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北斗卫星发展史

中国北斗卫星发展史

中国北斗卫星发展史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下是中国北斗卫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初步研究阶段(1980年代末至1994年):

-在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初步研究。

-1994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

2. 系统建设阶段(1994年至2012年):

-在这一阶段,中国着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00年,北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进入了建设阶段。

-随后陆续发射了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等一系列卫星。

-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3. 全面建成运行阶段(2012年至今):

-在这一阶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逐步完善,提供更加精准和可靠的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断更新卫星、地面设施和导航信号,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和技术要求。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涵盖了交通运输、农业、渔业、地质勘探、精准定位等多个领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持续努力和技术创新,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

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实力和成就。

北斗导航科普: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史

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发展史 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自1994年北斗一号立项以来,历经二十六载,从无到有,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2020年7月31日,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 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抗击疫情,分秒必争。北斗"交通”打通火线运输线,确保防疫物资及时送达: 国庆阅兵,举世嘱目。北斗"标齐”大显身手,受阅方队、装备“米秒不差”,阅出了军威、国威: 在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北斗为中国攀登者完成髙程测量提供主要数据: 在惊涛骇浪的南海,中国渔民无论行驶到哪块海域都在中国北斗的俯瞰之中: 在山洪频发的山区,"北斗+气象”让居民早知睛雨,更好地开展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和探险 旅游: 在川流不息的马路,北斗让人们自由穿梭于大街小巷…… 这就是中国北斗,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它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大国地位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而建成,中国北斗自此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从此,中国北斗正式走出国门,成为服务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它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一起书写时空服务新篇章。

命名“北斗” 1994年,世界首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全面建成:也是这一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研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并以祖先们用于识別方向的"北斗星”命爼 从无到有,北斗走过的这条路殊为不易。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从事"两弹一星”的先驱们就已经认识到卫星导航泄位系统的重要性。 他们曾在卫星导航领域苦苦摸索,在理论探索和研制实践方而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立项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灯塔计划”可以说是北斗工程的前身,尽管这个计划最终因技术方向转型、财力有限等原因而终止,然而它如同一盏明灯,为后来上马的北斗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脚步,卫星导航定位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上的重要价值再一次被科学家提出。但是当时,美国已经凭借着GPS在卫星定位系统领域一家独大, 俄罗斯的GLONASS也完成了全球组网,以我国当时的国情,龙欧美国家的老路只能永远做一名追赶者,唯有另辟蹊径才能拥有超车的机会。 究竟该怎样打造自主可控的国之重器? 第一代北斗建设者们一致认为,最迫切的需求是先解决"有无问题”。1983年,以陈芳允院士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卫星导航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下面将从起步阶段、建设发展、全球服务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为大家介绍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90年-2000年)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在当时,我国开始意识到卫星导航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决定研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1994年,中国北斗导航实验系统正式启动。随后,在1996年至2000年期间,我国成功发射了4颗试验卫星,完成了北斗系统的初步验证,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建设发展(2000年-2010年) 进入21世纪,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进入了建设发展的阶段。2000年,我国启动了北斗一期工程,计划建设一个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导航系统。2000年至2007年期间,我国陆续发射了10颗卫星,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建设任务。这些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运行,为北斗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进入了二期工程的建设阶段。201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二代北斗导航卫星,标志着

二期工程的正式启动。二代北斗卫星具备更高的导航精度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在提升系统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随后,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二代卫星,形成了一颗静止轨道卫星和多颗倾斜轨道卫星的组合。 全球服务(2010年至今)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发展并没有止步于国内,而是向全球拓展。2012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开始提供亚太地区的服务,逐步实现了北斗系统的区域性服务能力。2018年,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实现了全球服务能力,覆盖范围扩展到全球。北斗系统的全球服务能力的实现,为我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国际地位提升带来了重要机遇。 未来展望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计划在2035年前完成北斗三期工程的建设,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和服务能力。除了提供基础导航服务外,北斗系统还将发展应用于智能交通、精准农业、物流运输等领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我国还将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共同发展,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的繁荣。 总结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经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000字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000字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将对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 一、初创时期(1956-1966) 1956年,中国开始发展航天事业。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航天事业的热情。1958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航天研究机构——五七研究院,开始了航天技术的研究和探索。 1960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枚实验型液体火箭发动机。1964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试验,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实验型运载火箭。 二、自主研发时期(1966-1976) 1966年至1976年,中国航天事业在自主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1967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枚中程弹道导弹。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三、改革开放与国际合作时期(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航天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1. 载人航天工程: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此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空间实验室的建设、载人空间站的规划等。 2. 探月工程:2004年,中国启动了嫦娥探月工程。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实现了对月球的环绕探测。201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二号”,实现了对月球的软着陆和巡视探测。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表面的自动采样返回。此外,中国还计划在未来开展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月球样品的返回。 3. 北斗导航系统:2000年,中国开始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过多年的努力,2011年至2020年,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多颗北斗导航卫星,形成了具有全球覆盖能力的北斗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的建成使中

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史

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史 摘要:2016年6月12日,中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了第23颗北斗导航卫星。此次成功发射的卫星将与其他的在轨卫星共同提供服务,为北斗导航系统从亚太区域系统转向全球服务奠定了基础。作为我国自主开发建设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与俄罗斯的GLONASS,美国的GPS以及欧洲的GALILEO并誉为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虽然在这四大导航系统中,北斗是最“年轻”的,但其正借着后发优势迎头赶上。北斗已经同高铁一样,成为中国在世界上一张亮眼的名片。回顾北斗系统发展的历程,不仅能让人体会到个中艰辛。更能为我国科技建设提供值得参考的经验。 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起源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这颗卫星的构造非常简单,只是在密封的铝制外壳密封了一个化学电池、一只温度计和一台双频发报机。但在当时,这颗卫星却引起了全世界科学家的关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W.Guier和G.Wieffembach博士通过跟踪、检测该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发现:由于卫星与地面之间有着相对运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存在多普勒频移。如果在地面上位置已知点检测接收到的多普勒频移曲线,就可以计算出卫星的运行轨道。但是反过来,如果已知了卫星的运行轨道,就能通过多普勒算出用户的位置,这就是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初构想。 如何在茫茫大海上定位军舰,对于美国海军来说一直是个大问题。在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前,海军使用的是罗兰无线电远程导航系统。罗兰是一种陆基双曲无线电导航系统,船舶通过计算出接收陆地上两个发射台信号的时间到达差,就可以将自己位置确定在以两个发射台为焦点的双曲线上。再利用另外两个发射台,可以将位置确定在另一条双曲线上。通过计算出双曲线的两个交点,采用估计位置排除出其中一个即可实现定位。相较GPS,罗兰系统的作用范围有限(最远2000km),定位精度低(百米级),而且只能提供二维定位,在GPS出现后很快就逐渐被淘汰。美国海军敏锐地意识到使用卫星定位的巨大潜力,于1958年起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共同进行了对海军导航定位系统(NNSS)的基础研究,并成功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子午(Transit)卫星系统。子午卫星系统一共包含六颗通过极地的卫星,只能够提供精度较低的二维定位,而且每次定位的时间长达30-110分钟,从现在看来应用价值不高,但是子午卫星系统验证了构建卫星导航系统的可行性,而且该系统的许多想法对于GPS的开发、应用有着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子午卫星系统的基础上,美国国防部于1973年4月提出了研究更加先进的新一代导航定位系统的想法,这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经过20年的建设,至1993年已经建成实用的包含24颗卫星的GPS星座。相比子午卫星系统,GPS提高了卫星数量、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计时设备、同时将之前采用的多普勒定位方法改进为基于伪随机测距码的定位方法,能够提供实时、精确的导航服务。而且通过覆盖全球的GPS卫星星座,GPS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提供全天候的导航、授时服务。在美国宣布要研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以后,当时冷战的另一方苏联紧追不舍,也提出了建设导航卫星系统的设想,在80年代初开始建设与GPS 类似的GLONASS系统,并最终于1995年建设成拥有24颗卫星的完整系统。 2. 为什么要发展自主导航系统: 当前,GPS占据了全球导航定位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一提到导航定位,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GPS。经过多年的发展,GPS系统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廉价的解决方案。那么既然已经有了这样一套现成可用的卫星导航系统,为什么我们还要不惜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重复建设我们的北斗导航系统呢? 回到GPS系统上,根据伪随机码序列的不同,GPS播放的信号可以分为C/A码(民用),P码(军用)。P码的定位精度高于民码,但是只有授权用户才能使用。在第一代的GPS系统中,由于采用C/A码的民用定位精度远高于美国技术人员的预测值。为了保护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于1984年采用了选择可用性技术(Selective Availablity),这项技术通过向卫星播发的电磁波施加干扰,限制了非特许用户的定位精度。虽然在其后的第二代GPS系统中,美国取消了这项政策。但是民用GPS信号的精度相比军用还是相差巨大。而且,在冲突或者紧急情况下,如果美军再次采用SA技术在GPS民码中引入干扰或者直接

细数中国北斗的发展历程

细数中国北斗的发展历程中国北斗导航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历经30年。在这30年里北斗导航起起伏伏经历了很多风雨。今天小编就要分三段来介绍中国北斗导航系统 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 试验阶段,覆盖我国周边 一、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关于卫星导航与定位的研究,后来由于受文化大革 命影响,研究一度中断直到70年代末才恢复。 二、1983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名为“双星快速定位系统”的卫星导航与定位方案。 随后,我国著名航天专家陈芳允院士正式提出,在国内利用两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 卫星,实现区域快速导航定位的设想。 三、1989年,在陈芳允院士的带领下,我国首次利用通信卫星展开了双星定位演示验 证试验,证明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技术体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四、此后,1994年中国正式启动了该项目的系统建设和发展,并更名为北斗卫星定位 导航系统。 双星定位示意图 该阶段以2000年成功发射的两颗“北斗一号”为结束,两颗卫星成功构成了北斗导航系统,形成了区域的有源服务能力。“北斗一号”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快速定位、简短数字报文通信和授时服务的一种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定位系统。 随着2003年和2007年又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一号”备份卫星,标志着完整的第一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完成,今后将转入长期的在轨管理阶段。 虽然第一代北斗系统缺陷很明显,但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建立的首个卫星导航系统,打破了美、俄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而此阶段也是北斗计划最艰难的时期,在缺少人力、物力的情况下,以及当时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中国科学家们仅能用少量卫星在地球同步静止轨

道来完成试验任务。在国外专家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该阶段研究,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积累大量技术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并研发了一些地面应用的基础设施。 性能点评 在第一阶段,北斗与美国GPS还有很大差距。首先覆盖范围不过是初步具备了我国周边地区的定位能力。其次是定位精度低,定位精度最高20米,且无法定位高速移动的目标。 2001年到2012年 第二阶段,覆盖亚太区域系统 一、为了缩短与美国GPS的差距,2006年《中国航天白皮书》正式宣布具有军事用 途的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即将部署。 二、从2007年开始我国正式组网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从2007年发射第一 颗“北斗二号”卫星到2012年完成第十二颗“北斗二号”,卫星的发射时间间隔越来 越短,“北斗二号”正在加速完成组网。 三、到了2012年,“北斗二号”定位导航系统已经具备覆盖亚太地区的无源定位、导航 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采用无源定位技术,共需要发射35颗卫星,足足要比GPS多出11颗。按照规划,“北斗”卫星导航定 位系统将有5颗静止轨道卫星(GEO)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30颗非静 止轨道卫星又细分为27颗中轨道卫星(MEO)和3颗倾斜轨道同步卫星(IGSO) 组成,共有三种运行轨道。 随着性能的部分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开始逐步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正在举办的南京青奥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城市的智能交通调度提供了定位信息,保证了奥运班车顺畅通行。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手机通信基站被破坏,电缆、光缆被截断,有线、无线通信全部中断。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成功为灾区一线和指挥部建立了实时通道。 性能点评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展历程 一、北斗导航卫星的起步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当时考虑到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决定自主建设卫星导航系统,以减少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 二、北斗一号导航卫星 中国的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于2000年10月发射升空,这是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起步。北斗一号导航卫星采用了双星定位方式,可以满足国内的陆地、海洋和航空等不同领域的导航需求。 三、北斗二号导航卫星 为了进一步提升北斗导航系统的性能和覆盖范围,中国在2009年开始研发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北斗二号导航卫星采用了三星加四星的星座结构,可以实现全球覆盖和全天候定位。2012年12月,北斗二号导航卫星开始提供初步服务,为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导航、定位和时间服务。 四、北斗三号导航卫星 为了进一步提升北斗导航系统的性能和服务水平,中国在2015年启动了北斗三号导航卫星的研发工作。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采用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新技术,包括高精度原子钟、宽频段导航信号和高速数据链路等。2018年11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开始提供全

球服务,将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加精准和可靠的导航定位服务。 五、北斗导航卫星的应用 随着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已经被应用于交通运输、农业、气象、地质勘探、海洋监测、电力通信等多个领域。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可以提供车辆定位和导航服务,帮助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六、北斗导航卫星的国际合作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中国与巴基斯坦、泰国、老挝等国家签署了卫星导航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亚洲地区的应用。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卫星导航合作组织,与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家的导航卫星系统进行合作和交流。 七、北斗导航卫星的未来展望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服务水平。中国还计划在2035年前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成为全球领先的导航定位系统之一。 总结: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大事记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大事记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大事记: 2007年2月3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卫星准确入轨。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COMPASS -M1),是中国北斗导航系统(COMPASS)建设计划的一颗卫星,飞行在高度为21500千米的中圆轨道。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入新的发展建设阶段。这次发射的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97次飞行。 2009年4月15日15日零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COMPASS-G2),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中文音译名称BeiDou)建设计划中的第二颗组网卫星,是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16次飞行。

2010年1月17日0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这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22次飞行。 2010年6月2日23时5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这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24次飞行。 2010年8月1日5时3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并将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中国2010年连续发射的第3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此次发射的卫星及其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本次卫星发射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26次航天飞行。 2010年11月1日0时2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2010年连续发射的第4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在这次发射中,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首次在运载火箭上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志。这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3次飞行。 2010年12月18日4时2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至此,2010年我国共进行了15次航天发射,全部获得成功。这次发射的卫星和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6次飞行。 2011年4月10日4时4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发射是2011年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次发射的卫星和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7次飞行。 2011年7月27日5时4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图片)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与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与概述 2013年08月17日?北斗导航资讯?共1511字?字号小中大?暂无评论 一、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 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 二、发展历程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中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 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一)北斗双星定位系统: 2003年5月建成;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6,000km;卫星寿命5年;主动式定位,有源定位 下行S波段,上行L波段;二维定位、授时、短报文服务、广域增强军民两用系统;被动式定位,无源定位。 特点: 具有定位、授时、短报文通信多种功能;可用于发布广域差分信息;军民两用系统。

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北斗卫星是中国自主建设的导航卫星系统,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以下是北斗卫星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初步研究阶段(1970年代末至1994年):中国开始对卫星 导航系统进行初步研究。1978年,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建 设独立卫星导航系统的构想。此后,国家航天局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相继成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办公室和北斗卫星导航院,开始进行系统研究和技术探索。 2. 工程化研究阶段(1994年-2000年):1994年,中国启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程化研究,筹建北斗工程总部。期间进行了大量的工程化研究和技术验证,包括卫星导航技术、信号传输技术、接收机技术等方面的开发。 3. 系统试验阶段(2000年-2003年):2000年,北斗导航工程总部获得国家核准,正式提出实施北斗工程的建议。2000年底,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北斗试验卫星,标志着北斗系统进入系统试验阶段。在此期间,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北斗试验卫星,进行了系统性能验证和技术培训。 4. 初步运行阶段(2003年-2012年):2003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开始向初步运行阶段过渡。2007年建成了全球首个卫星 导航系统试运行区域,并向相关行业提供初步服务。2011年底,中国正式公布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民用信号技术规范》,标志着北斗系统的技术规范化进程。

5. 全面运行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12月,中国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初具能力,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全球服务。2018年,北斗系统正式进入全球提供服务阶段,开始覆盖全球范围内的导航用户。此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断扩展和升级,提供更多功能和服务。 (以上内容来源于公开资料,具体时间节点仅供参考)

北斗牵着我的手读书笔记

北斗牵着我的手读书笔记 摘要: 一、引言 1.介绍北斗及其在我国的地位 2.北斗与我的关系 二、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 1.北斗一号 2.北斗二号 3.北斗三号 三、北斗系统的应用领域 1.导航定位 2.通信 3.授时 4.其他应用 四、北斗系统对我生活的影响 1.日常出行 2.工作学习 3.娱乐生活 五、北斗系统的未来展望 1.全球化发展 2.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合作

3.新一代北斗系统的发展 六、结语 1.总结北斗系统的重要性和影响 2.表达对北斗未来的期待 正文: 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为我提供了精准的导航定位服务,还广泛应用于通信、授时等多个领域。北斗牵着我的手,为我指引方向,丰富我的生活。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早在1994 年,我国就开始建设北斗一号系统,为国内用户提供卫星导航服务。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系统相继问世,为全球用户提供更高精度、更可靠的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我国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首先,在导航定位方面,北斗系统为我国交通、气象、电力、公安等诸多行业提供了精准的时间和空间参考。此外,北斗系统还具备通信功能,可以实现短信通信和数据传输。在授时方面,北斗系统为金融、通信等关键领域提供了高精度授时服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斗系统在未来还将应用于更多领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我生活的影响深远。在日常生活中,北斗系统帮助我快速找到目的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在工作和学习中,北斗系统为科研、工程等领域的精确测量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娱乐生活中,北斗系统为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了可靠的导航服务。 展望未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继续发展壮大。在全球化方面,北斗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浅议

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前景浅议 摘要:介绍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BDS)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研制的国际背景以及该系统的技术特点、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历程。 关键词:北斗导航系统,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应用领域。 一、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的国际背景 上世纪90年代,世界上建成并提供服务的卫星导航系统,有美国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和我国建立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美国建立的GPS卫星导航系统可向全球提供军用与民用服务;俄罗斯建立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早期也可提供此类服务,后期因经济衰退使卫星补网出现了困难,最少时只有7颗在轨卫星,使卫星导航服务大打折扣,但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牢牢占据了先发优势,先后完成全球卫星组网,实现“一步建全球”。 二、北斗导航系统的特点 2000年建成北斗一号试验卫星导航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00年发射了2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初步建成系统并投入使用,该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为中国用户可提供定位、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2003年又发射了第三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 2012年建成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北斗二号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04年启动北斗二号系统工程建设于2012年底完成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5颗和中圆地球轨道卫星4颗的发射组网,该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技术基础上,增加无源定位体制,可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广域差分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2020年建成为全球服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09年启动北斗系统 建设,在继承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有源服务和无源服务两种技术体系。 2018年,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2020年前后完成全部35颗卫 星发射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三、北斗导航系统的自主创新 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我国卫星导航研制人员走出了 一条自主创新、追求极致的发展道路,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在没有自己的 原子钟和导航芯片、全球建站困难等条件下,取得了一个个的技术突破,实现全 球服务。如图1北斗系统组成,北斗一号系统的自主创新,主要解决了导航卫星 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如供配电的太阳帆板等,实现核心产品的国产化。使我国卫 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从“受制于人”实现了“自主可控”。 图1 北斗系统组成 北斗二号系统在国际上首个提出高中轨道混合星座新体制,攻克了以高精度 星载原子钟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在国际上属于首创,实现了定位、短报文通信、差分增强三种服务融为一体的新模式。为进一步提高技术,打下了坚实基础。 北斗三号系统由整个系统的核心空间段卫星星座、地面段系统(包括主控站、监测站、上行注入站等)和用户终端(用户机)等三部分组成。 实现了星间链路、自主定轨等关键技术并拥有几乎全部的知识产权,使北斗 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的完全自主。可以说北斗系统的核 心竞争力。正是在于我国强大的自主创新体系能力和举国体制优势,使北斗全球 卫星导航系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

BDS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

BD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英文名称为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缩写为BDS 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一)概述[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二)发展历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2年前具备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由20余颗卫星、地面段和各类用户终端构成的、覆盖全球的大型航天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历程我国建设北斗导航检测认证体系 “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即区域性导航系统,已由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完成,这是中国自主研发,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为用户提供全天候、覆盖中国和周边地区的卫星定位系统。中国先后在2000年10月31日、2000年12月21日和2003年5月25日发射了3颗“北斗”静止轨道试验导航卫星,组成了“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一号卫星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步,即在“十二五”前期完成发射12颗到14颗卫星任务,组成区域性、可以自主导航的定位系统; 第三步,即在2020年前,有30多颗卫星覆盖全球。北斗二号将为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军民用户提供陆、海、空导航定位服务,促进卫星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功能的应用,为航天用户提供定位和轨道测定手段,满足导航定位信息交换的需要等。北斗闪耀星空照亮国人之路——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 截至2011年12月27日,中国北斗系统北斗系统已发射10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开始提供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2012年12月27日,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区域性正式服务。 中国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大事记 2007年2月3日,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一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卫星准确入轨。

卫星定位原理及发展历史

卫星定位原理及发展历史 卫星定位是利用地球上的卫星系统来确定特定位置的一种技术。它根 据地球上的卫星发射信号,通过接收这些信号并使用数学算法来计算出接 收器的位置。卫星定位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定位系统(GPS)、伽利略卫星 导航系统(Galileo)、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等。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卫星定位系统。它由美国 军方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起,并于1994年向市民开放使用。GPS系统 由24颗卫星组成,这些卫星按照特定的轨道分布在地球上。当接收器接 收到至少4颗卫星的信号后,就可以通过计算卫星的位置和接收器接收到 信号的时间,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 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则是由欧洲空间局和欧盟联合开发 的卫星导航系统。伽利略系统于2024年开始提供初步服务,并计划到 2024年达到全球覆盖。与GPS类似,伽利略系统也由一组卫星组成,这 些卫星通过多个地面控制站来进行管理和控制。伽利略系统的目标是提供 更高的位置精度和更可靠的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 系统由一组在地球上分布的卫星、地面控制站和用户设备组成。北斗系统 从2000年开始向中国境内地区提供服务,并在2024年开始提供全球服务。与GPS和伽利略类似,北斗系统也可以为用户提供位置、导航和时间等信息。 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军 方开发了一种卫星定位系统,目的是帮助军队在军事行动中准确定位。这 个系统最初称为海洋定位系统(TRANSIT),它利用在地球轨道上的卫星

发射信号,通过接收器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来确定位置。海洋定位系统在 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得到了改进和拓展,并最终成为了现在的GPS系统。 卫星定位技术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军队准确定 位目标位置,指挥作战部队,并提供导航和定位信息。除了军事应用,卫 星定位技术在民用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汽车导航系统、移动手 机定位、地图服务等都是基于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 总体而言,卫星定位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 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定位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也在不断提高。未来, 卫星定位技术将继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精确、更可靠的导航和定位服务。

北斗纪录片观后感300

北斗纪录片观后感300 【实用版3篇】 目录(篇1) 1.引言 2.北斗系统的概述 3.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 4.北斗系统的应用领域 5.我国科技实力的体现 6.观后感 正文(篇1) 【引言】 在观看了一部关于北斗系统的纪录片后,我深感震撼和自豪。这部纪录片详细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让我对这个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北斗系统的概述】 北斗系统,全称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它与美国的 GPS、俄罗斯的 GLONASS 和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并称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的发展历程】 北斗系统的研发历程可以说是一部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奋斗史。自1994 年开始,我国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终于在 2020 年完成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部署,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北斗系统的应用领域】

北斗系统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交通、气象、电力、公安等。特别是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为车辆、船舶等提供了精确的定位和导航服务,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我国科技实力的体现】 北斗系统的成功研发和应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实力。这是我国自主创新、自力更生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的有力证明。 【观后感】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感骄傲和自豪。北斗系统的成功,让我看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主创新的信念。 目录(篇2) 1.纪录片背景及主题介绍 2.北斗系统的意义和价值 3.观后感想与体会 正文(篇2) 纪录片《北斗》是一部关于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科教片。影片通过详实的资料、生动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历程、技术创新以及其在我国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感我国科技实力的日益强大,并为我国卫星导航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感到自豪。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全球卫星导航领域被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垄断的局面,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其次,北斗系统为我国各个领域提供了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北斗系统在抗灾减灾、国家安全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北斗项目基本情况

北斗项目基本情况 一、什么是北斗项目? 北斗项目是中国的GPS项目,是中国自主的定位系统和遥测系统和授时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 COMPASS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 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二、北斗项目历史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70 年代,我国就开始研究利用卫星进行地面定位服务,受制于当时国力不足等多方面原因,这项名为“灯塔”的研究计划搁浅了。 1983 年,陈芳允和一位美国科学家同时提出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设想。 他认为,基于国情,我国可以先发展技术相对简单、成本较 低廉的“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 ,这便是第一代“北斗” 卫星导航系统的雏形。陈芳允的理论是:只要发射 2 颗地球

静止轨道卫星,通过定位电波的电波数即可对地面物体进行 定位。同时,由地面控制台处理各种业务,为陆地和海上的 使用者提供定位、导航和通信服务。然而,陈芳允这一构 想,起初并未被采纳。 转机出现在2年后。1985年,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召开的全国测量技术研讨会上,执着的陈芳允再次阐述了他的“北斗”计划,并立下军令状:“给我2 颗卫星,就能解决地面定位问题!”他充满自信的表态引起了参会部队首长的关注,解放军总参谋部的测绘制图局对“北斗”计划表现出极大兴趣。 1986 年3月3 日,陈芳允和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等 4 位科学界泰斗联名致信中共中央,建议发展中国的高技术,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促成我国发展高技术的“ 863”计划。此后,国防委工委开始全面参与“北斗”计划,着手研发应用工作。 1989 年9 月25 日,第一代“北斗”可行性测试,在北京一间面积不足30 平方的实验室内展开。结果显示,模拟计算数值与物体实际位臵间的误差不超过20 米,试验取得巨大成功。1993 年,“北斗”计划项目启动,中科院院士孙家栋就任总设计师。2000 年10 月31 日,首颗试验卫星顺利发射。到目前为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发射了10 颗卫星,建成了基本系统。 第一步已实现。从2000 年到2003 年,我国成功发射了三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建立起完善的北斗导航试验系统,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已发射升空的三颗北斗卫星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的测绘、电信、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 黎丁豪

一、北斗工程发展与现状介绍 (1)发展历史 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送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 入太空。约14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 据表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2009年4月15日零时16分,中国在卫星发射中心用“长 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2010年1月17日0时12分,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用“长 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 道,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 据中国卫星导航工程中心负责人介绍,我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中文音译名称BeiDou)建设工作,规划相继发射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此前,已成功发射了两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一颗卫星为静止轨道卫星(GEO卫星)。按照建设规划,2012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首先提供覆盖亚太地区的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年左右,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10年6月2日晚23时53分,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2010年8月1日5时30分,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 长征三号甲

”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五颗北斗导航卫星。这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 卫星),也是中国连续发射的第3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此次发射的卫星及其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本次卫星发射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26次航天飞行。 时间2010年11月1日0时26分,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六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连续发射的第4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在这次发射中,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首次在运载火箭上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志。蓝色圆形标志包含有北斗七星、司南、网格化地球等元素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中英文名称,表明北斗系统星地一体,为全球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行业特点,展示其开放兼容、走向世界、服务全球的建设宗旨。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3次飞行。 时间2010年12月18日4时20分,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7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至此,2010年我国共进行了15次成功发射,创历史新高,而这样的发射密度在国际上与美俄相当。 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是一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是我国连续发射的第5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建设正按计划顺利推进,今后几年将持续进行组网发射。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颗卫星将与2010年发射的5颗导航卫星共同组成“3+3”基本系统(即3颗GEO卫星加上3颗IGSO卫星),在轨验证和系统联调后,将具备向我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条件。这次发射的卫星和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37次飞行。 2011年4月10日4时47分,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8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据了解,这是2011年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的第一次发射,同时也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首次航天发射。 2011年7月27日5时44分,我国在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九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四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射现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