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小结

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小结

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小结
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小结

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

物理方法:

1.称重法:浓硫酸比稀硫酸密度大(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相同体积,重的是浓硫酸。

2.粘度法:浓硫酸是粘稠的液体,而稀硫酸则接近于水的粘度,所以将试剂瓶拿起摇动几下

3.沸点法:硫酸是高沸点的酸,98%的浓硫酸沸点为338℃,故可取少许于试管中加热,先沸腾且有大量水蒸气产生的为稀硫酸

4.稀释法:浓硫酸溶解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可在小烧杯中加20mL 水,沿烧杯壁慢慢加酸(切不可将水加到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

5.露置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浓硫酸。

6.导电法:取两个碳棒作电极,插入酸中,电路中串联上小灯泡,用两节干电池构成闭合回路,小灯泡发光且较亮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中水较少,绝大部分硫酸分子没有电离,故自由移动的离子很少,导电性较差。

化学方法:

1.钝化法:分别取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铁丝或铝片,无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泡出现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快速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2.氧化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铜片或木炭后,再分别加入酸,然后加热,能够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

3.胆矾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胆矾少许,再分别加入酸,晶体溶解溶液变蓝色的是稀硫酸,晶体表面变白色的是浓硫酸。

4.脱水法: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两种酸在纸或木材或棉布上画痕,表面脱水炭化的是浓硫酸。

5.蔗糖法: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0g蔗糖,滴入1mL水后,再加入酸,能使蔗糖脱水炭化产生“黑面包”的是浓硫酸。

6.食盐(硝酸钠)法:在试管中加入少许食盐,然后分别加入酸,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食盐溶解无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稀硫酸。

7. 镁锌法:稀硫酸与镁锌等反应产生无色无味的氢气,浓硫酸与镁锌等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8. 试纸法: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上,稀硫酸的变红,浓硫酸的碳化变黑。

不管鉴别几种什么物质,只有找出这些物质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即可。

《浓硫酸》教学设计

《浓硫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中学化学中,硫酸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含氧强酸,是中学化学必须掌握的 重要知识。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化学教学大纲要求,“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为D级,要求能够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能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 单的化学问题。其中,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则是浓硫酸化学性质的重中之重,也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所在。硫酸的性质不仅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且贯穿中学化 学始终,也是各类考试中经常涉及的热点。 必修课程《化学1》的目标定位是基础性。硫酸是硫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 应的水化物,是一种典型的含氧酸,所以掌握硫酸的性质,有助于学生系统掌 握硫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又是一个非常 典型的重要性质,浓硫酸是强氧化性酸的代表,所以这部分内容,既是重要的 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巩固稀硫酸的性质;熟悉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掌握浓硫酸的三大特性;了 解浓硫酸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比较,分析其可能有的性质,并设计实验加以证明,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分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和再分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动手实验,提升分析和观察能力,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和树立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作风。 三、教学重点 浓硫酸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难点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 六、教学过程

办?涂上3%-5%的NaHCO3。培养解决 问题的能 力。 【板书】2.浓硫酸的特性 【演示实验1】在表面皿中加入一些胆矾,再加入适量浓硫酸,搅拌,观察固体的颜色变化。 【展示】长时间放置后的标本。最终蓝色物质呈白色。 【提问】生成的白色物质是什么?回忆初中我们学习过胆矾的加热实验现象? 【讲解】胆矾失去了结晶水,说明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板书】①吸水性(结晶水或湿存水) 用途:干燥剂 上台探究 【回答】蓝色晶体变为白 色粉末 【学生】回忆、回答:白 色物质是无水硫酸铜;蓝色五 水硫酸铜加热失水成白色无水 硫酸铜。 培养 学生的观 察能力, 主动探 究,激发 学生兴 趣。

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小结

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 物理方法: 1.称重法:浓硫酸比稀硫酸密度大(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相同体积,重的是浓硫酸。 2.粘度法:浓硫酸是粘稠的液体,而稀硫酸则接近于水的粘度,所以将试剂瓶拿起摇动几下 3.沸点法:硫酸是高沸点的酸,98%的浓硫酸沸点为338℃,故可取少许于试管中加热,先沸腾且有大量水蒸气产生的为稀硫酸

4.稀释法:浓硫酸溶解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可在小烧杯中加20mL水,沿烧杯壁慢慢加酸(切不可将水加到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 5.露置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浓硫酸。 6.导电法:取两个碳棒作电极,插入酸中,电路中串联上小灯泡,用两

节干电池构成闭合回路,小灯泡发光且较亮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中水较少,绝大部分硫酸分子没有电离,故自由移动的离子很少,导电性较差。 化学方法: 1.钝化法:分别取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铁丝或铝片,无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泡出现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快速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2.氧化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铜片或木炭后,再分别加入酸,然后加热,能够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 3.胆矾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胆矾少许,再分别加入酸,晶体溶解溶液变蓝色的是稀硫酸,晶体表面变白色的是浓硫酸。 4.脱水法: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两种酸在纸或木材或棉布上画痕,表面脱水炭化的是浓硫酸。

5.蔗糖法: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0g 蔗糖,滴入1mL水后,再加入酸,能使蔗糖脱水炭化产生“黑面包”的是浓硫酸。 6.食盐(硝酸钠)法:在试管中加入少许食盐,然后分别加入酸,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食盐溶解无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稀硫酸。 7. 镁锌法:稀硫酸与镁锌等反应产生无色无味的氢气,浓硫酸与镁锌等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答案

观察:有意识、有目的地感知研究对象的过程。 实验:人们利用一定仪器、工具,对研究对象加以人为改变以便精确认识研究对象。 分析:在思维中把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部分、特点和属性。 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发现每个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和特点,形成一般结论。 演绎法: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即从已知的科学原理、结论出发,推知某一事物的本质或规律的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再一次肯定了科学技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且从量上第一次阐明了科学技术存在于现代生产力中。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诸要素中重要因素。劳动在生产中起决定作用,劳动者能力不仅决定体力,而且决定于劳力,它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20世纪科学发展,劳动者技能也在发展,科技人员为主体劳动,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械体系成为主要劳动者。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科学技术放大生产诸要素,从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已上升为生产力第一位。 (2)科学技术的明显超前性。过去是生产技术科学,现在是科学技术生产走向一体化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较大幅度的增长)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超前发展。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驱动力。表现为a、产业高层次化,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B、产品科技含量高密化,生产周期缩短。 (4)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A、高科技及其产业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B、高科技产业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C、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使传统产业换了面貌。 学习辩证法有何重要意义? 答:(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消除科技应用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 答:我们应该具有的科技价值观是: (1)充分认识到科技是一柄“双刃剑”,益处和弊端是相生的,尽可能地多发挥科技的正面效应——创造价值,尽量减少损失。 (2)科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它与社会其它因素的关系。 (3)科技并不是单向地决定着社会,它同样也受社会的影响,要解决它的负面效应,就要正确认识科技同社会的关系,要使科技和社会同时进步。 (4)科技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所以应该从根本处做起,即从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造成消极后果的主要原因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人类本身,是人类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的问题.人们受利益的驱使,受时代和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局限,往往在利用科学技术时不顾后果,或者看不到严重后果,特别是不顾或看不到深层的,长远的后果. 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首先不是被用来造福全人类,而是被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用来追逐高额利润,这应归咎于社会制度的不良.对于社会原因造成的消极后果是一定能消除的.至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够完善所带来的消极后果,那更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完善相应的科学技术来克服. 我们应结合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统一安排计划。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

三大强酸特性

①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是一种混合物.纯净的盐酸是无色的液体,有刺激性气味.工业品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带有黄色.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在瓶口立即产生白色酸雾.这是因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跟空气中水蒸汽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形成酸雾. ②硫酸是一种含氧酸,对应的酸酐是SO3.纯净的硫酸是没有颜色,粘稠,油状的液体,不易挥发.常用的浓硫酸中的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克/厘米3.稀H2SO4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除去具有酸的通性外,还具有三大特性: a,吸水性浓H2SO4吸收水形成水合硫酸分子(H2SO4·nH2O),并放出大量热,所以浓硫酸通常用作干燥剂. b,脱水剂浓硫酸可将有机化合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水分子的构成(H:O=2:1)夺取而使有机物脱水碳化.纸,木柴,衣服等遇浓硫酸变黑,这就是因为浓硫酸的脱水性使其碳化的缘故. C,强氧化性在浓硫酸溶液中大量存在的是H2SO4分子而不是H+,H2SO4分子具强氧化性.浓硫酸可使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氢后面的一些金属溶解,可将C,S等非金属单质氧化,而浓硫酸本身还原成SO2.但是,冷的浓硫酸不能与较活泼的金属Fe和Al反应.原因是浓硫酸可以使Fe和Al的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里面的金属与浓硫酸继续反应,这种现象在化学上叫钝化.

由于浓硫酸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我们往蔗糖上滴加浓硫酸,会看到蔗糖变黑并且体积膨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12H22O1112C+11H2O C+2 H2SO4=CO2↑+2SO2↑+2 H2O 产生的CO2 ,SO2气体使蔗糖的体积膨胀. 又由于浓硫酸有吸水性,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往浓盐酸中滴加浓硫酸会产生大量酸雾,可用此法制得氯化氢气体. ③硝酸也是一种含氧酸,对应的酸酐是N2O5,而不是NO2. 纯净的硝酸是无色的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能挥发.打开浓硝酸的瓶盖在瓶口会产生白色酸雾.浓硝酸通常带黄色,而且硝酸越浓,颜色越深.这是因为硝酸具有不稳定性,光照或受热时分解产生红棕色的NO2气体,NO2又溶于硝酸溶液中而呈黄色.所以,实验室保存硝酸时要用棕色(避光)玻璃试剂瓶,贮存在黑暗低温的地方.硝酸又有很强的腐蚀性,保存硝酸的试剂瓶不能用橡胶塞,只能用玻璃塞. 除具有酸的通性外,不管是稀硝酸还是浓硝酸都具有强氧化性.硝酸能溶解除金和铂以外的所有金属.金属与硝酸反应时,金属被氧化成高价硝酸盐,浓硝酸还原成NO2,稀硝酸还原成NO.但是,不管是稀硝酸还是浓硝酸,与金属反应时都没有氢气产生.较活泼的金属铁和铝可在冷浓硝酸中钝化,冷浓硝酸同样可用铝槽车和铁罐车运输和贮存.硝酸不仅能氧化金属,也可氧化C,S,P等非金属.硝酸与Cu,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2009年第5期 (总第184期) 学 习 与 探 索St udy &Explorati on N o .5,2009 Seria.l N o .184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 李德顺1 ,崔唯航 2 (1.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 要: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上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之中。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哲学的抽象还是一种通过概念之间横向的逻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追问和澄清前提,是哲学批判最重要的方法。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 对外 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 对内 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学的抽象性;哲学的批判性;哲学的反思性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 (2009)05-0082-06 收稿日期:2009-05-20 作者简介:李德顺(194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崔唯航(1974-),男,山东菏泽人,哲学博士,副研究员,从事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哲学与其他学科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但在 说什么、怎么说 方面,却表现出很大不同。 说什么、怎么说 其实都取决于 怎么想 ,这意味着哲学拥有不同于其他各门科学的思维特性。概括地说,哲学思维所具有的最突出、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特性,是它高度自觉的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这三大特性表现于哲学观察任何对象的视角和层次之中,也表现于哲学思考所使用的概念形式、哲学推理所追求的逻辑走向等等之中。 一、哲学思维的抽象性 哲学的抽象性首先通过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出来,这一点已为人们所熟知。人们谈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学往往因为抽象而显得脱离实际、玄奥曲折、晦涩难懂。但在实际上,思维的抽象性不仅是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个别走向一般,超越特殊走向普遍,超越有限走向无限。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抽象是从感性经验的具体事物中 抽 出来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东西,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应当 说,这种抽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遇到也会用到。比如, 水果 是从苹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来的; 蔬菜 是从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中抽象出来的; 人 是从地球上东西南北、古往今来、不同种族的个人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共同本质。不难理解,如果没有抽象就没有人类的概念语言,就不能进行人与人之间在共同的概念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和实践。抽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 但日常的概念和抽象还不代表哲学意义上的抽象。一般说来,日常抽象乃是程度比较低的抽象,哲学抽象则是最高程度的抽象。举例来说,我们可以从黄瓜、西红柿等中抽象出蔬菜;再从蔬菜、水果等中抽象出植物;再从植物、动物等中抽象出生物!!以此类推。而最后达到的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才是哲学所特有的抽象。那么哲学的抽象到底有何特殊之处呢? 以 物质 、 存在 等概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 1.哲学的抽象是一种 形而上 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 无限 的抽象。这一点表现在它对经验的超越性之中。我们知道,日常抽象的每一步都受到经验事物的限制:从黄瓜抽象到蔬菜,必然要以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一切具体蔬菜的种类为基础;从蔬菜抽象到植物,则必然要以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等一切具体植物的种类为基础!!以此类推下去,在达 ? 82?

浓硫酸理化性质

浓硫酸 物理性质 纯硫酸是一种无色无味油状液体。常用的浓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3%,其密度为1.84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1。硫酸是一种高沸点难挥发的强酸,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浓硫酸稀释时应该“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若将浓硫酸中继续通入三氧化硫,则会产生"发烟"现象,这样超过98.3%的硫酸称为"发烟硫酸" 熔沸点 98.3%时 熔点:-90.8℃; 沸点:338℃ 化学性质 1.脱水性 ⑴就硫酸而言,脱水性是浓硫酸的性质,而非稀硫酸的性质,即浓硫酸有脱水性且脱水性很强。 浓硫酸的腐蚀性⑵脱水性是浓硫酸的化学特性,物质被浓硫酸脱水的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反应时,浓硫酸按水分 子中氢氧原子数的比(2∶1)夺取被脱水物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 ⑶可被浓硫酸脱水的物质一般为含氢、氧元素的有机物,其中蔗糖、木屑、纸屑和棉花等物质中的有机物,被脱水后生成了黑色的炭(炭化)。 浓硫酸如C12H22O11===12C + 11H2O 2.强氧化性 ⑴跟金属反应 ①常温下,浓硫酸能使铁、铝等金属钝化。 ②加热时,浓硫酸可以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生成高价金属硫酸盐,本身一般被还原成SO2 Cu + 2H2SO4(浓) ==== CuSO4 + SO2+ 2H2O 2Fe + 6H2SO4(浓) ==== Fe2(SO4)3 + 3SO2 + 6H2O 在上述反应中,硫酸表现出了强氧化性和酸性。 ⑵跟非金属反应 热的浓硫酸可将碳、硫、磷等非金属单质氧化到其高价态的氧化物或含氧酸,本身被还原为SO2。在这 类反应中,浓硫酸只表现出氧化性。 C + 2H2SO4(浓) ==== CO2 + 2SO2 + 2H2O S + 2H2SO4(浓) ==== 3SO2 + 2H2O 2P + 5H2SO4(浓) ==== 2H3PO4 + 5SO2 + 2H2O ⑶跟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实验室制取H2S、HBr、HI等还原性气体不能选用浓硫酸。 H2S + H2SO4(浓) ==== S + SO2 + 2H2O 2HBr + H2SO4(浓) ==== Br2 + SO2 + 2H2O 2HI + H2SO4(浓) ==== I2 + SO2 + 2H2O 3。吸水性 就硫酸而言,吸水性有很多用处,比如很多的气体都可以用浓硫酸来干燥。它是良好的干

硫酸的危害性和预防

硫酸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 一、硫酸的腐蚀性 硫酸分为稀硫酸和浓硫酸,在化学成分上,稀硫酸和浓硫酸是相同的。但是,浓硫酸中硫酸的含量要比稀硫酸中高得多。浓硫酸和稀硫酸都具有强腐蚀性,其中浓硫酸还具有强脱水性。硫酸是蓄电池的填充材料之一,电解液成分是稀硫酸,有较强的腐蚀性,对皮肤又烧伤作用。 二、硫酸对人体的危害 硫酸对人体的危害大致有三个途径——皮肤、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而其危害性又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 人体一接触到浓硫酸,便即刻遭到烧伤,如果进入眼内,严重时会使眼睛失明,喝入硫酸会使内部器官严重损害或死亡。如果吸入大量热硫酸蒸汽或发烟硫酸放出的浓蒸气,就要损害上呼吸道以至肺部组织,严重时会失去知觉。人体对这种蒸气的敏感性因人而异,通常在(0.125~0.5)×10-6范围时会使人感到轻度不快, (1.5~2.5)×10-6范围时会使人感到明显不快,( 10~20)×10-6范围时则会使人感到难以忍受,经常处于低浓度硫酸蒸气下操作人员,对此种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减退,即所谓“耐酸”,反而更易受硫酸蒸气的毒害,必须注意。 2、慢性 与硫酸接触会引起皮肤炎症,经常吸入硫酸蒸气或酸雾会引起呼吸道或支气道管炎。长期吸入硫酸蒸气会引起牙齿的酸蚀症,先是失去珐琅质的光泽,继而露出象牙质,而造成缺损,表面变黑。所以在劳动场所一般工厂规定硫酸蒸气的最高浓度不得超过1mg/m3。 三、硫酸的爆炸性和燃烧性 硫酸本生虽无爆炸和着火性质,但由于硫酸的氧化性和脱水性,当它与可燃物接触时,有时即会着火。当硫酸在设备或管线内腐蚀金属产生的氢气蓄积,并达到爆炸范围时,遇明火时即会产生爆炸。因此,硫酸应与有机物、硝酸盐、碳化物、氯酸盐、金属粉等隔离放置。装满硫酸的容器,汽车槽车、火车槽车及酸罐附近,必须严禁吸烟和明火,并且不能用锤子敲打部件,以免发生火花。在硫酸贮藏设备和管线上焊接及进行其它明火作业时先要进行动

自然辩证法期末思考题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期末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简述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研究方法论,还包括数学和其他各门具体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内容。 全书由论文、札记、计划草案共181篇组成,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其形成完整的体系,共6部分 第二章古代自然观与方法论 1.结合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简要说明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统一。(简述) 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源。

这些思想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源,解释其他万物现象的产生及存在。从事物出发,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解释世界状况问题上,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解释,具有鲜明的辩证法特征。即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试比较L-D原子论与伊氏原子论的异同。(论述) 相同点: (1)它们都认为原子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要素,原子在虚空中存在运动着; (2)认为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粒子,数量无限; (3)原子即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物质不灭论) 不同点: (1)伊氏原子论在承认L-D原子论提出的始原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原子分为始原原子和结构原子; (2)L-D原子论认为原子有大小、位置、形状、次序等数量上的差异,本质上没有区别。而伊氏原子论在承认量的差异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原子有性质方面的差异,原子有重量,正是由于重量的不同导致了性质上的差异; (3)L-D原子论认为原子的波动形式是一切事物的动因,并把它归结为自然界的必然性;伊氏提出原子运动的偏斜学说,原子除了由于重力引起的下降运动外,还有偶然的偏斜运动,克服了L-D原子论否认偶然性存在的缺陷,确立了偶然性在运动中的地位,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3.简述中国古代“八卦”“五行”学说中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1、中国的“八卦”学说最早出现在《周易》中,分乾、坤、震、坎、离、兑八种,分别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八种自然物作为构成万物的本原;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由这八种要素构成的,这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又将这八种要素分为两个层次,乾、坤为阴、阳,其余的六种是由阴阳交互生成的,由这八种要素相互作用,生成万物;即阴阳对立,但阴阳以不同比例结合以可形成其它事物,矛盾存在其中。通过阴、阳的相互交互来解释事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2、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这五种物质作为构成万物的元素,以此说明自然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提出“五行”相生相克和无常胜,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排斥,相生对应着统一关系,相克对应着对立关系,这是辩证法的思想。 4.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 古代自然观的三个组成部分: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天体论)。 1.本质特性: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用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去解释其他事物和现象的产生与演化,与唯心宗教神学有本质区别。在反映自然界状况时,将事物和现象看成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从自然界本来面目出发进行客观反映,本原与状况实现了统一。例如“八卦”“五行”学说。前者用八种事物后者用五种事物揭示了万物与现象的根源。前者用阴阳交感,后者用相生相克揭示了事物形成、演化与消亡,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2.直观性: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懂得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将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一般的概念。 3.猜测性:用假设的幻想的联系代替现实关系,甚至用主观臆想填补事实空白。 4.思辨性:(哲学最重要的特性之一)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现实实践的检验,甚至规避实践检验。 5.结合古代科技成果,论述古代方法论的巨大成就。 古代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就,运用和完善了研究方法,包括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实验方法、数学方法、解析方法等等。在古希腊时代,成就最丰富的还是

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

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 高中化学 2010-05-26 20:21 物理方法 1.称重法浓硫酸比稀硫酸密度大(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相同体积,重的是浓硫酸。 2.粘度法浓硫酸是粘稠的液体,而稀硫酸则接近于水的粘度,所以将试剂瓶拿起摇动几下 3.沸点法硫酸是高沸点的酸,98%的浓硫酸沸点为338℃,故可取少许于试管中加热,先沸腾且有大量水蒸气产生的为稀硫酸 4.稀释法浓硫酸溶解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可在小烧杯中加20mL水,沿烧杯壁慢慢加酸(切不可将水加到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 5.露置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浓硫酸。 6.电导法取两个碳棒作电极,插入酸中,电路中串联上小灯泡,用两节干电池构成闭合回路,小灯泡发光且较亮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中水较少,绝大部分硫酸分子没有电离,故自由移动的离子很少,导电性较差。 化学方法 1.铁铝法分别取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铁丝或铝片,无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泡出现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快速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2.铜碳硫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铜片或木炭后,再分别加入酸,然后加热,能够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 3.胆矾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胆矾少许,再分别加入酸,晶体溶解溶液变蓝色的是稀硫酸,晶体表面变白色的是浓硫酸。

4.纤维素法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两种酸在纸或木材或棉布上画痕,表面脱水炭化的是浓硫酸。 5.蔗糖法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0g蔗糖,滴入1mL水后,再加入酸,能使蔗糖脱水炭化产生“黑面包”的是浓硫酸。 6.食盐(硝酸钠)法在试管中加入少许食盐,然后分别加入酸,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食盐溶解无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稀硫酸。 7. 镁锌法稀硫酸与镁锌等反应产生无色无味的氢气,浓硫酸与镁锌等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8. 试纸法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上,稀硫酸的变红,浓硫酸的碳化变黑。 不管鉴别几种什么物质,只有找出这些物质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即可。 更多博文 ? (2011-04-30 20:09:45) ? (2011-04-30 20:04:35) ? (2011-04-29 09:58:50) ? (2011-04-28 12:30:12) ? (2011-04-24 07:47:26)

哲学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本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内容主要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2、简述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主要流派主要观点 逻辑实证主义以1923年成立的维也纳小组为代表,他们以科学为旗帜,以逻辑为武器,以统一科学为使命,其口号是拼搏,拒斥形而上学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认为理论的真正检验不在于试图证实它,而在于否认它,一种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可否认性。一种不能为任何事实所否认的理论是非科学的。 历史主义以库恩为代表, “范式”: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所具有的理论上,方法上共同的信念, 这种共同的信念规定了它的共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 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 了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了共同的研究范围,科学研究就是在一定范式的制约 之下,从事解题的活动 3、简述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艺术的体系结构以及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一书以两对矛盾为主线,将论文和札记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一篇论文,若干札记,论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取得的重大成就,说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同时论述了十九世纪以来重大科学发现,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自然科学与哲学,两篇论文《<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自然科学中的神秘世界》,一篇札记,论述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哲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研究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哲学思维,就能在研究中避免麻木性,少走弯路,排除威信主义和宗教神学的干扰,加速研究进程; 第三部分辩证法,一篇论文《辩证法》一篇札记《辩证法》,论述了辩证法的科学体系,说明辩证法是客观的,是由三大规律,五大范畴构成的; 第四部分物质运动形式,一篇论文《物质运动形式》一篇札记《运动基本形式科学分类》,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解释了物质运动同时间,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科学分类是以对象运动形式为依据的; 第五部分各门科学中的哲学问题或各门具体科学中的辩证法,四篇论文,五篇札记,论述了各门学科中的重大哲学问题; 第六部分,劳动创造了人,一篇论文《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中的作用》,论述了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古代自然观的具体成就有: 元素论:探讨物质组成,主要有米利都学派的水是万物之源,爱菲所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 原子论:探讨物质构成,主要有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伊壁鸠鲁原子论 宇宙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主要有中国古代的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古代西方泰勒斯的平地论、阿那克西曼德的鼓状宇宙模型 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与自然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事物为本原,从物出发,

《浓硫酸的性质》说课稿

《浓硫酸的性质》说课稿 化学科陈泽东 一、教材分析 “氨硝酸硫酸”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的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教材把这一节内容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的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的作用,在第三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积累感性认识的材料。 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稀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特性,重点是运用第二章中有关氧化还原知识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进行分析。到本章为止,基本完善了高中必修阶段无机物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网络。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在这需让学生在课前复习。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稀硫酸,但是本节所介绍的浓硫酸的一些性质与稀硫酸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6价的硫元素上,可与铜,碳单质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而稀硫酸的氧化性表现在氢离子上,与活泼的金属反应放出氢气。因此,在此应慢慢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并予以区别。高一学生,在学这节时已经具备了一些鉴别物质的能力,所以对于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鉴别产物。这样,不仅可以巩固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其实验能力。对于浓硫酸的脱水性,学生有一定了解,但比较浅显,未做过实验,了解是不全面的,因此可以补充这个特性并做实验(这个实验现象明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高中必修阶段无机物的最后一块内容,学生已对无机物的知识网络有一定的联系,以及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氧化还原的知识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分析和联系。 在此块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依赖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进行分析。在学习S 与浓硫酸的反应时可类比C与浓硫酸的反应,比较学习,增强记忆,这些都是本课设计过程中对学生要求的方向。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深入理解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2)通过本节课学习后,能归纳总结出硫酸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通过实验,对比浓、稀硫酸的性质,掌握“对比” 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浓、稀硫酸性质的对比,体会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的辩证法关系。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及科学实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产生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6、如何把握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8、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9、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12、如何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13、说说运动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14、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分别揭示了什么内容? 16、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作用? 17、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说的“矛盾问题的精髓”? 18、如何理解事物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 19、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20、实践的概念、特征及基本形式是什么? 21、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如何对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进行了扬弃? 23、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特点是什么? 24、怎样理解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25、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2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7、怎样理解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28、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2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及其意义是什么? 30、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3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32、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 33、社会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34、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一? 3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概念及其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37、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3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39、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40、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41、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是什么? 42、什么是货币以及货币的基本职能? 43、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浓硫酸的性质

浓硫酸是指浓度(这里的浓度是指硫酸的水溶液里硫酸的质量百分比)大于等于70%的硫酸溶液。 硫酸(H2 SO4 )在浓度高时具有强氧化性,这是它与普通硫酸或普通浓硫酸最大的区别之一。俗称坏水。 硫酸与硝酸,盐酸,氢碘酸,氢溴酸,高氯酸并称为化学六大无机强酸。由于浓硫酸中含有大量未电离的硫酸分子,所以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等特殊性质;而在稀硫酸中,硫酸分子已经完全电离,所以不具有浓硫酸的特殊化学性质、发烟硫酸是无色或棕色油状稠厚的发烟液体、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吸水性很强,与水可以任何比例混合、并放出大量稀释热、操作时应将酸加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 浓硫酸加入水中顺序的原因 硫酸的密度比水大。 如果把水倒入硫酸中:水在硫酸上,稀释过程中水会迅速升温并沸腾,然后飞溅。硫酸溶液飞溅是极其危险的。 所以只能让浓硫酸慢慢沿容器壁流入水面下,不断搅拌,让水慢慢,均匀和硫酸溶解。温度不会迅速升高,不会飞溅。 物理性质 浓盐酸浓硝酸和浓硫酸的对比 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 颜色状态等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 体 无色黏稠,油状液体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 体,如长时间放置会变 黄 个性对比有挥发性,在空气里会 生成白雾,有刺激性气 味 不挥发,有吸水性(可做干燥剂),有脱水 性(化学性质,使有机物炭化) 有挥发性,在空气里会 生成白雾,有刺激性气 味 腐蚀 性 有腐蚀性强腐蚀性强腐蚀性纯硫酸是一种无色无味油状液体。常用的浓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3%,其密度为1.84g·cm-3,其物质的量浓度为18.4mol·L-1。98.3%时,熔点:10℃;沸点:338℃。硫酸是一种高沸点难挥发的强酸,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浓硫酸稀释时应该“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强腐蚀性 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若实验时是不小心溅到皮肤上,应先用布擦掉,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直接用大量清水冲洗,因为浓硫酸遇水会产生大量热量会再次伤害皮肤。严重的应立即送往医院。若实验时滴落在桌面上,则先用布擦干,再用水进行冲洗。

哲学思维的三大特点

摘要: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批判性是哲学思维对命题和对象进行带有否定性的考察和分析;哲学的反思性是指它的批判矛头不仅仅是“对外”的,即针对一切外部对象和已有的概念及思想成果,同时也是“对内”的,即针对批判着的思想自身。 关键词:哲学思维;哲学的抽象性;哲学的批判性;哲学的反思性 一、哲学思维的抽象性 哲学的抽象性首先通过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出来。人们谈到哲学,首先想到的是抽象概念。哲学往往因为抽象而显得脱离实际、晦涩难懂。但在实际上,思维的抽象性不仅是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它的优势所在。因为正是有了抽象,人的思维才能够超越现象走向本质,超越个别走向一般。 抽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能力。一般而言,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抽象是从一些具体的事物中将一些共性的东西分离出来,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比如,“水果”是从苹果、梨、草莓、桃子等中抽象出来的;“蔬菜”是从黄瓜、西红柿、茄子等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抽象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思维形式。

以“物质”、“存在”等概念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哲学的抽象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性: 1.哲学的抽象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而哲学作为追根究底之学,其意义正在于它要摆脱感觉经验的束缚,进入一个超越经验的层次,提供对普遍性的整体把握。正因为如此,哲学在经验抽象的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抽象,力求在对象的总和意义上把握其本质。这种更高度的抽象所达到的,就是用“物质”来概括世界上已有的和可能的、有限的和无限的、一切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来体验的事物;用“存在(有)”来概括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在内的一切可言说对象的状态。而“物质”、“存在”这样的概念,因为它们本身已经超出了经验的范围,所以才能代表在“无限”意义上的抽象。同样的抽象也表现在哲学其他概念,如运动、时间空间、质和量、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等等之中。 在哲学的理论叙述中,基本的概念、范畴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典型的如“运动和静止”、“现象和本质”、“历史和逻辑”等;这种通过概念之间的横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理论特征表明,哲学的抽象始终是一种力求在最大限度上把握事物最普遍特征的理性创造,并不是一种无所节制、随心所欲、脱离现实的想象和臆造。 二、哲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高度理论抽象层次上的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主要特性之一。 通常所谓的批判,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对象的揭示、

教你如何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教你如何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如何区别浓硫 酸和稀硫酸的相关内容,以便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化学。 物理方法: 1.称重法:浓硫酸比稀硫酸密度大(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相同体积,重的是浓硫酸。 2.粘度法:浓硫酸是粘稠的液体,而稀硫酸则接近于水的粘度,所以将试剂瓶拿起摇动几下 3.沸点法:硫酸是高沸点的酸,98%的浓硫酸沸点为338℃,故可取少许于试管中加热,先沸腾且有大量水蒸气产生的为稀硫酸 4.稀释法:浓硫酸溶解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可在小烧杯中加20mL水,沿烧杯壁慢慢加酸(切不可将水加到酸中),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 5.露置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浓硫酸。 6.电导法:取两个碳棒作电极,插入酸中,电路中串联上小灯泡,用两节干电池构成闭合回路,小灯泡发光且较亮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中水较少,绝大部分硫酸分子没有电离,故自由移动的离子很少,导电性较差。 化学方法:

1.铁铝法:分别取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铁丝或铝片,无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泡出现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快速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2.铜碳硫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铜片或木炭后,再分别加入酸,然后加热,能够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 3.胆矾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胆矾少许,再分别加入酸,晶体溶解溶液变蓝色的是稀硫酸,晶体表面变白色的是浓硫酸。 4.纤维素法: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两种酸在纸或木材或棉布上画痕,表面脱水炭化的是浓硫酸。 5.蔗糖法: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0g蔗糖,滴入1mL水后,再加入酸,能使蔗糖脱水炭化产生“黑面包”的是浓硫酸。 6.食盐(硝酸钠)法:在试管中加入少许食盐,然后分别加入酸,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食盐溶解无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稀硫酸。 7.镁锌法:稀硫酸与镁锌等反应产生无色无味的氢气,浓硫酸与镁锌等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8.试纸法:滴在紫色石蕊试纸上,稀硫酸的变红,浓硫酸的碳化变黑。 不管鉴别几种什么物质,只有找出这些物质在物理性质和化

常识思维与哲学思维解析

常识思维与哲学思维 在常识看来,有一个外在的世界,它是客观的、外在的、实在的、独立于主体的,同时它又是可见的、可知的。如,在我面前有一颗树,它是不依赖我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的,我看到它的叶子是绿色的、树干是高大的,我还知道它有其他属性。这是常识眼中的世界和事物。在常识看来,我是一个单一的、不可分裂的个体,我是一个有感情、有理想、有理性的人,我是透明的,我知道我在干什么。 但是作为一哲学家,他就不会这样来看世界和事物,也不这样来理解自我。 一、哲学家的发现 哲学家发现了世界的秘密:一是在常识看来是独立的、客观的、外在的物体对我有依赖性,它的属性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我们面对的世界不是一个世界,而是有两个世界构成的,这就是表象的世界和实在的世界;三是“我”决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单子,“我”是由自我和本我构成的。这种发现在常识看来是奇怪的、不可理解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是哲学家却认识到了这些秘密,并对世界的这些秘密进行思考。在哲学家看来,谁看不到这些秘密,就无法进入哲学的大门,承认在常识世界的背后的秘密,这是进入哲学思维的标志,但是很少有人能看到这一点,所以进入哲学的大门的人就不多。为了把哲学家的发现看清楚,我想用一些事实来说明,尽管哲学好像是抽象和晦涩的代名词,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所以我选择用事实来说话。 1、物体对我的依赖性 一片绿叶(常识看来,大众看来),在色盲的人看来不是绿色的,有一种药吃下去,看树叶就是黄色的,在盲人的世界中没有颜色,由此看来,树叶的颜色是随我的感官的性质而变化的。尽管如此,但常识仍然认为,树叶的本身是绿色的,其它的颜色不是树叶的本色。但哲学家反问,我们凭什么就坚持说,其他颜色就不是树叶的本色,只有看到的绿色才是树叶的本色,如果所有的人的眼睛都象狗的眼睛一样(据说狗都是色盲),我们还会坚持说树叶的本色是绿色的吗?如果所有的人都是瞎子,世界还有颜色吗。常识可能会说,世界仍然有颜色,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但是如果我们都是瞎子,我们不知道世界的颜色,我们是如何确信世界是有颜色的呢。 物体的大小也是随我的感官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据说有一个英国人,眼睛害了病,在它的眼中,所有的东西都比平时放大了,看报纸,每一个字象拳头般大小,严重影响了它的阅读。物体的位置也会谁我的眼睛的情况而变化,用手积压我的眼球,外面的物体就会上下或左右摇晃,会随着我的眼睛的变动而变动。苹果是甜的,在我生了病的时候,吃起来就是苦的,如果我吃了糖再去吃苹果,苹果就特别酸。我把一只手放在冰上,另一只手放在火上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