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第6讲 地球的公转(一)(共33张PPT)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第6讲 地球的公转(一)(共33张PPT)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6讲地球的公转(一)(共33张PPT)

(共33张PPT)

第6讲地球的公转(一)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结合相关示意图,理解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1.公转轨道

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3.公转周期

2.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恒星年,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

4.公转速度

1.公转轨道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3.公转周期

2.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恒星年,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

4.公转速度

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较快

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公转角速度、线速度较慢

原因: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围绕恒星运动,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向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4.公转速度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黄赤交角

黄道面

赤道面

地轴

1.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The angle between yellow and red and the movement of direct sunlight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影响:

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季节变化、五带划分变大or变小

三、五带的划分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有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有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

若黄赤交角变大or 变小将会如何?

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变化?

②地球公转速度变化?

③五带的范围变化?

④极昼极夜范围变化?

若黄赤交角变大。。。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热带范围扩大

寒带范围扩大

寒带范围扩大

温带范围缩小

温带范围缩小

若黄赤交角变小。。。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热带范围缩小

寒带范围缩小

寒带范围缩小

温带范围扩大

温带范围扩大

四、四季的更替

[ 四季更替的原因]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

昼夜长短和正午

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为了使季节划分与气温年内变化相符合,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 依次每三月划分为夏、秋、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正好相反。

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

二十四节气

五、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晷已云极,

宵漏自此长。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 太阳直射赤道

∵ 晨昏圈过极点

∵ 全球昼夜等长

春分&秋分

夏至

∵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 晨昏圈与极圈相切

∵ 北半球昼长夜短,昼长从南向北递增

冬至

∵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 晨昏圈与极圈相切

∵ 北半球昼短夜长,昼长从南向北递减

昼夜等长

昼最长

昼夜等长

昼最短

昼夜等长

以北半球为例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昼渐长

昼渐长

夜渐长

夜渐长

昼夜长短的几个规律

规律表现

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如23°26′N的昼长等于23°26′S的夜长

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

同一纬线上昼夜长短的关系

(1)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

(2)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

关于二至日对称的时间点昼夜长短相同

关于二分日对称的时间点昼夜长短相反

a与b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

c与d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是相同的;

b与c两个时间中,b时间的昼长等于c时间的夜长。

地球自转方向

120°

8小时

昼长

L

昼夜长短的计算

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M

1

2

3

4

5

6

2h

2h

2h

2h

2h

2h

昼夜长短的计算

A

B

C

日出时刻=12—昼长/2

日落时刻=12 +昼长/2

A:日出8点昼长8小时

B:日出6点昼长12小时

C:日出4点昼长16小时

根据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

成相等的两份

日出日落方位和影子方向

观看视频资料《太阳视运动》

(播放视频)太阳视运动

日出日落方位

(1)未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地区,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北(太阳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日出日落都偏南(太阳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太阳直射赤道时,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在此过程中,从日出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正午时最大,正午过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日出日落方位

(2)出现极昼的地区(除极点)一天内太阳不落,正午太阳高度最大,0时(24时)太阳高度最小,因此若位于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为正北;//若位于南半球,太阳升落方位均为正南。

日出日落方位

(3)极昼期间的极点一天内太阳高度不变。

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南北半球

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南北半球

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春分 3 21

夏至 6 22

秋分9 23

冬至12 22

春分 3 21

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日出日落方位口诀:点北北升落点南南升落(除极昼、极夜区外)

补充:北极极昼区正北升正北落南极极昼区正南升正南落

日出日落方位

影子

直射点位置日出方位日落方位昼夜长短

北半球东北(北半球早于6时日出) 西北(北半球晚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赤道正东(6时日出) 正西(18时日落) 昼夜等长

南半球东南(北半球晚于6时日出) 西南(北半球早于18时日落) 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日出日落方位

第11页共11页

单元十一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精讲课件)——2024届高考地理解锁大单元一轮复习(共60张PPT)

单元十一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精讲课件)——2024届高考地理解锁大单元一轮复 习(共60张PPT) (共60张PPT) 单元十一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知识点 知识点1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知识点2 区域差异 知识点3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知识点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知识点5 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知识点6 生态脆弱区 知识点7 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 知识点8 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 知识点9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脆弱性 二、知识梳理 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 (2)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3)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区域类型: (1)按照特征划分: ①按照自然特征划分——中国东部季风区或黄土高原区; ②按照人文特征划分——汉语北方方言区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③综合自然和人文特征划分——中国主体功能区。 知识点1 区域的含义、类型和特性 (2)按照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地区划分: ①划定行政区、经济特区、保税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②划定对口支援地区、国家扶贫地区;③划定禁止开发区、生态保护区;④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3.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区域的层级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由于存在行政隶属和管辖关系,不同尺度的行政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同一尺度的区域发展同一尺度的区域,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4.区域特性 (1)区域整体性

2024届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灾害(共47张PPT)

2024届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课件自然灾 害(共47张PPT) (共47张PPT) 第27课时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资源破坏 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 自然界的 异常变动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其它灾害 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是影响我们生产、生活的主要灾害。 干旱和洪涝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广的两种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 6月江淮梅雨 7-8月华北东北盛夏暴雨 4-5月华南暴雨 正常年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 8-9月东南沿海台风

7-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 7-8月西南地区暴雨 准静止锋 冷锋 反气旋 热带气旋 旧知回顾 案例分析 1988年长江流域洪涝的原因 (提示: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考虑) 材料一: 我国长江流域的洪灾与变化情况我国湖北荆江某河段的河道分布 材料二:我国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多发的地区。长江流域地处亚热带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比较大,再加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道弯曲,如湖北荆江段,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唐宋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江淮的逐渐展开,尤其是在明清时期因长江流域不合理的经济开发所导致的人地关系恶化以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就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使得该地区屡遭水旱灾害的袭击。如长江上游地区人们破坏植被,开垦耕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泥沙淤积,河道淤塞,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围湖造田,

像洞庭湖在明清时期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但到20世纪末,它的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米。 思考洪涝灾害的原因 水文、水系 长江中下游河段流域面积、水系、河道有何特征 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材料三:洪涝灾害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如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1450.9亿元。它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此次洪涝灾害受灾人数有10169.2万人,死亡人口2140人,伤病人口1522436人。它还破坏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如铁路、公路,房屋,通讯设施等。 说说洪涝灾害的危害 洪涝灾害的危害 (1)经济:影响工业生产、造成农作物减产、造成一定经济损失;(2)社会:淹没农田、村镇等,破坏水利、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威胁生命,造成人员伤亡; (3)生态环境: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和生态问题。 材料四: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洪涝灾害,如加强了监测和预报,针对气候特点,国家在长江流域修建了多个水库和蓄洪区,减轻洪水的爆发力。在人为因素方面加大改进,如在长江中上游植树造林,长江中下游地区退田还湖,疏浚河道,加固了干堤,恢复河道行洪能

2024届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件(共22张ppt)

2024届高考自然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件(共22张ppt) (共22张PPT)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素养考查 1.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解释与地球自转、公转有关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 2.综合思维:运用图文材料,综合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明确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之间的关系。 3.区域认知: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明确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 体系架构 背诵基础梳理一及核心知识点一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2.区分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的周期? 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侧视图 N

俯视图 点拨: P P P E2 E3 59° 恒星 太阳 地球轨道 恒星日(a) 太阳日(b) (c) 自转周期角度长度 恒星日360度23小时56分4秒(自转真正周期) 太阳日360度59分24小时(昼夜更替的周期) 周期: E1 ①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②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一半 赤道:1670km/h。 南北纬60°:837km/h。 速度: ①判断南北半球 由南向北,线速度变小的是北半球, 线速度变大的是南半球。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运用 ②判断纬度带 高纬度:0—837km/h 中纬度:837—1447km/h 低纬度:1447—1670km/h 北半球中纬度 督查:图为地球表面某区域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b点海拔高,线速度比a点大。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半球纬度。 南 中 【例题】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昼夜交替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第3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 [体系架构] 动的地理意义。 [基本概念]晨昏线、地转偏向力; 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 际日界线;昼长、夜长;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基本原理]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 运动方向的偏转规律、昼夜长短的变 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课时8昼夜交替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 ①成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而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②表现: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昼,称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称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 ,称为晨昏线(圈)。 (2)昼夜交替 ①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转。 ②周期:1个太阳日,即24小时。

③意义:长短适宜,有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影响人类的作息。 特别提醒 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主要是由于地球的不透光性决定的。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 (2)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运动无关。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2.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偏转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 (2)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地转偏向力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1.晨昏线 (1)特点 ①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度数相同,即如图中∠α=∠β。 ⑤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⑥晨昏线以15°/h 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判断方法 自转法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时间法 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是晨线,为18时的是昏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以上三种方法适合所有晨昏线的判读,但在判读俯视图时必须首先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出地球的自转方向,然后再根据自转法来判断晨昏线。根据上述方法可知,图1中BC ︵为晨线,AB ︵ 为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地球的运动(原创精品)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 球 第2讲地球的运动 【导学提示】 内容精析 地轴的空间指向,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意义。 方法指导 〔1〕比较分析法。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是与人类关系最亲密的两种运动,是研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前提,应从方向、周期、速度方面来比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从而掌握地球运动的根本规律。 (2)充分利用教材及地图册中的示意图片,结合地球仪等直观教具进展复习。要借助实际演示建立空间观念,并落实在图上,从而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像才能、逻辑思维才能以及理解记忆才能等。 (3)充分利用图解法,进一步加深有关知识的理解。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可以通过以下列图图解来认识: 通过上图不但知道各节气的时间是是及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还可以得出:3月21日至9月23日直射点在北半球,9月23日至第二年的3月21日直射点在南半球,从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挪动,12月22日至第二年的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挪动。

【自主探究】 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读地球的自转方向图,完成以下要求: 〔1〕在上面图中分别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地球绕轴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 有关地球自转周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365日6时9分10秒B.24小时 C.23时56分4秒D.一个恒星日 答案:CD 3、速度 〔1〕角速度 以下关于地球自转角速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150/时 B.南北两极点的自转角速度最大 C.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 D.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因纬度而异 答案:AC 〔2〕线速度 以下关于地球自转线速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才能提升站】 讨论: 有人说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有人说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还有人说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那么地球自转方向是一样的吗? 提示:都是对的,只不过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想一想: 我们平时说的一天,是恒星日吗? 提示:不是 请分析: 为什么南北两极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提示:南北两极是两个点,对于极点来说,无半径,无周长,因此既无角速度,又无线速度 请考虑: 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何处? 提示:赤道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区域与区域发展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基本概念] 区域、区域类型、区域空间尺度、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关联性、因地制宜。 [基本原理] 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差异性、区域的关联性原理。 [体系架构] 课时59 区域与区域发展 1.多种多样的区域 (1)不同类型的区域 ①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单元。 ②区域的特点⎩⎪⎨⎪ ⎧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区域边界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区域的类型⎩⎪⎨⎪⎧ 按自然特征划分的:如中国东部季风区按人文特征划分的:如汉语北方方言区 按综合特征划分的:如中国主体功能区 按行政管理目标划定的:如行政区 (2)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①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②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③同一尺度的区域,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不同的发展方向。 思考 “用区域的方式认识世界”是区域认知的重要表现,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其认识方式应有所不同。你认为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认知方式有什么区别? 答案 一般来说,大尺度区域关注整体性,忽略细节,并注重一般规律及“普适性”;小尺度区域则关注具体,注重细节,尤其关注“普适性”基础上的“特殊性”。 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1)区域整体性 ①区域要素构成: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等。 ②要素之间的关系:区域内各类要素是相互影响的,有些是直接影响,有些是间接影响。 ③整体性的形成:区域内各类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得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2)区域差异与区域关联性 ①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②区域关联:主要是通过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实现的。区域之间流动的要素种类及其方向、强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区域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区域差异是区域关联的基础。 (3)因地制宜与区域发展 ①区域的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地理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从而做到因地制宜。 ②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既需要研究各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分析各区域与区外的关联性。 ③因地制宜是发展变化的:区域各要素的综合作用以及区域的对外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随着技术、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 思考 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有什么重要意义?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

课时26板块运动与火山活动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表现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以 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 生的热能等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地震等 使地表变得高低 起伏 外力作用主要是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 破坏、搬运和堆积 使地表趋于平坦 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而且每个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两个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 ③图中d是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大裂谷。 特别提醒板块判断容易出现的两个误区 (1)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虽然位于欧亚大陆,但属于印度洋板块。 (2)同为科迪勒拉山系的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而安第斯

山脉则是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而形成。 4.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1)火山喷发概念:地球内部能量强烈的释放形式,岩浆喷出地表。 (2)火山喷发的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 (3)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火山类型形成的地貌实例 裂隙式喷发熔岩物质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美国哥伦比亚高原、印度西部高原 中心式喷发 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长白山主峰 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积水成湖长白山天池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板块运动张裂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 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 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 大高原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 块之下,形成海沟;大 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 升形成岛弧、海岸山脉 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 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 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图示 (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完成1~2题。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36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的组成 (1)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组成。 (2)自然地理要素:在以地球内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作用下,形成了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①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②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3.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①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②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③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到其他环境要素。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1.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实例 要素相互影响典例 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我国西 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 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 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 物耐寒 生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 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 我国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 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 的红壤 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 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 流堆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生长在阳坡,冷杉生长在 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 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 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

第2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基本概念]地球自转、地球公转、恒星日、太阳日、恒星年、回归年;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基本原理]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体系架构] 课时6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特征 1.地球的自转特征 (1)自转定义: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自转轴 ①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北半球某点观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该地的纬度。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4)周期

参照物时间自转角度意义恒星日恒星23时56分4秒360°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太阳24时360°59′昼夜交替的周期 (5)速度 ①角速度:约为15°/h,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等。 ②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极点为0。 思考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表面对应点的速度相等吗? 答案角速度相同,均为每小时15°;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 2.地球的公转特征 (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3)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移动的周期;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速度 位置时间速度 A点近日点1月初线速度最快,角速度最快 B点远日点7月初线速度最慢,角速度最慢 思考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与冬半年的天数存在差异? 答案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所用天数较多,为186天;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所用天数较少,为179天。 1.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 (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极点法: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亦可根据自转方向判断所处半球。

2021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练习:从宇宙中看地球(第6课时) Word版含答案

高考一轮复习 第六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3课时) 【课前检测】 一、选择题 图1为我国某地某日日落景观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该日最可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该日 A.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小,且连续变小 B.各地昼夜长短差值较小,且连续变小 C.江苏省夜长昼短,且黑夜将连续变短 D.地球公转速度较快,且速度连续变快 二、综合题 3.某中学地理爱好小组为了测算当地的经度,以旗杆为中心,在地面上绘制了若干个同心圆。然后,利用走时精确的电子表,测得旗杆顶部在某同心圆上的投影点A、B的北京时间分别为11小时54分16秒、12小时30分32秒。假设你是该小组的成员之一,请结合物影的日变化规律,完成以下的活动要求。 (1)请在地面上画出当地的子午线,并确定正南、正北的方向(在图2中相应位置绘制和填写)。 (2)依据以上方法和数据,测算出来的当地经度为 (小数点后保留一位),请简述测算过程(2-3个步骤)。 (3)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会产生肯定的误差。为了提高经度测算的精确度,你对这次活动的方法或过程有什么改进建议?(至少两条) 【课后检测】一、单项选择题 图3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读图完成1-3题。 1. 据图推想,乙地位于() A东半球赤道上 B.东半球北回归线上 C.西半球赤道上 D.西半球北回归线上 2. 据图推想,该日应当是北半球的()A.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3. 甲、乙两地实际距离大约是() A.1万千米 B. 2万千米 C. 3万千米 D. 4万千米 高考刚结束,小明同学到我国某省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旅游,旅游期问,小明既领会了高原风光,又穿越了高山峡谷,还参观了橡胶园。据此完成4-5题。 4.小明旅游的省是() A.云南省 B.海南省 C.贵州省 D.广东省 5.某天的下午l点20分,太阳直射小明头顶。此时他可能位于() A.23°N, lOO°E B.23°N, 120°E C.24°N, lOO°E D.24°N, 120°E 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据此完成第6-7题。 6.该地可能位于 A.亚马孙河河口四周B.地中海沿岸 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 7.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 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 图4为合肥市(32°N,117°E)要素大市场的照片,图5示意要素大市场周边街道,该大楼为倒金字塔外形,楼顶与外墙面呈60°夹角。由于倾斜度的关系能适时遮挡阳光,避开强光照射办公室。据此完成8-9题。 8.该大楼内的办公室一年中正午没有阳光照射的时间约为 A.3个月B.4个月C.6个月D.9个月 9.图6中汽车正沿南京路向西行驶,影子在车的右后方,则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可能是A.5:00 B.12:00 C.15:00 D.20:00 图2 图3 图4 图5

通用版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地球的公转(含答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创新素养限时练: 地球的公转 2022北京冬奥会的奖牌背面的设计灵感来自《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示意图”,(如下图左),图中主要用来描述太阳周年视运动规律和节气变化间的关系,同时揭示了天文与历法之间的渊源。七衡图上,半径最小的最内圈为内衡(第一衡),表示夏至;半径最大的最外圈为外衡(第七衡),表示冬至。下图右示意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七衡六间图中,第五衡代表的节气是() A.春分、秋分 B.惊蛰、寒露 C.雨水、霜降 D.立春、立冬 2.2022年2月4日20:00(北京时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此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全球分处在2月4日和2月5日两个日期 B.伦敦居民收看开幕式直播的时间在2月4日上午 C.北京天安门广场第二天升旗的时间将推后 D.内罗毕(1°17′S,36°49′E)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大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下图为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黄赤交角为2 4.24°时()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4.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小纬度为22.1°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第30届奥运会于英国伦敦夏令时(比标准时间快一小时)7月27日20:12开幕,下图是开幕当日四个城市的昼夜长短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甲、乙、丙、丁四地,从南向北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6.图中四地,可能为伦敦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小明在自家朝南的外墙壁上自制了一个“墙壁钟表”,架设了与地轴平行的杆子,其日影可用于日常计时,而且还能装饰墙面,下图为其设计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考点《第6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配套练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配套练习小题狂练第6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青岛地处约36°N,四季分明。读四季更替成因示意图。 1.关于图中甲、乙含义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表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B.甲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C.乙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D.乙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青岛四季分明的原因是( ) ①地处中纬度 ②正午太阳高度终年不变 ③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较大 ④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同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遺产名录。下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约为15天)。 3.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 A.春分到清明 B.夏至到小暑 C.秋分到寒露 D.冬至到小寒 4.从立秋到立冬的整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 所在位置或移动方向是( ) A.南半球 B.向南移动 C.北半球 D.向北移动 下图是安徽省境内一幢乡村住宅楼及某日不同时刻太阳光线,该地6月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地面的时数)少于8月。 5.该地6月日照时数少于8月,最主要的原因是8月( ) A.白昼长 B.云量少 C.雾霾少 D.雨天多 6.该日该地昼长约为( ) A.10小时B.12小时 C.13小时D.14小时 某开发商计划分别在北京(约40°N)和长沙(约28°N)开发楼盘。两地楼盘朝向、楼高和户型结构相同,如图所示。 7.冬季卧室采光条件最好的是( ) A.北京北卧室 B.长沙南卧室 C.北京南卧室 D.长沙北卧室 8.楼盘规划设计图(甲图)在北京没有通过审批,被要求修改。最终的修改方案可能是( ) A.扩大南北两侧楼间距 B.缩小南北两侧楼间距 C.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 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右图为山东省某地停车场示意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 9.下列日期中,正午时能够遮阳车位最多的是( ) A.3月1日 B.6月16日 C.9月1日 D.1月1日 10.当太阳光线为①时,该日山东省( )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课时7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概念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特别提醒黄赤交角相关数据关系 (1)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即图中α。 (2)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即图中90°-α。 (3)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即图中α′。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 (1)移动规律 ①春分日至秋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

于南半球。 ②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至冬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2)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1.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 (1)日地距离法 如下图,A点日地距离较近,时间为1月初,应为冬至日稍后,B点日地距离较远,时间为7月初,应为夏至日稍后,再结合地球的公转方向判断C为春分日稍后,D为秋分日稍后。 (2)地轴倾向法(连线法) ①连接日心和地心,将该线作为太阳光线。 ②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因为太阳光线与该点的地球表面垂直)。 ③观察该点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若在北半球(B点)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在南半球(D点)则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垂线法(晨昏线法) ①过地心(图中圆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该线为晨昏线(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且其所在平面通过地心)。 ②观察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状况,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内出现极夜,则为北半球夏至日;反之为北半球冬至日。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地球的历史和圈层

课时5地球的历史和圈层 考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震波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2.类型及特征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点 纵波(P波) 较快固体、液体、气体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 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 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横波(S波) 较慢固体 3.意义: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 2.两个界面:在上图中恰当的位置用虚线绘出莫霍面、古登堡面并标注名称。 答案 3.各圈层特征 名称界面特征 C地壳莫霍面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

古登堡面 地壳较薄;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D 地幔 上地幔 ①呈固态,主要由硅酸盐类矿物组成;②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E 地核 外核 ①极高温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内核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A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高度增加,大气密度迅速减小。 2.B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C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一般只出现在大陆地壳 下层 硅镁层 镁和铁的比重相对增 加,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微专题微考点训练(全国通用)4-2 地球公转的特征(解析版)

微专题四地球运动 微考点2 地球公转的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 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A.B. C.D. 2.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A.先变大后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C.持续不断变大D.始终保持不变 【答案】1.A 2.D 【解析】1.空间站绕地球在绕转,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2.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故选D。 2021年唯一的日全食从格林尼治时间早上7点开始,持续一个多小时。能观测到日全 食的地带开始于大西洋南部,在太平洋南部结束,下图为一群天文爱好者在82°W的某地点拍摄的此次日全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照片拍摄于() A.9月4日,火地岛附近B.9月4日,南极圈附近 C.12月4日,新西兰南岛附近D.12月4日,80°S附近地区 4.推测拍摄地当天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约为() A.0°B.10°C.20°D.30° 【答案】3.D 4.C 【解析】3.阅读材料可知,该次日全食开始于大西洋南部,结束于太平洋南部,可推测唯一能见到日全食的大陆就只有南极洲。太阳直射南半球,应该属于北半球的冬半年,故AB 错误;材料显示拍摄地点位于82°W,新西兰的经度为166°E-178°E,故C错误;位于(82°W,80°S)位置在南太平洋以南地区可以拍摄带该照片的景观,故D正确。答案选择D。4.根据题意,结合题1结论可知,日期大致为12月4日,与冬至日时间相差18天,根基所学知识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速度大致为4天移动一度,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天数为 91-18天=73天,则太阳直射点自秋分日向南移动73÷4≈18度,因此太阳直射18°S,根据公式(H=90°-|当地纬度士直射点纬度|)计算当地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80°S-18°S)=28°,因此拍摄地当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致为28°;但此时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由于太阳直射18°S,因此南极圈出现极昼的范围是72°S-90°(极昼线为90°-18°=72°),因此80°S属于极昼范围内,其最低的太阳高度角为太阳在正南方向时,其高度较为:H=90°-|90°-18°S+(90°-80°S)|=8°,综上所述,其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为28°-8°=20°。故C正确,ABD错误。答案选择C。 下表为“2021年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镇部分日期的日出和日落时刻(北京时间)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日出时刻日落时刻 ①7:1918:53 ②5:5419:57

2020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六讲地球的公转(一)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1.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下列有关地球公转方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地球公转方向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 B.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 C.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绕转 D.从南极上空俯视,自东向西运动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叫作恒星年。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比较公转速度在不同位置的变化 [特别提醒] 近日点、远日点与二至日不同,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从时间上看,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从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上看,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的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1.黄赤交角的含义 A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即黄道平面)同B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26′。2.影响 (1)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2)完成图b,认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1)(由图c可以看出)与黄赤交角相关的角度及其关系: ①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②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 ③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2)若黄赤交角出现变化,则引起如下变化: (2019·如皋模拟)读图,回答1~2题。

1.与图中β角的数值相等的是() A.热带所跨的纬度数 B.极昼(夜)跨的最大纬度数 C.两极上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数 D.南北回归线上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数 2.若图中α角变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寒带范围将扩大,热带范围将缩小 B.伦敦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小 C.武汉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更大 D.北京夏季天气将更加炎热 解析:1.D 2.B第1题,图中β角是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为66°34′,这一角度和黄赤交角互余,即和北(南)半球热带所跨的纬度数互余,和极昼(夜)跨的最大纬度数互余,和两极上最大正午太阳高度数互余,等于南北回归线上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数。第2题,图中α角是黄赤交角,目前的度数为23°26′,若变为20°,则寒带范围将变成70°~90°,范围缩小,热带范围将变成南北纬20°之间,范围也是缩小的;夏至日太阳将直射20°N,因此伦敦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小;武汉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更小;北京夏季天气可能更加凉爽。 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约34°N,113°E),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观星台上有两间小屋,小屋之间有一横梁,台下正北方有一“长堤”(见图1),每天正午,横梁的影子会投在“长堤”上,利用它可以了解四季变化。据此完成3~4题。 3.当地球由丙处向乙处运动期间,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的投影逐日移动方向为() A.东B.西 C.南D.北 4.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夏至日该地正午时横梁在“长堤”上投影的位置有何变化()

2020年地理高考一轮复习(新课改省份专用)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第六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等级考内容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规律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折线所示。 (3)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b折线所示。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1.四季更替

(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2)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 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依次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季节。 2.五带的划分 (1)五带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 (2)五带划分: [名师注解] 【注1】 (1)太阳高度角是线面角,正午太阳高度角只是特定时刻(正午12时)的太阳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但不一定是90°。 【联1】 正午时日影朝向 (1)北极点:朝正南。 (2)北回归线~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北。 (3)南极点:朝正北。 (4)南回归线~南极点(不包括极点):朝正南。 (5)南、北回归线之间:因太阳直射点不同而出现朝北、或无影子、或朝南。影子朝向取决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相对位置。 【点】 (1)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同一日期,距直射点所在纬度相等的两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近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4)极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的纬度数。 【注2】 特别注意冬、夏至日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分布地区。(可结合二分二至日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加以理解记忆。) 【联2】 温度带的季节变化 四季更替最明显的是温带。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长夏无冬;寒带地区有极夜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