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 死海不死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1
•••••••••••••••••《死海不死》的教案《死海不死》的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死海不死》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死海不死》的教案1教学目的:1.了解是一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教学方法: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步骤: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订正生字: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解题:1.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一)介绍死海的特征(二)说明死海的成因(三)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分析课文: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鱼虾,草木的死)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咸度很高)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教学设想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
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
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1、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
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古板G没有生物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③……真是“死海不死。
(G、A)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A)二、审题,导入新课《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以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词汇和句式表达死海相关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死海盐度的形成原因。
2. 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死海风光、死海盐度形成过程、死海疗养院等。
2. 视频资料:死海形成原因、死海疗养院介绍等。
3. 课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和相关科学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死海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自然景观。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死海吗?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位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
2. 讲解死海的形成原因:死海地区的雨水稀少,而附近河流带来的矿物质使得死海水盐度极高。
3. 展示死海的特点:高盐度、低密度、浮力大。
4. 介绍死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死海盐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有疗效,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疗养。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拓展学习(10分钟)1. 观看死海形成原因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死海的形成过程。
2. 展示死海疗养院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死海疗养院的设施和服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的短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死海的了解程度,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课文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死海不死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死海不死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死海不死》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所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二、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三、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安排一教时。
二、通过预习划分课文为三大部分,查注词语的音、义,了解有的词语在说明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揭示课题,了解题目的运用,教读课文讲述:本文是一篇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
题目新颖,海,怎么有“死”“活”之分?既然是死海,怎么又是“不死”的呢?对这些疑问,课文的第一部分作了说明。
提问:课文的第一、二部分怎样划分?明确:第一部分l--4段,第二部分5—6段。
指名朗读第一部分,要求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及对题目的分析。
朗读后,提问:“死海”的“死”指什么?回答,明确:第一段中介绍了死海的位置及得名的原因。
说明这个“死”指鱼虾草木的死。
用“竟没有”“甚至”说明这“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
提问:“不死”指什么?回答,明确:指人即使不会游泳,也总是浮在水上,“不”会海“死”。
这种奇异现象,课文怎样形容?回答,明确:“令人惊叹”。
提问:为什么人不会淹死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来说明这一点?回答,明确:引用了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很大,既形象,又神奇。
提问:对这一特异现象,课文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回答,明确:(狄杜)“大惊失色”。
讲述:这三段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
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课文第四段用一个设问句领起,揭示浮力大的原因是“海水咸度很高”。
接下来引用统计数据作科学说明。
提问:列举各种矿物质的绝对含量,数字怎样排列?回答,明确:第四段中的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提问;这段末两行的“这样”代什么?回答,明确:代上面的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与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这四个数据的作用,而自然得出“无怪乎”人“沉不下去”的结论。
【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学会本课“虏、塌、眷、邪”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塌陷、悔改、浮力、俘虏、家眷、好端端、改邪归正、勃然大怒、执迷不悟。
掌握“违背、暗中”等词的用法。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词语进行交际。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及读写下列词语:塌陷、悔改、浮力、俘虏、家眷、好端端、改邪归正、勃然大怒、执迷不悟。
【教学难点】会用所学重点词语造句并在实际交际中运用。
一、新课导入师:历史上有位非常著名的奴隶统帅,你们能想到他是谁吗?生:斯巴达。
师:斯巴达的身份是什么?生:奴隶,角(jué)斗士。
(注意这个字读“jué”)在西西里第二次奴隶起义以后的第25年,罗马的意大利本土发生了一次震惊整个南欧的伟大的奴隶起义,领导起义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奴隶领袖──斯巴达克。
斯巴达克是色雷斯(今天的保加利亚一带)人,在战争中被罗马人俘虏。
奴隶主看中了他强壮的身体和高超的武艺,想把他训练成一名出色的角斗士,就送他进了罗马城南边的加普亚城角斗士学校。
角斗是罗马奴隶主最喜爱的一种十分野蛮和残忍的娱乐。
每逢举行角斗的日子,看台上总是坐满了奴隶主观众。
先是角斗士带着盾牌短剑走出场。
接着,从地下室里把饿狮或者猛虎赶进来。
突然,全场爆发一阵鼓噪声,人和兽的角斗开始了。
经过一场生死搏斗,不是角斗士把猛兽杀死,抛在一旁;就是野兽把人撕成碎块,在那里狼吞虎咽。
到了这时候,奴隶主才感到心满意足,高声喝起采来。
后来,罗马人不满足于人兽相斗,还要观赏角斗士和角斗士相斗。
他们经常强迫非洲人和鱼雷斯人对阵,非洲人手持长矛和盾牌,色雷斯人用圆盾和短剑。
双方在场上格斗的时间越长,越受到疯狂的喝彩。
对上场怯战的或者是打不了几个回合就倒下的角斗士,观众就大喊:“用鞭子抽他,杀死他,用烙铁烙他,他为什么怕刀……他为什么那样怯懦地倒下去,太不够味了!”有时候,那倒下去的满身血污的人会突然跳起,踉踉跄跄地又投入格斗,但是走不了两步,就被对手刺穿了胸膛。
第十九课死海不死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
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语,掌握本课中词语的用法。
2。
能以较快的语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的基本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理解
课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2. 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听说读写能力,逐步形成真实交际能力。
(三)情感渗透点
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新颖,巧妙的标题以及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理解死海的成因;体会约数和确数的不同。
【教学方法】自学法,引导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检查字词预习,讲解字词
第二课时阅读课文,串讲课文
第三课时阅读课文,串讲课文
第四课时课文材料的运用,实际练习
第五课时阅读并理解课文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自学本课词语,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
2。
能够结合实际,用新词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新词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重点词语达到会念,会写,完全理解,会用。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书,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试读词语。
(二)检查词语预习
1。
每个人在小组中汇报词语预习情况。
(三)导入新课,学习词语
1.世界上有许多自然之谜,你能列举几个吗?这些不解之谜给现代人利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提供了课题。
而本文正是正是一篇探究谜底的例证。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重点词语。
4.学习重点词语。
保佑:保,保护。
佑,帮助。
多指神灵的保护和帮助。
如:希望老天爷保佑我们。
塌陷:塌,倒下。
陷,沉陷。
如:这栋楼的地基塌陷了。
释放:释,放开。
把人,能量等放出来。
如:他们把人质释放出来了。
浮力:浮,停留在液体表面上。
如:盐湖的浮力很大。
违背:背离,不遵守。
如:学生违背了老师的意愿。
【巩固练习】
1.用重点词语造句。
【小结】
1。
进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能流利地读和书写,使用。
【布置作业】
1。
学会今天所学的词语。
2。
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第十九课死海不死
词语例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自渎理解,讨论交流,是每个学生达到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引导法,问答法,
【教学准备】书,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组和句子。
(三)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把十七课的词语学完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请大家打开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抽读课文。
4。
分组读课文。
5。
用提问和回答的方法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
问:“死海”是怎样得名的?
问:人为什么在死海里不会淹死?
问:狄杜为什么要将奴隶们释放?
问:死海水里含有哪些矿物质?
问:上帝高速先知鲁特怎样做?
问:鲁特的妻子为什么变成了石人?
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
问:死海的现状怎么样?
问:死海的将来会怎么样?
【巩固练习】
1.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小结】
1.“死海不死”是有原因的,了解了大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大自然。
要想使死海真的不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抄写课文的最后自然段。
【板书设计】
第十九课死海不死
死海不死
没有鱼虾,小草注入河水
海水蒸发大于河水→←注入
人不会沉没矿物质沉淀
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60%的学生达到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理解疑难句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
【教学难点】能够概括段意,能够准确的把握文章的结构。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解法
【教学准备】书,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提名读课文。
(三)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篇课文共分了几段?请用简短话概括每一段的中心思想。
2。
串讲课文。
第一段(第1自然段)
死海是怎样得名的。
第二段(第2-4自然段)
叙述“死海不死”的现象及原因。
第三段:(第5-6最后自然段)
叙述死海形成的原因。
第四段:(第七自然段)
叙述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况。
3。
句型学习
“……竟……,甚至……也……”—这一句型前一小句表示出乎现象的意思,后一小句有递进的意思。
如:如此高的大楼。
竟没有电梯,甚至连楼梯也很少。
“即使……也”--这一句型表示一种让步关系。
如:即使你取得了一点成绩,也不应该骄傲。
【巩固练习】
1.用今天学的两个句型说几个句子。
【小结】
1.“死海不死”是有原因的,了解了大自然才能更好地保护大自然。
要想使死海真的不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板书设计】
第十九课死海不死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4自然段)
第三段(第5-6最后自然段)
第四段(第7自然段)
句型
“……竟……,甚至……也……”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真实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在实际生活中自有交际的目的。
2 .结合课文内容,能够完成练习部分。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能够完成练习部分。
【教学难点】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交流,通过真实情景的设计,进行切合实际的交流,达到在实际生活中自有交际的目的。
【教学方法】引导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书,黑板,粉笔。
【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课文。
2.用上节课所学句型造句。
【教学过程】
1。
做练习一, 用制定词语完成下列句子。
2。
做练习二,用制定词语回答下列问题。
3。
做练习三,模仿造句。
4。
做练习四,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句子。
5。
做练习五,根据课文内选择恰当答案。
6。
做练习六,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7。
做真实交际1。
请结合当地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恶劣环境,谈谈怎样变弊为利,进一步开发新疆,搞好工农业生产
和旅游等行业。
【小结与作业】
1.预习课文二的词语。
【板书设计】
第十九课死海不死
练习题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能通过自主学习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语障碍,累计和扩展词汇量;能较流利并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重点】能通过自主学习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语障碍,累计和扩展词汇量;
【教学难点】能较流利并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基本理解和掌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方法】引导法,自学法
【教学准备】书,黑板,粉笔。
【复习旧课】
1.试读词语。
【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学习课文1,我们了解了神奇的死海。
我们新疆
也有一个神奇的死海,大家想了解吗?请打开课文齐读课
题。
1。
引导学生自渎,边读边读边画出生字和词语,较难理解的
句式。
2.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每一段中的关键词句,初步掌握归纳
概括的能力。
3。
重点字词例示
洗涤:用水等除掉物体上的脏东西。
如:用高效洗衣粉对衣物进行洗涤,效果好。
消炎:消除体内和体表的炎症。
如:你的伤口有点感染了,必须立即进行消炎处理。
兴建:建立,创立。
如:塔里木河上游有兴建了两座水库。
休闲:余暇时的休息和娱乐。
如:喀纳斯湖是夏季休闲旅游的好地方。
【巩固练习】
1.做课后练习;
【小结】
复述课文内容。
【作业】
1.预习下一课重点词语。
【板书设计】
第十九课死海不死
词语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