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_成语故事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_成语故事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_成语故事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成语故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

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_励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正直就是胸怀坦荡,为人忠诚,行事遵从真理,敢于坚持真理。当真理与谬误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维护真理,并敢于抵抗强暴,不屈服于压力。 《家语困誓篇》书籍中说;春秋时卫国蘧伯玉,有德有才而卫灵公不能用;弥子瑕很坏,卫灵公却重用之。大夫吏鱼劝告卫灵公,卫灵公不听。史鱼生病快要死的时候,把儿予召到面前,对他说:,“我不能荐举蘧伯玉,贬退弥子瑕,作为臣子,我不能静助君主行正道。在生不能帮助君主行正道,死之后我的丧事就不能按照礼的规定来办。我死后,你把我尸体放在窗户边就行了。”史魚的儿子按照他的吩咐 做了。卫灵公来吊丧,见到这副模样,感到很奇怪,便问其中原因。史鱼的儿子就把父亲的话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很惭愧的说:“是我 的过错啊!”命令礼葬史鱼,同时拔擢蘧伯玉,贬退弥子瑕。孔子知 道后:叹道;从前的进谏者,顶多谏死;死了就算了,没有象史鱼这样的,死了还要用尸体进谏。 史鱼是正直的人。他正道直行走到底,只要认为自己坚持的是对的,便死了也不肯罢休,还要用最后的一次努力来实现自己正确的主张。他可算得是正直者的典范。 要做正直的人,就要敢于牺牲自我。从历史上看,往往需要人们在真理新生命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隋朝的兵部尚书冯慈明————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为李密所执,李密强迫他投降,他回答说,“直道事人,有死而已。励志故事”于是,李密将他杀害。如果冯慈明投降李密,马上就能得到高官厚禄,可以享受生的快乐。然而他选择了死,为了直道,他宁死不生。 正直需要有坚持自己信念的勇气,在必要的时候要敢于反对确认是错误的东西,不管这种错误是否出自于权威、上级。一次在手术室里,开刀后给病人的创口填进了12块纱布。将要缝合时护士看见只取出了11块纱布,“大夫,您只取出11块纱布。她提醒医生。“不,我已全取出了,立即缝合!”不行!”护士抗议道,“里面还有一块纱布”。”由我负责好了”!医生严厉地说,“缝合”,护士激动地喊道:“您不能这样做!您要对病人负责!”看着她这神情,医生微微一笑,举起手来给护士看。说:’“第12块纱布在这里,你是个正直的人”! 同时,正直还需要具有一种服从精神,服从真理,一旦确实认识到自己错了时,就要毫不犹豫地改正。这样做,也许因为有错而被人瞧不起,但这是暂时的。时间一长人们就会看到你的高尚品质,而对你改采尊敬的态度。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铜碗豆!“铜碗豆可以说是正直的人的写照。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记叙文阅读训练10篇(41-50)附答案及解析

41.阅读余显斌的《独行玉器行》,完成下列小题。 ①丰阳玉色泽光润,入手清凉,雕为小件,千金难(甲:买、求),很是红火。但是,此玉和当地一种荧光石极为相似。因此,就有玉匠以荧光石为之。 ②王独行却不。王独行是丰阳著名玉匠,秉承祖业,开一家玉器行,不大,所有玉器均为手工雕琢。玉器行的职员,全部是自己的弟子。 ③王独行规定,在他门下,不学满三年手艺,不许出师。王独行还特别规定,不许以荧光石充玉,否则,开除出师门。因此,“独行玉器行”货真价实,生意兴隆。人们说,买王独行的玉器,放心。 ④王独行还有第三条规定,弟子出师,一般不许离开自己的玉器行。因为,他担心没有自已把着,弟子们没了紧箍咒,会胡来的。这样,不只是坏了自己名气,也坏了丰阳玉的名气。当然,有弟子一定要出去单干也可以,必须通过考验,合格才行。至于考题,是临场发挥的。 ⑤好在,一直没弟子愿意离开他,毕竟,借得大树好遮阴,更何况师父对他们一个个如自己的儿子。因此,第三条规定一直闲搁着。 ⑥可是,也有例外。这人,就是曾白。曾白投到王独行门下,苦心钻研,手艺日进。 ⑦一日,王独行雕一棵玉白菜,即将完工,菜叶上,一块玉石一崩,掉了,出现一块黑斑。王独行呆望半天,不知如何是好,继续雕琢吧,这个黑斑,会破坏白菜美感;放弃吧,这么大一块玉石就糟蹋了。 ⑧他叹口气,走了出去。每次遇见这样的事,他都会去茶室,泡一壶茶,慢慢地喝,静静地想,究竟有没有挽回的方法。一壶茶喝罢,他想,算了,毁就毁了吧,不能让玉器有瑕疵。 ⑨他走进作坊,玉白菜仍在案上,黑斑没了,上面趴着一只蝉,身子黑亮,薄翼如烟。他走近了,蝉竟不飞,仔细一看,竟然是用黑斑雕成的。 ⑩这蝉,是曾白雕的。 ?他少有地一笑:“小子,你出师了。”曾白眼睛一亮:“师父,真的?”王独行点着头说,明天,他就是“独行玉器行”的正式员工,可以加工资了。曾白却说,想离开这儿,自己开玉器行。 ?王独行愣了一下。“那就准备接受考试吧。”曾白忙说:“请师父出题。”王独行笑笑:“急什么?早着呢。” ?几天后,王独行生病住院,将玉器行暂时托给曾白管着。一天,工商局的周局长来了,在玉器行转了一圈,对迎接他的曾白说。刘县长半个多月后过生日,县长喜欢丰阳玉器,自己想弄一件作为礼物相送。曾白建议,祝寿要应景的,自己细心雕琢一件,让周局长半个月后来拿。周局长点点头,转身离开。 ?曾白回去,独自选料,设计,雕琢。 ?半个月后,一件仙猴献桃的玉器出现在周局长眼前。一只猴子举着一个硕大的蟠桃,蟠桃白里透红,水灵灵的,周局长眼睛一亮,呵呵一笑,拿着玉器走了。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这可能是传说。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稿一样去“作瓦屋”。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万生女子……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地玩。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易》《庄子》都有记载。秦汉瓦井已经很普遍。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高。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 瓦的制作并非给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晾干后自动从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古人的确很聪明。 夏桀当初“作瓦屋”只是为了自己享乐,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的确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B.“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 C.瓦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D.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 B.对于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 C.文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 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作文_优秀作文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作文_优秀作文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作文 赵姝梦雅 我不知前人是以何种气节在一次次朝代更迭、江山易主之时手蘸鲜血写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语豪言的;只是每次看到项王的乌江自刎,屈子的汨罗投江都感到无限遗憾与惋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是他们血染长河体面的一个借口,让他们可以微笑着、微笑着作为气节一词的代言人千古流芳。但这并不能掩饰他们不敢目睹民族之灭亡、理想之破灭,不敢重振旗鼓去颠覆现状、重整河山的逃避心理。 屈原和项羽,说来奇怪,似乎历史老人也觉得他们的事迹不太光彩,而隐匿了他们的名字屈平和项籍,以字“原”和“羽”为后人所知。相比于他们,我更喜欢看到以真名闻名于千古的勾践,他身着短褐,卧薪尝胆的光荣经历对我来说远比屈原的“怀石赴水”和项羽的“霸王别姬”来得更有人情味,更令人感动。 千年前的暮秋,落日熔金,乌骓哀鸣,美人垂泪。本可以成为成败转折的乌江终成了霸王的坟墓,只是因为他自负地以为天要亡他,便不理睬江东子弟的多才俊,便膜拜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箴言,对着自己,而不是敌人,举起了,死亡的屠刀。 屈原说:“夫清白之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一清一直,脆生生的断送了多少弯弯腰受点辱就能重铸河山的伟人和伟业?一个厚字,又熄灭了多少豪杰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灵魂爝焰? 我以为,仅为如玉的清白断送生命,留下个死亡的尊严,虽豪壮,却绝不足取。他们的坚贞气节固然值得尊敬,可我尊敬的只是他们求死的勇气,却不会忘记纪念那些为了更加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含诟忍辱的活着、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的人。 两千年前被迫屈膝投降的勾践,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萧索的额暴露在寒风中,黑黄精瘦,青筋突起。他没想过他护身的匕首只要一抖插进自己的心窝就可以一了百了吗?我不知晓。然而最终他决绝的选择卑微的活着,用十年如瓦一般的沧桑换得了复国的辉煌。 还有一千年前挣扎于政治漩涡的东坡,风尘满怀,漂泊无涯。无耻小人酸溜溜的嫉恨把我们世界级的大诗人送向了地域上的荒蛮,我真庆幸,庆幸东坡没有在被押解途经太湖时宁为玉碎,否则湖水淹没的,将是一段多么瑰丽的文明?然而东坡的坚守是对的,被政治权术蹂躏得如粗瓦般的灵魂在烟瘴四布的密州,在凄风苦雨的黄州,淬炼,然后升华,使东坡收获了比玉石还要珍贵百倍的笃定情操。 那俯首称臣以及卑躬屈膝的背后闪亮的,是一颗不愿轻易服输的倔强的心;那宁为瓦全也不为玉碎的柔韧与隐忍的灵魂深处孕育的,是一个更远更美更真实的梦。梦的开始是黎明前的黑暗,阒然惨淡,远不及玉之圆润,甚不如瓦之粗粝。可那完整虽然鄙陋的瓦片,心中始终写有一个光明得多,响亮得多的明天,那明天,终会在梦的尽头,实现。

谈骨气原文及赏析

谈骨气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八字励志名言短句

八字励志名言短句 1、奋发有为,时不我待。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4、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5、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6、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7、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8、谈泊明志,宁静致远。 9、与其轻人,不如重我。 10、追求目标,坚持不懈。 11、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12、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13、独脚难行,孤掌难鸣。 14、学海无涯,心存高远。 15、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16、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1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8、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19、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20、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21、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22、厚积薄发,志在必得。 23、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2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5、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6、学无止境,勇攀**。 27、一息若存,希望不灭。 28、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9、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30、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3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2、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3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3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5、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36、矢志向学,敢于胜利。 37、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3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9、人之幼稚,不学则愚。 40、把握机遇,心想事成。 41、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4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4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4、拼搏奋斗,励志笃行。 45、破釜沉舟,战则必胜。 4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7、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4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49、力求有功,方能无过。 50、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51、勤学苦练,永争上游。 52、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53、虚怀若竹,清气若兰。 54、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55、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56、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57、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58、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59、船载千斤,掌舵一人。 6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6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2、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6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64、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65、观海得深,瞻天见大。

成语俗语越南语翻译

成语俗语越南语翻译 1. Bi?t nhi?u kh? nhi?u: 能者多劳。 2. Thà ch?t vinh còn h?n s?ng nh?c: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3. Tr?ng ?ánh xu?i kèn th?i ng??c; Rau ?ng n? c?m c?m bà kia: 牛头不对马嘴。 4. Tiên l? h?u binh: 先礼后兵。 5. ??u voi ?u?i chu?t: 虎头蛇尾。 6. C?i chày c?i c?i: 强词夺理。 7. Toàn tam toàn y: 全心全意。 8. Tr?ng ch?i v?i ?á; chau ch?u ?á xe: 螳臂当车。 9. D?nh? tr? bàn tay: 探囊取物。 10. N?i giáo cho gi?c; V????ng cho h??u ch?y: 为虎傅翼 11???ng nào c?ng ??n La M?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百川归海 12. xa hoa tr?y l?c / 灯红酒绿 13/. xa r?i th?c t? /脱离实际 14/. xa x?i ngàn d?m / 千里遥遥 15/. x? than c?u ng??i / 舍己救人 16/. x?than vì ??i ngh?a /舍生取义 17/. x?u ng??i ??p n?t còn h?n ??p ng??i /品德优美才是真美 18/. x?u ng??i hay làm dáng /丑人爱打扮 19/. x? xác tiêu ?i?u / 凋谢零落 10/. xua chim v? r?ng, xua cá ra s?ng/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20.Anh em khinh tr??c, làng n??c khinh sau --> 家火不起,野火不来

文言文谚语

文言文谚语 导读: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5、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7、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言必信,行必果。 1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3、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7、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9、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3、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2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适何必曾相识。 2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 26、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7、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28、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29、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30、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2、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34、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5、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3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7、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40、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4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带宁字的成语

带宁字的成语 导读:以“宁”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宁折不弯] 本指白杨木受到外力作用,只会断折,不会弯曲变形。后用来比喻宁可死也绝不屈服妥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同“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牛后:牛的肛门。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宁死不辱]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宁死不屈] 宁愿死也不屈服。 [宁缺勿滥] 宁:宁愿;勿:不;滥:过度。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 [宁缺毋滥] 选拔人才或挑选事物,宁可少一些,也不要不顾质量贪多凑数。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 [宁可清贫,不作浊富] 宁愿清白而遭受贫困,决不污浊而享受

富贵。 “宁”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管宁割席] 管宁:人名;席:坐卧用的编织物。比喻朋友间的情谊一刀两断,中止交往。 [不宁唯是] 宁:请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宁”字在第三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息事宁人] 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天道宁论] 指天道福善惩恶之说难以凭信。 [深根宁极] ①指深藏静处。②根柢牢固。 [礼奢宁俭] 礼义过多而烦杂,不如俭约些。 [戒奢宁俭] 戒:戒除;奢:奢侈;宁:宁可,宁愿;俭:节俭。宁愿节俭,也要戒除奢侈。 [国无宁日] 宁: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时候。 [不遑宁息] 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同“不遑宁处”。 [不遑宁处] 遑:闲暇。没有闲暇的时候。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情。 [安国宁家] 指治理国家。 “宁”字在第四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_议论文800字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_议论文800字 楚汉相争,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上演了一段悲壮的英雄史诗。数百年来,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形象为人们所歌颂。李清照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句来讴歌他。 可真须如此吗?试想项羽若渡过乌江,重振雄风,他日卷土重来,中国的历史也许将因此而改写!可惜项羽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自杀了。于是刘邦坐拥江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能成全项羽的英雄形象,而“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却可以还他大好河山!当局者迷,就连那渡船人都说,江东虽小,却足以称王。可惜项羽终究败了,用唾手可得的王朝去成就一个英雄的名声,真的值得吗? 我们一直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束缚,殊不知有时“为瓦全”也是颇见成效的迂回之策。必要之时,我们应“宁为瓦全,不为玉碎”! 中国有一句熟语“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迫不得已时,委屈一下自己而保存实力,东山再起并不是不可以。何必坚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呢?这样不是玉石俱焚的悲壮,而是以卵击石的可笑。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有时全瓦比碎玉更有价值。 漫漫历史长卷,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的事例不胜枚举。春秋时期,吴国吞并越国,越王勾践没有一时冲动而殉国,反而乖乖地做了夫差的马前卒。然而十年之后,勾践复国,而吴沦为越的城邑。倘若不是“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的思想左右勾践的行为,恐怕勾践真得沦为亡国之君。

当然这里说的“为瓦全”是指为了坚守自己的目标,或卧薪尝胆,或忍辱负重的迂回之策。文王拘而演《周易》,孙膑残而著《孙子兵法》,屈原逐而著《离骚》。当他们选择为瓦全时,生已不仅是为了苟且于世,而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 选择为瓦全,并不是因贪生怕死而苟延残喘地存活于世。选择为瓦全,那么他的生命已不属于他本身,而属于某种精神,某种追求,某种信念。 司马迁惨遭宫刑,按照常理。他本应自杀,以成全士的名节。但他没有,隐忍不发,将其余生奉献给《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心血,也是他生命的延续,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司马迁留给后人不仅是一部《史记》,还有他敢为瓦全的睿智和勇气。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或许它不能成全你英雄的形象,但它却可助你成为最大的赢家!

表达忠义的80句文言文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2.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 3.宁以义死,不敬幸生,而视死如归。——欧阳修 4.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陆贾 5.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 6.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后出师表) 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9.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国)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1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1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15.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陈子昂)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7.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18.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19.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2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2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2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 2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7.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爱莲说) 28.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9.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明?王冕?墨梅) 30.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32.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33.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 3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 35.已拼薄命付危疆,死生关头岂待商。 (明·瞿式耜) 36.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宋·谢枋得) 3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8.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岳飞) 39.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南朝 .鲍照) 40.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唐·陈子昂)

六字以上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六字以上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注音】nìng wéi yùsuì, bùwéi wǎquán 【出处】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解释】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个性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宁死不屈、宁玉碎,毋瓦全 【反义词】忍气吞声、苟且偷安 【同韵词】纸上空言、不经之谈、肤受之言、褪后趋前、瓜田之嫌、载笑载言、打小算盘、破觚为圜、杜口无言、羊破菜园、...... 【英语】better to die with honour than to survive in disgrace 【成语故事】公元550年,东魏的孝静帝被迫让位给丞相

高洋后被毒死。高洋同时还杀害他的儿子及所有亲属以斩草除根。后扬言杀他的远房宗族。元景皓表示“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宁愿被杀头也不愿改元姓高,被元景安告密遭到高洋的杀害 【成语示例】咱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能突围就突围,万一出不去,他们拚到底吧。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其它使用】 ◎二相公忍不住了,转过头来啐了一口,说:"你要欺人太甚,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你们这两个痞子决一死战!"原来,周清臣告诫过稀狗屎:那些有人在外、现在还探不出下落来的,莫去他们家逼迫,以便引他们回来,一网打尽;至于二相公,在官边没有将绍亮"缉拿归案'之前,更不必去惹他。 ◎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勇于向敌对势力做斗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至死不屈的高贵人物。 ◎范旭东对国民党和蒋介石感到非常失望,于激愤中电告在津的李烛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并要求督促"全体员工,拆除设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项羽宁愿在乌江自刎,也不愿搭船渡江; 屈原宁愿投汨罗江自杀,也不愿苟且偷生; 苏武宁愿引佩刀自刺,也不愿负国; 元景皓宁愿被杀,也不愿改姓…… 此之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原意是说宁愿做高贵的玉被砸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得以保全。后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自古以来,多少英雄烈士都是秉承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为保存节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之路。我想,他们的做法是否是最好的? 可是很多人都那些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惋惜。试想,假如项羽选择搭船渡江,以后或许能够东山在起;屈原选择坚强生活,或许能够被圣主任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元景皓选择改姓,他日再集聚人才,也许也能报仇…… 可能你又会说,这只是“也许”,“也许”就是说不确定,不确定就是项羽不一定能够“东山再起”,屈原不一定“被圣主任用”,元景皓不一定能“聚人才而报仇”。 是的,我只能说“也许”,然而谁又能说“一定”呢?然而死了的话就再也不可能有“也许”了,再也没有机会了,死了还谈什么机会呢?那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固然死得光荣,也有后人惋惜,也有后人来赞叹,可是,我不赞同这种做法。难道在那些不该死的时候以死才能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 翻开历史,也有很多人“不为玉碎,为瓦全”。司马迁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最后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后灭吴称霸,成为春秋最后的一代霸主;韩信接受“胯下之辱”,后成为一代名将…… 我认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这种做法不理智,节操诚可贵,但生命可贵。生命若在,还怕没有机会他日“东山再起”?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勇气,难道就没有“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的勇气吗?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成语故事_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成语典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成语故事_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的成语典故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故事你们知道吗?为大家整理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南北朝时期,公元550年,东魏的政治大权被当朝的丞相独揽,这个丞相就是高洋。高洋一人统揽着东魏所有的政事,并且有篡权夺位之心。当时的魏孝静帝(元善见)只是一个“居其位,不谋其政”的皇帝。后来高洋逼迫魏孝静帝退位,将皇位转让给他。高洋就这样运用卑鄙的手段建立起了一个新的王朝。这个王朝就是北齐,高洋做了北齐的文宣帝。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东魏死灰复燃,东山再起,高洋大灭东魏元氏政权的势力,对东魏的皇族斩尽杀绝,几乎不留活口,以此来免除后患。 高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手段极其残忍。他首先杀死的就是魏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他用毒酒将他们毒死。之后,高洋还是觉得留有隐患,就下令把元氏宗室近亲44家逮捕下狱。前后共处死七百多人,就连婴儿也不放过。将元氏宗亲杀害后,高洋还叫人将尸体抛到漳河里去喂鱼。 高洋的行为很快就传播开来。传到了元氏的远房宗族那里,远房

宗族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头上来。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听到这话后,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非常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胆小怕事的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禀告给了高洋。高洋随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官发财了。 但是,好景不长,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元景皓被杀不久,高洋因病死去。过了十几年,北齐王朝也灭亡了。而元景皓那“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正义行为,却一直受到后世人们的称颂。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把元景皓的“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简化引申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成语。 ;;《北齐书;元景安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意思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点拨元景皓不畏强权,为了气节和尊严,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非常值得称颂。他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度。在他眼中,尊严的价值大于生命的价值!中国还有句古语:“士可杀,不可辱”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

辩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辩陈词

主席好! 今日我方观点是:在乱世中应发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玉碎比喻为理想、正义而死,瓦全则比喻苟且偷生。而在乱世中,这种精神是必要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本方观点。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生逢乱世,血雨腥风,我们不一定能完全掌握自己的生杀大权,并且极易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气节与屈辱,我们的选择非常明显。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这是一个人真正价值的体现。再来,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怎么会不拼尽全力完成最后一击呢相比之下,有心苟且也就是给了自己心里上的退路,难以放手一搏。可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在乱世中是十分必要的。 从集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以军队为例,当个个士兵都抱着“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走向战场杀敌,他们在精神上已经取得了胜利。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不计后路,只为正义了理想而战,这样有凛然正气的军队在气势上已令敌人闻风丧胆,取胜是必然的。 从民族的角度出发:乱世中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个民族高尚气节的体现。课本上的例子就有很多,像文天祥杀身以成仁,其浩然正气流芳百世;屈原看着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没有了希望,面对楚王的误解和小人的诬陷,最终于悲愤交加中投入汨罗江;西方的布鲁诺也坚持捍卫真理,不惜被活烧死;近代有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当然,我们所倡导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并不是绝对的指献身而结束生命,而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向屈辱低头。像“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死不吃嗟来之食”这样优秀的英雄气概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在乱世中,我们更有必要来发扬这样的精神,传承坚决守卫贞洁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在乱世中,我们应发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对《安提戈涅》的女性主义解读

叁整堂型竺兰:望!!竺竺■圈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对《安提戈涅》的女性主义解读 徐洁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安提戈涅》拥有古希腊文化的各种原初叙述,虽然它不免铭刻上男权中心的思维.但它仍然保留了丰富的歧异,这使我们可以对它进行重新诠释,寻出父权文化体系发端的蛛丝马迹.以及潜藏在男权文化历史地表下女性的欲望与言说。在女性主义的观照下重读《安提戈涅》,不难发现它是一部关于两性之间关系的探索.而“觉醒”的主人公安提戈涅则成为女性追求个性解放、争取自强自立的先驱。 关键词:《安提戈涅》父权社会女性主义女性意识 目前,我国关于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以下简称《安》剧)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安》剧的法理学意义的解释,如“论法的人伦精神——关于‘安提戈涅之怨’的法理思考”(《唯实》2002年第4期),“古希腊法律文化视野中的《安提戈涅》”(《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等;二是用亚里士多德《诗学》原理来分析《安》剧的悲剧意识,如,“《孔雀胆》与《安提戈涅》”(《郭沫若学刊))2004年第1期),“关于《牡丹亭》和《安提戈涅》”(《戏剧文学))1998年第4期).“《安提戈涅》中的悲剧意识”(《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7期)等。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的话,《安》剧向读者展示的则是剧中女主人公深藏在“叛逆”之下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正是这种“叛逆”消解了父权社会中对女性形象的规约.颠覆了“男权统治”,解构了父权社会中关于“女性”这一概念及其范畴,唤醒了女性们的群体意识。同时也赋予了那个时代新的文化含义。 父权文化在索福克勒斯生活的时代早已相当成熟,社会学、文学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无不渗透着男权意识。父权制 关门,深奥佛道之入121。后来白居易在《宿竹图》中写道:“无劳别修道,即此是玄关。”所指相同。“胜事那能说”是纯粹的佛教语言.佛教中多有“胜因”“胜友”“胜行”之类的言语。诗人所谓“胜事”即从此等语言中化来。“那能说”也是从佛教的“不可说”一语化来。至于“卷迹人”、“无心云”、“暮鸟”、“花缺”也是佛教中人眼中经常用来参禅悟道的奇奇怪怪的事物。从这首诗看得出,佛教的思想在很早就渗透到了岑参的诗歌中,不论是诗歌的语言还是入诗的意象,都明显看得出佛教影响的痕迹。 岑参二十岁走出嵩阳开始求仕,但是此时的他,已经具有了一颗佛教思想炼就的慧心和一双佛教思想炼成的慧眼。佛教的思想已经成了他脑海里面挥之不去的东西,又怎么能不使他以后的诗歌中带有佛的思想呢?看看他的诗歌,早年的有《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中年的《青龙招提归一上人远游吴楚别诗》、《观楚国寺璋上人写一切经院南有曲池深竹》、《太白胡僧歌》,晚年的《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寄青城龙溪奂道人》、《登嘉州凌云寺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频繁地参拜寺庙,和僧人交往,这正是岑参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反映。 由此来说岑参的思想是儒中带释。应该是比较结合实际的说法。 高适的思想儒中带“侠”。岑参的思想儒中带“释”,这种思想上的微别差异,形成了二者诗风的差别。明代徐献忠在《唐诗品》说“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沉浮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摹画景象,气骨琅然。”徐献忠的这句话.不仅看到高适思想儒中带侠的一面,而且看到高适诗歌的风格形成.正是受他这种思想的影响。再来看岑参,他的诗歌之所以多写景.这与他早年隐于嵩阳形成的生活习惯和审美习惯有关。而他的诗歌中的景物之所以总是那么的奇丽,自然也归功于他那种佛教修炼出来的慧心慧眼。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昀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4][明]胡应麟著.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唐]高适著,刘开扬笺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6][宋]刘克庄著,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版. [7][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左云霖著.高适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9][唐]岑参著,刘开扬笺注.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版. [10]廖立著.岑参事迹著作考.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注释: ①[唐]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杜诗详注》,[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年. ②[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二.王秀梅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 (争[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④同上③ (9[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高适传》卷一四三.中华书局.1975年. (p[清]董诰等纂修.《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八.中华书局,1983年. (D《佛说无常经》(大一七?七四六上):“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 (函《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六中):“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⑨《唯识论》九:“十胜行者,即是十种波罗蜜多。” ⑩《大般涅檠经》卷二十一:“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

经典哲理矛盾句子

经典哲理矛盾句子 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2、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3、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4、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5、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6、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三个和尚没水喝!” 7、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8、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砾金,积毁锁骨!” 9、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10、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11、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12、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13、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自己!” 14、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比鸡大!” 15、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16、俗话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17、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18、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19、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 20、俗话说:“从哪儿跌倒就从那儿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文言文的至理名言

文言文的至理名言 古文的名言警句具有深远的内涵,你能看懂吗?下面小编为你分享的是文言文至理名言,希望你会喜欢! 文言文至理名言11)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赵雪航) 2)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杜弼) 3)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序》) 4)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5) 心病终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6) 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7)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8)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9)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0)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11)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12) 酒香不怕巷子深。 13) 死猪不怕开水烫。 14) 磨刀不误砍柴工。 15) 举大事者,不忌小怨。(后汉书) 16)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17)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18)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汉书) 19)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史记) 20) 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三国志) 2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蜀志) 22)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旧唐书) 23) 貂不足,狗尾续。(晋书) 24)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25)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26) 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三国志) 27)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 28)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29)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 30)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文言文至理名言21)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2)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 3)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包拯) 4)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5)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6)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7)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宋·释道原》) 8)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宋·罗大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