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绒制作

艾绒制作

艾绒制作
艾绒制作

别名:艾草、艾叶、艾蒿、家艾。为菊科艾属,学名为Aremisia argyi。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株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则的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正面深绿色,稀疏白色软毛,背面灰绿色,有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端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7~12朵,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10~12朵。花色因品种不同,有红色、淡黄色或淡裼色。瘦果长圆形,有毛或无毛。

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药用特性: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我国各地均产艾,普遍野生,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田林、土梗之中,春天抽茎生长,叶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灰绿色,背面灰白色,被白色丝状毛绒,质地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在茎梢上开淡褐色花,艾叶有芳香型气味,在农历的四五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株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绒的制做方法是,将端午节前后采集的艾叶,置于露天反复经日晒夜露1个月左右(如此做法油脂易挥发,达到陈艾的程度),趁干置于非石臼或其它器械中,充分捣碾,待叶质全碎后,继续捣令其细软如棉,用25 目的筛子去灰尘及杂梗(要反复捣筛才能制成不含有叶质的白色或黃白色净绒),再行培燥即成艾绒,装于塑料袋中备用。一般说艾绒有两种,用上述方法炮制的为粗艾绒,每500克艾叶可得350克艾绒,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数十日晒杵,筛拣数十次者,500克艾叶多只得150克艾绒,变为土黃色,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

艾绒的特点

艾绒的特点是,燃烧时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直透皮肤、肌肤深处,使人有舒快之感。艾绒质量的优劣,可影响施灸的效果。一般来说,艾绒的优劣,与采集时间和艾的品种、艾生长的茂盛程度和放置时间有关。阴历五月初五的艾,为生长将成熟时期,叶纤维已形成,此时采集的艾绒富有弹性,绒长而柔韧,为优良艾绒。目前,我国艾有两种,一为蕲艾(大叶艾),多产于江北,叶宽而厚,可制出优质绒,一种是野艾(又称小叶艾),江南较多,绒质较硬,其艾香不如大叶艾,为劣质艾绒。同一种艾,土壤肥沃者产绒较优,反之则劣。此外,新采集的艾与存放3年的艾,所制出的绒也有区别,陈艾取绒较新艾柔韧,易燃,这与油质挥发有关。

不同的艾绒对皮肤刺激的感觉也有区别。质量优、无杂质、已干燥而存放日久的艾绒,燃烧速度较慢,在皮肤上的热感是由轻至重达到灼痛缓慢地进行,温热时间长,热渗透力较大,因此疗效较好。劣质绒燃烧速度快,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病人有灼痛感,感觉即温则痛,渗透力较弱,患者难以忍受。此外,新制的艾绒,因含挥发油较多,施灸时火力过强,故应选择陈旧的艾绒为佳,所以历来针灸家强调应用蕲艾和陈艾。

艾绒的制作和选择

将艾叶反复晒干后,置于石臼或其它器械中,充分捣杵,令细软如棉,筛去灰尘及杂质梗,再焙燥,即成艾绒。一般说艾绒有两种:用上述方法炮制的为粗艾绒,每500克艾叶可得350克艾绒,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加工,经数十日晒杵,筛捡数十日者,500克艾叶只得艾绒150克,变为土黄色,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

艾绒的特点:燃烧时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直透皮肤,肌肉深处,使人有舒服感,艾绒质量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施灸的效果。质量优,无杂质,且干燥而存放日久的艾绒,施灸的效力则更大,疗效愈佳,反之则差。不仅如此,劣质艾绒,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病人有灼痛感,难以忍受。含杂质较多的杂质艾绒,燃烧时艾柱常有爆裂。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施灸时火力过强,故应选择陈旧的艾绒为佳,正如《本草纲目》所说:“凡用艾叶,须用陈旧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时则易伤人肌脉。”故《孟子.离娄》早有“求三年之艾”之说。

艾绒的储藏:艾绒性善吸水,故易受潮、霉烂或虫蛀,影响燃烧。应将艾绒放于干燥容器内,霉雨季节尤应防潮,晴天宜常晾晒,随用随取。

艾叶分两种:

一、蓟艾:产于江北,叶宽而厚,绒毛多,绒质较硬,做出的为优质艾绒;

二、野艾:产于江南,艾香不如蓟艾,做出的艾绒为劣质绒。

李时珍在其著作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蓟艾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蓟艾。”

每年五月采集新鲜肥厚的蓟艾。

将采集的艾草去梗,去杆只留艾叶,并将艾叶放到阳光充足处多次暴晒到干,而非用脱水机和烘干机烘干。

晒干后的艾草长期保存起来,使用时经过第一次分拣,拣出杂质。

拣出的杂质,大的有艾梗、艾杆,甚至还有沙子、石子等。如果机器艾绒的话这些杂质就跟着艾叶进了粉碎机。

将第一次分拣后的艾叶放到石臼中,先捣上千下。

捣杵后的艾叶,再进行第二次分拣。分拣细小杂质。

将经过二次分拣后的艾叶再放到石臼中,千锤百炼,至少要捣3000下,方可成细绒。

捣出的艾绒经过耐心的第三次分拣。小小的细杂质,捡起来十分费劲,特别费工。

将经过三次分拣的艾绒放到粗筛子中,使劲的筛去细末,也就是碎的细末杂质。

晒后的艾绒再经过第四次分拣。

工序完成后,最终的成品艾绒出来了。虽然经过了四次认真的筛选,艾绒中依然会有极少的杂质残留,这些是无法避免的,如果是机器艾绒,将艾叶放到粉碎机里粉碎,你是一点也看不到的,原因是都被粉碎成末了。

【物种名称】艾草

【别名】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蒿、艾、灸草、医草、黄草、艾绒、艾叶

【拉丁学名】 Artemisia princeps

【英文名称】 Asiatic wormwood

【科属分类】菊科, 艾属

【出处】鲁迅《故事新编.非攻》:“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株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则的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正面深绿色,稀疏白色软毛,背面灰绿色,有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端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7~12朵,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10~12朵。花色因品种不同,有红色、淡黄色或淡裼色。瘦果长圆形,有毛或无毛。

【药用特性】

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故又被称为“医草”,现在台湾正流行的“药草浴”,大多就是选用艾草。全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

因它可削冰令圆,又可炙百病,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门前挂艾草,一来用于避邪,二来用于赶走蚊虫。

长期使用艾草叶的副作用:如果挥发油(香味成分)使用过多,对神经会有抑制。

【其他使用方法】

在诗经时代,艾草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一般用于针灸术的"灸"。所谓针灸其实分成两个部份。"针"就是拿针刺穴道,而"灸"就是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穴道,穴道受热固然有刺激,但并不是任何纸或草点燃了都能做为"灸"使用。艾草的气味肯定也同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染料作用】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还具有功能性作用。

【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栽培要点】

目前郎溪县生产的艾草都是通过加工后出口日本,该国用作食用。生长主要以采收鲜嫩株头及嫩叶为目的。生产中主要以根茎分株进行无性繁殖,但也可用种子繁殖。一般进行种子繁殖在3月份播种,根茎繁殖在11月份进行。畦宽1.5米左右,畦面中间高两边低似“鱼背”型,以免积水,造成病害。播种前要施足底肥,一般每667米2施腐熟的农家肥4000千克,深耕与土壤充分拦匀,排后即浇一次充足的底水。

每年3月初在地越冬的根茎开始萌发,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每公顷每茬采收鲜产品11250~15000千克,每年收获4~5茬。每采收一茬后都要施一定的追肥,追肥以腐熟的稀人畜粪为主,适当配以磷钾肥。生产中要保持土壤湿润。企业收购合同价为每千克0.65元,一般农户每公顷纯收入达22500 元左右。郎溪县生产的艾草经加工的成商品艾及艾草茶出口日本。该县有较多的岗地,因其生产水稻取水困难,所以在岗地生产艾草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植被,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郎溪县艾草生产已有十年历史,现有品种6个,生产面积100公顷。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现拟再建200公顷的艾草生产基地,扩大加工流水线,以达到扩大日本市场和国内部分市场的需要。

首先准备好糯米干粉,磨得越细越好,艾草准备多些,芝麻、花生适量,猪油适量,黄片糖和白糖适量,柚子树叶或者芭蕉叶若干。

艾草用清水洗净后,入大锅里煮开,其间加一点点苏打粉一起同煮,这样可以使艾草容易煮烂,煮好艾草好,捞出再用清水洗净,然后挤干水分备用。

把花生和芝麻洗净后,分别入锅里炒香,然后放入搅拌机搅碎备用,黄片糖切碎加入花生芝麻馅里,再加入适当的猪油和白糖,搅拌均匀后,制成艾糍粑的馅备用。

用适量的黄片糖放入锅中煮成水状,然后把糯米粉置入大盆,加入黄糖水及处理过的艾草,一起搓揉,尽量揉久些,以便艾草能充分的和糯米粉搅拌均匀,水不可一次加太多,慢慢加入,因为艾草也带有水分,揉好的面应该不干不湿,就象做包子似的面那么样便可。

抓一团面,揉圆后,在中间挖开个洞,装入芝麻花生馅,然后轻轻包好,再揉搓一下成圆形状,蒸笼里垫上柚子叶,把做好的艾糍粑外表抹上一层花生油,然后轻轻置于柚子叶上,置炉上旺火蒸20分钟即可。

艾绒

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由菊科植物艾蒿的干叶制成。其色泽灰白,柔软如绒,易燃而不起火焰,气味芳香,适合灸用。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作艾炷。质地以陈年者为佳。

冰台

艾的别名。见《尔雅.释草》。《本草纲目》:“陆佃《埤雅》云:《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其以此乎?”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名。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草含挥发油,对皮肤有刺激,可使局部发热、潮红,皮肤吸收后则使肢体末稍神经麻痹;口服对咽喉及肠胃道有刺激,产生咽喉部干燥、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反应,并有头晕、耳鸣、四肢震颤、痉挛、谵妄、惊厥、甚至瘫痪。艾中毒能引起肝脏细胞的代谢障碍,出现黄疸型肝炎。艾油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大剂量对心脏有抑制作用,

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LD50为1.12m1/kg[17]。艾叶药用不得超过10g,对人致死量为100g

艾叶可以用来医治妇科病霉菌性阴道炎:用水慢慢的熬煮,沸汤和渣盛在小桶里,再小桶上放点坐的东西直接在上面蒸半小时。要尽量把水煮沸,窗户关牢,人一定要出大汗才行。

[指南]艾灸条的制作方法

[指南]艾灸条的制作方法 艾灸条的制作方法 艾灸条的制作方法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艾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很多人对于艾灸产生的的烟雾感到无法忍受,目前有些生产厂家对艾灸条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了无烟艾灸条,同传统相比没有味道,更容易让人接受。 艾灸的常用穴位

艾灸的常用穴位(穴道)很多但是最常用的穴位(穴道)就是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肾运化的作用。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关元穴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 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命门穴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中脘穴 中脘穴又名太仓,任脉之穴,在脐上四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主治:胃脘痛、恶心呕吐、呃逆、反胃、腹胀、腹泻、溃疡病、胃下垂、浅表性胃炎、胃痉挛、消化不良、肠炎、胃神经官能症等一切胃肠病症,虚劳百损,四肢乏力等症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

制作艾绒方法

如何制作艾绒 以农历五月采之艾叶晒干后,在石头上用木头砸1200下,过筛,得艾绒。 将艾叶反复晒干后,置于石臼或其他器械中,充分捣杵,令细软如棉,筛去灰尘及杂质梗,再焙燥,即成艾绒。一般说艾绒有两种:用上述方法炮制的为粗艾绒,每500克艾叶可得350克艾绒,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加工,经数十日晒杵,筛拣数十次者,500克艾叶只得艾绒150克艾绒,变为土黄色,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 艾绒的特点:燃烧时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直透皮肤、肌肉深处,使人有舒快之感。艾绒质量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施灸的效果。质量优、无杂质、且干燥而存放日久的艾绒,施灸的效力则更大,疗效愈佳,反之则差。不仅如此,劣质艾绒,燃烧事火力暴躁,易使病人有灼痛感,难以忍受。喊杂质较多的杂质艾绒,燃烧时艾炷常有爆裂的流弊。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施灸时火力过强,故应选择陈久的艾绒为佳,正如《本草纲目》所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故《孟子。离娄》早有“求三年之艾”之说。 艾绒的储藏:艾绒性善吸水,故易受潮、霉烂或虫蛀,影响燃烧。应将艾绒放于干燥容器内,霉雨季节尤应防潮,晴天宜常晾晒,随用随取。艾叶分两种: 一、蕲艾:产于江北,叶宽而厚,绒毛多,绒质较硬,做出的为优质艾绒; 二、野艾:产于江南,艾香不如蕲艾,做出的艾绒为劣质绒。 李时珍在其著作中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艾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将采集的艾草去梗,去杆只留艾叶,并将艾叶放到阳光充足处多次暴晒到干,而非用脱水机

和烘干机烘干 晒干后的艾草长期保存起来,使用时经过第一次分拣,拣出杂质 这是拣出的杂质,大的艾梗、艾杆,甚至还有沙子、石子等。如果机器艾绒的话这些杂质可就跟着艾叶进了粉碎机。 第一次分拣出杂质后的艾叶,干净多了吧 将第一次分拣后的艾叶放到石臼中,先捣1500下

艾绒的制作方法和疗法

艾绒的制作方法不一。一般是将采集的艾叶充分晒干后,放入石臼中,反复捣舂压碎,使之细碎如棉絮状,筛去灰尘、粗梗和杂质,就成了淡黄色洁净柔软的纯艾绒。另有一秘制法,是将艾叶与一定比例的上等黄土,用水共同搅拌,搓成艾泥圆球,放于阴凉处自然风干,然后捣碎,用细筛反复过筛数十次,所制之艾“柔烂如棉”即为上等精艾。 此外,当年新采的艾与储存的陈艾也有区别,新艾施灸火烈有灼痛感,陈艾施灸火温柔和,灸感明显,疗效好。正如李时珍所指出的:“凡用艾叶,需用陈久者。”所以施灸应选用陈年老艾,这也是历代医家所反复强调的。 艾绒作为施灸的主要材料,其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艾绒的优劣与艾叶的采集时间、品种、存放时间和制作工艺密切相关。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艾灸疗法是具体方法很多,常用者有如下数种。 (一) 艾炷灸疗法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常分直接灸( 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与间接灸两种。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二) 艾条灸疗法 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性疾患。? (三) 药卷灸疗法 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四) 温针灸疗法 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寒等目的。 (五) 隔姜灸疗法 取约2分厚生姜一块,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凡虚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疗法治之。 此外,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铺灸”( 以蒜泥铺于穴位上) 、“隔盐灸”、“附子灸、”、“隔葱灸”、“花椒灸”、“黄土灸”、“黄蜡灸”、“硫黄灸”、“药锭炎”、“药捻灸”等等,主治病证亦相差无几。 (六) 灯火灸疗法 以灯心草蘸香油,点燃,在小儿身上施灸。本疗法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等急性病证。

艾绒制作

别名:艾草、艾叶、艾蒿、家艾。为菊科艾属,学名为Aremisia argyi。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茎分枝多。株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软毛,茎从中部以上有分枝,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不规则的互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叶,裂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正面深绿色,稀疏白色软毛,背面灰绿色,有灰色绒毛;上部叶无柄,顶端叶全缘,披针形或条状披针花,头状花序,无梗,多数密集成总状,总苞密被白色绵毛;边花为雌花,7~12朵,常不发育,花冠细弱;中央为两性花,10~12朵。花色因品种不同,有红色、淡黄色或淡裼色。瘦果长圆形,有毛或无毛。 分布: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如朝鲜半岛、日本、蒙古。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西南以及陕西及甘肃等均有分布。其适应性强,普遍生长于路旁荒野、草地。只要是向阳而排水顺畅的地方都生长,但以湿润肥沃的土壤生长较好。 药用特性:艾草与中国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秆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传统药性理论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艾草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我国各地均产艾,普遍野生,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田林、土梗之中,春天抽茎生长,叶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灰绿色,背面灰白色,被白色丝状毛绒,质地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在茎梢上开淡褐色花,艾叶有芳香型气味,在农历的四五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株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绒的制做方法是,将端午节前后采集的艾叶,置于露天反复经日晒夜露1个月左右(如此做法油脂易挥发,达到陈艾的程度),趁干置于非石臼或其它器械中,充分捣碾,待叶质全碎后,继续捣令其细软如棉,用25 目的筛子去灰尘及杂梗(要反复捣筛才能制成不含有叶质的白色或黃白色净绒),再行培燥即成艾绒,装于塑料袋中备用。一般说艾绒有两种,用上述方法炮制的为粗艾绒,每500克艾叶可得350克艾绒,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数十日晒杵,筛拣数十次者,500克艾叶多只得150克艾绒,变为土黃色,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 艾绒的特点 艾绒的特点是,燃烧时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直透皮肤、肌肤深处,使人有舒快之感。艾绒质量的优劣,可影响施灸的效果。一般来说,艾绒的优劣,与采集时间和艾的品种、艾生长的茂盛程度和放置时间有关。阴历五月初五的艾,为生长将成熟时期,叶纤维已形成,此时采集的艾绒富有弹性,绒长而柔韧,为优良艾绒。目前,我国艾有两种,一为蕲艾(大叶艾),多产于江北,叶宽而厚,可制出优质绒,一种是野艾(又称小叶艾),江南较多,绒质较硬,其艾香不如大叶艾,为劣质艾绒。同一种艾,土壤肥沃者产绒较优,反之则劣。此外,新采集的艾与存放3年的艾,所制出的绒也有区别,陈艾取绒较新艾柔韧,易燃,这与油质挥发有关。 不同的艾绒对皮肤刺激的感觉也有区别。质量优、无杂质、已干燥而存放日久的艾绒,燃烧速度较慢,在皮肤上的热感是由轻至重达到灼痛缓慢地进行,温热时间长,热渗透力较大,因此疗效较好。劣质绒燃烧速度快,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病人有灼痛感,感觉即温则痛,渗透力较弱,患者难以忍受。此外,新制的艾绒,因含挥发油较多,施灸时火力过强,故应选择陈旧的艾绒为佳,所以历来针灸家强调应用蕲艾和陈艾。

制作艾绒方法

制作艾绒方法 艾条系列:纯艾条,药艾条,防感艾条,三年、五年陈艾条,悬灸艾条,环切大条,极品艾条,艾段,无烟有烟美容艾草条,雷火灸条,自贴灸管,各比例艾绒,婴儿沐浴包,泡脚袋;灸器系列:单孔,双孔,三孔,四孔,六孔,随身灸,火龙罐,雷火灸筒,大中小号温灸棒,葫芦灸等。以艾搓手洗污或煎水浴身,可防治皮肤病。对于产妇和婴儿,洗用艾叶可以消毒强身。将艾叶晒干捣碎如绒,称“艾绒”,制成艾柱,燃炙经穴,或染麻 油引火点炙柱,滋润炙疮,至愈不痛。炙疾有奇效,能散寒除湿,温通气血,通经活络,故医家谓艾可炙百病(《名医别录》),称之为炙草。用艾灼一次,为之 “一壮”。蕲艾不仅治疗多种疾病,还具有异香,可以作调香原料。枝叶熏烟能驱蚊蝇,具禳毒杀菌的功效。“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蕲春人更是把蕲艾作为吉祥之物。 过去有民谣曰,“五月五日下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蜈蚣,百虫归地府。”“荒坡艾叶喷喷香,溪边菖蒲伴石长。青烟剑叶能驱疫,岁岁端午站门岗。”至今端午 节这天,人们仍喜欢用蕲艾与菖蒲等一起点燃熏室,并边熏边念。

蕲艾比一般艾更香,入药治病疗效更好。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炙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炙则直透彻,为异也。” 蕲艾是菊科蒿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直生,叶背白,有茸而柔厚。生田埂地边,靠水向阳,山坡也有生长。据《蕲州志》载,“白艾蕲州出”。蕲艾因产地而得名。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对蕲艾颇有研究,著有《蕲艾传》,说蕲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炙疾,功非小补。” 艾绒的制作和选择 将艾叶反复晒干后,置于石臼或其他器械中,充分捣杵,令细软如棉,筛去灰尘及杂质梗,再焙燥,即成艾绒。一般说艾绒有两种:用上述方法炮制的为粗艾绒,每 500克艾叶可得350克艾绒,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加工,

如何制作艾绒及艾灸

如何制作艾绒及艾灸 艾灸与健康2009-09-24 17:49:51 阅读1326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引用 佛医的如何制作艾绒及艾灸

灸法所用的主要材料。由菊科植物艾蒿的干叶制成。其色泽灰白,柔软如绒,易燃而不起火焰,气味芳香,适合灸用。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 用于制作艾炷。质地以陈年者为佳。 简介 艾炷: 艾绒制成的圆锥形艾团,供灸治用。其大小根据需要而定,小的如米粒,多用于直接灸;大的如蚕豆,多用于间接灸。制作时务求紧实。《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 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灸头面,艾炷如麦粒大。” 艾炷是用手工制成的圆锥形艾绒小团或机器制作的艾炷商品。 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施灸时所燃烧的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炷。古代的艾灸,以艾炷灸法为最盛行。关于艾炷的形式古代又分圆锥形艾炷、牛角形艾炷和纺锤形艾炷。现在临床上常用的为圆锥形艾炷。 手工制作方法 一般用手捻。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左手食指指腹上,用左手及右手的拇、食四指边捏边旋转,令其紧实,捏成上尖下平的三棱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手工制作艾绒要 求搓捻紧实,耐燃而不易爆。 艾炷器制作方法 艾炷器由艾炷模、压棒、探针3部分组成。艾炷模上铸有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适量的艾绒放入艾炷模的空洞中,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的圆形压棒,直插孔内按压紧实,即成为圆锥形小体,然后用探针从背面的小孔将艾炷捅出来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如无艾炷模子,也可用白铁片或厚纸做成一个圆锥形筒来代替,放入艾团后,可以铅笔头按实,倒出来就可成为很好的艾炷。总之,艾炷越结实越好,这样,在燃烧时火力逐渐加强,透达深部,效果也较大。如 果松散,则燃烧不均匀。 藏医火灸法 藏医火灸,帝玛·丹增彭措的《火灸教诲明示·白晶鉴》和居·米旁的《医学全集》中载:“火灸种类二十三种之多。”可见藏医火灸种类较多。但粗分则为二大类,即艾灸法与非艾灸法。在临床上常用的主要是艾灸法, 现将各种灸法,简介如下:

自制艾绒的好办法(图文,手把手教会您)

自制艾绒的好办法 在我国使用艾绒进行温灸治疗的历史已经有2千多年了.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是用手工操作来制作艾绒的.其实艾绒的手工制作过程很简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试试看. 特别说明:用木锤子在石臼中反复砸的做法不推荐,因为做起来较困难.我在这里介绍的都是我自己亲手试验过的方法.尤其是方法1,太简便了. 方法1: 1:采集艾叶:6~8月天气晴好时到野外采集.(艾叶采集时以叶子背面绒毛多的为佳).摘取时注意只揪叶子,不要带梗和茎. 2:干燥: 采集回来的艾叶多晾晒几天使其尽量干燥. 3:将自然干燥好的艾叶用剪刀适当剪碎. 4:适量(50克左右吧)放微波容器中,入炉中,中高火中加热2~3分钟左右,取出回凉.(当然不愿意用微波炉的话,用平底锅炒一下也行)干燥很重要. 5:将干燥好的艾叶每次取10克左右,放在厨房中用于洗菜后控水的不锈钢丝网篮里来回撮动.

最好在厨房水池的上面撮,艾粉就落在下面了,撮完后用水一冲就清洁了.注意撮的过程中要挑出节杆. 6:此法是我个人推荐的最佳做法,非常简单.撮上几分钟得到的绒卷艾条完全没问题.比石臼+木棰简单易行.

看只撮了一会,绒就出来了,质量也过的去. 卷艾条的话比南阳好多家卖的便宜的都要强很多.比用相同时间手砸出来的粗绒也好不少.

要是再多撮几分钟的话,质量会更好啊! 方法2: 1:采集艾叶:6~8月天气晴好时到野外采集.(艾叶采集时以叶子背面绒毛多的为佳).摘取时注意只揪叶子,不要带梗和茎. 2:干燥: 采集回来的艾叶多晾晒几天使其尽量干燥. 3:将自然干燥好的艾叶用剪刀剪碎后. 4:适量(50克左右吧)放微波容器中,中高火中加热3~4分钟左右,取出回凉..(当然不愿意用微波炉的话,用平底锅炒一下也行)干燥很重要. 5:适量放入A4大小的结实的信封中(比如EMS用的封套). 6:用带角轮的椅子碾压.(上网时,将信封放转椅下面用脚轮来回碾压的话,不知不觉就可以搞定). 7:用筛子(照片中的就可以)多筛几遍,就可以得到可以用于温灸的粗艾绒了. 自己能用自制的艾绒进行治疗的话,乐趣多多啊. 立刻试用一下看看吧! 知热灸:将宣纸沾水浸湿后,贴在穴位上,绒团成柱状,然后点燃,感觉到烫后,取下熄灭即可.

艾绒制作

我国各地均产艾,普遍野生,艾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自然生长于山野、田林、土梗之中,春天抽茎生长,叶有不规则的粗锯齿,表面灰绿色,背面灰白色,被白色丝状毛绒,质地柔软,折断为白色;秋季在茎梢上开淡褐色花,艾叶有芳香型气味,在农历的四五月间,当叶盛花未开时采收,采收时将艾叶摘下或连株割下,晒干或阴干后备用。 艾绒的制做方法是,将端午节前后采集的艾叶,置于露天反复经日晒夜露1个月左右(如此做法油脂易挥发,达到陈艾的程度),趁干置于非石臼或其它器械中,充分捣碾,待叶质全碎后,继续捣令其细软如棉,用25 目的筛子去灰尘及杂梗(要反复捣筛才能制成不含有叶质的白色或黃白色净绒),再行培燥即成艾绒,装于塑料袋中备用。一般说艾绒有两种,用上述方法炮制的为粗艾绒,每500克艾叶可得350克艾绒,适用于一般灸法,如再精细加工,经数十日晒杵,筛拣数十次者,500克艾叶多只得150克艾绒,变为土黃色,为细艾绒,可用于直接灸法。 艾绒的特点 艾绒的特点是,燃烧时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直透皮肤、肌肤深处,使人有舒快之感。艾绒质量的优劣,可影响施灸的效果。一般来说,艾绒的优劣,与采集时间和艾的品种、艾生长的茂盛程度和放置时间有关。阴历五月初五的艾,为生长将成熟时期,叶纤维已形成,此时采集的艾绒富有弹性,绒长而柔韧,为优良艾绒。目前,我国艾有两种,一为蕲艾(大叶艾),多产于江北,叶宽而厚,可制出优质绒,一种是野艾(又称小叶艾),江南较多,绒质较硬,其艾香不如大叶艾,为劣质艾绒。同一种艾,土壤肥沃者产绒较优,反之则劣。此外,新采集的艾与存放3年的艾,所制出的绒也有区别,陈艾取绒较新艾柔韧,易燃,这与油质挥发有关。 不同的艾绒对皮肤刺激的感觉也有区别。质量优、无杂质、已干燥而存放日久的艾绒,燃烧速度较慢,在皮肤上的热感是由轻至重达到灼痛缓慢地进行,温热时间长,热渗透力较大,因此疗效较好。劣质绒燃烧

艾绒制作方法

艾绒制作方法 将采集的艾叶、花朵晒干后;用木棍槌成绒状(不槌断艾叶),清除杂质及土石等物,再用点燃的等题或后古特奖 若枝条轻轻烧烧艾缴并立即用手揉搓,直到艾绒变成墨绿色。之后,最好在水中浸泡三日,喷洒麝香水,晒干后槌成易燃艾绒,包入纸中搓卷成粗细不等的艾条。根据用处和病情的不同,切成大小不等的头尖底圆、易于放置和燃烧的艾炷。艾柱手工制作方法: 一般用手捻。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左手食指指腹上,用左手及右手的拇、食四指边捏边旋转,令其紧实,捏成上尖下平的三棱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而且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手工制作艾绒要求搓捻紧实,耐燃而不易爆。大致的型号分为小艾柱:麦粒大小;中艾柱:半截枣核大小;大艾柱:半截橄榄大小。 艾灸分为艾柱灸、艾条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 艾条制作方法: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 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条。温针灸操作方法:

先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 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在燃烧过程中,如患者觉灼烫难忍,可在该穴区置一硬纸片,以稍减火力。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 温灸器一般可以去医疗器械商店购买 自制温灸器的大致方法 先在在瓶子底部正中用电钻一个孔,然后用大剪刀剪一个圆孔,大小刚好插入一根艾条,洗净后,用电钻在顶盖上多扎小孔成筛状。在离底部约1.5厘米的地方筒壁对穿两个孔,约一角硬币大小。找一张挂历纸,裁成2寸宽、长度比粥瓶周长稍长的大小,绕瓶一圈套住粥瓶。再用胶水粘住纸口。这个活动的纸套可以上下推动。作用有二:1,调节火力。2,熄灭艾柱。点上一根艾条,带火的这头从顶孔轻轻放入瓶子,再把瓶子对准施灸穴位。开始肯能感觉温度不够,就把艾条往下推点。然后在艾条上扎一个皮筋,用来调节火头和皮肤之间的距离。

艾绒的制作工艺研究

艾绒的制作工艺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04T16:08:31.893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3期作者:尤玉伟[导读] 论述了艾绒的古今制作工艺。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自古以来,艾灸就是一种用于治病或养生的治疗方法,而艾绒便是艾灸疗法的主要施艾材料。艾绒是由我国的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经过一定的加工程序得来的。笔者在查阅了古今对艾绒的文献记载后发现,古代典籍无论是从艾叶的性味功能还是其临床应用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甚至对于用于艾灸的艾绒的制作工艺也有明确的规定。本篇文章重点论述了艾绒的古今制作工艺。 关键词:艾绒;制作工艺 艾灸疗法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因其独特的医疗效果受到了许多国民的喜爱。艾绒是艾灸疗法的关键,艾灸疗法便是通过将艾绒点燃,将其放置于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熏熨,通过这种刺激以及药物推动作用来达到温通气血的作用。艾绒,即我国的菊科植物—艾,拥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于春秋时期,《诗经》有云:“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而艾用于医疗治病则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从文献记载内容来看,那时的人们已经将“艾”与“灸”联系在了一起。随着艾灸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了艾的作用。我国古代的多种医学文献都对艾叶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也规定要求了艾叶的制作工艺。 1.古今对灸绒的品质要求 古代的医家大多都认为艾叶时间越长,用于艾灸带来的效果就会越好。这一点从多个古医籍中就可以看出来,例如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曾说,:“凡用艾叶,须用陈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等。综合这些古代医籍的内容可以得出,古人对灸用艾绒的品质要求是:蕲春生产即蕲艾,采摘艾叶的最佳时间为五月端午之时,艾叶干燥,洁净,陈久即为优品。而现阶段我们对灸用艾绒并没有什么全新的研究,所以一直在沿用古人的观点。 2.古代艾绒的加工方法 宋代以前,医家将艾绒称作“熟艾”。依照上文中孙思邈所说的内容便指出了艾绒的制作工序以及制作方法。由于医家的个人性格特点,对于制作艾绒方法的记录便不尽相同,或详细或简洁,但内容前后不会出现较大偏差。 宋代之时,详细记载艾叶加工工序的文献增多。例如苏颂在《本草图经》提倡“揉团“,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提倡载“干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中也提到了将艾叶用木杵捣熟后过筛,直至其“柔、细、黄“。 明清时期的艾绒制作沿用了大部分宋代的制作工艺,例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制作艾叶的记载是这样的:“拣去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用来制作艾绒的工艺流程大致为:先将干燥洁净的艾叶挑选出来,之后去除掉无用的枝梗,将此时的艾叶放置于石臼内,安排专人用木杵将其轻轻捣碎,之后用细筛反复筛过,待艾绒细软、柔烂程度足够时将其放置于干燥环境中备用。 3.现代灸用艾叶加工制绒方法 我们目前所用的艾绒加工方法是在古代方法的基础上又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因为艾绒目前的主要作用就是作为艾灸的原材料,所以目前现代中药书籍中并没有对艾绒的详细记述,从1963版的《中国药典》至2010年版的《中国药典》都没有将艾绒收载在内,更不要提它的炮制加工方法了。另外目前大多炮制著作或者是教材对艾绒的加工制作工艺都不曾涉及,在针灸方面的医学专著中提及的艾绒加工也都是沿用的古法。根据可靠调查,当前我国的艾绒生产厂家大多是通过粉碎机来实现生产要求。由于人工捣筛制绒的效率较低,所以在现代医疗实践过程中很少会有人采用这种方式,仅少数用于个人临床的情况才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得到艾绒。目前市面上在售的艾绒大多是来自于各大加工厂的艾叶机械粉碎去渣。不同规格的艾绒制品来自于不同精细程度设定的生产商,不同的加工比例得到的便是不同规格的艾绒产品。例如比例为30:1的艾绒又被称作是黄金艾绒,即从30公斤的艾叶中经过复杂的加工过程得到1公斤艾绒。普通艾条所用艾绒的加工比例大约为1:1,品质较为低劣,达不到炮制要求。 另外,国外的一些国家也对艾绒的制作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调查。日本的灸用艾绒除了来自于从中国与韩国进口,还有一部分是他们自己制作的。日本制作艾绒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用石磨将艾叶进行研磨,得到粗细不一的艾绒,之后将粗制艾绒放置在高速运转的风车中进行精制,从而得到想要的产品。 4.总结 即使艾灸疗法已经拥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艾绒自始至终一直都是施灸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艾灸的制作方法受到人力与物力的限制很难满足已经是21世纪的今天的发展需求了,现阶段的艾绒生产主要借由生产机器,通过不同规格艾绒的生产来满足艾灸疗法的发展需要。然而目前对艾灸起效原理的研究虽然很多,但是缺少对作为艾灸原材料的艾绒的研究。而产地不同,加工方式不同或其它因素是否会对艾绒的疗效产生影响也需要进一步展开调查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7. [2]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82-83. [3]王孝涛主编.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古代部分)[M].江西:江西科技出版社,1986:191 [4](宋)苏颂撰,尚志钧辑校.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08-209. [5](清)严洁等著,姜典华等校注.得配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79. [6](清)黄宫绣著,王淑民校注.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57-158 [7](清)张璐著,赵小青等校注.本经逢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72.[8](梁)陶弘景编;尚志钧尚元勝辑校.本草经集注(辑校本)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16. [9]刘景源点校.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273. [10]崔仲平,王耀廷主校.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470

接触制作艾绒褥子三年的经验体会

接触制作艾绒褥子三年的经验体会 1.三年来制作和使用艾绒褥子的经历 2.关于不要夸大功效的个人看法 3.艾绒褥子使用中的一些疑问 4.定做成品的几张照片 (一)三年来制作和使用褥子的经历 最早3年前从一个厂家进了一床样品,做的很薄,约半公分吧(甚至不到),是缝纫机砸的,除了表皮的布料选择比较好看外,一层层剖开,里面就像黑心棉,用的差到不能算做艾绒的艾绒。里层布料是类似无纺布,类似医院纱布感觉的一层材料(为了防止艾绒露出来) 看过之后,自己就在家琢磨自己缝。只用两层棉布,放上艾绒就缝,发现根本不行,艾绒的纤维短,会乱跑,不像棉花那样听话。做出来的东西一点不平,像延绵的黄山峦参差不齐。自家人用吧,样子丑,但心灵还是美的。 去年冬天,销褥子的高峰前又研究过一阵,但还是不够满意,只卖了几个坚持需要并且完全不在乎工艺的客户,他们认为,只要是正经艾绒做的,哪怕装个麻袋放卧室里都行,其他什么都不是问题。 期间也看过不少同行的产品,但都觉得不满意。外地有的厂家会加入丝光棉,无纺布,解决艾绒本身纤维短的问题。不过我的观点比较倾向于这褥子除了棉布,缝纫的线和艾绒什么都不加,客户想要的就是天然和健康,为了让产品好看,不跑绒而添加这些东西。咋说囔,也是个矛盾。

09年春末,联系了一家作坊,他们有大型电脑绣花机,试做一床效果还行。这样褥子看起来电脑缝纫的砸的线还比较规整些,这种大型设备也能把艾绒铺的均匀。满心以为这下放心了,活都交给他们。没想合作了没半个月,人家不干了。因为这个做褥子损机器。其实还是因为艾绒的纤维细腻,短。缝纫的针每次上下都会带起一点微小的艾绒,慢慢的针头的托上就挤满了这样的小绒,就容易堵,断针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期间有个福建的客户要褥子,母亲亲手做的,缝了78个小布袋,又立体的连起来(接口处单独加梁),成了一床褥子,分别把艾绒平均装到这些布袋里,这个土办法是在太费工了,呵呵。我还嘱咐那个客户,请一定要珍惜,这床褥子里的心血实在是太多了。 09年10月又联系了一家这样的工坊,他们的机器似乎皮实些,相对抗折腾,而做的多了,咱经验也相对多些。给他的工钱也高些。这样老板虽然也经常抱怨断针,但还是继续做了。一直满足着今年冬天的市场,最近一个月,在那里加工了也有二十几床褥子了。可每次都要我或者妈妈去看着他们做,咱家的艾绒贵,怕被偷梁换柱,所以挺费时间。打算过了这个冬天,自己进个电子缝纫的设备,自己雇人加工,理念还是做天然的,纯的手工艾绒褥子,样子是次要的。不过神灸堂做的东西,不论艾条,还是褥子,都是土土的,没有一个像商品的样子,呵呵。 (二)关于褥子功效的个人看法:

本草纲目艾灸的制作方法

本草纲目艾灸的制作方法 手工制作艾绒是比较费时的,如果买艾叶制作的话,从价格和质量上都不如直接买艾绒比较好。基本的制作方法:①将艾叶晒干至手稍捏即碎;②用手或搓衣板搓艾叶至粗艾绒成团;③粗艾绒至太阳下曝晒;④在筛子上搓艾绒,可见青叶纷纷而下;⑤再到太阳下曝晒,在筛子上搓艾绒;如此反复3-5遍,至艾绒到黄白色。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艾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很多人对于艾灸产生的的烟雾感到无法忍受,目前有些生产厂家对艾灸条进行了改进,研制出了无烟艾灸条,同传统相比没有味道,更容易让人接受。 如果是保健养生,可以灸中脘、关元、腰阳关、足三里四个重要穴位。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熏烤。距离2-3厘米,温度适宜,要勤刮灰,注意不要烫伤。要注意的是:1,不能接触皮肤;2,开始要有二厘米的距离。根据自己的忍受能力和局部充血红晕的情况,调整艾条的距离,如果不赶时间的话,最好距离稍远一点,灸的时间长一点,效果也会好一点;3,距离可以时近时远,就是见热了就拉开一点,感到不够热又靠近一点,总之,以不灼伤皮肤为原则。 艾灸的常用穴位 艾灸的常用穴位(穴道)很多但是最常用的穴位(穴道)就是关元、命门、足三里、中脘是人体四大养生要穴。 利用纯阳艾火长期温灸四大养生要穴,具有补益肾气,健脾和胃,促进脾。肾运化的作用。扶养一身正气,使正气不绝,脾土肥沃,肾水充盈。土沃、水盈、气足便能生长万物,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自然会健康长寿了。 关元穴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

艾绒的制作方法范文

艾绒的制作方法范文 艾绒是由艾叶经过反复晒杵、捶打、粉碎,筛除杂质、粉尘,而得到的软细如棉的物品。艾绒粉碎后放入一个罐子和盒子,将盖密封好存放,这样可以防止艾绒受潮。 艾绒的制作方法 用粉碎机自制艾绒,因为我们是用作间接灸,所以粉碎的艾绒不需要很细,我们平时用的是粉碎机配有有两种刀头,一个是一字型的双刀头,一个是十字形的四刀头,我的经验是十字形的较锋利,只需转三下就行。 (请参照以下照片里的道具,但这里显示的一字形的刀头,最好用十字形四刀头的。) 粉碎前先将硬长粗的艾梗捡出来,可做艾茶或足沐浴用,还有小石子,以免伤害刀片,只拣艾叶制作艾绒用。 粉碎机的杯是用我们照片上这种半高大的,不能用那种高长的,我们试过太长的粉碎杯很难将艾叶粉碎。 同时放艾叶进杯内时不要放满,六七成满最好,这样就不会卡住刀片,宁愿多粉碎几次。 不用粉得太碎,太碎反而很难搓成艾绒团和有艾絮掉下浪费,只要不会看到有残叶即可,这样全部利用艾叶所制作的粗艾绒易于搓成艾绒团和燃烧,过程简单不费时。 艾绒的制作方法

粉碎后直接就可以用,无需筛去糠皮,因为是用于间接灸,不需象直接灸那样严格。 我们试过将艾叶粉末筛得很干净,确是较易燃烧,火力也较强,每包500克的艾叶粉碎加筛干净艾叶粉末,约需3~4个小时,有时间和耐性者可以这样做更好;但我们考虑是自用,故以省时省事为原则,就按照上法粗加工直接使用。 艾绒虽没有那么易燃,火力也稍弱,但我们知道艾灸的功效两方面:一是艾叶的药力加艾火的火力,所以保留艾叶粉末混合在艾绒里燃烧,让皮肤或孔穴和患处吸收利用艾叶的药效。 就像制作药艾条一样,也会加进各种中药粉末以对证治疗,那么艾叶的药效同样会在艾灸过程中发挥其药理性作用,所以我们没有花太多时间筛干净粉末,也算是各取所长吧。 家庭自制艾绒省时简便最重要,不然,大部分人难以坚持。 我们这几年都是这样用下来,实践证明效果也很不错。 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经验,一己之见,谨供参考。 关于艾叶的年份,我们曾试过用当年的新艾叶艾灸过一段时间,感觉艾叶香熏的精油味和火力有点烈,易呛鼻子,皮肤表面也较热烫,也不易完全燃烧,所以还是建议间接灸时使用两年以上,最好三年的陈艾叶,直接灸就必须使用三年以上的。 一般市售的艾叶估计是两年以上的,购入时应问清楚。 艾绒粉碎后放入一个罐子和盒子,将盖密封好存放,这样可以防止艾绒受潮。

接触制作艾绒褥子三年的经验体会

[接触制作艾绒褥子三年的经验体会]接触制作艾绒褥子三年的经验体会作者:神灸堂这篇文章共分4个部分:1.三年来制作和使用艾绒褥子的经历2.关于不要夸大功效的个人看法3.艾绒褥子使用中的一些疑问 4.定做成品的几张照片(一)三年来制作和使用褥子的经历最早3年前从一个厂家进了一床样品,做的很薄,约半公分吧(甚至不到),是缝纫机砸的,除了表皮的布料选择比较好看外,一层层剖开,里面就像黑心棉,用的差到不能算做艾绒的艾绒,接触制作艾绒褥子三年的经验体会。里层布料是类似无纺布,类似医院纱布感觉的一层材料(为了防止艾绒露出来)看过之后,自己就在家琢磨自己缝。只用两层棉布,放上艾绒就缝,发现根本不行,艾绒的纤维短,会乱跑,不像棉花那样听话。做出来的东西一点不平,像延绵的黄山峦参差不齐。自家人用吧,样子丑,但心灵还是美的。去年冬天,销褥子的高峰前又研究过一阵,但还是不够满意,只卖了几个坚持需要并且完全不在乎工艺的客户,他们认为,只要是正经艾绒做的,哪怕装个麻袋放卧室里都行,其他什么都不是问题。期间也看过不少同行的产品,但都觉得不满意。外地有的厂家会加入丝光棉,无纺布,解决艾绒本身纤维短的问题。不过我的观点比较倾向于这褥子除了棉布,缝纫的线和艾绒什么都不加,客户想要的就是天然和健康,为了让产品好看,不跑绒而添加这些东西。咋说囔,也是个矛盾。09年春末,联系了一家作坊,他们有大型电脑绣花机,试做一床效果还行。这样褥子看起来电脑缝纫的砸的线还比较规整些,这种大型设备也能把艾绒铺的均匀。满心以为这下放心了,活都交给他们。没想合作了没半个月,人家不干了。因为这个做褥子损机器。其实还是因为艾绒的纤维细腻,短。缝纫的针每次上下都会带起一点微小的艾绒,慢慢的针头的托上就挤满了这样的小绒,就容易堵,断针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期间有个福建的客户要褥子,母亲亲手做的,缝了78个小布袋,又立体的连起来(接口处单独加梁),成了一床褥子,分别把艾绒平均装到这些布袋里,这个土办法是在太费工了,呵呵,心得体会《接触制作艾绒褥子三年的经验体会》。我还嘱咐那个客户,请一定要珍惜,这床褥子里的心血实在是太多了。09年10月又联系了一家这样的工坊,他们的机器似乎皮实些,相对抗折腾,而做的多了,咱经验也相对多些。给他的工钱也高些。这样老板虽然也经常抱怨断针,但还是继续做了。一直满足着今年冬天的市场,最近一个月,在那里加工了也有二十几床褥子了。可每次都要我或者妈妈去看着他们做,咱家的艾绒贵,怕被偷梁换柱,所以挺费时间。打算过了这个冬天,自己进个电子缝纫的设备,自己雇人加工,理念还是做天然的,纯的手工艾绒褥子,样子是次要的。不过神灸堂做的东西,不论艾条,还是褥子,都是土土的,没有一个像商品的样子,呵呵。(二)关于褥子功效的个人看法:首先我要说,这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绝不是因为艾绒量用的大,就能迅速治好疾病。说白了,艾绒就是一种草,只不过它的阳气比较足,老祖宗的智慧也早就发现它的正气和灵性,于是古代用艾草来祭祀占卜与神灵相接,作为蓍草;也延续了端午节门上插艾草辟邪的习俗;听说早先做的老式蚊香里面也是用艾的,古人也用艾草来驱蚊虫;在没有现代西医以前,无论发生了什么瘟疫,百姓都是用燃艾草的方式来杀菌消毒预防各种传染病,流行病,这也足见艾草的驱邪,补益正气之功。我想可以这样看待艾绒褥子,铺什么褥子也是铺,艾绒褥子,会帮助我们身体的正气,改善身体,驱邪,防病。是养生保健,培补正气的佳品。(三)关于使用中的疑问:1.必须要用电褥子吗?艾绒褥子,并不是一定要配合电褥子,冬天,毕竟冷的时候,用电褥子先烘一会,是为了促进药性的挥发。但并不是必须。比方5斤艾绒,里面有3斤药物有效成分,那都铺在你的床上,这3斤有效成分总量永远属于你,无非就是挥发的快慢的问题。2.刚用第一天感觉味道浓,睡觉起来,嗓子里都是一种艾的苦,清香的感觉。这是正常的,用过一段时间就会适应,这是对人有益的东西。我整天做艾灸,搞艾的制作,已经麻木到闻不到自己灸馆里有艾的味道了,呵呵。随着对这种味道的适应,我个人的一点体会,这个淡淡的清香会让我安静,平和,心情可以淡定,对我的睡眠有些帮助。还有使劲闻闻这种自己喜欢的艾草香,心情也会

艾草的加工和制作方式

艾草的加工和制作方式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 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艾条的制作: 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艾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

灸前均应事先备齐。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主治 湿疹 把艾叶熬汁,然后对水稀释沐浴,可除身上长的小红疙瘩,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做法是取新鲜艾叶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泡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夏天已经到来,不妨用艾叶泡个澡吧! 调月经 医圣张仲景有两个用艾的处方——胶艾汤和柏叶汤。前者取艾叶温通暖宫作用,治疗胞宫内寒月经不调、宫冷不孕诸症;后方取其止血作用,主治妇科多种出血不止症候。 (1)以艾叶为主要成分的成药如艾附暖宫丸、当归调经丸、乌金丸等时至今日仍广泛使用。大家可以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这些中药来调理身体。 (2)经期延长:白术、当归、茯神、炒枣仁、桂圆肉、乌贼骨各10g,远志、甘草、木香、艾叶炭、棕榈炭各6g,黄芪15g,人参3g,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对气虚型经期延长疗效佳良 (3)艾叶煮鸡蛋的主要功效是温经止痛,散寒止血。艾叶煮鸡蛋是妇科病药膳60种其中之一。艾叶煮鸡蛋主要对应的治疗的症状有胎动不安,腹中冷痛,皮肤瘙痒和痛经。 配方:艾叶……25克鸡蛋……2个红糖……25克 制作:①将艾叶洗净,放入锅内,加水1000毫升,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25分钟,停火,过滤,收取药液,备用;红糖切成屑;鸡蛋煮熟、去皮。 ②艾叶煮鸡蛋最后一步是将熟鸡蛋放入锅内,在放入鸡蛋之前在锅里加入艾叶药液和红糖,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8分钟即成。 不孕症 用艾叶与其它药物配合制成食疗药膳,治疗因脾肾阳虚所致的不孕症,有较好疗效。 用法:取鹌鹑2只,去毛和内脏,阿胶、菟丝子、鹿角胶各15g,人参、川芎各10g,艾叶30g。先将菟丝子、艾叶、川芎、人参水煎去渣取汁250ml,后将鹌鹑和药汁放蒸碗内,隔水炖烂熟,趁热兑入阿胶、鹿角胶吃肉喝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