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字

宁字

宁字
宁字

宁字

宀+心+皿= 宁寍、寧níng〈形〉本作“寍”。从宀( mián),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寧”简化字。“宁”本读zhù,是“贮”的本字。本义:安宁,平安。寍,安也。——《说文》。经传皆以寧为之。

宀(房屋)+心(强调因生活富足,内心安定)+ 皿(饮食)+丂(于,乐器)=寧。

造字本义: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娱乐颐养。

古人称娶亲成家、宁神度日为“安”,称衣食充足而娱乐养心

为“寧”(宁)。“安” 是“寧”(宁)的基础,“寧”(宁)是“安”

的高级境界。

宁【宁寧甯】(zhù、nínɡ、nìnɡ)

“宁”,繁体为“寧”,异体为“甯”。汉字简化前,“宁”与“寧”、

“甯”的意义并不相同。“宁”为象形字。

“宁”的甲骨文字形像存贮财物的小箱奁,意为贮藏、积聚,读为“zhù”,即《说文·宁部》云:“寧,辨积物也。”“寧”本作“寍”,会意字,从宀,从心,从皿。“宀”为房屋;“皿”为盛放物件的器皿,这里代指衣食等生活所需物品;“心”为心情、心境、心态、心绪。“寍”从宀,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有衣穿,有温饱的生活就安心了,意为安宁、平安,读作“nínɡ”。后世假“寧”为“寍”,即“寍”下加“丁”,自此“寧”行而“寍”废。“丁”是“钉”的初字,意为牢靠、稳定;“丁”又为成年人。“寧”字表示: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栖身之处,有饱腹之食,有暖身之衣,家中有可靠的成年人,日子过得稳定、牢靠、平安、红火,就会心情愉快,心境和悦,心态平静,心绪安定,此即为“寧”,就是心安、心宁。异体字“甯”读“nìnɡ”,从宀,从心,从用。“用”的甲骨文意为可据卜兆行事。卜卦所显示的预兆是自己心中所愿,故“甯”字用以表示所愿。“用”又为勤奋、勤勉或用功以精力集中为特征的行为:用心成立的家,也为人之所愿。因此,“甯”字借以表达了“寧”字的宁愿之意。

今“宁”为“寧”、“甯”的简化字。“宁”从宀,从丁。家中有大人为平安、安宁。“丁”是稳靠、稳妥,因此,家的稳定称为“宁”。苏东坡深研佛学,颇有些心得。一次他写了一首偈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其中的“八风”指的是“称”、“毁”、“讥”“誉”、“利”、“衰”、“苦”、“乐”,这是佛教对可引起人情绪起伏波动的八种境遇的概括。苏东坡自诩自己已经达到了面对毁誉依然宁静而不动心的

修行境界,所以写下此诗,并派仆人把写好的诗送到江对岸的好友佛印禅师那里,想听听佛印的评价。佛印只批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很生气,亲自过江理论。佛印笑着对他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个字就把你打过江了?”苏东坡哭笑不得。可见,一个人真要做到内心宁静,不受干扰,是很不容易的。没有烦愁干扰,心则安宁,故“宁”由安定、安宁引申为宁静、平静的意思。“宁静”指平静、安静,清静寡欲,不慕荣利。宁静不仅仅指自然环境,如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更在于心灵的宁静,对虚名浮利的淡漠和轻视,对各种诱惑的排斥和拒绝。宁静、淡泊的目的并不是为人清高,愤世嫉俗,而在于实现远大的志向,在于对国家、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吕氏春秋·仲冬纪》:“君子斋戒,处必崦,身欲宁,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君子斋戒的时候,必定是处在深邃之地,使自身的欲望静下来,去掉存在心中的声色,禁止欲望,使自己外安身体内安心性。人经常保持安宁、平静的心态,身体就会康宁无恙,所以“宁”还有康健、无疾病的意思。

“宁”又指古代已出嫁女子回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如“宁亲”指探望父母。《正字通》:“宁,女嫁归省父母曰宁。”

出嫁的女儿常回家探望父母,才能让父母安心,这是女孝。“宁”由女儿回娘家之意引申为归宁,即返回之意。

古代特别注重礼节,父母丧事亲子一般要守孝三年。如遇丧事,在外做事的儿子无论如何一定要告假回家守孝。所以“宁”还有因凶丧之事告假的意思。《汉书·哀帝纪》:“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究其深意,依然有从喧嚣中平静下来,安静地为离开人世的父母守孝的意思。

“宁”在现代汉语中还可用作虚词,读“nìnɡ”。当副词用时有岂、难道之意。《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宁”做连词时有宁可、宁愿之意,表示在权衡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择其中的一面。“宁缺勿滥”是说宁可缺少一些,也不能只为求多而不顾质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说宁作玉器被打碎,不作瓦器自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也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