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周洪宇 摘要: 本文介绍了莎士比亚笔下形成众多女性形象的原因和理由,分析了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女性大放异彩的形象。细致深入的描绘出喜剧中女性形象具有共同性和个体性的特点,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思想贯穿于喜剧,阐明了作者对女性形象的观点。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人文主义

目录 摘要 (Ⅰ) 关键词 (Ⅰ) 前言 (1) 一、莎士比亚喜剧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1) (一)、提倡妇女解放 (1) (二)、描绘理想社会 (1) (三)、赞美真诚友谊 (2) (四)、歌颂自由恋爱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的形象 (2)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的突出强调具有主体地位的女性角色 (2)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充满着道德美 (3)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认为爱情是生活的支柱 (3) 三、莎士比亚喜剧塑造女性时也突出鲜明的形象 (4) (一)、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贤妻良母的形象 (4) (二)、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新思想的开放的形象 (4)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具有才思敏捷的形象 (5) (四)、莎士比亚喜剧中有些女性拥有着胆识过人、敢作敢为的形象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6) 致谢 (6)

前言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向以人物形象的刻画著称,在他的喜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在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女性形象描写得最为突出、最为显眼。 一、莎士比亚笔下众多女性的原由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当时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鼎盛时期,王权稳固统一,经济繁荣,但是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也不满足于原来的现状,需要新的改革,反对旧的体制,促进自身利益的发展。新旧阶级交替的同时,文化、思想也紧随着发生变革。新兴的资产阶级把自己的世界观、思想观、人生观带到了变革的年代,从而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发展。 社会变革必然是思想现行,莎士比亚的喜剧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人它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的新思潮。因此,他们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肯定现实生活,肯定人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力.莎士比亚能以人文主义思想引导,从社会生活真实出发,给作品中的事件和人物提供真实而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塑造很多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众多形象群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最为鲜明,在她们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光环。 (一)、提倡妇女解放 在一千多年漫长的中世纪黑夜,人性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扭曲,尤其是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即使是上层妇女,她们也处于男人附庸的地位。莎士比亚认为,妇女也是人,她们应该获得人应该获得的一切权利,她们在政治上,经济上应获得与男人一样的平等地位。莎士比亚还认为,妇女的才能并不比男人低,她们同样有胆有识,甚至超过那些靠权位财产庸碌无为的男人。几乎所有的莎士比亚喜剧,都是以女性占中心位置,莎士比亚喜剧的光彩实际上是女性的光彩。无论是赫米娅、安痕裴琪、贝特丽丝、罗瑟琳,薇奥拉,还是妇女形象中的出类拔萃者鲍西娅,她们的共同特点是,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幸福,并表现出机智勇敢,自尊自爱的可贵品质。 (二)、描绘理想社会 莎士比亚在喜剧中直接描绘了人文主义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虽然还缺乏具体的政治内容,但集中体现了莎士比亚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以此与丑恶的社会现实对比,因此具有一定的批判力量。在《皆大欢喜》中,作者描绘了具有英国大自然特色的森林,在现实社会中遭到邪恶势力迫害的有德行的人都聚集到这里,在善良的公爵的周围簇居着许多“自甘流放”的向往真诚的人们,奥兰多、罗瑟琳在患难之中也投奔这个“圣地”。在那里,人们“像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浅谈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巨人,他对英国戏剧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他的悲剧作品可以说是他在文艺方面,特别是戏剧方面的顶峰力作. 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当地文法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学习拉丁文、哲学和历史等,接触过古罗马剧作家的作品。后因家道中落,辍学谋生。莎士比亚幼年时,常有著名剧团来乡间巡回演出,培养了他对戏剧的爱好。1585年前后,他离开家乡去伦敦,先在剧院打杂,后来当上一名演员,进而改编和编写剧本。莎士比亚除了参加演出和编剧,还广泛接触社会,常常随剧团出入宫廷或来到乡间。这些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长达23年之久,根据他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其创作道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不同的阶段代表了莎士比亚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1601——1607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时期。这一时期,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是矛盾的和悲观失望的,但对现实的认识却大大加深,主要写人文主义理想与丑恶现象的矛盾以及理想的幻灭,其基调是现实的悲愤的和沉郁的。剧中强烈的批判精神,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个性解放带来的社会后果的深刻反思。莎士比亚悲剧有一个通点,就是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剧情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本文将要分析的三位女性形象正是莎士比亚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诞生于1961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的中心力作,也是最丰富的作品。剧中的女主角莪菲利亚是大臣波格涅斯的女儿,一个在封建制度下长大的贵族少女。她是落魄王子哈姆雷特的初恋情人。莪菲利亚是一个朴素美丽、善良温柔的未经世面的贵族姑娘,处世不深,天真、柔弱。她敢爱,但她太弱,因此,总是在还没有发出声响之前就已经失去了说话的权利,也就等于失去了拥有爱的权利。莪菲利亚是极端顺从的女人,她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当父亲安排她和哈姆雷特见面,试验哈姆雷特是否是因为爱情而发疯时,她表现出完全的顺从,而且相当认真。“殿下,我有几件您送给我的纪念品,我早就想把它们还给您,请您现在收回去吧。”话语是平淡的。平淡的往往又是最深刻的。送回礼物就意味着抛弃这份爱情,就意味着向父权主义妥协。莪菲利亚对哈姆雷特的爱是真挚深沉的,她深爱着哈姆雷特,她崇拜他,她形容哈姆雷特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代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可是面对心上人的求爱,她却不知所措了,长期接受的封建礼教思想根植于她的行动。她一开始并没有回应哈姆雷特,而在父兄得知这件事后,她毫无异议地接受了父兄的指示,拒绝了哈姆雷特的求爱,回避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在《哈姆莱特》一剧的死亡人物中,莪菲利亚之死显然是落墨颇重的。请重温一下王后的叙述:“在小溪旁,斜生着一株杨柳,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一个人到那儿去,用毛茛,荨麻,雉菊和紫罗兰编成了一个个花圈,替她自己作成了奇异的装饰。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树枝拆断了,连人带花一下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的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好像一点不感觉到什么痛苦,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的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这可怜的人儿歌还没有唱完,就已经沉下去。”这样载着鲜花在水面飘逝的情景,那是我迄今为止所能想象的最美丽的死亡之一。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家》塑造了高家兄弟三人的典型形象,历来为读者所称道,但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通过对家中的几位主要女性,瑞珏、梅、鸣凤、琴等人的命运的描写,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专制、封建礼教不仅从外部迫害人,更从思想上荼毒人,使人无路可走,只能无奈地接受荒唐可悲的命运。 【关键词】家;女性;悲剧命运 (一)《家》的女性形象概述 《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没落揭示出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同时也写出在这个统治极为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正在挣扎着放射出一线光明来,使人们有了信心、希望和力量。(1) 小说的社会价值自然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则是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结构的成功构架、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实现的。《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这些女性从丫环到小姐,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当时阴暗守旧又欲破蛹而出的挣扎的社会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专制的腐朽、残酷对这些女性的迫害来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但这仅是第一层,更深的一层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纲常伦理对女性思想性格的毒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瑞珏、梅、鸣凤三位女性与琴同样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思想性格不同。瑞珏、梅、鸣凤接受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约束,她们信命任命、逆来顺受,最终悲剧收场,即使鸣凤坚守爱情,以死相抗,她也只是用死来逃避厄运,而不是对这个社会对旧势力进行反抗。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残害下都是选择伤害自己,而不是站起来说“不”。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琴就不同,在高老太爷为觉民安排婚事,母亲又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坚决地与觉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帮助觉民抗婚,守护他们的爱情,最终高老太爷妥协,他们的爱情赢得了胜利。若不是如此,她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梅,独守空房,含恨而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腐朽的封建社会不仅赤裸裸地迫害这些女性,更在思想上荼毒女性,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交织把封建制度的阴暗与腐朽最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 《家》中的这些女性美好纯洁、温顺善良,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的命运,甚至成为扼杀她们的侩子手之一。美好纯洁使她们认不清旧社会的阴暗和新社会的曙光,温顺善良则让她们包容一切的不公,逆来顺受。巴金对这些女性可敬又可悲的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那如牢狱般的环境是阴森的、凄厉的,许多人在这里面受苦、挣扎,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着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不得不走向死亡。在“家”中,她们在最美

《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国王》(第七、八、九章)翻译实践报告

《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国王》(第七、八、九章)翻译实践报告本篇学位论文是基于对彼得·塞西奥(Peter Saccio)所著的《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国王》(Shakespeare’sEnglish Kings)第七、八、九章的翻译实践所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国王》(Shakespeare’sEnglishKings)一书作为莎士比亚十部历史剧的背景读物相应地分为九章,其目的是以莎剧中的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简要地介绍君主统治时期的英国历史,帮助莎剧的戏迷及其 学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内容,也便于其他读者了解英国历史。作为背景读物,《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国王》(Shakespeare’sEnglish Kings)一书中包含大量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涉及政治,文化,军事及经济等各个方面。 因此,其内容的错综复杂加之英汉语言表达上的差异给翻译带来了很多困难。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为更好地翻译该作品,在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以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目的论(SkoposTheory)作为翻译实践的理论指导,以便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对源文本进行翻译。 本实践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翻译任务描述,包括翻译文本的背景、特点及翻译任务的意义;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及译后审校与修改;第三章为理论介绍,包括目的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该翻译实践的指 导作用;第四章为翻译实践案例分析,包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在翻译 理论指导下所采取的相应的翻译策略;第五章为翻译实践总结,包括翻译实践报 告总结,翻译过程中未解决的问题以及对今后学习和实践的启发和展望。

女性形象研究

前言 女性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半。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意识、追求方面,还是在服饰、饮食、以及消费住房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虽然描述女性的方法有很多,如文学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笔描绘着中国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如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长安和七巧......这种对某一类型的女性的典型描述,可以让人们从质的方面感知和体会中国女性的角色形象。但要从总体和宏观上去研究中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女性的主流形象还要从量的方面进行统计与概括,这样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才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发生在我们社会中的重大变迁。 风笑天老师通过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对当时的女性典型形象的特征及其变迁做了深刻分析。在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中国妇女》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典型女性形象是什么,现阶段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是什么,并通过这些特点与风笑天老师的“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中的女性特点做对比,找出女性形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中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认识? 一、中国女性形象特点研究的原因和方法 (一)研究动机 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与我国社会变迁的某些联系。 回首百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洪流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都活跃这千千万万的女性身影。宋庆龄、邓颖超等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女性挣脱封建思想观念枷锁,走出家门投身革命,蓬勃发展的妇女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就业、参政、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妇女地位有了空前提高。亿万女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蓬勃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妇女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女性们参与经济建设,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和创造力。女性事业获得了前所未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扮男装的意义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女扮男装的意义 摘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许多女扮男装的情节,如鲍西娅、杰西卡、罗瑟琳、茱莉娅,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扮男装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当她们女扮男装,把自己的性别隐蔽起来的时候,一向被埋没的妇女的才华便令人眩目地显示出来了,它的背后体现了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在当时社会制度和意识的制约下,她们反抗封建礼教的自我意识觉醒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扮男装;女性自我意识 谈起16世纪的英国文学,没有人不想起莎士比亚,那是因为他内容丰富,韵味无穷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马克思高度评价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全面地反映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风貌,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当时英国完整的现实主义画面。他的历史剧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祖国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他的喜剧集中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歌颂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并以此为武器来抨击封建制度;他的悲剧更是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不可调和的矛盾。莎士比亚作品如此丰富的内涵,当然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欣赏和阐释的余地[1]。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女权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女权主义潮流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鉴赏和文艺批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女性作家的作品。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也成为当中所关注的话题。据统计,在莎士比亚现存的37部剧作中出现了130多位女性角色,有20部里写到人物的乔装打扮,出现的频率多达四十余次,其中又以“女扮男装”的情形最为常见,而最为典型的女性有《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杰西卡,《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朱利娅,《皆大欢喜》中罗瑟琳,《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为什么莎士比亚会在作品中让女主角们以男性的面目示人?其中又蕴涵了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上文所列举的几部作品均为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当时的英国社会急剧变动,圈地运动猛烈开展,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繁荣、思想的解放,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资产阶级为了自身地位的稳固和实现登上政治舞台的远大目标,他们反对军权神授、反对神性,极力宣扬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然而,由资产阶级天生的软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18476945.html,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王敏 来源:《锋绘》2018年第07期 摘要: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历史剧的程度要远高于他的喜剧作品。关于怎样成为一个人,怎样在社会中生存、怎样处理男女和家庭关系这些问题,莎士比亚正是通过喜剧用深刻的方式予以了解答。《第十二夜》和《皆大欢喜》中的女性角色都个个鲜明,虽然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却与同时代的女性截然不同。本文将从两大喜剧中的女性形象入手,追寻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突破与局限。 关键词:女性形象;喜剧 “朋友,这儿是什么国土?”薇奥拉在《第十二夜》的开头说。在其中我们目睹了新生、新的欢笑、新的爱情。在这部有点怪异的黑色喜剧中,推动着剧情发展的就是他笔下那些卓越非凡的喜剧女主角——有着男扮女装的薇奥拉。莎士比亚的笔下丝毫不吝啬对女性的关怀,他创造了这些迷人的、调皮的、有趣的、浪漫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的女性角色纯熟、热情,每一个都是强大的女性。薇奥拉独自身处异国,她的哥哥和看护者都可能已经溺水身亡,为了保护自己,薇奥拉决定伪装成一个男人(而且还是她哥哥)以便向当地的公爵奥西诺谋求一份差职。弗洛伊德认为哀悼的第一个阶段是想和死去的人合为一体,她的方式就是易装,起初薇奥拉需要通过创造一个他者去表达自己。薇奥拉渐渐用伪装的方式发现了自我,在爱情面前,莎士比亚给予了她最大的宽容。薇奥拉起初充满了矛盾,她爱着公爵,又要劝说奥利维娅接受公爵的追求,可这丝毫不影响薇奥拉爱的勇敢,那些用来伪装的性别、年龄都不重要,薇奥拉深知爱上彼此就是从一个本质到另一个本质。在莎士比亚时代,女性不会扮演职业角色,女性角色过去一直由男性扮演,莎士比亚创造了女扮男装的女性角色无疑是给了男权社会体认女性最大的机遇,也因此赋予了她们畅所欲言的能力,他找到了给予女性声音的方法,这是在许多方面对女性伟大的馈赠。 《皆大欢喜》的核心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关于罗瑟琳和一名叫做奥兰多的年轻人。罗瑟琳的角色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她在引导整部戏,在她刚来的第一天就开始安排自己和西莉娅的新生活,买了茅舍,建了一个农场。由于她的努力,公爵和他的随从最终抛开厌世情绪,恢复了被遗忘的雄心壮志。在幽静、浪漫的亚登森林中,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提高自己的修养和智力,有时间胡闹,也有时间谈恋爱,在那里人们“逍遥的把时间消磨过去,像是置身在古昔的黄金时代里一样”。因为罗瑟琳的鼓励,森林里的人们学会了更勇敢更公开的追求爱情。罗瑟琳的性格中既有嬉戏欢闹的一面,也有温柔贤淑的一面。她表面上的伶牙俐齿只是为了掩饰她心中的忧虑。她说得上气不接下气,只是使自己在情网中越陷越深。她女扮男装嬉弄自己的情人,手段异常的巧妙。她和奥兰多的对话中充满了優雅的谈笑,她在自己设置的精巧的语言迷宫中穿行,把握着爱情的节奏,掌握着主权,奥兰多紧随其后。她如此聪慧,也充分利用了性暗示。当罗瑟琳易装成男孩,她给自己取的名字是盖尼米德,盖尼米德是朱庇特的侍酒童子,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但哈姆雷特不可能“堕落”到像雷欧提斯那样率领暴徒攻打王宫,在暴徒的山呼万岁中登上王位。因为,这距离他心目中的人文主义理想太遥远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伟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下层平民百姓攻打王宫、教堂、监狱的情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雷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奋斗的理由。另一方面,对哈姆雷特来说,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对奥菲利亚的爱,这对他显然有失公允。我们不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动机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从不延宕(杀波尔纽斯,杀两个朋友,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一跃而出)。我认为也许把造成这一结果归为两点恐怕更合情理:一、对母亲的爱。所以说,弗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丰富生动和光彩照人的女性群像,成为各国人民百谈不厌的话题,受到了不同国度、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赞扬。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了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她们不是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人类所有的世纪。莎士比亚戏剧中一系列女性形象根据其创作时期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特色。喜剧中的女性角色大部分处于主角地位,她们充满智慧、才能和美德,她们敢于大胆反抗传统道德,勇于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是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女性。悲剧中的女性退为次要人物,她们要么是纯洁的天使,要么是狠毒邪恶的恶魔,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入认识。喜剧和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作者认识生活和创作思想的变化,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男权意识的自然流露。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悲剧,新女性

A Study of Shakespeare’s Female Characters Abstract: Shakespeare, the cultural giant in renaissance period, has shaped a series of female characters that are very lively. These characters proved to be the themes talked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he reader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stratum pay close attention to and think highly of the characters. The female images in Shakespeare’s plays enriched the character gallery of world literature. They are not only belonging to a period, but also a part of the whole centuries of human being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of the time, Shakespeare gave the female characters different features. The most women in his comedies take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s. They are full of wisdom, talent and virtue. They rebel the traditional moral bravely, pursuing the freedom of love and the self decision of marriage. They are new women, revealing the humanism ideal. The women in the tragedies correspondingly draw back to the secondary characters. They are either pure female like angle or evil devil, pressing deep recognition of British real social life. The changes of female images in comedies and tragedies reveal the changes of the way how the author recognized life and ideas guiding the creation. And it also naturally reveals the author’s male chauvinism. Key Words: Shakespeare; Comedy; Tragedy; Female characters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试析莎士比亚笔下的贞德形象

ywjsxxk@https://www.doczj.com/doc/818476945.html, 圣 女贞德(1412—1431)是法国军事家、天主教圣 人,曾于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期间带兵多次打败英格兰侵略者,挽救了法国危亡的局势,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贞德在死后成为西方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无数作家和作曲家,包括莎士比亚、伏尔泰、席勒、威尔第、柴可夫斯基、萧伯纳等都创作过有关她的作品。本文基于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具体分析莎士比亚笔下贞德的形象。 一、敢于挑战男性权威的形象贞德的对手是英国勋爵塔尔博,贞德与塔尔博的身份对立定义了英法冲突的所有意义。塔尔博作为一个遵从骑士精神作战的骑士英雄,体现了一种骑士理想,这种理想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观众的怀旧情怀;而贞德的力量诉诸武艺、化装及现代武器,她代表了一种对传统的宗法秩序构成威胁的力量。莎士比亚虚构了贞德与塔尔博打成平手的一幕,还围绕着性别与理念的双重 对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他反复让读者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这位法国的捍卫者是个女性,并把英法两国之间的冲突解释成两性之间的冲突,骑士品德与实用武艺间的冲突,历史与现代、真实与戏剧表演之间的冲突,守旧的宗法老人与叛逆的年轻人之间的冲突,高低社会地位之间的冲突。最后,统兵的英国伯爵萨立斯伯雷被一个年轻的法国狙击手狙杀;贞德化装成农民潜入卢昂城,放入法国军队,夺取了卢昂城。贞德的化装象征了舞台表演的艺术魅力以及社会地位卑微、反英雄的市井人物的生命力。 塔尔博想要保卫英国历史的努力受到贞德怀疑历史的现实力量的强烈挑战,这种挑战有两种表现:她把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威风扫地;她大义凛然的语言无情痛斥了英国历史以及价值观,以一种打破偶像崇拜的精神质疑英国人引以为豪的骑士精神。塔尔博死后,英国爵士威廉·路西由衷地赞颂他:“那位英勇的塔尔博将军,由于卓越的 战功,他已晋封为索鲁斯伯雷伯爵、兼瓦虚福及凡仑司伯爵、兼古德立及欧钦菲勋爵、兼白拉克米勋爵、兼阿尔顿勋爵、兼温菲勋爵、兼舍菲勋爵、兼联捷三次的福康勃立琪勋爵,加授圣乔治、圣米迦勒及金羊毛骑士称号,实授亨利六世驾前统领法境英军大元帅——这位将军在哪 里?”[1] 贞德对这一连串令人头晕目 眩的头衔嗤之以鼻,她以现实力量将它们现了原形:“好一串嘟嘟囔囔的头衔!占有五十二个国家的土耳其可汗也没有这样噜苏的衔名。你用那么多的官衔来表示的那个人,现在正躺在我们的脚前,被苍蝇叮 着,发出恶臭。”[2]威廉·路西对塔尔 博的描述,一如正史的陈述,宗法家族以及赫赫武功赋予他死后的荣光,而贞德依靠她的实力,把这一串头衔所代表的男性的历史观打得粉碎。她的颠覆性语言极大地震撼了观众,尽管她缺乏思想权威,她生动的语言及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还是构成了对以男性为中心的逻各斯主义的挑战。 试析莎士比亚笔下的贞德形象 陕西西京学院朱友成 51 DOI:10.16412/https://www.doczj.com/doc/818476945.html,ki.1001-8476.2017.21.024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_刘伯红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刘伯红 卜 卫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报告以全国10个城市电视台的1197个广告为样本,从社会性别 观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发现:约1/3的电视广告有性别 歧视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角色定型和以女性作招徕。这类性别歧视广告的实质是对 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八十年代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又催生了中国广告业的复苏。1979年,中国的商品广告在销声匿迹10年之后重又出现,并迅速发展。从1983到1993年10余年间,全国广告营业额从2.34亿元增加到134亿元,人均广告费从0.23元增加到11.3元。而电视广告又以其形象逼真、接受感强、直接刺激消费等特点,倍受商家青睐,电视广告的营业额1993年已占全国广告营业额的22.0%[1]。 至1992年,中国女新闻工作者发现,在日益崛起的广告业中,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地被利用。广告=商品+女人,女性成为广告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于是,《中国妇女报》率先发起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讨论[2]。讨论发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种两极分明的定式:一极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讨论提醒人们关注广告中的妇女形象,督促人们重新思考大众媒介与当今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系。但这场讨论的声音,很快被强大的商业文化的力量淹没了。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高度重视媒体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推进妇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妇女与媒体”列为“战略目标和行动”的12个关切领域之一。《行动纲领》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信息技术的进展促进了超越国界的全球传播网,对公共政策、个人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年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但是,“媒体继续显示负面和有辱人格的妇女形象”,“大多数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介没有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3]。因此,国际妇女运动呼吁大众传媒树立性别意识,从而发挥媒体在世界各地的潜力,为提高公众的性别觉悟,为提高妇女

“戏剧天才”笔下的女性——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解析

“戏剧天才”笔下的女性 ——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摘要:“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士比亚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在他的作品中不仅赋予悲剧崇高的力量,同样赋予喜剧神气的魔力;不仅探索男性的心灵世界,同样关注女性的内心情感。他一反以往讽刺喜剧中尊男卑女,在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丰富生动、光彩动人的女性的特征,这些“可爱而奇特”的新女性,她们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女儿。莎士比亚在创作中即肯定女性的智慧, 讴歌女性的美德, 赞美女性不畏强暴勇于追求的气概,还在她们身上体现出了对新人文主义的生活原则和理想的追求,她们是人文主义的典范。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女性形象

“戏剧天才”笔下的女性 ——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目录 一、摘要 (1) 二、引言 (3) 三、本论………………………………………………………………3—11(一)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的主要女性形象 (二)莎士比亚心目中优秀女性的典型特点 (三)莎士比亚喜剧中女性的个性色彩 四、结语…………………………………………………………………11-12 五、参考文献 (12)

引言 认识莎士比亚是因为他的四大悲剧之作,生活压力较大的当今时代中都有一些抑郁,为了调节自我常常看一些幽默书刊、视频、及小说,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深深地吸引了我。他在特殊环境下一反以往讽刺尊男卑女,崇上抑下的因袭惯例,以更大的创作热情,更饱满的精力塑造了一系列值得歌颂的女性形象,活灵活现的将个性不同女性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和现代肥皂剧中的女性形象有共同的特点,甚至更加逼真更加丰富,很有远见,思想非常前卫。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大师,是人文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马克思不仅非常欣赏莎士比亚,称赞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而且还提出了“莎士比亚化”的美学原则。同时代人本?琼生也称赞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确实,莎士比亚的戏剧跨越了时空,直到今天,依然是在世界各地上演的名篇。在他的喜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有勇敢直爽的青年,老成持重的绅士,风趣聪敏的仆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动的个体,在剧中都有各自存在的位置和意义。在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又以女性形象最为突出、最为显眼。 本论 (一)、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的主要女性形象 1、大胆叛逆的女性。 赫米霞、西尔维霞、阿德里安娜、鲍西霞、凯瑟丽娜和朱丽叶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些美丽的女性敢大胆冲破封建的樊篱,有自己的主见,不畏父权和政权的威逼。追求个性自由、个性解放和爱情婚姻自主。

时尚杂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英语原创论文)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Images in Fashion Magazine: A Case Study of ELLE

Table of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Literature review (1) 3. Methodology (3) 4. Findings (4) 5. Conclusion (6) 6. Bibliography (7)

1. Introduction With the new round of market openness,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emale fashion magazines have rapidly and widely attracted a large amount of young females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image, fashion and consumption, these magazines even become important “textbooks” for those female readers to gain gender identity and class identity. The researcher chooses ELLE, a Paris-based international magazine as a case study, to find out how fashion magazine represents female roles and gender implication, and what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media and social gender reflected by fashion magazine’s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mage. 2. Literature review From the broadest sense, cultural production in mass society is the production of symbols. The most common symbolic expression method of fashion magazines is metaphor. They play as the textbooks of middle class women’s gender technology and provide middle class identity imagination (Frith et al, 2005). The first key metaphor is female gender technology. Earliest female magazines existed in the 1760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female fashion magazines developed rapidly (Frith et al, 2005). For example,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in 1945, ELLE has always targeted at middle and upper class females (Cakir, 2014). Its contents cover fashion, clothe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pposite sex, travel, etc. ELLE usually presents as a professional fashion critic with elegant taste, and stresses the temperament of women, and define middle class female identity through specific image, fashion and lifestyle. Fashion magazines show great passion to fashion products such as clothes

莎士比亚

一、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分类(分期P89) 1.历史剧,包括《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等10部。这些历史剧系统的反映了英国从公元13世纪到16世纪三百年的社会历史,展示了英国封建社会从动乱纷争到中央集权的整个历史进程,表达了谴责昏君、表彰民主、反封建割据、拥护中央王权的政治理解。 2.喜剧,包括《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10部。多以爱情、友谊为题材,表现了愉快乐观的浪漫的风格,歌颂人文主义理想; 3.悲剧,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成就最高,包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10部,其中后4部被称为“四大悲剧”。莎士比亚悲剧题材广泛,主要表现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关系崩溃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现实的种种丑恶现象;全面反映了伊丽莎白时代的面貌和实质。 4.传奇剧,包括《暴风雨》等四部,保持着社会批判的精神,但主要表达了宽恕、和解的思想。 二、《哈姆莱特》的内容及对英国现实的反映。 《哈姆莱特》以丹麦王子为父复仇为故事蓝本,借古喻今,反映了英国的社会现实。剧中表现了朝廷腐败混乱、统治者阴险狡诈、朝廷官员奸佞卑鄙。旧有的封建关系正在解体,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极端利己主义弥漫于整个社会。恶劣的社会环境,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加剧。这正是莎士比亚对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末年英国社会状况的一个真实写照。同时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也看到了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社会新生力量,他们这种抗争只能以悲剧而告终,但却鼓舞了人们重整乾坤的信念。 三.、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1.哈姆莱特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特点。他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对人与世界的看法及个人品格,都同当时的人文主义者一样。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光彩夺目的美好天地,对爱情、友谊,人生都有一整套人文主义观点。他本人也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特点,是一个人文主义的青年王子形象。 2.他的个性特征是忧郁寡欢和犹豫不决。戏一开场,他就陷入到了家庭的不幸之中,他所崇敬的父王突然死去,他所热爱的母亲很快就同新登基的叔父结了婚。他所珍惜的爱情、友谊,所追求的人生理想都开始破灭。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同丑恶的现实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造成了他性格的忧郁。对于哈姆莱特来说,为父王复仇,既是做儿子的职责,又是一个王子挽救国家应尽的义务。他一个人孤军奋战,也深感任务的艰巨,这就造成了他犹豫的特点。 3.哈姆莱特形象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始终坚持美好理想,同丑恶势力进行不妥协的斗争。可以说,哈姆莱特的斗争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家同封建罪恶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勇气,这是他性格中闪耀光辉的所在。但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就显得恶劣、自私和狭隘。 4.哈姆莱特的斗争以悲剧告终,他的悲剧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他的悲剧源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反动势力还很强大;同时,他又忽视日益觉醒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时候总把这一艰巨的人当成个人的事情,这就必然造成了他的悲剧结局。这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 四、分析剧本塑造哈姆莱特所采用的艺术方法。 1.剧作把哈姆莱特造成一个性格复杂,同时又是发展变化的艺术形象。他有着崇高的理想,富有斗争精神,而且善于思考,行动谨慎。但是他的理想脱离实际,斗争远离群众,个性犹豫不决。种种复杂的因素聚集一身,使形象具有深远的意义。作品又是把他从一个天真的年轻人,经历巨大的变故之后,逐渐成熟,在发展中完善这一形象。 2.在内外双重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最初对世界、对人生抱有美好看法,天真乐观。但父王死于阴谋,使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要为父复仇,重整乾坤。同克劳狄斯的矛盾,就构成了剧中的外部冲突。而在复仇中,作为单独作战的哈姆莱特同强大的邪恶势力斗争中,很难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这就使得他必然处在一种内在的矛盾斗争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