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篇:恒星和行星系的形成

第五篇:恒星和行星系的形成

第五篇:恒星和行星系的形成
第五篇:恒星和行星系的形成

第五篇:恒星和行星系的形成

行星系演化的学说

人类在对宇宙漫长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哥白尼以后,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了,至于太阳则不过是我们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作为一颗恒星仅仅是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本星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而且也不在本星系的中央。

能够最先研究得较为详细的应当是太阳系本身——太阳和各行星的大小、距离、公转周期、自转周期……行星又各有几个卫星。当然,还有的行星有光环,还有一大群小行星,还有彗星……总的说来,它们都基本上处在同一平面上,按同样的方向旋转。

在天文学中最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太阳系在宇宙间是不是唯一的(如果是唯一的,那地球上的人类也将是唯一的宇宙精灵)。作为真正的天文学家来说,他们从来不相信太阳是宇宙间的唯一的行星系,当然像人一样的智慧生物,也会在宇宙间别的星球上存在。问题就在于要解决太阳系是怎样起源的。

在早期,太阳系的起源和当时的天文观察水平相适应,也和当时科学认识的水平相适应。最早人们用望远镜看到了不少星云,有的是烟雾一样弥漫的,也有的是呈各种各样的旋涡形的。当时还没有认识到这些旋涡状星云是庞大的离我们极远的恒星系,与我们的太阳系不是一个尺度。但由这些观测还是产生了较早的太阳系形成理论,康德于1755年、拉普拉斯于1796年分别根据刚刚建立的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了星云说——即太阳系是由一团气体星云形成的,因引力收缩而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形成扁平的螺旋状,最后中心形成太阳,周围凝聚成行星。

以后就又有各种灾变学说。布封于1745年提出是一颗大彗星碰撞原始太阳,于是就飞溅出一些物质块形成行星系。1916年英国天文学家金斯提出十分流行的潮汐学说:当两颗恒星匆匆行近时,由于引力作用,由两颗恒星上各拉出一条雪茄烟状的物质长条,而当那恒星又匆匆离去时,这雪茄烟状物质就再也没有落回到太阳去,而是分段形成了各个行星。

实际上,只是后来对恒星的演化过程有了较深刻了解,在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后,才有可能在恒星形成的过程中研究行星系的形成过程。如果说过去天文学家着重的是力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角动量的分布问题,即占太阳系总质量99.865%的太阳只占太阳系的总角动量的0.6%不到,而占太阳系总质量0.135%的行星、卫星等却占太阳系的总角动量的99.4%以上),如今就不仅要考虑一个物理的(只从力学角度考虑)行星系,而且还要从化学的角度(化学组成、能源的产生)来考虑行星系。1952年尤里等不仅考虑了物理的因素,更进一步提出以化学为基础的行星本身演化的假说,从而为行星上进一步的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恒星和行星系的形成

关于太阳系(行星系)的起源和演化是与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同步进行的,200多年前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所提出的模型和现代的理论基本是符合的,只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补充,而且今后还将进一步修正。

在前面讲到恒星由原始星云形成的过程,在初始阶段还有些细节未能讲到。主要分为快收缩和慢收缩两个阶段,一开始引力占绝对优势,原始星云很快向内部收缩,中心的密度增加很快,

大约要几万年到上百万年就可以形成原恒星(质量越大,形成越快)。这时核心开始变得不透明,而温度也逐渐升高。

当温度升高到2000K时,氢分子开始分解成原子,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又使得中心压力骤降,于是就塌陷成密度更大的内核。同时外部形成强烈的星风,阻止外围物质进一步落向核心。接下来就是慢收缩阶段,这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是几万年到十几亿年,直到核心温度升高到上万度,引发了核反应,这时恒星就形成了。

而在星云坍缩成恒星的过程中,盘旋于星核外围的物质碎块平展成太阳星云。接下来,太阳星云中的物质聚集形成行星体,这就是行星的前身。根据对地球和陨石的研究,这几个过程大约需要1.7亿年,而地球和陨石的年龄是47亿年。

天文学家应用电子计算机模拟计算了太阳星云中行星的吸积过程,曾经计算出许多不同的“太阳系”模型,结果都是太阳内侧的行星较小,而太阳外侧的行星较大,与我们太阳系的行星的实际分布情况基本符合。

我们看到,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观测资料的日益精密,行星系的起源和演化的假说也就更加与实际相符合。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将会认识到有行星系的恒星决不是偶然现象,因为只要条件具备,恒星在生成的过程中就同时生成了行星系。

我们的银河系中具有中等质量的恒星大约有1010颗,保守的估计在它们当中1%有行星系,假如每个行星系有10个行星,则在银河系中约有109颗行星。那么将会有多少颗行星上会有生命存在?其中又有多少颗行星上会有高级的智慧生命?这就要研究更高层次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问题了。

而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应该研究行星的演化和它们上面的物理和化学条件,实际上在这中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进化问题要探索,那就是化学进化。对行星大小和距离的理论计算。在这些计算机实验中,模拟了太阳星云中行星的吸积过程。过程是随机的但服从有关的物理定律。计算机中的许多实验算出了许多不同的“太阳系”。它们都是在太阳系外侧有较大行星,在内侧有较小行星。计算出的资料可以和下面一行的实际太阳系相比较。

在行星的原始气氛中

上面我们已经讲述了从恒星到行星系的演化问题。根据演化的观点来看,生命应该是物质演化的高级阶段,同时也应该是普遍的现象。问题是生命是怎样产生的,这又是一个最重要的演化问题。

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已经有由低级到高级的多种生物生存。这些生物是怎样产生的?显然这是在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并且是不断进化的。在这过程中,生命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一些新的物种产生了,另一些老的物种消失了。

要了解生命的起源,还应该从地球本身的起源和演化说起。而要考虑这演化过程,正如上面所说的不能仅仅考虑力学,更重要的是化学的演化。一般说来,原始太阳星云物质分为三大类:气、冰和岩石。“气”主要是氢和氨,约占原始太阳星云重量的98%;所谓“冰”,包括了碳、氮、氧、氖、硫、氩、氯等(大部分以氢化物形式存在,如甲烷、氨、水、氯化氢等),约占总重

量的1.5%;所谓的“岩石”包括钠、镁、铝、硅、钙、铁、镍等(大多以硅酸盐和氧化物形式存在),约占总重量的0.5%。

在太阳系形成的过程中,核心因引力坍缩,基本保持了原始太阳星云的成分。内行星(水、金、地、火)因质量小,温度高,丢失掉了绝大多数的“气”,外行星(木、土、天王、海王、冥王)质量大,温度低,但也丢失了一部分的“气”。

尤里和他学生的实验

根据上面所说的观点认为:地球由太阳星云中俘获了氢、氨、甲烷和水而组成了还原性大气。尤里和他的学生米勒在1953年做了一个很有名的实验,即在烧瓶中充装了“原始的还原性大气”(氢、甲烷、氨、水),在加热循环的情况下进行了几天到一星期的放电,结果生成了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等8种氨基酸,此外还有各种有机酸类、尿素等等。

在这个实验之后有更多的科学家进行同类实验。他们改变着“原始大气”的成分,并且除了放电外还换用了紫外线或辐射射线来进行照射,结果都生成氨基酸,而且种类更多。另外还有人在高温下使“原始大气”通过二氧化硅(作为催化剂)从而合成出氨基酸。米勒等人的实验是在还原性气氛中进行的从而得到了各种氨基酸。

后来又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是把氨与氰化物在烧瓶中进行回流反应,竟然生成了含量较高的腺嘌呤,这是当代生物化学的中心分子。这许多科学家投入大力进行的科学实验,目的是企图证明在地球的原始气氛中和地球的原始条件下会合成生命的基础——氨基酸以及更复杂的有机分子。

到了60年代,人们对早期地球的认识又有了发展。天文学家们研究后认为原始地球形成后因引力收缩和放射能的积累而升温,地球处于熔融状态,这时原始的星云大气被驱散了,地球不会有含甲烷和氨很多的还原性大气。现在地球的大气是所谓次生大气,是在地球的地幔在漫长时间内形成的过程中排出来的气体,主要是水、氮和二氧化碳。

一个行星要能支持生命就要由地慢中排放出水,生成水圈,而我们地球也正符合这个条件。水形成后,变成浓厚的水蒸气在上空冷却成为雨,暴雨下在刚刚形成的热的地面上又蒸发到上空,就这样水的循环开始了,水侵蚀着地表溶出了各种可溶的物质,形成了原始的海洋。空中的二氧化碳也溶解到水中,与水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沉积下来成为水成岩。但是要形成当前的地球的大气则是在生命产生以后,特别是发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后,二氧化碳才被转化成为氧,使大气层变为氧化型的大气,这时高等动物才有了生存的气氛。

在地球演化的模型进一步发展时,同时就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即在原始的还原气氛中形成的有机分子,在热熔的地幔上能否继续存在。

这时,认识又有了突破。50年代,人们打开了地球大气的另一个窗口,开始了对宇宙空间的射电天文学观测。

恒星与宇宙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天圆地方“盖天说” 称雄千年的“浑天说” 贡献:1、地球是圆的; 2、天球概念、天球运动 (在天文测量中的意义) 包含宇宙无限思想的“宣夜说” 主要贡献: 1、宇宙无限思想; 2、打破了固体“天球”的限制; 3、认为天体是“气”组成 古希腊天文观 1. 塞利斯(Thales, 640-560 BC) o 根据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天文观念─ 四季的变化与季节的长短,太阳在星座间位置的变化周期日蚀,预 测BC 585 年所发生的一次日蚀。 o 认为星与太阳并不是神而可能是一个火球。 o 其门人Anaximander (BC610-545)认为物质是由不灭的元素所组成的。而且他试着画出太阳、月球、行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o 另一门人Heraclitus ( 535 - 575 BC?)认为宇宙并不是由神或人 类创造的,但它是永恒的,而且他认为最理想的宇宙是无序的。 2、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540-510 BC) o发明勾股定理,为数学、音乐之父。 o是最早的实验科学家之一。 o由月相图(月的盈亏)推测月球是球状的,进一步地推测地球与其它星体也是球状的。环绕着地球的是太阳、月球、五大行星及恒星。 3、柏拉图(Plato, 427~347 BC) o哲学家 o认为哲学来自于天文学——因为日夜、四季给我们时间的观念与探索宇宙特性的动力,从这些来源引导着我们建立哲学的概念。 4、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 o 主张由绝对的对称,简单与完美的抽象概念来了解所观测的事物。 o 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是球状而且有限的,以地球为中心,行星与其它星体是在一地球为中心的球壳上运行。这些球壳可以不同的速度旋转。 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杰出的实验学家。他所观测的结果如下:由上弦月的观测推测月球是介于大阳与地球之间。由不同的纬度有不同的恒星在天顶上可推测地球是球形的。由没有明显的恒星视差的观测结果,推测地球相对于恒星的运动是很小的。 5、Eratosthenes (276﹖-192﹖BC) 在夏至日当太阳经过西奈(Syene)的天顶,照着井底的时候,在亚历山大城测量太阳距天顶的角度等于两城的纬度差,再测两城的距离,则可测地球的周长。

第五篇:恒星和行星系的形成

第五篇:恒星和行星系的形成 行星系演化的学说 人类在对宇宙漫长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哥白尼以后,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了,至于太阳则不过是我们太阳系的中心,太阳作为一颗恒星仅仅是我们所在的银河系——本星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而且也不在本星系的中央。 能够最先研究得较为详细的应当是太阳系本身——太阳和各行星的大小、距离、公转周期、自转周期……行星又各有几个卫星。当然,还有的行星有光环,还有一大群小行星,还有彗星……总的说来,它们都基本上处在同一平面上,按同样的方向旋转。 在天文学中最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太阳系在宇宙间是不是唯一的(如果是唯一的,那地球上的人类也将是唯一的宇宙精灵)。作为真正的天文学家来说,他们从来不相信太阳是宇宙间的唯一的行星系,当然像人一样的智慧生物,也会在宇宙间别的星球上存在。问题就在于要解决太阳系是怎样起源的。 在早期,太阳系的起源和当时的天文观察水平相适应,也和当时科学认识的水平相适应。最早人们用望远镜看到了不少星云,有的是烟雾一样弥漫的,也有的是呈各种各样的旋涡形的。当时还没有认识到这些旋涡状星云是庞大的离我们极远的恒星系,与我们的太阳系不是一个尺度。但由这些观测还是产生了较早的太阳系形成理论,康德于1755年、拉普拉斯于1796年分别根据刚刚建立的万有引力定律提出了星云说——即太阳系是由一团气体星云形成的,因引力收缩而旋转,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形成扁平的螺旋状,最后中心形成太阳,周围凝聚成行星。 以后就又有各种灾变学说。布封于1745年提出是一颗大彗星碰撞原始太阳,于是就飞溅出一些物质块形成行星系。1916年英国天文学家金斯提出十分流行的潮汐学说:当两颗恒星匆匆行近时,由于引力作用,由两颗恒星上各拉出一条雪茄烟状的物质长条,而当那恒星又匆匆离去时,这雪茄烟状物质就再也没有落回到太阳去,而是分段形成了各个行星。 实际上,只是后来对恒星的演化过程有了较深刻了解,在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正后,才有可能在恒星形成的过程中研究行星系的形成过程。如果说过去天文学家着重的是力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角动量的分布问题,即占太阳系总质量99.865%的太阳只占太阳系的总角动量的0.6%不到,而占太阳系总质量0.135%的行星、卫星等却占太阳系的总角动量的99.4%以上),如今就不仅要考虑一个物理的(只从力学角度考虑)行星系,而且还要从化学的角度(化学组成、能源的产生)来考虑行星系。1952年尤里等不仅考虑了物理的因素,更进一步提出以化学为基础的行星本身演化的假说,从而为行星上进一步的生命起源和演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恒星和行星系的形成 关于太阳系(行星系)的起源和演化是与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同步进行的,200多年前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所提出的模型和现代的理论基本是符合的,只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正和补充,而且今后还将进一步修正。 在前面讲到恒星由原始星云形成的过程,在初始阶段还有些细节未能讲到。主要分为快收缩和慢收缩两个阶段,一开始引力占绝对优势,原始星云很快向内部收缩,中心的密度增加很快,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第六章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中2,学科:物理 2,课时:2 二、教学课题 1.了解行星、恒星、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中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 2.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按教材的编排属选学内容.在本节中重点介绍了有关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学习,使我们对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的层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在万有引力的基础上,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对宇宙的形成有一个科学的、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对于宇宙大爆炸理论,应注意向学生说明,它是现阶段解释宇宙演变较为成功的理论,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引导探索法。 五、教学重点 1、宇宙中的主要天体层次。 2、掌握解信息题的方法。 六、难点 宇宙大爆炸理论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什么是恒星、行星、卫星? 2.古代人们怎样认识恒星的运动? 3.哪颗恒星离我们最近? 4.宇宙中除太阳系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行星系统? 5.什么叫星系? 6.比星系更大的天体系统是什么? 7.什么是宇宙?

宇宙中存在着大小不一,各种各样的天体,人们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天体究竟有多少?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怎样发生、演化和发展的?等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天体、宇宙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我们生活的地球与月球构成地—月系统,太阳与地球等九大行星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统组成银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组成星系团、超星系团。这样由小到大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构成了宇宙。 1、行星和恒星 (1)恒星:像太阳一样,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热发光的近似球体的天体叫恒星。 【百度百科】详细了解恒星 https://www.doczj.com/doc/828960231.html,/view/1538.htm 【百度图片】直观了解恒星演化 https://www.doczj.com/doc/828960231.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 =%BA%E3%D0%C7&in=28150&cl=2&lm=-1&pn=0&rn=1&di=45387149865&ln=2000&fr =&fm=result&fmq=1325466255953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 t=&face=0&is=&istype=2 古人认识恒星是静止不动的,所以称为“恒”星,其实恒星也是在运动的,如太阳以2.46×108年的周期,绕银河系中心转动。恒星一般质量很大,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吸引较小的天体绕它运动。 (2)行星:沿椭圆轨道绕恒星运转的天体。如地球、火星等。行星表面温度较低,本身不发光,银河系中大约有10%的恒星可能有自己的行星系统,在其他星系中,是否有类似地球,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呢?这是一个十分诱人的问题。 【百度百科】详细了解行星 https://www.doczj.com/doc/828960231.html,/view/22572.htm 【百度图片】直观了解行星 https://www.doczj.com/doc/828960231.html,/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 =%D0%D0%D0%C7&in=25649&cl=2&lm=-1&pn=34&rn=1&di=40287889455&ln=1999&f r=&fm=result&fmq=1325467167515_R&ic=0&s=0&se=1&sme=0&tab=&width=&heig ht=&face=0&is=&istype=2

常识积累:行星知识点归纳

行星相关知识点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属于常考的内容,现从概念、特点、分类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增加知识储备。 一、行星的概念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 二、行星的特点 行星的特点: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质量必须足够大,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体);必须清除轨道附近区域,公转轨道范围内不能有比它更大的天体。 按照这一定义,截至2013年,太阳系内有8颗行星,它们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水星是最小和离太阳最近的行星。金星又叫启明星,是最亮的一颗星。 水星和金星没有卫星。地球是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

火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是红色行星。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 土星有美丽的行星环。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 土星的卫星最多。 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恒星、行星分别是月球、太阳、金星。 三、行星的分类 1.矮行星 矮行星或称“侏儒行星”,体积介于行星和小行星之间,围绕恒星运转,质量足以克服固体引力以达到流体静力平衡(近于圆球)形状,没有清空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同时不是卫星。在太阳系行星中,冥王星属于典型的“矮行星”,并不具备行星的地位。 2.可见行星 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以表面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太阳系内的肉眼可见的5颗行星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最容易观测的行星莫过于金星,它也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行星。

3.类地行星 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类地行星是与地球相类似的行星。它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大小与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 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一个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 4.巨行星 木星和土星是行星世界的巨人,称为巨行星。它们拥有浓密的大气层,在大气之下却并没有坚实的表面,而是一片沸腾着的氢组成的“汪洋大海”。所以它们实质上是液态行星。 5.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这两颗遥远的行星称为远日行星,是在望远镜发明以后才被发现的。它们拥有主要由分子氢组成的大气,通常有一层非常厚的甲烷冰、氨冰之类的冰物质覆盖在其表面上,再以下就是坚硬的岩核。

为什么恒星看起来会闪烁而行星不会

为什么恒星看起来会闪烁而行星不会 天空中的恒星与行星是能分辨出来的,恒星会闪烁,但行星不会。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8月8日报道称,这并不完全正确。恒星,行星,甚至太阳和月亮都会闪烁,只不过频率不同。任何大气层以外的东西都会闪烁。 如果觉得一遍遍地使用“闪烁”这个词显得有点愚蠢的话,也可以使用科学术语:天文闪烁。 人的每一平方英寸皮肤都承受着15磅重的压力。尽管天文学家们一样需要大气层才能生存,但大气层仍然让他们抓狂。因为正是大气层的存在,使得太空中的物体很难看清。 恒星之所以闪烁,是因为光线传播过程中要穿过大量空气,而地球大气湍流使得光线的折射效应每时每刻都不一样。从人们的角度看起来,来自一颗恒星的光线会此刻出现在一个位置,而在千分之一秒后,它又会经过折射作用出现在另一个不同的位置。 在人们看来,这就是闪烁。 那么,为什么恒星看起来会闪烁,而行星却不会呢? 恒星在夜空中看起来是一个点,因为它们距离地球非常遥远。这个光点会受到大气湍流的巨大影响。而距离地球近得多的行星,相比之下就像是圆盘一样。当然,凭我们的肉眼看来,行星并不真的像圆盘,但它仍然是夜空中一个更为稳定的光点。 天文学家通常用两种方式避开大气湍流的影响: 第一,他们设法处在比大气湍流更高的位置。哈勃太空望远镜之所以厉害,正是因为它处在大气层之外。该望远镜的反射镜拥有相当于地面一个大型实验室的四分之一大小,由于没有了大气层的干扰,哈勃望远镜可以解析数十亿光年以外的星系发射出的光线。它看得越远,收集到的光线就越多。 第二,他们设法对大气湍流的影响进行修正。地球上一些最尖端的望远镜使用的是适应性光学仪器,这种仪器会对望远镜的反射镜进行每秒多次调整,以修正大气湍流的影响。 天文学家会向天空中发射一道强力激光束,在视野范围内创造一个人造恒星。由于他们了解了人造恒星应当看起来是什么样,因此可以利用活塞对望远镜的反射镜进行调整,以抵消大气湍流的影响。尽管这比不上向太空发射一枚望远镜,但这么做要经济得多。

恒星阅读理解附答案

恒星阅读理解附答案 导读:《恒星》阅读材料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恒星 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

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郡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在一些行星上可能已经有高级动物,他们也许正在从事某种巨大的工程建设来改造他们的行星世界,他们是我们宇宙中的兄弟姐妹。他们跟我们的差别很大吗?他们的形状、生物化学、神经生态、历史、政治、科学、技术、艺术、音乐、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情况如何?也许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的。 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包围着我们的太阳的是一群巨大的雪球,这些雪球由冰块、岩石和有机分子组成:它们就是彗核。每当恒星经过的时候都对它们产生一定的引力作用,最后迫使它们当中的一个雪球倾倒到内太阳系。由于太阳热的作用,冰块被蒸发,于是就出现了美丽的彗尾。 我们现在来到我们星系的行星上。这些星球相当之大,它们都是

高一物理: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教学方案)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高中物理 / 高一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行星、恒星、星系和宇宙(教学方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高中高一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 能力目标 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情感目标 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 教学难点:天文学知识 教学方法:自学与讲授 教学用具:多媒体和计算机

教学过程: 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 这是第一层.(地球的卫星包括月亮,地球是行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2、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在绕太阳作匀速圆周运动?是谁提供的向心力? 回答:有九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其中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用万有引力定律找到的,太阳是恒星.) 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 3、太阳系又在什么范围内呢? 回答:在银河系. 4、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

迄今为止拥有行星最多的星系

迄今为止拥有行星最多的星系 迄今为止拥有行星最多的星系 任秋凌 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日前报道,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一个与我们的太阳系的布局类似的星系,至少有5颗行星(有迹象表明还有另外2颗)在围绕一颗恒星运行。确定额外的行星后,这将成为我们在外星世界发现的有最多行星围绕一颗恒星运行的星系。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表示,这些行星和它们自己的像太阳的恒星距离地球大约有127光年。它是15个已知至少拥有3个世界的行星系之一。研究人员表示,这5颗围绕它们的母星HD 10180运行,它们的排列模式跟我们的太阳系行星很像,不过排列更加紧凑。除此以外,这颗恒星周围可能还存在另外两颗行星,一颗的质量可能跟地球最接近。 这份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天文学家克利斯托弗 ·路易斯在24日的一项声明中说:“我们已经发现与我们的太阳系最像,拥有行星最多的星系。这一非凡

发现也说明我们正在进入系外行星研究的新纪元:对复杂的行星系进行研究,而不是只研究单个行星。在这个新星系里研究行星运动,显示了行星之间的复杂引力互动,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该星系的长期演变过程。” 研究人员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上普罗旺斯省观象台 举行的系外行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详述了这一研究结果。路易斯和他的科研组利用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名为“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索器”的光谱仪进行搜索,在水蛇座发现这个星系。天文学家利用该仪器,可以测量到一颗恒星的运动(围绕它运行的行星的引力导致它产生的轻微摇摆)。 这5个最强的摇摆信号,是由5颗质量跟海王星类似,大约是地球质量的13到25倍的行星引起的。虽然这些行星相对较大,但是它们所处的位置,绕其母星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从6天到600天不等。距离最近的行星,与HD 10180之间的距离只有不到900万公里,与之相比,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是1.5亿公里,即一个天文单位。距离最远的行星,与HD 10180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4个天文单位。 与我们的太阳系相比,所有这些行星都位于火星的轨道内,显然拥有一个接近圆形的轨道。发现这些系外行星采用的摇摆方法还显示,HD 10180周围有更多世界,其中一颗距离它稍近一些,另一颗离得较远。路易斯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