京东城模拟)北京自古代就是中国重要的城市,其发展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材料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十分兴旺,当时的一些笔记著述中多有记载。 《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草桥惟冬花,支(意:剪)尽三季之种,坏(意:埋)土窖藏之,蕴火坑烜之。” 《燕市负贩琐记》:“卖鲜花,种类不一,有卖细花,为妇女插戴之品有卖栽花者,春天可养有卖堂花者,为厅堂陈设之品。” 《金鳌退食笔记》:“南花园,杂植花树,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盆景,皆付浇灌培植。又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诸花,每岁元夕(指元宵节)赐宴之时,安放乾清宫,陈列筵前。” 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繁荣的主要原因。(8分)

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 单元整合

知识纵横贯通 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 (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对点训练] 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出:“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服役过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这可以言之成理……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作者认为明朝百姓贫苦的根本原因在于() A.过重的田赋B.官僚贪污严重 C.贫富差距过大D.政策的腐败和低能 答案 D 解析“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说明了政策的腐败和低能,故选D项。A项只符合

材料前部分与后面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 项只是百姓贫苦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 二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 [对点训练] 2.(2018·江苏如东中学模拟)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思想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答案 C 解析材料对秦汉和宋朝的制度进行了论述,没有体现朴素辩证思想,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黄宗羲认为,秦汉和宋代的制度都是为了一家之私利,没有一点为天下百姓着想的,由此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为天下人立法,故C项正确;黄宗羲所谓的“法”并不是近代的民主法治,故D项错误。 三理学与心学的异同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学生版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鸦片战争之前) [时空坐标]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阶段特征] 总特征】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具体史实】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2、经济: 农业:农耕经济过度发展: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出现风力水车;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文化: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2020届 二轮:第4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专题卷)

第4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淄博模拟)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A项是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B项错误;C项错误,六部没有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D项正确。 答案 D 2.(2019·山东菏泽期中)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解析据材料“清代内阁”“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初决策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内阁主要权力被剥夺,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内阁的权力,而不是强调清朝崇尚武力,排除A项;明代六部就分掌行政权力,排除B项;C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答案 D 3.(2019·北京东城区期末)有学者认为“作为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突破这一制度惯性的演变是( ) A.从世卿世禄制到官僚制 B.从察举制到“恩荫”制度 C.从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 D.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 解析由材料“秦始皇统一海内以来历代沿用的辅政制度,早已为士大夫官僚集团所认同和接受,有其巨大的制度惯性”可知为丞相制度,而废丞相设内阁打破了这一制度,故选D项。 答案 D 4.(2019·江苏南通模拟)史料记载:“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说明军机处( ) A.保密性强且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且有决策大权 C.位高权重能制约皇权 D.承旨传达利于强化君权 解析军机处标志皇权达到顶峰,与材料中“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相符,故选D项;专管军务,与材料中“机务及用兵”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

2017届《金版教程》历史一轮复习题库(通史版)专题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年~1840年前

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固基题组] 1.[2016·淮安月考]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信息反应雍正帝在青黄不接时,关注湖南雨水及粮价问题,指责地方官员隐瞒不报,C项材料未体现;A、B两项是表面现象;关注地方稳定,维护统治秩序是其本质意图。D项正确。 2.[2016·湖北名校联考]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商帮的出现,故D项正确。 3.[2015·长春调研]《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道:“(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答案 A 解析从题干欧洲器皿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使中国瓷器也包括欧洲风格,故A项正确;官窑的产品主要是为政府、皇家服务,故不会出现大量投放市场的现象,故B项错误,C项在题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意思是说中国瓷器有了欧洲风格,而不是欧洲采用中国制瓷技术,故D项错误。 4.[2015·衡水调研]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 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 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 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集市)。墟市是乡村定期集市,从东晋南朝到隋唐文献记载中的草市就是这类市场。明清时期是乡村集市发展、繁荣的时期。广大的北方地区仍称这种集市为草市,两广称为墟市,所以“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 [提能题组] 5.[2015·吉林摸底]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表可以说明() 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

高考历史复习:第3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前期(1840年前) 含解析

第一部分板块一第3讲 (时间:3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毛坦厂中学联考,27)1367年,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给事中,洪武六年(1373年)始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设置了六科给事中,下表中内容为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据表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 吏科监督文官的选拔、任命、考核等事项 户科监督国家钱粮收支、仓储等 礼科监督各项祭祀、封增等 兵科监督军事方略的制定、实施以及武官的考选、任命、赏功罚罪 刑科对审判等进行监督 工科监督各项建筑、水利工程的建造 A. B.确立了直属六部的监察机关 C.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 D.改变了当时的行政决策方式 解析:C[据材料中的“监督”说明六科给事中的具体职权监督六部的工作,利于维护封建秩序的稳定,故选C项;唐朝三省六部是行政权而不是监督权,排除A项;据所学,六科给事中直属皇帝,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检察权不是行政权,排除D项。] 2.(2020·漳州质检,27)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当地的君王。这一系列活动() A.改变了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 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新局面 C.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 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 解析:C[据材料“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当地的君王”可知郑和下西洋增强了明帝国的影响力,故选C项;据所学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活动,而郑和下西洋是官方行为,不属于改变了海禁政策,

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并非为了经济利益,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消耗了大量财富,另外,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难以推动明朝经济走向繁荣,排除D项。] 3.(2019·天一大联考六,27)据记载明初“风尚诚朴”,“中产之家,前房必土墙茅盖”。到明代后期,“鄙为寒酸,贫者必用绸娟色衣”“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这一变化反映了()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宋明理学正统地位动摇 C.市民兴起瓦解等级秩序D.下层民众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A[由材料明初和明后期的对比,从“风尚诚朴”到“以俭省为耻”说明民众的尚俭传统观念发生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时间点明后期,可以判断变化的原因是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明时,宋明理学仍占正统地位,排除B项;市民兴起是在宋代,不是明后期,排除C项;民众消费得起绸娟色衣,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奢靡风气,排除D项。] 4.(2019·蚌埠三模,27)明朝中后期,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一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学样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画。这种新文学样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众消费观念变化B.雕版印刷技术改进 C.佛教影响逐渐增强D.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解析:D[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文学作品世俗化发展,故选D 项;民间消费观念的变化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雕版印刷术的改进主要是在宋代,明朝活字印刷术普及,排除B项;材料中“刊刻通俗书籍的民间坊肆,发行了一种以戏曲小说形式演绎和表现佛教内容的新的文学样式作品,且配有大量版画”是文学作品世俗化的表现,而且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佛教的影响不会逐渐增强,排除C项。] 5.(2019·郑州三模,27)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精练: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Word版含解析

第3讲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一一明清(1840年前)[增分强化练」琳患堆琳规葩塚就耆塢腐护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明朝洪武二十四年,设都给事中六人,分吏、户、礼、工、刑、兵六科,每科一人,这就是六科制度。六科官职品级虽低,然职权很高。六科还可以参与“廷议”“廷推”,参与朝廷大政方针的制定,并监督其执行。由此可见,六科制度 ( ) A ?奠定内阁制度的基础 B ?是对三省六部制的丰富发展 C.发挥了改善朝政作用 D ?成为废除丞相官职的导火线 解析:六科制度和内阁制没有关联,故A项错误;和唐代三省六部制也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丞相制度废除的导火线是胡惟庸案,故D项错误;六科制度改善了朝政,故C项正确。 答案:C 2?元代修史,朱熹及门人弟子被列入《道学传》,而陆九渊等人则被列入《儒林传》。明代,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至席代,陆九渊被列入《理学传》而不列入《儒林传》。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B ?明代理学取得突出的成就 C. 士大夫批判道学的虚伪说教 D .道学将理学和心学融为一体 解析:宋代理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发展成严密的思想体系,故A项错误;明代王阳明发展心学,促进了理学的繁盛,“道学之名逐渐被理学取代”,故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道学的批判,故C项错误;道学是理学起源时期的名称,在宋代它只是理学主流学派程朱理学的特称,不包括陆九渊的心学,故D项错误。

答案:B 3?明清是民间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这有利于()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商业繁荣,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手工工业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繁盛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不是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民间手工业受到压制,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而不是繁盛,故D项错误。 依据材料“明万历苏民无积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社会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故B正确。 答案:B 4.(2018安徽黄山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国”指整个中华民族 B.“天下”指当时国人所知世界 C.近代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D .仍具有盲目自大的心态 解析:材料“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顾炎武将整个民族生活的地区冠 以“天下”的概念,反映了他的思想中具有一定的盲目自大的心态,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明朝读卷官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阅卷官员,史料记载:“国初用祭酒、修撰等官”,其后“非执政大臣不得与”。这一现象说明() A .科举考试程序严格

高三历史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3讲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专题微

专题微练3 明、清前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文综)“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六部地位提高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官员数量减少,行政待遇提高 解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依据所学可知,明代的时候,废除了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使六部官员的品位得到相应的提高。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2016·广东东莞高三上期末统考试)《大明律》规定: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否则即构成奸党罪。这一规定旨在( ) A.防治宦官专权和权臣乱政 B.消除官员结党对皇权的威胁 C.用法律形式加强中央集权 D.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宦官,故A项错误;“禁止朝官与近侍官交结,禁止地方官员与朝官交结,禁止京官与京城家资富厚之人交结”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皇权,故B项正确;中央集权是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C项错误;澄清吏治以杜绝制度的腐败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6·湖南衡阳高三模拟)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指出:到洪、宣之世,内阁大学士身兼部职,阁权渐崇。由于宫廷的禁例和大臣理事的规矩,皇帝无法随时召唤近在咫尺的内阁大臣,皇帝和阁员之间难以随时配合。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明代是由宦官实现的。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据此可知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是(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办事效率低 C.防止宦官擅权 D.加强了皇权 解析材料中并未提及整顿地方的内容,A项错误;题干要求清代政治形态相比于明代的进步之处,而B、D两项是缺点,所以B、D错误;清朝吸取明朝的教训,严禁宦官擅权。于是,雍正帝选调内阁大学士等官“日值禁廷,以待召见”,形成了军机处制度,故答案是C。 答案 C 4.(2016·四川绵阳高三模拟)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学

课时3 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1)王阳明的心学。(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科技文化:(1)传统科技的发展。(2)李时珍*。(3)明清文学艺术的发展(小说、文人画、京剧)。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 1.阳明心学 (1)主张? ????①思想核心:致良知。②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2)影响: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2.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①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②认为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可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③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④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著作:《藏书》《焚书》等。 (3)影响: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①思想?????a.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b.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c.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②著作:《明夷待访录》。

③评价? ????a.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b.为近代中国反专制主义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①思想?????a.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b.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 ②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③影响: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3)王夫之?????①建立起较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②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③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4)历史影响?????①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 (2)明代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明代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历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巨著。被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文学:明清小说 (1)背景:明清时期,工商业城镇与市民阶层发展。 (2)成就?????①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 《金瓶梅》。②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即“三言”、“二拍)。③批判小说: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4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和迟滞 第9讲 明清时期的思

第9讲明清时期的思想活跃与文化承古萌新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1)针对正统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3)主张“真心”的诗文写作风格,反对摹古文风。 2.代表作 李贽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多部著作。 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1.思想主张 (1)敢于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他认为,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2.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1.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一样,是明末清初时期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非常注重实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2.顾炎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了深刻揭露,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3.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4.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明末清初时期的“经世致用” (1)“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2)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

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1.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2.哲学思想 在发挥古代“气一元论”唯物论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评价 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思想主张 对君主专制进行大胆的揭露和批判,认为大多数官吏“为盗臣”“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明君主身上。 2.评价 对专制主义君权和官吏腐败行为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探究1 儒学的批判与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史料一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的苏州呈现出这样的境况:“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至武宗正德末、世宗嘉靖初“则稍异矣,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至嘉靖末隆庆初,“末富居多,本富居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到万历时“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中国古代史》

(通史版)202x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提升练(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阶段提升练(五)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 ) 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 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 解析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选C项。据材料可知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A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内阁只具有建议权而不是决策权,B项错误;宰相具有一定的决策权,材料内阁只有建议权,D项错误。 答案C 2.(2019·安徽安庆模拟)《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这本质上反映了( ) A.内阁制彻底瓦解 B.宦官操纵威柄 C.皇权专制的痼疾 D.内阁首辅无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凡内官司礼监掌印”与“权如外廷元辅”说明原本无权内官因为掌握象征皇权的玉玺而获得内阁首辅一样的权力,这种现象的本质是皇帝专制的结果,故选C项。答案C 3.(2018·四川南充适考三)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 A.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中华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1368--1840) ——中华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一、知识整合 一、政治 (一)君主专制 1、明太祖废宰相,权分六部。中央设立都察院和监察御史,监察百官。 2、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参决政事。明成祖时“内阁”出现,皇帝顾问内侍,内阁大学士有“票拟”权,取决于皇帝“批红”。 3、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康熙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三足鼎立。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4、军机处:(1)职能:跪受笔录、草拟谕旨、上传皇帝审批、下达各级执行。(2)特点:简、速、密。(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专制皇权顶峰。 (二)中央集权 1、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分别隶属中央部门; 2、清雍正帝设军机处,皇帝诏令直接传达地方,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 3、选官制度:科举实行八股取士,依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3、地方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官员。 二、经济 (一)农业 1、土地政策:重农抑商,厚本抑末;抑制兼并。 2、生产工具:风力水车。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1)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 (2)制瓷,青花瓷(宣德珍品),瓷都景德镇,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3)纺织业:苏杭等地设立织造局,苏州、杭州和南京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2、民营手工业: (1)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生产工具:花楼机。 (3)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与被雇佣;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三)商业 1、表现:城镇商业依然繁荣;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出现商帮;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活跃,兴办票号(如晋商)。 (四)对外关系 1、继续朝贡贸易 特点:朝贡与赏赐完成贸易;官府控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2、海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