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初探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初探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初探
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初探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他在20世纪20年代刚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时候,就提出了以“诚”立身的人生信条。他一生崇尚真诚,痛恨伪饰,并将这种以“诚”为本的思想贯彻到了语文教育中来,提出了“立诚最为贵”[1]的教学理念,这在他的作文教学思想中显得尤为突出。这种“诚”,是叶老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中提出来的,在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同时,这种求“诚”的思想对我国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作文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一、何谓“诚”

“诚”即“诚实”“真诚”。叶圣陶先生的“诚实”在写作教学上有其特定的涵义。首先从文章内容来看,他认为“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2]或者是“内面怎样想怎样感,笔下便怎样写”。[3]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自己发抒文字就必须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4]如果是“从旁描述的文章则必须做到观察周至,才为‘诚实’”。[5]写作不仅具有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功能,也具有描述事件、人物的作用。但无论是抒发自己的情感还是描写事件人物,都必须说“真”话,而不能是那些不可证验、浮游无着的话。这是第一个层面的“诚”。其次从文章形式来看,主要是修辞方面。叶圣陶先生认为,修辞即调整语言,使它恰好传达出我们的意思,在把话说对的基础上说得更好。具体有这么几点要求:1.用词恰当;2.造句自然妥帖;3.文风简洁明快、明晰畅达。用正确且富于逻辑性的语言,简洁明断的文辞,来准确表达真“诚”的情感义理,这样的修辞才可谓“诚”。只有这种“真诚”的形式,才能表达出“真诚”的内容,这两个方面的“诚”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这种思想在《周易》中就有,所谓“修辞立其诚”就是指要用适当的言辞来表达诚实的思想。叶圣陶先生将古人的思想创造性地用到了现代写作教学中来,强调文章的形式与内容要在“诚”上求得统一。

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真正做到“诚实”呢?叶圣陶先生认为,“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6]而这源头就是“我们充实的生活”,[7]只有“生活充实”才会抒发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8]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和发现则不相同。所以教师要从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入手,培养学生勤观察、善分析、常总结的好习惯,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的原料,这样才会有话可说,才会说实话。同时,写作也需要多写多练。写得多了就会感到原来写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深莫测,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好文章,少一分恐惧,则多一分自信。反复练习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组织材料、遣词造句的能力,持之以恒,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形成“诚实”写作的态度。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实现叶圣陶先生“诚实”写作要求的最好途径。

二、“求诚”的作文教学观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求诚”的作文教学观一方面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优秀菁华的吸收,另一方面也是针对旧式教育中那种根深蒂固的八股精神提出来的。八股精神就是“内容要‘代圣人立言’,就是不要说自己的话,而要替圣人说话,说一番比圣人所说的更详尽的话,八股的形式也有规定,起承转合,两股相对,却不容马虎。”[9]也就是说,写作的内容和形式都是规定好了,写作者不能用自己想用的形式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提起笔来写文章就必定说假话套话,这种极坏的风气严重地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倦,对生活缺乏了兴趣和热情。这样的学生只能成为“活书橱”,这样的文章只能是人云亦云。

20世纪20年代后期,叶圣陶先生第一次提出“求诚”的写作教学观,就是对这种充满弊端的旧式写作教学模式的极大突破。他在1924年发表的著名的《作文论》中第一次发出了“我们作文,要写诚实的,自己的话”的呼声,并提出将原来由教师机械死板的命题作文改为不限材料,不限时间,不限形式的随机作文。30年代,他与夏丏尊等语文教育家在《中学生》期刊上开辟了“写作杂话”“文章偶谈”“文章修改”“文章病院”等专栏,对中学生写作进行指导,依然强调以“诚”为本,写作要写出自己的经验,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工夫。这些观点

无疑为当时处于国语国文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青春的活力。

1949年8月,叶圣陶先生在为新中国拟订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提出:初中生要能“写出自己的意思”,文风上“不虚浮,不夸张”“不能违背伦理和我国的语言习惯,明确、干净、不含糊、不罗嗦”;高中生则“可以由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发表”。另外还“鼓励学生去写日记、写笔记、写信、写报告,给壁报写稿等”。叶老正是通过课程标准这种最权威的方式将“诚”作为整个新中国作文教学的标准。60年代叶圣陶先生依然关注语文教育事业。在谈到写作教学时,他继续强调“诚”字:“思想认识方面要多下工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没有质料如何能写”;“语言方面也须下工夫”,“正确、明白、有条有理、首尾贯通”

[10]是起码的要求。“文革”中,“四人帮”猖獗,盛行“大话、套话、废话”的恶劣文风,叶圣陶先生对此深恶痛绝。粉碎“四人帮”后,他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说的都是真话》一文,严厉地抨击了当时的不良风气,再一次强调了写文章要老老实实,讲自己想说的话。这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在文风和学风上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求诚”的作文教学观对我国当今写作教学的启示

21世纪的今天,中国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叶圣陶先生求“诚”的写作教学观依然给人以启示与指导。

从写作态度看,“诚”首先诚在态度上,否则,起头就会走歪了路,积久成习,要改就难了。

“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容许口是心非,所以叶圣陶先生一再叮嘱教师们:

弄虚作假。譬如学生作文说他自己学雷锋,曾经搀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就首先要问有没有这回事,其次才看写的好不好。”[11]否则,他的作文这次通过了,下次作文时他依然“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久而久之则会形成定势,再也不会用心去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甚至在为人处事方面也会虚情假意,造成消极影响。一旦形成这样的风气则比八股精神还可怕。所以养成求“诚”的好风气,影响不单在作文,从根本上来说将影响学生的做人,影响青少年的一生,关系是很大的。而要养成这种好风气,态度是最重要的,人诚,文才能诚。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很讲究“文如其人”,叶圣陶先生正是继承了这一思想,他本人就是一个文品与人品高度统一的楷模。他也以此来要求青年一代,让大家朝这个方向努力,真正做到文品与人品的统一。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确实很难。“假、大、空、废”四话作文依然是当今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写作文就是编呗,我都写过3次做饭的作文了,可我从来也没做过饭。”“谁会拿作文里说的话当真?”这些话不得不令我们担忧:孩子们用这种态度对待作文,还能写出他们内心的话吗?他们对待其他事和人,还会真心诚意吗?《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过一篇教育时评《人格分裂自作文起》,就批评了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为文为人的态度。并强烈呼吁:学生作文要说真话,写出自己的真实见解和感受,而且这种教育思想应当贯穿从小学直至博士教育的全过程。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诚实、守信用是最起码的要求,作文要做到,做人也要做到。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此发挥重要作用。重温叶圣陶先生的叮嘱,确实很有道理,它不仅对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有利,更对整个社会的风气和精神面貌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写作教学过程看,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命题的重要性。他认为,善于出题的老师就是在出题时能够设身处地地替学生着想,“据平时对于他们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积蓄些什么,而就这范围内拟定题目”。[12]这样就“适合学生的经验和思想了,可以让他们拿出自己的东西来”,[13]又激发了他们发表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学生经过多年这样的训练,习惯养成,即使没有老师出题,也必定会用文字来发表自己心里的东西。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成功的。而多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一度以高考为指挥棒,平时训练也是把往年的高考题作了又作;或以高考题为参照,拟相同类型的题让学生作,以至真的让学生自己拟题了,他们也往往为了求稳而不敢有所创新。1999年起高考作文题开始改革,给了学生充分发挥才华的天地。《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诚信》《心灵的选择》……从单纯的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后来的话题作

文,高考作文在不断演变。其目标就是将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拓展学生思路,尽情展示学生个性。这与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教学改革中提倡学生自主拟题,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当年提倡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达到如此程度,这也成了今天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有了好的命题,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要学生写出“真诚”的东西,首先必须指导学生拥有一副好眼光,用自己的眼去看周围的一切,用自己的心去思考生活,这样生活才会给予你格外丰裕、格外充实、格外真实的写作原料。现代生活丰富多彩,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一副现代的好眼光除了知道自己想要写什么之外,还要知道通过哪些方式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材料,如何筛选信息。这是当今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现代作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好眼光不是一时就能练成的,叶圣陶先生说:“要循序渐进;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14]标准不要太高,否则不仅不能完成教学目标,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进步和学生的成长。另外,还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提供多种写作训练方式,比如写周记,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对文章进行扩、续写、改写等;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叶圣陶先生还指出了阅读和说话对写作的重要性。读就是用眼睛来听,说就是用嘴巴来写,所以作文与听、说、读三者是不可以拆开来的。因此要培养写的能力,工夫不应只花在数量很少的几节作文课上,单为作文而作文。而要从听、说、读中吸取养分,从实际生活中寻求锻炼机会,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修改,是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叶圣陶先生则主张把作文修改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修改,教师只指出主要缺点。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一观点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施,教师们依然是全收全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观点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进行了实践。今天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兴起后,教师们又朝更高的目标前进了:要使学生能在教师示范修改后,对作文的字词语句,谋篇布局等方面自己进行修改,做到文从字顺;并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争取最大进步,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这一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当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育新理念。

最后,从教师下水来看。所谓教师下水,就是让教师也要常动动笔,叶圣陶先生对此是非常赞成的。教师要求学生作文要“诚”,自己首先要“诚”。所以教师必须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真正从现实生活入手,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态度严谨,给学生以榜样。这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能在师生平等交流中充分发挥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是在业务上做到了“诚”,更在人品中体现了诚。这种风气对于我国写作教学,以及文风、学风都是大有裨益的。

以上是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以“诚”为本的写作教学思想的几点体会。然而,叶圣陶先生一生提供给人们的精神财富远不止这些。他以“诚”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不同凡响的地位,也可看作是当今以学为本、以生活为本的现代写作教学理论的重要来源。它对我们今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是写作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启示 江苏省震泽中学顾小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透视了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挖掘出了语文教育真谛,阐发了很多真知灼见,而其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精辟论述,对于改进当今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仍有非常多的指导意义。重温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不断反思,会受益不少。 一、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概述 我们如果梳理一下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可以提取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应需”、“求诚”、“写生”。 “应需”是就写作教学目的而言,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而不是“应试”,“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①“惟练似宜通乎课内课外,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主。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学生能明乎此,则随时随处认真,不以课内作文为特殊事项,进步殆可较大。复次,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师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不应该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而要真正把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还要重视“非文学的文章”(即普通文)的训练。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自我愿意、乐意的表达,是出自情感上的需求和意志上的目的。是主动自觉地写,是自由的写,不仅仅是题材、体裁的自由,更是精神心灵的自由。是自己需要写作,把作文当作自身倾吐的需要,当作表达思想的需要,当作生活与学习的需要,当作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实实在在的“我要写”,是由自己决定表达什么,怎么表达。 “求诚”是就写作内容而言,叶圣陶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鸣出内心的感受”;“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②求诚就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说违心的话、说言不由衷的话,要求学生或叙写自己的①《叶圣陶序跋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叶圣陶语文教育摘录

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国文呢? 学习国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语言人人能说,文字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好几年,为什么到了中学阶段还要学习?这是因为平常说的语言往往是任意的,不免有粗疏的弊病;有这弊病,便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必须去掉粗疏的弊病,进到精粹的境界,才算能够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和语言一样,内容有深浅不同,形式有精粗的差别。小学阶段学习的只是些浅的和粗的罢了,如果即此为止,还算不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必须对于深的和精的也能对付,能驾御,才算能够尽量运用文字。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 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 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

(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练,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

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1、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2、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3、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4、各种学科除了各自的目标之外,有个共通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5、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6、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7、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8、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 9、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10、理想是事业之母。 11、人们最高精神的连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有力量。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 12、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13、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14、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5、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6、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17、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18、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

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19、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20、惊涛骇浪解释:涛:大波浪;骇:使惊怕。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出自:唐田颖《玉山堂文集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示例:又觉得身体动荡,仿佛在的小船里。出处:《地动》 21、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22、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23、师范教育是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 24、端正教育思想是改革教育最紧要之点。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阅读教学观 以养成习惯为高标的的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可见,他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并且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因此,他在阅读教学方面多有论述。 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叶老的这种“习惯论”是基于他对阅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要的事。大凡一辈子需要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在阅读教学任务方面。在以“养成习惯”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写作的范本。这三项任务,以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主,同时兼顾文化即人文内容的传播及写作范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阅读教学过程方面。叶圣陶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预习是训练阅读的主要阶段,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准备阶段。它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报告和讨论是训练阅读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集体阅读的阶段,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纠正预习中的错误、弥补个体阅读中的不足。练习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或吟诵文本,向纵深处理解;或参读相关文章,向广度延伸;或应对教师考问,把前后所学钩连起来。经过经常的练习,最终形成习惯。其着眼点都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在阅读方式上,叶圣陶主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他从精读和略读的地位、效果、与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准确阐述: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是“举一”,略读是“反三”。 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谓“主导”,叶老认为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简言之,即师“启发与指点”,使学生“自求得之”。目的在于“就学生已有之能力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教育思想精髓

叶圣陶教育思想精髓 叶圣陶是20世纪我国卓越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几乎亲历了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各个时代和教育改革的整个过程,加上他同时作为新文化运动战士、著名文学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的极其丰富而又相互交融的社会实践和人生修养,从而形成了他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教育思想最主要最本质的特点,就是不追求教科书式的抽象、静态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植根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生活息息相通,不断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懈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传入中国的外国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并以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叶圣陶认为,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作点事的人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耀,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一)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以育人为本,以兴国为旨,面向全体国民和每个学生,着眼整体人生和终身受用,培养能够全面发展、具有良好习惯的现代中国人 (二)教育的过程和本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过程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学会自学,以至坚持终身自学的过程,教育就是教人自我教育,同时教学相长,互相教育。 (三)教育的发展和重点: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充分发挥教育开创文化的功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实现教育自身的创新 (四)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确定的六大行为习惯: 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2、孝敬父母; 3、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 4、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5、认真写字; 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这是所有家长和老师都应特别关注的,其目的就在于帮助督促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增强生存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叶圣陶二三事》教学反思

《叶圣陶二三事》教学反思 《叶圣陶二三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叶圣陶二三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叶圣陶二三事》教学反思篇1 这堂课我依照单元目标,主要设计了精读和略读两个二环节。精读是承接上个单元的学习,略读是这个单元主要的训练目标。通过环节的学习,目的在于感悟先生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一节课下来基本上能够完成我的教学目标,课堂预设合理,生成也不错,我觉得有以下几点自己做的比较好:一、重视阅读方法的训练。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养成从题目中提取信息的习惯;略读环节,带领学生跳读课文,梳理文章所选事件,划分文章层次,学会总结概括。切实落实从教读到自读的教学理念二、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内涵。张中行先生的文章,践行了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观,平易、简洁。但是,细细读来,文章不写情感,却处处流露真情。如开头段的.“双层的悲哀”,怎能不让人伤感,最后一节,“叶圣陶先生,人,往矣”,单字停顿,又蕴含了无尽的缅怀之情。中间所选的事件虽小,但却镇上的在线了先生的为人,每一件事儿都值得我们用心感悟。所以这节课,在精读环节,我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引领学生自己去感受叶老的高尚品德,体会张中行先生在平易的文字内蕴含的深沉的情感。整个教学过程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课堂在书声琅琅中架起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桥梁,让他们在对文本的理解上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三、由课内走向课外,建立统一的阅读体系。正本书阅读的理念告诉我们,必须重视阅读,重视阅读的完整性。为了让学生对人物有更深刻的感悟,我给他们课外推荐了吕叔湘的《怀念叶圣陶先生》。以期他们通过读这篇作品,从而多角度认识叶老,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不足:首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精准,没有进行有效评价。如,朗读环节,有些学生已经读出了情感,读到了人物的精神,我却没有及时追问,明确。其次,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不够。三班学生上课气氛相对于六班来说比较沉闷,当学生思维不活跃的时候,应该学会换种方式来设问,给学生更好理解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的教育思想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 叶圣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1928年创作了优秀长篇小说《倪焕之》。朱自清与叶圣陶为至交,对叶的短篇小说有中肯的评价,参见我们的导读文章《叶圣陶的短篇小说》。另外,我们还在原典精读栏目中转载了《稻草人》和《倪焕之》的不分内容,参见:最后在拓展泛读栏目附有其详细的创作书单。 叶圣陶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为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深沉的现实关怀统辖下,叶圣陶既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在此基础上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参见《教育与人生》。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参见《教师的修养》)。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的这些教育观点可以参见叶老的教育总结性文章《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包括之前所谓“国文科”)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论述最为精当的,是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参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叶老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参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和《略谈学生读书》),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参见《叶圣陶谈写作》和《和老师谈写作》)等等,相信会给您以启发。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充

20条叶圣陶教育箴言

20条叶圣陶教育箴言 叶圣陶先生,思想大家、教育名家,而他给自己的定位永远是“一位教师”。今天,小编帮你精选了一些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箴言,供您细细品读。 1、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2、关于教育的见解,千差万别,可是扼要地区别起来,也很简单。大致可以分为相反的两派。就教育的目标说,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工具,另一派希望受教育者成为人,独立不倚的人,不比任何人卑微浅陋的人。 3、我们更应该纠正的是对于考试的根本态度。现在有人要用考试为一个个的圈儿,把读书人的心拴住;被考试者则把它看作一道道的关口,希望能侥幸通得过去;这样还有什么教育的意义留存下来呢?我们竭诚地希望负责教育者注意:考试只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占一个小小的位置,把它过分的重视,甚至忘却了求取知识的本义,对于学生是无益有害的。 4、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5、我当然要教小朋友识字读书,可是我不把教识字、教读书认为终极的目的。我要从这方面养成小朋友语言的好习惯。有一派心理学者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所以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教识字、教读书只是手段,养成他们语言的好习惯也就是思想的好习惯,才是终极的目的。 6、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7、凡是人生的一切,从外铄得来的,虽言表名理,行合正谊,也不过是被动的。若是从“自觉”得来,便灵心澈悟,即知即行。 8、儿童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经验过,才会得到真的知识。 9、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决不应当加重学生的负担,也决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10、夫儿童之非缩小的成人,言教育者罔不知之,故成人之教养与观感虽未必不适于儿童,要不可挹次注往,必须自儿童之立场出发,方得谓之纯良之儿童读物。 11、德目(德育的目的)不该是挂在口头的语言,写在纸面的文字,而该是贯彻一切行为的态度和精神。

叶圣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归纳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的事迹,总结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4. 学习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并学会运用此方法表现人物。 教学重点: 1.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归纳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的事迹,理清全文思路。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课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 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

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的作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先生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语文教育理论家。叶老的作文教学思 想是他长期从事写作实践和教育工作的理论概括,内容之丰富,认识之深刻,乃国内少有的。因此,认真学习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对推进当前作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探求语文教 学科学化和民族化的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强调为文诚实。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提出的“立诚最为贵”的观点,是他数十年来一贯坚持、反复申说的主张。早在1919年他写第一篇语文教育论著的时候,就强调学生作文“必求合乎论理,而不贵乎虚衍”。到三十年代,他明确提出了衡量文章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而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 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雹卑鄙的态度。”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并不是舞文弄墨,随便说两句花言巧语欺骗读者和听众”。到了八十年代,叶老又强调;“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学生作文,首先要问有没有这回事;其次,才看写的好不好。“话与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 说几分的话,写几分的文。”可见,作文关系到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的问题。 文章是反映客观世界现象的。但它不是单纯地反映现象,而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叙述、描写或议论,来揭示它的本质意义,并表明作者的看法的。文章能否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 的真实面貌,正确地揭示它的本质意义,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叶老说:“无论写什么 东西,立尝观点总得正确,思想方法总得对头。”因此,我们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就不能为作文而作文,而应该加强作文训练的思想性。换句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样,他们才能对观察到的事事物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辨别出真伪、善恶、美丑来。“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我们从 文章表达能力的强弱,可以看出思想水平的高低。做老实人,写老实文,作文和做人是统 一的。为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怎样作文的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 2.强调言语交际。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存在着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弊端,那就是脱离社会需要,有文学化 的倾向。追究这种作文教学弊端的成因,不能不检讨我国传统作文的消极影响。我国的科 举制自隋代开始,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封建社会末期最为腐朽的“八股取士”控制了科 举考试达五百年之久。这五百年间,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训练学生读八股文,作八股文, 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为此,叶老指出:“关于作文教学,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 要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 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是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草个发 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要经常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矗至于作诗作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 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叶老说得多么中肯,“中学阶段打下结实的基幢,小学阶段更应打好基矗这里的“基幢当然只能是实用性表达 本领的基础,而绝对不是为文学创作铺路。 叶老为什么强调按照言语交际的需要来改革我们作文教学呢? 首先,是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外国的教改动态。现今的欧美和 日本的写作教学中都很重视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决定作文训练的体裁和题材。他

从《文心》看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从《文心》看叶圣陶的阅读教学观 摘要 《文心》是由夏丐尊和叶圣陶两位先生合编的一本关于语文读写的故事体教材,轻快活泼地讲述了有关国文学习的知识,故事内容概括全面,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叶圣陶作为我国现当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阅读教学思想博大精深,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有细致的实践指导,操作性强,对于当今的阅读教学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从《文心》的阅读教学角度出发构建叶圣陶阅读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探究出适合现今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文心》,叶圣陶,阅读教学观,启示

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educator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Ye shengtao has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reading teaching thought, which has both grand theoretical basis and detailed practical guidance and strong operability, and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reading teaching today. WenXin it is by Xia Mianzun and the story body that Ye shengtao two gentlemen are edited jointly about read and write teaching material, told about the knowledge that learns about Chinese language airily, story content is generalized and comprehensive, in a simple way, have certain representative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ding teaching system of Ye shengta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ding teaching of WenXin.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the reading teaching, it explores the methods suitable for the current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and plays a guiding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and improving their reading ability. Key words:‘WenXin’,Ye Shengtao ,reading teaching ,enlightenment

叶圣陶作文教育思想及其践行

叶圣陶作文教育思想及其践行 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中心小学校宁贵芳 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博大精深,语文课的诸多理念与之一脉相承。可是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有些老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将其洗劫一空,割断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思想精髓之联系,偏离了正确方向。今天诸如作文教学中模式化、陈旧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学生作文痛苦、虚假、无个性现象普遍。这些问题的解决当然只靠继承传统作文教学思想不加创新运用就能解决,但让我们重温老一辈教育家的思想精髓,无疑会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或多或少有所启迪。 一、倡导立真求诚,作文与做人统一。 作文与做人统一的思想植根于叶老深厚博大的教育思想,起源于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这一观点成为他倡导并亲自实践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抨击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或大或小的官员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生学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之一种工具来生活的普通公民的旧时教育;认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社会的够格的公民。”(《叶圣陶散文乙集》,《读书和受教育》)指出学习语文就是“养成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因为“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页,以下简称《论集》)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作为众学科之一员,也必须为培养社会够格的公民服务,是社会的成员尽可能运用语言这一工具。从这个根基上出发,作文与做人就必须也必然要统一了。这一思想是一根红线一直贯穿于叶老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成为主导思想。 叶老继承了我国劳动人民诚朴的美德和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德的优良传统,并且始终和人民站在时代的前列,随时代一起进步。“求诚”是他一生始终遵循的处世准则,也是他始终倡导的人生品质。他治学作文,待人处事,时时处处表现出一种认真谨严、兢兢业业、真诚坦率的道德风范,堪称做人典范。他历来强调教育中加强品德培养,他借用别人的话说:“一切知识的根本就是道德。若不在德行上扎根,纵有知识,并无是处。”他还说,“追求知识固然重要,尤其重要的却是问清楚目标,必须使追求的结果增加德行的份量才好,决不能说追求是无所为而为,为知识而知识。” 良好的道德品质就是如此重要,近者,它可以推动学生发奋学习;远者,可以促使他们日后一丝不苟,勤恳工作,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这种“求诚”的品

叶圣陶教学理念

叶圣陶教学理念 叶圣陶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先后在中学、大学任教,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务,为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在深沉的现实关怀统辖下,叶圣陶既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又在此基础上有着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关于教育的目的,他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参见《教育与人生》。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参见《教师的修养》)。他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他反复强调习惯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他的这些教育观点可以参见叶老的教育总结性文章《如果我当老师》。 叶圣陶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语文课(包括之前所谓“国文科”)教学有着十分精到的论述,无怪有人说不读叶圣陶无以教语文。对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论述最为精当的,是吕叔湘先生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参见《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叶老的很多文章都是直接来自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因而有着很强的实战性和指导性,例如他对于语文教学活动中课外书的利用(参见《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和《略谈学生读书》),他对于学生作文的论述和建议(参见《叶圣陶谈写作》和《和老师谈写作》)等等,相信会给您以启发。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五四”以后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既能教育孩子,又提醒了成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1921年冬天起,他致力于童话创作。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这部作品,鲁迅在1935年称它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以后,又写了《聪明的野牛》、《鸟言兽语》、《冥世别》等童话,还创作了童话歌剧《蜜蜂》、《风浪》等。

叶圣陶教育理念

叶圣陶教育理念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叶圣陶教育理念之教是为了不教的学习与实践 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简单来说就是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显然以教师的教作为前提,这里,“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 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正处在教学改革的风口浪尖,一方面要不断历练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通过学习叶老前辈的教育理念,我有一些感想和体会。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堂教学既然是一听一讲的关系,教师当然是主角,学生就是听众,就算偶尔举手回答个问题,也只能算是配角。这样一来,学生处出在很轻松的位置,慢慢地就会习惯了老师讲,变得越来越依赖老师,所以叶老提出了改变这一个现象的理念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我认为我们老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只有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创设出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才能恰当的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通过发现、探究、研讨、交流等学习过程达到学习的目的。 以前我认为一节课如果老师全是自己讲可以讲很多内容,也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进度,后来接触了生本教育,我很感兴趣,我开始尝试用生本模式上课。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教学进度赶不上,因为一节课可能就讲了几道题或者讲了一两个知识点。之后我发现老师一节课讲了很多,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自以为讲完了,但是学生掌握多少,不得而知,效果并不好。因此,只有学生自己想学了,变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才能真正的学会,学好! (2)要学会逐步实现“以学定教”转变为“不教而教” 它要求教给孩子想学的东西,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作为老师,学生想学生们,我们就教什么,而是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去设计活动或课程,给他们空间去想象,时间去讨论、归纳和总结,让他们在大量的学习材料上筛选自己需要的进行知识内部的整合,从而达到“不教而教”。 (3)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生本教育学生是主角,并不意味着老师成为了观众,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需要老师以新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老师要有丰厚的本学科知识同时对其他领域也要有所涉猎,另外老师要有一颗童心,以学生的角度视察这个世界,包容学生的错误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总之,叶老前辈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将是我今后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将义无反顾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进。

(三)叶圣陶《教育与人生》 读书心得

(三)叶圣陶《教育与人生》读书心得 叶圣陶老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的《教育与人生》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该书中的所选论著文体丰富多彩、语言自然灵动、文化底蕴深厚、现代特色浓郁,值得一读。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正是基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学生的终生发展的教育思想正是关注人的发展的具体体现。 首先,教师心中有学生,要想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要想到学生今后的不需要教也能终生学习这个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教师就可能时时处处考虑到,现在的每一堂课,都将使学生获得整个一辈子的能力,每一次的教都将使学生获得“自求得之”的具体方法。其次,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的观念,老师的身份角色,是“导”,是辅导、引导、开导。 再次,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应该肯定学生的差异,而绝对不能强求一律,强求整齐划一,应该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千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对待所有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个性是千姿百态的,而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丰富多样。让我们的教育能够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塑造人的个性。 总之,教师“导“,应该以学生的学为重心,以教学的对象为主体,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教师的导,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心中有了学生,想到了学生的未来,就能自然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主体地位,就能关注学生的个性,而一旦关注了充满个性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师要努力把微笑带进课程教学中。一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不要轻易批评学生的活跃好动,适时地应用激励性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激发学生的新的求知欲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语文课上成诗意的语文课。苏霍姆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传授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之初探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之初探 发表时间:2010-11-03T13:35:49.35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第09期供稿作者:张霞[导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张霞(清苑县臧村镇育才小学河北清苑 071100) 1.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我们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因而,引导学生学会真实的写作首先是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叶老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比如要写周围熟悉的人,首先要选定目标,注意观察。这个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为习惯上有什么特征?有没有与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类似的问题教师要经常提醒。有很多观察体会,很多灵感往往是转瞬即逝的,一不留神就会溜走。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写自己的新发现,写生活中的事物,写脑中偶尔蹦出来的灵感。教师要注意引导,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2.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多接触社会 由于“作文来源于生活”,所以作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着跳出当堂完成或今天布置、明天完成的传统格局。教师可以借鉴西方小学生的一些做法,让学生跨出教室、跨出校园,跨入社会,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 3.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例如,开展心理疏导作文课对于引导学生敢于说真话、诉真情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我生气了,怎么办?》,《我有烦心事,怎么办?》这种类似的作文题教师可以通过例举一些身边遇上的不顺心的实例,引导学生把自己为什么要生气,为什么会烦心,以及生气时的表现,烦心时的表现都说出来。通过向全班同学的倾诉,再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有一种情溢心间,不吐不快的感觉。教师就要抓住火候,让学生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心声,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写出来。孩子们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里话都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因为,高尚的、美的情感都出自真实的事情、发自内心的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4.教师要在作文命题上有所创新 作文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为此应让学生参与命题,给学生写作的自主权,写他们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真实性可言。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爱作文的情感。生活是真实的,作文也应当是真实的。叶圣陶先生说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实的真理,切乎生活的状况。”这就告诉我们,摒除虚假浮夸,才能写出真实之文。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说真话,诉真情”的条件,强调是什么写什么,想什么说什么,不虚假、不矫饰。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要我作文”转变成“我要作文”,在以表达自己真实思想和心理情感为中心的写作中发展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