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都市报的头版特色看办报宗旨的实现——以《南方周末》为例

从都市报的头版特色看办报宗旨的实现——以《南方周末》为例

【论文关键词】:《南方周末》 头版特色 办报宗旨
【论文摘要】:本文从《南方周末》的报业历史、版面编辑、新闻策划和舆论监督的角度分别分析了《南方周末》的办报宗旨的实现情况,并讨论了现今出现的弊端。本文力求以《南方周末》为蓝本,分析和探寻都市报发展的道路。
由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南方周末》,历经24年至今已成为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从创办的第一天开始,《南方周末》就自觉意识到其“作为党报的补充”的使命。多年来,该报作为沟通知识分子和大众的桥梁,对读者进行着科学与民主的启蒙。《南方周末》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
一、 时代背景与报业历史
《南方周末》从文化周报起家,向社会时政报转型,记录和影响着中国的时代进程。1984年《南方周末》创刊,对开四版,定位为娱乐型周报,侧重介绍文化(“专家视角”、“彩色广场”)、娱乐(“时尚”、“旅游”、“芳草地”)、学术(“周末茶座”)、名人轶事(“艺林”)、经济(“经济与人”、“消费广场”)、时政(“时事点评”、“人与法”)、言论(“纵横谈”)等内容,当时的《南方周末》以刊登消遣性、娱乐性新闻为主,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自1996年起《南方周末》编委会开始尝试大刀阔斧的改革,《南方周末》从此走上了紧扣中国现实和民众焦点的道路,“爱心·正义·良知”的办报宗旨逐渐确立,《南方周末》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到事件的最核心,开始明确自己的大报地位和职业追求。自此,《南方周末》成为对开32版,发行量突破1300万份的超级大报。[①]
本文着重分析1996年《南方周末》改革后头版的栏目设置及编辑特色,提供分析蓝本。
二、版面编辑
《南方周末》为了体现其短平快的特色,在头版编排上很注重对于线条、字符、图片和色彩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南方周末》首先使用两段线条在板块上划分出三大部分的空间。第一条数显将头版分为两个区域,在左侧基本栏竖向安排了报头和导读两块内容,在右边基本栏用横线划分为新闻和评论两部分,这种分割形式使头版条理清楚、节奏明快。
在报头正下方的导读是《南方周末》于1995年的全新尝试,将报纸的重要新闻以标题集纳的形式予以展示,在厚报时代,导读的形式使对报纸精华信息的集中,也是对“五步三秒”效应的良好回应。
三、 新闻理念与新

闻策划
“新闻策划”是指对新闻业务、新闻活动的策划。新闻业务活动内涵极广,不仅仅知识组织报道,至少还包括:媒体的创办;媒体的改版、扩版,重大题材的报道和深度报道的策划,精品报道与独家报道的策划,等等。因此,在这里,我们对“新闻策划”的定义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口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办出媒体特色,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闻策划”的目的不是制造新闻,而是通过独特的判断,独特的视角,独特的切入方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各种新闻资源的整介,提供更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②]
1、人文主义与平民主义
《南方周末》极其关注民生热点和社会底层人员的生活状态,三农问题、弱势群体的关怀问题、典型人物的分析报道占了很大的比重。以头版为例,在2001年的《南方周末》上人物报道11篇,占全年报道的22%,表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思想。人物的身份有科技人员、流浪者、失业人员、改革人士、作家、教师、自由职业者、县委书记、离体干部、历史名人(张学良)、慈善人士等。其次,人物选择注意典型性、全面性。在这里人物没有显要的贵贱之分,流浪者与名人同样需要用整版去报道,第884期头版《回家,不为过年》,整版报道一位流浪儿的生活状态,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③]“一个人如果被媒体所关注,他就肯定是重要的,社会身份的高低取决于传媒给予此人的关注程度。[④]
而《南方周末》头版49篇报道中关于农村问题的报道有6篇,占全年总报道量的12%。其中,从报道性质看,关注扶贫问题的报道2篇,关于农村改革问题的报道2篇,关于农村管理问题的报道也是2篇;从报道地看,所有报道都将目光集中在中西部的农村地区,没有涉及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问题,从报道倾向性看,三篇为肯定倾向,一篇为明显的批判倾向。
2、焦点与热点
四、 新闻报道与舆论监督
美国学者库恩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中认为:“新闻也许不能经常成功地告诉人们持什么观点,但它却能极其成功地告诉读者应该考虑些什么问题。”[⑤]也就是说,新闻报道将广泛的社会关注从多面集中为焦点,在媒体中频繁出现的事实和论题将成为公众判断“拟态环境”和“重要性排序”的依据。
1996年《南方周末》从文娱报逐渐转型为时政报,在头版的议题选择上选取了当时社会的焦点问题:官员腐败、假冒伪劣商品和维护消费者权益、行政诉讼。1996年10月30日的《襄樊官场》,1997年11月7日头版头条《靠陈希

同发迹的蛀虫》,1998年5月22日头版头条《“傍大款”毁掉省级高干徐炳松》等众多关于吏治腐败、权力寻租、地方保护的报道引发了从中央到民众的极大关注。在1997年7月11日《丁海森牌导向公司的惊天骗术》,1998年4月3日《这厂那厂全是假烟加工厂 假打假千辛万苦求灭假》,1999年12月3日《“幽灵”线缆厂家大连现形》等文揭示了刚刚走向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所暴露出的商界混乱和监管弊端。
《南方周末》的舆论监督主要采用调查性报道与言论相结合的方式。调查性报道是由美国的“掏粪运动”发展而来,“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等,有时一篇调查性报道往往轰动全国乃至全世界。近儿十年来,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旗帜”。调查性报道的目的是将隐蔽的罪恶揭示出来,暴露在公众面前。它需要记者自主选择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作揭露目标,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写成详尽的具有分析性的批评报道。“它是一种费时、费力、篇幅长、份量重的巨型报道,同时,也是风险性很大的报道。”调查性报道付记者素质的要求相当高,记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和过硬的业务本须,还需要有吃苦耐劳、不畏强暴的道德素质。
“舆论监督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以及对政党和政府的批评,促使其修正错误。”[⑥]
五、 现今弊端
1、重批评、轻建设性的意见
《南方周末》的报道采用华尔街日报体系,更多的擅长用煽情的手法期望获得读者的共鸣,其同情弱者,恨不能代替其苦;痛斥恶者,恨不能剖析其毒的创作手法在表现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忽视了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性。当《南方周末》的记者如“扒粪者”一般挖掘社会黑暗面的同时,更应该提出建设性的、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建议。这才应该是一张具有品质性的报纸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2、地域报道不平衡
《南方周末》近年来颇受“北方新闻”的诟病,或许是通常意义上的“本地阻力”过大,导致连号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南方周末》也不得不选择“曲线”道路,更加专注于监督北方的政治、经济问题,尤其是一些关于贪污腐败、制度缺失、贫富差距等敏感问题的报道,《南方周末》更是避开了对于南方,尤其是以广州为首的经济特区的报道评论。当然,这也和南方人更加注重经济类新闻,而非时政类新闻的喜好有关。但不可推脱的是,这种偏颇式的报道与评论

是不利于其公正客观形象的树立的。
参考文献:
1、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第2期
2、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
3、卢迎安:《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理念与一体设置》,《江南大学学报》,2003年12月第2卷第6期
4、姚福申:《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上海复旦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5、马晓丽:《从<南方周末>头版看新闻策划》,《美与时代》,2004年5月
6、崔平:《试析<南方周末>的头版特色》,版面学研究,2005年

[①] 崔平:《试析<南方周末>的头版特色》,版面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②]马晓丽:《从<南方周末>头版看新闻策划》,《美与时代》,2004年5月
[③]卢迎安:《浅析<南方周末>的新闻理念与一体设置》,《江南大学学报》,2003年12月第2卷第6期
[④]姚福申:《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评述》,上海复旦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 张咏华:《大众传播社会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
[⑥]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