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识积累:动物的社会行为

常识积累:动物的社会行为

常识积累:动物的社会行为
常识积累:动物的社会行为

常识积累:动物的社会行为

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的一生都是在独来独往的寂寞生活中度过的,比如像蜗牛、海龟。这些动物在生殖季节找一个临时伴侣共同生活,生殖过后就各奔东西,谁也不相往来了。但是像蜜蜂、蚂蚁等动物,一生下来就在一个拥挤喧闹的社会里,过着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生活。这样的动物,我们称之为社会性动物。

群居性的动物经常协同作战、共同捕猎。团结就是力量在它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然而,群居在一起的生活方式让这些动物在食物资源、空间资源乃至配偶资源上都要进行剧烈的竞争,难免产生纠纷,甚至血腥争斗。如何趋利避害、保证种群的延续壮大,动物们自有它们的一套行为准则。

群居在一起的动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种种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社会行为。

每一种动物都有它特殊的行为。如捕食、供给、求偶等。越是低等的生物,行为越简单。动物的社会性也是发展变化的,是为了生存和繁殖而进化的结果。动物的行为有明显的遗传因素,有些则与环境密切相关。

归纳起来。动物的社会行为包括:优势等级序列、通讯行为、求偶行为、利他行为和亲杀行为。

动物凭着自身的实力通过竞争来占有相应的或者取得相应的地位。这样的话,就是从大到小,从强到弱来排序,这种序列就是等级序列。

等级序列的表现很多,也比较复杂。它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第一个是惧异原则,就是说,在这个社群动物里面,群体里面的成员们,都是惧怕外来者。这个惧异就是惧怕外来的,或者惧怕陌生者,对外来者抱有恐惧的心里,并采取了一种攻击的排斥的态度,排斥它们。这就是惧异原则。第二个就是强硬领导下的和平。但是这种和平,并不是民主的,不是大家像人类一样坐在一起讲道理,没有。它是强权政治的产物,是通过强权政治的手段来统治这个社会,统治这个集团,导致它们使它们达到一种和平。第三个特征叫权利的欲望。能够排到老大的绝不想甘居于老二,因为在动物社会里面,也一样的,各个都是官瘾十足。第四个特点是社会消滞现象。社会消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旦这个优势等级序列建立成功以后,就是稳定的,又叫社会惰性。就是说不太轻易改变,社群动物成员之间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了。那么,也不会轻易去改变自己的阶级地位,不会去打架斗殴,不会轻易去打架斗殴。第五个基本特征,叫做分区分群级序。优势等级序列不仅仅是个体的地位排序,还包括了群体或者地区,这个地域也是一样的。

通讯行为。生活在一起的动物,自然就是彼此要接触,难免要在一起接触。就需要信息交流,它们可以通过光、电、声音、(鸣叫,唱歌),动作(舞蹈,相互接触),通过释放化学物质,使得它们能够信息相通,使这个群体的行动相互协调。

求偶行为。求偶行为对生殖很重要。动物所表现出的吸引异性,排斥同性这样的一种行为或者是形态结构,就是求偶炫耀:首先它有吸引异性的好处,第二个能排斥同性,当然不喜欢

同性跟它竞争配偶资源。第三个就是促进异性的个体性腺发育,第四个是防止与异种个体杂交。

利他行为。有些个体为了群体的利益,或者其他的个体的利益,去牺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的性命。我们看过蜘蛛和螳螂它们的婚礼,蜘蛛螳螂的婚礼是非常悲壮的,那是指雄性而言,不是雌性。雄性的螳螂或者雄性的蜘蛛找到了对象以后很开心,不过很快婚礼一结束,它也没了。为什么?被雌性的蜘蛛给吃掉了,母蜘蛛会把它吃掉的。那么它愿意,它自愿,它自愿奉献自己的身体作为母蜘蛛的营养物质。这种是一种极端的利他行为。

亲杀行为。杜鹃鸟的妈妈很自私,把蛋放在大山雀巢里面,然后,让大山雀给它养育后代。可是这个杜鹃鸟这个蛋孵出来的小杜鹃更加自私,自私到什么程度?它一出来以后,就把巢里面的其他的大山雀蛋给拱到巢外去。如果那些大山雀也孵出来了小鸟,那不管它是蛋还是小鸟,还是小的大山雀,它都一样把它们顶到巢外,摔死它们,就剩它一个。这样的话,大山雀义父义母精心饲养它一个,就喂着它一个。这也是幼体相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一、人物称谓 1.古代文武官吏的自谦辞有微臣、老臣、下官、卑职、末官、小吏、哀家、足下等。( )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 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 18.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如战国时廉颇蔺相如和好后,结为刎颈之交。( ) 19.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八岁的少女。( ) 20.古代对一个人的称谓有许多方式,如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它们分别是以官职、爵名号来称呼的。( ) 21. 臣最初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以自称“臣”,后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 ) 22.卿最初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民的称呼。( ) 23.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古代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男子十五岁。()

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题训练

编写:任建宏审核:赵卫国使用日期: (一)主观题部分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1、A.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部、部、部、部和工部。 B.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已死的皇帝为,已死的父亲为,已死的母亲为,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2, A.古代官场用语都有特定的说法:官员刚到任叫;官员到职工作叫;授予官职叫;大臣年老请求辞官退休叫。 B.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三十岁叫,四十岁叫,六十岁叫。 3. A.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_ __ 和_____ __ 。 B.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 _______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_____________ 年。 4. A.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_______、_______ _______ 来称呼人。 B. 古代兄弟之间用“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表示排行。“_______ ”表示最大,“_______ ”表示最小。 5. A.河南省的洛阳位于洛河之,湖北省的汉阳位于汉水之,陕西省的华阴位于之北。 B. 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为最尊,其次是,再次是,最下位是。 6. A. “入则孝,出则悌。”“孝”指善事,“悌”指善事。 B.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四种: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7. A.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有_______ _______两种形式,“举孝廉,父别居。”是讽刺______形式。 B. 童生院试合格后取得_____资格;乡试第一名叫______;会试第一名叫_______;殿试第一名称______。 8. A. 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_______。多由皇帝点定,俗称_______。考中进士就称_______。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_______. B.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叫_______ ,地方所设的学校称_______. 9. A. 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称_______;国子监的学生称_______。 B.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统称_______;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称_______。 10.下列节日有哪些习俗,各写两种。 元旦_______ _______ 元宵_______ _______ 清明_______ _______ 端午_______ _______ 中秋_______ _______ 重阳_______ _______ 11.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愚见大人执事敢烦拙笔足下不佞老脸不谷 麾下鄙意节下垂询不肖贤家仁兄丈人 谦辞有 敬辞有 12.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_______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_______ ”;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和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 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 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文化常识》训练题(一)

《文学常识》课后自测(一)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第一名为“”;被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为“”;殿试及第者称“”,前三名依次为:、、。 2. 古代的“河”专指,“江”专指。江阴是。 3.三省六部制里,主管的是礼部。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 是,主管的是兵部。主管的是户部。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掌管全国司法刑狱的是。 4.“”,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主持。“”为祭天,“”为“祭地”。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

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文学常识》课后自测(一)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江阴是长江之南。 3.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的是户部。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工部。掌管全国司法行政的是刑部。 4.社稷:“稷”,古代指谷神,即农业之神;“社”,指土地之神。社稷后来成为国家的象征。 5.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礼节,多由皇帝亲自到泰山主持。“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答案:B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父亲王顺,任安定太守。王涣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好侠”是“涣”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CD,“敦儒学”“习《尚书》”句式相同,不能从中间断开,排除A,故选B。

高考语文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特色训练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一)政区名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 ..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序八州 ..而朝同列。(《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之心。(《过秦论》) 2.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然后以六合 ..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3.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中州古地区名。即中土、中原。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中州 ..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落日熔金》) 5.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36郡。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6.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7.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阎典史传》) 8.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10.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海瑞传》) (二)城市名 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 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 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 C 【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C.《三国志》不是文学名著,它是一部史书,应该为《三国演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的是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文学和文化常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记忆也比较难,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可将这些知识积累成册,经常复习,增加记忆的牢固性、准确性,这样考试时才能准确答题。 2.下面选项中不是“酒杯”名称的一项是() A. 樽 B. 白 C. 觥 D. 筹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三个词语都是酒杯的意思,D.“筹”,是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B. 纲,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如茶纲、盐纲、花石纲。生辰纲,指成批运送的生日礼物。《智取生辰纲》中的生辰纲指的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价值十万贯的金珠宝贝。 C.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D. 莫泊桑,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答案】 D 【解析】【分析】D.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不是“浪漫主义作家”。故选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答案

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㈠答案 1. A 没有考取秀才的考生无论多大都叫童生 2. A. “未冠”不是“弱冠” 3. D应为“公、侯、伯、子、男” 4. D “母忧”指的是母亲去世。 5. B 迁的含意与授、拜、除不相同 6. B.州,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州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路、府、省、道等,区域大小不相同。 7. A 殿试才由皇帝圈题,钦定名次。 8. B “左迁”是降职 9. B 错在“登基时”,庙号只能是皇帝逝后才有。 10. D 丁内艰,是遭遇母亲去世 11. D 庶人之死谓死,大夫之死为“卒”。 12.B “通过殿试考取后进入会试”错,“会试”与“殿试”互换 13.D “致仕”也是指请求辞官归家。 14. C “谥号”不仅仅是朝廷给予的 15.B “既自以心为形役”的“役”是“役使,奴役”的意思 16. C. 典礼、科举、学校等工作是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 17. C “人性本善”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 18.A “除”属于授予官职一类 19. D 古代官员为去世父母在家守孝 20. D“拜”“除”不表示官职的升迁。 21. A项,“科举考试由‘六部’中吏部主管”表述不正确,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22.D御史,古代行政官职,自秦朝至清朝,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的官吏。 23.A 掌管所有官吏的任免不当,吏部主管文职官员事务。 24. D 没有《论语》,应该是《春秋》 25.B 项中六部最高长官不是御史大夫而应是尚书。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秩中二千石。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然主管非御史大夫,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仿古制设三公,改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又改为司空。大司空(司空)不在御史台。“侍御史之率”的名义改属中丞。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唐复置,专掌监察执法。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官遂废。 26. D项应为“五人为伍” 27.C “明年“指“第二年” 28.B 其中丞相总管行政 29.B “补外”应指“京官外调任职”。 30.C 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31. D 古代被皇帝封为储君的儿子称“太子”;其余的称皇子、殿下,有的封王 32B 选项“‘署’表示授予官职”说法错误。“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3.D 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 34.B(朔,农历每月初一) 35.A 处于丁忧期间的一些人由于国家需要,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36. A “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精品】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精品】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爱国是一种无上的情怀,不过表现的形式会有所不同。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流露出的是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杜甫在《春望》中表现出的是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祖国的黯然神伤;《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为亡了国不能使用祖国的语言而哽咽。 B. 《醉翁亭记》一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和高远志向。 C. 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媚上欺下,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腐败;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又让我们认识了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菲利普夫妇。 D. 劝说是一门艺术。晏子以退为进,运用类比,挫败楚王污蔑齐人为盗的阴谋;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委婉规劝齐王纳谏除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以恳切的言辞,反复规劝刘禅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忠言而不逆耳。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错误,《醉翁亭记》一文通过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以确定最终选项。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 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干戈代指战争。 【答案】 D 【解析】【分析】D.有误。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其诗多咏山水田园。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

【精品】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精品】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中国地名中有“山阴”“江阴”,因为“山南水北”为阴,所以“山阴”在山的南面,“江阴”在水的北面。 B.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C.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即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其中上元节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答案】 A 【解析】【分析】A.“山阴”应是山的北面,“江阴”应是水的南面。BCD说法正确。故选A。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词又称长短句,源于唐,盛于宋。词有婉约、豪放之分,豪放词创于苏轼,到辛弃疾发扬光大。 B.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十二地支不仅对应了十二生肖,也与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对应。《智取生辰纲》中说“辰牌起身”,“辰牌”对应的是上午七时到九时的时间。 C. 《水浒传》中,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D.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社戏》是小说,不是《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文学和文化常识是考试中常会考到的知识,中考文学常识试题在题型上主要有:①选择题:选出所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选出作品、年代及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选出名著中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年代及作品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文体知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及作品人物表述正确的一项;选出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②填空题:作家作品、作家流派及作品人物填空;文学、文化常识填空。③简答题:结合某一诗人有关诗句对其诗歌创作进行简要评价等。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19高考必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一、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2021届高考常见5类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详解 一、古代历法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 解析:“人定”在“黄昏”之后。(《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寞人定初”) 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解析:“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解析:起源于隋朝。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解析: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解析: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新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新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用了反复、对比的修辞。 B. 《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一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 D.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的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因天气转凉,思念亲人,徒增悲伤。更让人伤感的是,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家书无法寄达。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D表述不正确。“白露”后还有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所以“马上迎来大寒和小寒两个节气”错误。且“大寒和小寒”应该改为“小寒和大寒”。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多方面的能力: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正确使用标点符合的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熟练记忆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常识,掌握常用修辞手法及标点符合的用法。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筹交错”“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觥”“白”都有酒杯的意思。 B. 成语“心旷神怡”“气象万千”“峰回路转”均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C. “年少万兜鍪”中的“兜鍪”本意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D.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由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共33篇,分国编次。 【答案】 B 【解析】【分析】A:正确。 B:“心旷神怡”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气象万千“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阳;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峰回路转“出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

文化常识专项训练1 ——南安三中高三语文备课组整理 2017-12-18 班级:姓名:座号: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任命,授职;擢:提升官职;迁:调动官职;拜:授给官职。以上全指官职的升迁。罢:罢免。停职:表示罢官的词还有黜,废等。 B.伏辜:指服罪;承担罪责而死。该记带出自《诗经·小雅·雨无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近义词有“伏法”,即“因犯法而被处死刑”。 C.考满:明代针对每一位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依此决定其升降去留。 D.掌宪:指掌管风纪法制;又是都御史的别称。都御史即为都察院的长官,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践阼,亦作“践柞”,即位或登基的意思。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履也;阼,主人阶也。” B.服除,守丧期满之意。服,丧服,照丧礼规定穿戴一定的丧服;除,去掉,脱下。古代丧服的制度,按与死者关系的远近分为五等。 C.廷推,明代任用高级官员,凡由在朝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任用的,谓之廷推。《明史·选举志三》:“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 D.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我国自汉武帝始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文中的万历、泰昌、熹宗,都属于年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 B.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谏为规劝之意。 C.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古代文化常识分类必练判断题 2.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和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3.从父,指称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从父年长于父者为从伯,即堂伯;年幼于父者为从叔,即堂叔。() 4.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一种纪年的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5.万乘,万辆战车。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万乘,因以万乘之尊指天子。() 6.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7.古人的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由自己取定。如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8.龆龀,意为垂考换齿之时,借指童年。古人多以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代称年龄,比如垂髫、黄发分别代称小孩儿、老人。() 9.“字”即表字,指旧时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不礼貌。() 10.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之。后来成为对帝王的尊称。() 11.“昆弟”指兄弟,比喻亲密友爱。古代表达此类意义的词语有很多,如“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12.白丁、布衣、黔首、匹夫、黎庶、苍生、孤等,都是秦以后常见的对平民的称呼。() 13.“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已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14.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15.愚,谦称自己不聪明,愚见是称自已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16.“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父亲。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称已故的母亲为先妣。() 17.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冠礼一般在宗庙内举行,大都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精品】初中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对人的年龄有特殊的表达,如“黄发垂髫”中“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既加冠”中“加冠”指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B. 《送东阳马生序》中“今诸生学于太学”中,“太学”是古代学校名称,一般设在州府所在地,是州府的最高学府。就读于此的学生由朝廷供给粮食。 C. “往来无白丁”“臣本布衣”中的“白丁”和“布衣”都是对普通老百姓的特称。除此外,还有“氓”“黎民”“庶人”“黔首”等称呼。 D.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矜”指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不能做事的人。 【答案】 B 【解析】【分析】B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一般设立在在京师。 故答案为:B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不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A. 张孝祥 B. 辛弃疾 C. 苏轼 D. 柳永【答案】 D 【解析】【分析】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变中见真谛。鲁迅的《故乡》通过闰土的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变化反映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现实。 B. 成语“温故知新”“扑朔迷离”“水落石出”分别出自《论语》、北朝民歌《木兰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C. 古人作品命名形式多样,有的以地域命名,如《柳河东集》;有的以官职命名,如《杜工部集》;还有的以字号命名,如《东坡乐府》。 D.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如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武等。 【答案】 B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一) (一)天文 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整个宇宙有至高无上的主宰,则帝或上帝。一方面,人们把他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另一方面,我国的晨耕生产对晨耕季节的要求使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十分精准,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了解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鑺。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合起来称为五纬。金星因为光色亮白,亮度特强,在古代称为明星,又叫太白。木星古名岁星。水星名叫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互相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龙,南方朱雀,叫做四象。这和外国古代把某些星座想象成为某些动物的形象很相类似。 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古人对二十八宿很熟悉,有的星宿成为了古典诗歌描述的对象,有的伴随着动人的神话故事,成为后世作家沿用的典故。 而天文知识的发展出现了星空分区的观念。古人把黄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二十八个不等分。因此,二十八宿就意味着二十八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古代对星空的划分,除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璣、天權、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辩方向,定季节。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 关于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号等十二个等分,叫做十二次。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讫界限不能和宿兴宿的界限一致。 我国古代创立的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示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以纪年。 关于分野。 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星宿的分野,一般按照列国来分配。星宿的分野有以十二次为刚,配以列国的。古人所以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为了观察所谓“吉祥”的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然而,这是一种迷信说法。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古人的天文知识虽然已经相当丰富,但是由于科学水平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的天文学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和宗教迷信的占星术相联系的。占星家也以某种星所赋予的含义占卜。 (二)历法 古人经常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我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古人很重视置润,殷周时代已经置润,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再为“十三月”。当时置润尚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和练习(二)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和练习(二)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1)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2)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科别 内容项目院试 乡试 (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考场学政巡回 案临考场 (府、县) 京城和各 省城贡院 (省城) 京城贡院 (礼部) 皇宫 (宫殿) 主考人各省学政中央政府 特派官员 礼部侍郎或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 (儒生) 生员及 监生 举人贡士 中者名称 生员 (秀才) 举人贡士进士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书”,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有时指一种文学体裁,有时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年号,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