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

《黄帝内经》与四季养生

第一集养生要则

〖一〗养生原则:

一、顺其自然,因天之序: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即:春天为生发之机,夏天为生长之机,秋天为收敛之机,冬天为收藏之机。人的日常生活应因天之序,遵循四季的气机,天人合一。否则会出现各种毛病,例如冬天收藏-之机没有养好,风盛则动,可能会出现手的抖动现象。

二.健康长寿靠自己:

人们喜欢进补,如经脉不通,则怎么补也补不进去,中医的补是固摄,先要把自己现存的气血固摄隹。现在人们因富贵所致,有许多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常见有三患:

1、出则以车,入则以辇。久而久之形成痹症,即气血麻痹,腿脚无力。人应保证每天有一定的运动量。

2、肥肉厚酒,暴钦暴食。这是“烂肠之食”,久而久之会伤及脾胃,引起很多疾病。

3、务以相强,勉强对方吃喝。《黄帝内经》说“圣人是能掌控自己的人。”我们应在生活中学会说“不”。吃钣吃八分

饱就可以了。越是高蛋白的东西越难消化,吃进肚子成烂肠之食。肠癌就与暴饮暴食有关。

〖二〗传统养生:

有三:一。要养性情。二。要养睡眠。三。要养居处。

一、养性情:

1、“怒则气上”,气往上涌,造成很多疾病。如对脑血栓、气脉不通的人,就形成脑溢血。另外你的气机因怒而全部调到上面了,你在下面就会形成飧泄,即拉稀。“飧”(sun)字为“夕”字加“食”字,是晚饭的意思,“飧泄”则是因睌饭吃了不消化,导致拉稀。

2、过喜则会“以耗散其真(黄帝内经)”。即过分喜欢某种东西,会散掉你的真阳之元。

3、过悲也不好。人有七情六欲,但不能放纵自己,别让物欲控制你的本性。如出现这种情况,再昂贵的代价,也要把它扔掉、戒掉。

二、养睡眠:

熬夜是熬自己生命之油。椐说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找三个人,一个不让睡,一个不让吃,一个不让喝,三个人中看谁先死。实验结果,不让睡觉的那个人先死。这说明睡眠对人太重要了。晚上睡眠实际上是让阴来养阳,晚上没睡好,

第二天就没有精神,久而久之,就会耗掉你的精。养生靠睡眠,该什么时候睡,该什么时候起,是很重要的养生之道。

三、养居处:

“室大多阴”。房间很大的话,阴气就比较重。客厅可以大一些,但卧室一定要小。卧室是养气的地方,如屋子太大会造成气的耗散,“室大多蹶”,会造成手脚冰凉等症状,气血流不到末梢,一年四季手脚暖不起来,心血不足,血泵不到手脚末梢,对女同志甚至会影响到怀孕、生殖问题。

〖三〗养生有五难:

稽康说过:“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

1、“多思则神怠”。如想得太多就出问题。

2、“多念则神散”。做人做事都要纯粹一点,单纯一点,这是养生要则。

3、“多欲则损志”。因为志是肾的神,如果多欲则耗肾精。一个人如肾精足的话,他外表光亮就大,否则光亮就小。

4、“多事则形疲”。

5、“多语则气争”。话太多也会造成气机的混乱。

6、“多怒则百脉不定”。经常发怒则气脉全都错乱。

7、“多恶则憔煎无欢”。多恶是指一些人对他周边的人和事,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这样的人是自找烦恼,不利

养生。

第二集春季养生(上)

《黄帝内经》中有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四气调神大论》,四气是指:春天的生发之机,夏天的生长之机,秋天的收敛之机和冬天的收藏之机。调神的神是指“五脏都有神明之气”。四季养生,一要注重气机,二要注重神明。

《黄帝内经》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气机一步一步生发起来,包括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蜇、春分、清明、谷雨。四气是以立开始的,即: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

“春三月,此谓发陈。”“陈”是指陈旧,就是你冬天养精不足,冬天没有养好,春季就会发病。春季常见的病有两种:

1、痿厥:肌肉无力,手脚冰冷。春和秋特别容易引发流行病。流行病如非典,恰恰容易找上中青年人,而不是老人和孩子,尽管老人和孩子抵抗力不如中青年人,但老人和孩子冬天都比较注意保养,春天就不容易得流行病。

2、宿疾:“此谓发陈”。即老病根容易复发,冬天没养好,

春天老病也会勾出来。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东西,一到春天都在生发。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天地中,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俱生,即阴阳都生发起来,开始发芽。“万物以荣”,万物开始昌盛。

“夜卧早起”。是说春天怎样睡眠,就是夜里早点睡,早晨早点起。一定要依据着天地阴阳的变化去生活。

“广步于庭”。就是好好地去散步,慢慢地走,让阳气慢慢地生发起来。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缓形就是松开腰带,别让自己处在一个紧张状态。一定要保持精神上非常放松。“以使志生”,志是肾的神明,你要肾精一点一点地起来,你的情志一定要保持在一个放松的层面才可以。《诗经》说,在春天“女子伤春,男子悲秋。”女为阴,春天为阳,因此女子到春天情绪就容易不稳定,特别伤感。真正的生活之道,才是解决我们心灵之痛的一个很重要的要点。

养生应遵循的原则:“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就是春天的养生原则,对应春天气机和情志的反应,这就是养生之道。“生而勿杀”,杀气就是肃杀之气,春天摘了一朵花,秋天就少一个果。给予它,而不要夺取它。春天也可以看作是对应人类的童年,父母对

儿童子女就是“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对我们的身体,应很好的去养护它的生机,而不是杀伐它。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在中医里,春天对应的是人体的肝气,因为肝在气机里主怒,所以让我们的情志不要发怒”。“大怒伤肝”,伤了生发之机,到了夏天就转为寒变,生发之机不够,到了夏天该生长的时候,需要用这些生机的时候,没有东西可以生长,所以到夏天就转为寒变,表现在人体气机上就会出现腹泻。“奉长者少”。“长”是生长,“奉“是双手捧着东西。春天如没养好,奉给夏天生长的东西就少了。

第三集春季养生(中)

〖一〗该怎么吃:

《周礼》说:“食物为百姓的天。”食医为上上医。如果你经脉畅通,肠胃健康,消化功能良好,你只要好好吃饭,比吃任何补药都管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饮食怎么吃?

1、春天应吃粮食,吃东西要顺应季节,粮食是种子,种子有生发之机。

2、夏天阳气在外,而五脏六腑是空虚的,夏天饮食应重羹剂,不可以喝冷饮,要喝一些温热的汤剂。夏天脾胃虚

弱,一定要吃最容易消化的东西,夏天吃羹剂既可解署又可暖胃。

3、秋天饮食注重酱剂,帮助消化,酱剂是发酵的东西,秋天天地万物都收获了,是五味俱全的季节,味道特别厚重,它就须有一些发酵的东西来帮助消化它。

4、冬天饮食要重视饮剂,要喝一些温热的酒剂,既可驱寒,又可通经脉,酒在古时最初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二〗中国传统食物:

可分为四类:谷类、果类、畜类、菜类。食物就是这四类在一起相对匹配而成,每一类食物又暗含五方(五行)和五食,扩大了食物的性味。

鱼虾产自东方,东方具有生发之机,多吃鱼虾则生发(发物),鸡属火性,一定要用水去炖,如油炸或烧烤,都会更增加其火性,使鸡肉发物之性更剧,这就没有依据食物的本性去吃,鸡炖了以后再吃,就能降低它的发性。牛羊产自西北,西方主收敛,北方主收藏,所以牛羊肉有收敛和收藏的特性,营养价值非常丰富,收天地之精华,年轻人不可多吃,因蛋白质太高,不易吸收消化代谢,多吃易引起性情粗暴,性欲旺盛。“七十可以衣帛吃肉”老年人适当吃一点,可补精血不足。

面粉甘温入脾走中焦,微甜可以润肌肤、润肠胃,但

多吃也容易造成气机的壅塞。事实上任何东西都不能多吃,适量最好,多吃会助长人的湿气,难以消化。

米:甘咸微凉,偏凉性,可以除烦渴,也可以开胃,煮成粥可以去寒性。

〖三〗中国有一种说法“药食同源”:

药食有什么不同?药都注重取其偏性,偏性称之为毒,即偏性越大,毒性越大,治病就是取药的偏性。食物与药不同之处,在于食物都是平和之性,其实米面也有偏性,只不过偏性不大,药是赈灾(纠偏)的,不可以天天去吃。食物是每天都可以去吃,必须去吃、去补,只有每天吃饭,累精集气,才能养生。养生其实也简单,就是八个字“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只有每天能吃的东西,才能去补身体,而药只是用来偶尔赈一下灾(纠一下身体出现的偏差)。药的偏性统统都是从节气来。实际上跟四季养生有关,过去中药非常强调它的节气。如附子一定要大暑那天去采;柿子经过霜打后才好吃,节气会影响药性,或影响食物里边某一个特性,如菊花一年四季都可以开,但只有菊花得了天地之秋气和冬气,喝菊花茶才可以败火,它走的是收敛和收藏的路数,这是菊花特性。而花一般是生发的。凡是根茎类的东西,有通里的作用,白芍可以钻通地表。树枝和树梢都有生发之意。桂枝主生发。鹿茸也是生发之物。树皮则有包敛特性,肉桂

就具有了引火归源包敛特性,把火气拽下来。果核的收敛之气就更大,它已成核了,比皮的收敛气机更大。花类都有宣散郁结的作用,果实都有降气的作用,使气下行。

第四集春季养生(下)

〖一〗前面讲过,“广步于庭,被发缓行”:

就是锻炼时一定要放松心情,比如在公园或野外散步,就应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感,天人合一,功利心,目的性不要太重,不要老想着今天锻炼要达到的效果,心情不放松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反而会增加你的心病。锻炼一定要保持心情愉悦。讲究如何玩。

一、小孩子教育有五个老师:天地君亲师。春天是肝的生发之机,肝主目,因此远眺,放风筝就很有好处,一是接近大自然,二是舒发肝气,让孩子放风筝玩就把这个事完成了。

〖二〗中老年人春季养生方法:

1、静坐:保持气机畅通,自古知识分子都喜欢静坐,但静坐讲究方法,如腿怎么盘等,如不得法叫枯坐,反而会造成经脉不通。春天很情绪化,不但年轻女子伤春,男子、中老年人也有可能伤春,能静坐的去静坐,不能静坐的,广步于庭就好,心情闲散,一切在无为当中。

2、读书:心灵有所寄托,学习可使人变深刻。传统文化把读书看成养生。文化是调节情绪的,琴棋书画都学学,凡能使精神专注的都能养精神。精不足导致不专注。往文化上走,学习可以改变气质,改变习性。“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能做到这些就不会得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不好的东西,不好的地方,你都要主动的回避它。现在人的许多病,不是器质上的,而是情志上的。在学习上,如能缺点改一分,德行就长一分,疾病就去掉一部分。要治好病,首先在生活上颠覆自己,就会豁然开朗。

3、远眺山水花木,春天一定要去玩。“仁者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山则看山的德行有多厚,看水则看水的空灵之性,天地无言,但能教给我们许多东西。要随四时之涨落,来领悟内心的一些东西。看山水花木可以感悟人生中的一些东西。

4、与朋友谈天说地:人必须有朋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吃药是下策,能用养生解决问题,要好好生活。

5、教子弟读书,也是一种养生方法:把人生感悟传承下去,传道授业解感,科学是学一点懂一点,养生则会豁然感悟。性命之学,从医入道是一捷径。春天比喻生命之始。〖三〗握固与肝气

有一个象,人出生时手都是握着的,叫握固,如手的握力特别强大,他的肝气就特别足。小孩子肝气足,所以小孩出生时是攒着拳头出来。人死的时候,肝精已绝。所以都是撒手而去,什么都握不住。老人如有握力说明肝气还足,还有生命力。手抽搐是肝病,手撒开是肝气绝,凡十一臟腑取决于胆,五臟六腑都决于肝胆的生发之机。肝胆生发之机很旺盛的话,人的握力才会很强。肝胆一生发,全身都生发,肝胆不生发全身就已经基本算完了。把春天弄懂了,养好了,后面才会有秋天之收获。

第五集夏季养生(上)

夏天养长,养生长之机,夏三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大署、小署六个节气。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蕃”茂盛的意思,“秀”指谷物抽穗。“蕃秀”则是万物都已经茂盛了。“天地气交”指夏至一阴生,由此造就结出果实。“万物华实”即开花结果。“夜卧早起”就是夏天应早睡早起。亥时(晚上九、十点钟)寝(上床睡觉),晚上十一点前睡着,

否则子时(晚上十一点至次日一点)胆气生发,子时一阳生,有人这时会想吃东西,卯时(晨5点至7点)醒,天门开地户也开,对应大肠经,这时要大小便。人的气机就是如此,不同的时辰由不同的臟腑当令。

夏日人的情志应:“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不要讨厌太阳光,怕热是气机有问题。“使志无怒”情志上不要憋着。“使气得泄”,夏天该出汗就要出汗。肺气司呼吸,皮肤是一个大的呼吸系统。出汗也是排垃圾。肺主皮毛,皮主收敛,毛主宣散,人的毛发少,中医里称人为倮虫,皮肤面积大于毛发,收敛大于宣发,表面上损伤皮毛的功能,实际上是损伤肺气。得皮肤病的原因:

1、情志上过度焦虑,想事情钻牛角尖。

2、过度地依赖和使用空调,使皮毛的宣散功能被封闭。

3、夏天拼命吃冷饮,过食冷饮伤肺。伤了肺气就是伤了皮毛。要想治疗皮肤病,首先改变生活方式,保持出汗宣泄,夏天就应出汗,用汗法治疗,就势使势。

“若所爱在外”。好象你有所爱在外,夏天应注意往外跑。“逆之则伤心”伤了疏布之道,心主宣散,秋天咳嗽是夏天落下的病。“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现在孩子的溃疡性结肠炎、腹泄,均与过多吃冷饮,导致伤肺有关。

鱼生火,肉生痰,老外爱喝冷饮,中国人不能和外国人比,外国人吃饭用刀叉,是杀伐文明,是吃牛羊肉长大的;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纤维食物,是农耕文明。所以老外内里是火热之象,爱吃冷饮。

第六集夏季养生(下)

夏天怎么吃?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气机浮跃在外,阳气外散,脾胃虚湿,春天没养好,夏为寒变。夏天恰恰应吃温热的东西,如姜等温热类食物。冬天阳气全部收回保五脏六腑(人体)。冬天树枝掉叶子,是自我保护。冬天形成内热格局,应吃萝卜,清凉顺气。夏天不宜进补。还有一说:“上床萝卜下床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中医说:“过午不食”。午时一阴生,阳气开始减少,吃什么东西都难消化,过了申时更应少吃东西,晚上吃宵夜,消化不掉。所以俗话说:“早餐吃饱,中餐吃好,晚餐吃少”。“胃不和则卧不安”,治这种失眠就是晚餐少吃。早上7点到9点是胃经当令,多吃点无妨,9点到11点是脾经当令,主运化,中午1点到3点是小肠经当令,主吸收(小肠吸收营养)。萝卜清凉顺气,晚餐吃点萝卜好帮助消化。早上起床阳气生发,吃姜有助于生发之机,但不可多食,多食姜散气,如得了感冒,可用姜丝加红糖熬姜汤喝(甜味入脾)。

用热水泡泡脚出一身汗或喝一碗热粥,发发汗,可治病,汗、下、吐三法即:汗法、泄法、吐法均可治病。如气机壅在上用吐法;在下用泄法;感冒用汗法。《吕氏春秋》说:“夏天听燕歌虫鸣,过喜伤心神,过恐则气下,屎尿均下,二者均可伤人。”夏天学懂燕歌虫鸣,人的情欲起伏应有五声。

第七集秋季养生

〖一〗秋三月有六个节气: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容平”即盛大、平展,指秋天的气象。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天燥气生起来了,燥气指秋天的正气。我们经常说“烦燥”,这个词指两种病:“烦”指心病,心火旺。“燥”指燥动不安,是肾病,肾精不足为躁。肾精不足就会舌头抖、手抖,就不能炼精化气,就不能上脑。大脑思维都会有问题,就是想事不周全,做事不成。“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我们在睡眠上跟春天夏天比就有很大变化,女伤春,男悲秋,人情志不定这就叫秋刑。

秋天有肃杀之气,所以古时有秋后问斩、春天大赦,赏而勿罚,与天时对应,天人合一。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天不可以太外散,一切都收回来。秋天在五臟来说对应的是人的肺,气机会对应到人的肺,秋天第一影响的是人的肺气,所以秋天会经常出现咳嗽、哮喘这些肺部疾病。从另一角度看,更深一层是指肾,肾不纳气,所以造成上面虚喘。

“逆之则伤肺(伤肃降之气),冬为飧泄,奉藏者少。”秋气是养收之道,养收敛之机,忤逆了它就伤了肺气,实际上就是伤了它的肃杀之气。中医里讲:肺主一身之气,肺是主肃降的,肺是往下降气的。比如人在一天当中,夜里睡到3点到5点时是肺经当令,肺主肃降,人在这时的睡眠是一种深度睡眠,夜里睡到3点到5点,人应该睡得最死。这时肺气开始疏布全身,给全身气血开始重新疏布。人一定不能干扰这种疏布,如这时你醒着或工作,你就干扰了肺气疏布之象,所以熬夜到3、4点钟会非常难熬,这时熬夜对身体损害非常之大。植物拔节长高都在夜里3、4点钟,植物没有大白天呼呼拔节长高的。这就是阴能养阳的概念。肺在中医里是太阴,全靠这个太阴来养阳气的。逆之则伤肺,如忤逆了它,就伤了秋天肃降之气,则冬为飧泄,到冬天你就

会出现飧泄。,“飧泄”就是你吃了晚饭后,“完谷不化”,晚上不消化,不吸收,第二天腹泻。

〖二〗秋天有一个很重要的养生原则,即秋天一定要食酱剂,因为酱剂是发酵和沤出来的,这样就发挥“中焦如沤”的格局,把五味消化掉,帮助它消化和吸收。秋天讲究的是五味:咸、苦、辛、甘、酸。在饮食上一定要吃应季的食物,每一个季节产什么样的食物,天地万物都江堰市是有规定的。秋天重五味,大家要按节气,按收获吃。秋天该吃什么,时候秋天的气机是收敛,酸味就是收的,我们在包含上吃又酸又甜的食物,又入中焦脾胃,对我们人体会有很大帮助。〖三〗下面讲一下秋天的病:最常见的病是咳嗽,这很大程度不同上是肺的寒结造成的。另外有人老是跑厕所,在中医里这叫“小便数而欠”。即小便次数特别多,量又特别小,这就是收敛的气机不够足,收不住,中医认为就是肺气虚的病,象拉肚子就是飧泄之病,有些人等到不到冬天,秋天就开始拉,因为肺气虚,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大肠。现在得肠炎或肠癌的人比较多,这一方面是肺气虚的原因,另一方面与肝筋的功能有关,因肠子也属于筋的功能。得肠癌的人应注意少饮酒,多饮酒会造成肝气的损伤,筋的功能就会不够。象长痔疮就跟肝气的功能不够有关,当然痔疮还跟肺气虚有关。在中医里讲究的是金克木,就是秋天会

克制掉东方肝木生发之机,这些毛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见五行生克图)。秋天特别容易引发宿疾,一些老病会引发出来,避免旧病复发的方法:一是不食新谷,二是不要五味过度。五味人皆喜食,但食之过度则伤生。

〖四〗食五味过度伤生:

一、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咸就抑制血脉的生发和疏布,使血脉凝聚而变黑,甚至包括脸色也会变黑。

二、多食苦的东西主降的“苦主降则皮槁而毛拔”,皮肤干燥的人,再多吃苦味食物会更加皮肤干燥,应多吃一些甘味或辛味的往外散的东西才可以。如过食苦味,气机就会往下降,皮肤就会枯槁,气务运行不到时皮毛上来,所以就出了“皮槁而毛拔”,甚至毛发会掉。这是多吃苦味造成的伤害。

三、多食辛则筋急而爪可耕地,筋是主肝的问题,筋是连缀四肢百骸的东西,肝气是主筋的。肝气一旦不能生发,我们的筋脉就会张弛性变弱,弹性不好,而肝又主握,握就是手爪弯曲也是肝筋的一功能,如处理不好,会使身体这种握力功能减弱。

四、过食酸味则肉“皱而唇揭”,酸味主收敛,过食酸味,会使肝的生发之机产生一定影响,造成脾弱,木克土。中医里脾主肌肉,从一根手指可看出五臟的情况。肺是主皮毛的,皮毛的问题是肺气的问题,脾主肌肉,肉里有筋,筋为肝气

所主,骨头为肾气所主,手指若冰凉就是血脉不够,心气不足。所以从一热肠手指可看出你五臟的功能如何。如果你的肌肉开始出现萎缩或者嘴唇也翻出了,上面全是皮,身上皮肤不滋润皱巴巴,这都是过食酸味造成肌肉不好的现象。

五、多甘味则“骨痛而发落”。甘呸是入中央脾胃的。掉头发跟两个臟器有关,一个是肝一个是肾,头发滋润与否跟肝有关,掉头发则跟肾气有关,是肾气收藏的能量变弱了。过食甘味的东西会使肾气变弱。中医里叫土克水,中央脾胃为土,肾为水,为北方。过食甜味就会伤到肾水。有句成语叫“囫囵吞枣”,枣味甜最补脾,但会对牙产生伤害,因牙在五臟里由肾气所主,过食甜味使肾气变弱,因而伤牙。总之五味过度所伤也。

第八集冬季养生(上)

〖一〗冬季养生所重视的是冬季如何养藏,即冬季如何养收藏之性,冬三月包括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手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着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所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春少”。

“冬三月,此谓劂藏,水冰地坼”,到了冬天,天地都进入到闭藏之气当中,水都结了冰,地也开裂了,天地均是一片收藏之象。冬天如果不养藏的话,生硬地去打扰冬眠的动物。“扰手阳”干扰它的阳气和它的收藏之性,就会出现动物虽然醒了,但没有水没有草,它照样不能生存。天地万物在冬天都处在一个收藏的状态。人类也进入一个收藏状态。“无扰手阳”冬季在睡眠上要“早卧晚起”,这与前三季完全不同,前三季或是早卧早起或是晚卧早起,只有冬季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一定要等天地这阳气都起来的时候,太阳出来才起。“使志若伏若出,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情志“若伏”即起来,“若匿”即趴下。“私意”有点象女人怀孕,那种喜悦于心,又不散出来,妙藏于心。“若已有得”心里美滋滋的而不散发出来,这就是冬天的情志问题。“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躲避寒冷,保持温暖。人有自保功能,到冬天阳气全部回到体内,以保护自身的五臟六腑,反而四肢表皮会出现寒象,这时要多加一些衣服。

冬季养生还是有些原则,如你老用手去烤火,实际上对身体也有伤害,你只保持一个温暖的状态就可以了。因手上有一个空位叫“劳宫”,“劳宫”穴在中医里而讲是心包经,是心经的外围,如果老去烤火,就会形成心火过盛,会吃不香,火象比较明显,虚火都往上飘了,对身体会有损伤。

“无泄皮肤”在日常生活中洗澡的问题应当注意,因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呼喊系统,人的气机的宣泄都是要通过皮肤来完成的,完成这促气机的交换。这方面中西方有很大不同,如西方人天天洗澡,但中国人在冬天不可以天天洗澡。在传统医学传统文化中是有严格要求的,就是夏天也不要过分“开泄皮肤”多洗澡也属于过多的开泄皮肤,这就叫“使气亟夺”这就会给身体造成一定伤害。

〖二〗中国人有一个非常好的习俗就是洗脚。从中医讲人体有六条经脉是比脚部而起的,如足太阳膀胱经等,这些经脉全是从脚部而起的,脚上的经脉非常多,穴位达到六直多个。一些非常重要的穴位都在脚上,如果要合经脉通畅话,洗脚就是使经脉通畅最好的方法。洗脚的好外:

1、“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可生发阳气,洗脚有收敛的气机,使阳气不外散,固摄住阳气,把经脉、穴位都给它固摄住。

2、“夏天洗脚,除湿署”。夏天过度使用空调会给人体造成许多毛病,使人体皮毛开泄功能损伤,夏天第一强调出汗。如果夏天洗脚用温热水,洗耳恭听到身体微微出汗,则对身体会有非常大的好处,反而能解署生凉,身体会有一丝凉爽的感觉。中医认为汗为心液,是心液的外现。中医对锻炼不太强调出大汗,但夏天必须出汗,无厌于日,如果夏天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春二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 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 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圻,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贼风数至, 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 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白话译文: 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违背这一法

四季养生

四季养生 为何要分四季来养生? 答:四季养生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就是养生要和天时气候同步。 《黄帝内经》中说: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也就是常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指出养生与自然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顺应自然物候的更替和变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养生、益寿延年。四季养生依照中医四气调神理论,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和阴历月亮盈亏的变化,应季顺势养生。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季节和养生之间的联系,针对四季养生的各种小知识,小窍门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四季养生法则: 春季养生:春天属木,宜养肝。肝在五行中属木,在五气中属风,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肝为风木之脏,又为将军之宫。 ”春季,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 夏季养生:夏天属火、土,宜养心、脾胃、夏季养生重在精神调摄,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以热助热,火上加油。心静人自凉,可达到养生的目的。 秋季养生:秋天属金,宜养肺、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

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冬季养生:冬天属水,宜养肾、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季养生主要指通过饮食、睡眠、运动、药物等手段,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肩颈痛的危害: 1、肩颈痛将造成人的头、颈、臂、手及前胸等部位疼痛;出现进行性肢体感觉及运动障碍;重者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瘫痪、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则可出现头晕、心闷、心跳等症状。 2、疼痛不光使人难受,而且疼痛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会有一些非常不好的影响,特别是疼痛对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会引起强烈的干扰,我们知道人的情绪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来调节的,长时间的疼痛会使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这样就会人的情绪、心理甚至生理发生变化,比如抑郁症和焦虑症。因此肩颈痛要及时治疗,以免引发其他疾病。 什么是肩颈痛? 肩颈痛在医学上称为肩颈部肌筋疼痛症候群。典型的肩颈部肌筋膜疼痛症候群(肩颈痛),在临床的病症多表现为单侧,或两侧的肩颈僵硬及疼痛,往往可以找到一个或数个压痛点,严重的更可诱发头痛。 什么是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刺激和压迫了颈神经根、脊髓、椎动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_百度文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诠释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身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人类养生长寿的经验,对养生之道做了高度的概括。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使古老的中医养生之道发扬光大,为当今人类的健康造福。1 《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一理论作为养生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并遵从这一规律。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这一观点主要阐明了“气候与养生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生长寿”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生方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自然景象、气候各异,使万物生长收藏。在自然界中,人必须要适应四时之气,方能使自身的阴阳之气得以平衡。又以顺四时而养生长收藏之气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以适应阳气的生发,生机萌动,万物生发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色,人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无杀罚夺之意,即为“养生之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适应夏季阳气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气劲急,地气清肃,阳气收敛。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阳气闭藏,必得太阳升起方可起床,方可避免阴寒之气的侵袭,故日:“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总之,所述是对“法于阴阳”养生原则的全面阐释,也是人们最应遵循的养生法则。2《黄帝内经》中的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合于术数”是养生重要法则之一。合,即为调和。术乃为修生养性之法。“合于术数”是指要掌握养生健体之术,中医养生术,种类繁多,有走路、导引按摩、叩齿漱津、五禽戏、太极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指农历立春之后立夏之前的三个月。此为发陈推陈出新。天地俱生,万物古人常指草木而言以荣茂盛,夜卧早起,广步缓步于庭堂阶前的院子,被发缓形,“被”通“披”。形,即形体。周慎斋:“被发缓形,使阳升而气舒也。”以使志生,言使志意顺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畅活泼。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皆所以应春阳生发之气;“杀、罚、夺”皆所以折逆春阳生发之气。“勿杀、勿夺、勿罚”是说内存生发和平愉快的意念。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春三月,五行之气为木,木五行配五脏为肝,夏为寒变,喻昌:“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当旺反衰,得食则饱闷,遇事则狐疑,下利奔迫,惨然不乐。”奉长者少。奉,供给之意。长,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 夏长。春生,指大多数生物在春天开始生长活动。夏长,指大多数生物在夏令生长茂盛,生长较快,春夏,阳气上升。秋收,是指一切生物在秋令生机收敛、阳气收敛、水分收敛、活动收敛。冬藏,是指一切生物在冬令阳气闭藏、精华闭藏、生机闭藏,活动减少或停止而进行冬眠。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季生养不好,供给夏长的条件差,到夏季就易发生寒变的病。 夏三月,指农历立夏以后六秋之前的三个月。此为蕃秀言草木盛长,扬布秀美,天地气交,张介宾:“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万物华实开花结果,夜卧早起,无厌吴师机:“谓无日长生厌也。”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指人之容色成秀秀美,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杨上善:“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夏三月,五行之气为火,火五行配五脏为心,秋为痎音皆疟,疟疾指总称。张介宾:“心伤则暑气承之,至秋而金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指农历立秋之后立冬之前的三个月。此谓容平从容成熟,言草木盛长,到了秋天,已达到成熟阶段,天气以急劲急,地气以明清明,早卧早起,与鸡

_黄帝内经_中的养生之道

GUOXUE 《黄帝内经》 中的养生之道 致用·养生ZHIYONG ·YANGSHENG ·君主之官:心养生之道 我们下棋的时候,不管是丢了车,还是丢了马,只要老帅还在,这棋就没输;但老帅被对方吃掉了,你的车马炮再多,也是输了。心在人体五脏中的地位就像棋盘中的老帅,因此《黄帝内经》称心为“君主之官”,掌管全身的气血运行。 中医说心藏神,心的气血充盈,神得以涵养,那么人就头脑清楚、神思敏捷、睡眠香甜。反之,如果人记忆力下降,睡眠浅而多梦,那就表明心气、 心血不够用了,要赶快补充。中医认为,大喜伤心。这就是说,过度惊喜会使心功能受损,比如范进中举就是大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心开窍于舌。中医通过观察舌的形态与色泽变化,还有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来判断心的功能状况。比如舌尖经常溃疡的人,就是心火旺;讲话时频繁出现断点,就是太疲劳了,心气虚弱不够用了;舌根下的静脉色泽紫黯而曲张,说明心血管多有硬化。 心火系统功能异常,常出现以下症状:心慌心悸、心前区疼、嘴唇指甲发青、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神经衰弱、冠心病等。那么出现这些症状,中医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红枣、红椒、赤豆、樱桃、 鸡鸭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 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 《黄帝内经》。中的 之道 YANGSHENGZHIDAO ZHONGDE 。。 HUANGDINEIJ ING (76)

黄帝内经 指导四季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黄帝内经》:“心光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皮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黄帝内经》:“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黄帝内经》:“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春季易使肝旺。而肝脏在人体内是主理疏泄与藏血,非常重要。因此,春季养生宜顺应阳气自然升发舒畅的特点,以养肝为要务。 在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若肝血不足,则易使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肝对于精神来说其实很重要,失眠多梦,睡眠不足,这个跟肝有一定关系,因为肝气不疏的人会表现为肝气失调,失调了以后会影响到睡眠,造成有肝火,因为肝火大了人睡眠就容易难以入睡,睡眠不好的情况下就造成睡眠不足了,第二天可能工作学习精力也不足了。 春令进补有诀窍,养肝明目是首要。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随着气候节气等环境状况改变,人体的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也会随之改变,因此,人的饮食起居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可是如果肝气升发太过或是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如情志不遂,肝阳上亢,血压升高,有心脑血管病者还容易发生中风。而各大医院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每到春天,发生肝病或肝病复发的病人就会较其他季节多。此外,中国近五千年灿烂的医药文化在保健养生方面早已精辟地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等经典思想。因此,顺应天时变化,对自己的日常饮食起居及精神摄养进行相应调整,“未病先防,有病防变”加强对肝脏的保健正当其时。 可以从精神、饮食、运动三大方面来配合养肝。 1.养肝先要睡得香 养肝重在睡眠。现代人阴阳颠倒的生活习惯对于肝脏的损害尤其严重。一般熬了夜的人大多双目赤红,这是肝火上升的症状。长期如此,必然伤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将睡眠称为“眠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研究表明,睡眠是人类自身对脑和整个神经系统的有效调节。在高质量睡眠状态下,体内会出现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而在春季应“夜卧早起”。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重科学睡眠。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时;60岁以上老年人7小时左右;80岁以上老年人应睡8~9小时;体弱多病者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晚饭莫过饱,睡前莫喝浓茶

中医养生:黄帝内经 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论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渊薮,其主要著作者为黄帝的医药顾问岐伯以及岐伯学派的弟子们。《黄帝内经》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的内容涉及研究人体生命的变化规律,探讨衰老的机理,寻找增强生命活力以及防病益寿的方法等系统的养生理论,成为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养护生命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四时养生、情志调摄、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导引养生等等,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四时养生、调摄情志,以及治未病。 四时养生即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四季的交替,昼夜晨昏的变化,都可能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养生基本的原则就是顺应自然,依据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人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就要配合自然界的生发之气,晚睡早起,广歩于庭,舒缓形体;夏季阳气隆盛,万物开花结果,人类也要晚睡早起,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随便发脾气;秋天气候转凉,阳气开始收敛,人要早睡早起,收敛神气,尽量使自己的心志安宁;冬天为闭藏之令,万物处于秘藏,人宜晚睡晚起,不能过分张扬发散,要注意保暖,不要使阳气受损。《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中还提出了一个相当著名的观点,叫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时下流行的“冬病夏治”之法,就是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产物。 调摄情志古称之为“养性”。“养生莫若养性。”一般而言,性情开朗,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病,即使患了病也比较容易康复;而性情抑郁,心理不健康者则比较容易患病,患了病也相对不容易康复。《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里所说的“独立守神”,以及后文所说的“去世离俗,积精全神”、“适嗜欲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愉悦唯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等等,都是教人要建立健康人生理念、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趣,胸怀开阔、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知足常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治未病的原话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现今蓬勃开展的治未病活动,其理论渊薮即在于此。其实“治未病”一词在《内经》中出现的不止一处。《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可见“治未病”的内容,不仅在于强调养生,防病于

关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关于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发表时间:2015-02-02T10:57:25.463Z 来源:《医药界》2014年11月第11期供稿作者:邵东东 [导读] 人体的健康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经》中关于合理饮食与养生关系的论述占据较大比重。 邵东东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00) 【中图分类号】R2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1【摘要】首先,本文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进行了介绍,包括《周易》哲学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及老庄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两方面;然后又阐述了《内经》的养生原则,即综合调摄,顺时为先、形神兼养,调神第一;接下来,分析了《内经》的养生方法,主要有食饮有节,谨和五味、起居有常,不安作劳以及调摄精神,和调情志共三个方面。 【关键词】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养生原则;养生方法 前言:《内径》是我国有记载以来最早的体系完整的医学著作,相传为黄帝所著。这部著作对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原则和方式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其医学理念是中医养生法则的最早萌芽,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方面的支持。 一、《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 (一)《周易》哲学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内经》对人体机能和生理现象的看法大致可归结为人体是由多个阴阳对立面所共同组成的整体系统,这与《周易》所提出的阴阳对立统一理论一脉相承。基于这样的认识,《内经》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否是由人体内的阴阳相持的状态决定的。如果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则利于养生,反之则会带来健康问题。因此,《内经》强调的养生总原则就是调理人体的阴阳动态,达到相对的平衡状态。同时,《内经》对医学的重要影响还在于提出了防大于治的医学思想,并将人体活动从整体角度来看待,克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端,而这些也正是与《周易》中的“防患于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有着天然的一致性。 (二)老庄思想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影响 《道德经》、《老子》等道家著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顺应自然,其基本思想包括清静无为、见素抱朴、致虚守静等等,都是对人的行为要顺应“天”的“天人相应”哲学的进一步拓展[1]。而这些哲学思想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内经》中反复提倡的顺应四时变化、节制、养神等医学养生原则,其核心在于对人应当遵守自然及人体本身的运行规律,反对自然机制的破坏。 二、《内经》养生原则 (一)综合调摄,顺时为先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下,《内经》在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就是顺时养生,意即在掌握了自然界中阴阳此消彼长的规律和时段交接的前提下,逆推出与之相配合的养生法门。具体来说,为了保持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应从生活环境、四时变化及昼夜交替等节律入手,对人体内的生物钟加以重视,研究疾病与时令间的关系,做到养生防病的适时性。实际上,顺时养生法既是一种原则,也可看做一种方法,《内经》中不乏对顺时养生的具体化说明,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服天气而通神明”等等,这些论断都为我国的中医养生理论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二)形神兼养,调神第一 这里的“形”指的是人的形体,即身体;“神”指的则是人的精神状态和性情。《内经》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应做到形神兼顾,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则需将调神放在首位,通过养神来达到统形的效果。这都充分证明了《内经》在对养生的看法上注重神对形的主导,是一种具有全局意识的养生观。养神的手段主要有清净宁神、四气调神、蓄精养神和修性怡神。 三、《内经》养生方法 (一)食饮有节,谨和五味 人体的健康与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经》中关于合理饮食与养生关系的论述占据较大比重。《内经》认为饮食的“量”和“味”应与身体状况相适宜,平日的饮食保养和病后初愈的调理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同饮食结构。内径所提出“大饥勿大食,大渴勿大饮”,“饮食自备,脾胃乃伤”,“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可以看做是对饮食原则的总体概括,强调平衡膳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其中,《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是对谨和五味的具体解释,谈及了合理的五味摄取对病后身体调养的意义所在。 (二)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关于日常起居和劳作方面的论述,可从其中的《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宣明五气篇》中略知一二。如“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起居无常,神气乃浮”,“起居无常,半百而衰”。意思是说生活作息没有规律,容易加速衰老,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加快人体器官衰老。再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降低疾病的发生,可进行适当的劳动和体育锻炼,这样可促进体内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2]。但如果劳动(这里的“劳”包括体力劳动和房事劳动两方面)或锻炼强度过大则会适得其反,造成伤心脾肾等不良后果,同时过度安逸也不可取,气血阻滞、脾胃功能衰退等现象都是由于缺乏身体锻炼而导致的,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体质虚弱。 (三)调摄精神,和调情志 前文已经谈到,身体的健康是由“行”和“神”两方面共同决定的。对于“神”,也就是精神方面的调理,主要是指对心理健康的维持。对于精神方面,《内径》所提出“恬淡虚无”,即思想没有杂念。只有同时达到了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健康,才能够符合《内经》所强调的“形与神俱”,并达到“尽终天年”的目的[3]。这方面的养生方法对于现代亚健康人群的心理治疗能够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已引起现代心理医学的重视并得到了认可。 结论: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进行学习研究,指出了《内经》这部古老的医学著作中的养生理论能够对今天带来深刻的启发,现代养生理念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从而促进养生学的发展。本文对《内经》养生理论的哲学渊源做了简要的介绍,说明其与我国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系,从而对《内经》养生原则进行了概括。同时,还将一些《内经》养生方法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黄帝内经中四季养生的小知识

一些年轻人可能对养生没什么概念,尤其是每天忙忙碌碌上班的人来说,每天有忙不完的时候,回到家就是睡觉,谁还能想起养生呢,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每天只顾着工作,一定要抽出一点时间去关注一下养生,下面介绍一下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小知识。 黄帝内经中之处,对于不同的季节,其养生方法也是不同的,朋友们一定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黄帝内经中四季养生的小知识吧。 1、应时起居 夏季则宜晚睡早起,中午尽可能午睡。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2.保健要“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炎热夏季,很多人会患空调病,人们白天夜里都开着空调,室内外温差可以达到十几度,加上大量食用冰品冷饮,肯定会伤阳气。因此,要注意居住环境不要过于潮湿,不要过多吃冰冻及凉食,夜间空调的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最好在26度以上,不要在露天及阴冷的地方过夜。

3.夏季失水多,应多喝水 喝多点水,而且是温水比较好,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另外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4.饮食清补,多吃“苦” 在饮食滋补方面,热天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肥甘厚味及燥热之品不宜食用,而应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品。 甘凉清润的食物:小麦、高梁、青稞、豆腐、白扁豆、黑芝麻、马铃薯、白菜、莴苣、龙须菜、菠菜、冬瓜、西瓜等。健脾养胃、滋阴补气的食物:菠菜、藕、茭白、西红柿、胡萝卜、鸡蛋、苹果、牛奶、葡萄、莲子、桑椹、蛤蜊,鹅肉、青鱼、鲫鱼、鲢鱼、大麦粉等。 温馨提示:不管是季节养生还是什么养生,对身体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食物养生也是很重要的,如果选择一些对身体有利的食物那就更好了,平时可以选择一些带有苦味的食物,它有助于血液的循环,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

曲黎敏_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中文名: 曲黎敏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版本: 录自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系列 发行时间: 2007年 地区: 大陆 对白语言: 普通话 文字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师说:黄帝内经--四季养生》介绍: 黄帝内经大智慧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中医文化专家 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清华大学特聘顾问 个人专著:中医与传统文化、中华养生智慧、易学气功养生 研究领域:中医与传统文化、周易与中医学 她的主要著作《黄帝内经--四季养生》 《师说》之《四季养生》内容取材于中国传统中医名著《黄帝内经》,这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医学典籍,倡导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维护好自身健康的前提下,达到事业、家庭和生活的良性循环。 现代社会的人们,面对紧张的工作,生活的压力,激烈的竞争,往往疲于奔命,健康与生命无时无刻不在透支。那么,该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堪忧的状况呢? 北京中医药大学曲黎敏副教授做客《师说》,主讲的《四季养生》系列节目,结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指导人们遵循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规律,合理起居饮食,科学调整脏腑器官,寻求阴阳平衡,实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主讲:曲黎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曲黎敏副教授具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和传统医学,又兼通西方人类学。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在大学里主讲“中华文化与《黄帝内经》”、“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同时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高校循环讲演,她的讲演举重若轻、深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黄帝内经》与中医养生 课程背景: 当代企业家,物质生活丰富,但是健康堪忧、精神生活质量欠佳。随着经济高速增涨、世风日益浮躁,如何独善其身,获得一份清静与悠然自得,实属难得。? 企业家更需要注重修身养性,营造企业家的精神家园,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领导者,体悟人文情怀,明彻道德修养,另辟人生境界。? 易医同源,周易、中医、儒释道哲学同出一家,内圣外王,企业家更需要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式管理”智慧。? 【领袖养生术】五行流通,修身养性。 以中医的调理方法,切入领导者“亚健康”症结。用五行定位身心系统,全面革新西方养生概念。以传统文化诊断病源,为领袖疗病养生。深刻领会“诊病、探源、调理、痊愈、预防”五步口诀。 课程资料: 《黄帝内经》、《道德经》、《心经》、《周易》、《论语》、《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 课程特色: 1,体验式 ①融汇贯通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体会“天人合一”的心灵修炼,提升国学素养。 ②体验中医经络按摩、掌纹诊病“望闻问切”方法。 ③应用表格现场测试自己的五行人格类型。 ④“学、用、教”的阶段性实用国学教学方法。 2,趣味性 ①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五行人格类型分析。 ②了解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哲学的养生养心方法。 ③基因与命运、性格的因果关系。 ④调整风水环境改变“气场”来养生。 ⑤四柱命理学中的阴阳五行养生方法。 课程大纲 一、《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智慧 1、《黄帝内经》简介; 2、《易经》与《黄帝内经》的渊源; 3、中医对健康概念的阐述; 4、中医养生与儒释道三教“精气神”养生; 5、中医的八种“体质”类型与养生方法; 6、“元气”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7、中医养生智慧——医理三原则; ①“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预防

《黄帝内经》中的服饰养生思想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黄帝内经》中的服饰养生思想 作者:林永青, 赵百孝, LIN Yong-qing, ZHAO Bai-xiao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100029 刊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9,32(4) 参考文献(5条) 1.曹庭栋老老恒言 2006 2.李经纬寿养丛书全集:摄生要义 1997 3.高濂遵生八笺 1988 4.汪绮石理虚元鉴 2005 5.林永青;赵百孝从古代典章制度浅析<内经>中"被服章"的含义[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08)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杨威.金香兰.李睿.Yang Wei.Jin Xianglan.Li Rui阳脏人养生重在恬淡权衡——谈李维贤老中医的养生经验[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2010,29(4) 2.龚勇军浅析养生三环节——进养、排泻及调适[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2010,42(5) 3.楼彩霞.庞宗然.崔箭.LOU Cai-xia.PANG Zong-ran.CUI Jian探析《黄帝内经》养生经典的现实意义[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 4.燕嫱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期刊论文]-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5) 5.李小嘉.刁本恕.周家骧.黄映君.林艳王静安养生学术思想探析[期刊论文]-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 6.丁家欣.DING Jia-xin《黄帝内经》与饮食营养[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8212922510.html,/Periodical_bjzyydxxb200904004.aspx

百家讲坛-曲黎敏《黄帝内经》(文字版) 第10集 四季养生 四气调神大论

百家讲坛-曲黎敏《黄帝内经》(文字版)第十集四季养生四气调神大论 《四气调神大论》是《黄帝内经》的第二篇文章。 春天怎么养生 夏天怎么养长 秋天怎么养收 冬天怎么养藏 顺应四时为养生第一条。因天之序才是它的要领。 是四气而不是四季。调的是神。重的都是神的层面。 气,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 什么是气?五日谓之侯,三候谓之气。 候,是物候,是树木等事物的表现。事物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三候十五天,天地自然之气就会出现一个转换。 人体养生要能跟上气的变化,不然就会得病。这也是天人合一概念的一个表现。古代时讲气,更多指节气,即24节气。 一年四季,一季有6个节气。 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气是不断地在发生变化,人的情志要跟上这个变化,就能养生。 生长收藏都是四季里气的表现。 化,这四季全有,是指四季全包括,乾卦的上九,见群龙无首吉。 中国人的居住方式——四合院,东南西北生长收藏全有,门朝南开,门主散,出入之所。东边的房子主生发,孩子们住;老人住西边,壮年住正房。 春天怎么养生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春天的生发之机,是一点点起来的,是分步骤的。 “此为发陈”,陈就是陈旧,是从冬这起来的。春天的毛病是冬天做下的。发的是积聚在冬天的东西。 非典(瘟疫与时节有关,陈旧的发作)中很少有老人和孩子,基本是青壮年,他们生活无规律。目前来讲,老人和孩子比较注重养生,按时睡觉。 “天地俱生”,天为阳,地为阴,阴阳都可以生发,也就是子时,一阳,二阳,三阳这样生起来。 “万物以荣”,万物都开始来发育生长。如何养生,列举三个例子。 一个是“夜卧早起”,晚睡早起,晚不过子时。“广步于庭”,步,在古代是慢慢走的意思。慢慢走,走很远。 一个是“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披发,不要约束生机,生发,应该放松心情;缓形,放松腰带穿宽松的衣服,也意味着放松心情。调神,神最重要。志是肾经,肾的神。使肾精能够一点点生起来。 还有一个是“生而勿杀”,此时只怀一个欣欣向荣的心思,不要起一点杀心。春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强调: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服天气而通神明”。认为对自然界阴阳的变化,“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四季养生法: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养生法因人而异,主张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法,适时养生。 春季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睡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意思是说,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发育,欣欣向荣,此时宜开始锻链身体,早晨起来缓缓散步,拨开束发,松缓衣带,让形体舒展,使志意顺春天生发之气而活动,以求神定而志安,这就是春天保养春生之气的方法。 在阳气生发的春季,饮食要求清淡,不宜大量食用油腻、油煎的食物;水果宜食用一些甘蔗、马蹄、柑橙等,取其清淡甘凉,防止积热於里。 夏季 《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睡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说,夏天万物生长,茂盛华美,夏日昼长,养生者宜早起锻链,不宜懒惰,要使人的精神旺盛饱满,让体内阳气宣泄於外,以与夏季阳盛的环境相适应,这就是夏天保养夏长之气的方法。夏季炎热,常遇暑热兼湿之候,肌腠开泄,汗出亦多,人们喜食生冷、寒凉之物。如太过则而伤脾胃。因此,在夏季切忌过食生冷,少食油腻厚味、煎炸动火之物、饮食宜甘寒、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夏日炎炎正好眠”,是说夏季天热,暑湿重,人喜多眠,但此时更宜振作精神,劳逸结合。 秋季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睡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思是说,秋天天气乾燥,气候逐渐转凉,秋气肃杀,万物开始收歛,要使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并要收敛神气而勿外露,此皆所以顺从秋收肃杀之气,从而使肺金得以清净,这就是秋天保养秋收之气的方法。 秋季气候乾燥,常有凉燥之感,由于气候凉爽,人们喜食姜辛温之物。但辛温太过,则易伤肺致咳,肺与大肠相表里,亦易伤及大肠而出现大便乾燥难排的现象。因此在秋季切忌过食煎炸动火之物,饮食宜润燥生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之品,如百合、蜂蜜、芝麻、合桃肉、雪梨等。 冬季 《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说,冬天是万物伏闭藏的季节,人们不要扰动阳气,避免严寒,保持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出汗,而使闭藏的阳气受到影响,这是冬天保养冬藏之气的方法。 冬季寒冷,以收藏为好。所谓冬令进补在我国已是传统习惯,此时宜食一些补肾之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鸽肉、虾、鹌鹑等,以增强肾脏的藏精作用,使肾气、肾精旺盛,体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 于睿成泽东 (辽宁中医学院,110032,辽宁沈阳//第一作者女,1969年生,副主任医师,2002级博士研究生) 1 肾气自然盛衰规律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2 “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3 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恬恢虚无,精神内守及时避邪毒 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 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 (长江大学医学院,湖北荆州434000) 1 “阴平阳秘”是中医学养生的根本目的 2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 固护肾精为养生防老的关键 4 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

5 勤锻炼持之以恒 试论《内经》形神统一观及其意义 钟红文 (广西省柳州市广西龙泉山医院 545000) 1 《内经》形神统一观 1.1形为神之基,神依附于形 1.2神为形之主,无神形亦亡 2形神统一观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形神统一观是《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之一,是“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心理活动在整 个生命中的作用,与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它历来就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在摄生方面,《内经》既重视人们生理的健康,更重视心理健康。它把调摄情志,保持乐观的情绪作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它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指出身心的健康可使人们达到抗早衰、延年益寿的日的。即“积精全神”,“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 在病因学方面,《内经》把情志过度或异常,视为致病的重要素。《灵枢·西病始生篇》说:“夫西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这里的“喜怒”即概括了七情。并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说明情志致病不吲于六淫,先袭体表,病发于

黄帝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注释

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发:草木发芽。陈:敷陈,草木枝叶舒展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自然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广步于庭:广步,缓步。庭,堂前阶也。被:同“披”,披散,散开,解开。以使志生:言使人的情志宣发舒畅 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指精神,行为活动顺应春阳生发之气,杀,夺,罚,指精神,行为活动违逆春阳生发之气。强调人需顺应生发养长之道。养生:养护(春天的)生机 寒变,奉长者少。 寒变:阳气虚损的寒性病变奉长者少:供给夏季的茂长之气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蕃秀:万物(主要是草木)茂盛壮美。蕃,茂也,盛也,秀,华也,美也。天地气交:“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华实:均用作动词,意为开花结实,华,同“花” 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华英成秀:华英指草木的花叶。此比喻人的容色神气。秀,草木开花,此比喻人因气机旺盛而容光焕发的样子。 外,此夏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痎疟:疟疾的总称。 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冬至重(虫)病:至,到,来临。重病,别的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容平:盛满。形容秋季万物果实饱满,已经成熟的景况。 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与鸡俱兴:跟鸡同时作息。意同“早卧早起”,兴,即起床,此指作息。秋刑:深秋(霜降后)的肃杀之气。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收敛神气而不外露,从而使肺气清肃。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飧泄:水谷杂下,完谷不化的泄泻。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

黄帝内经养生 黄帝内经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养生黄帝内经养生知识 黄帝内经养生黄帝内经养生知识,我为大家汇聚了一些健康知识和日常养生的文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黄帝内经养生黄帝内经养生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黄帝内经养生 1.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意思是说,对一切有可能引发疾病或破坏健康的因素都要采取措施进行对抗和排除和避免,一般来说,人体的疾病,大部分是因为外在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生命规律紊乱所产生的。所以,采取避免接触疾病的感染源,对一切致病致灾的因素都要采取围追堵截和未病先防的措施。 2.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保持一颗平淡的心,并能守住真气。恬淡虚无讲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的心态。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其实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更多的则是身不由己,也难怪人们难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心境。这是一种“心若冰清,天塌不惊”的达观,也是一种“和光同尘,与世无争”的态度,我们只能尽可能的、最大限度的接近

这种境界。 3.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人体的精气神内守,以及心理筑起抵抗外邪的城墙,疾病也就难以接近人体。“精神内守”不单纯是人体内的精气神在体内保卫身体,还包含了让心灵变得坚强起来。而下面的“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是对精神内守的补充。只要我们能够不被外在的病邪和灾难所累,精神内守不仅是疗伤良药,还是心灵鸡汤。 4.志闲而少欲 胸中装有治国安天下的锦囊妙计,却闲情逸致,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没有不良的野心和欲望。就像诸葛孔明当年,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黄帝内经养生知识 5.心安而不惧 心境宁静和平安,具有君子的风范,具有慎独的品性。无论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还是在曲径通幽处,都能行得正、走得稳。无论是处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中医养生论文 引言 关于养生之道,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精辟的论述,如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甚至是整个中医理论中都对人类有限的生命进行了珍惜保护、注重养生的良好的态度,其具体的养生观念是“顺应自然- 身心健康- 心理道德完善- 适应社会”这样一种全方位的健康养生观[1-3],是中医理论中综合医学模式在养生观中的具体表现,富有很浓厚的科学性、理论性和先进性。 2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法则 2.1 注重饮食,不宜偏食饮食有度是保持长寿的一个重

要条件。因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果长时间过度饮食,会造成胃负担加重,消化不良,使筋脉瘀滞,气血流化失常。饮食有节还包括喝酒要适量,少量饮酒对身体有好处,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可能会对生命造成威胁[4].《内经》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因此可以看出饮酒过量对身体的伤害是多么的严重。 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能够促进脏腑机制的良好运转,相反的话危害会很大[5].《灵枢》五味篇说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走心,甘味先走脾,辛味先走肺,咸味先走肾。由此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五脏正常的运转有着直接的关系,任何偏食行为都将会增加某一脏腑的负担。如果不挑食并且饮食适量、有规律,将会为以后的健康长寿做好铺垫。 药食同源可以根据脏腑盛衰和疾病的不同,从而选择不同的食物以起到补充身体所缺乏东西的作用,采用药食和饮食并用的方法,把养生和治病相结合,并选择适当的食物和药物,就是《内径》中所说的辩证施膳施治[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