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5. ABCDE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

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易,互市不通,则战争发生。

总的来看,民族关系融洽,农畜贸易顺畅,各族和平友好是中国北方历史的主旋律。匈奴时期的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亲,北元时期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与明朝通关互市,都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歌舞升平的和平历史。自古以来,中原商人、中亚商人、传教士乃至欧洲旅行者都在北方草原独来独往,草原部落从生产与生活需求的角度不予封闭或排外,这也就是草原文化始终雄居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并与中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与农耕文化合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2.试述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答:草原民族在进行游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保护草场的生态观念。草原民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季节性游牧,游牧生产必须合理安排四季营盘、储备牧场、打草场,这是保证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草原民族在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调节草场载畜量、合理安排草场使用,使畜群和牧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既要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又要有效保护草牧场,这是游牧人所追求的目标。

(2)保护土壤的生态观念。游牧业是依赖草场而存在和延续的生产方式。所以草原民族保护草场的观念非常强,并将保护草场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因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要确保草场的肥美,就要做好保护工作。保护土壤的意识已经成为草原民族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3)保护水源的生态观念。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不仅热爱他们的草场和土壤,对滋润万物的江河、泉水更是怀有深深的情意,蒙古族民间谚语中有“生长之土胜于金,所饮之水胜于泉”说法,充分表达了草原民族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之情,体现了他们爱护自然的生态观。他们把保护江河、泉水、溪水的清洁,作为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规则。

草原民族在从事游牧业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保护草场、土壤、水源的诸多禁忌习俗。这些习俗是草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他们生态观念的具体体现,并且在生产活动中得到了贯彻,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

二、多项选择

2. ABCDE 3 ABCD 4. ABC

9. ABC 10. ACD

三、简答题

1.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制度对草原文化的影响。

答:(1)部族社会政治形式具有极大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2)北方游牧民族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3)“因俗而治”是北方游牧民族治理异质文化人群的自然选择。

(4)政教并行的政治制度对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2.简述草原文化风俗习惯的功能。

答:(1)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调节与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

(2)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维系、调节与加强家族关系及社会联系的功能。(3)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规范约束社会成员行为的功能。

(4)草原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教育功能。

3.古代草原民族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使普通牧人具备军人应有的素质

(1).从童年时代开始培养孩子的军事技能

(2).通过游艺、体育活动锻炼体魄和格斗技巧

(3).通过集体的生产活动培养军事协作能力和纪律

4.草原文化基本精神包括哪些内容

(1)贵壮尚勇的英雄精神。

(2)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

(3)孜孜不倦的开拓精神。

(4)简约朴素的务实精神。

(5)豁达奔放的自由精神。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草原文化是一种生态型文化,其中宗教与哲学是其核心要素:(1)原始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

(2)宇宙观

(3)“天族”与“天”哲学

(4)朴素的辩证法

(5)“天人合力”的观点

(6)“天父地母”说

(7)“天地人”一体的观念

2. 答: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任何一种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企图守正不移,原封不动地坚守文化传统,不但不可能,反而只能坐失文化转型和发展的良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草原文化要发扬其包容精神,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继承与革新的问题,一定要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的优秀传统。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草原文化的一些特质正在失去它往昔的功能,许多生产、生活技能,绝艺绝技,民间艺术样式、艺术作品正在流失甚至在消亡,特别是草原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保护问题,堪称任重而道远。

另一方面,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吸纳与创新问题,增强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提高文化软实力上下工夫。草原文化的发展繁荣,既要传承和弘扬草原文化当中一切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又要以开放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度对待一切外在文化,借鉴和吸纳它们的优秀成分,用以增强草原文化的自我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步伐,提升草原民族和草原文化的软实力。

不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纳,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文化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作业三

一、单选题

1 B

2 C

3 A

4 A

5 B

6 A 7A 8 B 9 B 10 C

二、多项选择题

2..ABD

3. BD

9. ABC 10. ABD

1.简述草原文化的人格理想与价值追求。

草原民族把英雄作为人生理想和最高价值追求:

(1)力量是英雄的根本要素。

(2)勇气是英雄的人性力量。

(3)义气是英雄的道德限定。

(4)智慧是英雄的最高境界。

2.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起过哪些作用

(1)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等共同组成的中国文化体系这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等层面加快了中华文明的建构历程,丰富了中国文化积累;

(2)草原文化丰富的底蕴与活跃的品质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双向互动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重要条件;

(3)草原文化的世界性品质,使中华文明不断处于主动的传播状态。

3.文化全球化与草原文化冲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1)全球化的一个客观后果就是它有利于强势文化的传播。

(2)对草原民族文化的认同趋于弱化。

(3)文化产业面临巨大压力。

4.草原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培育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智慧。

(2)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为草原文化的健康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3)草原文化的保护研究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坚持跨文化、跨学科、跨语言和跨国界的视野,自觉地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自觉地扬弃消极、落后的传统。

(4)在文化交流中要坚守住草原文化价值底线,维系民族文化,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

(5)草原文化也要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实现新的融合。

四、论述题:

1.草原文化对世界历史有哪些深远影响

答案:(1)政治格局的重构。历史上,游牧民族的不断迁徙和征伐,曾经不断重构世界政治及文化秩序,甚至彻底改变了这些秩序,今日世界政治与文化格局的形成,就与草原民族的历史有着直接的系联。

(2)文化格局的重组。草原民族所建立的横跨东西的大一统帝国,加快了东西方文化接触的频率,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对话与交流变得更加直接。

(3)文明成果的共享。游牧民族的自由迁徙与鼓励商贸往来的政策,极大地推动了不同

文明成果在两大洲范围内的流动。

2.试论草原文化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哪些启示

(1)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树立并践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草原文化是以游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形态,而游牧生产是最具生态特征的生产方式。以这种生产方式为生计的人们,不仅将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将自然当作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护卫自然。抱着敬畏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护自然,是草原生态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其富有生命力的优势所在。

(2)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价值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核心是如何处理增长与环境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境地。原文化充满生机、活力与美感,草原民族富于激情、情趣与感染力,不仅能够将自然界作为物质资源加以利用,还能够与之保持一种精神上的沟通,保持一种诗意与审美关系。用生态文明的眼光看,这就是他们善待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结果。

(3)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问题日趋突出,人们开始担心地球这一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还能否继续维持和保障我们的生存与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切实转变思维方式与增长模式,做到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能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增强信心,相信我们有智慧、有能力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轨道。

草原文化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5-2016学年度 第一学期《草原文化》期末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 高谢幕时说: ------------------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等草原歌曲 唱响海内外。电影《----------------》、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3. 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4.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 5. 《--------------------》“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 6. 《--------------》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 共8部 7. 《-----------------》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 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 8. ---------------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得分 评卷人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2 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参 考 内 容 学 号 姓 名 分校(工作站)

草原文化的英雄乐观精神

草原文化的英雄乐观精神 扎格尔(内蒙古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摘要:草原严峻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环境,造就了草原文化“自信自强、不怕困难、不畏强暴、知难而进”的英雄乐观精神。游牧民族的这种精神大致经历了“力量-智慧-智勇双全”崇拜的三个阶段。同时通过对史诗中“蟒古斯”形象的分析,认为英雄也是“顾及群体利益,与群体休戚与共”的人。 关键词:英雄乐观精神英雄崇拜群体意识 英雄乐观精神是对人的力量与智慧本性的赞美,自信自强、知难而进品格的诠释,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解释。 “英雄乐观精神,崇尚英雄,倡导英雄乐观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和价值取向之一。这一点,在草原民族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在草原民族中,人们普遍崇尚英雄,奉行英雄乐观精神,把效法英雄当作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很多史书描写草原民族“贵壮尚勇”、“重兵死、耻病终”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写照。因此不难看出,草原文化是孕育英雄的文化,也是英雄辈出的文化;英雄乐观精神是草原文化最具意义的精神品格”(1)。 在草原民族心目中的英雄形象,首先是大力士,他们具有超出常人的巨大力量。但是,草原民族对英雄的理解,并没有单纯停留在对“力量”的崇拜上,而是对人的智慧也同样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因此,草原民族不仅有尚武精神,而且具有崇尚智慧的传统和习惯。圣主成吉思汗箴言“力猛者乃一世英雄,智勇者乃万世英雄”是草原民族崇尚智慧的高度概括和具体体现。 草原游牧生活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产劳动造就了草原民族崇尚英雄的乐观精神品格。他们勇敢地同严酷的自然灾害和凶猛的野兽作斗争,同侵犯故土的强大势力作斗争,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及不可预期的种种困难和各种挫折,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影视鉴赏第一次作业-(1)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号 20 姓名白志生 课程代码 110005 课程名称影视鉴赏 评阅教师 第 1 次任务 共 3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影视鉴赏作业一 一、列举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镜头的景别有哪些?它们各自的表意特点是什么? 答:景别是被拍摄的主体(人、物或环境)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同时也常用来指处理镜头中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而引导观众注意力的镜头运用方式。 远景:表现为广阔空间和场地; 全景:表现成年人全身或者场景全貌; 中景:表现成年人身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 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 特写:表现人身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拍摄物体微小局部 2.声音的种类有哪些?它们在影视叙事中各起什么作用? 答:声音的种类:人声、音响、音乐 人声:对话、独白、旁白; 音响:作为影片场面背景出现的各种声音效果; 音乐:“配乐”。 3.匹配的种类有哪些? 答:景别匹配、位置匹配、光的匹配、图形匹配、速度匹配、动作匹配、意念匹配 4.镜头的挑选指标是什么? 答:技术指标、内容信息、美学特征、风格需求 5.如何解决越轴的问题? 答:A、通过移动镜头,机位“移过”轴线,在同一镜头内实现越轴过渡,即利用摄像机的运动越过原来的轴线实施拍摄的过程。 B、利用拍摄对象动作路线的改变,在同一镜头内引起的轴线变化,形成越轴过渡。 C、利用中性镜头或插入镜头间隔两越轴镜头,缓和给观众造成的视觉上的跳跃。 D、在越轴的两镜头间插入一个拍摄对象的特写镜头进行过渡。 E、利用双轴线,越过一条轴线,由另一条轴线去完成画面空间的统一。 6.叙事段落转换的前提有哪些? 答:A、分切式叙事的需要 B、空间发生变化 C、时间发生变化 D、情节段落衔接 E、节奏性段落区分

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创造的草原文化,以其久远的历史、独特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表明,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相辉映、汇聚融合,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 在北方草原上发现的人类早期文化,同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发现的人类早期文化一样,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位于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石器制造场,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万年。在鄂尔多斯市萨拉乌苏文化遗址发现的人类化石,属于距今约5万年之前的晚期智人阶段。在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发现的人类化石属于旧石器晚期时代,与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一样都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这些说明,北方草原地区确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在北方草原上更为丰富。

对这些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这里的早期文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走在中华文明进程的前列。在距今约8000年的赤峰市兴隆洼聚落遗址中,发现有大型石锄、陶罐以及成排的房屋遗址,它说明兴隆洼先民们已经开始栽培农作物,这比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流域开始栽培农作物早了近千年。这里出土的我国最古老的石雕人像被考古界称作“中华老祖母”。在赤峰市发现的距今5000年的石围墙聚落和距今4800年的老虎山,石城址聚落群,与郑州西山夯筑土城址为同一时代的遗址,都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城址。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的重要一步。在距今5000—4000年前,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已经在创制人类最早的文字。赤峰市小河沿文化的先民就已经把原始的象形文字刻画在陶罐上。经学者对20世纪80年代初出土于翁牛特旗石棚山一件大口深腹陶罐上所刻象形文字的释读,认为这是对远古时代一次流星或陨石雨的纪录。可见,这里的原始文字较之与它同期或稍晚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中的原始文字符号更加进步。考古工作者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祭坛、女神庙、大型方台、金字塔式巨型建筑、特点鲜明的积石冢群以及成组的玉质礼器,则反映了早期人类祖先崇拜、等级社会的状况。它表明早在5000年前,红山文化就已率先由氏族社会跨入“古国”阶段,早期城邦制国家诞生了。而在1000年后,中原地区才相继跨入“古国”

草原文化 作业答案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

《影视文化传播》课程标准

《影视文化传播》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影视文化传播/Screen Culture Communication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传媒艺术与公关设计) 课程学时/学分:24 / 1 实验(创作、制作、上机)学时/学分: 30/2 审定人: 开课部门: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使学生掌握传影视播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的历史、特点及形态;并熟悉信息传播的过程及模式、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透过传播表象,掌握影视传播原理及规律,并能用抽象的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象征主义与影视艺术 第一节象征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道具的象征 第三节形象的象征 第四节片名的象征 第五节色彩和声音的象征 第六节部分象征与整体象征 第二章超现实主义与影视艺术 第一节超现实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天上、人间——神与人 第三节人间、地府——人与鬼 第四节梦境、特异功能 第五节科幻形象 第六节作用 第三章表现主义与影视艺术 第一节表现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直觉与表现 第三节现实与理想 第四节历史与人生 第四章后现代主义与影视艺术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的内涵 第二节怀疑权威、赞颂平民 第三节调侃、戏拟与反讽 第四节游戏 第五节碎片性、零散化与拼贴艺术 第六节解构与建构 第七节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 第五章未来主义与影视艺术 第六章现象学与影视艺术 第七章民族、地域文化与影视艺术 第八章数字化与影视文化传播 第九章中国影视文化体制改革与影视文化传播 第十章中国影视刊物与影视文化传播 第十一章分析美与影视文化传播 第十二章通俗美学与影视文化传播 第十三章接受美学与影视文化传播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此课程要求学生学会构建观众与电影制作者的良性沟通与互动,成为沟通电影制作者与电影受众的重要桥梁。 四、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概述 草原文化相关文献

概述草原文化相关文献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是文化内容的承载体。任何一种文化和文明,都要通过文献传承和记录,都必然植根于一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受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影响。中国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游牧业为经济基础的地域性文化,受北方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点。承载在文献上,其文献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时期,由于草原文化研究的侧重点和范围有所不同,因而承载的文献在内容上又具有很强的阶段性。本文仅就与草原文化有关的文献进行概述。 研究草原文化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0世纪八十年代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国前,主要是外国学者对辽西地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1921年安特生的《奉天锦西沙锅屯洞)},其后法国传教士宣化对辽西地区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并在《通报》上介绍了考查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再后

日本人又对其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极有价值的发现。比较有名的文献有鸟居龙藏的《考古学上所见辽文化》、田村实造、小林行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庆陵》报告和岛田正朗《祖州城》报告。第二部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北方考古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考古技术非常落后,考古资料也非常少,在北方史前史研究上,可利用的文献也就很有限,因而,北方史前史研究基本上没有开展。说到中华文明时,一般只从传统观念出发,认为中华文明是从黄河、长江孕育出来,而后传播到华夏各地;而许多学者都认为北方文化是外来文化,在研究北方文化时,只是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层而上进行研究,当时,无论从研究内容或研究深度上讲,都是非常有限。因而,这一时期从文献内容来看,主要是反映民族文化起源和地域文化起源的。 乏映民族文化起源和地域文化起源文献的概述文章非常之多,这里略去20世纪八十年代至21世纪初,在草原文化没有确定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源头之一之前,中国文明起源经历了西来说—东西对立说—一元说—多元说这一演进过程。随着考古技术的提高和北方考古挖掘工作全而铺开,大量古文化遗址、岩画被发现和考古资料出土,特别是红山文化的

北语20春《影视文学》作业2答案

20春《影视文学》作业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由中国根据俄罗斯文学名著改编的励志电视连续剧是()。 A.《战争与和平》 B.《复活》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红樱桃》 答案:C 2.按照常用的代际划分,张艺谋导演属于()中国导演。 A.第四代 B.第五代 C.第六代 D.新生代 答案:B 3.在电影的形成期,写实主义的传统主要表现在()。 A.费里尼作品 B.巴赞的作品 C.法斯宾德作品 D.弗拉哈迪的作品 答案:D 4.表现美国淘金热并成为世界喜剧表演艺术经典小品的影片是()。 A.《大独裁者》 B.《城市之光》 C.《淘金记》 D.《摩登时代》 答案:C 5.《卡里加里博士》是()创作流派的代表作。 A.纯电影 B.达达主义电影 C.超现实主义电影 D.表现主义电影 答案:D 6.在揭示人物心理状态方面,小说可以直接运用语言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绘,而影视文学则必须借助对()的描写。 A.形象 B.性格 C.动作 D.思想

答案:C 7.提出“间离效果”并付诸创作的是( ) A.巴赞 B.爱森斯坦 C.布莱希特 D.克拉考尔 答案:C 8.影视剧本的构思与创作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思维方式。 A.由内而外 B.由外而内 答案:B 9.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是_________拍摄的。( ) A.梅里爱 B.卢米埃尔 C.爱森斯坦 D.格里菲斯 答案:A 10.《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的作者是( ) A.爱森斯坦 B.克拉考尔 C.让·吕克 D.巴赞 答案:B 二、判断题(共10 道试题,共50 分) 11.梅里爱拍摄的《太空旅行记》是电影史上最早的科幻影片。 答案:错误 12.演员的表演风格一般认为可分为性格表演与本色表演两种类型。 答案:正确 13.最能说明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倾向的是西部片。 答案:正确 14.美国的电视电影包括在电视中播放的电影故事片成品。 答案:错误 15.演员不仅要追求与剧中人物形象的“形似”,更要注重两者之间的“神似”。答案:正确

草原作业

《草原》家庭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xuàn yū bō li jīn hóng tí sa jiāo ()染()回()()飘带舞彩()马()羞()摔()二、选字填空 『拨拔』()乱()河挑()()草 『弛驰』奔()张()松()飞() 『骏俊峻』()马()杰严()()秀()峭 三、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疾: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疾恶如仇()疾风知劲草()疾苦() 四、在括号内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⑴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的草原热闹起来。 ⑵鄂温克姑娘们稍有点腼腆,但还是()地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⑶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一点儿也不受(),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五、按要求写句子。 ⑴马上的男女老少都穿着各色的衣裳。(缩句) ⑵天空中飞舞着雄鹰。(扩句)

⑶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用加点词语造句) 六、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 )到( )顺序写的。 2、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3、这段话中,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1分) 4、画“——”的句子中“无边的绿毯”指( ),“白色的大花”指( ),中国是指()。 5、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写出它是由什么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1分) 6、在文中的括号里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用所填词语写话。 七、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八、课外阅读我最棒

草原文化的概念

一、草原文化的概念 (一)草原文化内涵的界定 文化,国家的根脉,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流,三种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吸收、融合共同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中,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的草原文化即使中华文化的主要源流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之一。 迄今为止,国内专家学者关于“草原文化”内涵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根据学术界对草原文化的普遍理解,草原文化可以界定为: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内蒙古族为主要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与草原生态环境和谐依存,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与其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信仰、心理特征的融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和发展的,并不断以异质文化的精粹为养料的动态文化。 (二)草原文化的主体及区域分布 构成中华文明的草原文化,从广义的角度分析,包括亚洲杯芳草苑、西域地区、青藏高原三大板块。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则专指亚洲北方草原。就关于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草原文化研究员吴团英在《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草原文化分部的地域范围,主要是在中国的北方草原地区,历史上包括整个蒙古高原。”具体地区,有匈奴、丁零、突厥、回纥、东胡、鲜卑、乌桓、柔然、契丹、蒙古、女真等民族,历史上这些游牧民族共同构成草原文化的主体。 (三) 草原文化的特征 1崇尚自然的生态特征 草原文化是古老的生态文化,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让人类妥协于自然力量,顺应自然选择。蒙古民族作为北方草原文化的承诺,在其身上凝聚着古代游牧民族生态观。游牧生产方式将自然当做敬奉的对象,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牧人们不会因为个人利益或生活方便而破坏自然,从生态角度看,蒙古包是人类长久性居住建筑中用材最少,建筑方式对自然破坏最小的建筑;牧人取暖用的材料,是牛羊粪和枯树枝,禁止砍伐树林;严禁在河水、湖水中洗涤污物。讴歌自然是蒙古族民歌的主题之一,充分表明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存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资源利用手段和方式、资源的分配方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提出,就是为了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科学利用资源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讲,北方草原文化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选择。 2开放进取的文化特征 草原文化是开放型文化,主要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兼容方面。凡是与北方草原民族有联系的封建朝代,往往是思想最活跃的朝代大多数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都采取了兼容并蓄的突破。成吉思汗提出的所有宗教信仰平等的法律,作为一种政策,在十三世纪的亚欧大陆上是绝无仅有的文化政策。时至今日,开放的思想依旧在蒙古民族中得到传承和发扬。草原文化也是拥有活力的文化,随着时代发展,一些文化被淘汰,而新的文化不断诞生。 3讲究诚信、崇拜英雄的伦理特征 诚信是草原文化的精神内核,游牧经济的分散性决定游牧人必须以诚信为最

2017春奥鹏北语《影视文学》作业答案

17 春《影视文学》作业1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75 分) 1.由中国根据俄罗斯文学名著改编的励志电视连续剧是(A. 《战争与和平》B. 《复活》C.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D. 《红樱桃》 2.《老井》塑造了一个农村青年的形象,他是()A.杨天B.禾C.王双立D.孙旺泉 3. ____蒙太奇类似于传统小说中的倒叙或插叙,采用这种结构的影视文学一般打破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对情节的展开进行重新安排而使文本具有跳跃性。A. 顺序式B. 颠倒式C. 交叉式D. 对比式E. 隐喻式F. 复现式 4. 第一部在内地播出的香港电视连续剧是(A.《卧虎藏龙》B.《笑傲江湖》C.《霍元甲》D.《射雕英雄传》 5. _________首先创立了长镜头理论。( ) A. 爱森斯坦B. 克拉考尔C. 巴赞D. 乔治·萨杜尔 6.影视作品中最为常见的结构是围绕____展开情节。A.二元对立原则B.主题先行原则C.艺术反映生活原则D.人物性格 7. 在揭示人物心理状态方面,小说可以直接运用语言对人物内心世界进行描绘,而影视文学则必须借助对()的描写。A. 形象B. 性格C. 动作D. 思想 8.影视作品中最为常见的结构是围绕()展开情节。A.二元对立原则B.主题先行原则C.艺术反映生活原则D.人物性格满分:5 分正确答案:A 9. 被称为“国际电影节之父”的是(A.威尼斯电影节B.戛纳电影节C.奥斯卡电影节D.柏林国际电影节 10. 下列属于喜剧片的是(A. 《卡萨布兰卡》B. 《青山翠谷》 C. 《毕业生》 D. 《摩登时代》

11. 普多夫金的电影《母亲》的结尾处,在工人们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的场景当中,不断插入冰河解冻、水流湍急的情形,这样使两个镜头之间具有了象征关系,令观众意识到觉悟的工人阶级正如解冻的春水一样不可阻挡。这里使用的是____蒙太奇。A. 顺序式B. 颠倒式C. 交叉式D. 对比式E. 隐喻式F. 复现式 12.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A. 《定军山》B. 《难夫难妻》C. 《孤儿救祖记》D. 《玉梨魂》 13. “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对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是谁说的?(A. 列宁B. 鲁迅C. 夏衍D. 普多夫金 14. 蒙太奇运用的经典之作是《战舰波将金号》和()A. 《祖母的放大镜》B. 《母亲》C. 《火车到站》D. 《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 15. 举世公认的早期长镜头作品是英国导演弗拉哈迪拍摄的( ) A. 《北方的纳努克》 B. 《绳索》 C. 《禁忌》 D. 《日出》 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25 分) 1. 下列哪些概念曾被视为是电影的基本单位?(A. 长镜头B. 影片C. 蒙太奇D. 段落E镜头 2. 下列属于影视文学构成要素的有()。A. 人物形象B. 故事结构C. 情节冲突D. 语言 3. 一般认为电影时间有三种含义,即____。A. 放映时间B. 剧情的展示时间C. 观众主观感受到的观看时间D. 剪辑时删掉的时间 4. 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运用的表现方法有:A. 远景、近景、特写交错运用B. 不同景别的镜头组成场景C. 平行叙事D. 蒙太奇 5.张艺谋导演的影片有( ) A. 《黄土地》B. 《菊豆》C. 《黑炮事件》D. 《大红灯笼高高挂》E. 《乡民》 17春北语《影视文学》作业2

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

《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第一章人类的六种文化 [日期:2009-04-22 ] 来源:新青年·中国学术城作者:孟弛北[字体:大中小] 历史是一个多姿多色内蕴极为丰富而且在不断增大体积和容量的巨大板块。人可以从不同的视点和视角去寻找贯穿历史始终的红线。这种红线像人身上的经络一样,粗的细的形成纵的束和横的束,人们可用不同的红线去寻找历史发展的因素链。红线的粗细不同,因果链对历史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也不同。认识历史与认识自然是相同的。认识自然需要分渠道、分切点地探入,才能把握它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对历史也应如此,把一种因果链绝对化,看成是唯一的,并断定它是历史的前后因,这是和历史的丰富性相悖的。这种简单化的方法等于对历史认识的断路。对自然的认识没有终极,对历史的认识也没有终极。历史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过去,它不停地把现在、未来转换为过去,纳入它的范围,不停地延伸它的领域。再说,历史是人创造的,人身上就存在着永远解决不尽的未知数,它是一个谜,你可以一步一步去接近它,却不能完全占有它。想想看,人类从猿人到完全的人已有300万年历史。在坦桑尼亚发现的13块早期人类化石,经测定其年代在370万年至395万年之间。要弄清在这个悠悠岁月中人的全部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多视角去认识历史就是非常必要的,从草原文化学的角度去探索历史发展的红线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 文化有上百种定义。这些定义的正确性有多少,要从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化这个根本问题去评定。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要改造自身,改造外部世界。改造自身是为了充实自己的本质力量以便更好地去利用自然;改造外部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无论是改造自身还是改造外部世界,其手段就靠自身体力和智力发展出来的文化。改造,其实就是一种文化塑造。一部人类历史就是用文化塑造主客观世界的历史。社会就是一种文化氛围,人生活在这种氛围里,既接受这种氛围的陶冶,也为这种氛围增添新的内涵。如果只是坐等被动地接受陶冶,而不是最大限度地去创新,文化氛围的密度就要降低。社会文化含量一旦稀薄,人的智能体能就得不到开发,人在客观自然面前就会变得低能无力,人的自然驾驭能力也会削弱,人的生命能量就浪费在无用功上。 每一个社会都要建构适合它需要的文化内蕴。对社会文化内蕴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生产样式。从远古到现在,大致上可区分出这样几种社会生产样式:原始狩猎生产样式,原始采集生产样式、牧业生产样式、农业生产样式、商业样式、工业生产样式。与这几种生产样式相关联,人类历史长河出现过六种文化形态:原始狩猎文化、原始采集文化、牧业文化(或称草原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这是从人类历史整体说的。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并非都要经历这六种文化。但是,从当今世界各民族物质文化发展水平折射出一个巨大的差别,凡是完完全全经历了这六种文化的民族在认识上就比较成熟,有很强的生命活力和创新力;而没有完全接受这六种文化洗礼的就表现出先天不足。 文化的广义包括人类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全部成果。文化的全部功能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物质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文化的客观效果却改造了原始自然的蛮荒。这种改造的积累就造成了今天地球上繁华富丽的人工自然;精神教化和精神生产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它的客观效果却是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扫荡了人精神世界的蛮荒。今天,人能变成万物的灵长,取代了上帝的地位,就是这种改造积累的结果。文化从概念上可以明确地划分成物质与精神两大门类。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两者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它们是互相依赖、互相促动、互相丰富、互相提高。这两个门类的轴心是人,是人决定着它们的质与量。这并非说人只能决定它们而不接受它们的影响。人和文化是双向塑造的,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人。文化对人的创造是在两方面见功利的:一方面是开发人的心智,一方面是调教人的野性。这二者的相加便是人的文明程度。任何文化形态塑人的基本着力点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文化形态在着力点的走向上产生了歧异,有时会是很大的歧异。

草原文化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2014-2015学年度 第二学期《草原文化》期末试题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 一、 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 2005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第一次响起,马头琴大师齐·宝力 高谢幕时说: ------------------和草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 内蒙古大批文化精品脱颖而出。《----------------》、《-----------------》等草原歌曲 唱响海内外。电影《----------------》、电视剧《东归英雄》、民族舞剧《草原记忆》等一大批优秀民族歌舞和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 3. 2004年,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 4. 蒙古草原是马的故乡。--------------是与野马血缘最近的品种。 5. 《--------------------》“是一部浸透着叙事诗风格,充满着…草原气息?的编年史”。 6. 《--------------》是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流传至今也有数百年的历史。全诗 共8部 7. 《-----------------》产生于蒙古族卫拉特部,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具有不 同文化特点的各部落蒙古人的传唱,形成了具有157部长诗及异文,约19万行的鸿篇巨制,成为蒙古民族数百部英雄史诗中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部长篇英雄史 8. ---------------是草原建筑艺术的结晶。 得分 评卷人 二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草原文化的生活特点 2 简述阴山文化圈的特点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写 参 考 内 容 学 号 姓 名 分校(工作站)

2019最新草原文化知识有奖竞答第四套题库答案大全汇总

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专门设立了“乌兰牧骑展示”板块。以下哪部歌舞剧是以乌兰牧骑为素材创作的?() A.《我的乌兰牧骑》 B.《北梁》 C.《芳华》 首饰、长袍、腰带和()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A.靴子 B.蒙古刀 C.鼻烟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草原文化中的亮丽瑰宝,历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也带动了非遗保护的传承,以下哪一项不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A.长调 B.园艺 C.漫瀚调 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活动期间,举办众多活动项目,很多活动已经开始面向网友征集作品。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本次大赛征集的?() A.草原文化节原创音乐大赛作品 B.蒙古族时装与帽饰设计作品 C.收藏品 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抖音等微视频APP在社交网络媒体中成为流行的表现形式,在本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中就开设了“微视频大赛”,其主题是()。 A.我爱内蒙古奋斗正当时 B.爱拍生活 C.精彩无限 发源于科尔沁草原的()是群众性的民间舞蹈。它动作简捷明快,歌声流畅自然,由众人边唱边舞,气氛和谐而热烈。 A.爵士舞 B.安代舞 C.探戈舞 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的中国工程院蒙古族院士是()。

A.旭日干 B.张子仪 C.周更生 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聚落遗址是()。 A.红山文化聚落 B.河姆渡文化聚落 C.兴隆洼文化聚落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玉雕龙出土于()。 A.翁牛特旗 B.建平县 C.喀左县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自己政权的北方游牧民族是()。 A.匈奴 B.鲜卑 C.山戎 15分钟前 北朝时期民歌《木兰辞》中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木兰是落籍中原的()。 A.匈奴姑娘 B.鲜卑姑娘 C.柔然姑娘 公元5世纪,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岩画被北魏地理学家()发现,阴山岩画就是雕凿在阴山山脉岩石上的图像。 A.徐霞客 B.郦道元 C.马可·波罗 ()被认定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奇妙结合的产物,史学家称誉它可与意大利古城庞贝媲美。 A.云中城 B.辽上京遗址 C.元上都遗址 元代蒙古族的官方文字是()。 A.汉文

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精)

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原编者按: 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不同地域的文化以和而不同的方式交流融汇构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的主要特征。“草原文化”的提出虽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但她渊源有自,历史悠久。 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作为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类型(农耕和游牧,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互相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凝聚力。草原文化以其北方民族充满活力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稳健儒雅的农耕文化的融会,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实现了变革和更新,并长期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在人类文明的演变中,草原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为中华文明输送着养分,并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是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光荣使命。改革开放以来,草原文化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与整合中,愈加凸显出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展示出她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魅力和意义。 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主持的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国家重点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把对草原文化的思考置于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背景之下,对草原文化的形成发展、草原文化的主体内容与特质、草原文化的基本精神、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草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以及她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正是以此为前提,我报特设《草原文化论坛》专栏,为草原文化研究打造平台。欢迎广大读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和争鸣。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浅析草原文化之内涵与特征 内蒙古文化主要来源于草原,属于草原文化,与农耕为基础的文化有鲜明的差异。草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博大与包容性,与游牧生活息息相关。了解草原文化对于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民族地区的文化和理论的积淀是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工作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有了这种文化素质的积淀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艺术创作。因此我们需要特别重视文化底蕴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的草原文化。 标签:草原文化地域蒙古族游牧文明农耕文明 草原文化到底是什么?在内蒙古地区,许多画家,艺术家,设计人经常把草原文化,蒙元文化等挂在嘴边,所以现在听起来似乎人人都是草原文化的研究者,那么真实的情况如何;草原文化的现状又是如何值得我们去深思。 从地域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草原文化这个概念的来源是地域角度的分析。就如艺术理论所分析的一样,民族,地域,时间是影响艺术之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地形地貌大略可以分为三大类别;西藏是高原,内蒙古是草原(也有高原),南方是山。比较它们的文化各有其地方特点,从而在艺术传统中留下自己特有的密码。 内蒙古歌曲内容几乎都是以苍天,大地,母亲为主题。少有歌颂爱情,有的也是体现一种执着的态度,却不是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爱情故事。例如经典歌曲:敖包相会等,苦苦的等着,唱蓝天大地。蒙古歌曲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南方却几乎正好相反,人口密集,地域环境不同,歌颂的内容也是不一样。这是环境条件造就的,因此地域环境和艺术是有直接联系的。内蒙古没有规定本土的画家们必须要以草原为题。但是大部分画家却都是不约而同的以草原为主要表现的题材。地域文化的影响非常广泛深远,不仅仅是在艺术领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它也是影响艺术的重要因素。我们经常谈草原文化,但并不代表表现一个辽阔的草原就是草原文化,而是草原人的内心跟草原一样包容,包容着所有的喜怒哀乐。不管发生多的事情草原人的内心都可以将它包容。因此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在绘画表现里会有所体现。著名画家朝戈先生的画,没有华丽的服饰着装,但是他所描绘的人物神态和眼神把蒙古人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一张能够打动人心的画必定是画家注入了真实感情的作品。这也就是为什么朝戈先生的画几乎很少画蒙古服饰,而是用最简单朴实的画风描绘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妥木斯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几乎就以三块颜色为主,没有多余的装饰,所描绘的草原通过风景和人物将欣赏者带到悠远苍凉的意境。这就是草原文化的真实写照。如马头琴声一般,苍凉孤独的意境不言而喻。再返回到蒙古族歌里面,除了辽阔以外,如果细细品味便会感受到那种淡淡的苍凉和孤独,孤独但不伤感。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

草原文化作业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C 4.A 5.B 6.C 7.A 8.B 9.A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C 2.BCD 3.ABC 4.AB 5. ABCDE 6.ABCD 7.ABCD 8.ABCDE 9.ABD 10.ABCD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答: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 2.草原文化的环境特征是什么? 答:(1)生存于北方草原的先民适应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选择其适宜的生活方式。(2)合理利用地理环境的游牧文化。(3)以游牧畜牧业维持草原生态系统平衡。(4) 孕育了草原民族独有的精神气质。 3.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遗迹主要有哪些? 答:(1)兴隆洼文化(2)赵宝沟文化(3)红山文化 (4)阿善文化(5) 海生不浪文化(6) 老虎山文化 4.简述草原民族的居住类型。 答:(1)洞穴居所。(2)半地穴式建筑。(3)窝棚式建筑。 (4)穹庐式建筑。(5)宫殿式蒙古包。(6)草原城市。 四、论述题 1.试述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 答:

(1)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产生的先决条件。草原文化发祥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发展和繁荣于以蒙古高原为核心的广袤草原,草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草原文化形成的客观因素。 (2)草原游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游牧生产方式是草原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3)草原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具体表现为:①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原始信仰的出现;游牧生活方式的奠定;“五畜”经营为主要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②游牧社会经济结构的单一性形成了草原先民在文化方面与农耕民族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相互传承的地区特点与民族特点。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频频互动,互市进行贸易,互市不通,则战争发生。 总的来看,民族关系融洽,农畜贸易顺畅,各族和平友好是中国北方历史的主旋律。匈奴时期的呼韩邪单于与汉朝和亲,北元时期的阿拉坦汗和三娘子与明朝通关互市,都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歌舞升平的和平历史。自古以来,中原商人、中亚商人、传教士乃至欧洲旅行者都在北方草原独来独往,草原部落从生产与生活需求的角度不予封闭或排外,这也就是草原文化始终雄居蒙古高原和中亚一带并与中原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与农耕文化合而不同的根本原因。 2.试述游牧经济与草原生态的关系。 答:草原民族在进行游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1)保护草场的生态观念。草原民族根据自然条件进行季节性游牧,游牧生产必须合理安排四季营盘、储备牧场、打草场,这是保证牧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环。草原民族在畜牧业的生产活动中,通过调节草场载畜量、合理安排草场使用,使畜群和牧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既要使生产效益最大化,又要有效保护草牧场,这是游牧人所追求的目标。 (2)保护土壤的生态观念。游牧业是依赖草场而存在和延续的生产方式。所以草原民族保护草场的观念非常强,并将保护草场作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因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他们认识到要确保草场的肥美,就要做好保护工作。保护土壤的意识已经成为草原民族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草原作业

《草原》家庭作业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xuàn yū bō li jīn hóng tí sè jiāo ()染()回()()飘带舞彩()马()羞()摔() 二、选字填空 『拨拔』()乱()河挑()()草 『弛驰』奔()张()松()飞() 『骏俊峻』()马()杰严()()秀()峭三、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疾: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疾恶如仇()疾风知劲草()疾苦()四、在括号内写出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⑴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的草原热闹起来。 ⑵鄂温克姑娘们稍有点腼腆,但还是()地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⑶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一点儿也不受(),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五、按要求写句子。 ⑴马上的男女老少都穿着各色的衣裳。(缩句) ⑵天空中飞舞着雄鹰。(扩句) ⑶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用加点词语造句) 六、课内阅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清鲜),天空是那么(晴朗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柔软),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作者是按从( )到( )顺序写的。 2、用“√”在文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

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收稿日期]2004-1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承担的内蒙古党校课题 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齐秀华(1964~),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党校 理论研究!编辑部,副编审,学士学位。 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On Preservation and Succession of the Grasslands Nationality Culture 齐秀华 QI Xiu-hua (内蒙古党校,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 rty ?s School o f Inner Mon golia,H uhhot I nner Mongolia Ch ina 010010) ##[摘#要]如何在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和发展草原民族文化,实现经济社会与民族传统文化协调发展的双赢效应。 [关键词]草原民族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 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05)02-0116-02 Abstract:How to preserve the tradi tional cultures of the nationalities have been a key proble m of great urgenc y i n the process of globali zati on and the i mplementation of the Great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Wes tern Region.We s hould take some workable countermeasures to develop the econo my,preserve and fl ouris h the grasslands nati onali ties ?cultures,and realize the win-w i n effect of coordinated devel opment of the socio-econo my and the traditional ethnic cul tures. Key words:Grass lands nationality culture;Preservati on;Successi on ##北方草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 化,充实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并表现出了极强的草原文明、绿色文明 特征,成为中华西部文化的一大特色。然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 略的进一步实施,一部分民族文化已被变异或消解,甚至出现了文化 断裂的现象。从全球范围来讲,在以信息化、城市化、全球化为表征 的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人类文化的趋同性、单调性、重复性色彩日 益加重,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文试图以草 原民族文化为例,探析草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 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一、草原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要求和现实意义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要时刻思考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开放性与发展的问题,否则国家或民族就要涣散、萎靡,甚至解体或消亡。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就是基于这一理论而提出的。主要理由如下:首先,从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来看,需要草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这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保护与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人类共同 的责任。但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越来越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下,各种文化不断渗透与融合,强势文化或文明形态在不断扩张,使相对弱势文化或文明形态趋于消失或削弱, 全球一体化 与 文化多元化 的矛盾已成为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人类文明进化中的 文化基因库 是不可缺少的。大量研究和事实已充分证明,文化或文明形态的多样性与生物种群的多样性有着内在的联系性、互动性和对应性。世界文明的进化、升级也像生物进化一样需要有丰富的 文化基因库 作为其进化的素材储备,没有了文化的多样性,就谈不上文化的进步。因 此,各国的少数民族既要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又必须要 较好地保留各自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进 步的象征,丧失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一种退步。 其次,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来看,在21世纪 多元一体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目前世界各国的少数民族在政治、 经济、文化和教育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一 个共同的问题是: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现代化革 命,每一个民族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都要协调处 理好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现代化是每一个民族繁荣昌盛 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每一个繁荣昌盛的民族都应保存自己的文化 传统和本民族的基本特点。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但丧? 116?#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总第133期)# #Journal of Radio &T V Uni versi ty(Phil osophy &Socia l Sci ences)#############################No.2,2005(Sum No.13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