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花月正春风 ——李煜与大小周后

花月正春风 ——李煜与大小周后

花月正春风 ——李煜与大小周后
花月正春风 ——李煜与大小周后

花月正春风

——李煜与大小周后

■崔长平河南遂平一高(463100)

前人曾用“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命薄做君王”一诗来评价南唐后主李煜。的确,身为“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一代江南帝王,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日日过着“量珠聘伎,纫彩维艘”的极度豪奢生活,而且“好声色,不恤政事”,既不能征战杀伐、威震四夷、开疆拓土,也不能多谋善断、安邦定国、以济斯民,于家国天下而言,可谓庸庸碌碌、乏善可陈,然而他能诗善文、喜爱音乐、工于书画,尤以词著称于世。特别是他亡国降宋以后的诸多词作,更是惊天地泣鬼神,泪浸血染,长歌当哭,以致于千古传诵,经久不衰。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南唐的后主,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公元961至975年在位,史称李后主。南唐自先祖李昪于938年立国,经中主李璟、后主李煜,至975年后主降宋亡国,前后存续三十八年。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李煜即位时,由于受到后周的强大威胁,中主李璟已自削帝号、改称“国主”三年了,而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后主李煜又遣弟朝贡于宋,重申除去唐号,自称“江南国主”,改印文为“江南国印”,只不过“三千里地山河”的半壁江山得以继续偏安江南一隅将近二十年。南唐最盛时,疆域辖土三十五州,方圆三千里,定都金陵,当时堪称南方大国。李煜在其《破阵子》一词中写道:“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由此可以想见,南唐宫中殿堂巍峨、盘龙栖凤,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水榭歌台、鳞次栉比,气势宏壮、直抵云霄。据宋人笔记记载,南唐宫中以销金红罗罩壁,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外种梅花;梁栋、窗壁、柱栱、阶砌等都作隔筩,密插杂花。凡此一切,足见其穷奢极欲、淫逸成风。

李煜的词作,以975年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亡国之前纵情声色、耽于享乐,亡国之后长吁短叹、溺于悲哀。前期之作大都描述宫廷的灯红酒绿、风花雪月、绮情艳思,风格旖旎柔媚,倾向于“镂玉雕琼”、“裁花剪叶”,并没有脱离晚唐五代花间词的香艳温软;而后期词作铅华尽洗、言为心声,大多抒发亡国被俘的痛苦以及对往昔宫廷生活的追念,表现出沉郁悲戚的伤感情绪。在艺术上,其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生动而形象地抒写真情实感,在题材和立意方面也摆脱了花间派词人以闺阁艳情为主的审美情趣及绵邈软媚的创作风格,使词从音乐的附庸地位进而逐渐变为抒情述怀的工具,丰富并提高了词的文学表现功能。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删稿)》中所言:“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为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他还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李煜的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清平乐》(别来春半)等等。

总体而言,无论是前期的“花月正春风”,还是后期的“垂泪对宫娥”,李煜的酸甜苦辣一生和他流芳千古的词作都与盛开在南唐“御花园”里的两枝“姊妹花”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

一)娴静聪慧、色艺双绝的大周后

大周后,名宪,字娥皇,生于晋天福元年(936),卒于南唐乾德三年(965),乃南唐大司徒周宗的长女。周娥皇花容月貌、国色天香、娴静聪慧、气质优雅。据陆游《南唐书·昭惠传》记载,娥皇“通史书,善歌舞,精音律,尤工琵琶……至于采戏弈棋靡不绝妙”。她原本是中主李璟的琵琶女,由于演技娴熟、能歌善舞、美丽聪颖,一时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光独占、艳压群芳。

曾有一次,周娥皇到宫中演奏琵琶,李璟听后叹其灵巧,赞不绝口,当即将一把宫中珍藏的视为国宝的琵琶赐予她。“元宗叹其工,以烧槽琵琶赐之。”同时李璟觉得周娥皇与六皇子李煜十分般配,于是就从中玉成二人的百年之好。“元宗南巡豫章,诏旨存问,以令妇称。”

保大十二年(954),在元宗皇帝李璟的亲自主持下,李煜与周宪施衿结褵,此时,李煜尚未逾十八岁,而周娥皇长其一岁。

周娥皇初入皇宫时,清丽脱俗、温婉如玉、淡雅超群。李煜早已心仪这位高贵典雅、沉鱼落雁的名门闺秀。他的《长相思》一词就从一个侧面较为细腻地刻画了周娥皇的秀雅神态与柔美情思。其词曰: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词的上阕,不啻于一幅娇花软玉的古典簪花仕女图:少女如瀑的秀发高高挽成盘涡状的发髻,其上斜插着像玉梭一样的花簪。清淡素雅的衫儿和薄如蝉翼的罗裙,衬托出少女粉妆玉砌、堆雪凝脂的身姿与骨清神秀、淡雅绝伦的韵致。而她的表情则是黛眉微蹙、愁思点点、稍含幽怨。在这夜阑人静之时,情窦初开的怀人心绪,静静地盛开在深秋的绣帷中。词的下阕,语虽断而意连,笔锋一转,续写当时的环境与心境:秋风萧瑟、淫雨连绵,风雨交杂,疏密相和。而雨滴芭蕉的凄清落寞,更是烘托出少女心境的忧戚冷寂,在这风浓雨稠、形影相吊的秋夜,不由地使她长吁短叹:“夜长人奈何!”如此无奈的感喟,正像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所言“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而这番苦闷的心情,更似我们常说的“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帘外的雨滴芭蕉,乍一看去,与愁苦无关,但由于历代文人墨客的传承和历史的沉淀,这一物象已经带有浓厚的传统喻义,成为一种渲染愁情的特定意象。杜牧有“听夜雨、冷滴芭蕉”的忧戚,顾夐有“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的愁绪,吴文英有“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的凄凉,陆游妾也有“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的孤寂。在这里,“帘外芭蕉三两窠”一句,正是表现一种雨声清冷、蕉声清寂、人心清苦的物我相通、情景交融之艺术境界。

据传,每当凤眼星眸、冰肌玉肤的周娥皇,着“高髻纤裳,首翘鬓朶”之妆,莲步轻移地出现在皇宫时,宫女们都会疑若天仙,众星捧月。李煜更是怜其柔婉、疼爱有加,大有“不如怜取眼前人”的惺惺相惜情味。故此,“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的妆扮不仅成了周娥皇的“职业装”,也在南唐宫中“人皆效之”。为此,李煜后来还专门在宫中营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名曰:锦洞天,并把所有梁栋窗壁、柱栱阶砌都装成隔筩,饰以各种花枝,让嫔妃宫娥们都效仿周娥皇绾高髻、穿细腰罗裙在“锦洞天”踏歌起舞、追欢逐乐。

新婚之初,李煜和周娥皇夫妇二人伉俪相得、琴瑟甚和,终日里两情绸缪、如胶似漆、卿卿我我、耳鬓厮磨。李煜对娥皇确是佳丽三千、专宠一人,而天生丽质、新承恩泽的周娥皇更显得梨花带雨、纤丽袅娜。平素二人不时地小酌欢会、恩爱缠绵、歌舞自娱。李煜在他的《一斛珠》中就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周娥皇酒后恃宠撒娇、醉态迷人的宫闱生活情趣。其词曰:

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这首词,从女子的梳妆、演唱到宴会、饮酒直至意态微醺、斜卧绣床,一组形神兼具、惟妙惟肖、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逐次展开,让我们领略了女子的妩媚多姿、浅斟低唱、执觞曼饮、自然活泼、娇态可掬的歌宴场景以及床帏之欢。

晓妆初过,女子在梳妆台前用“沈檀”轻匀地点画薄薄的双唇,一层深红而润泽的颜色看上去水嫩而饱满。“沈檀”,在此指一种名贵的深红色脂膏。“些儿个”,当时的方言,意为“一点点”。继而,她“向人微露丁香颗”。“丁香颗”,是一种别号“鸡舌香”的花蕾,因此常作为美人舌尖的代称。歌宴上,她微启双唇,开始歌唱。一曲清歌,女子的红唇就像鲜嫩欲滴的红樱桃一样破口流香。词的上阕,写的是女子出场前化妆到启唇演唱时的表情神态,而下阕则从表演结束到参加酒宴再到斜倚绣床、笑嚼红茸那种娇态柔美、邀宠取怜的万种风情。女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栩栩如生、跃然眼前,令人恍若置身其间,可视可触、可闻可感。在酒宴上,女子的罗袖沾染上殷红而芬芳的酒滴,然而当使用深杯畅饮时,不经意间却把衣裳弄脏了。词句中的“裛”通“浥”,意为“沾湿”。“可”,意为“隐约”。香

醪,指芬芳馥郁的酒。涴,意为“污染,弄脏”。此时,酒意朦胧的女子懒懒地斜倚在绣床上,真有点“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模样。同时,她还口嚼红茸并笑嘻嘻地把嚼碎的红茸唾向自己的郎君。在词句中,“娇无那”,意为无比娇媚。“檀郎”,因为晋代的美男子潘安小字檀奴,故而诗词歌赋中的女子都把自己的心上人称作檀郎。唐代无名氏的《菩萨蛮》有云:“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李贺也有诗句:“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

盛唐时有一部名冠乐坛的大曲——《霓裳羽衣曲》,自从唐世丧乱之后就渐渐失传了。李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部大曲的乐谱,可是它在神州板荡的流传中既残缺不全也有诸多变异,就连资深的宫廷乐师也无法将其演奏出来。周娥皇得知后即着手整理乐谱,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研究与尝试,进行了一系列的增删调整,最终居然用琵琶完整地弹奏出来,使得这部濒于失传的开元天宝之黄钟大吕重现异彩。故此,有了李煜描写歌舞宴乐之盛的《玉楼春》。其词曰: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閒,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首词的大意是:

晚妆已毕,后宫佳丽施朱染黛,肌肤胜雪;风入罗衣,香飘舞袂。灯影迷离的春殿上,嫔妃宫娥成群结队、鱼贯而入。凤箫悠扬,玉笛婉转,歌舞之声飘荡在云水之间,《霓裳羽衣曲》反复合奏,气势恢宏、高亢急促。微风过处,馨香扑鼻,不知是哪位美姬芬芳可人。此时此刻,怎能不令人手拍阑干、心神荡漾、情味深切呢?酒阑歌罢打道回府时,不要烛火通明、宫灯辉映,且让我策马扬鞭、逸兴遄飞、踏月而归。

据说周娥皇不恋权位、不谙宫斗,只喜欢追求奢糜享乐的宫廷生活。她特别喜欢置身于香风薰雾之中,李煜对其宠爱有加,投其所好,专门在宫中设置了司香宫女,焚香器具均以金银铸造、玉石精雕而成,名目有数十种之多。也难怪李煜在这首词中设问一句:“临风谁更飘香屑”。

叶嘉莹先生曾讲:“《人间词话》有一段评语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这一段评语是极为切当的。飞卿(温庭筠)之词精艳绝人,其美全在于辞藻字句之间,所以说是‘句秀也’,端己(韦庄)则字句不似飞卿之秾丽照人,而其劲健深切足以移人之处,乃全在于一种潜在的骨力,所以说是‘骨秀也’,至于李后主则不假辞藻之美,不见着力之迹,全以奔放自然之笔写纯真任纵之情,却自然表现有一种俊逸神飞之致,所以说是‘神秀也’。”

北宋建隆二年(961),即宋太祖赵匡胤代北周自立为帝的第二年,李璟去世,李煜在金陵嗣位,周娥皇被册为国后。此时,强宋雄踞北方、虎视江南,随时可以挥兵南下,兵锋直指金陵,南唐政权局势动荡、危如累卵,已处于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中。尽管南唐君臣在赵宋政权的威胁之下过着朝不虑夕的日子,但李煜依旧醉心于诗词歌赋、征歌逐舞,与大周后一起通宵达旦地花天酒地、纵情逸乐、歌舞淫靡。此番情景,可在他的《浣溪沙》中略见一斑。其词曰: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首词的大意是:

夜色消尽,红日高悬。依次排列的金炉又一次添加兽形香料。红锦织成的地衣随着舞步的飞旋节奏而打起褶皱。温润如玉的佳人,踏着音乐的节拍而轻歌曼舞,窈窕的身姿恰似弱柳扶风,头上的金钗也缓缓滑落。酒意微漾时,拈花而嗅,媚态怜人、娇态可人、情态迷人。而近在身边的别殿里,也是锣鼓齐鸣、笙箫相奏、欢歌笑语。

陆游《南唐书·昭惠传》记载:后主与国后“尝雪夜酣燕,(国后)举杯请后主起舞,后主曰:‘汝能创新声则可矣。’后即命笺缀谱,喉无滞音,笔无停思,俄顷谱成,所谓邀醉舞破也,又有恨来迟破亦后所制。”明代王世贞在其小说《艳异编·卷十三》里也写道:“后主尝演《念家山》旧曲,后复作《邀醉舞》、《恨来迟》新破,皆行于时。”说的是有一次李煜与大周后于月夜赏雪饮宴,酒至半酣时,国后邀请李煜起舞助兴。微有醉意的李煜微微一笑,说道:“要我起舞也可,只要你能谱出新曲,我就能随曲起舞。”国后知其意,命人取来笔墨纸砚,只见她“喉无滞音,笔无停思”,不一会儿功夫就谱出一支新

曲。李煜连称奇妙,即刻随曲起舞。这支曲子因而被命名为《邀醉舞破》,同时,《恨来迟破》一曲亦为大周后所制,这两支曲子后来渐渐传出皇宫、风靡于世,可见周娥皇的音乐歌舞造诣非同一般。

周娥皇在整编创作《霓裳羽衣曲》时,按照唐音原谱,曲终本应渐次徐缓、平和煞拍的,而她改为急促激昂、戛然而止。当时的内史舍人徐铉也深谙音律,他听完演奏之后询问朝中乐师曹生:“法曲终则缓,此声乃反急,何也?”曹生答曰:“旧谱实缓,宫中有人易之,非吉征也。”不幸的是,如谶语一般,曹生不幸言中。就在这年,爱子仲宣早夭,而与后主结缡刚满十载、时年二十九岁的大周后也随即香消玉殒。明代王世贞就此总结道:“音之所起,实由人心,而蝉缓噍杀,治乱应之,岂虚言乎?”

在国后周娥皇身染重病、卧床不起期间,李煜“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也可谓对此牵肠挂肚、朝夕相守、痛切肺腑。大周后在临终前曾对李煜说:“婢子多幸,托质君门,冒宠乘华,凡十载矣。女子之荣,莫过于此。所不足者,子殇身殁,无以报德。”继而“亲取元宗所赐烧槽琵琶,及平时约臂玉环,为后主别。乃沐浴妆泽,自内含玉……”,“又自为书,请薄葬。”三日后,周娥皇殂于瑶光殿之西室。至此,金陵春梦,烟消云散。在爱妻的葬礼上,“后主哀苦,骨立,杖立而后起。”可见李煜当时已是形影消瘦、哀毁骨立,不扶杖就无法站立了。《南唐书·昭惠传》还记载:“后主哀甚,自制诛刻之石,与后所爱金屑檀槽琵琶同葬,又作书燔之与诀,自称鳏夫煜,其辞数千言,皆极酸楚。”

据各种史料与传说而管窥之,娥皇之死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其一,身染重疴,药石不治。其二,爱子仲宣“忽遘暴疾,数日卒”,周后闻之,“哀号颠仆,遂致大渐”,因丧子之痛而致病情恶化。其三,李煜的不忠。娥皇卧病之时,“小周后已入宫中,后偶褰幔见之,惊曰:‘汝何日来?’小周后尚幼,未知嫌疑,对曰:‘既数日矣。’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由此可见,在她病卧在床、闭门不出期间,比她年幼十四岁的妹妹频繁往来于宫中,和李煜早已偷趁云雨、两相苟合了。当周娥皇发现自己的小妹妹站在帷帐之外时,单凭女人的敏锐直觉,就能洞晓其中的一切。而周娥皇问起此事时,年幼无知的小妹妹竟如实相告,到宫中几天了。周娥皇又急又气又恨,随即将头转向里侧,“至死面不外向”。

然而,李煜与周娥皇毕竟“结发同枕席”十载春秋,曾经有过“结发与君知,相要以终老”的恩爱深情。夫妻之间情趣相投、心有灵犀、感情深笃。对于爱妻的不幸离世,他曾在《感怀》一诗中哀叹到:“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在他自撰的诔文中也有“苍苍何辜,歼于伉俪”、“绝艳易凋,连成易脆”的哀苦与酸楚。这在他的《谢新恩》一词中也能看出一二。其词曰:

秦楼不见吹萧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含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琼窗梦□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这首词的大意是:

残照依稀的秦楼上,那位擅于吹笙的秦娥弄玉早已乘凤而去,空留上苑风光满目凄凉。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奇花异草也只能任其临风绽放、独自凋零。仿佛东风与人作对,有意惹恼我,催花吐艳、芳香四溢、浸透双襟,徒增伤心人的孤寂惆怅。常言道烟云易散、好梦易醒,觉来惟见残阳如血、琼窗似染。当年的鸳鸯失侣之恨至今依然深埋于怀,每每忆起,便黯然销魂、潸然泪下。倚栏外望,杨柳依依,碧色凄凄,总觉得风景依旧、斯人宛在。红尘中我们邂逅相遇却又擦肩而过,如梦如幻般的欢爱来去匆匆。这样的生离死别、离情别恨真懒得思量了。

正如赖汉屏先生所言:“这首词睹物思人,触处皆物是人非之痛。词中春花春柳,琼窗碧阑,无一非阳春淑景,初无献愁供恨之意……所谓泪眼观花,正见出伤心人别有怀抱,情感真挚,自然哀婉动人。”结句“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此处着一“懒”字,更见其心事成灰、相思刻骨、悲伤难抑,“不思量自难忘”,从反面着笔,营造出“思悠悠,恨悠悠”的意境。周之琦在《词评》中曾为之赞叹:“重光(李煜)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反观此词,诚哉斯言!

二)娇俏伶俐、温柔可人的小周后

小周后,名微(一说嘉敏),字女英,生于南唐保大八年(950),卒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乃南唐大司徒周宗的次女,大周后之妹。周女英娇媚婀娜、淡雅柔丽、温润晶莹、生性乖巧。

据传,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而之所以字重光,大概与其一目双瞳有关,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而更名李煜。史载其“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

《史记·项羽本纪》载: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而汉代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云:“有虞(舜)二妃者,帝尧之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帝舜外出巡游时,殁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娥皇、女英两位夫人闻讯,一起奔赴南方寻找夫君,随后来到湘江之畔,遥望九嶷山痛哭流涕,眼泪洒落在竹子上,竹子上便出现了斑斑血泪。这种竹子被人命名为“斑竹”,也称为“湘妃竹”。帝舜已亡故,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二人双双投入湘江,幻化为湘江女神,后世称之为“湘君”、“湘妃”、“潇湘妃子”或“湘夫人”。楚人哀之,亦将洞庭山更名为“君山”。冥冥之中,与帝舜同为“重瞳”的李煜,与娥皇、女英又同芳名的大小周后,他们之间是否缘分天成、因果相报,注定要在万丈红尘中共同上演一幕才子佳人、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哀感顽艳的人间悲剧呢?

李煜不仅看上去器宇轩昂、神采焕发、风流倜傥,而且生性温雅、才情斐然、怜香惜玉。据说他曾在一次宫廷歌宴上见过周女英,并深为其花容月貌、仪态风韵、娇巧灵秀所倾倒,加上周女英当时年近及笄、香软粉嫩、情思如花,更使得李煜心神不宁、神魂颠倒、欲罢不能。他不断地来回偷眼打量周女英,而周女英也是似有所悟、美目流盼、含情脉脉。于是,二人你来我往、眉目传情、勾魂夺魄。宴罢,李煜随即填出一首《菩萨蛮》,记述了自己的情深意浓、眷恋难舍与黯然神伤。其词曰: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雨云深绣户,未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

这首词的大意是:

笙箫的铜簧韵脆、寒竹声锵,新曲曼妙、乐声清扬。纤纤玉指、白皙鲜嫩,颤倚历抹、扣动人心。眼波如水、春心荡漾,芳意暗许、勾人魂魄。

此时此刻,你我,仿佛置身于朱门绮户、锦被绣床,在恩爱缠绵、颠鸾倒凤中品味巫山云雨的销魂痴狂。你我情感相同、肌肤相亲、身心相悦、心心相印,沉湎于如胶似漆的欢爱和水乳交融的情意中。然而,想象中的春光乍泄、粉汗透香、娇喘吁吁,待到酒阑人散之时,顿觉情意难尽、好事成空。一场甜美的高唐幽会,便在如梦似幻的蒙蒙细雨中飘忽迷茫。

这是一首别出机杼、颇具特色的恋情词,抒写的是一种精神恋爱的情感体验,更确切地说是“意淫”。词中所描述的恋情大胆直露、声色兼具、形象生动。既有“云雨深绣户”的你贪我恋,又有“宴罢又成空”的无奈遗憾;既有具体感性的物象描写,也有深婉含蓄的意蕴表达。一阕小词,演绎出一场回荡千年的、堪谓经典的精神恋爱。近代知名学者俞陛云在其《南唐二主词辑述评》中评价道:“幽情丽句,固为侧艳之词,赖次首末句以迷梦结之,尚未违贞则。”可见,词的结句:“宴罢又成空,梦迷春雨中”倒为此词免却了“淫声浪调”的讥讽,赢得了“未失清雅”的定论。

在周娥皇卧病期间,周女英不时地到宫中探望。尽管每次都不曾与姐姐谋面叙旧,但却与李煜有意无意间几度相逢。周女英暂留宫中时,曾有一次小住在瑶光殿的画堂里。有一天午睡醒来,李煜轻装简从、轻声慢步、屏退宫女、径入画堂。在流金溢彩、重帘密闭、芳香四溢的画堂里,周女英正躺在卧榻上浓睡未醒,看上去静谧安详、粉面含露、娇态迷人。于是,李煜在他的另一首《菩萨蛮》中记述了他与周女英的偷期密会。其词曰: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无人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潜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这首词的大意是:

蓬莱仙境一般的御苑深院,幽闭着瑶台仙女一样的妙龄女郎。鸳枕旁落,云髻浪卷,乌发如瀑,光亮闪闪。镶金缀玉的荷色绣衣,莲香一丝、体香一缕、心香一瓣。我偷偷潜入你的闺阁,不期撩动珠帘,发出清脆的声音,惊醒了围屏里一帘幽梦。你粉白细嫩的小脸上,笑意盈盈。执手相看时,情深意浓,撩人心魂。

“画堂”的一般解释是古代皇宫中带有彩绘的殿堂或华丽的堂舍。在古典意象中,不少画堂或画楼都成了豪奢华贵的象征与密约幽会的去处。崔颢的《王家少妇》诗云:“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李商隐

《无题》中也有:“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也说:“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漫画楼。”“脸慢”,此处指美丽而细嫩的脸庞,“慢”通“曼”,意为容颜姣好。有些读本也作“慢脸”,南朝梁刘遵在其《繁华应令》中有诗曰:“鲜肤胜粉白,慢脸若桃红。”

从这首词的背景、内容、对象和情感基调来看,应该与《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为姊妹篇,二者皆浓墨抒写男女之间的幽情欢会。所不同的是,这首词是从情郎潜见少女的角度着笔的,而另一首《菩萨蛮》则是从少女偷会情郎的角度抒写的。尽管本词偏于香艳秾丽,但并非低俗,反而在淡妆浓抹中透出几分清新含蓄,语言晓畅,情态逼真,形象生动,是李煜前期词中比较成功的一首。

马令《南唐书·昭惠后传》载,周女英“警敏有才思,神采端静”,“自昭惠殂,常在禁中。”她如花似玉的美貌和摄人心魂的风情早已使李煜意乱情迷、难以自拔,于是李煜多次密约她幽会偷欢。金陵御苑中有一处红罗小亭,据传此亭外罩红罗、流金溢彩、熠熠生辉,内饰玳瑁象牙、精雕细琢、精美华丽,亭内置放一只镶金嵌玉、雕龙描凤的卧榻。此处为李煜观花赏月、听雨吟雪的去处。李煜曾在一首《菩萨蛮》中记述了他与妻妹的偷情野欢。其词曰: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的大意是:

月色朦胧,夜雾迷离,花影扶疏,芳香袭人。日思夜盼,几度相违,良机难觅,今宵正逢夜深人静、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我要乘机寻郎而去。金缕鞋轻轻踏上画堂玉阶,发出的声响令人心惊肉跳,我只能手提凤鞋,单穿丝袜,蹑手蹑脚地走过雕栏玉砌。画堂南畔,我终于见到我朝思暮想的情郎,紧紧地依偎在你宽厚的怀抱里,许久,许久,我的身子抖颤不已。宫廷大内、皇家御苑,礼制繁多、禁卫严密,熙攘往来、人多眼杂,奴家见你一面实在太难。我的情郎啊,如果真的爱惜妾身,你就尽情地爱怜吧。

在这首词中,“刬袜”,指脱掉鞋子,只穿袜子走路。《全唐诗·附词》中就有一首无名氏的《醉公子》,其词曰:“门外猧儿吠,知是萧郎至。刬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他醉,还胜独睡时。”李清照的《点绛唇》也有:“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向”,在此意为“一直地,久久地”。

清初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学者王渔洋(士禛)在他的《花草蒙拾》中曾将李煜的这首《菩萨蛮》与五代著名词人牛峤的一首《菩萨蛮》统作评价:“牛给事(牛峤)‘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狎昵已极。南唐‘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本此。”然而王国维却在《人间词话》中对牛峤的《菩萨蛮》赞曰:“词家多以景喻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如牛峤‘甘(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顾夐之‘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此等词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李煜的这首《菩萨蛮》也同样专作情语,臻于绝妙,因为从另一个角度而欣赏,无论是“尽君今日欢”还是“教君恣意怜”,都体现出了古代女子为情而献身的决绝的、无所顾忌的坚定态度。

牛峤的《菩萨蛮》云:“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柳阴青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这首词的大意是:

碧玉雕成的香炉,凉爽细软的竹席,绣有鸳鸯的锦被,在这静谧而温馨的夜晚,你的香汗消融了玉面粉妆,轻轻地洇透荷色山枕。此时此刻,东方破晓,帘外突然响起一阵辘轳声。正是温存交欢之时,闻听早汲声响,顿使花容失色、黛眉微蹙,只恨欢愉未尽、良宵苦短。窗外柳色朦胧,帐内鬓乱钗落。妾身愿将一生抛却,且让情郎恣意尽情地去亲去爱、紧拥在怀。

《传史》有载,李煜与小周后在成婚之前,就把这首《菩萨蛮》制成乐府,“艳其事”,不加阻止地任其流传。新婚燕尔之时,李煜大宴群臣、贺诗礼赞。韩熙载、徐铉等人趁机赋诗讥讽:“四海未知春色至,今宵先入九重城”等等。李煜并未怪罪、一笑了之,“不之遣”。可见李煜对此事无心掩饰、坦然相对,甚而引以为荣、颇为眷恋。

南宋著名女词人朱淑真在她的《清平乐》一词中也有类似的“轻佻放诞”的描述,其词曰:“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首词的大意是:

云烟雨雾,撩恼人心,突如其来,匆匆躲避。我们正携手漫步在西湖的白堤上,饱赏莲叶接天、荷花映日,却不期遭逢一场黄梅细雨。避雨的兰亭深幽清静,你我二人凝神相望。为情所迷、娇痴已极、难以自持的我不顾猜忌,扑到你的怀里,倚在你的肩上,任由情郎相惜相爱。依依相别时,我真是恋恋不舍、愁情满怀,以致于回到家时也懒得梳发理鬓、施粉修妆。

据马令《南唐书·女宪传·继室周后》载,李煜的这首《菩萨蛮》似为周女英而作,她在姐姐抱病期间就已入宫与李煜私通,后世不少词评家都因此而对此词全盘否定。其实在先唐时代,就有不少诗歌大胆直露地表达了女性对欢爱的渴求,如:东晋孙绰描述汝南王司马义的小妾——碧玉的《碧玉歌·其四》云:“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赧,回身就郎抱。”南北朝时徐陵的《乌栖曲》云:“绣帐罗帷隐灯烛,一夜千年犹不足。惟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南朝民歌《西曲歌·孟珠》云:“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道逢游冶郎,恨不早相识。望欢(郎)四五年,实情将懊恼。愿得无人处,回身与郎抱。”正如唐葆祥先生评价李煜的这首《菩萨蛮》所言:“文艺作品所描写的并不一定就是作者的经历,它有个提炼、概括的过程;即便以作者的生活作为素材,人们在欣赏这首词时,并不全是着眼于他们爱情的原来情况,而大都着眼于词中所刻画的这个大胆的热烈追求爱情生活的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以及李煜在描写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自周娥皇抱病身亡、撒手人寰之后,妹妹周女英便成为李煜之母钟太后(称“至尊后”)认可的皇后人选,但由于她年龄尚小,连大婚礼服都撑不起来(“未胜礼服”),钟太后只好让她“养于宫中待年”。不曾想就在第二年,至尊后溘然仙逝。依照礼法规制,李煜须服丧守孝三年。故而直至周娥皇过世四年,李煜守母孝三年期满后,南唐才册立新后。据《艳异编·卷十三》记载,“钟太后殂,后主服丧,故中宫位号,久而未正。至开宝元年,始议立后为国后。”

北宋开宝元年(968)十一月,南唐立国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举行了在位君主婚庆盛典,周女英毫无悬念地被敕立为国后,史称小周后。那年,她与姐姐成婚时一样,芳龄十九。而此时,南唐国势已是内外交困、日薄西山、江河日下。大臣徐锴(徐铉之弟)临终时就曾说:“吾今乃免为俘虏矣!”庆幸自己逃过了作亡国之俘的终局。

此时的李煜,不仅依然“性骄奢,好声色,又喜浮图(佛教),不恤政事”,而且对小周后万般痴迷、百依百顺、朝夕厮守,他们经常通宵达旦地歌舞宴乐,极少登临议事,更无暇顾及治国、戍边、御寇等事关国计民生、社稷兴亡的紧要大事,而且还动辄耗费国力、招募僧人、大兴佛事。李煜本人也身着法衣、诵经拜佛、祈求佛灵庇佑,很符合他当年自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的无所作为的志趣意向。

小周后喜爱绿装,所服衣裙多为青碧色。平日里,她秀髻高绾、裙裾轻扬、仪态万方、风韵飘逸。嫔妃宫娥见她宛若仙子、飘然出尘,皆艳羡至极、群起效仿。宫女们又嫌弃宫外所染的青碧色不够纯正,便亲自动手染绢。一次,一位宫女染了一匹绢晾在室外,晚间忘记收取,却被夜露沾湿。翌日,她们惊喜地发现,其色更见青碧鲜艳,李煜与小周后喜出望外、赞叹不已。自此以后,嫔妃宫女均以露水染绢为衣,美其名曰:“天水碧”。后来民间纷纷传言,“天水碧”即为“天水逼”,因为宋太祖赵匡胤乃天水人。如此谶语,不幸言中。

据不少史料记载,小周后喜好焚香,自出巧思制造焚香器具。终日垂帘焚香,香烟袅袅、芬芳馥郁、氤氲宫闱,她还置身其中,看上去青烟缭绕、如梦似幻、御风羽化、凌虚登仙。但在夜间安寝时,罗帏中不能焚香,故而用鸭梨蒸沉香,置于椒房红绡帐中,其香甜润,神怡心醉,故而名曰:“帐中香”。

李煜和小周后还把茶油花籽制成花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并让宫娥淡妆素服,缕金于面,将花饼施于额头,名曰:“北苑妆”。除此之外,二人深钻细研,不断摸索,将茶乳做片,制成各种香茗,烹煮起来,清香四溢。李煜还将产于异域的香甜食品汇集成编,或烹为肴馔,或制成饼饵,或煎做羹汤,名目多至近百种。对于每种肴馔,李煜亲自取名,刊入食谱,并命御膳房将新制食品搭配齐全,备下盛筵,召宗

室大臣入宫赴筵,名叫“内香筵”。据《五国故事》、《清异录》和《默记》等书记载,李煜宫中确实装饰得雍容华贵、金碧辉煌。如以销金红罗罩壁,以绿钿刷饰窗棂,以大宝珠悬于宫中来照明,借以营造和增强豪奢华美的宫禁氛围。

据说李煜还有一位能歌善舞、窈窕冶艳的妃子名叫窅娘。她出身寒微,本为水乡采莲女,十六岁时被选入宫。据传窅娘为混血儿,双目深凹,星眸生辉,顾盼有情,窅不可测,迥异于中原人,故而李煜赐名“窅娘”。窅娘善跳金莲舞,为此李煜特意建造一座六尺高的金莲舞台。踏歌起舞时,窅娘以帛缠足,纤小弯曲如新月,外着素袜,在金制莲花上翩翩起舞、款款凌波、摇曳生姿。女子缠足之风始于五代,而窅娘则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自宋以降,名媛闺秀、歌女舞姬以缠足为美,风气一开、竞相效仿。这种陋习从宫廷渐渐传至民间,女子皆以“三寸金莲”为第一审美标准。这一渐趋变态的缠足恶习漫延千年,直到民国时才得以废除。后人曾以诗讽喻曰:“一弯新月上莲花,妙舞轻盈散绮霞。亡国君王新设计,足缠天下女儿家。”

从北宋开宝元年(968)至开宝八年(975)这八年间,在国运蹇涩、民生维艰、存废相较的关键时段里,李煜与小周后仍然沉迷于酒宴歌舞、诵经礼佛、温香暖玉。这从李煜的《喜迁莺》一词中也能看出端倪。其词曰:

晓月坠,宿云微,无语枕频欹。梦回芳草思依依,天远雁声稀。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随伊,留待舞人归。

这首词的大意是:

幽梦方醒,晓月西坠;天光初现,宿云微漠。惆怅无语之人,辗转反侧,愁绪万端,绣枕频欹。离恨恰如春草,别后思念依依;远雁几声凄厉,离情音信难凭。独处画堂深院,孤寂萦绕心头。莺啼消散,余花凌乱,伤心深深庭院。落花满地,休要清扫,且随伊人而去,我静等着那一天:落红如雨,香径逶迤,风韵多情的舞人飘然而至、踏花而归。

许永璋先生曾评价此词道:“惝恍飘忽,极饶烟水迷离之致,而其自然灵妙尤不可及。”可见在词人笔下,无论大小、远近、高低、巨细的自然景象,一经摄取,加以点染,即成完美的精品。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以“江南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之名,宋兵挥师南下、所向披靡,金陵也随之被攻破,亡国之君李煜肉袒出降。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的李煜,与子弟四十五人一起由宋兵押往北方。李煜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而小周后也被封为“郑国夫人”。从此,他们幽居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里,过着寄人篱下、长歌悲吟、忍辱含垢、日夕以泪洗面的凄凉寂寞日子。宋代王铚在《默记》中载,李煜入宋后,“有旨不得与人接”,直如身居囹圄之中。他寄给金陵旧宫人的书信中也说自己“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就在当年冬天,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驾鹤西归,其弟赵光义(一名赵匡义)承祧延嗣、继位称帝,改元太平兴国,是为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十一月,李煜由“违命侯”改封为“陇西郡公”,看似爵位得以晋升,然则实非如此。宋太宗时常对李煜进行讥讽侮辱,令李煜感到窘迫难堪、无地自容。

太平兴国三年(978)上元佳节,所有命妇(受有封号的贵妇,俗称诰命夫人)依例入宫谨贺。不想小周后自元宵佳节入宫朝贺,时过多日,杳无音信。李煜终日提心吊胆、失魂落魄、坐卧不宁、望眼欲穿。直至正月将尽,她才被放出宫禁,然而伊人仪容不整、人面憔悴、欲言又止、掩袖啜泣。据说从当年元宵节至七夕节,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玉体纤弱、孤苦伶仃的小周后多次被宋太宗肆无忌惮地蹂躏。宋人王铚在《默记》中有载,“李国主小周后,随后主归朝,封郑国夫人,例随命妇入宫,每一入辄数日,而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婉转避之”。

据说,宋太宗还召来宫廷画师,将行幸小周后的场景进行所谓的“写生”绘画,这就是著名的宋代春宫图——《熙陵幸小周后图》。因宋太宗赵光义死后葬在今河南省巩义市(巩县)西南四十一里处的永熙陵,故称其“熙陵”。元代诗人冯海粟曾题诗于此图,曰:“江南剩得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冲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明代小说家姚士麟《见只编》亦云:“余尝见吾盐名手张纪临元人《宋太宗强幸小周后》粉本,后戴花冠,两足穿红袜,袜仅至半胫耳。裸身凭五侍女,两人承腋,两人承股,一人拥背

后,身在空际。太宗以身当后。后闭目转头,以手拒太宗颊。”明代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中描述此幅图画曰:“偶于友人处,见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戴幞头,面黔黑而体肥,器具甚伟。周后肢体纤弱,数宫女抱持之,周后作蹙额不胜之状。”

就在这种国破家亡、受欺含辱、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惨淡日子里,李煜的丧国之痛、毁家之伤、凌辱之悲、夺妻之恨不时地齐聚心头,于是他以无言东流的滔滔江水寄托了自己的愁绪和哀思:《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是这一江落红逐波、袅袅东逝的春水,流过李煜悲愤难抑的心头,流过小周后雪压霜欺的记忆,流过江山如画继而又山河破碎的大宋王朝,缓缓流入渐行渐远的历史烟尘。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节,恰逢李煜四十二岁寿诞。此时此刻,这位当年的李后主顿感孤寂凄凉,于是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这首抚节悲歌、闻之断肠的《虞美人》也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同年,小周后哀不自胜、悲伤过度、自杀身亡。《艳异编·卷十三》载,“太平兴国三年,陇西公薨,周氏亦薨。”极为巧合的是,那年,小周后年方廿九,与她姐姐大周后去世时芳龄相同。

合葬于河南洛阳北邙山的李煜与小周后,距葬于现今河南巩义市的赵光义仅百里之遥,而与葬于今南京牛首山懿陵的大周后却相距两千里之远。

回望千年,人间沧桑,烟云过眼,物是人非。这一段曲折离奇的家国悲欢、爱恨情仇、恩恩怨怨,也只在稗官野史、闲人笔墨、戏曲唱词、街谈巷议中断续流传。而每当我肃立于李煜陵前时,耳畔,总有一丝悲怆而古远的《忆江南》小调,萦绕脑际、良久回环: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记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千古词帝李后主

千古词帝李后主 “我思昧昧最神伤,予季归来更断肠。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这是清代词人郭麐写的一首感慨李煜身世的诗《南唐杂咏》。就算作今天讲解的开篇词吧。 大家好,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讲述我喜欢的历史人物。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千古词帝李后主。我先简单介绍下李煜,让大家有个了解。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君,在位十五年,史称李后主,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原名李从嘉。李煜是一个典型的文人皇帝,他不通政治,艺术才能却十分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与文都有一定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我的讲解分为四个部分:身登大宝、大小周后、后主之殇、词开万代。 【身登大宝】 李煜是南唐第二个皇帝元宗,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李璟的第六子。按照古代宗法制,是由嫡长子继承皇位,而李煜是元宗的第六子,继承皇位再怎么排也轮不到李煜。然而事无定法,很多事都有机缘巧合。李璟在即位之初就在先皇灵柩之前立下誓言,表示兄终弟及,并在保大五年立其弟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将政务交予李景遂全权处理,而李璟长子李弘冀当时只被封做燕王。于是李弘冀与其叔父李景遂之间爆发皇储之争。后来由于朝廷大臣萧俨、孙晟等人坚持立李弘冀为太子,李弘冀得以在交泰元年入主东宫,但却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欢心。李弘冀此人“为人猜忌严刻”,怕父亲重新让叔父取代他的储君之位,就于同年八月在水中下毒害死了自己的叔父李景遂。李璟以其残害亲叔叔而废除其太子之位,他也在次年九月暴病而卒。而李璟的次子到第五子均早死,这样皇位继承权自然就落到了李煜的头上。早在李弘冀做太子的时候,身为安定郡王的李煜惧怕李弘冀猜忌,不敢参与政事,李煜的号就是在这期间取的,表明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同时也表明自己无意与兄长争位。个人认为这不是以进为退,而是明哲保身,本身李煜就无意于皇位。人有的时候确实身不由己,本不该做皇帝的李煜却当上了皇帝,这或许就是一出注定的悲剧吧。但是我们转过头来再看,假如李煜没有当皇帝,他能写出那些凄凉悲壮的词吗?没有那些非凡的人生经历,他或许就是像陈后主那样只会写几首艳情诗的普通皇帝罢了。这应该就是杜甫诗中所写的“文章憎命达”吧。 北宋建隆二年,李璟由以前的金陵(南京)迁都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同年六月李璟逝世,25岁的李煜在金陵登基,并改原名李从嘉为李煜,从此登上历史舞台。 【大小周后】 讲这节之前,相信很多女生都想知道下李煜到底长什么样子,所以先谈下李煜的相貌问题,南宋陆游所著《南唐书》中说:从嘉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从嘉就是李煜的原名,颡的意思是额头,颊就是面颊,骈齿就是牙齿重叠,其实就是一种比较整齐的龅牙,骈齿在古代被认为是圣人之像,三皇五帝中帝喾、周武王、孔子都有骈齿,这几位都是圣人,李煜也可称做词中之圣人了。重瞳子就是眼睛瞳仁里有两个瞳孔,这在古代也被认为是帝王的象征,诸如舜帝、晋文公姬重耳、西楚霸王项羽。)总的来说李煜相貌奇伟,有帝王仪表。他哥哥猜忌他想必也是这个原因。 保大十二年,时年18岁的安定郡王李煜与南唐司徒即宰相周宗之女,19岁的周娥皇结为连理。周娥皇就是大周后,这位大周后可谓才貌双全,史书上这样写道:“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至于采戏弈棋,靡不妙绝。”也就是通晓经史,又擅长跳舞唱歌演戏下棋,而且技术不差,可以说是样样精通。史书上关于大周后相貌如何并没有详细描述,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从李煜自己为大周后写的词中看出,大周后的相貌也必定不输于四大美人中的任何

李煜诗词赏析5篇

李煜诗词赏析5篇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他继承了晚唐以来花间派词人的传统,但又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李煜文、词、书、画创作均丰。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煜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秋莺 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残莺何事不知秋,横过幽林尚独游。 老舌百般倾耳听,深黄一点入烟流。 栖迟背世同悲鲁,浏亮如笙碎在缑。 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 《秋莺》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李煜的代表作之一。此诗纯用“赋体”,不事雕琢,以简驭繁,以明白晓畅的诗句表现了囚徒生活的苦楚,让人产生无限的同情悲悯,教人神思黯然。因之,本诗是咏物诗中的佳作无疑了。 病起题山舍壁 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山舍初成病乍轻,杖藜巾褐称闲情。

炉开小火深回暖,沟引新流几曲声。 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 谁能役役尘中累,贪合鱼龙构强名。 这首《病起题山舍壁》诗与两首《渔父》词就主题而言,应该是一致的。即示人回避宫廷斗争的刻意韬晦之作。两首《渔父》词,是题在《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上的,而这首七律诗,却是题在山舍墙壁上的。李煜的意图很明白,就是想让人人看到这些诗作,更想让人知道他不关心朝政,或者确切地说这是专给那些猜忌他的人看的。不然,为何总要题在显眼处呢?这正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刻意写这些诗词,实际是不打自招,弄巧成拙地暴露了他的问鼎意图,依长兄太子弘冀机警沉诈之质,肯定是会看穿他的内心的。所幸弘冀于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九月病死。弘冀之死,其因不明,亦是迷案,谁又知非他人先下手为强呢?李煜的五位兄长皆死的不甚合理。但李璟元宗死后,李煜这条“鲤鱼”自然而然地就化成了“龙”了。其实李煜当初并不叫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在元宗李璟晏驾后,嗣位于金陵时“更今名。”嗣位后改名李煜,其实质意义,又就是“鲤鱼化龙。”这里无意研讨弘冀太子的死因,但李煜的嗣位是大有文章的。他既无意“有意千重雪”,又无心“宗远问无生”,他的“垂纶”和“杖藜”只是他实施他“鲤鱼化龙”计划的一个步骤而已。窃以为数兄死因不明,必与李煜

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对比

问世间,愁为何物,竟如绵绵江水,从古流到今,从春流到秋,赚得英雄长扼腕,赚得女儿泪湿帕,赚得世人竟白头。且不言渭水河畔、苍苍蒹葭中追寻伊人的秦国少年爱情梦的苦涩,也不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谪仙“白发三千丈,愁缘似个长”的悲愤,我们只读一读亡国之君李煜、文士之女李清照、宰相之子纳兰性德三位词人遗响后世的那些天籁之作,就足以愁煞人了。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 24岁即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时南唐已摇摇欲坠,赵匡胤新建立的大宋对南唐政权虎视眈眈眈,李煜只顾享乐,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作为一国之君,他在政治上无所为,但却是一位艺术天才。“聪颖敏慧嗜书成性,善诗文,兼通书画,更妙于音律”。① 启功也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踞上游。末路降王非不不幸,两篇绝调即千秋。”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其实,李煜天性本是一位诗人,他生性率直,敏锐善感,风流多情,偏偏被命运推上了乱世君王的宝座,这是南唐的不幸,但却是诗人的大幸,正因为此,南唐很快地亡国了,但文学史上却出现了一位绝少得天才。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煜前期的词或描写他酣歌醉舞、豪华享乐的宫廷生活,或描写他跟后妃或歌女的艳情生活,或描写缠绵的相思情意,缺乏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带有明显的庸俗气息,格调不高,但后一类比之前二类,较少欢乐的情调和轻佻的意味,而写得惆怅曲婉、哀怨动人。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在饱尝了人生苦难后,他的词更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失意愁闷之作,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被俘之后的反思之作,不仅展示了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又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字字血泪,是发诸胸臆的亡国之音。末二句自问自答,以东流的一江春水来比喻愁情,写出了绵绵无尽又浩渺无边的情思,意境既阔大又深远,引起后世无数读者的共鸣和赞美。清人陈廷焯评云:“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韶集》卷一)无疑道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李煜后期的词基本反映的是这种情绪,所以李煜词的主题乃离家丧国之恨。 继李煜之后,善写缠绵悱恻之愁情的大词家有北宋浅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和低唱“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而此二位寄情秦楼楚馆,终未识得人间苦难,毫无历史的质实和沧桑感。一变宋词“过于纤弱,气格不足”之风的是光照千古的女词人李清照。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名著导读)李煜与李清照词之比较

李煜与李清照词之比较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在我看来,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与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也许是同情李煜的遭遇,也许是惋惜他的才华,所以就有前人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于是就有今人假设历史:如果南唐后主李煜不当皇帝的话,他会怎样?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只是因为做了皇帝,他的艺术才华才遭到了浪费和毁灭,似乎李煜如果不当皇帝,他就会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多的杰出作品。 但李煜如果真的不当皇帝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创作颇丰,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词人,但他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着“词中之帝”美称的一流大词人的,他的词作,也绝不会成为脍炙人口、倾倒历代人的千古绝唱的。因为艺术创作,绝不仅仅靠天才,靠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靠的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靠的是人生体验的深切与否。他当皇帝之前写的那些叙写宫廷豪华奢侈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的词作,又有几篇能称得上是“杰作佳构”的传世之作?又有哪一首能够和他做了亡国之君后表现深哀巨痛的血泪之作相媲美呢!而奠定他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词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二年多时间里创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乐》、《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见欢》等等,这些词作,无一不是抒写亡国之痛的血泪之作,也无一不是与他做皇帝的经历有关的。 可见,正是有了这一段“国中之帝”的惨绝经历,他才有可能成为风流一代的“词中之帝”,他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传颂不衰的血泪文字,他短暂的一生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功。而这成功与失败,显然都与他当皇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真是“成也皇帝,败也皇帝”。 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

南唐后主李煜其人其词

李煜专题阅读 引言 李煜是公认的五代词人的颠峰,他与北宋词人柳永苏轼,南宋词人李清照辛弃疾,形成了词的历史上的三座高峰。细数我国历代君主,能文者众,但诗词作品能流传后代的则寥寥无几。清乾隆皇帝,一生写诗共达43392首,一人可敌全唐诗48900首,以诗的数量来说堪称举世“诗帝”,然而时至今天,竟无一首传世。而一千年前在位仅15载的南唐后主李煜,一生只写了三十五首阕词,却能流传千古,这不是异数,而的确都是至情至性之作,动人心弦,流芳百世。“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几乎人人都能传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几乎个个皆知。 人物简介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一、李煜——悲剧皇帝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李煜出生在了一个帝王之家,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精通音乐,还会点武艺。李煜不适合做皇帝,正如宋朝的徽宗。他也无意于皇位,但命运却偏偏钟情于他,虽然他有六个哥哥,但他们不是夭折,就是病死。就这样,不想作皇帝的李煜,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在没有接受任何政治培训的条件下,登上了大位。此时的南唐岌岌可危,这“危”在他父亲李璟在位时就已出现。他继位时宋已代周,南唐对宋称臣,颓势已就,无法挽回。而李璟也不是一个有为的皇帝,也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种,喜欢摆弄文字,从他现存的四首词中,可以看出危机已很严重,故字里行间除了“愁”,便是“恨”。 然而,有着一副纤弱柔肠,习惯吟风弄月的李煜,如何能整军治国?他想复兴国家,只可惜能力不济,于是整日与莺歌燕舞,琴棋书画为伴,在对宋的委曲求全中度过了十五年的帝王生活。宋灭南唐后,被封为违命侯。“此时朝夕只以泪洗面”,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作为悲剧人物的李煜,在经历了极盛之荣与绝悲之辱之后,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压抑、围困,毁灭的痛苦时时吞噬他的生命,他的灵魂倍受煎熬,他在绝望中苦苦地挣扎。那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抚今思昔的无穷悔恨,身陷囹圄的忧惧,遭受玩弄的屈辱,忍辱负重的凄凉,以及在痛苦绝望中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使得他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力图找到一份人生的答案。“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是何等的悲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又是何等的凄凉……两年的囚徒生活,李煜是在泪雨与愁雾中度过,到了他的《虞美人》一下子将家“愁”国“恨”推到了顶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太宗不愿意了,于是在他四十二岁生日的时候,命其大儿子楚王元佐送去放有“牵机药”的寿酒,把他送上不归路。我们可以想见李煜颤微微的举起酒杯时那写在脸上的无奈的表情,他是不是有些后悔,他一定还有好多的话要说,还有好多的情要诉,可……他于是猛然举起了酒杯,在极度痛苦中,结束了他的“愁”,他的“恨”。短短的两载时光,李煜的文学天才得到了最彻底的释放,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可以说李后主是老天开的一个玩笑,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也许真能成为一代词宗,可老天偏

关于李煜词的综述

关于李煜词的综述 [摘要] 南唐末代帝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他是我国晚唐五代影响较大的词作家。他的词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奢华的贵族生活,后期主要写亡国之思,现存其词作三十余首,其中后期词作占三分之一。对于李煜的创作,前人专论很少,为单篇论文的较多,但这并不代表否认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一、后唐词人对李煜词的评价 刘锋焘在《从李煜到苏轼—“士大夫词”的承继与自觉》(《文史哲》2006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李煜后期的词作‘感慨遂深’,与前期词作的绮靡香艳绝不类同,在词史上第一次‘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这一开创性的贡献直到苏轼的出现才真正得到了自觉的继承。从李煜突变性的开创,到宋初诸人有意无意地渐变,再到苏轼明确地自觉,‘士大夫之词’在各种内因外因的作用下完成了它演进确立的过程。而李煜和苏轼,则是千年词史上两个重要的关节点。”而苏轼之所以能承续李煜开创的新境界,作者认为是“人生遭际的变化为苏轼对词体的改革提供了最佳的契入点,最终使他的创作‘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从而把李煜晚年开创的‘感慨遂深’的‘士大夫词’在间隔几代词人后终于明确而自觉地继承了下来。”词研究上,李煜一直是个亮点,本年度对李煜的研究还有:章莉《李煜写梦词浅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就李煜记梦词作出分析。徐伯鸿《略谈李煜词的叙事性特征》(《社科纵横》2006年第9期)说“学术界一般说:强烈的抒情性是南唐后主李煜词最为

显著的艺术特征。”但“李煜的词作中叙事完整,叙述场景的空间有限,叙述话语独特。词人以内焦点叙述方式将叙事性和抒情性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特定的场景和简单的因果情节,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形象,重构了感人至深的话语世界。”熊开发的《“十字架”上的李煜—关于李后主悲剧宗教意义的比较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3期)则从独特宗教视野对李煜悲剧进行了比较研究:“李煜的‘罪’是全人类错误的象征,他的痛苦则是担荷这种错误的独特方式。王国维以‘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来评价南唐词人李后主,不仅意味着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学批评—宗教文学观,更是从担荷、‘罪恶’等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角度来揭示文学和历史的意味。传统儒家思想、佛教和基督教等关于‘罪恶’、‘担荷’的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李煜悲剧更深层的意义,也有助于理解类似于李煜的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更多命运悲剧的意义。” 二、宋代著名词人对李煜词的学习和借鉴 李煜的词摆脱了唐五代浓艳香软词风的束缚,在微物小篇的词作中融入了一种极为高远深挚的意境,其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对宋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煜的词将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由“伶工之词”转化为“士大夫之词”的过程,映现出了唐宋词发展的轨迹,影响了宋一代的许多词人。自李煜后期“士大夫之词”出现后,给整个宋代词人以巨大影响,使他们知道,在“词为艳科”之外,还有另一种写法。范仲淹《渔家傲》气派宏大、苍茫混成的风格;柳永词感慨遥深、意境深远的铺叙手法;苏轼、辛弃疾浑然一体、气

浪淘沙令

《浪淘沙令》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及其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2、对词的意向有个把握,体会词人的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能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篇对李后主词的鉴赏文章。 教学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反复诵读作品,找出词眼,最能表达词人思想感情的词。 冷雨敲窗,春意将尽——天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心寒。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徐州人。961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南京)。975宋灭南唐,煜被俘至汴京(开封),978被毒死,时年四十二。史称南唐后主。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以词的成就最高,今存三十多首,大体上以南唐亡国为分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多写宫廷宴乐生活、写艳情、写闲愁,皆风情绮丽,婉转缠绵。后期由于国破家亡,内容尽是伤往事,怀故国,风格沉郁凄怆。李煜词不但语言自然精练,概括性强,且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使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潺潺冷雨,阑珊春意,烘托了词人落寞的心境;江山多娇,无限美好,可惜已沦落在北宋的铁蹄下;绵绵怨恨像悠悠春水,一腔愁绪如满地落花。作者以“寒”统领全文。 三、精读课文,赏析词文 请同学们朗读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寒”的?选择你喜欢的句子鉴赏。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雨潺潺”:形容细雨滴落声 A、以声写静,传达出词人亡国后的孤寂之感。 B、以雨滴声声,写出词人内心愁绪纷扰。 C、以春雨之寒,衬托人物内心的悲凉。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辛弃疾 这雨似乎更是词人心间下起的泪雨,春光无限好,好景不长,就象美好的“往事”一去难返。“春意阑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虚隐着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罗衾不耐五更寒 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自然界,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世界。身寒终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的了。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梦境与现实的结合,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可惜,梦中之乐是虚幻的,梦后之苦是实在的、残酷的,不管主观上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晌”而已。以梦的短,写现实的长;以梦的欢,写现实的悲;以梦中的主,写现实的客。表达了词人沦为亡国奴的孤寂凄凉。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李煜、李清照愁思的基本内容是“国仇家恨”。写《虞美人》时的李煜早已国破家亡,漫长的囚禁生活开始风干他作为君主的自尊和对亲人的思念。“春花秋月何时了”,他诅咒眼前的一切,娇艳的春花、明朗的秋月,在作者的眼中只能增加他无限的故国之思、忘国之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泛指故国的宫女,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娥皇、母亲等亲人的无限眷恋。《声声慢》虽然没有直接写亡国之恨,但全词抒写的是李清照经历坎坷人生后的伶仃孤苦,正

是由于国家的变故、民族的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山河破碎给她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灵伤痕。“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因国破从北方寓居江南,见到北雁南飞,便生怀对亡故丈夫赵明诚的怀旧悼亡之情。 同是抒写“亡国之恨、散家之痛”,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和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愁思”在文本中具体表现的内容不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思比作充盈奔流的江水。作为一代帝王,李煜从理性、奔放的男性视角抒发情感,是那么的浓烈、磅礴,给人以独特的厚重感,他的“国仇家很”是如滚滚的江水一般喷涌而出。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虞美人》意象的使用上,“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打下了吟风弄月、莺歌燕舞的帝王生活的烙印;明月下偌大的故国,还有那无数的后宫佳丽,虽然都是回忆,但也是李煜作为贵胄子弟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身份地位的象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出生在富贵之家的李清照,写“愁思”时,体现出了女性独特的细腻和灵巧。同样是把“愁思”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但李清照的“愁思”如秋日黄昏的细雨,点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李煜,公元937年生,978年被赐毒酒死。他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称蓬峰居士,徐州人,是五代南唐最后一个国君,世称“李后主”。他整个青年时代是在他长兄文献太子的迫害下度过的,25岁继位后,史书记载他“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重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周后死后,李后主立小周后为继室。他沉湎于丝竹歌舞,很少关心日蹙的国势,南唐小国被灭是不可免的。李后主也曾挣扎过,但国家迅速灭亡,他是负有责任的,战败被囚后他后悔不听潘佑、李平的忠谏一事也可为佐证。李煜虽不属昏庸无能的君主,但朝政上是无可称道的。他在文艺方面却可谓名副其实的才子。他:“精究六经,旁综百氏。常以为周孔之道,不可暂离。经国化民,发号施令,造次于是,始终不渝。酷好文辞,多所述作。一游一豫,必以颂室;载笑载言,不忘经义。”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文均通,尤精于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着作有文集30卷,杂说百篇,然大多佚失,他和其父南唐中主李璟合着有《南唐二主词》。 李煜的词,基本上属婉约派,但又不尽然。他的生活境遇、精神状况与文学素养诸因素熔炼出其词遗世独立的艺术风格。 亡国前,他的词主要是描写酒酣歌舞、靡丽奢侈的宫廷生活。除有的写别离怀抱和其他伤感情调的具有真实爱情因素的作品外,整个风格柔靡绮丽,是梁陈宫体和花间词风的继续。亡国后,他的词“深哀浅貌,短语长情”,大多是“以血书”的。或叹怨孤寂之苦,或惆怅梦幻之景,或抒写对人生厌倦之情,字里行间渗透了他失去政权后,“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与巨痛,流露出对豪华景象的眷恋和对冷酷现实无可奈何的情绪。风格也与前不同,摒绝了浓厚的脂粉气,显得哀怨凄恻。虽说格调未免过于低沉悲凉,但词的思想内容要比前期的深刻得多,艺术也更臻成熟。亡国后为宋所俘,他在生活与创作上都有了一个大的转折点。 李煜的词具有精湛的艺术性,它情酽如醇,词语凝练,真实自然。小词不小,语浅意深。词人娴熟于经济的白描手法,勾勒色彩鲜明、真实生动的形象,善用新颖贴切的比兴,“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赋抽象之物以具体可感,使无生命之物变得有生命,恰到好处地表现不同的人物相异的心理状态,或描绘同一人物在不同环境的不同情感。 一、通俗自然、精确优美的语言 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上阕从惜花写起,"桃花"句纯任写实,"谢了"二字,语似平淡,实显沉痛,盖事实既成,无可挽回也。"太匆匆"溢出深深惋惜之意。惋惜什么呢桃花岁月人生美好而不可长存的一切"无奈"句既续足惋惜之意,又交待桃花凋谢的原因:这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摧残,

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周薇发布时间:2008-11-25 10:21:09 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以其独特艺术审美特征和象征含义成为古代诗歌经典意象之一。月作为文人抒情感怀的传统意象,在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词作中也多次出现。据统计,月意象在李煜现存的全词31首中出现了13次,在347首纳兰词中出现了131次。本文即以李煜和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为切入点,分析其象征意义的变化,探求后者对前者词风的继承与发展和隐藏于其后的深刻原因。 (一)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 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然景物,月亮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视野,用以寄托温婉善感的文人的愁思。对月的崇拜祭祀可见于《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在纳兰之前,月已经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意象,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系统。 首先,月亮是离人渴望团圆的象征。依据自然规律,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周而复始的特点。这一点到了漂泊异乡或是思念异乡亲人的文人那里,就成了一种由分离而团圆的象征,常常能勾起离人无限的愁思。其次,月是永恒生命的象征。月是大自然永恒性的体现,与人类短暂的生命相对照,使多愁善感的文人发出对宇宙哲思的扣问。张若虚就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喟叹。再次,月也被看作是柔美的女性的象征。新月如钩的形状以及皎洁明亮的特征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细眉,进而被古代文人引作美女的象征,使得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青春鲜活,美艳动人。不仅如此,月还因为它的朦胧美与花结合,被作为昔日美好时光的象征,与今日现实中的不幸对照触发诗人望月怀人的愁思。另外,阴阳,乾坤,日月,男女作为两极对照的事象,为中国古代文人所接纳。在文人政客笔下,君以其尊贵而为阳为乾为日为男,而臣子则为阴为坤为月为女。月也就成为了古代文人比拟自身寄托政治志向的凭籍。最后,月的圆缺变化还蕴涵了盛极必衰的哲理。月满而亏,月最圆的时候也是月走向缺失的开始,这又让有“亢龙有悔”思想的中国古人敏感地体会到人道与自然之中蕴涵的那种盛极必衰的真理。 (二)纳兰性德从对月伤怀中继承发展后主词风 纳兰词继承了李煜词中月意象的象征意义,同时也继承了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的某些特征,并且容入了许多个人情感,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月怀人,回首往事。纳兰词中,多有当时明月的写法,他习惯于通过明月来传达自己对于物是人非的哀伤。他与亡妻伉俪情深,几乎发展到见月伤心、对花溅泪的地步。在纳兰词中,对月怀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作者更是在对亡妻的悼亡词中直接将妻子比喻为天上的明月,一片冰心。“断肠明月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苏幕遮》)词中所写明月依旧,人却不在。往事浮现,黯然惆怅。离别之人,只能空见当时明月,心中自然充满哀愁。纳兰性德的这种写法,直接师承李煜的“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李煜的月寄托的是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悔恨,纳兰的月包含的却是对亡妻的悼念,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都包含了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以及物是人非的怅恨。情感真挚,痛苦与悲寂的风格一脉相承。 二,月是美好时光与美好事物的象征,多姿多彩。月意象的这种用法在李煜和纳兰的早期词中都有体现。亡国前的后主,过的是偏安一隅、无尽享乐的极乐生活,夜夜笙歌,踏月归去。特别是与小周后的爱情更是柔情蜜意。这其中月作为美好夜晚的一部分景色也被渲染上了欢快愉悦的色彩。和李煜一样,丧妻前的容若是一个“侧帽风前花满路”的乌衣少年。那时纳兰

南唐后主李煜与荒淫逸乐的“花间派”

南唐后主李煜与荒淫逸乐的“花间派” 中国古代性文化考究之第五章封建社会“性宽松”的性文化 第七节唐代“诗词歌赋”中的性爱吟唱二、五代十国时红楼月夜的“花间派” 唐朝灭亡以后,进入了五代。五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60多年间多次改朝换代,政治局势非常混乱,中原一带的广大人民经常处在黑暗动荡的生活里。但是,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西蜀和南唐都是较少受到战争的破坏、因而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富饶地区,而这两处小王朝的皇帝和大臣们又都怀着苟安的心理,寄情声色,过着奢靡腐化的生活,成为沉溺于红楼月夜的荒淫逸乐之徒。纸醉金迷的生活使这个时期以性爱为主体的文学又有了一些发展。 这个时期,适应着歌台舞榭的需要,那些剪翠裁红、专以描写女人为能事的词就大量地应运而生。后蜀赵承祚把这些词编成一集,共收作者18人,词500首,名曰《花间集》,这

就是"花间派"得名的由来。这个词派的主要成员有韦庄、薛昭蕴、牛峤、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鹿虔扆、阎选、尹鹗,李珣、和凝、孙光宪等。 《花间集》序文(欧阳炯作)中说: “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诸”之篇,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竞富樽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这篇序文,可算是把“花间派”的宗旨、渊源道尽无遗。《花间集》里的作品也确实是如此,绝大部分都是沿袭温庭筠香软词风的后尘,而内容却更加颓靡,风格也尤见苒弱。例如欧阳炯的《浣溪沙》:“凤屏鸳枕宿金铺”,“兰麝细香闻喘息”又如孙光宪的《菩萨蛮》:“薄寒笼醉态,依旧铅华在。握手送人归,半拖金缕衣”,这样一类的淫巧侈丽之词是很多的。其它像牛峤的《菩萨蛮》、张泌的《浣溪沙》等,更是露骨地去描写追逐女人或幽会调情时的声态,词的格调愈见卑下。《花间集》中比较能够脱去浓腻的脂粉气息,具有较为开阔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北京语言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

教务处制 目录 引言 (2) 一、纳兰性德与李煜的生平 (一)纳兰性德生平 (2) (二)李煜生平 (3) 二、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风格上的相似性及成因 (一)两者词创作的风格和类别 (3) (二)家庭背景对词创作前期的影响 (3) (三) 遭遇变故的人生经历对词创作后期的影响 (4) 三、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中的差异及成因 (一)两者词创作风格的差异 (5) (二)两者的功名利禄观对词创作的影响 (5) (三)两者的师承涉猎对词创作的影响 (6) 四、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一)纳兰性德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 (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 (三)两者词创作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8)

结论 (9) 主要参考文献 (1)

摘要 纳兰性德和李煜分别是我国清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词人,今人若想更好地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的创作,就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探讨他们在词创作风格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结合各自生活时代以及家庭背景分析其成因,如能脚踏实地的研究两者对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创作的风格是不无很大裨益的。 两人所处时代相距六百七十多年且词风酷似,纳兰性德和李煜是历史上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词创作风格;相似性;差异 - 1 -

纳兰性德的评析欣赏

【内容提要】 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凄婉哀厉的情调,形成了个人与社会现实十分明显的矛盾。从纳兰性德的身世及其有关爱情的词章中,可明确看出他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和观点,他对封建社会制度下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樊篱、追求个人幸福、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是同情和赞扬的。 纳兰性德是我国满族历史上第一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词人,同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他是隶属正黄旗的满族人,他所在的家族也属满族一个著名的显赫部族。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声威显赫的著名官僚,曾任康熙的内务总管、弘文院学士,后又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这是相当于其他朝代的宰相之职。他为官声誉不好,在任职期间,独览朝纲,卖官鬻爵,大肆贪污受贿,为人极其贪婪。他“广置田产,市买奴仆”。“田产丰盈,日进斗金”。“簠簋不饬,货贿山积”。及至后来获罪,当朝廷“籍没其产,有天府所未有者”〔(1)〕。当时社会上普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作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2)〕。索三指索额图,老明即是明珠。由此可见其冲天势焰。当然,明珠在朝廷如何翻云覆雨、弄权捭阖,不能由纳兰性德负责,但由此形成的优裕生活条件及特殊的社会地位却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纳兰性德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严格教育,他个人又具“豪迈挺拔之材,勤勤学问”〔(3)〕。他与大多数纨袴子弟不同,对荣华富贵的生活并不十分热衷,也不像许多八旗子弟那样,整日追求声色犬马,沉湎于风花雪月的温柔乡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是将个人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和钻研经史之中。他学习的刻苦精神是令人佩服的,即使有病在身,也丝毫不松懈。“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4)〕。17岁时,入太学就读,一年后,首次参加乡试即中举人。来年会试,却因 患“寒疾”在殿试的关键时刻不能参加,功亏一篑。为三年后再次参加考试,学习更加刻苦,并拜宿儒徐乾学为师。据徐回忆,“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黎明骑马过余邸,讲论书史,自暮乃去”〔(5)〕。22岁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高中二甲第七名,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后晋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在清初,清廷对侍卫的选拔是十分严格的,能当上侍卫是十分荣耀的,首先家庭和父兄要为皇上宠信,而上三旗子弟则又受到格外优渥,因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在侍卫中,又以殿前侍卫最为尊贵,这种职务“多以王公胄子勋戚世臣充之,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满洲将相多由此出”〔(6)〕。康熙将纳兰性德选在身边,一再提拔,可见对其看重和准备委之以重任的用心。而纳兰性德也得以长期伴随皇帝身边,跟随巡视、狩猎,也时与皇上一起吟诵唱和,探讨诗文。由于他出众的学问和应对能力,深得皇上信任赏识。他在病重期间,康熙十分关心,不仅派遣太监时时查询病况,委派御医值班疗理,还“亲处方药 赐之”;病逝后,又遣使赐奠,恤慰有加,从这可以看出康熙明显的眷顾之意。几乎可以肯定,如果 不是英年早逝,展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通向将相仕宦的云衢大道。 纳兰性德虽然过早逝世,但在短暂的一生中,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赋、词、杂识等作品,表现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词作尤为出色。其《纳兰词》共收词作342首。梁启超谓“容若小词,直追李主”〔(7)〕。把纳兰性德与南唐二主相提并论,不仅说明了他的词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表明其词在格调和内容上也有与之相近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他的词充满凄婉艳丽的色调是很自然的,而纳兰性德出生于“康熙盛世”,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权势显赫的家庭,不仅是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宰辅之府的“贵介公子”,且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又有“一等殿前侍卫”的荣衔,虽然后来其父明珠 获罪被查抄,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家庭和个人却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红楼梦》中形容贾府兴盛用语)。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却也充满哀感顽艳的情调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与社会现实有着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作者:————————————————————————————————日期: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中学语文论文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施建立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李煜、李清照愁思的基本内容是“国仇家恨”。写《虞美人》时的李煜早已国破家亡,漫长的囚禁生活开始风干他作为君主的自尊和对亲人的思念。“春花秋月何时了”,他诅咒眼前的一切,娇艳的春花、明朗的秋月,在作者的眼中只能增加他无限的故国之思、忘国之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泛指故国的宫女,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娥皇、母亲等亲人的无限眷恋。《声声慢》虽然没有直接写亡国之恨,但全词抒写的是李清照经历坎坷人生后的伶仃孤苦,正是由于国家的变故、民族的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山河破碎给她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灵伤痕。“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因国破从北方寓居江南,见到北雁南飞,便生怀对亡故丈夫赵明诚的怀旧悼亡之情。 同是抒写“亡国之恨、散家之痛”,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和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愁思”在文本中具体表现的内容不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唐后主李煜十大经典诗词

唐后主李煜十大经典诗词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秋夜悲怀: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3、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国亡家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5、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6、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前尘似梦: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7、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8、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春夜闲愁: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9、乌夜啼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10、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毕业论文-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定稿

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3汉教一班张画 摘要:李煜与纳兰性德,中国历史上两位才华绝代的才子。一位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位是身居华林的贵胄子弟.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相似的精神气质,铸就了两人词作中的异与同.李煜词多富贵气,多愧疚绝望之感;纳兰词多闲适之意,有雄浑壮阔之势。然而两人却又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他们的词作大多清新俊秀,哀感顽艳。 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异同 Abstract :Li Y u and Na lan xing de, two talents certainly generation of talented person in Chinese history. The declining monarch which is rules in one corner of the kingdom, is the body occupies Hualin the noble descent juniors . The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similar mental makings, cast on two person of words have made different and with similarities. Li Y u’s word is rich in noble gas, feels ashamed despairs; Na lan’s word is comfortable meaning, has the vigorous grand potential . However ,two people actually also have a biggest common ground, their word does mostly pretty fresh, and sadness. Key words: Liyu, Na lan xing de,,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可见,王国维对李煜的词作赞誉极高,认为后主词传神,句句皆用心谱成,情真意切。同时,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对纳兰性德的评价也是极高,称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李后主与纳兰性德是中国词坛上颇有影响力的两位大家。认为他们相似的精神气质,致使后人常常将两位相比较。更有说纳兰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对此,本文拟以他俩的词为观照对象,探求两人词风的异与同。 一后主词多富贵气,纳兰词多闲适之意。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他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遭遇、家庭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气派”、“风度”、从而规定并影响了他的词风。作为南唐后主,这一地位就决定了李煜的作品必定会烙上“皇家贵气”“富贵荣华”的印痕。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代国君。他是李璟的第六子。据有关资料记载:他生有奇表,天资聪颖,颇具才华。然而,因为他生就一副阔额、丰颊、骈齿、重瞳的非凡相貌,便被心胸狭隘,阴险毒辣的长兄弘冀视为项羽再世,看作是未来争夺皇位的劲敌,从而使他遭到无端的冷漠和猜忌(1)。为了免遭弘冀的杀身之祸,李煜从少年时代起,就自甘寂寞,将功名利禄视若浮云,对于国家大事,他尤其退避三舍。可见宫廷斗争及嫉贤妒能在李煜的思想上留下了阴影。此时的李煜只一心向佛,自诩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号。憧憬隐遁钟山,摆脱人世一切烦恼的世外生活。从个性心理的特征看,李煜的性格总体上是和善、内向、懦弱的。然而偏偏造物弄人,这位最无心于功名,也最不适合当皇帝的人最终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李煜即位时,已是强敌压境,朝不保夕,然而他始终没有皇帝的豪气和统一天下的决心,终日沉迷于诵佛,书画,作文,享乐等极富情趣之事,他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烂生活。即使有大臣提出与他共商国事,也被他一一抑制。富贵荣华,奢侈浪漫,风花雪月的宫廷生活给李煜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所以在李煜前期的作品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的豪华,富贵,温暖,欢乐和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爱情。如《玉楼春》: 晓妆初了肌肤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萧声断水云闲,冲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末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月夜。 此词写出了宫廷出游宴乐及归来时的过程。“晓妆初了肌肤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萧声断水云闲,冲按霓裳歌遍彻。”二句从歌女的妆容,数列写出了出游宴乐队伍的气势极其浩大、隆重,让人立马可以清晰地想到此时场面是何等富贵与荣华。然而结尾“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月夜。”一句又显得清雅淡丽。再如《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将宫廷男女夜晚幽会时的那种欢喜,期盼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此外,在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