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指挥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指挥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指挥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指挥管理的通知

关于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指挥管理的通知

目前,我市尚未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给院前医疗急救指挥管理工作带来不统一、不协调。为了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预防医疗纠纷事故发生,切实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工作,提高急救效能。按照《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依托某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对全市医疗卫生单位的急救车辆进行调派,提高紧急医疗救援能力。现对院前医疗急救指挥管理提出如下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目前,我市尚未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急救车辆自主调派,全市未能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实现“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紧急医疗救援精神。各医疗卫生单位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高思想觉悟,高度重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工作,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落实院前急救管理相关工作,保证各项工作要求落在实处,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加强组织,健全制度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健全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组织机构,明确责任;要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指挥和调度建设,建立健全各

项规章制度;要落实值班调度人员工作,将院前医疗急救电话呼叫受理工作明细化,提高院前医疗急救受理调度效率。

三、落实标准,提升能力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细化院前急救医师工作规范、院前急救护士工作规范、院前急救驾驶员工作规范;要严格按照要求,补足具备相应资质的院前急救人员,配备符合标准的院前急救车辆、急救药品器械、呼叫系统、通讯系统等相关设备,加强培训与考核,合理安排调度,切实加强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提高院前救治效率,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四、严格要求,明确责任

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当在接到“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后,根据院前医疗急救需要迅速派出救护车和院前医疗急救专

业人员到达现场,应当按照就近、就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意愿的原则,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并全程做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记录。不得因指挥调度原因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对不受理“120”院前医疗急救呼叫、拒绝、推诿或者延误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医疗卫生单位,市卫计局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院长、分管副院长、受理急救呼叫当值医生、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科室相关人员启动问责、追责处理。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天门市第三人民医院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目的 完善院前急救设施配备,加强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大型灾害事故急救)。 三、职责 (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三)、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 (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 (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由急诊科主任负责救护车设施策划和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三)、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详细记录时间、地点、行车路线、病情或受伤情况,要求呼救者提供联系电话(且不要随意使用该电话)以便随时联系,并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5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院前急救内容: 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或就近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 1、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 ①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除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②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有生命危险的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疗、控制癫痫等)。 ④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处理。 ⑤脑、胸、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⑥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途中救护: ①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

急救中心(站)院前急救病历管理规定

急救中心(站)院前急救病历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急救中心(站)病历管理,保证病历资料客观、真实、完整,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院前急救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院前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等资料的记录。 第三条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急救病历管理制度,在急救中心(站)和分站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急救病历的保存与管理。 第四条急救中心(站)严格管理病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窃取、抢夺病历。 第五条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 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第六条院前急救病历应进行编号管理,标记页码。 第七条急救医生必须在每班次结束时向急救中心(站)或急救分站上交本班次全部院前急救病历。 第八条院前急救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时,应由急救中心(站)指定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 第九条急救中心(站)应当受理下列人员和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 (—)息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 (三)保险机构; 第十条急救中心(站)应当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受理申请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按照下列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为患者本人的,应当提供其有效身份证明; (二)申请人为患者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与患者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及其近亲属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是死亡患者近亲属的法定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与其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申请人与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五)申请人为保险机构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患者死亡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公安、司法机关因办理案件,需要查阅、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急救中心(站)应当在公安、司法机关出具采集证据的法定证明及执行公务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后予以协助。 第十二条急救中心(站)可以为申请人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包括:院前急救病历、院前病情告知书、院前院内交接记录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3号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0月22日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主任李斌 2013年11月29日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 第四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规划和指导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章机构设置 第五条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共同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设立,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管理。 第七条急救中心(站)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置、审批和登记。 第八条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设区的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未覆盖的县(县级市),可以依托县级医院或者独立设置一个县级急救中心(站)。 设区的市级急救中心统一指挥调度县级急救中心(站)并提供业务指导。 第九条急救中心(站)应当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布局、医院专科情况等指定急救网络医院,并将急救网络医院名单向社会公告。急救网络医院按照其承担任务达到急救中心(站)基本要求。 未经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及其内设机构、个人不得使用急救中心(站)的名称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十条急救中心(站)负责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指挥和调度,按照院前医疗急救需求配备通讯系统、救护车和医务人员,开展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救治、监护。急救网络医院按照急救中心(站)指挥和调度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急诊院前急救的应急护理管理

急诊院前急救的应急护理管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医学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需求。呼唤医学服务模式从单纯的院内服务向院外服务拓展。急救电话的开通就满足了这点。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由于院前急救的特点和要素,要求参与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和心理素质,具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检查出诊的器械和急救物品。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做好院前急救医疗定位很重要。 【关键词】急诊;院前急救;应急管理 1院前急救的特点 1.1局限性院前急救不同于院内急救,不仅现场卫生条件差,还受到携带急救药品、器具有限等限制,客观上给急救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克服客观上的不足。 1.2综合性急救对象和外伤种类的多样性,打破了医学分科的界限,要求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

基本技能,因此,必须培养全科型医生和护士。 1.3复杂性急救病人的多样性,致病原因的复杂性,情况多变性,抢救过程又直接受现场人员的监督(院前),情绪所受影响大,急救人员不仅要全力抢救处置病人,还必须尽力排除各种干扰,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其现实问题,有“的”放矢,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工作的重点。 2要有一套完整的院前急救制度及出诊流程 2.1院前急救护士应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提高出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增强护理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时刻牢记“病人第一,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突出一个“急”字、强调一个“快”字、力求一个“稳”字。分秒必争地进行抢救工作。定期对护士进行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转运操作,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操作能力。 2.2我院地处边疆,地理位置复杂,出诊前一定要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进行抢救。例如:我们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患者的病情,我们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那么我们如果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院前急救医疗管理办法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12-19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3号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10月22日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主任李斌2013年11月29日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院前医疗急救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促进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 本办法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由急救中心(站)和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的网络医院(以下简称急救网络医院)按照统一指挥调度,在患者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活动。 第三条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的原则,统一组织、管理、实施。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保证院前医疗急救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 第四条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规划和指导全国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 管理全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监督管理本辖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二章机构设置 第五条院前医疗急救以急救中心(站)为主体,与急救网络医院组成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共同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按照就近、安全、迅速、有效的原则设立,统一规划、统 一设置、统一管理。 第七条急救中心(站)由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设 置、审批和登记。 第八条设区的市设立一个急救中心。因地域或者交通原因,设区的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未覆盖的县(县级市),可以依托县级医院或者独立设置一个县级 急救中心(站)。

院前急救中患者的转运程序及护理

院前急救中患者的转运程序及护理 一、院外转运 (一)转运联络当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出诊人员,并简单询问病情,告知家属简要的急救方法,如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有条件的给予吸氧。 (二)转运前的准备医护人员接到出诊信息后,要求5 min 到位并立即出车,出车前应检查急救药品、器械设备,针对病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途中能正常使用。携带物品包括:便携式多功能监护仪、简易呼吸囊、便携式简易呼吸机、喉镜、气管导管、负压吸引器、便携式氧气瓶。 (三)稳定病情出诊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畅通气道,吸氧,同时详细询问病史,做全面体检,并采取各种治疗措施,使患者病情达到相对稳定再考虑转运。救护人员应向患者、家属或与患者有关的人员做好转运解释工作,说明病情、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发生意外的危险,取得患者、家属及有关人员的同意、理解与合作,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 (四)转运中的护理 1、维持呼吸道通畅。在转运过程中始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是保证足够通气量的先决条件,指导患者有效的呼吸技巧,如:膈式呼吸、缩唇呼吸,刺激或有意识地咳嗽,通过体位引流、背部叩击和振动等促进痰液排出,每1~2 h变换1次体位,有助

于改善通气和血流灌注,促进某些肺段的痰液引流。必要时予以吸痰。在吸痰前后各给2 min高流量吸氧,否则不仅会引起低氧血症,还可导致组织严重缺氧。吸痰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手法采用旋转提拉。 2、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对于转运的呼吸衰竭患者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十分重要。为了便于转运途中补液及使用急救药物,应选择外周静脉套管针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做到方便、快捷、牢固、准确。另外在途中由于颠簸的原因可能会出现针头移位或其他一些输液故障,转运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穿刺技术。 3、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节律及深浅度,昏迷患者要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肌张力、腱反射及病理征。途中予以心电、血压监护,观察心律、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呼吸困难可选用茶碱类或β2受体兴奋剂,有助于缓解小气道平滑肌痉挛。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同时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 4、心理护理呼吸衰竭患者往往焦虑不安,易激动,定向力障碍和精神错乱。在转运途中要注意患者心理情绪的变化,积极采用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方式,耐心地安慰患者及家属,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并使家属能适应疾病所带来的压力,能支持、理解患者,缓和紧张情绪,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患

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体会

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体会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方法。方法通过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急救医疗设备的管理及急救药品物品的管理等方面,结合院前急救的特殊性,制定更人性化的护理管理办法。结果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内容繁杂,具体细致,技术性强,工作量大,要做好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就必须加强护理管理。结论护理管理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标签: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体会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发病地点在医院以外,急救实施的时间是在患者到达医院以前[1]。我中心直属四个站,近10年来年均”120”院前急救达>6000人,每天值班急救车4辆。均为监护型救护车,即流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配有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气管內插管器械、心电图机、便携式呼吸机、吸引器、胸外心脏按压泵、血糖仪、微量泵、各种急救药品、材料等。每辆救护车上都配有1名医生、1名护士和1名驾驶员。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和对急救药械、医疗设备的管理,这是院前救护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 1护理人员的组织管理 1.1院前急救护士的素质标准 1.1.1院前急救护士的标准应选择受过正规护理教育,并取得执业护士资格、具有2年以上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及接受过专门的急救培训,体力充沛、有精力、有能力去适应紧张的工作环境和应对复杂病情的年轻护士。 1.1.2要有高尚的医德和团结协作精神院前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院前救护的所以成员一道齐心协力、配合默契,才能完成院前救护任务。 1.1.3熟练的基本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在院前救治过程中,医务人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整体参与,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较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学理论与技能。 1.1.4要有较强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院前急救情况比院内更为复杂,不同的地点、环境、时间以及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不同,就要求护士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优质服务,减少纠纷的发生。 1.2人员培训 1.2.1加强急救法律意识加强风险意识教育并做好转运前的告知及签字手续,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各类护患纠纷案和重大差错进行讨论

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医院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出车前: (1)救护车为医疗救护专用,实行24小时院内值班,由院办公室统一安排(夜间由行政值班,特殊情况下医务科可直接调用)。 (2)救护车司机必须保持车况良好、车容车貌整洁,保持车辆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接到电话10分钟内必须出车。并填写有出车登记,记录出车时间、地点、到达时间、随车人员等。 (3)急救车应按规定停放在指定位置,定人、定车、责任到人。车上的设备、附件不得私自拆卸,如需变动,需经院办公室批准后由专业人员拆卸。 (4)急诊护士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班班交接。当日出诊前必须对照《救护车物品配备清单》对抢救物资进行检查。护士长每周一次检查药品、器材、物品,护理部每月检查一次。 二、出车中: (1)院办公室或行班值班接到120电话,并简单询问病情及联系方式后,立即通知驾驶员及值班医生、护士,告之简要病情和联系方式,医务人员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10分钟内出发(用物见《救护车物品配备清单》)。出发前出诊医生必须与报警人取得联系,再次询问病情。 (2)当班驾驶员严禁饮酒,不得酒后驾车。驾驶车辆时不得抽烟,不得与人闲谈,驾驶室内不得私自带人,病人及陪护人员上车后应关好车门后再启动车辆。 (3)救护车司机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认真执行操作规范。确保行车安全。完成救护任务后及时返回医院,不得路途中办私事和单独出车,私自出车。 (4)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在出车救护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佩戴工作

牌,对病人及家属在态度热诚,文明礼貌。 (5)出诊人员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进入现场应立即检查病人情况,对危重病人必须向病人家属交待病情并签署《120出诊、转诊、转院知情同意书》,取得家属签字。 (6)抢救病人要严格遵守医疗急救工作程序及急救原则,按急救医疗规范及服务标准对待病人,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 (7)使用担架搬运病人时,必须使用安全带将病人固定于担架上。 (8)接送过程中医护人员至少应有一人在病人身旁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系危急重症病菌,医护人员均须在病人身旁密切病人生命体征变化,便于及时处理,严禁医护人员坐在驾驶室内。如遇危急情况,可第一时间报告院办公室或行政值班,取得院办公室或行政值班的同意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近医院抢救,杜绝责任事故发生。 (9)加强查对制度,不管是在现场还是在路途中救护,护士所执行的口头医嘱及所有操作,包括时间、药名、剂量、给药方法,要及时记入抢救记录,所有药品安瓿及包装均要核对后带回医院。 (10)接诊病人返回医院后,出诊医师要立即对接诊医师交接出诊情况。如系危急重症患者或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须提前向行政值班或院办公室汇报,告之相关科室提前做好准备。 (11)车辆在外出执行急救任务时发生交通事故或机械事故,驾驶员应第一时间及时报告院办公室,等候院办公室的指示和安排。 三、出车后 (1)为防止传染病交叉感染,救护车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一般情况下每周清洗消毒一次,如遇外伤血液、呕吐物污染等需及时清洗消毒。车辆清洗消毒由救护

院前急救一般护理常规

院前急救一般护理常规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病人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包括病人发生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死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急救车的急救物品、药品齐全,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 2、接听急救时,详细询问病情、地点及方位、联系方式等,并记录来电时间。 3、以最快的速度迅速到达现场,市区要求15分钟以,条件好的区域要在10分钟以,郊区要求30分钟以。 4、抵达现场后,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病情危重时,配合医生对病人实施救护措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心脏电除颤、心电监护、止血、骨折固定等。 5、根据病情协助病人取 6、合适体位 7、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应用急救药物 8、关怀安慰病人,保持镇静,向家属介绍病情,以取得合作与理解 9、如病人病情允许,应尽快、安全地将病人转运到医院急诊科,做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1、迅速接诊危重病人并立即安置在抢救室,协助病人取合适体位,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等,同时通知值班医生。 2、准确迅速执行医嘱,抢救时口头医嘱须复述2次再执行,并保留安瓿以便核对,做好病情和用药记录。 3、抢救室护士应在床边观察病情并做好病情记录,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4、病情稳定后,指导导诊员护送病人至病房,必要时医生、护士陪同护送,根据病情携带氧气枕、呼吸囊、监护仪等抢救仪器。 5、做好终末处理,还原抢救车药品、物品,使之处于备用状态。 6、做好各种登记,如120交接登记、会诊登记、抢救登记。

1、心理护理帮助病人解除各种顾虑,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支持工作,及时向家属交待病情。 2、病情观察 (1)每15-30分钟观察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1次,至病情稳定可改为1-2小时1次。 (2)观察脉搏快慢、强弱、节律变化:注意有无心动过速、过缓、间歇脉、二联律、三联律、脉搏短绌等异常情况。 (3)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及呼吸声音的变化:注意有无呼吸增快、缓慢、潮式呼吸、间断呼吸、双吸气等异常呼吸。双侧胸廓运动是否一致,有无鼻翼煽动、口唇及指端发绀、三凹征等呼吸困难表现。 (4)观察血压的变化:通过直接动脉插管测压或袖带进行监测,观察有无血压过高或过低,脉差有无增大或缩小等异常情况。 (5)测量中心体温与周围体温:若中心体温与末梢温差大于5℃,应通知医生及时处理,体温过低时,首先设法提高室温,保持在24-26℃为宜,还可用电热毯或加盖棉被等方法进行保暖。病人体温持续过高,应给予药物或物理降温。 (6)神志及瞳孔的观察:病情危重者可表现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定向力部分或完全障碍,躁动不安,甚至昏迷,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3、基础护理 (1)保持床铺干净、整洁。 (2)病人皮肤及头发清洁。每日皮肤擦洗2次,1-2小时翻身扣背1次,防止牙床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对禁食和高热病人,每日进行口腔护理2-4次,口唇皲裂者

院前急救管理规定

院前急救管理规定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天门市第三人民医院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目的 完善院前急救设施配备,加强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 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大型灾害事故急救)。 三、职责 (一)、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 (二)、由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 (三)、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四)、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 (五)、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 (一)、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由急诊科主任负责救护车设施策划和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二)、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

(三)、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详细记录时间、地点、行车路线、病情或受伤情况,要求呼救者提供联系电话(且不要随意使用该电话)以便随时联系,并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5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院前急救内容: 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或就近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 1、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 ①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除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 ②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有生命危险的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等)。 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疗、控制癫痫等)。 ④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处理。 ⑤脑、胸、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 ⑥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 2、途中救护: ①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 ②出诊医护人员必须守护在车厢内随时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不得坐在驾驶室内。

_院前急救管理规定

2011年改善医疗服务具体措施 一、改善门诊服务 1、规范窗口服务。落实《江苏省医疗机构主要窗口服务规范》,三级和县级综合医院以及门诊量较大的专科医院实行挂号、检验、“一站式”服务台等窗口工作人员提前30分钟以上挂牌上岗。挂号、取药等候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改善服务态度,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 2、改革服务流程。实行首问、首接负责制。优化门诊“一站式”服务和导医服务。开设简易门诊。门诊服务窗口和诊室弹性排班、分层分科分区挂号、收费、候诊。三级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要全面实行电子排队、叫号。注意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实时传输门诊和入院患者相关信息,提前做好服务,缩短患者门诊检查、缴费、取药和办理住院手续时间。鼓励开展门诊适宜手术、开设日间病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3、推进预约诊疗。建设省、市级区域预约诊疗服务信息平台。各医院积极推进窗口、诊间、出院、电话、短信、网络、社区等多种预约方式,方便患者预约。2011年,二、三级医院专家门诊预约率分别达20%、50%以上。其他医院也要积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加强预约诊疗管理,确保预约成功率。 4、方便患者检查。合理安排检验检查设备和人力资源,进一步减少预约检查,力争做到随到随查。对需要空腹检查等特殊项目,在人员和时间上要尽可能从患者角度考虑,努力节省患者等候时间。全面推行检验检查报告及时发放制度,能即时出结果的,即时发放;能当天出结果的,当天发放。继续完善检验检查结果查询方式,在确保患者隐私的前提下,通过自助打印、手机短信、电话或网络查询等多种形式方便患者。

5、实行专家门诊“全日制”。方便农村和外地患者就医,合理安排专家门诊,积极推行专家门诊“全日制”和专家门诊“中心制”。专家门诊要确保诊疗时间,确保诊疗质量,对疑难杂症要以专家诊疗中心为平台,及时组织相关专科的专家会诊,让患者得到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强紧缺专家门诊号的管理,想方设法杜绝“炒号”牟利行为。 6、安排好节假日服务。认真执行我厅下发的《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全省公立医疗机构节假日正常开诊的通知》(苏卫办医…2008?11号)和《省卫生厅关于全省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黄金周”休假方式的通知》(…2007?14号),合理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安排好节假日门急诊和住院医疗服务,满足患者需求,确保医疗安全。 7、改善服务设施和环境。坚持一切从方便患者出发,完善医院标识和就诊流程引导系统。门诊实行分科候诊,并保证各医疗区域有足够的候诊空间,保持安静、舒适。有条件的医院要开设自动取款机、小卖部、休闲区等服务设施。加强医院安全保卫工作,为患者创造安静、有序、安全的诊疗环境。 8、强化患者身份识别。运用信息手段,加强对患者的身份识别。对首次就诊患者,建立规范的电子档案。对重复就诊的患者,及时查阅相关门诊或住院病历资料,及时识别患者,以便于及时、详细了解病史和治疗情况,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建立患者就诊信息交流机制,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医疗费用。 二、改善急救医疗服务 9、强化院前急救服务。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加强调度指挥,接到呼救信息后,无特殊情况下,农村30分钟内、城市(含县城区)10—15分钟内救护车赶到现场规范开展救治、转运。加强院前、院内急救医疗服务的协调配合,确保急救医疗服务的

急救中心站院前急救病历管理规定

急救中心站院前急救病历 管理规定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急救中心(站)院前急救病历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急救中心(站)病历管理,保证病历资料客观、真实、完整,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院前急救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院前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等资料的记录。 第三条急救中心(站)应当建立急救病历管理制度,在急救中心(站)和分站设置专门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机构急救病历的保存与管理。 第四条急救中心(站)严格管理病历,严禁任何人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窃取、抢夺病历。 第五条除涉及对患者实施医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及医疗服务质量监控人员外,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查阅该患者的病历。 因科研、教学需要查阅病历的,需经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同意后查阅。阅后应当立即归还。不得泄露患者隐私。 第六条院前急救病历应进行编号管理,标记页码。 第七条急救医生必须在每班次结束时向急救中心(站)或急救分站上交本班次全部院前急救病历。 第八条院前急救病历因医疗活动或复印、复制等需要带离时,应由急救中心(站)指定人员负责携带和保管。

第九条急救中心(站)应当受理下列人员和机构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 (—)息者本人或其代理人; (二)死亡患者近亲属或其代理人; (三)保险机构; 第十条急救中心(站)应当由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责受理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申请。受理申请时,应当要求申请人按照下列要求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申请人为患者本人的,应当提供其有效身份证明; (二)申请人为患者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与患者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三)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及其近亲属的有效身份证明、申请人是死亡患者近亲属的法定证明材料; (四)申请人为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人的,应当提供患者死亡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及其代理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与其近亲属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申请人与死亡患者近亲属代理关系的法定证明材料; (五)申请人为保险机构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患者本人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患者死亡的,应当提供保险合同复印件,承办人员的有效身份证明,死亡患者近亲属或者其代理人同意的法定证明材料。合同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

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 目的:探讨准确及时的院前急救与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积极有效的救护措施,安全及时的转运技术,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结论:完善有效的院前救治体系和训练有素的专职医护人员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救治的结局。 标签: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突然起病,以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脑出血及脑梗塞。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危、重症,也是我国成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脑卒中发病时患者往往在院外,而发病后短时间内是否得到及时恰当的急救护理,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存活率和致残率。现就笔者所在中心近两年来院前急救中194例患者的救治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4例患者,男121例,女73例,年龄34~93岁。有高血压病史133例,有糖尿病史者86例,有冠心病史者91例,其中出血性脑卒中41例,缺血性脑卒中153例。 1.2 院前急救及护理 1.2.1 电话指导及急救反应时间急救中心调度员在接到呼救电话时即问明患者的症状,在初步判断可能为脑卒中发生时,马上派出最近的救护车,并电话指导家属让患者平卧,神志不清、呕吐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以防误吸引起窒息及肺部感染。有抽搐者叮嘱家亲友勿按压肢体,还要注意防止患者碰伤和咬伤舌头。必要时,请出车医生直接与患者家属取得电话联系,进行更为专业的病情指导。并尽可能请家属到显著标志处接车,以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 1.2.2 现场急救救护车到达现场后,急救人员应尽快进行简要评估和必要的急救处理:检查神志、瞳孔、测量生命体征、采用GCS(格拉斯哥评分法)评估病情、确立抢救措施和转运策略。如GCS>8分者,患者取平卧位,做好心理护理,避免情绪紧张,立即转运;GCS200/130 mm Hg者,适当降血压,血压要求控制在200/110 mm Hg以内[1]。 1.2.3 安全转运清醒患者,采取半坐位,有利于脑部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脑水肿,保持安静,安慰患者。昏迷者经现场急救处理改善呼吸循环障碍后,采取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患者第一环节尤为重要,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急救环境差、时间紧迫、随机性强、车载设备有限、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及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则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培训,增强急救技能,强化法律意识,是每个急救医护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从2007年至2009年院前急救2018人次,接回继续救治1989人次,院前死亡29人,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6个月,平均年龄68.9岁。 现将医院院前急救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总结报告如下。1院前急救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 1.1接听呼救电话的同志,没有问清楚病情,没有问患者的姓名,地址记录不详,患方的联系电话号码错位导致专科医师派错、救护车跑错方向,不能及时到达现场抢救患者,延误抢救危重患者的黄金时间。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患者第一环节尤为重要,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急救环境差、时间紧迫、随机性强、车载设备有限、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及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则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

1.2有些医师、护理人员对急诊急救工作的认识不够;出诊速度慢、急诊分诊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急救意识不强,未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影响了院前急救的医疗护理工作质量。 1.3出诊前的物品或药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或不适用。到了抢救现场才发现急救药品不齐或在抢救过程中才发现某抢救药品不够用,这样会大大降低抢救的成功率。 1.4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差,动作缓慢,不能根据病情及时准确地进行护理措施。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患者第一环节尤为重要,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急救环境差、时间紧迫、随机性强、车载设备有限、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及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则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如静脉穿刺数次不成功,或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选择的穿刺针头过小,滴速太慢,不能有效扩容等。 1.5不能充分评估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未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1.6对极危重患者未执行危重患者抢救原则,造成转运途中因人力、物力不够,导致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病情恶化或死亡。 1.7接危重患者时,询问病史不详,如患者有无晕车史,未告知患者或家属晕车呕吐时会增加颅内压,出现头痛或使原有的头痛加剧等。

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2-11-12T11:53:02.1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孙会[导读] 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做好伤者的思想工作,减轻伤者心理上的痛苦。 孙会(四川省急救中心院前急救部四川成都 610015)【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253-02 【关键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 创伤(trauma)是一种由于机械作用于人体而造成的组织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及交通工具的日渐发达,创伤发生率在逐年上升,且多为高能量的严重损伤,致残率及致死率都很高。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必须重视并对创伤患者实施有效的救治,才能减少创伤患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为了提高创伤急救的医疗质量,我们把医疗程序应用于创伤急救中,大大提高了急救医疗质量。 1 院前急救在创伤救治中的作用 创伤急救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院前急救、急诊室救治和创伤监护病房救治。院前急救与护理是创伤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危重伤员尤为重要。创伤后1小时为抢救黄金时间,把伤后10分钟称为“白金10分钟”,这样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的救治护理就显得非常重要。院前急诊急救人员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现场,迅速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并做出全面、细致、周到的护理,为进一步救治打好基础。因此,院前急救对提高伤者存活率、降低致残率意义重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接诊创伤病员85例,年龄5~64岁,就诊时间10~60min,所有病例全部安全转送急诊科,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2 院前急救的伤情评估 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即根据患者的神志、呼吸、脉搏、面色等生命体征进行迅速判断,评估呼吸及循环状况,是否存在致死的危险因素,有无呼吸道阻塞、气胸、活动性大出血、头颅外伤等。依据现场情况充分暴露伤员各部位,以发现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止血、固定等并迅速转运,遇到有群伤的首选检伤,并对患者进行救治分类和后送分类。 3 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紧急处理 对创伤患者急救应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创伤院前急救可按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A气道处理并固定颈椎;B呼吸处理;C 循环处理并控制出血;D评估神经功能缺损;E暴露伤者以进行彻底检查;其目的是尽早发现致命伤并尽早采取有效处置措施。第二阶段应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从头到脚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每个部位都经过全面彻底检查,进一步对受伤部位及时、适当及有效地处理。 3.1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保持平卧位,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引起窒息。可以用纱布清理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异物,或者使用负压吸引。抬起下颌解除舌后坠,紧急情况下可以行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或切开术。胸部有开放性创口者,立即用敷料覆盖并封闭伤口。多发性肋骨骨折致胸壁软化者,用两横指宽的胶布条或肋骨背心作环状固定,以减轻胸壁浮动。 3.2 妥善止血①指压法;②抬高患肢加压包扎;③止血带法;④钳夹包扎法。 3.3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防止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和重要器官,减少疼痛便于搬运。可利用各种类型夹板或者支具固定患肢(指),特殊情况时,应根据情况就地取材,利用木板、木棍或者健肢(指)来固定。但在固定时应注意几个问题:①伤口有出血时,应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②固定时动作要轻,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和扭动,以免使骨折加重和引起疼痛或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③固定时松紧适宜、可靠牢固,不但要固定上下两端,还要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④四肢骨折时应先固定骨折上段,然后固定骨折下段,并把指(趾)露在外面,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⑤固定时应尽可能将骨折肢体牵引正直,固定器材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尤其是骨突出部和固定器材上下两端,都应垫适量棉花、纱布或衣物等,以防压伤皮肤和浅表神经。 3.4搬运首先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防止舌后坠。对脊柱伤、腹部伤等注意对症处理。 3.5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 3.6监护随时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情况。如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提示患者有休克发生,应立即抗休克治疗。如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频率改变,则提示有呼吸功能改变,应立即调整氧流量或面罩吸氧,根据情况配合医生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等措施。休克或者昏迷的患者留置导尿管,准确记录尿量,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3.7止痛疼痛可加重患者的休克,疼痛较轻时可心理安慰,剧烈疼痛时可适当使用镇静剂、止痛剂。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或呕吐的副作用。骨折后的妥善固定、制动也是有效减轻疼痛的措施,尽量减少搬动,以免加重患者疼痛。 3.8心理护理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做好伤者的思想工作,减轻伤者心理上的痛苦。抢救工作中沉着冷静、有条不紊、迅速准确,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的技术、稳重的姿态,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信任和安全感。 总之,熟练的业务技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科学规范的急救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规范化、程序化的抢救,合理的分工制度,可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从而使严重创伤患者得到迅速、准确、有效的急救,为患者争取急诊手术赢得宝贵时间,并为后期治疗及预后打下良好基础。参考文献 [1]刘中民.改善急救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11:79-80. [2]陈永强.高级创伤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 05,40(2):149 -151.

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发表时间:2012-12-07T11:06:23.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董金梅肖二艳[导读] 另外,急救中心要定期地对全体急救人员进行救援医学培训,对驾驶员、担架员等也要进行相关的医学知识培训。 董金梅肖二艳(河南省平顶山市解放军152医院急诊科河南平顶山 467099)【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307-02 【摘要】目的院前急救是医院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地,其面对的病人一般都是急性病发作、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或者是交通事故的伤员等,其中以多发伤为主。因此,如何做好院前多发伤的诊断与处理,不仅关系到整个急救过程的成败,更关系到伤病人员的生命安危。方法结合我科一年来在院前多发伤救治的经验,总结了427人多发伤院前急救的主要护理措施及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主要措施包括缩短急救时间,提高反应能力,及时准确评估患者伤情,针对性的有效处理,适当的心理护理,合理安全的转运以及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结果多发伤抢救成功率由以往的75%提高到现在的90%,我们认为采取正确全面、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不仅降低伤者的死亡率,也为患者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因此,做好院前急救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关键词】院前急救多发伤护理措施安全转运护理管理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有着与院内医疗不同的工作环境,它的形成与发展对现代急诊医学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做好院前急救患者的护理是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现将我科开展多发伤的院前急救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院前共接诊各类多发伤患者427人,其中男性301人,女性126人;车祸302人,坠落伤8人,铁路及公路建设意外67人,矿井矿难15人,意外伤害8人,其他27人;年龄最小1.5岁,最大83岁,平均53.6岁。 2 院前救护 2.1 认真接听急救电话,快速反应真正体会“时间就是生命,铃声就是命令”的含义。在短时间内问清楚事发具体地点、患者人数、受伤情况及联系方式,院前急救人员3分钟内必须出诊,同时对于大批车祸或突发事件应及时报告科室及医院分管领导,启动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院领导亲临参加指挥,迅速调集医院应急人员出诊援助,援助人员10分钟内出诊。 2.2 伤情评估及处理准确判断伤情及恰当的救护是抢救成功的基础[2]。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地点,迅速用“一听二看三摸四问五测”的检诊程序对患者的伤情作出评估,重点评估伤员的神志、瞳孔、面色、呼吸、血压及伤口出血情况,立即对患者实施急救处理,并根据评估情况对中、重度患者紧急处理危急征象后再安全转运,缩短急救时间,以提高急救效果。 3 护理措施 3.1基本生命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 3.1.1对于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呼吸道梗塞患者应立即协助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1.2开放静脉通道,多发伤患者休克发生率高,应迅速用留置针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妥善固定,院前要利用血压、脉搏末梢循环灌注、伤口渗血、神志等监护指标判断休克程度,滴速和输入量根据情况及时调整。 3.1.3合理搬运,搬运患者动作应轻柔,在伤情未明确前均应采用平移法搬运患者。转运途中及时观察和询问患者,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 3.1.4昏迷及口腔有呕吐物的患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3.1.5 正确处理伤口,迅速止血。 3.1.6多处肋骨骨折立即用无菌敷料盖于伤处,加压包扎固定,控制胸壁的反常运动,恢复正常呼吸功能。 3.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3心理护理在救护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急的疾病”,还要重视“急的心情”,医护人员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运用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以及从容镇静的态度、迅速而有序的程序、熟练精湛的抢救技术,给患者及家属安全感。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对无主患者要及时协助联系其家属,缓解心理压力,消除其不良情绪,使之积极配合。 3.4 客观、真实、完整、准确、及时、规范记录抢救过程,时间上要准确无误,这既是医疗文件,又是法律依据。 4 安全转运 患者转至救护车时,要固定好担架,防止刹车时造成二次损伤,使伤员身体方位与车同向,伤员面向医护人员。转运途中重点做好各管道的维护,保护输液部位,正确执行急救过程中的口头医嘱,及时填写护理记录单,并与科室值班人员及时联系,以便做好接应及抢救准备工作。 5 讨论 鉴于以上几点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院前急救诊断与护理对急救人员的工作要求非常严格,为确保院前急救的抢救成功率,首先要求急救医护人员除具有丰富的急救经验外,还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沉着冷静地面对现场的危机情景,这样才能及时施救。其次,进行院前急救全体医护人员要有充分的安全意识,不仅包括伤病员的安全、医疗安全,也包括医护人员自身的安全。另外,急救中心要定期地对全体急救人员进行救援医学培训,对驾驶员、担架员等也要进行相关的医学知识培训。 6 结果 我科自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开展多发伤院前急救以来,多发伤抢救成功率由以往的75%提高到现在的90%,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多发伤急救以维持生命、最大限度减轻创伤和防止并发症为目的。在多发伤的院前救护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多发伤患者的抢救关键在于伤后10分钟内(白金时间)给予救命性治疗,伤后1小时(黄金时间)给予正确诊断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命。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