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昌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149页)DOC.doc

南昌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149页)DOC.doc

南昌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前言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在“十一五”期间,南昌县总体经济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南昌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民的环境意识普遍有了提高,环境管理措施力度不断加大,环境科学研究和环保措施实施上的资金投入也大幅增加,全县的总体环境质量得到了维持和改善。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是我县未来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和谐并进的战略方针,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将是我县妥善应对环境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是在认真总结和分析南昌县“十一五”环境保护发展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基础上,结合我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事求是地提出南昌县“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规划编制力争符合南昌县县情,顺应发展要求,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努力做到科学性、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为确保南昌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序进行,达到预期目标,南昌县环保局经过认真研究,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南昌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聘请南昌市环境保护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做为技术依托和咨询机构,按照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编制完成《南昌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情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概况

1.1.1地理位置

南昌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之滨,紧邻省会城市南昌,东西宽36公里,南北长77公里,位处东经115°49′至116°19′、北纬28°16′至28°58′之间。东邻进贤,南接丰城,东北濒鄱阳湖,西和北与新建隔赣江相望,中西部与南昌市区呈抱合之势。

南昌县是省会南昌的南大门,省城近郊,县城离市区中心仅18公里。全县目前已形成一个公路、航空、水路、铁路等齐全的交通运输网络。公路四通八达,105、316、320国道、温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县、乡、村三级水泥路正密织成网;京九铁路与浙赣铁路在向塘交汇,使南昌县成为真正的黄金十字铁路枢纽,向塘铁路编组站成为仅次于郑州的全国第二大货运编组站;赣江、抚河在境内交汇,航道可通长江各口岸;县城离昌北机场25公里,沿高速公路仅需15分钟到达。南昌县一个全方位、主体对外的交通枢纽框架已经构成。

地理位置见附图一。

1.1.2地形地貌

南昌县属鄱阳湖平原地区,全县地势南高北低,呈缓慢倾斜状,除几条南北向分布的带状、龚岗状局部低丘外,其余均较平坦,全境无山脉。纵观

全境,东北为湖滨平原,中部为平原,在河床之间尚有一定面积的南北向分布的龚岗状阶地,东南部为低、残丘,近河分布有一定面积的冲积平原。全境平均海拨高度为25m,南部平均50m以下,北部平均17m左右,最高点白虎岭主峰181m,最低点为南新乡芦王村14.7m。

全县地貌类型分为三类,即剥蚀岗阜地形、侵蚀堆积平原地形、湖滨堆积平原地形。剥蚀岗阜地形分布在黄马乡一带,其地形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侵蚀堆积平原地形分布于赣江、抚河两侧,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5%。湖滨堆积平原地形位于赣江、抚河入湖口处,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3%。

南昌县处于宜(春)乐(平)坳陷的北缘,赣江、抚河两大断裂之间,境内地质构造不发育,仅在黄马乡、白虎岭、康山、三江镇析岗等地有一些小褶皱、小断层及向斜、背斜指间的小构造,产状变化大。

山露地层较简单,在小褶皱发育地区,老地层隆起,零星分布的有泥盆、石炭、二迭、三迭、第三系地层,以灰岩、砂岩为代表。全县分布最广的是第四系地层,第四系地层与阶地密切相关,Ⅰ级阶地发育,主要为全新统地层组成,其下部为砂、砾石及中细砂,中、上层均为亚粘土、亚粘土层,Ⅱ级阶地为上更新统地层,以亚粘土为主,其下部砂砾相互交错的冲积相地层,Ⅱ级阶地不发育,主要由中更新统地层组成,岩性以其积红土砾石层及粗砂、砾石层为主,其上部为亚粘土表露。

地形地貌见附图二。

1.1.3水文

⑴地表水

南昌县境内水系发达,湖泊、陂塘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有小型水库15座,湖泊15个,池塘l902l个,河港沟沥234条,属鄱阳湖水网区。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的建成和堵支联圩后,使全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系。

①赣江

赣江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以贡水为主支,与章水在赣州市汇合而成。东源贡水出自江西省武夷山区的石城县的赣源岽,西源章水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赣江不仅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包括贡水在内全长751公里。赣江古称扬汉(杨汉)、湖汉等,流域面积8.35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面积的51%。

以万安、新干为界,赣江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自赣州市以上为上游段。赣江主流自赣州市向北经万安、太和、遂川、吉水、吉安、峡江等县市到新干县为中游段,全长303公里,在万安修镇有沙地水在左岸汇入,至良口右岸有五星河汇入,干流过万安县在左岸接纳遂川江。至泰和县上首接纳蜀水。在吉安市郊神冈山下,于左岸有禾水汇入。过吉安市后,又有文石河、乌江、盘龙江汇入。

赣江新余县以下为下游段,至吴城入鄱阳湖口处长208公里。至南昌市八一桥长139公里。赣江下游段过丰城市从广福镇万家洲村入境,境内主流左岸为丰城市和新建县,右岸为南昌县,经广福、冈上、富山在南昌县东新乡大洲与朝阳农场交界处进入南昌市城区后,至市区八一桥以下,分成三条

分支:中支、北支(主支)、南支。境内主流及三支流总长116.64公里,流域面积461.85平方公里。

②抚河

抚河是江西省第二大河,发源于广昌、石城、宁都三县之间分水岭荣华峰东侧里木庄山谷,由南向北经广昌、南丰、南城、宜黄、崇仁、乐安、资溪、金溪、黎川、东乡县和抚州市,抚河南城县以上为上游段,南城至抚州市为抚河中游段,抚河下游段经丰城县东、进贤县李家渡入市境内,经南昌县三江口、梁家渡后穿过浙赣铁路,至米垄分为两支,右支注入青岚湖,左支经武阳、泾口与塘南之间汇入金溪湖之水,北流经余干县康山,分二支入鄱阳湖。

在进贤县境内原有东乡水在柴埠口下首有汊道分出,名为汤家港,沿主流右岸北流于进贤县文港镇又回到抚河干流,于1935年在文港镇封堵。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水利综合开发工程时,在柴埠口建成赣抚平原东干渠,尾水直入青岚湖。同年,在柴埠口下游5公里外建有抚河焦石拦河大坝。原抚河焦石拦河大坝以下左岸王家洲、箭江口分洪闸各有分汊河道分支西流,在三江口复合,一部分水流西行沿南昌、丰城两县边界于南昌市市郊将军渡注入赣江;一部分水流向北,分和数次,水流极为絮乱,常常涝渍成灾。

1958年兴建赣抚平原水利工程时,抚河下游在南昌县武阳花坛港人工闸断,使抚河在茌港改道后,王家洲分支被封堵,抚河干流从箭江口分洪闸向北流入南昌县境,经梁家渡、埂口、塔城、渡头,至幽兰南湖村进入青岚湖,最终在三阳汇军山湖最终入鄱阳湖。流经南昌县境内的抚河干流全长52.1km。

抚河干流在箭江口分洪闸向西分出支流,流入南昌县,经三江岗前大坝、堂墅港、武阳、径口,过塘南八字脑入鄱阳湖,全长103.5km。

③清丰山溪排洪道

清丰山溪水源来自丰城市的芗、丰、秀、槎、白土、槠山6条河溪,原为赣江水系,合流后于广福廖议李家进入南昌县境内,集水面积2300平方公里,鉴于赣抚两河洪水串入丰城平原和象湖平原,江西省水利局设想堵塞王家洲、箭江口,并在将军渡、棠墅港建闸,以防赣抚两河洪水侵入,排泄清丰山溪来水,于1958年5 动工兴建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确定修建清丰山排洪道工程,整理交织絮乱水溪使之集中地导入新建的排渠道内,排入抚河支流。确定中上游丰城县内利用丰城平原的段谭联圩、小港联圩、大兴圩、丰城大联圩和雅丰联圩五座圩堤防御山溪洪水,同时将各联圩内渍水,沟通南昌县广福乡关家堵口下游段,进入排洪道内,接通排洪道进入抚河支流(清丰山溪)经向塘,过塘南八字脑入鄱阳湖。清丰山溪排洪道总长6.08公里。

④河港

a.莲塘排渍道

莲塘排渍道是排泄南昌县宋洲以下象湖地区及南昌市市郊区象湖片479平方公里的渍水主干渠道,也是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的最大排渍道,将丰城平原及象湖平原大部分渍水导入抚河支流(清丰山溪)。排渍道自塔田卢村经万寿湖、万坊、莲塘镇,再穿过八一乡漆家湖南邓村北入抚河分支,渠道长9.45公里。

b.雄溪河

雄溪河分为两支,一支由昌南大道与施尧路起始,由北往南(与象湖连接处被闸死)流经小蓝经济开发区,汇入莲塘排渍道;另一支由富山乡东山起始,由南往北汇入莲塘排渍道,其上游来水为抚河故道。雄溪河南、北支在雄溪桥汇合后经莲塘排渍道注入抚河支流(清丰山溪)。从历史沿革来说,雄溪河属于抚河故道的一部分。

⑤干渠

a.赣抚平原西总干渠

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兴建时,在进贤县柴埠口下游5公里外建有赣抚平原总干进水闸(王家洲闸),总干渠全长70公里,其中王家洲闸至岗前20.5公里,利用抚支故道段及人工开挖渠道,自抚河西岸引水,形成赣抚平原西总干渠,设计最大流量123m3/s。渠系上建有王家洲节制闸、岗前溢水坝及渡槽、天王渡节闸等建筑物,先后跨过清丰山溪排洪道及莲塘排渍道,至南昌县桐林铺,途径三江镇、广福镇、向塘镇、八一乡,由南向北贯穿整个南昌县,原主要环境功能为生活用水和灌溉,沿途直接灌溉农田19.7万亩,现南昌市将西总干渠作为南昌市备用水源,下分6干渠,其中南昌县境内主要有二干渠、三干渠等。

b.二干渠

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兴建时在岗前坝上总干右岸岭前饶村建进水闸渡槽一座,自抚河西岸引水,跨过北岸排水渠,经茌港大坝至幽兰李村,渠长39公里,引水流量以下建进水闸一座,北至泾口岗背,其来水源于抚河分支,是为解决赣抚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挥紧急分洪,实现赣抚平原水利工程防洪、

排涝、灌溉、供水等多种功能而开挖的干渠,全长40.66km。

c.三干渠

三干渠位于赣东大堤东侧,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兴建时在岗前渡槽以下建进水闸一座,又在吴石、螺丝渡利用三干跌水建水电站两座。

三干渠南起广福吴石,自南向北途经广福、冈上、富山、东新,是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兴建时从赣抚平原西总干渠引出的一分渠。原三干渠北止于南隔堤,据现场调查得知,现因部分沿线村民自行填用,使三干渠在东新乡姚家处断流。

⑥湖库

南昌县河流纵横、湖泊点缀,基本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蓄水、引水、提水、排水、防洪、灌溉和水土保持的体系。

澄碧湖位于莲塘镇境内,湖岸曲折迂回,澄碧湖原属于抚河水系,为抚河一河汊,后建成为独立的内湖,全湖面积为0.23平方公里,现状使用功能主要为供市民休闲娱乐、观光。

芳溪湖位于武阳、幽兰交界处,北连抚河,东临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约2.8平方公里,是幽兰镇境内最大的水产养殖场。

东山门水库位于黄马乡境内,境内有中小水库15余座,东山门水库为黄马乡内最大的水库,全库面积0.18平方公里。在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兴建时,灌溉工程采用抚河引水方案,东山门水库来水主要引自抚河,是一座集防洪、兴利于一体的中型水库;清丰山溪流域农田地势较高,由水库群灌溉。

⑵地下水

南昌县境内的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红层溶蚀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4种类型。涌水量约为26万吨/日左右,含水层厚5.1米~62米,水位埋深小于5米,而且分布较均匀。除境北滨湖地区地下水中铁、锰离子含量普遍偏高,如饮用须作处理外,其余地区的地下水水质较好,均为低矿化度淡水,符合饮用标准。

水系图见附图三。

1.1.4气候特征

南昌县属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冬寒、春暖、夏热、秋凉,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7.45℃,一为最冷,极端最低温度为-0.5℃,八为最热,极端最高温度为39.3℃。降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188.2mm,最多为2356mm,最少为1046.2mm。夏季为雨季,占全年总雨量的一半,春秋次之,分别占1/3和1/7,冬季最少,仅占1/10。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9.7小时。无霜期较长,平均为276天,最长为330天,最短为229天,积雪日一般为1至8天,平均为5天,最长曾达19天。冬夏季风各半年,交替明显,冬、春季多北风,夏季多西南风,秋季多东北风,四季平均风速变化不大,多年平均风速为2.3m/s。

1.1.5土壤植被

南昌县的土壤可划分为水稻土、红壤、潮土3个土类;潴育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侧渗漂洗型水稻土、耕作红壤、自然红壤、红壤性土和潮土7个亚类,20个土属,69个土种。

水稻土是全县主要耕作土壤,约占总耕地面积的94%。红壤和潮土各占总耕地面积3%,红壤的成土母质主要是潮砂,因含沙量大,有机质和有机养分分解快,因而保水保肥力差、抗旱力差,是养分贫瘠、耐旱差的旱地土壤。

由于南昌县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水稻土壤占绝大多数,因而植物生长环境条件优越,适合各类植物生长。其植物区系组成以杉科、松科、芸香科的常绿种类和以楝科为主的落叶种类为主;其次为山茶科、杨柳科、胡桃科、大戟科、禾本科、玄参科等一些种属组成(全县50个科、80个属、103个树种)。滨湖地区的草甸、季节性草洲多是禾本科草、肉马根、青芬、苔草、马柳等10余种草,还有一些水生植物。岗地、低丘地还有一些草地、灌木丛及少量裸石地。

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

1.2.1历史沿革

南昌县始建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自建制以来就是“江西”历朝历代的郡治、道治、省会所在地,有着“江西首县”的美誉。

南昌境域古属扬州,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南昌县,置县之初,南昌县境包括今南昌、新建、丰城、进贤4县及附近一些地域,面积约为7500平方公里。新莽时期,南昌县曾改称宜善县,直隶九江郡。东汉、三国、晋,南昌县隶豫章郡。隋、唐时期(公元589~742年),南昌县改称豫章县,隶属洪州。北宋兴国六年(公元981年),析西境置新建县,自此南昌、新建分治。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升进贤镇为进贤县,自此南

昌、进贤分治。南宋,升州为府,南昌县隶属隆兴府。元代,南昌县隶属隆兴路。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南昌县隶洪都府。洪武九年起至清代(公元1664~1911年),隶属南昌府。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至三年隶属江西省豫章道。民国15年,南昌设市,市、县分治。南昌县直隶江西省。民国21年起,隶属江西省第一行政区。民国28年起,隶第十一行政区。民国31年起,隶第一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后,隶属南昌专区。1958年9 划归南昌市辖。1961年7 ,划归宜春专区辖。1967年11 复划归南昌市辖至今。

1.2.2行政区划

在行政关系上为南昌市所辖。根据最新行政区划结果,南昌县下辖9个镇,7个乡和2个开发区(江西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向塘省级开发区),38个居委会和256个村委会。16个乡镇分别为莲塘镇、向塘镇、三江镇、塘南镇、幽兰镇、蒋巷镇、武阳镇、岗上镇、广福镇、泾口乡、南新乡、塔城乡、黄马乡、东新乡、八一乡、富山乡。原南昌县所属昌东镇、麻丘镇由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除此之外,省良种场、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市五星垦殖场、将军洲农场、南湖农场等单位也位于南昌县境内。南昌县土地总面积1683.62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见附图四。

1.2.3人口

2009年末,南昌县总人口95.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64万人,占总人

口的18.5%;农业人口77.11万人,占总人口的81%;未落户人口0.44万人,占总人口的0.5%。南昌县2005~2009年人口统计情况见表1.2-1及图1.2-1。

表1.2-1 南昌县2005~2009年人口状况统计

人口数

年份

全县总人口(人) 城镇人口(人) 农业人口(人) 未落户(人) 自然增长率(‰)

2005年 917258 161192 754537 1529 9.96 2006年 910397 162848 746577 972 8.89 2007年 923128 167585 755126 417 8.58 2008年 938686 171174 761454 6058 10.04 2009年 951909

176363

771145

4401

7.92

图1.2-1 2005-2009年南昌县人口变化图

由表1.2-1及图1.2-1可以看出,南昌县人口总数、城镇人口、农业人口呈低速增长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

200000

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人口(单位:人)

246810

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

全县总人口

城镇人口

农业人口

自然增长率

1.2.4交通

2009年南昌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8.1亿元,增长14.0%。全县公路通车里程3153.8公里;境内桥梁312座,内河航运航道里程298公里。2009年实现客运周转量180775万人公里/年,货运周转量216596万吨公里/年。

1.2.5经济发展

⑴概况

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4.5亿元、168.5亿元、5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5%、16.6%、11.3%,三次产业比例为13.5:66.0:20.5;全县财政收入累计完成24.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8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7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96.1亿元。

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2009年我县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由2008年的第88位升居第86位。

2005~2009年全县三产情况及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见表1.2-2图1.2-2~3。

表1.2-2 2005年~2009年南昌县三产情况一览表

年份(年)

生产总值(亿元)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25.11 26.2 27.7 30.2 34.5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72.43 90.6 113.5 146.2 168.5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31.6

36.3

43.2 48.7

52.4

三次产业结构比

19.44:56.09:24.47 17.1:59.2:23.7

15.0:61.5:23.5

13.4:64.9:21.7 13.5:66.0:20.5

图1.2-2 2005年~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农民人均纯收入

4080120160200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生产总值(单位:亿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129.13

153.1

184.3

225.1

255.3

400845555225.266008

65710

50100150200250300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0

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

地区生产总值

农民人均纯收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