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中国沿海水文气象概述

(完整版)中国沿海水文气象概述

(完整版)中国沿海水文气象概述
(完整版)中国沿海水文气象概述

中国沿海气象、水文概述

一.黄、渤海区

A.气象情况

1. 风

黄渤海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向稳定,风力较强。夏季盛行偏南风,以东南风为主,风向不很稳定,风力较弱。冬、夏季风期之间各有一个过度期,由冬到夏的过渡期稍长,由夏到冬的过渡期则比较快。

1)季风期

冬季风于10月即控制黄渤海区,至次年3月开始衰退,盛行期约6个月。

夏季风于4月即出现于我国东南海区,但4~5月间仍有冷空气南下,因此把4月份称为转换期。夏季风的盛行期为5~8月,

7、8月份为夏季风的极盛行期。

9月份西伯利亚高压势力逐渐恢复,迫使夏季风撤退,转换为冬季风,这个转换过程较为迅速。

2)风向

冬季盛行偏北风;

春季是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偏南、偏北气流交替出现,风向分布比较紊乱。偏南季风开始的时间南部比北部来得早,黄海沿岸一般4月份已转为偏南风,而渤海大部分地区5月份才转为偏南风,真正的东南季风,6月份才能到达北部海区。

夏季风6月开始影响黄海南部,7月份到达黄海北部和渤海,多为东南和南风。渤海由于地理条件所致,东南季风的特征不甚明显。

秋季是夏、冬季风的过度时期。黄渤海区自9月份已经变为偏北风,10月份迅速加强,经过几次冷空气南下,到秋末已形成频率高,风力强劲的冬季季风。

3)大风

大风指6级以上的风,是黄渤海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60天左右,6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100天左右。以冬季强度最大。

黄渤海区的大风,受地形影响,有明显的地区特征:

①渤海海峡和成山角附近,为有名的大风地带,在同一天气系统的影响下,风力比其他地区大1-2级。

②当冷空气从内蒙进入东北平原之后,由于受长百山的影响,冷空气沿长百山西侧向西南经辽东半岛入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引起6~7东北大风,强度大时可达到山东半岛北部沿岸,这种地方性大风冬季较多。

③当在一定的气压场配置下,等压线与岸线大致平行时,则在山东半岛南岸20~30海里的范围内,往往出现东北大风。

4)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总称.

据三十年资料统计,6月份渤海曾出现过一次台风,黄海出

现过4次台风。7月是最多的月份,黄渤海都可能遭到台风袭击,有12%的台风进入黄海,6%可达到渤海。8、9月份以后台风很少袭击本海区。

5)寒潮

寒潮是指强冷空气南下,造成8级或8级以上大风者,并且气温急剧下降(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最低温度48小时内下降10度以上,且最低温度在4度以下)或伴有雨雪。黄渤海区的寒潮,一般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约有6~7次,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平均每月1~2次,3、4月份减弱。强烈的寒潮可以产生10级以上的大风,若在低压系统的配合下,大风可维持数日之久。

2.雾

黄渤海区3~7月为雾季,6、7月份最多。年平均雾日渤海为20-24天,黄海北部和南部为30-50天,黄海中部为60-80天,成山角附近海面平均可达76天,曾有持续25天大雾的记录,素有“雾窟”之称。

B.水文情况

1.潮汐

潮差:黄渤海区最大潮差发生区域(我国境内)在黄海北部丹东港(大东港区),最大潮差可达7.2米(1990年10月8日),平均潮差4.5米。一般来说,平均潮差的最大值出现在秋季或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或夏季。

2.冰情

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

1)气候正常年份的冰情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渤海和黄海北部沿海自北向南逐渐结冰,到次年2月下旬或3月上、中旬,海冰融化,逐渐消失,冰期约2-4个月。冰情通常在1月至2月上、中旬比较严重,即所谓盛冰期。

2)气候特别寒冷年份的冰情

据记载,我国北方沿海曾发生过四次特别严重的冰情,1936年、1947年、1957和1969年,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69年2月15日到20日发生的海冰灾害。这期间进出天津港的123艘客货轮有58艘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有7艘船只被海冰推移搁浅,19艘被冰夹住不能航行,5艘万吨轮被冰挤压得船舱进水,船体变形。重550吨的“海二井”钻井平台被海冰推倒。

3)主要港口受影响情况

①丹东港

该港每年都有结冰,但一般不影响航行。大东港区最早始于11月上旬结冰,3月上、中旬结束。1月下旬至2月中旬有流冰现象,近些年未出现过冰封情况。

②营口港

该港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下旬为结冰期,一般在12月中、下旬开始封冻,3月上、中旬开始解冻,船舶停航。冰厚在

40~60厘米,最厚可达1米多。流冰可向外海延伸40~60海里。

鲅鱼圈港区附近,每年的12月中旬至次年3月初为结冰期,以流冰和薄冰为主。流冰的厚度为15~25厘米,可常年通航。

③锦州港

每年11月下旬至次年2月下旬为结冰期,以2月前后的冰情较为严重,平均厚度为20厘米左右,因港内的拖轮具有破冰能力(40厘米),所以,非严寒年份,基本不影响船舶进出港。

④秦皇岛港

港内一般不结冰,但在港湾沿岸每年12月中旬至次年3月初为结冰期,其中1~2月港内才有薄冰出现,沿岸自生冰厚15~20厘米。薄冰在涨落潮时即破裂,遇西北风时吹散流出港外,一般不影响航行。

⑤京唐港

该港冰情比营口、锦州和天津港轻,但比秦皇岛港略重。冰期大约两到两个半月之间,初冰期大约在12月上、中旬,终冰期大约在2月中、下旬,盛冰期为1、2月。

⑥天津港

12月至次年3月为结冰期,1月冰情最重,近岸带一般年份结冰厚度为5~20厘米,流冰范围距岸20~30海里,不影响航行。在冰冻季节,天津港海事部门每日发布冰情通报,港内有破冰船,除严重冰冻情况外,可保证船舶航行安全。

⑦黄骅港

该港盛冰期58天。流冰厚度最大0.2米,流冰速度一般为

0.3-0.4m/s.

二.东海海区气象情况

1.风

1)季风

本海区属东亚季风区,其季风特征是:冬季海区盛行偏北风,风向稳定,风力强劲;春季为季风转换期,风向多变,风力较弱;

夏季海区多偏南风,大部分时间风力较弱;秋季为季风过度期,过渡期较短。

2)热带气旋

本海区5月开始受热带气旋影响,5、6月间偶有热带气旋从正面袭击的可能;7~9月为热带气旋盛行期(如今年的0509麦莎;

0513泰利;0515卡努;0519龙王),在本海区登陆的热带气旋90%以上集中在这三个月内,10月中旬以后无热带气旋登陆,至12月热带气旋影响终止。当海区受热带气旋影响时,风力明显增大,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

台风等级

名称属性

台风最大风速出现>32.6米/秒,也即12级以上(64海里/小时或以上)

强热带风暴最大风速出现24.5-32.6米/秒,也即风力10-11级(48-63海里/小时)

热带风暴最大风速出现17.2-24.4米/秒,也即风力8-9级(34-47海里/小时)

热带低压最大风速出现<17.2米/秒,也即风力为6-7级(22-33海里/小时)

3)寒潮

影响东南沿海的冷空气,一般年份出现在9月至次年5月,盛行于10月至次年4月。当沿海受冷空气和热带气旋影响时,可形成长时间的偏北大风,被称为冷台过程。本海区冬半年受寒潮侵袭的次数约有6~7次。10月因冷空气势力还不十分强,寒潮少见,侵袭东海区的寒潮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间,月平均1~2次,3 、4月份冷空气势力已减弱,每月0~1次。

2.雾

本海区雾的分布具有近岸多,远岸少;西北多,东南少的特点。3~6月为雾季,雾季是自南向北依次相继开始的,尔后按同样的次序结束。如福建中、南部海区3~5为雾季,雾日以4月为最多;福建北部至上海海区3~6月为雾季,雾日以5月为最多。

东海9、10月份海上基本无雾,是海上能见度最佳季节。

三.南海海区气象情况

1.风

1)季风

南海是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区,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为东北季风期,5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西南季风期,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为春季过渡期,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秋季过渡期。在东北季风期,风力强而风向稳定。在西南季风期,与东北季风期相比较,风力较弱,风向不稳定。

与我国其它海区相比,南海海区是大风最少的海区。在南海

海区则以粤东沿海为最多,其它海区则较少。

2)冷空气

9月至次年5月均有不同程度的冷空气侵袭南海,造成6级以上大风。

冬季影响南海的冷空气是造成海上北至东北大风的主要原因。大风强度一般为6~7级。当强冷空气侵袭时,风力可达7~8级,阵风8~10级,台湾海峡有时风力可达11~12级。

强冷空气主要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这个时期的强冷空气占全年的82.6%。年平均有强冷空气6.9次.

3)热带气旋

影响南海的台风包括南海南海生成的台风和在西太平洋生成,然后进入南海的台风两种。

南海生成的台风一般强度较弱,中心风力约9~12级,大风范围较小,产生数量较少,年平均4.9个,最多年11个,最少年1个。6~11月份南海生成的台风占全年的88.9%,其中以9月份为最多,占19.3%。

西太平洋生成后进入南海的台风一般风力强,范围大,6级大风半径为250~350海里。这种台风年平均为5.7个,最多年达13个,最少年为2个。月平均以9、10月为最多,分别约为1个。

2.雾

雾主要出现在南海北部沿海,中部和南部很少出现。

12月至次年5月为雾季,3月为旺季。南海有4个多雾中心,分别是汕头、珠江口、湛江及北部湾西北部,它们的年雾日都在24天以上。7-11月很少有雾出现。

分析电力工程水文气象工作发展与展望

分析电力工程水文气象工作发展与展望 摘要:水文气象专业工作是依靠野外调查、踏勘及实地测验,广泛收集资料, 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及工程计算,得到项目所需的各种数据, 由专业人员综合各种因素,提出分析计算结论。本文探讨了电力工程水文气象工 作的发展与展望。 关键词:电力;水文气象;发展;展望 工程水文气象学是一门基础专业,包括水资源、陆地水文、海洋水文及工程 气象等学科。它与勘测、设计各专业密切相关,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在 发电、送电、变电等各类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水文气象专业概述 水文气象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水文气象基本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能 在水利、气象、能源、交通、城市建设部门及相关行业从事业务、科研、教学、 科技开发及相关管理工作的研究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电力工程水文气象专业的特点 电力工程水文气象专业具有专业性广、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特点。根据主 要工作内容,包括供水水源、设计洪水、泥沙及岸滩演变、海洋水文及工程气象等。从专业技术划分,涵盖了水资源、陆地水文、水文试验、气象、工程地质等 学科。从服务对象划分,涉及火电、水电、核电、风电等发电工程和送变电工程,以及微波通信工程等电力工程的方面,同时也为其他工民建设项目提供服务。 三、水文气象技术的发展 1、专业理论的发展。因历史原因,与其他行业一样,电力系统水文气象技术发展之初,在理论、技术、方法等各方面基本采用了前苏联模式。经几代人对电 力系统的多年探索,进行理论、专题研究,结合水利、水电、海洋、气象等行业 的实际,不断总结工程经验,逐步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理论与方法。 此外,电力工程水文气象专业在水文气象调查、地表水源水文计算、年径流 计算、地下水资源水文计算、设计洪水计算、泥沙与河床演变分析及工程气象等 许多领域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工程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析计算方法。 2、专题研究。从建立水文气象专业开始,工程技术人员就电力工程建设的需要进行了大量的专题研究及理论探讨。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开展了暴雨计算、洪 水计算、枯水计算等专题研究;60年代,为配合送变电工程气象分区,多家设计 院组织开展了导线覆冰及气象参数的专项调查研究,并总结了一套导线覆冰的调 查方法及计算公式。 1977年起,华东、山东、山西、新疆、东北、华北等电力设计院参加了水面 蒸发和散热系数的试验研究,通过野外观测及室内系统试验,建立了国家通用的 水蒸发和散热系数计算公式,从而为电厂和采用水面冷却的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该成果于1991年通过原能源部科技司和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联合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被列入国家工业冷却水标准。 1983年起,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的主持下,华东电力设计院与水电部水利科 学研究院等合作,对我国东部小流域洪水汇流参数进行了研究,收集了我国大部 分省份小流域的洪水汇流资料,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华东小流域汇流参数的基本规律,为华东小流域暴雨洪水分析计算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区域提供了参考。该成果已通过电力规划设计总院1987年组织的技术鉴定,并被列入电力工业部 标准《电力工程水文技术规程》。随后由华东电力设计院和华北电力设计院合作

【精品】滴灌贴片设备发展历程

滴灌贴片设备发展历程 滴灌贴片设备发展历程,现在可分为三个阶段(下面配合照片讲解): 第一代:是以能出来产品为目的(现在市场上大部分厂家,处于这个水平)。 第一代筛选,采用旋转盘,外加一个皮 带输送,没有旋转锅,筛选轨道短.(照 片).它是利用阻挡头挑选滴头,(照片)准确率低,速度慢,筛选速度在350个左右,产量低。 第一代输送装置,采用上下两条皮带输送(照 片),由于皮带轮的挤压,片子容易变形,给 输送带来困难。同时由于下皮带阻断了滴头 前进轨道,造成间断式轨道(照片),滴头前进 中经历轨道--—皮带——轨道的过程,故障 率高,产品质量不稳定. 第一代打孔机,是利用直角风钻打孔(照片),切下来的废销,不宜清扫,污染环境. 风钻易坏,保养费用高。 第一代卷曲机,采用中心轴式卷曲,利用皮带传

动(照片)

,结构复杂,卷曲平整度差。另外需要张力调节杆,调节张力,占用空间大 第二代:考虑的重点在如何提高产量上(现在市场上很少一部分厂家,可以达到这个水平). 第二代改进最大的是筛选。它采用旋转盘外加一个旋转锅,利用旋转锅代替皮带输送(照片),筛选轨道被放大无数倍,利用旋转锅沿加防吹装置共同挑选滴头, 准确率高,速度快.筛选速度快大概在500 个左右。 此时的旋转锅和旋转盘用两个电 机,分别控制,(照片)操作难度大,故障率高。 第二代防吹装置,采用的是不锈钢条加工,需要高技术的工人二次安 装调试,麻烦。 不锈钢防吹照片

第二代输送装置没有什么改进,也是采用上下两条皮带输送。由于下皮带阻断了滴头前进轨道,造成间断式轨道(照片),滴头前进中经历轨道---皮带--轨道的过程,加上两个皮带的挤压,片子容易变形,给输送带来困难,故障率高. 第二代打孔机,依然是利用利用风钻打孔,不过风钻改用了直连式(照片),外加伺服控制行走装置,切下来的废销,依然不宜清扫,污染环境。风钻易坏,保养费用依然高。 第二代卷曲机采用直连电机卷曲,结构简化了,但此时的直连电机采用的是变频技术,比较笨重。排线也是采用的变频技术,技术相对落后。另外需要张力调节杆,调节张力,占用空间依然大。 第三代:考虑的重点是,设备在长期稳定运转的情况下,如何用工少,产量高,保养费用低。(富利达独自掌握核心技术) 第三代筛选机改进的重点 一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旋转锅和旋转盘采用一个电机控制,故障率低,先进。 二是防吹装置,是利用数控加工中心,直接加工(照片)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2007版)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07版)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以下简称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内容,结合中国居民膳食的实际状况,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便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在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同时注意了运动的重要性。它所建议的食物量。特别是奶类和豆类食物的量可能与大多数人当前的实际摄入量还有一定的距离,对某些贫困地区来讲可能距离还很远,但为了改善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应把它看作是一个奋斗目标,努力争取,逐步做到。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说明 1、膳食宝塔结构 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膳食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g-400g;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层,每天应吃300g-500g 和200g-40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g-225g(鱼虾类 50g-100g , 畜、禽肉50g-75g,蛋类25g-50g) ;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居第四层,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9 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g-50g的大豆及制品。第五层塔顶是烹调油和食盐,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膳食宝塔没有建议食糖的摄入量,因为我国居民现在平均吃糖的量还不多,对健康的影响还不大。但多吃糖有增加龋齿的危险,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不应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高的食品及饮料。饮酒的问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己有说明。 新的膳食宝塔图增加了水和身体活动的形象,强调足量饮水和增加身体活动的重要性。水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其需要量主要受年龄、环境温度、身体活动等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发展史 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中国水利史)。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公元前3世纪的阿基米德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喷灌、滴灌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灌溉。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一般来说,早

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世界灌溉事业近200年来发展很快。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2亿公顷。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1826年开始改建旧的引洪漫灌系统,进行常年灌溉。1902年阿斯旺坝建成以后,又由水库引水进行常年灌溉。1970年建成新的阿斯旺高坝,常年灌溉渠道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灌溉更有保证,并解决了防洪问题,每年还可发电100亿kW·h。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灌溉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巴比伦时期。由于幼发拉底河的高程普遍超过底格里斯河,因而对开挖灌渠十分有利。最早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坡度平缓的渠道网。约公元前2000年,汉穆拉比时代已有了完整的灌溉渠系。干渠用砖衬砌,用沥青勾缝。当时的灌溉面积达260万公顷以上,养育着1500~2000万人口。干渠兼有通航与防洪的作用。当时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还专门对堤防失修、

解读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解读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人们通过不断地摄取食物来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以满足维持生命的物质需求,合理的膳食营养是决定人们的智力和身体潜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是影响居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的主要因素。进年来,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与之相关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为了给居民提供最根本的准确的健康膳食信息,指导居民合理营养,达到保持健康目的,受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委员会对1997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修订,经过多次论证、修改,并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于2008年1月15日由卫生部发布。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中,为了帮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实践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主要内容,专家委员会对1997年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简称“膳食宝塔”)进行了修订,以直观的形式告诉居民每日应摄入的食物种类、合理数量及适宜的身体活动量。在膳食宝塔的使用说明中增加了食物同类互换的品种以及各类食物量化的图片,以便为居民合理调配膳食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 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膳食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g~400g;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层,每天应吃300g~500g和200g~40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125g~225g(鱼虾类50g~100g,畜、禽肉50g~75g,蛋类25g~50g);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居第四层,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g~50g的大豆及制品。第五层塔顶是烹调油和食盐,每天烹调油不超过25g 或30g,食盐不超过6g。膳食宝塔没有建议食糖的摄入量,因为我国居民现在平均吃糖的量还不多,对健康的影响还不大。但多吃糖有增加龋齿的危险,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不应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高的食品及饮料。饮酒的问题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已有说明。 新的膳食宝塔图增加了水和身体活动的形象,强调足量饮水和增加身体活动的重要性。水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其需要量主要受年龄、环境温度、身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约6杯)。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应适当增加。饮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饮水应少量多次,要主动,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目前我国大多数成年人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体育锻炼,应改变久坐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天天运动的习惯,坚持每天多做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平衡膳食是合理营养的根本途径。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条目并参照膳食宝塔的内容来安排日常饮食和身体活动是通往健康的光明之路。

世界水利发展史

世界水利史-正文 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公元前 3世纪的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1826年开始改建旧的引洪漫灌系统,进行常年灌溉。1902年阿斯旺坝建成以后,又由水库引水进行常年灌溉。1970年建成新的阿斯旺高坝,常年灌溉渠道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灌溉更有保证,并解决了防洪问题,每年还可发电100亿kW·h。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灌溉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巴比伦时期。由于幼发拉底河的高程普遍超过底格里斯河,因而对开挖灌渠十分有利。最早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坡度平缓的渠道网。约公元前2000年,汉穆拉比时代已有了完整的灌溉渠系。干渠用砖衬砌,用沥青勾缝。当时的灌溉面积达260万公顷以上,养育着1500~2000万人口。干渠兼有通航与防洪的作用。当时颁布的《汉穆拉比法典》还专门对堤防失修、冲毁土地的责任者作出了赔偿损失的具体规定。约公元前1000年兴建的钮姆卢水库可向两岸的渠系供水,有些渠道深达10~16m,宽达120m。公元前600~560年间,新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采用了细密的雨滴灌溉,类似现代的喷灌。 公元前 539年,巴比伦被波斯征服,灌溉系统失修,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公元初期,波斯的萨珊王朝修四大干渠引幼发拉底河水,灌溉今伊拉克中部地区。629年,两河流域出现大洪水,冲毁纽姆卢水库,不久阿拉伯人征服两河流域地区,着手改进旧渠系,逐步恢复灌溉。1258年,蒙古人占据了两河流域,灌溉系统遭到破坏。直至20世纪,两河流域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中国农田水利发展史 摘要: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和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关键词:中国农业水人工灌溉重视农田水利 Abstract: Chinese agricul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erms of water conditions have been very satisfactory. China climate in most areas affected by the monsoon rainfall is very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he year often can not meet the need to ensure that agriculture needs by artificial irrigation.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production and ecological base. Water conservancy, except water, human surviv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has always been a country event. So since ancient China bega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works. Key words: Chinese agriculture, water, artificial irrigation, attention, 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前言: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大禹治水至今,我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已有5000多年历史。中国古代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农田水利工程。有的工程就其规模之大设计的巧妙和高超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之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几千年来丰富的水利资源滋养了中国农业。同时历史上旱涝灾害频仍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农田水利、克服旱涝灾害的斗争史。 正文: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大体经历了下列发展过程。 一、战国以前与当时的井田制农业相适应布置在井田上的小型灌排渠道——沟洫是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的代表型式。传说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禹治水时已经发明沟洫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很大发展。至周代农田沟洫逐渐形成系统并趋完善。据《周礼》的描述当时的沟洫大致可按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灌溉面积大小分为浍、洫、沟、遂、畎、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体制。除了直接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陂池。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用人工修筑的堤防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能力。西周时京都今西安市西南附近有灌溉作用的池就属这种灌溉型式。东周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和推广水利工程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吴王夫差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如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前591年间楚国在今安徽省寿县建成了芍陂当时是由孙叔敖主持修建的并于公元前548年将发展农田水利定为国家的法典。公元前563年郑国也兴建了新的灌排系统。 二、战国至西汉时期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海河流域方面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漳水十二渠。由于漳水含有较多的泥沙带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该渠的兴建不仅发展了灌溉而且肥沃了农田改良了土壤。西汉以下数百年间邺县一带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当与漳水十二渠的兴修有关。长江流域方面秦昭王时在秦蜀守李冰的主

水文气象报告

目录 1 前言 2 沿线水文条件 3 河流跨越 3.1 颍河 3.2 泉河 4 设计气象条件选择 4.1 气象站及气候概况 4.2 设计最大风速取值 4.3 导线覆冰取值 4.4 气温及雷暴日数 5 结语 1 前言 工程,为一新建工程,该工程主要为电气化铁路配套的110kV太和牵引站供电。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终止与在建的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路径走向主要向南方向,分别跨越颍河及泉河,颍河及泉河均为通航河流,线路路径长约km。 本阶段水文气象专业的主要工作是:现场踏勘、水文调查、气象调查、收资。主要进行沿线历史洪水调查、洪涝调查、大风及覆冰等气象灾害的调查,收集沿线水利工程设施及规划,附近线路运行情况,线路沿线气象站最大风速、覆冰、气温、雷暴日数等气象资料。内业工作主要是分析计算水文、气象等设计参数,并分析确定设计气象条件,编制水文气象报告。 本线路经过地区有阜阳市及太和县气象观测站,与线路相距较近,具有多年观测统计资料,是本工程气象原始资料的主要来源。 注:报告中水位及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统。 2 沿线水文条件 本线路所经地段地貌单元主要为淮北平原区,地形略有起伏,地形总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倾斜。 本线路位于安徽省阜阳市及所属太和县境内,线路起自110kV太和牵引站,向行走,经过新陈集西,傅庄,孙营,于龙口以东跨越颍河,继续向南行走,经李集西,后新庄,于张三湾以西跨越泉河,继续向南行走,直至220kV程集变电站。线路总长约km,跨越颍河、泉河为通航河流。 本线路经过老泉河洼地内涝积水区,主要分布小胡至泉河北岸,原为泉河,后泉河改道后,现为泉河洼地。据现场查勘及水利部门收资了解到,1954年泉河大洪水时地面淹没水深1.5~2.0m,可行小船;1975年大水期间,地面有积水,水深一般约1.0~1.5m。在一般年份,泉河洼地地段,存在内涝积水,水深0.5~1.0m,时间较长。 本线路沿线经过一些小的沟渠,如柳青沟柳河等,它们分别汇入颍河或泉河,主要起到排泄内涝积水的作用,目前无大的整治规划,其最高水位建议按现状堤顶高程确定。 本线路经过一些小的排涝及灌溉沟渠,线路立塔位置只要留有一定的距离即可。 3河流跨越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营养学会) 一、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说明 1.膳食宝塔结构 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该吃的主要食物种类。膳食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g-400g;蔬菜和水果居第二层,每天应吃300g-500g和200g-400g;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吃125g-225g(鱼虾类50g-100g,蓄禽肉50g-75g,蛋类25g-50g);奶类和豆类食物合居第四层,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g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g-50g的大豆及制品。第五层塔顶是烹调油不超过25g或30g,食盐不超过6g。膳食宝塔没有建议食糖的摄入量,因为我国居民现在平均吃糖的量还不多,对健康的影响还不大。但多吃糖有增加龋齿的危险,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不应该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高的食品及饮料。 新的膳食宝塔图增加了水和身体活动的形象,强调足量饮水和增加身体活动的重要性。水是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生命必须的物质,其需要量主要受年龄、环境温度、身体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ml(约6杯)。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应当适当增加。饮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饮水应少量多次,要主动,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目前我国大多数成年人身体活动不足或缺乏体育锻炼,应改变久坐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养成天天运动的习惯,坚持每天多做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积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2.膳食宝塔建议的食物量 膳食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摄入量都是指食物可食部分的生重。各类食物的重量不是指某一具体食物的重量,而是一类食物的总量,因此在选择具体食物时,实际重量可以在互换表中查询。如建议每日300g蔬菜,可以选择100g油菜、50g胡萝卜和150g圆白菜,也可以

水文气象

一.黄、渤海区 A.气象情况 1. 风黄渤海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盛行偏北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向稳定,风力较强。夏季盛行偏南风,以东南风为主,风向不很稳定,风力较弱。冬、夏季风期之间各有一个过度期,由冬到夏的过渡期稍长,由夏到冬的过渡期则比较快。 1)季风期冬季风于10月即控制黄渤海区,至次年3月开始衰退,盛行期约6个月。夏季风于4月即出现于我国东南海区,但4~5月间仍有冷空气南下,因此把4月份称为转换期。夏季风的盛行期为5~8月,7、8月份为夏季风的极盛行期。 9月份西伯利亚高压势力逐渐恢复,迫使夏季风撤退,转换为冬季风,这个转换过程较为迅速。 2)风向冬季盛行偏北风;春季是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偏南、偏北气流交替出现,风向分布比较紊乱。偏南季风开始的时间南部比北部来得早,黄海沿岸一般4月份已转为偏南风,而渤海大部分地区5月份才转为偏南风,真正的东南季风,6月份才能到达北部海区。 夏季风6月开始影响黄海南部,7月份到达黄海北部和渤海,多为东南和南风。渤海由于地理条件所致,东南季风的特征不甚明显。秋季是夏、冬季风的过度时期。黄渤海区自9月份已经变为偏北风,10月份迅速加强,经过几次冷空气南下,到秋末已形成频率高,风力强劲的冬季季风。 3)大风大风指6级以上的风,是黄渤海区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60天左右,6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可达100天左右。以冬季强度最大。黄渤海区的大风,受地形影响,有明显的地区特征:①渤海海峡和成山角附近,为有名的大风地带,在同一天气系统的影响下,风力比其他地区大1-2级。②当冷空气从内蒙进入东北平原之后,由于受长百山的影响,冷空气沿长百山西侧向西南经辽东半岛入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引起6~7东北大风,强度大时可达到山东半岛北部沿岸,这种地方性大风冬季较多。③当在一定的气压场配置下,等压线与岸线大致平行时,则在山东半岛南岸20~30海里的范围内,往往出现东北大风。 4)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的总称. 据三十年资料统计,6月份渤海曾出现过一次台风,黄海出现过4次台风。7月是最多的月份,黄渤海都可能遭到台风袭击,有12%的台风进入黄海,6%可达到渤海。8、9月份以后台风很少袭击本海区。 5)寒潮寒潮是指强冷空气南下,造成8级或8级以上大风者,并且气温急剧下降(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最低温度48小时内下降10度以上,且最低温度在4度以下)或伴有雨雪。黄渤海区的寒潮,一般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约有6~7次,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2月,平均每月1~2次,3、4月份减弱。强烈的寒潮可以产生10级以上的大风,若在低压系统的配合下,大风可维持数日之久。 2.雾黄渤海区3~7月为雾季,6、7月份最多。年平均雾日渤海为20-24天,黄海北部和南部为30-50天,黄海中部为60-80天,成山角附近海面平均可达76天,曾有持续25天大雾的记录,素有“雾窟”之称。 B.水文情况 1.潮汐潮差:黄渤海区最大潮差发生区域(我国境内)在黄海北部丹东港(大东港区),最大潮差可达7.2米(1990年10月8日),平均潮差4.5米。一般来说,平均潮差的最大值出现在秋季或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或夏季。 2.冰情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 1)气候正常年份的冰情 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渤海和黄海北部沿海自北向南逐渐结冰,到次年2月下旬或3月上、中旬,海冰融化,逐渐消失,冰期约2-4个月。冰情通常在1月至2月上、中旬比较严重,即所谓盛冰期。 2)气候特别寒冷年份的冰情据记载,我国北方沿海曾发生过四次特别严重的冰情,1936 年、1947年、1957和1969年,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69年2月15日到20日发生的海冰灾害。这期间进出天津港的123艘客货轮有58艘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有7艘船只被海冰推移搁浅,19艘被冰夹住不能航行,5艘万吨轮被冰挤压得船舱进水,船体变形。重550吨的“海二井”钻井平台被海冰推倒。 3)主要港口受影响情况①丹东港该港每年都有结冰,但一般不影响航行。大东港区最早始于11月上旬结冰,3月上、中旬结束。1月下旬至2

中考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与平衡膳食宝塔

【中考题原创】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与平衡膳食宝塔 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背景资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是贯彻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的主要宣传教育大纲。其核心是倡导平衡膳食和合理营养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为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体营养健康需要提供了科学建议,指导中国居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具体实践,做出有益健康的饮食选择和行为改变。 知识链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是营养专家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教育居民采用平衡膳食,以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目的的指导性意见和公共政策基础。膳食指南的作用一方面在于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食物,保护健康。另一方面,这些原则可以成为政府发展食物生产及规划、满足居民合理的食物消费的根据。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中考原创题】 1.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倡导健康安全的生活理念,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奶制品中含钙丰富,是日常饮食中钙的来源之一 B.食物合理搭配,以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 C.硒、碘等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很小,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作用不大 D.糖类和油脂在人体内经氧化释放能量,提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倡导健康安全的生活理念。下列对健康与安全知识的认识中有错误的是() A.蛋白质、糖类、油脂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 B.长期饮用纯净水,以补充体内水分 C.一日三餐要合理膳食,均衡营养

美国水文地质调查发展历程及启示

收稿日期:2006-08-16;修订日期:2006-12-10;责任编辑:刘英姿。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01010)。 第一作者简介:杨建锋(1971— ),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学和包气带水文学研究。E 2mail:jf 1yang@s ohu 1com 资源战略 美国水文地质调查发展历程及启示 杨建锋1 ,万书勤 2 (1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83;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美国水文地质调查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在该领域长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影响和引导了国际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梳理美国水文地质调查发展的主要脉络,揭示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水文地质调查之间的内在关系,总结了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文地质调查的发展特点。在分析美国水文地质调查发展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启示:把握经济社会需求,推进水文地质调查基础工作;加强地下水保护,遏制地下水环境恶化趋势;加快有害废物地质隔离和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建立高效的调查成果服务机制;推进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一体调查。关键词: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发展历程;美国中图分类号:P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464(2007)01-0022-05 H I ST O R Y AN D I LL U M I NAT I O N O F HYD R O GE OLO G I CAL SURVE Y I N THE UN I TES STATES Y ANG J ian 2feng 1 ,WAN Shu 2qin 2 (11D evelop m ent R esearch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B eijing 100083,China; 2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 atural R esources R esearch,China A cade m y of Sciences,B 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The hydr ogeol ogical survey in the Unite States with a hist ory of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is p laying a leading r ole in the world f or a l ong ti m 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 ory of hydr ogeol ogical survey in the United States,su mmarizes the hydr ogeol ogical features at different s ocial 2econom ic devel opment stages,and p resents an illu m inati on f or China ’s hydr ogeol ogical survey based on the American experience:(1)t o clarify the needs of s ociety and economy and t o accelerate the hydr ogeol ogical survey,(2)t o enhance in p reventing the undergr ound water fr om being polluted,(3)t o strengthen the geol ogical is olati on of deleteri ous materials and t o i m p r ove the technol ogy in treating with the polluted under water,(4)t o establish an efficient public service syste m f or survey achieve ments,and (5)t o p r omote integrated survey of gr ound water and surface water res ources . Key words:hydr ogeol ogical survey;undergr ound water;devel opment hist ory;the Unite States 地下水是美国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USGS )统计,2000年美国总用水量为5636亿m 3,其中地下水1167亿m 3,占总用水量的2017%;9813%的家庭用水、5714%的牲畜用水和4115%的灌溉用水来自于地下水[1]。地下水在维持生态系统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补给河流,维持河岸和湿地生态系统等。 1 美国水文地质学发展简要回顾 图1示意了水文地质学发展的几条脉络,包括重要事件、USGS 水文地质学家人数、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流定量研究等。 19世纪60年代后期,农业和城市发展对地下水 的需求不断增加,刺激了人们对水文地质学的研究。这一时期水文地质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自流井的开发,研究基本上以定性和描述性为主,缺乏定量的尝试。1879年USGS 成立,1903年USGS 成立水文部[2]。自此以后,USGS 成为美国水文地质学发展的主体力量,到1910年末即获得了国际水文地质界的广泛认可。 1910—1940年是美国水文地质学的奠基阶段。在此期间,USGS 确定了水文地质学的发展方向,奠定了水文地质学的理论基础,水文地质学发展成为地球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M einzer 出版了系列专著,包括《美国地下水形成与理论探讨》和《地下水文学概要》等,系统地 第9卷第1期 资源与产业Vol 19No 11 2007年2月 RES OURCES &I N DUSTR I ES Feb 12007

平衡膳食宝塔解读

平衡膳食宝塔解读 (2007版)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成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实行。 平衡膳食宝塔提出了一个营养上比较理想的膳食模式。它所建议的食物量,特别是奶类和豆类食物的量可能与大多数人当前的实际膳食还有一定距离,对某些贫困地区来讲可能距离还很远,但为了改善中国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这是不可缺的。应把它看作是一个奋斗目标,努力争取,逐步达到。 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膳食宝塔各层位置和面积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第一层:谷类(包括薯类和杂豆类)食物,每人每天总共应该吃250克~400克。 第二层:蔬菜和水果,每天应分别吃300克~500克和200克~400克。 第三层: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每天应分别是:鱼虾类50克~100克,畜、禽肉50克~75克,蛋类25克~50克。 第四层:奶类和豆类食物,每天应吃相当于鲜奶300克的奶类及奶制品,和相当于干豆30克~50克的大豆类及坚果类食物。 第五层:烹调油和食盐,每天烹调油25克~30克,食盐不超过6克。 与旧的膳食宝塔相比,新的膳食宝塔增加了水和身体活动的形象,强调足量饮水和增加身体活动的重要性。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日至少饮水1200毫升(约6杯)。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应适当增加。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平衡膳食宝塔说明 平衡膳食宝塔建议的各类食物摄入量都是指食物可食部分的生重。各类食物的重量不是指某一种具体食物的重量,而是一类食物的总量,因此在选择具体食物时,实际重量可以在互换表中查询。

现代灌排理论与新技术带答案

《现代灌排理论与新技术》课程考试题 一、试述充分灌溉理论的发展历程。(20分) 答:1.19世纪初至19世纪80年代,是充分灌溉理论及技术的起萌阶段。 2.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充分灌溉理论与技术模式形成与逐步完善的时期。 3.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充分灌溉理论及其技术模式快速发展时期。 充分灌溉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二阶段) 三方面: 一是以作物需水量为主的灌溉理论基础试验研究,包括有效降雨量和地下水利用量的测定和开始用水量平衡的理论进行灌区用水的分析。二是系统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的对比试验研究。 三是在前两项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灌溉设备的试验和研制。 此时期的灌溉技术模式主要是根据作物的灌溉制度大量采用田间开沟进行大水漫灌和少量的以充分满足作物需要、充分湿润田间土壤为条件的喷灌。 充分灌溉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三阶段) 该期作物系统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已经形成,充分灌溉理论发展到了最高峰,并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以大水漫灌为特征的技术模式得到了大面积的应用,同时以作物

充分灌溉为前提的喷灌也得到了较大面积发展。 二、简述节水灌溉、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的概念,你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20分) 答: 节水灌溉:就是指以较少的灌溉水量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节水灌溉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采取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便有限的灌溉水量创造最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非充分灌溉:就是在灌溉水源不能充分满足限定范围内作物需水要求时,制约作物正常发育,达不到最大单产的条件下,可通过抑制作物非关键生育期的需水量,允许水分亏损和降低单产,以一定量的水补灌限定面积内种植作物的需水,使群体统存并长,获得总体产量较大的一种灌水技术。 调亏灌溉:其基本思想是作物的某些生理生化通道受到特性或生长激素的影响,在其生长发育的某些时期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有目的地使其有一定程度的缺水),即可影响作物的光合产物向不同的组织器官分配的倾斜,从而提高所需收获的产量而舍弃营养器官的生长量和有机合成物质的总量。

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简介

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简介(一)《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简介 二〇〇八年一月十五日,国家卫生部印发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对公众选择平衡膳食,摄取合理营养,增强健康体质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这是卫生部委托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对一九九七年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营养学会曾于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七年先后制定和修订过《膳食指南》。一九八九年的第一版提出八条:(1)食物要多样;(2)饥饱和适当;(3)油脂要适量;(4)粗细要搭配;(5)食盐要限量;(6)甜食要少吃;(7)饮酒要节制;(8)三餐要合理。 一九九七年的第二版提出八条:(1)食物要多样,谷类为主;(2)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3)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4)经常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5)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6)吃清淡少盐的膳食;(7)如饮酒要限量;(8)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这次,专家委员会根据二〇〇二年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的结果,结合十年来营养学的新进展,反复论证,制订了新版《膳食指南》的十个条目。现简介如下: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二)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三)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四)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五)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六)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七)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八)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九)如饮酒应限量; (十)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归纳十条的内容,包括食物选择、生活方式及食物安全三个方面。对照一九九七年版的八条,以下几处作了修改补充:(1)第一条增加了“粗细搭配”;(2)第三条“常吃奶类、豆类”改为“每天吃”;(3)第五条“吃清淡少盐的膳食”,增加“减少烹调油用量”;(4)第六条“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改为“食不过量,天天运动”;(5)增加第七条“三餐分配合理,零食适当”;(6)增加第八条“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修改的依据是我国居民面临营养过多与营养不足的双重问题。能量与脂肪摄入过高,以致体重超重的肥胖率上升,成为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危害因素。某些微量营养素不足的现象仍然存在,如钙缺乏、维生素A、B2缺乏、缺铁性贫血等。还有食物或膳食中蛋白质质量不高引起的能量蛋白质缺乏,如阜阳大头娃事件。 针对这些问题,及十年来我国居民膳食构成的改变,谷类及薯类摄入下降,动物性食物及植物油摄入上升,奶类、豆类、蔬菜、水果等摄入量很少,新版《膳食指南》做出了这些修改。体力活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防止超重和肥胖,所以新版更加强调了天天运动的重要性。此外,针对不吃早餐,多吃零食与含糖饮料,渴了才饮水等不良生活习惯,新版增加了相关的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