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六年高考四年模拟》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政治《六年高考四年模拟》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专题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

A组2010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2010年高考·山东卷24).图7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

个酒杯。这表明

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

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

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解析】C 本题以漫画形式考查考生对意识的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与运

用知识的能力。在本题中,首先要弄清楚这是对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反映了意识能

动的认识作用,故选C项,排除A、D项;意识、认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故B

项说法错误。

2、(2010高考·北京卷26)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

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

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

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着努力和勤奋

【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认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应选D

3、(2010年高考·安徽卷10)图1漫画《招聘》启示我们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勇于挑战和敢于创新

C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D 此类题型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漫画说明的涵义。此类题型考查考生解读与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漫画《招聘》中的招聘者设置了过高的标准,使被招聘者无法逾越,因此启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A、B、C项与题意不符。

4、(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而实践提供的新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故②③正确。①说法错误;

④说法绝对化,木星探测实践能否如期成功取决于能否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5、(2010高考·广东卷34)关于“学习”有两种观点:其一,“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解析】B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前一句出自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颜元。颜元认为,纸上谈兵的学问不是真学问,只有经历过实践历练出来的才是真学问、真本事。故前一句片面强调实践。后一句“将学全看在读上”,则片面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故选B。

6、(2010年高考·江苏卷24)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的评选活动。2009年9月10日,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任务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双百”人物都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坚定的道德信念、忠诚的爱国之心和忘我的奉献精神。这表明

A.理想信念对“双百”人物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B.世界观是人们自觉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

C.世界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培养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解析】C 本题为综合考查。《文化生活》与《哲学生活》的结合。A、D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表述错误;B、C从哲学角度分析,考查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7、(2010年高考·江苏卷2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运动时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解析】A 考查运动的特点。选项带有迷惑性。变化不等于发展,B表述不准确;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C错误;D与题意无关。

8、(2010年高考·江苏卷28)有图漫画《你的心境》所体现的哲理是

A.人们在意识指导下自发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脱离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

D.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解析】D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从漫画及说明中可以看出,

漫画反映的是意识对人的反作用。

9、(2010年高考·江苏卷29)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析】B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题干表明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此相同的是B项。A表明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C表明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表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0、(2010年高考·上海卷17)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解析】B 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2010高考·全国新课标卷39)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极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涌现出“百老汇”、“好莱坞”等知名文化品牌,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大国: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和韩国注重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成为文化产业大国,有人据此认为: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对于我国部分省市落实文化强省(市)发展战略,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也许是不可多得的“良机”。

运用哲学知识,对材料中“经济不景气成就文化产业发展是一条规律”的推断的合理性和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谨性作简要评析。(12分)

【答案】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把有限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规律,是不严谨的。

12、(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解析】本题以“两会”提出的人们生活有“尊严”为素材,体现的是党和国家重视民生的民本思想。本问考查哲学模块,知识点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题型为体现类,解答是要结合材料-论据-论点对应作答。本题知识点非常明确,即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然后根据材料一,从古代民本思想到党的“以人文本”思想的变化作答。

【答案】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13、(2010年高考·天津卷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33年荧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3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言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结合材料,用哲学中有关认识的观点,说明世博会为什么能“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10分)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展示台”、“大课堂”、“助推器”等材料分别体现了上述原理。

②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新驿站”等材料体现了上述原理。

14、(2010年高考·江苏卷35)重视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碰撞激荡的多元文化,为了进一步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依据。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15、(2010年高考·安徽卷38)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管一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乙同学:上海世博会是低碳世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理念贯穿于上海世博会方方面面。如世博会的照明全面采用半导体照明(LED),既不减少亮度又节

省能源百分之九十;安徽管的建筑和装饰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产品;安徽将利用世博会推广发展低碳经济的招商项目,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8分)

【答案】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选择“走进世博、聚焦安徽”这一主题进行探究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文化世博”、“低碳世博”的认识来源于探究活动,对世博会的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又得到了深化。

2009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09·上海,11)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中,我们的主观世界可以得到磨炼和提高。我们的主观世界不断得到改造,就可以推动我们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这表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之间是()

A.互作用的关系

B.彼此分离的关系

C.相互对立的关系

D.完全一致的关系

答案 A

2.(2009·上海,22,不定项)当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许多国家传播时,世界各国通力合作,严加防范,以抗击这一流感的蔓延和肆虐。这种实践活动是一种()

A.客观的物质活动

B.纯粹主观的活动

C.自觉能动的活动

D.社会历史的活动

答案ACD

3.(2009·重庆,2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研制大型飞机纳入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为此,国家转变体制机制,坚持自主研发,加强国际合作,优化整合全球资源,成立了国家控股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标志着大型飞机的研制进入实体操作阶段。研制大型飞机的决策和实施需要()

①审时度势②在分析指导下进行综合

③运用系统综合思维方法④发挥体制创新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4.(2009·重庆,32)一个替政府看门的中学毕业青年,60年锲而不舍地专注于自己的业余爱好――打磨镜片。借助自己研磨的超出专业技师水平的复合镜片,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尚未知晓的微生物世界,得到科学界广泛赞誉,被授予巴黎科学院院士头衔。他就是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材料表明()

①实践是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

②生活理想是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缩

③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

④获得社会认可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5.(2009·天津,5)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答案 C

6.(2009·全国Ⅱ,30)中国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

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这里是()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

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

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答案 B

7.(2009·全国Ⅱ,31)胡杨树生长在中国西北浩瀚的沙漠中,它扎根深,抗干旱,迎风沙,

耐盐碱,生命力极强。人们赞美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称其为“英雄树”,誉之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精神象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①可以激发人昂扬的精神状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积极的反作用

②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相对独立性

③可以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特殊决定作用

④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8.(2009·广东,24)“我们要坚强,不要哭,要保持清醒,保持体力”。四川某中学生在地震

废墟下鼓励同学们坚持待援,最终他和同学们一起配合救援人员得以脱险。这体现了()

①面对灾害人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面对灾害人们应该相互合作

③团结互助可以战胜自然

④团结互助可以减少损害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C

9.(2009·浙江,30)以下说法与漫画《落潮》(作者刘庆涛)的哲学寓意相符的是()

A.恐惧归根到底源自内心的怯懦

B.自信就能超越环境的限制

C.无知则无畏,真正有知则有畏

D.人往往自己把自己打倒

答案 D

10.(2009·四川,31)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西医外科手术都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的,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甚至会导致昏厥、休克和死亡。实现?刀下无痛?,一直是医学界的梦想之一。一代又一代的医生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减轻病人外科手术的痛苦,但效果都很有限。直到化学止痛剂一氧化二氮和乙醚的发现、成功使用和推广,医学才真正进入无痛手术时代。

上述材料说明()

①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②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

③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④获得正确的认识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11.(2009·北京,34)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等部门组织实施

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西部建设和发展需要设置服务岗位;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生活补贴,并在服务期满时为其提供考研加分等优惠政策和切实有效的就业服务。这一计划的设计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②实现人生价值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在社会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④个人理想应该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心意思我们看到:个人的理想只有符合社会与国家的需要才能实现自己

的价值,当个人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时候,国家也会给个人的发展提供很大的空间和强有力的

保障。这体现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综上我们选B 。②③与本题中心意思无关。

12.(2009·北京,35)

生活在河里的小鱼听说陆地上有一种动物叫奶牛,于是向青蛙询问奶牛的长相。青蛙说:“奶

牛体形很大,四条腿站立,头顶上长着一堆尖尖的犄角,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喜欢吃青草。”

于是,小鱼脑海里生成了奶牛的形象。小鱼脑海中的奶牛形象及其生成过程说明 ( )

A.没有亲身实践就不可能获得真知

B.感性认识是丰富、生动和正确的

C.认识的形成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D.感性认识有必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答案 C

解析 是个很有意思的寓言小故事,小鱼脑海里的奶牛的形象是由它自己想像完成的,当

然也听了青蛙的描述。这个故事说明人的认识的形成是要受到主观认知和客观实际制约的,

A 的说法太绝对,不正确,

B 说法不科学,感性认识不一定都正确, D 项和题意无关。所以

本题选C 。

(2009·安徽,10~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

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

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回答13~14题。

13.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14.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5.(2009·江苏,31)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

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

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6.(2009·四川,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W市为我国东部一个经济较发达的以原材料加工业为住的城市。该市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工业化水平较高。经过多年发展,该市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比较发达,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较好的基础,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但是,该市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以下现象:三大产业比重为1.4:57.6:41,同期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5%,发达国家为70%;采掘、化工和机械制造三大重工行业占工业比重55%;万元GDP耗电量高于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及世界平均水平;万元GDP耗水量相当于德国的9倍;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平均增幅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发达国家标准,主要水城水质量属于劣5类。

材料二由于污染物排放严重,几年前,该市发生了湖泊藻类疯长导致居民供水危机事件。

事件发生后,市委积极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调研,在全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逐步认识到,按照现有环境和资源状况,如果继续原有发展方式,本市的经济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受损的是该市人民的长远利益。

结合当地实际,该市市委围绕?构筑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新思路,确定了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五个一体化?战略和人才、科技、生态、民生、文化?五个互动?的转型路径,改变了干部实绩考评方法,以减排、节能、节地、科技创新、富民?五类指标?取代了原先GDP指标在发展中的核心导向地位。目前,该市环境状况已有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度?居全省前列。

运用所学哲学常识,说明该市市委是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

答案(1)该市市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做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该市市委正确认识资源、环境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五个一体化”和“五个互动”等,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做到了正确认识规律,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利用规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

(3)该市市委学习科学发展观,开展科学发展的思想解放大讨论,转变发展思路,从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出决策等做法,做到了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自觉总结经验,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

B组 2005~2008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08·广东单科,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答案 B

解析?千虑?体现的是一次一次的认识反映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而?一概而论?则与之相反,故

A项错误。C、D两项体现的内容与认识无关,故排除。

2.(2008·广东单科,2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答案B

解析泰戈尔的这句话强调的是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真理与谬误不能相互融合,更不是互为基础而存在,所以排除A、C、D三项。

3.(2008·广东文基,15)以下选项中最能表现主观能动性的是

()

①天意从来高难问,人生由命非由他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③请君莫奏

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①是客观唯心主义,③是发展的观点,②④符合题意。

4.(2008·广东文基,16)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

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这蕴涵的哲理是

()

A.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答案 B

解析A项是错误的,C、D两项不符合题意。观察搜集主要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5.(2008·广东理基,61)我们既要埋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

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这体现了

()

A.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C.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案 D

解析?埋头拉车?喻指实事求是,?抬头看路?喻指解放思想,D项符合题意。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回答下题。

6.(2008·山东文综,23)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体现的哲理是

()

A.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和抛弃

B.认识在实践中多次反复而无限发展

C.意识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变化

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答案 B

解析创新既是对原有理论的突破与抛弃,也是一个继承和发扬的过程,故A项不选;本题考查认识论的问题,故C项与题干无关;对同一确定对象只能有一个真理性认识,故D 项错误。

7.(2008·江苏单科,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答案 D

解析本题要准确理解引文的意思,?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即有规律,D项符合题意。

8.(2008·江苏单科,31)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这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提出的定

理。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一直把它当作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真理。但是,19世纪初,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随后,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

180°。这说明真理是()

①因人而异的②具体的③有条件的④客观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读懂题干,从中提炼有效信息,即真理不是绝对的、永恒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①错误,④未体现,故D项正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通的科学。据此回答9~10题。

9.(2008·宁夏文综,22)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

据()

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复合式选择题须把每一个题肢都分析清楚,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表述错误,故选B。

10.(2008·宁夏文综,2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

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

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气象预报?属于一种认识,?仍然不精确?说明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③④符合题意,①②表述错误,应选D。

11.(2008·海南单科,15)在今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念,不仅激励人们在体

能上刻苦训练以追求超越,更激励人们通过体育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来实现这种超越。

体育科技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对自身能力认识的发展,推动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这表明

()

A.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实践的不断发展

B.认识具有自我超越的内在力量,并成为实践发展的动力

C.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答案 A

解析人类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属于认识范畴,刷新世界纪录属于实践范畴。前者的发展推动后者,正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推动实践的不断发展,即A。

12.(2008·上海单科,14)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

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答案 B

解析引文揭示了运动的绝对性,B项符合题意。物质是运动的载体,A、D项说法错误;C 项不符合题意。

13.(2008·上海单科,15)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

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 )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答案C

解析自由落体试验是属实践的范畴,据此检验认识的正确性,推翻错误学说,正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即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A、B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14.(2008·上海单科,22,不定项)中国改革开放史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党的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这说明 ( )

A.实践是由理论派生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

答案 CD

解析党的思想路线属理论的范畴,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动正说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以及它的重大指导作用,C、D项当选。A、B项颠倒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错误。

15.(2008·全国Ⅱ,29)“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因为你的智慧是有限的。”这句话所强调的是 ( )

①做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有利条件②做事要考虑事物的联系,割断那些

不利的联系③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人不可能没有缺憾④任何理性认识都是正确有用的,要借用别人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是关键词,是有效信息,说明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自

己的弱点。②不符合题意,④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有正误之分。用排除法,排除A、C、D 项。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标价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选编自圣〃德克旭贝里《小王子》)回答16~17题。

16.(2008·重庆文综,29)材料中提到的“十万法郎”是 ( )

①房子的价格②房子的价值③房子的交换价值④在执行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标价10万法郎,说明这是房子的价格,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②③不符合题意。

17.(2008·重庆文综,30)大人与小孩对同一幢房子有不同理解,这是由于

( )

A.认识对实践具有依赖性

B.实践与认识具有差异性

C.实践与认识具有一致性

D.实践水平决定认识水平

答案 A

解析大人与小孩的不同理解是由于二者的生活阅历、实践经验等不同得出的不同结论,强调不同的实践有不同的认识,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回答18~19题。

18.(2008·重庆文综,31)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答案 C

解析人的理性不能为自然界立法,故A项错误;人可以改变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

但不是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改变了,规律本身就变化了,故B项错误;思维活动是客观的,故D项错误。

19.(2008·重庆文综,32)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 )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答案 D

解析洋菜本土化说明农艺师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建立了一种新的具体的联系。A、B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错误的,人不能改变固有的联系。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以往人们通过食物获取这些微量物质,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服用某种或某几种维生素来弥补食物摄取方式的不足,一些科学家认为,大量服用某些维生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另一些科学家警告说,服用过量的维生素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回答20~21题。

20.(2008·四川文综,28)关于维生素问题的争论表明 ( )

①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总是有条件的和不完善的②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仅在一定时期内

是真理③人们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具有终极真理的性质④人们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对维生素争论过程说明人们对维生素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②④是错误的,答案选①③。

21.(2008·四川文综,29)在维生素摄入问题上应有的科学态度是 ( )

A.根据身体需要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B.根据别人经验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C.根据个人感受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D.根据最新研究报告确定维生素摄入量

答案 A

解析科学态度应该是根据自身需要确定,B、C、D项都不符合题意。

22.(2008·四川文综,30)2007年是塑料诞生一百周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

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

种。这一情况说明 ( )

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

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天然物而存在

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

答案 D

解析A、B、C项是错误的,D项符合材料的意思。

23.(2007·山东文综,23)下列古训名言与漫画启示的人生哲理相一致的是()

A.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B.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C.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

D.博学而无穷,笃行而不倦。(《礼记》)

答案 B

解析解答漫画题要细读漫画,同时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提示。图中的?优质服务?仅作为标语写在牌匾上,工作人员手捧?优质服务?而行劣质服务。故B项符合题意。

24.(2007·广东单科,24)2006年12月,科学家通过比较火星探测飞船在过去7年中对火

星表面相同地点拍摄的照片,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断—火星上现在就可能存在生命所必需的液态水。这一科学探索活动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不可能受人类的影响

B.人类能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

C.人类能够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D.自然界随人类意识变化而变化

答案 B

解析人类认识自然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大胆的设想,进而通过论证成为现实,说明人类在实践中能够认识自然,A项错误,人类活动不断影响着自然;C项不合题意;D项属于唯心主义,不合题意。应选B。

25.(2007·广东单科,33,不定项)赤潮作为一种自然现象虽然自古就有,但是随着工农业

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近年来,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治理

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看()

A.赤潮不能消灭但能有效扼制

B.赤潮不能消灭也不能扼制

C.人类总有一天能够消灭赤潮

D.赤潮治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答案 AD

解析由解决赤潮的过程可知,对赤潮可以扼制,但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并不能彻底消灭,A 项正确,B、C项不正确。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故D项正确。

26.(2007·广东文基,16)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者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符的是()

A.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B.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答案 D

解析王夫之的观点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27.(2007·广东文基,17)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

A.真理是普遍的

B.真理是主观的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是绝对的

答案 C

解析?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28.(2007·江苏单科,9)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

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②物质是运动的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本题属引文型题目,答好本题首先应理解引文的含义,然后对照所学哲理,找出与选项相对应的部分。赫拉克利特将世界归结为火这样的物质具有形态,而且不断燃烧、熄灭,①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故排除④,应选A。

29.(2007·宁夏文综,21)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

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材料中的做法正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②错误;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共处的,

③说法错误;①④正确。故选C。

30.(2007·宁夏文综,22)“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

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恩格斯这个论断的根据是

()

①实践促进人的感觉能力的进化与发展②实践促进感知事物的技术手段的发展③实践

促进对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④实践促进人类直觉事物本质能力的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本题重在理解引文,明确引文主旨,然后根据题干指向性?这个论断的根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

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能力。故①④排除。

31.(2007·全国Ⅰ,28)2007年年初,台湾省南部海域地震造成海底光缆大范围严重损坏,

中国电信部门在第一时间启动了海缆故障应急预案,使用机器人潜入海底排除故障,通讯得以恢复正常。使用机器人排除海缆故障的事例表明()

①机器人能延伸人的某些肢体功能②机器人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工制造物③人有不可

克服的局限性,机器人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④机器人可在某些功能上超越人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②③错误;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外力克服自身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