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纳兰性德与李煜对比

纳兰性德与李煜对比

纳兰性德与李煜对比
纳兰性德与李煜对比

两种人生,一处哀婉

-----论纳兰性德与李煜词之异同

内容摘要:七百多年前,一个是一国之君,享受着宫中的辉煌华丽,歌舞升平,国家灭亡后,他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七百多年后,;另一个是权倾朝野的相国之子,皇帝身边的红人,从小锦衣玉食,仕途一片光明,在经历丧妻之痛后,他变得惆怅,更加向往自由。李煜与纳兰性德,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也造就了他们相似的词风,李煜在前期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多富贵气,在后期,由于经历了亡国之痛,词风更多的是表现自己的绝望与愧疚。纳兰性德的词有一些更为婉约闲适,有的又豪放。但是他们的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哀婉,无形之中透露着一种凄楚,惆怅。本文主要就纳兰性德与李煜词风之异同来进行分析对比,来探究跨越七百年时空的两位大词人的词之奥秘所在。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异同

引言:梁启超曾说:“容若小词,直追李主”[1]虽然两人生活的时间相差七百多年,但是他把纳兰性德与李煜相比,可见二者之间在词上肯定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这也肯定了纳兰性德在词上所达到的高度。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2]他认为纳兰容若的词清新闲适,不沾染俗气,能够做到随心情真意切,是北宋以来难得的大家。同时王国

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称赞李煜“李重光之词,神秀也。”[3]他认为李煜的词已经不只是句美,用词美,它的高度更是升华到了神韵上,每一句都是用心写成,抒发的是内心的真实感受。可见纳兰性德与李煜在中国古代词人中占有重要地位,都是写词的大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通过他们几首比较有代表性的词来探究他们词风的异同。

一、纳兰词多婉约、清新、淡然,李煜词多艳丽、富贵

人往往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人的生长生存环

境,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性格,更能决定人

的不同未来,这些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就像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孟子能有个更好的环境学习,就搬到了学堂附

近,,孟子在学堂耳濡目染,终成为一名儒学大家,可见环

境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纳兰性德出身于一个显赫之家,父亲是当朝相国,母亲是阿济格正妃所生第五女,纳兰家族属于满洲上三旗

之一的正黄旗,可谓是当时最有权势的达观贵胄。这样的

家庭注定了他一生必然是荣华富贵,繁花似锦,容若从小

就显示出了他的聪慧,博古通今,能文善武,二十二岁就

考中进士,随后又升为一等侍卫,经常陪伴在康熙皇帝身

边,是当时皇帝身边的大红人。这样的生活环境,却没有

是他成为一个只会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他拥有天下人都

想拥有的东西,但却不是他真心想要的,他并不眷恋官场

生活,相反的,他更喜欢在一片辽阔的天空中自由的飞翔,漂泊于沧海之间,以诗词会友,他的词如花间词般婉约,又比花间词更添几分情真,清新。如他的“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减字木兰花》)这首词描写的是怀春少女偶遇自己喜欢的男子时的矛盾心理,整首词将一位少女的羞涩表现的淋漓尽致,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用字上,“著、斜溜、唤、恐人见、转、叩”短短几十字的一首词中,这几个字就如画龙点睛,是整首词更添了几分的婉约,细腻。尤其是下阕,纳兰性德仿佛自己就是那位少女,将女主人公内心的纠结,不安,羞涩尽显无疑,可见纳兰词在描写上的细腻,这点也是他比花间词更胜一筹的地方,他不仅仅是写女人的婉约,他更能真切的体会到女人的细腻。

再如“德也狂生耳……..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金缕曲》赠梁汾)这是纳兰容若写给好友顾贞观的一首词,当时顾贞观已是清初有名的写词大家,年长容若很多岁,出身不如容若,但是纳兰容若的才华却被他深深赞赏,愿意与这个晚辈结为好友。这首词则深刻表达了纳兰性德对顾贞观诚挚的友情,“偶然间”一词,说明纳兰性德觉得自己贵族的身份并不是值得炫耀的,只是偶然出身在这样一个家庭而已,并不是我自己可以追求的,来表达他对功名利禄的淡然,同时也是为了消除顾贞观的等

级门第思想,好让他们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写词交谈。接下来一句“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更是体现出纳兰性德对荣华富贵的蔑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才会有“寻思起,从头翻悔”。

作为一国之君,李煜并不是幸运的,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不管是论嫡还是论长都轮不到他做皇帝,所以一直过着自己的日子,对皇位视若浮云。但是生于皇宫长于妇人之手的他,从小便经常见到宫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些都给李煜的记忆中留下了阴影,致使他的性格有些懦弱。然而命运给他开了玩笑,无心插柳柳成荫,最不想当皇帝的他偏偏当上了皇帝,享受生活惯了的他在大敌压境的情况下仍然显示不出皇帝的霸气,每天只会写词作画,宫中每天都是歌舞升平,他过得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烂生活,过的极其奢侈。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表现的就是宫廷的华丽,富贵。如比较著名的“晓妆初了肌肤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萧声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末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月夜”(《玉楼春》)这首词是描写李煜在宫中宴游时的情境,在豪华的宫殿中,宫女嫔妃们打扮的艳丽华贵,“鱼贯列”则体现出排场的盛大,整齐。下一句中,“吹断与重按用的极为精妙”,给人一种极其遥远而缥缈的感觉,同时也显示出境界的阔大,歌曲之长,声调

之富,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是写不出这样宏大的场面。最后一句,虽然他对刚才的美景恋恋不舍,但是终究曲尽人散,不过李煜的确是一个极其会享受又富有情趣的人,即使是归去也写得如此的有生趣,可见非一般之人所能做到的,把他的帝王的纵意豪奢尽显无余。

二、纳兰词有豪放壮阔之境,李煜词有绝望愧疚之情

自古以来都认为纳兰性德是婉约词的代表,但是殊不知他的词中也有豪放,而且与他的婉约词相比也毫不逊色。

纳兰性德由于是康熙的贴身侍卫,经常跟随康熙出巡,经常见到国家的山海河川,塞外草原,当然在他欣赏美景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了不少描写祖国江河湖海的词句。“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浪淘沙》)这首词写于纳兰性德跟康熙东巡至山海关时所写,他登上城楼面朝大海,看到辽阔的大海,一望无际,波涛汹涌,顿时心境都开阔了。这首词只有短短五十四个字,但却六次用典,似乎是大海激发了他心中的豪迈,望海之雄浑,才能写出如此遮天蔽日的恢弘之笔。还有他的《如梦令》:“…..万丈穹庐人醉,星影遥遥欲坠”王国维对此句大为赞赏,面对祖国的山河壮丽,纳兰词可谓是千古壮观。

南唐传到李煜手上的时候早已是颓敝残垣,政治腐败,

经济凋弊,内忧外患不断,再加上他从小养于深宫之中,不懂人间疾苦,在国家罹难之际仍然过着荒淫的生活,这也加速了南唐的灭亡,这也致使他最终沦为了北宋的阶下囚。李煜也从一个养尊处优锦衣玉食的皇帝,变成了一个被囚禁的俘虏,人生简直一落千丈,想想曾经的美好,再看看如今的处境,他的心中不由得产生了哀愁,绝望与愧疚充斥着他,是他几近崩溃,于是他把他的哀怨与忏悔都写进了他的词里,他的词风也由之前的艳丽变得更加的忧愁。这一时期,可能是因为亡国之痛,李煜写下了许多为世人称颂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当然还有那首《浪淘沙》“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曾在《李后主评传》中说此词:“一片血肉模糊之间,惨淡已极。深更半夜的啼鹃,巫峡两岸的猿啸,怕没有这样哀吧。”[4]

李煜在梦中暂且忘记了自己俘虏的身份,享受了片刻的欢愉、宁静,但是没想到却被春雨和半夜的寒意惊醒了这仅存的温暖,使他不得不有回到这残忍的现实中来。这是何等的凄惨,他怎能不绝望,梦里的贪欢正好反衬出了他在现实中的无奈与痛楚。下阕则是写他对国家的灭亡,大好

江山断送在他手上的悔恨,想着无限的江山,自己都不忍心再凭栏远眺,对于自己远离故国更是表现出了深深的无奈之情。最后一句用“流水、落花、春去”三个不再复返的意象,进一步表现他对自己人生的绝望,“天上和人间”

就如天堂和地狱,即李煜的曾经与现在,是两个极端的世界,一个美好一个绝望,这也是他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如今惨淡的绝望以及对曾经所作所为的愧疚。

三、两人共同的词风,哀婉

自古风流才子多有美人相伴,何况是纳兰性德集天下所有男子优点于一身,不只是多少女子心中梦寐以求的情郎。

可偏偏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种,对他的表妹,对妻子卢氏以及后来的沈宛他都是爱护有加,他多情但不滥情,虽然与表妹最终没有在一起,但是他与卢氏也是举案齐眉,妻子温婉贤惠,知书达理却在婚后三年就不幸去世,这对纳兰性德的打击很大,纳兰的词也就是在这段时间由之前的婉约闲适变得更加哀婉,凄楚。尤其表现在他给卢氏的悼亡词中,《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是梦久应醒矣……冷清清…….。与谁相倚……清泪尽,纸灰起。”读罢不禁让人悲从心起,妻子已去世三年,而纳兰性德仍然沉浸在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在这样一个爱的梦里痛苦的挣扎。“此恨何时已”则表示妻子虽然已经离去,可是纳兰性德对妻子的思念并没有停止过,展现给世人的是无尽的

哀思。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曾经的相濡以沫如今只有自己,不觉已流下泪来,谁又能体会他当时的心境呢,是怎么样的凄婉,一字一句无不体现着他的血泪。

李煜虽有后宫佳丽三千,但他对周后也算是情深意重,虽不如纳兰性德那般痴情,但也是个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情种,李煜前期在宫中的生活香艳无比,对周后更是宠爱有加,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就在他们你侬我侬的时候,周后生病了,李煜每天废寝忘食、衣不解带的守护者周后,可最终也没能救回周后,这使得李煜痛不欲生,于是他跟纳兰性德一样,把自己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失去爱人的苦痛都写进了词里,或许是想用这样的方法来怀念他们曾经的爱人。“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熏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谢新恩》)这首词大概写于大周后娥皇死后一年,李煜借用娥皇思念自己的口吻,描绘了一幅动人凄楚的画面。上阕是写在孤寂的月色中,娥皇满怀愁绪的等待着自己的归来,孤独、寂寞,这思念一年又一年,今日依然相同,而她依旧在执着的等待着。下阕,爱人不在身边,自己已无心梳妆,心中的苦痛在梦中也不能消解,反而在梦里越演越烈,使痛苦更加浓烈。两个人相爱却不能相守,只能天人永隔,他对娥皇的思念之情深意切,以及他的无奈都融入了这首词中,字字沉寂,意境哀婉动人。

四、结语

纳兰性德虽为满清贵胄,却从不孤高自傲,他与李煜不同,虽生在优越的环境中,但是他更多体现的是淡然,与其趋炎附势,他更愿意结交有才华的文人义士,既有满洲人的不拘小节,又有汉族文人的温文尔雅。他才华横溢,虽有抱负却厌倦了官场的勾心斗角,更愿意向往自由闲适的生活,所以他的词比李煜更多一份闲适,淡然。而李煜,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词其实并没有过多的霸气豪放,而是宫廷的艳丽,他沉迷于风花雪月之事,奢靡享受,早期的词基本都是描写宫廷生活的富贵。后期由于亡国之痛,词风更多的就是表现自己的悔恨、愧疚。其实人的性格与生活环境是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更跟人本身的心境有关,虽然纳兰性德的生活也过的那般富贵,但是他却写不出如李煜词般的奢华,而李煜注定是一国之君,不管他愿不愿意都是注定的事实,所以他也写不出纳兰词那样的闲适、淡然。

哀婉是纳兰性德与李煜词的共同之处,陈维崧曾说:“纳兰词哀感顽艳,得南唐后主之遗”。[5]李煜的哀婉前期主要是由于大周后娥皇的去世,使得李煜伤心不已,通过写词来表达对亡妻的哀思,后期则更多地是对故国的思念,对曾经逝去的美好年华的惋惜,对现在窘迫境遇的绝望。而纳兰性德似乎是受李煜的影响,他的三百多首词中,大多

数都含有愁、思、哀、怨这样的字眼。在别人眼里,纳兰

性德绝对是众人羡慕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会有如此多的

愁思呢,他又不像李煜经历了亡国之痛,我想或许是几个

爱人的离去就使他满目疮痍,再加上早已厌倦了宫廷中的

龌龊生活,却又因为家族原因不得已而为之,他心中的无

奈没有人可以体会,于是他就将自己的哀思寄托在了这一

首首的词中。

两个拥有绝世才华的翩翩公子,用他们词向世人展现了他们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哀婉至极的灵魂。参考文献:

【1】]梁启超.《渌水亭杂识?跋》.《饮冰室文集》[M]:卷七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9.

【2】王国维《人间词话》全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3】王国维《人间词话》全编四川大学出版社

【4】田居俭《李煜传》,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5】纳兰性德著聂小晴王鹏王青主编《一生最爱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注:所有的纳兰词都摘自《一生最爱纳兰词》,所有的李煜词都摘自《李煜李清照词品读》李煜李清照著,周仕惠徐建委点评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

纳兰性德研究综述 姓名:彭景 班级:社会工作(本科)A1002班学号:0141100229 摘要: 一1:沉思往事立残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2:醒莫更多情,情多更莫醒《菩萨蛮》 3:人生只若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令》 4: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哭《蝶恋花》 5: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采桑子》 6:一生一代一双人,争叫两处销魂《画堂春》 7: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 8: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临江仙》 9: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 10: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虞美人》 11:夕阳村落解鞍鞯,不知征战几人还《浣溪沙》 12: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如梦令》 二关键词:忧郁多情高洁正直 他是北宋以来的第一人。他的生命短暂,却让无数人渴望穿越三百年的风风雨雨,亲自站在他的面前品读他的心。他的词,疲惫而不狼狈,清逸而不空洞;他的人,淡雅而不做作,位高而不自恃。正是

他的出尘,使我读他千遍也不厌倦。他,就是纳兰性德。 这是一个绝对传奇的人物。相国公子,御前侍卫,是他最基础的身份。他不屑,他孤高,他发出“不是人间富贵花”的感叹。人人歆羡他的位高权重,他却只在那出世中做着入世的梦。他也正如陶潜一般,是一只误落尘网的白天鹅吗?向往自然,摒弃身份,隐居田园,可他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遂也只能郁郁寡欢,落疾而终。他的生命短暂,却成了无数人心中永恒的美。 月下轻叹,登高怀人,是他最喜爱的事情。他总是一个人伫立在高楼墙角的阴影之下独自想念,望尽天涯路,却望不到心中渴求已久的容颜。他多情而不滥情,他伤情而不绝情。他只是很孤独,亦很偏执,一直默默守候,即使知道心中的人永远回不到自己身边,也不愿舍弃两人曾经相处的点点滴滴。只在那昏黄的月光下把自己宝贵的回忆拿出来品尝,回味此中的辛酸与甘甜。 广交朋友,为人奔走,是他最博大的情怀。他身为满人,却融入汉族,与汉人成为亲密的朋友。顾贞观,陈维崧,都是他一生的知己。饮酒作诗,畅谈情怀,他更深地了解了汉族文化,著《饮水词》,成就千古词章。朋友遇难,他竭力效劳,放下身段,终于让朋友获得晴天,也成就了自己的知交满天下。 纳兰词是中华文化历史上的瑰宝,不仅是因为纳兰词写得极好,更是因为这出自于一个满人之手。他的父亲权倾朝野,他从小一生富贵,这种天生的富贵造就了纳兰性德一副贵公子的气质与风骨,正如普希金论诗的时候所说的:"诗歌要有贵族气",所以,纳兰性德的诗

李清照、李煜、纳兰性德对比

问世间,愁为何物,竟如绵绵江水,从古流到今,从春流到秋,赚得英雄长扼腕,赚得女儿泪湿帕,赚得世人竟白头。且不言渭水河畔、苍苍蒹葭中追寻伊人的秦国少年爱情梦的苦涩,也不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谪仙“白发三千丈,愁缘似个长”的悲愤,我们只读一读亡国之君李煜、文士之女李清照、宰相之子纳兰性德三位词人遗响后世的那些天籁之作,就足以愁煞人了。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 24岁即位,史称南唐后主。即位时南唐已摇摇欲坠,赵匡胤新建立的大宋对南唐政权虎视眈眈眈,李煜只顾享乐,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作为一国之君,他在政治上无所为,但却是一位艺术天才。“聪颖敏慧嗜书成性,善诗文,兼通书画,更妙于音律”。① 启功也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命世才人踞上游。末路降王非不不幸,两篇绝调即千秋。”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其实,李煜天性本是一位诗人,他生性率直,敏锐善感,风流多情,偏偏被命运推上了乱世君王的宝座,这是南唐的不幸,但却是诗人的大幸,正因为此,南唐很快地亡国了,但文学史上却出现了一位绝少得天才。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李煜前期的词或描写他酣歌醉舞、豪华享乐的宫廷生活,或描写他跟后妃或歌女的艳情生活,或描写缠绵的相思情意,缺乏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带有明显的庸俗气息,格调不高,但后一类比之前二类,较少欢乐的情调和轻佻的意味,而写得惆怅曲婉、哀怨动人。如《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清平乐·别来春半》等。在饱尝了人生苦难后,他的词更不同于一般士大夫的失意愁闷之作,如《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是李煜被俘之后的反思之作,不仅展示了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又如《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字字血泪,是发诸胸臆的亡国之音。末二句自问自答,以东流的一江春水来比喻愁情,写出了绵绵无尽又浩渺无边的情思,意境既阔大又深远,引起后世无数读者的共鸣和赞美。清人陈廷焯评云:“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云韶集》卷一)无疑道出了许多人的共同感受。 李煜后期的词基本反映的是这种情绪,所以李煜词的主题乃离家丧国之恨。 继李煜之后,善写缠绵悱恻之愁情的大词家有北宋浅吟“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柳永,和低唱“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秦观,而此二位寄情秦楼楚馆,终未识得人间苦难,毫无历史的质实和沧桑感。一变宋词“过于纤弱,气格不足”之风的是光照千古的女词人李清照。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名著导读)李煜与李清照词之比较

李煜与李清照词之比较 李煜与李清照,一为亡国之君,一为旷代才女,却同为婉约派,同是词史上的一流大家,两人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古人云:“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二李并称,极受推崇。在我看来,李煜与李清照最大的共同点在于,他们人生的经历和词的创作都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家破国亡的苦痛之后,才登上词的艺术巅峰,走上了词史上一流大家的位置的。 先看李煜。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宋太祖建隆二年(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97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 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国亡后在“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这些后期词作,多折射出词人内心巨大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凄凉悲壮,意境深远,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 其中最著名的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当这曲《虞美人》写成之后,拿到七月七日他生日那夜,叫歌伎演唱,饮酒作乐,拨弦弄瑟,名声大振。宋太宗知道后,恨其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国之思,一怒,赐与毒酒,用牵机药将他毒死。 也许是同情李煜的遭遇,也许是惋惜他的才华,所以就有前人叹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于是就有今人假设历史:如果南唐后主李煜不当皇帝的话,他会怎样?言下之意,似乎李煜只是因为做了皇帝,他的艺术才华才遭到了浪费和毁灭,似乎李煜如果不当皇帝,他就会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多的杰出作品。 但李煜如果真的不当皇帝的话,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创作颇丰,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词人,但他绝不会成为一个有着“词中之帝”美称的一流大词人的,他的词作,也绝不会成为脍炙人口、倾倒历代人的千古绝唱的。因为艺术创作,绝不仅仅靠天才,靠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要靠的是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否,靠的是人生体验的深切与否。他当皇帝之前写的那些叙写宫廷豪华奢侈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的词作,又有几篇能称得上是“杰作佳构”的传世之作?又有哪一首能够和他做了亡国之君后表现深哀巨痛的血泪之作相媲美呢!而奠定他文学史上杰出地位的成就最高的词作,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二年多时间里创作的,如《虞美人》、《子夜歌》、《望江南》、《清平乐》、《浪淘沙》、《浪淘沙令》、《相见欢》等等,这些词作,无一不是抒写亡国之痛的血泪之作,也无一不是与他做皇帝的经历有关的。 可见,正是有了这一段“国中之帝”的惨绝经历,他才有可能成为风流一代的“词中之帝”,他才有可能给后代留下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传颂不衰的血泪文字,他短暂的一生才有可能在艺术上取得大成功。而这成功与失败,显然都与他当皇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真是“成也皇帝,败也皇帝”。 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其词赏析

清词之盛,史称中兴,在芸芸优秀词人当中,人们把纳兰容若、朱竹诧、陈其年并列为三大词人。纳兰容若本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出身名门,其父是康朝名臣纳兰明珠。纳兰容若天资过人,精通经史,擅书道,工丹青,又善骑射,文武全才。纳兰容若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殿考进士,成绩优异,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卫官职,后升为二等,最后升为一等。在当时,纳兰容若是人人羡慕的旷世奇才。作为当时康熙身边的御前侍卫,随康熙游历四方,和唱诗词,深得皇上器重。不过,在纳兰容若心中却厌倦庸俗的官场生活,无意功名富贵。 人无完人,纳兰容若的一生得到了常人所没有的富贵与地位,但他失去的远远比他所得到的来得重要。纳兰容若少年之时恋上了某位女子,可惜后来这位女子被诏入宫中作康熙妃嫔,天子夺了心中所爱,作为殿下之臣又能如何?古代婚姻大事乃父母之命,纳兰容若在十七岁时与卢氏成亲,刚开始的时候还没走出恋人入宫的阴影,后来相处之下渐生情愫,少年夫妻恩爱不在话下。无奈天意弄人,结发之妻却在她双十年华时病逝而去。自古诗人、词人俱是风流不羁,至情至性,受到如此沉重的精神打击,纳兰容若对名气、地位、富贵更无心一顾。续弦,却难圆旧梦,若不是对那份感情的执著,那些哀婉凄伤的词句便不会出现了。纳兰容若始终无法忘记与亡妻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他的内心充斥着矛盾、压抑、痛苦、悲观,一天天憔悴消瘦,在康熙二十四年暮春,他一病不起,溘然长逝,终年三十一岁。 纳兰容若博学多才,尤以词著称于世。传世的《纳兰词》是纳兰容若毕生词创作的总集,当时的文人学士俱有高度评价,在民间“家家争唱”,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在当代,有不少评论指纳兰词“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纳兰容若的词多以抒发友情与爱情,没有描写祖国河山如何美好,也没有描写民间百姓如何疾苦。“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文人雅士写诗写词最重要的是发乎自然,情感真切,人类之间的情感是最为微妙的,能够在情感上有此境界的史上不多。 翻阅《纳兰词》满目皆是愁、恨、泪、惆怅、断肠……单是一个“愁”字也用了九十多次,而每一个“愁”字在不同的词中意思也不同。纳兰容若一生所作甚多,只能选出部分我所喜爱的作品并稍作简释,由于古代诗词大多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不同的看法,细细品味,自有另一种感觉。闲话少叙,下面就来赏析一下纳兰容若的绝妙文笔。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首词是容若悼念亡妻所作的,词句色调以青白为主,透出淡雅、悲伤感觉,概叹世间美好的事太短暂了,希望青春与爱情能够得到永生。) 蝶恋花·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李煜、李清照愁思的基本内容是“国仇家恨”。写《虞美人》时的李煜早已国破家亡,漫长的囚禁生活开始风干他作为君主的自尊和对亲人的思念。“春花秋月何时了”,他诅咒眼前的一切,娇艳的春花、明朗的秋月,在作者的眼中只能增加他无限的故国之思、忘国之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泛指故国的宫女,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娥皇、母亲等亲人的无限眷恋。《声声慢》虽然没有直接写亡国之恨,但全词抒写的是李清照经历坎坷人生后的伶仃孤苦,正

是由于国家的变故、民族的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山河破碎给她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灵伤痕。“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因国破从北方寓居江南,见到北雁南飞,便生怀对亡故丈夫赵明诚的怀旧悼亡之情。 同是抒写“亡国之恨、散家之痛”,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和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愁思”在文本中具体表现的内容不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思比作充盈奔流的江水。作为一代帝王,李煜从理性、奔放的男性视角抒发情感,是那么的浓烈、磅礴,给人以独特的厚重感,他的“国仇家很”是如滚滚的江水一般喷涌而出。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虞美人》意象的使用上,“春花秋月”、“雕栏玉砌”打下了吟风弄月、莺歌燕舞的帝王生活的烙印;明月下偌大的故国,还有那无数的后宫佳丽,虽然都是回忆,但也是李煜作为贵胄子弟高高在上、唯我独尊的身份地位的象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出生在富贵之家的李清照,写“愁思”时,体现出了女性独特的细腻和灵巧。同样是把“愁思”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但李清照的“愁思”如秋日黄昏的细雨,点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中国茶文化文献综述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气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定型期。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宋辽金元和明、清时代,都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发展期。 在这跨越几个朝代的950来年中,茶文化典籍文献的进展和风貌又是各不相同的。宋代近30种茶书,记载了这一时代茶业生产的兴盛和品饮艺术的探索。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记载了程序繁复、要求严格、技巧细腻的宋代斗茶;丁谓的《i匕苑茶录》,记载北苑园焙之数和图绘器具,以及叙述采制入贡法式;蔡襄的《茶录》记载斗茶时色香味的不同要求,提出斗茶胜负的评判标准,追求整合技巧和审美内涵的统一,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茶书。明代50多部茶书相继问世,成为中国古代茶书数量最多的时期。朱权《茶谱》论"清饮之说",把品茗作为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贯穿着求真、求美、求自然的追求,其所持之说,被称为"朱权茶道",并予日本茶道以影响。明代茶书关于茶具艺术和烹茶技艺的载录,更多地表现出创新精神。而清代虽然饮茶更为平民化、更为普及,200多年间仅有茶书10多种,与明代不可同日而语。

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浅析纳兰性德对李煜词风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周薇发布时间:2008-11-25 10:21:09 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以其独特艺术审美特征和象征含义成为古代诗歌经典意象之一。月作为文人抒情感怀的传统意象,在李煜和纳兰性德的词作中也多次出现。据统计,月意象在李煜现存的全词31首中出现了13次,在347首纳兰词中出现了131次。本文即以李煜和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为切入点,分析其象征意义的变化,探求后者对前者词风的继承与发展和隐藏于其后的深刻原因。 (一)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 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然景物,月亮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视野,用以寄托温婉善感的文人的愁思。对月的崇拜祭祀可见于《礼记·祭义》“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在纳兰之前,月已经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诗歌意象,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系统。 首先,月亮是离人渴望团圆的象征。依据自然规律,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周而复始的特点。这一点到了漂泊异乡或是思念异乡亲人的文人那里,就成了一种由分离而团圆的象征,常常能勾起离人无限的愁思。其次,月是永恒生命的象征。月是大自然永恒性的体现,与人类短暂的生命相对照,使多愁善感的文人发出对宇宙哲思的扣问。张若虚就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喟叹。再次,月也被看作是柔美的女性的象征。新月如钩的形状以及皎洁明亮的特征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细眉,进而被古代文人引作美女的象征,使得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加青春鲜活,美艳动人。不仅如此,月还因为它的朦胧美与花结合,被作为昔日美好时光的象征,与今日现实中的不幸对照触发诗人望月怀人的愁思。另外,阴阳,乾坤,日月,男女作为两极对照的事象,为中国古代文人所接纳。在文人政客笔下,君以其尊贵而为阳为乾为日为男,而臣子则为阴为坤为月为女。月也就成为了古代文人比拟自身寄托政治志向的凭籍。最后,月的圆缺变化还蕴涵了盛极必衰的哲理。月满而亏,月最圆的时候也是月走向缺失的开始,这又让有“亢龙有悔”思想的中国古人敏感地体会到人道与自然之中蕴涵的那种盛极必衰的真理。 (二)纳兰性德从对月伤怀中继承发展后主词风 纳兰词继承了李煜词中月意象的象征意义,同时也继承了传统诗词中的月意象的某些特征,并且容入了许多个人情感,艺术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月怀人,回首往事。纳兰词中,多有当时明月的写法,他习惯于通过明月来传达自己对于物是人非的哀伤。他与亡妻伉俪情深,几乎发展到见月伤心、对花溅泪的地步。在纳兰词中,对月怀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作者更是在对亡妻的悼亡词中直接将妻子比喻为天上的明月,一片冰心。“断肠明月红豆蔻。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苏幕遮》)词中所写明月依旧,人却不在。往事浮现,黯然惆怅。离别之人,只能空见当时明月,心中自然充满哀愁。纳兰性德的这种写法,直接师承李煜的“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虞美人》)。李煜的月寄托的是对故国的思念和亡国的悔恨,纳兰的月包含的却是对亡妻的悼念,虽然内容不同,但它们都包含了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以及物是人非的怅恨。情感真挚,痛苦与悲寂的风格一脉相承。 二,月是美好时光与美好事物的象征,多姿多彩。月意象的这种用法在李煜和纳兰的早期词中都有体现。亡国前的后主,过的是偏安一隅、无尽享乐的极乐生活,夜夜笙歌,踏月归去。特别是与小周后的爱情更是柔情蜜意。这其中月作为美好夜晚的一部分景色也被渲染上了欢快愉悦的色彩。和李煜一样,丧妻前的容若是一个“侧帽风前花满路”的乌衣少年。那时纳兰

李煜文献综述

李煜研究综述 李煜是我国晚唐五代影响较大的词作家。他的词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奢华的贵族生活,后期主要写亡国之思,现存其词作三十余首,其中后期词作占三分之一。对于李煜的创作,前人专论很少,为单篇论文的较多,但这并不代表否认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关于李煜的词作,有人认为他的后期词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堪称“神秀”之作;也有人以为是“亡国之音哀以思也”,没有可取之处。就其肯定的方面来讲,对于李煜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的评价,一般来讲是从三种方面来讲: 一方面是分析“李煜词为什么能够穿越千年的历史”。其原因大概认为有以下几种。 第一,王国维说:“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李煜词的精神生动飞扬足以超过现实涵盖一切,他用白描手法通过梦境的叙述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 将词的意境美写到极致, 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然, 坦率真切的审美艺术境界。【《以悲为美,以境为鉴——论王国维对李煜词的评价》赵青,《语文学刊》2008年04期】他善于深入到人的心灵最深处,而又能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把那种抽象的、可感而不可说的感情,真实具体的描述出来,完成抒情诗人自我心理形象的塑造。【汤人民《王国维“境界”说试探》《南师学报》1962年第3期】这种不经意间营造的意境,给人以深切感受,让人难以忘怀。 “赤子之心”也是其作品能引起他人共鸣的重要原因。李煜词通常直言本事,一往情深。【唐圭璋《李后主评传》《读书顾问》创刊号,1934年3月】这位“生在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十六则),阅世甚浅的词人,始终保有较为纯真的性格,在词中一任真实情感倾泻。他的前期词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对自己的沉迷与陶醉不加掩饰;后期词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是荒唐的生活或是亡国的无奈,本都是不可饶恕的事,但由李煜如此坦率的说出,又不禁让人为他惋惜而不忍责怪。 悲情作品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乃至整个汉民族的感伤世界。“读者往往走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诗人客观世界中去。”无疑,李煜词创造了亡国之痛、亡国之思、离别之苦、孤寂之恨、故国之恋的尖锐冲突,他将自身的身世之慨,上升为人类普遍情感的高度,营造了无限的忧患和惶恐的悲愤情结气氛,冲破了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廖廓的空间意念,在读者心中聚变成词学张力,荡气回肠,感人殊深。【《简论李煜词穿越历史时空的词学张力》王惠民,《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论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创作风格的异同 北京语言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记录表

教务处制 目录 引言 (2) 一、纳兰性德与李煜的生平 (一)纳兰性德生平 (2) (二)李煜生平 (3) 二、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风格上的相似性及成因 (一)两者词创作的风格和类别 (3) (二)家庭背景对词创作前期的影响 (3) (三) 遭遇变故的人生经历对词创作后期的影响 (4) 三、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在创作中的差异及成因 (一)两者词创作风格的差异 (5) (二)两者的功名利禄观对词创作的影响 (5) (三)两者的师承涉猎对词创作的影响 (6) 四、纳兰性德词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一)纳兰性德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 (二)李煜词的艺术价值及对后世词创作的影响 (7) (三)两者词创作艺术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8)

结论 (9) 主要参考文献 (1)

摘要 纳兰性德和李煜分别是我国清代和五代十国时期重要的词人,今人若想更好地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的创作,就不得不深入研究和探讨他们在词创作风格上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结合各自生活时代以及家庭背景分析其成因,如能脚踏实地的研究两者对研究和传承我国古代词创作的风格是不无很大裨益的。 两人所处时代相距六百七十多年且词风酷似,纳兰性德和李煜是历史上经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个人,主要原因是两者的身世和情致都有相似之处。李后主贵为一国之君,纳兰则是相国公子,两人的词却又都显示出与身份不相符的天真和质朴;后主有亡国之恨,纳兰有丧妻之痛,所以他们的词在后期都是以哀婉动人。 关键词:纳兰性德;李煜;词创作风格;相似性;差异 - 1 -

纳兰性德生平简介

纳兰性德生平简介 纳兰容若即纳兰性德,是纳兰明珠的儿子。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人物生平 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纳兰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这一时期的纳兰性德发奋苦读,拜徐乾学为师。在名师指导下,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他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知识,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 成长经历 御前侍卫

【文献综述】论纳兰词的佛学情结研究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论纳兰词的佛学情结研究 词兴于唐,流行于五代,而大盛于两宋。元明之际,词学中衰,词家寥寥,词风扭捏。至清初,词风大振,词家辈出,流派迭起,风格竞繁,成就突出于元明,被誉为词的复兴。出现了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派和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派及稍后的以张惠言为首的常州派。纳兰性德则异军突起,卓然自立,如晨星朗照,熠熠生辉,尤为人所瞩目。这位康熙时期著名的满族词人,在中国词坛上有着重要地位。清末词学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曾说:“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可惜他英年早逝,三十一岁就离开了尘世。但他为我们留下了三百多首词。这些作品,具有一种哀婉的美,凄苦的美,在其间蕴含着浓厚的佛学思想。 本文将在前人的基础上,立足于纳兰性德所处的时代特点、生平及其作品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便于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弥补研究之空白。 对于纳兰性德的研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对他生平事迹、词的创作、作品赏析等方面,各家争鸣,百花齐放。 一、纳兰性德生平  纳兰性德(1655—1685),清初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 据记载,纳兰性德自幼酷爱读书。十四岁通“六艺”,十五岁入太子学就读,国子监的徐元才称他为“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十七岁中举人,其主考官徐乾学对他的评价是“读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十八岁开始撰写包括地理、历史、天文等多种知识和看法的《渌水亭杂识》,十九岁中进士,授予三等侍卫,后又晋升为康熙帝的一等侍卫,深得宠信。从此以后一直到三十一岁去世,一直任康熙帝的宫廷侍卫,身处要职。 从张钧著的《纳兰性德全传》中我们可以知道:纳兰性德15岁时与表妹舒穆禄雪梅相识,他们一起读书、情满博山,两小无猜,月鉴深盟,无奈天公不作美,舒穆禄雪梅被性德之母送入宫中,后为守身吞金自尽;后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紫薇为妻,二人心心相印,伉俪情深,但同样不幸的是,结婚五载卢氏染病仙逝,“恋人与爱妻早亡,如电笞一般给了自己切肤彻骨的刺激”—这曾经的美好与现世的痛楚在真诚善感颇具诗人气质的作者笔下化作一首首相思词。 二、对词的创作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评析欣赏

【内容提要】 纳兰性德的词作充满了凄婉哀厉的情调,形成了个人与社会现实十分明显的矛盾。从纳兰性德的身世及其有关爱情的词章中,可明确看出他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和观点,他对封建社会制度下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樊篱、追求个人幸福、争取婚姻自由的行为是同情和赞扬的。 纳兰性德是我国满族历史上第一个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词人,同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定地位。他是隶属正黄旗的满族人,他所在的家族也属满族一个著名的显赫部族。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大学士,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声威显赫的著名官僚,曾任康熙的内务总管、弘文院学士,后又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武英殿大学士,累加太子太师,这是相当于其他朝代的宰相之职。他为官声誉不好,在任职期间,独览朝纲,卖官鬻爵,大肆贪污受贿,为人极其贪婪。他“广置田产,市买奴仆”。“田产丰盈,日进斗金”。“簠簋不饬,货贿山积”。及至后来获罪,当朝廷“籍没其产,有天府所未有者”〔(1)〕。当时社会上普遍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要作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2)〕。索三指索额图,老明即是明珠。由此可见其冲天势焰。当然,明珠在朝廷如何翻云覆雨、弄权捭阖,不能由纳兰性德负责,但由此形成的优裕生活条件及特殊的社会地位却会对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纳兰性德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严格教育,他个人又具“豪迈挺拔之材,勤勤学问”〔(3)〕。他与大多数纨袴子弟不同,对荣华富贵的生活并不十分热衷,也不像许多八旗子弟那样,整日追求声色犬马,沉湎于风花雪月的温柔乡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而是将个人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学习和钻研经史之中。他学习的刻苦精神是令人佩服的,即使有病在身,也丝毫不松懈。“偶有管见,书之别简。或良朋莅止,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4)〕。17岁时,入太学就读,一年后,首次参加乡试即中举人。来年会试,却因 患“寒疾”在殿试的关键时刻不能参加,功亏一篑。为三年后再次参加考试,学习更加刻苦,并拜宿儒徐乾学为师。据徐回忆,“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黎明骑马过余邸,讲论书史,自暮乃去”〔(5)〕。22岁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高中二甲第七名,被授予三等侍卫之职,后晋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在清初,清廷对侍卫的选拔是十分严格的,能当上侍卫是十分荣耀的,首先家庭和父兄要为皇上宠信,而上三旗子弟则又受到格外优渥,因为“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皆天子自将之军,爰选其子弟,命曰侍卫,用备宿卫侍从”。在侍卫中,又以殿前侍卫最为尊贵,这种职务“多以王公胄子勋戚世臣充之,御殿则在帝左右,扈从则给事起居,满洲将相多由此出”〔(6)〕。康熙将纳兰性德选在身边,一再提拔,可见对其看重和准备委之以重任的用心。而纳兰性德也得以长期伴随皇帝身边,跟随巡视、狩猎,也时与皇上一起吟诵唱和,探讨诗文。由于他出众的学问和应对能力,深得皇上信任赏识。他在病重期间,康熙十分关心,不仅派遣太监时时查询病况,委派御医值班疗理,还“亲处方药 赐之”;病逝后,又遣使赐奠,恤慰有加,从这可以看出康熙明显的眷顾之意。几乎可以肯定,如果 不是英年早逝,展现在他面前的将是一条通向将相仕宦的云衢大道。 纳兰性德虽然过早逝世,但在短暂的一生中,却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赋、词、杂识等作品,表现出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词作尤为出色。其《纳兰词》共收词作342首。梁启超谓“容若小词,直追李主”〔(7)〕。把纳兰性德与南唐二主相提并论,不仅说明了他的词在艺术上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表明其词在格调和内容上也有与之相近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他的词充满凄婉艳丽的色调是很自然的,而纳兰性德出生于“康熙盛世”,有着高贵的血统和权势显赫的家庭,不仅是从小生活在钟鸣鼎食宰辅之府的“贵介公子”,且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又有“一等殿前侍卫”的荣衔,虽然后来其父明珠 获罪被查抄,但在他的有生之年,家庭和个人却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红楼梦》中形容贾府兴盛用语)。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作品却也充满哀感顽艳的情调就不能不说是一个与社会现实有着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作者:————————————————————————————————日期: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中学语文论文 李煜、李清照写“愁”之异同——《虞美人》、《声声慢》文本的比较阅读■ 施建立 诗词文本的比较阅读是一种独特的阅读思维过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最终达到鉴赏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目的,并同时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手段,真正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笔者试从《虞美人》、《声声慢》两首词对“愁思”的抒写出发,从“愁思”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教会学生找到一种全新的诗词阅读鉴赏方法,“将厚书读薄,将薄书读厚”。 一、“愁思”的内容 李煜、李清照愁思的基本内容是“国仇家恨”。写《虞美人》时的李煜早已国破家亡,漫长的囚禁生活开始风干他作为君主的自尊和对亲人的思念。“春花秋月何时了”,他诅咒眼前的一切,娇艳的春花、明朗的秋月,在作者的眼中只能增加他无限的故国之思、忘国之痛;“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泛指故国的宫女,传达出的是作者对娥皇、母亲等亲人的无限眷恋。《声声慢》虽然没有直接写亡国之恨,但全词抒写的是李清照经历坎坷人生后的伶仃孤苦,正是由于国家的变故、民族的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山河破碎给她留下了抹不去的心灵伤痕。“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因国破从北方寓居江南,见到北雁南飞,便生怀对亡故丈夫赵明诚的怀旧悼亡之情。 同是抒写“亡国之恨、散家之痛”,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和性别的不同,决定了两人“愁思”在文本中具体表现的内容不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

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7e11258288.html, 李煜《虞美人》与李清照《声声慢》对比教学 作者:王玮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89-01 李煜和李清照,一为词中之帝,一为婉约之宗,在中国词史中可谓是造诣极深,成就极大的两位词人。由于人生经历、生存状态以及审美情趣的接近,他们二人的作品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然而时代、身份、性别及才情的不同又使得他们的作品同中有异。粤教版必修三中李煜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时出现,作者试图通过诗歌比较教学,从语言、手法、情感及篇幅四方面求同存异进行探讨,达到使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词人,把握情感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目的。 1.语言上的异同 同是婉约大家,清丽委婉,真挚直白是李煜和李清照语言的共同点。这两首词都没有难解之语、高深之语,连典故也几乎不用,甚至还出现一些口语化的倾向,却能表难表之意,达难言之情,这与两者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有着很大关系。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神秀也",李清照的词亦是如此。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九字一气直下,格调极高,气势极大。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对叠词构成四重境界,妙绝千古。 2.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由于帝王的身份,李煜在词中所选意象多富丽堂皇,《虞美人》也不例外。春花、秋月、东风、明月、雕栏、朱颜,唯美的意象表达的却是最深重的悲哀,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 李清照晚年生活寄居他乡、漂泊孤苦,所选取的意象如: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无不哀怨动人,是所谓以哀景写哀情。同是以景衬情的手法,二者一正衬,一反衬。 同是写愁名句,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利用比拟,将愁比作春江之水,化抽象难状之愁为具体,尽言愁之绵长深远,情感沉郁苍凉。李清照则把所有的未尽之言化为一句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婉约深微。 3.情感上的异同 因为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这两首词在情感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李煜是亡国之君,《虞美人》又是他的绝命词,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对故国家园的留恋,对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让他

毕业论文-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定稿

论李煜与纳兰性德词风之异同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03汉教一班张画 摘要:李煜与纳兰性德,中国历史上两位才华绝代的才子。一位是偏安一隅的没落国君,一位是身居华林的贵胄子弟.不同的生活经历与相似的精神气质,铸就了两人词作中的异与同.李煜词多富贵气,多愧疚绝望之感;纳兰词多闲适之意,有雄浑壮阔之势。然而两人却又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他们的词作大多清新俊秀,哀感顽艳。 关键词:李煜,纳兰性德,异同 Abstract :Li Y u and Na lan xing de, two talents certainly generation of talented person in Chinese history. The declining monarch which is rules in one corner of the kingdom, is the body occupies Hualin the noble descent juniors . The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similar mental makings, cast on two person of words have made different and with similarities. Li Y u’s word is rich in noble gas, feels ashamed despairs; Na lan’s word is comfortable meaning, has the vigorous grand potential . However ,two people actually also have a biggest common ground, their word does mostly pretty fresh, and sadness. Key words: Liyu, Na lan xing de,,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可见,王国维对李煜的词作赞誉极高,认为后主词传神,句句皆用心谱成,情真意切。同时,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对纳兰性德的评价也是极高,称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李后主与纳兰性德是中国词坛上颇有影响力的两位大家。认为他们相似的精神气质,致使后人常常将两位相比较。更有说纳兰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对此,本文拟以他俩的词为观照对象,探求两人词风的异与同。 一后主词多富贵气,纳兰词多闲适之意。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他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遭遇、家庭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气派”、“风度”、从而规定并影响了他的词风。作为南唐后主,这一地位就决定了李煜的作品必定会烙上“皇家贵气”“富贵荣华”的印痕。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代国君。他是李璟的第六子。据有关资料记载:他生有奇表,天资聪颖,颇具才华。然而,因为他生就一副阔额、丰颊、骈齿、重瞳的非凡相貌,便被心胸狭隘,阴险毒辣的长兄弘冀视为项羽再世,看作是未来争夺皇位的劲敌,从而使他遭到无端的冷漠和猜忌(1)。为了免遭弘冀的杀身之祸,李煜从少年时代起,就自甘寂寞,将功名利禄视若浮云,对于国家大事,他尤其退避三舍。可见宫廷斗争及嫉贤妒能在李煜的思想上留下了阴影。此时的李煜只一心向佛,自诩钟隐、钟山隐士、钟峰隐居、钟峰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号。憧憬隐遁钟山,摆脱人世一切烦恼的世外生活。从个性心理的特征看,李煜的性格总体上是和善、内向、懦弱的。然而偏偏造物弄人,这位最无心于功名,也最不适合当皇帝的人最终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李煜即位时,已是强敌压境,朝不保夕,然而他始终没有皇帝的豪气和统一天下的决心,终日沉迷于诵佛,书画,作文,享乐等极富情趣之事,他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糜烂生活。即使有大臣提出与他共商国事,也被他一一抑制。富贵荣华,奢侈浪漫,风花雪月的宫廷生活给李煜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所以在李煜前期的作品题材较窄,主要反映宫廷生活的豪华,富贵,温暖,欢乐和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爱情。如《玉楼春》: 晓妆初了肌肤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萧声断水云闲,冲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末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月夜。 此词写出了宫廷出游宴乐及归来时的过程。“晓妆初了肌肤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萧声断水云闲,冲按霓裳歌遍彻。”二句从歌女的妆容,数列写出了出游宴乐队伍的气势极其浩大、隆重,让人立马可以清晰地想到此时场面是何等富贵与荣华。然而结尾“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月夜。”一句又显得清雅淡丽。再如《菩萨蛮》: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将宫廷男女夜晚幽会时的那种欢喜,期盼却又小心翼翼的情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此外,在南

李煜前后期词作内容的比较

李煜前后期词作内容之比较 (东北石油大学,中文系,黑龙江,大庆,163000) 摘要: 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莲峰居士等。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他的词独树一帜,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为人称道。由于其自身由一代君王沦为阶下之囚的独特经历,因此其作品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说,还是就艺术技巧上说,都达到了词的至高境界。 关键字:李煜前期后期词作内容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不为政治家们欣赏却为不少文人骚客钦佩的君主,他的词既有描写帝王之家的奢华绮丽,又有抒发阶下之囚的悲痛沉思。此人正是被称为“词中之帝”的南唐后主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他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颇具才气,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他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其为安定公期间,他就曾给自己取号“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表明自己的志趣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然而出生在帝王之家,有许多事往往不能顺遂人愿,他登上王位完全是个意外。身为君主,李煜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是他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学术界大多认为李煜词大体上以公元975年,宋兵南下攻破金陵。“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为界分为前后期两部分,前后期风格有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词作内容方面来比较李煜词前后期创作的的不同。 1.李煜的前期词 李煜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前期词作的内容主要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生于皇家,长于皇家,自幼便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享乐、爱和美女配着他整个的人生观。他先后迎娶大小周后,奢靡的生活,爱情的滋润,使得这时的李煜词更多显现出一种闺阁气、脂粉气、富贵气。他酣歌醉舞,纵情声色。以《浣溪沙》为代表: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此诗描写的正是宫廷舞会,这个舞会不得不谓是奢华至极啊!红日高高挂着三丈有余,已是上午,可歌舞宴饮仍旧在继续,再看宫廷内部的装饰:金色的香炉,兽形的香料,红色绸缎制成的地毯,无一不在昭示着这场舞会的华丽,舞女的舞姿婀娜,舞步轻盈,红绣翻浪,连金钗下滑都不知不觉,可见狂欢是多么地投入,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